浅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29 17:16:26

浅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篇1

关键字:乡村景观 风景园林 规划 设计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乡村属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为满足乡村地区生活与生产的现实需要,人类在逐渐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乡村景观,展示着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让城市生活空间不断减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点逐渐从城市转移到乡村,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结合自然因素,对乡村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维持乡村乡土风貌及文化底蕴,延续并进一步营造乡村景观,在提高乡村地区景观品质及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乡村景观概述

当前,人们对景观的定义与理解不同,其在地理学、生态学及生物学等科学中所指内容不尽相同。本文研究乡村景观,主要是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景观定义为区域地理所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景观为复杂人类活动及自然过程在大地中所留下的烙印。以人类聚居状态为标准,可以将景观类型分为纯自然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三大类,其景观差异如下表所示:

表1:纯自然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差异对比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乡村景观与纯自然景观及城市景观之间既有相似处,也存在着其独特特征。乡村景观相对纯自然景观而言,其存在着一定人工气息,相对城市景观而言,乡村景观自然属性较为突出,人类干扰强度较低。与纯自然景观及城市景观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乡村景观具有着乡村特有的田园生活、田园文化及农业生产景观,包括乡村自然景观及乡村人文景观。其中乡村自然景观主要指的是乡村区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为区域范围内自然条件及状态的表现;乡村人文景观主要反映的是乡村区域范围内社会及文化发展状态,突出表现农业乡村生产性景观及乡村聚落景观。

二、乡村景观其特点及价值研究

(一)乡村景观特点分析

乡村景观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域性。乡村景观其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均具备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第二,生产性。乡村景观的形成与区域范围内人们的生活及生产实际需要存在着紧密关系,为满足现实需要,对原有的乡村土地进行改造与完善;第三,生态型。乡村环境多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其生态美是由生物多样性、景观丰富性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第四,审美性。乡村景观其田园风光亲切宜人,自然生态气息浓厚,审美性突出;第五,体现文化及历史气息。乡村景观蕴含着区域乡村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包含着较强的区域文化特征及历史气息等。

(二)乡村景观价值研究

随着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重要性越发突出,乡村景观价值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前,乡村景观最突出的价值主要为审美性价值、生产性价值与环境价值,此外,乡村景观的地域认知价值与文化历史价值也属于乡村景观的重要价值。乡村景观反映着一个区域范围内人们的生活生产状况及社会文化状况,蕴含着十分强烈的地域人文精神,体现着区域特色,其历史文化价值极为宝贵,对人类及社会的未来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景观既包含自然因素也包含着人为因素。乡村景观中风俗习惯、生产特点、社会组织及文化传统等属于其人为因素,地形、水文、植被及地形等因素属于乡村景观自然因素。不同区域中的乡村景观,其风俗习惯、生产特点、社会组织及文化传统不同,相应特点不同。乡村景观如同活的博物馆,包含着区域文化特征与地域特征,在研究与分析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坚持的原则

在现阶段,我国主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其中的关键在于有效利用乡村珍贵的土地资源,打造富有农村特色、农家情趣、文化气息的舒适坏境,改善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进而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让乡村充满生机和活力,让乡村变美,从而打破钢筋混凝土森林和城市景观崇拜。这便为风景园林设计师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舞台。在进行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区域特征,考虑如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重视对乡村景观风貌的保护,努力提高乡村景观品质,实现乡村景观价值。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规划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乡村景观在风景原理规划与设计中,应注意保护乡村景观资源,如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景观资源及生产性资源等。乡村耕地资源属于乡村景观特色资源,也是国家战略资源,在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对耕地资源的破坏。乡村景观中河流、山地等自然景观资源,古建筑、古文物等历史遗留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后,则难以恢复,为此,应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坚持规划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二)开放性原则

乡村景观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景观资源,进行规划与设计应坚持开放性原则,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全民共享的资源,不应设计为少部分人享有的封闭式资源。要确保景观看得见、走的进、摸得着,尽量避免私家田园、私家庭院式的景观。

(三)协调性原则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坚持协调性原则,要求乡村景观人文因素及自然因素和谐统一,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生态、生产、经济发展、旅游等因素,将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置于更大的区域空间范围内进行分析,分析乡村景观周边区域布局及特色,做到兼顾周边,与整体区域环境统一。

此外,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尊重其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充分保护区域特色,减少对农田的破坏及影响等。

四、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村景观属于一种具备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景观,属于一种乡土景观,它展示着乡村地域气候、土地自然、人文过程中的物质形态,可以让人们更好的感触景观特点、当地风俗及文化底蕴;二是乡村景观是在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中形成,具有和谐美感,其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提供了特色资源,也为园林设计人员提供了新的思路;三是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涉及社会、生态、环境、经济等多项因素,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其对城乡系统布局合理调整、乡村生态与景观环境的塑造、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及品牌产业发展等各内容均具有指导意义。

五、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及资源难以满足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要求,乡村景观逐渐成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乡村景观及其特点、价值的基础上,重点对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原则及意义进行分析。乡村景观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提高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水平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左秀利.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

[2]胡朝晖.基于滨海乡村特征的绿道景观规划设计以大亚湾绿道小桂湾段为例[J].风景园林,2013

[3]王有林.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中华民居,2012

[4]陈达活,韦媛春,李定攀等.浅谈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J].中华民居,2013

[5]陆琦,李自若.时代与地域: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反思[J].风景园林,2013

[6]卢庆华.浅论乡村景观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再现[J].科技风,2013

浅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风景名胜 规划 鸡冠山-九龙沟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084-02

1 规划背景和过程

鸡冠山-九龙沟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西北部,是四川省的重要风景体系组成部分。由于地处龙门山系,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给风景名胜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风景名胜区被划为灾后重建重点范围内的极度受灾风景区。为抢救风景区的景观资源,解决景区受灾居民的安置问题,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委托笔者所在院编制了灾后重建规划,以此指导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2010年末,风景名胜区的灾后重建规划期限已至,为进一步落实四川省政府对风景名胜区的指示,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风景区管理部门委托该院编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

2 规划主要内容

2.1 规划分区

首先将风景名胜区内与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重叠的区域划作生态保护区,为与自然保护区规划相协调,要求按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要求和风景区的特级保护区的相关规定执行;然后根据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相对集中于鸡冠山、九龙沟和凤栖山3个景观组团的特点,将其划分为5个景区,以风景展示、游览体验等为主要目的,引导游人进入游览;最后将三大景观组团之间没有景观资源分布且有大量居民生活的区域划作风景环境保持区,作为风景名胜区的接待服务设施集中区和乡村旅游发展区,以接待服务、乡村旅游等为主要目的。

2.2 规划结构

以鸡冠山旅游公路为主轴,前后连接鸡冠山景片、九龙沟景片及凤栖山景片等共5个景区,形成“一轴三片五景区”的结构。

2.3 游览设施配套

鸡冠山片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由鸡冠山旅游村承担,九龙沟片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由九龙沟旅游村承担,凤栖山片区的旅游接待服务由凤栖山旅游村承担。

2.4 内部交通规划

以街子至鸡冠山的旅游公路为骨架,再以索道、公路和步游道的形式结合,形成各景区的游览环线。

2.5 景点规划

完善现有凤栖山景区和鸡冠山景片景点的游赏设施设备的建设,并开发建设新的景点,围绕天象奇观、水石群瀑、古镇风情和宗教文化,为广大游人提供内容更丰富的设施,更完善的服务。对于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景观体系发生巨大变化的九龙沟景区的景点,在地质条件稳定之前采用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培育为辅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恢复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为今后风景游赏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局部地质条件稳定的区域,可在保障安全游览的前提下严格按照相关程序逐步开发建设。

3 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3.1 因地制宜、突出特点

风景名胜区海拔高度从街子镇的630 m上升到鸡冠山片区的火烧营3 874 m,相对高差达3 200 m以上,地形从平原到丘陵到中低山到高山兼有,依附地形生长的景观资源类型丰富,“山、水、田、林、城”兼备,大片无风景点分布且有大量居民生活的田园地带串联了3个景观资源集中区,具有将传统的自然风景观光与休闲度假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特质。

通过深度挖掘风景名胜区的自身特色和潜力,组织好没有景点分布的田园地带的游赏内容,共同打造完整的风景名胜区游赏体系是该次规划的一个创新和特点。

将除生态保护区以外的景观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以观光游览为主要职能共划分为5个景区。其中,九龙沟景区由于受“5.12”地震影响,生态景观发生巨大变化,采取开发建设与修复培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组织;海拔较低的凤栖山景区结合街子民俗民风以休闲观光为主要职能;海拔较高的万担坪景区、芍药沟景区和两岔河景区生态比较脆弱,以自然风景观光为主要职能。

将连接景观组团之间的大片田园地带规划为风景环境保持区,以乡村旅游为主要职能,含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规划加强风景名胜区内传统川西林盘聚落及田园农耕风光的保护,在保持自然质朴的川西建筑风格基础上,以行政村为单位,引导居民将自建小规模的低端农家乐向规模化、精品化的高品质乡村酒店发展,积极开展乡村旅游,要求农家宅院绿化力求简单、自然、清新、实用,具有农家特色。

3.2 高端与大众结合、提供多向选择

风景名胜区的游览设施接待与景区游赏体系相结合:在景观资源相对集中的3个景观组团,以旅游村的形式分别为各组团的游客服务,提供高端和精品化的服务;在风景环境保持区以“龙门乡舍”为主题,发展各种特色旅游村和乡村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大众化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

3.3 居民生产生活与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

划通过对居民的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的仔细分析,按照所在镇(乡)总体规划进行居民布局,居民的管理工作由所在辖区的镇(乡)人民政府执行。同时根据风景区发展需要,将风景区内的特级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等包含风景区内景观资源最需要保护的区域无居民区;风景区内除无居民区外,均规划为居民控制区,包括灾后居民安置点和相关规划确定的居民聚居点和行政村。并以乡村旅游为目标导向,引导居民的产业和劳动力流向。

4 规划实施/项目作用与水平

规划取得省人民政府批复后,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已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的建设:在三郎镇修建了风景名胜区的入口标志;建设完善了九龙沟旅游村和凤栖山旅游村的部分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完善了各景区,特别是凤栖山景区、两岔河景区的风景游赏设施;对街子古镇进行了风貌改造规划,获得了游客的一致好评。

5 结语

该文只是对景区景观资源评价和景区发展对策方面提出了一些粗浅探索性的想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有不完善之处,因此需要对措施和政策进行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姜懿恩,许可为.试析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内涵和外延[J].山西建筑,2013,39(24):3-4.

[2] 卢玉平.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旅游定位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40-46.

[3] 卢玉平.风景名胜区规划旅游定位演化动因及其驱动模型构建[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33(5):70-75.

[4] 杨茜,杨淑英,李建玲,等.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6):104.

[5] 张云彬,胡霞.《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中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1):173.

[6] 唐诚,胡晓静.《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214-215.

浅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篇3

【关键词】:村镇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解决农民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村镇规划建设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新农村建设,才能在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本文根据近几年来村镇规划工作的成功经验,对其进行浅谈。

二、在村镇规划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人文环境

依据历史原貌修建了昭明台等具有标志性的传统古典建筑,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旧村落的历史文脉,使得建成后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又具备了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满足了人们对乡村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村镇规划建设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村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乡村规划有机地融人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力求在旧村落改造中注意保护原来风貌,保留原有的城墙、街巷、树木及传统的建筑形式,增加了碑、坊、亭、廊和住宅里弄。

(二)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规划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尽可能在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生态环境是影响村镇规划的关键因素。

(三)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村镇规划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

1、公共空间。

它是指村镇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村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乡村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

2、半公共空间。

半公共空间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村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它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村民小组、家族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村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村民小组、家族内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

3、半私用空间。

它在规划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是指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把它规划成乡村中最具存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

4、私用空间。

底层庭院的设置使村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区域内的景观,又使村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

(四)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在住宅区的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村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规划区和村民小组人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规划区的,安全防卫能力。村民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村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乡村管理制度。这其中涉及到村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乡村规划的安全性。

1、为了使居住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在控制规划区和村民小组的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

2、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

对院落空间的强化,不仅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人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还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

3、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

在对小区的交通规划时,应尽量减少村民小组和宗群的出人口,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上要减少交通环境的混杂,提高安全系数,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

(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村镇规划中车辆停放,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在村镇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村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村民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村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乡村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村民方便顺路购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乡村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

村民家畜各家应规划饲养场所,要集中管理,不得自由放养.以免粪便影响工作。以往村民住宅的垃圾处理通常是将垃圾就近、就便放置。没有统一集结地,因而经常发生下水沟堵塞,而造成臭气四散、影响村民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根据居住规模设置拉圾存放点,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由乡村委托专人清运和处理,不要让清运垃圾的车辆横穿小区内的小路,避免造成污染的扩散。

(六)注意各种线路的完善

在村镇规划中,各种线路主要是指水、电、通信线路,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村镇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

1、给水。在对村镇进行规划时,在村镇中应设置总闸阀,各小区设置支闸阀,各户分闸阀。

2、排污。在规划中,村镇可根据其地形、地势情况,设置污水处理装置,各户应役化粪池,避免造成污染。

三、总结

村镇规划建设的两个阶段中包含村镇体系规划和居民点规划,这两点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它是村镇规划建设中不或缺的部分。村镇建设是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镇规划作为农村建设的一个基本内容越来越得到了国家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合理的村镇规划建设不只能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还能促进地区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之枫以区域整体发展原则促进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2010年20期

[2] 赵竹村村庄的价值与村庄发展方向分析2011年08期

[3] 张常海浅谈乡村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2010年04期

浅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篇4

2.立足本土的规划谋略——访易道公司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黄智聪

3.打破事务所定义——访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朱锫

4.基于市场价值和创新能力的国际化特质——访英国RMJM公司上海分公司董事江春

5.保持社会肌理连贯性,并使建筑有归属感——访美国威尔考特公司中国区总裁卢成志

6.冲击带来创新——访MAD事务所马岩松

7.多元背景,综合发展——访法国都林国际公司中国区首席代表郑可

8.寻找超前意识和东方精神的平衡——访新加坡DC国际公司中国区执行董事平刚

9.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和整体性思考——关于广西百色市龙景区整体城市设计的一点认识汪科,冯晶,张绍风,WangKe,FengJing,ZhangShaofeng

10.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滨江新城开发——海门市南部新区及南进发展轴规划设计实践徐刚,孟宇,XuGang,MengYu

11.通往未来的绿色廊道——准格尔旗大路新区景观规划设计关午军,GuanWujun

12.多重混合策略下的城市空间——丽水市水阁商贸中心城市设计蔡永洁,CaiYongjie

13.傣乡新韵:现代与乡土的融合——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二期分区规划朱光辉,陈果,黄赞,ZhuGuanghui,ChenGuo,HuangZan

14.新加坡绿化设计城市环境设计 朱明富,ChooMengfoo

15.日本绿地规划与保护许浩,XuHao

16.试论现代中国城市公园的审美和景观规划姚亦锋,YaoYifeng

17.过度艺术化景观的对面——城市"野趣"自然景观的概念探讨王洪涛,WangHongtao

18.关于城市景观形象的美学定位的思考尚金凯,张小开,ShangJinkai,ZhangXiaokai

19.浅议旧城区改造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刘永安,马良华,LiuYongan,MaLianghua

20.伦敦建筑联盟景观都市主义课程教学体系刘东云,LiuDongyun

21.出租型住宅的节约化设计对策——以上海中心城区出租住宅为例李振宇,孙义宁,LiZhenyu,SunYining

22.移址?还是原址重建?——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尹稚院长访谈

23.保护文化遗产,做好都江堰的修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舟副院长访谈

24.四川震后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韩林飞,李志新,李栋,张双羽,张倩倩,曹奕,HanLinfei,LiZhixin,LiDong,ZhangShuangyu,ZhangQianqian,CaoYi

25.江西永修新农宅建设调查报告陈建平,ChenJianping

26.常州市红梅公园照明设计实践李丽,LILi

27.对话中国留学生——德国留学感悟

28.物质感官:N!Studio作品苏珊娜·费里尼,安东内洛·斯特拉,SusannaFerrini,AntonelloStella

1.INFORMATION

2."发展中的城市"沙龙活动顺利举行

3.我的鼓浪屿陈勇鹏

4.城市的成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F和G区城市任何建筑

5.贵阳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任何建筑

6.城市轴线兰州市东方红设计方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7.城市精神城市文化之韵白一

8.中国生活马晗雕塑作品马晗

9.颠覆地利用马晗的《今日风景》系列新作冯博一

10.绿色之眼购物中心的城市公园ONG&ONG

11.愿景现代东方水城上海日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12.榕树下的童年福州儿童公园景观设计加拿大奥雅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13.学习的起点日本的幼儿园设计日本TAKAHARU+YUITEZUKA建筑事务所

14.寓教于乐乌干达的艾滋病孤儿学校HELEENDEGOEY&DANGROSSMAN

15.绿色、安全的校园南坝中心小学规划设计方案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工作组

16.斯蒂芬尼·卡迪那:回忆黄金时代革命酒吧斯蒂芬尼·卡迪那

17.这些年

18.城市生活与建筑UED与齐欣的对话

19.道教新舍成都泰达研发社区规划

20.挽留记忆良渚玉鸟流苏设计

21.垂直街巷南京秦淮风情街设计方案

22.院落办公江苏软件园设计

23.衔接城市比克大厦建筑设计方案

24.五彩的生活融科天城售楼处

25.有机生成重庆生态谷

26.还原未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下沉广场空间设计

27.仿生世界北京奥林匹克广场信息柱设计

28.城市环境设计 齐欣建筑

29.建筑家的人文关怀——朱青生与朱锫的对话

30.你也曾经爱过一座建筑么?

31.特别报道

32.读书廊

1.篇首语孔祥伟,KongXiangwei

2.简讯

3.田的艺术——白话景观与新乡土俞孔坚,YuKongjian

4.方言景观——重新发现大地庞伟,PangWei

5.乡土景观——得克萨斯州景观设计的符号和象征罗伯特·安德森,王玲

6.回归自然的权利——自然、健康和设计论坛大卫·坎普,王玲

7.台田景观研究——形态、功能及应用价值的探讨栾博,LuanBo

8.梯田景观比较分析研究姬婷,JiTing

9.每个人的花园——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大卫·坎普,王玲

10.中山尚城36度半山体公园乡土性植物设计回访评价陈彩霞,魏敏,ChenCaixia,WeiMin

11.州立基尼学院自然科学研究中心王玲

12.麦克康内尔基金总部王玲

13.墨西哥马里纳科住宅申为军

14.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约翰逊总统夫人野生花卉中心罗伯特·安德森,王玲

15.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们格斯特降国际机场罗伯特·安德森,王玲hHTTp://

16.美国得克萨斯州斯伦贝谢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罗伯特·安德森,王玲

17.美国加州索诺玛葡萄园申为军

18.美国科罗拉多州木溪花园王玲

19.美国康涅狄格乡村住宅申为军

20.绿茵峡谷郑潇,ZhengXiao

21.中国征地补偿标准探析王鑫,WangXin

22.深港澳城市风貌比较研究魏岚,WeiLan

23.西德尼与瓦尔达·拜绍夫雕塑花园城市环境设计 申为军

1.篇首语孔祥伟

2.简讯

3.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南希·萨默维尔,申为军,NancyC.Somerville,ShenWeijun

4.2007年度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专业奖评奖克里斯多福·迪蒙,王琳,F.ChristopherDimond,WangLin

5.有关2007ASLA获奖人物访谈孔祥伟,申为军,王琳,KongXiangwei,ShenWeijun,WangLin

6.彼得·沃克访谈申为军

7.SASAKI访谈申为军

8.俞孔坚访谈

9.王向荣访谈

10.《Topos》访谈申为军

11.综合设计类

12.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之灌木和蔓生植物园申为军

13.梅萨艺术中心李博

14.明尼苏达大学德卢斯校区斯文森科学楼申为军

15.卡伦住宅申为军

16.威克道北一号申为军

17.住宅设计类

18.艾利·萨博私人住宅申为军

19.法勒池糖住宅金美京,李博

20.尔曼私人住宅李博

21.分析与规划类

22.链接宾大:展望未来李博,胡宾

23.野马大农场吴李燕

24.鱼塘上的公园与城市新区——2007中国厦门国际园艺博览会园博园规划王向荣,林箐,WangXiangrong,LinQing

25.交流类

26.研究类

27.查尔斯顿滨水公园马太·麦克库恩,胡宾

28.地标奖(与美国国家历史保护信托会合办)

29.车轮上的国家(上)马特·斯鲁格,李博,MalteSelugga,LiBo

30.公用与私营——论城市公共空间的企业开发模式吴李艳,李博,WuLiyan,LiBo

2.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景观设计方法阿诺·拉法日,张春彦,乔羽,ArnauldLaffage,ZhangChunyan,QiaoYu

3.法国景观设计教育的定义及特性,兼谈中法景观设计教育对比让·皮埃尔·勒·当泰克,张春彦,JeanPierreLeDantec,ZhangChunyan

4.城市环境设计 法国景观概况——景观概念及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方晓灵,FangXiaoling

5.我眼中的美国景观设计郑晓笛,ZhengXiaodi

6.景观设计教育与专业实践概述廖德轩,Te-HsuanFredLiao

7.寻找通往"伊甸园"的路——意大利留学随笔李微,LiWei

8.从居有其屋到乐有其所简言,JianYan

9.生态景观设计——寻求一切生命的和谐共存关系安建国,AnJianguo

浅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篇5

由于中国特有的农村土地政策,致使现有的“三农”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给农民利益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旅游市场的运营与管理,导致乡村旅游产品品位、质量、特色等的发展受到制约。详见图1所示。

1.1投资运营模式下的市场秩序问题

从中国发展乡村旅游实践以来,以投资主体不同来划分,运营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3类[12]。简称他营模式。由于中国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由地方政府集体征收农民土地并作为谈判代表与开发商洽谈,将整个地区的经营权出让给投资商全权建设和经管,农民获得土地征收补偿以及优先景区就业权。该模式的利益分配常对农民显失公平——由于只有政府才有权流转土地,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常有、低价征收、强行拆迁行为,实质是政府和开发商获利,广大农民却处于利益链的最末端,结果完全违背了发展惠民的初衷。或一个地区既有自营也有他营模式自营是指农村地方资源所有者自己投资自己经营的模式。有时候一个地区既有自营业主,也有他营公司同时经营。这2种模式虽然对于自营农民来说可避免上述收益分配不公,但同样也带来各种问题。首要问题就是竞争无序。自营或自营他营并存模式下业主通常较多,缺少地区统一长期规划,不同经营主体常各自为政,融资和管理能力较弱的在竞争淘汰,而他们大多是当地分散的小微农民业户,这种结局既不利于地区长期稳定发展,也同样有违发展惠民的初衷。其次问题是,无论是自营还是自营他营并存模式,都由于代表着分散的利益主体,缺少全局统筹观念,当市场需求出现时大多急功近利,对现有资源很少秉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修复、再思考、再整合”的‘6R’可持续原则,使农村资源开发过度或不当开发。另一个问题是,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经济形式,从整体到局部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中观及微观的科学管理,上述模式中由于经营主体规范难,完善经营证照、完善标准化服务等相应困难,大量的乡村景区和经营者事实上处于无证、无照、无规、无章经营状态[13]。

1.2市场秩序下的产品品质问题

乡村旅游市场秩序最终影响到其产品品质。常有以下现象发生:众多利益主体短时间内同时开发热销的产品或服务形式,产品的同质化严重;景点遍地开花,但多数内容仅停留在看古村落、吃农家饭,娱乐普遍是打牌、钓鱼、漂流等简单初级产品上,资源利用形成的产品链太短或没有;由于对乡村旅游市场的定位和理解不够深入,有些产品出现明显的“去乡村化”现象,按照现代文化风格、迎合城市生活习惯来打造景点,使景区的乡村性指数较低[14]。

2“三农”资源“四位一体”旅游开发管理模式

2.1投资运营模式

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行农村资产股份制投资改革,是目前相对合理的投资运行模式之一。农业资源的开发要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成果,在整合外来投资的同时,农村土地应合理评估价值折算为农民出资股份,而不是土地征收出让。农民一方面按所持股权获得分红,另一方面也可以公司员工的身份工作,获得乡村旅游开发的双重收益[15]。

2.2市场管理模式

在农村资产股份制改革的前提下,实行“政府规范,行业引导、企业自律”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维护市场秩序。首先,政府部门应着眼于全局、长远利益,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长期规划和出台行业管理标准。例如安徽省旅游局已出台《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标准》,推进农业生态游、农家乐、农村民俗游等乡村旅游形式健康发展。其次,行业协会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尽快成立。该会员应从特色农业旅游示范点、休闲农业区、申评乡村旅游星级经营单位、纳入资金扶持对象的乡村旅游扶持单位、水乡渔村及森林人家示范单位等单位遴选产生。因为他们有更高的积极性和专业性,同时往往也是公司的董事成员,有着相应的决策、监管权,使企业自律成为可能。

2.3资源-产品(R-P)转化模式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根据开发的深度或方式不同可以有“共生”、“提升”、“伴生”[16]3种(详见表2)。指针对那些先天品质较好的资源,其存在既是资源又是产品,因其乡村性、原生性、吸引力都很强,不需要也不能进行大规模开发改造,即可直接做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例如农区草原、梯田、茶园、林(竹)海、农村古建筑等(见表格2“典型旅游产品代表”)。这些资源的开发要本着保持自然与人文原生态的原则。指针对那些有相当开发价值但又不可直接转化成产品,或某方面有开发利用优势但必须追加配套设施的开发模式。例如在自然风光优美地区投资建设住宿、娱乐、健身、交通等设施,使成为休闲度假村;利用乡村农产、农事、农俗等资源策划各类节事、会展活动等。如全国各地各类度假山庄、盱眙国际龙虾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指有些资源或产品,本来在功能或属性上属于另一领域或行业,它的业态和运行本来与旅游关系不大或无关,但开发者在遵循其原有运行规律的同时,实际上也挖掘、利用了其旅游功能。例如农业科技园、农业收割或采摘体验、实景演出或影视拍摄基地等,它们的存在本来不是以旅游为目的,但开发者利用其观光、体验、吸引等功能开发为旅游景点。

2.4乡村旅游产品形态

由资源-产品(R-P)转换的3个模式,由浅入深可以开发出至少5种(详见表2)形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度假、涉农体验互动、节庆会展、实景演艺或影视拍摄等。但实际上前人更多的只是关注和打造了前3类产品。经笔者仔细研究中国历年节庆商务会展旅游年鉴,发现约80%的节事、节庆、会展、实景演艺等题材来源于涉农要素,而且实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影响,但中国的相关规划者却从未将此纳入乡村旅游产品视野。因此,今后应拓宽乡村旅游产品视野,不同资源在保存乡村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设计产品,形成良好的产品束或产品链,避免简单和低俗。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最贫困地区更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因为贫困县乡最集中地区恰恰是乡村旅游资源最丰富地区;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思路应该更加开阔,突破传统的观光、度假、体验3类,还可以开发涉农题材的各种节事、会展、演艺等产品形式;孤立地看待和解决“三农”资源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是徒劳和短视的;产品形态和市场秩序是否正常要上溯到资源-产品(R-P)转化模式、市场管理模式、投资运营模式是否科学,科学的模式应该也是对农民最公平的惠农模式,文中的“四位一体”系统模式提供了一种尝试和参考。涉农题材的节事、庆典、会展、实景演艺、影视拍摄等当然应该归为乡村旅游产品,相比于传统乡村旅游3类,它们更具环保性和利润空间。此方面国外有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今后将重点关注并借鉴,使“三农”资源利用更合理、乡村旅游产品更丰富。

浅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篇6

近十年来,成都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景观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在城市绿地的生态、艺术、文化等方面更是有着丰富的经验。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娱乐、休闲的需求不断提高。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近些年来人们热衷的旅游逐渐地从“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商业中心”转向了“观光农业”、“生态绿道”、“生态田园”等娱乐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城市环境质量的现状等多方面因素作为考虑,“生态旅游”已然成为了当前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总体定位是“世界遗产旅游、中国式乡村度假为主导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成都,主城区范围内的三圣乡、温江绿道,市区周边的金堂县、大邑县、浦江县等均在大力并快速地发展着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尽管,人类获得信息的总量的80%是通过视觉来感知的,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感官途径除了视觉,听觉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感官认知。一个城市的环境优秀与否,其评价标准应该是由多维度的景观格局所决定的,除了视觉上给予的舒适与美观,从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维的舒适的“全息”体验评价才是当前园林评价的发展方向。在乡村旅游中的声音景观因子丰富且多彩,唯有将乡村旅游中的声音合理运用成为景观才能使体验者有更全面,更深切的亲近自然的生态体验。故此,笔者从声音景观的角度以三圣乡为例对成都乡村旅游现状进行一定程度的浅析,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师及后续的乡村旅游景观研究者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乡村旅游中声音景观的意义

色彩给予我们强烈的视觉感受,声音带给我们美妙的听觉盛宴。声音充满在我们整个的生活中,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并以声音独有的方式记录着这段发展史。

随着全域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大力倡导与发展,乡村旅游已不再是简单的以乡村环境为背景,满足人居环境为基础条件的旅游模式了。乡村所传承的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农产品的生产与发展,田园生态环境的生长与融合无一不与旅游者的活动、居住、游憩成为了综合考虑的必要条件。从真正意义上将“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的概念全面地、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共同并高效的统一。因此,乡村旅游包括了以社会发展为主体的“文化旅游”和以经济发展为主体的“经济旅游”。其中,“文化旅游”主要是以乡村文化发展、地域文化传承、民俗风情演绎等文化脉络作为旅游特色进行的旅游规划模式,而声音无论是在文化脉络的延展中还是在民俗风情的演绎中,都充当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只有探索出乡村发展历史中的特有的“声音”,才能更好地规划出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效果。自然的声音带来自然的环境体验感受,合理利用乡村中来自自然界的声音作为景观,能够让人们在置身自然之中的生态体验感更加强烈,更加多元的体验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

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现代化”发展迅猛,水泥城市中居住的人们对于绿色、自然、生态的意识和追求不断提高。喜好“寄情山水”、“返璞归真”的乡村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随之体验者们对于乡村旅游的品质需求也越来越高。2000年前后,乡村旅游以独户的农家乐为旅游模式,通过低价位的低品质服务作为竞争力来服务于市场,农家菜和基础休闲娱乐设施成为了旅游服务基础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当前的乡村旅游不断地向更高端、更生态、更人性化、更文化的标准在发展。乡村旅游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更深入地去挖掘当地地域民俗文化,寻求符合当地乡村旅游宏观发展的正确途径来打造生态文化一体的特色化游、购、吃、住、娱旅游体系成为了乡村旅游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一大挑战。

从经济角度来看,由成都市旅游局数据表明,2001-2013年成都市旅游总收入,收入接近于“J”型增长。从而可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是势不可挡的。在“世界遗产旅游、中国式乡村度假为主导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定位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成为今后10年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乡村旅游的声音景观发展现状――以三圣乡为例

作为以农业观光、乡村旅游为基础建设,并获批“国家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三圣乡无疑是具有成都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三圣乡声音景观发展现状的调研,可以了解到三圣乡所打造的“五朵金花”主要是以“花乡农居”的饮食文化、“幸福梅林”的花卉文化、“荷塘月色”的艺术文化、“江家菜地”的农耕文化和“东篱菊园”的历史文化作为依托所进行打造的属于成都独特风情的乡村旅游聚落。

(1)三圣乡自然声音现状

根据葛坚教授对于公园声音景观的研究中,人们对于流水、喷泉、鸟叫、虫鸣、风声、树叶声均有极高的评价。这些自然声音在三圣乡各区域均有所感知,其中“荷塘月色”的自然声音感受最为全面。然而,三圣乡的景观规划设计中,更多的依然是以视觉景观为主,较少将已有的自然声音合理利用并景观化。例如林间若有“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清脆悦耳,莲叶中若有“泉眼无声惜细流”的静谧,竹林问若有“读一帘翠竹幽梦,寻

曲幽篁何方”的优雅,想必三圣乡将会有一场来自于自然的视听盛宴。

(2)三圣乡生活声音现状

生活声音元素是属于比较有生活气息的类声音。三圣乡大力打造近郊旅游的生态休闲度假村,当地村民大多着力于商业经营,村民的生活声音较少出现。成都作为休闲之都,三圣乡的游客从周一至周末络绎不绝,成年人在茶铺的交谈声、娱乐活动声,小朋友在景观区的嬉戏声随处可闻。游客所带来的生活声音为三圣乡增添了不少具有成都乡村旅游文化特点的动态听觉效果。

(3)三圣乡人工声音现状

交通声、机械设备声等所构成的人工声,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声音在三圣乡中的体验均不太突出。三圣乡的规划设计中,交通道路的布局比较合理,并且运用声音景观正设计、负设计的手法将交通噪音对游客的干扰降低到最低程度。但是,在一些需要对于乡村声音景观特色加强的景观区域,缺乏了机械发声装置来强调或突出区域景观的特色,使得景观效果依然是视觉效果优美,声音体验较弱的景观效果。

(4)三圣乡历史声音现状

三圣乡的土质不宜产粮,历来有种植花木的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且其花卉种植规模较大,5500亩种植面积年产值可达6000多万元。由一个锦江区最穷的乡之一,在13年内发展成为了乡村旅游的典范。由此可见,花卉种植是三圣乡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劳作。而在三圣乡旅游区内,除花卉交易市场中有花卉种植的行为活动外,在“东篱菊园”、“江家菜地”等多个景区均能够见闻三圣乡的农林耕作场景,来感受三圣乡的历史声音,甚至还能够加入到这样的一些农林耕作活动中,全身心感受其历史所传承的耕作文化。

结论

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从宏观整体来看,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影响,均一直处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前列。在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中,能够较为合理的将生态和旅游,田园和视觉景观,历史文化和休闲娱乐有效地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化的景观。然而,在注重视觉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却忽略了声音景观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乡村景观资源中拥有丰富且具高价值的自然声音景观,如乌叫声、虫鸣声、风声、雨声、流水声、树叶声等声音均是自然中声音辨识度、游人喜爱度很高的声音,却很少被特别地作为景观设计元素去有利有效地运用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当中去,实属浪费了现成的宝贵资源。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艺术系)

作者简介:杨勉(1990-),男(汉族),四川广元人。助教,四川农业大学2013级风景园林硕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向,任教于四川旅游学院艺术系。

浅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篇7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景分析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它要求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重大、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尤其对于经济法来说提出了新的挑战,更有它未来的新的前景。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以同志为核心的我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集体勾画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并且将它全面付诸实践。同志曾经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阳”这样的浪漫诗篇来表达他对我国农村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等美好景象的感慨与憧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的提出,以及它美好的明天,使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焕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热情,从此以后,在党和国家的文件、领导人的文章和讲话中,都反复地出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话题。

回顾第一代领导人集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辛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党的农业、农村政策的历史变迁,从而更好地完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其实现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效益,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所谓“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

所谓“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培养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

所谓“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氛围。

所谓“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并置于“五个统筹”之首。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是调整城乡关系的战略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由上述可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建立城乡统筹的长效机制。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经济法的关系

经济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保障的核心,依据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篇中,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战略实施的重点,这些重点目标的实现需要经济法发挥核心作用。

经济法是调整特定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的,其目的在于为各个经济法主体之间物质利益的合理分配提供法律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为了能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物质利益,就是需要经济法在这个过程中为其提供法律保障。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根据改革开放的需要,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来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来的,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提出来的,距今已有30年的历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顺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说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经济法的调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本身即为弥补农村、农业发展的应有利益、平衡农业与工业及其他产业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经济法从制度规范而言与新农村建设在主旨、志趣及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实质性的公平。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法的实质公平观主要表现在:宏观层次的实质公平观和微观层次的实质公平观。宏观层次的实质公平观是指经济法在法律制度设计上努力实现农业与工业及其它产业之间经济利益的基本平衡,在整体上努力实现农村与城镇、农村经济主题与城镇经济主体在实体权利和实体义务上的基本平衡;微观层次的实质公平观是要求经济法通过法律制度设计实现农业产业内部以及农村经济主体之间实体权利与义务协调。

五、经济法调整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前景分析

经济关系是通过物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同思想关系或思想意志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两大组成部分。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权利和义务关系或者其他权利和义务关系视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调整农民权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在调整过程中经济法通过计划法保障农业、农村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编制实施过程中的适当地位;经济法通过财政税收法保障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及税改后的各项优惠制度实施。经济法就是通过各项法律规章制度来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农业”、“农村”、“农民”等一些相关性问题的。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一个从传统的“旧”农村向“新”农村转型的阶段。在传统“旧”农村时期,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就只是简单的市场交易,没有法律的限制和约束。在新农村时期,国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起到了制度保障的主导作用。经济法的主体和客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明确之后,其能够更加有效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经济法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仅需要在农业内部进行调整,着力于发展农村第一产业,更加需要对农村二、三产业进行调整,诸如:物流、商贸、通信、网络等,以及各类现代产业、技术、科技进行调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最主要的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紧扣“三农”为工作重心,实现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稳定。又要着眼于城乡统筹的发展,积极地承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以工业辅助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为实现目标。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法的调整下有着美好的前景。

六、结论

从“三农”到“城乡统筹”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新农村建设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笔者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提出来的背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经济法的关系、经济法调整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前景分析进行了阐述、分析、探索、研究,并对其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学术界有很多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学术作品,参阅了诸多研究者的作品,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问题的研究范围广泛;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实现目标有一定的挑战性。

古人云:“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意思就是说:自然界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无论什么朝代和君主,顺应了规律就能昌盛,反之就会衰败,甚至灭亡。百川皆有渊,诸果皆有因。任何事物都具有矛盾性,所以这就需要制度等的约束来规范。经济法适应的社会的发展,经济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制度保障的作用,为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贡献,在经济法的调整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景一片曙光。

参考文献:

1、马永久.浅谈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2、杨紫.经济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骆丙殿.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才智,2008(1).

4、刘云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08(8).

5、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浅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篇8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设计;绿化;春江新城小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新农村住宅投资比例不断加大,为了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农村住宅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从“散点式”向“集中式”形式转变。新农村建设中住宅形式从独立式低层住宅和多层公寓式住宅形式双向发展,使一些农村居民走出“土地“的同时,也走出独门独院的居住方式[1]。这种新的住宅形式改变了农民以前房屋乱建,人畜共生的生活环境,同时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也提高了新农村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但是我国新农村住宅小区的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设计师对农民生活习惯的不了解,容易将城市模式照搬应用在新农村住宅景观设计中。在对南京春江新城新农村住宅小区的调研中就发现了许多问题。

1、春江新城现状

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的春江新城小区,地处绕城公路以南,建于2003年,周边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居民入住率较高。该小区是农民拆迁安置房,居住人群也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所以大多数居民保留着原有淳朴的生活习惯。在对该小区进行研究时首先做了调研。随机选取了100名常驻小区的居民针对该小区的整体人居环境进行了调查。(表1)

表1春江新城小区满意度调查表

项目 不满意 一般 满意

物业人员的服务质量 60% 30% 10%

小区绿化,景观 55% 25% 20%

道路,公共场所的卫生 69% 18% 13%

车辆管理 74% 20% 6%

基础设施的维修 82% 11% 7%

公共设施的配置 59% 27% 14%

可以看出该新农村住宅小区的环境跟农村居民的要求相差很大距离。居民主要对现有的小区缺乏其归属感,小区的绿化覆盖率比较低,在道路交通安全设计和停车位设计上都欠缺考虑,居住环境不能体现出农村特色和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

2、春江新城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脱离农民生活习惯

小区内居民由农民为主组成,而且以老年人居多,仍然保留一些农村的生活方式。但在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并没有考虑到农民的需求,导致一些废弃地成为农民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废材和农用生产工具的堆放场地。[2] 农民以前住的都是自建房,主要喜欢聚集在自己家门口聊天、下棋,但小区景观照搬城市住宅景观模式,导致中心花园景观区域人数寥寥无几,却在每栋单元楼门口破坏绿化私建娱乐设施。

2.2 小区景观设施配置不合理

在春江新城小区内,居住的绝大多数是拆迁安置的农民。农民休闲、娱乐形式主要是打牌、下棋等,但在该小区内却缺少这类景观设施。同时一些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其服务半径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要求,形同虚设。

2.3 小区绿化设计缺乏合理性

春江新城小区绿化面积较少,树木种植杂乱无章,缺乏合理性。主要具体表现在树种单一,花卉、灌木品种更是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由于缺乏养护管理,闲居老人将小区公共绿地侵占为自家“菜园”。根本不能实现春花、下荫、秋实、冬青的居住区四季景观。

2.4 小区缺乏农村特色和归宿感

在调查过程别是农村老人对新的居住区生活缺乏归属感。由于集中住宅的形式替代了原有农民自建房的居住形式,人与人进行交流更加困难,因此容易产生孤独感。同时小区的景观设计没有把握住农村元素的特点,缺乏乡土特色。

3、解决途径

南京春江新城小区出现的景观问题在我国各地的新农村集中住宅建设中很常见,我国正在发展建设“美丽乡村”,解决好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问题,对提升农村的景观风貌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针对春江新城新农村小区景观规划出现的问题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解决:

3.1合理解决停车紧张和农具堆放问题

建议应对居住区内的道路进行分级,人车分流,设置地下停车场,且收费要考虑到农民的收入问题。同时合理计算地面停车位,应充分利用花架、树下空间布置停车位。在修建新农村住宅时考虑农民堆放农机、农具的需求,可以修建地上车库,这样农民既可以解决停车问题,也可以将车库改建为堂屋,保留农民原有的生活习惯。

3.2 适当增加宅旁绿地面积

由于农民仍然保留原有在自家门口闲话家常的习惯,应适当增加宅旁绿地的面积。这样更符合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同时在面积允许的条件下安排凉亭、桌椅、健身器械等为农民提供纳凉、休息、下棋的场地。

3.3 选择乡土树种,乡土材料

应该结合农民的特点,使用乡土树种,易于管理、耐病虫害、抗逆性强、易修剪的植物。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可适当种植一些当地有经济价值的林业树种、果树、药材类植物花卉。同时适当加强小区的垂直绿化提高景观效果,形成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的景观意境,达到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3]

3.4 利用乡土元素增加乡土特色

既然是新农村住宅景观,就要体现出新农村的特色。首先可以对整保留当地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其次,在小品景观上可以将对农民精神文明影响较深的景观建筑例如:牌坊、祠堂、古井等移植到新住宅景观中。同时可以将农民原有住宅的果树、经济树移植到新的居住环境中。甚至可以将当地有特色对农民影响较深的植物树种作为居住区景观的主干树种。再次,可以将一些体现农村民族特色的元素应用到景观设计中,例如:年画、剪纸等。这样既能体现农村的乡土气息,增强农民保护家园环境的意识,能丰富住宅小区的景观内容。[4] 最后在景观设计中利用地方特色的材料,为新农村住宅小区的景观建设提供素材。并且可以塑造一些农民劳动生产时的小品雕塑,这样即可唤起农民生产劳动的记忆,同时丰富景观内容。

3.5 屋顶花园建设

其实,在居住区景观中出现“菜园”的形式,只要利用得好也能形成新农村居住区的景观特色来。因此在不破坏小区景观设计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屋顶花园的形式来解决农民菜园的形式。在地面景观中,可以根据蔬菜的品种、色彩、种植季节进行搭配设计。

4、结语

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的设计应以节约型园林为设计理念,积极发展屋顶绿化。通过体现农村乡土特色的元素来体现出新农村居住区景观的特点来。同时让农民充分参与到景观规划的过程中,重视农民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新农村住宅景观,才能为农民群众提供优美、舒适、实用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骆中钊,苏文杨,林琼华.瑰丽家园巧营造住区规划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4-9,139-153

[2]夜齐茂.村庄整治技术规范图解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15,83-86

[3]顾建平,胡慧根.浅谈新农村住宅小区园林绿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8,02:87-88

[4]韩宏.我国新农村环境景观规划理论问题研究[C].北京:西北林业科技大学,2009:9-1

作者简介:

上一篇:不动产抵押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机械制图的标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