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2:20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1

关键词 “非物”遗产 巴塘弦子 保护与弘扬 政府行为 艺术形式创新

一、引言

藏族三大歌舞艺术之一的巴塘弦子,是藏区各族人民喜爱的、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民间歌舞,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声誉极高,影响极大。但长期以来仅活跃于藏区,外界知之甚少,很有养在深山人未识之意味。如何让巴塘弦子在藏学――“康巴学”学科体系中占有学术之一席?如何让巴塘弦子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并立足于世界民间歌舞艺术之林?怎样以巴塘弦子歌舞为依托。建设文化巴塘、文化甘孜,使具有“弦子之乡”美誉的巴塘成为具有中国意义的地域风情文化标志?如何对巴塘弦子的终端成果、传承人、传承技艺、传承场等完整系统进行全面的保护7诸多思考,实际上皆可归结为怎样活态保护与弘扬巴塘弦子艺术的问题。

途径是多方面的。办法是多样化的。

比如地域性的弦子艺术系列活动的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巴塘弦子文化风情旅游规划。大、中、小学校巴塘弦子歌舞课程的开设,文艺团体对巴塘弦子歌舞的着力打造推广,民族音乐工作者对巴塘弦子有计划有目标的探索与研究,对数千首弦子词曲抢救性发掘出版,制作歌舞光碟、视频作品,建立巴塘弦子资源信息库,以及媒体的大力宣传等。如此种种,皆不失为行之有效的途径与办法。不过一切途径与办法都离不开两个核心问题:即政府的权力行为与巴塘弦子艺术形式的创新。

二、“非物”遗产巴塘弦子的保护与弘扬是呼吁全民参与的政府行为

近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铺开了以增强国家“软实力”为目标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

1998年始,由文化部牵头逐步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

2003年10月,我国于2004年8月正式加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

2005年06月10日,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透露,《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被国家列入文化立法十年规划重点项目,并力争早日出台。

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6年05月,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状况会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列入全国人大2007年立法计划。孙家正同时指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普查工规模宏大、队伍建设逐渐配套、公民自觉意识开始提高等方面的进展。

2008年6月11日,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新闻通气会上说,文化部不久将出台《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如此种种。皆表现出国家政府保护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心、决心、力度与成就。很显然,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各项法规政策与具体实施方案是抢救和保护、挖掘与弘扬“非物”文化遗产的第一要素,第一原动力。近几年巴塘弦子步履维艰“命运”的改变就首先直接源于政府行为。

2000年巴塘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弦子艺术之乡后。巴塘弦子一改过去只有各村自发组织的农民弦子队状况,巴塘县开始有了自己的专业表演巴塘弦子团体――“金弦子艺术团”,承担起了外出交流演出的任务。而2006年5月巴塘弦子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巴塘弦子的命运第一次出现了重大转机。“金弦子艺术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分赴北京、、成都等地交流演出达40多场,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连演三场,并且为驻华使节多次演出,可谓场场爆满、气氛热烈、好评如潮、誉满全国。

甘孜州地方政府也表现出十足的力度与决心。州长李昌平曾于2008~3月“两会”期间在四川代表团分组讨论会上饱蘸激情作了“五很甘孜”的发言。李昌平认为。甘孜很重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地位。全州25个世居民族,创造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汉藏经济文化交融的重要纽带和桥梁。甘孜很富饶。除了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外,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的种类全、品位高、原生态、难复制。因而甘孜很期待,也很有希望。“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甘孜的民族文化是最硬的软实力,其中的巴塘弦子就是最具魅力的最硬的软实力之一。甘孜一定要。也一定能把文化“软实力”变成“硬通货”。

三、巴塘弦子的艺术形式刨新

除了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法规政策对抢救和保护、挖掘与弘扬巴塘弦子的第一要素。第一原动力外,巴塘弦子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乃是其自身魅力不断拓展与释放的内在,AA。

巴塘弦子又叫巴谐,脱胎于青藏高原支脉一支重要歌舞乐种“谐”。它是发源并盛行于巴塘、流行在康区,集诗、琴、歌、舞为一体的,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这种歌舞的主奏乐器是必汪(二胡)或牛角胡琴,因为当地汉人称胡琴为弦子,所以巴谐就被称作“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折射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是藏族民间音乐的最大宝藏,是保存最完好的蔽族音乐“活化石”,包括祭歌、团聚歌、风土人情歌、婚嫁欢歌、情歌、悲歌、祝福歌七种类型。保护与弘扬巴塘弦子具有十分重大的藏族文化学术价值与藏族歌舞艺术价值。

巴塘弦子的曲调婉转多情、欢快流畅,强于节奏性,每支曲子都有相对固定的前奏、问奏和尾声:其舞姿变化多样、优美典雅,富于韵律感,男子踢踏跺脚、阳刚豪放粗犷,女子水袖飞舞、萦回轻柔舒展。表演时,领舞者边奏边歌边舞,众人列队相随和着舞蹈韵律且歌且舞、队形进退穿插、时而内聚,时而外散,旋律由慢到快,最后用急速演唱和急速旋转的舞蹈形成高潮,情景十分动人。一场弦子舞毕,所有参舞者齐声高喊尽兴舒服之“谐亚”。稍事休息,领舞者另起弦子舞曲。参舞者再次翩翩起舞,如此周而复始。直至结束。

巴塘弦子的音乐结构―般为二乐句,也有四乐句形式,多段歌词反复演唱。充分体现了民歌短小对称的特点。这给艺术家们以巴塘弦 子歌舞为依托,以崭新的艺术形式呈现于艺术舞台之上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创作题材。

实际上,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藏区群众自娱自乐巴塘弦子歌舞已经为多种艺术形式所用呈现于艺术舞台之上,为弦子歌舞的保护、弘扬与推广作出了重要、重大的贡献。

创作歌舞方面:1954年,巴塘弦子歌舞被选为中国青年代表团的节目之一。参加在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1988年,巴塘弦子被选为中国藏族歌舞团的节目之一赴香港演出。受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外人士的赞赏:1990年,巴塘弦子作为参加甘孜藏族自治州成A40周年庆祝活动暨甘孜州第二届民族艺术节的歌舞,在康定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四场演出,受到甘孜州委宣传部、州文化局领导和上万名观众的高度评价:在2005年2月11日悉尼华人春节歌舞晚会上,歌舞《弦子情》为澳洲华侨华人带来新春的祝福和无限的欢乐:歌舞节目《巴塘连着北京》电在全国广为流播。

舞蹈方面:1945年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女士为、、表演的舞蹈巴塘弦子,1964年巴塘县业余演出队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舞蹈《拉起弦子上北京》受到敬爱的总理和元帅的好评;2001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魅力12”栏目组到巴塘拍摄以弦子为原始素材的著名舞蹈《洗衣歌》,并于2003年4月通过央视向国内外播出:还有近年来流行的广场集体舞《格桑花》等。

歌曲方面:影响极大的有《的光辉》、《洗衣歌》、《弦子》、儿歌《妈妈格桑拉》等,其素材皆来源于巴塘弦子歌舞。

影视方面:1986年9月,大型专题片《民歌魂之巴塘弦子》诞生:2000年浙江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亚妮率摄制组一行到巴塘拍摄电视片《弦子》此外还有流行全国的歌舞剧《花仙卓瓦桑姆》、歌剧《柯山红日》、歌剧《格达活佛》、电影《女活佛》、电视剧《格萨尔王》、电视纪录片《唐蕃古道》。大型交响音乐《康巴诗音》等,其音乐素材均来自巴塘弦子的曲调。

音乐旋律方面:近年来四川、、青海电视台以及中央电视台用作反映藏族地区风貌的电视节目的主题音乐,大多来源于四川民族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益西嘉措的《巴塘弦子》一书中的弦子曲。

器乐曲方面:有古筝演奏的《格桑拉》歌曲音乐,二胡演奏的《洗衣歌》歌曲音乐等:1999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梁云江的二胡三重奏《康巴情》200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隆重推出了谭勇的二胡独奏曲《康巴弦子》。

多种艺术形式对原生态民间歌舞巴塘弦子的继承与创新所释放出的艺术召唤魅力,是丰富而无穷尽的。因为在继承巴塘弦子传统风格与精髓的前提下的崭新艺术形式打破了民间歌舞相对稳定的封闭循环状态,使之不断变化、递进与弘扬。从而增添了巴塘弦子歌舞的风采、内涵与活力,促成了乐曲曲式的大型化与艺术化,流传地域、范围的扩大化。以及艺术形象与艺术意蕴的丰富与拓展。最终令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接受者忘情忘我、难以释怀。

“接受美学”的创建者姚斯认为:艺术作品犹如一部管弦乐谱一样,在演奏之中能够不断的动态释放能量以使艺术接受者获得新的感受、反响与创造,这种“能量”更多源于作品的起源、社会功能和历史影响。著名接受美学家伊瑟尔则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召唤结构”美学理论,其要义有三。一是艺术作品一定要存在意义的空白与不确定性,二是这种“空白与不确定性”会不断地释放意义以召唤激发艺术接受者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三是作品的“空白与不确定性”越多。艺术接受者便会越深入地参与作品审美潜能的实现和作品的艺术再创造。

“艺术召唤魅力”,就是广泛涵盖于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及衍意层里面的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正是由于艺术作品的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才使得艺术接受者怀揣极大的热情与渴望通过想象、联想去丰富、补充、寻找、升华作品的意义。

巴塘弦子的艺术召唤魅力既源于独特鲜明而不可再生的地域、民风民俗以及乐舞的形式与内涵,更表现在艺术形式不断创新过程中所盈盈溢出的、令艺术接受者沉浸于强烈审美期待之中的、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从而赋予巴塘弦子以新的生命力。

结语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2

关键词: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保护

一、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互动影响

(1)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所产生的积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身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根据各地非遗现状,将其规划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政策和资金上加以倾斜,虽然不失为一种好的保护方式,但目前存在的非遗保护资金欠缺、非遗保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然亟待解决。而通过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对非遗加以重视和保护,这无疑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2)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由于近似于掠夺式的不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环境仍然或多或少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有这些不合理的开发,不仅误导和扭曲了游客的文化认识,而且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以及正常的文化传承,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有些商家盲目地追求最大利润,一味地去迎合游客的需求,不惜以破坏这些优秀的非遗资源为代价,这些行为都进一步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

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非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配置。要想推动整个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形势来进行整体规划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对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州委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但是目前仍然没有专门的非遗旅游开发规划,个别非遗项目的开发并未考虑其独特性、地域性,盲目跟风,造成了资金的巨大浪费。(2)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传承问题。人是推动整个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现阶段,许多非遗传承人面临着年纪偏大,传承技艺后继无人的窘境。非遗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艺受传承人所限趋于消失,而且年轻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现代文化逐渐占据了文化主流,民族文化魅力削减。(3)非遗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且开发方式简单。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非遗资源涵盖面较广泛。博物馆展示以及节日节庆展示是当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非遗资源的主要开发形式。因为这些单一的开发利用形式,没有较好地体现出当地非遗资源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对游客来说是不足以满足其心理需求的,同时这对当地整个非遗保护来说也是没有借鉴意义的。

三、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建议

(1)当地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的认识。要推动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就必须加大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的认识,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抢救以及合理利用是非常有用的。所以,在旅游活动的场所及旅游过程中,要着重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及对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对非遗资源的保护意识。当地政府只要认真贯彻这一工作方法,必将达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双赢。(2)对开发模式加以创新,深度开发非遗资源。第一,当地政府要向那些知名度不高,但是文化价值较高的非遗资源政策倾斜。第二,要大力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在政府主导下,加强非遗景区与不同地域的旅游企业的合作,可以多开辟不同主题的非遗旅游专线。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非遗宣传和开发。(3)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培养机制。第一,要保护好目前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对非遗传承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加大改进力度,同时也要尊重以往的传承方式。第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每个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春晖.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魅力中国,2011(4):36-38.

[2]刘建平.刘向阳区域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开发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3]乌本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2010.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3

关键词:传统戏剧表演 艺术传承 特性与功能分析

一、引言

在现今这个人类精神文明越发进步的年代,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发地注重起来,并在全球兴起了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的戏曲表演的艺术传承的特性与功能,不仅仅是符合现代人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可以更好地弘扬与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传承特点

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措施,国际上曾有一个明确的规定:首先是以真实的文字记录或者是影音视频录像、图片留底记录,其次对相关的人物,或者是事物进行专门的保护与传承。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是依靠着人来进行一代代地传授与讲述,从而进行传播。传统戏剧表演艺术是以一个动态的传承模式呈现的,因此必须依靠有实际代表性的表演传承项目与表演人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必须依靠着传统的表演模式,依靠艺术家的一代代传承,因此传承人是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的一个生动的载体。传统戏剧中,黄梅戏、京剧、越剧、京东大鼓等,都必须依靠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对学生进行示范,演示,言传身教。这些无论如何无法以单纯的文字形式记载出现,因此只能依靠着表演艺术家去进行传承。人物传承的特性有以下三点:

1.非物质遗产的传承方式是依靠人为的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是以往的生活以及行为发展的过程,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使其延续的人,通过人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表演、复制与制作,而传承的人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现与证明。尤其是传统戏剧,如京剧,其所存在的方式也不能通过纸笔来记载,必须通过人来演绎与表现。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人相互依存,共存共亡,以此就体现出了传统戏剧的艺术传承的本质与特性。

2.对于传统戏剧来讲,其本身的价值、呈现状态、人们的接受程度,与传承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被延续传承。人们所去留存的、重视的、延续的,应该是那些拥有极高的精神价值,拥有深刻意义,蕴含浓厚的民族感情,深藏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精髓,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能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散发出更顽强的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为了保证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可以被更好地延存,其传承人也必须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导师:可以把本身的技能,以及从古至今流传下的各种表演技,进行一代代的延续与传承。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拥有可延续性、非单一与可替代的特性,因此可以不断地培养传人,使之传统表演艺术也可以一代代地进行发展与延续,不会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淡出人们的视野中。

三、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文化传承功能

1.对于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要弘扬与发展传统戏剧的文化,不发展创新就意味着灭亡,因此传承人需要以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依托于传承者得以延续,因此传承者必须以开阔的眼光去审视问题,在原有的古老的技艺基础之上吸收新的技艺,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气。

2.对艺术的传承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地更新文化内涵,真正的文化意识形态是穿越时空、时间、空间、种族、国家的一种形态意识,是从古至今无数艺术家一代代延续至今的艺术珍品,这代表了一个时期内人们对戏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眼观与审美角度。随着无数传承者的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3.传统艺术的领域并不仅仅是脸谱、水袖,表演形式也不仅仅是唱念做打,而是一种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贯穿整个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形式。同时传统表演艺术中的场景、故事、对白等,都使得整个表演形式充满了东方的古典魅力。

四、结语

传统的戏剧表演艺术作为我国的国粹以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也在不断地去吸引现代的年轻人。因此,传承者应从各种渠道去宣传传统的表演艺术,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其中,使传统经典的表演艺术形式保持着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郭英德.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特性与功能[J].天津社会科学,2015,5(03).

[2]王琦.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的特性和功能[J].音乐时空,2015,4(01).

[3]王云芳.浅析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特性与功能[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2,9(06).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4

《印象•武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1.川江号子。川江号子是川江流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汉族民间歌唱形式,①用于渲染表达船工们的内心情感,激发他们的昂扬斗志。在川江号子中,号头子领着众纤夫喊着“穿激流哟,跨险滩喽,号子一响,声震天哟”的号子,气势动人,展示了纤夫们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气势。江中的木船闪烁着橘红色的灯光,若隐若现,最终木船在纤夫们的共同努力下,离观众越来越近,船上的灯光越来越亮,一扫之前的阴霾,带来新的曙光。导演作为隐藏的传播者,通过演员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观众。“穿激流哟,跨险滩喽,号子一响,声震天哟”,传播的第一层信息就是号子声,号子在唱什么,然后才是号子背后所蕴含的信息,川江号子所承载的是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号头子带领纤夫们通过号子声来传播号子的字面意思和蕴含其中的深层含义,完整地呈现了当年纤夫们的生活状态,纤夫们乐观积极、迎难而上的形象逐渐清晰。

2.土家族哭嫁歌。哭嫁,是我国多个民族的传统婚姻风俗,即新娘出嫁之前要进行的唱哭嫁歌的仪式,以土家族最为隆重和典型。土家族的女儿在出嫁之前都要举行哭嫁仪式和唱哭嫁歌,表达自己对父母的不舍,重庆多地也有这样的婚嫁习俗。哭嫁中,女儿即将出嫁,母亲给女儿梳头,在女儿的耳畔叮咛,母女二人相拥在一起,后来渐渐有了哭泣声,母女二人唱着哭嫁歌,共同演绎哭嫁,将传统唱法与流行歌曲融合起来,为哭嫁这种古老的习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在哭嫁中存在两组传播关系,首先是母亲和女儿之间的传播,母亲通过自己的话语和哭泣向女儿传递信息,告诫女儿到了婆家要做个好妻子好母亲,也将自己的母爱倾注在这些话语中,母亲的话唤起了女儿对于母亲、娘家的依恋,激发了她对离家的伤感,同时,母亲通过自己的话、哭声将自己的经验以及心中的不舍完整地传达给了女儿;其次,对于观众来说,母女二人用她们的表演和哭嫁声向观众传递信息,在受众的心目中播撒了母慈女孝的种子,开出了孝道传承的花朵。此时,对于哭嫁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宣告完成。

《印象•武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效果

1.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是就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言,它不是孤立的信息或事件,而是开放在周围的生态环境中,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和影响,并对外作出反应,或是发生相应的变化。”②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象或内涵的传播,是靠置身在原生态环境中表现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来实现的。《印象•武隆》依托原生态武隆县桃园大峡谷的自然风光搭建了完美的画面,又运用人声、音乐、音响等声音元素再现了川江号子、哭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时空的真实氛围,突出表现形式的原汁原味,最主要的是与当地文化背景紧密结合,表现民俗民情,展开故事讲述,放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突出本土化特色,让受众在70分钟的精彩演出中亲身体验和感受武隆喀斯特地貌壮美的自然景观、巴渝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瑰宝,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2.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传播是传承的一部分,传播也是促进传承的动力,《印象•武隆》既要传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唤醒人们的传承意识,这种传承并不仅限于形式层面的接受,更多的是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隐藏的精神内涵的领悟。川江号子中纤夫们用生命的呐喊和歌唱带来的震撼,传递的是纤夫们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精气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哭嫁不仅仅是在出嫁的时候哭一场这般肤浅,其背后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哲学,集婚前教育、传递亲情、角色转换等功能于一体,也为即将出嫁的女子提供了一个宣泄内心焦虑不安、既喜又悲的复杂心情的机会,实现了生存智慧和道德伦理的世代传递。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传统哭嫁的仪式感在减弱,但也存在现实的延伸感,只是被传承、被演绎成了多种形式,而始终贯穿其中的精神内涵就是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孝道。

3.满足受众需求,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印象。《印象•武隆》的受众主要是去武隆仙女山、天生三桥、芙蓉洞景区游玩的游客,这些人对于自己的媒介选择有怎样的需求呢?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武隆》是否可以满足他们的诉求?第一,可以满足他们放松身心的需求,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第二,可以满足观众探索求新的心理,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震撼力;第三,可以满足观众文化身份确认心理;第四,可以满足观众的学习需求,通过真人演出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4.调动受众行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受传者来说,学习是一个接受和重塑的过程,改正一些原有的观点,树立全新的体系并产生相应的行为,才是完整的接受过程。观看《印象•武隆》,受众也经过了认知—态度—行为的转化过程。第一步是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在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受众通过观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武隆》知晓并接触这些异域异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步是态度层面,历史的代入感满足了受众的怀旧情结,《印象•武隆》中怀旧的场景、怀旧的歌曲、乡音营造出强烈的代入感,唤起受众情绪的变化,唤醒了人们对怀旧情结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的生存状态的关注;第三步是行动层面,传统的文化震撼了受众的现代意识,重塑了行为、梦想并代入现实生活,制约或影响受众的认知从而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这些变化将通过受众的行为表现出来。《印象•武隆》让受众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萌发出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更多的人还会在观看了节目之后产生一些新的感悟。比如:看了土家族哭嫁,听到那些饱含深情的哭嫁歌之后,子女体会到父母养育的艰辛,决心以后要好好孝顺父母,这就实现了受众行为的转变。

结语

在《印象•武隆》中有历史与现代的碰撞、心灵与行动的震颤、科技与文化的对抗、商业与艺术的争锋。总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武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阐释和传播具有活态保护和发扬光大的作用,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理念、灵魂得到升华。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5

关键词:庆阳香包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

中国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78-002

一 庆阳香包概述

庆阳香包又称荷包,古称香囊、香袋、香球、佩帏、容臭,庆阳当地俗称“绌绌”是甘肃庆阳地区的一种民俗物品。根据传统或手绘的纹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剪切成片并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香包刺绣品。庆阳市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传统社会中,庆阳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保存了传统农业文明的主要特征:男人耕种劳作,女人做饭织布。独特的生存环境与传统的生活方式,使庆阳的广大妇女在布料与针织的世界里大显身手,创造出了独特的香包民俗文化。庆阳现存的最古老的香包历史也在八百年以上了,可见香包在庆阳的历史久远。香包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发展出了礼仪、传情、祈福的功能。

二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样式

庆阳香包不仅造型多种多样,装饰手法也颇为丰富。庆阳香包的刺绣风格称为陇绣,多采用打子、包绣、拼贴立体绣等。庆阳香包用色偏向强烈鲜艳的对比,大红大绿,用色自由搭配、率性活泼,倾泻出一种原始激情的亢奋情绪。庆阳香包常见的造型有“横行螃蟹”(图1)、“抓髻娃娃”、“五毒蟾蜍”、“鸳鸯戏水”、“娃娃鱼”、“孔雀牡丹”、“花团锦簇”、“双鱼戏珠”等,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贴近生活,贴近民俗,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庆阳香包的装饰图案依照香包造型来作变化,最主要的表现题材有福禄寿喜、蝙蝠、五毒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在民间多代表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眷恋。

庆阳香包通常具有非常丰富的寓意,反映出中华民族群体古老的生命意识,保留了人类摇篮地的遗风以及浓厚的原生态文化意识。如2001年在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千岁香包”(图2),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香包,选用变形的梅花、荷花及缠枝花为刺绣纹饰图案,是按照佛教净土的教义设计的,其寓意是把这件小香包看作“西方净土”,后人有诗赞曰:“干岁香囊藏佛塔,万针刺就海棠花,巧手绣出花藏界,诚心献给净土刹”,再如“开天地”与“五毒蟾蜍”等,都是具有很深寓意代表性的香包作品。

三 传统庆阳香包的艺术魅力

香包的制作工序很复杂,从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每个步骤,都必须严谨制作,每一关都必须做到合格才会呈现最终的艺术效果。从现存的早期的庆阳香包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市场上泛滥的香包造型的原型,早期的庆阳香包有更加精细的制作和更纯粹的原生态的美感,从每一个香包艺术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来自于制作者的深情投入以及精良做工,这也是之所以现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的被我们重新关注起来的原生态艺术的魅力所在。

1 材料的不可复制性

早期的香包制作的布料都是由最原始的方式制作出来的,即织布机慢慢织出来的,现在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方式台过于浪费物力人力,但是不可否认,原始织布方式织出来的布料会更加经久耐用,而原始染布作坊提取出来的染料也更加稳固不易退色,包括香包刺绣所用的丝线或者棉线,也更加结实耐用、易于保存,所以从质量上来说,原始的技术下的原材料具有不可复制性。

2 造型的时代性

首先原生态艺术形式的出现必定与当时流行的风气或民间思潮有关,民间艺术是一个时代中最基本民情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更加倾向于创作者个人对周边环境、自身经历的单纯反映,是最朴实的人民对社会动态的回话和对自己的愿望的期盼,例如,当生存环境良好、生活富足时,多会出现“吉祥如意”(图3)、“孔雀牡丹”、“花团锦簇”之类的吉祥的以装饰图案为主的香包,而因为个人的对生子的热切盼望时,又会出现“百子千孙图”(图4)子类的香包。再次在香包刺绣中,所涉及的图案风格、人物造型等都能凸显当时的时代外貌,这也是民间艺术的重要之处,在无形中由民间最基层的人民所记录下的历史与时代的进程与特征。

3 情感投入的纯粹性

庆阳一直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所以保持着最原始、淳朴的原生态文化,是“最朴素、最自由、最有生命力的艺术。”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恰恰是落后的地区反而传承下来的艺术最完整和质朴。庆阳香包像净土一样保持着最真挚的情感,手工制作的妇女们不以经济利益为第一出发点,而是更多的因为其实用性、美观性以及寄情于此的目的而来制作的,香包作为她们与别人交往、互相馈赠、传情寄情抒情的一种特殊媒介而发展着,我们今天去欣赏早期的香包作品,很直观的可以发现她们绣功是今人不可比拟的,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有序而均匀、不急不躁,给人一种恬淡舒缓的视觉和心理的双重享受这,并不是因为前人的技术多么好,而是因为制作者的心态是我们今天不能达到的和超越的,所以不可否认,这也是早期香包艺术品拥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民俗遗产的原真性

香包是一种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衣食住行、礼仪、信仰、祭祀、娱乐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民俗是民间文化的自我传承,是民间情感的自由表达与展现,也是民间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通过复杂的民俗现象来探究民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源流与底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学价值之所在。香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民间,生存于民间,无论是文学艺术、表演艺术,还是加工制作艺术,都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原创的,没有加工包装,没有矫揉造作,朴实无华、原汁原味的艺术杰作。

四 庆阳香包现代变迁

本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开始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庆阳香包也逐件为国人所熟知,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从这一年开始,庆阳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2003年,庆阳市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文化名城”;2005年,“庆阳香包绣”制进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民俗艺人贺梅英老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庆阳香包绣制”代表性传承人。

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现代技术对传统工艺的冲击以及现代艺术与设计对香包设计的影响,香包的生产制作、艺术特色、商贸销售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 生产技术的改进

非物质遗产也正是因为其扎根人民,因此在很长一段历史中都未得到肯定和认可,可见它是具有脆弱性的,它的脆弱性一方面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能脱离该民族或地方人民的生活生产,即不可脱离产生它的文化环境,否则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濒危性的历史遗留物,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加以保护和传承,~旦错过大好时机,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消失。

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刺绣技术的革新,香包上的刺绣工艺也引进了机械化的生产以弥补了手工生产的低效率,使得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逐渐被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代替,香包这种具有强烈的手工艺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也可以用批量化的方式来生产。但是过于追求经济回报,生产厂商在原材料上不够高标准,选取的香包底布质量差,布料稀松,经过机械缝制变得更加脆弱和松懈,易于破裂,而刺绣的丝线或者棉线不够结实易断裂,另外所谓的香包已经几乎没有香料来填充,即使有,也是化工香料,细节决定一件艺术品的价值,这些每一处细节的偷工减料,导致精品难以再现。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使这些所谓的艺术品变成了“机器复制时代”的一件普通的复制品,也失去了本雅明所说的传统艺术所具有的“灵韵”。

2 艺术特色的变化

从造型角度而言,传统的香包大多数是平面化的挂件,现在的香包则增加了立体的造型设计,也改变了传统的对称、规矩的构图,更加多样化、立体化和新颖化。在色彩搭配,除了传统的大红大绿等视觉冲击力较强的色彩搭配外,由于电脑配色与机器提花技术的加入,香包的颜色更加多元,也更多现实出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同时,香包的造型也开始引入当下的流行文化与卡通文化,如喜洋洋、机器猫等卡通造型也成为香包新的品种。在拓展了香包的种类与市场、迎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的同时也逐渐在失去庆阳香包自身的文化与地域特色。从庆阳香包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保护、创新与传承也是当下中国任何一种手工艺品在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时的两难抉择,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清新的认识到,传承不等于保守,创新不等于媚俗。

3 文化产业的发展

由于生产方式变为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销售模式也由传统的小买卖变成了集中式销售,如每年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在西峰区设立民俗一条街“锦绣坊”,集中展示庆阳香包文化,庆阳香包因此得到广泛的宣传影响,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有这样一种西北民艺,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庆阳香包的传统产业,使庆阳香包从传统的炕头生产变成了批零商品买卖,大大的带动了庆阳香包的发展,使香包成为庆阳很重要的文化产业。

香包产业的发展冲击了还在坚持“炕头艺术”创作的民间艺人,商业化在带来重复和无新意的同时,也带来了物美价廉,这使得以纯手工为生的民间艺人很难再坚持下去,毕竟手工制作投入的是大量的体力和精力的付出,如若没有相应的可以换来的报酬,今天的民间艺人,明天很有可能彻底转行消失。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6

摘要:体验经济是基于传统经济模式下的一种全新经济形式,不再以投入、产出、利润作为着眼点,而是关注人们消费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因此该新经济模式必将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主流。同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属性分析,其保护传承工作与体验经济具备契合性。本文就体验经济模式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入手,探讨体验经济模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适用性,旨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合理途径。

关键词:体验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淮阳伏羲陵庙会;遗产价值

一、体验经济概说

体验经济一~最早曾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被提到,该书曾经提出体验经济是继服务经济之后的一个新经济形式。B.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和詹姆斯.H.吉尔摩(James H.Gilmore)在1998年出版了《体验经济》一书,对体验经济的内容专门作出了论述。体验被称为“是当某个人的体力、智力、以及情绪,甚至是精神层面达到了某种特定水平的时候,在其意识上所产生的一种美好的感觉①。”而体验经济标准含义是“它指的是一种企业以商品作为道具,以服务搭建舞台,将消费者作为当作服务中心,从而创造出一种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并且值得消费者产生某种回忆活动的经济形态②。”

体验经济的出现,将消费者的生产和消费过程融为一体,令消费者在消费产品的同时能够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且这种享受不是由他人或是商家给予,而是自己真正的切身感受,是无与伦比的美好感觉。体验经济模式的存在,使得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改变了以往以追求极致的利润为目的的经营理念,从根本上重视了消费者的体验,该理念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使消费者能够真正领略到体验所带来的美好生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验经济契合性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界定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物质遗产”)是指被各群体p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p实践p表演形式p技能和知识及其有关的实物、工具p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③非物质遗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历史的自然积淀,在对其实施研究过程中,主观方面必须对其价值有所认同,某种遗产才能划归于非物质遗产范畴。并且,非物质遗产存在动态传承性,只有通过不断的传承才能使其本体或精神长久保存并发展。与物质遗产相比,其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上,还表现在其自身内在发展规律上。具体而言,包括传承性p社会性p无形性p多元性p活态性、原真性、本土性。

(二)体验经济与非物质遗产契合性分析

1.体验经济凸显非物质遗产价值

非物质遗产是人类创造并发展形成的宝贵财富,应该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人类价值,而在体验经济视野下最有利于遗产价值体现。人类在学习与欣赏过程中亲身体会和感受,能够将非物质遗产来本身存在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完整彰显。

2.体验经济助力非物质遗产保护

非物质遗产形式繁多,不同形式能够展现出不同的体验效果,且这种体验过程具有短周期性和不可复制性,消费者在体验非物质遗产这种“产品”的过程中,能够产生难以忘怀的经历,从而更加深刻的领略到非物质遗产的价值精髓,重新认知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即达到了保护的目的。

3.体验经济推进非物质遗产开发

体验经济能够为人类带来“长久的回忆”、“难以忘怀的感受”,凸显遗产的价值,能够使人们在欣赏遗产过程中,产生共鸣,领略奥妙。而非物质遗产通过歌舞、音乐、民间技艺、民俗等方式,可以为人们带来美的感受,人们能够从中欣赏并感悟。因此,在开发利用非物质遗产过程中,融入体验经济模式,能够使预期效果更加凸显。

4.体验经济带动遗产地发展

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着眼点放在体验者本身,深入人类精神层面进行发掘,是现代社会的全新发展理念,为非物质遗产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体验经济视野下,人们参观或欣赏某一项非物质遗产时,更注重遗产所带给自己的难以忘怀的感受。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政府或文物部门可以以此进行宣传,提高当地非物质遗产品牌竞争力,招徕更多体验者,通过对非物质遗产适度的开发,提高当地经济效益。

三、体验经济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分析――以淮阳伏羲陵庙会为例

(一)淮阳伏羲陵庙会概况

淮阳伏羲陵庙会历史悠久,包括以下重要的习俗和祭奠:“朝拜祖先并进香、民间舞蹈‘经挑舞’表演、富有劝善意义的‘守宫说唱’习俗、扣摸‘子孙窑’习俗,以及庙会吉祥物泥泥狗和布老虎等流传下来的泥制玩具④。”每当朝祖会时,朝祖者人山人海,涌向庙堂,表示对人类祖先伏羲的尊敬之情,并求得平安保佑。祭祀活动中人们在首领的带领下,三拜伏羲,献上祭品并大声高喊,以求与祖先伏羲对话,诉说自己内心的情结。还有传统祭神舞蹈“担经挑”表演,以及来庙里“求子”、“还愿”的民众。这些习俗都表现出了传统民众对于人类祖先伏羲的崇敬之情,是当地人文精神精髓的体现。

(二)体验经济模式与淮阳伏羲陵庙会保护

1.彰显遗产价值

庙会作为人们精神传承的产物,记载着一段时期的历史,必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体验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的标志,也迎合了庙会的历史潮流。人们通过参观庙会,必然能够感受出其沧桑厚重的历史沉淀,从中领略到人们亘古不变的民族宗教情感。参观伏羲陵庙会过程,可以领略祭祀祖先的庞大声势,观看充满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品尝当地的风味小吃,并且能够买一些手工吉祥物祈求平安。以上都属于体验经济的范畴,可完美呈现庙会沉淀的历史价值。体验经济的存在,能够将庙会中各种活动更好的展示给体验者,让大家在一种和谐的美好的氛围中了解庙会,了解庙会所要传达出的人类精神,并通过人们独创性见解,为庙会增添经济价值。无论是民间歌舞表演,还是传统的手工技艺,再或是民间的吉祥物,以及庙会大殿独特的古建筑风格,都是民间艺术思想的体现。人们参与其中,能够完整感受到传统艺术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而体验经济的存在更好的展现了这种氛围。人们感觉、欣赏并体验庙会中的各种活动,并通过亲身参与,了解庙会的内涵,深入庙会的精神本质,更有利于其艺术价值的展现。

2.促进遗产保护

体验经济的引入,能够使人们亲临庙会之中,参加庙会中举办的活动,感受宏大的历史氛围,了解庙会深厚的历史积淀。并且,人们可以通过与庙会中传统人士的沟通,产生一种无法被取代的全新认识,这种独特的心理体验难以忘怀、弥足珍贵。只有当人们真正认识到庙会这种非物质遗产的重要意义之后,才能从根本上重视它,关注其保护发展现状。体验经济能够展现给人们一种最具原真性的庙会组织形式,人们从中得到的是最真实的体验而非虚假体验,能够保持庙会最完整、最原真的状态,展现出的是庙会所承载的最具备本土特色的风情。而这些,正是庙会原真性、本土性、完整性保护最需要关注的

角度。

3.延续遗产传承

体验经济的本质符合非物质遗产发展传承的目标。体验经济通过突出某非物质遗产的主题,营造出一种历史文化氛围,使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仿佛深入遗产本身,感受其魅力所在。并且通过视觉听觉方面的营造,真正使非物质遗产存在的社会经济背景得以复原,让参观者真正进入体验经济环境中。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使非物质遗产的价值及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往任何参观形式都无法达到此效果。而遗产价值被人们认定,就是其发展传承的动力之一。使参观者同遗产本身产生互动,通过游客的感知,影响游客对于庙会保护的看法,有利于游客同庙会参与者一起,探讨传承制度,促进庙会类非物质遗产有效传承。同时,体验经济能够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营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便更加充分体现遗产价值、保持遗产旺盛生命力。

4.丰富文化体验

伏羲陵庙会的体验者包括:本地旅游者、文化负载者、新闻媒体、商人和人文学者。多方力量的参与,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伏羲陵庙会的保护传承。体验经济在给予体验者或消费者感受时,必须通过一处具体商品来进行,不能凭空体验。该商品就是伏羲陵庙会,或者说是庙会

的价值。

就本地旅游者而言,游客参观庙会时,能够真正融入到庙会所带来的宏大氛围之中,体会深厚文化传统的震撼,从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且由于旅游者教育水平以及文化差异的存在,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体验。例如老人来参加庙会主要是为了拜祭祖先,为一家人平安祈福,而小孩来参加庙会更多的是为了庙会中的吉祥物以及歌舞表演等等。这些不同层次的体验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赋予了伏羲陵庙会不同的价值意义,也使庙会这种非物质遗产更加赋有生命力。

就文化负载者而言,所谓“文化负载者”,是指:“使某种文化能够发展传承下去的主要内部因素,并且是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基础性力量。前来伏羲陵庙会参观的文化负载者主要分为三类,即求子求孙者、朝祖进香者、寻根问祖者⑤。”所有的非物质遗产都要依靠文化负载者来保持其活力,一旦失去文化负载者的支持,非物质遗产也就濒临消亡。对伏羲陵庙会而言,朝祖进香者,即通过庙会的传统祭祀活动参拜人类的祖先伏羲,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敬感情。求子求孙者,是通过拜神还愿,为家中求得贵子,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后人们精神的产物,多子多福思想的集中体现,显示出人们追求平安,渴望幸福的美好心愿。寻根问祖者则是通过对庙会中老一辈人士的询问,了解自己的祖先及生平信息,也是人们对自己美好命运的追求。以上均为体验经济背景下,体验着通过自身参与形成的自身精神上的满足以及感官上的美妙体验,为伏羲陵庙会传承带来生机。

就新闻媒体而言,随着新闻媒体参与伏羲陵庙会的比例日益增加,拍摄记录庙会场景、访问组织者及游客的记者络绎不绝,通过媒体工作者的宣传、采风,从总体上提高了伏羲陵庙会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为人祖庙会带来了更多地朝拜者、观光客。因此,媒体起到了为庙会宣传的作用。媒体在参与体验在过程中,并不仅仅在体验庙会本身,还能从其他庙会的体验者中发掘自己需要的新闻素材,并从中获得灵感,通过自己的参与总结,形成报道,有利于伏羲陵庙会文化价值提升。

就商人而言,伏羲陵庙会为当地的商人带来部分经济收入。商人根据庙会的需求来经营,多数以经营高香、莲花宝、挑子,或泥泥狗等吉祥物为主。与一般性商业经营不同,这种吉祥物的经营性质本身是体验经济的形式,买方与卖方之间并不是单纯的利益关系,更是一种活泼、亲近,更加带着虔诚信念的祭祖关系。买方通过购买吉祥物的体验,求得平安,感受到幸福与满足,这就是庙会中商人能够长久的稳定存在的原因,也是庙会能够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就人文学者而言,其主要指:“长期研究伏羲陵庙会、伏羲陵文化的地方人士,以及外来学者中关心伏羲陵庙会发展的人⑥。”庙会本身的存在,满足了人文学者体验经济的需求,他们通过研究庙会历史、感受庙会盛况、聆听传承者的经历,或是观察参与者的感情,都可以使他们的文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挥,使他们体验经济的感受更加完整真实。

综上所述,伏羲陵庙会作为一种体验经济形式,为各类体验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影响着伏羲陵庙会的发展

传承。

5.加快经济发展

庙会当地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宣传并开展庙会祭祀活动,并于此后数年间陆续进行庙会保护与宣传工作。伏羲陵庙会作为体验经济的一种形式,为当地政府也带来了一定效应。庙会作为遗产地历史文化地标,延续传承遗产地历史文化信息,对其保护与宣传有利于当地政府政绩的彰显。通过体验经济模式在淮阳伏羲陵庙会保护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体现伏羲陵庙会文化价值,弘扬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展现当地深厚历史氛围,促进遗产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

四、前景展望

非物质遗产在体验经济视野下进行保护契合非物质遗产本身性质,遗产精髓价值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但鉴于非物质遗产本身类型繁多、差异明显,因此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要根据非物质遗产本身的性质与存在状态而定。体验经济在非物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前景总体来说非常广泛,但是也要注意相对的不利影响。

注释:

①B.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詹姆斯.H.吉尔摩(James H.Gilmore).体验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

②B.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詹姆斯.H.吉尔摩(James H.Gilmore).体验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

③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

④侯晨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淮阳伏羲陵庙会的传承与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11.

⑤侯晨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淮阳伏羲陵庙会的传承与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11.

⑥侯晨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淮阳伏羲陵庙会的传承与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B.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詹姆斯.H.吉尔摩(James H.Gilmore).体验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

[2]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

[3]侯晨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淮阳伏羲陵庙会的传承与变迁[D].广西师范学,2011.

[4]夏宁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

[5]覃德清.多重力量制衡中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J].民间文化论坛,2005(1).

[6]贾滕.从教化民众到弘扬文化:论地方特色庙会转型的国家逻辑――以河南淮阳伏羲陵庙会、鹿邑老子庙会为中心的考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12).

[7]黄永龙.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民俗文化遗产特征及旅游开发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2,1.

[8]王文文.体验视角下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11.

[9]刘玮.基于体验经济的古镇旅游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11,3.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7

【关键词】灵璧磬石 吴河江 线刻 工艺特色 传承

千百年来,灵璧磬石雕刻承载着我国灵璧磬石工艺的精华,具有鲜明的工艺特征与持久的艺术影响力,是我国雕刻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灵璧磬石雕刻作为一门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2010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试通过以吴河江及其线刻工艺为典型,对灵璧石雕刻和线刻工艺传承状况与现实境遇进行分析,就传承状况、革新与发展以及风格特色三个方面来一窥灵璧磬石雕刻艺术能够持久传承的缘由。

一、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的传承状况

灵璧磬石作为中国四大观赏石之首,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成为中华璀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它的雕刻工艺更是磬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灵璧磬石的雕刻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作为皇室贵族祭祀或祭孔的器具,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较高水平。灵璧磬石雕刻后期吸取了汉代石刻线画以及古代优秀的雕刻工艺,形成了它自身独树一帜的雕刻手法。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经过千年的积淀,在历代能工巧匠的传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舞台,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展示中华文明的作用。

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表现手法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批继承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美术师,其中宿州市灵璧县磬石线刻工艺师吴河江、赵君等人为此中的代表人物。灵璧点睛斋的主人公吴河江,是一位深识磬石之美,又能够创造美的优秀工艺大师,他的线刻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对灵璧磬石雕刻方面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2010年,灵璧磬石雕刻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河江作为安徽省省级“非遗”灵璧磬石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灵璧石线刻工艺品多次在部级大赛中获得金奖。基于他在灵璧磬石雕刻、线刻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以及在我国传统工艺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被授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的称号。当然,任何成功的取得皆非偶然,自幼就喜爱书画、篆刻的吴河江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初,他应招进入灵璧县工艺厂并因其表现突出,被送到上海漆器雕刻厂继续深造,为其以后研究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凭着过人的毅力,克服诸如材料和工艺方面的诸多困难,推陈出新创作出“磬石茶壶”。为了弘扬磬石线刻艺术,吴河江查阅了大量的线刻绘画书籍,观赏国内的优秀石刻线画,并对石刻手工作坊进行了实地的考察,积极借鉴我国从古至今不同地区的优秀线刻技艺,融会贯通,转益多师,兼收百家之长,又自出己意,走出现代工艺美术的创新之路,使磬石雕刻艺术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并根据灵璧磬石的特点调配出雅致的着色颜料,对灵璧磬石雕刻做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创作尝试,为古老的灵璧磬石雕刻工艺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随着当今社会城镇化的发展,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在现实机遇下,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道路,在保留传统雕刻工艺精华的同时,合理地发展、创新成为灵璧磬石雕刻艺人们的当务之急。吴河江对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的精湛追求,使其作品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让人深切体会到灵璧磬石雕刻艺术的精美和神奇,领悟到中华灵石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吴河江对于灵璧磬石雕刻工艺的革新与发展

放眼我国工艺美术的“百花园”,灵璧磬石雕刻工艺无疑是一朵艳丽的“花朵”,在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史和民间审美文化中有其特殊的价值。灵璧磬石雕刻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且它的传承是连续的、不断创新发展的,因此,在这样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更应跟紧时代的步伐,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焕发全新的生命力。是以,在国家加强传统工艺保护的进程中,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对于灵璧石雕刻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也不断加大力度,成绩斐然。另外,高校、学术界对灵璧磬石雕刻的学术调查与研究,还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收藏家、艺术家的关注与收藏,都为灵璧石雕刻艺术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吴河江的灵璧磬石雕刻、线刻艺术品,在保持自身独特审美欣赏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天然的肌理纹路,游刃有余地将具有深厚功底的线刻技艺与灵璧磬石独特的材质纹理结构完美结合,那些灵璧磬石自身所具有的纹路经过创作之后成为线刻艺术品完美的一部分。吴河江线刻技法功底深厚,通过其孜孜不倦地努力,创作出了一批题材广泛、精美绝伦、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灵璧磬石线刻工艺品。如《清明上河图》《金刚经》《永恒世界》等都是其微雕线刻的代表作,屡次斩获省级、部级大奖。

《金刚经》是在10.5×11.1厘米的灵璧磬石板材上,采用正楷繁体微雕5600多字,是吴河江凭借其顽强的斗志,克服重重技术上的困难,不断改进雕刻技术,在材质硬度大、并不适合进行微雕的灵璧磬石上进行雕刻,创作出的首件微刻佛家经典线刻工艺品。线刻工艺给吴河江带来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思,也给他在灵璧磬石雕刻线刻艺术品探索之路上带来了无尽的信念与力量。就吴河江线刻画工艺的代表作而言,其用半年多的时间刻绘的《清明上河图》,是在90厘米长、8厘米宽的磬石板上采用微雕技法雕刻而成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宋代风俗画的无限魅力,还给人带来了一种“磬石名传几千年,河江线刻亦无情。清明上河一览后,似乎真游汴梁园”的艺术享受。

如今的磬石雕刻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一件件前所未有的精美磬石雕刻艺术品不断涌现出来,使磬石雕刻艺术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简约而不简单的线条,情感丰富的内容,匠心独运的构图,使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在中国线刻艺术界独树一帜。 吴河江很多优秀的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使得灵璧磬石工艺声名远播。

三、吴河江灵璧磬石线刻的工艺特色

灵璧磬石雕刻,其传承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代表着灵璧磬石雕刻的发展方向。吴河江运用中国古代山水绘画中的线条,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线刻艺术的神奇魅力,集中体现了中国东方哲学的美学思想,并对当代雕刻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吴河江孜孜不倦地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充满激情地投入到灵璧磬石线刻艺术的创作中。在继承传统线刻工艺的同时,取百家之长,既能传承又善于推陈出新。虽然灵璧石线刻工艺历经了千百年的沧桑变化,但其线性意识和线性表现作为创作艺术之魂一直贯穿其中,经久不衰。吴河江将线性艺术作为他一生的研究课题,并通过线性艺术向我们传递了他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他用自己的方式对灵璧磬石雕线刻工艺进行继承、发展、创新,其线刻技艺继承前人博大精深的传统,坚持本民族的艺术特征,坚持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之精神,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当代灵璧磬石雕刻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吴河江创作的磬石茶壶为磬石工艺品增添了一个新门类新工艺,在并不适合雕刻的球面上脱稿创作,每根线条起止、承接和呼应的力量感,变化丰富的节奏感,线条组合的立体感,使每一个茶壶都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韵味,不仅填补了“磬石无壶作”的空白,而且把磬石茶壶行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克服种种困难配制的磬石雕刻、刻专用颜料,诞生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也给磬石雕刻线刻艺术品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如今,吴河江的创新还在路上,灵璧磬石雕刻、线刻技艺的创新也还在途中,但他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无疑会给灵璧石线刻工艺带来新的突破。

社会是养育灵璧磬石雕刻发展的土壤,灵璧磬石的发展不应该只依靠传承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让更多对灵璧磬石雕刻艺术有兴趣的人参与进来,使灵璧磬石雕刻文化不断成长。只有不断发展、完善灵璧磬石雕刻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艺术底蕴三个体系,才能更好地将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延续下去。灵璧磬石雕刻独特的文化魅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使灵璧磬石雕刻工艺焕发勃勃生机,保持灵璧磬石雕刻旺盛的生命力。

四、结语

灵璧磬石雕刻的传承之路还存在不少困难,这种线刻工艺的发展和探索之途还很漫长,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能不断地推陈出新,对灵璧磬石雕刻传承人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要想更大限度地走入民众的视野,成为部级“非遗”,甚至是石刻艺术的典范,除了手工艺人们的坚持不懈和努力探索,还需要社会不同阶层的接纳和推动,也离不开文化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引导。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灵璧磬石雕刻作品有了更多向世人展示的机会,不同的文化交流更能激发灵璧磬石雕刻工艺创新的潜力,灵璧磬石雕刻将会给中国的石刻艺术带来不庸于俗、不流于众的独特魅力。■

本项目为安徽大学部级“非遗”灵璧磬石雕刻工艺与产业化调研(部级、项目号N31314024);安徽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安徽省民间美术实践教学》;2014年安徽大学素质教育精品课程《民间美术》(校级教研项目J1011854002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朱纯军.论灵璧石文化在当代的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2]赵焰.石与鬼――关于灵璧石[J].江淮文史,2010(05).

[3]宋康年.形神兼备,意韵并蓄――读几件灵璧石[J].收藏界,2011(05).

[4]余凯莉.灵璧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0).

张恒达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叶 晟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8

关键词: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传统文化艺术

洪江古商城属于江南民居,古建筑历史悠久,堪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洪江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汇合处,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古建筑,建筑基本上还延续了明末清初建筑的普遍特点。建筑多为斗拱造型,“井”字形排列,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石雕、牌匾等随处可见,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效融合,堪称建筑上的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命力的延伸,风俗习惯则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习惯的积累,洪江古商城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建筑艺术和设计方面注重本民族文化对提高建筑艺术独特性有着重要意义。

1 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实施中的意义与价值

1.1 提高建筑设计创意,增添民族魅力

风俗习惯则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习惯的积累,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建筑艺术将会成为一种独具的特色,建筑装饰本土风俗文化的融合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弘扬。在全球多元化的体制下,当地传统文化就成为了一种特色,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洪江古商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洪江商城空间再造上,重点审视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洪江古商城建筑中,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中的利用与融合,有效提高了建筑创意,增添了民族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对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提升精神文化空间

魍车暮榻古商城建筑秉承了因山就势、顺应水脉的建筑理念,充分做到了人与大自然的融合,传统的洪江古商城文化在礼节与习俗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邻里和睦,人与人交际友善,可以说,传统文化影响了洪江古商城建筑艺术特点,也可以说洪江古商城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塑造。针对洪江古商城内在人员的信息与人际关系,传统优秀的精神文化品质与文化素养在这里得到了有效传承,因此,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上,必须具备鲜明的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在满足建筑艺术与物质上需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精神空间的构建,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中的应用与重视是提升精神文化空间的重要举措。

2 基于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中的启示

洪江古商城是我国江南建筑的经典,在全国上下都极为珍贵,洪江古商城具有“活的清明上河图”之称,同时,也是世界佛教的文化之窗。传统艺术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在洪江古商城的空间再造上,重视传统艺术文化的融合,对提高精神文化空间,保护世界历史遗产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注重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洪江古商城在国内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注重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有效实现生活、社会文明与古建筑的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为方式与价值观的改变,洪江古商城在空间再造上也面临着遗产保护问题,传统文化艺术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洪江古商城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塑造。因此,面对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遗产保护问题上,政府一定要做到保护规划的完善与有效实施,全面保护其文化、艺术、历史、文明等,在空间再造上注重洪江古商城整体面貌的保护,绝对不要改变古商城原有的文化艺术特色,将发展新区与保护旧区做到同步并行。

3 结语

上一篇: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范文 下一篇:遥感卫星影像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