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典型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05 17:20:42

城市设计的典型案例

城市设计的典型案例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 村镇规划课程 课堂教学效果

    村镇规划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地理学类、城镇规划类本科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其涉及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规划与开发的现实问题,是一门政策性、综合性、现实性较强的专业课。伴随着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积极贯彻农业土地流转政策,以达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村镇规划与建设发展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与此相对应,在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中,村镇规划课程的开设日益增多,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开展也得以深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日益提升。

    案例教学作为管理学等学科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为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创设一种特定的典型的教学案例或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在该案例或场景中自主分析、比较、决策和总结,最终实现对现实案例的最为直观的感受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达到将典型案例与课堂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村镇规划课程的特点

    村镇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规划类专业方向课,以农村各级居民点的方方面面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掌握村镇规划的任务、基本原理、操作程序与工作方法、规划内容与技术经济层面的分析等;了解村镇规划领域同城市化、城市发展等政策方面的紧密关系,学会利用村镇规划专业知识进行基本的实践,为后续规划类课程的开展奠定原理与实践的基础。

    村镇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性、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实践性均比较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城镇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蓝本,虽然在具体工作层面有条条块块的分工,但是在总体规划层面,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因此,村镇总体规划涵盖了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决定村镇在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工程建设、文化传承等层面的发展方向。村镇规划课程的综合性也体现于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强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层面有很多,例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公共中心等;而就村镇规划与建设领域而言,其涉及的学科又具有独特性,例如村镇用地布局、村镇道路规划、农宅院落布置、公用设施规划、旧村镇规划、古村镇改造、村镇环境保护与村镇旅游资源开发等。

.课程内容实践性强

    村镇规划课程内容在理论性层面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更要重视其实践性强的层面。该课程与具体的村镇规划与建设行为紧密相连,理论层面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规划建设实践工作的总结,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选取上,选择典型性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实例,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夯实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理论内容要严格遵照国家标准

      《镇规划标准》(GB  -)作为我国于年新颁布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规划设计的各项细节,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应该着重考虑对国家标准中的各项规定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解。但是,国家标准的内容作为一种行政规定,在教学过程中不够生动形象,如果将具体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例和《镇规划标准》的条款相结合进行教学,既可以加深对“国标”的掌握,又会对具体的案例有直观的体会。

案例教学法在村镇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 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在村镇规划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为:首先选取某地区的特定村镇,将该村镇作为规划与设计的对象,为学生提供基础的资料与图件;然后明确该区域规划的任务、内容、原则与基本方法,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阅统计年鉴等多种方法自主收

  

集规划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己经具备的规划原理和相关方法来解决案例中的现实问题;最后,引出该区域已经通过或己经实施的具体村镇规划方案(含文本与相关图件),与学生自行得出的初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最终达到使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与运用水平得以升华的目的。

. 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选取是否得当是该方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案例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对比性。在规划类课程中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典型性村镇规划方案的选取上。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注重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理、人文、经济社会特征的村镇规划方案和抽象概括、难于理解掌握的规划基本理论相结合。例如,选取典型性的南方村镇与北方村镇进行对比,选取沿海和内陆地区、平原和高原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等有代表性的、可进行对比的案例,从而使学生在习得基本理论的同时,对各案例具有代表性的地理要素对规划、布局和建设产生的现实影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案例应具有时效性与新颖性。纵观某一城市或区域历年的规划方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城市规划领域,时效性和新颖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因为很多村镇规划的理念与决策和时代特征以及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政策息息相关。因此,案例的选取应选择时效性强、能够反映近期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典型性案例,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城镇规划政策敏感性层面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应侧重于现实科研项目。由于村镇规划领域发展迅速,相关教材等资源相对缺乏,而教材内容又略显滞后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应用案例教学时,要侧重于将教师自身从事的相关在研项目,特别是本区域的项目,来弥补教学中教材的相对滞后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对该领域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此来促进日后的规划工作和科研工作更好地开展。

. 案例教学在村镇规划课程中的实施

    在选取典型性的、优秀的村镇规划实例的基础上,教师可选用引导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例如,教师手中己有备好的某村镇规划的实例,包含文本和图集(选取自近年来全国村镇规划方案评比中的获奖项目),但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该实例并不提供给学生,而是将该村镇的基础情况通过图、文、表格、统计数据的形式出现,待学生了解该区域基本信息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和讨论,在整个过程中穿插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和启发。经过约一节课的讨论后,在基本达成共识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现实方案,与学生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与讲评,总结优点,分析不足,达到使案例教学升华的目的。在充分对比讨论之后,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将文字部分的撰写和规划图的编绘工作完成,使整个案例教学形成一个闭环。同时,这也是一个完整的制定村镇规划方案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实现。

结论

城市设计的典型案例篇2

关键词:历史建筑;总平面格局;分类研究;杭州市

在杭州337处历史建筑中,236处属居住性历史建筑,并可分为传统民居、花园别墅、里弄住宅、职工公寓宿舍四个类型①。在这些建筑中,传统民居有104处,占居住性历史建筑总量的45%。这104处建筑分布在七个城区内,其中:上城区49处、下城区2处、西湖区6处、余杭区1处、江干区3处、滨江区40处、萧山区3处,建造年代自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跨度达90余年。文章通过对这些居住性历史建筑总平面格局的图底关系分析,将“城市”“场地"“建筑”“院落”确立为影响建筑总平面格局的4个基本的构成要素;然后通过城市与场地、场地与建筑、建筑与院落三个层级的要素互动,概括出进行建筑总平面格局分类研究的三个视角,分别是:“城市关联”“建筑布局”和“院落布局”;最后得出以下9个总平面格局的类型。

1.“毗邻型”与“末梢型”

城市关联层面主要从城市与场地关系角度出发,考虑场地与城市道路的位置关系,这主要由场地主入口位置决定。在此基础上,我们将104处传统民居分为两类,分别是“毗邻型”与“末梢型”。

1.1毗邻型

毗邻型是指场地主入口位于城市主要道路一侧的类型;在图底图表现为代表场地的灰色块与代表道路的黑色粗线条相邻,场地主入口位于道路的一侧。布局特征为:场地入口方向与道路方向垂直,场地与道路至少存在一边完全相邻。毗邻型共有73处,典型案例有银枪班巷3号建筑(LSJZ3-17),场地与银枪班巷相邻,场地主入口位于东侧的银枪班巷上;其他案例有安家塘8至12号建筑(LSJZ6-19)、西河下1号建筑(LSJZ2-10)、奎垣巷20号建筑(LSJZ6-10)等。(图1)

1.2末梢型

末梢型是指场地主入口位于城市主要道路末端的类型;在图底图表现为代表场地的灰色块位于代表道路的黑色粗线条末端。布局特征为:场地入口方向与道路方向一致,场地一边局部与道路相邻。末梢型共有31处,典型案例有十五奎巷31号古建筑(LSJZ1-13),场地主入口位于垂直十五奎巷小巷的末端;其它案例有河坊街131号(LSJZ1-66)、邮电路8号建筑(LSJZ2-08)、开元南一弄4号建筑等(LSJZ4-07)。(图2)

2.“独立型”“半独立型”与“占据型”

建筑布局层面主要从建筑与场地关系角度出发,考虑建筑在场地的布局特征,这主要由建筑外轮廓线与场地红线之间的关系决定。在此基础上,我们将104处传统民居分为三类,分别是“独立型”、“半独立型”与“占据型”。

2.1独立型

独立型是指建筑外轮廓线与场地红线不重合的类型;在图底图表现为代表建筑的黑色块与代表场地的灰色块不存在重合的边线。布局特征为:建筑相对场地独立,在建筑四周留有空地。独立型共有6处,典型案例有彭埠镇罗家老宅(LSJZ5-17),建筑位于杭州江干区彭埠镇,场地内建筑四周为空地;其他案例有余杭径山镇张宅(LSJZ3-70)、元宝心路66号(LSJZ1-15)、龙井190、191号(LSJZ3-53)。(图3)

2.2半独立型

半独立型是指建筑外轮廓线与场地红线局部重合的类型;在图底图表现为代表建筑的黑色块与代表场地的灰色块存在局部重合的边线。布局特征为:建筑四周局部留有空地,在所有半独立型案例中,未被建筑占据的场地都成为了建筑的入口前场。半独立型共有22处,典型案例有西兴街於宅(LSJZ3-58),建筑占据场地南侧,建筑东、南、西三侧外轮廓线与场地红线重合,未被建筑占据的北侧场地则为入口前场;其它案例有西兴街175、183号建筑(LSJZ3-57)、西湖大道238号建筑(LSJZ3-18)、山下里21号(LSJZ3-66)等。(图4)

2.3占据型

占据型是指建筑外轮廓线与场地红线完全重合的类型;在图底图表现为代表建筑的黑色块与代表场地的灰色块边线完全重合。布局特征为:场地完全被建筑覆盖,建筑四周不存在空地。占据型共有76处,典型案例有打铜巷46号(LSJZ4-20),建筑完全占据场地;其他案例有高士坊巷4号(LSJZ6-02)、银枪班巷3号建筑(LSJZ3-17)、积善坊3号(LSJZ3-35)等。(图5)

3.“无院落型”“对称型”“偏心型”与“对角型”

院落布局层面主要从建筑与院落关系角度出发,考虑建筑与院落的布局特征,这主要由院落位置决定。在此基础上,我们将104处传统民居分为四类,分别是“无院落型”“对称型”“偏心型”与“对角型”。3.1无院落型无院落型是指不存在院落空间的类型;在图底图表现为只存在代表建筑的黑色块。无院落型共有15处,典型案例有油车桥村朱宅(LSJZ6-42),建筑位于三墩双桥村,不存在院落空间;其他案例有元宝心路66号(LSJZ1-15)、安家塘8至12号建筑(LSJZ6-19)、安家塘22至24号建筑(LSJZ6-20)等。3.2对称型对称型是指院落关于建筑进深方向中轴对称的类型;在图底图表现为代表院落的白色块关于代表建筑的黑色块的中轴线对称。布局特征为:建筑左右对称,院落位于建筑中轴线上。对称型共有61处,典型案例有中宪第之一(LSJZ3-67),建筑存在东北-西南向的对称轴,院落位于对称轴东北端;其他案例有西兴街於宅(LSJZ3-58)、永锡墙门(LSJZ3-63)、城头巷123号(LSJZ6-14)等。(图7)

3.3偏心型

偏心型是指院落位于建筑进深方向一侧的类型;在图底图表现为代表院落的白色块位于代表建筑的黑色块的一侧。布局特征为:一个或多个院落位于建筑的一侧。偏心型共有8处,典型案例有银枪班巷3号建筑(LSJZ3-17),建筑呈东西向布局,一个L形状院落位于建筑的北侧;其他案例有开元南一弄4号建筑(LSJZ4-07)、河斗9、10号(LSJZ5-38)、油车桥村陈宅(LSJZ6-41)等。(图8)

3.4对角型

对角型是指院落位于建筑进深方向两侧,但呈不对称形式布局的类型;在图底图表现为代表院落的白色块位于代表建筑的黑色块的两侧,不呈对称关系。对角型布局多呈现“Z”字形或“品”字形特征。对角型共有20处,典型案例有十五奎巷31号古建筑(LSJZ1-13),三个院落呈现“品”字关系;其他案例有官河路96、97号(LSJZ4-35)、小桥弄1号(LSJZ4-41)、城头巷79号(LSJZ6-13)等。(图9)

4.结语

文章对杭州传统民居类历史建筑进行总平面格局的分类研究,共提出了9种总平面格局类型。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知:当考虑场地与建筑关系时,主要关系是毗邻型,共73处,占70.19%;当考虑建筑与场地关系时,主要关系是占据型,共76处,占73.79%;当考虑院落与建筑关系时,主要关系是对称型,共61处,占59.22%。由此可见,杭州市传统民居类历史建筑和城市关系密切,且多数建筑占满场地,并保留了中轴对称的格局。此种空间形制沿袭历史的发展,对古城更新与保护提供了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章颖臻.杭州近代建筑史及其建筑风格初解[D].浙江大学,2007

[2].褚晓颖.居住的记忆——清末民初时期杭州的住居空间研究[D].浙江美术学院,2010

[3].张越,徐颖.建筑空间形态与传统生活方式的传达——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探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1(9)

[4].吴为,仲向平.老屋遗韵: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实录[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城市设计的典型案例篇3

关键词:设计;再生设计;旧工业建筑;保护;利用

一、国内外部分旧工业建筑再生设计典型案例

“再生设计”系统要素的运用很长时期一直局限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随着“再生设计”理念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的蓬勃发展,逐渐影响到其它设计学科。这和敏锐的设计师是不会对先进的思想观念视而不见有密切关联。对于先进的思想观念,优秀的设计师不但不会视而不见,而且会积极关注并加以吸收借鉴在具体的设计项目当中。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掀起一股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热潮,一些设计师将才能专注于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现在可以看到国外很多对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成功的例子,而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些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功项目与“再生设计”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仅举其中典型为例说明。

(一)法国E黎奥尔赛火车站的改造

这是一项从车站成功地转变成为博物馆的例子,可以说是旧工业建筑功能转换理念的典范。因为原来建筑本身的功能丧失,废弃的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生命,而引进新的功能将使得旧建筑获得新生。这座始建于1897年的建筑于1900年建成开放,其全盛时期是在一战后,后来随着郊区交通的发展,该建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二战时期,它已完全停止运行。1976年该建筑得到国家注册认可后,±也方立即决定将其改建为展示19世纪艺术的博物馆。改建后的该馆于1986年正式幵放,用于收藏1850年至1914年的艺术品,改建时,建筑师在尽量不破坏空间完整性和拱顶的同时,在大厅四周的拱下加入了一系列两层高的小空间,这两层小空间通过厚重的石墙夹着,形成新的富于层次的展示表现主义绘画作品的展览空间。如图1所示,这个柔和的中央大厅由坚固的保垒状的墙体支撑,形成小空间,新的石料填充部分轻盈的铸铁拱廊,建立起新旧部分的对话。斜寺现代艺术馆是英国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前身是泰晤士河畔的岸边于二次大战后建成的发电厂,在改造前这里曾是无人问津漆黑一片的废墟,改造后这里成为伦敦不可或缺的景观,该馆也成为在当今世界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艺术博物馆。

泰特现代艺术馆展现了旧工业建筑本身具有的扩展可能性,同时也形成巨大的城市影响力,进而带动周围的辅助设施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开馆的第一年,泰特现代艺术馆的参观人数已达520万人次,随后的几年中,其数量也稳定在400万人至450万人之间,其中三分之二来自英国本土,三分之一来自海外,使之成为英国经济的主要“外汇大户”。(1)泰特现代艺术馆通过招标竞争由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erzog)和德默隆(deMeuron)利用旧工业建物完成改建设计。此设计很好地体现了以旧纳新的理念,在旧工业建筑中添加新的结构,从而获得了丰富的内部空间,获得新的功能使得建筑有了新生。艺术馆外观保留了发电厂的原貌,如外露的烟囱与内堂的吊臂和钢柱,改造后的烟囱成为拥有两部楼梯和两部电梯的观光塔,沿塔升至93米的高度就可以俯瞰整个伦敦;同时也重新规划内部空间,其“新”在于顶部加盖了被称为光梁的两层玻璃大楼。其功能除了为顶层展厅提供自然采光外,还可以提供餐饮、会议等服务。新与旧的结合,令美术馆充满了独特的现代感,使这座老工业建筑及周遭环境获得了新生,促进整个区域的繁荣。泰特现代艺术馆的成功改造成为后来其他国家和地区将旧工业区或旧工业建筑改造成为现代艺术区或是文化创意产业区的样板。泰特现代艺术馆也是很多设计师在涉及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前需要考察和研究的重要项目之一。随着现代艺术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泰特现代艺术馆,而其改造理念也被更多的人所认知。

(二)维也纳的煤气罐新城区

奥地利维也纳的煤气罐新城区是由四个旧煤气罐改造而成的(图4、图5、图6)。虽然这个案例与上一个案例有所相似,但是这个案例相比较而言是营造出新的功能使旧工业建筑不仅获得新生旦生命力异常旺盛。1986年,煤气厂关闭之后,四个旧煤气罐内的旧设备被拆毁,只剩下残留的砖墙。由于该建筑群在工业区的特殊位置以及该空间不同寻常的特色,政府开始组织全面改造。1989年,建筑学家曼福瑞德?维多姆开始研究如何重新利用“煤气罐”。最初这里只打算被改造为居民住宅区。但从2001年开始,“煤气罐”开始被赋予新的生命,通过专家的设计,它被逐渐改造成了一个集购物、展会、居住和旅游于一体的城区。今天,这里成为维也纳市政改造工程的成功典范,四个旧煤气罐也成为维也纳的标志性建筑。而强调资源再利用和美化城市的环保意义,以及综合实用的多功能性的设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随着维也纳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健康,“煤气罐”里的购物中心又与休闲娱乐中心结合在一起。但千变万变,“煤气罐”的外表始终未变,与维也纳市容的格调保持了一致。这种改造不仅赢得了维也纳市民的喜爱,也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

二、纽约SOHO建筑师工作室的改建

苏荷(SOHO)远离商业繁华区和废弃工业厂房仓库的廉价租金,是艺术家和设计师选择这里的起因。SOHO建筑师工作室是一座通过成功地运用材料组合,将一座货仓建筑改建成建筑工作室的杰出案例,该设计要求在这个旧有空间内提供30个标准工作台位,以及图书室、贮藏和会议空间,建筑师通过对墙体的巧妙插入与材料和色彩的正确把握,创造了一个生动、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提供了从个体工作到群体合作的不同工作体验。室内已有的一排粗大铁制科林新柱子将原有空间分成两半,建筑师将柱子漆成白色,并用可移动的长分隔墙并靠于柱旁,限定入口空间和工作空间,雇员工作区以四至五人一组的工作台排列而成。合伙人的工作区位于和分隔墙垂直的塑料屏风内。分隔墙是厚重的不透明材料,这与合伙人办公室的轻质透明塑料墙体形成对比,成为新建空间的表现主题。被废弃的仓库(LOFT)经过改造成为设计师和艺术家创作的的基地和乐园。而后的发展,LOFT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逐渐演变成新型文化和创意型产业的聚集地。

三、埃森“矿业同盟工业园”

位于德国西部的鲁尔区(RuhrGebiet)(图7、图f?)曾经是欧洲最大的采矿城市,德国的工业命脉。煤炭的没落,使其成为老旧过时的同义词。近年来德国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政府把多个废弃的工业建筑改造成公园、美术馆、设计中心等等,为老建筑注入新气息,也让城市的寿命得以延续。位于西北部城市埃森(Essen)的矿业同盟(Zollverein)工业景观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埃森“矿业同盟工业园”原本是一座世界第一大的地上煤矿场,矿业没落后,北威州将废弃的煤矿场改建成博物馆,包含有著名的德国“红点设计中心”、煤矿博物馆、露天电影院等等。其中红点设计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十分独特,结合略微生锈腐蚀的原有矿场设施与新建的展览馆,四周墙面布满输送气管以及巨型的钢铁骨架,表面红锈斑斑,昏暗的灯光下,一辆银色汽车倒立悬挂在三层楼高的钢铁骨架天花板,巧妙地结合古老矿工场与现代设计展览馆,令人印象深刻。人们在古老矿场的原有空间中穿梭也是一种乐趣与特别的体验。类似的例子还有瑞士苏黎世面粉厂综合改建和德国柏林苏尔太啤酒厂多层酿酒厂房改造等等,在保存其古典风格外立面的同时,将内部改建为办公楼及老人居住单元,厂区则将新旧建筑有机组合,开发为综合性的住宅小区。通过对废旧工业设施的开发利用,大大激活了该地区的人气及活力,改善了环境。吸引人们的不仅仅是这些优秀旧工业建筑改造作品以及工业建筑改造的典范,更重要的是融在其中可持续的发展的“再生设计”理念。

近年来,由于大量吸收借鉴国外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成功案例,中国大陆也出现了不少成功改造再利用旧工业建筑的案例。通过笔者对目前国内部分老工业城市的实地考察来看,出现对于旧工业建筑应用再生设计理念的案例主要集中在原来工业较为发达而当今经济又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川、杭州、无锡、唐山、沈阳等市区。这些城市和地区的政府部门也较早形成工业遗产保护和合理运用的意识。下文将以上海、北京、深圳这三个城市为例,介绍一些旧工业建筑改造再生利用较为成功的案例。由于上海一直是处于中国经济发展领军第一集团,快速的城市建设使得以旧换新的问题较早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虽然上海是中国历史名城,同时也是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城市,但是较好的开放心态和积极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理念,在如何利用改造旧建筑的问题上与其他城市相比较,上海处于中国的前列,拥有丰富的改造旧工业建筑的经验和成果。上海市区内对于旧工业建筑利用和改造成功的案例既有像苏州河沿岸以M50为中心的旧厂区改造利用而成的现代艺术区和以田子坊为中心的旧厂房改造而成的艺术和商业区,也有像“八号桥”那样由旧厂房建筑改造而成的小型现代文化社区。上海人对于旧上海怀旧的情结在对待旧工业建筑的利用和改造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些项目既能保留旧工业建筑特有的气息,如厂房中木质地板、立柱及相关建筑结构被使用过的的历史痕迹,将陈年的粗糙的裂痕、斑驳的锈迹甚至是经年不能擦除的油漆印迹重新出来,显得既古朴而时尚。在上海很多对旧建筑利用和改造的项目中,设计师常常巧妙地将现代建筑特有的简洁和对于材质质感的利用结合到一起放到旧工业建筑再生的形式和功能中,让人在明晰的对比中既感受到旧工业建筑原本的味道也能感受到当代的时尚。旧工业建筑由此得到新生,它们既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

在北京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实践中,最先介入的不是设计师而是艺术家。虽然艺术家最初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工业遗产而介入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但是他们的介入确实为北京工业遗产起到了很重要的保护作用。而后的影响力更是推动了整个国家对于旧工业区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北京798创意产业园区是北京市区内对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典型。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批艺术家和相关文化机构入驻原国营798等厂区空置的厂房,由于艺术家创作和生活的需要,这些旧工业建筑都被较好地利用和改造,旧工业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得到有效的保留,艺术品展示在旧厂房偌大的空间里,旧厂房特有的墙面映衬着艺术作品,呈现出在美术馆和博物馆无法达到的效果。798艺术区内的旧工业建筑整体上是单元简单重复排列而成,每个单元通风和采光条件的一致性和六米多高的室内空间高度为改造提供的多种可能。经过改造后,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办公空间、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798艺术区中的室内和室外空间被不同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创造,不同于由某个设计师或设计机构悉心规划设计的,因此展现出一种另类的、全新的空间环境,在短期内彰显一种新的生命力。

由于北京文化和艺术的蓬勃发展也催化了以798厂区为中心的相近厂区旧工业建筑的利用和改造,频繁的当代艺术活动及其相关的不相关的商业活动,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北京新的文化时尚地标,甚至成为国内外很多游客到北京旅游的必去之地。深圳在中国虽然只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是对于旧工业建筑利用和改造的探索却走在其他城市的前面,在较多成功利用和改造旧工业建筑的案例中,最为典型的是何香凝美术馆属下的OCT当代艺术中心。〇CT当代艺术中心为原集合式厂房改造而成。这批集合式厂房兴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当时招商引资的产物,见证了深圳经济发展的历程。

20世纪末期这批工业建筑逐渐被废弃,自2003年底开始,政府和发展商合作开始规划投资整建,由建筑事务所参与设计改造(见图认图⑷。由于此项目有政府、发展商和建筑事务所设计师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在改造中“再生设计”理念得到了有效的实施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业内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也是这个案例的特别之处,为其他的案例提供很好的参考作用。改造形成的OCT当代艺术中心外观既保留了集合式厂房的简洁轮廓,材质上较好地保留了具有工业气息的金属的框架和混凝土墙体,内部结构也赋予了极简主义的建筑风格特征,为当代艺术所具有的多元化展示和交流提供了有效的空间。

城市设计的典型案例篇4

关键词:GIS,实验教学,案例教学

收稿日期:2007―09―15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0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慧(1976―),女,汉族,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助教。

前言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9年颁布实施的高校新专业目录中新设立的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GIS即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处理、管理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为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面向资源规划和管理专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不断加强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GIS基本技能,培养分析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一、GIS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一)建立城乡规划数据库

随着“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各个城市也开始了“数字城市”建设的步伐。数字城市是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之一,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内容包括:

基础地理信息:主要包括城市系列比例尺基本地形图、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图件及4D产品等内容。

规划专业信息:城市规划专业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规划、专题规划、用地规划、道路规划等,以图形数据为主,基本涵盖了城市规划工作的全部内容。

规划文档信息:规划文档信息主要包括:规划管理、用地、建设工程、报建、法规、规划设计等,以文档信息为主,是规划业务办公流程中的重要数据,一般以数据库方式进行管理是规划部门长期积累的成果资料。

(二)建设和维护城乡规划信息系统

城市规划信息系统(UrbanPlanningInformationSystem,简称UP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能对城市规划相关信息的收集、传送、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是一个管理系统、社会系统。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是以实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为主要目标,在功能上要求支持空间信息的查询、支持规划工作的日常业务办公流程以及公众的信息服务,因此,这是一个属于城市规划部门的操作型的实用系统。系统以GIS技术为基础,面向办公自动化管理,对图、文信息进行有效集成。

(三)城乡规划中引进GIS进行辅助设计

利用GIS技术,可以获取详尽、可靠、准确的测绘基础数据,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同时GIS技术强大的制图和空间分析能力,可在短时间内提供多方案比选,增加了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而且,GIS可提供自动地生成各种规划用图、表格和报告的工具,利于数据库的更新,因而还可以实现城市规划的动态监控。通过对GIS的研究和使用,还可增强测绘人员和城市规划人员的协作,使信息的获取和使用臻于统一,促进城市规划工作。

二、教学内容的设置

GIS对于不同学科,其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存在差异。目前,全国开设GIS课程的高校很多,涉及的专业也很多,面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GIS主要是从事关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建设、土地管理等方向的工作,结合专业本身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考虑,该专业的GIS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主要以空间数据的处理、分析和规划设计为主。即空间数据的信息化和应始终成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主线。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

重基础知识传授,忽视技术应用是当前GIS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高度统一的课程,实验教学也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掌握理论课所讲授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教学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并一次安排实验课教学。按照实验目的的不同,将实验看分为“原理验证实验”与“创新实验”两部分。原理验证实验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学生可以根据实验指导教材所述方法步骤完成。这部分实验内容分为基本技能和综合实习两部分,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可以对一些难理解的重要环节做到真正理解并能够应用,并可用通过实习课作业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理论课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并补充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实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构想与实验方案,报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独立完成,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多性与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原理验证实验中的基本技能实习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多媒体课件演示;对于综合实习部分的内容,采用的是案例教学。通过对真实、典型事例的分析和解决思路、方法的讲解和演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非典型事物与事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不是要求唯一标准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增强实践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经验。在典型案例教学中案例的素材取之于实践,有真实的细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真实地面对问题,其处理和解决的方法就是以后工作中的实际应用3。

对于创新实验部分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自学、讨论和教师单独指导。大学生可以通过独立申请大学生创新基金或是通过参加各种单位举办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创新大赛来进行创新实验,在创新实验的过程中通过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实施和教师指导,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前进入工作适应期,为毕业后较早进入状态奠定基础。

(三)实践教学的检验方法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就必须改革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使考试方式灵活多样。以前的考试方法,大部分要求学生对课本内容死记硬背,常造成高分低能现象。通过改革,采用笔试+机试(分值比重6:4)。笔试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而机试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反馈来看,这项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突击过关的不良学风。

参考文献:

〔1〕胡晓东.浅谈GI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05NO.26,138―139.

〔2〕唐国安、周卫.“地理信息系统”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地球信息科学,2006,6,vol.7,no.2,65-69.

城市设计的典型案例篇5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新古典主义;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为彰显 “新古典主义与现代景观的完美结合”的设计理念,通过将其与地方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体现景观效果的自然性、几何性、节奏性,并增强了空间的品质感与时尚感。本案对尤溪县东方商业广场景观设计,对城市人文、建筑风尚,定格景观这个三大主题进行划分,以创新的角度主要从“色彩、细节、材质、植物”这四个方面来表达整个居住区和商业区的综合景观设计:

在色彩上,以金色派为基调,并加入灰色、棕色的辅助色彩,使硬景的色彩呈现出明快、亮丽的时尚性元素,丰富而不零乱,整体而不单调,并在商业广场营造一种灰色韵律的浪漫基调。通过对色彩的视错觉与情感、对比与调和等设计手法的运用,结合不同质感、造型、肌理的材质使空间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在设计细节上,通过运用硬朗的设计风格,几何统一的空间结构,古典造型的小品元素,使其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新古典主义景观设计风格。其中对直线与几何形式的运用,使之产生一种硬朗而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的动态美。对设计细部的工艺准则达到对其精益求精,实现工艺不输细节的施工理念。

在材质上,不同材料相互结合,形成不同质感的肌理效果,使整个空间显得现代明快、律动气息。通过对透水砖、喷涂、花岗岩、太阳能砖、砾石甚至彩色沥青的相互结合,共同谱写出一曲现代气息的华彩乐章。

在植物配置上,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态、线条、季相变化的灵感,通过植物高低层次搭配、疏密结合,创造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相协调,表达一定意境并满足功能需求的艺术空间,来达到一种回归自然、优雅、别致宁静的自然美。

本案景观设计不仅运用了这四个方面的综合设计手法,所带来的现代时尚、古典唯美的氛围体验,并在具体空间类型上淋漓精致的表现了新古典主义园林的造园手法。接下来本文将具体从住宅景观和商业景观两方面深入分析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在当代城市综合体中的实际运用。

一.住宅景观设计

为了呼应新古典装饰主义的建筑风格,住宅区整体采用现代简欧庭院的规则式景观设计风格,通过主轴与横轴相互组合的构成形式,赋予典雅时尚的庭园环境。通过对其细节的处理,打造成为亲和的人居环境,同时又延伸了设计的质感,使人切身感受高品质的环境景观。

1、人行主入口

主入口两边高低错落的景观花钵,规则式的造型元素,尽显了欧洲古典园林的层次感与韵律感,主轴上的圆形广场,作为视觉焦点,形成第一个主景,圆形的喷泉随着音乐高低起舞,四周围以规则式的绿篱图案,更加强调了中心喷泉的主景地位。整个入口景观与背景拓展的欧式古典门廊相映成趣。

2、中心庭院

中心庭院作为第二个中心景观,是圆型喷泉的景观延伸,非常标准的欧式穹顶造型的景观亭为中心,规则式的十字形构图,主景位于中心点,在景观亭前设置一个弧形柱廊景墙,起到一定的视觉遮挡作用。景观亭四周延伸的台阶两边配以欧式花钵、陶罐及艺术雕塑等小品作为点缀,把整个中心景观营造成为高雅、尊贵的居住环境。

3、架空层开放空间

由于本案大部分住宅建筑底层架空,可作为向室外景观的一个延续,使空间上相互渗透,扩展了室外空间视野,充实小区内景观环境,同时结合小区功能配套需要,考虑棋牌阁、书画廊、茶艺吧、儿童嬉戏园、老人健身广场、游艺园等功能。通过荫生植物以及建筑本身的墙体美化来分隔和形成空间,同时适当点缀园林雕塑活跃空间。

4、停车坪

结合绿化处理形成生态型停车坪,为了符合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每个车位都运用混凝土砖进行收边,突出其规则式的造型,并在每隔4个车位设置一排乔木进行视觉遮挡,使整个停车坪更加有规律和节奏。在车子较少压到的位置上尽量种植草坪,从而增加小区的绿化面积,给整个住宅空间制造更多的绿色,营造出一个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

5、其他:对于场地中出现的配电间、地库天窗、排风口等隐蔽位置则主要依靠垂直绿化来弱化其生硬感。在架空层内场地比较受限的位置,则结合木格栅等形式来精细化处理,使其更好的与周边景观相融合,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二.商业景观设计

为体现当代商业时尚的设计理念,将最具特色的时尚元素抽象出来,通过对各种景观元素的比拟、呼应以及功能分区、商业流线的串联组织,使时尚的气息弥散在商业区的各个角落。

在景观设计结合商业建筑空间的同时,在保证消防和商业人流顺畅的基础上,在符合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主题范围内,设置中心商业广场,为商业宣传促销活动提供场地,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一个开放的活动空间。在提取新古典主义风格规则式造型元素基础上,商业广场景观轴线不再那么强烈,而且通过重复的构图形式,来增强空间的节奏和韵律。在商业广场中相应的设置阵列的树池和座椅,不仅能够增加空间的运动感,还可以提供给行人遮阴和休息的场所,同时又一定的软化了整体建筑与环境的硬朗。

在商业广场的硬质铺装形式设计上,采用简洁大方的分隔线条作为整体铺装的肌理,重复的线条增加了空间的律动感和时尚感,重点强调的位置设置木条进行分割,丰富了整个铺装的材质,通过在铺装上嵌入条形的地埋灯起到引导人流和创造活跃的商业气氛。

为了强化商业区的四个主要入口处的景观设计,通过设置水景,增强景观视觉焦点,水景的造型采用不规则式,打破了原有的构图,丰富了整个空间的设计形式,水景在材质和效果上还是追求时尚简洁的设计风格,并在四周设置高大的景观灯柱和商业标志牌来彰显东方商业广场的时尚和活力。

整个东方商业广场设计方案风格体现了新古典主义与现代景观设计元素的完美结合,关注关心人的参与性,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整个的植物配置上,追求的是季相明显、层次丰富、疏密得体、四季色彩丰富,有花可赏的景观意境。

当今,城市综合体已成为各大城市竞相发展的主流,多元化的设计主题体现不同城市的性格和色彩。本案的整个景观设计体现了新古典主义与现代景观的完美结合,突出其尊贵、典雅、艺术、生态及优美的设计定位,创造雅致、时尚、健康和谐社区气氛。

参考文献

[1] 汤衡.大型商业综合体底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城市设计的典型案例篇6

对于轰轰烈烈上演的上海世博会,绝大多数有关其的评说,要么局限于个体游乐的体验,要么仅限于主办城市的经济利益与发展机遇。我们似乎很难找到谈论的更佳切入口。对于专业性媒体而言,即便千方百计去搜罗纺织服装类企业与世博会的联系,然后赞美一下这些有关企业有何意义呢?

于我而言,浮沉于这座城市,不说点什么似乎也是一件难受的事情。尽管也忍受了热门场馆排长队的煎熬。

的确,自观博情绪出发,焦虑大多出自于排队。而惋惜,则更多是基于这么多的唯美建筑在展会结束后就要一夜间基本拆除。

这是否是全世界的一次集体浪费呢?而半年的世博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至少我们可以从一个普通游客角度出发,看看世博会的意义与价值。看什么:

去世博会看什么?

无论是事先的冲动,还是走出世博园后,许多观众都并不一定有何清晰的思路与概念。而往往流于一种看热闹的感觉。

当然,我们也有必要为诸多不善于表达的观众进行总结。

建筑:世博会首先就是一场创意建筑的盛宴。西班牙馆的藤条包起来的丰富流线型房子、英国馆蒲公英造型呈现出的“种子圣殿”风采、日本馆圆融生动的细胞概念、以及中国馆宏大气魄与文化底蕴下的“东方之冠”神韵。

看完建筑后看什么?在漫长的排队与各种不测天气的侵袭下,心情容易大受影响。而大多数馆的展品也很难有建筑这么一种宏大的美感。更丰富感受必然要基于宽心养性的修为。

国家文化:很多国家都会在世博会上充分展示本国文化渊源与风土人情。而对干一个人来说,任何人都很难在有限的生命里走遍全世界每一个国家与地区。那么,世博会就是一个管窥全球的最佳窗口,迅速了解这些国家的国情。在表现国家文化方面,一些宗教国家最瞩目,尚未进入其展馆,建筑就已让人触目浓郁的宗教文化。比如泰国馆与尼泊尔馆。尼泊尔馆里的佛像前遍布着硬币,显然,人们平常信佛的文化表现带到了世博会。伊拉克馆让我们重温1001夜的故事以及见识那盏神往已久的阿拉丁神灯。印度尼西亚馆的丰富文化物品看过后才发现我们一直不知道或者遗忘了其也是文明古国、且是世界人口排名第四的国家。吉尔吉斯斯坦馆的穹顶竟然有那么漂亮的光影效果。阿尔及利亚馆让你领略其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科技成就:日本馆机器人拉小提琴、德国馆未来工厂模型、芬兰馆里无比漂亮的电梯……科技力与美无处不在。有些国家的科技成就一直被人忽视。比如俄罗斯馆,尽管苏联解体后历经经济衰退的萧条与政局的动荡,但其数十年科技基础还在。还有伊朗馆,这个国家竟然掌握了大量的石化高科技。这完全突破了往日媒体给人的片面文化信息而造成的印象甚至成见。

设计细节:许多展馆有着高超的设计技巧,展示效果或震撼、或精巧、或奇妙。真正的视觉盛宴往往在于这些设计细节。丹麦馆流线型的白色铁条长椅;智利馆天花板上完全倒过来的房间家居物品让人仰视时新奇之至;意大利馆充分发扬了其时尚产业成就,巨大的女鞋与设计大师时装横立在墙面的时装阵势以及乐团的乐器与演奏席让游客相机狂拍不已。斯洛文尼亚馆竟然以“翻开的书”为主题,展现了一个年轻国家的另一种我们不知道的魅力。

影片:西班牙馆影像播放于近乎原生态的石墙上、沙特阿拉伯馆人行走在浩瀚视频中间、泰国馆刺激的4D效果……这些都是表现突出的制作。而影片内容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或许是瑞士馆播放的完全没有配音的令人震撼的瑞士雪景,日本馆的超大屏幕则以相当于当前高清电视的4倍清晰度以及人机互动的效果而迷人。

体验互动游戏。捷克馆里一对母子乘上飞船模型便在电视里看到自己的航行:加拿大馆里奋力踩脚踏车时面前的影像就会产生变化i立陶宛馆里可以许个愿,天下一家全球青年科技创新之旅入馆前先为所有有需要的游客拍照,出馆前就可以取走。

表演:罗马尼亚节奏感鲜明的民族踢踏舞蹈、乌克兰乐队演奏的《喀秋莎》民族音乐都体现了东欧的底蕴。这些馆内的表演甚至比广场和正式表演大厅里的节目还让人记忆深刻。

知识之旅:气象馆里竟然有气象机器人与4D影片。而塞尔维亚时间原来是世界上最接近标准的时间,每年误差仅2秒钟,而我们的时间误差要近乎十倍。

由此看来,世博会的确提供了丰富的展示内容,让每一个人都能从各自的角度获取有兴趣的内容。

展什么:

世博会展什么7很显然,世博会首先是个展览会,展示什么主题则必然要成为主办方与参展商的首要考虑基点。与看什么面向的普通观众不同的是,展示者面对的是专业的国家或城市展商,就不能流于观光者的印象,而应该有专业的评价标准。

国家馆:

建筑与民族文化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显然各国家馆表现却各有千秋、优劣不一。建筑方面,法国的设计外观简直太单调了,而墨西哥却有着非凡的创意,以致我接连两次途径其馆均未意料到这是某个国家馆。奥地利的的流线型建筑设计也彰显了这个音乐古国的旋律。而国家文化的彰显上,摩纳哥公国的F1大奖赛赛车文化,而且还有高端生态概念车充分呈现出其特色。而英国则不但其举世闻名的刨意产业表现得不充分,其古典文化也毫无体现。西班牙更荒唐,建筑创意震撼天下,馆内内容却奇缺。

科技成就的展示也很重要,这意味着人们对一个国家是否进取和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印象,也就是国家形象。比如以色列和爱尔兰在科技方面都声名远播,然而本次世博会上他们却表现得很不足。而伊朗与捷克的科技表现却让不了解这个国家的人大吃一惊,进而刮目相看。

城市发展理念。很多国家很好地顺应了本次世博会的城市主题,表现卓越的当属德国、英国。墨西哥也有体现,但其诸多城市与国家的高犯罪率等现实却让人怀疑其城市理念是否真的有广泛性,还是只是一些局部表现。就如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印象一般,总觉得大多数地区与城市根本就没有科学发展观。西班牙的出色城市理念很普遍,却未在国家馆中有任何体现,而只是体现在马德里案例馆中。

如是则可一判各国展馆展示效果的高下了。比如埃及这个文明古国令人期待,可是其馆内却只有古文物,没什么现代感,更没有针对本次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表达。

同样,印度馆等展馆亦有此嫌疑。

建筑设计、国家文化、科技成就、城市实践,如果说评判一个展馆必须考衡这四个方面,那么,在这四方而均具综合实力的展馆就不过了。有的流于自身传统,典型如埃及;有的拘泥于现代成就,典型如美国,有的只是建筑设计突出,典型如西班牙;有的偏重于城市实践,典型如英国。四者兼顾的整体表现卓越者唯有中国、德国、日本、伊朗、俄罗斯等国家馆。

组织馆:

在各大国际组织设立的场馆中,国际组织联合馆、联合国联合馆、世界气象馆、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馆、国际信息发展网馆、世界贸易中心协会馆等6大馆及其中的各组织也是参差不齐。

令人大感意外的是,世界气象馆竟然是其中最出色的。不但有气象机器人展示、各种诸如气象卫星等气象设施展示,还有呼唤人们重视地球保护的气象4D影片,还给每位参观者一本气象杂志带走。这充分体现了世博无小事,每个细节、每个专业领域都跟整个地球系统息息相关。

而名头最大的联合国联合馆却显得最无聊。

在国际组织联合馆中,各大组织馆也层次不一。比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展示内容相对较丰富些,尤其在展板上清晰地介绍了一些中国保护案例,如青山垸的社区共管、一年一度“花椒节”(WWF指导四川甘肃两省的岷山居民放弃过度开采自然资源而种花椒谋生,并联动家乐福采购并举办花椒节)、“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项目等精彩案例。公共交通国际联会也没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但至少平面展示上有两点可取:一是几幅泰雷兹(THALES)制作的幽默广告,如一幅两匹斑马站在疾驰地铁前的图配文是“不是每个乘客都会自带斑马线坐地铁”:一是东京的铁路网络案例(我亲身在东京体验过其地铁换乘无比快捷等相对中国地铁的明显优越处)。其他很多组织馆则空空如也。

城市案例馆:

如果你像我一样饱尝了国家馆后才到浦西看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UBPA),那么无疑也会像我一般的大吃一惊。

这种惊奇首先来自于马德里案例馆。因为其内容之丰富、国家文化表现之完美、世博会主题体现之充分……均远胜于其国家的西班牙馆――建筑无比迷人的西班牙馆内却只有播在石岩墙上的文化影片与一个硕大的小米宝宝。马德里案例馆独特的一馆两建筑是因为在其公共廉租房“竹屋”外还有一座模拟马德里的巧妙社区公共空间“空气树”(据称这是不拆除的,没参观过的读者可以日后再到上海去体验)。世博会期间“空气树”里经常有各种表演,犹如就在喜好街头文化艺术的马德里街头一般,似乎成了整个UBPA的公共活动空间。如果这一区域不拆除,则日后将继续成为整个周边地区的一个社区公共空间。

伦敦案例馆丰富而精妙,也有效弥补了英国国家馆在本国文化及有关创意产业内容上的缺憾。上海案例馆丰富地展示了未来生活形态,不过缺乏文化底蕴的支撑而感觉没有韵味。宁波滕头村案例馆则会让人震惊中国还有这样的农村,据称该馆将搬迁回滕头。

主题馆:

主题馆是主办方为了符合自身诉求而自行设计建造并布展的五大城市主题演绎展馆,包括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城市地球馆、城市足迹馆、城市未来馆。

由于空间均足够宏大,所以五大馆据报道接待了数千万人。而内容也极为丰富而精彩。

尤其是城市足迹馆,由于重点选取了中外重要城市的发展路径来演绎,所以历史与艺术素材的丰富而致展示内容极为饱满而精彩,引来观众拍照不已。

城市地球馆则是其中最体现低碳生活理念的展馆。

企业馆:

企业馆则感觉整体水平差了许多,仅比组织馆强些。尤其许多央企馆,除了显示其财大气粗外,展示水平甚至远比不上诸如远大这样的民企馆,更妄论于出色的国家馆。

由此可见,参展方的参展效果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差异来源当然有预算投入、认真程度、展示水准、以及本国、本城市、本组织底蕴等因素。

就地区差异来说,区域特征非常明显。北欧风情的细节设计的确令人着迷。西欧依然是最具发展底蕴的区域,是世博会中表现最好的区域。北美经济发达,文化底蕴却不如亚欧,所以总感觉品位高度有所欠缺。亚细亚传统太深,所以宗教国家特别多。而这些年来中国拼命去拉拢的非洲兄弟还是不能让人亲近,文化的隔阂实在太远了,审美上无法接受。拉美显然还是太穷了。

而有些不差钱的国家没有认真准备也令人恼怒,参观者会觉得160元门票及劳累感未得到尊重,且有的还占据了很大地盘。最典型的当属美国馆。只有三个影片以及赞助商的产品展示。当然美国或许是个特例,众所周知其国会不允许动用公款参展世博会,最后还是国务卿希拉里推动企业赞助而成行。但美国国会这一点更让人愤慨,因为美国在世博会历史上举办的次数最多、得到的好处也最多。留什么:

在尚未结束时就考虑遗产问题,似乎有点操之过急。然而,并非指责主办方及参展方不努力工作,而是对价值的真正关切。

建筑遗产:

尽管在世博园区里我们饱尝了一顿世界建筑的饕餮盛宴,然而,绝大多数的展馆毕竟都是一次性的――当然也有不少国家馆会被迁移至其他城市或地区。

那么,在世博会原址上留下的建筑遗产有哪些呢,当然人们早就知道主办方宣布过的“一轴四馆”:世博轴、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然而,人们心中的建筑遗产并非如此。至少在我看来,只有中国馆算得上建筑遗产。另外三个馆以及世博轴在建筑美学上都不值得称道。

人们总是喜欢比较08奥运,北京留下了鸟巢、水立方两座标志性建筑。而且看起来其建筑的新奇性、创意性都远甚于世博会的建筑遗产。

甚至我们反过来想想,会觉得中国馆放在北京是再合适不过了。而鸟巢、水立方,乃至于中央电视台新址的创意奇特感似乎更是上海所追求的。如是,甚至诸如中央电视台新址放在上海远不会像在北京那么引起广泛而激烈的争议。而北京还有巨蛋。

就此而言,近年来在建筑的实验性方面上海落伍于北京了。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是最直接体现。而且这一点也最容易受怀疑。特别是在世博会号称4000多亿的庞大预算规模下。

天涯社区里的一个“世博会花费4000多亿,能产生多少收益?”的帖子引来无数跟帖评论。其中典型的一个跟帖说“世博会花费4000多亿,产生了‘地主’、‘地王’。”

现在大家都在不停地算经济账。诸如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委员、执委会执行主任、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所谓当年带动上海GDP增长率5%、未来数年2%、对长三角地区投资拉动50%的说法也被广泛引用。

也许直接的经济收益可以覆盖世博会近300亿的直接成本,却不足以N支撑世博会的庞大支出。

然而,当附加上办世博会带来的其他效应,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世博会期间社会零售总额的扩大、世博遗址的南外滩两岸地价的增值、以及其他衍生效应,自然,潜在经济价值将远超成本。此外,一轴四馆以及城市最佳实践区北片区的建筑遗产本身的利用及其旅游景点价值也是一项长线收益。

而更重要的是,世博加速推进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世博带动了50多个服务行业。也促进了上海正在推进的文化创意产业、时尚产业的发展,比如世博期间举办的上海时装周(10月20日~25日)时装秀场次从往届的十几场增加到30多场。世博推行的低碳经济,正在直接影响上海本地企业的生产方式往高效低耗的方向转型。

城市文明:

文明是否在进步?这或许是探讨世博遗产中的关键无形资产。

上海原本是中国城市管理水平最高的城市。然而,这一点并不值得炫耀,因为出于中国整体素质低位状态下,个体城市表现再好也不一定被外界认可。

然而,世博园区里我们所看到的良好的秩序感、环境与卫生状况、志愿服务、市民素质等能否进一步放大到上海全市,乃至于全国>

城市设计的典型案例篇7

维也纳煤气罐改造工程是国际知名旧建筑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建筑群建成于1898年,由4个高72.5m、直径64.9m的罐体和一座控制室组成。当时动用了大约1.75万立方米水泥和1300万块红砖。每座罐体内部容积为9万立方米。亲临此地,建筑巨大的体量让人震撼。1986年前后,维也纳逐步从民用煤气换成天然气,煤气罐被彻底废弃。2001年维也纳决定复苏此保护性建筑,并开始征集改造方案。4个煤气储藏罐的改造方案分别出自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Nouvel)、奥地利蓝天组(COOPHIMMELBLAU)、建筑师曼弗瑞德•维多恩(ManfredWehdorn)和建筑师威尔海姆•霍兹鲍尔(WilhelmHolzbauer)这四位设计师。现今,从GoogleEarth地图上放大维也纳11区(图1)就可以清楚地看到4个体量巨大的煤气罐建筑,它以新的生命状态成为维也纳城际线上的一个醒目标识。

2中外旧工业建筑改造现状分析

对于欧美国家而言,现今城市旧建筑更新项目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体。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欧美对旧建筑遗产的保护方式主要以改造公共建筑为主,例如博物馆建筑、广场建筑等。随后,人们意识到这种方式未能将遗产的种种价值有效地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因此70年代中期提出了“住到古迹中去”的口号。通过将大量的历史建筑改造为宜人的居所,有效地将历史遗产融入当地人居住的构建中。维也纳煤气罐改造项目就是其中典型案例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对旧建筑价值的再认知,我国旧建筑改造项目也开始逐渐向前推进,但在这过程中呈现出诸多问题。第一,认为改造对象只是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旧建筑,否定一般性旧工业建筑,轻视一般性旧工业建筑构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二,国内的旧建筑改造主要还是局限于简单的维修、翻新之上;第三,缺乏现代意义上旧建筑改造的历史经验与系统的理论指导;第四,改造案例前期定位不清,加之后期维护不及时,改造后的建筑使用周期较短,带来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损失。

3以维也纳煤气罐新城改造谈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具体策略分析

3.1建筑外部空间改造策略对于旧工业建筑的外立面改造常用方法:第一,视旧工业建筑原本外立面造型特点,如果风格特征明显,并且造型保存较为完整,通常以保留、修缮为主要手段;第二,在旧工业建筑基础上新建部分新建筑,强调新旧对比的同时,衬托出城市的历史以及岁月流逝的痕迹。这两种常用的策略在煤气罐改造项目中得到了充分运用。煤气罐建筑本身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造型优美独特,四位建筑大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保留建筑原本外立面造型,强调建筑历史,确保改造后整体风格的统一。同时每座又在局部加建了部分建筑配套设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B座由奥地利蓝天组(COOPHIMMELBLAU)设计完成的改造,在面向Guglgasse街道的一侧新建了一座以现代建筑材质表现为主的公寓楼(图2)。设计师将新、旧建筑元素直接碰撞在一起,新、旧建筑材料的巨大反差展示了城市历史与现代都市生活的穿插,新、旧风格的交织使建筑产生时空对话的美感,并且以此将老建筑的新生部分扩展出来,为旧建筑平添了一抹新生的活力。

3.2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策略对旧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改造方式有很多种,常见有以下三种重构方式,并且这三种方式在煤气罐改造项目中都很好地得到了充分运用。1)划分空间一般依据新功能要求,采用垂直划分或水平划分等手法将内部空间改造为较小的空间,然后再加以利用。煤气罐改造项目中,为了保护原有建筑结构,四位设计师在建筑内部划分上,不约而同地都采用了垂直划分的方式,将原建筑空间分成适合新空间功能要求的空间尺度。2)增建空间在原建筑空间基础上,在与原结构密切相关的空间范围内,通过建筑局部增建的方式,来满足新建筑自身的功能和使用要求。煤气罐改造项目中,地面一层部分增建了连接建筑内部空间的、现代建筑材料搭建的回廊、走道、楼梯等(图3)。增建部分与建筑外部景观在视觉上形成良好的呼应与过渡。3)连接空间通过增设连廊、加盖屋顶等方式将原本互相分离的若干单体建筑实现不同程度的连接,使之成为一个建筑整体空间。空间连接方式在煤气罐改造项目中运用得非常巧妙。改造后的4座煤气罐建筑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功能与流线,如公寓、会展中心、生活配套设施等。4座建筑之间靠增设的连廊将每座内部的购物中心区域串联在了一起,增设的连廊像一条水平的纽带,使得4座罐体形成了一个整体建筑,同时又保障了各部之间的相对独立。

4以维也纳煤气罐新城改造谈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改造策略分析

维也纳煤气罐新城改造项目完工于2004年,投入使用至今已经过去了近十年。在这十年的实际使用中,煤气罐新城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自己独特建筑风格的城中之城。越来越完善的周边生活配套设施,证明了改造方案的合理性、可持续性与前瞻性。回望我国,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对旧工业建筑重新进行审美定位。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出现了一批较为成功的改造案例,改造后大部分成为了艺术机构、工作室、设计公司、酒吧等商业体。而这同时也带来了改造后新建筑生命的时间讨论,知名的北京798艺术中心,在面对高涨的北京地价的现实面前,年轻艺术家无法承受高昂的房租不得不退出,现今已与几年前无法媲美。所以,对旧工业建筑的可持续性改造和未来的空间拓展方式,值得我们深思与考虑。

4.1准确的项目定位项目定位决定了项目的未来走势,定位的准确性保证了项目未来持续使用的可能性。这是评价一个旧建筑改造项目成功与否的根本性前提。项目定位一般考虑三方面内容。1)准确的建筑文化定位维也纳煤气罐新城改造项目中,奥地利政府提出了“充分尊重老煤气罐在城市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保护原有外观,通过内部结构的彻底改建来适应功能转换,使其既符合现代生活所需,又能让人从外观上清晰地辨认出它们昔日的功能和当地的历史”。准确清晰的文化定位,让四位设计师不约而同地对代表文化延续的古典建筑外立面进行了修缮与保留,确保了建筑与整个维也纳城市景观的统一性,并使其成为维也纳城市发展的历史人文景观。2)未来新建筑的功能定位煤气罐建筑原本的开发定位仅是住宅项目,可以想象如果改造方案中不考虑生活配套设施的设计,那纯粹的住宅定位一定会导致人们的生活问题,项目完成后居住率一定大受影响。所以,最后开发项目重新定位为“集购物、展会、办公、住宅、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城中城”的综合开发模式,并为此改造了城市交通网,把地铁U3线延长至此,增建东北环线。这使得项目内部形成功能性循环体系,生活需求的循环运动,促使建筑体未来的延续与扩展。建成后,每年约有380万人次的年流量到新城消费与旅游,这从侧面证实了开发定位的准确性。3)设计品位的定位优秀的改造方案是项目开发成功的保证。2001年奥地利政府向全球征集煤气罐改造方案,聘请优秀的国际设计大师进行设计,他们独到的建筑重塑理念、丰富的改造经验确保了改造项目的设计审美品位。并且由于他们在学术界的威望,使得改造后的建筑成为又一个观光与旅游的文化卖点。

4.2建筑功能的有效置换翻阅我国现今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相关资料,很多自发的旧工业建筑使用功能上的变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功能的有效置换。因为它们大都缺乏明确的设计思想指导,没有能与新功能相配合的功能空间、外部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完善与重组等方面的完整的功能设计,而是仅仅停留在建筑室内或室外空间的装修改造阶段。例如,北京百万庄园原来是一片工业厂房,现在则披上了欧式的外衣。虽然旧厂房的功能与现今空间的餐饮、娱乐功能大相径庭,但这种改造手法缺乏对原有建筑内涵的理解,这是否是旧工业建筑功能的有效置换值得商榷。再来看维也纳煤气罐新城改造项目,其从三个主要方面开展了对旧建筑的有效功能置换。1)以空间功能需求为前提,合理设计空间布局。改建后的4个煤气罐靠外部加建的天桥将各座内部的商业区域贯穿到一起,并通过地铁与市区相连。为了保证每套住宅的通风采光,每组设计师都对空间进行了精心布局。以A座为例,设计师让•努维尔(JeanNouvel)沿着煤气罐的环形外墙嵌入了18幢弓形住宅塔楼,组成一个有“缝隙”的环,这种布局使每套住宅都能有良好的通风采光,人的视线可以穿过中庭从原墙体的大窗洞看到室外,加之顶部玻璃穹顶的设计,使阳光和空气能很好地导入建筑内部,罐体内采光充足,被称为“光明殿堂”。2)为满足新建筑的功能需求,合理新建建筑配套设施拓展旧建筑的空间功能。以煤气罐B座为例,为了满足较大的住宅数量要求,奥地利蓝天组在面向Guglgasse街道的一侧新建了一座以现代建筑材质表现为主的公寓楼,在保证了新建筑的功能要求下,增加了多样的公寓类型,将罐体内会议功能与住宅功能和谐地结合到一起。同时,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体现建筑新与旧的对比,彰显传统与现代的并存。3)系统改造建筑外部环境。室外公共设施是建筑外部空间的重要内容,对建筑外部环境的舒适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建筑外部景观的塑造也是建筑本身文化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与呼应。煤气罐建筑改造中,设计师在建筑外古老的红砖墙上,新建外部金属顶棚、玻璃广告灯箱,体现新与旧的冲突美。在建筑外部广场上,将原煤气罐内部具有典型意义的机械零配件重新改造成为广场雕塑,既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也使得其成为原工业建筑的联想和回忆的桥梁。

4.3政府的有效监管与支持从全球城市的发展来看,几乎所有工业城市都会面临旧工业建筑废弃的问题,在国外不少国家也经历过大拆大建阶段。1965年美国著名景观大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美国旧金山吉拉德里广场的旧厂房改造中,实践了他本人提出的建筑“再循环”理论。1975年后,欧美许多国家用法律形式给“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以支持,并对此类建筑项目进行财政补贴,从而引导旧工业建筑改造成为一种潮流。以煤气罐工程为例,对主持城市规划建设的奥地利政府来说,设计改建及后期维护煤气罐社区的花费超过1.78亿欧元,远远高于用推土机将这片旧工业区夷为平地重建的成本。但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这里的房价远远低于维也纳其他居住区。奥地利政府为了鼓励人们住到旧建筑改造而成的社区,付给这里的居民相当高的补贴。由此来看,一个得以长期生长并维系的改造项目,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监管与支持。

5结语

旧工业建筑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留存并循环使用它们是对城市历史、城市文化的尊重,它成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构成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维也纳煤气罐新城改造项目体现了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建筑再循环理论”的实践验证。今天,只要人们到维也纳,很多人都会去逛逛这个由煤气罐改建成的城中之城,设想如果当时把这4个煤气罐拆除,新建高层建筑、高档社区,大概是不会吸引全球每年如此多的人来参观与消费。煤气罐新城改造项目作为全球旧工业建筑改造的优秀案例,为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与借鉴。

城市设计的典型案例篇8

【关键词】公共健康;城市设计;教学探索

1缘起:重大公共健康突发事件催生城市设计教学新视野

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让“公共健康”概念出现在国人面前,而公共健康并非医疗卫生部门能够完全解决,人居环境学科也应该有所担当与作为。扬州大学建筑学专业在大四下学期开设了13周的城市设计专题。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初期,教学团队开设了题为“基于公共健康的城市设计思维”的讲座,学生们反响强烈,深刻感受到城市营建过程中公共健康的重要意义。教学团队适时提出,基于公共健康促进的城市设计教学,是对既有城市设计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在案例分析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经典著作与实践,获取不同建筑师、规划师应对健康挑战的先驱性探索;设计过程中,利用相关技术指引与导则引导学生构建促进公共健康的基础城市设计策略。

2案例解析:融入公共健康观念的城市设计实践

2.1为健康而设计的田园城市。霍华德122年前提出的“理想城”影响深远,其原版著作值得学生们深入体会其精髓。通过研读《明日的田园城市》发现,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鼻祖的霍华德所提出的这座“理想城”,本质上是为了健康地生活和工作而设计。导读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审视具体空间安排与其深层逻辑;另一方面,深入特定时间的社会背景,理解作者对工业革命的认识,以及他对公共健康的思考。2.2以城市美学改善巴黎公共健康。19世纪中叶,巴黎市中心拥挤不堪,塞纳河沿岸有数量众多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巴黎改造计划的背景即在如此恶劣的城市环境中展开。该计划拆除了大量旧建筑,开辟出数条林荫大道;规范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与形式,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重视公共绿地建设,新规划建设了数个大型公园,使之成为“城市之肺”;改造完成后,巴黎形成了单中心、放射状交通网、主轴线与塞纳河平行的城市格局。城市美学,实际上就是有关城市空间的艺术设计,包括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公共绿地、重要建筑物的布置。通过巴黎的改造案例告诉学生一个重要的城市设计原则———经过个别设计的公共建筑物毕竟有限,为了更为有效地运用这些建筑物,有必要集中地、有重点地美化一个地区的重要部分。在进行城市空间设计时,依据城市规模,应集中地、有重点地设计一条或几条轴线干道,强调其与公共建筑、门户地区的相互联系。2.3关注通风的香港城市设计导则。2003年香港SARS疫情爆发,作为世界闻名的高密度城市,疫情对香港社会的危害远比其他城市严重。此后香港政府开始重视城市建设中的通风问题,根据空气流动的科学研究与评估成果制定了《城市设计指引》的“空间流通”专题(图1)。借此案例,学生能够获取高密度城市为实现健康的通风环境,在城市总体布局与建筑群体不同层次可资借鉴的设计手法。

3策略构建:基于公共健康促进的城市设计方法

3.1采用小尺度街区与密路网模式。据调查,在街区连通程度更高且适宜步行的街区环境中,居民选择步行作为出行方式的频率更高。此次疫情也看到小尺度社区的优势———有效减低了传播的风险与防疫的难度。学生在充分理解小尺度街区与密路网模式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长、宽在100~130m左右街区单元模块(图2),其中设有社区组团绿化提供休憩交流空间,街角设置口袋空间形成居民活动节点,社区相关配套布置在底层裙房。在此基础上建构的基础空间单元成为居民就近参与公共活动最频繁的空间,也是市民日常活动的第一圈层。3.2设置多尺度通风廊道。通风廊道对于城市公共健康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相关研究已证实风道对城市热岛效应具有遏制作用;同时,通风廊道也有利于疏散街道峡谷与密集区域的污染物,防止污染的聚集。基于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在城市规划方案阶段预留多尺度的通风廊道:就总体布局而言,以主要盛行风方向开辟通风廊道,并结合慢行系统延展廊道,使空气能够有效地流入场地,从而驱散热气、废气和微尘,以及改善局部地区的微气候。就群体布局而言,建筑群的高度朝着盛行风的方向逐级降低,利用高度轮廓带来的气压差异去引动气流,让风透入建筑群(图3);采用梯级式的平台设计,将气流从上空引导至地面的行人路。减少平台的上盖面积,在地面提供更多休憩与空气通道(图4)。3.3塑造界面、尺度友好的街道空间。友好的街道环境更有可能吸引居民进行步行或骑行等健康活动,目前的街道环境设计正在从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从强调交通效能向促进街道与街区融合发展转变(图5)。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公共健康,结合街道环境在界面与尺度的主要控制要素(表1),引导学生进行街道空间的塑造。3.4提供多层级的公共空间体系。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有利于人们参与不同类型的户外活动,从而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解读与应用凯文•林奇提出的,检验城市空间品质的基本指标———活力、感受、适宜性、可达性、管理。基于不同的尺度与功能需求,学生提出三个层次的公共空间体系。第一层级包括:中央绿色长廊—中央生态空间—中央商务区广场;第二层次包括:线性滨水绿道—南部滨水公园。第三层次包括:邻里开放空间通廊—邻里公园(图6)。

4结束语:教学思考与展望

通过本次的城市设计教学实践探索,教师团队形成了如下的思考与展望:(1)通过重读经典理论与实践的方式(而非追逐学术热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案例分析。基于公共健康促进的城市设计并非一个新的课题,不同时空需要结合差异化的健康诉求进行城市设计实践。例如巴黎改建计划以街道轴线-广场为核心的城市美化,是为了驱逐贫民窟,改善巴黎中心区的卫生环境。而香港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则源于高密度地区对传染病疫情的忧虑。在这些经典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空间控制手段,已经成为今日城市设计的基本手法,而且,以重读、再探经典的方式启动设计,契合本科阶段强调设计基本素养的培养目标。(2)通过成熟的,已经普遍运用的技术导则作为支撑,保证公共健康促进的城市设计策略构建。本次教学的难点是,在设计过程如何控制学生方案的走向。对此,教学团队认为在引导学生提出某个相关策略时,需要技术方法的支撑。例如“设置多尺度通风廊道”方面,《香港城市设计指引》是一个可资借鉴的技术手册;在“塑造友好的街道环境”方面,《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中的图示化语言,能够很好地被学生接受。相关技术导则或指引的运用,可控制学生方案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不至于太过“天马行空”。(3)在教学基本框架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例如某学生从增强交通方式可达性的角度,提出促进公共健康的规划设计策略(图7),试图将公共空间设置在地铁、公交等主要线路周边;进行站点布置时,将办公和居住建筑的入口朝向公共交通站点,方便快速到达公共空间;加大公共交通和其他交通出行方式的接驳,在轨道站点附近布置公交枢纽站。(4)如今,口罩已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必备,不戴口罩出门似乎比不带手机还不自在。可以说,人类的行为习惯被突如其来的重大健康事件彻底改变了。那么,城市设计观念是否会随之更新?当下14亿中国人对公共健康议题的重视程度在历史上都未曾有过,这种趋同的社会共识当然也会体现在城市设计观念及其具体空间营建之中。通过这段时间的线上教学,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出发,教学团队已初步构建了教学框架,但仍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期在城市设计教育的维度回应“后疫情时代”的集体诉求。(文中自绘图片源自扬州大学16级建筑学王潮、韩卓、王靖婷、罗智勇、莫合塔尔等同学的课程设计,特此感谢他们为本文作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3]李煜,朱文一.纽约城市公共健康空间设计导则及其对北京的启示[J].世界建筑,2013(9):130-133.

[4]杨瑞,欧阳伟,田莉.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的渊源、发展与演进[J].上海城市规划,2018(3):79-85.

上一篇:中兽医学基本特点范文 下一篇:超高层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