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茶文化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22

探索茶文化

探索茶文化篇1

作为我国西南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哈尼族种茶历史极为悠久,这其中最有名的即是为世人所熟知的野生茶树王和人工栽培茶树王,它们均生长和被发现于云南哈尼族聚居的西双版纳自治州境内的原始热带森林和哈尼山寨之中,前者为1961年勐海县哈尼人发现,树龄约有一千七百余年,后者树龄也接近九百年。这些震惊世界茶坛的发现显示哈尼族种茶饮茶的历史已有千年之久,哈尼族地区可谓是茶的发源地和故乡。据一些学者根据历史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研究认为,哈尼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先尝试和种植茶的民族之一。“远古时候,有个勇敢的爱尼(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小伙子猎获一头豹,他请来寨里人吃肉饮酒。席间,大家尽心跳‘冬八仓’(爱尼人的一种民间舞蹈),直跳到通宵达旦,口干舌燥。主人便煮一锅水给众人解渴。当锅里的水即将涨开时,突然起了大风,屋外的树叶纷纷落下,有几片叶子随风飘进了锅里。大家喝后感到这水苦中带甜还有清香,比平时好喝,后来便常摘那种树叶泡水喝,继而采种子栽在房前屋后,并取名‘老泼’(茶叶)”(1)在长期历史积淀下,哈尼族形成了独特的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习俗。从人类学的视野进行审视可以发现,灵物、祭祀与治疗是红河哈尼人日常生活中赋予茶的重要象征与功能,这也成为解读哈尼族茶文化极为重要的桥梁,由此构成哈尼族茶习俗文化表述的关键词。

一哈尼族茶的种类众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就有普洱茶、云针茶、南糯白毫、玛玉银毫、绿玉银毫、云雾茶、松林茶、香条茶等等。若从地域上来划分的话,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哈尼族自治州境内聚居的哈尼人饮用的多是享誉世界的各种普洱茶系列,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内聚居的哈尼人饮用的则多是各种各样的绿茶。在红河哈尼人的生活中,煨酽茶极具特色。其大致的方法是在火塘边生起熊熊大火,将茶叶放入本地制造的质地上佳的土质陶罐之中,置陶罐于火上烘烤片刻,直到可闻见茶叶经烤后所散发出阵阵清香之时,再将山泉水舀入罐中,让陶罐依偎于火塘边继续煨煮。饮用时可根据个人口味浓淡来决定煨煮时间之长短,喜淡者只需煨煮片刻即可马上饮用,口味偏重者则会煨煮数小时之久,但大体上而言以煨煮至陶罐中水位将近一半时为最佳,此时茶的味道较充分融入泉水之中,颜色呈深黄色,味道苦涩并有轻微烟味,其色泽和口感均堪称上佳,这也是哈尼人最古老的一种饮茶方式,哈尼人有不可一日没有酽茶之说。此外,红河哈尼人还爱喝香气宜人的土锅茶、云雾茶,在山间劳动时,还把茶叶烘烤后投入竹筒中制成兼有竹子与茶叶清香的青竹茶。在哈尼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广为人知的民歌:“在哈尼的房屋里/没有了火塘就不像家/火塘里没有了冒泡的茶水/就像吃肉没有了盐/稻田少了水/一个男人没有了婆娘”。在这首民歌中,把家中火塘边缺少了茶水与稻田没有水、男人没有了婆娘相提并论,即可见哈尼族人对茶的须臾不离和重视程度。火塘是哈尼族家中最重要的一处地方,是哈尼人心中神圣之地,据说他们生在火塘边,亡在火塘边。火塘也是哈尼人烤茶饮茶和唱茶歌的场所,于火塘边支起三角铁,煮上陶罐煨酽茶,人们围坐在一起,就开始唱起本民族的创世古歌、迁徙史诗“哈巴”等,年轻男女则唱起茶歌“种茶歌”、“采茶歌”、“饮茶歌”、“情茶歌”等。

二茶与哈尼族宗教祭祀文化密不可分,从学理层面的对哈尼族宗教略作?望,哈尼族宗教具体而言属于原始,它起源较早,属于人类宗教的早期范畴。哈尼族原始以“万物有灵”为其信仰基石,朴素的认为凡天地万物———太阳、大地、草、木、花、鸟、兽都是具有灵性的,也就是说,它把世间万物都加以人格化,在此基础上,认为灵魂又是不灭的永恒的,万物(包括人在内)有生有长,有灭有终,然而它们的灵却是永久存在的。(2)在这种宗教思维影响下,哈尼人把茶叶视为能够祛邪祈福的灵物,任何人都不敢随意砍伐茶树唯恐得罪了茶树神,哈尼族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传统的祭茶仪式和茶王节。哈尼族祭茶仪式通常出现在每年年初举行的全寨性的祭祀神林活动“昂玛突”中,事先选好一棵枝叶茁壮的古茶树,由村寨祭司“莫批”和头人“咪谷”主持,念诵祝词,宰杀牺牲,全体村民下跪祭拜茶树。据说以此方式可告诉茶树神春天已然来到,快快从冬天苏醒过来,并祈求茶树多发芽生叶,“昂玛突”仪式过后,村民才可以开始农耕和上茶园采摘茶叶。茶叶的祭祀文化功能另外一个重要体现是各种重大的祭典活动中的重要祭品。在哈尼族古老祭词《斯批黑遮》中提到的祭祀祖先的祭品就有纯粮壮畜、鲜嫩的鸡肝、醇香的好酒、清凉的茶水等等。(3)在哈尼人逢年过节,婚丧等红白喜事活动中,都须臾离不开茶、酒、米、肉、盐等几种祭品,其中茶十分重要,其地位高于酒。例如哈尼人对祖先的献祭是经常的、殷勤的,年节之时,哈尼人都要献上米饭、酒和茶等祭品,认为祖先神便会回来和子孙们一起享用。云南省红河县宝华乡的哈尼人在十月年(哈尼音:扎勒特)的早上,是由家中主妇准备好祭品,包括一杯茶、一碗猪肝、一杯酒、一碗饭、一双筷子,放于托盘中,摆放在祖先候勾处献饭,献完饭全家要对祖先磕头。

三小小的茶叶与红河哈尼人的疾病治疗有着密切联系。由于茶被哈尼人视为具有灵气之物,因此茶叶还被哈尼族巫师当作人与神灵交通之媒介,用来向神灵询问各类疾患的病因和治病的妙方,也是民间较为重要而流行的方法。例如哈尼族有一种叫“司娘莫”的巫师,可以神灵附体自由来往于神灵和人之间,把人的愿望送到祖先神那里去,把祖先神的愿望和要求传达给后人,而其探知病情来源最重要的用品就是茶、米和水,通过茶的形状占卜判断病情,告诉病者为什么会发病,又如何可以治病,他们会给病人一个含有茶叶和姜块的小包,让附身鬼魂离去,病人康复。在日常生活中,哈尼人常常用茶来作便捷的医疗保健药品。比如他们认为茶叶可以消炎消毒止痛,轻微的伤口涂上一点浓茶便可以很好的杀毒并促进伤口愈合,而哈尼人所处的地区常常有各种虫子蚊子叮咬,这时候茶水就是最好的外用药。遇有眼疾发痒,便用茶水直接滴眼,或者用茶水的热气熏眼,痛感就会减轻,止痒疗效明显。茶更有止渴生津、祛暑降温之功,是酷夏最好的防暑佳品,还可治疗热痒子等,哈尼人一天不离的煨酽茶可以消食化瘀并帮助解除疲劳恢复精神。哈尼人还有不少的药茶山茶,他们往往掌握丰富的药用知识,大量采摘山茅野草等,于房前屋院种植,随时可供采摘,当作“临时药”“看家药”预防和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如采自山上的香条茶、山茅茶可以去火消暑,香条茶水泡饭独特的香气非常适合病弱不思饮食者,而被医界认可的具抗癌功效的绞股蓝可以直接泡茶,用于治疗喉咙痛或者治疗轻微的感冒发烧,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药茶。

探索茶文化篇2

关键词:采茶戏;高校音乐;教学模式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采茶戏,最早起源于清朝,在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很受欢迎,是老百姓最喜好的文化活动,其中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东南、闽西北、桂东南等客家地区。迄今为止,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如此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采茶戏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内涵而又相对完整的艺术表演流程,其中的唱腔、行当以及曲牌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表演歌舞兼有、活泼大方,与当地的文化审美密切相关,体现出当地民众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将这样的地方戏曲音乐,吸纳融入到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对于传承弘扬地方特色的采茶戏、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模式,都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作用。作为音乐教育的高等机构,无论如何,都有义务承担将祖国这块文化艺术瑰宝更好地传承下去的历史重任,同时,也是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探索尝试。

1采茶戏的剧种简史

1.1采茶戏的起源

采茶戏,与大量出产茶叶有关,是江南地区广大茶农在收获茶叶的时候,通过山歌对唱来抒写劳动情怀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后来,又不断融合了民间歌舞、茶灯、地方方言和曲调等各种艺术因素,最终发展形成了现在的采茶戏。采茶戏,通常由生、旦、丑三人表演,在从明清年间到今天三四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几大流派、四百多种曲牌,戏曲内容多为反映茶农人家的爱情收获、伦理道德等故事,语言通俗易懂,总体上表演欢快、歌舞风趣,乡土气息浓厚,富有人情味,深受茶农喜爱,是反映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载体。1.2采茶戏的类别相传,明清年间,江西赣南的九龙山上,茶产量颇盛,当地茶农经常通过唱茶歌、跳灯舞、茶鼓等形式,来欢庆茶叶丰收,并在吸收了其他剧种表演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采茶戏。到了当代,通过考古、文献证明,赣南采茶戏是中国各地采茶戏的鼻祖。后来,在从清到今天的三百多年间,逐步迅速发展,对各地茶文化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湘东南、赣东南、闽西北、桂东南等多地域不同种类的采茶戏,种类繁多,地方特色鲜明。

1.3采茶戏的传承意义

顾名思义,采茶戏就是关于采茶时表现相关感情的戏曲形式,更是中国茶文化与戏曲文化有机结合的典型。在继承传统采茶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对于传承采茶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采茶戏的繁荣发展,也可以促进与采茶戏相关的花灯戏、花鼓戏等戏曲的进步,还能起到促进茶文化、地方人文内涵等传播的作用,进而丰富了茶农人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整合茶文化、戏曲文化、道德文化的宝贵资源,达到相互吸收、相互完善的境界。

2采茶戏的发展现状与困难

建国之初,提出了百花齐放的文化指导理念,使得采茶戏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直到今天,采茶戏不断走进了全国各地,并通过现代媒介的传播逐步走向了世界。然而,居安思危,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采茶戏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危机。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采茶戏生长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存状况也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使得采茶戏的发展出现了传承断裂的问题。

2.1采茶戏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采茶戏,来源于茶,自然离不开茶的生存环境。现代社会下,为了经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开发,使得茶叶赖以生存的水土环境遭遇了无法挽回的影响。没有了茶这个行业,采茶戏将如同无源之水。所以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进而起到保护采茶戏源文化的作用。

2.2采茶戏的从业人才严重缺乏

当前,人才和资金是支持采茶戏能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人才方面看,现在的采茶戏演员主要还是年老的艺人,年轻人大都不喜欢挣不到钱的戏曲,从而出现了没有接班人的问题。另一方面,从资金情况来看,要想使采茶戏能够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就要重视采茶戏所需人才、服装、道具、剧院、传播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2.3观众群体的缺失

在乡村地方,采茶戏的发展还基本维持着乐观态势,不少茶农还是喜欢采茶戏的,但在城镇化不断加快的今天,相当数量的城镇人压根就没有观看过采茶戏。这样的情况,造成了采茶戏整体观众群体的缺失,采茶戏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威胁。2.4高校教育的缺失由于受西方市场经济思维的影响,很多人大都不重视传统的采茶戏,认为采茶戏没有前途,甚至感觉丢面子,不如时尚的专业更能达到成功的目的。这一方面,固然有人们不懂欣赏的原因,也有高校不重视采茶戏教育的原因。

3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强采茶戏音乐的应用探索

在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中,采茶戏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也是起着缺一不可、重要环节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其中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探索加强采茶戏的教学,既加强了广大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进一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到了采茶戏的知识,并加强对茶文化、地方戏曲文化的爱好与探索,从而调动学生对于采茶戏音乐教育的兴趣,从主动中提高对高校音乐教学的兴趣爱好。进而推动采茶戏的发展,进一步弘扬地方特色戏曲文化。

3.1拟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采茶戏通过三四百年的孕育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对初学者来说是很高深的。所以,高校在实施采茶戏的音乐教学前,就应当规划出极具可行性的教学目标,同时,选择浅显易懂的采茶戏作为教学内容,这是引导大学生初学者从一开始就认识并喜欢上采茶戏的关键步骤。高校还应根据自身水平,根据采茶戏在音乐唱腔、乐器、服装、道具等方面的特点考虑是否提供相应的教学用具,以满足大学生对采茶戏的学习需求。

3.2强化高校学习环境的布置

高校要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并强化环境中对于采茶戏的布置,使学生长期处于采茶戏的渲染中,创造学生热爱学习采茶戏的软环境。走进学校,就应该在宣传栏、教学楼走廊、楼梯、电梯、教室等每一个学生可以走到的区域宣传粘贴关于采茶戏的介绍海报,提高向学生传播相应知识的频率,也可以宣传采茶戏的服装、行头等道具,让学生在日常就有所认识,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来播放采茶戏音乐,使整个校园都能听到采茶戏的音乐,营造出强有力的学习氛围。

3.3加强采茶戏的实践教学

让学生亲自体验教学模式,通过亲自参与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和地方戏曲文化的兴趣,积极主动的体验教学活动、表演特色、音乐特色,进而使我们茶文化和地区戏曲文化更加历史源远流长。比如学生可以通过一首自己熟悉的采茶戏旋律音乐,来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提出的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也可通过音律音调,或者通过采茶戏的特定动作来助演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使不同的人对不同音乐的理解,所表现出来的戏曲表演动作也大大不同。只有这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当中,感受到采茶戏音乐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情绪,才能真正对采茶戏音乐教学模式产生兴趣。高校在实施采茶戏的教学实务中,要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创新侧重于实践转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现场观看采茶戏演出,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采茶戏的认识,不仅能使学生对采茶戏的曲调、表演,同时也能掌握对于采茶戏中关于茶文化的魅力,另外,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学校教学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专题讲座。比如说展开对于采茶戏当中某一主题的讨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来源、发展过程、乐器认识、曲调了解、行当唱腔、服装道具等不同方面来讨论采茶戏的表演,让大家都能亲自来提出自己对于采茶戏的认识与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于采茶戏教学的理解程度,在这样的学习方法中,进一步领会采茶戏的艺术内涵。

3.4加强体验式教学

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在亲自参加的基础上可以产生最为深刻的体会与认识。那么,在采茶戏音乐的教学当中,高校也可以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方式,通过学生亲自策划、组织、编舞、编乐、演出等,让学生真正体验采茶戏的表演,加深对采茶戏的理解与记忆,才能最终提高采茶戏教学的成功率。采茶戏音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并强的课程,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老师与学生、人与采茶戏音乐之间的互动体验与良好沟通,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摸索与实践体验中,感受到采茶戏的真正魅力。另外,还要通过探究性的语言体验、情感体验或角色参与,进一步鼓励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与内心丰富,促进学生对于采茶戏的精神共鸣。

4结语

通过分析采茶戏的发展现状与困难,要充分认识到通过高校音乐教育提升采茶戏音乐的教学,是发展传播采茶戏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是传承采茶戏、提升大学生文化感受与人文素养、促进采茶戏音乐走向全国所有人民群众的良好路径。随着高校开设采茶戏音乐的教学,并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趣味性、实践性、体验性教学模式的摸索与创新,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高校采茶戏音乐教学的能力水准,最终让采茶戏音乐教学通过创新不断走向世界各地。

探索茶文化篇3

[关键词] 多索茶碱;氨茶碱;支气管哮喘;临床效果;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56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c)-007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safety of doxofylline and aminophyl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bronchial asthma. Methods From April 2013 to April 2014,84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By simple sampling method,they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doxofylline group (group A) and aminophylline group (group B).Both groups was given conventional therapy.In group A,4.7 mg/kg as an initial dose of doxofylline injection and 0.55 mg/(kg・h) as a continuous dose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was given while in group B,100-200 mg aminophylline tablets every time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were given.Change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and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and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were recorded. Results After 7 days treatment,indexes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 function in both groups grea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Key words] Doxofylline;Aminophylline;Bronchial asthma;Clinical effect;Safety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患,以反复性喘息、气促、胸闷等症状为主,多发于夜间或凌晨。当前医学界将该疾病归于家族多基因遗传性疾病范畴[1],认为遗传与环境等为其主要致病因素。氨茶碱作为当前临床常见的抗支气管痉挛药物,其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2],但存在用药后不良反应明显及药效发挥缓慢等弊端[3]。多索茶碱作为一种新型茶碱类药物,可弥补氨茶碱临床用药的不足[4],为进一步探讨其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本研究选取8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多索茶碱与氨茶碱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8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通过变应原检测、肺功能测定、X线检查等,符合相关诊断标准,被确诊为支气管哮喘[5]。其中男44例,女40例;年龄19~52岁,平均(29.8±3.4)岁;中位病程(3.5±1.2)年;存在家族遗传病史者62例,无病史者22例。采用简单抽样法将患者分成多索茶碱组(A组)和氨茶碱组(B组),各42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者;②成年患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或恶性肿瘤者;②重症哮喘者;③发作前12 h内使用平喘药物者;④相关药物禁忌证者;⑤精神障碍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给予饮食干预、作息调整、糖皮质激素及抗感染药物等常规疗法。其中A组加服多索茶碱注射液(海南卫康制药潜山有限公司,规格:10 ml∶0.2 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43049),初始剂量:4.7 mg/kg,静脉注射,20 mg/min,持续30 min;持续剂量:0.55 mg/(kg・h);B组加服氨茶碱片(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00 mg×20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1020445),100~200 mg/次,口服,3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给药7 d,后观察疗效。

1.5 疗效评价标准[6]

临床控制:各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量>35%;显效:各症状显著改善,FEV1增加量为25%~35%;有效:各症状缓解,FEV1增加量为15%~24%;无效:各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恶化。总有效=临床控制+显效。

1.6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3日及治疗第7日,采用英国BTL公司生产的BTL-08型便携式肺功能测量仪检测并比对两组患者的潮气量(TV)、肺总量(TLC)、肺活量(VC)等肺通气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记录其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肺通气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的比较

治疗第7日后,两组的肺通气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2.2 两组疗效的比较

A组中临床控制19例,总有效率为85.7%,明显高于B组的61.9%(P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其中A组轻微呕吐2例,恶心及失眠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B组恶心及呕吐各3例,失眠6例,心动过速2例,发热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8%,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70,P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的总有效率达到85.7%,明显高于B组(P

本研究中,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B组高达42.8%,对患者的预后质量造成较大影响,说明多索茶碱注射液的不良反应较少,药物毒副作用轻微,患者可放心用药。王春霞等[14]的报告中也得到类似结论:多索茶碱对肺外其他系统,如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腺苷受体的亲和力仅为氨茶碱的10%左右,药性温和,除呼吸系统外,药物作用几乎可忽略不计,对患者健康安全无影响。陈中慧[15]认为,该药物除治疗支气管哮喘外,对毛细支气管炎等疾病也具有理想效果,适应证较广,临床应用价值突出。本研究仅针对该药物对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为验证上述言论的准确性,可在扩大样本容量后予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给予多索茶碱静脉注射方案,其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其肺部通气不畅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5):3030.

[2] 朱慧平,沙向红.Lowell评分观察小剂量氨茶碱在毛细支气管炎综合治疗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3,34(12):1894-1896.

[3] 石宏,相恒杰,谢军平,等.不同剂型氨茶碱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6):1274-1275.

[4] 王苹.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6):2914-2915.

[5] 王红阳.呼吸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7] 张宇,陶金华.多索茶碱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7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268-5269.

[8] 丁亚军,邵卿,乔红群,等.多索茶碱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5):16-17.

[9] 万秋华.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比较[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7):1315-1316.

[10] 王惠萍.泼尼松龙联合多索茶碱治疗中老年人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3):454-456.

[11] 夷赛平.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A]//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江苏省药师周论文集[C].2012:407-408.

[12] 许晓东.多索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46例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8):1441-1442.

[13] 李磊,白科,袁程远,等.多索茶碱治疗75例学龄儿童重症支气管哮喘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22):2216-2217,2219.

[14] 王春霞,田秀明.多索茶碱临床副作用评价[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37.

[15] 陈中慧.多索茶碱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8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6(2):324-325.

探索茶文化篇4

关键词 茶树育种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335-0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ack of practical courses in tea tree breeding course,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which included increas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adjusting teachings order according to the growth seasonally of tea plant,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sites,using on-site teaching and multimedia teaching,adding class hours of experiments lesson,reform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ethods.Taking various measures to develop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students.

Key words tea tree breeding;teaching reform;practice teaching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信阳农林学院作为新升本科院校也面临同样问题。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良好的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叶优质高产的基础,对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茶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茶树育种学一直以来都是茶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茶树育种人才,课程的内容包括植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统计学、气象学等[1]。以往茶树育种学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少,在教学过程及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纯理论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2-3]。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需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实践教学方式、方法,该文对茶树育种学实践教学进行探讨,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 茶树育种学实践教学改革任务与目标

1.1 任务

茶树育种学教学改革的任务是建立与茶学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落实以技术应用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科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培养措施,建立完备、配套的教学设施、实验实训基地,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建立规范严格的考核办法,增加学生实验实训机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建立新的成绩考核方法,使课程成绩包括平时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实践课学习过程中表现成绩、实践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成绩,将各项目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期末成绩总分。如:对茶树叶片形态特征的识别技能的考核,由教师将不同品种茶树编号,让学生随意抽签并按编号进行识别,说出茶树的叶片形态特征;茶树短穗扦插技能考核将插穗选取、处理、扦插等作为考核指标。改变了以往只让学生写实验报告的单一考核方式,真正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达到提高学生对实践知识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1.2 目标

茶树育种学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杂交育种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茶树种质资源的搜集、可以进行茶树的经济学性状鉴定、茶树新品种适制性的判定等。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增加实验实训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实践技能,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茶树育种技术,了解其与茶叶生产的关系,能够结合茶树栽培管理技艺,做好茶树的标准化生产,并具备开展调查研究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 茶树育种学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2.1 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门艺术。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往往是关键,是引导学生走进茶树育种世界的向导,因此首节课的设计需要很用心,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茶树育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认识到茶树育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课程的魅力。应重点突出茶树育种与茶产业、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等内容。可介绍茶树育种的成功案例,比如安吉白茶,选育一个品种,成就了一个产业,让一个县的人民脱贫致富;以6株大红袍母树为起点,推动武夷大红袍风靡全国,以致带动武夷岩茶的发展与推广等,以此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将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组合,可使教学过程生动化,避免学生感觉课程枯燥,目前在大学教育中使用越来越广泛。茶树是叶用植物,不同品种茶树的叶片差别很大,可分为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还可分为不同叶型、不同朝向、不同叶色、不同叶脉分布、不同锯齿形态和分布等,多种多样。另外茶树的树姿、树型、花、果实等也形态各异,千差万别。这些内容很难用文字一一描述,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将不同类型的茶树叶片、茶树植株形态、生殖器官等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比对分析,既生动形象又清晰可观,教师加以文字描述,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不同品种的茶树植物学特性。通过制作动画演示茶树新梢、叶片的生长过程,开花结实过程、异花授粉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并掌握这部分内容。

按照茶树生长的物候期变化及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安排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比如茶树有性杂交应放在茶树开花时期,茶树短穗扦插应放在茶树新梢将要木质化的时期进行。根据教授知识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多采用课堂教学;直观性较强的知识,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如茶芽、叶型、树型等的识别,宜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对课本知识进行讲授,还要及时关注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将最新的科研和创新成果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鼓励有兴趣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参与老师的科学研究项目,或者指导学生申报学校的专设科研基金,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3 实验课教学方法探索

实验教学是自然科学学科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的科学。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研究激情,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4]。教师在实验开始前要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有些章节的内容可在实验中进行或者结合实验进行授课,如选择育种、有性杂交育种、无性繁殖技术。通过带领学生到茶园,特别是种子直播茶园去选择有特异性的茶树单株或单枝条,悬挂吊牌做标记,等到茶树新梢木质化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采回实验室进行扦插繁殖,将自己选择的茶树进行扦插繁殖;组织学生到茶园进行茶树的有性杂交育种,分小组进行比赛,通过验证茶树结实数量分胜负;同样指导学生进行茶树短穗扦插,分小组进行,各组自行在母本园剪去插穗、扦插,开展后期管理等,比赛成活率(若时间不允许,可比较生根插穗数量)。此外诱变、经济性状的鉴定等都可结合实验进行讲解,经验说明这样做可提高学生积极性。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实验总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总结实验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为今后的实验教学开展提供参考。通过实验教学的总结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3 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

3.1 校内实验基地

农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教学实践场所是完成实践教学的一个基本保障,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条件[5-6]。利用学校的实验教学基地和茶树苗圃实践基地,学生在学习期间,由教师组织在校内实践基地参加苗圃整地、播种、扦插、移栽、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实践活动。相关章节内容可在实践基地中完成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建立室内良种繁育室,组织学生进行扦插繁殖,引导学生进行扦插插穗的管理工作。

3.2 校外合作单位的实践基地

利用与校外茶苗繁育企业、茶叶生产企业以及具有良种茶园的科研机构合作,增加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实习基地进行课程内容实践的机会,甚至可以在这些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茶学实践教学场所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生产实践训练的大课堂。目前学校正在进行多个校企联合项目,加强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可安排学生到茶树生产企业参观学习,通过参观、观摩,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茶树种植与茶叶生产,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

3.3 建立室内标本室

茶树育种室内标本包括不同品种茶树(特别是部级良种及有代表性的茶树)的叶片、花、果实、嫩枝,不同年龄幼龄茶树扦插苗、实生苗整株等,此外还可制作同种茶树在不同地区种植的生理特性标本等。标本提供了直观、齐全的实验教学素材,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茶叶标本室建设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标本的搜集、标本的制作。学生通过搜集制作各类标本,通过细细观察、研究标本,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对茶树各类生理、生态特征有了更深刻直观的认识,从而提升专业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搜集样本、茶园调查时拍摄照片、录制茶叶视频等资料用于教学过程,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这些照片、视频可作为影像标本;标本室的建立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总之,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茶产业发展也表现出了新的发展特点,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要对茶树育种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科的发展形势,将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补充到教学中,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时间,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逐步完善的过程,茶树育种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如此。

5 参考文献

[1] 江昌俊.茶树育种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3.

[2] 卢莉.《茶树育种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武夷学院学报,2014,33(5):102-104.

[3] 苗芳,姜在民,崔宏安.高等农林院校植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907-22909.

[4] 厉旭云,梅汝焕,叶治国,等.高校实验教学研究的发展及趋势[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131-135.

[5] 张学军,王锁萍.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5-6.

探索茶文化篇5

他现在的画,用他自己的话说:“已彻底写意了,画成了纯中国画,彻底画成了一种线描和没骨的。”他还用“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四句话概括他对中国画写意精神及境界的认识。

“顽石之形”是其画作形象特征的概括。顽石,自然产物,本来没有什么艺术形象,但它却蕴涵着一种自然的、顽强的精神力量。“大象无形”是中国特色的造型艺术观,给顽石以凝重、浑厚的艺术形象。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石鼓并产生了石鼓文;汉代的石刻、石雕等都是以石头固有的大形为基础,人工稍加雕饰而成,这些现在都成了非常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因而“顽石之形”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画的造型艺术。这种“形”是写意的,是一种民族的精神。他用不同的造型手法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例如:《石有道、石刻有道》等画中一位位饱经风霜的人物形象,似乎是一座座古老的石雕,经历数千年大地的滋养和无数风雨的侵蚀,使之各部位形成了一层“包浆”和一种沧桑。他用人物面部的写意线条与身体大块泼墨形成强烈的对比,胡须下垂的几根概括的线条把人物的头部、颈部与身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下边双手的线条与头部面部线条形成呼应,人物下方小茶壶的点辍以及用笔沉着流畅的边款题字,构成了一幅幅大气磅礴、气韵浑厚的得力之作。这些,都体现着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和厚重的民族文化。

“老玉之质”乃是其画作内在品质的体现。玉,是自然的美石,早在中国古代《说文》中就有曰:“石之美者,玉也。”玉的质地坚硬,晶莹鲜丽,从古至今,总能给人一种美感。老玉,质地坚韧细腻、光泽温润美丽,蕴藏着数千载质的能量。是一种情操、一种品质。杨晓阳先生的《茶道》、《石有道》、《晨妆》等等,画中的人物,身上浓淡干湿的泼墨或以行、草笔法写出生动流畅的线条,结合人物的形象特征,淡处淡出明丽,灰中透着苍茫,浓墨处或浑厚或沉绝等,他用水墨表现出了一种“老玉”般高尚的情操和品质。这也是他人格品质的写照。

“古陶之品”可谓其画作品味的呈现。古陶品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生活的产物,是一种中国古代文明、文化、艺术的产物。之所以“品”,是因为古陶代表了古人的智慧,是源于一种淳朴的生活。陶品的造型、形象、线条、色彩在当今看来,都是品位极高的艺术品。杨晓阳先生以一种时代精神,去研究、发掘古陶品中的艺术修养、艺术价值,使他的画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创新,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例如:《关中正午》、《母子情深》、《农闲》、《栏外风光》、《万金难颜色》等等这些既富寓意且生活气息较浓的题材。使他的画作呈现出朴素的生活品味。

“陈茶之味”更是其画作韵致的凝结。茶,是中国的特产。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不但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陈茶之味”品的不只是茶叶本身的色、香、味、形,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味。所以,他的画以茶事为背景,以茶为主题很是广泛。例如:《茶道》、《茶博士》、《面壁图》、《温故而知新》等等画作都呈现着茶的高致逸韵。这正是他“大写意”精神、境界的具体体现。

可以说,“形、质、品、味”是他对中国画“大写意”精神、观念、方法、过程、境界的最好诠释。

杨晓阳先生作品的这些风格特征形成的原因,我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首先,他精研国学知识,运用“道、儒、佛”诸家的智慧,探索艺术方法。追求“天人合一”与中国画境界的合与和之美,他能“抱”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写意”画之“元”;“守”中国画写意的笔墨特征之“一”,在“大写意”之“形、质、品、味”中不断地再识传统,探索创新。

第二,他在长期的学习、教学实践中,从写实到写意,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他几乎走遍了世界著名的美术学院和博物馆,对中西文化、中西艺术进行对比以及对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后,作为当代美术教育家、一代名师的他(杨晓阳是西安美院继刘文西之后第二位获全国教学名师奖的教师),在艺术观念、教学思想上主张“大美术”、“大美院”和这种中国独有的“写心艺术”、“写意艺术”――“大写意”。提倡“大写”“我意”而非“他意”。

第三,他对中国古陶俑、石佛、石狮、拴马桩、古玉器的长期观摩和研究,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将一些质的、美的、有文化含量的因素带进了绘画,使画作呈现出“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

第四,他的内心,有一种保全的、潜藏不露的大光明即一种胆识和智慧。“此渭之葆光”(老子语)。拥有这种大光明的人,心中肯定有大境界。

探索茶文化篇6

关键词 农村 中职 《茶艺》课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14-02

一、《茶艺》课课程简介

《茶艺》课是中职学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授中国茶文化知识和中国茶的鉴赏、冲泡方法以及茶艺服务的流程和技巧,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茶习惯的变化步伐也逐渐加快,《茶艺》这门课深受关注与亲睐。根据课程特点,我们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法,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学生为主导,偏重于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学校教学计划 ,使用项目教学法,整合教学内容,要注意由浅入深,迎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兴趣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项目为导向,任务是风帆,计划是航线,激发兴趣、驾驭整合教材是关键

在农村中职学校,《茶艺》这门课没有统一的教材,有的学校使用的是《中国茶文化》,有的是自己编的校本教材,但核心的内容基本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传授的知识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让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一般来说,《茶艺》课需要完成的项目如下:模块一:茶文化基础知识;模块二:认识六大茶类;模块三:认识各类茶具;模块四:学习茶艺基本知识;模块五:饮茶习俗;模块六:茶与健康;模块七:中国名山、名水、名器、名茶;模块八:茶与礼仪。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明确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应用。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要求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

三、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行为导向法的运用与实施

把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引入农村中职学校校课堂,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集于“工作任务”中。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实施教学,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导向,设计工作任务。

以绿茶的冲泡项目为例:1.项目确定:绿茶冲泡。目标:①掌握茶具的使用方法及用途;②掌握冲泡茶汤流程;③ 掌握泡茶水温、茶叶用量、时间;④ 鼓励学生创新,编排更加 “合茶性、顺茶理”表演程序,体现不同茶艺的韵味。2.制订计划:① 时间安排,10学时(包含示范讲解、学生模拟、对学生进行指导、问题总结、提高练习)。②人员安排,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学习成绩、学习方法、语言能力等)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一般为5-10人,每组选定一名组长,由组长进行统筹安排、监督实施等各项工作。3.项目实施:①情景模拟:客人到茶艺馆品茶,点了绿茶,要求茶艺师为其提供茶饮冲泡服务。茶艺师接到茶饮冲泡单后,根据绿茶的冲泡特点准备茶具、泡茶用水,并按照规范的冲泡流程冲泡绿茶。②预案: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会出现的问题提前设置预案 (如水温、投茶量、冲泡时间等可能出现的问题)。③让学生根据绿茶的特性准备茶艺解说词、茶具、音乐,与小组成员进行相互配合完成茶艺展示。④通过每组的茶艺展示,让学生观察茶叶的品质特点、使用的茶具、用水、以及冲泡手法。4.项目评估:①学生自评:展示结束后,学生根据操作过程进行自我评分,将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②学生互评: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每组发放一份评分表,根据表演者操作的内容进行评分,操作结束后,分别指出两组在进行表演时存在的优点和缺点。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听课中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提高现场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接待与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③ 教师总评:在评价过程中,应对项目完成情况和学生个人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相结合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应只评出分数和名次,更应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具体改进的办法,让学生在下一个项目学习中表现得更出色。

项目教学应注意的问题:选择合适的项目,具有典型性,所选项目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征,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探索茶文化篇7

关键字:茶馆研究;评述;展望

茶馆在我国的历史已有千余年,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九十年代起,伴随着茶馆业的复苏,人们开始关注茶馆研究。作者以“茶馆”为题名/关键字,通过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数据库,查询1989―2009年期刊,检索到相关论文69篇,再通过资料收集方法,查询到5本相关专著。

一、研究文献数量统计

从时间跨度看,2000年是茶馆研究的起点,在这之前研究文献甚少,而2004年后论文数量由年均4篇上升至年均10篇。研究范围涉及中国茶馆历史、现代茶馆及其经营、茶馆消费者、茶馆行业发展及趋势等问题。其中研究热点和重点是中国茶馆历史、现代茶馆及其经营,约占论文总量的74%。研究的薄弱环节是有关茶馆消费者的研究,论文数不足总量的5%。据此认为,中国茶馆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二、研究文献内容分析

(一)中国茶馆历史研究

中国茶馆历史研究可分为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综合研究关注的是中国茶馆整体时代变迁。如徐传宏、骆(2005)、连振娟(2002)、周文棠(2003)、连振娟(2006)等分别对中国茶馆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分析,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刘清荣(2007),他深层次地考察了不同时代的茶馆发展状况。专题研究指的是研究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的茶馆历史。宋代和清代是我国茶馆发展的两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刘清荣(2006)、杨永兵(2004)侧重考察宋代茶馆,刘凤云(2002)研究作为社会化空间的清代茶馆,王鸿泰(2008)认为明清中后期茶馆由消费空间变为空间消费对象后,对城市生活产生意义。地区茶馆历史研究主要有雷友山(2000)和陈永华(2004),研究对象有旧时的武汉茶馆、清末以来杭州茶馆等。

(二)现代茶馆研究

1、茶馆功能类型研究

连振娟(2002)、徐传宏、骆(2005)、沈冬梅(2006)、徐明宏(2007)分别研究了茶馆的社会功能。此外,周文棠(2003)和徐传宏、骆(2005)对茶馆的类型作了探讨。

2、茶馆文化价值研究

陈香白(2000)探讨了“茶馆文化”概念,王德福(2002)论述了茶馆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关系,王龙志(2006)分析对比南昌新旧茶馆文化,曾燕、杨国良、张付芝(2006)、杨丽娟(2008)分别对成都茶馆以及川西茶馆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进行挖掘分析。

3、地区/城市茶馆研究

刘清荣(2006,2007)选取茶馆文化比较发达的七个区域,依次考察了在不同区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茶馆百态。吴旭霞(1999)将中国茶馆归为北方茶馆、江南茶馆、四川茶馆和南方茶楼,并对七个城市的现代茶艺馆进行研究。

(三)茶馆经营研究

茶馆经营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经营理论和营销策略等热点上。

1、经营理论研究

徐传宏、骆(2005)较全面地研究了茶馆经营各个方面,连振娟(2002)认为现代茶艺馆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民族文化为内涵。学者们还就茶馆经营理论进行专门研究。周文棠(2003)论述了茶馆经营的管理要素和内容创新,关瑞(2007)借鉴星巴克经验对中国茶馆发展理念提出建议,诸葛明(2006)对茶馆盈利模式进行初探。

2、茶馆经营策略研究

佘志芬(2000)在探索茶馆文化定位后提出茶馆经营思路,李晓明(2000)在分析北京茶艺馆经营结构基础上,提出相关经营策略。陆尧(2002)阐述了茶馆应当具备的特色,沈晨仕(2008)针对现代茶馆经营中的问题,提出一些特色经营策略。

3、体验营销的运用

体验式营销理论在茶馆经营中的应用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苗泽华、薛永基、吴莉(2005)认为文化营销与体验营销相结合将会创造中国茶馆营销新模式,刘华(2007)认为开展体验式营销已成为中国茶馆营销创新的重要课题,蓝彬(2007)研究了茶艺馆与白领体验茶文化之关系。

4、茶馆消费者研究

孙优萍、古赞歌(2005)通过研究发现不同茶馆提供的用来满足用户利益追求的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黄晓琴等(2006)调查济南茶馆经营风格及其被认可度,张颖彬、龚叔英等(2007)对杭州市民茶馆喜好进行分析,徐明宏(2007)分析现代茶馆消费主体的变化。

5、行业发展及未来发展研究

陈香百(2000)借用乌家培的未来管理五大趋势理论,提出茶馆管理五大趋势。张建国(2005)指出要用历史眼光看待现在和未来的茶馆业,刘清荣(2007)通过反思当代茶馆发展的不足,提出了未来茶馆发展的两大趋势和三大创新,陈文华(2008)对茶艺馆未来走向作深入思考。

三、茶馆研究理论与方法

作为休闲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茶馆业,其研究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运用其他诸多学科理论和概念,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童国良借鉴体验式营销新模式提出茶馆消费发展策略;孙优萍、古赞歌运用产品概念分析杭州茶馆产品的消费者利益追求,戴利朝运用社会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阐述茶馆这一农村公共空间与基层社会整合之关联,徐明宏采用休闲学、社会学理论剖析杭州茶馆。此外,统计学方法也被引入茶馆消费研究,如张颖彬、龚叔英、施燕、张建英、钱富强的杭州市茶馆消费调查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充实了茶馆研究内容,虽说研究尚处于初探阶段,但学者们的不断尝试和创新,必将有助于茶馆研究及茶馆业的健康发展。

四、研究评述与展望

综上分析,茶馆研究领域正在得到扩展和丰富,各种学科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被不断运用其中。但总的来说,茶馆研究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如下:

(一)基本概念有待明确,研究框架尚未形成。目前茶馆研究侧重于经营、应用层面分析,而对茶馆研究中的一些概念性问题探讨较少,而研究框架的不确定又使得研究内容分散、聚焦不集中。(二)多学科交叉研究文献少,研究深度不足。现茶馆研究多描述性分析,讨论深度有限,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及统计学等方法开展研究的高质量论文更少。(三)学术力量薄弱。一是茶馆研究者人数少且持续性差,二是现有研究者知识大多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结构单一,从而制约了茶馆研究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

因此,未来茶馆研究需要关注和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设立专业或相关研究机构,促进发展交流。茶馆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休闲业的分支,从属文化和休闲研究范畴,建议在诸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或世界休闲组织中国分会下设立茶馆专业研究机构,以集中优势开展活动。第二,学科建设问题。茶馆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中国特色的传统行业,在中国及亚洲等地都有广泛的影响力,但茶馆研究尚不被重视也没有形成体系。茶馆学科建设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即理论构建和新的研究方法的探索,茶馆研究应积极吸收其他学科基础理论,逐渐形成和建立有自身特点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创新的研究方法。第三,热点问题的探讨。未来研究中,作为茶馆灵魂的茶馆文化系列研究将进一步展开,如茶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茶馆文化的体验、经营,以及茶馆的现代化管理和营销研究也将随着茶馆业的发展而成为研究焦点。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学忠.中国古代茶馆考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4(5).120-125

[2]张一民,周美英.中国茶馆的演变及社会作用(待续)[J].中国茶叶加工.2007(3).52

[3]杨永兵.试论宋代茶馆的功能[J].农业考古.2004(2).181-184,198

[4]赵华.清代茶馆略论[J].农业考古.2007(2).97-101

[5]刘凤云.清代的茶馆及其社会化的空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118-124

[6]雷友山.浅谈武汉茶馆的过去和现在[J].农业考古.2000(4).143-144

[7]陈永华.清末以来杭州茶馆的发展及其特点分析[J].农业考古.2004(2).185-187

[8]宋毅彬,姜含春.中国现代茶馆发展初探[J].中国茶叶加工.2006(2).42-44

[9]陈香白.论“茶馆文化”[J].农业考古.2000(2).170-172

[10]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J].历史研究.2001(5).41-53

[11]关瑞.从星巴克看中国茶馆[J].中国市场.2007(16).56-59

[12]苗泽华,薛永基,吴莉.文化营销+体验营销――创造中国茶馆营销新模式[J].中国市场.2005(11).62

[13]佘志芬.关于茶馆业文化定位的认识与实践[J].农业考古.2000(4).135-136

[14]沈晨仕.传统茶馆的现代内涵挖掘[J].北方经贸.2008(2).52-54

[15]孙优萍,古赞歌.杭州茶馆产品的消费者利益追求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1).117-118

[16]陈文华.试谈茶艺馆的未来走向――《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序言[J].农业考古.2008(2).152-155

[17]徐传宏、骆.中国茶馆(第二版)[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5

[18]周文棠.茶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2

[19]连振娟.茶文化博览:中国茶馆[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2)

[20]刘清荣.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1]徐明宏.杭州茶馆: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M].江南大学出版.2007

探索茶文化篇8

关键词:茶文化;和谐;教学管理;应用

茶文化思想是中国饮茶人在茶香四溢,茶气氤氲中形成的关于礼仪、品德、美学观点、哲学、意境的一种特殊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是和谐。和谐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终极追求。同样,教学管理中也需要和谐,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都是教学管理要实现的目标。学校适当地吸收中国茶文化思想的内涵,不但能够让师生在悠悠茶韵中体悟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体现学校教学管理的人文关怀,让学校的管理中少一些行政性的强硬,多一些人性化的柔情。

1茶文化的思想内涵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这是清代郑板桥的一首关于茶与画的小诗,而这首小诗只是中国茶文化的冰山一角,中国茶文化延续了上千年,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而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和谐。欣赏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做的与茶有关的诗文字画,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于管理自身品行,管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对于和谐的追求。首先,人们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寻求个人的内心与外在的和谐。明代文人张源在其著作《茶录》中写道:“饮茶以客少为贵……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思想不但体现在以茶待客上,更体现在与茶的独处和以茶修身上。于清净处,烹茶一盏,轻饮慢啜,在茶香萦绕中,与茶对话,反省内心深处不和谐的思绪,并在自我叩问与心理建设中,使思想得到升华,以达到身体轻松、心情愉悦的和谐境界。其次,人们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自唐代陆羽以《茶经》明茶事、定茶道后,中国茶文化思想在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茶道通过洗茶、冲茶、封壶、分杯、奉茶、闻香、品茶等一系列礼仪程序,既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尊敬,以及对不同的客人一视同仁的态度,也体现了客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应和感激。主与客之间以茶为纽带建立起了一种和谐的互动关系,并在共同品茶、赏茶中,交流感情,增进友谊。最后,人们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便道尽了人们在与自然相处中的方式以及想要达到的终极目标。“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唐代文人灵一用语言描画出了一幅山间饮茶图,而这不仅仅是一幅图画,也是我国茶文化与自然融合的真实写照,人们在山间林泉下,茂林修竹间烹上一杯茶,用自然的宁静祥和来丰富茶韵,用茶香的宁静致远来理解自然,在二者互动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茶文化思想对于教学管理的意义

茶文化思想的核心是和谐,而教学管理想要实现的目标也是和谐,因此,学校在教学管理方案中设置相应的茶文化课程,并将茶文化思想的核心融入到教学管理理念,教学内容、学校、教师、学生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这对于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营造和谐的校园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2.1茶文化思想有利于学校形成和谐的教学管理理念

茶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和谐,所谓和谐就是要以人为本,而学校的教学管理的主体也是人,教学管理的目的就是利用一切管理手段和教学手段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学校通过在教学体系中设置茶文化课程,让茶文化的思想核心在教学管理理念中渗透,使学校建立起一种尊重人、尊重知识的校园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主动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积极地探索、发现知识的新领域,最后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之间良性的、和谐的互动。

2.2茶文化思想有利于学校设置和谐的教学内容

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弊端,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务实主义之风盛行,再加上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一些学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中比例失调,过分地强调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而在学校中开展茶文化课程,不但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意蕴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茶文化思想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教育课程,它打破了传统思想教育刻板、单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以茶饮、茶道为基础,让学生在“品”与“做”中体味其中真意,正所谓“道理不在嘴上,尽在做中”。

2.3茶文化思想有利于学校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和谐的教学环境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秩序,而教学秩序的形成离不开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互动。茶文化思想正是通过对这三个教学管理主体的规范,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学校在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汲取茶文化中和谐的思想精华,而在推行校园规范与教学制度方面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教学管理规范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预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茶文化思想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地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及其文化精髓,并运用茶文化对自身进行心理建设,为未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4茶文化思想有利于学校建立和谐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对学校管理效果、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的整体验收,良好的教学质量离不开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我国目前许多学校,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机制过于单一,也过于功利化,导致一些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和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被束缚在几个简单的数据上,这显然并不利于学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学校在教学评价机制中运用和谐理念,为教师的教学探索和学生的学习探索营造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打破传统教学管理中“以成绩论英雄,以就业率论成败”的教学评价弊端。

3案例分析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应用茶文化思想并不只是一种设想、一句空话,而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体系。笔者接下来就通过分析茶文化思想在教学过程管理中的应用,来阐释和谐的茶文化思想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义。

3.1教学课题:

茶文化的和谐之美

3.2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烹茶、煮茶、敬茶、礼茶中体会中国茶文化的和谐之美。3.3教学准备3.3.1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根据本课主题搜集相关的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形成对茶文化思想内涵的初步理解。3.3.2教师自带一套茶具,并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带茶具。3.3.3教师通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制作PPT,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同学在光影、图片、音乐中感受茶文化的意蕴。

3.4教学内容

3.4.1教师介绍中国茶叶的起源以及中国名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关于茶叶的记载,唐宋时期,中国茶事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中国茶叶不但影响着国内百姓的生产生活,还漂洋过海,为蒙昧中的东西方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上百年的种植,我国培育出的优秀茶叶品种有西湖龙井、太平猴魁、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等。3.4.2教师介绍茶文化的相关内容以表达茶文化的和谐之美经过上千年的酝酿、发展,中国茶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内容形式,并且每一个内容都不约而同地体现着和谐的思想精髓。茶德即人们将茶叶人格化,并从悟出茶叶“廉、美、和、静”的高贵品格,并由茶及人,以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茶具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经被简化了,而古代的茶具则非常丰富,例如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在《茶具十咏》中就列出了茶笋、茶舍、茶灶等十多种茶具,而一整套的器具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细腻,还体现了茶文化在礼仪上的和谐。3.4.3教师指导学生亲自体验茶道的和谐之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让学生真正体验茶文化的和谐之美,就必须让他们亲自体验一次茶道。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茶道的基本操作流程,以及每一个环节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将学生就近分组,并设置相应的情景———以茶待友,在这一情景中分好宾主,并让“主人”按照中国茶道向“客人”奉上一杯清茶。

3.5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茶文化的教学,让学生体会茶文化中和谐的内涵,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管理过程的和谐,还能够将这种和谐的管理理念向教学管理的其他方面延伸。首先,和谐即是协调、稳定有序,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进一步体会和谐的内涵,使他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能够以学校的整体利益出发,配合学校管理制度,以实现学校整体上的规范化管理;其次,和谐即是和而不同,学校通过吸取茶文化思想的精华,了解到教学管理并不是一潭死水,而是要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让每一个管理主体都充满创造力;和谐即以人为本,茶文化思想精髓是以人为出发点来体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学校在教学管理中要将这一理念渗透到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尊重每一个校园主体,使其在自己的位置上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结论

总之,将茶文化的思想精髓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就是以和谐的理念来审视学校教学管理,就是要在学校内部营造一个教学管理思想和谐、教学内容和谐、教学秩序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教学评价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校、教师、学生以茶文化思想为纽带,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上一篇: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范文 下一篇:广告学的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