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13 22:28:59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篇1

关键词:石油地质;意义;特征;规律

中图分类号: TE143文献标识码:A

由于规律和特征的表示范围比较接近,所以在进行石油地质研究过程中,规律和特征作为最常出现的两个词语,表示着不同地质要素作用及演化的形式,对地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频繁出现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成藏研究领域中。因此,大多数人很难区分规律和特征的含义,对油藏分布规律和分布特征的区别更是不了解,本文就从石油地质研究的意义出发,分析和研究其特征和规律。

一、石油地质研究的意义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用油量大幅度提高,我们有必要对其地质结构演化史、沉积演化史和石油成藏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石油的运移方向和方式对正确认识和开发油田有着关键性作用,而石油地质的规律和特征可了解石油运移的方向和方式,是寻找石油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索石油地质的特征和规律对于指导研究石油勘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石油地质研究征与规律的概念和区别

1、总结石油地质研究中沉积特征并探索其规律

首先,以认识吉林松辽盆地梁家楼砂体过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说明,1963年,在进行吉林油田的探明挖掘过程中,纯44#井的沙四段发现含油砂岩,该砂岩具有块状厚层的特点,并储存在深灰泥岩层之中,随着探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砂体成因认识的不断深化,勘探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随着对梁家楼砂体特征的不断研究,分析该地区的沉积构造,观察该地区的岩心结构与分析形成的沉积构造,终于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之中,对于已有现象进行全新的解释,并探索发现过去未知的现象,虽然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中对于沉积的认识各不相同,但从整体上可以看出这是在不断地探索发现相关规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沉积特征的不断总结分析,反映出人们的认识从过去单纯的构造分析逐步过渡到体系分析,并有层序的进行层学分析,即从河道带状砂岩过渡到坡折带、透镜体与缓坡浊积扇,最终发展为低位扇,不断进行格架规律的分析与研究;从总结沉积的构造特征发展为研究、分析沉积的形态特征,最后不断探索其成因的规律。

2、总结石油地质研究中构造特征并探索其规律

对吉林典型案例进行总结认识,分析凹陷带和断裂背斜构造成因,对其特征进行分析与描述,运用几何知识和运动学,发现石油地质的规律。

[43〕郝雪峰,宗国洪,卓勤功,等.陆相断陷盆地成藏组合体成藏模

式探讨—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

率,2002,9(5);11一14.关于背斜构造成因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观点:边界断层形成背斜、拱张形成背斜、逆牵引形成背斜,或者通过断层的不断走滑分量产生花状结构,以及反转结构与调节结构等。这些认识虽然具有单体性与阶段性,但可以反映出认识的不断深化与进步,例如走滑形成盆地、伸展形成盆地、被动形成裂谷、主动形成裂谷等,人们对构造特征的总结从外力逐步过渡到内力,从几何学探索逐步过渡到动力学与运动学,从主要表现特征的认识过渡到探索其内在规律。

3、总结石油地质研究中油藏特征并探索其规律

油藏的分布规律有分布特征一直是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例如对吉林油气的分布特征一直在不断深化,从过去“五忽”的分布特征逐步发展为环状分布、相势分布、复式聚集分布等,从这些特征的认识中可以看出,人们的认识逐步从过去的样式分析转移到成因分析,从控制要素分析逐步转移到各要素的联系分析,从描述油藏特征发展为研究内在规律等。在规律的总结方面,也经历了如复式聚集、成藏组合体、油气系统与背斜控藏等。

随着探明工作的不断发展,石油地质的研究理论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的油藏理论不断更新,油藏特征和油藏规律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要想研究油藏的规律,就要从成藏的分布要素进行研究,不断探索之间发展规律,并进行详细的分析。

三、认识规律的基本方法

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受到区域特点的限制,对石油的地质研究,石油地质研究者应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形成全局性的思维,进行深入的研究,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确定正确的研究思路,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用整体的态度寻找切入点。通过典型实际案例的分析、探讨,对各个层次、不同地址的石油地质研究,发现其特征和规律,从而达到研究的效果和目的。当然,想要达到研究的目的和效果,必须对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探究是否能够全面、完整的归纳总体印象,是否能够正面的发挥其本质的特点。如上所述,在对吉林石油所存在的凹陷组合体的探索过程中,相关研究者针对梁家楼存在地质简单、研究因素完整,且为知名度较高的油气盆地之一等特点,来选此作为典型事例,最终实现了很好的理论研究典范及以点带面思路的正确性。

四、总结语

总而言之,在石油地质理论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应熟悉了解其征、规律之间的差异;其次应善于思考、主动探索,通过反向思维的运用,正确认清对规律探索的重要性;最后对实际地域的凹陷石油地质进行分析、研究,运用几何知识和运动学,发现石油地质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陈中红,查明,陈建平,徐健,刘金友,代宗杰 . 断陷盆地烃源岩压实排烃的非均一性分析——以东营凹陷为例 [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02).

[2] 杨默函,侯贵廷,史謌 .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新生代火山岩 K-Ar 地质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0,(02).

[3] 侯贵廷,衣学磊,钱祥麟,赵维明 . 超长电磁波遥测技术在渤海深部油气勘探中的应

用 [J]. 北京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1,(01).

[4] 宁方兴,郝雪峰,王福勇,闵伟,卓勤功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东营凹陷梁家楼地区的应用 [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06).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篇2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思维开放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等等。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等问题,我们都不是先公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教育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中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压”中的类比法;“研究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篇3

关键词:探究式科学教育 幼儿 探索素养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索素养”是我们在探究式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幼儿探索素养,并探索其实施途径、过程、方法及其内在规律的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践,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提升幼儿的探索素养。我们主要从培养目标、途径、策略、方法等4个方面组织实施。

一、幼儿探索素养的培养目标

1. 总目标

通过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使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定的协作能力和责任心,良好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求实的学习态度和质疑能力,成为具有良好探索素养的儿童。

2. 分目标

根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探索素养的发展规律,我们将幼儿探索素养培养的目标分解为情感类素养、社会类素养、行为类素养和认知类素养4个方面,并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划分层次递进的发展分目标。

二、幼儿探索素养的培养途径

关于幼儿探索素养的培养,在确立了明晰的培养目标之后,就必须选择适宜的培养途径。我园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开辟了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素养的4种途径:科学实验探索活动、科学制作探索活动、科学探索发现活动和科学种植饲养活动。

1. 科学实验探索活动

科学实验探索活动是指对于某一问题或现象,在有一定控制的条件下,教师和幼儿利用一些材料和工具,通过操作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的一种科学活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师在选择科学实验探索活动内容中应注意:①小班应选择现象直观并新奇的科学实验内容为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②中班应选择能多角度提出猜想的科学实验内容为主,有效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③大班应选择一些需要合作探究,并具有挑战性的科学实验内容,更好地促进幼儿协作能力、坚持力及求实态度的发展。

2. 科学制作探索活动

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材料,鼓励幼儿开展一些小制作活动,并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科学奥秘,积累一些科学经验,我们称其为科学制作探索活动。

科学制作探索活动一般以中大班为主,小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弱,因此即便开展科学制作探索活动,也大都以亲子活动或半成品制作为主,重在激发好奇心。中大班科学制作探索活动根据其年龄特点在内容选择和组织形式上略有不同。①中班科学制作探索活动重在引导幼儿两两结伴,材料尽可能选择使用简便、制作难度适宜、制作步骤简单的。②大班科学制作探索活动注重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科学制作探索活动更能有效促进幼儿协作能力的发展。

3. 科学探索发现活动

科学探索发现活动是由幼儿园一些科学教育骨干教师负责,依据科学教育领域开发活动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并以个别或小组探索为主要方式进行的活动。在创设科学探索发现室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分设了宝贝探索室和科学发现室。其中,宝贝探索室专为3-4岁的儿童创设,科学发现室专为4-5岁的儿童创设。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认知特点,2间活动室中的材料投放也各有侧重,宝贝探索室中提供的材料重在感受和体验;科学发现室中提供的材料重在比较和探究。例如,同样是关于力的探索,宝贝探索室中投放的是滑道滚珠,重在让幼儿感受重力的作用,还有弹力玩具,让幼儿在把玩的过程中感受弹力的作用。这些都以感受和体验为主,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科学发现室里的力学区则投放了有关力的平衡的多组材料,幼儿需要在观察比较中积极探索,发现规律。类似这样一些以比较和探究为主的活动更能有效促进大班幼儿坚持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对幼儿求实态度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 科学种植饲养活动

科学种植与饲养活动是指利用自然角、种植园地、饲养角开展种植蔬菜、喂养小动物的活动。在开展科学种植活动时,为保证活动的有效性,需要选择适宜的季节,同时根据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种植对象。①小班应当选择发芽时间短、生长变化相对迅速的种植对象,更容易引发孩子的观察兴趣。②中班应当选择外形特征显著,相对便于观察记录的种植材料,可以较好地支持幼儿的观察与记录,培养幼儿的坚持力。③大班应当选择生长周期长,生长变化过程比较丰富的种植对象,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种植经验。

三、幼儿科学探索素养的培养策略

1. 环境先行策略

环境对幼儿的探索具有暗示和诱导的作用,因此在幼儿科学探索素养培养过程中环境必须先行,教师必须首先重视对教育环境的创设,才能有效诱发幼儿积极的探索行为。①创设开放的物质环境;②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③营造有利于互动的环境。

2. 问题引领策略

问题是引发探究的关键,是引领幼儿深入探究的核心。在幼儿探索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心思考问题的设计,并通过一个个有效的问题引领幼儿主动探索,才能有效提升幼儿探索素养。①引发问题,激发探究兴趣;②探讨问题,引发积极思考;③捕捉问题,揭开事实真相。

3. 家园共育策略

家园共育策略是指家长除了在家庭中利用各种机会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之外,还可以在幼儿园的设计与安排下,参与幼儿园的科学探索活动或开展家庭科学探索活动。①设计科学探索家园互动手册;②利用家长会介绍科学发现;③邀请家长参与科学亲子活动。

四、幼儿科学探索素养的培养方法

1. 用情景创设法激发探索欲望

情景对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长时间保持幼儿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的情景既可以是故事情景、游戏情景,也可以是生活情景。

(1)用故事情景引发探究兴趣。例如,在“乌鸦喝水”活动中,我们运用故事情景,引出了探究问题,怎样帮助小乌鸦喝到瓶中的水呢?往瓶中扔石子真的能让水面升高吗?故事情景有效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幼儿开始动手验证他们的猜想,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有探究热情。

(2)用游戏情景贯穿始终。例如,活动“会跳舞的磁铁”,重在鼓励幼儿发现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教师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会跳舞的磁铁,奇特的磁铁游戏一下子就引发了幼儿的好奇。怎样制作一个会跳舞的磁铁呢?教师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游戏情景,顺利引发了幼儿的主动思考。幼儿开始根据自己的猜想动手验证,由此开始了一场生动的探究。

(3)用生活情景引发大胆猜想。如“哪杯是水”的科学实验活动中,小猪跑得满头大汗,口渴万分想要喝水,可哪杯才是水呢?利用这样一个生活情景,教师顺利提出了探究问题,辨别哪杯是水?并由此开始和幼儿共同探讨辨别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猜想动手验证。生活情景的创设不仅有效地引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幼儿联系已有经验提出大胆的猜想。

2. 用问题引领法指引探索方向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大致分为4个阶段:呈现问题—引发猜想—实验记录—交流讨论,而问题的引领是支持幼儿深入探索,促使其提高思考能力的关键。

(1)用发散性问题引发多种猜想。发散性问题没有限定的答案,它允许幼儿作出多种解释或回答,能够引发多种猜想,有利于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考能力。例如在科学探索活动“怎样让湿纸快快变干”中教师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湿纸变干?”幼儿有的说用太阳晒干,有的说用电吹风吹干,他们一共想出了十几种办法。发散性问题的运用重在联系生活经验,只要幼儿具有相关的生活经验,问题就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更加广阔的探索思路。

(2)用递进性问题引领深入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递进性,要从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利用由浅至深的问题引领幼儿深入探索。例如科学活动“这些材料在水里会怎样?”中,教师依次提出问题“这些材料在水里会怎样?”“它们在水里会有什么变化?会怎样变化?”类似这样的递进性问题,对引领幼儿有目的的观察,持续的探究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3)用启发性问题引发积极思考。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对幼儿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示,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要能起到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幼儿指出大致的方向或暗示幼儿可以从哪个方面着手探究。如在活动“能装积木的小船”中,教师问“装积木的过程中船的稳定性有什么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你们是怎样放积木的?这样放对小船有什么影响”等,这些问题启发幼儿关注一些原本忽视的问题,并顺着正确的方向深入探索。

3. 用材料支持法支持探索展开

合理充分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帮助幼儿完成探索过程、疏理相关经验的关键。在幼儿科学探索素养培育的过程中,操作材料投放的目的、顺序、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1)明确目的。教师在提供材料时,首先要明确活动目的,有意识地选择适宜的材料,才能有效支持幼儿的探索。例如活动“我和空气躲猫猫”中,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感知有空隙的地方就会有空气。因此教师在提供材料时,空隙的大小、空隙是否显而易见就成为选择材料的重要依据。

(2)把握顺序。学前儿童的科学探索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材料支持也要根据探索的不同阶段,依次提供。例如在科学活动“站住了,别倒下”中,第1次投放的材料是2种,能稳固站住的材料,如盒子,仅靠自己无法稳固站住的材料,如铅笔等。然后教师提出了新问题,怎样让这些不能站住的材料稳固站住?并提供了一些便于操作的辅助材料如橡皮泥、双面胶等。把握材料投放的顺序,对支持深入探索,培养坚持力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3)注重方式。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学习方式和不同特点,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也应关注方式的不同。例如小班幼儿使用材料往往有就近的特点,因此实验材料的投放就应直观并就近摆放,方便孩子的取拿。中大班幼儿对实验材料的选择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因此为培养幼儿选择材料的自主性,实验材料更多会分类放置在前面,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来选拿。这样的投放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计划性。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活动中应尊重、接纳个体差异,并对材料提供的不同目的、顺序和方式予以关注,才能让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保持探索兴趣,并获得成功感,才能促进幼儿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促进每个幼儿科学探索素养的早期养成。

4. 用记录总结法梳理探索过程

在科学活动中,记录信息、表达交流是2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幼儿把实验中的现象和探索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向同伴汇报自己的探索过程,并就某些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这对于幼儿总结自己及他人的经验十分有益的。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思维与认知特点,教师在运用记录时也要关注方式与方法的不同。

(1)运用集体记录让小班孩子带着问题探究。小班幼儿往往是先动手后思考,因此教师可以运用集体记录鼓励幼儿带着问题来探索,逐步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实践中比较适合小班幼儿的集体记录方式有实物分类记录、照片梳理记录、图示粘贴记录等。

(2)尝试记录猜想让中班孩子的探索更有计划性。中班幼儿的探索行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但因为经验有限,实验设想往往思考得不够全面,也缺乏一定的条理性。因此我们会开始更多鼓励幼儿记录实验设想,并根据设想选择材料动手实验,这既有效提高了孩子探索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又促使孩子的实验过程更有条理。

(3)记录关键现象让大班孩子更有问题意识。大班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记录实验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并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些信息可能成为引领孩子揭开真相的重要契机,对培养问题意识,有效梳理探索过程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徐承博,张人利.小学幼儿园“做中学”课程指导手册.上海三联书店,2004

[3]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

[4]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素养的基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严寅,上海市浦东新区蒲公英幼儿园副园长,电子信箱:sohuyanyin@sohu. com。

点评

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周围未知世界的欲望,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是广大科学教育研究人员和教师孜孜以求的。本文介绍了作者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索素养的研究过程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对探索素养进行的初步的分类和界定。在培养途径、策略和方法上,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注意事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果作者在开展研究时能够更多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将能够在研究内容界定、研究范式选取、研究数据获取和研究结论呈现方面更为完善。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时间与探索;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出的背景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做出相应变革,也必然对学校教育中的数学课程提出新要求。由于教师教得很细,学生就养成了过于依赖教师的习惯,无论是整个知识结构,还是要注意的一些问题,都等着教师来讲解、来安排,他自己不知道怎样去安排自己的学习,更不会反思自己的学习。正是基于对“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的上述认识,以及这一能力在人的发展,进而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必须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改革教学法,探索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的内容

探究式教学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首先倡导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索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来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探究学习十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并特别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有探究、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和欣赏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等。与其他学习方式向比较,探究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开放性、问题性、实践性和学生参与性特征,而且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学习结果的资助建构等方面也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明显不同。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数学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般大家也认为,数学探究式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一种理念、策略和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教学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探索和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相关信息,猜测、论证和改进所得结论,从而实际感受和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数学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与严谨之间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0 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数学探究性学习已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并推广,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自那时起也开始不断地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但是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一些具体的个案上,缺乏指导性、规模性和持久性,特别是教学实践的实施策略和可供实验的操作模式却很不完善,有待于深入。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且操作强的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以解决这一矛盾是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

三、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

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指从问题出发,紧紧抓住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的学习程序,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问题。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导向特定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程序。”教学模式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程序,促使学生积极的学习,简而言之,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稳定的教学措施和程序,这里所要讨论的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是指以数学探究式教学理论为基础和指导的教学模式。数学探究式教学理论规定了教学的基本思想,为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指明了方向,但是到底该如何实施又是理论自身所不能解决的。而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中心环节,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所以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实施“再创造”的学习,关键在于创设科学、恰当的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变成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要使问题的设置科学、恰当,就要特别注意这样两点:第一,由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抓住知识的本质,再结合学生的数学现实和认知特点,确定出对他们来讲是合情的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最后,根据相应的思维发展过程设置几个次第相连的问题。第二、问题的思维容量要适当,就是说,问题既要使学生有明确的思考方向,又要有相当的探索性,需要一定的艰苦思索和努力研究才能有所发现和领悟。(2)对学生不同的见解和方案共同辨析与研讨将学生不同的见解和方案交给全班同学辨析与讨论。让各种意见充分解释其根据,鼓励学生争论,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同学们在积极思考和正误辨析中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并完全明了其道理,对错误的认识也搞清其原因。(3)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把具有丰富知识内涵和思维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使他们卷入问题的探索和求解之中,让他们自主地操作、思考、自由地研究、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各种认识和见解,做出诊断,有时需要从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地点拔或引导,但不直接告诉结论,更不武断地否定学生,哪怕是有错误的见解。(4)反思与评价。“反思”是深化认知和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评价”是升华认识层次的有效措施。引导学生从如下三方面进行反思与评价:(a)新知识本身的知识结构。(b)自己的思维过程、认知方式及处理策略。(c)新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 。这样就能在知识、能力和认识三个纬度上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提高与发展。

四、总结

探究式教学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注的热点。数学探究式教学近几年来在一线教师中已经开展了一些具体的研究,提倡运用探究式教学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因此建立一种操作性强的探究教学模式以适应目前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曹 莹 霍忠霏.培养数学阅读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

[2] 严桂华. 高中数学有效探究的三个“落点”[J]. 中国校外教育.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篇5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特色党课教材体系;建构

一、建构广西高职院校特色党课教材体系的主要依据

现已公开出版的党课教材有许多种版本,这些教材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党的纲领和基本路线、党的优良传统、党的纪律、党员权利义务、入党程序等内容做了比较系统地阐述,编写者对党课教材工程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由于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党课教材建设,特别是广西高职院校特色党课教材体系建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缺乏具有民族特色和高职特色的党课教材

纵观以往的党课教材,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具有高职特色的党课教材很少。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党课教材体系建构,如何把培养合格党员与促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实现结合起来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广西作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能够联系广西的发展实际,突出西部特色、民族特色和边疆特色的高职党课教材更少。促进党课教材体系先进性、科学性与针对性有机结合需要做出积极努力。

(二)缺乏贴近高职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党课教材

现在出版的多数大学生党课教材理论性、学术性较强,这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是必要的。然而,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高职生的知识面和生活积累、理解和接受党的理论知识的能力(包括理论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判断与关注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现在的党课教材却对这种差异性考虑不够,这就使得多数党课教材现实针对性不强。此外一些党课教材对艺术生动性与趣味可读性也重视不够,这对高职学生来说也是不太适合的。

(三)缺乏具有立体化特点的大学生党课教材

一般来说,现在出版的大学生党课教材缺乏立体化,主要是纸质教材。构建以纸质教材为主,视频音像资料、网上学习资料、实践锻炼指导等为辅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是党课教材体系建设的又一重要任务。另外,出版的大学生党课教材大多数编写体例单一、单调,创新性不足。

二、探索建构广西高职院校特色党课教材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一)建构的目的

通过校际合作研究,构建具有广西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立体化高职学生党课教材体系,以增强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党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高职学生党建工作水平。

(二)建构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探索建构广西高职院校特色党课教材体系有利于深化对党课教材体系建构的研究。对党课教材体系建构的模式,党课教材体系的内容与载体选择、结构体例与文字表述等方面作出新的探索,这对提高党课教材体系建构研究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努力实现党课教材体系的理论性、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与现实性、艺术性、可读性相统一,努力实现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教育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结合,充分体现高职特点和民族边疆地区特色。这种探索在党课教材体系建构研究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1)有利于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广西高职院校特色党课教材体系的建构不仅对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学习党的知识,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提高高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水平。创新党课教材体系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结合民族边疆地区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特点构建特色党课教材体系对提高党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推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3)有利于促进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高职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成为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社会的带头人。广西高职院校特色党课教材体系的建构对增强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对促进西部大开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都具有重要价值。

三、探索建构广西高职院校特色党课教材体系贵在创新

(一)研究视角要创新

要以广西高职院校特色党课教材体系的建构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提高党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突破口,以切实解决党课教材体系建构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主旨,以培养造就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先进青年为出发点和归宿,以避免党课教育与高职学生特点和民族边疆地区实际脱离的倾向。

(二)研究内容要创新

党课教育必须突出现实性、时代性,必须坚持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广西地处西部边陲,有12个世居民族,加强广西高职院校特色党课教材体系建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要突出“四个密切结合”:一要密切结合高职教育与高职生的特点,二要密切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繁荣),三要密切结合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教育,四要密切结合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与国防观念(保卫边疆,巩固边防)教育。

(三)研究方法要创新

坚持研究主体多元化与研究方法综合化相统一。研究主体多元化要求多所高校围绕探索建构广西高职院校特色党课教材体系开展合作研究,研究者应包括党建研究学者、党务工作者、一般研究人员等。研究工作要以研究团队即课题组成员为骨干,在研究过程中加强与非课题组党建研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并吸收部分优秀高职学生参与研究。研究要综合运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归纳演绎法、系统论方法等进行研究。

(四)研究成果体例要创新

建构广西高职院校特色党课教材体系要实现纸质教材、网上学习、视频赏析相结合。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篇6

一、创设探究教学的情境

创设探究教学的情境,目的是培养和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和心向,产生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群体探究的心理动力。我们尝试着用以下的方法去实现:

1、选择有足够问题空间的课题,提供未知的、可探索的领域。例如我们选择《竖直上抛运动》一节,这一节被新教材删去,学生不能事先预习,因而天然具备全新的和未知的探索情境。

2、选择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能够进行自我建构基础的课题。由于必修课教学时间紧、教学目标达成高,因此探究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成效,成为成功实施探究教学的瓶颈。选题时,我们研究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已有的知识结构,选择了《竖直上抛运动》和《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二节,这二节都是每一章的最后一节,可以以整个章节的知识及研究问题的方法作为背景,创造给学生进行短时间实施自主探究的可能性。

3、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动态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一节中,通过影视、电脑动画等创设了一个在宇宙飞船中进行物理及生物实验的环境,并以此为背景,引发许多探究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用有内涵的问题牵引探究教学的深入。探究教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产生疑问、解决疑惑的过程,当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如何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使研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需要很好的“问题链”的设计。例如在《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一节中,当研究完直线加速系统这一非惯性参照系之后,我们巧妙地提出:在飞船上种植植物进行生物实验,由于完全失重,出现了困难,我们怎样创造一个可模拟重力的环境呢?从而通过学生的探索,引出旋转的非惯性参照系;

5、捕捉有探究价值的观点,组织即兴的探究活动。探究教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过程,其中有可预测和可预控的因素,更有在探究过程中迸发出来的创造的火花,利用教学机智的适时捕捉和引用,将成为探究活动的宝贵资源。例如在《竖直上抛运动》一节中,学生提出用速度时间图象来研究竖直上抛运动,当学生作出形形的图象后,深入的讨论和探讨,掀起探究教学的又一次高潮。

二、多种探究模式的综合运用

1、发散式探究与定向式探究相结合:发散式探究是头脑风暴式的、多向的、允许有多种可能性和多种答案的探索,其具有自由探究的特征。在《竖直上抛运动》一节课开始,稍事演示后,我们就提出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竖直上抛运动,这即是一个发散式探索的问题,又是一个自主决策探究学习方向的问题;而定向式探究,则是由必修课课程性质决定的,由知识教学目标要求的,指向性很强的探索。

2、自主式探究与引导式探究相结合:在我们的探究教学实验中,自主式探究是活动的主要方式,其中包括自主地发现探究的问题、自主地决定探究方向、自主地选择探究的策略及自主地解决问题等等,这在我们的教案中可清楚看出。而引导式探索则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往往用于修正探究的方向、推动探究向纵深发展。

3、小组研究性学习与全体课堂探究学习相结合:在《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一节教学中我们通过招募志愿者方式,在课前组成一个以5个学生构成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专攻此课题,他们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设计了教学方案,创意和制作了各种多媒体场景和动画,在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和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等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工作。再由他们做必修课探究教学的组织者(老师)来引导全班同学的探究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展开思维互动、合作学习

我们认为在物理必修课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在必修课中实施探究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的探究活动,是有区别的。它一般不是以占有大量资料为特征的,而是基于一个学生可能进行自我建构的平台,由学生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进行质疑、讨论、争论,实现思维激发、思维共享,共同将思维活动由表层推向本质、从感性发展到理性。因此教学中讨论、交流的质量,决定着探究教学的成败。

1、在时空上创造讨论和交流的可能性,在《竖直上抛运动》教学中,我们请前后的同学构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而在《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教学中,我们干脆改变传统的“秧田式”课桌椅排列方式,全班布列成6组块,构成6个讨论小组。

2、不断抛出启发思维的问题和不断捕获可递进思维的观点,形成思维互动和群体探索的动力,并通过鼓励小组充分讨论,而形成自由探索的活动。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教育改革;课程需要

研究性学习牢牢把握了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这种学习方法是对教育形式的一种创新,它是我国目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是综合考量了学生的素质,学生的学习特点等等,配合了学生的学习弱点,它以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为基础,以寻求突破为目的,它是我国教育界实现创新,新发展的一大途径.高中数学的学习,只有正确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技巧才能引导学生掌握好高中数学这门课程.研究性学习能够把握好教学的进程,能够针对学生的接受情况,针对一些难点,重点进行必要的加强与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正符合高中数学的教学思想,通过具体的情况,研究课程与学生,以人为本,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实现教学过程.研究性学习是教育改革创新的亮点,它的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是恰当且必需的.

第一,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当代社会,教育界正面临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的局面,教育的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体现,教育的形式要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根本意义.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在不断地进行之中,教育改革之路上,从教学模式到教学内容.教学思想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研究性学习是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教育的一种新形势,研究性学习本身具备的特点,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它是科学的,这种学习模式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符合教师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教育界的一大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改革要求要大胆创新,要抓住正确的思想,大胆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研究性学习对教育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也得到各界的认可,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课程改革需找一条出路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具备了开放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它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的学习途径,它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另外,它综合提高了学生的素养,不仅从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在自身修养上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它鼓励学生发展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研究性学习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教育不仅是以收获知识为目的,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完整,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课程改革正是需要像研究性学习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实现教育改革的完整,数学这门学科作为一门探索性的学科,它需要大胆地进行探索,深入知识的内部,挖掘更深的知识,研究性学习满足了学生探索数学未知领域的心理需求,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下,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数学天才,将来在数学领域上收获更多继而作出更多的贡献.

第二,研究性学习是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一大创新

高中数学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它注重学习方法、学习技巧,高中数学的教学不能按照循规蹈矩的方式,不能一味地传授数学思想而忽略实践学习.高中数学一直是高中各门学科中学生整体水平较差的一门课程,追究学生不能学好高中数学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一堂课下来详解了很多的解题方法、解题思想,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容易让学生掌握下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总结学习方法,总结解题技巧,通过相互的探讨能更好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另外,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总结经验的过程,通过加强对难点与重点以及教学方式的研究,总结大量的教学经验,研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正确的记忆方法等等,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够寻找一条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途径.这种大胆的教学创新是学生学习好高中数学的关键.

第三,研究性学习是科学的需要

总结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不难发现,它常常是脱离客观事物存在的,数学是一些公理、逻辑的有力结合,它不同于物理、化学,要配合大量的实验操作,它的学习方式相对枯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数学学习的模式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数学教学模式要打破原本的三点式教学:例题—公理—练习.这样的模式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学习数学中往往被书上规规矩矩的学习步骤所禁锢,这样的学习思维不利于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彻底打破这种不恰当的学习模式,它鼓励学生在学习前进行必要的研究、思考,保留对知识的一些疑问,在之后的学习中解开疑问,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数学的奥妙,奥数竞赛的优点在于它不断挖掘人类的智慧,它不断地往下进行学科探索,不断探索数学未知的那一面.数学鼓励探索,所以,数学也是鼓励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不断地探索数学这片领域.

【参考文献】

[1]蒋伟民.关于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

[2]王香存.浅议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3).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篇8

一、营造探究的氛围

探究,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索,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去探索,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在探究过程中,肯定有错误产生,特别是对于小朋友来说,出现错误会频频发生,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多动手“试一试”,这样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学生就容易有所创新。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一种试误、一种发现。既然学习是这样一种过程,有这样、那样的错误、问题发生便是正常的情理中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形,教师要善待学生,弄清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进行矫治,而不能不问青红皂白,轻易否定,甚至予以嘲笑、呵斥;久之,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最终,损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他们不敢去探究。我们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这是学生学会“探究”的前提。我在教学中一直努力地去营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实践证明,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处于活跃的状态,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探索数学知识的劲头更足,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二、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

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原则是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符合儿童的这种心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有效实施“研究”的策略

1.唤醒“研究”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研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研究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例如,“圆的面积”一课,课始用动画显示一只羊用绳子牵住,绳子的另一端拴在木桩上,羊绕着运动形成一个圆。这个动画的问题情境很吸引学生很想知道: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一个什么样的公式?这个公式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带着这种需要,围绕研究的问题一步一步展开。

2.营造“研究”的氛围

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小学生研究学习的价值取向需要环境,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营造民主宽松的研究学习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自主探索,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并能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四、问题的解决

研究性教学本身注定在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问题解决”自然而治地就成为研究性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策略,正如弗兰登塔尔所说:“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唯一正确的方法”。“问题解决”就是根据教材特点,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于各种情形的能力。例如《长方体表面积》一课教学中“可以用多少种方法,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探究性,而正是由于这种探究才使学生产生了六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这正是传授式课堂教学中所无法比拟的,这正是研究性教学的成功,也是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成功。

五、讨论与思考

上一篇:教学研究总结范文 下一篇:乡村振兴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