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6 06:15:13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篇1

1、求实精神。

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科学活动要求人们从事各种物质创造活动时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即实事求是精神。“解放思想,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实质。科学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因此,认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不断求知是科学精神的要求。科学要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

2、实证精神

实证精神要求一切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经验基础上,以可检验的科学事实为出发点,运用公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完成科学理论的构建。实证精神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思考和研究中尽力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精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这种客观性又必须满足普遍性的要求,即,客观知识必须是能够重复检验的公共知识,而不是个体的体验。实证精神,就是尊重事实、诚实正直,并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是科学的重要品质。

3、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是由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研究对象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思想解放亦永无止境。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探索,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科学研究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劳作,也是一种精神的探险,单靠聪明的大脑是不够的,还需要坚韧精神,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科学精神是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古往今来,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经历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完整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过不断探索真理、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坚持真理这样一个艰难过程。马克思曾指出:“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科学家们正是凭着锲而不舍、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4、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科学认识主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性的思维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理性精神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它坚信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可以凭借智慧和知识把握自然对象,甚至控制自然过程。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探索客观规律,并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科学认识的过程和对象十分复杂,单凭直观、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人们必须仰仗理性思维才能超越此岸世界并最终达到彼岸世界。提倡科学的理性,就要反对盲从和迷信。崇尚理性思考,绝非简单拒绝或否认人们的非理性的精神世界。人们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追求理性和真,而且追求情感、信仰,追求美和善、意义和价值。但是,如果失却了健全理性的导引或调节,人们就容易迷失方向,就会陷入迷茫,就会产生思想和行动的盲目性、自发性。

5、创新精神。

如果说求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科学领域之所以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之所以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不断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创新。因此,科学的生命在于发展、创新和革命,在于不断深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理解。科学的突破和创新往往要受到旧思想的强烈反对,所以创新也包含着勇敢无畏精神。在科学研究中要敢于根据事实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见解,科学史上重大的发现无不是一种创造思维的结果,比如,“场”的概念的建立,“黑洞”的发现等。实践证明,思维的转变、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往往会打开一条新的通道,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

6、怀疑精神。

怀疑精神是由求实精神引申而来,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而决不轻易相信一切结论,不迷信权威。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导,批判精神是怀疑精神的延伸。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而没有科学的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建树。新思想是在对旧思想的否定中诞生的,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当然,科学的批判精神并不是形而上学的绝对否定,而是辩证的扬弃。科学精神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7、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是对从事科学活动的主体必备的基本要求。科学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所以要受到社会舆论、社会道德、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活动,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只能实事求是,不能屈服于任何外界的压力,所以,对于科学家而言,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对于社会而言,则必须具备民主精神。民主是科学发育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民主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随声附和,或为了迎合某种需要而随意编织自己的见解是与科学精神决不相容的。

8、原理精神。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篇2

    由异域舶来的话剧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成长不同中国本土戏剧文化结合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话剧早期奠基人就强调话剧要学习继承中国传统戏剧的本原精神,例如田汉曾呼吁在话剧与戏曲之间架起一座金桥。“五四”对新剧的倡导以全盘否定传统戏曲为其开路,这种偏激留下了话剧处在与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和戏曲长期培养的中国观众审美心理定势相对抗的境地的隐患。但进入二十年代中期就连胡适等人也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对戏曲大加赞赏了,说明中国知识分子是出于一种接受西方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而否定传统,可骨子里仍怀有依恋传统的难以割舍的“情结”。不单中国戏剧家重视民族戏曲精华,就连西方有胆识的革新家如德国的布莱希特、苏联的梅耶荷德也高度重视中国戏曲的艺术原则和方法,从中汲取养料。开辟了西欧戏剧向东方戏剧探宝取经道路的“布莱希特戏剧里流着中国艺术的血液”。(布莱希特夫人、名演员海伦?魏格尔语)中国两大导演“南黄北焦”之一的焦菊隐早年就有这样的夙愿:“一是要把话剧的因素,吸收到戏曲里来;二要把戏曲的表演手法和精神,吸收到话剧里来。”[2](P4)“焦菊隐及北京人艺立足戏曲来认识中外戏剧的差异,从而把戏曲同话剧加以融通来创建自己的演剧学派。”[3]

    而“南黄”的黄佐临则一向主张将民族传统艺术精神“化而用之”,他归纳出戏曲有四个鲜明的形式特征:流畅性、伸缩性、雕塑性和规范性(程式化)并将它们灵活地运用到话剧中去。在啜吮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精神和美学原则的基础上,又借鉴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两大演剧体系的结晶,形成了融中外戏剧文化于一炉的“写意戏剧观”。他提出并努力创造一种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具有鲜明中国气派的新型戏剧。上述事实表明话剧与戏曲之间早已出现整合运动的端倪,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探索戏剧问世,一出生就带上了中国话剧这种遗传基因,像个灵童似的早早开始睁开了眼睛东张西望:一眼瞄向了国外,借鉴西方现代派戏剧,为我所用;一眼盯住老祖宗的遗产,吸取戏曲美学精义,在选择现代主义的同时也显示出重新重视民族传统艺术,注目于戏曲魅力的趋向。戏剧探索的先锋高行健考察了长江上游神农架地区古老的山野文化遗存,从老歌师吟唱的民族史诗里看到了原始民间非文人文化的价值,从贵州的地戏、藏剧里看到面具的生命力,从汉代“百戏”里看到歌舞、说唱、相声、相扑、傀儡、影子、魔术、杂技的融合。高行健立志要在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戏剧的同时向民族戏剧靠拢回归,用民族民间艺术营养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的东方戏剧”。他的《野人》就是回归到传统戏曲观念方面所进行的尝试,其艺术价值不在铺陈了那些错综复杂的现实情节,而在于包蕴着民族古远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风俗习惯,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味神韵。他和合作者林兆华导演宣称:“我们想取戏曲之所长来丰富话剧的表现手段。……为发展我们民族的现代戏剧、建设我们中国的话剧艺术学派,摸索出一些新的经验。”[4]

    高行健学习、继承民族传统的追求对西方剧界也是个不小的启迪。1985年在巴黎“21世纪的交流与艺术”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高行健作了《要什么样的戏剧》的专题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兴趣。法国戏剧家说,没想到中国戏剧家所探索的,也正是他们所追求的。着名电影导演伊文思说,高行健在舞台上实现了他梦想在电影中所要实现的东西。高行健重传统带动了法国、瑞典、德国的现代派戏剧家向各自的民族艺术传统靠拢和复归。[5]另一着名探索戏剧家李龙云也表达了对传承戏曲艺术精神的看重:“创造中国气派话剧的出路,或许是话剧与戏曲在某种意义上的合流,是古典戏曲与西洋话剧的远缘杂交,这种杂交决不仅仅是表演形式上一招一式的粘贴。古老的戏曲需要当代世界文明蓬勃精力的刺激,而引进来的话剧则需要化为中国所有。”[6]探索戏剧着名导演胡伟民指出:探索戏剧强调“对于自己民族古典戏剧传统的重视、吸收和利用”[7]。探索戏剧着名导演徐晓钟追求的是:“在运用某些新的艺术手法、艺术语汇时,尽可能让它们与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取向相贴近。……尽可能给观众以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8]

    由此可见当代探索戏剧与传统戏曲的整合是由来已久的话剧与戏曲整合运动的延伸,也可说是这一整合运动轨迹的终端。这种整合是两者从美学思想、戏剧观念到艺术手法、舞台语汇各方面整体性的互渗、融汇。

    一

    探索戏剧对戏曲艺术精髓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戏曲艺术的精神内核———深刻雕镂民族生活、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这一根本特性的继承上。类型繁多、琳琅满目的探索剧目相当广泛全面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民众现实世相百态、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群体和个体生存状态。从天之南的八闽“风流镇”到地之北的关外“青纱帐”,从东海之滨的大都会上海到西部黄土高原上的偏僻小山村,探索戏剧对民族生活的描写是极为广阔而深刻的。

    (一)精细刻绘民族魂、民族性格

    “只有来自深深蕴藏在民族内部的东西,才是艺术中最好和最有价值的东西。”[9](P5)这种民族内部的东西即民族魂,正如高行健所说:“以新的形,以新的色来写出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灵魂。”“中国向来的灵魂”不难理解即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性格、心理、思维方式等。作为上海工人文化宫创作员的贾鸿源、马中骏擅长表现上海工人的生活、劳动、爱情和心声;“农村生活沤出了”的锦云的探索剧反映的都是农村生活、地道的农民性格,在浓重的历史沧桑感中写出泥土地上刨食的人生的艰辛、苦难、欢欣与爱欲;农民出身、黑土地哺育的农民作家李杰写出了青纱帐遮掩的小小村落、平淡的生活、普普通通的庄稼人、北国农民特有的风俗和心态、时代大潮冲击产生的洄流余波;李龙云、王培公则记录了一代知青在特定的灾变年代的苦难历程和奋发求索的心路历程;女作家白峰溪紧密跟踪当代妇女的思维演变趋势,实录了新女性在事业上、生活上找到自身的舒展、追求点、苦涩、烦恼,铸就了一面“女性心理的镜子”;文化型探索剧重新审度传统文化对当代人文化心理结构形成的正负面影响效应。负面影响者如《阿Q正传》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集体无意识”的精神胜利法劣根性的抉剔和批判,再如《红白喜事》对封建传统观念习俗毒害农民文化心理的揭示;正面影响者如《古塔街》彰显苦难艰辛的关东人坚忍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关东人粗犷、厚重,豪放的性格气质;《天下第一楼》塑造了传统文化精神所造就的人格范型———实干、精明、矩度严谨、宅心仁厚的卢孟实形象、典型的干练的东方京都商人形象。约言之,举凡探索剧所塑绘的形形色色人物形象身上无不流淌着我们民族原生的血液,烙上了我们民族特有的性格、气质、心理的鲜明印迹,探索戏剧的艺术精神正契合传统戏曲的艺术精神内核。

    (二)展示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体现民族风格

    中国戏曲270多个地方剧种诞生于各省、市不同区域,用不同的民族、地区的方言、俚语演唱本地区的生活内容,尽显各地民族性文化风采、韵味。产生于不同地区的探索戏剧亦继承了这一戏曲传统,各以其浓郁的地域风格特色而彰显艺术的民族性质地,举其卓荦大端,京派探索剧《小井胡同》展开一幅斑驳复杂的北京市井闾巷的风俗民情画卷;《天下第一楼》则摹尽京华老字号美食的绝妙,全剧充溢着十足的京味文化意蕴;海派剧《街上流行红裙子》通过剖示上海女工的生活、劳动、爱情、心理,透露上海的城市文化精神和上海人的文化性格特点;另一海派剧《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用三种颜色象喻生活在不同陋室的上海小人物各自的生活况味、情调,从城乡的联系和差异中探索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命欲望;关东探索剧《黑色的石头》透视出东北社会形态的原始的惰性、凝重的习惯势力以及东北人带原始野性的天性和生命活力、自由意识;《田野又是青纱帐》、《古塔街》、《榆树屯风情》等剧无不探悉世代生长于黑土地上的关东农民的心性,习俗,充满北国风光的泥土气息,且折映了东北农村因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风异貌;独具一格的荆楚探索剧《山鬼》借重塑“另一个屈原”的形象,发掘两湖地区之历史遗风、民性民情、楚地人的心理基质;《野人》则摄取了长江上游原始深山老林神农架地区的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之,林林总总的探索戏剧剧目饱含的地域文化色彩,秉承了戏曲固有的地方特色、格调,显示出中国艺术独具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

    (三)着意诗化追求,营造诗剧意境

    “没有诗意的剧作家只能是半个剧作家”。(劳逊)中国戏曲向来“主情”,注重情感传达(抒情性),追求诗情诗意,有着诗意抒情的优良传统。诚如张庚先生所言:“戏曲是一种诗歌的形式”,故人们往往把戏曲称为“诗剧”,把剧本中的语言称为“剧诗”。古典戏曲精品《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无不处处充溢着诗美。郭沫若的历史剧穿插了大量诗词、诗化的独白,营造诗意场景,发掘历史诗意,很好地承传了戏曲的诗学传统。新时期探索剧《中国梦》通过演绎中国姑娘的“中国梦”和“美国梦”、美国博士的“中国梦”展示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借助独具魅力的舞台造型、富于雕塑美感的劲爆舞姿、美妙的音乐、奇幻的灯光,打造如诗如画的场景。导演黄佐临的“写意戏剧观”是被现性烛照的诗化戏剧观;《蛾》创造“飞蛾扑火”和“船随河漂”的意象,激发起观众对“蛾”人生追求的诗意联想,将全剧提升到哲理与诗情交融的审美境界;《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结尾用乌托邦式的唯美的盛大婚礼将叙事的诗意表达和观众的诗意体验推向极致;《桑树坪纪事》“捉奸”一场升华为一场诗意的“围猎”舞蹈,导演徐晓钟从人物关系的自然现象中抽取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既是概括的又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他称之为“诗化的意象”。打杀耕牛就是引起观众诗意联想的诗化的意象,“围猎”青女一场歌队面对石雕像下跪有诗的舞台调度的图型和演员内心激荡的表演,包蕴着诗情和哲理。《古塔街》、《双人浪漫曲》、《黑骏马》等都以诗的意境追求为审美取向,充满葱茏的诗情,熔铸了作家的诗性智慧和中华民族的诗学传统,体现了探索戏剧对戏曲诗剧特征的继承弘扬。

    (四)扎根民间沃土,重视世俗娱乐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篇3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热点,自主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教师有意识地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并通过一些相应的主体活动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开展化学实验的探究,让学生"模拟"科学家去探索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操作、想象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化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只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来组织教学,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友爱、平等的教学气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1.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学设计时,要融入学生思维,融合学生视角,尊重学生身心特点。在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创设和谐的环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在教学中通过知识流、情感流、信息流的多向交流,真正实现师生间的沟通,体现互动,唤起学生的创造激情和探索欲望;要关爱每个学生,为他们提供个性张扬的机会、技能展示的平台,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师生同学,师生同练,师生同乐,师生同忧,师生同创。在这样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主体凸显、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解放,师生、生生的创新火花得到碰撞,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培养质疑品质,挖掘创新潜能,提升实践能力

"质疑是创新的源泉",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疑和敢问的良好习惯,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突破陈规,摆脱教师、教材的权威,把^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才能更有力地培养的创新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希望把化学知识学好,把书本的知识弄懂,但往往缺乏方法,习惯于接受性的学习,提不出问题,更不会对教师所授知识产生质疑。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充分运用教材,有意识的暴露知识矛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学生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质疑是正确的,树立了质疑的信心,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此外,在化学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3.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4.注重实验能力及生产生活实际的培养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5.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在科研上要有成就,创出新成果,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景,优化环境,活跃气氛,研讨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善于把不同事物联系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就可能对所要探索的问题有所启迪,另一方面能拓宽所要探索问题的路子。训练学生具有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用,培养训练学生的这种创新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搞创新的群体意识。团结协作,共同创新。教师要为学生努力创造创新条件,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等。创新面前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培养他们坚韧不拔,不断努力的创新精神。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篇4

本文就如何在初中阶段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一点我们的看法。

一、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应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艺活动,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适合初三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

三、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第二,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四,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是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其方法有:①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②重视研讨学法,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③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④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⑤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

第二,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地深刻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第三,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可多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

第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殊才能和特长。

五、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1.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在科研上要有成就,创出新成果,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劳动,也不一定有所收获,甚至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牺牲了终生时间,也可能没有显著的成果。所以,教育学生将来选择科研事业,首先要有献身精神,要准备吃大苦、耐大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立志奋斗终生,无怨无悔。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 改革 课堂 教学 培养 创新 教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那么,在数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明确教学目的,提高创新教育认识

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是通过对中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因此,我们要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教师只有明确了这个教学目的,提高了创新教育的认识,才能真正实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

二、注重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彻底改革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给,学生收的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育环境,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促使学习的知、情、意、行得到高度和谐统一。

当今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已多样化,教师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1.理论联系实际。2.根据实际,因材施教。3.倡导学生课堂讨论,促进智力发展。

4.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发观,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

总之,教师要变"灌注式"教学为"激励型"教学;学生要变以视、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为眼、耳、手 、脑并用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发展的条件。从而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得以不断发展。

三、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的主体性张扬和个性确立的最高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这种需要其实也正是一种创新的意识。创新教育并不能要求学生有多么重大的发明创造,但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之有一种探索的精神和深厚的创造兴趣。而教师只有注重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更好地培养 ,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实际的教学中,我发扬教学民主,切实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保护学生的创造渴求,让学生坚信"我能行",引导他们创造性地思考,不惟书、不惟师,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回答与提问,教师首先鼓励表扬,然后再分析答案正确与否。鼓励学生凡事要问一个为什么,可不可从另一角 度思考,用另一方法解释,学会将生活现象归结为数学问题,探求出别人没有发现的解答策略等。当学生有创造思维的萌芽时,我总是"小题大做",加以表扬,鼓励,从而调动起学生对创造的兴趣。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

四、引导主动探索,体验创新的乐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经过,这是他的不幸"。所以,竭尽我所能,在教学中给学生探索机会,让他积极学习,获取成功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体验,便会产生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愿望,使学生从会探索到爱探索。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时,教师应与他们交流、分享他们快乐,因为这也是教师的成功。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现成的结论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当别人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何以有那么多的创造时,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 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探索问题罢了。所以积极探索是创新的先导,我们要保护和支持学生的探索 欲望和探究行为。

以往我们为求教育的"高效",总是"直奔真理",把现成结论一古脑地塞给学生。这种传授型的教 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探索尝试,不利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尝试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活动的充分时空,努力使他们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去发现新的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会设法 突破现成结论。让他们在充满活力的自主探索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感受到创造的乐趣。

实践证明,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意识,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奇思异想,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像的空间,只有 这样,创新能力才会水到渠成,创新人才才会呼之即出。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创造力 心理素质 质疑 毅力

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教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除了依靠学生的智力水平外,还必须重视创造力形成的非智力因素,下面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有创造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受个人所处环境、所受教育以及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作为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创造力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创造的欲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我们可以把上语文课看作主持一个节目,学生就是我们请来的嘉宾,我们要尊重他们,热情引导,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要求,让课堂活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做一个有序的组织者,指点迷津的引路人。

二、培养有利于创造的心理素质

实践证明,凡是创造人才突出的心理品质是自信、不盲从、勇于探索、坚持不懈。教学中要注重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

1、鼓励学生,培养其自信心。探索需要自信,自信推动探索,自信是创新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热情的鼓励、成功的体验,是学生自信的源泉。那么,教师该如何鼓励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呢?

比如作文,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创造的过程,但学生对作文往往犯难。教师应鼓励学生写真话,写想说的话,展现真实的生活。即使文章的格调不够高,思想不够深刻,观察不够细致,选材不够新颖,但只要能反映生活的真实,只要能融入生活的洪流。只要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就应给予热情的肯定;而不能一味地以手法、结构形式、语言的优美等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限制,批评指责,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愉快自信地投入到新的创作。

实践证明,学生每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就会提高一步,体会成功的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强,创新的要求越强烈。

2、鼓励质疑,培养不迷信、不盲从的精神。无数的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只有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会有新的进步。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表现。这种心理倾向将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质疑。一是应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二是提供质疑问题的条件,给学生质疑问题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等。三是给予恰当的鼓励性评价,尤其是对发表不同见解、敢于标新立异者,要大力表扬。

3、利用课文教学培育学生坚强的毅力。探索是创新之路,坚持才会成功。但是许多学生有了探索心理,做起来却往往有头无尾,半途而废,缺乏探索的毅力。我们可以结合课文教学强化学生的探索信心,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课文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爱迪生研究灯丝实验一千多次,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六十年等等。这些为学生树立了探求真理、坚持不懈、勇于献身的榜样。他们的成就。他们的精神,对学生产生很大的鼓励,促使学生勇于探索,形成探索创新不可缺少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篇7

创新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是我国教育发展和实施的核心内容。在美术教学中想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就需要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自己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马斯洛说过:“创新极可能是每一个人都有的遗传因素,它是一种共同的和普遍的精神及能力,在所有健康的学生中肯定都会发现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存在。”为此,我们美术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环节提高创新能力。

一、帮助学生掌握多种知识和多元化文化,提高文化融合的能力

创新能力需要建立在对现有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之上。想要学生拥有超前的创新精神,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各种知识和文化,并且能够将所有的知识和文化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为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多元文化兼容能力及融合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科和知识之间的综合及探索,抛弃传统美术只重视学生绘画技能和技巧的学习,把美术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与文学知识、戏剧知识、舞蹈知识或音乐知识等相互融合在一起,使美术课程能够成为综合各个学科知识的一座桥梁。

例如,美术课程“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的学习。课前,我布置给学生到图书馆去搜集一些玉石的资料,并找到一些相应的图片,看看在我国的悠久历史中有哪些关于玉石的记载。于是,学生便仔细认真地开始翻阅资料,寻找相关的信息,有的还向历史教师请教,到网上搜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思想,选取一些资料带到课堂中和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在课堂中,我组织学生将自己搜索的资料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并且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够通过玉石知识的学习,清晰地了解每个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情感,以及表现的艺术形式。这样就能通过美术知识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元化的知识,理解各个时期不同的思想和创作艺术,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阐述一些自己喜欢的玉石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配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或是古诗词,来培养学生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性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体验探索和创新的道路上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从而激发创新的意识,提高自己探求的情感动力。

二、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提高处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

创新意识和精神需要靠现有知识的激发,所以,学生创新动力的大小取决于学生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时,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正确指导学生操作现代科学技术来寻找和收集自己想要的信息和知识,并且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适宜的处理。在学习中,教师要及时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乐于进行体验,积极探索新知识。如在学生写生时,我们可以把其写生的对象进行各种形式的放置,或是以一定的角度旋转,让学生画一些“接龙画”,以此来提高学习内容的新鲜感,并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自我想象和发挥,帮助学生个性化地发展,并且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

同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新科学技术的运用,利用新技术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让新科学技术真正为学生服务,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新技术在美术知识上往往会体现在对材料的利用上,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各种材料创作,发现各种材料拥有的特点和不同的表现效果。对于每一个新奇的发现,学生都会体验到创新创作的快乐和成就感,都会加深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强烈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美术课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地进行创作,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的同时,选取不太传统的制作材料,争取在创作中有新知识的发现,感受和体验创新的成就。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表现风格,也就拥有了强大的创造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观念转变,提高其探索验证的能力

掌握新的科学技术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寻找知识和学习的一种手段。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能够将知识和发现,运用于社会经济建设之中。作为高中生,学生要善于接受新鲜的事物、新鲜的观念和新鲜的技术,并且掌握这些,服务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换句话说,就是要提高学生对新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够将探索和创新出的成果,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提高生活质量、优化生活环境。如在元旦,布置教室进行联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运用自己的美术知识进行创新设计,运用学生的创新作品,为我们的节日增添光彩,也由此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作品,体现自己的创新价值,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心,拥有高尚的创新精神和强大的创新能力。

理论知识或新的观念及思想,如果不能在现实中被运用,就无法验证其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想观念和新转变,及时督促学生,在实际中运用自己这些新观念和新想法验证自己探索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是否更加科学和实用。只有将自己的创新结果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时,才真正能够体验到创新精神的伟大,体验到创新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此时,才能最有效地激发和推动学生继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总而言之,建设者的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伟大和复兴的前提,是祖国兴旺发达的动力。学校教育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建设者的重担,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素质教育不放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篇8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学生的学习必须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看,探索是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探索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为研讨提供了丰富的感觉材料;研讨是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阶段,它把探索所获得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练习是学生运用研讨所得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练习也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练习,使理论受到检验,并得到进一步发展。探索是研讨的源泉,但又有待于发展到研讨,研讨依赖于探索,但又比探索进入了高一级的认识阶段,研讨为练习提供了理论根据。练习又巩固和发展了研讨的成果。所以,“探索——研讨——练习”三个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结合、步步深化,构成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小循环,即“实践——理论——实践”。

三环教学法把落实双基和培养能力、统一要求和发展个性、学生自学和教师辅导、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探索与点拨、研讨与总结、练习与讲授统一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中,树立创造意志,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

“探索——研讨——练习”是一个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

教师首先提出课题,并把有关材料(实验用品或有关数据和事实等)发给学生,这些材料是教师在课前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心理状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这样,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创设符合学生“胃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探索的要求,使之处于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要求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联系旧知识、产生新设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亲自动手操作,深入观察现象,大胆进行探索。这时,教师巡视,把握动向,纠正操作,抓住时机,适当点拨,疏通思路,及时解惑。

2.研讨阶段

教师根据学生探索时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和所发现的问题,组织他们讨论,提倡大胆争辩,鼓励质疑问难,教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立即解答;关键性的问题不马上解答,而是反过来问学生,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阅读和讨论;对超纲的问题一般作简要回答或课后回答。在研讨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愤”与“悱”的状态,即想弄通又弄不通,想说清又说不清。这时,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熟读深思,尝试领悟,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讲清知识的结构,使学生准确得出科学结论,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新教材。讲授时,要教态稳重,语言简洁,抑扬顿挫,干净利落,生动有趣。

3.练习阶段

上一篇:组织文化的本质特征范文 下一篇:策划案宣传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