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反思 ― 再探索

时间:2022-10-23 12:41:09

探索 ― 反思 ― 再探索

一、引言

近几年的江苏卷,解析几何除了考查相应的知识点以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对很多问题有思路,但是真正到计算的时候往往又错误百出。为此,我专门挑选了2011年江苏卷中的解析几何题目作为例题来强化学生的计算,并促成学生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

二、课堂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在解析几何中如何算,能否少算甚至不算。

(投影出例题)(2011年江苏卷第18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M、N分别是椭圆+=1的顶点,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P,A两点,其中点P在第一象限,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连接AC,并延长交椭圆于点B.设直线PA的斜率为k.对任意k>0,求证:PAPB.

师:这是这道题目的第三问,也是区分度非常高的一问,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解决?

(学生互相讨论,有的已经开始动笔算)

生1:直接根据题意,求出PB的斜率。

师:求PB的斜率还缺那些条件?

生1:P点坐标、B点坐标。

师:如何求上述点的坐标。

生1:直线AP的方程和椭圆的方程联列,可以得到A、P两点的坐标,以及C点的坐标。

师:那B点坐标呢?

生1:直线AB的方程与椭圆的方程联列,可以得到B点坐标。

师:很好,请大家按照生1的思路来算算看。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但是学生的解答始终不尽如人意)

师:生1,你算得怎样了?

生1:没有,太烦了,而且都是字母运算。

师:不能因为烦就放弃了,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看。

师:联列直线AP的方程和椭圆的方程可以得到P点坐标,多少?

生众:P(,),A(-,-)

师:直线AC的方程是y=(x-)(在黑板上边算边讲),把它和椭圆的方程联列,得到一元二次方程(2+k)x-x-=0(*),注意这个方程的一个根就是点A的横坐标-,所以不用直接解方程,利用未达定理可以得到B点的横坐标是,纵坐标是,所以k====-,所以PAPB。

生众:哇噻,老师你太厉害了!

师:生1,你刚才计算到哪一步被卡住了?

生1:把直线AC的方程与椭圆的方程联列,后面感觉太繁了,没有敢接着往下算。

师:的确,这里联列得到的是二元二次方程组,次数高,未知量多,如果不是后来发现了“方程的一个根就是点A的横坐标”这个隐含条件的话,后面根本无法算下去,那么这种思路也只能停留在理论上了。

师:能否有计算稍微简便的方法?

生2:我有一个和生1相反的思路,这里我也求点B坐标,但是我不用直线AC的方程与椭圆的方程联列,而是把直线AC的方程和直线PB的方程联列,这样得到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次数低一点。

师:直线PB的方程没有呀?

生2:假设PAPB,把直线AC的方程和直线PB的方程联列得到点B坐标,然后证明点B在椭圆上,行不?

师:这种方法行吗?

(大家互相讨论,一会儿,生3举起了手)

生3:应该可以的,好像是初中的“同一法”。

师:说得具体点。

生3:假设PAPB,把直线AC的方程和直线PB的方程联列得到点B坐标,再证明点B在椭圆上,这样点B′与点B重合,由此得到PAPB。

师:嗯,思路不错,不知道能否算出来,请大家试试看。

生众:啊……

(过了近十分钟,我请全班数学计算最好的生4来叙述解答过程)

生4:l∶y=(x-),l∶y-=-(x-),联列得到B′(,);把点B′的坐标代入椭圆的方程有[]+2[]=4,所以点B在椭圆上,点B′与点B重合,所以PAPB。

师:虽然改变了方法,简化了运算,但是由于字母的存在,还需要大家具备必要的计算能力。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种运算更为简单的方法。由于要证明PAPB,所以我们主要看斜率之间的关系,设P(x,y),B(x,y),则A(-x,-y),C(x,0)设直线PB,AB的斜率分别为k,k,由第一种方法我们知道k=,所以kk=2kk=2・・===-1,即PAPB。

(学生一片惊讶之声)

师:这个方法计算量很小,这里面我们虽然设了两个点的坐标,共四个未知量,但是最终都没有求,直接通过运算,以及坐标之间的关系得到了PAPB,这种方法称为“设而不求”,这是解题的最高境界。

师:以上我们通过三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前两个是大家想出来的,后一个是我给出的。从思路简单的角度来看,第一种方法最好想;从运算的简单程度来看,无疑第三种方法是最好的。我想大家都希望在高考的考场上一下子就想到第三种方法,对吧?

生众:是的。

师: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解题的过程中要多反思,通过不断探索―反思―探索―反思这样的循环反复,你的解题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师:本题中由于k=,所以我们可以得到k・k=-,对照这个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我通过猜想,得到这个命题:若M,N是椭圆E:+=1(a>b>0)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P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M,PN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k,k时,那么k与k之积是与点P位置无关的定值,定值是-。这个命题是否正确,留给大家课后证明;同时请大家再反思一下,双曲线是否也有类似的命题,是否正确?

三、教学反思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会解题就可以了,更要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探索、反思、猜想、推理等都是学生在平时解题中常用的方法,只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在面对新的问题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谈谈如何提高英语高考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下一篇:高等数学考试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