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02 09:19:16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1

【摘要】目的:分析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中医本科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本科生和三级甲等医院中医本科学历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1.职业价值观得分最高的为:信任,最低的为行动主义。2.不同性别、是否喜欢护理专业、目前状态、不同用工性质的职业探索阶段的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得分存在差异。目前状态、是否有离职想法、用工性质、参加工作时间是影响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结论: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其中目前状态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 职业探索;中医本科护理;职业价值观

护理职业价值观是护理人员及所拥有的职业价值观,是护理实践的基础[1]。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作为中医护理队伍的后备力量,他们肩负着“推进中医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要求”的使命,如何以客观的态度、分析个体的需要和动机,培养中医护理本科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值得护理教育与管理者探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针对处于职业探索阶段这一关键期的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分析他们的工作价值观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医院合理培养使用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中医护理本科生的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护理专业四年制本科护生和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我校中医护理本科护生(包括在校生和实习生);②中医本科毕业临床护士,参加工作时间≤2年。排除标准:①参加工作后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本科学历者;②临床护士参加工作时间>2年者。

2方法

2.1调查方法: 本研究根据Kendall M(1975)所倡导的标准[2]样本含量取变量数目的20倍,为400人,为保证样本量,增加10%样本含量,本研究发出问卷440份,收回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64份,有效回收率为91.0%。

2.2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问卷:此部分由调查者自行设计,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目前状态、实习时间、年龄、婚姻状况、选择护理专业原因、对目前工作是否满意、有无离职想法、工作时间、用工性质、所在科室、工作月收入等,共16项内容。②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修订表:采用陈天艳[3]翻译的NPVS-R(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R)中译本,量表共26个条目,四个维度,包括“照顾提供”、行动主义、责任、自由、安全、 “信任”。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均是正向计分,从“不重要、有点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最最重要”分别赋予“1、2、3、4、5”分,得分越高表明对该条目的职业价值观的认同越高。量表信度系数Cronbach’s α为 0.76,重测信度为0.64,并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是测量护生和护士职业价值观的有效工具。

2.3统计方法:调查所收集的全部数据经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采用频数分析、均数、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及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3结果

3.1一般资料:此次调查的364名处于职业探索阶段中医本科护理人员,年龄在18~34岁,女生321人,男生43人,其中160为在校未实习学生,106为临床护士,98为在校已实习学生。从高考报考第一志愿看,有240人第一志愿为护理专业。在已经参加工作护士中,有84人为聘用护士,其中12人有离职倾向。

3.1研究对象的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对象的职业价值观总分均值为(3.44±0.52)分,主要集中在80~100分。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为:信任(3.69±0.66)分;最低的为:行动主义(3.22±0.55)分。

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1一般资料与职业价值观的方差分析

表2患者一般资料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x±s)

3.3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与职业价值观的逐步回归分析

表3职业价值观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4讨论

4.1中医本科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现状: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是护士依据自身和服务对象以及国家社会的需要对待当前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的信念和态度,是护士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是护士对待护理工作的职业目标、职业手段的稳定而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信念系统。从表1结果显示,职业价值观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为信任,最低的为行动主义。保持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是护理工作的前提,也是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重要的一个维度,为调查对象所认可。

4.2中医本科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由表1、2所示,不同性别、是否喜欢护理专业、目前状态、不同用工性质的职业探索阶段的中医本科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得分存在差异;从均分上看,男性低于女性,这可能由于社会对男生从事护理专业仍未有较高的认可,导致男性比女性承担更大的压力有关。护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增强男性的自信心,转变以往护理工作由女性承担的传统从业观念。聘用护士低于正式护士,可能与目前我国对聘用护士缺乏工作保障及经济报酬有关。这也提示护理管理者重视聘用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采用正面宣教与目标激励的方法,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给予相应的支持与保障,提高他们的工作稳定性。处于不同状态的职业探索阶段的中医本科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未参加实习的在校生最高,参加实习的学生最低。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获得社会所期望的职业价值观和临床技能的重要时期,而临床护理的实际工作比较繁忙、琐碎、重复体力劳动多,创新性的施展范围小。加之目前社会对护理工作仍存有偏见,相对于医疗专业受重视程度低,他们会真切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而未参加实习的在校生思想比较单一,对护理专业和社会均为感性的认识,还未接触社会与医院环境等现实因素;临床护士经过1~2年的工作经历,认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都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其职业价值观的认同也是较高的。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方面,可见个人专业兴趣可促进人的职业定向和专业选择,增强人的职业稳定性,这与于涌[4]的研究结果一致;没有离职倾向的高于有离职倾向的,这与国内学者路静波[36]研究相似,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工作稳定性,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职业探索阶段是一个自我考察、角色扮演、探索职业方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年力图更多地了解自我,并作出尝试性的职业决策。同时在尝试的过程中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职业期望。所以,护理教育者与管理者更应抓住这一关键阶段,做好职业价值观教育,以稳定其专业思想。表3表明目前状态、是否有离职想法、用工性质、参加工作时间这些因素是影响中医本科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其中目前状态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最大,进一步印证了职业探索阶段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5小结

中医院校在护理本科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做到真正的“因人施教”。中医院的护理管理者重视合同护士的职业价值观。同时更新管理理念,正确合理地培养、重用本科护理人才,充分发挥高学历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要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而影响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只涉及研究对象部分人口统计学资料,还尚不足以较全面的反映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从其他更多方面分析,做更广泛、深入的探讨,为稳定护理队伍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ursing.Essentials for baccalaureate Nursing [M].Washington DC: AACN, 1998:45-46

[2]陈天艳.成都地区三甲医院护士职业价值观调查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3]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155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2

关键词:认识自我;职业规划:辅导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161-02

一、认识自我与大学生职业规划

著名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曾说:“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索的最高层面”。而现在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到了三四年级仍然是“现在工作太难找了,自己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没有职业方向、没有人生规划、没有准确定位、不能清楚认识自己,这就是目前大学生迷茫的现状。在专家看来,解答这个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认识自我。

什么是职业规划?什么是自我?二者之间有何联系?这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课时最初形成的几个问题,也是职业规划课需要弄明白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各大学校都在开设职业辅导课程,纵观一切辅导、训练活动,首先的步骤一定是从自我人手,以便自我的了解,懂得定位与定向;各种职业辅导书籍皆从自我的角度切入,如自我的了解,自我属性的探索等,展示了自我和生涯规划的密不可分。生涯发展三要素为知己、知彼及抉择与行动。知己列为首位。职业规划首要做的无非是澄清自己的条件与需求,例如我的能力如何?那些是我感兴趣的事情。我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对这些问题应予一步步深入的解答,也只有对这些有关自我的内涵精准地察实后,才可能对知彼――了解社会、明白就业市场供需状况等产生意愿,而个人也才能在知己、知彼的综合考虑上,表现出有效的抉择和行动。

二、大学生认识自我探索的内容和途径

(一)自我与自我概念

自我不仅是一个人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和。而且是个人了解自己扮演这些角色的一种能力,是我们察识多面自我的核心。弗洛伊德在探讨人格时提出了构成人格的三个主要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将自我视为人格的一部分。其重要观念是:人是有无限潜能的,人是会寻求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的。人本主义学家罗格斯的“我自论”也阐明这一观点。当我们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时,产生了自我概念,即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人本主义学家菲兹提出五种自我概念:生理我、道德伦理我、心理我、家庭我和社会我;在具体运用方面如“周哈里窗”――“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和未知我”等理论和模式,都以更清晰的构架来帮助我们了解自我概念。透过自我概念。学生会更了解外界的事实,根据环境为自己定下最适合的职业发展模式。

(二)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是根据职业发展理论。使用标准化的职业测评和非正式评估工具如分类卡、工作价值观清单、想象引导、生涯人物访谈等。对自我的职业兴趣、价值观、人格、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量化评价和分析,以便深入全面地认识自我。主要内容有:

1、性格探索:性格是自我了解的一个重点,也是职业生涯探索中的重要部分。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性格与职业的最佳匹配使得我们成为更有效的工作者,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事业。可以通过MBTI理论和测评等方法的学习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并思考其对职业的影响。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等途径来进一步认识自我。

2、兴趣探索:兴趣是影响人们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对职业进行分类的重要基础。尤其强调在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时,将兴趣作为考虑因素的重要性。重点介绍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类型论。并根据兴趣探索练习和标准化测试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对其兴趣进行探索和分类,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

3、能力探索:能力就是成功地做事情或工作的潜能。既有实际“所能为者”,即一个人的实际能力,也有个人将来“可能为者”,即一个人的潜在能力。技能是经过学习和联系发展起来的能力。能力的评估可以帮助个体确定具备怎样的技能,以及擅长怎样的技能。帮助学生从自己以往的经验中辨识个人擅长的技能,从而明确自己需要发展和培养哪些技能来胜任自己心仪的工作。

4、价值观探索:价值观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看重的原则、标准或品质。它指向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个体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是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激励、影响作用。学习马斯洛与赫兹伯格的相关理论,借助价值观分类卡、价值观问卷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价值观,从而能够明确定义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价值观,并能运用于自我职业抉择过程中。

三、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职业辅导工作

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实施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辅导。

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时应当构建全程化的辅导模式,从人学的目标教育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就业观念,使职业规划贯穿大学生涯始终。当前很多高校都采取了全程化模式,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开设各阶段的职业辅导课程,配备专兼职辅导人员,重视和发挥专业教师的指导作用。此外,还充分动员学校、社会、家庭各方全员介入、参于、评价全过程。这是职业辅导工作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其次,以大学生需要为本,构建大学生职业辅导课的内容。

高校开设职业辅导课的时间并不长,有的高校还尚未将其纳入必修课。而部分已经开设大学生职业辅导课的高校,在设置课程内容时普遍以指导者为中心,教学内容还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具体表现为对毕业生进行政策解说、信息、技巧指导三个方面。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尚未从“问题性”指导向“发展性”指导这一核心地位转变。因此,可以更多从大学生的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等人手,课程分层次设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不同的年级,更要考虑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结合大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发展形势,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择业方式和择业观念。

再次,注意改进教学方法。

职业辅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其中,调整就业观念成为促进就业率的辅导关键和难点。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资料分析法、参观讨论法、案例引导法、场景模拟法及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形式新颖、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美国大学的专门职业辅导机构,除了向学生进行课堂讲授外,还开展个体咨询和服务。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3

关键词:服饰审美价值观,审美倾向,大学生

1.引言

服饰审美价值观即人们从审美角度对服饰所作出的评价、判断和行为情感倾向。以往研究偏重服饰文化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服饰美学也体现了人的心理过程,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了解当前大学生对服饰审美的真实看法,提出适合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穿衣搭配及服装消费建议。本研究运用理论推导,在前期访谈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建构大学生服饰审美价值观问卷结构,探析大学生服饰审美价值观的发展特点。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沈阳市十一所大学中120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尽量平衡学校类型、年级、性别比例。共回收有效问卷1041份。随机选取519份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全部1041份做发展特点差异检验分析。

2.2研究工具

自编大学生服饰审美价值观调查问卷。正式问卷共22题,1~5分记分,信、效度指标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包括四个维度,“搭配合理”指服装颜色和款式的搭配是否合理,服饰是否与场合、身份适宜;“个性时尚”指穿着时尚,意在彰显个性;“崇尚品牌”指注重穿着品牌服装;“舒适自然”指看重服装穿着的舒适度。

2.3研究程序

运用理论推导,在前期访谈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建构问卷结构,共36题。通过专家评定保留30题,形成初始问卷。再进行项目分析,最终保留22个项目,包括“搭配合理”、“个性时尚”、“崇尚品牌”、“舒适自然”四个维度。采用随机排列方式,其中一提为反向计分题。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选取43名学生两周后重测,进行重测信度检验。回收问卷,剔除无效问卷,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结果

3.1正式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正式问卷的数据做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值为0.831;Bartlett球型检验值为2749.995,呈显著性水平(p=0.000),数据基本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Oblimin斜交旋转法,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和陡阶图的形态抽取公共因素。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共4个;累积贡献率达48.287%;共同度均大于0.300;载荷都较高,在0.489~0.750之间,不存在同时在两个维度上都有接近载荷的项目;故22个项目全都保留下来。

四因素结构与最初理论建构相比稍有变化,将“社会适宜”与“搭配合理”合并为“搭配合理”;将“追求时尚”与“张扬个性”合并为“个性时尚”。最终,22个项目中包含搭配合理、个性时尚、崇尚品牌、舒适自然四个维度。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各个因素的变异值可知,大学生服饰审美价值观的审美倾向依次为:“搭配合理”、“个性时尚”、“崇尚品牌”、“舒适自然”,这基本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服饰审美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3.2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问卷的同质性信度(0.601~0.770)、分半信度(0.579~0.748)与重测信度(0.763~0.878)指标都比较好,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因素载荷在0.489~0.750之间,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此外[0],通过专家评定确保问卷的内容效度。

3.3大学生服饰审美价值观的差异性检验

大学生服饰审美价值观的描述统计结果可知,“搭配合理”(3.0~4.5分)和“舒适自然”(2.8~4.2分)两个维度得分较高,“个性时尚”(2.1~3.5分)和“崇尚品牌”(2.2~3.6分)两个维度得分居中。

以年级、性别为自变量,服饰审美价值观的四个因子为因变量,做多因素多元方差分析(MANOVA),服饰审美价值观年级差异显著(F=2.842,p0.01),性别差异显著(F=25.091,p0.01),交互作用不显著。

对性别、年级差异做单变量检验,“搭配合理”、“崇尚品牌”两个因子的性别差异性显著(F=64.070,p0.01;F=15.135,p0.01),女生比男生更看重“搭配合理”和“崇尚品牌”。

“搭配合理”因子的年级差异性显著(F=5.259,p0.01),其他因子的年级差异不显著。对“搭配合理”因子的年级差异做事后检验(LSD),大四年级与其他三个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搭配合理的倾向低于其他三个年级。

对大学生服饰审美价值观总分做进一步的单变量检验,大学生服饰审美价值观总分的年级差异不显著,但是性别差异显著(F=6.086,p0.05)。这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持有的服饰审美价值观相似,而男女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服饰审美价值观的看法上有明显不同。

4.讨论与建议

大学生服饰审美价值观的审美倾向依次为:“搭配合理”、“个性时尚”、“崇尚品牌”、“舒适自然”。“搭配合理”、“舒适自热”维度体现了大学生理性的一面;“个性时尚”、“崇尚品牌”,体现了其非理性的一面。

“搭配合理”和“崇尚品牌”两因子的性别差异显著。女性在感知方面优于男性,女性的思维更多地偏向于形象思维,而男性的思维则更多偏向于抽象思维。女生懂得更好的对服装进行搭配,更喜欢在服饰方面攀比,因此女生更容易选择搭配合理、崇尚品牌倾向的价值观。

“搭配合理”因子的年级差异显著,大四学生搭配合理的倾向低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处于成年初期的大学生在逐步确定价值观,因此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具有可塑性。在研究结果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大四学生正处于从学校过度到社会的一个特殊阶段,接触的服饰审美价值观趋于多样化,使得审美价值观处于一个重建的过程,因此搭配合理倾向降低。

综上所述,建议大学生要从美学观念出发使服饰穿着搭配更合理;要理性的对待时尚流行和个性化;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要盲目崇尚品牌;要以服装的自然健康为基本前提。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4

一、教学中注意挖掘物理的学科内涵

(一)树立科学世界观

物理世界是以物质世界为母本,探讨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法拉第提出电荷周围存在着电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赫兹实验证实电磁波的存在,磁场是物质便毫无疑问了;“作用与反作用”“分子引力与斥力”“波粒二象性”“辐射与吸收”等是“对立统一”的物理事实;“物质的三态”“全反射中的临界角”“光电效应中的极限频率”体现了事物在相互作用与转化中的“量变引起质变”;贝克勒尔发现放射现象与他的祖辈是研究磷光的世家密不可分,机遇是由偶然造就的,但偶然中又存在着必然……这些丰富的素材对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的作用不容置疑。

(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物理学家尊重事实,坚持不懈,勇于探索,他们在致力于物理学研究的同时,处处重视人的价值,这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楷模。牛顿有句名言“如果我能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表现出他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体现了他那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密立根是光的波动理论的忠实拥护者,他做光电效应实验是为了证明经典理论的正确性,结果实验却证伪了他的论断,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的正确性,在事实面前他坦然地服从了真理。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穿插物理学史实的介绍,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地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三)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不断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是物理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物理教学中,可以有步骤地安排学生结合物理教学内容进行一些专题探讨;可以增加物理实验的探索性,在制定实验目标时,不仅仅满足于做验证性实验,还可以选做一些设计性的实验;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实验目标,让他们自行选择材料和实验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设计型习题和利用物理学原理开展小发明活动等等。这样,在教师的物理教学设计和身体力行的影响下,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好奇是人的天性,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总力图了解自身以及所处的外部世界,渴望心中的种种疑团得以解释,进而促使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二、物理学科内涵的教学实践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是培养学生科学价值观、科学探索精神、求实精神的重要途径。例如通过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单调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许多不可做、不可见、不可控的实验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许多说不清、说不深、说不透的知识点可以很好地呈现,从而破解教学难关,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又如通过创设适当的科学探究环节,在课堂内外让学生主动合作获得新知并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获得新知的心理体验,而且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及自我效能感等都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再如在新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学会社会实践,学会调查研究,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联系、交流,学会与他人团结协作,这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进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对学生人文关怀的一种具体体现。

(二)拓展生活中的物理

生活处处皆学问。物理学习来源于生活,更需回馈于生活。例如对于理科班的物理教学,可以根据需要把定性实验、演示实验设计变换为定量实验、学生实验,增加学生的独立活动量和心理体验。在学生实验时,点拨比轻易地动手帮助更好,让学生多一些磨炼,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耐心。再如对于文科班的物理教学,由于只要通过高中会考,我特别注意难度上控制及广度上略微加强,让自己的认真态度去感染和激励学生。

(三)强化物理思想方法

对于循序渐进、类比推理、等效替代、切割方法、转换角度等一些物理学的科学方法,增加它的外延性也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示,带来新的联想。例如类比方法,在科学史上法拉第类比流体场,对电场和磁场的物理图景作了直观描述,汤姆生类比等温面提出等势面。在教学中,电场线与磁感线的类比学习、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类比教学,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营造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

营造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对物理学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喜爱物理学的学生人数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普遍增强。再如,一些简单有趣的物理小实验、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课上娓娓动听的讲解、温暖的眼神或激励动作、课下师生间的经常交流、平时及时又细心的作业批改和反馈、不厌其烦地答疑和辅导等等都能影响学生,不仅能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更投入、更持久、更有耐心,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脚踏实地做事、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个性特征等等。把传授物理知识与继承人类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和培养健全的人格,体现物理教学的价值取向。多方位地挖掘物理教学涉及的文化因素,在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学探索精神、审美情趣,进一步拓展、发挥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5

人教版高三上册政治价值和价值观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1、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3、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从中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评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

能力目标:

1、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

【过程与方法】 情景探究法 比较分析法 启发诱导法 归纳总结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2、努力实现个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统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难点】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三.教学过程

导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课件《我们的圈》

自主探究:比较分析放羊娃的圈和武汉男孩的圈并构思自己的圈,你认为这里的圈指的是什么?为何每个人的圈都不一样呢?

生:思考后回答

师总:看来,之所以每个人所走道路不同,是受价值观的指引,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探讨的话题——价值与价值观。

探究新课

一. 价值与价值观

(一).价值:

1.物的价值

自主探究:《超市购物》,让学生自己说出之所以出现这些差异是因为每个人的需要不同,然后教师通过展示各类食物不同的属性让学生从中感悟并归纳价值的含义。

生:思考后回答

师总: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思考:是否任何事物都有价值?哲学上讲的价值和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是一回事吗?(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展示课件给予总结)

2.人的价值:

教师展示课件:漫画:我有价值吗?我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以此引起学生对自己价值的思考)

师问:到底什么是人的价值呢?

生:略

教师:课件打出人的价值的含义:

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比较: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有何不同呢?

生:比较后回答

师总:物在满足主体需要时是无意识的被动的,而人在满足主体需要时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而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

3.价值评价

讨论:既然人的价值由贡献和索取两方面组成,那么,应该怎样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呢?能不能以索取来衡量,为什么?

生; 略

师总;课件打出 你不贡献,我不贡献,谁来贡献。

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

过渡:普通人的人生有无价值呢?

展示课件:《两个年轻人的故事》,试分析他们这样做值不值得?是什么在指引着他们这样去做呢?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让学生谈谈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从而引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师展示课件:①《李建华与歹徒》让学生评价,然后从学生的不同评价中引导学生体会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导向作用。

② 《今日话题》趁年轻……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相干的事情,教师从中引导学生体会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

结论一: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采取正确的办法。而错误的价值观将会引导人们形成错误的认识采取错误的办法。

教师展示课件:正反两则案例 《丛飞的事迹》 《胡某的陋行》让学生分析,从而体会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所起的导向作用。

结论二: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将会指引人们为社会做出贡献,而错误的价值观将会让你的人生误入歧途。

学以致用:展示课件 结合《超女选秀下的价值观》,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呢?这节课你收货到了什么呢?

课堂小结:价值观是我们人生的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人生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衷心的希望大家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幸福的走完自己的一生。

板书设计

物的价值

一.价值 含义

人的价值

评价

含义

二.价值观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导向作用

2.人生道路的选择

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赢在课堂》上的这可习题。

看了高三上册政治价值和价值观教案的人还看:

1.高二政治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优秀教案

2.七年级上册政治多彩的生命世界教案

3.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的物质性练习试题

4.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5.九年级上册政治对处开放的基本国策教案

6.九年级上册政治走向世界的中国教案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6

摘 要:党的十提出了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量,要切实承担起时代

>> 廉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大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 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最美现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有效载体 试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技校德育课程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探索 高校学生党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 浅议青少年法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通融 岗位廉政教育浅议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研究 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研究 浅谈高校如何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试论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 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公民教育定位之必要性与有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5-01-17.

[3]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cn/news/2014121/20141211240555554075.htm,2014-01-21.

[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doc/6725544.html,2014-01-20.

[5]罗韬.关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7).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7

关键词:青少年;

科学素养;

培养

一.影响青少年科学素养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1.功利性需求异化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衡量青少年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有研究机构做过调查,在理性上,有43%的学生是盲目地怀疑,或者是盲从专家和他人的观点,对事物较少有自己的看法。当前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再关注青少年学生个体对科学精神的体验与内在发展,而更多地受外在社会功利的制约,其教学活动也越来越带有功利的色彩。功利主义使得青少年缺少远见,依赖性强。在科学精神养成上,青少年缺乏实验探索精神,重逻辑思维,轻价值情感体验。在科学精神探索上,青少年的科学价值观被金钱等物质需求所异化。

2.应试教育遮蔽了科学教育纵观我国的学校教育,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都被应试教育的阴影所“笼罩”,学校科学教育逐步演化为对科学知识的灌输,学生成为接受教条的“容器”。科学教育轻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导致青少年多是高分低能。

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1.营造科学素养氛围,完善科学宣传教育方法优良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对青少年都必须上好科学素养教育活动课起着不可或缺的激励作用,积极乐观、探索创新、实践求知的教育氛围是科学教育客观环境的体现。良好的班风、扎实的学风和求实的校风不但可以激发青少年的科学热情,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养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和求真的价值观。学校在改革应试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同时,要改进科学教育方法和途径,积极探索“发现式教学”,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研究问题,最终找到科学途径和解决方法,使科学教育充满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利用大众媒体,提升科学素养认识水平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科学素养的培育途径主要是利用大众媒体(包括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来开展。具体做法是,学校、家庭和公共教育机构通过专职科普教师,结合互联网、新媒体等开展科技素养的养成教育。专职科普教师可以发动共青团、学生会等科普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教育实践与创新教育活动,通过多种科普教育方式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品质。青少年也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科学素养对于提升自身科学人格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科学素养应该关注如下四个指标:(1)情感与价值观。这主要来自于青少年真实的生活情境和学校的学习生活,与科技知识的学习和体验度密切相关。评价内容一方面是个人情景体验,主要包括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群体的生活及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是指价值观养成,即社会情境,包括社会团体、跨地域生活情境。(2)知识与技能。该指标主要考察青少年对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主要包括对理工科科学(数学、物理和化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信息科学五大模块。其中理工科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与我国基础教育科学新课标中的主要内容模块是一致的。(3)探索与体验。包括探索科学命题、分析科学事件、解释科学现象、养成科学品质、解决科技问题五个层面。每个层面又分为三个依次递进的子层次。(4)方法与品质。包括对科学命题或结论的个人兴趣、对科学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以及科学价值观及科学品质三个方面。同时涵盖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和体验,即对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和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理解。

青少年科学素养评价指标四个方面是相互关联、逐步递进和深化的联系,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平行关系。第一,情感与价值观是科学素养评价命题所依据的素材信息,它是评价青少年利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在不同层面解决问题提供的背景信息,不是对情境本身的测评和评价。不同的情境体现了青少年对科学情感和科技知识的评价,而且在特定的情景下,要求青少年具备一定科学素养能力来解决与科学有关的命题。第二,知识与技能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一方面,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科学技能、养成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学态度能够促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后,良好的科学方法和丰富的科学知识能够提升科学品质,科学方法和科学品质是青少年科学素养评估体系的主线与核心。

“探索与体验”是引起青少年兴趣并长期保持兴趣的唯一法宝。应该引起科技宣传工作者和各界教育人士足够的重视(如图)。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8

与教师占据绝对主体地位相反的是一种新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即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主体性得以发挥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这一取向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学习者在原有认知图式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生成的过程。它明确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创设或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进而实现自我反馈。吴荔红(2010)从建构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认为建构主义下的幼儿科学教育价值取向能够使幼儿的主体性得以发挥,鼓励幼儿在教师创设的良好情境中运用有意义的方式进行探究,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这将有助于激发幼儿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2〕在这种价值取向中,教师需要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倾听者、合作探究者,以促进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这种价值取向下的科学教育活动对教师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给幼儿一滴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自己要先汇聚成一条河,这样才能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许琼华(2009)借用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指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要具备三大法宝,即“看护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并且认为“任何教师都必须擅长一门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训练的,不配做现代的教师”,因为对教师进行自然科学训练是提高教师自身科学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才能“加入幼儿的队伍”玩“科学的把戏”,更好地指导科学教育。〔3〕

二、基于方法论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一)接受学习式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在教师主导地位的影响下,传统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幼儿接受式学习。研究显示,以往在探索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上,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直接观察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幼儿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也不断加强,但是那种教师讲解、幼儿听讲的传统教育模式依然深深地烙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基于幼儿有意注意无法维持较长时间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单调枯燥并且有效性低,在很多时候都无法很好地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望;相反地,幼儿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科学知识的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从而造成整个课堂的呆板僵化。〔4〕教学互动的标签形式化也使得师幼互动缺乏有效性。在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下,部分幼儿教师甚至无法正确地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科学内容艰涩难懂或浅白无趣,这些都对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造成障碍。

(二)“做中学”探究式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刘占兰(2013)在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科学探究”的相关问题时指出,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的开展要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核心价值,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欲望,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这种观念中,探究应该成为儿童在科学领域学习的核心,它既是儿童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方法。这种探究式、让幼儿“做中学”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接受式学习中的不足。科学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做科学”,尤其强调动脑和动手。科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应该围绕核心的科学概念展开操作,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能够引发幼儿认知冲突和引起幼儿兴趣的情境,并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体验行得通与行不通的方法,这种强调“做中学”、强调动手操作的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科学操作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主张,即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双手、嘴巴,以及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6〕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不应遵循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应尊重幼儿的自我思维方式,提倡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领域整合式的科学教育价值观

科学教育并非如许多幼儿教师所认为的那样神秘或可望而不可及。实际上,在方法论基础上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进行科学教育的日常生活取材以及领域的整合。幼儿园科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水平。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学龄前儿童处于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及事物关系的认识表面化、片面化,主要是因为该阶段儿童主要依靠他们直接看到或接触到的事物表象来认识事物和积累经验,往往无法抓住和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7〕因此,教师不应一味追求所谓“高深、“奥秘”的科学知识。一方面,应该使科学教育回归生活,用敏捷的眼光捕捉一日生活中的教学点,将科学教育与日常生活教育进行结合;另一方面,“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科学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必然要求,不断走向真、善、美更是科学教育的追求,“求真是科学教育的根本旨趣和自在尺度,扬善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自为基准,达美是科学教育自在自为的最高境界和理想追求。”〔8〕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刘慧(2011)提出了鼓励幼儿园教师进行SAS课程构建,即将科学、艺术、社会三大领域的内容相融合进行教育活动,从而完美实现求真、扬善、达美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三、基于教育目标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一)理性主义、工具主义下的学科式科学教育价值观

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以学科知识的获得为主要目的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一是偏狭的理性主义价值取向。该价值取向重视儿童在科学教育教学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等通俗、粗浅知识的汲取、记忆和迁移,而忽视科学教育过程中对儿童进行科学方法、态度和精神的培养。二是工具主义价值取向。该价值取向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最先关注的并非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使其“成人”,而是关注其“成材”、“成器”,并以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或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专业人才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科学教育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具。〔10〕很显然,这种教育价值观没有将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即旧《纲要》)中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设定有: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探索事物等。这种让幼儿掌握粗浅科学知识的目标制定也摆脱不了以学科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倾向。在我国的教育中,认知功能和智力发展往往占据首要位置。许亚莉(2003)在对我国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研究中指出,20-30年代的“社会和常识”、50年代的“认识环境”以及80年代的“常识”课程的实施都是在教师“知识最有价值”的信条下不断得到加深的,这是理性主义和工具功利主义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体现和验证。而教师从“知识最有价值”向“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立场转变则是从90年代幼儿园以科学方法为价值取向的幼儿园“科学”课程开始的。

(二)注重科学素养培养的科学教育价值观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即新《纲要》)颁布,其中的科学领域的目标要求引发了幼儿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从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转向注重儿童科学情感、态度、科学方法、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中,教师不仅过分注重相关科学知识的灌输,而且只关注自身预设科学知识的传授,没有关注幼儿最终是否获得相关科学概念,幼儿只是作为被动的听众来配合教师的讲解。最终,在毫无猜想、验证、合作和交流的课堂中,幼儿很难获得相关科学经验,锻炼观察能力,更不用说科学探究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的培养,而好奇心引发的科学探究欲望、善于观察、乐于动手、热爱科学的情感等,都是科学素养中的重要品质成分。因此,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不应拘泥于幼儿学科知识的获得,其更主要的价值应该是为儿童将来一生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王春燕(2013)在对科学教育的坐标定位中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是为儿童创设自由进行科学探索的空间,以探究、体验、发现为核心,化“形”为“式”,目中有人,不断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这才是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所在。〔12〕许亚莉(2003)在关于教育科学课程的价值思考中也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注重幼儿“乐学”、“学会”,提倡方法技能比知识更重要的价值取向,〔13〕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根基。

(三)注重人文素养培养的科学教育价值观

当前,在科学活动中促进儿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良性发展的教育目标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还要注重儿童情感态度的发展、儿童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新《纲要》中提出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包括了对生命、自然的态度,如,“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这是科学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体现。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传递给幼儿的并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科学概念或原理,而应该蕴含人文精神与生命关怀,在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同时注重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熏陶。例如,在自然生物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应教育幼儿不能杀生,不能伤害小动物。相比于知识的获得,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在人文情怀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教师更应以儿童的视角重新审视科学教育,以亲近儿童的方式引导科学探究,以儿童的姿态理解科学本质,让这些好奇的种子有更适合自己的生长方式。〔14〕在科学教育中,对幼儿进行社会环保教育、帮助其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同样重要。郭学毅(2006)结合时展的背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幼儿科学教育价值取向,其中就包括与时代要求紧密结合且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科学环保”价值取向,以及着眼于幼儿全面发展且重视综合性的“科学—情感—社会”价值取向。〔15〕李金珍(2010)认为,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应体现科学的人文价值,科学教育环境的创设应渗透人文的因素。〔16〕刘慧(2011)提出,幼儿园应把握科学教育的契机培养幼儿热爱自然、善待生命以及关爱环境的情感和意识,同时使其在审美愉悦中体验生命与自然的美好,因此有必要在科学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并融合审美教育;〔17〕王纬虹等人(2002)很早就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要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18〕注重人文素养培养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并不是与注重科学素养培养的价值取向相互割裂的,而是在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帮助幼儿发展成为一个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社会人。综上所述,关于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探讨表明,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是基于不同的视野和层面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有其动态发展的过程,只有当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引导,科学教育活动才能在活动主体、教学方式、目标设定等方面做出恰当的调整。基于以上不同层面的科学教育价值观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课程主体模式、方法论、教育目标三个层面的价值观需要相互贯通,以幼儿主体性发挥为基点,探究性学习为方法,幼儿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取向,三者达到内在的一致性,才能使幼儿园科学教育发挥其在儿童发展成长中最大的价值,而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是科学教育价值取向得以发挥导向作用的起点。

上一篇:职业素质的定义范文 下一篇:会计记账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