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01 16:05:24

家校合作的趋势

家校合作的趋势篇1

关键词 国际 中国 高等教育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at Home

and Abroad in Current Stage

CHEN Xiang

(Guangzhou Moder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formation society and knowledge economy, the world is witnessing profound 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Times deman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t present trends is expounded.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hina;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1 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两个角度促使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加以叙述和分析:从外因即满足时代需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这三大背景,相应的呈现出国际化、信息化、与社会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三大趋势;从内因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和终身化等趋势。当然,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求和时代需求是密不可分的,这里之所以将二者分开叙述,是为了突出在各趋势中内、外二因何者占据主导地位,以便更加清晰地叙述和分析这些发展趋势。

1.1 时代需求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各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其特征为国际通用性、开放性和交流性,具体表现为国际间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日益频繁、高校学生结构国际化、高校课程国际化等,加之信息社会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简单,很多发达国家高校已将“全球化大学”作为其面向未来的一个基本目标。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仍在迅猛发展,国际化仍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举措。(2)高等教育的信息化。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革命已经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知识的传播方式亦被彻底改变。高等教育必须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式上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要求高校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与合作。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仍在不断加深,信息化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另一主要发展趋势,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举措。(3)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这种新型的充满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将逐步超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知识也将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与社会、市场密不可分,因此,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将日趋紧密。高等教育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其社会化功能将愈加突出,市场化将成为高校建设自身、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1.2 自身发展需求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一种方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同样,一种教育也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不仅仅是其面对时代需求所需做出的改变,更是维护其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过是时代将多元化这一需求反映得更加明显。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学生结构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规格的多元化以及经费筹措渠道的多元化等。(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终身化。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将逐步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普通大众对于知识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以往所谓的精英教育将会一去不返。同时,为了培养具有知识和高素质的人才,高等教育必然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普通大众反过来也将会为高等教育带来生命和活力。因此,高校若要维护自身的健康发展,大众化势在必行。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速度迅猛增加,这意味着,学生在高校学习到的知识,很可能已经老化、过时,传统的大学毕业即是受教育终结的观念将成为历史,每个人必须时时至少是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现代社会。这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满足人们知识快速更新的需求。而只有做到终身化,高等教育才可能达到人们的要求,才可能正常发展,因此,终身化亦是高等教育的一大趋势。

2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在我国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今天总共不过一百多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概括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成就与问题并存。就其规模而言,目前已居世界第一。就其层次结构而言,目前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这一较为完善的多层次教育结构。就其科类结构而言,目前已形成类别明晰、内容全面的学科结构。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近十几年来快速扩张,同时带来不少问题。

2.2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办学模式过于单一、较为封闭,同质化现象严重;公办学校占主体,高校资金供给渠道较为单一,基本靠政府予以支持;高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比较落后,管理理念混乱;人才培养的素质较低,难于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高等教育与市场脱离,国家对高校的管理条条框框太多,管得过紧;二是只顾规模的迅速扩张,而忽视了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的更新;三是高校自身没有空间,也没有意愿来探索自主办学思路,对高等教育缺乏热情。

3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我国高等教育依然面对着不少问题,这在上文已有述及。面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借助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探索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除了遵循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外,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还有其独自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转变;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特别是管理体制以适应时代需求;构建国家、市场、高校一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高校办学体制;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4 结论

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正不断凸显。中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经验上相对发达国家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吸取他国经验,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把握其发展趋势。唯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为中国培养出合格人才,中国的崛起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崔晟.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探析[J].科教论坛报,2008(10).

[2] 王莉芬.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借鉴[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5).

[3] 李金玲,温春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4).

家校合作的趋势篇2

【关键词】德育教育重要性问题趋势

在市场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之下,如何引导学生分清是非,认清方向,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增强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的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事关我国教育全局和未来发展的大问题,德育教育日渐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与基础。

一、关于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精神来看,学校德育的地位很高,甚至被提到了“为首”的高度。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同志在1989年明确提出了“德育首位”,他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德育首位”的精神一以贯之,毫无动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加大改进德育工作的力度,积极探索改革的新思路,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使学校德育工作有针对性,更富有成效。这是全党全社会的一件大事。

二、当代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轻实效,手段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灌输法,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即我说你听,照本宣读,不容分说,没有商量,把学生视为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经验,不可导之物。把德育的内容视为僵化的东西,只注重道理的传授,不注重思想行为观察与检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由于方法简单、生硬,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影响教学效果。德育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就在于它必须保持教学过程和学生修身过程的相统一。德育教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不可以真理自居,而应平等参与学生的讲座与交流,然后通过启发和入情入理的商讨、讲解,引导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德育课作为一门育人课程,如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接受是毫无效果的。

2.重言教,轻身教

一些德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强调如何去教育别人,而忽视了自身的言行,没有以身作则,往往喊破嗓子,就是不做样子。正如在《反对自由主义》中提到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如禁止学生打牌,而自己却通宵达旦地赌,这种“台上他说,台下说他”的反差,削弱了德育的效果,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一所学校做德育工作的人员素质高,你的德育工作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反之,则不然。信息时代,提高教师的素质已真正地摆上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3.“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

从上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当中,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国家已经把德育教育工作放在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突出位置并置它于首位。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德育却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主要原因还在于考试制度与社会评价偏重于学习成绩与升学率,而且这种现象短时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在我国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考试还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一分之差,天上地下”、“只要成绩好,一好顶三好”还将继续存在,大多数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重智轻德。

三、当代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1.德育结构性的扩张与整合的趋势

首先,教育内容结构不断扩充,使得德育不再是单一的德育课的书本,而是在目前“两课”的基础上,还进行人类文明、家庭道德、传统美德、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际交流、不同文化整合等多种方面内容的教育。其次,德育力量的整合。德育由原来的以学校为主,拓展为以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大环境教育。由于现代信息交流手段的飞速发展,因特网的普及,以及外国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对其世界观的形成和思想道德水平都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第三,层次结构不断优化。由于受教育者的层次不同,教师的结构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都与受教育者有区别,所以,只有针对性地讲求实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才能使德育层次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2.德育体系网络化和现代化趋势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内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将越来越小,德育的资源、途径和保障体系的网络趋势日趋明显,单一的德育教育途径已被打破,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信息科技的有效手段,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德育进网络,利用网络技术达到教育内容表现形式的优化,开发研制大学生德育软件,开辟德育基地和育人渠道,增强德育工作的力度和效果已成为新的趋势。

3.德育过程的综合化趋势

德育过程是达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途径。知、情、意、行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目前,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重视道德认识,而又把这种认识理解为对道德知识的把握甚至记忆的片面的观点,造成德育过程的扭曲。所以,德育过程的综合化趋势,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活力与实效。德育过程的综合化趋势表现为重视过程,重视协调和重视实践。没有科学的教育过程就没有科学的教育,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过程。

在学校德育教育当中,有些老师往往让学生死记硬背时事要闻以表示关心国家大事,对学生体罚或者变相体罚以维持良好纪律,通过反复的演练以展示班会的生动等等,这样做表面上也可能取得一时较好的“结果”,但在过程中留给学生的却是许多不良的品质。我们必须看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寓于教育过程中,学生正是通过教育过程中的积累,才形成自身的良好素质。

综上所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使高校德育教育既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时代要求,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力量的整合,力求使德育教育工作者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紧跟时代步伐,探求适应新形势的德育教育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许耀辉.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7,(35).

[2]宗亚萍.当代中学德育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变革趋向[J].基础教育研究,2004,(08).

家校合作的趋势篇3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at Home

and Abroad in Current Stage

CHEN Xiang

(Guangzhou Moder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formation society and knowledge economy, the world is witnessing profound 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Times deman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t present trends is expounded.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hina;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1 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两个角度促使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加以叙述和分析:从外因即满足时代需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这三大背景,相应的呈现出国际化、信息化、与社会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三大趋势;从内因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和终身化等趋势。当然,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求和时代需求是密不可分的,这里之所以将二者分开叙述,是为了突出在各趋势中内、外二因何者占据主导地位,以便更加清晰地叙述和分析这些发展趋势。

1.1 时代需求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各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其特征为国际通用性、开放性和交流性,具体表现为国际间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日益频繁、高校学生结构国际化、高校课程国际化等,加之信息社会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简单,很多发达国家高校已将“全球化大学”作为其面向未来的一个基本目标。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仍在迅猛发展,国际化仍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举措。(2)高等教育的信息化。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革命已经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知识的传播方式亦被彻底改变。高等教育必须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式上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要求高校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与合作。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仍在不断加深,信息化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另一主要发展趋势,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举措。(3)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这种新型的充满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将逐步超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知识也将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与社会、市场密不可分,因此,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将日趋紧密。高等教育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其社会化功能将愈加突出,市场化将成为高校建设自身、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1.2 自身发展需求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一种方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同样,一种教育也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不仅仅是其面对时代需求所需做出的改变,更是维护其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过是时代将多元化这一需求反映得更加明显。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学生结构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规格的多元化以及经费筹措渠道的多元化等。(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终身化。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将逐步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普通大众对于知识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以往所谓的精英教育将会一去不返。同时,为了培养具有知识和高素质的人才,高等教育必然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普通大众反过来也将会为高等教育带来生命和活力。因此,高校若要维护自身的健康发展,大众化势在必行。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速度迅猛增加,这意味着,学生在高校学习到的知识,很可能已经老化、过时,传统的大学毕业即是受教育终结的观念将成为历史,每个人必须时时至少是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现代社会。这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满足人们知识快速更新的需求。而只有做到终身化,高等教育才可能达到人们的要求,才可能正常发展,因此,终身化亦是高等教育的一大趋势。

2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在我国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今天总共不过一百多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概括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成就与问题并存。就其规模而言,目前已居世界第一。就其层次结构而言,目前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这一较为完善的多层次教育结构。就其科类结构而言,目前已形成类别明晰、内容全面的学科结构。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近十几年来快速扩张,同时带来不少问题。

2.2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办学模式过于单一、较为封闭,同质化现象严重;公办学校占主体,高校资金供给渠道较为单一,基本靠政府予以支持;高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比较落后,管理理念混乱;人才培养的素质较低,难于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高等教育与市场脱离,国家对高校的管理条条框框太多,管得过紧;二是只顾规模的迅速扩张,而忽视了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的更新;三是高校自身没有空间,也没有意愿来探索自主办学思路,对高等教育缺乏热情。

3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我国高等教育依然面对着不少问题,这在上文已有述及。面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借助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探索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除了遵循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外,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还有其独自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转变;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特别是管理体制以适应时代需求;构建国家、市场、高校一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高校办学体制;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4 结论

家校合作的趋势篇4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 培养目标教师教育 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家校合作的趋势篇5

国际会计论文2600字(一):对应用型民办高校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

摘要:会计专业人才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拓展,我国对“高精尖”会计人才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是我国民办经管类高校的一个艰巨使命。本文以武汉学院为背景,阐述武汉学院探索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民办高校;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体化进程日趋深入,综合国力竞争已经日趋激烈,而这一切竞争的基础和本质就是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人才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一、民办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作为考生心目中的“热门专业”之一,会计人才培养历来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武汉学院为例,每年报考会计学专业的人数几乎占了武汉学院报考总人数的1/2。但报考火热,并未带来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火热。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和选择上。

首先,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办学主体的不同,民办高校在教学经费投人与公办院校相距甚远。从高校的硬件投入一项就可见一斑。2016年公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提到,从2010年到2014年,全国公办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了57%。其次,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晰。高职高专定位于培养基本应用型人才,公办高校定位在培养高级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民办高校既不能去和公办高校拼学术、教学资金投人,也不能和高职高专拼学生的会计实践与动手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最后,专业教材适用性较差。现有民办学校的教材几乎是直接照搬公办学校的教材,很少是专门针对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去编写的,大大割裂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之间的衔接性,与高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

二、武汉学院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我国是会计人才大国,却不是强国,特别是高端会计人才相对不足,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量需求。“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突出“高精尖缺”的结构性导向。早在2012年,武汉学院就开始探索培养国际精英会计人才的道路,通过近6年的不断摸索、改革与实践,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人

武汉学校创办人是腾讯公司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陈一丹先生。陈一丹先生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他说“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项无比神圣的事业。”因而,他采用“办学不取回报”的方式,投资举办武汉学院,开启国内非营利性民办公益大学的先河。2010年,陈一丹先生捐赠1000万设立武汉学院“陈一丹奖”,2015年1月,捐赠2000万元用于武汉学院置办图书典籍,更是首期投资20亿元用于武汉学院新校园的建设。

(二)高起点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陈一丹先生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要找准自己的特色,错位竞争。未来武汉学院要办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学,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武汉学院ACA实验班采用“学位教育+资格证书”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顶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合型、高素质、领导型会计人才。这个培养模式不仅保留了传统会计本科教学的基础核心课程,还将ACA证书课程科学系统地嵌人到传统会计学本科教学计划中,为任何一个想要在财经和商务领域发展的学生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高层次人才不仅体现在专业背景,更要具备与人沟通的软素质,特别是良好的英文能力。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还添加了《会计专业英语》和《雅思》课程,目的在于从听、说、读、写全方位打造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沟通水平和应用能力。

(三)重视加强师资队伍

“明德”的教师是一丹先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武汉学院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聘请了有经验的“一本”高校教授帮助和指导学科专业建设,为本科学生上课,提高会计本科生的理论素养。二是重视打造自己的师资队伍。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中青年副教授、海归会计人才。采取了“老带新”这种融合方法,让具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们从专业知识理论、教学方法技巧、师德师风等各方面传授他们的经验和心得,帮助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三是学校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紧密合作,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培训。通过这种高水平的培训交流会,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让教师有机会了解会计行业的国际发展趋势。

(四)按照国际接轨要求,高起点选择教材

会计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结合的非常紧密的学科,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论水平低于公办高校,实践水平又低于职业院校的游离状态。在如今出版的众多会计本科教材中,很少有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办学特点而编制的教材。会计教材的改革和发展远远滞后于会计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大趋势下,大部分民办高校喜欢直接选用国内一流名校编写的会计学专业教材,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水平和需求,导致教材不能充分满足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要求。

武汉学院ACA实验班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是由武汉学院的教师用多年的教学心得并结合学生的特色编制的自有教材;资格证书课程所涉及的教材全部直接采用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授权的全英文国际统一教材来组织课堂教学。这两类教材独立分化的选择,突出了学位课程和资格证书课程各自的课程特点和考核需要,也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武汉学院ACA实验班通过近5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萁中不乏有腾讯、德勤、致同这样的知名企业,体现出用人单位对武汉学院在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改革创新的认可和青睐。武汉学院抓住民办高等会计教育发展的新契機,大力开展服务湖北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培养,为会计教育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国际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

[摘要]国际会计趋同是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贸易以及资本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广泛,这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并产生相互依赖的特点,随着跨国商品的不断扩张,我国的经济已进入全球化发展。这给会计行业带来崭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针对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影响进行详尽的分析与探讨,希望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际会计趋同;影响;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4.122

随着会计准则的提出,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向全球化发展,并逐渐向国际化市场迈进。国际化会计之所以被提出是因为会计的差异而产生,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展开以及大量的跨国公司上市,给整个金融带来一定影响,这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会计准则相关。所以国际会计趋同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值得注意的是,趋同所指的是进步的方向,而并不是等同于。当然,目前我国的会计趋同还需要不断努力,逐渐实现趋同的过程。

1国际会计趋同的必然性

企业竞争必然有贸易往来,而这种往来也给会计行业带来新的挑战,也正是有了会计行业才使得企业间或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变得更加顺畅和谐,可以说会计在贸易往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会计是以货币为主的一种计量单位,其主要职责就是为所在企业或单位以及一些经济贸易组织提高经济效益,会计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把整个贸易往来用数字形式体现出来,为决策者提供一些有用的经济信息,供决策者思考。随着市场经济的相互发展与竞争,大多数企业或单位对会计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进行国际贸易往来时,会计从业者就要對各国之间的金融系统以及行业法规做到全面了解,要从国际角度出发,而不是针对自己国家的会计信息进行预算或使用。所以在进行跨国贸易往来时,要对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并且遵循与之贸易往来国家的会计准则,加强各国会计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这样才能使企业快速融入全球化资源,并且拥有全球化的消费市场。一个国家经济的好坏直接关系整个国家的发展,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这种大环境发展下,我国更应鼓励自己国家的企业向国际化领域进军,利用经济全球化形势引入更多企业,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际会计趋同,避免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因会计准则的不同而影响彼此合作。所以面对这样的形势,国际会计趋同是大势所趋。

2国际会计趋同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历经了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并且形成了会计模式。而随着西方国家会计模式的创新,我国也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转移到西方会计模式学习中,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已逐步迈进全球化发展行列中,这也表明我国也真正融入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浪潮中。全球性、高质量、国际会计准则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形成可以说促进了国际会计的协调与发展,满足了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国际工商业的发展需求。众所周知,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很多企业也因此倒闭,正因有了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很多国家也对会计制度引起重视,制定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并且安全可靠的会计制度对预防金融危机爆发意义重大。对于各国问贸易往来最关心的话题就是全球经济架构的平稳运行,所以国际会计趋同对各国间市场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所以到目前为止,如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很多国家已经对国际会计准则产生认可,并且很多国家也表示会积极响应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国际会计趋同准则很多国家采用完全复制的方法,就是将国际会计准则直接应用到本国会计准则中;还有一部分国家或地区并没有完全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整体趋同方向进行复制,并且结合本国国情进行不同整改与调整。我国要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方面还有待加强,为了促进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也建立了相应的会计准则体系,并做出实质性的改变,相信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也会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3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状态,可以说国际会计趋同的准则对我国而言是一种考验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很多国家对国际会计趋同的准则已先行一步,我国国际会计趋同可以在他们的趋同的经验中总结方法,减少国际会计趋同道路上遇到的障碍,进一步加强我国国际会计趋同的步伐,同时对于在趋同过程中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是一种节约,为我国市场经济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此外,我国在金融方面的发展还需要向其他国家借鉴与学习,面对经济缓慢发展的步伐,加之我国证券市场等金融行业整体体制不健全的现状,国际会计趋同可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同时,由于我国特有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目的上和报表的使用习惯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有较大的差异,要想在趋同中改变这些既定的习惯不仅对我国的财务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是一项重要挑战,而且对于完善我国会计的健全监督机制来说也是一项重大挑战。

4面对国际会计趋同我国应做出的对策

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框架体系要广泛地涵盖各类经济业务,要坚持建设可以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还要在体系中加强概念框架的建设,为会计准则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现有的社会体制要求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来落实相关政策,而是要不断调整会计准则,将其调整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在此基础上适当借鉴国外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体制,提高我国市场的整体规则性,不断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和控制,这也是为国际趋同奠定强大的市场基础。

除此之外,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全球地位逐渐提高,因此要积极地参加国际会计组织,并提高自身的话语权,提高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修改中的地位。将传统的被动趋同逐渐转变为主动趋同,时刻了解国际会计制度发展的一些新动态、新事件,并与别国进行积极沟通和交流,更好地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进而达到提高国际会计趋同效率的目的。

再有就是,我国还要高度重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提高会计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并对已经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进行再教育和在培训,将全新的知识、技能融入到会计工作中,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会计工作人员主动去学习会计制度,改变传统的会计处理模式,不断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保证国际趋同可以顺利实施。而对高校的财务教育工作来说,要对先关的会计教材进行完善和创新,要保证完善后的会计教材能够向学生传递更多的最新的会计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会计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5结论

家校合作的趋势篇6

如今金融专业趋势逐渐从宏观走向微观,涉及的金融行业也趋于全球化以及混业经营的形式,这些皆向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出了新的难题。要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就必须符合时代潮流,顺应形式发展,向社会输入符合要求的毕业生。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专业的第二课堂要为学生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人才市场的新形势下必须要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认真设计所有环节,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

要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关键在于如何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进而全方位武装学生的知识、自身素质以及实践技能。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按照新形势的发展轨迹而不断变化,不应墨守成规。现在,现代金融学理论更新周期快,信息量越来越大,并且现代金融行业也一直不停向前发展,这些都对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应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实践也该有相应的改变。

1 人才要尽快适应新形势,勇敢迎接新挑战

1.1.金融专业以及金融行业皆趋于全球化、工程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信息革命不断升级深化造成了这三大趋势。这些趋势也将成为金融领域在未来发展的主导潮流。金融专业及金融行业趋于全球化、工程化、信息化,这些都让金融行业从业者面临更多对自身技能的挑战,比如他们必须要提升自身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因此,在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人才时,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将这两项实用技能当成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来提升。并且金融领域的创新速度惊人,特别是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金融创新速度非常快。所以,在金融趋于全球化的背景下, 学校应该提高对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使学生更具有国际化视野,提高他们的金融方面的创新能力,向金融领域输入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2.如今金融的主流趋势是金融一体化及混业经营,这两大主流趋势更是提高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趋势均表明,金融专才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形势,金融从业者不仅仅要对金融精通,更需要让自己的知识扩展延伸到更多的方面,要求这些从业者在“专”的基础上“通”。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初实行精英化教育,经过多年,逐渐演变成大众教育。这些院校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应用型通才。而由于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应用型高校更倾向对专才的培养而缺乏对通才培养的重视,但由于金融行业趋于混业经营,培养专才已经不再能达到当今时代对人才要求的标准。而且金融学比较开放多变,因此,在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人才时不应过多注重专业方向,更应关注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否过关,以及他们在社会中是否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3.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各个金融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同时对如何培养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第一,由于一部分金融行业从业者不遵守社会道德,金融危机爆发,严重影响了一部分人的生活。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加深学生对商业道德的理解,防止他们进入社会后道德缺失。第二,金融危机的爆发也表明了培养通才是十分必要的。混业经营、交易信息化和产品多样化导致了金融危机爆发。如果想防止金融危机再次出现,必须向金融行业输入更多精通多种金融业务的通才。综合型人才是金融行业从业者的必然趋势。第三,金融危机爆发快,破坏力强。这更加突显了风险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强化学生们的风险意识,就需要学校增加关于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等方面的课程。

1.4.金融学科逐渐由宏观向微观发展转变,这是由经济理论衍生出来的金融理论。它依托于货币银行学和经济学理论,并由此展开。现代金融理论体系逐步确立是在马科维茨提出证券组合理论之后。其后,斯科尔斯、托宾等人不懈努力,使得金融理论越来越趋于微观,逐渐脱离货币经济理论的框架。最终学科变为相对独立的状态。其后,金融工程学等各种金融学科也慢慢发展。当金融学从宏观转为微观后,不仅是研究对象,事实上其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包括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形式。这就对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只有适应时代潮流,才能在步入社会之后为金融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这也对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需要增加反映金融方面前沿理论的课程以及各种帮助学生更好地顺应金融潮流的实践课程。金融理论趋于微观化,使得金融分析由定性逐渐演变为定量。因此,学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的培养。

2 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粗略来说,进行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知识和处理金融业务的能力的,可以在银行、保险、证券等企业以及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当今社会金融形势不断变化,此目标也应随之改变。应将目标细化成如下几点:

2.1.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金融趋于全球化,此趋势卷入了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系统。发达国家的金融,一直引领着全球金融领域的发展潮流,特别是美国。但没有一个金融机构可以独立,或直接或间接都会和其它国家的金融机构存在各种联系。所以,学校必须注重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2.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金融行业趋于混业经营,因此,金融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理论知识应涉及银行、保险和证券等方面,还应包含经济学、国际贸易以及财政学等学科,当然,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也不可缺少。

2.3.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金融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逐渐提升,因此,金融行业从业者的道德品质也就至关重要。若他们的商业道德缺失,其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将是不可预估的。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必须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

3 应用型高校本科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高校教学的核心是理论教学,学校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播专业知识。而培养人才的目标能否实现,与学校是否合理设置课程设置有很大关系。在金融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设置课程必须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增加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尤其是金融英语。实行双语教学。其次,加大其他基础课程的教学比重。金融行业趋于混业经营,因此,要培养综合型人才,学校需要设置更多的例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基础的课程。还要加大辅修课的比重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等课程。最后,要加强实践活动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

[1] 王认真.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3(8):32-33.

[2] 刘正桥.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金融经济,2013(20):21-22.

【作者简介】

家校合作的趋势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教育;发展趋势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校开展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通过与企业实现良好的合作关系,来对高等人才进行定向培养,以使其教学培养内容可以满足行业市场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这也是目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是,从目前高校“校企合作”开展模式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大多数高校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方向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以高校与设计企业合作为例,来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高校与设计企业间合作的有效措施。

1 “校企合作”趋势分析

1.1 政府与学校职能的主导化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起初来源于一些发达国家中的职业院校,企业与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初衷就是可以在该关系中有效地获得较为廉价的劳动力。这就导致虽然从表面来看,院校与企业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学生在实际的企业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当作学徒工,并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地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无法真实有效地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定向培养,也就无法为国家的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这促使政府逐渐在“校企合作”中发挥出主导作用。

1.2 合作模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各部分职能以及责任都较为独立,导致在合作的过程中无法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在该合作模式下,高校主要负责对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培养;而企业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实践。这就导致高校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培养内容与企业对专业技能实践培训内容相脱节。例如,在高校与设计企业的合作关系中,学生在高校中所学习的设计理论以及设计理念与企业的设计理念差距较大,学生无法将实践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无法体现“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效果。

该合作模式所带来的不足也促使了“校企合作”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且,企业也会根据高校专业之间的差异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高校与设计企业的多元化合作中,相关的培养计划以及培养目标是由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的,并且为了保证高校相关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可以与设计企业的发展相契合,其还制订了相关的教师培养计划,定期安排教师到设计企业中接受培训,从而保证学生在高校中所学的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形成的设计理念可以真正与设计企业的发展理念相吻合,从而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开展。

2 “校企合作”策略分析

2.1 “客户―学校―企业”三者为一体的合作模式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说是近些年来高校一直在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设计教学中,该专业的课程设计应该始终与企业保持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企业进行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场地保障,让学生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来进行实践学习,从而将学习的课程理论真正与设计工作进行紧密的联系。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满足了高校实践应用型社会人才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设计企业的发展走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可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2.2 工作室教学模式设计

设计企业在近年来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并且,其以工作室为形式的运营团队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高校教学工作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快速的发展需求,应该设计一个以“教师――课堂――学生”为主的工作室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工作室的运作方式;并且,学校还应该选取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知识培养与教育。以工作室为主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室来模拟工作室的环境,教师与学生来模拟各个身份,互动学习。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教学项目的参与者,其不单单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增强自己的践能力,拓宽专业视域,从而锻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思维。

3 结语

本文对高校中“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根据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开展的实际情况,以高校与设计企业合作模式发展趋势为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希望,通过文中的分析,能够对同行业的教育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而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独友.基于行业特色的高校产学研合作[J].中国高校科技,2014(06).

[2] 简世德,彭婷,周姝言.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

家校合作的趋势篇8

关键词:党校图书馆 数据库建设 建议与对策

1.准备工作

1.1明确党校数字化图书馆发展新趋势

我们在数据库建设的前期准备中感到新时期党校图书馆发展主要有四个明显趋势。数字化建设呈快速发展趋势;资源采购呈数字化趋势;馆员队伍建设呈、专业化、复合化趋势;服务呈主动推送趋势。

在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进程中,很多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早在2005年就开始陆续投入。特别在2010年底,中央党校为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提出科研专题立项,以子课题采取招标方式由各地党校应标,加大了对图书馆的投资力度,目前已从硬件系统平台更新改造阶段转向资源建设阶段,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呈现出新的上升趋势,尤其是以色彩、音频、视频、图片等多方位地展现图书馆的资源,力求实现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规范性、特色性。

1.2通过调研与考察明确发展目标

围绕党校图书馆“如何做好数字化建设、如何实现创新管理、如何提供优质服务”我建议到兄弟党校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进行学习与交流,明确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的发展目标,使我们的工作有的放矢。

1.3更新技术设备

我们党校基础设备陈旧落后,需要更新,我们的工作是做好设备更新预算,及时向校委汇报,争取得到校委的支持,满足数据库建设要求。

2.数据库建设的具体方案

2.1确定特色性选题

首先明确特色在哪里。党校图书馆主要是围绕党校教学、科研、咨询工作,为教师和学员提供学术型、研究型的理论资源支持,所以,数据库建设不能完全照抄其他委办机关的资源,同时还要满足党校教学、科研对市情信息的理论研究需求。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几次讨论,我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最后确定我们的重点应该建立在哈尔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战略、哈尔滨新时期发展战略规划、哈尔滨老工业基地发展状况等方面,突出体现近年来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哈尔滨地处我国东北地区,是全国计划单列城市之一,也是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城市之一。调整后的哈尔滨市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松北、呼兰、阿城8个区和宾县、巴彦、依兰、延寿、木兰、通河、方正7个县,五常、双城、尚志3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64.24万人。研究一个城市的发展战略,首先应该认清市情,正确分析自己存在哪些当前的和潜在的优劣势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趋势,还要看到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挑战,这样才能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对策。

2010年1月10日,中共哈尔滨市十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正式公布了哈尔滨发展战略规划。规划把松花江作为哈尔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总纲,建设“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城市格局。基于哈尔滨的发展背景,我们选择了建设以“哈尔滨发展战略”为特色的数据库。特色数据库是指依托馆藏信息资源,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加工、存储,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数字化并组织起来的信息集合。

2.2广泛搜集资料

我们本着“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在校委的积极支持下,在购买一些电子资源的基础上,又新搜集了本校资源与合作资源。主要包括:在校学员论文、教师课题研究成果、专家授课视频等。

2.3搭建特色数据库框架

我们在搭建“哈尔滨发展战略数据库”的结构框架时,以中央党校“三大文库”建设为分类基础确立框架。经过资料筛选,确立自建数据库更详细的主体框架,拟建成的“哈尔滨市情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专题数据库

(2)老工业基地改造专题数据库

(3)哈尔滨科教文化专题数据库

(4)《教研参考》专题数据库

(5)学员论文数据库

(6)教研人员课题成果数据库(校级、市级、省级、部级课题成果)。

(7)外请专家授课视频库

(8)哈尔滨调研通讯数据库(哈尔滨市委政研室提供)

(9)哈尔滨民生民意调查报告数据库(国家统计局哈尔滨城调队提供)

(10)统计数字数据库(哈尔滨市统计局提供)

(11)哈尔滨市情调研报告数据库(哈尔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哈尔滨市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联合提供)

(12)哈尔滨市情手册数据库(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提供)

拟定建成的数据库量:1―5万条数据,大于1TB容量。

2.4规范加工整理数据

特色数据库建设,严格遵照中央党校的数字资源建设规范加工整理数据。首先,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认真的审核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其次,应注重对文献资源的深加工。不能停留在单纯地将原始文献数字化,而是要逐步深入地对数据进行组织、加工、整理、规范,使各类数据格式也基本符合建库的规范要求。

2.5数据

上一篇:境外应急安全预案范文 下一篇:集体活动安全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