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05 11:41:34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1

关键词 家校合作 家长主体 数量缺失 质量缺失 结构缺失

目前“家校合作”尚未形成一个确切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英语中表述“家校合作”的词最常见的是“家长参与”、“家长干预”(parent participation/parental involvement)、“家长―教师配合”(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教育介入”(educational intervention)[1]。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结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1]。虽然国内外的教育学者与专家对“家校合作”概念的界定存在着争议,但都毫无例外地认同和强调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不可或缺性。然而我国部分学校在“家校合作”实践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凭借其权威及主导地位,遮蔽和湮没了家长的声音,取代和抹杀了家长的主体性,导致家长在合作活动中不能发挥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本文以广州市S小学为例,具体分析家长主体性缺失的现状及出现的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及途径,以期为家校合作深入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家长主体缺失现状分析

1.家长参与显性的“数量缺失”

家长主体数量缺失主要是指家长未能参加合作活动或缺乏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显性缺失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是部分家长出席合作活动的次数不足,根据统计结果,只有23%的家长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全部活动,55%的家长有过缺席合作活动的经历,还有7%的家长从未参加合作活动;其二是家长与教师联系和沟通的频率较低,每学期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次数多集中于3次,且时间多分布于开学前后与考试前后。尽管随着家长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子女教育的日益重视,家长主体数量缺失的现象逐渐减少,但因为家长普遍参与是家校合作活动顺利开展的自然基础和潜在前提,这一问题依旧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家长参与隐性的“质量缺失”

家长主体质量缺失是指虽然家长参与到家校合作中,但并没有在其中发挥或充分发挥作用。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是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扮演“旁观者”或“听众”的角色,主观上不愿发表意见或提出建议。由统计结果可知,42.7%的家长在家校合作中选择沉默,积极参与合作互动的家长比例只有11.3%。其次,家校合作双方主体地位不平等导致家长的意见不被重视,客观上阻碍了家长作用和功能的发挥。高达70.4%的家长认为,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学校相关领导或教师对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敷衍塞责或置若罔闻。由于家长参与质量往往是家校合作能否取得成效以及多大程度上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和关键环节,因此,如何提高家长参与质量是目前家校合作亟待解决的难题。

3.家长参与角色的“结构缺失”

家长主体结构缺失即家校合作活动中家长参与角色分布失衡,也就是说参加合作活动的主体是母亲,而父亲参与度过低,有的甚至基本淡出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母亲参与合作活动的比例高达47.6%,几乎占据参与者总数的一半,而父亲所占比例尚不足20%,甚至低于祖父辈的参与比例(25.3%)。这一数据表明,父亲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缺位”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家长主体缺失归因

家校合作中家长主体缺失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涉及合作中双方地位不平等,也包括合作形式不恰当,既有家长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教师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

1.时间“冲突”及教师“不欢迎”态度致使家长主体“数量缺失”

随着国民的受教育比例与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家长大多意识到教育是家长和学校双方共同的责任,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再是制约其参与合作的因素之一[2]。时间的冲突及教师的“不欢迎”态度演化为家长数量缺失的主要原因。首先,由于家校合作中部分活动的开展时间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某日上午或下午,这与家长的工作时间产生矛盾与冲突,家长很难以参加学校活动为由向所在单位请假,从而导致合作活动中部分家长的缺席。

其次,部分教师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动机和能力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4],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为了监督和挑毛病。在这种先入为主偏见的影响与作用下,部分教师保持职业冷漠和自我封闭,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排斥与抗拒。即使他们抵触的情感并非总是外露,但是与家长交流过程中有意或无意表达出的否定措辞,流露出的不耐烦神情,甚至是一个轻视或不悦的眼神,都会向家长暗示和传递教师“不欢迎”的态度,家长一旦感受到教师的拒绝和排斥,自尊心与情感就会受到伤害,参与学校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自然会受到打击,导致部分家长选择“自我淘汰”,不再参与合作活动。

2.家长参与意识和能力不足及不平等、单向交流的合作形式导致家长主体“质量缺失”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目前,民众的民主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强。广大家长缺乏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意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参与学校管理的合法权益[2],虽然家长出于关心孩子及与教师搞好关系的考虑,能够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但是缺乏向学校提出意见、建议及进行信息反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惯于保持沉默,甘愿成为“倾听者”和“旁观者”。此外,由于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育人活动,而大多数家长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不熟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家长即使有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意向,但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限制,也很难在合作活动充分发挥作用。

不平等的单向交流合作形式是导致家长主体“质量缺失”的又一主要原因。家校合作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异化为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僭越,家庭教育开始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丧失了“地位平等”这一合作的真正内涵[3]。家校合作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内容的选择往往只考虑学校的需求和教师的便利而不照顾家长的实际情况,学校还远没有把家长看作是儿童教育过程中平等的合作伙伴。教师动辄采用近乎命令的口吻要求家长执行学校的决策,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工作,学校教师的强势使家长在话语权博弈空间中处于劣势。学校和家长双方地位的悬殊,使学校常常“居高临下”地“俯视”家长的意见,自然不能及时、认真、充分地考虑家长的建议,从而限制了家长主体作用的发挥。

除此之外,我国当前家校合作活动中,学校单向传输多,双向交流少。“家长会”沦为孩子学习成绩、道德发展状况的“报告会”以及孩子失范行为的“告状会”;学校开设的“科学讲座”异化为脱离家长实际需求的“知识灌输课堂”;信息单向传输的合作形式使家长缺乏强有力的利益表达渠道和信息反馈途径,难以实现家长参与由低层次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过渡到高层次的参与管理和决策。

3.传统文化影响及较高的机会成本造成父亲角色“结构缺失”

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曾经说过:从生物角度讲,父亲是必不可少的,但从社会角度看,父亲却被描绘成养儿育女的“局外人”,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自母系社会以后,我们的文化就是与此观点亦步亦趋的[4]。受传统儒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母亲往往被赋予“相夫教子”的使命,父亲大多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使父亲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界定为赚钱养家的顶梁柱,主要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支持,除非孩子出现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和失范行为,否则一般很少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尽管近年来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家务分担与权力分配渐趋公平[4],但是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亲角色缺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父亲相对于母亲参与合作活动的较高机会成本是造成“结构缺失”的另一原因。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5],家校合作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因参与学校活动而放弃的在同等时间内工作而赚取的报酬。由于人力资本存量、边际生产能力的差异,父亲的工作弹性时间相对于母亲往往较少,相同单位时间内赚取的货币报酬相对于母亲较高,因此,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父亲往往做出不参与学校活动的行为选择。

三、建议及对策

虽然家长和学校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有着广泛和良好的合作基础,但家长与学校并非天然的合作者。面对合作过程中暴露出的家长主体缺失问题,我们应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积极应对,实现家长和学校双方优势互补与互惠互利,营造一种充满爱与信任的氛围,使孩子在这种氛围中自由、健康地全面发展。

1.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转变教师态度,增加家长参与数量

协调学校活动与家长工作时间,避免因为时间冲突导致家长无法参与合作活动,学校活动时间的安排不能只考虑学校和教师的便利,还应遵循家长的意愿和需求。根据调查内容,80%的家长希望将家长会和科学讲座的时间安排在自由时间充裕的周末,那些离不开学校真实教育情境的家校活动(如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等)开展的具体时间,可经家长商议后由家长委员会最终决定。

此外,学校在鼓励和支持家长积极参与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价值和意义的宣传和教育,转变教师封闭保守的教育观念。首先,使教师意识到家长参与合作活动具有合理性,家长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和纳税人享有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6],这是家长的应有权利。其次,家长参与合作活动的开展和良好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对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继续社会化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减少或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教师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可以加深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及家庭背景的理解和认识,避免因不熟悉情况而造成对学生的误解,有利于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1],提高教学和工作效率。此外,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架起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桥梁,密切了家长与教师的联系,加深了彼此感情,使家长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和教学工作的不易,感受和体验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自觉理解和尊重教师,支持和配合教师工作。

2.提升家长参与意识和能力,转换合作形式,提高家长参与质量

首先,通过学校的宣传和引导使家长明确意识到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是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家长一旦有了这种意识,便会自觉地参与学校教育,并向学校要求知情权、咨询权、监督权和决策权[3],实现“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此外,由于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征,学校还应努力提高家长参与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开展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专项培训,不断提升家长参与各项活动及学校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学校可以通过讲座、专题培训及家长经验介绍交流会等方式,使家长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组织管理、决策制定的技能和技巧。使家长不仅能够主动参加,而且能高质量地参加到家校合作中来,从而不断提高合作效率,推动各项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其次,学校在家校合作开展过程中,应将家长视作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其下属的“教育助手”和“通讯员”。学校应该尊重家长参与管理与决策的权利,信任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多用商量的语气而不是以命令的口吻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时要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避免“非教育性话语”的出现;对于家长反映的意见或建议应给予及时、充分和认真的考虑,积极采纳富有意义和建设性的建议,在舍弃不合时宜的意见的同时向家长作出解释与说明,使家长感受到来自“合作伙伴”的尊重。与此同时,学校应努力实现合作形式由单向传输向双向交流转变,家校合作不仅包括学校教师向家长的信息传递和宣传教育,还应包括家长的信息反馈和利益表达。学校应突破教师唱主角的传统家长会模式,不断创新家长会形式,凸显家长主体性地位,给予家长发表意见以及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科学讲座的内容应切合家长的实际需要和兴趣,以他们的切身经历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主题素材[7],避免空洞抽象的知识灌输,并使家长有时间现场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参与问题的讨论。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双向沟通合作形式,客观上为家长高质量参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3.重塑父亲职责和使命,提高其对合作活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调动父亲参与合作活动的积极性

鉴于父亲在孩子个性养成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应尽快实现父亲在家校合作中的归位和复位。首先,应重塑父亲在家庭中的职责和使命,当前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各种技术的、经济的和思想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涉及到对父亲角色的重新界定[8]。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由于经济原因所导致的高度民主的地理流动性,或者说举家迁往经济效益较好的地区,导致核心家庭开始日益增加,并且越来越多的母亲或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或是因为经济的原因,逐渐走出家庭从事全日制工作,这种情形下,父亲理应肩负起“养家糊口”和“孩子教育”的双重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学校也须转变以往对父亲的角色认知与角色行为期待,以肯定和赞扬的舆论导向鼓励更多的父亲参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近期一项实证研究表明,通过家校合作在家庭及学校内创造出来的合作力量,可以减弱家庭经济条件、社区环境对子女成长的不利影响,这种合作力量比拥有的物质及文化资本更重要[9]。因此,父亲为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而放弃参与合作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父亲参与合作活动不单是“消费”还是种“投资”,而且是一种更直接与高效的“投资”方式,不仅有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学业进步,还能使自己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这种活动的收益是难以用货币衡量的。

4.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扩大家长参与合作的方式和途径

随着第五次信息传媒革命的兴起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社会各领域产生了巨大、深刻的影响。学校也可藉此契机,利用多媒体传播技术的即时性、快捷性、开放性、灵活性的优势[10],构建集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于一身的家校互动支持平台。随着网络功能的逐渐强大,网上通话、网络视频、群发短信等将能引入到平台中[10],从而不断扩大家长参与合作的方式和途径,弥补传统家校合作模式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基于网络的互动支持平台不仅为因故无法参与合作的家长提供网络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还可以为家校互动提供灵活高效、简单快捷的个性化互动平台,从而在增加家长参与数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家长参与质量,还有利于解决父亲角色缺失的难题。尽管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现代家校合作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传统家校合作模式可以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师对孩子的家庭环境和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1],具有现代信息技术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应将二者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的统一。

解决不同类型的家长主体缺失问题的各种方式和措施之间,并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家长数量的增加有助于集思广益从而提高家长参与质量,也有助于角色结构的平衡;家长参与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家长(包括父亲)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因此,学校应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学校对于家长的合作关系,也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再开放的学校也会遇到一些不太成熟或被其他问题困扰的家长,偶尔一两个不合作的家长也应被看作个别现象。即使建立了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学校也会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考验、赞扬或批评,但此时的学校已不再是“孤家寡人”,家庭将与学校共荣辱、同发展[1]。

参考文献

[1]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黄河清,马恒毅.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3] 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美]罗斯・派克.父亲的角色[M].李维,译.辽宁:辽海出版社,2000.

[5]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01.

[6] 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

[7] 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 伊凡.家庭教育中的中国式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

[9] 吴重涵,张俊,王梅雾.家长参与的力量――家庭资本、家园校合作与儿童成长[J].学术月刊,2014(3).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2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瓶颈

1.学校方面:理念出现偏差

这里的理念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教育理念。

首先,一个学校的生存乃至发展都离不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的是该学校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家校合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决定了学校对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组织管理热情和检查指导机制。在当前“唯分数论”大行其道的环境下,若学校的办学理念不进行创新改革,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的“人才”上,那么,学校和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目的就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其合作效率也会大大降低,不但不能促进反而会阻碍家校合作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次,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是影响家校合作的关键因素。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教师本身外,还包括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开发人、家长交流的对象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家校合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然而,部分教师在理念上的“重智轻德”、对家庭教育的不信任等都严重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这些结果的背后是家校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理念不正确、不一致,如何寻求共同的、合理的目标和理想是其中的关键。

2.家长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能够积极主动提出要求的少之又少。家庭作为家校合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家长又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家长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那么,家庭教育必定是失败的,而家庭教育的失败又将导致家校合作产生断层。因此,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之融入科学的家校合作中,并让他们感受到家校合作所带来的孩子的成功,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家校合作是尤其重要的。

然而,有家长认为,只要学校需要,我愿意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学校的工作出谋划策,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做。显然,对于部分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经济条件的家长,其缺乏参与家校合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本质不是意识及行动上的懈怠,而是没有一个适合的方式、渠道来表达。

3.合作手段:缺乏有效方式

目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有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电话交流等。家长会是学校召集学生家长参加的会议,目的是互通信息,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是一种会议形式的家校合作,一般在每学期的期末开展。家长学校是指向家长传授教养子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学校,目的在于宣传家庭教养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掌握抚养、培养、教养子女的知识和技能。家访和电话交流大多是学生在校出现了问题才进行沟通联系。显然,无论是家长会、家长学校,还是家访、电话交流,这些合作方式都是单向的,都是由学校方面主导、主动发起的,学生家长则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做一名“忠实”的倾听者,而且会因时间短暂,话题仅局限于学生成绩及所犯错误,并未能够进一步谈及培养发展。目前家校合作方式的局限、单向性,以及具体操作的流于形式,使得合作并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因此,追求合作的实效性,寻求科学、合理的家校合作方式是当前家校合作的重要任务。

二、家长委员会――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重要方式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中由家长代表组成的一种群众性教育合作组织。其一方面代表家长,反映家长和社会的要求,协助并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一组织协助做好家长工作,对家长的子女教育工作进行帮助和指导。家长委员会与家校合作中的其他各种方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长委员会是一个由家长代表组成的组织体,它代表的是大部分家长的意见,道出的是家长真实准确的心声。有了这样的一个渠道,家长能够平等地以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的事务当中来,促使家校合作常态化,并且家长与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这样的优势是家长会、家访等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1.建立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要求

当前,从学校这一角度来看,管理主体范围上还比较狭窄,仅局限于校长和领导班子,学校的大事主要是由校长来决定。但如果校长及领导班子在知识、能力、信息等方面有所欠缺,就可能造成学校的决策失误。现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怎样让学校工作建立在信息广泛收集和管理之上,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应扩大学校的管理主体,不仅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还要把家长作为学校管理主体纳入进来,形成一个多元管理主体管理学校的氛围。很明显,现今的“5+2=0”的现象已经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已经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其次,从家长角度来看,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不希望被排斥在学校围墙外面,他们希望能够成为学校管理主体中的一员,希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有效结合来实施。因此,一批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学校管理的家长,期望在子女教育、学校发展等方面能够得到更多的话语权。

最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中小学要建立家长委员会。民主管理是学校管理构成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学校管理体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它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该具有的地位。但是,要真正使民主管理的这种地位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得到落实,充分地发挥民主管理的作用,还必须找到一种能够体现它的这种地位的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是从属于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因此,家长代表能够以平等的学校管理者、教育者身份参与到校园民主管理中来。伴随着社会对学校管理方式转变的要求,中小学应建立家长委员会,它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保证,是现代学校民主管理的要求。

2.有助于保障家庭教育权的实施

劳凯声认为,国家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在不同的教

育领域里力量消长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具体学校组织的举办和运作上,社会利益群体将会获得主导权,国家在这方面的教育权行使将会被削弱,其行使模式也会逐渐转向对社会教育主体授权,交由社会利益群体或者个人具体实施,尤其在个人实施社会教育权方面会获得重大进展,从而形成群体教育与个人化教育相结合的多元化社会教育权行使体系。显然,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儿童的教育是父母与国家共同的权力和责任,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儿童最大利益的实现。对我国而言,整体上还缺乏对父母教育权,特别是父母对学校教育参与权的认可。目前,父母教育权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内容上还欠缺法律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我们从观念上已打破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分离的观念,需要的不仅是法律制度上的认可,更需要一种合法、合理的形式,使父母通过家长委员会组织这一合法的形式行使其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决策、管理权利。家长委员会拥有自己的章程,由家长代表组成,通过这样的一个组织群体,家长的家庭教育权才能够有效实施,他们才能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来。

3.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与经验分享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中流砥柱的这一代面临的是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生活节奏相比以前更为快速和紧凑,加之人际关系的越发淡漠,家长与家长之间几乎没有机会进行教育孩子的经验交流。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家庭教育方式,许多没有意见的家长也只会随大流,强压自己的孩子参加奥数班、假期特长班等等。这一系列的社会家庭教育现象虽然引起了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而且媒体也曾多次报道负面新闻,但是却屡禁不止,还愈演愈烈,因此,社会把矛头指向了考试制度。但究其根本,笔者认为,家长的教育理念才是要害所在。家长委员会对于家长来说,得到的不仅有来自学校方面的专业性指导,还有来自家长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这有利于家长提高自身教育子女的水平和能力,也给了家长一个教育孩子的参考和借鉴。其他家校合作的方式都难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4.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发展

学生的家长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行业,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专业学识、不一样的社会资源,无疑对于学校的发展是有很大益处的。但凡成立一个家长委员会,其委员都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能够代表家长们的意见。不仅要有较高层次的干部、经理等,还要有普通劳动者的代表;不仅要有出点子的人物,也要有干实事的人物,要求形成最佳组合,发挥整体效能。家长队伍中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开采,借以支持学校的发展。比如,让做律师的家长向学生讲预防青少年犯罪和自我保护的知识;请做心理医生的家长讲身心健康的养成和如何抗抑郁情绪等等。还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争取一些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创设良好的平台,让学生体验生活,动手实践。不仅学校应该主动,家长也应该通过家长委员会适时召开会议,结合自身优势条件,主动整合社会有利教育资源,支持学校发展。

三、家长委员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最近,有多篇报道指出家长委员会已经成了学校乱收费的“白手套”,成为了代替学校乱收费的组织。而且我们的家长委员会没有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得到落实的功能。因此,学校的任何决策都不需要得到家长委员会的批准后执行,而且家长委员会中的家长代表大都是那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带“长”字头的人员组成,他们不能反映广大家长对学校管理的要求。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出现的“家长委员会”,或有形无实,或远离真正的学校管理事务。部分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是建立起来了,但其在职能履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家长委员会难以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家长的意见对于学校来讲可采纳可不采纳;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代表并未真正“代表”家长们的意见;家长委员会形同虚设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并未能够发挥出来。

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学校和家长两者对家长委员会作用的认识尚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理解,学校和家长往往仅把家长委员会当作一种摆设或为了某方面的需要,功利性地利用一下,因此,导致家长委员会流于形式。二是目前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本身建设尚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既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机构,又缺乏权威性。三是虽然教育部门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明文提及成立家长委员会的法规还是比较少的,即使提到了家长委员会,对其规定也不够全面,目前还没有法规明确规定家长委员会成立的条件及权利与义务等。

针对目前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所出现的问题,以及通过对问题背后原因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提出建立家长委员会,应加快对家长委员会相关职能、权利与义务等的明确规定,使家长委员会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切实保障家长委员会发挥作用。二是探索与建立家长委员会的指导和管理机构,组建管理网络,以便加强各学校家长委员会的指导和促进相互间的交流,更好地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功能。三是加强学校领导层面对家长委员会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自觉地把家长委员会工作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重大决策和改革的问题上,认真虚心听取家长委员会的意见,把家长委员会作为社会评估学校的重要依据。四是积极开展各项家校合作活动,大力宣传家长委员会,使家长形成共识,在家长委员会代表的选取上应慎重,所选代表应能够真正体现家长的心声。五是各学校应根据本校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家长委员会工作,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各项功能,主动摸索一条家长委员会的成功之路。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3

关键词:初中教育;家长;班级管理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关注我国教育的人渐渐发现,初中生的教育不仅要依靠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同样也需要家长的协助和配合。众所周知,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三个方面的正确管理和引导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有重大作用,而在初中这个阶段,往往是最令学校和家长担心、头疼的时期。初中学生开始有自己的思想认识,对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开始有独特的见解。因此,初中时期的正确引导和管理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万分重

要的。

学校实行的有关教育管理规章制度是经过多方面考虑和实践的,但是由于学校里学生众多,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生活环境以及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因此只靠学校的教育和班级教师的管理是难以达到目的的。故而,我们作为初中班级管理者,本着“一切为学生”的原则,要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交流,实现学校家庭联合教育的管理模式。通过家长了解学生,通过学生沟通家长,实现学校教学的透明化,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发挥家长在初中学生管理中的重大作用。

一、落实教育服务意识

当前涵盖企业界、教科文卫等政府部门在内的广泛共识已逐渐变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和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服务要市场”的观念。消费者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新的教学观念,这也要求社会建立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学校制度,同样给我国目前存在的学校管理模式带来深刻影响和变化。家长作为教育经费的纳税者和消费者,逐渐认识到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同样,学校相关人员也意识到必须满足和回应家长的合理要求,才能保证学校长久的生存和和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开始认同家长在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开始接受学生家长对于学校各方面的监督和检查,让家长们能够实质性、真实参与到学校的相关教学和管理中来。

家长意识到学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作为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家长关注学校各个层次的管理,而不仅仅局限于班级教师个人。因而,家长参与到学校班级管理对于初中学校的落实教育服务来讲至关重要。

二、加强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为了避免学校权利的过分集中,最终导致学校教育出现决策的随意性以及教育的不公平现象。近年来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学校管理逐年趋向民主化,学校、社会以及家长都有自己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将自己的权利加以落实。

受中国传统教学方式和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和学生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教育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实践证明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远远不够的。家长作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家长也同样是学校教育的利益主体之一,他们对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具备参与权、监督权、建议权等各项权利,这是教育管理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从这方面来讲,学校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参与进来,进一步落实家长参与学校的相关权限,这对学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至关重要。

三、加强学校管理的社会化

学校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不应该成为仅仅是学习的文化孤岛,更应该创建开放式和社会化的管理模式,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理念,进一步弥补我国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和理念存在的弊端和不足。我国传统的管理教学模式和理念往往存在形式内容单一、学校管理权利集中、学校空间封闭、学校设备和教学内容滞后、过分关注与理论模式等弊端。为了打破这种现象,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必须增强教学管理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实用性以及针对性,加快学校和家庭联合“互动共长”模式的创建,促进教育管理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社会化,最终走上教学管理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四、促进家长与学校的和谐相处

初中班级的管理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共同协作和参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既需要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也需要大家相互协作、共同配合,在这之中,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的配合尤为重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初中学生的管理,教师和家长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和隔阂,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少,彼此之间不能理解。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宠溺较为严重,再加上初中阶段正是孩子心理和生理快速发展和成长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问题发生较为频繁,所谓的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尤为头疼的“中二”时期。但由于这一时期对孩子一生都尤为重要,家长认为学校和教师没有将孩子在学校教育好,而学校和教师也认为家长没有尽到责任,这些原因慢慢累积,导致教师和家长的矛盾和隔阂日益增加。

作为一个教师,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而且应该是平等、和谐的交流,家长和教师双方作为孩子的教育者,也同样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在共同的目标下,教师和家长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教师要理解家长内心的教育困扰,而家长也应该体会到作为多数学生教师共同教学的困难。加强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彼此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支持,建立家长和教师的和谐关系,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五、因材施教,探寻适宜的教学方法

虽然孩子们生活在相同的班集体中,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不尽相同,一样的教育方法对不同学生最终的效果大不相同。为了更好地帮助每个学生能够在初中这一人生的重要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相互协作、和谐相处,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在差异中寻求方法,因材施教,尽力为每个学生打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家长是学生成长中最重要的人,也是陪伴他们时间最长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在性格、思想上的理解往往要多于教师,而教师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动态、学习行为等方面的认知又要远远高于家长。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彼此之间相互协作,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例如,学习方法、性格、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制订不同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进步。

总而言之,学校鼓励家长配合参与班级管理,一方面是让家长能够放心相信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家长能够帮助学校教师,配合学校的教学管理,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家长对于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配合教师的教学管理,这有助于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4

1.家校合作追求形式,缺少实效

当前部分学校的家校合作的形式仅仅是家长会,家长会的内容也较固定,以介绍学生成绩为主。另外还有一些合作形式如学校开放日、亲子活动、家访、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学校等,这些合作表面上看丰富多彩,实际上却缺乏实效性。开放日时学校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排演节目,组织活动,只为完成任务,至于深层次的交流根本无暇顾及;亲子活动能够拉近家长与孩子的距离,提供亲子共同体验的机会,本该深受家长学生的喜爱,但许多学校的亲子活动并没有经过精心策划,而是照搬他人,一层不变,不能够体现学校文化特色,仅仅作为一种文娱活动开展,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抵制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家访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这对于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来说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家长委员会需要相对优秀并积极的家长主动地参与,而一些文化程度较低或者较被动的家长就会被排斥在委员会的大门之外;家长学校尽管能够教给家长一些教育知识,教育方法,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家长学校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内针对不同的家庭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2.家校合作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

家校合作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然而在实践中,学校忽视家长的反馈与家长资源的开发,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多以单向灌输为主,缺少互动交流,家长会成为成绩通知大会,家长委员会成为家长代表报告会,网络平台成为发送作业平乙入〔习。这是由于教师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家校合作观,不理解家校合作的真正内涵,没有意识到家庭在家校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此外,在沟通过程中家长与教师缺少尊重,互相挑剔,这是由于家校合作双方对沟通目的理解不同,教师认为沟通是为了让家长更好地配合自己的教育与管理,家长是配角,家长过多的参与只会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家长认为沟通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况,监督学校教育,而不是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3.家校合作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中心地位

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的纽带,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学者陈家麟指出,家校合作应遵循“把单纯从学校出发,要求家长配合转变为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原则,而现在许多学校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却偏离了这一原则,将家校合作看作是减少家校纠纷的途径,或看作是学校评优的项目。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对家校合作效果感受最深的人是学生,学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合作愿望与能力,因此家校合作不仅是学校与家长的合作,也应该是学校与学生的合作,家长与子女的合作,学校、学生、家长的共同合作。此外,教师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时会肆意滥用自己的权利,向学生家长告状或分配任务,以减轻自己的教学负担,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要知道,学生是家庭的一员,教师给学生的压力会无形地传递给家长,家长就会责备学校,学校转而又将压力施加给教师,产生恶性循环。

二、关于家校合作问题的对策

1.树立平等的家校合作观

首先,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将家校合作看作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家庭幸福的重要途径。家长不是学校教育的敌人,而是学校教育的同盟军,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学校应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家校合作关系,认真聆听家长的建议,尊重家长的态度,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而不是单方面的要求与命令。其次,教师应消除自己的权威思想,因为家长在学生的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上有着天然的优势,有些高学历家长甚至超过普通教师的文化水平。此外,家长也要端正自己的心态,理性地对待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认真地与教师交流,分析原因,当发现教师的批评存在误会时,要及时地与教师沟通。

2.优化家校合作形式

第一,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类型,召开分层家长会。这样家长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通过交流学习,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计划。第二,可以举办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亲子活动。如,清明来踏青,六一同欢乐。教师需要精心策划活动,并在活动之前让学生搜集节日相关资料,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此外,学校可以利用自己所在社区资源安排学生在假日期间进行亲子实践活动,如参观科技博物馆,亲近大自然,家庭读书日等。第三,学校要积极鼓励并配合教师进行家访工作。以补发工资或补放假期的形式提高教师家访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家访工作从质量和数量上进行定期考核,督促教师的家访工作。第四,制定规范的家长委员会章程,使家委会有章可依。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决策权,监督权,只有当家长充分意识到家委会对孩子教育有用时,才会真正信赖并积极参加家委会活动。第五,延伸家长培训。学校将家庭培训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父母延伸到爷爷奶奶,这样的培训不仅具有针对性,也具有灵活性,有利于形成家庭教育合力,减少隔代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

3.采用有效的沟通技巧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需要采用一定的技巧,我们可以借鉴罗杰斯提出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三原则:第一,沟通要真诚。指教9币和家长坦诚相待,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教师要对学生真正的关心,在沟通时候可以向家长询问与学生相关的一些信息,如兴趣、爱好、特长等,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第二,沟通要相互尊重。指教9币和家长应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接受彼此的思维方式,宽容对方的缺点不足,意识到双方在教育孩子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第三,沟通要相互理解。指教9币和家长设身处地,站在对方所处的立场思考问题,教师在下班后也是一位家长,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是一名教师,这样教师家长就有了共识点。此外,沟通还需要平等,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教师家长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师生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对话、合作的关系,家长有话语权,建议权,教师与家长可以相互交换意见,形成一种合作互助的关系,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4.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指将教师教育、学生自我教育、家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可以参与家校合作,与教师、家长平等交流,共同反思。对于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教师或家长的批评教育只会加剧学生的叛逆,与其一味地纠正学生缺点,不如让学生自己反思,教9币和家长要做的就是与学生一起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商量解决办法。在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有机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真正的需求,从而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在教9币和家长产生冲突的时候,学生可以作为调解员帮助双方了解事实,化解矛盾。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需要学生的配合,家庭的教育也需要孩子的支持,当学校、学生、家庭三者形成教育合力时,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也就显现出来了。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5

关键词: 大学教育 家校合作 概况 必要性 家校合作方式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概况

家校合作就是指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也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本文指大学教育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合作。

目前我国高校和家庭的合作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学校和家庭对双方合作本身缺乏正确一致的理解。什么是家校合作?如何实施?各自的责任是什么?对这些问题双方不能形成正确而统一的认识。其次,家校沟通方式缺乏互动和平等。家庭和学校在合作中应是平等互信的。但是现实情况是家长在合作中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提供的信息,这种缺乏平等和沟通的合作必然会给家校合作带来困难。最后,家校沟通方式单一。由于家长素质的参差不齐、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主客观原因,家长和高校的联系一直处于沟通不畅、互动不足的局面,沟通方式更是单一,主要集中于电话和书信联系,对现代化的沟通方式运用不够。

二、大学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家校合作意义重大,尤其在大学教育中更是需要家庭和学校两个教育主体的协调一致和通力合作。

1.从家庭教育的特点和现状来看,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

从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血缘关系成为维系家庭教育的纽带,这是家庭教育天然的优势,这种教育的影响既直接又深远,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另外,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同时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考虑如何调动家庭的力量与学校力量密切配合。从家庭教育的现状来看,家长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人没有学习过教育理论,对大学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了解不够,仅凭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而这往往会让孩子的教育多走弯路。而高校由于具有教育理论的优势性,因此可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从而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2.家校合作能够增强家长在高校管理中的责任感,发挥各方面的教育合力。

大学教育中有关决策、措施的制定有家长的参与,就会增强家长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同时,由于家长最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及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兴趣、爱好,因此由家长参与制定的决策,才更具有针对性,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其发展而协同努力时,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鼓舞,有利于激发学习动力,并进而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实际行动。另外,学校、家庭两方面教育能否配合密切,取决于双方能否及时交流信息。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思想工作。家长也想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建立家校合作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实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总之,家校合作使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学校教育居于系统的主导地位,指导家庭教育,协调社会教育,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状态发展。

3.从教师责任角度来看,家校合作是其承担教育责任的必然要求。

所谓教师职业责任,就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换句话说,人民教师的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责任,就是要求教师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教师必须自觉做到对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集体、社会负责,要做到这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出封闭的校园环境,走向社会和家庭,把与教育对象成长密切关联的各方面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合力,促进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家校合作可以增进家长对高校教师的了解,帮助高校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获得来自家庭的更多支持和帮助。

三、大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方式探索

家校合作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强化家校合作,对高校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高等教育中应当担当的角色,是学校教育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家长观念和角色的转变,会进一步强化教育责任,对高校教育也会日益关注,从而使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对接和相互促进。

1.积极利用现代化网络。

地域之隔是高校开展家校合作的最大困难,由于生源地域跨度大,造成家长来高校看望子女的机会大大减少,即使到了高校,停留的时间也短,很少有机会与高校的教师和管理部门交流沟通。这就使得中小学常用的家长会、家访等沟通形式受到限制,所以需要高校在充分利用书信、电话等原有渠道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渠道。网络平台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的电子联系方式,使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进入了E时代。[1]如可以通过QQ、MSN这些聊天工具与家长进行交流;建立家长论坛、家长留言板、辅导员博客、班级博客;进行“电子家访”,等等。虽然网络沟通方式受到经济条件、家长自身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以网络作为家校联系方式将会被广泛运用。

2.开办家长学校。

目前高校的家校合作多处于松散的状态,随意性较大,缺少专门的组织对其进行指导和规划,在这一点上,高校可以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政府资源,建立家长学校,确保家校合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连续性。

在大学生进校伊始,学校可以对家长进行大学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家长与子女的沟通艺术、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使用网络、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等宣传和教育;针对大四毕业生可以开展毕业生家长的“就业指导课”;针对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家长可以开展“学习指导课”。总之,高校家校合作不仅要针对学生的智育成绩,而且要涉及大学生的生活等各个方面。家长学校的教育也不能只是讲座式的,给家长上上课,还应切合家长的需要和兴趣,让家长真正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以他们的切身经历和实际体会,用他们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讨论素材,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编发《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和《家校通讯》。

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可在大学生入学前寄送给家长,这对家长帮助很大,手册可包括以下内容:学校概况、专业介绍、学校师资情况、社团介绍、教师的简介及联系电话、新生入学注册注意事项、学业测试和评价、给家长的访校邀请信等,还包括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对家长教育孩子进行简单的技术指导,可涉及如何指导帮助孩子克服网瘾,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等等。

简单的《家校通讯》可为一小张纸,上面注明《家校通讯》字样,在内容上划分几小块,可登载学校大事、学院大事、班级大事;还可登载近期教育重点及家长注意事项,也可对某个学生的出色表现进行表扬;还可展示学生个人才艺作品,等等。《家校通讯》由教师定期发给家长,可由教师撰写,也可由学生撰写。这样的《家校通讯》具有两种功能:其一,它向家长通报班级和学校的情况。其二,家长可通过通讯表达自己的建议和要求。

4.开通家校热线和校长信箱。

学校开辟家校热线电话,回答家长提出的有关学校课程、学生活动、评奖评优等方面的问题,或向家长提出有关要求、建议、希望,主动告知家长有关学校、班级、学生的情况。

校长信箱也是家长关心学校发展、参与学校建设、反应家长诉求的有效平台,在加强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校领导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家长关注的问题等方面起到了其他手段所不具有的作用,同时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信箱”收集家长对学校有关政策措施的意见,监督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学生管理工作,还可以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比如学校管理中的漏洞,学生心中难解的“疙瘩”等,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5.教师家访和家长访校。

由于学生分布各地,这种方式的适用性受到制约,但是对于路途较近的家庭,以及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采用。教师家访是一种教师采用较多的也很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一般都比较受家长欢迎。但是要注意教师在家访之前最好与家长预约,不做“不速之客”,以免使家长因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同时,家访一定要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无目的的家访只会浪费家长的时间,引起家长误解。

由于教师工作较重,学生家庭居住分散,因此教师的家访面不可能很广。为弥补这一不足,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访校,来学校熟悉孩子的教育环境,以及老师同学的情况。家长访校可以以学校邀请为主,家长参加家长―教师会议,观看学生演出、参观学生作品展览等。如果学校有准备或有条件,就可邀请家长参加听课活动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大学教育离不开家校合作,在合作中高校首先要尊重家长。其次,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要用不同的方法,多聆听家长的观点。相信只要以学生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家校合作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王荣芳,李士萍.新时期教师与家长的新联系方式探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6

为深入贯彻《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家校合作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2〕34号)精神,避免陷入家校合作的误区,让家校合作真正成为学校、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我们嘉善高级中学根据学校的实际,探索出一种家校合作的新模式――“家长夜巡”模式。

创新合作新模式

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要求

“家长夜巡”是我校提升教育管理水平、走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一次重大尝试。主要包括下述几方面内容:

交流沟通信息。学校组织家长与学校校级领导、中层职能处室负责人、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家长通过深入沟通,可以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策略、课程规划等情况,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并为学校各项工作提出建议意见。同时通过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准确而充分地了解学生在校生活与学习的真实详细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出建议。

指导家庭教育。即指导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一方面学校向学生家长传达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家长也向学校提供各种家庭教育所必需的真实信息,以便学校和家长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达成共识,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并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完成育人任务。

参与教育教学服务。学校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各类无偿教育服务。如组织一些拥有一定知识信息量尤其与教育相关知识信息且教育能力较强的学生家长,积极协助教师检查作业、辅导功课,或是协助班主任教育学生等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活动。另也可以请学生家长就自身经历给学生作非正式报告,甚至参与到选修课程设计与开发等宏观层面的教育活动。

参与学校管理。家长享有学校管理的知情权、监督权等,并能够对学校进行评价,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如学生家长通过参与学校选修课程的实施、夜间巡查、学生公寓检查等具体性管理活动,享有对学校教育管理活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又如学生家长可通过参与查阅学生成长记录等管理活动,享有对学校各方面教育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和提出发展建议的权利。经统计,家长在“家长夜访”后对氛围环境、教师工作方式、教育管理、开放办学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

“家长夜访”家校合作模式,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子女,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合作地位不平等问题,从而使家校间在平等的合作中推进学校教育的民主化和现代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学校的管理中的不足。

科学顶层设计

为“家长夜访”模式打好基础

“家长夜巡”作为一种家校合作新模式,是一个具有众多相关因素构建起来的复杂的系统,在实际操作时,我们从五大要素入手进行总体规划与设计:

一是建立由家长、学校行政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组成的相对固定的“家长夜访”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开展各项“夜访”活动。

二是聘请相关专家讲授“家长夜访”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技能,以转变教师等相关人员的管理素养与管理能力。

三是根据学校教育的条件和需要,搭建由“家校面对面现场交流室”“家校共同巡查校园活动”“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公开室”“家校共商学校发展研讨会”等组成的“家长夜访”管理平台。

四是在“家校夜访”管理活动中摸索出一套协调家长与学校合作管理权限规则――“学校管理负面清单制度”。

五是各类“家校夜访”管理活动的文字载体:《学校夜自修手册》《学生参加夜自修申请书》《家校联系本》《学校管理手册》《家长建议手册》。

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科学的顶层设计为“家校夜访”管理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家校夜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多维度推进

扎实落实“家长夜访”管理模式

任何一种良好的学校管理模式都是在实践中取得实效的。“家长夜巡”管理模式能取得如此良好的育人效果,归功于学校能够始终扎实稳步地落实和推进每一个育人环节,最终实现整体管理效果的最大化。

从浅层合作向深度合作推进,扎实走好每一步。“家长夜巡”管理实施之初,我们侧重于利用学生家长夜晚来校访问之际,组织值班行政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与相关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信息、沟通教育学生的方法与观念及共同商讨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之后,我们在公开学校教育管理信息、让家长知情学校各项教育管理政策与措施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家长参与夜间巡查甚至是住校生公寓管理活动,让学生家长在参与具体事务管理中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在家校合作进入较为成熟时期后,我们利用“家长夜巡”所提供的新平台,以开会讨论、书写建议书等形式与家长一起商讨学校发展的问题与机遇、讨论学生、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政策与措施等。

从“关注小众”向“大众整体发展”推进,切实解决每一个问题。“家长夜巡”刚刚实施时,我们邀请的家长集中在两类:学业“精英”学生的家长和成绩差的“弱势”学生的家长。因为他们与学校的声誉直接相关(前者关乎升学率,后者关乎平均分)。着眼于学业成绩的管理方式集中表现为:学校与家长分别就各自的做法进行深入交流与沟通,商讨学生学业长期发展的具体目标、对策与实施方案等。当“家长夜巡”实施一段时间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后,学校及时转移管理关注对象,转向全体学生尤其大量处于中间层次的学生,而且关注的点突破狭隘的学业成绩,移到了学生特长发展和全面发展上。这一阶段来校“夜巡”的学生家长类型多样:有针对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来的,如网络沉迷问题、早恋问题、心理脆弱问题、单亲子女问题、流动或留守儿童问题以及价值迷失等问题;有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问题来的,如初高中衔接、理综文综复习问题、语文或英语写作问题、数学解题能力提升问题等;有针对学校教育管理中需要问题来的,如关于食堂经营问题、校园布置问题、选修课开设问题、学习作息安排问题等等。面对诸多不同类型的“夜巡”家长,学校在进一步完善家校沟通交流平台、真诚地为家庭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为家长提供各种了解学校、参与教育的便利和服务的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与配套政策措施:如为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了以心理老师、班主任及有专业知识能力的家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由他们具体负责开展活动;为解决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问题,设立了以各类经验丰富的名师和“精英”家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由他们具体承担管理职责;为解决学校管理中的问题,设立了以学校领导、师生代表及学生家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由他们商讨,提出建议。

“家长夜访”这一平台的创设,既是对家校合作的一次创新发展,更是对学校教育管理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它对学生学业、品德及其它方面的良好发展,对提高教师、学校的教育素质和能力,打造精品学校等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336-01

一、农村家长资源开发的现状

制约农村家长资源开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传统教育因素

我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授──受”式的教育,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其特征表现为“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教师制订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适应学习内容。”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把教育看成是教师的事,是学校的事……而不太关心教育对象、教育实际工作人员或家长、社区的意见。”受这种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家长普遍缺乏主动参与学校教育、课程决策和学校常规管理的意识,只是一味地扮演着“问题家长”的角色,即当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在校方的要求下,家长被动地参与、支持学校对孩子的管教。换言之,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家长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充当着学校管教孩子的助手,如果说学校对孩子施行的是“文”的教育,那么家长对孩子施行的则是“武”的驯服,用权威和暴力逼迫孩子接受学校教育,而自身则游离于孩子的受教育之外。

2.家长自身的因素

意识因素和能力因素是农村家长资源开发利用最大的瓶颈和滞障。家长在传统教育的束缚和桎梏下,把教育孩子的事交给了学校,自己当好家庭保姆就可以了。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进学校,孩子教育就应该由教师全权负责,自己只管孩子的衣、食、住就可以了。”而另一些家长却因为自身素质和文化程度较低,无力参与学校对孩子的教育。

3.学校方面的因素

我国长期单一封闭的教育教学体制,严重地阻碍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表现在意识层面,学校教育人员还存在着某些偏见,固执地认为家长无论在教育程度,还是教育理论修养方面都比较低,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参与学校教育和课程决策。因此无心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歧视家长介入学校教育。表现在行动层面,无意接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人为地寻找借口或者是设置某些障碍,有意识地将家长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

二、家校合作是多方面的需要

1.家校合作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办现代教育的需要。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对欧洲、北美一些国家调查后指出:“发达国家在校生的总体情况表明,儿童早期享受的家庭教育质量如何,对其最终能否成才至为重要。重视教育中的家庭教育,正在成为全球成熟教育理念的一个突出共识。”可以说通过家长学校加强教师与家长的紧密联系,就能有效化解师生矛盾。因此,办好家长学校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大德政,是适应世界潮流、合乎人民需要的大善政。

2.教师成长的需要. 教师搞教育,首先要研究教育,研究孩子。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应该成为成功的家长。每个教师都有孩子,研究应该从自家孩子着手。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学会自我教育,逐步成为合格的家长,并实现了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用心、执著、思考、研究、实践、反思、感悟教育问题。如果教师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何谈育及人之子?

3.家长的需要.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孩子的教育已经成为每一个家庭生活的核心。因此,他们已经不满足主要依靠学校和老师教育的传统做法,而是渴望了解孩子每天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在学习或教育上的重点是什么,开展了哪些教育活动,特别想从老师那里得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乐于与其他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以便获得有益的家教经验和体会。有希望深层次的了解学校的教育状况,参与学校的管理,有较强的民主参与的意识的倾向。

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推进家校合作

1.更新教育观念。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教育观念,主动出击,畅通家校联系的渠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积极采纳和处理家长的意见,尊重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如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家访、电访、校信通等方式,一方面报告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学生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情况,征求、采纳家长意见,回答家长关心的问题,使家长理解学校所面临的困难和所需解决的问题,以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通报学校工作动态,提出需要家长给积极配合的建议主张,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合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开辟学习、教育论坛,引发家长、社会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和讨论,能够及时地、全方位、多层面地了解家长信息,激励家长参与教育。另外,寄宿制学校或有留守儿童的学校,还可以开通“网上家长学校、手机家长学校”等网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2.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家长教育,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力。 众所周知,家长对教育理论的掌握情况,对学校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影响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唤醒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主体意识,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力。就学校而言,学校应该以校为本,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家长教育,培训家长。除了创办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对家长进行系统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灵活多样地运用学校资源,对家长进行适时的培训,使家长具备参与、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力。

3.整合协调,调动社会各界关注家长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

家长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多元社会化,开放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家长要能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社区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必不可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有利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政策措施,为家长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建立家校合作评价体系,将学校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的绩效纳入评价之中,把开发利用家长资源的情况和表现作为争先创优的参考指标之一,调动学校主动承担教育责任。让家长真正走进学校的教育,让教育影响家庭, 促进结合。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8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展开。研究中家庭参与学校课程是指以父母亲为主的家长为了子女的全面发展,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参与子女的学习内容(即课程)中来。这里的“学习”不仅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包括德育、体育等其他方面的培养与锻炼。同时,课程参与的概念层次较为丰富,涵盖了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的制定、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问卷调查对象为江苏、山东两省5所不同学校的600个家庭,涉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同地理位置的学校以及自身条件不同的家长。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3份,其中有效问卷539份,有效回收率是89.83%。问卷的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为0.734。访谈对象是在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所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家长,共12人。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家庭课程参与的认知与现状

表1 家长对课程的理解与参与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家长对学校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并整体对参与学校课程持积极态度。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家庭在学校四类课程的参与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相对而言,家庭更多地在潜在课程和悬缺课程上对子女进行指导。

此外,从家长在子女课程学习中的角色定位来看,来自D学校的家长有37.7%选择了“孩子课程学习时的指导者与帮助者”,有25%的家长选择了“孩子课程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有20.91%的家长选择了“学校的合作者”;来自Y学校的家长中,有32.18%选择了“孩子课程学习时的指导者与帮助者”,有28.22%选择了“孩子课程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有22.28%选择了“学校的合作者”;来自N学校的家长中,有34.54%选择了“孩子课程学习时的指导者与帮助者”,27.86%选择了“孩子课程学习资源的提供者”,20.33%选择了“学校的合作者”;来自G学校的家长中,有44.12%选择了“孩子课程学习时的指导者与帮助者”,21.18%选择了“孩子课程学习资源的提供者”,20.59%选择了“学校的合作者”。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们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为孩子课程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其次才是孩子课程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学校合作者,将自己定位为学校教学监督者的相对较少。

(二)家庭课程参与的内容与方式

在家庭课程参与的内容方面,来自D学校的家长中,选择“协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和选择“为孩子讲解知识”的比例都是37.11%,选择“参加班级活动”的比例达到20.62%;与D学校相比,Y学校的家长中,有33.17%选择了“为孩子讲解知识”,29.27%选择了“协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另外,有19.51%和18.05%的家长分别选择了“参加班级活动”和“进入课堂听课”;N 学校家长中,有45.43%选择了“协助完成家庭作业”,32%选择了“为孩子讲解知识”,11.71%选择了“参加班级活动”;G学校的家长中,有47.92%选择“协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36.11%家长选择“为孩子讲解知识”。以上数据说明,当前家长参与子女课程学习的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协助完成家庭作业和讲解知识上,这些方式还比较传统和粗浅,无法体现当前教育改革下新家长的特征。

在家庭课程参与的途径方面,来自D学校的家长中,有36.84%选择了“协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26.32%选择了“参加班级活动”,25.79%选择了“为孩子们展示一技之长”;来自Y学校的家长中,有30.57%选择了“参加班级活动”,27.98%选择了“协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22.28%选择了“进入课堂听课”,19.17%选择了“为孩子们展示一技之长”。来自N学校的家长中,有45.13%选择了“协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21.73%选择了“为孩子展示一技之长”,18.67%选择了“参加班级活动”;来自G学校的家长中,有60.14%选择了“协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15.54%选择了“为孩子展示一技之长”,13.51%选择了“参加班级活动”。这说明,协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是家长当前参与课程学习最主要的方式。

综上所知,家庭对学校课程参与的内容与方式均较为单一。首先,在参与内容上,家长参与子女课程内容集中在对其家庭作业的指导和为孩子报名参加节假日课外补习班等学科课程,重视子女学科知识的获得,忽略对活动课程、潜在课程和悬缺课程所蕴含的综合能力培养。其次,在参与方式上,家长只在家庭范围和社区范围,以“指导”“监督”的方式干涉子女的课程,并没有真正走进学校,作为课程资源提供者、课程评价者和课程决策者深入接触课程。这种游离于课程之外的参与无法达到家长参与子女课程的真正目的,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课程层面的家校合作。

(三)家长对参与学校课程影响因素的认识

D学校的家长,有50.70%选择了“没有时间”,有24.30%选择了“能力有限、无法参与”,14.02%选择的是“不好意思参与”;Y学校的家长有45.38%选择了“没有时间”,37.69%选择了“能力有限”,13.08%选择了“不愿意干涉学校教学”;N学校有42.70%选择了“能力有限”,36.13%选择了“没有时间”,17.15%选择了“不愿意干涉学校教学”;G学校家长中,有55.12%选择了“能力有限”,27.56%选择了“没有时间”,14.17%选择了“不愿意干涉学校教学”。

从横向比较来看,家长把参与课程障碍归结为“没有时间”“能力有限”“不愿意干涉学校教学”这三点,说明除了时间原因外,家长的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从纵向比较来看,D学校和Y学校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和近郊位置,这两所学校将最大障碍归结为没有时间,N学校的90%学生家长是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与G学校一样,家长们将无法参与的最大障碍归结为“能力有限”,也就是说,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家长参与子女课程的自我效能感也相对偏低。

在访谈方面,以F学校的某家庭为例,该家庭中父母均为外来务工人员,从访谈的一个小片段中就能看出这类家庭群体在参与学校课程中的无力与无奈。

L:那您经常去学校吗?

F:除了开家长会,其他时间都是在校门口接送孩子,没怎么进去过。

L:学校会主动邀请您去学校吗?

F:有一次,她班主任打过电话给我,让我去学校参加什么科技节活动,那天我没时间,本来想让她爸去的,她爸也没时间,就没去。女儿因为这件事还生我们气了呢。唉,没办法,我们厂里请一次假就扣一百多。一个月才赚两千多块钱……

L:您会给孩子辅导功课吗?

F:一、二年级的时候还会看她写写作业,后来上了四年级她学的东西我们也看不懂了,就不怎么管了。好在我们女儿比较自觉,不需要别人看着就能把作业做得很好。

L:您希望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去吗?

F:怎么说呢,希望是肯定希望的,不过我们一没时间,二没这个能力,就没办法了。

L:如果学校再邀请您,您会去吗?

F:可能会吧,不能老不去,老师该有意见了……

L:那您对学校在这方面的做法有什么建议吗?

F:这个我说不好,学校都是为了孩子好嘛,我们没什么意见。

由此可见,影响家长参与子女课程学习的因素除了观念因素和经验因素外,还包括其他很多因素,如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与学校对家长参与子女课程的重视程度、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家长的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子女所处的年级等。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家长参与子女课程的重视程度越高,家长的参与度也就越高;家长自身的学历、素质高低和对自我参与子女课程的认识也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参与水平。

二、家庭参与学校课程面临现实困境的归因分析

综上所述,影响家长参与子女课程层次普遍偏低的因素诸多,对原因的归纳与讨论有利于我们找到解决现有问题的办法,从而改善当前家长参与子女课程学习的现状。

(一)家长对参与学校课程的认识模糊

首先,家长对“课程”理解肤浅,对参与子女学校课程的目的与方式的认识都还处于较为初级状态与水平。调查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对“课程”一词感到陌生,这不仅不利于家长对课程的参与,也阻碍了家长与教师及相关人员组成共同的学习合作组织的可能。另外,尽管很多家长认为参与到学校课程改革中来是必要的,但对于参与的目的的认识却有失偏颇。不少家长把参与学校课程学习当作是给老师们的“交代”,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要求;还有的家长将参与作为孩子学业成绩提高的途径之一。在对参与方式的认识上,除了极少数家长属于“放任型”外,大多数家长都以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对当天在校所学进行检测、为孩子报各种课余辅导班为主,并没有主动参与子女学校课程学习以及与教师、专家沟通交流合作的意识。

其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自我参与能力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参与自信心。我国“尊师重教”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使家长对参与学校教学、课程学习望而却步。在获取了与教师见面的机会后,家长始终以一种谦卑的姿态与教师交流,这归根结底源于家长对亲师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自我效能感低下,在与教师交往中缺乏必要的自信心。

(二)学校教育制度对家长参与的排斥

在课程变革的过程中,改革者更多地关注包括教学形式、教学风格、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重组、协调与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淡化甚至忽略了教育系统之外与改革密切相关的利益群体的价值诉求。[1]而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恰恰是这些教育系统之外的利益相关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改革预期目标的达成。在这些利益相关体当中,家长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教育系统内部人员(主要指学校人员)往往对家长认识不足,认为家长素质较低,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只会“越帮越忙”。由于教育信息的不对等,家长在与教师的沟通上通常处于被动地位,对学校来说,家长是学生的监管者,一旦学生行为脱离常态犯了错误劝告无用,学校首先将问题归因于家长,指出其监管不力,但忽视了作为学校所应该给予家庭的支持与指导。

正是由于学校教育制度的排斥,学校人员对家长这类“非专业化群体”认识的偏失,导致学校对课程管理权力的垄断,家长与教师在沟通过程中不平等现象的发生,造成家长与学校领导、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认同感,家长对课程的参与始终过于表面化和化,不利于形成以平等、合作、沟通为基础,促进课程发展的共同组织。

总括起来,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变革进程中,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日益成为学校变革的重要内容。如何改变目前家长游离于课程,而未能实质性地参与到课程实施过程之中的现实困境,需要来自学校与家庭两大主体的共同努力。众所周知,家庭和学校作为影响学生课程学习最重要的两个主体,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不言而喻,正是这种一致性使得家庭和学校成为了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天然合作者。但是,由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弊端与当前家长认知的偏颇与参与能力的缺失,造成了当前家长和学校教育轨道脱离的局面。这将不利于儿童环境影响的一致性合力形成,也不利于亲师关系的和谐与融洽。因此,当前的学校变革需要重构学校与家庭及社会的关系,强化教育公共治理,打开课程参与大门,下放课程参与权力,倡导课程改革多元化主体参与,建立平等、宽容与共生的家长参与课程学习的共同体。

三、家庭参与学校课程的变革取向

(一)正视课程变革的权利与责任

家长要想参与课程学习,首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课程以及课程改革,积极配合学校宣传了解课程变革的背景、目标和性质。只有对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会慢慢对其产生认同感,变反对为支持,就不会在学校极力“减负”的时候,家长还要利用孩子休息时间“逼”他们去上补习班、辅导班。

家长参与课程学习共同体不仅要对课程变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还需要克服自身逃避、推诿参与学校课程学习的心理,树立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教育如相互分离,各自独立,久而久之,很多家长就形成了一个惯性思维: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学校会教给孩子所有的东西,教师负责孩子的全部,自己只要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而中国人尊重和依赖权威,通过抑制自我来臣服权威的观念和行为使家长认为文化水平和素质都不高的自己,不敢也没有信心进入到学校参与子女的课程学习。[2]这种心理一方面为其不参与学校找到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学校对家长参与课程学习的偏见。

家长要改变的现有心理,首先需要主动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对其的教育培训和指导,使自己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再将这种理论运用到日常对子女的教育中;其次,家长要树立参与学校课程的信心,认识到参与课程学习是自己的一项权利,而且不需要特别的专业知识背景,只要有意愿,在教师的指导下,不论学历高低,家长都可以参与到孩子的课程学习共同体中来。

(二)审视课程参与的情境与制度

1.让家长成为学校课程学习的需求

家长参与课程的范围不取决于教师或者学校的授权,而是家长本身在课程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的参与动机和参与兴趣决定了其参与的质量,能否为家长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决定了其参与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为了使家长高质量地参与课程学习共同体,并且达到预期目标,不仅需要教师激发家长的参与兴趣和动机,使其感受到自己的参与是需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同时也需要教师给予智力方面的支持。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并耐心地与家长沟通,不要因为家长的一开始抵触、反对就选择放弃与其交流。变革专家Harvey曾指出,是不是变革的主人、有没有官方的支持、会不会令人厌倦和增加负担、有没有安全感和回报都是会导致人们对变革的抵制,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拒绝和抵触变革是整个变革过程中自然会出现的伴生物。[3]家长抵触并非是坏事,这是家长对某些情境作出的恰当反应,这种反应向课程改革者表明要事先进行一些条件的处理。比如说让家长作为课程资源进入学校或者让家长参与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

2.将家长纳入课程评价的主体

当前,课程实施的评价主体仅限于教师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忽略了家长这一重要评价主体,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家长被隔离在课程评价“门外”这一事实;评价范围主要局限于对学校课程教学价值的判断,忽略了对其学习经验的关注,具有明显的片面性;评价的对象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忽略了课外甚至校外的表现;评价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同时教师的评价结果也会作用于家庭。[4]

要想改变当前的状况,就要实现全员、多层次、全面的合作性评价。首先,倡导家长成为评价的主体,这不仅是因为家长对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更了解,同时也是因为家长对课程的参与,使其有权利参与评价。其次,课程评价的范围应该包括学校课程,还应该包括发生在校外的悬缺课程等。再次,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协商合作式的,要坚持独立评价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评价结果不仅要对家长进行指导和引领,还应该促进家长长期而持续地参与课程评价。

参考文献:

[1] 卢丽华.浅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家长参与问题[J].教育探索,2012(5):40-42.

[2] 李朝辉,陈旭远,孙帅.转换与适应:家长参与课程改革的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2(8):31-33.

[3] Harvey,T.R.Cheeklist for change: Apragmatic approach to creating and controlling change[M].Lancaster:Technomic Publishing,1995:38.

上一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区别范文 下一篇:市政工程安全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