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07 11:21:48

家校合作内容

家校合作内容范文第1篇

1 家校合作体育活动内容开发的注意事项

1.1 开发的活动内容应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家庭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延伸,要与学校体育相配合,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家校合作体育活动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实现水平目标,最终实现课程目标,以达到1+1>2的效果。

1.2 开发的活动内容要适应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练习,对运动的爱好和自主锻炼的习惯才能逐渐形成。开发的活动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1.3 开发的活动内容要具有实效性。教师在开发活动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某一活动是否简便易行,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否有效,是否能够为生活服务。若某项活动对学生技术要求太高,练习有较大的难度,和生活联系又不紧密,就不具备较高的实效性,就要进行简易化改造。

1.4 开发的活动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所以教师在开发活动内容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另外,还要考虑到活动内容本身的科学性。

1.5 选择活动内容要具有文化性。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如果活动内容选择适当,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能起到沟通学生心灵的作用。例如,让学生回家观看、欣赏一场篮球比赛,与让学生练习运球、投篮技术同等重要。

1.6 开发的活动内容的可置换性。许多体育项目和内容都是相通的、多变的,开发时要考虑到内容之间的可替代性。如练习上肢力量,可让学生从掷羽毛球、沙包、废报纸团、废布团、俯卧撑等练习项目中进行选择。

1.7 开发的活动内容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体育和体育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竞技运动项目、体育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多变性。所以,体育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也要注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适当开发新兴体育项目,如轮滑,街舞等。

1.8 开发的活动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场地器材的条件。各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场地器材条件参差不齐,使得很多练习项目无法顺利进行,达不到真正为健身服务的目的。所以,要充分考虑到场地器材的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活动内容,以小场地、少器材的活动内容为主。

1.9 开发的活动内容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家庭体育活动离开了教师的专业辅导、监督和保护,也可能会在无家长看护下进行,所以开发的活动内容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例如,在无家长的看护监管的情况下,应选择以个体的身体素质练习项目为主。

1.10 开发的活动内容的合作性。家校合作体育活动的功能不仅是促进学生个体的体质健康发展,其更重要的是可以带领和影响一个家庭体质健康发展。所以在开发体育活动内容时应多开发家庭合作性的项目,以此来促进整个家庭对体育活动参与,让更多的人获得健康,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美丽中国的建设。

2 开发“家校合作”体育活动内容的来源

2.1 家校合作体育活动内容与学校体育教学结合。学生在体育课上所学很多动作和技术,在体育课堂通过几课时未必能很好的掌握。这些动作和技术就可以成为家庭体育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在家进行练习,以促进水平目标的达成。

2.2 家校合作体育活动内容与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相结合。各校阳光体育活动都各有特色,各有传统。如泰兴市鼓楼小学的花样跳绳,单独利用课堂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练习是不够的,其也可以成为家校合作的内容,提高学生运动水平。

2.3 家校合作体育活动内容与“体艺2+1”相结合。“体艺2+1”中体育项目是学生自选的、有兴趣爱好的项目。这些活动内容既能让学生容易接受,乐于练习,更能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相关选项运动水平。

2.4 家校合作体育活动内容与家长体育爱好相结合。现代家庭的家长一般都接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不少家长对某项体育运动也有着特别爱好,甚至达到一定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充分利用好家长资源来辅导学生进行练习,又能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为全民健身打下基础。

总之,家校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体育教师积极动脑,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积极配合,需要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会得到改善,全民的健身意识会得到加强,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等.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处社,2004:85

2 教育部.教育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R].教体

艺,2011.4

3 郭海玲.小学生家庭体育活动的探索[J].浙江体育科学,2001

(4):63

4 童甜甜.上海市小学家校体育合作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2011

家校合作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家校合作 价值误区 价值定位

教育是一项整体化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是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家校合作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中小学围绕家校合作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等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但同时,受传统知识化教育取向和社会功利化环境的影响,中小学家校合作在角色定位、合作内容和层次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偏颇和误区,影响着家校合作深入有效地开展。对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当前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原因,并探索突破困境的可行性路径和策略。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误区

为了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教育价值,近年来,中小学与家庭之间通过家长会、家校互访、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及平时的通讯联系等方式积极开展家校合作。然而,当前家校合作虽然在合作频次上有所增加,合作形式也呈现多样化,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家校合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1.角色定位的偏颇

在家校合作中,科学的角色定位是家校顺利合作的前提条件,它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的效果。在我国的家校合作中,受知识水平、经济水平及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在角色定位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颇之处。从目前家校合作的情况看,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家校合作的发起、组织以及内容的确定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往往居于被动配合的地位,这些家长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配合或者执行教师的安排,主动找教师会给教师增加负担,甚至觉得自己的行为会给双方关系带来消极影响。根据英国学者埃德温・阿登纳和雪莉・阿登纳的支配群体与哑群体理论,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属于支配与顺从的关系。支配与顺从的关系在家校合作中产生了负面影响,抑制了家长创造性地发挥,造成了家校之间的隔阂,弱化了合作的效果。

2.合作内容的窄化

家校合作是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的问题,家校合作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很大层面上取决于家校合作内容的科学化水平,科学的合作内容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目前来看,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中小学的家校合作内容主要局限在知识的获取和学习成绩的提高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在家校合作中,“家长与教师的谈话、讨论大多只限于其子女的教育问题(通常是学习和纪律问题),而与其他内容无关”。讨论的纪律问题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听从教师的学习安排。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以“您与教师(家长)交流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比较关注学生发展的哪几方面内容”问题进行访谈中,92.5%的教师与96.2%家长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次是品德和心理两个方面例。这是一种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学生个性、意志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培养的畸形化合作。这种畸形化的合作内容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畸形化发展,使学生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3.合作层次的肤浅化

家校合作的活动多种多样,有的是基于简单的信息交换与沟通的低层次合作活动,有的是共同管理与决策的高层次合作活动。西方国家的家校合作形式多以家长深入参与校内活动为主,即家长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的运作,如到学校从事义务工作、协助学校开展活动以及参与决策等,主要属于较高层次的合作。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家校合作活动仍处在了解情况等较低的层次上。这种低层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家校合作的形式看,家校合作主要采用电话联系、访问学校等形式。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家长往往走马观花,并不能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去。二是从家佼合作的内容看,合作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而对学生知识学习状况的关注又往往局限于作业是否完成和是否正确,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思维发展情况的关照。所以,从整体上看,我国的中小学家校合作还主要是一种低层次的、表面的合作,这种合作相对比较肤浅。

二、家校合作问题的根本原因

造成中小学家校合作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整体上看,实践做法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思想J识中的错误。其中,价值定位的偏差是家校合作问题的根本原因。

1.学校教育的知识化取向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庞大人口的教育需求,整体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仍然处于短缺状态。为了竞争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升学成为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目标,学校教育也逐渐演化为应试教育。

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中主要围绕应试来展开,在合作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生成绩的提高,从而造成家校合作内容的单一和狭隘。这种知识化取向在全国中小学中比较普遍,有调查显示,93.9%的家长和90%的教师认为,家校合作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重要。这种对知识掌握和学习成绩的过分重视从内容上来说越来越窄,只强调知识本身,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被忽略;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知识的实际应用被束之高阁。这种知识化取向反映在家校合作中就使得家校合作的内容越来越窄,合作的层次越来越肤浅。

2.教师与家长合作价值选择的混乱

21世纪是多元化社会,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这种多元背景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反映在教师和家长的合作过程中,导致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价值的选择方面出现混乱。

一方面,教师为获得某种利益会选择不同的家校合作方式,选择合作方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对拥有不同家庭资源的家庭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功利化的选择。教师在组织一些课外考察、参观等活动时,在目的地的选择、交通工具的使用上教师很可能会利用有这方面资源的家长,利用他们的有利条件来开展活动。再者,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教师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时会借助家长的人际关系、网络资源等途径来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谋取利益。另一方面,家长在与教师合作的过程中也会进行功利化的选择。家长合作的目的是希望教师能够多关照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些特殊的照顾,而不是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和家长都有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而在多样的价值取向中只有一少部分是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合作的,合作中存在着的大量非教育、与学生发展无关的东西排挤了合作的空间。这种忽视学生发展的功利化的价值选择取向使得家校合作的层次越来越肤浅,教育效果被弱化。

3.家校合作中育人价值的弱化甚至缺失

育人就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对学习者进行知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教育。但是,目前的家校合作多墓芾硌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育,即使是从管理角度进行合作,管理的视角依然偏离了育人功能所强调的对于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等方面的教育。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多是从对学生的迟到、旷课、是否认真完成作业、上课是否认真听讲、上课玩手机等情况进行管理,这种合作更多地考虑如何管理好学生,重视家校合作管理工具的价值,而不是去关注学生在校的心情、学习态度等对学生发展更具持久性和深刻性的内容。这种只抓表面现象而不能改变学生认识、情感等问题的管理合作是很难深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譬如,针对某农村小学优秀生变成差生问题的管理,教师在与家长进行交流时只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了,只是告知家长以后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时间的监督管理,没有和家长一起去分析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深层次原因。从这个案例中可以明显发现,家校合作中的育人价值被弱化,而偏离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功能越来越突出。

三、走出家校合作价值误区的对策

家校合作的误区有较为明显的表现,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也比较集中。我们将从理论认识、价值观念以及实施策略三个维度来探讨。

1.深化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提高认识水平

家校合作虽然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很深的理性认识或者理论指导,很容易走人误区,进而影响家校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从现有资料中发现,我国对于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单薄,不深入、不系统,大家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也比较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提高人们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水平。

一方面,进行家校合作的基础理论研究。家校合作研究者要对家校合作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他们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哲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出发,对家校合作的概念、性质、范畴、类型、层次、内容以及合作的意义等进行深入研究,使家校合作的研究能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进行家校合作的应用理论研究。研究者可通过总结经验和实践创新两种途径对家校合作的模型、合作的策略以及合作的路径等具有实践操作性质的内容进行专门研究,建立适合家校合作的典型模式,以此提高家校合作的实践应用水平。比如,可通过研究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项目来提高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本的PTA项目已成功地实现家长角色的转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理论的研究将会为我国的家校合作研究提供一个更加科学的理论框架,提高人们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水平。

2.加强家校合作主体的教育,优化价值观念

家庭和学校作为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大主体,两者的合作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现如今,学校和家庭越来越重视家校合作,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大量努力,但是,学校和家庭在家校合作方面仍然存在着价值观念落后、思想认识混浊等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优化甚至转变他们的价值观念。

每个人都须转变观念,作为家校合作主体的学校也须优化自身的教育观念。学校要加强自主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和思想认识,在具体方式上可通过自学、参加专门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培训、教师进修、会议交流以及研讨会等形式不断优化自身的教育观念。作为家校合作另一个主体的家庭也应转变教育观念。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化离不开学校的积极引导。学校可通过定期聘请专家对家长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培训,也可借助家校合作QQ群、博客、家长教育手册等途径进行宣传,也可通过在组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活动给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作为教育观念转化主体的家庭也应加强自我教育。家长应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发挥与学校教育积极合作的主动性,发挥家庭教育的主动性。

3.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促进深度合作

目前的家校合作主要是通过家长会、家校通、家访等方式进行,相对来说不够丰富,与一些成熟的家校合作方式相比还不能满足当前深入合作的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促进家校双方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

家校合作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及对策

教育是一个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系统,在青少年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形式、时间空间上各有优势,促进家校合作教育,才能完善全面育人的教育格局,提高教育实效性。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家校合作教育现状

家校合作教育是以家庭、学校为平台,结合两者教育优势,发挥教育合力的教育形式。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家校合作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效果堪忧。

(一)家校合作教育主体联动意识淡薄

1.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学校都非常重视主流教育功能,强调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职业的教育工作者,常规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塑造。家校合作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相关部门没有将之纳入学校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学校也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和效果评价制度,这使得家校合作教育的顺利开展受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家长认知存在误差

一部分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过分强调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更没有意识到家校合作教育对孩子全面成长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往往持”学校包办教育,父母提供物质支持”的观念,对于家校联系本的填写,家校交流平台的利用等也往往是采取被动甚至应付的态度对待。

3.学生桥梁作用欠缺

学生本该起着沟通家校,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但以下原因,其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首先,学生存在一定抵触情绪。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力求摆脱父母、老师的管束,部分学生将家校合作视为束缚和控制,拒绝联通家庭和学校,人为地分割了家校两个教育环境;其次,学生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差。学生往往认为学习是被动学习,缺乏主动与老师、家长沟通的勇气和意识,忽视了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不良家庭教育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往往漠视或者消极承受。

(二)家校合作教育实践过程存在偏差

1.随意性强,规范性弱

家校合作教育的实践过程往往被定义为每学期的家长会或者随机家访,其教育目标、过程、方法、内容等都依赖于教师工作经验和教学传统,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计划和相关规章制度,呈现出随意性和零散性,欠缺规范性和计划性。同时,出于学校常规工作和家长日常生活、工作的限制,家长会、家访往往在仓促准备中进行,双方难以就学生的全面情况做深入交流。

2.内容浅显空泛,方法单一重灌输

首先,内容通常围绕学生的学业情况,缺乏对其心理生理情况、人际关系、兴趣爱好与情感需求等方面的关注。这类的家校合作教育浮于表面,忽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难以触动学生内在需求;其次,方法单一重灌输,主要采用家长会和随机家访这两种形式,家长会和家访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与家长的双向互动交流严重不足。家校联系本,校长信箱等途径往往也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效。

二、基于家校合作教育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策略探究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加强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2]

(一)教育主体定位清晰,携手教育

1. 学校完善制度保障,教师明确责任身份

首先,学校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健全家校交流平台使用细则、家校互通车搭建计划、家校合作效果考核体系等制度,确保合作科学化、民主化、常规性、高效性。其次,教师明确自身的责任身份,积极转变思路,明确自己与家长都是家校合作教育的参与者、管理者、决策者,改变过去独揽大梁的意识和方式,采取民主平等、双向互动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同时组织优秀家长示范会、家长互探育儿观等经验分享活动,实现家校合作,家家互动。

2.家长抛弃传统观念,争做“新父母”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3]首先,家长抛弃“唯学校教育”的传统观念。积极参与家校合作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就孩子在校学业情况、纪律表现、身心状态、在家学习、生活情况与教师交换意见;其次,家长树立“新父母”意识。“没有合格的家长,就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没有完整的优质教育”。[4]家长应该积极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班级管理模式,学生成长方案,教学效果,逐步从家校合作教育的观望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最终成为管理者、决策者。

3. 学生摒弃偏见,发挥纽带作用

首先,学生应该改变对家校合作教育的错位认识和抵触情绪,正确领会家校合作教育对自身全面成长的意义,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情绪,主动的姿态与家长、老师沟通自己在学业、生活、身心发展状况等方面的收获与困惑。其次,学生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纽带作用,促进父母与教师的沟通与配合,拉近双方距离,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教育氛围,促进其教育功效的发挥。

(二) 教育内容兼具广度与深度,教育方式突破传统求创新

1.教育内容实现广度与深度的结合

首先,扩大教育内容的覆盖面。教师与家长要对学生的学业、纪律、宿舍生活等情况进行全面沟通,同时学校应致力于培养“新家长”。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5]教师应该将家长当做自己的“同事”,组织优秀家长讲座、家校合作论坛等帮助家长实现自我发展和教育。其次,促进教育内容的深入。要洞悉学生的思想状况、群体关系、心理活动、情感需求等在校情况,同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氛围,人际关系,父母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课余时间安排等情况。

2.方式追求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首先,坚持并改进传统方式,采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又寻求具体形式的突破,比如组织开展校园参观日,家校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制作家长成长手册,出版家访成果专著等。其次,创新教育方式,巧用网络教育。学校应积极搭建家校合作交流论坛,“我想和家长们聊聊”等家校互动模块,并增强宣传力度,保证平台推广落到实处。同时,学校可以开发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将校园大事件、教学新进展、学生新活动、未来新规划等内容推送给家长,并通过后台软件及时收集家长的信息反馈,实现双方沟通的及时有效性。(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红星.家校合作――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

[2] 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学习《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

[3] 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4.5.1.268-269.

家校合作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家校合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113-02

小学班级管理不仅关系着学生素质的提升,更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单纯靠学校或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已经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家校合作不仅能够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且能够优化社会与学校教育资源,对学生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合作问题

1. 家校合作观念意识不强

首先,在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家长的教育观及学校的教育观产生了固化。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目标。在家校合作中,这种“成绩”高于一切的观念,深深地阻碍了家校合作良好作用的发挥,对学生其他成长需要的学习持漠视态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受中国传统成才观的思想禁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较为深远。从中国教育的发展史看,“读书成才”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教育观,而且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同时,过于看重“成才”也是众多家长的心灵夙愿。他们将孩子送进学校,就等于将自己的全部希望放在了学校,以求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习谋求未来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种教育观念的偏执,对社会多元化人才储备的结构无疑是巨大的破坏。

2. 家校合作制度不完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制度性。家校合作也不例外,需要健全的组织与制度的支持。但是,在目前的小学班级管理中,学校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即使是存在家校合作的相关组织与制度,也只是摆设,没有实际意义。据相关调查显示,72%的家长与43%的老师都对是否建立过家校合作制度表示不知情。同时,家校合作作为学校日常工作中的一种,应该与其他教学管理共同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但据资料显示,82%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并未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对于家长而言,参与小学班级管理的权利有其名无其实,参与权微弱,还是只关注学生的表现与成绩,缺乏与学校的合作精神,沟通交流也没有完善的组织与制度作为规范,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

3. 家校合作内容不全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合作内容还是比较片面,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品质道德与能力的发展。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成绩进行的,一般学生成绩出现波动或者心理、行为出现异常时,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就会频繁。如果学生成绩优异,表现良好,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就会减少,没有进行定期的合作与交流,没有对学生品质、道德、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因此,家校合作内容过于片面,不利于家校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使小学班级管理处于失衡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4. 家校合作实践不足

在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实践中,首先,家校合作次数不足,沟通交流的时间短暂,通常一个学期,大部分家长只在学期末与教师沟通一次,交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即使是与教师沟通次数较多的家长,一般也不超过3次。此外,教师由于忙于教学、班级管理,除非学生出现异常情况,否则也不会与家长进行交流或沟通。另外,在学校组织的大型家校交流会上,大部分家长也只是形式上参加,并没有真正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甚至一部分家长不愿参加,久而久之,学校也放弃了与家长的合作。家校合作的实践明显不足,时间力度不够,效果自然也不会明显。

三、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策略

1. 提高家校合作双方意识,提升合作效率

(1)从教师入手,提升教师的合作能力。在家长与老师的合作过程中,老师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教师是合作的主持方,需要具备开展合作活动的全面能力。①深入了解学生和家长,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家庭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沟通措施;②对家长持尊重态度。尊重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态度,不得以貌取人;③教师应作为家长的倾诉对象,家长能将对教师说出“心里话”,而不是对学生严厉管教,无限放大学生的生活不良行为。

(2)从家长入手,家长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①家长应主动参与学校管理,而校方可以搭建“家长校园”,研究家庭教育理论,促使家长提升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与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②定期走进校园,教师也应定期走进学生生活,促进双方情感的交流;③积极参加校方举办的家长座谈会,会议内容不是传授家长理论性的教学观念,而是促进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在生活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问题。

2. 完善家校合作组织、制度

家校合作要落到实处,建立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保证家校合作的实效性。例如,学校可以建立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召开家校合作大会。家长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设立的组织机构既要代表家长的意见,又要代表学校的意见。此外,将学生作为合作的主体,给予学生话语权,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家长委员会不能形同虚设,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学校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双方平等交流,各抒己见,共同商讨教学与班级管理问题,综合确立最佳解决方案,同时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促进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

3. 丰富家校合作内容与形式

家校合作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丰富合作内容,采用多种交流方式。例如,家长会、交流会、学校开放日、微信、QQ、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增加沟通机会。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品质道德、行为、能力、性格、爱好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对于出现波动的方面,双方要共同给出意见与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 加强家校合作的实践

增加家校合作的次数,延长沟通时间。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了解孩子的生活特点、生活习惯,加强与家长的交流,重视家长的意见和想法,使家长与学校成为合作伙伴,优化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提高家校合作的实践性。

综上所述,家校合作是促进小学班级管理进步的有效教育方式,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进行改进。笔者相信,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有效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潇怡.基于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策略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4.

[2] 李杰.小学家校合作的负效应及规避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家校合作内容范文第5篇

发现二 家校合作存在合作意向不一致,合作内容浮于表面,合作方式流于形式,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发现三 家校合作过程单向发展,学校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家长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从者,家校合作逐渐变异为支配与服务的关系。

发现四 家校合作的制度设计先天不足,专业服务人员缺少,针对家校合作双方的专业服务匮乏。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生本观念的深入,教育外延的扩张,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必须和家庭联手、协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但由于受到初中公办学校办学理念、制度设计、实施过程、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等因素制约,家校合作一直在困境中徘徊。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僭越,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丧失了家庭教育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干扰学校教育,导致学校教育被动迎合,丧失了学校教育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家校合作应如何突破困境,即独立又融合,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成为家校合作新的历史命题。本文就初中公办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展开专题调查,探索加强改进公办学校家校合作的有效路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2年4月,调研组在本区内七所公办中学随机选取八年级30%的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570份。问卷由调查组发给学生家长独立完成,统一回收后由调查组进行统计分析。问卷采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心理与学习评价中心编制的家校合作问卷,共包括六个部分,涉及家长对家校合作目的的认识、家校合作的整体情况、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等,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认为:“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的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能发生分歧。”[1]这是对家校合作最好的诠释,而本调研结果所呈现的家校合作状况远没有达到这一理想境界。

(一)家校双方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不清晰

家校合作本意是集聚双方力量,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出力,而调查结果发现,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被动服从者居多。仅有两成家长认为家校合作可以促进自己更多地参与子女的教育,也是学校吸纳社会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有利举措,更是自己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合法途径。而八成家长却认为家校合作只是“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48.0%的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主动参与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主要就是听从、配合教师和学校的安排而已。

不仅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学校教育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也不清晰。他们更多地认为家校合作就是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教育,认为家长缺乏专业性知识,无法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过多参与还会对学校教育工作造成干扰和阻碍。于是,学校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家长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从者,家校合作逐渐变异为支配与服务的关系。

(二)家校双方对合作价值存在理解偏差

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iams)研究发现,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2]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M·R·Langenbrunner)和索恩伯格(K·R·Thorn·bury)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3]

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基本以“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身份参与家校合作,具体形式有一学期1~2次的家长开放日、学生作品展示、家长会,随机的家校联系薄、电话沟通、个别约见、家访以及参与学校培训、个别咨询学生成长问题。从调查中不难发现,现在家校合作已从最初的家长会发展到多样的形式,但尽管学校在吸引家长参与合作上动足了脑筋,但合作的有效性仍无法得到保障。(见表1)

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活动基本由学校组织,家长旁观,双方缺乏深入互动,更多是单向参与。进入初中,专业化程度加深,家长“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制作教具、参与班级活动、课堂观摩的机会大大减少,只有约8%的家长有“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的意识。这表明家长在家校合作中还是处于被动局面。学校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上往往认为“家长只是简单地推卸责任”,或对学校进行“不成熟的质疑”。面对家长的参与热情,学校基本采取“推”和“拖”的方式消极应对,或者就事论事,提什么改进什么,缺乏有效的跟进措施。

(三)家校合作过程呈单向发展,缺乏深入互动

调查发现,家校合作中双方沟通的内容,谈到最多的是学习成绩(86.9%)、品德行为(67.5%)、教育方式和方法(44.0%),双方对孩子的人际关系、心理转变、能力培养等关注很少。常见的家校沟通方式中,沟通的话题主要围绕孩子在学校的不良行为和学习表现。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身体迅速发育,心理变化很大,亲子沟通和同伴关系都是影响成长的重要因素。初中的家校合作内容,基本围绕学校的工作进行,很少涉及孩子的身体、心理变化,合作内容以学校需要为多,较少涉及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见表2)

家校合作内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农村小学;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56-02

家校合作,是一个农村小学教育的重大问题。如何更好地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已被教育界所重视,并成为农村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教育学界对家校合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普遍提高,但在具体的家校合作实践过程以及策略中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家校合作的“内涵”思考

家校合作就是在家庭与学校平等积极沟通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教育的行为。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强调家校合作是一个平等的过程,家长、家庭也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农村小学家校信息交流实地调查,分析家校合作现状

(一)调查对象内容分析

家校合作在农村小学中一直不太受关注,但是这是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认识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大意义,并通过家校合作来提升家长教育素质,因而我们对陕西省洛南县A小学家长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130份,回收124份,剔除无效问卷4份,剩余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为92.31%。A小学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其小学家长与教师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小学生家长多是农民,家长们的学历水平基本偏低。他们的职业身份属于较低社会阶层的农民或个体经营者,家庭经济收入不高,不能为家校合作提供物质基础和时间保障。超过60%的家庭是非独生子女家庭,这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带来不良影响。

(二)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分析

1.A小学家校信息交流中积极方面

教师是家校合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在调查中,A小学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态度逐渐向好转变,并在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上比较多样化。教师对家长态度上真诚相待,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学校教育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如电话、短信、网络等与家长保持联系。问卷分析显示,家长则把学校看作是教育合作的帮手,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主动地参与其中。

2.A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弊端

一是家校合作缺乏系统性,呈现低层次水平状态

从教育政策制度来看,我国还没有相应的规范措施,由于A小学教学任务繁重,应试教育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学校难以把家校合作活动纳入到学校教学工作之中,学期初制定的家校合作计划,容易受到可变因素影响,致使家校活动在时间上不连续,在内容上没有衔接。A小学教师与家长信息交流活动整体存在一种自发、松散状态,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指导和规划。家校合作中缺乏一套明确目标和工作规范,呈现低层次水平状态。

二是家校信息交流片面性,缺乏双向互动

交流的双向畅通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在传统的家校关系中,学校一直处于指导地位,家长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A小学在教师与家长信息交流过程中,家长认为自己的观点得不到切实的表达。此外由于家长的身份特征自认为是落后的,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对老师一味地赞同。在调查中一部分家长反映,家校合作的形式比较单调,缺乏创新。笔者就家长会这一最常见的合作方式,对家长进行了采访,先由班主任讲话汇报近期学校的工作,内容主要为学生在校的表现、考试的成绩排名等。家长意见基本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也不想发表自己的教育观点。

三、A小学开展家校合作存在的阻滞因素

(一)家校合作制度范章程的缺失

现时期,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未规定家长必须参与学校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这说明家校合作在我国历来受到重视,但由于制度的缺位,导致目前家校合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家校合作水平层次低。在农村小学中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学校甚少,并且积极开展家校合作的学校更为稀少。家校合作需要制度的保障与维护,加快和完善我国家校合作的相关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家校合作法律颁布实施,是推进家校合作良性开展的当务之急。

(二)家长参与家校合作受经济条件限制及观念意识单薄

在受调查的A小学中,由于所处地域关系,小学生基本是农民子女并且部分为留守儿童,学生常年寄宿在学校里。家长以外出务工为经济来源,许多家庭都供养2个以上的孩子,家庭经济紧张,家长们疲于奔波,在问卷调查中,75.6%的家长表示学校的家校合作活动,与自己的工作时间相冲突,身处外地的他们根本没法参加。

在调查中,家长对参与家校合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家校合作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家长对家校合作态度消极,在观念中固守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不愿参与家校合作活动,访谈中笔者发现,一部分的家长只关心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成绩排名,认为开展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与老师的谈话中,家长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对孩子在校的其他方面表现漠不关心。

(三)学校对家校合作认识误区与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教师认为,小学生家长不懂教育工作,缺乏专业技能和素养,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值得肯定,但如果家长真的进入学校教育,干预学校日常教学活动,则又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学校对待家校合作的态度上模棱两可的。另外教学质量的考核和升学压力也让教师丧失部分自,忽视了与家长的合作。此外,A小学教师中年轻教师的比例不断增长,但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很少有家校合作方面的知识,教师缺少专业的家校合作教育的理论指导。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缺乏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对家长提出的一些教育问题无力回答,往往以自身学校教育经验作为参照,使得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方法几乎成为学校教育延续。

四、农村小学家校合作走出困境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制度,构建家校合作新模式

从法理层面促进家校合作的良性开展,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应在法律上明确学校、家长在教育中的权力与义务。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切实完善家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其作用。汲取国外家长教师协会(PTA)先进经验,构建“学校教育引导为主,家庭联动参与学校教育”的家校合作新模式。

(二)完善教师能力培育方案,搭建家校信息交流平台

教师是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有学者研究,我国的师范院校并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家校合作在师范生培养方面是严重缺失的。因此教师的职后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培养要结合校本特色,培养课程设置中要对家校合作的理论思想加以探讨,而且应具有相关技能培训的内容,如有关家校联系的途径知识,家访的技巧,如何召开家长会等,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提高。

网络的不断普及,使搭建家校信息交流平台成为可能。建立家校合作QQ群、飞信群、已成为教师和家长进行联系的新渠道。网络为家校合作带来了便捷。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家校合作论坛”,开设“家教理论”栏目与家长进行双向互动。家长可以掌握一些家教的方法,真正体现家校合作的实际意义。

(三)家长展现参与学校教育意识,积极融入自我资源

在家校合作中家长的参与程度关系到其效果,家长应该抛掉思想包袱,客观认识自己的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家校合作活动来,保持家校教育一致性增进家校共育的合力效应。家长通过学习家庭教育基本策略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素质,才可以共同构建“学校教育引导为主,家庭联动参与学校教育”的家校合作新模式。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构建一个目标明确、优势互补的家校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保持家校教育一致,也有利于新课改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陆春晔.影响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D].苏州:苏州大学,2010.

家校合作内容范文第7篇

在期待宏观政策条件逐渐成熟的同时,作为区域的教研组织通过开展行动研究,针对自然、真实、动态的家校合作的情境,以提高家校合作的质量、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首要目标,尝试构建了以问题为取向,以项目引领、组团推进为方法的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实践研究。项目突出家校合作的可执行和共收益的特点,家校合作的课程、机制、措施、实施途径的方法呈现。家校合作项目即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维度上进行构建,又从家校双向共赢的角度构建,运用项目、组团的资源给学校提供家校合作的实施途径和有效方法。

研究实践的结果表明,项目的运行为全区学校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以问题为取向的研究方向在实践中满足了学校解决工作难题的需求、家长教育孩子的难题需求;以项目引领、组团推进的方式作为实践的切入口,满足了学校开展工作和发展的需求。作为下一阶段研究的方向,项目的深入开发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不同层次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的特殊性和生长性,问题解决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资源呈现的多样性、层次性、系统性,以及制度、机制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

[关键词]合作 家校合作 项目 家校合作项目

一、前言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挪威等欧洲国家,也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多个法律和文件都表现了家校合作的精神,并提出了学校、家庭、社会合作的具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强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

随着中小学对家校合作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家校合作工作的广泛开展,学校对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出了必然的要求。纵观西方学校家校合作,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的家校合作是其关键和前提。

因此,本课题聚焦家校合作双向、多元、互动、共赢的目标,试图在准确把握目前学校家校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家校合作的特殊性和存在的问题,联合有关学校在一定范围内推行经过设计的家校合作的项目,以寻求适合学校发展、家长需求的家校合作的行动策略,打造智慧的家校合作模式。

关键词解释:

合作:作为一种社会互动的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群体或组织为达到共同目的自觉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助方式。

家校合作:是指对儿童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儿童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项目: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家校合作项目:是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以及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可执行和共收益的形式和方法,是可以成为共享的实施资源。

(二)研究目标

1.了解宝山区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学校发展的需求,找出目前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学校发展的需求,在各项因素影响下表现出的特点和问题。

2.根据学校家校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梳理能满足家庭教育需求的理论资源、教材资源以及一线教师的经验资源,探索区域特点的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

3.探索学校、家长热衷的家校合作的内容、形式,提炼出可行的、基层学校可操作的家校合作的行动指南和工作方法。

(三)研究内容

1.目前学校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具体做法及利弊分析。

2.探索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新型的家校合作的项目。

3.探索满足学校需求的家校合作项目的途径、方法。

(四)研究方法

1.试图用数字来说明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研究。

在研究的初期,我们试图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用数据来说明目前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编制设计家校合作开展情况校长调查问卷,并于2013年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成了《宝山区目前学校家校合作工作的现状分析》,从中具体分析目前学校家校合作工作的现状特点和问题。

2.试图形成区域特点的家校合作的指导策略――行动研究。

从家校合作工作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中小学都是集中在教师专业能力上、家长委员会的组建、家长资源与学校资源的互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遵循“项目引领、组团推进”的原则,选择了10所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实践研究的方法,设计符合我区地域特点的家校合作的内容、方法、途径、形式,构建家校合作的新模式――项目引领、组团推进。

二、研究过程:

(一)调研梳理,确立研究方案,构建家校合作子项目

我们对全区113所中小学校长进行了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调查,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小学在家校合作的做法中都提到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家长委员会的组设、家长资源的利用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

为了使项目研究既能针对我区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实问题,又能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发展的需求,我们通过调研分析和梳理,抓住学校、家庭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已有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校的成功做法进行总结,在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提升现有的做法,构建了“我们走在大路上――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研究”、“我们携手同努力――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与功能发挥的实践研究”、“我们同唱一首歌――家长资源在家校合作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走出传统谋发展――现展需求的家校合作新趋势的实践研究”4个子项目,确立家校合作项目的研究方向。由10所中小学担任子项目领衔学校,10位教师承担设计子项目的行动研究方案、子项目的实施内容和实施途径,明确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研究――项目引领。

(二)骨干先行,组建项目团队,践行家校合作子项目

地域大、学生来源复杂、学校层次不同是我区的实际情况,为了让更多的学校有效实施家校合作的工作,我们将同类问题学校、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学校组成子项目团队,有项目领衔人带领自己的子项目团队开展行动研究,践行家校合作项目的研究――组团推进。

我们通过领衔人带教,以滚雪球的方式,通过教、培、研一体的教研训练,同伴互助的活动、专题研修的形式,互培和自培相结合,带教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尽快成长。老师将习得的理念和方法再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体验游戏――提炼感悟――寻求合适的方法,在不断“思索――实践――反思――修整――再实践”的过程中,将家庭教育指导的理念和技能传递给学校的老师、家长,从而践行家校合作子项目的实践研究,丰富家校合作子项目内容和方法。项目领衔人在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教研同时,和教师、家长一起成长、一起欢乐,在家校合作实践中少了许多的焦虑和烦恼。并从中领略家校合作的魅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真诚、积极、良性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和相互补充的教育合作动力和效果,有效促进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研究。

(三)挖掘提炼,深化研究内容,丰富家校合作子项目

家校合作要着力于“确解家长之意,切返家长之需”。针对家校合作的多元需要和发展差异,我们构建了项目引领、组团推进的家校合作项目的行动研究。

为了让更多学校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从学校办学改革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正视家校合作的独特价值,创新家校合作模式,我们通过撰写学校经验案例,编写经验案例集,交流、研讨、互助活动、分层沙龙,将家校合作的操作方法、操作流程传递给区域各个中小学学校,让更多的学校行动起来,去努力探索适合现代教育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主动的、积极的家校合作的新局面。

我们还启动了“我的生活我做主――家校合作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我们的服务窗口――家校合作工作体制建设的实践研究”,“高速公路直通车――家校合作体制制度建设的实践研究”,“让我们快乐同行――网络无缝对接的实践研究”4个子项目,丰富家校合作项目的内容,使得家校合作工作充满灵动的气息和丰富的智慧挑战,从而真正改善学校家校合作的被动局面。

三、研究成果

(一)4个子项目的实践研究为区域中小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和运作,“我们走在大路上――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研究”、“我们携手同努力――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与功能发挥的实践研究”、“我们同唱一首歌――家长资源在家校合作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走出传统谋发展――现展需求的家校合作新趋势的实践研究”4个子项目,提炼出一套可行的,基层学校可操作的家校合作的运作方式,为基层学校提供行动指南和工作方法。

1.我们走在大路上――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研究

作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研究的项目团队,通过一年多的运作,在专业知识方面,分享了一批对骨干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员非常有用的书目,其中更梳理了一批老师们觉得作为家庭教育指导者必看并需要经常拿出来读一读的看家书。

在专业能力方面,尤其是不同教师群体的专业能力培训上形成了丰富的资源。如“80后青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者团队建设”,根据80后青年教师个性特点,制定80后青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组织的途径,构建使指导团队能够有效、有序运行的章程。

如: 80后青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章程

第一章 总则

团队名称:最炫80风

团队口号:给我们存在的理由 让我们共同改变对教育的追逐与梦想

团队目标:在学习中提升80后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能力,在工作中灵活运用家庭教育的方法,在实践中总结积累家教指导操作经验,在活动中掌握现场家教指导的贯彻能力,有效提高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使家教指导扎实有效。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一条 组织机构

80后青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由团队负责人与青年教师组成,根据项目建立项目组,由团队负责人根据培训需要聘请指导老师。

第二条 各部门及职责

团队负责人:统筹计划团队发展的方向,组织协调计划和各项活动,带领、凝聚团队发展,成长。

指导教师:指导团队成员学习、实践、研究、开发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组长:以较强的责任心带领组员共同学习、实践,智慧高效地协调好队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完成任务。

第三章 例会制度

第一条 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例会不在于多,在于精、实。每次会议落实主题与负责小组,小组负责人轮流担当。要求主题从问题中来,内容准备理论加实际,要求精简、高效。

第二条 半年召开一次总结会议,制定下一阶段的指导和学习内容。年末召开总结会议,总结一年来的成绩,制定下一年度的目标。

第四章 团队精神与纪律

团队精神:合理团队 共同成长

团队纪律:

(1)必须有时间观念,开会准时。有事与当次会议负责人请假。

(2)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吸取他人的意见,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勇于实践的锐气。

(3)团队成员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服从活动安排,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围绕承担的任务目标保质、按时地完成任务。

――泗东小学 周静

再如:“班主任家庭教育课程化的建设”,就是根据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困惑,设计《做“五有”好家长,伴孩子快乐成长》家庭教育指导课教材,编写教案,设计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包括从关注孩子需求出发的《面对孩子“心理断乳期”,我们准备好了吗?》、《取得进步如何奖励?》;从倾听孩子心声出发的《把握对孩子说话的技巧》、《家长会后如何做》;从展现教育智慧角度出发的《检查作业的技巧》、《如何给孩子试卷或作业本签名》;从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快乐角度出发的《合理的放松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加油站》、《关注孩子的朋友》;从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出发的《吃出健康,吃出聪明》等内容。

2.我们携手同努力――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与功能发挥的实践研究

作为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项目团队,通过一年多的运作,不仅从最基础的人员配上有了新的突破,不再是教师指向而是家长自愿申报;家长会员会的组织上也有了新的尝试,不再是形式主义的走过场组织而是有话语权的家长、教师代表的组织;尤其是家长委员会的功能上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是被动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而是主动承担学校的活动,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更是实施者。

如:宝山区第三中心小学的家长职能部门就是由家长宣讲部、家长活动策划部、家长活动执行部、家长活动宣传部、家校沟通部、家庭教育研究部、校本教材人力资源开发部这样七个部门组成,并通过七步骤来具体实施家委会的功能。

在家委会作用辐射上,通过家长心里成长工作坊,以团体辅导的形式,体验分享的活动,实施家长为会员的培训,再让家长将培训后习得的方法、感悟对班级家长进行二度培训,服务家长、辐射家长。家委会成员也有最初的拷贝不走样到自主研发的亲子活动,再到学校的主题活动,层层深入,不断辐射。

如:“亲子沟通”这一话题给家委会的培训。

心理老师:我们进行的是游戏叫做:我说你撕,大家听清楚了,我说你撕,中间不允许问问题。对折再对折,右上角撕掉两厘米的三角形,再旋转90度,把左下角撕掉。现在大家举起纸头相互看看,做了游戏您有何感受?

家长:老师您明明了同一个命令,为什么我们的呈现的结果是如此的不同呀?

心理老师:是的!大家都发现问题了,那么我们进行第二次我说你撕,这一次,大家可以问问题,我还做示范,做了游戏您有何感受?

家长:做了游戏,我觉得我们经常使用单向的沟通方式,结果听者总是见仁见智,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执行,通常都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家长:看来呀,平时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需要双向的沟通,而是一味的命令,甚至不许孩子表达,这样的沟通效果不会好。

家长:是呀!我觉得在与孩子沟通时,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学会俯下身来,多倾听孩子的想法与观点,这样的双向亲子沟通会更加有效。

家长:当然,有时候,即使使用了双向沟通之后,不理解现象依然存在,这时候,我想,就要像刚才老师一样手把手地做示范,家长的示范作用真的很重要!难怪有人说,身教重于言教!

心理老师:大家讲得真好!今天虽然是我给大家培训,但主角不是我,而是就是大家,育子理念来自于大家对于游戏的感悟。

家长:对呀!各位!给家长做讲座我不在行,但是这样的培训形式我可以尝试!问题从家长中来,答案也从家长中来!

家长:好呀!我们先理理思路,备备课,试着回到各自的班级给全体家长们做二次培训!

大场镇小学 蔡素文

在制度建设上,制定了《家长委员会条例》、《家长委员会工作职责》、《家长委员会工作流程》、《家长职能部门工作事项》、《家长委员会规范礼仪》、《家长委员会评优条例》、《家长委员会章程》等相关的制度和章程。

3.我们同唱一首歌――家长资源在家校合作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

作为家长资源在家校合作中的建设项目团队,通过一年多的运作,在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家长志愿者仅仅是部分家长为学校服务的想法,倡导家长志愿者是面向全体的家长,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让他们成为教育的主动参与者。确立服务理念,把服务建立在对家长的指导上,建立在教育资源的给予上,建立在服务的后勤保障和人文关怀上。再方法上,开设了“家长工作室”,学校除了提供场所,还提供相应的服务。在资源上,发挥家长职业所覆盖的网络资源优势,为活动的开展服务,为学生提供接触和丰富教育的物质资源。请家长来学校上课,从家庭、学校最平凡、最需要、最有话可说的“环保”、“礼仪”、“劳动”、“生活”开始。在亲子课程设置上,改变以往那种单向的线性的灌输方式,采用家校共建家教课程的方式,构筑家校教育合作的立交桥和双通道。

如:泗塘新村小学的“帮帮亲子家庭劳动课程”,课程目标――培养责任感、和谐亲子关系、促进家校合作;课程内容――口布折花、豆贴画、立纸浮雕、编织网袋、剪纸等;亲子劳动含义――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父母与子女间的一种共同劳动行为。“帮帮”的含义――通过学校对家庭的帮助,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帮互助,来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帮帮亲子劳动家教指导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实现家校合作、指导家长提升育儿水平的一个良好桥梁。

再如:通河新村第三小学的亲子探究课程,就是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本身就是一大教育资源,又要引导家庭成员多方支持子女的探究活动,奉献出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种资源,为子女乃至学生的教育服务。

备注说明:探究课根据家长特长和需求分为两部分:课内探究和校外实践。

通河新村第三小学 陈荣

4.走出传统谋发展――现展需求的家校合作新趋势的实践研究

作为现展需求的家校合作新趋势的实践研究项目团队,通过一年多的运作,探索实践新型家访,网络新媒体技术运用,变革“家长会”等。在家访的变革上,尝试进行游学式,组团式,社区家访等,将传统单一的家访转变为多维、多点互动、多向辐射、多方得益的家访,实现关系转变;将传统的只谈学习的家访转变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家访,实现内容转变;将传统的一对一的物理空间家访转变为拓展到每一个人的心灵空间的家访,实现空间转变。

如:宝林路第三小学的“游学式”家访,就是根据一个个主题,开展的家访,如好习惯的伴我成长;在本地与外地同学的家里,了解年俗,品尝特产――“我和伙伴互拜年”;在租借的“螺蛳壳”里,看看书桌,理理书包――“寻访学习小天地”;在一个个榜样的家里,学做家务,矫正陋习――“自理我也能行”;个性访谈,家长互助――“特别的关爱给特别的你”;快乐出游,资源分享――“都市生活幸福之旅”;家访不仅仅在家里,在摊位边,小店里,去公园,博物馆,家长工作场所,相聚社区,公共绿地,麦当劳,肯德基,聊聊教育,做做游戏――“为了梦想,为了奇迹”等。

在新媒体技术运用上,不仅利用新媒体,建立各类信息群,还利用新媒体开设网络论坛、开设云课堂、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新媒体的便捷,实现了家校合作的“无缝”对接;新媒体的广泛,实现了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共融;新媒体的主动,实现了双向“指导者”的共享;新媒体的有效,实现了学校和家庭平等和互助。

如:大场中心小学的网络少年宫“云”课堂:

课堂中,学生将不用纸笔,而是用ipad、电脑进行学习,学习内容都在电子“课本”中灵活呈现。课堂中,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老师们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指导;家长们随时随地的了解教育资讯,从而形成教育资源生态内循环的庞大系统。“云”课堂为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创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有效激发了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实现共享课堂的学习。

(二)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家校合作的质量

在一年多的家校合作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全区中小学家校合作的质量。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规划和设计,家校合作的掌控能力,家长辐射的影响力,以及个别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方面都有了长足的提高,其中研究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学校开始尝试用研究的方法了解家庭教育的需要和困惑,设计符合家长需要的家校合作活动,尝试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一年多下来,有1项课题获得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一等奖,1项课题获得“长三角”家庭教育指导论文评奖一等奖;3项课题获得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二等奖,3项课题获得“长三角”家庭教育指导论文评奖二等奖;有5项课题获得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三等奖,6项课题获得“长三角”家庭教育指导论文评奖三等奖;并还有多项课题在心理和德育等条线课题上立项并获奖。

(三)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有效地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

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源于教师、家长的成长需求,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使学校家校合作逐渐从任务驱动开始向问题驱动转变,从原来被动地接受任务,到现在主动地寻找问题,开展工作。这种工作模式的转变激发了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兴趣。一年多来,各中小学根据学校的特点,积极申报区级和市级的条线课题,在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负责的课题研究中就有9所学校申报了相关的课题,在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负责的课题研究中有18所学校申报了相关的课题,还有3所学校申报了德尚的课题。总体来说,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项目和项目领衔人在引领团队践行项目实践中都充满着工作热情,对自己也有了主动成长的需求,学校也有了发展的更大需求,因此,项目和项目领衔人都是成长得最快的,项目学校也是收获最大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的发展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家长也是受益的。应该说,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是多赢的。

(四)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为学校的品牌经营提供了方向

在一年多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区域各个中小学寻找到了自己学校家校合作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学校在家校合作的品牌经营上找到了方向。学校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着力于“确解家长之意,切返家长之需”。针对家校合作的多元需要和发展差异,通过一年多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实践研究,我们编制了《让家校互动“动”起来――教育转型背景下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家庭教育指导丛书。

为了让更多学校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从学校办学改革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正视家校合作的独特价值,创新家校合作模式,我们教研,交流、研讨、互助活动、分层沙龙,将家校合作的操作方法、操作流程传递给区域各个中小学学校,让更多的学校行动起来,去努力探索适合现代教育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主动的、积极的家校合作的新局面,打造各自的家校合作的品牌经营项目。

四、思考与展望

(一)结论:

课题实践研究的结果表明,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运行为全区中小学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以问题为取向的研究方向在实践中满足了学校解决工作难题的需求、家长教育孩子的难题需求;以项目引领、组团推进的方式作为实践的切入口,满足了学校开展工作和发展的需求。

在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内容上即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构建,又从家校双向共赢的角度构建,运用项目、组团的资源给学校提供家校合作的实施途径和有效方法是可行的、有实效的。

(二)思考:

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家校合作要从家庭教育指导理念和发展转变,注重发展内涵与形式的统一,推进家校合作的建设;家校合作要从高端化、服务化方向转变,促进家校融合,构建以服务为主的家校合作模式;家校合作要基于以人为本的合作参与型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学校、家长、社会参与,形成“多元、双向、互动、共赢”的格局,打造智慧的家校合作模式,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的家校合作新局面。

(三)展望:

第一轮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让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了现代意义的家校合作的真正内涵。我们除了要深化第一轮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实践研究外,还将启动第二轮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实践研究,并且加大项目开发的力度,组团的力度,推进的力度。在家校合作项目的实施研究上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实施和研究的步骤,着重于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让家校合作真正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其次,要大胆尝试和开发家校合作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确保家校合作课程的系统化开发,形成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课程品牌;第三,健全和完善家长委员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家校合作工作机构、体制和制度,激活家长,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家校合作的及时性、双向性和实效性,让更多学校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从学校办学改革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正视家校合作的独特价值,不断深化,不断前进。

课题组成员:周 静 陈 琦 王 靖 吴文清 蔡素文

胡文仪 周 萍 陈 荣 吴愈华 田 泉

家校合作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 家校合作 问题 对策

20世纪80年代起,中小学家校合作在我国产生并逐步得到发展,无论是简单的老师和家长一对一交流,或是家长会的一对多交流,又或是学校与家长委员会的多对多交流,均带有家校合作的影子。实践证明,中小学家校合作运用得当,能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对中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对策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家校合作的含义及重要性

所谓家校合作,就是作为教育体系中两大承担重要任务的不同主体――家庭和学校之间开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以沟通交流为主要渠道,以相互配合为主要载体,共同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力,以促进学生在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身心健康发展。

1.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加强教学效果

良好的家校合作的标志之一,就是家校双方拥有畅通交流的渠道。学校可以将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学习成绩、交流能力、优点缺点等反映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将学生在家庭中的相关表现内容反馈给学校,双方能够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交流沟通,共同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环境,同时,家长还可以在学校教师的指点下有步骤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并将这一情况反馈给学校,家长还可以根据获知的学校教育实际情况,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提出有益的意见建议,这样更有助于加强教学效果。

2.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创优成长环境

在学校中,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来拟定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教学和德育教学计划,这样就难免产生有的学生认识不全的问题。而在家庭中,对学生最为了解的当属学生家长,而且每个家庭对于学生的发展规划、成才目标等均不同,这样家庭和学校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良好的家校合作,能使这种差异逐渐缩小,达成学校教学和家庭培养之间的最优化方案效果。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1.家校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调

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内容和形式仍然较为单调。在家庭和学校的沟通过程中,占绝大多数的内容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其次是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表现情况,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业余爱好、心理健康等则较少提及。尤其是在中考、高考等升学压力下,家庭更为关心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否达到正常水平,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否能够给予学生较高质量的教学。而学校对于家庭的了解,也主要集中在学生是否在家庭中完成课下学习。这种以学习为核心的交流内容,至今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此外,家校合作的方式,目前看来仍然是以家长会为主,或者学生家长主动寻找教师进行询问,或者在有需要时教师在电话中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须知,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大环境下,家校合作对于学生、家长和教师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仅仅是家长与学校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的面对面或者电话交流,并不足以让其中任何一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家长会这样的方式也仅是对学生中间出现的个性问题进行沟通,对于学生本身则难以深入分析。这样单一的方式也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

2.学校和家长的自身定位不明晰

在目前的家校合作中,学校和家长均对自身的定位有着一定的误差。诚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对于学生的教育,无论是从实践性还是专业性上来讲,学校都应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这并不代表学校在家校合作中处于支配地位。有的学校俨然成了发号施令者,要求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有的小学为学生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超出学生现有水平,最终只能由家长代劳。而家长对于自身定位也有偏差,有的家长认为,学习主要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只需要做好后勤保障就可以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就认为是学校的责任。又或者学生在学校遇到了一些问题,家长也将全部责任推卸到学校身上,而不是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相互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1.建立完善家校合作组织机构

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如家长委员会就是一种较为完备的组织机构。但是如何让已经建立起的家长委员会更好的发挥作用,这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对于学校而言,要真正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生的整体教育体系中,让家长委员会参与学生教育的规划和管理,赋予家长委员会对于教学管理和师资力量管理评价的权限。对于家长委员会而言,要在内部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充分吸收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家长进入委员会,并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参与进学校的日常管理,并且加强对于学校教学方面的监督。同时,家长委员会还要多加配合学校对于学生成长的主导任务方向,在学校的指导下完成家庭教育。

2.畅通家校合作的沟通交流平台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通讯工具的智能化,许多学校和家长开始探索利用QQ、微信、网站等及时进行沟通互动,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家长之间建立QQ群、微信群等,既便于众多家长之间的有效交流,也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校也要加强网站建设,将学校的教学计划等诸多内容又好又快地进行公示,便于学生及家长了解。除此之外,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建立定期交流反馈机制,如学校组织家长每月或者每季度进行一次家长见面会,以及组织教师与家长的定期一对一交流。交流见面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应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多重角度进行探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家校合作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家庭和学校都应该行动起来,统一思想,明确定位,共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丽竞.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10,(3):158-159.

家校合作内容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的竞争越加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则使得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众所周知,少年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所能完成的,学校只有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与学生家庭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家校合作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家校合作,顾名思义是指家庭和学校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互助活动,家校合作不仅对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小学管理的现代化都要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家校合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学者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或“三结合”的理论,指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避免少年儿童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失去控制,受一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教育方向的一致,避免各自作用的互相抵消,给学生思想造成混乱;另外,也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然而目前的家校合作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家校合作的观念落后

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家庭与学校合作的观念落后,尤其是家长方面,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的父母一旦孩子上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家长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持有这种思想的家庭一般不会热心参与对其子女的教育,相反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看做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二)家校合作的内容单一

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合作内容绝大部分涉及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状况,对于学生的品德状况、兴趣爱好、心理健康、其他需求等涉及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家长只盼子女成“龙”成“凤”,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分数,在学习方面能与学校配合,能督促孩子做功课,但在德育方面则我行我素,或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或对孩子过于苛刻、简单粗暴、打骂有加。

(三)家校合作欠缺交流

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大多是一学期开一到两次家长会,时间一般选在每学期的期初和期末,而且现在的家长会和传统的家长会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现在的家长会中,家长会依旧是教师的“一言堂”是教师向家长简单传达学生在校信息的场所,信息的流动大多是单向的,家长与教师双向交流的机会很少,这就造成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受阻,家长和教师不能得到有效的信息。另外,在家校合作中,家长由于缺乏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只能被动接受学校传递的各种信息,

二、改善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对策建议

改进和完善我国家校合作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开拓与发展家校合作教育,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全方位改革,当前,至少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 转变思想观念,以孩子发展为本

家校合作教育的概念,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一般都认为是家长到学校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或者家长与学校商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在应试教育还盛行的今天,家校合作自然就走向以“升学为本”的合作模式。[1]双方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把孩子当成锻塑的对象,使孩子感到自己被塞进家校共同设计好的模子里似的。这样的合作无疑与教育方针不相符的,与我们提出的合作的宗旨大相径庭的。我们认为,家校合作不应只是家庭和学校教育期望的一致,而应该是努力共同服务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体现“以孩子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家校的合作要把孩子当成有独立意志的主体来对待,以他们的发展意愿为合作的基本依据,创造一个尽可能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使孩子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应该是家校合作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确立正确的家校合作观念,并在这一正确观念指导下进行合作,才能有正确而有效的沟通,才能真正做到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整合,才能充分发挥家校合作教育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二) 转变家校合作关系,建立家校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校是唯一提供正规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只是辅助学校教育,家长必须服从学校教育。因此,在当前不少的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与教师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成了合作教育中的组织管理者和指导者发号施令,而家长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一种陪衬,难以发挥主动性。不可否认,学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教师对家庭教育有指导责任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学校教育比较多的是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而家庭教育基本上是对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个别教育、个别指导,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频率高,教育针对性更强。[2]诚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使双方的优势相互利用是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的目的所在,只有充分发挥各自对孩子的教育优势,在家校合作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才能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

(三)制定法规政策,建立评价机制

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权利及义务,使家校合作走上有法可依的法制化轨道。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学校也要应该制定适合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家校合作政策,从制度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沟通。

对家校合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估是保证合作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家校合作的问题屡见不鲜,家校合作活动连续性差、随意性强、教师应付、家长不积极配合等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家校合作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达到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各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家长参与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督促学校、教师把家校合作做到实处。具体包括家长委员会的成立与运行情况,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关于家校合作相关理念和认识情况、学校关于促进家校合作所采取的措施实施情况、家长的参与程度和反馈等。并争取做到把考核成绩与学校、教师的效能评价、奖惩相挂钩。[3]

(四)丰富家校合作内容,实现高层次家校合作

英国摩根(Morgan)等人按家长参与的层次把家校合作分成三类,第一类为低层次的参与,主要有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业展览等活动;第二类是高层次的参与,主要有经常性的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帮助制作教具、为学校募集基金等;第三类是正式组织上的参与,主要有家长咨询委员会等,参与学校决策、管理。[4]

我国家校合作时主要集中在家庭与学校的基本合作,如教师的家访、电访等,也有学校进行的家长教育,大部分学校都是通过家长学校这一载体,对家长进行培训,达到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基本都属于第一类的低层次的参与。这种参与显然不利于学校依靠家长、提高教育效益的实践。学校应设计一些高层次的参与活动,欢迎、鼓励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来,合理分配和利用有效的家长资源,让有能力的家长为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逐步向高层次家校合作迈进。

(五)开展多样的交流途径

1.开办家校通讯,其内容可涉及学校工作计划、目标、年级组、班级情况、学生的个性展示、评论、好人好事等。家校通讯应由专人负责管理。

2.开辟家校热线,回答家长提出的各类问题,也可为学生解答提出的学习问题。

3.利用喜报、便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密切学校与家长关系,增强学生自信心。

4.增设家长意见箱,鼓励家长向学校提建议。另外,了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也非常重要。

(六)创设和谐的家校合作氛围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尊重家长,创建良好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把热情落实在行动上,使家长一踏进学校大门就能体验到亲切、真诚的氛围。这种合作氛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体教职工主要树立家校合作中的双主体意识,并自觉把这种认识落实于日常的家校合作工作中。二是积极热情的态度,学校领导和教职工要热情主动地结纳家长为合作伙伴。三是实际的行动,能够真心诚意地让家长进入学校或年级、班级的各项教育活动,而不仅仅是一句客套话。

[参考文献]

[1]黄俊源,肖霞. 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0,(1)。

[2]陈琳,谢培.小学一年级”家校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8,(5)。

[3]周雪莲,阳德华.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参考,2007,(8)。

家校合作内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对教育的逐步深入研究,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家校合作教育的发展还很滞后,认识还很不到位,发展速度和质量亟待提升。如何破解制约西部家校合作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提升学家校合作的水平,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现以西部某欠发达县为例,对其家校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西部某县的教育现状

西部某欠发达县属国家扶贫重点县。总人口42.0614万,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7所,其中普通中学63所(完全中学5所,高级中学1所,独立初级中学2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4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200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幼儿园11所,另有68个教学点。学生总数77645人,现有教职工5407人。

二、某县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的特点

通过听取学校工作汇报、察看校容校貌和设施设备、观看大课间活动、随堂听课、组织师生和家长调查问卷、开展教职工个别访谈及查阅台帐资料等工作程序,对各学校三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详细地督查和了解。期间,我们还对全县家校合作教育展开了调研,共获得调查问卷2600份。其中,学生问卷1300份,家长问卷1000份,教师问卷300份。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分析如下:

(一)家校合作欠深度和广度

在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中,家庭更多的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家长对学校的事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往往知之甚少。这对家校之间的合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同时也无法让家校合作寻找到共同的切入点。家长与学校之间正常的联系因缺少制度化的保障而流于表面化,缺少实质性的沟通和交往。在缺乏制度化的家校合作中,偏重的是低层次、临时性、单向的和分主客性质的合作关系。

(二)合作的形式单一,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家长会成为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家校合作的形式单一。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平时则由教师与学生家长随机交流。虽然家长会已形成制度,但由于时间紧,议题多,教师和家长之间深入的交流很难进行,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一种正常的经常性的合作关系。往往是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时才找家长,这样一种低层次的消极被动的合作方式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内容。

(三)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互不信任、相互推诿的状况

教师和家长互不信任,教师埋怨学生基础差、家长素质低,家长抱怨教师水平差、学校质量不高,教师和家长之间呈现紧张的尴尬状态。这类情况虽少,但危害甚大。家长与学校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上,培养目标的不一致,必然对孩子的成长形成“扭力”。许多家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味热衷于赚钱,家教责任意识淡薄,认为对子女管吃、管穿、管花钱,把孩子送进学校大门便万事大吉了,很少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一些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儿会打洞”,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也不指望孩子成大器。因此,抱着管不管无所谓的态度,而且对教师心存戒备,教师管理学生一严格,便认为教师故意跟孩子过不去。这样的家长参与家校合作又怎么能够充分发挥家校两者的合力呢?

三、家校合作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僵化

现今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教育评价多以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一种定性的、结果性的评价,学生并没有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而随着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量化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家长同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家校合作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便是这种单一僵化评价机制的产物。

(二)教师待遇差、负担重

相对而言教师的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使得部分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不强、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情和投入不足,加之教师在繁重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业务之余,能够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的时间、精力并不多,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家校合作没有什么兴致和热情。

(三)制度建设滞后

基于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并形成一种制度。而要成为制度,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家校合作活动还没有明确、完善的规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学校也没有统一、正规的家校合作组织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从而使家校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四、改善家校合作教育的对策

(一)开展家校合作教育的知识普及

现行的家校合作往往停留在被动等待的状态,这种状态,一般持续到问题突发时才被打破。此时,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以解决问题为主。因而加重了学生对“家校合作”的抵触情绪,调查结果也反映出85%以上的学生对“家校合作”的理解存在误区。因此,普及家校合作知识显得非常重要。

(二)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评价机制

健全的制度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完善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实现家校合作的正规化、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避免家校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不善等问题。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家长素质

提高家长素质是有效落实家校合作工作的关键。学校要定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家长培训活动,提高他们对加强家校合作的认识,培育良好的家校合作基础,使家校之间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以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总之,家校合作教育对于家庭和学校不仅是一种目标,更是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与家长应该逐渐培养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与家长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学生的参与,更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家校合作关系随着各方沟通的深入而逐渐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

上一篇:绿色生产技术范文 下一篇:小学线上教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