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01 11:28:01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第1篇

周国平 是的。高中学生都是在特定的教育体制下接受教育的,同时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其成长与置身的家庭教育小环境密不可分。而今,在教育得到了家长、学校与社会充分重视的情况下,如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促进、协调运作,实现家校教育资源的整合,这在物质资源相对丰富而精神需求相对滞后的社会背景下,尤为迫切。2012年6月25日,教育部了《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学校管理活动的自主性、复杂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多样性要得到显著增强,要求建立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让家长承担参与教育工作、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促进学校与家庭沟通、合作等职责,扩大家长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可以说,加强家校合作,是现代化学校建设的重要体现。

然而,对于这个并不算新的话题,虽然大家都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但在实践中还缺少真正的法律和科学研究的支撑。现代化的学校应该具有多元、开放和包容的特点,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学生在学校的话语权、参与权太少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也太少。我们看不到家长在孩子教育中同行的身影,他们甚至没办法了解教育的真实情况。可以说,当前高中的家校共建,还面临着不少困境。

记者 请您谈谈具体有哪些困境。

周国平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家校合作的一个固定模式家长会的流程:先由校长(或年级分管校长)讲话,大体是教导家长怎样教育孩子;然后是各班主任教师讲话,主要是介绍全班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并指点家长如何辅导孩子的学习;最后任课教师和家长面对面交流。毫不讳言,在我校,此类家长会的模式仍被利用,但我们在反省,显然,这样的家长会,家长只是被动的接收器,没有发言的机会,因而认真听取的寥寥,效果可想而知。或许这类家长会的实际目的,是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基本要求、了解自己孩子的成绩在班级中的位次,以此达到分解学校责任的目的。这本无可厚非,但家长对孩子以及班集体的其他状况,包括道德品质、性格发展等所知甚少,因而缺乏真正的知情权,更遑论参与权了。

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孩子到了高中,父母们往往认为孩子大了,心智上不会出现大偏差,而自己在对孩子的学业协助上已经无能为力了,因而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会热心参与学校对其孩子的教育。另外,还有部分家长只在智育上能与学校配合,即能督促孩子做功课等,但在其他方面则或苛责、或顺从。也有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素质不高,或不懂教育,没有能力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这些都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意识上的偏差,导致他们放弃了自己应该承担的教育权利和义务。

二是学校缺少可资借鉴的家校合作的有效机制和案例,更缺少像欧美国家那样的家校合作模式及实践研究,以及在行政法律上的推动。如美国的学校发展项目SDP模式,由学校董事会负责制订计划,学校发展团队肩负起代表家长、教师、管理者和学校支持者的责任来推进家校合作,家长被要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设立专门的家校协调者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相比较而言,我们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三是学校教师对家校合作共建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成长的传统土壤。我们民族的特性是权威取向的,崇拜并依赖权威,而传统赋予教师的权威与崇高的地位,在家长心目中十分牢固,也往往为教师和学校管理层所认同。另外,强调中庸、折中,避免冲突;强调和谐,避免失衡;强调集体高于个人;强调顺从和顾及他人,避免得罪他人……这种相对稳妥和缺少改革的精神面貌,造成了相对惰性和抵制变革的心理,如在本就很难的高中专业化学科教学上,如果引入家长对教学的评价,会造成教师团队本不该有的“自尊受损”的心理压力。

记者 基于这样的现实,您觉得要实现真正的家校合作,学校应该具有怎样的工作思路?

周国平 首要解决的便是学校和家长平等地位的问题,即协调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变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认识,平衡家校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可能调动家庭对其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其次,要拓宽家校合作的研究空间和实践领域。学校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但多层面的合作还是可能的,如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上,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文化环境的营造上,在学校管理行为的促进上,甚至在课程建设和教育科研等领域,都有合作的空间。

总之,作为这项工程的主导,学校(无论是管理者和教师)要改变观念,不能将家长引入学校视为不懂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不能抱着仅仅将责任分解的意识来通报学生的种种不足,不能让家校合作停留在学校对家长这一单向的交流模式之下,不能只有阶段性考试节点的家校合作而缺少合作的连续性。

记者 根据这样的思路,贵校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周国平 我们着力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力求通过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科学规范地推进家校共建工作。

一是抓好节点,丰富家长会的形式,如我校高三年级共要召开三次家长会,分别是起初家长会、临界生家长会、文科优秀学生和理科进步学生家长会。

二是落实常规,引家长进校园、进课堂,如在校办公会、行政会、教职工大会等不同会议上要求学校上下统一认识,引导家长进校园、进课堂,打破过去单向交流式的家校合作模式。

三是广开言路,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决策管理,如学校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这一家校共建组织,目前已经形成了“班级―年级―学校”三个梯度的家长委员会体系。

四是搭建平台,丰富家校合作的手段和方式,如在拓宽与家长直面交流的平台工作中,邀请家长进行国旗下讲话、百日誓师讲话、班级教师会交流等,在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讲座、食堂安全工作开放日等活动中,都邀请家长参加。

记者 通过这些措施,贵校希望在家校共建工作上达成怎样的发展愿景?

周国平 建立家校合作的有效机制,探索提高家校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家校合作的科学、有效推进,并非朝夕可成,但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我们希望能达成如下的发展愿景:

一是真正实践家校共建下的教育共同体,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军。家长不是学校教育的看客,而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如果能让共建达到一定层次,使得家长具有教育话语权,成为学校教育的评判者、宣传者、服务者,甚至管理者,并以优秀家长的示范来带动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那么我们的教育队伍将多一支同盟军,教育共同体的打造也不会成为空话。我们的这一愿景将具体到家长对学校管理、教学活动、学生实践、教师评价、课程开发、教育科研等广泛领域的参与。

二是打造一支能全力推动家校合作的管理、实施的教师队伍。我们期待学校管理人员能在家校合作中具备多重角色。他们应该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员和组织者,应该是家校合作活动的策划人和主持者,还应该是活动的协调人,对家校合作活动进行有效协调与管理,实现家校合作的连续性。同时,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家校合作的主力军,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他们是家校沟通合作的纽带、桥梁及家长的朋友,直接沟通于家长,也是家长们最为重视的教育力量。学校必须全力支持他们顺利开展活动,并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指导。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家校合作 小学生 文明素养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生文明素养与学校、家庭关联分析

1.1学校因素对小学生文明素养的影响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学校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举止,在小学生眼中,教师几乎都是比较完美的,教师说的话都是正确的。通过对家长的调查问卷了解到,90%的家长认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文明素养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和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素养,首先应该规范教师的言行。

1.2家庭因素对小学生文明素养的影响

就当前社会现状而言,我国较多家庭中独生子女占据比例相对较大。很多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外加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对于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使得他们文明礼貌观念比较淡薄。独身子女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宠爱,凸显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一些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孩子一般都是家中的老人看管,看管学生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会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提高小学生文明素养策略――以学校为视角

2.1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三种。其中社会环境是影响学校风气的环境条件,文化环境主要是学校自身的文化水平,一定程度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水平。人文环境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处的氛围。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素养,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小学生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与学校的接触比较密切,学校环境的好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环境的杂乱无章则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的容貌建设非常重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领导都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作为教育结构,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场所。例如,可以将学校中空闲的空地建设成学生的植物园,让小学生自己种植花草并且进行管理。也可以在校园的公务栏上粘贴名人名言或者是一些名人字画,利用这些事迹影响学生,并且能够让他们在平时了解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2.2提高教师的素养

教师是学生的直接引导者,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相对较大。因此,需要提升教师的家校合作技能,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就当今的教育体系而言,教师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学生交流沟通,但是往往会忽略和家长沟通交流的技能。因此,需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家校合作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当发现校园中有学生乱扔垃圾时,不一定非要用指责的方式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将垃圾捡起来丢进拉进桶里,然后告诉学生乱扔垃圾行为是错误的,会对生活环境造成污染,会打乱整洁的环境,然后分析乱扔垃圾的厉害,让学生懂得养成文明习惯。

3提高小学生文明素养策略――家庭为视角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终身的导师。家长的言行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外加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对家长的影响,使得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理念更新较慢,往往采用的教育方式较为保守,导致良好家庭教育理念的形成变得步履维艰。在这种形势下,家长应该和学校的教师多多进行沟通,将学校作为家庭教育层面的感情支撑者,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综合考虑一套教育措施。家长可以利用学校发的家校联系本,将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和具体行为方式记录下来,然后交给教师,教师就能够对家长进行指导,让家长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在家庭中应该为孩子树立榜样,如果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他们自己应该在生活中做出好的榜样。家长可以培养学生自力更生的能力,减少对学生的溺爱,对他们好的行为习惯进行鼓励,教会他们平时应该注意的礼仪,客人面前应该怎么问好,长辈面前应该如何表现。严格要求孩子,长期以往,他们会形成一种固有的行为习惯,逐渐改掉他们生活中的种种恶习。

4结束语

在我国教育中,学生习惯和文明素养的养成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缺乏可行的教育途径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甚至是学习中比较随意,形成了不少恶习。对于这种现状的出现,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加强沟通和交流,制定有效的策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影响,让他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赵蕾.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素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8):313-313.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第3篇

一、家校合作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家庭和学校是合作中的双主体,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要对家庭教育作出指导。家校合作过程体现着家长对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同时,也体现着学校对家长以及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学生、家长、教师三者间的相互交流尤为重要,值得重视。

“共同体”一词最初源于德文“gemeinschaft”,原义指共同的生活。共同体是指当一群人相互交往、相互依赖共同完成某些任务时,就形成了共同体。“共同体”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为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组织中的个体共同参与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学习共同体具有共同愿景、尊重差异性、强调共享、共同发展等特征。其中,共同愿景主要是指全体成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果没有共同愿景,就不会有学习共同体。而就尊重差异性而言,共同体主张依靠个性差异的原动力,寻求、探索和建构学习的实践活动。学习共同体就具有共享、共发展的特征。学习共同体与非学习共同体的显著区别在于共同参与、沟通对话与彼此分享。在共同参与中,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学习的资源和成果。这一过程,体现了共同体的民主精神和情感态度,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实现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1.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首先,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能够强化社会功能,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有一种集体的归属感,具有较为一致的价值趋向性。在这种共同倾向性下,学习者间能展开更广泛的交流,取长补短,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随之提高。其次,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家长和教师间、家长和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家长可以向教师、其他家长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中,家长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更加支持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劳动,给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教师可以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从而因材施教。而家长的性格、生活环境、经历各具特点,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各种信息从而进行区别对待、针对性管理。再次,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家校教育的协调一致。家庭和学校二者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一丝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一些不健康文化思想的侵害,甚至出现“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庭退两步,到了社会退三步”的现象。因此,需要家长和教师在交流沟通中保持高度一致的教育观念,以形成教育合力。

2.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

首先是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终身教育理念提倡教育和学习贯穿人的一生,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不应受到时空的限制。学校是贯通教师、学生、家长、学习工作的场所,应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其次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条件。由于电视、网络媒体的普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同伴为师,老师和家长也可以学生为师,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习共同体。再次是应试教育诟病的留存。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培养的目标,以系统科学的教材为载体,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下僵化的课程体系,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学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学生的思维被同一模型所框定,教师忽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而学习共同体则注重学生异质性,学生、教师、家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在应试教育教学中,“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是教学的全部,家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如今新课改下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校合作为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三、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校双方对学习共同体的认识不足

学习共同体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一个较新的理念,大部分教师对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了解甚少,而对于广大家长来说更是陌生。学校和家长还未充分认识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优势,学校教师平时忙于教学,没有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之中,而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使家校双方忽视了对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2.学校主体性过强,而家长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是家庭和学校双向的活动,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然而,多数教师认为部分家长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欠缺,会给学校教育带来障碍。于是当家长走进校园时,教师们倾向于自我保护,呈现出主导性和领导性的态势。在具体的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中,有些学校与家长进行交流时,大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使活动内容很难被家长内化为参与学习共同体的行动。与此同时,从家庭方面看,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没有认识到活动过程中自身的责、权、利。除此之外,家长参与自学和共学的程度较低,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坚持己见,或是被动等待。因此,使合作达不到相互促进的目的,无法找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3.构建家校双方学习共同体的计划性欠缺

计划是家校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保证,是构建活动开展的指南。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校缺乏一套整体的计划,没有具体的活动步骤。很多学校在活动开展前没有专门对学习共同体内容做细致的准备,对结果的预测也只是想当然,整个合作构建活动经常缺少完备的流程安排。即使部分有计划的也多是与实际不符,缺乏实践意义。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强,收到的效果差。因此,合作活动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学习共同体的实施体系。

4.缺乏相关教育部门的整体统筹,学校学习方式单一、学习内容偏狭

学习共同体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学校感觉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可以推进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而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是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保证,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奋斗目标,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工作就会有成效。同时,大部分家庭还是以孩子学习为主,团队学习、合作学习多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目前家校共学的形式多以网络和传统的学习媒介为主,这使得家校双方难以深入了解对方的想法和要求,而缺乏在实践中、社会中和自然中的共同学习。除此之外,学习内容多是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美学、体育、人际交往等等领域的学习。因此,学习方式的单一和学习内容的偏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四、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措施

1.掌握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理论

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需要教师、家长及相关教育管理者学习和掌握其相关理论。首先,终身学习理论和学习型社会理论。终身学习思想是以强调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者个体的参与意识,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变化,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系统的选择、计划和实施。而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具有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的能力。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具有全员性,强调学习对象的整体性,而学习共同体正是注重全员性,把成员看作一个学习的整体。同时,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具有开放性和主体性,强调全面发展,并注重学习的自觉性,这些都与学习共同体提倡的理念相吻合。因此,只有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才能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其次,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传递知识给学生,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它强调学习的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建立学习共同体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可以把学习共同体看作是实现建构主义理念的实践与创新。

2.更新传统学习观念

学习观念是对学习者关于学习观的总称,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价值、学习对象、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方面所持的观念。观念对学习行为具有先导性和决定性。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要改变应试教育影响,形成新的学习观念,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就应该做到观念先行。首先,教师、家长、学生都应该明白学校毕业并不代表着学习的终结,而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要加强自主学习观念的养成。其次,转变依赖型学习观,形成主动学习观。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创造性地学习。再次,建立创新型学习观。改变过去学习中忽视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的创新与发展。除此之外,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只有“会学”的人才能实现学习者自主性的培养。

3.系统地、有序地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发挥教育部门统筹和组织的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学校,每学期开始和期末都会召开一次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会议,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校应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纳入正式的议程,成立学习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科学的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计划,并将计划的内容和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人。同时,规定学校和家长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家长要发挥主动性和主体性,积极推动计划的落实,发现计划有不当之处或出现阻碍,应大胆地提出合理意见,以切实推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同时,学习共同体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主题,尚处在起步阶段。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资源,职能部门必须协调和统筹规划制定计划、落实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统筹协调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制定相关促进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制度和法规,制定督导评估内容和业绩考核办法,使其逐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动力。

4.增强教师和家长的个人综合素养

教师和家长是保证双方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尊重、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与家长和睦相处。教师应当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如人际洞察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除了进行教学、教法等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外,可适当增加交往能力培养的内容。而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习共同体的成效。因此,为了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学校应通过宣传、咨询、讲座、交流等方式,激发家长关心教育的热情,向家长宣传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予以指导,以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家长、教师和学生间交流沟通

在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中,家长与教师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家长和教师是双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否则难以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同时,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应是一种民主关系,教师、家长与学生三者之间应是平等的。在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中,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并注重平等交流,充分尊重他人的意见,以获得学习的整体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平等是合作的基础,它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在促进学习共同体健康和谐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学校应创新和丰富学习方式,拓宽学习内容。要建立起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它有利于促进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在学习共同体中,它为其成员提供了更宽泛的内容,以更情境化的方式帮助各成员学习更多领域的知识,并要求每一个成员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学习。同时,在学习共同体中,还应关注所有成员参与的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应用合作学习的技巧和小组学习的多种途径来培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合作的学习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乃林.面向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厉以贤.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3] [美]乔治·雅各布斯.共同学习的原理与技巧.林立,马容,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 安富海.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特点.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5] 侯新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评析.教学与管理,2007(6).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第4篇

我国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承担的任务比较简单,心态比较被动,总是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即在家校合作中还处于“边缘性参与”的状态,并不能真正深入地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本文基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视角,研究家校合作中家长边缘性参与的现象,以促进家长由“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转变。

关键词

家校合作 边缘性参与 充分参与

一、“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概念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由J・莱夫和E・温格站在人类学角度,基于个体学习的视角提出来的[1]。边缘性参与并不是一个消极的概念,它意味着由“新手”向“熟手”的成长状态。边缘性参与是由于学习者是新手,他们不可能完全地参与所有的共同体活动,而只是作为共同体某些活动的参与者[2]。新手学习者的参与形式是边缘性的,即新手在一个共同体内共同参与实践时,最初只在整个工作或最终产品中承担有限的任务和责任;这个位置上所需要承担的任务比较简单,处于整个工作过程的支端末节,即便出现失误,一般也不会对整项工作或最终产品产生破坏和影响,为此所需付出的代价也是较小的[3]。

对于新手来说,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为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用于“观察的t望台”,关键是它包含了“参与”,把参与作为学习(包括吸收与被吸收进)“实践文化”的一种方式[4]。“边缘性参与者”应该在参与共同体活动的同时,通过对其他成员,特别是核心成员工作的观察、模仿、学习,积极与同伴及专家进行讨论,将自己存在的疑惑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共同体成员进行交流,逐渐使自己适应共同体的学习活动,逐步扩大、深化自己参与活动的范围[1],因而“边缘性参与”具有积极的意义,它表明了新手通过边缘性参与进行成长的态势。

二、家长“边缘性参与”的表现

我国真正开展家校合作的历史不长,家校合作的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家长的教育素质整体还不是很高,因此,我国大部分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承担的任务比较简单,心态比较被动,总是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并不能真正深入地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即在家校合作中还处于“边缘性参与”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学校一般事务多,参与学校核心管理少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规定:家长委员会具有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职责。从目前一些学校的实践来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层面比较浅表,表现为参与学校一般事务多,参与学校核心管理少。如,有些家长能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为学校教育活动提供支持;有的家长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和物质资源,为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提供帮助;有的家长能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校提供各种志愿服务。但是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家长往往被隔离开来,参与的相对较少。

2.被动参与多,积极主动参与少

在家校合作中,家长和学校应是平等的关系,但是实际上家长和学校的关系在总体上并不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家长往往更多地扮演着配合学校教育的角色,这就决定了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时的心态比较被动。主要表现为:学校需要家长时,家长会积极回应,让参与就参与,让参与多少就参与多少,别人怎么参与我就怎么参与,甚至有许多家长抱着能少参与就少参与、能不参与就不参与的心态;许多家长并不会积极主动地要求行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很多潜在的家长资源得不到充分运用。

3.一味参与的多,沟通交流的少

家校合作是各参与方思想与行为交融的过程,要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合作,必须建立在家长、教师、专家、学生之间有效交流的基础上。然而在实践中,各方的交流并不畅通,表现为:缺少家长与专家的沟通,即使在个别学校邀请了校外专家对家长进行教育指导,能积极参与其中并能与专家进行深入探讨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一味的接受。在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中存在着严重的家长沉默现象,如有的家长担心给班主任、学校提意见,容易导致班主任、学校对自己不满,从而给自己和自己孩子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选择沉默;有的家长表现出不自信,认为在教育工作上不如班主任、学校专业,不好发表个人意见,这种不自信也导致家长出现沉默;有的家长受从众心理的影响选择沉默;有的家长为了维护与学校、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选择沉默。在家长与家长的沟通中,表现为囤于表面现象的沟通多,深入问题实质的沟通少。

三、从“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家长深度参与家校合作的路径

“充分参与”描述的是学习者个体在共同体内的参与程度、意义理解、身份认同和行动反思等方面所达到的充分状态。当学习者处于该状态时,他所需承担的任务较其他时候更为艰巨、更为关键,所需承担的责任也更多[3]。尽管从目前来看,许多家长在家校合作方面还只是处于边缘性参与的状态,但是仍要充分放权,给予家长“合法”的身份,肯定“边缘性参与”,通过家校合作共同体的创建,为家长“充分参与”学校教育打开通道,促进家长由“边缘性参与”向“充分参与”转变,这对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切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充分赋权,确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合法性身份

尽管我国教育部曾在《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学校要为家长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完善学校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保障家长委员会有效参与学校管理”,但这些规定都只能从规章制度上泛泛地对家长进行赋权,缺乏强制性,并不能从法律上切实保证家长拥有这些权利。总体上来讲,我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家校合作中应享有的权利。家长若不能获得进入家校合作共同体的合法性身份,即便在形式上成为家校合作的组织成员,也会在真正涉及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中被隔离出去。因此,家长只有获得合法性的赋权,才能有机会接触到关键的信息、资源,才能被赋予真正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要促进家长由“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首先,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从法律上确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合法性身份,尤其要加强相关监管机制,不仅要从法律上赋予家长合法性的身份,更要在实践中保障家长的合法权利;其次,家长合法性身份的获得还需要家长的主动选择,即家长自身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唤起参与学校教育的法律意识,主动要求享有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

2.提供参与机会,在参与中实现家长由“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转变

由“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转变,是家长不断参与学校教育并不断观察、思考、内化和提升的过程。在实践中,有的学校认为片区内大多数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教育素质不高,没有能力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认为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会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所以拒绝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长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要求家长在家校合作方面立刻成熟起来,要给家长成长的时间和机会,要允许家长逐步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家长不断思考家校合作的相关问题: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规律是什么、如何选择教育内容、如何组织教育活动等等。诸如此类的反思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中会不断得到深化,从而促进家长“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的提升。因此,学校应充分认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不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将家长阻隔在学校教育的,要尊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给予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为家长由“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转变提供机会。

3.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为“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转变提供场域

家长“边缘性参与”的价值在于家长在参与中由“边缘性参与”向“充分参与”靠近,而对“核心成员工作的观察、模仿和学习,积极与同伴及专家进行讨论”是家长能否实现由“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转变的重要条件。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下,应创建由学校、家长、专家、学生、各种热心学校教育的机构等共同构成的旨在不断促进家校合作、拓展家校合作深度、提高家校合作有效性的家校合作共同体。共同体“既不意味着一定要是共同在场、定义明确、互相认同的团体,也不意味着一定具有看得见的社会界限。它实际意味着在一个活动系统中的参与,参与者共享他们对于该活动系统的理解,这种理解与他们所进行的行动、该行动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对所在共同体的意义有关。”[4]在这样的家校共同体中,所有成员都关注家校合作,共同致力于解决家校合作问题,为了家校合作共同投入热情,通过持续的相互交流与共享促进家长更好地参与家校教育,逐步提高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水平,促进家长由“边缘性参与”向“充分参与”转变。

在家校合作开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的机构对家校合作进行援助。美国家长教师联合会在建立之初就确定了两项宗旨:家长教育和发挥家长在改进儿童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作用[5]。美国的许多州立大学除了教学与研究之外,还承担提供家长教育的职能,如帮助家长了解有关的社会与教育政策、学校系统的运作及子女教育方法等。美国全国性的家长教师协会(PTA)和民间的家长教师组织(PTO)等机构,也会对家委会的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PTA结合有关的研究,提出了包括有效交流、权力分享等建立家庭与学校伙伴关系的六条标准,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6]。日本建立了一套家庭教育社会支援体系,如“儿童中心”、“家庭教育咨询中心”、“育儿支援中心”、“儿童咨询所”等。这些机构不但免费提供各种家庭和儿童活动信息,而且还能帮助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难题[7]。在香港,家长教师会从加深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入手”,经常与学校联合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家长研讨会、家校互访、内地交流会及海外交流会等[8]。目前,在我国还没有类似的援助机构,家校合作大多是家长和学校两者之间的事,而且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并没有形成关系紧密的家校合作共同体。

(1)家校合作共同体构成中应强化专家的参与

建立家校合作共同体时,在人员构成上应强化专家参与,通过家长、学校、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建立旨在促进家校合作的紧密共同体。家校合作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还不是很长,系统进行家校合作研究的专家学者还相对较少,缺乏理论指导的家校合作必然是盲目的实践,为更好地指导家校合作的开展,应尽快建立家校合作的研究队伍,为家校合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

(2)家校合作共同体中应强化学生的构成

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各级协会里面都有儿童代表,有的协会名字就是家长教师儿童协会,这充分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9]。家校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在我国已有的家校合作的研究中学者仅仅关注家长和学校,很少提及学生。在家校合作的实践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学校与家庭组织的活动,很少有发言权。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家校合作共同体中就不能不给学生留一席之地,在家校合作共同体中应吸纳一定数量的学生加入进来,与学生建立同伴式的关系,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始终坚持“为了学生”的原则开展家校合作。

参考文献

[1] J・莱夫和E・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程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新视点[J].教师教育研究,2010(1).

[3] 穆湘兰.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情境学习的描述符[J].教学与管理,2014(4).

[4] 周煦.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J].教育导刊,2011(6).

[5] 黄河清.美国家校合作管窥[J].教育评论,2008(6).

[6] 郑福明.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中小学德育,2012(5).

[7] 杨民,苏丽萍.日本小学制度化的家校合作[J].上海教育,2014(3).

[8] 廖国良.家校合作在香港[J].广西教育,2014(4).

[9] 赵兴民,姜志坚.美国家长教师协会探析[J].天津市教育科学院学报,2012(8).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第5篇

二三十年前,家访是教师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家访的基本方式是徒步或者骑自行车。家访,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分析学生学习与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家访,可以让老师了解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要求与期望;家访,也可以听取家长对于学校及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但今天,家访变成了一个遥远的话题。当下的家访确实遇到很大的难题:家长都很忙,家长在家的时间不再固定。类似寄宿制学校孩子们的家庭普遍较远,这样教师家访就很不方便。同时,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方法更加便捷。

那么,新时期教师还需不需要家访?新时期家校联系的特点发生了哪些变化?为此,本期组织了几篇文章专门进行讨论。

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了一则通告,为了让家校沟通这座“心桥”延续,湖北将在全省中小学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将家访制度化。一石激起千层浪,此通告一出,立刻引起了家长及老师们的关注。对于家访是否应该继续的话题,参与者莫衷一是。新华网做了专题教育评论“让家访传统焕发新的光彩”,引发教师的强烈关注与激烈讨论。

家访,这个当年在学生思想教育中使用相当频繁的词语,如今已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不可否认家访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即使现代通信技术再发达,电话、电脑及网络再普及,家访还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需要面对面、心对心的亲密切磋,教师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才能酌情开出有针对性、有梯度、火候把握都比较准确的处方,对学生的教育才会走上正常的轨道。所以新时期需要传统的家访,但更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

一、家访概念的重新界定

1.传统家访的概念。

传统的家访,是指为了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告知家长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与思想表现,同时也为了了解家庭对学生教育与成长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对学生家庭进行的具有教育性质的访问。家访是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的重要途径。从中突出强调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师主动上门拜访学生的行为。但像我校这类寄宿制高中,学生绝大多数住校,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要远多于家长,甚至教师比家长更了解学生,要求教师家庭访问没有多大现实意义。

2.现代家访应注重家校合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所以,新时期的家访应该是一种家校合作的形式。

美国对于家校合作的研究与实践在19世纪末(1897年)就展开了,作为家长正式介入其孩子教育的标志性机构“家长教师协会(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简称PTA)”得到了国家政策、各州、地方的支持和保障,保证了其家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也深入人心,得到了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澳大利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有多种方式,如通知、海报、家庭—学校备忘录,家长—教师联合会,还建立了“家长访问中心”;英国家校合作的新形式还包括家长担任教学助手等。总之,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都在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什么是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结合的简称,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互相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能够接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正确的教育,形成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现阶段,具有现代意义的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直接影响的两个社会组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形成合力,对学生、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确保老师和家长在育人素养上能够跟上学生成长和时展的需要,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家校合作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成长的利益群体。

二、家校合作的愿景:构建家校合作研究共同体

“共同体”(community)一词最初源于德国学者滕尼斯采用的德文“genmeinchaft”,原义指共同的生活。滕尼斯认为用忠诚的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结构来界定“共同体”是最恰当的。当代意义上的共同体是指由有限数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其中的成员“在同一社会关系中形成自己的信念与价值观,以某种群体的活动显示其存在”。即当一群人相互交往、相处时间长得足以形成一套共有的习惯和习俗,相互依赖共同完成某些目的时,就形成了共同体。

“共同体”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着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

家校合作,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共同体关系——“家校合作研究共同体”,它强调的不只是互动关系,更是合作关系。互动是一种外在形式,合作是一种内在根本。有了合作的认同,才能开展积极的研究工作,才能集思广益形成教育合力,发挥真正的育人效果。所以,家访不应只强调教师层面的单边性,而应切合时代的脉搏,强调家校的双边性,即让家长主动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家校共同分担,体现教育观念、思想、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家校互动共赢,在教育活动中互相支持、双向互动,通过伙伴式合作,家校获得良好发展,孩子得到更好发展;从而促成“家校合作研究共同体”的构建。

三、“家校合作研究共同体”的特征是互动

当我的手拉住你的手,希望就在此刻诞生了。如果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只手,家庭和学校这两只紧握的手就创造了学生的明天和希望,这就是“家校合作研究共同体”合作特征的诠释。

双向互动的基础是形成共识。家庭对子女的重视,学校教师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家庭与学校达成一定的共识。没有共识的沟通是无效的,更谈不上合作了。单向度的沟通只能挫败家庭或者学校本身的积极性,损害对学生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缺乏对学生的完整生活和生命发展的理解,造成学生主体人格的分离。所以沟通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在切磋中共同提高认识,在行动中达成共同的目标。

双向沟通才能形成双方互动。家庭与学校之间只有双向沟通才能形成双方的互动,但是在习惯性思维与习惯性方式中,现实版的家校沟通过程里,教师把自己对学生教导的一贯作风再次实施于家长身上,家长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成为教师的“学生”。缺乏民主氛围的沟通造成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反感和消极的参与,在沟通过程中家长声音的消失和教师声嘶力竭的呼喊只能让双方僵持于合作的边缘。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学校教育对人的塑造只能算是后天的培养,所以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并不能够完全取代对方。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双向沟通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主动参与,充满信任。家长需要积极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学校教育则需要一个更包容的环境和融洽的氛围为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迎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当双方都能够以更开阔的眼光、更谦虚的态度、更诚挚的感情融入到教育学生、帮助个体生命成长的道路上时,无疑为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创造了最有利的环境,家庭和学校的互动使得双方以更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投入到学生的教育中来。

四、“家校合作研究共同体”的本质是心灵沟通

沟通意味着心与心的交流。因为沟通是建立在双方心灵、思想交流的基础上的,如果这座桥梁没有搭建在双方的心上,沟通便是无效的。心灵的交流需要的是最质朴、诚挚的语言,对对方的深切理解、同感和善意的聆听。教师需要针对现实情况,艺术地与家长磋商、沟通。在对待学生教育问题上,家长和学校有不同的理解,双方需要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协商加以解决,找到对策,而非将学生教育的败笔归为对方的过错,双方的沟通成为发泄怒火的方式与手段。

家校沟通与合作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智慧与感化的过程。通过对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家长从意识上提高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方法上纠正家庭教育的偏差和误导,从感情上加深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认同与理解。

理解与尊重是沟通的“剂”。理解是沟通的前提,缺乏理解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抱怨甚至敌视的世界。家校沟通中教师对家长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家庭的了解。“我们对家庭总有一些僵化的观点,造成我们经常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我们很容易运用少量错误的信息,作出关于家庭生活方面的假设。”因而,对家庭进行了解必不可少。其次要了解家长,了解家长就是了解学生成长的背景,也就了解了学生。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第6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创建和谐的家校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教育的具体落实。学校和家庭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家校和谐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建构。在信息化的新形式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积极探索新型的家校合作途径和方式,重构新型和谐的家校关系势在必行。

一、和而不同――家校和谐的前提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中两个最重要的世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孩子成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不同、各有优点。因此,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家庭和学校要学会互相欣赏、相互尊重,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一)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血缘关系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情感性和依赖性。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遇物则诲”,“相机而教”,这种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孩子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r值观念。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贯穿于人一生,具有连续性,子女即使独立后仍会受到家庭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全面教育,父母与孩子长期相处,能够全面掌握和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子女的日常生活、学业事业、家庭人生都会留下父母教育身影。对于孩子的教养是父母的法定义务,也是家长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部分。应该说,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特殊优势,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教育中的优势。

总之,家庭虽然不是专门的教育部门,但是家庭教育的血缘性、连续性、全面性、独特性等特点,是其他教育不可比拟的。家庭教育无小事,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非智力因素培养非常重要,遗憾的是,现在家长对此没有太多重视,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二)学校教育的优势

学校教育是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专业性和团队性。学校教育以班级为载体,通过教师专业队伍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和保障体系的专业化,是自发性、个体化的家庭教育所不具备的。

但是随着新技术蓬勃发展,学校教育的优势也面临新的挑战。新技术革命后,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学习和教育越来越转向了一种开放共享的方式,在线教育的发展使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界限逐渐模糊。在这一背景下,学校教育的传统优势在逐渐弱化,学校更需要与家庭进行合作,相互配合,共享资源,共同应对新技术革命挑战。

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是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两个要素,缺一不可。过分夸大一方的作用而贬低另一方,是不可取的。当前,家校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我们相信,通过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家校关系一定能实现和谐发展。

二、和实生物――家校和谐的动力

家与学校的协调和配合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相互配合、换位思考,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在互动中融合创新。

(一)赋予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新的生命力

家长会是教师、家长、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家长会要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变革和创新,真正实现教师和家长双方主体平等关系,改变教师在家长会中的“独角戏”局面,这样信息的交流互动才会实现。家长会也要尽可能安排学生参与其中,因为家校合作的核心是学生成长。家长会形式可以多样化:分层家长会,对共性问题提出解决良方;主题家长会,预设主题,针对性强;书香家长会,分享书籍,共同探讨孩子成长……家长会地点也可以调整,社区、公园、咖啡馆等公共场所,都可以作为大家平等交流的平台,有条件的家庭也是举行小型沙龙式家长会的理想场所。这些变化,有利于构建教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学习和共同分享平台,无形中提升了教师和家长教育合力,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群众性的家校合作组织。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家长委员会工作形式化比较严重,很多有名无实。家委会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和决策基本没有涉及。在学校活动中,让家长委员会作为学校活动志愿者参与其中,学校组织大型“心连心”感恩活动、成人礼仪式、节日庆典等活动,家委会成员参与其中,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意识。让家委会成员参与到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可以发挥和整合家委会成员社会资源,为学校后勤服务提出建设性的措施,尤其在学校食堂、小卖部管理上,更能显示出家委会的力量和智慧,为学校发展和学校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创新家校合作新形式

相对于家长,教师在教育内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有天然优势,教师作为家校合作的具体策划人和组织者,他们还是具体合作活动的推行者、指导者、咨询者、家长的朋友、学生的导师。在自媒体时代,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家校合作新的方式。

建立家校学习共同体。家校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家长、学生、教育专家通过对话、交流、分享活动共同构建的,共同体成员共同分享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在共同体建设中,学校可以逐步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教师教学方法、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来。在互动和交流中,才会在真实情境中相互改变对方固化的思维方式。还可以通过阅读促进共同体建设,通过读书沙龙活动,读教育、读学生、读人生,在有书共读中提升境界,推动家校合作向高层次发展,推动家长和教师共同学习和进步。

建立家校网络课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利用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建立网络学习和交流平台。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根基。教师作为课程建设主体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家长资源拓展课程。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需求,根据不同学段建构科学化、模块化、序列化的家校教育课程体系,让家长承担课程共建者的角色,把家校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共生共赢――家校和谐的归宿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学校教育的业缘性和家庭教育的血缘性是互补的;学校教育的智能性和家庭教育的实践性是互补的;学校教育的阶段性和家庭教育的终身性是互补的;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和家庭教育全面性是互补的;学校教育的模式性和家庭教育灵活性是互补的。在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是二者结合的根基。求共生是家校合作的最低要求,求共赢是家校合作的最高目标。建立家校共享的和谐关系为学校提供更多办学智慧。通过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增强了学校的透明度和开放度,减少了家长之间相互推诿、抱怨和指责,搭建了相互信任桥梁,优化了教育环境;通过家长参与和督导教学教研的活动,促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也使家长对学校工作多了一份理解。

建立家校共享的和谐关系要提升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家长从单纯的参与家长会,到参与到学校管理、教学、后勤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中来,从单向交流走向双向交流互动,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家长的尊重,调动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家长通过全方位参与学校的活动,在家校共建中,增加了与孩子交流对话的机会,使家长从旁观者成为合作者,从观察者成为参与者,从批评者成为鼓励者。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和家庭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团结协作、一致行动,建立合作、共享、共育、共赢的家校合作体系,才能共同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职家校合作 学生管理 共赢策略

中职学校的学生,其思想行为、学习习惯及毕业去向等诸多方面与普通中学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针对这样一个特别的群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实现家校合作尤为重要。笔者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着力探讨了学校与家长合作教育学生,从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明确职责,有利于拓展家校合作领域

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首先要摆正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各自的位置,因为他们在不同的事务中担当着不同的职责,只有明确各自的职责后才能更好地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更有利于拓展家校合作领域。

1.家校合作中学校领导的职责。学校领导要对家校合作进行宣传、指导、支持和鼓励,使班主任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并能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家校的合作,营造出学校与家庭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围,并要带头参与家校合作整体计划的制订,主持一些大型的合作活动。

2.家校合作中班主任的职责。学校与家长有效地合作需要班主任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首先,班主任要学习有关家校合作方面的理论,其次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家校合作会出现许多新问题,班主任应及时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相关技能,以适应家校合作的发展,为积极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3.家校合作中家长的职责。从理论上说,家庭教育是个体在整个社会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教育。现阶段家长应该承担的职责是:督促子女克服学校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挫折(如:早读、课间操、手机、吃零食、理发、教考分离等),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密切配合,运用智慧真诚地支持学校工作。

二、注重策略,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效益

1.发挥学校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学校应重视发挥家长会的作用,对家长进行系统的,体现时代性、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让家长通过活动,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作为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家长,虚心向家长学习,努力与家长共学习、同成长,这样才能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为真正提高合作效益打下基础。

2.学校应增强开放性,让更多的家长融入到学生教育进程中。在积极推进新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学校应加强开放性,调整沟通策略,吸取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让更多的家长融入教育进程中。如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家长参与各种“荣誉”的评比呢?如果学生珍惜的荣誉由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共同评价,那么教育的合力将会很大。如果学校邀请更多的家长来学校担任教育志愿者,或传授技能,或交流人生,或提供服务等,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效益。

三、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努力提高家校合作水平

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与家长合作的能力,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协调人际交往的能力等。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从目前的家校合作来看,教师的家校合作水平有待提高。如家长会,它是家校合作中比较固定的模式,是家长和教师交流经验、解决问题的有利机会,是教师向家长简单传达学生在校信息的场所。因此,家校合作水平的高低是家校合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2.良好的组织能力。教师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活动资源的开发人。开一个家长会,要布置会场,请家长发言,请学生代表发言,让一部分学生做好服务工作,教师准备汇报材料等,就算进行一次家访,也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所以无论是教师走出去,还是把家长请进来都需要教师去认真组织实施。

3.人际交往的协调能力。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家校合作的渠道随时随地因人而异,许多活动在活动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如:一个学生技能竞赛得了奖,如何告知家长,是打电话、发校信通,还是发家校联系卡?如果把喜报寄给社区或单位再转交给家长,效果或许会更好,所以教师应强化人际交往能力,以提高家校合作水平。

四、加强班级管理,构建家校合作的桥梁

班主任在工作中如何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班级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可与家长一同商讨班级管理的计划;定期向家长汇报班级管理工作,征求家长对学校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针对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某些思想倾向和普遍问题,共同研究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组织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和体会等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家校合作。如与家长共同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管理:制度管理要覆盖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面向全班提出明确的目标,以集体荣誉感增强个人自律的力量。

五、搭建平台,促进家校合作

为了使学校、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作为专门的学校教育机构来讲,应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搭建多彩的舞台,使家长、学生与教师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增强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家校合作发展。

1.开展家访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架起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心灵沟通的桥梁,班主任定期开展“走进学生家庭,走入学生心灵”的家访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仅让教师上门宣传家教知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家教方法,同时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家学习、生活状况,了解家长在教育子女上的做法,为教师与家长全面教育引导学生,开辟了良好的渠道。

2.举办不同主题的家长会。根据学生在校不同年级的学习,开展不同主题的家长会,旨在共同管理学生。如新生班,可举办常规教育主题的家长会,带领家长参观宿舍、实习区,让家长共同参与管理,也可邀请成功教育的家长来校作报告,宣传家庭教育经验;再如毕业班可举办小型的创业市场、技能展及文艺表演,让家长感受孩子在校几年综合素质的提高程度。

3.建立家校联系的桥梁。为便于学校、家长、学生三方沟通,成为家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校信通和每周的家校联系手册将学生在校的思想表现、学习成绩、参加的活动、竞赛获奖、所要交的费用等告知家长,让学生家长能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以此共同管理好学生。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 G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16—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双向活动。现代教育呼唤现代教学手段,家校合作作为新型的教育模式,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一、家校合作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是教育规律的需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不足,如果两者能够巧妙结合,就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教育发展。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场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天然的亲子之情是无可比拟的,但家庭教育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个人意志,在教育孩子时往往缺乏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是促使青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专门场所,但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相比,学校教育具有阶段性,而且学校教育内容的稳定性、系统性一般不能因人而异、随意更换。

教育青少年是家长和教师共同的职责,虽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目标、要求以及教育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但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总的来说,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教育对象也是一致的,因此,只有家校合作才能充分发挥两方面教育的优势,取长补短,才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其次,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是历史发展的需求。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家庭的生产和经济功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家长对其家庭成员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其中也包含着对子女教育的支配和控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发展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家庭不再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逐渐变为经济共同体和消费单位。生产的社会化、工业化促使学校尤其是公共教育取代了父母相当部分的教育权利。在现代社会中,孩子的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担负。用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局限,这样才能促使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相得益彰,携手并进。

再次,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是以人为本的需求。以人为本就是要遵照孩子的发展特点,顺乎孩子的兴趣特长,做到人人都成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能依靠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参与。今天的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的急剧变化也影响家庭结构的变化,在当前家庭中,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正逐渐成为家长一代。而这些人中,有的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有的缺乏必要的教育知识。为了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既帮助家长解决教育方法的缺失问题,又给孩子们以心灵上的安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二、家校合作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20世纪后期,世界各国政府为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把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颁布行动纲领,强力推进。我国家校合作教育从20世纪末开始探索实践,但合作的水平较低,在实践上还有许多未开辟的领域。由于家校关系没有理顺,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家校双方立场的差异问题,如观念有差异、角色定位不明、相互缺乏了解等问题。具体来说,在目前家校合作关系中,偏重的是层次较低、时效性较短、单向的或者说比较简易的家校合作关系,形式比较单一,常以家长会为主,以集体活动为主等。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局限性比较大,常以学习为主、以家长陪读为主;在合作效果上表现为频率较小、程度较低等特点。这就急需要双方在以后的合作中加强沟通,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强化各自责任。

三、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G424.1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23-0044-03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学习方法与小学阶段不同,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状况,尤其是那些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由于内容多、抽象、理论性强、难度大的数学课而产生畏难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不浓、不愿学习、考试成绩偏差等现象。笔者认为,家校合作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概述

1.家校合作

20世纪60年代,一些西方教育家提出了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承担着同样重要责任的观点,后经发展衍生为家校关系、家校交流等新型教育理念。我国教育界在上世纪80年代也提出过类似的教育理念,后来由教育研究者马忠虎教授在其编写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对“家校合作”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2.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腾尼斯提出,是指人类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以及与社会关系相对应的价值观。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是对共同体概念的衍生,指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参与者和教育者为对象共同建构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以及与之对应的观念、方法和策略。学者郑威和李芒2007年发表在《当代教育科学》第二期的论文“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定义为:如同在社会交往中一样,学生、家庭、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相互交往,相处一段时间足够形成一套共有的习惯和习俗,这就是学习共同体。

二、初中生数学学习中的错误思维及原因

初中数学知识在整个中学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比小学数学知识,初中数学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一些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而言,学习初中数学困难会加大,没兴趣、不会学、成绩差等问题会随之出现。

1.课堂参与不足

一些学生对数学课上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表现为既不主动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也不愿意参与到对具体数学问题的思考中。课堂参与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进入初中后要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调整,使自己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直到形成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和习惯。但是,一些学生适应能力较弱,不能主动进行学习方法等的调整;其次,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常见的是对学生缺乏激励,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其结果必然使自信不足的学生在学习中远离课堂教学。

2.认知加工速度慢,元认知发展滞后

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认知加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认知加工能力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表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中;元认知能力则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的能力,表现为人对内心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的认识、体验和监控。在数学课堂学习中,一些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这就是元认知发展滞后的具体表现。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初中生的思维还处在成长阶段,其抽象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还达不到成人的标准,因此在数学思维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数学课堂教学应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但让学生能够会解题,而且能从解题过程中学会提升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元认知能力。

3.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造成课堂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等的重要原因。据笔者了解,很多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往往具有共同的学习特征:课前不预习、课中不学习、课后不复习,可以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没有计划性,也不能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长此以往,不但阻碍了认知水平的提高,也无法树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构建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

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既能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给予学生灵活的教育方式,也能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因此,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

1.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学习兴趣不足,而“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方式不但依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注重塑造学生的自信和意志品质。学生在“家校学习共同体”教育模式下,一方面感到自己成为了焦点,受到来自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无形中自我意识得到增强,自信心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则会产生较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愿意按照“家校学习共同体”为其指定的学习目标而努力。长此以往,就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保持愿意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观心态。

2.通过合作学习共同体让家校双方共同受益

“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在双方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共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这一过程在双方不断地反馈过程中让双方相互受益。首先,家庭通过“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高了教育能力,加深了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每位家长都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然而每位家长的职业经历和社会背景都不相同。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看到孩子数学成绩较差,有的家长会耐心的与孩子沟通,并帮助孩子找出问题之所在;也有的家长简单粗暴地训斥一番就草草了事,认为孩子学习是学校的事情,与家庭教育无关。“家校学习共同体”可以克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并且能为广大家长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家长可以相互请教学习,家长与教师之间同样也可以相互学习,大家围绕着共同的问题进行探讨,制定出教育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3.巩固家校共同教育的协同性,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困难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具有较大不同,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交集,甚至会出现“真空地带”,即学生在放学后并不立即回家,可能去了网吧,假如学校和家庭没有一个协同机制的话,那么学生有可能扩大“真空地带”,对学校说家里有事要请假,或者对家长说学校要加自习课,回家要晚一点……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家校学习共同体”旨在为学校和家庭建立一个畅通无阻的沟通机制,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构建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1.更新数学学习理念

“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初中数学教育中,首先要转变观念,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在课堂中,学生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解题的基本技巧,而且要能够反思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形成数学思维,培养数学素养;在家庭中,家庭教育要塑造学生探究知识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树立“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精神。其次,“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要与新课标的培养目标融合起来,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究。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而且让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2.变革数学学习方式、拓宽数学学习内容

首先,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根,要变革数学学习方式,首先要做的是夯实基础,要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把握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1/(|x|-1)无意义,x的取值范围为_____ 。有的同学填x=1,这是错误的。因为这里有两个知识点,即分式无意义的概念和运算绝对值法则,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一个概念和一个法则,才能知道|x|-1=0,解出x=±1的正确答案。由于数学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正确掌握了绝对值的运算规则后,才能为后续的初二学次根式、初三学习无理方程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果在学习某一内容或解一题时碰到了困难,很有可能是以前学过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造成的。因此,要查缺补漏,找到问题并及时解决,努力做到发现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一个问题。其次,要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等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讲解公式、定理、概念时,要揭示其形成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最容易被学生忽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不断提醒学生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求知精神。

3.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数学教育中的角色地位

要建立“家校学习共同体”,必须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角色地位。具体到数学教育,二者所扮演的角色需要进一步的明晰。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要承担着感性的角色,即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而学校教育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承担着理性的角色,即通过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大量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司其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都非常重要。“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明确二者的角色地位后,在具体的数学教育中对二者进行协调,找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4.调动教师和家长合作教学的参与积极性

要构建高效率的“家校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家长必须积极参与,并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其中,调动教师和家长合作教学的参与积极性是构建高效率的“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学校要想办法让家长懂得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等,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增进学校和家长的相互了解,从而使家校合作更为融洽、高效。

初中数学的学习对每位学生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学习能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奠定基础。而在家校合作共同体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学习则不但提高了学生数学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精神,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勤于思索、乐于探究,可以说是受益终身的。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郑威,李芒.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J].当代教育科学.2007.2

[3]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l.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第10篇

一、家校合作联动培养及其理论依据

1.1家校合作联动培养

目前家校合作尚不是含义固定的概念,未形成一个确切地、被广泛接纳的定义。国内大多数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一般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学生家庭和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形成教育合力,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领域。而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家庭―学校―社区”研究专家艾普斯坦在《从理论到实践:家校合作促使学校的改进和学生的成功》一文中,又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开始探索家校合作的理论及其合作方式,逐渐意识到学校应主动争取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并在实践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的家校合作方式。在这里,我们所要阐述的家校联动培养,就是指学校与家庭在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联合互助,共同教育,引导教育大学生成长成才。

1.2理论依据

1.2.1系统理论。按照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教育也是一个系统,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构成。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者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要志同道合,抱着一直的信念,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这才是最完美的社会教育”。[2]

1.2.2生态理论。认为学校、社区、家庭都是互相关联依存的:这种观点从整个社会环境分析学生的问题并且为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甚至社会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无疑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更容易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3]

1.2.3学习共同体理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生态化的学习环境,不仅是指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建构,而且在学习适应该共同体的文化时,也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共同体做贡献。强调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主要是关注人类在日常环境中的学习,关注学习的社会交往情景。[4]

1.2.4组织社会学理论

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看,推动学校与家庭合作的动力之源主要有资源依赖机制和关系网络机制,社会成员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家长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影响着学校声誉,甚至学校长远的发展等。[5]

二、家校合作联动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构建新型家校合作联动培养模式对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1.有利于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增强工作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比较大,心理发展尚未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未完全确立;另外,由于家庭出身、心理素质和生理特征等因素的差异, 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可以说,这些问题的产生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新的压力,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支撑。家校合作联动培养,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与家庭沟通,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因人制宜, 因材施教。[6]

2.有利于营造良好氛围,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学校和家长们的共同愿望就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然而,受学习环境的变化、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未来发展方向定位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家校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够让家长更全面地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 并及时纠正和正视大学生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误区,让家长能理解和正确对待家庭教育。这不仅能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让学生感受到家校双方的关心与爱护、理解与帮助,更能激发其自身内在动力,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

3.有利于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学生最终目标就是要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其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与支持,需要家校双方联合起来,共同制定对青少年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策略等,明确责任,切实履行义务;而且通过家校互相沟通合作,所开展的社会化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切合实际,让他们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7]

4.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

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正越来越明显地全方位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回避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来的各种影响,他需要社会各界与家庭的通力协作。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建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缺乏与社会和家庭的互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的力度,大学生家庭社会地位的差异和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使家庭教育方式千差万别,很难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只有各个要素间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搭建一个务实的合作联动培养模式,发挥“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8]

三、构建家校合作联动培养模式的途径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学生家庭相联系、相沟通、相协调,这不仅可以使家校双方互通信息,更有利于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构建家校沟通合作联动培养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实现二者互动双赢。

1.更新观念,达成共识,明确责任

在合作中,双方都应转换观念,牢固树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把大学生家庭教育纳入系统教育体系。如果家庭与学校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性质上、在学校和家长的角色上、在家校合作的性质上具有新的理念,就能消除合作障碍,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出发点,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家校合作的目标,也是家校合作的纽带。当然,需要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要各自角色定位正确,形成双向互动、同步协调、教育互补、共同负责的局面。

2.建章立制,构建合作联动的长效机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8]因此, 高校应建立学校指导与家庭教育的和谐互动机制,努力探索学校指导与家庭教育的思想、方法和谐统一的支撑点以及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使之与学校教育相统一。成立由家长代表、分管领导、辅导员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会制度,反映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协助学校解决困难;要采取建档立案、视频访谈、博客空间、电话短信、飞信QQ等形式,建立高校与学生家庭联系的沟通平台。

3.拓宽有效、多样的沟通渠道,保证家校之间合作联动

学校可以主动寻求与家长合作,建立家长资源库,邀请有成就、有特长、有意愿的家长参与实习活动或就业相关讲座,或者成立“家长咨询委员会”,或者建立长期合作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就业基地;开好新生家长座谈会,建立学生家庭信息库,认识和了解学生,尤其特殊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思想、个性、特长等情况,并及时沟通互动;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建立交流专栏、班级网页,通过网络互动,缩短沟通距离,方便家长实时了解学生情况,快速与辅导员进行交流。[10]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新华网.2004-10-14.

[2][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3]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7(2).

[4]郑葳.学习共同体一种文化生态型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5]菲佛杰弗里,萨兰基克杰勒尔德.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闫蕊,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6]马荣秀.加强家校沟通,构建和谐家校合作关系.教育探索,2005(12).

[7]肖前玲,王德清.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价值及其改善措施.教学与管理.2005.5.

[8]马其南.论高校与学生家庭沟通机制的建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5).

[10]刘倩姝.关于高校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以济宁市高等学校为例.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

上一篇:小学体育理论课范文 下一篇:电气自动化发展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