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28 17:35:11

国内的教育问题

国内的教育问题篇1

    网络教育是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领域,它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它突破传统学校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共同构成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任何人只要具备上网条件既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进入互联网,并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与传统教育相比,网络教育具有更加独特的特点。

    1.1网络教育的特点

    1.1.1学习的自主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围绕着教师,课堂,教科书进行从而使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受到限制,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不再为那仅有的学习源(教师,教科书)牵着走。他们可以从网络世界广泛的信息中选择自己所需的资源,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自主的选择学习时间和空间来安排学习,使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1.1.2网络教育打破了学习时空的限制网络教育使学习者可以不受条件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能连接到网络,就可以点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内容。

    1.1.3网络教育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网络带动了教育由被动教育由主动教育的转换,,凭借网络可实现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教师—教师等多种等多中不同的互动教学模式。

    1.1.4网络教育传递信息具有实时性与交互性网络传递的实时性与交互性保证了网络教育中信息的双向和多向交流.学生可通过网络将作业和联系以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发给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交谈,提出问题并得到教师的回答.网络使教师能够更方便的接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更合理的调整教学进程。

    1.1.5教育资源的共享性网络教育突破了教育教学信息传播形式上的单一性,使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现实,从而提高了教育效率和效益。而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信息交流的手段落后,优秀教师,资源只能被少数人占有和利用,通过因特网就可以更多地实时或非实时获得高水平的教育,听到一流专家的演讲,听到最优秀的教师授课,获得最好的资料!

    1.1.6网络教育的开放性网络教育的开放性是指网络学院普遍采用的“宽进严出”的方式,使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层次的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真正做到“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全民教育理念。至此,依据网络教育的作用以及特点我们就很容易的给出”什么是网络教育”这个问题初步的回答了。1.2网络教育的定义网络教育是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正面授教育方式。所谓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2.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

    湖南大学1998年10月面向全省招收了第一批网上大学生,2000年,新增至七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学、电子商务、金融学、会计学),面向全国招收新生3500人。清华大学已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的网上硕士研究生班,计160人。据悉清华大学网上大学将主要开展研究生教育、第二学士教育和培训类教育。北京大学1999年10月在8个省(市)设立的9个远程教育校外中心开始招生,974名学员现正在各教学中心刻苦学习。2000年秋季新开设两个专业研究生课程班,为社会各类在职人员创造了更高层次的求学深造机会。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极为重视网络教育的发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网络教育事业的建设。

    3.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3.1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网络教育作为现代通信技术和教育结合的,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种种优势,在以后的教育中必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蓬勃发展的21世纪,人们的自我知识的更新与发展必将成为终身化,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随着网络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但也不例外的存在着不足。现在我国的网络教育依然处在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的积累还有待加深,再加上起步晚,质量问题也值得关心.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顺应了当前我国大众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当前的教学效率,教学容量和教学质量.但也应该看到,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教学模式的应运,在我国还刚刚起步,网络教育也不是无所不能的教育方式,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3.1.1教学资源不足,课件大量低水平重复开发,共享程度很低这主要表现在软件平台和支持工具以及优质课件的着作等方面标准化程度低,符合教学实际需要,能满足用户网上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要求的多媒体课减少,而且由于不同学校的合作叫少,即使有好一点的课件相互也很少共享.

    3.1.2网络教育经营者参差不齐,规模发展太快,缺乏一定的信誉,似的人们不能完全相信网络教育网络可见的制作缺乏专业性,在远程系统中讲授的许多课程,大多是播放主讲教师的课堂录像在配以由多媒体制作人员制作的课件,供学生学习使用.根本没有实现网络教育.最多网上开辟一些讨论,学习交流平台和个别课程的讲义,有些高校甚至连这一点也没有做到,而是定期集中面授,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函授教育.很多网络课程开发人员,并不是很懂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加上对课程也不是很了解.这样即使网络课程开发出来了也不是很专业.发展规模过快尤其是有些学校利用获得网络教育招生权这一“令箭”招生规模极度扩张,在全国各地设立学习中心致使鱼目混珠,技术和管理远远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需求,一味追求学生数量,质量难以保证!

    3.1.3网络自身存在很多不足,比如传输速率低等带宽不能宽到足以传输多媒体课件,这就造成了目前中国的现代远程教育还不能作到在“任何地点都能够提供学习”,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发展,虽然高速的网络连接手段,如有线电视网连接,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资金的问题,短时间内还不可能大范围普及。

    3.1.4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方面还很不够,而既教育有懂得技术的专业人才更是缺乏首先是大师级教师为现代远程教育讲得少,制作成课件的更是不多,其次是课件制作技术落后,优秀的,引人注意的可见不多见,再次是有许多课件内容教陈旧,且更新慢.这些都使人感到在网上学习的效果要比课堂或面授教育要差,这对课件制作和开发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1.5学习评估体系不健全由于没有科学严密的网上学习评价和监控系统,只凭期末的传统试卷评定学习结果可能偏差较大,难以保证平时作业和网上考试成绩的真实性。

    3.2我国网络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的几点建议网络教育是构件社会公民终生学习和继续教育体系的主要途径,发展之势不可挡.但是也不能“粗放型管理”,一哄而上。

    3.2.1严格把握网络教育的入关口尽快出台网络教育的评估体系,比如网络教学,学习平台,管理平台,网络课程等评价体系.把网络教育学校的工作重心从招生转移到网站和资源建设上来。

    3.2.2加强教育师资教育技术的培训,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网络教育当中,教师的角色虽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教学中的主导着转变为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仍然很重要,并且需要教师除了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和授课艺术外,还必须具有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技能,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制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资源,具备通过网络进行视频直播的教学技能,具有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与故障的能力并能承担编写脚本,导演,摄像,编辑等工作。

    3.2.3加强网络教育的监督,规范网络教育的发展.应该成立网络教育监督机构经常性的对网络学校包裹分支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3.2.4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的宣传让社会对网络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有全面的深入的和正确的理解杜绝盲目性。完善网络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传统课程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是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才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对于网络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方式,其质量评价体系与传统教育相比,评价内容和指标会更复杂我国应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网络教育规律的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促使我过网络教育的完善发展。

    4.网络教育的发展前景

    网络教育强大的教育功能,还可以带来思想观念的改变与提高,例如使人们树立全球理念、创新理念、效率理念、自由与平等以及合作精神,交往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4.1政府对网络教育的政策支持网络教育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其发展的历史都是非常短暂的,国家借助于网络发展教育,必须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较之传统教育,网络教育的发展在政策上的优势有。

    4.1.1收取学费网络教育可以实行成本收费,收费标准和办法有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报学校所在地物价管理部门批准和实行。

    4.1.2颁发证书和文凭举办网络教育的高校可以对达到毕业要求的本,专科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其具体形式有高校自主决定。

    4.1.3实行弹性学制与学分制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优势在于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学习,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既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推迟毕业。政府给予网络教育这些支持,实际上就是要把网络教育推向市场,一市场操作的方式运行。

国内的教育问题篇2

关键词:共享经济;在线教育;产业链组成

一、共享经济发展概述

百度百科显示,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本文定义的共享经济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高效匹配供需双方从而最优化配置过剩资源的一种创新经济模式。其前提是资源过剩,目标是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而这类互联网平台即本文所指的共享经济平台。

共享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源过剩,人人参与,共享平台。在整个模式运作过程中用户体验是核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基础。如何利用平台信息技术激活供需方的最优匹配是关键。对供给方而言,通过在盈余时间内分享自己过剩资源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他们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对需求方而言,由于获取他人剩余资源的成本要低于直接拥有物品所有权的成本,他们更愿意选择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二、国内在线教育共享经济平台分析

1.共享平台的去中介化与再中介化

去中介化: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传统在线教育的供给模式,传统在线教育模式下用户必须通过一定的商业组织获得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然而这些商业组织的高度组化决定了它们提供的主要是单一、标准化的商品或服务,比如新东方在线提供的标准化教学视频服务,这就很难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内容和服务提供者以被雇佣的形式依附于这些商业组织,间接地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脱离有组织的商业机构之后他们需要自己承担办公场地,服务技术,个人营销等成本,但利用共享经济平台,内容服务提供方与资源需求方可以直接接触达成交易。

再中介化:共享经济平台成为内容提供方和资源需求方的中介,促成交易。一方面平台帮助内容提供方集客与营销,另一方面帮助资源需求方高效匹配符合要求的供应方,同时平台会向用户收取一定的佣金。与传统商业组织的中介相比,共享经济平台更注重个人IP的构建,内容服务提供者与平台不存在雇佣关系,是独立的劳动单位,每个人都是创造者,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自由的安排服务时间,同时他们也可以接入多个共享经济平台,这种自由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也更容易激发内容提供方的创造力,为需求方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进一步的帮助自己赢得口碑,获得更多订单。

2.共享平台的强跨边网络效应

《平台战略》中提出跨边网络效应是指一边用户的规模增长将影响另外一边群体使用该平台所得到的效用,效应增加则为正向网络效应,反之则为负向网络效用]。而共享平台具有强跨边网络效应,一方面内容和服务提供方用户的增长会吸引更多的需求方用户来平台寻找符合自己要求的提供方,提高获得满意服务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平台更多的注册用户也会吸引更多的内容提供方入驻平台,使自己的服务可以被更多的人发现。鉴于这种平台的强跨边网络效应,一旦激发其正向网络效应,平台便会迅速壮大,有利于共享经济在教育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共享平台对产业链的作用

共享平台的出现,使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接触,平台不再是标准化内容提供方,而是以中介的形式出现,将内容提供方与资源需求方高效匹配,使个人剩余资源重新被利用变为可能,同时使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点到点对接的新形式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在线教育存在的用户学习需求个性化与商业需求标准化的矛盾。

共享经济的主要理念是一种“合作消费的生活方式”,主要特点是个体借助第三方创建的网络平台,既为需求者(people)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又通过共享的形式节省了地球上(Planet)的资源,还为企业与独立承包商们挣得了可观的利润(Profit ),实现了3P的完美统一。同样在线教育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使个人过剩资源有重新被利用的机会,并促使个人挖掘并创造更多自身的潜在价值,使个人的知识经验或技能得到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总结

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将老师的盈余认知和盈余时间与学生需求一一链接,在C2C商业模式的基准下,使个性化定制服务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首先学生可以与老师直接连接,点到点的对接使学生的定制需求更能得到针对性的满足,另外考虑到共享经济下老师共享属于自己的低成本闲置资源,学生也将以较低的付出享受符合自身要求的专属服务,为目前在线教育平台存在的个性化成本高实现难的困境开辟了新的出路,使在线教育平台真正做到以用户为核心。

参考文献:

[1]杨樱.共享经济视角下的MOOCs商业模式浅析[J].统计与管理,2016,(3):76-77.

[2]银昕.共享经济,带领我们进入“共情”世界[N].商学院,2015(12).

[3]阮晓东.共享经济时代来临[J].新经济导刊,2015,(4):54-59.

[4]岳品莹.教育的互联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J].互联网周刊,2014,(17):46-47.

国内的教育问题篇3

教育,无论从实践的层面上看,还是从研究的层面上看,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象。教育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全局性的相对稳定的问题,也有局部的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前者实际上反映着教育中的基本矛盾,后者则体现着教育随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们需要的改变而发生的变革。

《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一书,在教育制度的框架内,将教育中的稳定问题划分为学制问题、幼儿教育问题、中小学教育问题、高等教育问题、成人教育问题等五大领域,为人们认识教育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图景。

对于不同教育领域中基本矛盾的阐释,就形成了对教育问题的不同理解。学制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在制度层面的基本安排,是各种矛盾在教育实践中综合协调的产物,既是引导教育实践的机制,其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在这个矛盾体中,主要矛盾是公平与效率问题,既要保证人人都有受教育以获得最恰当发展的机会,又要体现出教育内部的效率与教育对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的效率。其中,单轨与双轨、修业年限的长与短、统一性与灵活性等对立统一关系,就是从不同方面对公平与效率矛盾的具体体现。幼儿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儿童的自然成长与社会化发展间的对立统一。儿童的自然成长表现为以有机体的发育为核心的个人全面发展,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则表现为以社会需要为定向的规范性发展,并集中表现为家庭教育与公共教育之争、保育与教育之辨、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分歧。中小学教育更多地体现着社会的需要,表现为成“人”与成“人才、人力”之间的张力,构成中小学教育是为人生打基础还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是达成社会的统一发展要求还是个人的充分自主发展的矛盾。高等教育问题则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础上,突现出来为大学自治与社会干预、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数量增长与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矛盾关系。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其问题集中表现为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普及与提高等的对立统一。

任何教育问题只有放在历史中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中国现代教育是以世界教育发展为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制约下,与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相互适应中产生与演进的。中国现代教育在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甚至移植先进国家教育的同时,也表现出自身发展的曲折性与特殊性;中国现代教育的各个方面,既体现着世界教育的影响,又表现出中国特色。作者在深入阐释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教育问题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前瞻性见解。这些见解,既是对现代教育发展认识的简要总结,也是深入反思当代教育的新起点。此外,作者的努力也为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范式。

国内的教育问题篇4

外在的问题,就是身体的发展问题,包括身体发育、成长、健康、体能等。内在的问题,就是人性的发展问题,包括:各类知识的接受,这是第一个层面的问题;素质、能力、智慧的提升,这是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等,这是第三个层面的问题。

三个层面的问题,综合起来解决的是人的内在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这是一个“学习是为什么、能不能为什么”的问题;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是一个“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对于政府来说,这是一个“如何认识、解决这一问题并如何引导、服务这一问题”的问题。总之,这是一个需要受教育者、教育者、国家政府各方面共同解决的问题!

公开征求意见稿中仅仅提到人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内容、内涵是什么?这才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亟待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这一问题根本就没有提出来过,更不要说解决了,才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发生,而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知道是为什么而学习的,教师不知道是为什么而教育的,政府不知道是怎样转变服务职能的!

解决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教育公平问题、教育结构问题、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教育投入问题、教师地位问题以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基本上是需要国家政府统筹解决的问题。

如果党风不正、政风不正、社会风气不好,严重影响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如同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命令学校校长、教师布置学生如何说谎应付上级检查,一方面责成学校教师要教育学生诚实一样!但是,在这次《规划纲要》中高度的重视这一问题,就有可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完善这一问题,随着反腐倡廉工作力度的加大,社会风气向好回归,一种新的中国特色的能够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良好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系,一定会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并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人类的和谐进步事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国内的教育问题篇5

(一)受教育权中的法学问题

教育法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应如何予以保护和保障的问题上。具体而言,它又涉及以下三个层面:

1.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理论问题研究

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指的是作为与生存权同样重要的学习权的保护和保障,它也是教育法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目前国内教育法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教育权的历史演变、教育权的分类、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与父母教育权的关系及行使权利的模式、教师的学术自由与教学权利的保障、教师的教育权与惩戒权、父母的教育监护权与择校权、父母的教育监护权与学校参与权,以及受教育权的概念、性质、内容、权利意识的增强与保护等。值得关注的是,有学者将教育权概括为三种不同的形态,即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和家庭教育权,并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试图说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教育权的逻辑起点,而不同社会形态中公共性原则的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变化,则是推动教育权发展的基本动力。

2.受教育权的实现途径问题研究

就目前国际社会对公民受教育权保障所达成的共识而言,它不仅应存在于具体的法律文本或条款之中,而且应存在于现实生活与具体事件之中。因此,对于受教育权的保障也就更多地集中于实现途径乃至实现方法的研究上。从教育法研究的现状来看,又主要聚焦在受教育权的可诉性问题上。有学者指出,受教育权利是一国之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面对当前的司法实践,一般公民(包括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在受到侵害之际却难以得到应有的法律救济。还有学者认为,受教育权的可诉性及其程度又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国际法关于自由权和社会权的划分,二是国内法关于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的区分。受教育权作为宪法权利,在自由权层面及形式与平等方面都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因而具有可诉性;但在社会权层面,却只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升学权和免费就学权具有可诉性,其他方面的侵权行为则难以得到相关法律的惩处。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权利,如何提高受教育权的可诉性程度成为保障受教育权的一个基本手段。目前我国的具体状况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受教育权纠纷可由双方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的途径予以解决;但行政相对人向行政主体提起的行政诉讼则会受到被侵害的受教育权性质的影响。因此,在具体受教育权的诉讼途径上,学者们的呼吁较为强烈,他们提出应通过不同途径来实现受教育权保障的设想,如建立宪法司法化制度,明确规定宪法基本条款具有司法效力;设立宪法法庭,扩大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或制定单行法等,以使教育侵权案件得到应有的保护。

3.学生学习权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学界对受教育权的研究不仅只停留在宏观层面,而且比较多的延伸到了微观层面,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权问题的关注。如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关注学生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保障的变化,并同时从学生对传统学校管理制度的质疑与挑战出发,提出学生已经从“传统的被管理者逐渐转变成独立的权利主体”的观点。除此之外,有学者还从理论层面对学生权利的框架结构和内在的基本内容以及学生权利的保障机制等进行了讨论;也有学者从学校管理的现实出发对学生权利与学校管理权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应该确立平等的法律关系,乃至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等。有的学者还从现实案例出发,对学生具体人格及学习权保护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有学校将学龄儿童拒之门外的问题,有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强令升学无望的毕业班学生提前毕业的问题,以及因错误记载学生档案而致学生毕业或就职遭受歧视的问题等等。

(二)教育管理中的法学问题

教育法的应用性还表现具体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因此,有些学者对教育管理领域的法律现象进行了研究,这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管理中的法律地位与应用

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学校在法律制度中的定位及其权利、义务、责任、能力与无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学校法律地位的研究,有学者从宏观角度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如提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应具有“特别公法人”的地位,其与政府应构成以法律监督和行政指导为基本内容的法律关系,与教师、学生则构成特殊的行政管理关系,同时作为特别公法人,公立高校应当遵循行政法的法律优先原则和部分遵循法律保留原则,适度适用正当程序原则,并有限度地接受司法审查的见解。还有学者从微观层面对涉及教育法的学校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如从产生了纠纷的学位获得与授予案例中去研究如何区分学校的自与教育行政的管教权问题;又如从教师的聘用纠纷中去探讨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问题;再如从教师聘任制的实施中去审视教师聘任合同的公法控制问题等。这些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的研究,都为学校管理的法律地位及法定职责与义务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

2.校园安全中的法律问题

对校园安全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也是当前教育法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涉及到校园伤害事故的方方面面,因此更是受到社会与学界的普遍关注。以往一旦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往往通过民法或侵权行为法来调整,但由于学校与学生之间还存在着根据教育法形成的公法关系,因此简单地把它归为民事关系实为不妥,而两种关系的错综交织又使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划分和处理比一般的侵权行为更加复杂和特殊,因此研究的空间也非常宽广。尤其是2002年教育部起草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后,对于校园伤害事故的研究更加引人关注。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学者们一般对学生伤害事故的概念、特征、归责原则、过错认定、责任性质与构成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其中又特别对校园暴力、校园害等特殊伤害事故及现象进行了一系列实证调查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关学校安全管理的理论。

3.社会力量办学的法律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教育的产业化问题、教育与市场及商品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亦从理论问题转入了实践领域。尤其是社会力量办学的逐渐兴起,民办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办学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而对其发展环境和制度创新应如何纳入法制建设的范畴也同时受到教育法研究者们的关注。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2003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来,学者们对于民办教育更是集中在对民办教育及民办学校法人化问题的研究上,其具体内容包括民办学校的法人性质和法人制度建设、民办学校财产权制度的确定和安排、民办学校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以及民办学校教师权利的保障等。不过由于民办教育在中国发展的滞后性及敏感性,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三)各级各类教育的立法问题

教育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教育立法研究,教育立法不仅是教育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有学者通过数据统计的研究方法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关于教育立法方面的论文较之前十年增加了近一倍。在快速增长的教育立法研究中,国内研究者把目光主要聚焦于对我国教育立法的历史、教育立法的依据和原则、教育立法的价值取向及科学化、教育立法与教育行政的关系、已颁布法规的文本价值与实践跟踪等方面的深入探讨。而在教育立法的实践操作层面,学者们则对来自各个教育领域的立法要求予以了强烈关注,如学校教育、终身教育、学前教育等的立法问题。其中尤其对我国目前教育立法工作中存在的两个基本问题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一是我国教育立法建设的基本框架尚不完善,教育立法的覆盖面不广,甚至还有许多重要的教育法规没有出台;二是即使已颁布的教育法规,在立法质量和具体内容上仍然存在一些诸如立法条款过于原则、简单,过于抽象或不具有可诉性的问题。

(四)各级各类教育的行政执法问题

“执法必严”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关键,亦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宗旨。因此,各级各类教育的行政执法问题也就成为教育法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行政执法理论的研究

教育行政执法不仅是教育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是贯彻执行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根本途径,更是促使教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学术界对教育行政执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所发表的成果亦涵盖了教育行政执法的概念、主体、特征、地位、作用、分类以及形式等各个方面。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学术界在教育行政执法的基础理论研究上并未取得一致,对许多核心问题的看法依然各执一词,无法取得共识。如以“教育行政执法主体”为例,就呈现了不同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应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工作人员”,或“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及其他相关行政部门”,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个人,受委托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等”都应包含在内才能体现教育行政执法主体的完整内涵。毋庸置疑,教育行政主体在理论上引起的争论,实是根源于教育行政主体在实践层面的混乱,而这种混乱又加剧了理论的纷争与歧见。笔者以为,产生歧见并非是一件坏事,它可以加强学界对教育行政执法若干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的关注与重视,而研究者们亦可通过这样一种良心的争辩和思考去寻求符合客观现实的结论。

2.教育行政执法实务的研究

诚如以上所述,由于教育行政执法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因此,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运作问题。而我国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亦早已深入到了实务性领域。在当前,学界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我国教育行政执法实践的现状、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既有从国家宏观层面出发进行探讨的,也有以某地区为例而潜入微观层次予以研究的;既有涵盖教育各个领域进行整体概括的,也有对教育某一具体实践予以深入反思的。比如关于教育财政的执法以及涉及教育行政执法的责任界定和追究等,就是当前教育行政执法实务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重点问题。对此,学界也积极地尝试将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通过确立责任制的形式交付给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予以实施,并明确规定执法的内容、要求、考核与监督等措施,以为推进科学而有效的教育行政执法做出一些务实性的探索与尝试。

3.教育行政执法监督的研究

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一个民主的政体不可缺少监督的机制,换言之,监督已经成为民主的重要和必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亦可以理解对教育行政执法的监督为何会成为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依法治教重要一环的基本理由。与教育行政执法实务的研究相比,学界对教育行政执法监督的研究则要浅显许多,目前,还基本停留在关注教育行政执法监督的地位、作用、方式以及中国教育行政监督现状的反思等初级阶段。而且仅有的一些研究与探讨,其视角与教育行政执法实务的研究相比,也要单一许多。尤其是对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研究、主体及其功能与方法的研究等都鲜有涉及,而后者才是对实践的推进与改善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简言之,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学界对教育行政执法监督的研究还缺乏重视,研究成果也十分贫乏,许多研究空白需要去进一步探索与填补。

(五)教育领域的司法救济研究

二、我国教育法研究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新世纪我国教育法的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丰富和深化,其对于教育法的实践应用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参考,无疑,这些都体现了教育法学研究的发展与进步。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法学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教育法学科体系尚未形成

教育法学作为一门教育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自创建之初就大量借鉴了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等法学的基本理论,同时也积极融入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但是,教育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基础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研究内容上,教育法学在自身的发展中理应形成自身的话语方式和理论知识体系,并给宪法、行政法和法理学等其他学科提供知识上的回馈。但是,对于教育领域中可以提升为具有普遍性的法理学问题,教育法却没有进行视野上的开拓,也没有进行知识上的提升。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教育法学也还没有形成自己具有独立性和反思性的批判精神,而仅仅成为了教育法的解释者或附和者。有学者指出,仅仅为教育法作解释和宣传服务,还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法学。由上可见,在学科体系及研究内容上,教育法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相对完整的结构体系。

(二)教育法的本土生成性研究不足

对于教育法学研究而言,比较法研究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如对美国、日本、英国等国教育法的借鉴与研究就为许多学者所采用。但在现有的比较法研究中,比较多的还是侧重于法律规范的比较,缺少对教育法律制度在该国的功能、历史文化背景及现实运作状况的分析,缺少教育制度在中国本土适应性的论证。固然,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起步较晚,通过对他国已有教育法的借鉴,以及求助于它国的教育法学研究成果来解决本国的问题,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教育法研究比较成熟、教育法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的研究成果更应予以吸收,它对于我国教育法学体系的建构具有一定帮助。但一国之教育法律法规毕竟是本国教育管理经验与传统的沉淀,它与本国的教育实践、立法体制、司法体系以及国民教育法律体系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特点要求教育法学学科应更注重研究过程的本土性、生成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因为这不仅关涉到国家的教育问题,而且还关涉到教育法律的本土化与科学性问题,关涉到教育法律指导与规范教育实践的实效性问题。

(三)教育法实践研究的操作性不强

正如上文所述,法学原本就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其对实践起着最直接的指导作用。但现实的状况却是,目前的教育法研究大量充斥着对规范文本的诠释与说明,存在着重“文本中的教育法学”研究而轻“行动中的教育法学”研究的倾向。尽管近年来,教育法学研究在基本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这些成绩远不能满足教育立法与教育司法实践对教育法理论的诉求。换言之,目前教育法学的“可诉性”问题仍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而法律规范的效力又涉及到规范是否具有正当性或值得民众遵守的问题,因而其实效性的应用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教育法的强制性和合法性上,对于教育法实施的困境与可能性则显得相对冷落。而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却是教育法效力实现的关键所在,如果缺乏了实施的可行性,那么教育法规尽管具有有效性,但却不具有实际的效力。因此,无论是对于教育法可诉性的深入研究,还是对于其可诉性如何给予贯彻实施的探讨,都是教育法研究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我国教育法研究的未来展望

面对教育法研究出现的困境与挑战,我们应从基础理论、价值取向、内容框架等方面加以重新审视与突破。首先,重视教育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十分重要。由于我国的教育法仍处于学科完善时期,因此对于未来教育法学的研究目的和价值基础、教育法律关系的完整解释、教育法学的基本逻辑起点以及教育法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等一系列教育法的元理论问题都应给予系统而明确的解答。其次,在研究的价值取向上应当更加注重与加强对公民应该具有的教育权利与义务的实际研究与分析。当前,教育法学的研究大多趋向教育法法理层面的探讨,毋庸置疑,教育法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持有理性的价值取向,但是中国的教育立法研究与实践并不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也不健全,这就使普及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换言之,执法、懂法以及对教育法规的正确认识和强烈意识应是当前教育法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与使命。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法学研究中,应当努力通过“教育价值的法律化”和“教育法律的价值化”去实现教育法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动态研究与动静结合研究的有机统一与整合。第三,应进一步加强对实践层面需求的关注,更加注重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对教育领域的渗透不断加强,而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又使教育的法律关系错综复杂。一旦来自社会的现实矛盾与教育领域内部的固有矛盾交织起来,就使教育主体的矛盾更加纠纷丛生。因而对于政府、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加以规范与调整,并使其处于有序而良性发展的状态,就非常重要。除此以外,通过什么手段和方式进行调整?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法律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又是什么?教育相关主体的权利应如何在教育实际生活中真正得到切实保障?若有侵权的行为,侵权者又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违法者应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受害者如何获得真正的法律救济?这些关乎教育公平及社会公正的价值问题一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仅提出设想还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它更需要教育法学研究者通过自己的研究与探索,帮助社会形成规范和正义,而这一过程也将推动中国教育法学学科的发展。

国内的教育问题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 幼儿园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7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心理健康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均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尤其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面临诸多困惑和问题,内容选择就是其中核心问题之一。

一 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来看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当前,我国尚未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做出准确界定。因此,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探析将以对其核心概念,即“幼儿心理健康”的考察为切入点。关于健康的定义,普遍为人们所认可的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7年提出的:“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我国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使用了相似的定义:“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但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至今尚未有定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研究者普遍认为不能将关于成人心理健康的界定直接推广到婴幼儿身上,婴幼儿心理健康有其独特性。

国外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界定相对清晰。如美国0~3岁任务联合机构(Zero To Three Task Force)把幼儿心理健康定义为:在家庭、社区和文化背景下,儿童从出生到5岁才形成亲密、安全的人际关系,体验、调节和表达情绪,探索环境和学习方面一直发展的能力。总之,国外研究者普遍认同幼儿心理健康基本等同于健康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心理健康(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与早期社会―情绪发展(early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可互换使用。因此,国外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以促进幼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主。从内容来分析,《指南》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社会适应、情绪的表达和调控两方面。这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也是相吻合的。

二 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认识不清,存在概念混淆。不管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均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与“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界定模糊的现象,表现为:在当前少量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中,大多偏重心理学,侧重对幼儿异常心理和常见的行为问题的介绍、诊断和治疗,这些内容对于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笔者认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问题预防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概念做出区分。此外,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片面地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诊断、个别心理辅导与治疗当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以至于时常觉得力不从心或无从下手。

第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零散,缺乏有机整合。具体表现为:首先,在对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中,开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少之又少,相关知识零散见于学前卫生学、幼儿园健康教育等课程。致使幼儿教师普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认识不清,常常出现重身体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教育活动或在其他领域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活动数量十分有限;其次,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凌乱分散,除健康领域课程之外,大多体现在其他领域课程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幼儿园教育之中(如性教育的缺失),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这导致幼儿园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第一,以促进幼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为主线,适当扩展。我们已经明确,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为主。如张辉娟建构的幼儿园心育体验课程内容包括自我适应和社会适应两项主要内容。此外,研究者普遍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展,内容涵盖了幼儿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情绪情感、性教育、人际交往训练等方面。一项在上海实施的国际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比和朋友”课程包括了感情、沟通、建立和破坏关系、消解冲突、面对改变和失去、面对新环境的策略六个单元。毋庸置疑,这些内容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二,侧重于预防幼儿可能在未来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而非解决幼儿已产生的心理或行为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针对全体幼儿,侧重于预防。对于个别化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予以个别辅导,而对于较为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教师不应也难以承担相应的治疗任务。及时识别并通过家园合作、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来解决这一问题才是更好的选择。

第三,具有共性的、时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值得学习。虽然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都有其价值,但是价值大小不同。如针对儿童遇到的共性问题 “我是从哪儿来的”、“不开心怎么办”等内容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就比以仅仅发生在少数幼儿身上的“攻击”为内容的活动显得更有价值。还有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如过度依赖电视、电脑而出现的“电视孤独症”,大多数独生子女自私自利、耐挫折能力差等都可以纳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来。

第四,同一主题的教育内容可以在拓展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的背景下反复开展。很多教师在找寻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存在困难。事实上,为广大学者所认可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情绪情感教育可以在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反复开展,但是在组织内容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如情绪方面的教育内容大概应遵循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这样的顺序。

参考文献

[1]郑晓边.幼儿园健康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建人.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1998(3):12~13

[3]张辉娟.让体验成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建构幼儿园心育体验课程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J].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2006

国内的教育问题篇7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 教学效果 探索

[作者简介]李在强(1965- ),男,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河南 濮阳 457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32-03

一、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宣传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决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充分认识到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担负的重要使命以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发展的需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德育理念,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就是培养和端正大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培养和教育大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方针的正确认识。但是,有的大学生忙于学习专业,忽视了对形势政策的了解,不能正确地把握形势政策;有的大学生不关心国事天下事,甚至连基本的时事常识也不明白;有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认识不够,态度不积极,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对资金投入重视不够等。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正确认识和思想观点,懂得人生价值和正确的追求。要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介绍国情,介绍现实,使学生了解社会,能够正确选择为人处世之道。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政策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2.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培养德才兼备合格大学生的需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高低、能否科学正确地对待和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能否准确科学地把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关系到大学生未来能否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问题。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社会背景下,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化时时处处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当今大学生极其关注和了解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道德失范、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理想信念缺失、腐败现象蔓延和公仆意识淡薄等社会现实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评价不够客观,了解不够全面,认识不够成熟,对国内外发生的事关全局的重大事件,缺乏正确判断和全面把握的能力,一些没有根据、歪曲事实、不够权威、欺骗宣传的信息可能会诱导他们,造成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情感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在极其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背景下,21世纪的大学生要想真正依靠自己做到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国际国内形势政策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和改革创新高等学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客观社会现实情况的变化,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帮助他们认清和把握国际国内的形势政策,积极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科学认识正确对待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现状以及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全面认识和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正确引导当代的大学生科学、全面、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我国的政策方针,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帮助和教育大学生进一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勉励其刻苦探索,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祖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伟大祖国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崛起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当前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存在的新问题

1.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片面的思想认识。大学生对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积极性不高,思想认识片面是导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和症结所在。大学生对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认识停留在一个定性而不是量化的层面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形式任务教育”。有人认为大学生具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了解认识社会和分析评价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能力,现在是网络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全方位开放,大学生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借助新闻媒体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没有必要”专门开设这门课程,浪费教育资源;有人还认为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开设课程流于形式,教育教学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效果不佳。受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的影响,某些大学生错误地认为高等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没有关系,学不学作用不大,因而学习态度不端正、思想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责任意识淡薄等。这些片面的思想认识导致大学生对高等院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有抵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使得高等院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不佳。

2.形势与政策教育时效性强,难以把握教学内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以我国党和政府近一个时期以来的大政方针和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为基本教学内容,向大学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教育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把握和领会精神实质,避免大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帮助大学生消除曲解和不良倾向。可见,高校对大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必须与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吻合,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高度重视并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和方向性。这些基本原则和要求,进一步规定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发展,广泛收集相关内容,查阅参考资料,大胆改革创新和丰富完善教学内容,以进一步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就给任课教师进一步有效地讲授好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备课负担,增加了授课难度。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任课教师如何科学把握教学内容,体现时效性、思想性和方向性,成为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以克服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3.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手段方法落后。在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部分任课教师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缺乏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够正确运用科学理论讲授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导致大学生对教学兴趣不大、注意力分散。

还有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的重要性,使得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手段单一落后,教学方法简单生硬。教师一本讲义、一支粉笔,照本宣科,几乎没有改革课堂教学,也没有广泛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网络媒体组织课堂教学,形势与政策理论教育课在对大学生课堂讲授中变成了理论说教,基本停留在教师讲解模式上,没有形成理论思维多渠道教学。大话、空话、套话多,案例少,难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能够给予学生提供实际帮助的不多,针对性不强。有的教学内容还比较陈旧,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课堂气氛沉闷,对大学生的教育较为滞后,大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上课没有主动性,几乎全部都怀着一种“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的思想,师生间互动不够。

一部分教师讲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欠缺,在教法内容设计上较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灌输方法,对重大热点和难点问题分析较少,偶尔也有对大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现实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但深度不够、说服力不强、分析不透彻,没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提高的措施

1.创新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育教学时事性。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的时事性,主要表现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基本内容中,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以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正在发生的具体的、现实的重大时事教育、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难点和现实焦点问题的剖析等为基本内容。重点是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发展现实,科学把握热点难点问题,创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育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分析形势、把握政策。关键是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讲授内容要以正确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时代精神塑造人,充分体现出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和观点。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课程的内容具有两面性,即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和国际国内方针政策相对稳定的一面。这就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任课教师,在国际国内方针政策相对稳定的情形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比较感兴趣、敏感的社会现实问题,注重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善于正确引导、正面教育。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任课教师必须主动、自觉地搜集、收听相关资料,把内容、主要议题、群众反映的问题融入课堂中,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熟悉、分析、判定、评论事情的发展变化,注意培养大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了解认识能力。同时要求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学会观察追踪和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发展的现实过程,使大学生积极转变、更新思想观点,实事求是,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调动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更好地培养科学认识和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时事的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2.创新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增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改革创新优化课堂教学中。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这就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任课教师必须重点理解、科学把握教学要点和教学内容,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教育引导大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认同感。因此,必须创新优化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教学,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结合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科学地选定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焦点热点和难点等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理性地分析,进一步论述相关的方针政策,从而正确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熟悉认识中,积极主动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形势观和政策观,使大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创新优化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与多种举措并进。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所以在理论讲授方面,必须坚持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地位,讲授式与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参与式相结合,认真做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理论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挖掘教育资源,举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要充分广泛运用学校网络主题教育网站,借助校内的新闻媒体,积极主动地报道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新闻事件等,加强大学生正面教育和科学引导,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模范、引导和辐射作用,切实增进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4.创新改革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新改革教学手段是一门课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主要是创新改革课堂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改革理论教育教学与实践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创新改革教育教学考查考核的重要环节。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广泛地充分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加强多媒体教学,建立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采取互动式、探究式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大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感染力。同时,应该把课堂教学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多的直接认识和经验,不但丰富了课程教育教学的内容,而且增强了教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拓展了大学生观察、了解社会现实的视野,激发了大学生学习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推进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强化了教与学的互动,切实提高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Z].2004-11-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10-15.

[3]张德松.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6(1).

[4]邹大勇.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6).

国内的教育问题篇8

(一)研究的领域

随着1950年底我国接收了第一批来自东欧的33名留学生,新中国的留学生教育事业开始起步,初步建立了来华留学生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接收来华留学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育机构达746所,来华留学生人数从1978年的1200多人增加到2013年356499人,增长了290多倍。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研究也获得了发展,学术界开展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管理工作和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一批高水平的成果相继发表,如于福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董泽宇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但是,目前来华留学生教育存在注重专业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特别是轻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主要研究的领域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涵研究。关于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探讨和论述。曹亚红率先提出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她认为:“对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主要是接收来华留学生的院校,通过知识的传授,文化的传播等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想、观点施以一定的影响,以达到教育目标。”李本义,刘荣山认为:“加强来华留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就是要在留学生教育中,坚持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有所用人才。”可以看出,理论界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用什么名称来形容,怎么下定义存在很大的争议,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2.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国内理论界,充分认识到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对此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刘世伟指出“: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是实现我国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是发展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需要,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需要”。关秋红从国际政治局势、培养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指出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王春刚认为加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建立留学生教育大国、强国、营造和谐社会和校园氛围、完善留学生教育和管理、提高留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3.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对于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问题,有的学者主张中国的传统道德是其理论依据,也有的学者从更广范围进行探讨。刘庆委主张儒家言语道德文化特别是礼、仁、忠、信之说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吕萍认为,用陶行知德育思想指导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王春刚认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政策依据、学科依据、研究依据、现实依据和历史理论依据。可以看出,我国理论界对此问题研究刚刚开始,存在分散、不系统、不全面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国外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

4.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研究现状。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研究较少,相关文献只有三篇。王吉芳认为:“包括如何做人教育、关心他人教育、与人交往教育、享受人生教育和合作精神教育。”韩晓明指出:“应包括勤奋学习教育,团结友好教育,中国国情教育。”刘本义、刘荣山认为“:包括法制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通过三位学者的认识,可以意识到学术界对此问题分歧很大,认识还不够清楚,甚至存在一些偏差,缺乏一定的理论高度。

5.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研究现状。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通过查询只有两篇。刘世伟率先提出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他认为:“应坚持积极影响与不强加于人原则;严格管理与思想教育原则;平等信任原则,针对性原则。应采取感染法,冲突缓解法。”王凤丽认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该运用渗透的教育方法,将其渗透到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看出,此问题是理论研究的难点,需要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需要更科学更完整的阐述。

6.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相关文献较多,该问题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崔永日,崔亨龙最先提出此问题,他们认为:“应从教学和课外活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金春花指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依靠思想教育课和班主任”。关秋红认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从重视课堂教学,丰富业余生活,克服文化差异三个途径进行教育”。从几位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国内对此问题研究相对较多,较深入。但是观点都趋同,缺少突破,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研究。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人员相对较少,组成相对单一,成果较少,研究深度和广度有限,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研究人员相对较少,组成相对单一。目前,我国从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人员大部分是工作在留学生管理和教学第一线的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其他领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寥寥无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进展。其次,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从中国文献总库和其他文献上可查阅关于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章只有20余篇。最后,研究深度和广度有限,大部分的研究还局限于对策研究,一些问题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内部,对基本理论的阐述较少,研究的视角有待扩展。虽然,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刚刚开始,但随着国家对留学生教育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必将引起理论界的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必将成为留学生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也必将向纵深领域进行。第一,研究的内容将更加广泛,将突破原有领域的限制,从宏观领域到微观领域,从应用研究向基本理论研究拓展,从关注来华留学生总体人群思想道德向关注个别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转移。第二,研究方法将多样化,从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到定量法、定性法等方法,改变研究过程中单纯依靠一种方法,实现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多样化。第三,研究范式将更加广泛,实现社会事实范式、社会定义范式和社会行为范式的有机结合。

二、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价值

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动力。它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理论意义

1.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领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是我国理论界研究的重点领域,形成了许多成果,并且有些成果已经开始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目前,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思想道德教育应用研究等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新的课题,要求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进行。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由单一关注本国学生向关注生活、学习在中国的留学生领域开展,推动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向前发展,开拓了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有利于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快速发展。

2.深化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留学中国的热潮,世界各地的学生纷纷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求学。在来华热潮的推动下,国内理论界也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目前,国内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学历史的研究、管理的研究、教学的研究、招生的研究等方面。在思想道德领域则相对落后,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通过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推动留学生教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3.推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研究的快速发展。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虽然较之其他方面处于相对落后,但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扩大特别是留学生思想道德出现的种种问题,已经开始引起相关教育机构和学者的关注。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研究已经开始起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发展缓慢,其原因在于受困于基本理论。

(二)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构建留学生教育强国。目前,来华留学生逐年增加,2008年我国接受了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的22.35万留学生,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留学生教育大国。我们在为这一成绩欢欣鼓舞之时,也要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此领域存在很大的差距,还不是留学生教育强国。这种差距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我们在留学生教育方面忽视了人文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国内外教育家一致认为,没有思想道德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研究,能够唤起人们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推动思想道德在实践中开展,从而促进我国留学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加快留学生教育强国建设的步伐。

2.便于来华留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实践将是盲目的。来华留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样,才能顺利进行。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特点、内容、重要性、原则和具体途径等理论的研究,将为来华留学生的具体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3.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来华留学生日益成为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生活学习的状况,将会直接影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留学生之间、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留学生与教师之间、留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由于文化差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经常会发生争议甚至冲突,以致严重影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通过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一些借鉴,推动思想道德教育开展,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及时化解矛盾,维护校园的稳定,促进高校的发展。

4.提高来华留学生整体素质。国际社会一致认为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四个方面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提高来华留学生整体素质,必须从这四个方面着手进行。而这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的实现依赖于思想道德教育,只有思想、道德等方面问题解决了,才能学会求知、做事、共处、生存。因此,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整体素质,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先行。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有助于唤醒人们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思想道德教育在留学生中开展,最终将推动来华留学生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上一篇:资产安全态势范文 下一篇:类比推理的逻辑关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