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08 17:35:58

国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

国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篇1

【关键词】 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现状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是企业实时监控财务风险的发生,并进行预测预警。对企业来说为了预防财务风险是非常重要,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处在研究阶段。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在财务风险预警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国外专家学者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现状

国外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财务危机预警问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预警的方法分析。

1、单变量预警研究

1932年Fitzpatrick进行了单变量破产预测研究,这是最早的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样本选择了19家公司,样本通过单一财务比率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研究结果显示 “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判别能力最高。尽管Fitzpatrick研究成果很好,但之后的30年内很少有学者进行单变量判别法的研究,这种状况持续到1966年,才有人继续研究破产预测问题。Beaver在1966年发表的《财务比率与失败预测》一文中,最早运用统计法建立预警模型。他以单一财务比率指标为基本变量比较79对公司30个变量在1954-1964年间的预测能力。结果发现预测企业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最好的判别变量是“现金流量/总负债”、“总负债/总资产”和“净利润/总资产”。此后,基于单变量的专门研究很少发生。这是因为企业的财务特征,通过多个变量反映,所以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使用多变量分析方法。

2、多变量预警模型

Altman在1968年最早使用了多元线性判别模型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他选择了1968年仍在运营的33家公司进行破产前1-5年预警分析,其精度非常满意,也促进了财务危机预警的发展。最近几年,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爱尔兰、日本、荷兰在该模型基础上,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为了弥补这些模型的缺陷,研究人员建立了条件概率模型,引进了对数比率回归(logistic)和概率单位(probit)回归方法。Ohlson在1980年回归方法分析非配对样本中,破产概率分布使用选定的间隔,以及两种类型的分类错误和分割点的关系。1984年,Zmijewski在使用概率单位回归法建立了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功效系数法、递归分类等随着统计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被应用于研究中。1992年Salchenberger等人对判别公司危机时运用了神经网络分析方法。 Messier和Hansen在1988年、 Fletcher和Gross在1993年也使用该办法进行公司破产分析。Tam和Kiang在1992年对德克萨斯的银行财务失败案例进行预测。 Altman、Marco和Varetto在1994年对意大利企业进行分析预测。这些研究相比早期线性分析模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多元判别分析技术(Multiple Discriminant Analysis,MDA)

自Altman的开创性工作以来,多元统计分析特别是MDA在金融风险提供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其基本思想是,基于历史样本成立判别公式,应用于新样本的分类。多元判别分析技术的优点是简洁和更好的解释,缺陷是必须建立在大量、可靠的历史统计数据之上。国外很多专家学者针对这些缺陷对MDA进行改进后形成了统计模型和人工智能模型。

目前,国外专家学者研究者对于改进MDA还有许多不理想的地方,在实证中许多理论的优点表现的不理想也不是很稳定。Altman在1994年指出在实证中类神经网络模型、判别分析模型、分类树模型比MDA的优势不明显,在精确性等性能上稍胜MDA模型,但往往不稳定,而在计算效率、可解释性、适应性、稳定性、操作性方面逊于MDA模型。因此MDA几乎是应用最广泛的模型。

二、国内专家学者研究财务风险预警的现状

从当前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的财务预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研究大部分还在使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及管理者业绩上。比如毛定祥(1999),采用复合财务系数对上市公司的资产和盈利能力进行评价;吴少年、李小燕(2000)、张佳明、毛志忠(1997)也针对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这方面研究基本上以四部委联合颁布并实施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主。

我国关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基本上停留在上市公司。比如陈静(1999)首次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进行了研究,把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ST)作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以1998年的27家沪深两地同行业规模的ST公司和非ST公司为样本,使用了1995-1997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单变量判定分析和多元线形判别分析,研究发现这两类研究对中国市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基本有效。宋秋萍(2000)则采用了Z计分模型对6家中国公司进行了预测分析,她认为由于两国经济存在很大差别,利用美国公司的财务数据建立起来的模型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公司,认为从中国企业财务数据提炼特征指标来建立判别函数则更务实。

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存在不足和问题

通过分析早期研究成果,便于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

1、国内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是通过分析企业财务报表,为企业提早意识到金融风险和危机并采取对策,从而对企业进行预警;而国外的单变量分析、变量分析法需要建在以下基础上。

(1)企业应当是独立经济实体,没有任何不当交易行为;(2)企业财务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并且是相关的。否则结果有可能出现错误的预测;(3)多数研究不是集中在研究财务风险形成过程,而是集中在统计或数学技术的方法上。这在国内企业是难以满足的。

2、国内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系统比较庞大,预警效果不佳,信号传递速度慢而且运营成本过高。

3、我国目前关于财务风险预警基于实证研究少,理论分析多。而且大多数是针对上市公司的,对于中小企业的研究还很少。

通过上述分析,加强财务风险预警研究,需要不断地对财务模型进行分析。针对我国企业的将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就显得颇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2] 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2.

[3] 许谨良.企业风险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 章铁生.企业财务危机预测模型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作者简介】

国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篇2

由于财务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及其环境的复杂性,企业时刻面临着财务风险。虽然内部控制建设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但其仍未充分发挥预警和防范财务风险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两者关系的梳理来引导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关键词:

内控;内控有效性;财务风险管理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渗透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的,拥有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实施,企业才能保证各级管理层的职责得到正确履行。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文献中,主要涉及到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内控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在企业自身因素方面,内部控制缺陷更可能存在于规模更小(朱荣恩,2004)、成立时间更短(郑石桥等,2009;张继德等,2013)、财务状况不好(张颖、郑洪涛,2010)、经营活动更复杂(田高良等,2010)、企业文化建设不足(程晓陵、王怀明,2008;张继德等,2013)的企业中。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规模、股权集中度、高管薪酬激励、高管持股比例、审计委员会的设立、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等(吴益兵等,2009;张先治、戴文涛,2010;李育红,2011;刘亚丽,2011;李颖琦等,2012;刘启亮等,2012)都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有一定的影响。外部监督方面,主要从是否聘用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曹建新等,2009)、是否对内控评价报告进行审计(薄澜、姚海鑫,2012)等审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关于内部控制评价,蔡军等(2006)、王希全(2009)、池国华(2010)、张先治等(2011)、戴文涛等(2013)从不同角度出发,构建了内控评价整体框架。很多学者从COSO的内部控制五目标出发,构建了内控评价指标体系,如张先治和戴文涛(2011)、张兆国(2011)、黄曼行(2013)等。由于COSO五要素间联系紧密、互相牵制、逻辑性强,能够反映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貌(池国华等,2011),绝大多数学者从五要素出发构建了内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王素莲(2005)、孟林和任志宏(2007)、林钟高等(2007)、方敏(2009)、袁晓波(2010)、王宏等(2011)、陈关亭(2013)。在内控评价方法方面,我国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德尔菲法(周瑜等,2008),熵值法(敖世友,2009),层次分析法(骆良彬和王河流,2008;韩传模和汪士果,2009),多层模糊评价法(王卫星,2008;王希全,2009;张先治和戴文涛,2011;杨洁,2011),BP神经网络模型(朱卫东等,2005)和IC-CMM(王海林,2009)等。

二、财务风险文献综述

由于财务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及其环境的复杂性,企业时刻面临着财务风险。本文主要从制度层面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两方面对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制度层面,国内学者基本上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探讨财务风险的管理。企业的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高管持股、总经理与董事长二职分离等对企业财务风险有一定影响(于富生等,2008;迟旭升和李明,2011;张红英和钱文彪,2012),因此,可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刘健海,2012)及从公司治理角度入手,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财务风险预警方面,我国学者主要通过确立相关指标,构建数学模型来进行研究。其中使用比较多的有F分数模型(周首华等,1966),概率模型(吴世农等,1999),主成分分析法(张爱民等,2001),Logistic模型(刘翰林,2002;吴勤、周国强,2005;罗晓光、刘飞虎,2011),BP神经网络(杨保安等,2001),RBF神经网络模型(刘磊、郭岩,2012),粗集神经网络(周敏,2002;刘洪,2004),逻辑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相结合(李娜,2008)。

三、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关系文献综述

首先,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有效保证企业合法合规经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资产安全,这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其次,良好的内部控制依赖于企业对其所处风险的正确评价,内部控制是实现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但不是全部,它的目的是适当地管理与控制风险。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是一种最小化风险的机制,企业可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有效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理论研究方面,黄秋菊(1994)最先提出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王飞跃(1998)梳理了内部控制对财务管理的作用及在具体实施中需把握的关键点,对企业内部控制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蔡韧(2003)分析了内部控制的优点及局限,给出了内部控制制度降低财务风险的前提是:制度完善、执行正常且有效、坚持不懈,并且需有一个良好的财务环境。雷振华(2005)、张智勇(2007)也都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对财务风险预警及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王福涛(2011)提出企业应基于内部控制的不同视角(会计控制、管理控制)建立不同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战松涛(2011)基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负相关提出了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管理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王团现(2013)对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国内实证方面,大多数研究表明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呈负相关关系。鄂秀丽(2008)统计分析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程度随着时间、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周凌(2012)、黄曼行(2013)分别对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小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结论。而董育军、黄益雄(2013)在考虑多种内部控制质量衡量指标及财务风险指标、采用不同回归方程的基础上,仍然得出了此结论。COSO内部控制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在从五要素出发的实证分析中,袁晓波(2010)提出内部环境、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与财务风险存在显著相关性,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关注薄弱环节,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郄萌(2013)从微型企业的视角得出:管理者薪酬、管理者持股数量和财产保护是影响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李丹(2013)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控制活动和风险评估因素与财务风险相关性最高。杨艾(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提高独立董事有效性可有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从而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然而,也有学者得出不同结论。金烨(2012)实证得出五要素对抵抗财务风险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总体内部控制质量与抵抗财务风险能力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四、文献述评

在关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关系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提出了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来管理财务风险的原因及对策,但基本都是基于COSO整体框架提出的。不分行业特点、发展阶段、规模大小等给出的笼统建议并没有实际意义,缺乏可操作性。实证研究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学者们多基于COSO五要素或目标构建了内控评价系统,但却没有一致的评价标准和针对性,对模型的适用条件、实际运用情况考虑也较少。而国外研究多采用收集公司样本进行研究的方法,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高秀兰.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研究[J].财会通讯,2010,20:139-140.

[2]林钟高,王书珍.论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J].财贸研究,2006,05:117-122.

[3]战松涛.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实践[J].现代企业,2011,06:63-64.

国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篇3

关键词:财务风险 管理 对策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一、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加上无法摆脱我国传统财务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对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成果重视程度、消化程度不同,使得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如在财务风险概念的研究上,就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争,财务风险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职能的认识上出现了分歧,而对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意义重大的财务风险目标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缺乏认识和概括。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及管理内容的研究没有与实证研究直接相联系,所以,概念上的含糊对定性的理论推导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由此,增生出财务风险理论诸多“研究成果”,深刻与肤浅共存,正确和错误并生,应该说不利于我国财务风险理论向纵深发展,影响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所以,今后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如美国,现代财务理论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活动的目标函数,把各种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构建了前后一贯、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以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重要的、运用极广的理财学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美国理财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多篇论文研究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理财学的面貌,使理财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的主流成分之一。充分吸收国外财务理论研究成果,在财务风险基本理论上注重实用,讲究科学方法,少走弯路,取得共识,达成统一,以推动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三、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四、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五、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勇.中外公司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国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篇4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 博弈分析; 纳什均衡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在教育投资方面的力度越来越大,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加。部分高校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和缺少必要的财务风险管理,导致财务风险远远超过应有的范畴。虽然国家通过多种监管方式加大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力度,但一些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违规操作,造成国家较大的财务损失。目前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财务风险成因、风险预警和评价及风险管理体系优化方面,从国家角度和高校在何种情况下进行财务风险监管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博弈论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探讨国家和高校在何种情况下将进行财务风险的监管。

二、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成为一个热点。通过对所查阅资料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将研究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成果分为以下四类:

(一)对高校财务风险成因的研究

毛丹(2010)认为高校扩招及大学本科办学水平的评估使得教育投入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多数高校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缓解自身资金的压力,增加了高校财务的风险。只有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做好风险预警,高校的财务风险才会得到有效控制。管鹏(2011)认为高校在运营过程中,由委托关系、财务治理和非营利性等因素形成的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使高校蒙受损失,造成无法充分承担社会职能、提供公共产品,甚至危及其生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契机,进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及促进社会的长足进步。李素芳(2005)认为高校贷款的现状是投资期限长、贷款金额大、建设项目投资自筹资金的比例小、贷款担保形式和还款渠道单一,指出解决高校贷款问题是解决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于志刚(2005)指出高等学校负债风险的成因包含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是与高校发展受国家宏观管理和内部治理两方面影响相对应的,强调了高校贷款是产生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有效控制负债风险是解决高校财务风险的基本前提。何仁强(2006)指出高校的财务制度、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不能适应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要求,学校、银行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的过于乐观乃至错误的预期是导致高校财务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任喜雨(2007)指出政府投入不足是造成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还本付息压力大是造成财务风险的根本因素,学费预期收入出现不确定性是造成财务风险的客观因素,风险意识淡薄、管理弱化是造成财务风险的主观因素。

(二)对高校财务风险度量的研究

齐向丽(2003)基于高校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评价高校的财务风险,同时结合已建立的风险评价指标给出预警界限和发出警报的原则,从理论的角度提出防范的办法。钟冲(2004)利用真实可靠的会计基础信息并结合功效系数法,借助SPSS统计软件,以20个单财务比率指标构建高等学校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和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量化研究。李素红(2005)选取教育部直属的71所高校作为分析样本,借助因子分析法对高校2002年至2003年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采用变异系数对高校财务风险状况作实证研究,对比因子分析法与变异系数的评价结果,得出两种评价方法的综合排名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郭涛(2006)基于高校财务评价的特点,构建了反映当前高校特点的财务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在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对高校财务风险评价和预警的研究

李曙光(2004)引用模糊集合论技术,建立了高校贷款风险的模糊数学评判模型,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和预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处在较高水平,急需有效的方法加以监管。尹中晓(2006)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陕西省省属高校中的16所高校2004年和2005年的财务数据作为样本,采用层次分析和改进的功效系数法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模型,同时使用功效系数法计算结果对BP神经网络进行学习训练。尹继北(2006)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高校的财务风险评价,提出了高等学校的财务灰色评价理论,同时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到了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中,并证明预警系统的有效性。

(四)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的研究

张海兰、田园(2004)研究贷款规模与高校发展定位等因素的相互关系,选择部分可测、可控及相关的变量作为评估贷款规模的中介指标,建立高校贷款规模控制的模型,给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的研究。谢立本(2005)运用肯定当量系数对2004年教育部和财政部提出的高等学校贷款额度测算模型进行了修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引入肯定当量系数的模型较原模型更加有效。郑国宏(2005)基于风险的特征分析了高校融资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从技术上给出了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途径和方法,并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优化提出政策性建议。施建军(2007)指出高等院校改进财务管理思路和理念、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是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从风险意识角度研究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问题。黄建妮(2007)认为预算管理是高校年度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学校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与依据,指出高校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导致资金流量迅速增加。田靖鹏(2006)从财务管理体系的视角研究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优化问题,以创新现代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为基本目标,在分析现行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针对财务管理模式提出调整与改进的建议。钱梦勇(2005)将业务流程再造思想引入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研究中,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途径进行充分的分析探讨和实践尝试,为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意见。郭化林(2006)指出教育成本的计量与核算的主要困难在于学校性质的定位与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缺失两个方面,在研究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的组织属性定位、两种会计制度和年度协调、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科研经费分配比例、成本项目设置、机会成本计量等难题,并结合分析结果给出建议。

三、财务风险管理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是指个人或是组织,面对特定的环境,在特定约束下,依据掌握的信息,从各自的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取得相应收益的过程。本文之所以使用博弈论来探讨财务风险管理,就是因为针对财务风险管理这一特定环境,同时拥有特定的约束规则和相关信息,可以对国家和高校自身的风险控制行为加以探讨,确定在何种情况下国家将进行财务风险监管,在何种情况下高校将进行财务风险的自身监管。博弈的分类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划分:1.按照参与人的先后顺序可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2.按照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3.按照参与人之间是否合作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传统博弈中提到的纳什均衡属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本文所探讨的国家、高校之间不存在先后决策问题,同时进行决策,故属于静态博弈,而所有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均认为是已知的,故属于完全信息博弈,从长期来看,所有参与人之间不存在合作关系,故本节所探讨的问题属于非合作博弈中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问题,若存在最优解即为纳什均衡解。

依据上述博弈理论,假定国家、高校两方进行财务风险监管的概率分别为P1、P2,概率的大小表示参与人进行财务风险监管的可能性大小。若概率等于1,说明参与人最终选择监管;若概率等于0,说明参与人最终选择不监管。实际问题中,国家及高校自身只能在监管和不监管中间选择一个,没有第三种选择,故可假定对应的支付矩阵如表1。其中,I1和I2表示国家和高校自身财务风险监管的毛收益,但财务监管需花费人力等成本,故假定C1和C2为由于监管所带来的成本支出,L1和L2是由于不监管所带来的损失。在国家不监管而高校监管的情况下,高校自身的监管已经达到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相应的国家不监管,财务风险也威胁不到国家的利益,故收益可认为0,除此之外,所有的变量值均大于0。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的博弈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只要国家的监管所得收益大于监管的人力等成本支出,国家都会执行高校财务风险监管,而高校则以国家为标准,不会自发去进行自我财务风险监管,而是以国家净损失比的概率进行财务风险监管,因而针对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国家的高校财务风险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严重,从国家的角度看,每年财务风险的出现导致大量的政策性教育投资夭折,根本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严重阻碍我国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国家有必要进一步加大高校财务风险监控力度,对违法乱纪的高校必须严肃处理,降低财务风险的损失。

(二)制定有效的财务监管指标和评价体系

衡量高校财务风险是否出现问题的核心在于是否存在科学的财务风险监控和评价指标体系。一套优秀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充分体现高校的财务风险,同时也可对高校财务风险的未来走势加以分析。

(三)完善高校财务人员的考评机制

财务部门是高校中最为辛苦的部门之一,每逢年底都是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最为忙碌的时刻,他们占用休息时间去工作,若不采用科学的考评机制,只是采用固定工资的方法,很难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可考虑采用自评、互评、上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针对超额完成任务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奖励,进而提高财务监管人员的积极性。

(四)加强高校自身财务监管意识的培训

无论国家采取多大的监管力度,一些心存侥幸的财务管理人员都会铤而走险,置国家相关法律条文于不顾,尤其是在考评机制不健全的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疏于财务监管,知法犯法的事情更易发生。

(五)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

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问题最终将落为高校自身的监管问题,只要高校自身监管有效,国家就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财力进行财务风险的监管。若高校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使得他们自觉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监管,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风险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毛丹.刍议高校财务风险管理[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2):91-94.

[2] 管鹏.浅析高校财务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11(11):68-70.

[3] 李素芳.高校贷款风险的防范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5(5):28-30.

[4] 于志刚.高等学校负债风险控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

[5] 何仁强.高校贷款财务风险及对策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6(3):66-67.

[6] 任喜雨.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J].职业时空,2007(16):62-63.

[7] 齐向丽.高等院校财务风险评估与防范[D].天津大学,2003.

[8] 钟冲.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与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4.

[9] 李素红.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与预警模型构建[D].西南交通大学,2005.

[10] 郭涛.高等学校综合财务评价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6.

[11] 李曙光.高等院校贷款风险模糊评判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4(4):3-10.

[12] 尹中晓.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实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13] 尹继北.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

[14] 张海兰,田园.我国高校银行贷款规模控制模型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4(6):9-14.

[15] 谢立本.对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的调整[J].教育财会研究,2005(2):21-24.

[16] 郑国宏.贷款高校财务风险的化解与防范[J].许昌学院学报,2005(2):131-133.

[17] 施建军.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完善财经制度约束[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10-12.

[18] 黄建妮.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7(1):69-70.

[19] 田靖鹏.谈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J].财会月刊,2006(7):18-19.

[20] 钱梦勇.以西安交大为对象的高校财务流程再造研究[D].天津大学,2005.

国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篇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由原来的三百多家发展到现在的七百多家,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地位日益凸显。它们虽然规模有限,但在数量上却占有绝对的优势,它们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是技术和机制创新的主体,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的一场经济金融危机致使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而倒闭的企业往往都是一些欠缺风险抵御能力和风险管理的企业。中小板开设以来,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有所改善,但还是存在着较大隐患诸如内部控制机制薄弱,资金管理存在漏洞,会计处理不规范,实际控制和监督人难以真正在其岗位上履行他们职责,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趋于形式化等等。

2010年4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正式,在相关内部控制指引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借鉴了COSO的全面性评价,明确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和评价要求。相关配套指引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执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沪深主板上市公司,并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中施行。如何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能力,防范预警中小企业内外部风险,从而使其良性健康发展,成为近些年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Deumes.Ragier和Knechel.w.Robert(2008)以1990年开始在荷兰公开上市交易的公司为样本,对管理者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经济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财务杠杆作用正相关。Ashbaugh-Skaife(2008)等发现,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就容易导致无意识的会计差错,从而导致盈余噪音的产生,使各种风险特别是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提高。

李丹(2011)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内部控制的信息进行提炼,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方面计算出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并将综合得分作为衡量企业内部控制优劣程度的替代变量,再运用相关分析技术,论证内部控制的优劣与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优劣程度对于财务风险具有一定影响。金烨、朱和平(2012)等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五要素均对财务风险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确实有助于有效防范财务风险。袁晓波(2010)基于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实证分析了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与财务风险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三、研究设计

(一)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内部环境与财务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因素: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情况,公司高管薪酬及激励情况,董事会持股比例,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等。基于委托理论,对业绩良好的员工给予激励和奖励作为报酬计划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古淑萍2009)。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与管理者的独立程度、董事会成员的组成、成员的价值观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会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古淑萍2009)。

H2:风险评估与财务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企业财报中对未来可能风险进行的分析,内部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制定客户信用授予标准,规定客户信用审批程序及信用的实时跟踪,单位财务结构的确定,单位的各种投资的审批权限设立等。

H3:控制活动与财务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控制活动是指对资产的保全、风险的管理、制度设立和权责的划分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对财产保全控制、授权审批控制,风险控制等等。

H4:信息沟通与财务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信息沟通是指企业信息的内外部的沟通情况。董事会开会频次,信息反映信息分享和沟通的程度。

H5:内部监督与财务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内部监督包括企业的自我评价报告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企业审计报告。企业审计报告的类型对财务风险具有一定影响(袁晓波2009)。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设计

1.数据来源

中小板上市公司80%以上都属于制造业行业,制造业行业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可以反映普遍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除此之外,我们的研究涉及财务风险这一要素,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风险差异较大需要按行业来研究。另外由于深沪两市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未来研究结论的可靠,本文选择沪市中小板上市公司,以2011年为观察期。样本选择条件:选择2011年及以前上市的中小企业,剔除2012年刚刚上市的企业。由于研究时间于2012年初开始,许多企业2012年年报尚未报出,另报出后仍有更改情况,因此为了避免误差,选择2011年以前上市公司。剔除已经被ST的企业剔除相关财务数据、公司数据获取不到披露不全的上市公司及存在奇异值的上市公司。经过上述程序,最后获得244家上市公司。考虑通货膨胀等外部因素影响,相关财务数据是2009、2010、2011年的平均值,对于2009年以后成立的公司则以它们成立年限进行平均。数据来自巨潮资讯、CSMAR数据库、上市公司年报,本文数据处理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

2.变量设计

企业财务风险由财务杠杆来衡量。企业的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分别由一系列指标衡量。内部控制环境主要由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高管薪酬自然对数、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重这三个指标衡量。风险评估主要由是否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企业年报中是否有风险分析这两个指标衡量。控制活动主要由年报是否针对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是否有薪酬和绩效考核制度这两个指标衡量。由于控制活动涉及具体内容较多,本文选择只是具有些代表性的相关控制活动。为了避免单个指标对财务风险的解释较弱,因此考虑对控制活动中的每个变量分别打分,通过最后综合得分来反映企业控制活动的得分。信息与沟通由近三年董事会会议召开均次数衡量。内部监督上市公司近三年违规次数和年报的审计意见类型来衡量。

表1 变量设计

3.模型建立

本文建立了六大模型。首先将财务风险与五大要素的变量分别作线性回归分析,考察每个内部控制要素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的程度是否显著。最后再将财务风险与五大要素变量作整体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内部控制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时候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①lev=ɑ+β1dua+β2exc+β3id+β4ta+β5year

②lev=ɑ+β1aof+β2ra+β3ta+β4cyear

③lev=ɑ+β1con+β2ta+β3year

④lev=ɑ+β1nm+β2ta+β3year

⑤lev=ɑ+β1irr+β2aop+β2ta+β3year

⑥lev=ɑ+β1dua+β2exc+β3id+β4aof+β5ra+β6con+β7nm+β8irr+β9aop+β10ta+β11year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 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平均财务杠杆系数为1.17,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约有39%的中小型企业存在两职兼任的情况。平均高管薪酬的自然对数最高为15.75,最低12.24,平均为13.85。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重平均为36.85%。84.84%的中小企业年报中都有关于风险的分析。98.77%的中小企业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且具备三名专职审计人员。控制活动最高得分为3分,平均分为1.6分,说明中小企业控制活动处于中等水平,有些控制制度的设立仍不健全。3年内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最高14次,最低3.33次,平均7.4次。三年平均违规次数0.12次。审计意见类型平均为1.0041,基本都是无保留意见。本研究的244个样本公司平均上市年限为2.65年,总资产的对数平均为21.14。

(二)回归分析

根据表3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模型均通过检验,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前五个模型R方在20%以下,拟合程度不是很好,说明各别变量对财务风险的解释能力不强。总体回归方程R方拟合程度为21%,拟合程度较好。控制变量中只有上市公司的成立年限进入了模型,公司成立年限对财务风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公司成立年限越长,包袱越重,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更新和出台,成立年限长的公司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对内部制度修改和制定上具有一定滞后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形式化严重,因此其与财务风险具有一定正相关关系。①内部环境与财务风险。从模型一的回归结果来看,内部环境的三个要素中只有高管薪酬这一指标进入了模型,并且其与财务风险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对高管的薪酬激励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其作用是显著的。②风险评估与财务风险。从模型二的回归结果来看,风险评估中没有指标进入模型,从风险分析的显著性来看它接近0.05,具有较弱的显著性,说明财报中涉及对未来风险状况的分析对财务风险还是具有一定影响的,但是影响力不强。③控制活动与财务风险。控制活动没有进入模型,可能是由于选择活动指标过少导致。④信息、沟通与财务风险。董事会会议次数并没有进入模型,与假设相左,说明企业的信息沟通系统还有待强化。⑤内部监督与财务风险。上市公司违规次数进入了模型,对财务风险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证监会等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可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识,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⑥总体检验。风险评估和信息与沟通的相关变量对财务风险可解释程度较低,未能进入模型。其余主要变量的回归系数与显著性和前面实证检验的结果基本一致。此时控制活动进入了模型,对财务风险具有了显著正向影响。研究显示控制活动评分越高即企业控制制度越多,越容易引发财务风险,说明当一个企业制定了制度没有重点性那么也就失去了它的效力,全部控制相当于没有控制,企业年报可能流于形式披露了各种控制信息和制度,但是真正将制度落到实处的少之甚少。所以企业应该抓住薄弱的点重点监控和控制。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也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分组检验内部控制各要素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只有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监督与财务风险有负相关的关系验证了假设。总体检验中除上述结论外,还可以得出控制活动与财务风险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假设向左。风险分析和信息与沟通对财务风险的影响不大。

由此提出以下建议:中小企业应该基于自身所处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自身规模设立适当的组织结构,完善高管薪酬激励制度,缓和股东和经理层的矛盾冲突。其次要遵守证监会等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一旦违规即向社会传递一种坏消息,不利于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容易导致较高的财务风险。最后对于成立年限比较久的中小企业,由于企业文化已经固化,管理经营模式存在惯性,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不能落到实处,这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以适应环境变化产生一定的阻力。企业应该重视建立灵敏的沟通、评价、保护机制,确保对风险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林钟高,郑军,王书珍.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来自沪深两市A股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7(4).

[2]吴丹红,王博红.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财会通讯,2012(1).

[3]林钟高,徐虹,郑军.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基于契约理论和法学思想的拓展性分析[J].会计研究,2006(06).

[4]刘文宇.上市公司披露违规行为、公司绩效与财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之友,2013(02).

[5]李兴尧,钱琴.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J].会计之友,2011(03).

[6]古淑萍.基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07).

[7]周凌,袁晓波,黎荣芳.内部控制因素对财务风险影响实证分析[J].研究与探索,财会通讯.2012(04).

[8]袁晓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来自中国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5).

[9]李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与财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广东顺德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J].财会通讯,2011(18).

[10]金烨,朱和平,汪青玲.中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影响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12(06).

[11]Torben,G.Andersen,Tim,Bollerslev,PeterF,Christoffersen,Francis X,Diebold.Financial Risk Measurement for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Finance,2013.Vol.2.

[12]1Annette Pridgen,Kari J.Wang.Audit Committees and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Evidence from Nonprofit Hospitals Subject to the Single Audit Act.Inte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20120.Vol16(2).

[13]Annette Pridgen,Karl J.Wang.Therole of audit committees in managing relationships With external auditorsafter SOX:Evidence from theUSA.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9(24).

[14]Deumes.Ragier,Knechel.w.Robert.Economics incentives for voluntary reporting onInternal risk managementand control systems.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08,1.

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一般项目。

国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篇6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一、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目前,理论界对风险尚无一种公认的权威性定义。在西方的风险管理论著中表示风险的词,有Risk、Peril、Hazard等词。Risk词义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物结果的不确定性或危险性的隐患;Peril词义指危险事件、风险的现实状况,即已不是事故的不确定性,而是其结果已经结果已实际发生;Hazard词义指危险因素,即发生事故的条件、原因,是诱发事故、危险的直接原因。

我国学者对风险的界定主要有五种观点:损失的可能性;潜在的损失的变化范围与变动幅度;损失出现的机会或概率;在特定环境下和时期,某一事件产生的世界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无法预料的,实际后果可能与预测结果存在差异的去向。

笔者倾向于用不确定性观点来界定风险,即风险是指由于风险要素的存在,使事物发展的未来结果与人们事先期望结果产生差异的可能性,或者说是未来结果的一种不确定性。具有四个特征。

(1)风险的客观性与普遍性。风险的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他的运动与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这是因为风险因素对风险主体来讲是独立存在的。风险的客观性还表现在它是无所不在的、无时不有的,即它的普遍性。

(2)风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以及对客观事物认识控制能力的局限性,导致主观对风险的认识与风险的实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进而产生了风险不确定性的概念。风险和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以偶然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的,风险发生的种类、程度、时间、空间等也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呈现出杂乱无章的运动轨迹(即布朗运动)。但大量风险发生则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这也是用概率测度风险的事实基础。

(3)风险的相对性和可变性。指对于不同的风险主体或同一主体的不同时期,同样的风险对其影响不同。这是由于风险主体不同承受能力所决定的。就企业而言,承受能力主要是由于人员、资金、物资、机制、信息等五个因素组成。风险的可变性指随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如不可控风险转化为可控风险,损失由大变小,出现新风险。

(4)损失与收益的对称性。风险必然与人们的利益联系,否则,人们就不会关注风险,也不会有风险期望;风险也必然能给人们的利益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收益,也可能是损失。

二、企业风险与财务风险

企业风险,指企业在实现自身投资和经营目标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内外各种不确定性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的未来实际结果与企业预期基本目标之间产生巨大的差异的可能性,或者说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未来结果的一种不确定性。

采用斯蒂芬森分类法观点,可将企业风险划分为经营风险、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经营风险是企业的内部行为所造成的风险,其主要形态有资本不足的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质量风险等;社会风险包括与企业本身的管理无关或经营外部的风险,也就是社会现象产生后果的风险;自然风险是人们不能控制的自然危害事故,又称不可抗力。

财务风险属于经营风险的一种,特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运动(包括投资、融资等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企业的经营过程,表现为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个互相交织的运动过程,但又有各自的特殊运动过程。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财务活动的日趋多样化、复杂化,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已经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将财务风险单独进行分析和控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财务风险与市场经济规律有关,是一类较复杂的风险形态。按其大小强弱的程度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特别财务风险,指风险后果较为严重的财务风险,往往会威胁企业的生存;第二层次是一般财务风险,是风险后果明确但不构成致命威胁的财务风险;第三层次是轻微财务风险,是风险后果不甚明显,对企业不构成重要影响的各类财务风险。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重要集中在第一、第二层次,但也应注意轻微风险的累积效应。

三、财务风险管理

1、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从经营者角度考虑,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合理分析和防范财务风险,恰当防止和减少损失,保障经营者正常进行生产管理,确保理财目标的实现。根据应用范围,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可分为两个方面:

(1)经常性目标。指在正常的理财活动中,保证理财活动稳定进行的目标,具体有以下内容:①培养企业及其所有成员,尤其是领导者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机制,提高抵抗风险的综合能力;②保持企业的负债水平、存货周转、投资水平等处于安全区域,建立风险临界预警系统,使资金活动在正常区间运行;③保证经营者生产经营和适应经营环境变化的能力,使企业能较准确地预测市场变化,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具有处置和防范财务风险的灵活能力。

(2)临时性目标。指企业已经发现、发生了财务风险或者已经造成了损失的情形下所持有的风险管理目标:①维持生存,尽一切努力避免企业破产;②尽量降低损失,恢复正常的经营状态。

2、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

财务风险管理职能反应了财务风险管理的本质,实现了风险管理目标所从事的基本工作,解决了财务风险管理做什么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导职能;控制职能。

3、国内外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成果

1901年,美国H.A.威利特第一次进行了实质性分析。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F.H.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认为风险是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手段计量和测定的。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首先提出风险管理的概念。1932年,成立纽约保险经纪人协会,由纽约几家大公司组织定期的讨论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1963年,美国出版的《保险手册》刊载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一文,引起欧洲各国的普遍重视。对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开始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和策略震撼管理研究。但是,国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企业财务风险发生后如何应对和如何摆脱财务风险的策略问题,对于财务风险的成因与发展过程缺少理性分析和实证研究。

我国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台湾学者宋明哲先生在1984年出版《风险管理》专著,香港保险协会与1993年出版了一本《风险管理》手册,阐述了财务风险的有关理论。大陆学者余谦出版的《企业避入陷阱技巧》、《企业逆境管理》,开始从理论体系上考虑企业逆境管理问题。它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所做的系统性研究工作,在研究思想、分析结果和应用手段上表现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我国另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企业集团股权投资管理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份包括财务风险管理在内的调查提纲,于1998年暑期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青岛、济南、昆明、厦门等地,对有代表性的企业集团进行了实地调查,对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目前,在我国风险管理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①理论上,对风险的定义和认识仍限于传统的字面解释,把风险视为危险或损失的同义词;②主要研究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对于工商企业的研究相当贫乏;③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照搬西方的理论、方法,未能将理论与中国企业实际相结合,不能解决企业现实存在财务风险问题。上述不足,严重制约了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必须进行弥补与拓展。

四、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企业全面、经济和有效地管理风险提供了可能;为稳定企业财务活动,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增值提供了可能;增加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益型;是企业经营决策中的数据库和信息库,为企业创造相对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利于企业实现和超额实现经营目标,战胜风险、提高效益、增强实力,使企业利于不败之地。

国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篇7

一、财务预警系统研究综述

(一)国外财务预警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Fitzpatrick(1932)最早运用一元判定模型对企业财务问题进行预测,并得出结论净利润/股东权益、股东权益/负债这两个财务指标判别能力最强。后来又有学者对一元判定模型进行改进,发现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化对财务困境同样可以进行预测。一元判定模型虽然方法简单,使用方便,但总体判别精度不高。对前一年的预测,一元判定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低于多元判定模型,而且,一元判定模型所采用的财务指标综合性很强,但仅用一个财务指标不可能充分反映公司的财务特征,20世纪80年代之后学者已经很少使用。Altman(1968)将多元判别分析的方法引入财务预警分析模型中,他选取了1946-1965年间的破产与正常公司共33家,从22个财务指标中选取5种包含变量的指标建立Z-score模型,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存在危机进行判断。从研究结果发现,若Z小于1.8表明此公司将存在财务危机,而且分数越低表示其财务失败的机率越大,投资者对这些公司应予以加倍警惕。该模型公式为:Z=1.2(X1)+1.4(X2)+3.3(X3)+0.6(X4)+1.0(X5),其中:Z为判别函数值,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税息前收益/资产总额;X4=股东权益资产/负债总额;X5=销售额/资产总额。随后,Altman对Z-score模型进行改进,设计出适合非上市企业的Z'模型和非制造业公司的Z”模型。Altman的综合分析理念,对财务风险预测研究的影响极为深远,其后又出现一些其他的多元变量判定模型如多元逻辑(Logit)模型、多元概率比(Probit)回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等方法,虽然它们研究方法各异,但大都沿用了多元线性判别分析。

(二)我国财务预警研究综述 我国关于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对于国外70多年的研究历史,起步较晚。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上沿用国外学者的思路,在一元判定模型和多元判定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四部委联合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国内企业的财务现状,提出了一些比较新的方法。陈静(1999)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元判定模型下,上市公司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在其所采用的四个判定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中,判别能力更强。杨华(2007)利用多元逻辑(Logit)模型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借鉴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规定,融入了定性财务指标,包括企业股权结构、公司治理、资产规模、地域因素等方面。聂丽洁、赵燕芳、高一帆(2011)利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传统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上重点加入现金流的变量因子,再以上市公司中的ST和非ST企业为样本,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考虑现金流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更适合危机预测。

目前我国学者在进行财务预警分析时仍以量化分析方法为主,综合影响企业各方面的财务指标,主要以传统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四方面的指标为主,再根据学者的研究方向,加入可以改进财务预警体系的变量因子,创建改良型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但量化分析方法的基础模型还是沿用了传统的Z-score模型、多元逻辑(Logit)模型、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等,并且,这些模型研究的主体主要以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为主,研究的区域相对较窄,其他产业、其他类型的公司想要运用这些模型,必须要进行改良。本文主要是在反倾销视角下,针对出口企业进行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因此,在构建财务预警系统时,需要考虑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时面临的各种因素,对传统的财务预警模型进行改良,构建适合出口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

二、基于反倾销视角的出口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应用现状

(一)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对财务预警系统不重视 目前,我国出口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管理不科学的现象,规模大、管理科学的企业很少,企业的治理层、管理层很多都是从个体单干开始,逐渐成为企业的创始人或领导者。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企业管理学习,通常只关注眼前的利益,企业出口产品的数量是多少,利润的高低,对于企业在出口产品时会遇到什么风险,是不是需要进行提前防范,企业管理层并不关注。笔者参与相关课题在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时发现,许多企业到目前为止仍抱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出口产品业务以跟风为主,很少有创新的理念,更没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当遭遇进口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比如反倾销、反补贴等,导致产品滞销时,往往会使企业遭受灭顶之灾。

(二)财务信息不准确,导致财务预警系统失灵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需要运用大量财务数据,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及时对建立有效可行的财务预警系统起关键作用。由于我国现行的相关准则、财务制度的标准、口径并不完全一致,再加上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缺陷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机制的失衡,导致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不准确。财务数据不真实、不准确,势必影响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效性,使利益相关者对运用财务预警系统的积极性大大下降。

(三)财务预警系统设计不合理,无法应用到位 国内学者研究所运用的财务预警系统模式大多借鉴国外方法,并未形成真正适合我国企业的有效的系统运行模式。财务预警系统各种财务指标繁多,量化指标计算方法复杂繁琐,可操作性、应用性难以保证。非量化指标主观判断强、缺乏合理的理论支撑,各企业对其衡量财务风险的有效性不敢确定;财务预警模型本身存在着诸多局限;再加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实际效果又得不到保证,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运用财务预警系统。

三、基于反倾销视角的出口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

(一)关注出口企业财务的主要影响因素

(1)国际环境对出口企业财务的影响。在后经济危机背景下,欧债危机不断扩大,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很大风险。我国出口企业普遍以出口业务为主,且产品品种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对国外市场过分依赖,而且产品销售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导致出口企业竞争力低下,很难在恶劣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生存。以欧洲市场为例,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欧洲地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大幅下降造成订单下降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企业,对我国企业造成严重影响。再加上欧洲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更增加了我国出口企业产品出口的难度。尽管我国出口仍保持稳定增长,但从出口企业了解的信息来看,许多出口企业已经是举步维艰,而且即便是有贸易成交量,也出现了资金流转速度放缓的状况。此外,金融危机的产生也导致我国人民币升值压力非常大,出口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也不容小觑。

(2)行业环境对出口企业财务的影响。行业环境介于宏观大环境和企业微观小环境之间,其发展前景和经营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行业环境受到宏观大环境的影响,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必然引发行业环境风险,包括行业的政策风险、竞争风险、生命周期风险、资源风险、技术革新风险等,这些外部风险因素通过影响企业内部的供、产、销等生产经营活动,最终导致企业利润变动的风险,即企业财务风险。出口企业要想规避或者降低这类风险,在构建财务预警系统时必须要考虑行业环境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3)现金流对出口企业财务的影响。现金相当于企业的血液,现金流的不畅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因此,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是出口企业财务预警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现金流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先决条件,从购买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等流动资产开始,到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人工的招聘、使用都离不开货币资金即现金流;而企业销售商品,只有收回资金,才能使价值得以实现,现金流是企业价值实现的决定因素。根据拉巴波特价值评估模型,企业价值等于自由现金流量除以折现率,所以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将决定企业的价值,企业的现金流越强,企业的价值越大,其抗风险能力越强,其财务风险就相对较低。从企业的角度看,凡是现金流比较顺畅、资金量充足的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要比那些现金流状况欠佳的企业强很多。

(4)企业内部控制对出口企业财务的影响。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加强管理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和健全,实施是否有效,是企业发现潜在风险和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可靠、保证财务收支的合法和财产的安全完整,还可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内部控制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制订出的,同样会存在不足。内部控制制度本身设计的不合理或者执行过程中不能有效实施,企业内部就容易产生各种舞弊行为,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或者加剧,自然也无法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财务预警也无从谈起。

(二)建立出口企业财务预警信息库 建立财务预警信息库是出口企业构建财务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财务预警信息库的信息资源包括财务信息系统和相关的经营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及时、有效的提供真实、完整、可比的财务信息,包括从原材料的采购、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所需核算的各项成本资料以及最终编制成的各种财务报表、附注等。相关经营信息系统则包括与企业经营有关的国家宏观方面的信息、行业的各项资料、国内外市场竞争对手连续5年左右的信息如销量变化、市场份额、价格走势、利润增减变化、成本水平以及进口国对反倾销政策的关注和制订等。出口企业在建立财务预警信息库的同时,还要完善自身的管理,因为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需要企业随时提供最为准确、及时、完整、可靠的预警信息。企业应根据需要设立信息管理部门,配备专门人员,保证信息从收集、处理、储存到应用各个环节的工作能够及时开展。

(三)建立出口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出口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出口企业财务预警信息库所收集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将财务预警指标设计成量化财务指标和非量化财务指标。量化财务指标主要依据财务信息,分为偿债能力指标、现金流预警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它们分别从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现金流的顺畅度、资金变现能力,企业日常经营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企业发展速度的快慢,赚取利润能力的强弱这些方面全方位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预测,这些指标的选取基本上遵循了可理解性、综合性、真实性的原则。非量化财务指标主要依据信息库中比较繁复的非财务信息,进行梳理、加工后进行评价,主要从国际环境、行业环境、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衡量。指标体系的设计详见表1。

(四)建立适合出口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 出口企业建立好财务预警信息库和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后,应建立适合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企业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建立动态的财务预警模型,将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和非量化的财务指标结合起来,选择不同时期的数据、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保证模型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选取指标体系和构建模型时,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如成本与效益原则、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等,选择对企业财务预警影响最明显的指标和适用的模型,加以综合分析。

总之,构建出口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企业构建财务预警系统时会面临很多问题,如进口国同类商品的信息收集,财务预警信息库的完善途径,非量化的财务指标能否量化、按怎样的标准量化,模型的选择可否设计选择标准等,对此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友棠、黄阳:《基于行业环境风险识别的企业财务预警控制系统研究》,《会计研究》2011年第3期。

[2]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1999年第4期。

[3]杨华:《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的非财务指标应用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07年第5期。

[4]聂丽洁、赵艳芳、高一帆:《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经济问题》2011年第3期。

[5]Fitzpatrick D A.A comparison of the ratios of successful industrial enterprises with those of failed companies.Washington:The Accountants Publishing Company,1931.

国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篇8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1.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

2.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3.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4.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5.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勇.中外公司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财务风险应对方法范文 下一篇:网络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