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投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17:28:23

国内投资论文

国内投资论文范文第1篇

1.忽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对于既定的投资项目,中小企业缺乏一定的项目管理意识。为了节省成本,大多数企业不会用专业人员进行项目监督,只是任意派两三个人员进行必要的管理。由于企业派出的人员非专业,缺乏项目管理素养与整体项目规划思路,导致项目建设的安排不合理,出现不该有的延误与延期,从而增加了项目的后期投资,使项目成本进一步增加,项目建设质量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投资风险大对任何企业来说,投资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投资风险主要分为市场风险和公司风险。市场风险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外部宏观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威胁,即不可分散性风险;公司风险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决策错误等造成的利益损失,即可分散性风险。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存在着专业人才缺乏、管理人员素质有限、资金有限、投资较随意等一系列管理缺陷,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对市场风险和公司风险的应对能力较弱,这就导致其比大企业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

二、中小企业投资问题解决对策

1.企业投资与战略管理相结合中小企业缺乏战略管理意识是投资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企业战略管理的形成需要进行企业经营环境分析与行业环境分析。SWO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企业战略分析工具。通过对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关键要素进行定性分析,构建SWOT战略分析矩阵,通过对相互影响各个因素间的关系的比较分析,找出影响企业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以及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扬长避短,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匹配,进而形成可行的企业发展战略。

2.重视项目投资的管理在投资决策阶段,需要全面收集项目投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投资方案,尽可能使投资决策程序规范化,做好投资可行性分析工作,并聘请专家评审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而获得最佳投资方案,做好投资风险的前期控制;在投资实施阶段,把握最佳的投资机会,加快实施投资计划,尽快进入投资回收阶段;在投资回收阶段,重点做好整个投资的监理工作,集中精力关注投资相关信息的反馈,及时进行投资方案的改进;在投资收尾阶段,主要抓好残值变现和项目经验总结两个工作,为新一轮投资做准备。

3.重视投资风险管理中小企业本身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比较复杂,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又有限,导致其面临的市场风险与公司风险都比较大。因此,中小企业管理者需要做好投资风险管理工作,在维持一定的投资收益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风险,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损失。有效的风险规避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重点做中短期投资,尽量减少长期投资的风险;二是投资决策方式简单化,主要使用简单易行的投资回收期法和投资报酬率法;三是通过投资风险预测小组的建立来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三、结语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管理局限性的存在,在投资决策方面存在投资战略缺失、项目投资管理意识薄弱、风险应对能力差、投资人才配置不当和投资决策缺乏创新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中小企业需要通过战略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以及投资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实现投资决策的方向明确化、风险最低化和成本最小化,保证中小企业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国内投资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状况。我国的风险投资业最早萌发于80年代初期,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而产生。美国的新兴技术产业聚集地“硅谷”被国人所认知,风险投资业对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使得国人为之思索。与此同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予支持”。这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但是由于当时我国国内环境并不成熟,直到90年代,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非常缓慢,一直处于起步阶段。1995年和1996年国务院相继颁布的《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和《关于九五期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再次强调了风险投资。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自此,全国多地各种风险投资公司和咨询公司大量涌现,许多地区的政府与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风险投资业得到了初步发展。二十一世纪的的到来带使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国政府、企业越来越认识到风险投资业对我过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998年和1999年中央提出的《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到2000年,我国形成了风险投资企业近百家、投资总额54亿美元、公司布局相对集中、上市公司积极介入、外资机构开始涉足的局面,风险投资业初步形,并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新型能源、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二、我国风险投资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风险投资产业经历几十年的孕育、发展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至今尚未真正形成一个系统的行业,也没有形成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力的融资渠道,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我国仍旧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存在着以下问题:

1.我国风险投资来源不足,投资主体单一。目前,从我国已经建立的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来源来看,除去外资投资基金,其来源主要依靠府拨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私人资本、民间资本所占比例非常小,这使得我国风险投资的主体非常单一。依照国外的经验,风险投资的主体应该是能够并且愿意承受风险的个人、企业等,这些私人资金应当占据大幅比重相比,美国的风险资金的组成中,年基金和私人的投资占了主要比重,我国却很少有来自大企业、养老金、保险金和个人投资者的资金投入。这种单一投资主体就造成了风险投资来源的严重不足,规模较小,高新技术转化成为高新成果,并且形成产业,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伴随着很高的风险,资金襟见肘,成为了制约投资业发展的一大问题。我们看到1990年,科技转化成成果需要约1257亿元,同年实际投入仅为约189亿元,这使得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2.我国缺乏适应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支持。在我国,风险投资业依旧是一个新兴产业,许多现行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不仅不能为风险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反而常常形成法律与政策上的障碍,《合伙企业法》、《公司法》、《专利法》中就可以窥见一斑。其中,《公司法》中关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做出过这样的额规定:“以工业产权专有技术作价不能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这一规定明显是和风险投资业的实际情况不符的,若能提高这一比例,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必定会有很大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为了有效的刺激本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我国政府虽然明确表示要大力支持和推动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但具体实施方面力度依旧不够。完善的外部环境是支撑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不仅缺乏相对宽松的税收政策环境和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也缺少明确的发展规划和规范的管理方法,这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3.我国缺乏管理规范的风险企业和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我国的风险企业风险投资过程相对不规范、且随意性大。相比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我国风险企业在确定投资对象缺乏系统和细致的选择,对风险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参与较少,甚至使风险投资成为房贷款形式。风险投资企业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营运机制,这就提高了风险,降低了收益率。风险投资人才是一方面需要具备必要的工程技术知识和企业管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具有金融投资实践和高科技企业管理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很缺乏这领域的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项目评估中介机构的底子薄弱,十分缺乏懂技术、懂市场、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的不规范和人才的匮乏是困扰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国内投资论文范文第3篇

提高生态投资效益,可以在实现原定生态目标的前提下, 节约生态投资, 腾出更多的资金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可以用同样多的生态投资, 取得较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各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期望能为生态投资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

生态投资是生态研究领域内的新课题,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它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但是与生态投资有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生态投资相关课题发表了一些论着,如张福庆,董唤霞发表了《科学发展观催生生态投资建设理念》,针对传统的经济发展建设模式, 提出经济发展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 走生态投资建设之路,以实现“五个转变”和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协调统一的本质内涵。该论文侧重于号召有关部门发展常规投资的同时注重生态环保的投资。汤尚颖和徐翔发表了《准确理解生态投资的内涵》,文章指出随着环保投资的界和内涵不断延伸,环保投资的概念也将演变为“生态投资”环保投资及生态投资的内涵。在区分了环保投资和生态投资的内涵之后,指出生态投资从范畴上看应包含: (1) 生态环境保护投入;(2)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投入;(3) 生态产业投入。马国强发表了《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构建》一文,明确了我国现阶段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生态投资模式, 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文中首先分析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承载力,论述了我国目前的生态投资状况和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投资模式选择的必然性,之后在对比国外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实践经验和我国目前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构建的一些建议。牛荣在《论西部生态投资补偿方式》一文中,在分析生态投资补偿的含义和探讨进行西部生态投资补偿必要性的基础上, 提出应以政府补偿为主, 采用多样化的补偿方式, 来解决西部生态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此外,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公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中也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的诸多现状,提出了增强生态投资的一些途径和具体实施方法。

通过上述有关学者的相关论文和有关部门的官方报告可以得知,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投资的研究主要是依附于对环保投资的基础之上,虽然针对有关的生态投资内涵,以及生态投资的补偿机制等有了专门性的论述,但是并没有形成有关生态投资研究的学术体系。大多数研究都只是针对生态投资课题的某一方面,而没有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所以理论研究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并不能满足我国生态投资日益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生态投资课题进行一个系统的综合研究。

国内投资论文范文第4篇

(一)中小企业不重视信誉

很多中小型企业的投资发展受到信誉的影响。企业信誉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本身就不占太大优势的企业一旦信誉在不高,就会给企业投资上造成巨大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信誉问题,使得很多企业不敢进行与其合作,合作时投资发展的基础,而信誉问题是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存在最普遍的问题。

(二)缺少政策辅助

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没有给予中小企业政策上有利的帮助。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中小企业投资保护措施,给中小企业投资一些保障,加大对中小企业投资的支持,就能降低失业率,同时也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阶段,政府部门进行相应的政策扶持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政策辅助的现状是很不明确的,没有明确的规定,以至于中小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障碍,不利于中小企业投资经济发展。(四)缺少专业投资人才投资不是盲目的,投资是需要专门的投资人员,而我国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缺乏相应的专业投资人才,对于投资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很多中小企业过去的投资有着很大的盲目性,缺少系统的投资方式,对于投资没有进行专业的研究。很多企业对于投资过分的依赖主观能动性,没有经过专业的人才进行投资工作的实施。

二、解决中小企业投资难的对策

(一)树立企业形象

所谓企业形象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一个企业发展的成败就取决于企业形象的建立上。企业形象是企业发展最基本的依据,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要想获得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就应该抓住市场需求,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信誉度,没有良好的信誉度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形象能够带给企业发展投资机会,抓住这个机会就会降低企业投资难度,相应的企业投资发展也会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二)政策帮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就是缺少政策保护。企业自身的发展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会跟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有直接的关系,经济发展是投资的基本保障,没有足够的资金数量投资项目是很难进行的,很多投资项目是一些中小企业所不能接手的,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有政策做后盾,中小企业的投资难度就会得到相应的控制。

(三)使用专业的投资人才

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一个企业投资上的发展需要有专业眼光极强的专业人士,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需要专业的投资人才进行投资项目的投资和发展。中小企业把投资方面交给专业人士来做,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应的减少企业投资上的不合理部分,维护企业的发展利益。投资人才的使用上能够很好的提高投资效率,以专业投资人的投资眼光进行的投资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控制中小企业的数量

数量上的控制能够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但同时也会遏制经济的发展。如何能够在控制数量的同时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速度,就需要在数量控制上进行,就是加大中小企业的把关力度和惩罚力度,一旦出现信誉等问题时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把不符合规定的中小企业进行查处。进行数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降低中小企业的投资难度,加快经济的发展。结论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上会受到很大的挑战,未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改观,会有更多大型企业关注中小企业的投资发展状况,同时也会提供相应的发展模式供中小企业参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投资数量的不断增加,很多中小企业的投资发展上也会得到向相应的改变,同时会带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发展速度也会得到提高,投资的环境将会更加和谐,投资困难的现象将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国内投资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升级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它国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FDI作为一种外部资源.对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该国产业的内部结构。我国对外开放以来.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所以研究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引导外资的合理投向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FDI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FDI在我国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它们分别是:起步阶段(19791986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数额不大.但呈现平稳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引进外资的重点是对外借款.即外商间接投资,这期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累计为7819个.年均项目数为977.38个: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191.59亿美元,年均规模为8.24亿美元。稳步发展阶段(1987~1991年)随着环境的迅速改善,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按1981~1991年FDI流人量排名.中国已超过巴西名列发展中国家受资国第三位这一时期.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和实际金额都继续保持递增的态势。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92~1996年)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外商对华开始了大规模、系统化直接投资的阶段199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192.02亿美元.而且外商直接投资首次取代对外借款成为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首要来源1993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突破250亿美元。1994年突破300亿美元.1995年突破350亿美元.1996年已达417.25亿美元。调整阶段(1997年至2001年)这一阶段.我国引进外资工作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流人量锐减.主要原因之一是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资本都转向了预期投资收益相对更高、更保险的发达国家及亚洲以外的区域“人世”后的新阶段(2001年至今)2002年我国共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27.4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吸收FDI最多的国家。目前,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已在华直接投资。1979年一2007年1月.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97797个.合同外资14349.9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6970.72亿美元。外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二、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正在进入一个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阶段。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短缺型经济结束.市场竞争加强,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产业升级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化方向演进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表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FDI在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产生的问题

(一)扩大了产业结构偏差。目前,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偏低,对第一产业的投资规模很小.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在第二产业内部.一方面外资主要投资于规模小、见效快风险小的轻工业和一般加工组装企业.对重工业的投入相对薄弱.导致我国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不利于对产业结构升级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外资工业高度集中于制造业。而在制造业中又主要集中在加工工业.加快了我国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进程。在第三产业结构中,外资过多地流向商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等利润较高的产业,而流向通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部门和科教文卫部门较少.对这些部门的产出比重变化还没有起明显作用。

(二)形成垄断,降低市场效率。随着我国引进外商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市场结构变化速度加快.外商投资企业的垄断现象开始在部分行业中显示出来。随着国内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华独资经营的环境明显改善.不再依赖中方投资者与其合作以求适应传统计划经济的许多特点。

(三)对我国的民族工业带来压力和阻力以市场控制为目的的FDI.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会构成抑制的一面.表现在外商控股控市.对我国民族工业构成威胁。我国企业尤其是大量国有企业因机制障碍越来越难以适应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从而受到外资的排挤。最终退出市场。

四、改善FDI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国内投资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证券投资基金在我国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而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法还不够完善,文章针对基金的收益分配问题,介绍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的范围和分配方式及比例,并与其他国家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指出我国基金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证券;基金;收益分配

1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的范围

证券投资基金收益是指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基金所募集的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所取得的收入。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较,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特殊的会计主体,其收益的范围以及确认标准问题历来存在争议,但由于收益范围的界定又在相当程度上关系到收益的分配方案,影响各方经济利益,所以必须要加以明确。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大致有以下三种有代表性的收益范围。

①大口径方式,这种方式以日本为代表,认为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应包括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债券利息、其他利息和已实现资本利得(或损失)。

②中口径方式,这种方式以美国为代表,认为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应包括现金股利、债券利息、其他利息和已实现资本利得(或损失),不包括股票股利和未实现的资本利得(或损失)。

③小口径方式,这种方式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只包括现金股利、债券利息和其他利息,不包括股票股利和资本利得(无论资本利得是否已经实现)。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基金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投资收益以及其他收入。利息收入包括债券利息收入、资产支持证券利息收入、存款利息收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收入等。投资收益包括股票投资收益、债券投资收益、资产支持证券投资收益、基金投资收益、衍生工具投资、股利收益等。基金的收益分配应当以期末可供分配利润为基准计算。期末可供分配利润指期末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与未分配利润中已实现收益的孰低值。如果期末未分配利润的未实现部分为正数,则期末可供分配的金额为期末未分配利润的已实现部分;如果期末未分配利润的未实现部分为负数,则期末可供分配利润的金额为期末未分配利润(已实现部分扣减未实现部分)。

2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方式和比例

证券投资基金相对于固定收益证券,价格波动性更大,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也相对更高。同时,在基金收益分配中投资者的话语权不高。因此,为了保护基金投资者的利益,世界各国都强制规定了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充分分配制度。例如,美国的法律规定,基金必须将利息收入和股息收入的95%以上分配给投资者,一般是每季度发放一次:基金的资本利得部分可以分配给投资者,也可以留在基金内继续投资。收益分配以现金形式分配,但投资者可以选择自动再投资。在日本,基金的收益原则上每年分配一次,所有的股利和利息应全部分配。对于资本利得,在弥补上期亏损后,剩余部分的10%应分配给投资者。累计未分配的资本利得在基金运作期满后,再一并分配。我国台湾地区要求基金的分配一般应当一年一次,并在会计年度结束后3个月之内进行。利息和股利全部分配,已经实现的资本利得也可以分配。分配采用现金方式的,投资者可以将分配的收益再投资。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封闭式基金的收益分配必须采取现金方式,每年不得少于一次,年度收益分配的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净收益的90%。开放式基金按规定需在基金合同中约定每年基金收益的最多次数和基金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分配应当采用现金方式,但投资者可以事先选择将所获分配的现金利润,按照基金合同有关基金份额申购的约定转为基金份额。基金份额持有人事先未做出选择的,基金管理人应当支付现金。同时,基金当年收益应先弥补上年亏损后,才可进行分配,如果基金投资当年亏损,则不应进行收益分配。

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对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的规定相比,我国对基金收益分配规定的

弹性空间更小,主要表现在:

分配方式上,我国要求以现金方式进行分配。而在美国和日本,投资者有更大的选择权,既可以选择现金分配,也可以选择将分配的收益再投资。

分配比例上,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净收益的实际分配比例大大高于美国和日本。我国要求证券投资基金分配的收益不低于基金当年净收益的90%。而在美国和日本,只是要求将收益中的利息收入的绝大部分分配给投资者,资本利得部分参与分配的比例很低(如日本的10%),或者是可以不参加分配。

3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

我国关于基金收益分配的法律规定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保证投资者能及时、安全的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3.1基金资产变现问题

基金在进行收益分配时,为了换取收益分配所需的现金,必须在之前大规模得将股票等证券资产进行变现。在股票的大幅卖出和买入过程中,不断存在比较大的冲击成本和交易成本,还需要较长时间完成建仓,有可能错过市场机会,存在很大的机会成本损失。这部分损失将由投资者承担,影响了投资收益。尤其当处于一个持续的牛市中时,为了分配收益而变现资产所造成的损失会更大。作为一种法规政策,我们认为目前强制要求基金以现金形式分配不低于90%的净收益的规定是不足取的。事实上,基金每年较为集中地变现证券,已经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2基金收益分配的规避问题

大多数的基金管理公司在收益分配问题上一直都表现的不够积极,即使有大的收益分配政策出现,都配合和服从于“基金净值归于面值(1元)”持续营销的需要。而且不少基金都通过基金分拆这一办法来达到规避基金收益分配的目的。假如某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某个基金投资品种原先的每份净值是2元,在基金份额分拆后,将原先的每份基金变成两份以后,其拆分后的每份净值就变成了每份1元。根据基金收益分配的条件可知,该基金管理公司就可以不进行基金收益的分配了。

Wind资讯统计显示,尽管经历了2006年到2007的大牛市,但仍有接近20只2007年之前成立的偏股型基金从2007年至今仍未分红。其中,华宝兴业、华安、华夏、上投摩根等基金公司旗下均有两只基金入选“铁公鸡”之列。

3.3推迟基金收益分配的时间问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既包括基金管理公司做为管理基金的管理人和人所作出的“逆向选择”,也包括市场监管者制度设计本身的原因。由于投资者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作为人的基金管理公司并不会总以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时甚至会牺牲委托人的利益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此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基金管理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做为基金管理人依据基金契约的规定获得基金管理费收入。基金管理费收入是按基金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一定比例(股票型基金一般为1。5%)年费率计算。这也就是说基金管理费收入的大小最终取决于其所管理基金资产净值的多寡。无庸置疑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净值越大,也就可以收取的更多的管理费,而基金收益又包括在基金资产净值之中,这就导致了基金管理公司减少基金收益分配的数额或者推迟基金收益分配的时间。而这种基金管理公司利益最大化实现的基础恰恰是建立在损害其基金投资人利益基础之上的。

3.4基金收益分配不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要求

按照心理账户的理论,投资者们对各种资产进行投资时通常将这些资产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也就是放置在不同的心理账户,投资者对待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风险态度。低层的心理账户通常要求的收益比较低,如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信用级别高的债券等,相对而言投资者要求安全,稳定,投资者在这一层的投资表现出极强的风险厌恶。所以对待这一层的投资者要保证收益分配次数和分配金额。而在高层心理账户上的投资通常要求收益很高,具有很大的增值潜力,如投资于高成长基金、股票等。投资者也能够承受很大的风险,投资者在这一层的投资则表现出较强的风险偏好,因此对待这一层的投资者,他们追求的是长期的资本利得,所以收益分配次数和分配金额可以减少,但至少要保证规定的最低要求。而我国目前规定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少一次,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已实现利润的90%,并且应当采用现金方式,这种规定无法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对收益分配的要求。

4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的改进

首先,基金管理公司在设计基金产品时,应根据基金产品特性拟订相应的收益分配条款,使基金的收益分配行为与基金产品特性相匹配。

其次,基金管理公司在设计带有分红条款的基金产品时,应当在基金合同以及招募说明书中约定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数和每次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

第三,基金公司在上报产品的同时,要在基金合同以及招募说明书中约定基金收益分配方案的,基金收益分配方案中至少应载明基金期末可供分配利润、基金收益分配对象、分配时间、分配数额以及比例、分配方式等内容。

第四,基金合同以及基金招募说明书中应该约定:基金红利发放日距离收益分配基准日(即期末可供分配利润计算截止日)的时间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最后,基金合同中若约定“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的条款,应详细说明该条款的含义,“例如,基金收益分配基准日的基金份额净值减去每单位基金份额收益分配金额后不能低于面值”。

参考文献:

[1]黄庆平浅议规范基金收益分配的机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6).

[2]李俊英.我国公募与私募基金收益分配模式的制度比较[J].浙江金融,2007,(6).

[3]李国良.试论证券投资基金利润分配改进[J].会计研究,2000,(2).

[4]杨金观,左兴华.论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及其分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7).

国内投资论文范文第7篇

(一)文献来源从2000年开始到2012年(5月22日)截止,以“投资环境”为篇名搜索CNKI的全部核心期刊,共搜索到414篇文献。剔除以下文献:一是不将“投资环境”视为研究对象,如“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分析”等;二是未将“投资环境”视为句子的主语,而是作为定语或状语成分,如“投资环境恶化论的成因分析”等;三是投资环境研究的综述性文献。最终筛选出328篇为研究样本。(二)内容分析单元与编码体系以所抽样本的研究历程分析、研究文献来源分析、研究内容分析、研究方法分析四个方面为研究维度。分析单元为每一篇独立的文章,凡结构完整的论文不论篇幅大小,均以一篇计算。内容研究维度具体分析如下:付晓东(2004)对投资环境研究层次的划分,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投资环境三种。宏观投资环境多指影响整个社会资本运动的宏观社会经济变量和历史文化现实,研究的内容是全国或大区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发展、商业周期兴衰、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变革、文化传统习俗的嬗变,以及国家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地缘关系等。微观投资环境是指某个投资项目选址时考虑的具体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中观投资环境多指地区投资环境和产业投资环境,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一个层次,承上启下。谢兰璋(2007)的研究可以将投资环境理论和研究内容分为基础理论、评价和优选三个方面。在本研究中,基础理论包括投资环境定义、内涵、功能、分类与要素分析和投资效益研究;评价包括投资环境评价原则、方式、指标体系、方法选择和评价结果分析;优选则包括投资环境优选原则、比较优势分析以及优选的方法和结果分析。对只提出对策或建议的文献归为“其他”类。研究角度分为单一性研究和对比性研究两类,单一性研究是指研究内容只针对某一特定区域或行业的评价而言;对比性研究则指研究内容包含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区域或行业的对比评价。研究对象分为对象性和非倾向性研究两类,对象性投资环境研究是指针对特定的项目进行项目投资环境评估、针对不同的产业实行产业对象性投资环境评价或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实行主体对象性投资环境评价;非倾向性投资环境研究是指针对非倾向性投资环境而言的,没有考虑具体的项目、区域或产业等因素的差异性影响。研究方法按照一般的分类方法,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类。(三)研究的效度和信度分析本研究以我国学术界12年来发表的全部核心期刊论文为数据源,在参考国内有关“投资环境”综述性文献和咨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目的建立研究分析单元和编码表,具有较好的研究效度。本研究采取随机抽取内容样本进行信度检验。根据Wimmer&Dominick(2003)的建议,检验内容主体的10%~15%的内容,因此本次随机抽取35篇文献作为样本进行检验。同时采用李克东所提出的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R=n×K/[1+(n-1)×K]进行计算。其中,n为评判人数量,R为信度,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K=2M(/N1+N2),其中M为两个评判员完全同意的栏目,N1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本文主要由以研究者本人为第一评判员,论文的第二与第三作者分别为第二和第三评判员,分别对各研究维度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得出的K12≈0.8816,K13≈0.9211,K23≈0.5627,信度R≈0.9179>0.90,属于可接受的信度水平,可以将第一评判员评定结果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投资环境的研究历程分析通过对文献分布两个转折点的分析,本文将12个完整年度投资环境的文献分为3个阶段进行分析。2000年至2003年(以下简称第一阶段):平稳发展期。从国内外形势来看,中国政府为缓解1997~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各国、各地区的贸易伙伴提供更为宽松、透明的投资环境和更加广泛、稳定的市场准入机会;尤其是在2001年获得北京奥运会、2002年获得上海世博会主办权的良好机遇下,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这一阶段,投资环境的文献数量上稳中有升,研究角度大多站在宏观层面,研究国家的投资环境。该时期“投资环境”宏观层面的文献数量是三个阶段中最多的。2004年至2007年(以下简称第二阶段):高速发展期。尽管由于2003年“非典”的全球蔓延和伊拉克战争的爆发,投资环境在2004年的研究数量有下降趋势。但是,随后三年伴随“农业税的废除”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若干原则和战略部署,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宏观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投资环境的研究处于顶峰时期,表现在文献数量最多,研究内容最丰富,研究角度多样化,研究地域广阔、行业多样等各个方面。2008年至今(以下简称第三阶段):缓慢恢复期。这一阶段,投资环境的研究处于回落和瓶颈期。从全球环境来看,2007年底开始、2008年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世界经济;从国内环境来看,2008年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50年一遇的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让国内外的投资环境不容乐观。2008年有关投资环境的核心期刊数量从2007年的44篇跌落至1篇,尽管之后的3年文献数量有所回升,但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未有明显的突破。(二)投资环境的文献来源分析(1)基金项目分析。基金论文数量是评价研究群体科研能力及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基金论文率的大小可以反映出一个学科受到资助和受到关注的情况。从总体上看,基金数量在2003年和2008年有下跌的过程,这与论文数量在这两个年度的情况相吻合。从2009年至2011年,该领域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例达到了39.6%。可见,投资环境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资助,而该领域研究群体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各个级别的基金论文中,部级与省部级的基金论文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地市级和校级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但比例仍较低,波动较大。从投资环境基金支持的不同研究维度来看,如表(1)所示,各类基金支持的中观投资环境研究的比例远远大于宏观和微观层次;省级及省级以下的基金支持论文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面,比例大体相当,而部级基金支持的论文,定量研究的比例大于定性研究;各级基金支持投资环境对比研究的比例均大于单一研究;各类基金支持对象性研究的比例均远大于非倾向性研究。由此可见,投资环境的基金项目倾向于支持中观层面、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为主、有具体对象性的研究成果。(2)论文合作情况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发展,合作研究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趋势,作者合作度的计量主要有两种:合作率与合作度。合著率是合著论文与总论文数之比,合作度是在某一确定的时间范围内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这两个指标反映了某学科领域内作者合作职能的发挥程度,数值越高,说明该领域合作智能发挥越充分。考察某一学科论文作者的合作度,实际上是考察该学科劳动规模的大小。以研究样本作统计分析,328篇样本文献共计署名607人次,平均合作率为50.61%,平均合作度为1.851。投资环境领域的合作度与合作率呈波动趋势,合作度的变化趋势与三个阶段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相吻合。随着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合作的比例基本呈不规则上升趋势。而与一般管理科学研究2.45合作度和自然科学研究3~4的合作度相比,该领域的劳动规模相对要小。合作率也相对较低,说明国内对投资环境研究的合作程度还需要不断增强。(三)投资环境的研究内容与地域分析(1)研究内容分析。在研究层次方面,第一阶段的研究更偏重于宏观层面,即站在国家的角度对投资环境分析和研究;第二个阶段针对投资区域和投资行业的中观层次的研究大量增加;但纵观三个阶段,对微观企业或者微观项目层面的研究都比较少。在研究的具体内容方面,评价类的文献数量最多,大都以投资环境评估和评价模型的构建为重点,集中在操作性较强的应用层面,这与国外对投资环境的研究集中在应用评价方面的结论相一致;优选类的文献较少,并且优选的文献中有三分之一是针对微观项目的优选分析;而关于投资环境基础理论的研究更加少。理论研究的单薄使投资环境研究还只能作为一项应用工具,而不能上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研究角度方面,在第一阶段投资环境单一性研究的文献远远超过对比性研究的文献,第二阶段对比性研究的文献大量增加,而单一研究则略微下降;到了第三阶段,对比与单一研究的文献数量基本持平。可见对投资环境的研究而言,对比研究是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另一方面,对三个阶段而言,对象性的文献数量都远高于非倾向性的文献。可见,投资环境的优劣是具有对象性的,不同的投资项目、不同的产业部门对投资环境的要求都不同,投资涉及的各方主体对投资环境的评价也会因利益导向不同而有所差异。离开了特定的投资项目、投资的特定产业、特定的投资主体,就无法判断投资环境的优劣。(2)研究地域分析。从研究地域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个阶段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持平,而第二和第三阶段,西部地区的文献数量一直高于其他地区。这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息息相关,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远落后与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西部大开发重在投资环境建设,使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势因素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促进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从国外研究区域来说,在第一阶段研究其他国家的论文是最多的,但涉及到的国家数只有9个;相反在投资环境论文总数量最多的第二个阶段,研究其他国家的论文是却最少的,同时第二和第三个阶段的研究国家数基本与论文数量一致。可以推断出,对其他国家的研究首次研究较为容易,后续数据更新的研究则比较困难,相对国内研究而已,国外数据更新的工作量更大。(四)投资环境的研究方法分析(1)投资环境的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投资环境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第一阶段定性研究论文远远多于定量研究论文,而从第二阶段开始,定性与定量研究的论文基本持平。投资环境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冷热比较分析法、多因素等级评分法和道氏公司的动态评分法等;定量分析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等等。本研究中共有100篇文献明确提到了所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经统计发现,采用一种评价方法的共70篇文献,采用2种方法的有23篇,采用3种方法的有7篇文献。对所有方法做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使用最多的方法分别是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可见大部分评价者都是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待投资环境,其出发点是维护投资者的权益。很少有评价方法是基于受资者角度提出的,如软硬环境法、系统动力学仿真法等。另一方面,对定量研究而已,所谓的“定量”大多是定性指标量化处理的结果,这种方法是通过对指标主观打分的方式实现的。(2)研究的数据来源和处理方式。共有66篇样本文献提到了具体的数据来源,统计后发现,投资环境文献数据来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各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各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世界发展指标》和《国际统计年鉴》等,这是数据引用最多的来源。第二类是各种机构的调查报告,如《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和平指数》、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TEEMA调查报告》和《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以中国投资发展报告—中国投资环境评价》、世界银行及大陆各省市公布的投资环境调查报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等。第三类是网络资源,如Bloomberg和CEIC数据库系统、中宏数据库(MacroChinaDatabase)、中国对外经贸统计数据网和中国投资指南网、中国经济信息网等。

三、结论

本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投资环境是一个整体性、动态性、差异性和层次性高度复杂系统,受各种政治、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我国投资环境的研究在2005年至2007年之间期间处于高速发展时期,2008年由于国内外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影响处于低落期,之后进入平稳恢复期。其次,投资环境的基金项目倾向于支持在研究层次上以中观区域或中观行业为主,研究方法上以定量研究和对比性分析为主,有具体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第三,投资环境领域的合作度与合作率基本呈波动趋势,但相对于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合作率相对较低,劳动规模相对较小,国内对投资环境研究的合作程度还需要不断增强。第四,分析三个阶段投资环境的研究内容可以发现:从研究层次上来看,中观层次投资环境的研究最多,微观层次的研究非常少;从研究的具体内容来看,以投资环境评估和评价模型的构建为重点的评价类文献最多,而基础理论与优选的研究较少;从研究角度来看,对比性研究和有特定研究对象的文献数量逐渐增加;从研究地域来看,西部和东部地区的研究远多于中部地区的研究。第五,分析三个阶段投资环境的研究方法可以发现,定量研究的论文逐渐增加,就具体方法而已,排在前3位的方法分别是: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第六,投资环境的研究数据来源主要有三类:各种年鉴、各种机构的调查报告和相关网站。

国内投资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术期刊;优秀栏目;期刊质量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4)05-0092-03

一、引言

学术期刊的栏目设计是按照办刊宗旨和理念,为了突出期刊的特色,根据内容的区别,对刊发文章进行的基本分类,从而把期刊的目录划分为不同的栏目。栏目设置对于一个学术期刊的总体发展和特色建设所起作用十分巨大。一个优秀栏目,既体现了办刊人的理念,也体现了栏目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是一个内容好、质量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优秀期刊所不可缺少的因素[1-2]。因此,很多学术期刊的管理者都非常重视优秀栏目的建设。然而,优秀栏目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怎样才能创建一个优秀栏目呢?这是很多学术期刊的管理者和编辑人员关心的问题。本文以《财经问题研究》“金融与投资”栏目为分析对象,研究创建优秀栏目应当注意的问题和采取的策略,以期促进学术期刊优秀栏目建设。

二、“金融与投资”栏目创建背景及发展成果

1.创建背景

“金融与投资”是《财经问题研究》的一个重点栏目,在2014年辽宁省期刊协会举办的优秀栏目评选中获得“一等奖”。该栏目设立于2004年1月,在长期的努力发展下,该栏目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特色和在学报中的重要地位,成为高校学报中一个知名的品牌栏目。它的成长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财经问题研究》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和东北财经大学主办的一个享誉国内期刊界的知名学术期刊。由于它在许多方面的优异表现,《财经问题研究》获得了诸多殊荣。在“以传播知识、办刊育人、服务社会为己任,充分发挥本刊的优势和特色,实现博学济世的学术服务社会理想”指导下,《财经问题研究》立足于东北财经大学学科优势,扎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需要,紧紧跟踪现实经济问题,把财经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本刊的主导内容, 创建了“金融与投资”等特色栏目。“金融与投资”栏目是《财经问题研究》创建的一个固定栏目,自从这个栏目创建以来,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成为在金融研究领域少有的奇葩,它努力追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与时俱进,展现了金融学和投资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成果,成为学术界和实业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设置过程和主要依据

“金融与投资”是《财经问题研究》的重点栏目,它的设立和成长经历一个漫长和艰苦探索的阶段。在确立该栏目之前,《财经问题研究》没有一个固定和明确的栏目来专门刊发金融学和投资学方面的优秀论文,所有的文章最初是随机刊印在每期中,各类文章混合在一起刊发。后来《财经问题研究》开始设立“财政与金融”、“金融与保险”等栏目来集中刊发金融方面的论文,但没有固定下来,其结果可想而知,造成每期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很不利读者阅读,也不利于学术交流和传播。2004年以后,开始把金融与投资方面的文章刊发在一个栏目中,并把该栏目名称正式确定为“金融与投资”,并固定为每期必有的栏目,该栏目每期大约刊发3―6篇优秀论文,来反映金融和投资领域的学术理论最新进展,对实践问题进行理论指导。以此为始,“金融与投资”栏目开始发展和成长起来。设立“金融与投资”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

1.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解决金融实践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命脉,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的科学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金融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成败。因此,对金融问题的研究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面临的金融问题十分复杂,学术领域对此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金融问题内容很多,既有金融体制问题,也有金融管理问题;既有融资问题,也有投资问题;既有银行管理问题,也有证券市场问题;还有债券、保险、基金等等方面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所遇到的金融问题也有新的变化。因此,学术界必须进行全面的研究。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学术期刊的职责和任务就是积极地为学术研究和实践需要提供服务,及时准确地反映金融和投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学术进步,解决金融实践问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因此,改革和实践的需要,是设立“金融与投资”栏目的主要原因和现实依据。

2.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作为“金融与投资”栏目的基础

东北财经大学作为一个财经类高等院校,具有较为雄厚的财经教学和科研力量,它为办好“金融与投资”栏目奠定了人才基础。一个栏目的设置,不仅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人才作为基础。因为,只有具备这个条件,才能产生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没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学术期刊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特色栏目就难以得到生存和发展。东北财经大学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金融学院和投资工程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等,是国内知名的院系,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专家学者,每年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频频产生,一些知名于国内学术界的学科和学科带头人,为《财经问题研究》提供大量的优秀研究成果。因此,“金融与投资”栏目可以通过这个途径获得一些优秀的金融与投资方向的论文。同时,在全国各大高校和许多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科研工作者在努力从事金融研究,不断地为“金融与投资”栏目提供大量的高质量的论文。这是“金融与投资”栏目能够长期存在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基于此,《财经问题研究》把“金融与投资”栏目作为重点栏目,不断地发展壮大,力求其为金融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平台。

2.“金融与投资”栏目的发展成果

自“金融与投资”创建至今(2004年1月―2014年5月),刊发金融学、保险学和投资学等有关金融问题的论文共计566篇,平均每年刊发优秀论文51篇(如表1所示)。在近两年多(2012年1月―2014年5月)所刊发的论文中,28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7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6篇为省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篇为其他(含市级、高校)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如表2所示)。

据不完全统计,自确定“金融与投资”栏目以来,刊发论文中有六十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经济研究参考》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有关刊物全文转载、转摘。其中,各类获奖有二十余项。

“金融与投资”栏目在接收自然投稿数量上,是《财经问题研究》全部稿件中比例最高的栏目,也是刊发论文比例最大的栏目,每年平均收到金融、保险、投资等论文六百余篇,月平均三十篇以上。

在社会影响上,有关金融类的文章经过“金融与投资”栏目刊发后,引用率在所有财经高校学报中名列前茅。所刊发的论文,受到了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些观点和理论已经被作为高层管理的参考,并被采纳应用。

三、“金融与投资”栏目的特点

“金融与投资”栏目有四个主要特点:

1.专业性

“金融与投资”栏目自创建以来,始终围绕着金融专业和投资专业,编辑刊发有关金融学和投资学领域的优秀论文,形成了明显的专业特色,成为除了金融专业期刊之外刊发金融投资领域优秀论文的新天地,也为金融与投资领域的研究者、专家和管理者进行理论探索和经验交流提供了平台,因此吸引了一大批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为金融研究和投资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

2.创新性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该栏目刊发论文,是作者研究创作的精神产品,在内容上和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通过具有专业知识的编辑初审和专家外审,从数以千计的论文中筛选出数量很少的优秀论文,从而保证和提高了刊发论文质量。在选稿过程中,一个主要的标准是创新性,即在理论观点上和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这是确保《财经问题研究》内容新颖、质量上乘和备受社会各界重视的主要原因。

3.实践性

“金融与投资”栏目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作为宗旨,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紧密跟踪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金融问题和投资问题,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例如,发生在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并由此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问题,“金融与投资”栏目很快做出反应,先后刊发了5篇论文,对这个关系到我国金融稳定和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高水平的解读,为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金融管理部门提供了理论帮助。再如,我国近年来出现在金融领域的影子银行问题,“金融与投资”栏目也发表了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研究的论文,为有关部门重视影子银行问题和防止金融风险提供了政策方面的参考。

4.稳定性

该栏目自创建以来,已经走过了十多个春秋,始终坚持该栏目的内容一致性和刊发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目前,该栏目经过日积月累已经刊发了有关金融投资问题的论文数百篇,在金融发展理论、金融体制改革、银行管理、证券市场、债券市场、国际金融、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保险问题和金融风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了深度报道,极大地丰富了金融理论,也为金融理论和投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策略建议

为了把“金融与投资”栏目做大做强,编辑部除了在管理制度上完善外,还为该栏目配置了充足的人力,在编辑部内部,由金融投资专业的编辑人员主要负责该栏目的编辑工作,在编辑部之外,还专门遴选出外审专家组,共同负责金融与投资方面的稿件的审稿工作。综合分析“金融与投资”栏目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也是值得重视的措施:

1.精挑细选,把好审稿关

目前,《财经问题研究》编辑部建立了电子投稿系统,所有的稿件都是通过该系统从网上投稿。作者投稿必须经过投稿系统,才能到达编辑手中。电子投稿系统是标准化的系统,作者投稿前要对论文进行修改,按照编辑部的统一格式要求修改后才能投到系统中。对于投稿系统中的稿件,要经过专门人员分类,分发给各个编辑人员。经过编辑的精挑细选,找出优秀论文,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专家进行匿名审稿,只有获得审稿专家通过的稿件才能被采用。经过编辑人员的严格把关和专家的认真审稿,优中选优,只有少数稿件成为“金融与投资”栏目刊发的论文。

对稿件进行精心加工,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编辑部严格按照“三审一读”的编辑流程对稿件进行细致入微的编辑加工,从标题到内容,从文字到标点符号,从格式到版式,都要由编辑进行认真的加工,确保每个方面都是做得最好。对于标题和内容,编辑人员在尊重作者思想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整理加工,使得论文标题更加科学,内容形式更加完善,使版式更加美观[3]。“金融与投资”栏目所刊发论文,不仅内容质量上乘,而且版式美观,加工精细,其目标就是给读者提供最优秀的作品,为金融与投资领域的研究者和管理者提供最优质的理论服务。

3.做好每年一度的选题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进行事先谋划。“金融与投资”栏目每年都进行认真的选题计划。在进行选题策划时,编辑人员要认真分析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把握经济动态,对国内外宏观经济中金融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初步的选题规划,而后在编辑部选题论证会上进行充分讨论。选题论证会充分听取特邀专家学者的意见,对选题进行优化,从而制定出科学的选题计划[4]。近年来,通过选题论证会讨论通过的优秀选题,经过编辑部和作者的共同努力,大部分得到实现,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4.加强沟通,重视反馈意见

加强与读者和作者联系,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不断改进和完善编辑部的工作,这是进一步提高“金融与投资”栏目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每年一度召开的编委会会议上,认真倾听编委和特邀作者的意见,让他们有机会参与编辑部的选题论证和质量管理工作,提高了选题的质量和编辑质量[5-6]。同时,编辑部还对读者的意见进行认真的思考,接受他们正确的意见,努力提高质量。

5.主动跟踪热点,加强与名家合作

对现实经济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编辑人员主动跟踪研究动向,积极策划相关选题,并主动与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联系,请他们为“金融与投资”栏目撰稿,例如,在金融热点问题上,编辑部特约了李扬、巴曙松、周天勇等专家学者撰稿,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此外,编辑部还主动跟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动态变化,重视基金项目的课题成果,为具有基金项目的论文提供绿色通道,及时高效地审稿和刊发。参考文献:

[1]刘艳.名栏建设的实践及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5):91-93.

[2]韩淑丽.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打造品牌栏目的因素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6):108-110.

[3]黄劲松.学术期刊的经营策略[J].科技与出版,2003,(1):33-35.

[4]周华清.品牌经营: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策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4):214-216.

[5]宋淑芳.论学术期刊特色栏目建设[J].中州学刊,2009,(5):259-261.

国内投资论文范文第9篇

房地产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作为资金高度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看,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商业银行贷款,这使房地产业的产业风险容易过渡为银行的金融风险。因此,房地产业要发展就必须分散其风险,从多个渠道获得资金来源,而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是国际上比较成熟而且运行比较成功的一种房地产直接融资方式。这种房地产融资模式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地较为流行,尤其在美国有较长的实践,在房地产行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合理借鉴国外经验发展REITs对我国房地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房地产企业与信托机构自身的机制改革、金融体制的改革、企业竞争力的增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就是要通过对我国房地产信托基金的发展研究,探索适合于我国国情的REITs发展模式。本文首先在系统地阐述REITs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外(或地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展的成熟经验,并将各国(或地区)的REITs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发展REITs的一些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的房地产信托产品和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重点对近几年房地产信托领域对REITs的尝试开发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将其与标准REITs进行了比较,指出其不足之处。在完成上述工作后,本文从多个方面系统探讨了我国REITs的发展策略,并对如何创造发展REITs的良好环境提出了相关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在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意义重大,目前国内环境已经基本具备了发展REITs的条件,我们应该积极克服不利因素,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REITs这种有活力的产品在我国得到很好的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展策略中国化

AbstractRealestateindustryisanessentialindustryinmarketeconomycountryorregion.Asacapitalintensiveindustry,itwillnotdevelopdurablywithoutfinancialsupport.Now,theprimaryfinanceofChinarealestateisthebankloan,whichwillcausetheriskofrealestateindustryturntofinancialriskofbankeasily.Sorealestateindustryneedsexpandingitscapitalchannelstodecreaseitsriskanddevelopbetter.REITsisadirectfinanceproductwhichhasgotgreatsucceedintheworld.REITsisverypopularinAmerica,Australia,JapanandSingapore,etcand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thesecountries,especiallyinAmerica.UsinginternationalexperienceasasourceofreferencetodevelopRETIsinChinaishelpfulforrealestateindustry’sgooddevelopment,trustinstitution’sandfinancialmechanism’sreformandenterprisecompetitivestrength’sincrease.TheaimofthispaperistoexplorethedevelopmentalpatternofREITswhichissuitableforChina.ByexpoundingREIT’stheoryandintroducinginternationalREIT’sdevelopexperience,thepapercomparesdifferentcountries’sdevelopmentalpatternsandeducessomeelicitation.Then,thepaperintroducesChina’strustgoodsinrealestateindustryandSpecificAssetManangementPlans.Afterthat,thepaperanalyzestheattempttoexploitREITsinChinaindetailinordertofindshortcoming.Ontopofthat,thepaperdiscussestheREITs’sstrategyofdevelopmentinChinaroundlyandputforwardrecommendationstocreatgoodconditionsfordevelopingREITs.Finally,ThepapercomestotheconclusionthatdevelopingREITsinChinaissignificativeandtherearemanyfavorablefactorsinChina,soweshouldconqueradversefactorsandcreatgoodconditionsothatREITswillgetagooddevelopmentinChina.

Keywords:REITsStrategyofdevelopmentSinicize

目录第一章绪论

1.1论文的研究背景

1.2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论文的研究方法

1.4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5论文的结构

1.6论文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相关理论

2.1REITS的内涵

2.2相关理论

4第三章国外(或地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发展状况和实例分析

3.1美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3.2亚洲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3.3各国(地区)REITS的比较

第四章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现状和发展环境

4.1我国房地产信托发展的现状

4.2我国发展REITS的必要性和具备的发展条件

4.3我国发展REITS的制约因素

第五章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发展策略

5.1我国标准REITS的发展策略

5.2创造发展REITS的良好环境

第六章结论和展望

6.1结论

6.2本文的局限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

1.1论文的研究背景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型产业,其健康发展对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房地产业融资主要以银行信贷为主,其它方式如上市融资、债券融资、基金融资以及信托融资等比重较小,这导致我国房地产业融资渠道单一、风险集中。2007年9月27日,央行、银监会共同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对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的紧缩,这更加剧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紧张问题。因此解决好房地产业的融资问题已经迫在眉捷。在解决房地产业融资问题上,各界都对REITs寄予厚望。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早在2005年就指出,当前用公开发行收益凭证的方式设立REITs,是房地产业直接融资的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也是解决房屋租赁市场投资来源的重要融资方式。中国房地产业界特别是一些商业物业,希望通过REITs来缓解企业资金的压力,同时提升企业的品质和规模。2007年澳大利亚最大的投资银行,也是全球管理REITs规模最大的投行——麦格理集团副执行董事理查德·谢帕德(RichardSheppard)在悉尼总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中国尽快推出REITs[1]。在我国,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一法两规”的实施,经历了五次清理整顿后的信托公司获得了重生,信托公司依照央行的121号文件,针对房地产企业迫切希望得到融资的市场需要,积极开发房地产信托投资计划,我国的房地产信托从零开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我国的房地产信托产品还不是国外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只能称为准REITs。近年来,各大信托公司开始加大力度研究开发REITs产品。2007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专题研究小组正式成立。同年上半年中信信托、联华信托获得了REITs试点资格。据悉,两家公司均已上报有关REITs的设计方案,但至今仍未推出REITs产品。

1.2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REITs在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历了迅速发展、衰落、复苏、稳定发-2-展的过程。随后REITs在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地也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REITs的全球发展经验表明,REITs是解决房地产融资的有效工具。研究探讨REITs的中国化发展有助于发展适合中国的REITs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我国房地产业缺乏有效融资渠道的问题,减轻银行系统的贷款压力;另一方面使我国日益上升的居民储蓄量和养老基金等有了更多的投资渠道。此外,REITs还有助于建立长期投资概念,减少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吸引更多人投资于房地产市场。从长期来讲,建立REITs体系也可以帮助提高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鉴于发展REITs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本文将结合国外(或地区)REITs的发展经验,以及国内学者对REITs已做的研究,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探讨适合中国的REITs发展策略,并针对目前REITs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3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和经济法中的相关知识。运用比较研究、实例研究、静态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工具。通过介绍REITs的相关理论和基本特点,对世界各国(或地区)REITs的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结合目前国内的房地产信托产品和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和联华信托、中信信托等机构对REITs产品试点开况,对我国房地产信托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REITs的发展策略并提出培育发展REITs良好环境的政策建议。

1.4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REITs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各国对REITs的研究文献也比较多,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对REITs进行总体介绍美国的Apgar和Mahlon(1986)[2]、Block和RalphL.(1998)[3]和Garrigan、RichardT.和JohnF.C.Parsons(1998)[4]等都在各自的文章和著作中对REITs作了整体的介绍。

2.对REITs的税收政策的研究-3-Sanger等(1990)通过研究表明,美国1976年的税法改革以及1975年和1976年间对影响REITs的其它法律所作的修改,在有效地减少其与整个证券市场相关联的风险的同时,提高了其经营绩效[5]。美国Damodaran等(1997)通过对REITs的组织结构的研究,发现那些从REITs转变为有限公司结构的公司,是被分红政策和资产重构的灵活性优势所驱使,而公司从有限公司转变为REITs时,税收优惠通常是驱动力[6],等等。

3.对REITs的财务杠杆和分红政策的研究Brown和DavidT.(2000)研究结果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较高的财务杠杆和所贷款物业所有权的特点,是导致一些抵押型REITs的业绩相当不理想和产生重大财务问题的主要原因[7]。McDonald等(2000)通过考察1995-1996年间在REITs分红公告前和后的买卖报价价差(Bid-askspread)的信息不对称成分后,发现分红越高,买卖报价价差就会越小,反之,买卖报价差就会越大[8]。

4.对REITs的价值衡量的研究美国的RichardImperiale(2002)提出用三种方法来衡量房地产投资信托的价值:(1)将房地产投资信托价格与其所持有的房地产净值进行比较。(2)比较REITs的收益率与十年期国债殖利率之间的差幅。(3)将REITs的本益比与标普500指数或罗素2000指数的本益比相比[9]。

5.对REITs投资理论的研究澳大利亚的Newell等(1996)以美国REITs相关研究为背景,对澳大利亚的LPT1的战略投资理论进行了研究[10]。在我国,REITs尚未真正推出,但已有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涉及REITs的可行性分析、模式探讨和相关政策分析等方面。

1.对我国发展REITs的模式进行研究王冉(2002)最早提出了我国REITs本土化策略。他认为,目前在中国比较可行的路径是先通过成立私募房地产投资信托把商业模式建立起来,发展到一定规模再通过相关立法和税收优惠转化为公募信托[11]。周泯非(2003)认为,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只能采用私募的方式发行受益凭证和房地产基金股份募集资金,并且在起步阶段宜采用抵押型REITs的形式,以便降低投资风险,吸引1REITs在澳大利亚被称为LPT.-4-投资者[12]。2004年4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完成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研究》对我国发展REITs产品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三种可能的模式,即信托计划模式、房地产上市公司模式和封闭式产业基金模式,并认为我国发展REITs最适合采用房地产上市公司模式。许南等(2006)指出我国现有的集合信托计划可以作为借鉴,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应该采用信托型、封闭式、信托期不低于30年、收益90%分配给投资人的模式[13]。

2.对我国发展REITs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毛志荣(2004)认为大力推进我国REITs产品的开发,对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产品结构,满足投资者的不同投资需求,解决房地产业的银行外融资渠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4]。孙靖(2005)指出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国内信托业经过5次整顿已具备发展REITs的基本条件,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多样化的融资渠道,REITs刚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其在国内的发展具有可行性[15]。

3.对我国发展REITs的障碍进行研究罗刚强等(2006)把我国发展REITs的障碍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障碍主要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缺失、金融体制的不成熟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中观层面的障碍是公司组织结构不适合REITs的发展以及没有国外REITs的税收优惠。微观层面的障碍就是投资主体的道德风险和专业人才的缺乏[16]。此外,还有很多文献对REITs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包括REITs发展的前提条件、风险因素和风险度量等等。这些文献的共性是借鉴国外成功的REITs运作模式和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REITs运作模式,肯定了在我国发展REITs对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5论文的结构

本文结构安排上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就论文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综述等内容做出系统的说明,并初步构建了论文的框架;第二章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相关理论,主要是REITs有关概念的介绍和相关理论的阐述,是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国外(或地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发展状况和实例分析,主要对国外(或地区)发展REITs的背景和现状、发展的模式和相关政策进行了介绍,选取有代表性的REITs产品-5-进行实例分析,并对国外(或地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第四章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现状和发展环境,主要介绍了我国现有的房地产信托产品和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重点对近几年我国尝试开发REITs的情况进行了介绍,指出不足之处,同时对我国发展REITs的环境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发展策略,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发展REITs的相关策略,并对如何创造发展REITs的良好环境提出了建议;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论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6论文的主要特色

国内投资论文范文第10篇

张伟,男,汉族,1964年11月生,原籍河南省上蔡县,环境经济方向博士,现为济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城市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第2届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第7批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绿色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特色为绿色投融资。张伟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在国际期刊Energy Policy(SCI与SSCI双检索刊物)、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SCI检索刊物)等10多篇;在国内权威刊物《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等4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济研究参考》、《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1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0多项;先后出版著作3部,主编教材4部;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奖10多项。

二、研究领域

张伟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绿色经济理论与政策。该领域着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污染或预防污染的措施。他的研究专长是绿色投融资,主要研究环境保护的投融资设计、路径优化及相关政策支持。先后被聘为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山东生态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济南绿色经济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等。曾被授予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市理论人才工程成员、济南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三、研究成果

张伟教授近5年内在高水平期刊发表了13篇论文。目前已在Energy Policy(SCI与SSCI双检索刊物)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相关SCI(SSCI)论文5篇,在《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等国内权威刊物发表相关CSSCI论文8篇。有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济研究参考》等转载。并主持部级及省部级研究项目7项,分别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低碳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金融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理论、实务与案例研究”;国家环保“十二五”规划项目“非环保系统资金投入、项目运作的经验与借鉴”;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山东省产业集群升级优化战略与融资对策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创新发展半岛城市群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生态强省与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研究”;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利用外资增强山东省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路径与对策研究”;全国统计科研规划项目“城市环境设施产业投资绩效的经济统计评价与改进对策研究”。以上项目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均已按时完成,并得到专家好评,所提对策建议有些被国家环境保护部采纳,进入“十二五”规划;有些被山东省领导批示,并被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环保厅等采纳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5年内获得8项科研成果奖励。主持完成的成果或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3项;获得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共计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2项。

四、主要论著

1、经济体制转轨绩效与城市环境设施投资体制个案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区域竞争力研究丛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011年。

3、桥隧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探讨,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4、外商投资与绿色经济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

5、金融业绿色转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

6、发展蓝色经济应当继续加强节能降耗,统计研究,2010年第7期。

7、利用FDI增强我国绿色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与思路探讨,管理世界,2011年第12期。

8、外商投资环境规制与东道国绿色创新,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1期。

9、外商投资、创新能力与环境效率的结构方程分析:以山东为例,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3期。

10、建设“美丽中国”面临的环境难题与绿色技术创新战略,理论学刊,2013年第1期。

上一篇:ppp模式论文范文 下一篇:外汇收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