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40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篇1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内生边界;资源类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5-0038-04

自2000年中国正式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2003年~2008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流量几乎保持了每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2010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下了688.1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首超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从对外直接投资所在行业分布来看,中国资源类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井喷态势。据统计,2009年中国海外并购中来自资源类行业的交易金额超过了90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全部交易金额比重的七成以上。为什么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在资源类行业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中国3/4的对外直接投资由资源类企业完成

企业内生边界理论是新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解释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安特拉斯(Antr6s)(2003)将刻画企业边界的契约理论与国际贸易新理论相结合,揭示了企业在资本和技术上的异质性是如何影响其在全球范围内安排生产模式的,即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了对外直接投资,而有些企业则选择外包。根据安特拉斯(Antr6s)(2003,2005)的理论模型,当最终产品生产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大于某一临界值时,该企业将会选择直接投资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反之,更倾向于选择外包的组织形式。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行业选择与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存在密切关系。

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对其选择何种方式来组织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将择优选取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按行业分组的规模以上企业数据为样本,重点考察中国39个细分行业中434364个企业的资本密集度情况。依据计算出的资本密集度结果,我们大致可以将39个行业划分为三个层次(如表1所示)。第一个层次为资本密集度在80以上的行业,这类行业由于资本密集度较高,更适于通过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来安排组织结构,因而此类行业可能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行业;第二个层次为资本密集度在40~80之间的行业,随着这类行业资本密集度水平的逐渐提高,其生产模式可能从外包向对外直接投资转化;第三个层次为资本密集度小于40的行业,这类行业由于资本密集度较低,而更适宜采取外包方式来组织全球生产。

依据企业内生边界理论,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企业能够从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因而可以理解为资本密集度越高的企业越应该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在表1中,居于第一个层次内行业的资本密集度显著高于其他行业,而这些行业中的绝大多数都与石油、天然气、金属和水等资源的生产相关,因而根据企业内生边界理论可推断,资源类行业应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这与事实完全相符,近年来中国“走出去”企业的行业分布表现出了显著的集聚态势,大批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现象十分突出。

来自国内外的统计数据证实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类行业。据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0年,中国能源和电力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022亿美元,占五年内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47.3%;金属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608亿美元,所占比重为28.2%。可见,约3/4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资源类企业所完成,此类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

来自国内的统计数据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以资源类行业的代表性产业——采矿业为例,根据商务部公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201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100亿美元的六大行业中,除资产管理类和金融类投资之外,采矿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从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上看,近十年来采矿业保持了17.2%的平均对外投资比重。2009年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高达133.4亿美元,接近2003年的10倍,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23.6%。可见,资本密集度较高的资源类行业更易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行业。

二、中国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特点

资源类行业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导行业,资源类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投资主体、投资方式、投资目标和投资风险四个方面,具体特点如下:

(一)大型国企占据主导地位

资源类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一直以来大型国有企业始终在这类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资源类国有企业因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能够更好地降低投资风险,从而实现海外扩张。根据投中集团(China Venture)(2011)统计显示,在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1亿美元以上的21个案例中,有19个均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实施,国有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的比例超过90%。在这些投资海外的国有企业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央企主导了多项海外大型投资项目,是国内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资金实力雄厚且经营业绩良好的民营企业也逐步加入到对海外资源的投资中来,但资源类行业的独特属性使国有企业稳居核心地位。

(二)投资方式以跨国并购为主

近年来,跨国并购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手段,并购案件的数量和涉及金额呈快速上升趋势。2010年,中国企业完成的跨国并购55件,环比增长7.8%,披露金额294.19亿美元,环比上升2.91%,其中资源行业占比较大,披露交易金额居各行业之首。中国资源类企业主要选择跨国并购为主的海外投资方式,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跨国并购可以使企业在较短的周期内实现收益,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跨国并购可以使中国资源类企业利用国外企业在资源掌控方面的优势,快速进入海外资源市场,通过打入产业链上游来降低原料供应成本,并保证原料稳定供应。如,2009年中石化以72.4亿美元收购了瑞士的阿达克斯(Addax)石油公司,这项收购使中石化获得了阿达克斯(Addax)公司在尼日利亚、加蓬和伊拉克部分地区的油气开发权,增加了中石化的油气储备,并顺利完成了企业的资源结构优化。

(三)寻求优质海外资源成为主要目标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市场需求日益扩大使中国资源类企业迫切需要寻求优质的海外资源,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使国外一部分资源类企业面临生存困境。于是,中国资源类企业加大了对海外资源市场的投资规模。2010年,中国十大海外并购交易中有7项来自资源行业,资源行业以230.71亿美元的海外并购交易完成金额占据该年度海外并购案例总量的79%。而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和许多西半球国家成为中国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市场,占中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总数的70%左右。如,中石油联合皇家壳牌以31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煤层全体生产商及液化天然气勘探公司(Arrow En-ergy)的全部股权,五矿集团以13.86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矿业公司(OZ Minerals)的部分资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向委内瑞拉投资400亿美元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合作。

(四)高投资风险与高投资收益并存

中国资源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交易金额往往很高,基于1994~2009年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其中近七成企业属于资源类企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为投资者带来了正的财富效应。但是,海外资源类投资在给国内企业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这类高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企业内部所蕴含的投资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在技术条件、管理水平、运营能力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薄弱而可能导致的投资损失;企业外部因素所引发的投资风险也往往会对企业投资收益产生巨大影响,政治风险是当前中国资源类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首要风险。一旦东道国政府利用海外投资进行政治博弈或当地发生政局动荡,都将引发投资不畅甚至直接导致投资损失。2009年中国铝业公司收购澳大利亚力拓的失败,以及2011年利比亚政局动荡引发的投资损失,都突显了政治风险对资源类企业海外投资的重大影响。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企业内生边界理论探讨了企业资本密集度与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关系,认为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企业更容易参与对外直接投资。上述研究解释了中国“走出去”企业集聚于资源类行业的现实表现,揭示出企业在资本密集度方面的异质性对其在全球范围内安排生产模式的内生决定作用。尽管企业内生边界理论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都证明了资本密集度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他要素对企业“走出去”的影响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并非所有行业中的企业均适宜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企业可以从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得更高收益,而资本密集度较低的企业可以从外包等其他方式的生产模式中获得更高收益。因而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中,企业应视自身在资本密集度方面的异质性差异而科学做出对外直接投资决策。

第二,资本密集度并不能唯一决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企业在产权属性、技术条件和人力资源等其他方面的异质性也会影响企业的海外投资决策。因而,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是成功投资海外的必然要求。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篇2

Abstrac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the main trend of the world'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motivating for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the multination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nterprises must fully consider the location choice factors when they invest in foreign areas. In this paper, the two variable factors, the location of the host country and corporate identity, are provided to analyze enterprises behaviors in FDI's location selection. The paper has also given certain suggestions in the end.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FDI);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Key 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location selection;factors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38-03

作者简介:周娴(1989-),女,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0 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掀起了新一波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潮。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的经营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境外战略资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FDI理论,最早与之相关的是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论[1],此后,学者们对跨国公司FDI行为做出了多种解释,研究的视角也逐渐深入。本文从区位选择的外因和内因,及东道国区位和企业自身特性两个方面,考虑企业在直接对外投资中受到的影响,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1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简称 FDI),即国际直接投资,也即外国直接投资。根据不同角度的主体界定,称呼不同。

目前对对外投资的定义并不统一。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指:“在投资者以外的经济(国家)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收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2]UNCTAD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则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地区)的居民实体(对外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在其本国(地区)以外的另一国的企业(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中建立长期关系,享有持久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3]

2 对外直接投资的分类

尽管直接投资从总体上是跨国公司以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投资行为,但从跨国公司的具体动机和对东道国区位优势的利用差异方面,可对直接投资进行若干分类,本文采用学者邓宁的分类。

邓宁研究了67个国家在1967-1978年间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邓宁根据区位优势对跨国公司选址的影响和跨国公司战略目标的不同,将直接投资划分为6大类[4],具体见表1所示。

3 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3.1 外因:东道国区位因素 最先认为区位会影响FDI选择的是Dunnig[4]。通常人们将某一事物所处或所发生的地点叫做区位[5]。不同的地区,其资源、要素和市场是不同的,企业FDI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比较在哪些地区,企业能够迅速获取东道国的资源和要素,赢得东道国的制度和战略支持,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当一个企业经过分析,判断自己能在东道国的外部环境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要素,发挥自身优势时,企业会选择在该地直接投资。同时,东道国的区位因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道国的区位因素具有动态性,需要FDI不断地调整去应对。具体影响企业FDI区位选择的东道国区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 市场规模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规模的大小以及竞争性已成为衡量产品投资规模的重要指标[4],因此,其作为反映经济活动能力的一种重要影响因素,必然是FDI区位分布的关键性考量指标。具体来说,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帮助企业接近要素市场以及消费者,大量减少运输成本,这种市场规模大的地区便能实现聚集规模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另外,在市场寻求型FDI中,为了增强区位优势,提高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乃至产业的长远发展,扩大市场规模同样是重要的解决路径。因此,在进行东道国区位因素评估时,该国的市场规模以及潜在规模是考评体系的重要指标。

3.1.2 基础设施 投资发展与交通、通讯、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状况息息相关。所以,在考虑企业FDI选择区位的时候,基础设施也是关键的一环。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考虑的基础设施主要是影响其生产、经营、销售、决策的因素。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增强集聚经济[6],从而增加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

3.1.3 政府政策 东道国的外资政策是该国对外资所持态度的直接体现。东道国对外国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如东道国的土地和税收优惠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资本利润率。易琳在2006年研究发现东道国法律规范程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最强,其次是东道国黑色市场交易和工资政策,而东道国贸易政策和对外资的态度影响最弱[7]。而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公共政策对投资项目地区选择的影响日益重要,实行分散化政策,建立各种科学园区与产业园区等。东道主国对外资有诸多优惠政策的同时,也有诸多限制,因此合理对东道国政府政策进行评估,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区位选择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3.1.4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的素质两方面。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FDI对廉价劳动力市场的追求导致了FDI企业的东道国区位选择,这一现象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8]。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企业迫于成本的压力,在东道国当地建立研发和设计中心,这些企业在FDI过程中不再追求廉价的劳动力,而是转向了东道国的科技竞争力。因此,这类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居民受教育水平高,研发技术人员占人口比例较多的国家进行投资。

3.1.5 集聚因素 波特认为,集群是某一领域内地域上接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集团和关联的组织[7]。集聚因素是影响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区位选择的重要指标。新的投资者趋向于接近已有的投资者。很多企业因为考虑到集聚带来的好处:低风险优势、低成本优势、外部经济优势,纷纷结成战略联盟或产业集群,通过共赢的方式,实现效益和效率。在那些比较发达的的东道国地区,市场规模大,消费需求大,对跨国产品和服务的接受性强因此,很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选择在这些地区集聚,形成集群或产业园区。

3.2 企业内在特性因素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主体是企业自身,负责企业对外投资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因此,除了东道国区位因素之外,FDI企业的内在特性也关系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选择。所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要了解自身特性,包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FDI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规模,以及FDI企业的战略。

3.2.1 FDI企业投资动因 在过去的研究与实践中,关于企业FDI的动因探讨主要聚焦于寻求市场、寻求资源、寻求低成本、寻求技术与效益与寻求全球化发展这几大方面。其中,市场寻求型FDI基于其特有的需求,在寻找投资区位时,他们的选取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容量是否足够大以满足规模经济效益要求,二则是要关注具有较强购买能力的发达国家。此外,寻求资源型FDI的动因往往会把考量重点放在如何更便于获取生产要素的问题上。而对于那些以获取先进技术水平为目的FDI在选取投资区位时,他们会着重考察该地区是否具备先进的技术水平以实现他们的生产需求,其技术发展的层次相比其他地区是否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3.2.2 企业规模与国际化程度 企业规模和国际化程度是影响企业FDI的内在特性因素,一方面不同规模的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同;规模较大的企业相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更能够抵御风险,因此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对风险的偏好有更强的趋势。另一方面,之前有相关国际化经验的企业因为自身阅历的丰富,在对外投资区位选择的过程中主动性也就更强,之前的经验使它们做出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机会也越大,对外投资区位选择的范围也越广。

3.2.3 企业战略 战略决定结构,企业的全球化进程,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由多国化向全球化或跨国化的演进,随着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和调整,其FDI区位选择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范围覆盖更广,或是聚集更明显,形成网络或战略集群,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上,主要受到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外因是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所在地的区位因素,包括市场规模、基础设施、政府政策、人力资源和集聚因素几个维度。内因则是FDI企业的内在特性,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企业规模与国际化程度和企业战略三个维度。因此,企业在考虑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内外因素,才能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本实现利益,增强核心竞争力[9]。

企业的FDI的区位选择应注意:

第一,企业FDI区位的选择是一项多维目标的复杂性决策,要以系统的思维来看待,将FDI区位的选择看作一个整体来决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布局,因此企业在FDI区位选择时必须经过慎重考虑。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内因和外因在具体企业中的重要程度不一样,有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更看重东道国的区位因素,而另一些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看重的是企业内部的特性,所以对于FDI区位的选择要综合上述内外因素,整体地看待FDI的区位选择。

第二,企业FDI的过程中受到的内外因素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东道国区位因素还是企业的内部特性,都会随着环境和组织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时点上这些因素的作用力大小不同,因此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时需要慎重考虑,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尽可能深入地考虑内外因素的平衡。

第三,企业FDI区位的选择具有动态性,随着外因和内因的不同变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也要随之调整。因此,企业必须以动态决策的眼光,权变地考虑这两者的影响,同时,有必要注意到东道国区位因素和企业因素两者的交互影响,在综合两大因素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区位选择决策。

参考文献:

[1]Hymer. S.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Investment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76.

[2]厉以宁,曹凤歧.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3]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5[R]. New York and Geneva: UN Publication, 2005.

[4]Dunning J. Location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 Neglected Factor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tudies,1998,29(1):45-66.

[5]苏重基.现代企业区位选择与布局 [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6]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7]易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制度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06.

[8]Raymond 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 80(2):190-207.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直接投资;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国际直接投资方式也快速增长,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促进各国开放经济实现国内外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了这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经济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从原来的一无所有,到今天的规模比重占主体,从原来的弱不禁风到如今在海外市场争夺贸易利益的力量强大,民营企业通过自身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挖掘自身体制优势,已经逐步变成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同时,也悄然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渐渐形成了既有国有经济和也有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我国的民营企业也随着在国内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加快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脚步,并且海外投资收益成效显著,而且在民营企业扩大对外投资的促进下,今天的我国已经不仅仅是外国直接投资接收国,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资本输出国而民营企业也渐渐成为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新增主力军,具有较强的对外直接投资潜力。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点分析

1.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凭借产权清晰、经营灵活等优势,在国内竞争中通过对外的直接投资实现“走出去”战略,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了国际的市场竞争合作。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方式,主要集中为以合资企业为主,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后,已经逐步涉及了收购兼并等国际投资方式。但是,一般在对外直接投资初期,受我国企民营业资本资源与防御风险能力及对国外市场的了解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加上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相对西方企业来说规模较小,核心竞争力较弱,我国民营企业更愿意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在境外的分公司或子公司的销售与管理逐步实现本土化,同时进入经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愈来愈受到国外市场和地区的关注。

2.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

我国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之所以有如此良好的表现,并逐步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主力军,究其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自身的几个特点:首先,虽然我国民营企业中家族化管理特点明显,但在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因为产权清晰,而且完全实行自主经营,并且自担风险,就促使民营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意识较强,自负盈亏让企业的激励机制较完善,生命力极强,有很大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其次,我国民营企业在许多产业上有较为充分的技术积累,形成自身独特的产品优势。许多产品都享有非常高的国际声誉,而且具有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特性,体现了民营企业产品开发的差异化优势因此获得比国有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后,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中,民营企业与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不论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方面还是在生产资源配置方面等,都具有很明显的成本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是从事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就使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可以更充分的通过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从而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

二、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1.我国民营企业的直接投资规模小融资难

在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民营企业中,中小型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由于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企业规模相比较小,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偏小,自然也就很难在海外市场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更无法与世界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进行竞争。再加上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一直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因为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头子的东道国并不熟悉,同时因为国内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制约等因素使其没有足够资金金融能力通过信贷,给予民营企业在国际海外市场进行融资更多的资金援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的民营企业又因为自身资信等原因,很难找到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的国际金融机构。因此在我国的民营企业的海外市场投资中面对风险较大,投入的资本金明显不足,导致民营企业直接投资的规模难以扩大。

2.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技术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

我国的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不足,不但体现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连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国民营企业现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行业中,我们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对商品的加工制造业环节上,而许多产品,特别是那些高端产品核心部件,我们的生产依然依赖从国外进口才能生产。加上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企业很难承担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是民营企业的投资赢利空间大幅缩减。

3.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不合理

虽然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已经遍布世界近160多个国家与地区,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地区分布结构上不够合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大多数都是集中在港澳台与亚拉美等国家和地区,而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上也不够合理,体现在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过分集中在对初级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几乎没有,还有投资偏重在对消费品的投资上,而对生产资料的投资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与国内生产企业的断割,不连续,加大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经济效益。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方式结构也不合理,在我国近80%以上的民营企业中,几乎都是属于新建的企业,并且投资方式集中为合资方式,而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如跨国收购和兼并方式等,利用得非常少。

4.民营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

我国民营企业要想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提高对外投资水平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国际上多数海外投资企业,都是从自己企业中选派的优秀管理人员,但因为对海外市场的不了解,因此不具备跨国经营应具有的素质,表现为缺乏国际经贸知识,缺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决策的能力,成为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处在被动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5.政府及企业在管理和服务体系上尚未健全

首先,政府对整个产业的外投资宏观管理薄弱滞后,对海外投资缺乏宏观管理规划指导,政府的引导缺失,造成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还有就是政府对外投资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而且现行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不适应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投资的国际竞争需求。再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政府实施的各项相关政策和法制建设滞后,对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制约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

三、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

1.优化投资结构,实行对外投资的多元一体化

民营企业要及时调整海外投资产业结构,积极投资具有发展潜力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能继续停留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初级状态。民营企业需要在保持现有投资产业基础上,继续加大制造业、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在海外逐步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以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为先导的投资市场体系。加强高新技术的制造产业投资,通过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实现获得发达国家优秀企业产业核心技术能力目的,从而带动我国国内产业的进步;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要继续加强我国在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的投资比重,不但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还可以为我国的制造业在海外市场投资提供优厚的资金支撑。

2.调整技术战略以形成海内外一体化

如今的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主要是研发海外子公司,因此我国的民在海外大量设立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在子公司的经营,将母公司产业的核心技术通过在海外的研发机构研究开发,更好地向外、向国内辐射扩散,实现技术开发成果在母公司和全球其他子公司的有效共享。同时通过海外子公司将海外的科学技术发展转化为规模经济的利益。因为任何技术创新都依赖于相对大规模的市场,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要积极借鉴跨国公司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调整技术战略。此外,要注重对企业技术的控制性,倾向推荐于采取独资方式。

3.投资区域不断扩大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

多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区域一直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及与我国相邻的周边地区,的确积累比较丰富的投资经验和相对扎实的投资基础。因此,未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除了要继续保持在亚洲地区原有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优势以外,还要积极努力扩大对拉美地区以及非洲地区的投资规模,获取更多的投资收益的同时,通过向发达国家投资获取更多的产业提升机会。同时不断加快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向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步伐。尤其是选择在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合理适当的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并且通过投资的合作开发方式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的压力。通过寻找产业内外的差异,尝试加强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力度,学习收获到世界领先的产品技术,有利于加速我国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4.建立政府对民营企业直接投资的政策扶持体系

通过有利的资金支持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瓶颈的难题,尽量运用政策扶持方法来降低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遭遇的各种障碍。加强对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时加强国内民营企业面向海外投资的人才培训,尽快培养我国的民营企业稳定的对外投资人才队伍。继续引导推进本土化战略,逐步推进我国民营企业成功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学会本土化的经营方式,融入到东道国的经济当中,通过这种跨国公司的当地化经营方式,实现与东道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我国政府要不断加强与民营企业主要投资目标国的沟通与往来,不断积极地推进与各国政府的资源和投资合作机制的完善,并逐步实现在原有合作机制基础上扩大与其他相关国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在民营企业的所得税、外汇金融管制及贸易补贴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扶持,形成整体的合力,促使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大规模,提高海外市场收益。

5.完善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求享受到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给民营企业发展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出台实施相关政策,并逐步放松对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的不必要的体制束缚,减少或取消对民营企业的行政干预,适当的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减轻民营企业的资金不足和对外投资成本过高的压力。继续完善有关民营企业经营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保证民营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享受的同时,获得法律的有利保障。从法律上规范和指导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方向、经营主体、投资方式、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有序,促进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合理化,保证我国对外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除此以外,政府还要积极改进和完善海外投资企业的服务系统,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息提供服务。积极学习借鉴国外跨国企业的发展先进经验,逐步建立针对民营企业实施海外直接投资政策的管理服务系统,对民营企业投资与合作项目数据进行准确及时的动态分析,并配合调整相应的国家政策,帮助民营企业更多了解相关的海外投资政策和法规,为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投资创造机会。

四、结束语

不容置疑,民营企业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其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日益增强,民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必将得到更多的市场空间扩展。即使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只要民营企业自身不断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同时政府也能继续在政策上对其积极引导,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并逐步解除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种约束,那么未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必然是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必然会成为我国国际市场竞争中最骨干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曹玉书.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J].中国投资,2009(7).

[2]王其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特点与问题[J].国际经济合作,2010(9).

[3]赵伟.中国企业“走出去”―政府政策取向与典型案例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吴文武.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2010(6).

[5]冯雷.英国出口贸易与海外投资促进体系[J].财贸经济,2009(4).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篇4

关键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4-0081-02

一、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

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太小。规模偏小使企业丢失市场机会,难以抵御市场风险,融资困难。

2.不合理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集中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服务业、技术密集型少有涉足。

3.不合理的对外直接投资区域结构,发展中国家投资项目仍然过少,不利于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多元化和开发发展中国家市场。

4.过于单一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5.对外直接投资体制有待完善。

6.企业自身经营问题。

首先,企业品牌意识不足,缺乏品牌,贴牌经营较多,产品利润低。

其次,科技,人才投入不够。企业倾向于经营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没有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

再次,企业缺乏对国外文化、语言、法律、国际业务的认识和了解,在国际商务争端中处于被动局面。

最后,部分企业盲目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国内现有相当部分企业盲目跟风,盲目响应号召,在不适合或不具备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下参与对外直接投资。

二、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景分析

1.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

①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有利于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a)中国当前的对外开放,从靠贸易量的提高、进出口促进GDP,转向参与国际分工,通过国际市场配置经济资源。

(b)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国门。

(c)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以及国际间产业转移,对外直接投资适应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求。

②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a)我国大型企业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30年,国内一批大型公司凸显,多年的的生存发展,这些企业具有了相对雄厚的技术资金实力,不断吸收高水平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先进理念;另一方面,中国大型企业踊跃进入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寻求更广泛的市场或资源进行投资。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大型企业已具备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所阐述的所有权和区位优势。

(b)中国中小型企业的优势。

中国大量中小型企业从事于劳动密集型生产,逐渐掌握和积累了一系列生产技术和方法,可凭借低成本优势实行产品低价营销策略。

(2)劣势

①跨国经营经验不足。

中国企业步入国际市场较晚,部分企业不具备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素质,国际业务经验不足,造成盲目对外投资。

②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技术水平,产业层次低。

多数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盈利能力有限,国际竞争力弱。

③人才,资金,市场信息资源缺乏

中国企业缺乏熟悉国际经营的专业人才;长期低效低盈利运行,造成企业财力不够,中国金融体系有待完善,不能为企业融资提供充分资金支持;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企业国际市场信息缺乏。

④企业内部体制缺陷。

⑤国内管理审批环节多,时间长;缺乏专门的管理调控机构。

2.中国企业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1)区位选择

①以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要目标市场的区位选择。

发达国家投资环境好,政治稳定,有成熟市场秩序,文化包容性强,法律体系完善,较少受非经济因素干扰,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需求大,适宜于中国企业进行直接投资。

②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主要目标市场的区位选择。

发展中国家市场竞争不如发达国家激烈,有更多的优惠措施,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在产品的技术质量等方面要求较低。

中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如果目的在于获取廉价生产资源,扩张市场,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作为首选。

相对于发达国家,

(2)行业选择

①以拥有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为主的行业选择。

中国企业的产业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进行小规模生产的制造业上,生产技术成熟,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小的国家,这些企业最适合进行投资。

②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行业选择。

中国企业通过对国外先进产业进行投资,可以获得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今后的国际竞争奠定基础。

(3)投资主体选择

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须考虑到经营规模和投资主体产权结构及产权制度。

①以寻取技术、经验、资金为目的应由能够进行大规模择投资的大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更多采用合资的方式投资于发达国家。

②以寻取资源劳动为目的应该由能够承担投资规模较大的大型国有企业,选择独资方式到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进行投资。

③以边缘产业转移为目的的则应该由中小型民营企业进行投资。

3.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

①制定有效的投资战略,正确定位投资行业和投资区位,防止盲目投资。

中国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现实环境和企业自身实力和发展需求决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和区位。

②培育核心技术,加强人才建设。

中国企业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力度,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③实行品牌战略,创立全球品牌。

中国企业在对外进行直接投资须强化品牌意识,通过品牌参与竞争,在国际市场中取得成功。

④加强企业改革,优化企业体制。

[1]薛求知,刘子馨.《国际商务管理》[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姜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和策略研究》[J].对外经贸,2011(12).

[3]陈凡,王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状况与问题解析》[J].2004(02).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篇5

【关键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自中央1999年提出“走出去”战略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近年来更是呈跨越式发展势头。现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着投资规模增长较快、投资领域逐步拓宽、投资方式灵活多样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四个方面改变。

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长较快

在中国国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截止到2011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685.8亿美元,存量为3573.79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4.4%和2%。

(一)近10年来,投资流量迅速增加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为6470亿美元和68660亿美元,以此为基期,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0.45%和0.48%,在金额上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排名世界第6,存量居第13位。

由图1可以看出,从1992-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一直在低位徘徊,2001年稍有上升。自2004年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对外直接投资额从2004年的55亿美元迅猛增加到2011年的746.5亿美元。

(二)中国处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不大、流量迅速增长的时期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是属于母公司的资本和准备金(包括留存利润)份额的价值,加上分支机构对母公司的净负债。

由于近10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上升到世界第6位。

由图3可以看出,除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外,其他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居于世界前列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美国以20%的比例遥居首位,其次是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瑞士等国。

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算起,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均9.7%速度增长了30多年。2006年,中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达到2039美元。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682美元,并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184美元。按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该理论据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把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分为五个阶段。在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4750美元之间,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升,在国际市场上,国内企业具有某些竞争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在这一时期,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仍大于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但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速度明显快于吸收外资的速度,因此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不断缩小。在第四阶段,人均GNP超过4750美元。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大于吸引外资数量,即直接投资净流量为正值。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很强,它们有实力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与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竞争,获取利润,但也在世界范围内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挑战。中国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邓宁的理论观点,目前中国刚步入对外投资的第四阶段。

(三)多年的巨额贸易顺差,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

多年来,因贸易顺差带来的中国外汇储备迅猛增加,2006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2011年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11811.48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中国外汇管理方向转为“均衡管理”,不再像原来那样片面追求贸易顺差和高额外汇储备,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

由图4可以看出,自2000年来以来,中国外汇储备一直增加,尤其是2006年以后,外汇储备增幅较大。与人民币相比,美元一直处于缓慢贬值的状态。可供中国政府选择的外汇投资渠道单一,收益有限。

之前相当一段时期,中国政府偏好更多外汇储备;因为对外投资风险较大,改革开放前半期,中国对对外投资持不鼓励态度,对外投资规模一直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提出要“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扩大境外投资。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鼓励国有企业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确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到国外设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次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抓紧制定和规范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加强我国在境外企业的管理和投资业务的协调。由此中国正式提出到境外开发资源,并提出政府应在信贷、保险、制度等方面为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提供支持,指明了政府服务内容和方向。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的对外投资,促进实力强大的跨国企业形成,重点从企业角度强调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重视深化对外投资、培育享誉国际大品牌以及国际能源资源的开发合作。

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该政策将境外投资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明确表示政府的作用是指导、扶持和服务,而投资决定取决于企业的商业需要。地方政府获得更多审批权,外汇管理局也放松了对外汇的控制。2009年商务部和外汇管理局分别出台《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进一步简化对外投资程序,放松管制。从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了“井喷式”增长。

政府相关部门对境外直接投资的态度逐渐从限制转变为鼓励和支持,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近十年迅猛增加的决定因素。

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目前,中国矿产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有三种投资方式。一是绿地投资,2000年以前,中国对外投资以新建为主,比例约为70%。这是因为中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缺少跨国并购经验,且投资目的地多为经济发展程度低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绿地投资比例下降。二是合资新建,在非洲和中亚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当地政府要求,对外直接投资多采取合资新建的方式,中方提供资金以及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当地提供资金和人员,双方合作,互惠互利。三是跨国并购,近年来,并购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以跨国并购为主。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为主,下面主要介绍这两种投资方式。

(一)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创建投资会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易受东道国政府青睐。

进行绿地投资的企业通常具有如下优势:1.企业拥有先进技术或其他垄断性资源,采取绿地投资策略可以使跨国公司最大限度地保持垄断优势。2.与投资来源国相比,投资目的国经济欠发达,产业竞争力弱。绿地投资创建新企业可以为投资目的国带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带动投资目的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会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措施,吸引外国资本在本国进行绿地投资,这些优惠措施,有助于跨国公司提高利润率。3.对外国投资者的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进入一个与本土企业成长环境有很大区别的地区,要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外国投资者必须对当地的政治经济环境、商业环境、劳务市场、民俗文化有充分的了解,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企业进行绿地投资的不利因素:建设周期长,不利于跨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承担全部风险,不确定性较大;不了解东道国状况,易水土不服。

(二)跨国并购,是兼并和收购的总称,兼并指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合并其他境外独立企业的行为;收购指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用现金或有价证券等方式购买境外实体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国际投资市场上,跨国并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投资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兼并金额巨大的跨国并购,不少跨国公司中的巨头加入到并购行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迅速发展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最初对外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为主,跨国并购所占比例较小,今年跨国并购所占比例迅速上升,目前约为中国对外投资的40%。

由图5可以看出,2004年以来中国跨国并购金额有了大幅增加,纵观2004年至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情况,在并购金额上存在大小年现象,基本一年同比上升,下一年同比下降,波动比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

企业海外并购能否成功实施,其评价标准并不是并购是否完成,而是并购后企业是否进行了有效整合,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否提高。近年来我国跨国并购呈现如下的几个特征:

1.从并购规模来看,虽然有个别并购金额巨大,但整体来说,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单个规模比较小。2.从并购类型来看,我国企业对外并购的类型基本上都是属于横向并购,纵向并购较少,但有增加的趋势。3.从支付方式来看,大多采取现金支付方式,但股权置换呈现增长势头。4.从并购的主体来看,大型并购以国有骨干企业为主,私营企业海外并购实力逐渐增强。5.从收购地区分布看,过去,因实力有限,中国企业多在受发达国家企业忽视的环境条件较差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海外并购。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重心越来越偏向虽然竞争激烈,但政治环境稳定、自然条件较好的发达国家和成熟市场。

三、对外直接投资领域趋向多元化

目前中国境外投资的项目已经从过去的贸易加工制造业、小型加工业为主逐步发展到矿产资源开发、家电轻纺等家电制造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境外投资的方向和重点与国内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更加紧密。目前政府推动的中国企业跨国投资主要集中在电信、家电、石油、汽车和资源等领域。金融危机之后,商务部几次高调运用投资贸易促进团的方式前往欧洲展开促进合作,引发了世界对中国购买力的关注;同时中国资本在全球能源矿产资源项目上的几项重大并购案例均受到关注。中国对外投资项目的变动与国内需求、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关。

由图6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趋向多元化,2011年租赁和服务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龙头,其次是金融业和采矿业,所占比重分别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5.9%和15.8%,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为11.6%,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紧随其后,比例分别为6.3%和5.9%。不仅对外直接投资行业趋向多元化,行业内投资业趋向多元化。以采矿业为例,从最初的石油和铁矿石投资扩展到石油、天然气、油砂、页岩气、铁矿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等领域。虽然与初期相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逐步拓宽,但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比例仍不成熟,传统行业比重过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过小,制造业比例有限,反映出中国企业整体竞争力有限,今后需要继续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8:4.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8:4.

③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司.1998世界投资报告:趋势和决定因素[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4:333.

参考文献

[1]冯雷,夏先良.中国“走出去”方式创新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刘英奎.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M].辽海出版社,2005.

[3]王洛林.2013hijack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

[4]江小涓.“十五”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与重点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03,2.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篇6

【关键词】直接对外投资投资战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1]江小娟,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

[2]陈波,荣飞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统计研究,2008,08.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篇7

【关键词】直接对外投资投资战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1]江小娟,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

[2]陈波,荣飞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统计研究,2008,08.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篇8

关键词 中国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 竞争优势 战略选择

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回顾及其简要评析

1.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回顾

在国际上,影响广泛的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海默、金德尔伯格和约翰逊的垄断优势理论,维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巴克莱、卡森与拉格曼的内部化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1.1.1 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以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对象,采用了不完全竞争的基本假定和产业组织理论,首先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美国企业拥有的技术与规模等垄断性优势,是美国企业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垄断优势的产生在于美国企业控制了技术的使用以及实行水平一体化与垂直一体化经营。美国跨国公司拥有三类垄断优势:一是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如产品判别、商标、销售技术与价格控制等;二是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包括专利与融资、管理技能等;三是企业拥有的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该理论解释了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与决定性因素,以及产生这些条件的原因所在。

1.1.2 维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维农以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理论,提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产品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产品周期有关,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产品周期运动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变动而作出的决策:在产品创新阶段,美国企业主要通过出口来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在成熟阶段,美国企业考虑并进行对西欧等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在标准化阶段,美国企业开始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该理论首次在跨国公司理论研究中增加了动态分析和时间因素,解释了美国企业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选择。

1.1.3 巴克莱、卡森的内部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卡森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

该理论从国际分工不通过世界市场,而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来进行这点出发,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跨国公司的性质,并由此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其中市场不完全性及企业的性质是内部化理论的核心。该理论有助于说明各种类型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其后有些学者将技术优势及内部化概念进一步引申,以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该理论还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安排这三种方式之间选择的依据。

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以前的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研究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认为跨国公司正是国际分工的组织形式。

1.1.4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里丁大学教授J.H.邓宁提出了他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由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组变量决定。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直接投资与许可证安排之间的选择。同时这三组变量的结合决定了各国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类型、行业及地理分布。

该理论从各国经济活动的结构、经济环境与政府政策的特点说明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的起源与特点,并把它们与各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的特征与类型联系起来。还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与结构联系起来,研究了各国国际生产或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性质。

1.1.5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以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产业是指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门以及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过程或部门。凡是本国已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小岛清认为,国际贸易是按既定的比较成本进行的,根据从比较劣势行业开始投资的原则所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扩大两国的比较成本差距,创造出新的比较成本格局。据此小岛清认为,日本的传统工业部门很容易在海外找到立足点,传统工业部门到国外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地区进行投资,其优势远比在国内新行业投资要大。

1.2 简要评析

这些理论始终以欧美各国的跨国公司先行者们为研究对象,例如,垄断优势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研究对象仅是美国企业;内部化理论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欧美国家企业。其主要内容是解释海外直接投资行为,揭示其中的。其中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被认为是现有跨国公司理论中最权威的一个,虽然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但总的说来对于发达国家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较大的阐释力,同时对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上述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人类经济技术状况背景下提出的,这种状况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而难以很好地解释跨国公司近10年来的发展,很难解释价值链“爆炸"的诸多。

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问题

2.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中国商务部数字显示,2003年,经商务部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非类中资企业达51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20.8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5.7%和112.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一、二、三产业中都有分布,其中,服务贸易、工业生产加工、农业与农产品开发、资源开发等行业相对集中。

2.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中国境外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0.15%。据统计,吸引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为1∶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而中国仅为1∶0.09。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也并不高。尽管近几年中国海外投资质量和档次有所提高,出现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项目,还有一些高企业积极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建立独资或合资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中心,但总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仍然偏小。由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类似产品的竞争,这类项目拓展海外市场的前景不甚乐观。

第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不尽合理,这也影响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46.8%在港澳地区;其次是北美,占13.7%。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要想企业在海外投资影响力和竞争力扩大,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但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较快。10年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76.8%,这将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力。

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由于企业战略环境在20世纪最后十几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化、技术信息化、“温饱后”,汇成自工商企业诞生15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而且企业跨国经营已成为其在全球化条件下成长的一般方式之一。若干原来没有什么竞争优势的公司却通过跨国而取得了竞争优势。作为未开始或正开始进行国际化经营时就面临着国际市场中的许多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阶梯中总体上处于中游地位,这种特定位置决定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同时存在。一类是利用既有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即以发挥局部相对优势对更低阶梯的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另一类是通过跨国经营获取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即以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为目的而向更高阶梯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3.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地理区位选择要根据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目标和中国企业本身优势来决定。如果企业以开辟市场、增加产品销售为目标,则应以发达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如果企业以利用国外资源为目标,则应到资源丰富而投资办企业环境又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例如林业开发应以北美为主,矿产资源开发应以澳大利亚为主,如果企业以获取技术管理为目标,应选择发达国家为主,如欧洲、北美和日本等;如果企业以提供服务为主要目标,则应选择发达国家和石油出口国为主,因为这些国家国民收入水平高,对服务业需求也很高。

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较好,投资于发达国家有利于汲取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使中国企业绕过非关税壁垒,直接在东道国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但发达国家市场竞争激烈,优惠措施较少,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和、赋税风险。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中国的传统市场,对外资优惠措施多,对技术工艺水平的要求比发达国家低。对其投资有利于利用其资源优势,同时带动中国相关机械设备、技术和劳务的输出。但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环境较差,且受、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较大。

3.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国际经验表明,不管是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是亚洲新兴化国家与地区,其产业选择大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型———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获取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生产性资源是现阶段海外投资必须考虑的投资重点,因为像生产活动中的铁矿、石油和木材等资源在中国已变得日益短缺。但是,资源开发业毕竟属于低附加值的行业。而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效地实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中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从以资源开发业为主转向以制造业为主,加大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

(1)由于中国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对中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我们认为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成熟的标准化技术和适应较小市场需求或适应当地投入要素的技术。由于本国(地区)市场容量较小,资金技术实力较发达国家不足,他们往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进行改造,使之符合自身需要。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海外子公司充分利用这些已经发展成熟的小规模劳动密集型技术进行生产。由于这些技术更符合那些国内市场有限、劳动力众多的发展中东道国的实际,因而在这些国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迄今为止,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虽然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纺织、冶炼、化工、医药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轻型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阶梯度较小,易于为它们所接受。

(2)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优势产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它将决定中国未来在国际投资领域的竞争力。

高、尖、精技术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稀缺的资源。因此,中国海外资源性投资的一个重点,应是寻求高技术资源。新技术革命以来,欧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是全球和先进技术的先行者,特别是美国在机、生物工程、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占有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都重视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其主要动机之一就是追求美国的高,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求在高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作为后发展起来的中国跨国公司应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通过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密集型投资,以获得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对产业的选择和对投资区位的选择,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成败的关键。实际上,区位的选择与产业的选择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实力特点进行产业和区位选择。政府也应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向世界,同时,应提供政策性指导,这有助于减少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盲目性,更好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的既定目标。

1 龙永庆. 跨国经营管理百科全书[M]. 北京:远方出版社,2002

2 王志乐. 走向世界的中国跨国公司[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3 赵春明. 企业战略管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4 中汉经济研究所跨国企业研究部. 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外商直接投资成功案例范文 下一篇:古典音乐的体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