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范文

时间:2023-11-28 17:35:08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1

关键词:中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问题;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和思考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提出问题理所当然成为教学的起点。但纵观目前课堂上大量的教学提问,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充斥课堂。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从提问入手,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变得至关重要。

一、中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目的不明确,实效不高

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不分主次、信口开河地提问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2.所提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

难易恰当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反之,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课堂上,提问问题难度不当有两种表现:

一是问题过浅。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多以课本上的基本知识为主进行提问,学生只需复述、记忆或背诵就能够回答教师的提问。还有的教师上课经常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已经成了口头禅。这些问题属于单纯性判断,几乎没有思考的价值,这类问题问得多了,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是问题过深。问题过深的情况表现为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提问题思维跨度过大,学生经过努力也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3.提问对象把握不当

首先,提问对象过于集中,一些教师上课总喜欢提问那些表达能力好和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

其次,教师提问对象无针对性。局限于向前排和中间区域的学生提问,按照学生花名册依次提问,或者按照座次提问等。

第三,提问不注意层次性。没有针对优生、中等生、学困生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一声雷”式齐声回答,满足于课堂虚假的繁荣。

4.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

教师在课前都备好了教案,每一节课要完成一定的教学进度。有的教师为了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在提出问题后希望学生能够马上作答。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教师的提问等待时间都不超过一秒,然后就指定学生回答,如果学生一秒钟之内不能回答,教师就会自己给出正确答案,或者指定其他学生回答。

5.教师为“提问”而提问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往往以教师在课堂中是否与学生有互动和交流为基本标准,而互动和交流的首要指标就是提问。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提出大量的问题,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致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教学效果,仅仅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6.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手段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往往就会叫这些学生来回答问题。这种“惩罚式”提问虽然可以警告那些听课不专心的人,起到课堂管理的作用,但这样的提问同时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容易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

7.先点名后提问

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尤其是在对以往知识的回顾当中,常常会先叫起某位同学,然后再提出问题要求回答。被点到名字的学生站起来了,还不知道要回答什么,心中惶惶不安,其他学生则不集中注意思考所提问题,往往会造成一个惊慌的局面。

8.忽视了提问后的反馈和评价

(1)注意力的忽视。就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有时会目光游离。这时,学生会很迅速地结束回答,也可能事先想好的要点都忘了回答。这种消极的肢体语言会大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缺乏教学艺术,他们不知道注意和倾听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舞,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2)重提问而轻反馈。有些教师上课的时候也是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当学生在回答时,却经常把学生晾在一边,有时学生刚刚回答,教师就截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3)忽视了提问后的评价。有些教师并不是在每个学生的回答后给予评价,仅对部分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不利于体现教师的示范作用;有些教师不注意评价的艺术,评价直白,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甚至讽刺挖苦,忽视了对有错误的学生的鼓励,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教师虽然重视肯定的评价,但总是一成不变的评价“好”“很好”“不错”,虽然这样的评价短期内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长期来看,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不会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提问要讲究策略,不讲策略的提问是无效的提问,因而精心设计和选择提问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明确提问的目的,教师要知道该问什么和问什么类型的问题,避免在课堂上随意而问,无的放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设计意图明确的各种提问,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教师要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将问题写在教案里。

2.提问要认真准备、精心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提问要实现教学目标,取决于教师的精心备课。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师充分的备课是分不开的。教师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2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

在平时教学中,不切实际的提问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影响教学的质量。在课堂提问中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

课堂提问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虽然要有一定难度,但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

俗话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效果可言。

(2)教师提问的语言不够准确

我们知道,课堂提问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准确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准确的语言,就是提问的语言应该滴水不漏,不能有空子,不能含混不清,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出现错误。同时语言要简练,不能啰嗦,不能重复,要做到言简意赅。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提问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不满意的提问,需要我们引起注意。

(3)教师课堂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化

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必然存在着好、中、差,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时统统都让好学生回答,而忽略后进生,就会造成两极分化。而且许多教师经常提出类似“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也难于使教师从学生回答中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

(4)教师提问密度过大 缺乏科学性

提问虽然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满堂灌”和“满堂问”是同样不可取的。如果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有些老师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这样不利于学生思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问要适度,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以上所列举的种种误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质量,而且也使有效教学难以获得可靠保障。所以,我们应反思如何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 转贴于

二、课堂提问中实施的有效措施

1.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封闭心理逐渐加强。教师应从初一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提问时应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要积极与学生共同讨论,创设和谐民主氛围。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喜欢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教师应依此在课堂中给予答题学生鼓励性评价,使提问的气氛和谐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保护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也为教师提问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就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而巧设问题情境,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

2、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 激发思维兴趣

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才能赋予学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首先,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教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设问既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服务作为设问的出发点,使设问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其次,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再着,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3、优化提问的思维氛围 促进积极思维

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丧失信心。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但是,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问题;探究性思维;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现代中学教材教法论认为,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而课堂提问是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相互交流的重要教学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有效的提问。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体会,谈谈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置有效问题的一些注意点和有效提问的几个方法。

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置有效问题的注意点

有的教师在上课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提出一个问题后,多数学生保持沉默,只好教师自己问,自己答。学生再听不懂,教师就怪学生不认真听讲。其实,这样的提问毫无效果而言,教师所提的问题,超出了学生所能解决的能力范围,导致思维的断层,学生只好沉默不语。所以,有效提问的前提是设置有效的问题,有效问题设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所提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奇心是一种动力。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探究性思维,从而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几何里讲“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有个人说:我一脚能跨出3米。同学们说可能吗?”看似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从而激起学生探究性思维并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2.所提问题的难易适度

所提的问题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学生的思维与认识对象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问题要寻找这个“发展区”。

3.所提的问题要有梯度

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所提问题要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

4.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仅意味着模仿和记忆,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即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思考与交流,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切不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而匆忙地包办讲解,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有效提问的方法

1.新课引入:“以旧带新”的复习提问法

新课的引入,必须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以此方式创立课堂新意境,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新的知识铺路搭桥,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复习提问时要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挑选要提问的内容,在提问中让学生由旧知识进行联想、分析,并进行延伸拓展。例如:讲“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3)从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到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得出“n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既回顾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又能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观察发现:可以将长方形、正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和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n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让学生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展开层层论证,开辟了知识新领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此种复习型提问属于回忆与记忆性提问,主要是把学过的知识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强化记忆,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新概念、新性质,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新思维活动。

2.新知识讲解:“以问过渡”的启发性提问法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启发性提问能创造信息差,教师例题讲解时精心设置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接受信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即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学生想解决而又不能立即很好解决的问题,形成认知矛盾,来揭示与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选准切入点,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追问来启发学生发现认识过程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掌握正确知识;通过在教学重点处设问,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质量;通过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中有效提升自我学习能力。长此以往,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新旧知识类比的提问法

课堂提问有时不能仅仅就知识表层设计问题,否则往往仅是书本知识的重复而使提问题单调。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已学知识中的相似知识,通过提问进行类比,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

例如:在讲图形变换中的最值问题时,如图1,在直线l上确定P,使PA+PB的值最小。讲完此例就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1)平面直角坐标的背景下的问题:已知A(1,3),B(5,1),在X轴上找一点P,使得AP+BP的值最小,那么P的坐标是___________。

(2)圆背景之下的问题:如图2,圆的半径为2,点A,B,C在圆上,OAOB,∠AOC=60°,P是OB上的一个动点,PA+PC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P][A][B][C][D][E][P][A][B][C][O]

图2 图3

(3)正方形背景之下的问题:如图3,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E为AB的中点,P是AC上一动点,则PB+PE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

这样层层设问,就能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层层设问,点拨思考,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不仅是知识信息反馈交流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必须讲究设置有效的问题、有效提问的方法与技巧。上述课堂提问法不应被孤立地单项使用,教师将其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策略

课堂提问是初中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师生交流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怎样发问?问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巧妙的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子教学,做到恰到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一、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自己问,学生答;教师不应把学生单纯的视为被提问的对象;而应视为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精心设问,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用教师的教学机智营造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设疑问难,启发思维,创造一个教学相长的民主气氛,使每位学生都有“发问”的机会、时间和场所,使每位“发问”的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热情、信任和尊重,从而受到鼓舞,课堂应留有自学时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二、激发学生的认知思维

俄罗斯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并螺旋上升的.对于处于所有能力水平的学生,教师只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以及提问的方式、方法,都可以启发各层次的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因此,教师应很好地驾驭课堂,要倾向于严格调控课堂秩序并提出较简单的问题和复杂性问题,以激发学生较高认知程度的思维.此外,教师的提问还要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要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其能够思考问题并理解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完成对高认知问题的探索。

三、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标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成功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要目标明确,提问从整体目标出发,要考虑教学的整体效应。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从教学目标出发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巧妙提出,要有利于完成该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哪些知识点需要提问,提怎么样的问题,采取怎样的方式提问,如何进一步提问,还要考虑使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形成何种能力与品质,都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问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够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四、提问需给学生以时间思考

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就立即要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时间,没有开动脑筋,因而不能很好地回答问题。提问后一定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但到底留多长时间合适呢?这要因问题的难度、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思维敏捷程度而定了通常对比较简单的铺垫性、过渡性的问题,或为了考查学生对某个问题熟练程度和反应速度的,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可以短些;对比较重点的问题或为了巩固复习而提出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可稍长一些;对较重要的、比较繁琐的问题.要让学生思考较长一段时间后再叫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时教师还要再等待一段时间,让在下面听的学生有时间思考答案的正确与否,然后再指定学生补充和评价.如果没有错误或者补充,就可以提出新的问题。

五、提问时要面向全体,问题的设置也要具有层次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教学内容要面向每一位同学,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同学,好的提问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这样不利于创造一个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我们发现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群体效应可以让大部分人参与共同思考,可以“多带少,好带弱”,怎么理解呢,就是大部分学生如果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度高的话,就会带动少部分学生也想参与,而且还可以互帮互组,这样全班学习质量就会大面积提高。而对问题的设置也要体现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六、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源泉,也是决定课堂提问效果的关键。高素质的教师能够用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不断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挥着导师的作用,而素质较差的教师则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不断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应该首先从提升自身素质的角度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也要对其他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技巧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学生的心理.为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这就为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各方面的知识都在不断更新,初中数学教学也是这样,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改革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也要适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满足教学内容的变化,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加有效的知识量。

七、结束语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教材、教师与学生有效融合的主渠道。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们的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欧阳茂. 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几点思考[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1(05).

[2]王宏良. 浅谈课堂提问[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19) .

[3]刘长富,彭小玉.浅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新课程(教研). 2010(09).

[4]梁梓,崔梅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04).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5

一、课堂提问的误区

1.课堂教学中出现“满堂问”

在新课改思想的影响之下,很多教师都希望能够营造一个师生频繁互动,轻松愉快的课堂,于是一些教师把提问作为法宝来频繁使用,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顾所以,频繁提问,让一节课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师问学生答的过程中度过,既不注重提问的质量,也不注重提问的目的性,而仅仅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从而使得提问流于形式,难以发挥较好的效果,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

2.提问的难度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这样才有利发挥提问的作用,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然而很多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总是倾向于提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认为这样的问题才是高质量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么所提问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学生的知识面,要么在还没有开始讲课就先提了一些非常深化的问题,让学生觉得无法适从,这样,很多学生都被这些太难的问题给吓到了,从而逐渐形成了只要教师一提问学生就把头低下的奇怪现象,试想这样的提问又怎么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3.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太短

一般而言,只要不是太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在回答之前都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然而很多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却十分吝惜时间,只给学生留下很短的时间进行思考,当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就迅速要求学生作答,而当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教师要么不断地重复问题、要么换其他学生回答,或者在经过短暂的等待以后,教师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总之,教师在提问以后很难保持沉默留给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

4.教师的提问用语不恰当

很多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由于一些用词上的不当,也使得提问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很多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往往习惯于这么说:“有没有同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可能教师在强调问题简单的时候本意是希望鼓励学生勇于回答问题,但是殊不知,一旦教师把所提的问题归结为“简单的问题”,其潜台词就是这样简单的问题能够回答出来是理所当然的,而一旦回答不出来就是非常不应该的,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很多学生都不敢轻易的尝试,从而导致教师即使再强调“问题简单”,也很少有学生愿意回答问题,这很显然是与教师的意愿背道而驰的,会影响到提问的效果。

以上提问环节中的误区都是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经常犯的错误,那么,究竟怎样的提问才有利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增强提问的教学效果呢?

二、实现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1.明确提问的目的性

我们进行课堂提问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有效的提问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目的性,作为教师,在提每一个问题的时候都要清楚的知道这个问题的提出需要达到哪些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巩固一些基本的概念、公式、法则等,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复习式的提问,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提问一些理解性和应用型的问题等,总之就是要针对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让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样才能够保证提问的有效性。

2.提问要把握“度”

太难的问题或者太简单的问题都不是有效提问应当具有的特点,作为教师要在提问的时候时刻把握提问的“度”,使得问题的难度始终维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提问的对象最大限度的扩大,另一方面,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

3.要重视提问的启发功能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要通过适当的提问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也是提问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要注意多提问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通过提问来拓展学生思路,启发他们进行思考,当然,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只有在进行了充分思考以后才可能获得新知、开拓思路。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6

【关键词】有效性;阅读教学;课堂提问;思维品质;高效课堂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大有学问。课堂提问既是师生对话和交往的重要形式,又是引发师生之间对话的手段。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概括,达到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

所谓有效提问,就是以有效研究性的策略提出有效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得以发展,思维品质得以提高。有效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精心预设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时生成适当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参与对话,全面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反思与实践的教学过程。

课堂提问问题设计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不妨把问题分为以下几类:(1)事实性问题。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可从教材中获得答案。其目的主要是检查学生的事实记忆。(2)经验性问题。主要检查学生对所学文本进行阅读筛选信息从而分析和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类问题需要学生思考,但最终答案往往是唯一的。(3)创造性问题。主要检查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对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产生独特、新奇的答案。(4)评价性问题。主要检查学生根据一定的准则和标准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一般没有标准答案。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有效的。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所收获呢?对于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和理论修养都不甚丰厚的中学生而言,期望教材文本短时间内直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得到知识上的教益和美的享受是不切合实际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教学之前,学生在阅读课文,尤其是阅读欣赏经典作品时,往往思想上是困惑迷茫的。他们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学习与借鉴什么。即使偶尔有一些美的体验与感悟,也往往是凭借直觉,无法从理论上加以阐释,无法用言辞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从认识论上来说,远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这就亟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而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引领学生直切文本主旨,直奔知能要害,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倒不是什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提问,以及学生思考后的讨论、点拨与回答。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击中课文实质要害又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课堂教学情感的波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没有引起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大量无效提问的现象。如问题太简单,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上的提问可达近百个,这些问题琐碎杂乱,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不能反映中学语文的特性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教师不是从语文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即围绕思维、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设计问题。

第二,问题本身不具有一定的价值,所提问题既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不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一味以成人的心理去评价、约束孩子。

从学生角度讲,学生感到一直被老师被动提问,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故意不思考、不回答老师提问的逆反情绪。再加上教师放不开手脚,对教案是“步步为营”,就进一步约束了学生的思维。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反思:带有问号的题目就是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吗?不是。那些全班同学不用思考便齐声回答的题目,显然不是有效的教学问题设计,而学生听了后不知所云的问题也不是有效的问题设计,那些没有边际的讨论话题更不是有效的问题设计。那么什么是语文课堂中有效的教学问题?怎样才能设置有效的问题呢?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祝福》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先生将她的不幸总是设置在一个特殊的季节里,那是什么季节?这个问题显然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起不到启发的作用。鲁迅先生“将祥林嫂的不幸设置在一个什么季节”不是一看便知吗?这个问题几乎用不着思考便可回答。难道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正儿八经地向高中生提出?显而易见,类似的问答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反而会使课堂结构松散,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于只是让课堂添些混乱而已。这样的提问是课堂组织教学中应尽力避免的。

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着力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呢?

首先,教师应该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这是预设有效课堂问题的必要前提。

每篇课文都有自身的特点,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准确地认识有关的特点,把握要点,明确重点、难点,只有熟练地驾驭教材,巧妙地设计编写课堂提问,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释疑解难。如果教材掌握不熟,只从表面看问题,肤浅地提出几个问题,那么,学生就永远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只有吃透教材,才能选好提问的突破口。比如笔者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在全面琢磨了教材之后,紧紧抓住了一个“味”字。作者汪曾祺是一位美食家,他给我们介绍的端午的鸭蛋定然是美味,我们来品味品味,端午的鸭蛋到底是什么味?然后由高邮鸭蛋的多味引到汪曾祺语言的“多味”――方言与文言语言相结合的语言风格,从这个独特的语文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和赏析这些特色语句。这样不仅能将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又能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提问的对象。学生的基础和智力有差异,个性、社会环境、生活空间等也有不同。对同一个问题,问甲生有效,问乙生未必有效。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如果让学生将安塞腰鼓震天撼地、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读出来,出生在北方黄土高坡的学生可能更有优势,江南的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再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提问一些有关恐龙灭绝的知识,男生知道的就多一些,女生知道的就少一些。只有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实际能力了如指掌,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问,才能为设计课堂提问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上公开课,更需要老师能够察言观色。《范进中举》一课教学时,如简历内容,什么地方看出他疯了,他疯了以后谁救了他?胡屠夫对范进这个女婿前后的称呼有何不同?等等的简单问题,老师让那些不太自信的学生回答,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或者可以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以活跃课堂气氛。而有难度的问题就不宜采用上述方式,如在描写范进疯了一段中,作者吴敬梓用了很多“一”,为什么会重复,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提这类问题时,教师若不作观察,胡乱点将就容易产生尴尬的局面。

其次,一堂课的提问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控制问题的数量及层次,过多过杂的提问必然会让学生疲于应付,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我们认为,一堂语文课提问数量应该在六七个左右,其存在方式绝对不是简单的平铺,而是由主问题和分解问题组成。主问题就似整堂课的脉络,又似学生走进文本的航标。《范进中举》一课是这样设置问题脉络的:1.范进的简历。2.写范进的“疯”有一个段落,读后有什么感受?3.还有谁纷纷登场,你印象最深的是谁(引出胡屠夫)?4.在胡屠夫、父老乡邻、张乡绅、报录人当中,你认为很有意思的是谁(引出父老乡邻和张乡绅)?5.所有人都出现了,可还有谁没有出现(引出儿子以及主题)?显然,对于这篇小说老师采用对各个人物在整个小说情节中的不同表现的分析,最终挖掘出这个时代的特征,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预设问题的方式,无不使学生的思维在这四十几分钟内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然,大问题只是大树的枝干,没有叉枝,没有绿叶的大树是不丰满,也是不完美的。而那些分解问题恰恰充当了叉枝,充当了绿叶。如范进的简历是由姓名、性别、婚姻状况、籍贯、年龄、从事职业、生活状况、家庭成员以及中举反应九方面加以展开的。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文本认识了范进,了解了范进在中举之前的各种情况。放在一定背景中的人物分析才是有价值的,也为引出下一步范进“疯”的赏析。另一方面,这种类似征婚的介绍方式,在整堂课的一开始,就如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喜欢上了这堂刚刚“上演”的语文课。

第三,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如教学《失街亭》时有人设计了问题“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这就未免过于简单。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启发性,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如果换一种方式向学生提出“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街亭对蜀军有怎样的重要性?何以知之?”之类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些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这种问题既具体又有思考的余地,较好地为学生体味那特有的意境、领悟文章描写技巧起到了引领作用,能够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同时,轻松地完成对该文段的赏析,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第四,所提问题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的学情,还能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语是理解的难点,也是体悟朦胧诗特点的重要语句之一。教者若泛泛地讲朦胧诗的特点或诗句的理解要领可能效果不好,但若就此诗句设问:“这两句话矛盾吗?从字面看两句分别是什么意思?如果进一步深入还可作何理解?”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进而引发对看来矛盾的诗句的仔细品味。这样提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此诗,加深了对诗的印象,还在于可让学生从对诗的实际探求过程中悟到读诗的要领,跨进诗的大门,形成感悟诗的能力。

第五,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如教学《失街亭》时,若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想。若改问“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第六,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得最终不知所问所答是为何而来。如有人教学《祝福》时问:“迎春祝福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在她捐了门槛之后,四婶一句‘你放着罢,我来拿’将她永远钉在十字架上,她的最终结局就只能在一片热闹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这热闹的祝福,更强烈地反衬了祥林嫂的遭遇,那么,祥林嫂究竟是如何死去的?”这一问题着眼于问祥林嫂死的方式,从课文看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倘若因学生的答案各异而就此展开讨论,那不过是将注意力分散到无意义的事情上罢了。因为就《祝福》而言,鲁迅先生要揭示的并非祥林嫂死的方式而是她死的原因,祥林嫂是封建主义余孽的受害者,不管怎样死,并不改变这一性质,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去谈她的死,实在是难免有与教学目的脱节的嫌疑,这样的提问是不足取的。

【参考文献】

[1]陈存国.《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7

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观点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我们不再提倡“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更加关注每个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教给了学生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是每个教师都关心的问题。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所有的老师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设置有效的课堂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来,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在这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然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教师预设的问题流于表面,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产生的过程;再加上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等等,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样的话,不但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预设有效问题。对于如何预设有效的问题我自己有如下体会:

一、课堂提问要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

实施素质教育之后,教师接受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教学的一个标准。然而,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互动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实际上由于问题不鲜明突出,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更加不可能在课堂上理解整个知识产生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在面对课堂教学时会失去学习的耐心,更加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变成恶性循环。所以在课堂提问中要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

二、课堂不光要重提问,更要重视提问后学生的反馈

有些时候上课之前也是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当学生在回答时,却经常把学生晾在一边。有时学生刚刚回答,老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数学教学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留下“更美的风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例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提出问题: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当学生得出||PF1|-|PF2||=常数(小于|F1F2|)后,可以将条件进行如下改变让学生思考。将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对于上述问题在椭圆的概念中已经研究过了,学生自然会产生联想,从而更加能深刻理解和记住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

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但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三、课堂提问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有经验的老师提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讲解函数图像的时候,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了初中里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函数图像,在讲解如何画出函数y=︱x-2︱+1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复习函数y=x,再进一步变形在老师的帮助下画出y=︱x︱的图像,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函数y=︱x-2︱+1的图像,假如直接让学生画出函数y=︱x-2︱+1的图像可能学生就有些困难。

四、课堂提问要注意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合适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问题情境。如果教师选择合适的角度,往往很容易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到问题情景,结合现实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整个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如我在讲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创设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中,让同学们观察教室内上房梁的任何一条线和地面上的任何一条线的位置关系,因为学生都身在其中,所以他们每个人都会去看、去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到底谁的答案正确,这时再进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兴趣增强了,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假如直接让学生凭空想象,学生就会感觉很困难。再比如我在讲解集合的概念这一节的时候,在给出集合的性质之前,给出问题“请大家挑选出班上个子高的人”,这时肯定学生不知所措,那再问“请班上个子在185cm以上的站起来”,这时学生肯定会在老师的两次提问中找出答案。在这样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很快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的,最终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篇8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21-02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心理,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和提问方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

1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的调查分析

1.1问题目的性不明确。虽然新教师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同时,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了很多问题,但是效果往往并不好,原因是问题目的性不强。

1.2问题意义缺乏准确性。新教师都知道课堂提问题意一定要明确,不然学生不理解题意,影响课堂效果。但是由于新教师缺少课堂经验,要么问题的语言不明了准确,要么所提问题内涵过宽,语义含糊不清,使学生不能够准确回答。

1.3 问题缺乏新颖性。新教师知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性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大部分新教师提的问题都还是索然无味的。

1.4问题难易不适中。既要使问题富有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索激情,又要使问题处于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新教师都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他们表示问题富有思考性和挑战性不难,难的是把握好学生现有的能力。

2有效提问的方法

2.1提问要注意角度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新颖性,问出学生的激情。

所谓“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有价值,出乎学生的意料,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好奇心是对新事物产生探索行为的一种心理倾向,是积极思维的内部动力。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素材提出问题,能够使学生把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上来。教师在课堂上的智慧有时就体现在提问的角度上,能够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而有疑”之间。找准一个好的切入点,能轻易启动学生灵感的大门,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通过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质疑,生发要把事情弄明白的强烈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2.2提问要注重问题的难度和深度;

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做出回答。因此,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适宜。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而难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智力范围太远,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减低学习兴趣。我们提倡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5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曲题直问,逆向提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因此上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设问,即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所谓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既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够的着。

2.3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2.4问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情感需求,为学生建立信心

学生之间是存在很多个性差异,教师必须要了解和适应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展开课堂教学,课堂上提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同学,尽可能适应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尽量为学生减少思考的障碍,提高学生思考的效率,学生才会越学越来劲。其次,我们要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个性,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与深度,发挥创造力。特别是不同的层次的学生能回答的问题都不一样,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照顾中下水平的学生,简单的问题多给机会他们,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了。总之教师的提问也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差异及情感需求。

2.5把握提问等候时间

提问等候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同学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的无形无踪。老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全班学生思考一番,然后再指名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

上一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 下一篇:消防安全问题整改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