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28 17:35:07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篇1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更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往往将目标定得很高,早早为孩子规划好难以企及的奋斗目标,现在,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成为许多家长督促孩子读书的指导思想。所以孩子能否考进重点中学就成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如果超过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及身心健康。

2.偏重智育。当今社会,家长对独生子女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分数了。不少的家长以为孩子只要得高分就一定能成功,分数几乎成了孩子立足家庭的支柱,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更是家长的命根。孩子教育培养,财力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家长们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为孩子请家教,买参考书,辅导书,甚至几千上万的诸如钢琴类乐器都不眨眼的买回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花钱帮孩子选择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作文、英语等兴趣班,不辞劳苦的接送,不顾孩子是否喜欢,最后还是得其反,致使孩子从小就受到心灵和身体的摧残,厌学、逆反心理重,小小年纪就被磨损了灵性,失去了童趣。

3.过分的溺爱孩子,对孩子干涉过多。家长把向孩子灌输知识当成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在生活上却越俎代庖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另一方面,对孩子的要求不加分析就予以满足,对孩子的不合理做法也听之任之,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娇气任性,唯我独尊的心态,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反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

4.缺乏与独生子女的沟通,忽略精神上需要。单一的家庭结构,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孩子缺少交流,尤其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父母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帮助孩子扬长避短,思考分析现代社会给孩子带来的困惑及错误观念。精神富足的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会更强,他们大多心胸开阔,性格开朗,不易被生活工作的挫折和困难吓倒。

二、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1.德行教育,从小抓起。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是唯一的,就把孩子摆在特殊的地位上,处处把他当成中心人物来对待,而应让孩子从小感到自己与别人一样,相互是平等的,且在行为上也要严格要求孩子,如尊敬长辈,对人有礼貌,热爱劳动,助人为乐,做事懂得为人着想等等。作为家长应该从小给孩子的德行打下夯实的基础,在这张白纸上编制出美丽的蓝图,去潜移默化的教育他们,如果家长对孩子从小表现出的不良行为不给予及时解释与纠正,而顺其自然的发展,那么,这样下去就会让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一旦这些坏习惯得以养成,以后就很难改正了。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应严格要求。美国家教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用美国一些教育方法。在中国,大多数家长谋杀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认为孩子的任务只有学习,其他都全部包揽过来。过分的保护孩子,会妨碍他们身心正常的发展,变得脆弱,胆怯,依赖心增强,放弃尝试等。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在最基本的生活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应该遵守的规则必须严格要求执行,决不能姑息。在生活中,要舍得让孩子吃点苦。摔倒让他们自己爬起来,困难面前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且让孩子分担家务,通过劳动使其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逐渐形成义务感和责任心。

3.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和环境。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和环境,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参与到儿童社会中去。因为他们年龄相似,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极易互相影响。人都是有尊严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你在孩子面前夸别的孩子时,你的孩子一定会达到你想要的标准,这种模仿作用是任何教育方式都无法代替的。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儿童身上,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因为他们之间往往无所不谈,一旦形成一个健康、活泼、向上的学习共同体,最容易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成长阶段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家长要鼓励孩子去找伙伴,并尊重他们的活动圈子,同时也要欢迎他们的伙伴进家门,给他们固定的活动范围。

4.提高家长素质,注重教育方法。家长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要为能教育好孩子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真正做到科学的家庭教育。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而家长要教育孩子,就要从完善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多看修身养性的书籍,端其行,正其身。在教育方法上,首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态度、方法上保持一致、协调行动,不要在孩子面前针对教育孩子问题出现明显的冲突,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无法形成正确的是非曲直观。其次,有句话叫“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该宜早不宜迟。另外对孩子的行为纠正也应该注重即时性,不要让孩子错误的行为任意发展形成坏习惯。最后,家庭教育的氛围应该是民主的,是讲道理平等对话的氛围。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才能以诚相待,才会心悦诚服于家长的教育。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每位家长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有许多的经验。只要家长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因人施教,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常和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篇2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080-03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呵护孩子,转变为既要呵护孩子,重视孩子的质量,又要重视家庭教育,保证其教育的效果,许多家庭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并且甘之如饴。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他们的教育更是尤为关心,围绕着他们的成长、成才问题倾其所有,心甘情愿。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整个人生,也影响着一个家庭是否和睦;对于国家来说,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才是响应了我国少生优生政策的直接体现。因此,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然成为社会上一个热点话题。广大家长们为孩子付出了巨大艰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但与此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家庭教育不够理性

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家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多子家庭中,家庭教育有重新调整的机会。如果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不陈宫,那么还有机会在下一个孩子身上重新进行。可独生子女家庭就不存在这样的机会,他们的家庭教育机会有且只有一次。家长们殷切的盼望着孩子们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如果他们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家长们就会觉得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也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和睦。目前,这种家庭教育不理性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从古至今,孩子一直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对孩子有无限大的包容性,同时也有很大的期望。尤其的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无人能比,父母可以包容他们任何的缺点,同时,也对他们寄予厚望,甚至有些“厚望”已经超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过于盲目,不够理性,出现一些荒唐现象:即使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也会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要求,孩子要什么,父母就买什么;和其他伙伴发生争执时,父母百般呵护自己的孩子,并不指出孩子的过错……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当前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考试成绩也尤为关心,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才,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孩子一切的标准。因此,一些家长为了督促孩子能够提高分数,就会实行奖惩制度,分数高时,就会多发放零花钱;相反,分数低时,就会少发放或者不发放,甚至还会出现父母打骂孩子的情况,这也促使了孩子为了能够提高成绩,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考试作弊、改分数等等,这无疑会对孩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不单单存在于成年人之间,也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顾孩子喜欢什么,出生不久就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书法、画画、写作、钢琴等等,他们希望孩子学得更多,会得更多,将来得到的更多。有的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替自己完成心愿。不可否认,父母的这些付出一方面可以积累孩子的知识储备,开发他们的智力;但另一方面,学习的内容过多也给孩子带来了精神压力,导致道德教育的相对不足。这些都不符合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发展要求[1]。

(二)家庭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观都是希望子女成才,而成才的必经之路便是通过努力学习,提高分数去获得。因此,不少家长都围绕着如何高效的学习来教育孩子,这也体现了家庭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片面性。具体表现为:

1.忽视对独生子女集体意识的培养

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每天陪伴他们的只有长辈们和不会与之交流的玩具,这也使得他们缺乏集体意识,不懂得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和共同分享。加之长辈们的过渡溺爱,长此以往,会让独生子女养成孤僻、自私和任性的品行。

2.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

目前,许多家庭不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他们给孩子灌输的是一种只有学习好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放假对于孩子来说,也只不过是换个环境学习而已。父母不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不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并以“浪费学习时间”、“耽误学业”为由,把孩子禁锢在家里,让孩子面对写不完的作业和习题。

3.忽视对独生子女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更是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对他们的照顾无微不至。不少父母不让孩子走进厨房,帮忙做饭;孩子的脏衣服更是由父母全包。孩子遇到困难,无论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首当其冲的往往是父母。这就造成独生子女缺少自主意识和劳动观念,进而具有较差的独立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忽视对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锻炼

当代社会物质资源极其丰富,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过得好一些,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玩具、电脑、营养品等。家长们只要听到某某品牌的营养品有助于孩子的发育,无论价格多贵,都会不遗余力的购买,这种盲目消费造成了孩子的营养不均衡,“肥胖儿”也屡见不鲜。加之父母很少让孩子参加活动,一味的学习、学习,缺少体育锻炼,因此这些孩子并不健康。

(三)家庭教育方法不够科学

为了能让孩子金榜题名,学有所成,家长们用尽各种教育方法,其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当的方式。比如:首先,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承包了孩子几乎所有的劳动,穿衣、整理书包、洗袜子等等,他们为孩子提供的过多的关心和帮助,长此以往,致使孩子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自理自立能力较弱。其次,较为常见的就是父母打骂孩子,他们平时不注重方式方法,出现问题只会用暴力解决,仍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认为父母永远是对的,孩子的错的,孩子只能服从父母的命令,按照父母的安排做事,不能对父母说“不”。这种行为只会压抑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产生和父母对立的情绪。再次,也存在这样的父母、他们以工作为重心,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表现。认为学校才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老师没有教育好,他们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也导致了孩子对父母的不满。还有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是有些父母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不但不称赞自己孩子的优点,甚至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较,甚至在外人面前数落自己孩子,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德育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已经把过去的“应试教育”逐渐的加以改革和完善,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多途径的成才。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更应该注重其教育方式,要有h见卓识,从大局出发,积极配合学校的育人理念,让孩子不单单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在学习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友爱,乐观积极。帮助他们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二)培养独生子女的多方面能力

父母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时,不能只局限于学习,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首先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自立自理能力。把他们放在和父母同等的位置上,参加家庭劳动,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父母。鼓励他们遇到问题首先要自己努力克服,自己解决不了时,再寻求他人的帮助。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不躲避劳动,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其次是培养独生子女的集体意识。不少父母每天都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不断的学习,很少让孩子有机会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机会,这也使得一些孩子不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因此,父母在鼓励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时,与其他小伙伴多交流、多沟通,更要教育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时,懂得谦让和分享,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2]。同时还要鼓励孩子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父母要定期和孩子去锻炼身体,这不仅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好处,更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家庭更和睦。

(三)提高家长素质,建立和睦家庭

家庭环境会影响家中每一位成员的身心健康。作为父母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家庭氛围。同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要严于律己[3],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能采用老一辈人的教育方法,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积极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父母平时也要多读书,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这不仅会让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能对孩子起到一个耳濡目染的效果。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时,也要多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因为父母喜欢什么就要求孩子学什么,这样只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父母在要求孩子全方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十分重要。要做到爱孩子,但不宠孩子;要把孩子放在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放在家庭成员之上。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只是普通的一员,毫无特殊感,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四)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这不仅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方法,更适用于家庭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要全面、正确的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不能因为他们的“唯一性”,对其寄予过高的期望。第二,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会让孩子变得更好[4]。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多夸奖孩子,称赞孩子,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父母的骄傲。同时,适当的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不能一味的赞美孩子,在他们犯错时,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过错,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惩罚,让孩子在未来可以更加积极正确的面对自己犯下的错。第三,家庭中要形成一种民主氛围。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能用“父母”的身份压制孩子的想法,使孩子惧怕表达。

(五)加强同学校老师的联系

孩子的主要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父母要和老师勤沟通,密切配合,互相交流教育信息[5]。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在了解他们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帮助孩子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了解他们和同学之间的相处情况,这样更有利于和孩子的沟通。

总之,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多子家庭教育方式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在这种环境下对毒症子女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为了更好的培养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其成才,家庭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全方面、多方位的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与学校老师保持一致,齐心协力,只有这样,独生子女才会更积极、健康,家庭才会更和睦,社会才会更进步。

――――――――――

参考文献:

〔1〕刘畅.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徐运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研究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2):82-83.

〔3〕龚晓洁.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121-122.

〔4〕李营.浅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网络财富,2009(09):66-67.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篇3

关键词:独生子女;健康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106-02

健康人格对于一个个体的发展而言,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在现如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国家面临着诸多困难,对于独生子女这个特殊群体而言则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与挑战。独生子女的人格问题层出不穷,为了改善这种现状,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多方面努力。

一、健康人格的内涵

人格,西方意义上的人格强调“个人”表现出的独特方面。人格是一个人的总括性名称,健全的人格有一个稳定的心理能量层次,以支持观念和情绪的统整系统。西方的人格概念,极端重视个人,完全以个人为着眼点。中国观点中,不以心理健康与否论人,而论人“有格”“无格”或“格之高下”,典籍中写道:言有物而行有格,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中国把人格看成一种代表“人之为人”的形式。

健康人格则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和谐的状态。乔拉德认为,健康人格是人行动的方式,这种方式由理智所引导并尊重生活,因此人的需要得以满足,而且人的意识、才智以及热爱自我、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能力都将得以发展。

二、独生子女健康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独生子女所生活的环境太过于安逸,其在家中受到的关注度较高,导致了独生子女在性格上具有一些缺陷,比如正确接纳自我、合作能力、抗打击能力、社会的适应性都较为欠缺。因此,要格外重视独生子女人格问题。

(一)自私、至高至尊的心理倾向

独生子女自从出生便在家中扮演了一个特殊且特别重要的角色。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了独生子女最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这种环境是父辈们从未拥有过的。独生子女不仅是家中所有人的焦点,同时也是家庭中亲朋好友的焦点。这就养成了独生子女自私、至高至尊的性格。他们处于一个集体中,以自我为中心,并不能与集体其他成员和谐、融洽地相处,更别谈合作了。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层面较为薄弱,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二)心理压力重,无法承受挫折

父母往往会对独生子女寄予厚重的期望,他们希望“独苗”能够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时时会灌输这样一种理念,所有的爱与期望都集中于独生子女自身,所以自身必须足够优秀。一方面,对于独生子女而言,自从出生便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父母为孩子排除一切艰难危险,在这种情形之下独生子女并未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适当的压力会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但是物极必反,期望过高,压力过大,往往会使独生子女的生活一旦受挫,便会觉得生活无望,甚至会萌发轻生的念头。

(三)孤僻冷漠,缺乏感恩意识

相比之下,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伙伴,大多时间独自在家,在物质层面,父母尽可能地满足独生子女所有的需求。拥有的东生子女自己一人独自享有,久而久之,就会使得独生子女性格孤僻,为人冷漠,对于社会缺乏感恩情怀,不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取舍问题。

(四)正确三观的培养发生偏离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各种信息无孔不入,传播速度惊人。独生子女受到各种各样思想影响的机会增加,由于独生子女的知识层次、认识能力、接受能力和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的差异,会存在一些在思想认识、工作态度、道德品质等的差异。相比较而言,独生子女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独生子女终日沉迷于网络,不能正确对待人生,过多地浏览不良信息,甚至会染上不良恶习和与人相处带有严重的攻击倾向。独生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严重偏离,犯罪率逐渐升高。

三、独生子女健康人格问题的原因

(一)独生子女的主体地位与自身的发展失衡

独生子女自降生那天开始,就意味着是家里的独苗,确立了他在家中的独特与重要的地位。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年龄特征、阅历、自身辨别是非能力不足等原因,面对自身优越的物质环境,家中亲朋好友的关注,独生子女会形成一种任性、执拗、随心所欲等性格。独生子女所承担父母的期望并不能与独生子女自身发展成正比。过多地关注,使独生子女慢慢演变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至高至尊的性格。

(二)家庭的厚重期望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失衡

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期望和心血,希望能够培养出各方面足够出众的孩子。但是在独生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们往往会顾此失彼,仅仅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成绩好则高度表扬,不好则批评、打骂,过度干预孩子的社会活动,导致孩子心理压力重,人格问题较多。有的家庭属于专制严厉型,有的则是娇生惯养型,往往教养方式处于一个极端,极端教养方式导致了独生子女出现了各种人格问题。独生子女仅仅关注知识方面的积累,却忽略了实践能力的提升,导致他们无法承受挫折,抗打击能力较差。

(三)学校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国家将科学教育置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使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严重失衡。入大学之前,学校一味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学生个人则死记硬背。学校与个人的终极目标都是进入大学,完全忽略了健全人格的培养。进入大学之后,各种“考证热”,计算机、英语等,使得学生学习趋向于功利化。学生仅仅学到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对于人文科学知识的把握则尤为欠缺,正确三观培养的引导工作并不到位,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提升,但是道德和人格却存在严重的忽视。

(四)社会文化对独生子女的影响与教育失衡

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类社会相伴随地进入了信息网络化时代。但是互联网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却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信息容量巨大、传播迅速、开放等特点,尤其是它的内容良莠不齐,容易对独生子女的价值观造成困扰。学校教育五天所形成的价值观往往会被两天的假期时间所抹杀,独生子女上网成瘾所导致的人格问题不容小觑。

四、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策略

(一)改善独生子女心态,使独生子女正确地接纳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独生子女生活环境较为优越,且自身受到的关注度较高,使得独生子女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针对这个问题,应该用“后进转化法”进行教育,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引导独生子女通过自我思想矛盾冲突与协调,逐步纠正独生子女对自己不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得独生子女可以一分为二正确接纳自我,克服自私、至高自尊的不良心态。实施“后进转化法”应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把握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提高实效。其次,分析独生子女性格的形成因素,有的放矢。然后,采用综合教育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独生子女正确认识自身,一分为二。

(二)改变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养方式,提升抗挫折能力

改变家庭对独生子女过于溺爱的教养方式。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要严慈相济,有的放矢。采用激励教育法,鼓励独生子女多去尝试。对于生活中的困难,独生子女必须要做到亲身实践,自己解决。还可以使用榜样示范法,通过利用典型榜样,使得独生子女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独生子女顽强的意志和锻炼其抵抗挫折的能力。

(三)改善学校教育环境,注重人文教育及道德品格的培养

第一,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咨询。独生子女遇到人格和心理难题可以及时解决,三观得以正确及时的引导。第二,注重校园建设,将道德、信念融入校园文化。通过采用各种措施,从而加强学校的校风建设。第三,在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感恩活动,培养其感恩情怀。第四,学校更改学校指标,不以英语和计算机作为能否毕业的硬性指标。

(四)改善社会网络环境,净化网络空间

在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传播速度特别快,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开放性、参与性、隐匿性、自由性、跨文化性的特点,使得独生子女在成长中面临很多诱惑与挑战。因为网络的不良信息对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形成了巨大的侵蚀,所以针对这些现状,必须要加强网络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而言;其一,加强独生子女父母的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知识培训。其二,建立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其三,加大网络建设的财力、人力投入,建立完善高效的国家网络宣传机构,创办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文化传播产业。其四,采用法律和政策手段加强对网络的监控,深入细致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健康教育。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生活环境特别优越,但是在心理和人格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往往会成为一个家庭的悲剧。独生子女人格方面的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我国各个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榜样示范法、说理引导法、心理咨询法等,以独生子女个体、家庭、学校、社会为立足点,各个击破。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问题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关系着我们国家中国梦的实现。在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道路上,无论是独生子女个人及家庭还是学校与社会,都任重而道远且责任重大。

参考文献:

[1]贾馥茗.人格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黄俊官.论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篇4

一、社会方面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文化思想体系等。社会大环境影响着家庭小环境,进而间接甚至直接地影响着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其心理的健康。要解决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社会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人民只有物质生活有了保障,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有精神方面的享受,才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项工作如能做好,可以有效避免家长过分溺爱子女。

2 民政部门和司法部门要做好家庭协调工作,有效地解决家庭问题、调解家庭矛盾,防止家庭关系破裂,遏制离婚率的迅速上升,为独生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3 宣传、计生、教育部门要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家长培养民主的家风、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同时要调动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举办各式各样的家庭教育活动,密切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二、家庭方面

家庭环境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态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利于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要解决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家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提高家教水平,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庭是独生子女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其成长及其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校或其他社会组织所无法替代的。在融洽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独生子女最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因此,家庭要提高家教水平,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关心、爱护、帮助独生子女,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2 注重培养独生子女自理能力。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孩子如果没有自理能力,没有真才实学,就无法生存。然而,在现实的家庭教育实践中,许多家长事事为孩子计划周全,样样为孩子准备妥当,甚至将孩子成人以后的职业、房子等都提前安排好,留给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以便实现自己为孩子设定的理想。许多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缺乏自理能力,自私、懒惰成性、不思进取,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因此,家庭要立足现在放眼未来,走出家庭教育的种种误区,及时调整家庭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3 加强逆境教育。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失败与成功相伴,顺境和逆境共存,生活不会因家庭宠爱而改变其真实性。因此,要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家庭就应当认识到逆境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掌握一定的应对逆境的知识和技能。日本教育界已经认识到了逆境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育中贯彻执行。如日本的幼儿园在日常教育中让孩子赤脚走路,锻炼孩子的忍受力;让孩子在寒冷的天气里穿短裤在阳光下活动,锻炼孩子的抗寒能力和意志力。又如日本的中学在春秋季节送中学生到孤岛上生活,锻炼他们的野外生存能力。这种逆境教育培养了孩子意志坚强、不怕吃苦等优秀品质,提高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4 更新教育理念,实施民主式家教。

中国传统的家教方式强调惩罚的作用,“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观念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实践证明,这种惩罚教育具有明显的消极后果,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实施民主式家教,进行说服、引导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奉献精神,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毅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进取精神,有助于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等优秀品质。

三、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教育中,应以学校教育之所长补家庭教育之所短,促进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要解决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积极开展集体教育活动。

参加集体教育活动,有利于独生子女培养良好的品行,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可以开展运动会、文艺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读书活动、竞赛、社会实践、军训、专题教育、主题班会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交往能力、集体荣誉感、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勤劳、俭朴、合作、自立等优秀品质。

2 优化家庭教育,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通过指导、交流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改进家长的教育方法。学校要加强家校联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学校要有计划地召开家长会、开设专题讲座、进行家访等,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信息。实践证明,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可以有效解决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独生子女正确地认识和评判自我,了解自我发展状况。学校可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设立热线电话、关爱信箱,开展班主任走访、谈心工作,以便及时消除独生子女成长中的烦恼与困惑。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篇5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独生子女

在当今教育中,有人把独生子女称为“有明显特异性”的“问题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把独生子女叫做“令人发愁的一代”, “问题多,难教难管”……上述说法,都存在片面性和绝对性,以偏概全,夸大了弱点和不足之处,忽视了独生子女的优势。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群体逐渐显现出愈来愈多的优势:营养充足,智力水平高,教育超前,富于幻想,自信好强,爱好广泛,大胆果断……应该说,他们是大有希望,大有作为的一代。只要转变观念,克服偏见和不足,教育得当,对症下药,扬长避短,再精雕细刻,结果总会令人满意的。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国庆首都阅兵式中的“80后”“90后”新一代官兵,约占总人数的50%以上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功表现显示出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充满生机。所以,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认真抓好独生子女的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必要的。

二、加强联系,争取独生子女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今天的中学生“很难教”,这恐怕是不少教师心中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目前不少家庭已经开始形成4、2、1的家庭结构(即指4个老人,2个家长,1个小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有如众星捧月,呼风唤雨,是家中“小皇帝”,教育的难度加大了。另外,有人片面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就是老师的事情,孩子有错就是老师有问题。可见,要做好教育,就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争取支持与配合,铺平教育的道路,扫清教育的障碍。

家访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最好方法。不过,家访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制订详尽而可行的计划,对不同家长和学生采取不同方式。如,针对溺爱型的家庭,可以先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不足。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子女,千万不要袒护自己的子女,因溺爱而隐瞒子女的过失。

三、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用爱感化独生子女学生

作为老师要善于理解学生的错误,人无完人,何况是未成年人。

首先,教师应提高学生在心目中的地位。作为独生子女,你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语调,会使他们瞬间领会到你是在器重他,还是瞧不起他。他觉得在你心目中的地位高,学习就有动力,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反之,就灰心丧气,不想学习。

其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人都有尊严,特别是独生子女学生特讲究面子。有的老师却忽视它,讽刺、挖苦学生,一条一条地数落学生的不是,冒犯了学生的尊严。使学生对你产生反感,老师教育的内容反被这种感情冲得无影无踪。

再次,教师切忌冤枉学生。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学生身上大多存在娇气或霸气,又保留着几分孩提时代的童贞,受不得委屈。又由于心理闭锁性的特点,不再童言无忌、脱口而出,他不愿意说出来。但你冤枉了他,他就恨你,这样你对他的教育就不能顺利贯彻下去。如果在没有抓到把柄之前,就让他得意一回又何妨。

我认为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够让这些独生子女学生感到老师在爱他们,才会把老师当作良师益友,才能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四、加强感恩教育,使独生子女心中有他人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往往致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别人关心自己是天经地义的,进而逐渐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的性格。所以,加强感恩教育,培养独生子女学生心里有他人的情操非常重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知道爱是相互的,不能只取不给,学会感激别人。

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让长期被家长的爱包裹的独生子女学生体验到父母的爱,让他们懂得感激父母的爱。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呢?另外,设法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教育和引导这些独生子女理解老师对他们的教育,让他们明白在成长的道路上,得到的帮助太多了,需要感激的人和事也很多,进而引导他们懂得关心集体,关心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人。总之,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培养他们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这样一种良好的品质,久而久之,他们心里想的就不再只有自己,为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挫折教育,增强独生子女心理素质

近年来,从报端屡屡看到时有独生子女学生离家出走、心态失常等事件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拥有过度的呵护,心理素质非常脆弱,缺少耐挫折能力。

开展挫折教育,首先是教育这些独生子女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尤其是如何看待学习成绩,让他们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哪来成功,从哪里摔倒就应该从哪里爬起来。其次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如引导孩子胸怀宽广,性格开朗,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再次就是引导这些独生子女向生活中的强者学习,向榜样学习,增补精神食粮,不畏艰难困苦,立志成才,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强奋进。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篇6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一、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新时代的青少年进行了长期研究,调查表明,中国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以下不良问题:1.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很多事情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全然不为别人考虑。2.个性孤僻,傲娇,高冷,对事物缺乏热情。3.无法脱离父母的怀抱,无法完全自立。4.不懂得尊重他人,任性骄纵。5.爱炫富、攀比,不珍惜财物,不体恤家长的辛苦。6.学习不主动,吃不了苦,不尊重师长。按理说,独生子女的教育是当代家长更为紧要关注的,也是付出时间与金钱、心血最多的,但就是这种情况令我国的家庭教育现状无法令人满意。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问题,大都不是独生引起的,而是独生的环境和周围环境造成的。

二、独生子女问题形成的因素

(一)教育因素

当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促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越来越大,但由于家庭的文化素质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家中的后期教育,也就造成了当代独生子女的个性迥异,更甚者,出现了“拼爹”“拼妈”的风潮。也就是家长的个人条件也直接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和思想,而这种教育观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过于重视孩子的智力

大多家长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于是孩子的空闲时间长期被各类培训班占为己有,造成孩子们没有更多的时间结交朋友、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使孩子们个性孤僻,无法正常与人相处。

2.轻视孩子的实践能力

由于升学和就业的竞争压力,很多家长将孩子紧紧束缚在课本当中,灌输了各种如“分数第一”的误区思想,造成孩子为了拿到更高的成绩终日待在教室,而忽略外出实践,也就造成了孩子无法脱离父母的怀抱,不能自理、自立等诸多问题。

3.“言传身教”无法兼得

有的家长认为在和孩子交谈时,教训和命令他们,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而通常忘记自己在生活中,不注意自身的修养和言行,从而影响自己的孩子,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只有言传身教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二)环境因素

1.物质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增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家庭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物质生活,“孩子要什么,父母给什么”等奢侈现象层出不穷,使得一些孩子们不懂得节俭、挥霍浪费、不尊重劳动成果,甚至与他人攀比,养成了贪图享受、唯我独尊等不良品行。

2.家庭结构的变动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驱动,越来越多的家庭由原来多子多孙的多人式转化为四、二、一的家庭发展。这样的生活结构也直接影响独生子女的发展。在孩子的生活中缺少同龄人而更多的是老人、成人的经验多方位的影响他们,使得他们过早地失去童年的欢乐和单纯,在这种家庭,家长一味地服务孩子,更造成了孩子任性骄纵、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自己谋生,只会寻求父母,缺乏独立思想的个性。

3.现代传媒快速发展

经济的发展,传媒的加入,即使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家庭,孩子们也能及时地获取社会信息。这对于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们的见识极大地起到了积极影响。但许多的消极因素也随之增长:视力下降、交流锐减、思维懒惰甚至色情暴力的侵蚀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

三、如何培养独生子女的生活能力

大多独生子女渴望独立生活,这是他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因此,要以理解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父母的过于关心,造成孩子们没有个人空间,意识逐渐薄弱,最终懒怠地享受父母带来的优质生活。为了让孩子适应社会生活,家长一定要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

1.树立竞争意识,自己动手

独生子女在家唯吾独尊,完全没有丝毫的竞争压迫感,在做事时,要与他人进行比较而不是盲目攀比,而父母更应该正确、公平地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能包庇,也不能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更不能过于贬低自己的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间,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团队意识,加强与他人的交流,让他们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2.参与学校与家庭的管理事宜

在家中,家长们要让孩子自己独立管理家中大小适宜。大到管理财务,小到计划食谱,购买生活用品。让孩子拿主意,增长他们的生活经验。在学校,老师们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如今天的班会看什么电影,让孩子们共同商议,拿出一个统一的结果。

3.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

独生子女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这需要父母采用良好的教育方法,让他们独立生活和学习。要让孩子有计划地学习,父母不必过于管理孩子的事宜,要让孩子自己把握时间,分配时间,也要教育孩子分担家务劳动,父母不必事事躬亲。

4.适当施虐

独生子女一有苦难就找父母,害怕失败。而有些家长,一看孩子遇到挫折就沉不住气,伸手帮忙,对孩子的事情总是包办,始终不给他们独立的机会,这都是独生子女身心脆弱的原因,所以家长们要学会适当地批评孩子、给予他们挫折教育。

四、结果

在独生子女的教育中,家长扮有很重要的角色,将你的孩子当做普通人教育,不过于骄纵,也不过于漠不关心。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自我管理、独立生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

参考文献:

[1]赖俊明.新时期我国独生子女群体与教育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6):38-40.

[2]郝克明.中国独生子女群体实证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81,314-322,371.

[3]孙云晓,卜卫.独生子女教育启示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风笑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182,75.

[5]张振鹏.拯救独生子女[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44.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篇7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代际伦理;和谐;构建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107-03

随着人类进入到现代社会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以及社会的信息化,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速度加快,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关系急遽转型和嬗变,社会代际伦理关系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因此,新的社会代际伦理问题便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独生子女是与我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同时成长的一代特殊人口。而由一代独生子女所引发的众多社会现象,所带来的众多社会问题,正在对今天和明天的中国社会产生广泛的、深远的、长期的影响。

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代际伦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代际情感沟通缺乏

我国现在正处于独生子女的特定社会环境中,再加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普遍早熟,比以往的同龄孩子有了更高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这样就更容易产生心理失衡、人格偏离等现象。而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的沉重负担,父母也越来越疏忽了孩子的心理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与子女关系的淡漠。另外,由于缺少兄弟姐妹关系,独生子女家庭与传统的多子女家庭相比,孩子的情感支持系统是不同的。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遇到问题不愿和父母说时,可以通过兄弟姐妹来解决,但独生子女在遇到问题时,则缺乏这种情感系统支持,使得孩子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往往会使他们寻找家庭以外的情感支持,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重智轻德的培养方式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最为关注的内容。其范围从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学期教育、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直到一些更专门化的方面,如独生子女的品德教育、智力开发、不良行为防止、义务感和责任感的培养等。它既涉及到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也影响到独生子女的学校教育。

1.过多地关注成绩。孩子考试的分数是现今社会的家长最为关心的事情。不少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只要能取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材。分数成了孩子在家庭中立足的重要砝码,家长对孩子的好坏几乎都与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升学情况息息相关。甚至一些家长为了促使孩子提高成绩,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实行奖惩的措施。这种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关心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既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过多的金钱投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家庭逐渐富裕起来,可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却成了一大难题。许多事实说明,在子女教育问题上,金钱投资与成功成才是不成正比的。孩子能否成才与一定的财力投入是密不可分的。现代独生子女的家长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对孩子投资得多,收获就会多。于是家长们不惜花费重金和精力,为孩子请家教,买参考书、辅导书,甚至花费很多的钱为孩子买诸如钢琴类的乐器。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由于他们从小就饱受心灵和身体的摧残,不少孩子厌学,逆反心理严重,小小的年纪就被磨灭了灵性,失去了兴趣。

3.过少的德育培养。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父母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千依百顺,对孩子疼爱有加,很少在德行上对孩子提出高要求,不重视对孩子德育的培养。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学历加名牌转向对人的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需求。但还有不少家长仍然按照个人经验和普通惯例,固执地认为智育是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而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视而不见,几乎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因此,在这种由家长特别营造的环境里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责任心、不善协作、自私自利。

(三)家庭责任意识下降

目前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群体责任感缺失。当代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已经造成了独生子女在个人与群体中的不和谐。人际关系的困惑是当代独生子女一个主要的心理障碍。由于当代独生子女个人自主性的增强、个人自由度的扩大以及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往往倾向于夸大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对个人和他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认识相对不足。因此,在追求实现个人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忽略甚至排斥他人的存在,对别人漠不关心。在群体中,一味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是当代独生子女中比较普遍的现象。

(四)传统孝道缺失

当前独生子女的孝道缺失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敬老意识淡漠――行孝意识的缺失。随着老年本位的逐渐淡出,许多独生子女的敬老意识日趋淡漠。尊老行孝的意识已渐趋微弱,对长辈的行为、观念不够尊重和理解。第二,不懂得照顾父母――行孝行为的缺失。许多独生子女形成了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回报的心理,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或很少主动照料过父母,没有为父母考虑过,缺乏反哺意识。第三,不尊重父母――行孝理念的缺失。被父母呵护大的独生子女一代,尽管身体上已长大了,但是心理上依然幼稚、脆弱,处事、看问题考虑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很少顾及父母长辈的需要。第四,缺少对父母的精神慰藉――行孝情感的缺失。一些独生子女很少问及、关心父母;一些独生子女也很少和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忽视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关爱。

二、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代际伦理问题的成因

(一)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影响

独生子女人口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难题,一直坚持现行的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政策,未来人口的数量一定会锐减,但同时也会使年龄结构产生剧烈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最典型的特点是孩子数量的唯一性和家庭存续关系的单传性,孩子数量减少到最低,独生子女既是家庭传宗接代的唯一寄托,也是家庭未来精神与物质赡养的基本依赖,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都已经被简化到了不能再简化的程度。在这一情况下,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穆光宗认为:“其首先是孩子的成长风险,主要是夭折、重病的风险。一旦孩子在成长中途出现意外而其父母年事已高,那么这个家庭的幸福感和未来保障就大受影响,这样的风险发生在父母已到了不适合生育的中老年,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二)市场经济和网络文化的冲击

1.市场经济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家庭成员往往是各忙各的,人们为了生计,忙于充电、赚钱和工作;孩子们忙于学习和各种考试,使得一些人的家庭观念淡漠了许多。家庭成员相互之间感情交流却越来越少,相互理解也更差。市场经济的引入,家庭代际关系的利益色彩逐渐浓厚。在这个现实的基础上,产生出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个性等新的观念,并早已渗透到家庭生活中,成为影响传统家庭伦理变迁的重要因素。

2.网络文化的冲击。由于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周围,它使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思想活跃、喜欢接受新事物的独生子女迅速成为上网人群的主力军。在新兴的网络面前,面对网络的诱惑,再加上青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差,道德自律行为和意识淡薄,很容易被网络中自由的感觉和虚拟的冲动影响,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另外,由于多数家长们自身教育水平和能力的偏低,对网络的冲击感到无可奈何。此外网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也在毒害着青少年,侵蚀着他们纯洁的心灵。

(三)家庭结构和居住方式的变化

现代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普遍很好,孩子在生活方面都很宽裕。可是很多孩子的精神生活却很贫乏,究其原因,这是由现代家庭结构和居住方式的缺陷所造成的,而且家庭本身也很难去弥补这一缺陷。第一,孩子接触同龄人太少,接触外界空间太少。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每个家庭相对封闭,孩子每天面对的几乎都是家人,很少接触其他同龄人。第二,孩子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重心。现代家庭成员组成主要模式:6+1式(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宝宝)、4+1式(祖父母、父母+宝宝)、2+1式(父母+宝宝),在家时家庭中心多以孩子为主,家人的注意力和精力全在孩子身上。第三,孩子和父母互相沟通的时间太少。父母要朝九晚五地上班,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只有周末和晚上三四个小时,如果下班再晚一点儿,或者回到家里还要处理其他事情,那么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就更短了,有效沟通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四)代际文化及生活背景的差异

不同代的人成长的环境不相同。他们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及其取向上存在差异以及他们所获得的信息数量与种类是不对称的。父母与子女所追求的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权力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自然会影响两代人在社会态度、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代际差异。这都会导致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在认识层面上与行为层面上的不一致。

三、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实现代际和谐的对策

(一)代际情感沟通上,要求父母与子女双向互动

1.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家长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哪怕孩子还小。家长与孩子交流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在民主与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与交流,也要注重方式和方法。

2.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父母应该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多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同时父母也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放下架子,诚恳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和无知。对子女比自己强的地方应认真、虚心地学习,不要视而不见,或采取不承认的态度。正是这种相互学习,能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3.采用多种方式与孩子沟通。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语言交谈外,还有书信、体态语、家庭会等多种沟通方式。不同的家庭背景及当时面临的情况不同,沟通的方式和途径也会不一样。采取什么方式和途径与孩子沟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以合理有效为原则。

(二)代际文化上,传承传统“孝”文化中的现代价值

1.弘扬和发挥传统文化中“孝”的伦理观念的现代价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孝的观念由来已久,孝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新老之间的代际冲突主要是靠道德来调整,而道德作用的发挥是靠社会舆论来实现的。在弘扬传统“孝”文化方面,还应该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机制,促进尊老、爱老、养老社会风气的形成。相反,对那些“不孝”行为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强制其改变。

2.扩展传统家庭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伦理规范的现代内容。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原有的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关系逐渐消失。所以更应该把这种兄弟之情扩展。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帮助,同甘苦共患难。这种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它可以培养人健康、丰富的道德情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与相互信任。

(三)代际教育方法上,要求家庭道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相结合

1.家庭教育中两代之间道德教育传递与继承相交互。家庭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子女教育中,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习情况,还要关注子女自立、自主、自强的人格和团结协助精神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把家庭美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家庭的德育功能,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校教育中德育与智育并举,改善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学校实行家庭伦理教育时,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特点,实施不同内容、不同侧重点的教育。

(四)代际养老方式上,要求家庭赡养与社会养老并举

1.转变养老观念。风笑天教授提出了“独立养老”的概念,概括地说,“独立养老”强调的是老年人要在思想上、精神上树立起不依赖子女的观念;在行动上养成、形成一种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来完成老年生活中的各项事情。现在家庭养老方式正逐步从“依靠子女”转变到“依靠自己”,从依赖或期望子女的“反哺”到依靠老年人的“自养”和老伴间的“互养”。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提供一条新途径。

2.养老模式应多样化。单一的养老模式加大了年轻一代人的压力,使他们在赡养“能力”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国政府和社会要积极引导和提供多种养老模式,减轻年轻一代的压力,从而减少新老代际之间的冲突。政府应积极领导和组织,制定政策和措施,使独生子女养老事业(包括家庭养老)规则化、制度化,并且各项养老保障措施要积极落实;还要积极稳妥地发展老年福利事业。

构建“独生子女家庭”和谐的代际伦理,既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又有利于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形成。不仅有利于代际理解和沟通,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代际间的相互支持,达到代际之间的真正和谐。代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了代际和谐,才有家庭内部和谐局面的存在,而家庭内部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穆光宗.中国人口转变的风险前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2〕风笑天.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J].河北学刊,2006(5).

〔3〕朱贻庭.现代家庭伦理与传统亲子、夫妻伦理的现代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

〔4〕廖小平,成海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变迁[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5〕周祝平,等.城市化加速和体制转轨背景下的代际关系研究[J].中国老龄化研究,2004(3).

〔6〕沈汝发.我国“代际关系”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02(2).

〔7〕丁成际.论传统孝道的当代建构[J].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

〔8〕李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4.

〔9〕曾彬.沟通: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J].当代青年研究年期,2006(9).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篇8

关键词: 独生子女大学生 心理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

独生子女是1978年我国正式实施计划生育国策后逐步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校大学生多为1978年以后出生,所以这一代大学生可以称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是我国下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独生子女大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心态特点,这些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基于此,针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主要特征

(一)过分自我,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感激之心,缺乏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独生子女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关怀他人的自觉性。他们从小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独生子女把得到爱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却不知道自己的责任。当成人后,需要与别人竞争与合作时,出现种种不适应。有的学生心安理得地认为父母会在找工作、买房子等事情上做自己的“坚强后盾”。

(二)性格孤僻,对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缺乏热情。

独生子女大学生幼时没有兄弟姐妹为伴,缺少与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树立与人协作的精神,又缺少竞争力,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他们在家里接触的人是父母或更年长的人,这种家庭环境无法建立同龄人之间的手足之情。缺少儿童伙伴的环境,不利于体验同伴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尊重、同情等感受。有些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孤僻、不合群,就是这一问题的集中反映。

(三)依赖成性,缺乏独立性。

在家里,父母代劳了独生子女许多本应自理的事情,使其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差,同时也缺少劳动自觉性。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父母事事都为子女想到做到,以至于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形成了依赖的性格。这种依赖性格最初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以后影响到心理发展方面。很多独生子女都到进幼儿园的年龄,基本的生活训练还很不完善,甚至自己不会穿衣服,扣扣子。由于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训练,在自我意识与实际生活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依赖性。

(四)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厌学情绪浓烈。

厌学是个日趋严重的现象,这跟独身子女大学生们所承受的家庭和社会使命越来越重有着直接关系。在这种过重的精神压力和负担之下,厌学情绪就由此而产生。另外,确实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优秀的大学生找工作难,而有些家里有关系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却得到了好的工作,这动摇了大学生的学习信念。

此外,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和地位的特殊,还有其他心理行为特征,例如:娇气和任性,自私行为,嫉妒心理,逆反心理,心理优越感及承受挫折能力差等。

二、根据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主旋律教育。

学校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要贯穿一个主题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要拓宽教育途径,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整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把朴素的感情升华为坚定的科学信念,学校要及时引导独生子女大学生们,使他们深刻懂得什么叫幸福,什么叫责任,什么叫使命感,自觉地把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二)创建集体主义和健康向上的氛围。

独生子女的特殊就在于一个“独”字。上大学使他们进入到了集体之中,要充分利用集体的影响和力量促进学生自理能力的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目标。要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契机和活动载体,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三)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自理、自立、自强和自我教育过程中的引导。

大学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与中小学相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中的老师和政工干部对此无法直接管理和安排,但决不能忽视对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的引导教育,要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上自理自立,管理上自主,学习上自觉,思想上能自我教育,真正成为自强自立的新世纪合格人才。

(四)要“情”“理”交融,用真诚感化独生子女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感情和无私的关爱,满腔热情地对待他们,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党和国家及学校的温暖。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社会阅历较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有以情感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承认他们的不同性格、爱好和兴趣,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深刻的思想和道理融入浓厚的情感中,用炽热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做到情真意切、情理结合,扶植自尊心,激发上进心,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力度,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等普遍加大,许多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遇到挫折容易走极端,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独生子女教育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的一个方面。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大环境和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个性形成及其道德素质的养成有着决定性影响,我们必须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绍波.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6.

[2]何元庆.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初探[J].教育管理,2005,(5).

[3]蔡哲.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3).

[4]李文玉.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经济师,2003,(2):109-207.

[5]刘翠梅.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

[6]叶松庆.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与特点[J].青年研究,1998,(6).

[7]王应杰.高校必须重视心理教育与发展咨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1,(3).

上一篇:高速公路安全应急应急方案范文 下一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