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范文

时间:2023-11-28 17:34:54

隔代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隔代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篇1

关键词: 隔代教育 社会性发展 有效策略

带班多年,较深的感悟是隔代教育的孩子不善与人交往,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隔代教育由于老人对诸多事情的包办,孩子动手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弱,进入幼儿园后,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老人的过多保护,使得孩子胆小、娇气,缺乏交往的技能和策略。交往是儿童的桥梁,是一切有效教育的必要因素。解决隔代教育中幼儿社会性发展问题,是我们所要思考和解决的。

一、教给祖辈先进的教育理念

在家园沟通中,我们互动的对象经常是孩子的父母,而疏于与祖辈的沟通、交流。祖辈的育儿观念落后,是造成孩子社会性发展障碍的原因之一。于是我们在家长开放日,特别邀请爷爷奶奶参与,让他们看到孩子的缺点与他人的差距,让他们去比较、去思考;在来园、离园活动中,我们主动与祖辈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例如在重阳节的时候,我们邀请祖辈来园参加活动,开展的活动有《好娃娃》、《送给爷爷奶奶的礼物》等,旨在激发孩子与祖辈双方的兴趣,融洽家庭氛围。在家长会上,我们特意邀请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祖辈,请他们沟通交流,集思广益,探索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由于大部分祖辈文化水平低,很多育儿资料都看不懂,于是定期发放一些通俗易懂的育儿小常识,供他们参考,帮助他们了解先进的育儿经验。

二、协调两代教育的和谐一致

很多时候,祖辈与父辈在育儿中会意见分歧、产生矛盾,缺乏新教育观念的祖辈需要父辈的指导与帮助。故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当多沟通,尽量以孩子为主体,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阳阳是个较胆小的孩子,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阳阳的爸爸经常会让孩子和隔壁的小朋友玩。阳阳每次出去和小朋友玩的时候,爸爸一般都站在离阳阳较远的地方。有次阳阳在与小朋友玩的时候不小心跌破了头,奶奶知道后百般心疼,从此再也不允许阳阳和隔壁的小朋友玩。阳阳的爸爸认为孩子摔跤是一次很好的受挫教育,如果从此不让孩子出去玩,会让孩子更胆小和退缩。于是爸爸执意要让孩子出去玩,而奶奶却百般阻挠或在孩子出去玩的时候紧紧跟随孩子,不给孩子任何的空间。爸爸和奶奶就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这样的争执时常发生,使得孩子无所适从。两代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没有及时沟通,教育缺乏一致性,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

父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更放手一些,但细心不够;祖辈家长细致由余,而又不敢放手孩子。这时候父辈与祖辈应当共同努力,并根据孩子的情况、不同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老师应该帮助两代家长找出正确的教育策略。首先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家庭成员间容易发生的矛盾有哪些,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性格、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等。然后通过当面交流、网络沟通、联系本交流、家访等多种方式,从父辈家长做起,让他们掌握更好、更新的教育观念及方法,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和祖辈沟通,邀请他们来园参加活动,安排一些小任务,让孩子在祖辈的督促下完成,使祖辈有成就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改变祖辈溺爱孩子的做法,以民主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问题。

三、学会尊重幼儿个性的需求

幼儿的个性五彩斑斓,老师必须了解幼儿的个性和需要,为幼儿创造宽松、平等、适宜幼儿进行交往的环境。在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的人格,让幼儿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促使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在一次游戏中,我发现王宇S在夏季用品店拿着一支笔在纸上画了一些图案,我正觉纳闷,她拿着画好的一叠纸走出夏季用品店。她把那些纸发到各个游戏区,对其他游戏区的小朋友说:“我们夏季用品专卖店正在打折,拿到广告纸的可以打折的。”原来,那叠画好图案的纸是广告纸,她是去做宣传的。原本王宇S是一个表现很平常的孩子,此时孩子的匠心独具确实感染了我。我立即肯定了她的想法,并让她向其他小朋友推荐。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又激发了孩子交往的兴趣。

对于孩子以独特方式产生的交往行为,教师应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奇思妙想。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即便是那些在教师视觉盲点外的孩子,也能迸发火花。

四、教给幼儿与人交往的方式

隔代教育使得孩子缺少与外界交往的机会,缺乏交往的技能和策略。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另一重要场所,老师有必要教给幼儿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

首先,对教材进行梳理,发现其中许多教学活动都包含促进幼儿社交能力发展的内容。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点,向深处挖掘教材本身的内涵,同时有机渗透社会教育内容,一举多得。如:《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萝卜回来了》、《办家家》等,都是对孩子进行积极交往教育的极好的教材,而且深受孩子的喜爱。

其次,把幼儿的交往贯穿一日活动中,每天入园时,亲切地对他们说一声:“早上好!”要求孩子做出同样的回应,并与同伴问好,和家长说“再见”,同时加强对幼儿交往语言的教育,通过情境表演、互换角色练习、活动区活动、看图讲述等,设计许多有趣的活动,教给幼儿一些常见的、适宜于中班幼儿年龄层次的交往语言,如用以协调双方行为的商量用语:“打扰你了”、“好吗”、“行不行”;表示关心别人的安慰用语:“别害怕”、“没关系”、“别着急”、“我能帮助你吗”;表示不愉快的不满用语:“我生气了”“我不喜欢你这样”;表示不同意的拒绝用语:“不”、“不喜欢”、“不愿意”等,丰富了幼儿语言交往的形式和内容。

陈鹤琴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交往技能,他认为,需要鼓励和提高孩子与人交往的勇气和兴趣。实践发现,值日生是培养和锻炼孩子交往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请值日生佩带设计精美的标志,使幼儿在为大家做一些服务性劳动的同时,产生光荣感,得到交往的乐趣。

隔代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篇2

关键词 幼儿 隔代教育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Children Generational Education

HOU Xingda

(College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y continues to develop, and social pressure has been increasing, the young parents have no time to take care of their children, in this context re-emerge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plays old heat, relieve stress while young hinder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and eve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due to family conflicts. So prominent inter-generational sex and severit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state, government staff and parents should focus on fami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and made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provide ide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Key words children; generational education; suggestion

1 我国隔代教育现状

1.1 隔代教育的内涵

“隔代教育”,所指的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教育,或孩子的教育大部分由祖辈来承受,我们又称其为“祖辈教育”,这种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的父母教育而存在的。我们知道,现在社会竞争的激烈,年轻家长为了生存,迫于生计而外出打工,也有白领上班族因工作繁忙,亦或是因离婚而把孩子的生活、教育等抚养责任推卸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父辈人们的身上。老人为了给年轻儿女减轻生活负担,自然而然承担起照顾孩子的生活教育的重担,成为隔代教育。

1.2 隔代教育再度兴起的原因

在现在社会里,隔代教育的再度蓬勃兴起,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是有多种方面促成的,一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隔代教育与社会深刻的变革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中西思想的碰撞,观念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教育方式。隔代教育再度兴起的具体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 自古以来的家庭伦理观念

在古代社会,宗法制一直是重要的制度,围绕宗法制而形成血缘关系,形成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思想,在这种历史教育渊源下,很多祖辈自觉主动承担起隔代教育孙辈的重担。

1.2.2 独生子女为人父母的促进

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下,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可以说集宠爱于一身,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现在为人父母,在抚养子女方面缺乏经验,不得不向父母寻求帮助,所以祖辈面对这一事实,都会尽其所能帮子女照顾孙辈,成为隔代教育队伍中的一员。

1.2.3 年轻父母生活压力的需求

现在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人才竞争激烈,所以年轻父母不仅要面对工作压力,还要面对孩子的教育压力,种种压力使他们心力憔悴,精神不足,许多父母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选择祖辈照顾子女,让他们承担起孩子的教育重担。

1.2.4 城镇化进程推动隔代教育

社会转型时期,失业人员加剧,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低,同时农村人员外出打工,使老人孩子成为留守部落的成员,所以祖辈成为孙辈生活的港湾,继而隔代教育家庭越来越多。

1.2.5 祖辈的余热和隔代教育性价优势

祖辈抚养教育幼儿经验足,时间精力充沛,很有耐心教育幼儿,祖辈老人本能地对幼儿产生关爱之心,喜欢与幼儿生活。同时隔代教育与校外辅导机构相比具有物美价廉的优势,为年轻父母节约了成本,是现在父母最合适、理想的选择。

2 隔代教育中的问题

2.1 过分溺爱导致幼儿自私任性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很多,孩子相对少,所以祖辈对隔代孙辈非常迁就,溺爱,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怕子女责怪。于是老人们凡事都顺着孩子心意,把孩子放在家里最高地位,孩子有不正确的行为也不及时制止,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尽量满足,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成任性的性格,儿童一直习惯别人的照顾,所以就养成他们根本不会关心照顾他人的意识和概念。只要有事情不依从他们,就会大发脾气。这时,自私、任性等不好个性就逐渐浮现,使孩子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使孩子迷失方向,不利于孩子走向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2 过度保护导致幼儿娇气不自信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祖辈对孩子的生活全方位包办,吃喝拉撒全部代替,使孩子生活独立性相当弱,依赖性强,孩子一旦离开家长就什么也不会,隔代家长的过多保护,严重扼杀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发展、自信心的增强、责任感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很容易使幼儿变得娇气。祖辈家长全方位的包办只是一时的,孩子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很长,他们不会跟着孩子一生、一辈子,不可能包办孩子的未来一切。所以隔代家长的过度保护不利于幼儿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发展,在幼儿以后进入社会,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

2.3 旧式思想阻碍幼儿接触新事物

隔代家长与幼儿年龄跨度大,很容易产生代沟,隔代家长的思想观念相对于当今时代思想的观念存在差异。由于隔代家长和幼儿所处的时代不同,经济、政治、文化熏陶不同,人们面对的压力和难题也不一样,所以隔代家长对幼儿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同时现在社会变化快,新事物不断涌现,隔代家长对新事物接受和学习能力差,不能及时教育幼儿,这样使得幼儿接受新事物的机会少,容易扼杀幼儿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这种旧式思想严重阻碍幼儿接触新事物,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于幼儿适应社会的新变化,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

2.4 教育方法落后不利于幼儿学习

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与发展,电脑的普及,使电脑技术知识的学习成为必要。但是隔代家长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速度慢,很难对幼儿进行教育。他们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按部就班,乖巧、听话、稳重、不莽撞,他们善于运用传统方法而不是科学的方式教导孩子,扼杀了孩子追求新事物的好奇心,不利于幼儿的学习,不利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继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

3 解决对策及建议

3.1 理智教育孩子,形成父辈为主祖辈为辅的教育模式

隔代教育不能代替父母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所以父母教育是无法替代的,而隔代教育只是一种补充,而不是全部。所以父母和祖辈要定好自己的任务,形成以父辈为主以祖辈为辅的教育模式。抚养教育幼儿是年轻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职责,不要把抚养孩子的责任推给老人,颠倒主次关系。无论多么忙,只要你重视,时间一定会挤出来的。晚上和孩子一起聊聊天,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了解应具备的知识,与此同时,父母还要倾听孩子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他们的故事中分析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3.2 避免过度保护,将祖辈经验与父辈知识相结合

不管是隔代教育还是父母教育,我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地成长,这是天下父母所共同期待的,所以抚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父母及隔代家长都要注意方法,学会把祖辈经验和父辈知识相结合,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所以现在年轻的父母,学会加强自己责任意识。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进行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应尽可能亲自加强孩子各方面的教育与素质教养,对于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经常通过打电话、视频的方法,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身体情况,学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让他们了解到你们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降低他们的孤独感。同时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根据他们出现的问题,积极妥善寻找方法解决,督促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祖辈不应只局限于过去自身的经验,学会与时俱进,逐渐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有条件的家庭,祖辈家长要不断学习教育儿童的新技术、新策略和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不能一味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挫折教育有时也是必需的,从而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和效果。

3.3 思想与时俱进,全方位沟通教育孩子

除了父母和祖父母,幼儿园和学校也是孩子教育的重要一方,也应了解隔代教育存在的现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父母、学校和社会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对于幼儿园来说,整体幼儿园作为孩子起步的重要一步,应该高度重视隔代教育,要针对性采取措施,有意识地举行这方面的活动,降低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对于教师来说,应对隔代教育的孩子着重教育,加强孩子的交往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性,促进隔代教育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全面发展。

3.4 转变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祖辈学会与时俱进,逐渐转变教育观念。同时不断学习教育儿童的新技术、新策略和新方法,运用科学的方式教导孩子,保护孩子追求新事物的好奇心,合理运用计算机,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让他们能跟随时代的脚步,与社会接轨,促进孩子的全面、全方位的发展。

3.5 增加再就业,减轻家长负担

社会转型时期,失业人员加剧,父母抚养子女的压力极其重大,同时抚养子女的费用花销也极其多,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生长受很大的影响。国家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接班人和继承人,需要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增加培训班,提高失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再次找到工作,为家庭、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教育环境,使得幼儿健康成长,使国家充满朝气。

3.6 深化改革,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现在许多农村父母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父母就面临是否带子女进城打工问题。父母将子女带入城市,子女又面临接受教育这一难题。所以国家应该继续深化,制定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给予他们物质保证和精神支持,这样才会提高打工人员的信心,增加动力,也能保证幼儿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降低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

总而言之,无论是父母教育还是隔代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当然,隔代教育在现阶段具有不可避免性,由它也必然引发很多相关问题。隔代教育也是有利的方面,我们一定要扬长避短,更好地教育孩子,让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晨.试论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影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

[2] 顾天竹.农村劳动力流失背景下“隔代教育”问题的思考[J].华章,2013.

[3] 特邀主持人钟禾畔特约撰稿人颜琳.“独二代”隔代教育的利弊和对策[N].杭州日报,2011.

隔代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篇3

关键词: 隔代留守家庭儿童; 调节与适应; 生存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1-0061-07

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30多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一社会现象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对此问题的研究广泛分布于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以及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相关文献的数量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恐不为过。随着城市化战略在国家层面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相信这一问题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仍然会成为常提常新的学术话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渐进式改革方式的选择决定了我国的社会变迁将会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变迁紧密相关,社会结构状况被称为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社会转型和发展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社会结构的变革。[1]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为这一阶层作为劳动力要素完成了职业形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其个人社会角色结构的变化与社会认同的高度统一。对此问题的实际研究,也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从研究劳动力转移的个人与社会动力学特征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融入转变,而后者因我国长时期城乡二元结构①的影响,显得尤其复杂。第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仅是这一群体自身的问题,还不可避免地伴生了留守(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与留守儿童)问题以及随迁子女的教育、社会适应等问题。其中,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与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受到社会舆论、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还需学界与社会在理论与实践上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当前对留守群体的研究,大都围绕着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与留守儿童分别展开,多为在定量研究基础上揭示留守群体的生存状况以及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比如,留守群体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等。虽然研究者所选取的样本分布广泛,但结论大体一致,即“留守” 的确给这一群体造成了较大的生存与生活压力。②这种技术主导的定量研究为我们整体性认识留守群体问题很有帮助,但其不足之处在于难以观照到作为研究主体的留守人员的真实生活状态,面对生活环境的改变,留守群体不会只是被动接受,那么,他们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适应甚至主动地创设有利于自己的生活情景呢?遗憾的是,当前研究忽略了对此问题的回答。本文尝试以隔代留守家庭中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生活环境改变后的生存策略,以期为相关问题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念

1.隔代留守家庭儿童

本文中的隔代留守家庭是指家庭中的中间一代外出打工(时间为三个月以上),祖代与孙代生活在一起,由祖辈代替子代承担孙代日常监护和抚养责任的农村家庭。隔代留守家庭儿童就是指此类家庭中的孙代,和其他形式留守儿童相比,因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他们的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变化较大,是一个更应该得到社会关注的留守群体。本文之所以不使用隔代留守儿童来指代这一群体,是因为对于隔代留守的提法,容易产生歧义。为研究方便,本文的隔代留守家庭儿童选取了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儿童。

2.生存策略

华康德认为,“策略”是一种合乎规律的、能被社会所理解的连贯一致的行为方式,这种方式并非经过事先谋算,具有一定的客观趋向。[2]基于此,本文“生存策略”是指隔代留守家庭儿童在父母离开后,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环境要求、符合他们自身利益所选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写作,缘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我国农村‘隔代留守家庭’问题与社会工作干预研究”过程中的访谈发现。 2012年9月,笔者在山东省中部某村对隔代留守家庭进行实地调查时,了解到隔代留守家庭的儿童虽然被置于缺失了父母关爱与监护之下,但他们并没有成为所谓的“问题儿童”,很多还受到家长与老师的高度评价。为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笔者在2013年4月至7月,对山东省中部某乡镇三个村儿童再次就此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总体样本由乡镇中小学提供,样本选取时充分考虑了儿童的性别、年龄以及学业情况的典型性特征。

采取实地研究的方法,访谈对象除隔代留守家庭儿童外,还包括他们的老师以及监护人。为使访谈结果更加真实,对儿童与祖父母的访谈隔离进行,然后对二者的谈话内容加以对照,尽可能了解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的自然生活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他们的策略化行为方式,挖掘这些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二、研究结果

(一)与父母分离的失落心理调节

对于一直在父母呵护下的隔代留守家庭儿童来说,父母的离开是一个重要的生活事件,意味着他们必须要在新的家庭关系结构中调适自己的角色。总体上看,父母在离开前,一般都对孩子进行过长时间的多次沟通,但是接受这一残酷现实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仍然非常严重。

爸爸早就出去打工了,妈妈也要去找爸爸,说过好多次,从第一次说开始,我就害怕(这一天的到来)。妈妈给我说,打工挣了钱给我买很多东西,还能给我买个电脑,但我那也不想让妈妈走……妈妈走的那天,我在街上哭了好长时间,晚上睡不好觉,老是做梦梦见她。(MF03,女,9岁,小学三年级)

MF03的妈妈是在她8岁的时候外出打工的,现在提起当初妈妈的离开,她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不断流出。根据心理发展规律,年龄越大,对父母的依赖性越小。但是,在采访另一位已经上了初三的男孩HM08时,他的感受与MF03却没有太大的区别。

妈妈走的时候,很难过啊,说不上来怎么难过,就觉得心里发空,想哭,老想发呆,发呆的时候还掉泪。(HM08,男,13岁,初中三年级)

对孩子父母离开后的表现,笔者也对老师和监护人做了访谈,监护人大多给出的信息是“很不高兴”“不太说话了”,老师们则反映,这些孩子普遍有沉默、上课走神等现象。儿童中期的自我概念已经能够在人际关系、动机等抽象内部特征中进行界定,因此,他们对父母的外出决策理智上是能够认同的,但是在父母长期照料中形成的生活依赖突然失去时,就会产生极强的心理失落感。那么,面对这种心理失落,他们是如何调节的呢?

在街上溜达了一下午,也不愿意去找伙伴们玩儿。到吃饭的时候就回了家,爷爷奶奶做了很多好吃的,但是也吃不下,晚上睡觉也睡不着,迷迷糊糊想了好多事情,没有办法啊,但是妈妈说了,会经常给我打电话啊,过年的时候他们就回来了,只要我好好听话,过年给我多买点东西,平常要是想买什么,可以直接给爷爷奶奶要。(MM01,男,7岁,小学一年级)

爸爸妈妈走的时候正好是星期六,下午我就在家里看电视,到了第二天,和伙伴一起去到镇上买了点东西,想去网吧上会儿网的,带的钱不是很多,如果爸爸妈妈真赚了钱给买个电脑就好了,可以在家里上网。自己难过,妈妈比我更难过,说好赚了钱好好供我读书,还能盖上新房子,反正他们会经常回来的,妈妈答应每个月都回来看我。(MM06,男,12岁,初中一年级)

接受现实是无奈的,从访谈资料看出,在只能接受的情况下,隔代留守家庭儿童采取了情感上的自我排解方式,排解的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父母亲对于重逢及物质的承诺,其二是对父母打工意义的认知。年龄较小的儿童更加看重前者,年龄较大的儿童既对重逢及物质承诺有所期待,也能够进一步认识父母外出对于个人与家庭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够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移情”看待这一问题。

可惜的是,对祖父母和老师的访谈发现,他们并没有过多留意儿童的这种情绪波动。这是由于农村祖父母囿于自身文化素质,更多关注的是儿童的衣食住行等,而老师对隔代留守家庭儿童属于一种事后认识,即当他们的父母离开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了解到此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只能依靠情感的自我排解,来完成对失落心理的调节,以面对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

(二)对留守生活的适应

1.家庭生活中的适应

随着父母离开时间的拉长,隔代留守家庭儿童逐渐适应了由祖父母监管和照顾的留守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和其他儿童的生活会完全相同。在当前为数不多的对隔代留守家庭的研究中,多数观点都认为,留守家庭的儿童容易在人格发展、亲子关系以及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3-5]笔者无意对这些研究进行评论,的确,父母监管的缺失会对留守儿童带来一定影响,但一味强调影响的负面性难免落入“问题取向”的分析范式,其实多数儿童具有在逆境中自我调整与适应的能力。[6]访谈结果也证实,儿童在与祖父母的社会互动中具有最大化自己利益的生存策略。

我在学校住,每周六爷爷都去接我,回了家就有好吃的,爷爷奶奶对我很好,他们把好吃的都省给我吃……我周末先回家做作业,白天要么去同学家,要么同学来我家一起做作业,也看电视。爷爷经常问我学习情况,叮嘱我注意安全,听老师的话,不要给同学闹矛盾。我在学校很老实,回到家也尽量听爷爷的话,一般不惹他生气。(HM08,男,13岁,初中三年级)

HM08与祖父母相处的关系非常融洽,祖父母对他在家中的表现很满意,但是,这种融洽关系并不是开始就有的。

父母刚走的那段时间,爷爷和奶奶经常唠叨,尤其是下地干活回来。一唠叨我就不搭他们腔,有时候也吵,有一次周末到同学家去玩,没有给爷爷说,(他们)找了我很长时间,回来就狠狠训了我一顿。后来我就不给他们闹了,要不他(爷爷)生了气,每次我要钱或者有什么要求他都要教育我,很长时间才给。现在好了,总是夸奖我听话,学习认真,一般我想要什么都给买,有时候出去和同学玩上一天他也不会生气。(HM08,男,13岁,初中三年级)

父母离开后,家庭关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祖代与儿童的社会角色没有发生变化,但角色所承担的功能却和过去有了很大区别。过去,祖父母与孙子女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互动,而现在祖父母要承担起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抚养、照看等多种责任。因此,在父母外出后,祖父母与孙子女之间的互动需要一个双方互相适应的过程。但因年龄、文化水平等原因,祖父母很难在互动中过多地改变自己,对孙子女的评价也主要注重他们的外在表现,只要是“听话”“好好学习”,祖父母就会感到满足。这种情况会使得儿童更多地改变自己,来“迎合”祖父母的这种监护特点。隔代留守家庭儿童在与祖父母的互动中,经过多次 “试错”,可以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行为方式。HM08在经历了和祖父的摩擦后,逐渐发现自己在何种表现之后,才能创造出自己更喜欢的生活环境。所以他一再强调不能“惹爷爷生气”,这样既为自己争取到了“物质利益”,也争取到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和同学玩上一天他也不会生气)。

在和另一个比HM08小5岁的个案HM04的访谈中,同样能发现隔代留守家庭儿童在家庭互动中的策略化行为方式。

爷爷奶奶一般都不训我,就是给我买东西的时候舍不得,要是想买,我得说很多好话,一般不敢给爷爷吵的,他们生气了,就说不管我了,把我送到爸爸妈妈那儿去,给我爸爸打电话,但只要我一说好听的,他们就不生气了。要不真给爸爸妈妈打了电话,(爸爸妈妈)会再训我的,他们(爸爸妈妈)说了,不听话就别想买任何东西。(HF04,女,8岁,小学一年级)

HF04的爷爷说,HM04的嘴 “很甜”,一般情况下看到他们生气,就“爷爷、爷爷”喊个没完。HF04采取撒娇的方式来缓和与祖父母的关系,也许一开始也是不经意而为之,但多次使用后,差不多形成了一种习惯性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且,HF04也能够觉察到这种方式对自己生活的意义所在。

但并不是所有的隔代留守家庭的儿童都是通过这种“委婉”的方式来处理代际关系中的冲突,让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案例:

我学习不好,但上学还是愿意上的,去了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玩。爷爷奶奶老是说我不听话,说我的时候我就给他们犟。有一次我偷偷拿了家里50块钱,出去买东西,叫了几个同学去上网,被爷爷发现了,拿笤帚追着打我,我从家里跑出来,就躲到村头桥底下了,他们找了我半晚上,找着后就再也没说打我。后来只要看见爷爷想打我,我就往外跑,现在基本不打我了,犯了错就训我,知道他们害怕我跑着去找我爸爸妈妈,其实我也不敢去找他们(爸爸妈妈),(因为)他们会更生气的。(HM07,男,11岁,小学五年级)

HM07学习成绩一般,爷爷奶奶感觉他很不听话,但正如HM07自己所说,爷爷奶奶也不敢对他过度严厉,就是怕他坐车去找爸妈。HM07也正是利用了爷爷奶奶的这个“软肋”,使得自己逃避惩罚。

2.学校生活中的适应

所调查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对留守儿童问题较为重视。学校布置班主任进行了留守儿童的专门登记,包括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的详细家庭信息,以便进行家校沟通,学校根据家庭情况对留守儿童给予经济上的补贴或奖励。但是,由于多数隔代留守家庭儿童不在学校寄宿,家庭居住地较为分散,所以对于他们在学习、心理上的问题,老师很难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而都是在注意到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异常时,老师才进行补救性地处理。老师对隔代留守家庭儿童信息的了解,一是来自于他们在学校中的直接表现,比如学校纪律的遵守、学习成绩的波动等,二是来自于对同学们的询问。因此,在学生没有明显的不良表现时,老师很难发现他们的问题。

上学都是和同村的同学一块儿,没逃过学,也不敢逃学,(要是逃学)老师马上就会给家长打电话的。即使请假,老师都会给爷爷打电话核实,老师对我们抓的最紧的就是不能逃课。在学校里,老老实实上课,下了课和同学一起玩儿,也很好啊,只要不出事儿,每天都是这样上课、放学。(MM02,男,12岁,初中二年级)

从访谈来看,MM02与其他同学在学校的表现没有什么不同,但经过进一步询问,MM02还是意识到了老师们对他们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在学校生活中有着自己的策略性原则。

也有经常撒谎、逃学的同学,但是我尽量不和他们在一起玩。好几次有同学喊我到学校外面去,我都没有答应,要不,老师会认为我也是个坏学生,而且跟着他们也真得学坏了。学习成绩不好不要紧,表现不好老师会告诉爷爷,爷爷就会告诉爸爸妈妈。(MM02,男,12岁,初中二年级)

没有了父母的监管,并不意味着这些儿童一定会放纵自己,如何能得到老师与家长的认可,他们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与行为方式。

同伴关系是儿童除父母及亲属以外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7]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同龄群体对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生活的重要意义。MF05是一个10岁的小女孩,父母外出打工四年了,而且从来没有回过家,她跟着外祖父和外祖母生活。当我们到她家中进行调查时,她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是不是还要到XXX(另一个同班不同村的隔代留守家庭儿童)家?”可见同样经历的伙伴在其心目中的位置。

我和XXX是班里关系最好的,我们经常课下时间在一起聊天,主要是她找我聊,聊的最多的是她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的,回来给她买了什么东西,我也意愿听。开始她也问我妈妈回来没有,我总是回答没有,后来她了解到我妈妈几年都没回来了,就不再问了。她妈妈买回来的好吃的,她都分给我,有一次还送给我了新文具盒。(MF05,女,10岁,小学四年级)

共同的生活境遇使这些孩子有了共同语言,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从而结成了较为稳定的伙伴关系。这种自发性的小团体成为隔代留守家庭儿童情感表达的重要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他们父母离开后的情感紧张。当然,除此之外,他们也不排斥在同学中形成的其他类型的同龄群体。

和同学处的关系都挺好的,在学校也感觉不出来我们和他们有什么区别,就是想起来他们回家有妈妈陪他们,心里不舒服,但是在一起玩就没什么了。我经常邀请同村的同学到家里来一起看电视,做作业,有时候也有邻村的同学,他们也意愿来,都是很好的朋友。爷爷奶奶一般不管,要是到他们家就不行了,他们的爸爸妈妈都不高兴。(MM06,男,12岁,初中一年级)

相比心理和学习问题,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的安全对祖父母来说更为重要。只要孩子能在看得见的地方,至于他们在干什么,祖父母都较为宽容,隔代留守家庭儿童利用这一条件,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加强了与同学的互动。

当然,隔代留守家庭儿童还有其他与同学搞好关系的手段,比如,分享父母从城里带回来的食品、图书以及电子产品等。所有这些,都为他们融入群体提供了帮助。对普通同学的访谈证实,隔代留守家庭儿童作为一类人群,在班级中并没有被“标签化”,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自然也不会受到排斥。

3.争取利益:主动性的适应

在家庭与学校生活中的表现,可以看做是隔代留守家庭儿童做出的一种合乎生活情境的适应方式。调查中,我们也注意到他们对留守生活的另一种适应,即利用自己所处的特殊家庭结构形式,为自己争取到比普通儿童更多的利益。

爸爸都是过年的时候回来,妈妈回来的多一些。每次妈妈走的时候我都能提点要求(买东西),只要不是太过分,妈妈一般都会满足我。春节的时候就更好了,爸爸回家前一打电话,我就告诉他我想要什么,他就给我买什么。去年最好了,我让他给我买了个学习机,我们班里好像还没有用学习机的。(MF05,女,10岁,小学四年级)

个案HF10年龄稍大,也比较懂事,很少给父母提买东西的要求,但也强调了父母离开后与他们“讨价还价”的机会大大增加。

我学习成绩不是很好,过去爸爸说考不上一中就去读职高。(爸爸妈妈)出去后,每次打电话,我都告诉他们自己就想上一中,现在他们总算答应了,如果分数不够,就多拿点钱(议价生),也让我进一中。(HF10,女,12岁,初中二年级)

外出务工父母由于常年外出打工,会因照顾不到孩子而心生愧疚。因此,当孩子提出物质上的要求时,一般都会作为一种补偿来满足他们。隔代留守家庭儿童普遍都有主动向父母索要衣服、玩具甚至电脑的经历,相比其他同伴,他们得到了更多自己想要的东西。个案MF06多次要求爸爸给买电脑,并最终得偿所愿。在所调查的农村地区,即使是非隔代留守家庭儿童,也少有孩子拥有自己的电脑。

这种主动性的适应,不仅体现在隔代留守家庭儿童与父母的互动中,还体现在与祖父母的日常生活中。

想买零食的时候就给爷爷奶奶要钱,只要不是天天要,他们还是给的。有一次没给我,我问爷爷,爸爸不是走的时候给你们留了钱吗?爷爷只说,给了钱也不是买零食的啊,但最后还是给我了。(MM01,男,7岁,小学一年级)

给爸爸妈妈要钱是比较困难的,但是给爷爷要钱就容易多了,只要说准备买啥,他一般都没有难为过我。当然,我每次要的也不多,一般就是10块、8块的。就这样,我还攒下来不少零花钱呢。(MM09,男,10岁,小学四年级)

我国本来具有“隔代亲”的说法,再加上中间一代的缺失,祖父母很难拒绝孩子生活上的要求。隔代留守家庭的儿童经常会在零食、玩具等花费较小的东西上伸手给爷爷奶奶要钱,就是因为爷爷奶奶一般都能满足他们。

由此可见,父母因在情感上不能满足孩子,从而愿意在物质上进行“补偿”。祖父母因其对孩子监管的“尴尬地位”,也无法拒绝生活上的要求。这给隔代留守儿童更好地满足自己的物质性追求留出了较大空间,也是他们主动性适应策略得以实现的条件。

三、讨论

“实地研究最适合处理一些问题:社会世界中的人们是如何办到Y这件事的呢?”[8]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的生活境遇发生了较大改变后,他们是怎样适应这种转变的呢?通过实地研究的方式摹写他们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变化,显然是较为适合的。当然,相对于基于调查数据的量化研究,作为质性研究的实地研究,在揭示隔代留守家庭儿童问题整体宏观特征上稍显不足,但是,对他们生活世界中主体意义建构的诠释,实地研究却是最为适合的。更为重要的是,对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生存策略进行真实性经验描述,对解释他们在家庭关系变化中仍能够顺利成长的现实以及对他们进行帮扶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化理论一直强调父母在儿童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亿万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宏观背景却致使这些隔代留守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生活空间中的“隔离”。父母较大程度上缺失了对子女的情感支持、生活照料与日常监管,而祖父母因其文化水平、年龄及时间分配等原因,表现出一定的监护不足与监护不能。当前围绕着留守儿童的学术话语与社会话语,更多指向了他们在学习、人格、心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但是,“儿童问题”一定意味着 “问题儿童”的必然出现吗?访谈中,这些儿童所展示的他们在这种特殊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下富有韧性与抗逆力的心理、生活过程,使得我们不能不从另一个视角对他们重新进行审视。

在面对重大生活事件压力时,他们可以通过心理上的自我调节甚至对事件意义的认识,走出父母离开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在家庭互动中,他们能够面对不同情景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调节与祖父母的关系,并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学校生活中,他们也符合学校与老师的规范性要求;在同龄群体这一重要的社会化环境中,他们更是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优势,较好地融入到了与同学、朋友的互动之中。当然,其中某些策略性的行为方式可能并不符合成人的道德要求(比如对物质性利益的追求),但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9]这些儿童多处在习俗水平阶段,其道德决策的基础为遵从他人与维护社会秩序,对照发现,隔代留守家庭儿童并没有明显的 “越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儿童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以及利用条件策略化的生活实践表明,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并不是一张白纸,只能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相反,他们可以灵活地、能动地适应环境,并能策略性地选择有利于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动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农村隔代留守家庭儿童所具有的抗逆力,与优势视角理论下的社会工作不谋而合。优势视角呈现的是一种优势实践理念,可以帮助人们认知到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力量与优势,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内在的智慧与潜能。[10]虽然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开展还有待深入,但这至少给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的社会工作开展赋予了以下启示:第一,不能被当前“问题范式”的研究所遮蔽,以防把这些儿童进行“标签化”处理;第二,隔代留守家庭儿童所富有的心理任性与抗逆力,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也是社会工作开展时不容忽略的社会事实;第三,对于在不利环境下能够进行自我调适的儿童,社会工作者更加充满信心,他们具有强大的自我发展潜能。

在这个意义上,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的问题并不是什么真正的问题,关键在于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和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田野调查的结果说明,当前对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甚至包括所有留守儿童)问题的过分渲染,无疑会使人们忽视了这些儿童存在的可供引导、激发的内在优势与潜能。其实,这才是为他们提供实质性帮助最为可用的资源。

①笔者认为,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仅是经济结构的城乡分化,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结构、生活方式结构的分化。

②对留守人员的研究文献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较有代表性的有:叶敬忠《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郑杨《对中国城乡家庭隔代抚育问题的探讨》,《学术交流》,2008年第9期;李全棉《农村劳动力外流背景下“隔代家庭”初探》,《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6期;王章华、戴利朝《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介入模式探索》,《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第7期;杜鹏、丁志宏等《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人口研究》,2004年第11期;张文娟、李树茁《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9期;周福林《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状况研究》,《人口学刊》,2009年第5期;贺聪志、叶敬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3期等。

[1]郑杭生,李路路.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2-7.

[2]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李猛,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29.

[3]马晓霞,张丽维.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6):13-15.

[4]邓长明,陈光虎,石淑华,等. 隔代带养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对比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3):96.

[5]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855-858.

[6]WENER E , SMITH R. Vulnerable but Invincible: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esilient children and youth.Longitudinal study of resilient children and youth[M]. New York:Adams Bannister Cox Pubs,1989:60-70.

[7]韩晓燕,朱晨海.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29.

[8]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M].郝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60.

[9]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生活环境[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30.

[10]梁莹. 优势视角与系统理论: 社会工作的两种视角[J]. 学海, 2013(4): 70-78.

隔代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篇4

在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幼儿的思考能力,充分挖掘和发展幼儿的语言意识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效推动幼儿拓展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注重语言教学中的提问方式,使提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本文主要研究探讨了几种幼儿语言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如注重问题提问设计的科学性,问题提问的技巧性等等;另外对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希望对提升幼儿语言教学的效率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

幼儿 教师 语言教学 有效提问 研究

一、前言

在目前的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是极其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较好的问题和提问方式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提问设计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使得提问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比方说,在进行提问设计时,不注重问题设计的目的性,忽略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忽略了设计的技巧性,不注重细节,不考虑提问问题的时间间隔,缺乏一定的启发性,不具备思考价值等等。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方法策略,主要是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个初步的研究探讨,希望能够提升教师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

二、幼儿教师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提问设计要具有科学性

(1)提问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师在进行备课要提问的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到提问的目的,要确保实现提问的意义,按照课堂教学的需求设计具有明确目的性的提问,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复习作用的提问、具有知识理解性的提问以及能够启发幼儿的提问等等。如果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就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2)提问要注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幼儿是语言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进行提问设计时要考虑到幼儿本身的年龄和不同个体之间的明显差异,因为每一个幼儿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各不相同,并且每一位父母的育儿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幼儿的成长背景就会存在差异,因此,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也随之出现差异。教师在进行提问设计、阅读组织、语言教学时都要充分考虑并鼓励幼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回答问题,以充分调动幼儿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提问设计要具有技巧性

(1)采用集体回答和个体回答相结合的方式提问。集体回答使幼儿不紧张,但是并不能锻炼幼儿主动举手答题的积极踊跃性,也有可能导致某些幼儿不能主动的独立思考,因此一定要综合运用集体回答和个别提问,同时还要考虑到一个细节,就是进行个别提问时一定要熟记每个孩子的姓名,因为幼儿时期的孩子非常希望老师能够注意到他,如果不能叫出他的名字总是以“这位小朋友”来代替,会使幼儿丧失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他的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

(2)注重提问的技巧性,把握好提问的时间间隔。幼儿年龄比较小,与中小学生相比较回答问题时所需要的反应时间较长,从接受问题到理解问题再到分析解决问题所用时间要远远大于中小学生。并且教师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幼儿的认知能力也有所差异,所以回答问题所用的时间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该给幼儿充分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时间,然后再让他们有足够的组织答案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鼓励并调动全体幼儿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思考的作用,使他们能够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学习有充分的信心。当然,这种时间间隔也要根据幼儿的反应而定,如果较长时间内没有反应,那么就不要继续等待,防止影响课堂的效率。另外教师还要观察幼儿上课时的注意力集中情况,注意力不集中时,比如上课打瞌睡,走神,玩耍时都可以进行提问,可以使其集中注意力,起到收心的作用。

【结 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是大多数学校普遍运用的语言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性的提问式教学有助于启迪幼儿的心智,有利于培养幼儿优良的语言组织、表达和思考能力,推动幼儿语言感知和体验水平以及相关的认知能力的健康发展。伴随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幼儿的语言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幼儿园教学的侧重点逐渐转向有效提问方式,科学合理的提问方式能增强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幼儿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进行提问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该时期的认知能力,充分认识幼儿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提问质量,注重幼儿的情感和语言表达,推动幼儿言语能力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月花.幼儿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朱晓梅.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设计的有效性【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02)

【3】郭中然.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9(07)

隔代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篇5

内容提要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孩子由祖辈抚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出现了一些误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密切关注这些孩子的成长,认真分析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耐心、爱心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使其茁壮成长。

正文

所谓隔代抚养,就是指孩子从小跟随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长大,主要由老人承担抚养孩子,教育孩子的任务的一种教养方式。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很多年轻的父母为了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选择了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这样做既可以解决自己工作的后顾之忧,又可让老人因抚养孩子有事可干,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可谓一举两得。据调查,目前我国约20%的独生子女是由其祖辈抚养着的。而祖、父、子同住,孩子主要由祖辈抚养的在我国则更普遍。孩子由祖辈抚养有多种好处,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教育形式的弊端也就更多的凸现出来,笔者是一位从事基层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我接触了一些这种特殊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们,和其他同父母从小就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行为及心理特点概述

1、缺乏纪律观念,生活、学习习惯差。迟到、旷课、课上不听讲、不完成作业等现象在他们身上屡见不鲜。

2、任性、脾气暴躁、易怒,经常和同学、老师发生冲突。

3、自私、冷漠、孤僻,不愿意和同学、老师沟通交流。

4、个别同学有暴力倾向。

二、成因分析

1、祖辈的过分溺爱。俗话说:“隔辈亲”,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是家中的老大,惟孩子是从,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长期下去,就娇惯出很多自理能力差、自私、蛮横的“小皇帝”、“小公主”来。

2、父母的愧疚心理。很多隔辈抚养的家庭大都是因为父母工作忙而无暇照顾孩子,不得已才交给祖辈抚养,对孩子的父母来说,他们一周、一月、甚至一年半载才能见到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孩子会有深深的愧疚心理。所以见到孩子后,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他们会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这同样为孩子的病态发展埋下了祸根。

3、家庭教育的缺失。祖辈们大多关心的是如何让孩子吃好穿好等生活上的问题,却忽略了和孩子思想、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步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老年人思想比较顽固、保守,和孩子的思想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之间很难进行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面临着很多心理上的问题,他们需要向人倾诉,需要有人倾听,需要有人给他们方法的指导,但遗憾的是他们在家庭中找不到这样的对象,于是他们会变得沉默。由于在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些孩子就会把视线转移到虚拟的网络,而网络中的游戏可能会是导致他们有暴力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

4、家庭环境的改变。有些孩子小时候跟随祖辈生活,上学后被父母接回家和父母同住,因为家庭环境的改变,教育方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他们的心理朝着不健康的方面发展。

三、应对策略

隔代抚养子女所产生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经验:

1、面对这类写生,要有足够的耐心。李某又被数学老师逮住抄作业了,这是第几次我已经数不清了,训也训了,罚也罚了,家长也叫了,可是丝毫不起作用,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下了课,我把李某叫到办公室,让他坐到凳子上,心平气和的和他进行了一次谈话。从谈话中我得知李某的数学基础很差,数学课根本听不懂,作业根本不会做,所以只能通过抄这种方式完成作业。“那你是不是就准备放弃这门学科了?”“不是,我也想学,可是我基础太差,根本听不懂”。于是我又把数学老师找来,我们三个人一起共同商量如何解决该生的问题。最后我们达成了一致:每天数学老师单独给他留一些简单的作业。但有一个要求:必须靠自己完成,实在不会的可以问老师。该生爽快地答应了,自此,他的作业变得认真了,而且在办公室有时还能看到他问问题的身影。试想:我当初如果把它放弃了,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有时,冷静下来,耐心就会让问题迎刃而解。

2、用爱心去感染学生,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再冰冷的心,只要有爱就会融化。”隔代抚养的孩子在家庭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学校中我们就要用我们的爱去感染他们。张某,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岁数大了有时早晨不能给他做饭,所以他经常因为在外面买饭而迟到,有时还因为时间太紧张早上吃不上饭。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我每天早上都会给他带一点吃的,当我第一次把面包递到他手中的时候,我看到他眼中闪动的泪光。在他的日记中我看到这样的话:我原以为这个世界是冰冷的,只老师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我一定会改正我身上的缺点来报答老师。相信吧!只要我们付出爱心,我们一定会得到最温馨的回报。

3、多发现其优点并及时表扬,使其树立自信心。任何孩子都需要表扬,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身上的缺点很多,所以表扬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及时在全班表扬,以树立孩子的威信和自信心。

4、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隔代抚养的学生性格都比较孤僻,我行我素,不爱和同学交流。这是教师可以想一些方法使其融入到集体中。如:鼓励班干部和其交朋友、安排同学和其一块回家、班里组织活动鼓励其参加等,使其逐步融入到集体中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5、和家长多联系、多沟通。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家校共同配合教育孩子。

隔代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篇6

关键词:隔代教育;策略;家长引导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36-01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人生的最初课堂,生活的基本场所,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它对人的影响都是综合的,又是深刻久远的,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以及自身素质的高低等等,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处事的态度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幼儿隔代教育的现状

幼儿隔代教育的现实状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隔代教育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祖辈的学历比较低;三是祖辈对孩子心理,生理特点认识相对认识比较少;四是祖辈对孩子溺爱严重;

二、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孩子在长期隔代教育下所产生的效果和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1.过分的溺爱使孩子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个性缺陷的倾向明显。2.过分的保护扼制了孩子的能力发展。3.过分“安全保护”使孩子的创新品质受到限制,祖辈对孩子表现出的,诸如破坏行为,尝试等总是急于阻止,这使得孩子天生的创新品质难以得到拓展。4.过分的“包办代替”使孩子爱劳动等品质不易形成。

三、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和必要性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隔代教育也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家长应确立正确隔代教育引导方向,扬长避短,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狭义角度来说就是能够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不会的事学着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的特征。”幼儿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长,身体才能健康的发展。并指出:“在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时,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自理、自立的尝试。”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他十分重视小儿的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他也认为对孩子来说,做事即是学习又是游戏。”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理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的任务中,指出2―7岁的幼儿已有了自卑和自尊的相互发展,在这一年龄阶段,过分包办会导致幼儿人格发展的障碍,如退缩、孤僻等不良个性。大约在幼儿二、三岁时出现了第一反抗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的自主欲求也逐步提高。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对成人的帮助、指示、阻止总要用“不”“我自己来”来反抗。有研究表明,经历了反抗期的幼儿,成人以后自主性强,而那些未表现反抗期者,在成人以后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如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会出现争着要自己穿衣,穿鞋袜,吃饭等,有了明显的独立做事的要求,然而他们大都会把衣服扣错或穿反等。此时,我们成人的反应尤为重要。如果嫌孩子做事反倒给自己添了麻烦而笑话孩子,不让他们动手,就扼杀了孩子的主动精神和独立意识的萌芽,打击了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美好愿望。孩子因成人的否定而失去了独立做事的兴趣,并在多次否定后,养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和自卑感。显然这是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及时给孩子肯定:宝宝真能干,会自己穿衣服了,如果这样扣扣子就更好了。孩子既感到了成人的肯定,同时又捕捉到了成人提出的新的要求,那么他的能力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在孩子表现出自理的独立愿望时,及时地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并让孩子感到高兴,通过内在动机转变为自觉行动,获得发展与满足,增强自信。幼儿的内心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识,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以及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帮助隔代家长充分认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引导家长转变育儿观念,珍惜孩子的主动精神和独立意识,满足孩子的独立要求。因此,协调好隔代家庭教育,是帮助孩子从祖辈们精心编制的“保护伞”下自主独立走出来的最佳捷径,也是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对家长的建议

1、优化家庭教育.家长应针对幼儿的个体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合理教育。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2、加强社会化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依靠自己的判断能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通过幼儿园开展大量鲜活、行之有效的策略活动,努力协调好家庭隔代教育,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组织培训学习活动,更新老人的育儿观念。有意识地提高祖父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大部分老人文化素质不高、接触科学的教育理论不多,要教育好下一代,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要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必须提高他们的素质,包扩增强老年人的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在力争帮助孙辈提高动手能力的内心驱动下,老人们主观上非常渴望学到有效的知识和方法助自己事半功倍。有意识将幼儿早期教育融入其日常生活之中。让祖辈们对孙辈的高期望、重知识、重智能转变为重视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最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强化“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育儿理念,针对幼儿能力发展的现状,实行“门坎效应”,在较为合适的标准要求下,使孩子有“跳起来,能摘到”的感觉。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愿意学着做事。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孩子,隔代教育具有不可避免性、它的存在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但任何问题都是辩证的,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只有扬长避短,才是教育好孩子的良方。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

[2] 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淮北师范学院报,2014年第一期。

隔代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策略探究

一、引言

新时期背景下,很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比较关注,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会将子女接进自己所在的城区上学,确保获得较高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由爷爷奶奶照顾,造成了隔代教育的产生,这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其次,也有一部分家庭小孩基本上由母亲照顾,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也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两种现象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不注重儿童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

在留守儿童中,很多都不是父母H自监督教育,或者由母亲一人独自教育,从而形成了隔代教育以及教育缺失的现象发生。从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来看,大部分都表现得过于溺爱,逐渐导致了儿童自身道德上的缺陷,不懂得尊重和分享,对人和事物态度冷漠,渐渐会产生消极厌世的心理,由于缺乏相应的管束,会诱发儿童不良的生活作风,严重的甚至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二)不利于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

留守儿童监护人在思想观念上往往存在很大的失误,他们往往只关心儿童吃饱穿暖的问题,而对儿童的学习情况则很少关注[1]。加上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本身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够对儿童学习上进行正确的辅导,因此在儿童学习最关键的时期,缺少学习生的培训和知道,导致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出现偏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儿童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对儿童影响也最深。心理问题会导致儿童在学习上失去应有的兴趣,造成儿童对学习的热情不高。其次还会影响到儿童在课堂上的表现,导致儿童纪律性差,不容易教育。另外,不注重心理上的培养会造成儿童在个性上发展上走向极端,一种具有攻击型,另一种表现得内向畏缩,害怕与人交往。

三、新时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具体对策

(一)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

针对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看管教育的情况,首先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当地政府应该大力开展各种老年培训基地,通过在社区或者学校,免费为老年人进行培训,传授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通过了解老年人平常教孩子的方法,对问题做出解决,让老年人学习现代先进的育儿经验[2]。

其次,要充分解决隔代教育中对儿童过于溺爱的问题,老年人和儿童之间具有较大的代沟,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不能以家长的姿态对待儿童,应该采取平等的态度,祖辈和孙辈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儿童需要教育,也需要沟通,在这个阶段,也正是儿童模仿能力最强 的时候,身边人的有一言一行,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能对儿童造成影响。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留守儿童大多数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都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学校对留守儿童学习、教育、身心发展就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首先要充分肯定中小学教师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所做出的贡献,为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在工作中发挥热情,可以将教师在为留守儿童教学中的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其次,学校要加大对寄宿制的建设力度,有效利用学校中的教学资源,来减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在一些课余时间,周末或者是一些节假日,学校可以组织教师上门对家长进行专业的教育培训,提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方式方法[3]。除此之外,面对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或者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及时调整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在形式多样的大环境下,以及良好的沟通氛围中,增强留守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政府加大财力支援

学校在改善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问题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受资金和一些因素的制约,往往不能够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这就需要当地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加大对资金的扶植力度。首先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从思想意识上让教师给到留守儿童真正的关爱,其次,政府应该出资用于提高留守儿童居住周边的教育设施建设,以及学校教育方面的设备更新。共同为留守儿童创造出良好的接受教育的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留守儿童现象已成为我国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多方共同努力,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逐个解决,全面促进人才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迪.齐齐哈尔市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参与现状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 2016(12)

[2]罗震雷,李洋,倪首涛.笔迹心理分析在刑事侦查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J].法制博览. 2016(31)

隔代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篇8

【关键词】中学数学 思想方法 教学研究 策略

一、几种最基本的中学数学思想方法

(一)符号思想方法

在中学数学中,不论是量的变化,还是量与量之间的推算关系都可以用简单地字母或公式表示出来,可以将大量的文字信息浓缩到简单的公式当中,方便记忆,这就是数学的符号思想方法。中学数学中涉及到的符号主要有计量符号、运算符号以及数学符号等。数学符号具有简单、清晰以及浓缩的特点。

(二)类比思想方法

类比思想是采用对比的方法找出数学公式、语言或逻辑结构方面之间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以达到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理解所学新知识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思想方法首先对两个事物或两类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同之处或相似之处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判断二者是否在别的其他方面也存在类似的关系。类比方法使用的前提条件是人们已经对某种事物比较熟悉和了解,尤其是该事物的特征,进而来判断第二种事物是否也具有相同的特性,由于具有较强的猜测性,所以,必须要对猜测的结论进行证明,以判断猜测是否正确。

(三)转化思想方法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可以将尚未解决的、比较难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利用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其对解决数学中的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转换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中使用程度比较高的一种思想方法。可见,在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比较难以解决或比较生僻的数学问题,可以利用数学转化思想方法将其转换为具体的、简单的问题,从而达到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目的。

二、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

(一)在教学目标中明晰数学思想方法

首先,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从某一部分数学教学内容中就可以看出来,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内容来体现数学思想。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题的过程中,应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比较常见的;在数学教材中,符号化思想也普遍存在于数学教材的内容当中;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还会经常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以及类比思想方法等等。因此,中学数学教师课前要从数学思想、教学方法的角度仔细认真地研读数学教材,并且明确每部分数学内容需要用到解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然后确定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以便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创造便利的条件。

其次,应依据学生年龄、知识结构以及认知水平调整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学生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也应发生相应的改变。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利用所学数学理论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上,不需要将数学思想知识讲述给学生或要求学生掌握,而是在潜移默化当中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到了中高年级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讲述给学生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为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思想的含义,教师可以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认真的解释,以达到学生理解的目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能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灵活地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水平。

(二)在训练中巩固数学思想方法

首先,学生在学习了某种数学思想方法之后,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巩固学生所学的内容,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在数学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己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开阔思路,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如在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建立模型:在总长÷间隔长=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两端要栽)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模型的解释与应用;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一思想方法来鼓励和引导学生解决路灯的设置和电线杆安装问题等,以达到巩固学生所学数学思想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运用训练,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教师除了可以通过训练方法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还可以通过课堂点拨的方法来强化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在中学数学知识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运用所学旧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的内容,如利用转化的思想学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利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数与代数的诸如除法、百分数、分数、比例等许多内容;在解决数与图形方面的问题时,可以借助所学的分类数学思想方法和集合方面的知识等等。总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使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数学思想知识来解决相关的数学难题或高效地学习新知识,以达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容江.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2]刘素平.乘法口诀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2).

上一篇:危化品安全演练方案范文 下一篇:化学品储存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