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7 00:06:31

隔代教育论文

隔代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城乡隔代教育;异同比较;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89―03

隔代教育,主要是指现今年轻父母,因自身工作繁忙、外出务工,或者家庭离异等因素的影响,将自己子女的教育、抚养等全部或者大部分的权利交给祖辈,使孩子不再接受父母亲子教育,祖辈们开始自觉或者被迫地承担起照顾孙辈的责任和义务,对孙辈进行抚养和教育。

一、隔代教育的分类

1.主动完全隔代抚养型

主动完全隔代抚养型,是指年轻父母由于自己工作繁忙,或者外出务工、家庭离异等种种因素,无法抚养教育其子女,将子女的抚养教育的权利完全交给孩子的祖辈。而祖辈为了享受天伦之乐,在体力以及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观上积极愿意帮助年轻父母抚养。

2.主动部分隔代抚养型

主动部分隔代抚养型,是指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工作繁忙等因素,无法完全抚养照顾自己的子女,将子女的部分抚养教育的权利交给孩子的祖辈,孩子的父母则采取周末、晚间、假期等抚养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抚养。并且祖辈们在主观上是积极愿意帮助年轻父母抚养孩子。

3.被迫完全隔代抚养型

被迫完全抚养型,是指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工作繁忙、外出务工、家庭离异等因素,无法抚养照顾其子女,将子女的抚养教育的权利完全交给孩子的祖辈。但是祖辈由于自身体力及经济因素,在主观上并不愿意帮助年轻父母抚养,但是迫于现实无奈,孩子无人养育,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硬是扛下对孙辈的教育和抚养。

4.被迫部分隔代抚养型

被迫部分隔代抚养型,是指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工作繁忙等因素,无法完全抚养照顾自己的子女,将子女的部分抚养教育的权利交给孩子的祖辈。祖辈们也许因为自身体力不支,经济条件有限,在主观上并非出于积极愿意帮助年轻父母抚养孩子,但迫于现实需要,年轻父母没有充足的时间抚养照顾孩子,因此,老人们被动地帮助年轻父母抚养子女。

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城镇地区还是乡村地区,这四种隔代教育的类型都普遍存在。但是,在农村地区主要以主动完全隔代抚养型和被迫完全隔代抚养型为主。由于城镇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地区微薄的土地收入已无法维持农村地区日常的生活水平,众多农民子弟开始外出务工以赚取钱财维持生计。在这种情况下,外出务工的青年父母无法对自己孩子进行抚养和教育,因此,青年父母将抚养教育孩子的权利交给祖辈。祖辈有的由于自身体力及经济因素能够承担起抚养孩子的义务,在主观上愿意帮助青年父母抚养子女。有的祖辈由于自身体力及经济条件不足,在主观上并不愿意帮助抚养孙辈,但是由于现实迫于无奈,被迫帮助抚养,承担抚育孙辈的责任。

相对比农村地区,在城镇地区当中,则主要以主动部分隔代抚养型及被迫部分抚养型为主。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行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城镇中第一代独生子女走入父母行列之后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工作当中,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照顾自己的子女,因而大多城镇父母倾向于将孩子的部分教育抚养的权利交给老人,青年父母则采取下班或周末后与孩子相处。有的老人此时已经退休,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有的老人由于自身体力及经济因素,没有足够经历和时间照顾孩子但是又迫于无奈帮助子女照顾孙辈,因此,在城镇地区主要以部分隔代抚养型为主。

二、城镇化隔代教育与农村式隔代教育的相同之处

1.重养育而不重教育

“养育”主要是指抚养,以满足基本日常生活的需求。“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进行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祖辈们对于孙辈的教养都是以抚养为主,而忽视了对孙辈的教育,忽视对孙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和形成。而当青年父母对孩子进行严厉管教的时候,老人往往又会对孩子进行“护短”,使孩子生活在矛盾的教育氛围之中,容易导致孩子形成矛盾的双重性格。这不利于孩子形成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不利于孩子与社会的融合,不利于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也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2.传统教育思想严重,有利于传统品德的传承,但经验代替科学,阻碍儿童创新性发展

无论是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的祖辈们,都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是以道德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他们注重对孙辈们优良品德的培养,祖辈们可以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培养孩子们的公德心,并能够使孩子们尊老爱幼,这有益于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弘扬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与此同时,由于祖辈们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往往会强调长幼有序,不得忤逆祖辈们的“绝对权威”,这与现代教育理念中强调“自我价值”的理念相悖,不易于孩子创新思维的发展。

3.隔代教育封闭孩子的范围,虽促进祖孙之间情感,减轻父母负担,但导致亲子隔阂

无论是在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的隔代教育当中,祖辈由于自身活动范围的有限,往往也会限制孙辈们娱乐活动的范围,以便于对孩子的教育看管。虽然老人们“返璞归真”的“儿童心理”有益于与孩子情感的融合,但这种行为会导致孩子们的交友范围大大受到限制,不利于他们形成合作精神。虽然隔代抚育减轻了青年父母负担,促进“隔代亲”,但是由于青年父母忽视了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少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会导致父子之间的隔阂,不益于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城镇化隔代教育与乡村式隔代教育的不同之处

1.城镇化隔代教育与乡村式隔代教育的环境氛围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中,联合教养(即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共同带孩子,孩子与祖辈和父辈家长同住,衣食起居主要由祖辈家长负责,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大多是在下班后或者晚上)这种培养类型占整个隔代教育调查类型总数的77.3%。而在农村地区的隔代教育的产生往往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无人看管,祖辈承担起全部的教育责任。由于农村地区原本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师资薄弱,教学质量不高,乡村式的隔代教育在教学质量上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农村家庭中祖辈受教育程度有限,在根深蒂固的“读书无用论”影响下,往往会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在这种原本农村教育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农村儿童又深受祖辈对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的氛围影响,使得农村地区隔代教育成长出的儿童多为“问题儿童“。而在城镇地区,由于大多采用“联合培养”的形式,学校注重对儿童的教育和培养,虽然父母因工作繁忙无法完全抚育孩子,但是无论是祖辈还是父辈,相对于农村地区,都更关注儿童的教育,注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城乡之间隔代教育的环境氛围有所不同。

2.城镇化隔代教育与农村式隔代教育的教育主观能动性有所不同

在主观上对教育的认可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投入程度和关注程度。在隔代教育中,城乡之间对于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的。

首先,从祖辈们教育的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看。城镇地区的祖辈们大多退休后无事可做,他们身体力行,在经济上并没有太大的压力。他们大多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帮助子女抚养孩子是其应尽的义务。因此,在主观上,城镇地区的祖辈们在主观上是愿意主动帮助子女抚养孩子的,这有益于城镇地区隔代教育下的孩子健康成长。而身处农村地区的祖辈们,由于其子女外出打工,田间农务无人料理。在这种情况下,祖父母不仅需要进行繁重的农间耕作,与此同时,还需要承担对孩子的教育抚养的责任。农村地区的祖父母精力原本不足,且其自身体力和经济条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祖辈在主观上并非主动地愿意抚养孩子。

其次,从孩子父母的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看。城镇地区的青年父母由于居住距离较近,一般会参与对孩子的抚育,并深受环境氛围的影响,更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城镇地区的青年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的精力会更多一些,他们往往会与祖父母采取分工抚养的方式,祖辈大多是对孩子日常饮食生活的照顾,而父母则更注重对孩子教育学习的投入。农村地区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无法回家,他们很难在城市中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上学机会,因此,把教育的权利全部交给祖辈。且孩子父母自身受教育便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育主观能动性上,相对比城镇地区父母来说会相差很多,他们几乎并不参与到对儿童的教育当中。这对于儿童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影响颇深,在农村地区隔代教育下成长的儿童大多在学习上是缺乏主观能动性的。

3.城镇化隔代教育与农村式隔代教育中,祖辈教育程度及社会经济地位有所不同

城镇地区的祖辈相对于农村地区的祖辈而言,受到过更高的教育,其教育水平比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要高许多。在孩子幼年时期,无论是农村地区还是城镇地区的祖辈都能够参与对孩子的教养,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农村地区的祖辈们的知识已然无法满足儿童学习生活的需要。因此,农村地区的祖父母对孙辈的教育更多地成为与儿童情感的沟通以及满足其日常生活所需。并且在经济上,由于其自身经济短缺,解决日常生活有时都可能成为问题,他们无法拿出更多的经费给孩子进行教育投入。而城镇地区的祖辈,由于其自身的文化程度较高,能够给予儿童相应的抚养和教育。并且,城镇地区祖辈们经济富足,无生活压力,能够更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

4.城镇化隔代教育与农村式隔代教育的社会关注程度有所不同

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对教育的投入也是由城市再过渡到农村的。由于城镇地区“隔代教育”走向普遍而开始不断升温,“隔代教育是否可取”开始变为当今教育的热题并引起广泛的关注。城镇地区开始依据社会教育发展的形势作出调整,开始有针对性地对隔代教育采取积极的回应。而农村的隔代教育从“留守儿童”的出现便已开始,却受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相对于城市来说,其社会关注程度大打折扣,这不宜于农村地区隔代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对城镇化隔代教育和农村式隔代教育的对策探究

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祖辈和父母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隔代教育,虽然是祖辈帮助青年父母抚养孩子,但是其教育权应当在父母而不是在祖辈。老年人应当明确自己的价值定位,祖辈们是隔代教育协调者而不是主导者。老年人在隔代教育当中应当起到协调促进作用,祖辈在家庭教育当中对儿童的作用并不能够完全取代父母在家庭当中对儿童的主导作用。

其次,要消除隔代教育堆砌在儿童心里的障碍。无论是城镇式的隔代教育还是农村化的隔代教育都应关注儿童内心的成长,了解孩子内心真实需要。无论是祖辈还是父母,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耐心地帮助和鼓励孩子,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并能够与他们分析原因,处理问题。家长要与学校互动合作,多了解孩子的内心走向,注重孩子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应该倡导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四强”联手。首先,对父母和祖辈家长进行再教育,使他们能够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其次,努力构建和谐的现代隔代教育共建模式,学校应当开设相应的课程,多组织家长、儿童、学校之间的互动活动,举办隔代教育辅导讲座。最后,联合社区和政府,建立家长培训学校以及老人学堂等教育形式,对家长进行免费的培训,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隔代教育,实现“三代共赢”,使我国的教育可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妍.隔代教养问题的社会工作视角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07).

[2]朱柳敏.城镇化视角下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05).

[3]但菲,徐桂娟.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象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12).

[4]郑杨.对中国城乡家庭隔代教育抚育问题的探讨[J].学术交流,2008(09).

[5]李强,谢明明.农村隔代教育功能的堵塞及其疏导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2(10).

隔代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 隔代教养 学龄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87-0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出于多种原因,他们没能带孩子一起外出,而是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上一辈来照料。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我国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其中42.8%的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打工,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6岁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没能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生活上的照料,老一辈人的隔代教养质量便为更加重要。这一教养方式存在什么问题,带给孩子身心什么影响,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1 隔代教养对3-6岁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

由于文化水平受限,祖辈认为对孩子说的再多他也不,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对于幼儿的表现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要么溺爱要么打骂。孩子不听话时多采用哄骗、吓唬、打骂等方式进行管教,未能及时明确地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加上长期生活在信息闭塞的农村,文化落后,对于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不了解,这些祖辈对孙辈的要求和期望普遍偏低,认为只要健康长大、明白事理就好,而对于陪孩子一起玩和读书、了解他们的心理,这些祖辈是无法做到的。

隔代教养易造成营养不均衡和常见疾病,影响其健康成长。幼儿吃饭时不爱吃这个、不爱吃那个,由于“隔辈亲”思想的影响,祖辈不勉强孩子,易造成偏食、挑食的习惯。据调查,87%的幼儿吃饭时需要看着电视或玩游戏、玩玩具,73%的幼儿在吃饭时都要祖辈喂食,有的甚至需要祖辈追着喂。

幼儿生活习惯差,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两个样。在幼儿园,孩子都可以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孩子回到家后不会顾及这些,往往自己玩或是结伴在地上摸来摸去、捡地上扔的垃圾当玩具,这影响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礼貌行为欠缺。观察发现,留守幼儿在大人的引导下会向他人问好,但自行问好的不多;和祖辈到他人家里去,随意翻东西、上沙发的事儿有发生。他们对于祖辈的呵斥没有很大的反应,可见其礼貌习惯有待养成。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差。祖辈们往往怕孩子生病或是有安全问题不好向孩子父母交待,加上自身年纪大,于是对孩子严加看管,希望孩子一直出现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孩子的活动范围狭小、与人接触少,进而导致其语言、反应、交往能力不如普通孩子。

造成亲子分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家庭和谐。留守儿童对常年在外的父母缺少接触,父母的电话联系也很少与孩子直接交流,父母的叮嘱停留在“叫妈妈”“叫爸爸”“在家听奶奶话”上面,没有深度的交流与了解。在调查中,越是父母外出打工时间长的,与孩子交流少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就越少,父母常年在外的孩子听到提及父母,他们的变现很茫然。问他们“想不想爸爸妈妈”孩子,多是不回答或是说“不想”。长期与父母的分离,亲子关系受到影响。即使父母回到孩子身边,孩子也会感到陌生,这不利于亲子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2 解决3-6岁留守儿童隔代教养问题的建议

政府方面。首先,经济条件是导致年轻父母外出务工的重要原因。发展当地经济,开发农村产业,缩小城乡的差距,切实地为年轻父母提供可以工作的岗位,促进农民工返乡务工,使其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之余回到家中减轻祖辈的教养负担并承担陪伴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其次,加大政策的倾斜,扩大对农村幼儿园的经济投入,并鼓励督促民办幼儿园,促使农村幼儿园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使幼儿在农村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弥补因隔代教养而产生的众多问题。最后,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外出务工者和他们的子女可以流入并接受的相应的教育、享有医保和其他的公共条件。

社会方面。首先,鼓励针对农村留守幼儿隔代教养进行研究和社会讨论,发现隔代教养的问题,讨论研究解决的对策,提高教养质量,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设立教养咨询站,并通过电视媒体、广播、讲座等多媒体等方法,经常性地对幼儿的祖辈进行教育讲解和方法指导,提高祖辈的教养态度和规范的教养方法,充分发挥祖辈在教养中的优势。再次,鼓励社会的爱心资助和教育帮扶。农村村委社区可统计隔代教养下留守幼儿数量,与幼儿园老师结成长期的帮扶对子,对幼儿的教养进行有效帮扶。

家庭方面。一方面,父母要强化自身的教养责任。年轻的父母要担起自己的责任,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全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呵护与照顾,多抽空陪孩子。无论家境贫寒还是富裕,父母亲自陪着孩子健康成长本身就是就是莫大的财富。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参与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对自己的孩子成长负责,也是对整个家庭负责。其次,父母与祖辈多进行沟通。要把自己教育孩子的设想和祖辈们进行交流 ,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虽然外出打工,也要引导祖辈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从而对孙辈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最后,家庭教育中要互相配合,即使在教育方法上有冲突也应当私下调解。同时,祖辈要经常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帮助孩子的父母建立教养权威,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祖辈们要还给自己定好位,在教育孩子中既不能缺席,也不可越位。

参考文献:

[1]刘海华.0-3岁儿童隔代教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黄祥祥.论隔代教育与儿童心理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4.

[3]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03.

[4]段飞燕.从学前教育管窥家庭之亲职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04.

[5]唐艳云.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

隔代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美国;少数民族教育;历史特征;双语教学

美国民族教育政策与实践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呈现出同化主义、英语中心主义、教育隔离制三个显著的历史特征。首先,老移民用主流文化同化新移民,目的是把他们变成符合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取向的美国人;其次,美国少数民族的语言选择经过了从语言多样化到“英语惟一合法”的转变。再次,美国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在隔离的学校体系中接受劣质教育。直到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兴起,少数民族才争取到一定平等的权利。由于种族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的影响,19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实践呈现出三个显著的历史特征。

一、同化主义

从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60年代,同化主义教育传统一直控制着美国的少数民族教育和移民教育。美国的早期移民,主要来自西欧和北欧,其中英国人最多,影响力最大。因而英国的语言、法律、宗教观念、政治传统和政治体制都转变成了美国社会的主体,构成美国主流文化的基本骨架。

美国的教育,也主要是英国教育模式的移植。盎格鲁—撒克逊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占据支配地位。“从殖民地时期到十九世纪,美国教育的主要形式都是盎格鲁—撒克逊式的。非新教式的学校,从未占据过主导地位。”同化论坚持有必要保留英国式的体制,英语以及英国的文化模式,使之在美国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并成为规范;强调灌输社会主流民族—盎格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强调单纯学习有关基本事实的知识。同化论认为教育是将社会的少数民族塑造于主流民族之中的必要手段,公民教育其实是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限制和改造的过程。 “美国化”本质的目的在于强力限制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使他们遵循主流文化的语言、价值和行为规范,将移民们的本民族文化及其附属物清除,变成一个个符合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取向的美国人,并以很快的速度完成这一过程,后来被形象地称为“高压同化”。

1909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卡伯里(Cubberly)这样总结同化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1.拆散各民族群体和居民点,使各民族移民同化和融合成美利坚民族的一部分;2.向儿童灌输盎格鲁—撒克逊的正义、法律、秩序的观念以及现行政治,并培养他们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及在民族生活中有永恒价值的东西的尊重。在同化主义理念的指导下,儿童无论从哪里来,具有什么背景,都一律接受同样的对待:读主流社会的书,参加主流社会的考试,不考虑民族和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和新移民的文化,包括语言、习俗、宗教、传统等,受到轻视和压制。

在同化论盛行的同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种比较宽容、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理论逐渐形成,这就是熔炉理论(The melting pot)。熔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历史学家F.J.特纳(F.J.Turner)和英国犹太作家张维尔(Israel Zangwill)。该理论认为美国是个大熔炉,来自不同民族和种族的移民都会融入其中。移民原民族的实体和文化像原料一样在熔炉中不断熔化和改造。主流文化影响和同化着移民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少数民族文化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主流文化。二者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文化和摆脱了祖先纽带的美国人。如果同化主义的理想是要把所有移民按照英国盎格鲁式的意识形态同化,那么熔炉理论的提出则是看到了不同种族、文化的差异性而“求同存异”的结果,其着重点在于把不同文化盎格鲁化后铸出新的文化,从而形成有别于英国的美国特性。与同化论相比,熔炉理论的出现意味着进步。前者把主流文化凌驾于少数民族文化之上,完全排斥少数民族文化。而熔炉理论至少开始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给予它们与主流文化同等的文化原料供给者的地位。当然,熔炉论把移民的同化和文化融入简单化,理想化,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五六十年代后受到愈来愈多学者的否定。

二、英语中心主义

美国少数民族的语言选择,经过了从“语言多样化”到“英语惟一合法”的转变,形成少数民族教育中的英语中心的特点。

建国初,由于英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和实际需要,英语在一些地方和场合成为通用语言。但这并不排斥美国居民使用其它语言。在一些城市和农村定居点,少数民族语言常常在商业、学校和宗教机构中使用。联邦政府对于语言的选择采取不干预政策。建国初几任总统甚至支持使用多种语言。而且,为了鼓励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而不是送去工厂做工,一些公立学校承诺在公立学校传授学生的本民族文化和母语。内战期间,政府的不干预立场占主导地位,他们包容语言多元化现象并鼓励公立学校推动民族语言教育。

南北战争后,产业革命开始,人们需要一种通用语言来处理迅速增加的工商、政府及公共事务,这种实际需要使英语变得日益重要。大量的法律、政府文书用英语写成,政府事务以英语为媒介处理,在工作中人们很可能因为看不懂英文警示而出现伤亡。以上种种事实,提出了对于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此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老移民之争,大大增强了美国的排外主义情绪。

转贴于

为了压制这种情绪的滋长,美国政府采取了要求移民学习英语的政策,并以此作为获得公民权的条件,当排外主义情绪日渐强烈,在英语和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美利坚民族认同的想法逐渐占上风时,部分州立法规定学校中的部分科目必须用英语讲授。这样,公立学校不得不改变了包容各种民族语言、文化的传统而采取美国化、同化外来非英语国家移民的策略。威斯康星州1889年通过《本尼特法案》(the Bennett Law)规定,英语是一些课程唯一的授课语言。虽然由于地方社区学校和地方公立学校长官的强烈反对,《本尼特法案》于1891年被废除,然而,它却为制订“英语唯一合法”的法律奠定了基础,成为一个开始。

“英语惟一合法”的法律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消极作用明显,对移民及其后裔的学校影响很大。例如,德裔移民原有巨大的双语(小学)和第二语言(中学)教学网络,包括教会、私立、公立学校等。1900年,约有20万孩子在公立小学接受德语教育,1914年,在密尔沃基(Milwaukee)、辛辛那提(Cincinnati)、克利夫兰(Cleveland)和代顿(Dayton)的公立学区至少有1/3的小学生接受英语德语双语教育。然而,1917至1919年间,美德处于战争状态时,随着中等德语教育的缩减,英、德双语教育课程被大大减缩了,实际上,德语已经被取消。

在英语同化教育作用下,到移民第二代、第三代能讲父母语言的人数越来越少,由于语言的障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中无法享受平等的教育,学习成就很低,直接影响到他们成人后的生活质量。

三、教育隔离制

自十六世纪黑人被贩运到美洲起,到十九世纪南北战争,白人殖民者把黑人当作“黑奴”,从未考虑到他们受教育一事。 南北战争后,黑人在名义上取得了政治地位和教育权利。但北方企业主和南方种植园主一如既往地剥削黑人,使黑白平等教育原则成为泡影。

黑人长期以来在隔离的学校体系中受教育,质量低劣,无论人均教育费、就学率、在校学习年限、教育质量、交通工具、直观教具、实验室设备、学校建筑、教材、教师工资及培训等方面都不如白人学校,黑人不能享受与白人同等的教育机会。

隔离学校中黑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逆来顺受,为白人忠实效力的黑人。因此他们所受的教育与生活道德和劳动生产紧密联系,以职业课和家事课为主。主流社会希望把他们培养成勤劳、节制、诚实的人,培养成忠心为主、生活节俭、信守契约、没有侵犯性的人。

1896年,最高法院在“普莱西诉弗格森”一案中判决“隔离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合乎宪法,即为白人和黑人学生提供相同质量的公共设施予以隔离不违反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中的平等保护条款。批准南北方种族隔离可达60年,从而支持了种族隔离的教育制度。直到1954年,美国高等法院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布朗诉教育委员会(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1954)一案做出裁决,推翻了1896年“普莱西诉弗格森”一案的裁定,判决迫使黑人就读种族隔离学校违反美国联邦宪法。法院认为:“把黑人学生同白人学生隔离是对黑人的歧视,给黑人的身心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此案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意义最重大的裁决,标志着“合法的”种族隔离在美国的终结,换言之,受法律保护的在公共场所的种族隔离的终结。

尽管1954年之后种族学校被宣布违宪,但在南方却一致存在,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1964年《民权法》的颁布使取消种族隔离取得真正进展,此后最高法院又做出了一系列裁决,使该法的效力得以加强。到1970年秋,除个别小飞地外,种族隔离学校制已经成为历史。南方11个州约2700个学区取消了种族隔离。39%的黑人儿童在白人儿童占多数的学校上学,只有14%的黑人儿童仍旧在黑人学校上学。

然而,从各社区学校的学生生源来看种族隔离问题仍未彻底解决。黑人区的学校以黑人学生为主,白人区的学校则以白人学生为主。问题的根源在于不同种族的人口分布,在城市尤其如此。城市的公立学校以美国黑人学生占优势。这些学校与位于市郊的以白人学生占主体的学校存在明显的不平等。

隔代教育论文篇4

众所周知,影响教育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党和政府对教育问题愈加关注。而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隔代教育成为农村孩子面临的新问题。目前,隔代教育学生的比例多大?父母是什么心态?与老人在一起到底有何利弊等等,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当前农村初中隔代教育的状况,我们着手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调查的基本结论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样本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拾回桥镇拾回桥中学七、八年级,共406名学生。学生全员参与调查,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反映本校隔代教育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本问卷主要是家长卷。问卷以长期教学中和学生交流、家长沟通涉及的问题为基础,着重反映隔代教育对学生学习与行为上的影响。

2.操作。《关于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问卷》发放于2015年10月20日。由班主任发放问卷,学生作答。共计发放问卷406份,收回406份,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本研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百分比统计与常规性统计的分析与研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分析

通过图1可以得知,现在农村初中生中属于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为264人,占调查总人数65%,非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为142人,占35%。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属于隔代家庭教育。

通过调查,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主要通过电话、视频聊天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有时候一个月才通一次电话,约定时间进行短暂的视频聊天,也没有什么机会与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而属于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学习上50%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29%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5%的学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2.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问题突出

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行为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有的学生还染上了社会不良习俗,有少部分学生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根据对教师的调查,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比值大的班级较难管理,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普遍偏多,而且无法与家长进行配合教育。这部分学生的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2)人格培养凸显危机

在教育过程中,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管教和引导,至使她们出现自私、孤僻、不善于与别人交流等行为。在受到其他同学欺负后,3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48%的学生会选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不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行为出现了过激和偏差。

(3)学习现状令人忧心

大部分接受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条件、农村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农村学生的祖辈读书不多,文化程度较低,自身并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自己只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就可以了。家庭教育的空白和不健全已经成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提高和健康成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3.原因剖析

(1)工作的性质使隔代家庭教育走向必然

有的学生家长是为了贪图享受,为了自身活得有滋有味,长期外出务工,而不是选择在家务农或者附近工作,将教育子女的义务转让给祖辈。有部分家长是因为从外地搬迁到本地,耕地缺乏,为生活所迫,外出务工,不得不将孩子交由祖辈看管。虽然现在党和政府提倡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但是由于外出务工流动性较大,只有很少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城市上学,绝大多数是把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给祖辈,甚至部分家长是把学生托付给叔、伯、姨等。

(2)不当的管理方式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由于在平常的家庭教育中,祖辈对孙辈往往采取溺爱的管教方式,只照管她们的生活,缺乏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即使学生在校严重违反了校纪校规,到校与老师共同处理的时候也认为“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姑息纵容,使学生得不到正确的思想教育,还造成学生很难接受教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在父母回家进行管教的时候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须的教育难以进行。时间长久后造成学生的学习不够用功,得过且过。

(3)心理健康难以保障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回家次数偏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无法引导和关心,往往都是用金钱和物质进行弥补。子女由于情感饥渴导致父母回家后也是对父母产生怨恨,从而产生了厌世、自卑、自闭和逆反心理。

三、讨论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隔代家庭教育学生成长档案

1.对隔代家庭教育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做到“五个摸清”,即摸清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摸清学生的体质现状、有无病史;摸清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方式;摸清学生的监护人姓名、住址和联系电话。

2.要对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并主动与此类学生父母或者监护人取得联系,了解其家庭对子女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的需求,为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提供准确信息。

(二)构建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监护网络

1.要构建以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亲属为主体的监护网,除父母为法定监护人外,要落实好由嫡系亲属或者旁系亲属承担的临时监护人,并督促其履行监护责任。

2.要构建以教师为主题的帮扶网。组织全校教师与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一对一”进行帮扶,在学习上面进行优先负担,在生活上面优先照顾,在活动上面进行优先安排,接近时多看一眼,亲近时多问一声,走近时多帮一把,让这些学生在校胜似在家,时刻感受关爱。

3.更新隔代家庭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教质量。利用祖辈家长时间充裕的特点,同时又要考虑易为老年人接受的原则,帮助祖辈家长了解孩子年龄特点,了解孩子教育的方法、内容,更新祖辈家长的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方法,提高家教质量。

4.充分发挥隔代家庭中的教育优势。从隔代家庭家教调查中发现,隔代家庭家教并不一定弊多利少,同样存在着教育优势,有很多的“神童“或“聪慧儿”受到了知识丰富、教育得法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良好引导,脱颖而出。因此,隔代家庭中的祖辈家长只要注意不断充实知识,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不估息、迁就孩子,给孩子适度的爱,尽量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影响孩子,孩子定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隔代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隔代教育 现状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72-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重要性日益突显,已引起家长们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就当前隔代教育衍生的问题及对策谈谈个人初浅的认识。

一、隔代教育的含义及现状

1.什么是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又称“祖辈教育”,是指年轻家长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外出务工,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

2.隔代教育的现状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隔代教育的时代。据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全国范围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有近一半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农村高达90%以上。这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与我国特定的国情有很大关系。

首先,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日趋激烈,年青人肩负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年轻父母大多出门在外,东奔西波,一般缺少时间和精力进行亲子教育,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自己父母来带,这是隔代教育现象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

其次,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一大批老年人退休或清闲在家,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孙辈,而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隔代教育随即成为让年轻父母放心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

二、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隔代教育为年轻父母解除了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事业、工作上,同时也缓解了老年人的孤寂,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然而,由于祖辈在生理和心理上必然带有老年人的特点,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有差别,成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1.监管看护不力,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及失足犯罪事件

孩子由祖辈代为监护,照管孩子的老一辈大都是年龄偏高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大都行动不便,反映迟缓。而托给其照看的孩子都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好动、贪玩,二者相比,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这必然导致各类儿童意外事故事件的频繁发生。

据资料显示,中国有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老人育孙不当有关。同时,由于缺乏一定的有效监护,不少少儿容易上别人的当,如遭受、殴打、欺骗等,造成心理阴影,有损于身心健康成长。

2.教育内容陈旧,难以适应时展及孩子成长需要

由于老一辈生活的时代不同,一般存在着知识水平偏低,不能胜任对孩子的教育,在农村尤为突出。据调查,农村75%以上的老年人是文盲或半文盲。由于文化素质低,见识浅薄,与现代社会少儿教育水平很不相适应。

3.教育方式不当,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及健全人格形成

人到老年往往格外疼爱孙辈,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甚至为所欲为等一些不好的性格和习惯。过分保护又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的更加娇气,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老年人教育方法的不当使孩子错失了形成诸如爱劳动、谦让等优秀品质的良机。

像最近广泛热议的“李天一案”就敲响了家庭教育警钟。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畅销书《孩子是父母的事业》作者张文质认为,孩子成长期缺少父母陪伴教育,隔代抚养出的问题最多。

4.教育理念落后,妨碍孩子个性发展及创新潜能激发

许多老年人教育理念相对传统、落后、保守,不能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的拆卸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往往加以阻止,以求稳求平,这种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导致孩子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

5.教育观念冲突,容易导致亲子隔阂及引发家庭矛盾

从小就跟祖辈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可能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孩子,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孩子的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因此父母往往把此问题归咎到祖辈身上,矛头直指他(她)们,从而使祖辈和父辈之间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易引发争吵、闹派性、形成对立面等家庭矛盾。从而使祖、子、孙之间无感情而言,更谈不上家庭和睦了。

三、应对隔代教育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面对隔代教育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孩子父母和祖辈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家教环境

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

年轻父母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已职责。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天,讲科学养育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读物与老人交流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注意沟通时的语言应尽可能地简化语言,适时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减少沟通障碍。

而老人也应该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做好亲子之爱的剂。只有两代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2.祖辈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用理性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本来是一门科学。据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95%以上的家长没有专门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的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现代社会压力增多,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为了更好的教育下一代,祖辈家长们要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特别是应多学习教育子女方面的科学知识,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孩子。待孩子要慈爱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教育,能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与孩子的父母交流沟通。注意别把旧习惯、坏德性影响到孩子。因为幼年时期是孩子各方面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许多从小养成的习惯,长大后是很难改过来的。

3.政府部门应制定合理政策,创造有利于隔代教育的宏观环境

对国家政府来说,应考虑制定合理的方便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政策。减少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歧视,让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子女也能随父母一道去外出地上学。像现在有许多的城市都开办有外出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这一举措无疑对隔代教育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经济发展步伐,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地方经济的掘起,有效的实现劳务人员就地、就近就业,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回到父母身边,接受父母的亲子教育。

4.相关部门应重视相互沟通,形成隔代教育合力

妇联、教育部门、共青团和关工委等相关部门及幼儿园、学校等单位要重视隔代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承担教育责任,可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转变祖辈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他们陈旧的教育方法,向他们介绍科学育儿知识,可以请一些年长有经验的老教授、老专家讲课,向他们宣传科学、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问题,增进祖辈对隔代教育的理解和改进;也可以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些临时监护人请上台,相互介绍交流一些隔代教育的好经验、好方法。还可以通过设立“隔代教育咨询站”等形式,开展咨询活动,随时替隔代教育家庭解决教育上的难题。

5.社会舆论应加强引导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隔代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

多编写、出版祖辈家长读物,增加隔代教育的广播、电视节目,以满足祖辈家长这一广大人群的实际需求。逐步建立隔代教育的指导网络,多宣传构建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结合好的典型。

教育质量关乎国民素质,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科学的培养发展和利用人才是决定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大事,更是经济发展大潮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解决子女的“隔代教育”问题己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使命。我们应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教育环境,为下一代健康、快乐的成长做出努力!让隔代教育走出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隔代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教育服务功能 隔代教育 现代家庭 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 教育形态 亲子教育 现代社会    

 

一、隔代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祖辈具有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 

作为已经养育过子女的祖辈,在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方面较之年轻的父母更为成熟。他们对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辈社会实践比父母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营养和身体状况)并提前加以预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体的素质较好,他们在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显要优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辈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孩子 

相对年轻的父母而言,祖辈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压力,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而且心态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祖辈的带养可以减轻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上的负担,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使孩子的成长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上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纵然隔代教育具有优势性,但由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片面、单一,以经验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当的隔代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弊端,并将之尽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辈极度小心的保护,与父母相处时间不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胸不开阔,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祖辈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对孙辈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余逸群在对首都1000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老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86%。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依赖感,变得任性而娇气。由于祖辈本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响,不懂得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同样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无限度溺爱,事事包办,百依百顺,导致孙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从小养成怕脏、怕累、怕吃苦的坏习惯,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祖辈对他们的百依百顺,纵容护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养他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礼让等优良品质。同时,祖辈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孙辈的物质需要,宁可自己节省也不亏了孩子,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勤俭节约,浪费成习。 

 

三、改进方式,积极发挥隔代教育对现代家底教育的服务功能 

 

虽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隔代教育一无是处,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由祖辈养育成才的,如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其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由其外祖母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可见,要想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改进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对隔代教育进行正确指导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级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

[1] [2] 

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应该接受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更是如此。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是接受最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对隔代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生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随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现问题时,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参考性方案。 

 

、祖辈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祖辈要想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首先是努力学习有关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老师咨询有关问题。其次应该努力了解现今儿童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第三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能与孩子进行畅通交流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能听懂孩子们流行的话语,知道孩子们喜爱的文艺、体育、政治明星,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发挥好的效果。电视、书籍报刊、因特网等媒介在祖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祖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比如获取新知识、查阅新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等。 

 

、祖辈要主动参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与沟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首先,祖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与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教育合力的意义,改变以往独力教育孩子的错误看法。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改变,才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做到积极、主动地加强协调与沟通。第二,祖辈要协调与沟通的对象是多维的。对象一是学校中的老师。老师不仅可以对祖辈的教育方式方法加以指导,解决在隔代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孩子在学校中的近况表现,并使老师掌握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如何教育好孩子。对象二是孩子的父母。虽然现在年轻的父母较之老一辈人更重自己的事业发展,为接受日益激烈的挑战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教育,关心子女的时间非常少。但作为人之父母则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亲情需要。经常性地与祖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状况,通过协商使两代人在教育子女的意见上达到一致。而且父母较之祖辈经常接触社会的新信息、新经验,更容易接受养育子女方面的新知识,可以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对祖辈加以纠正和指导,帮助祖辈教育孩子,使孩子取得进步。对象三是隔代教育的对象,即孙辈。我们常说,孩子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祖辈在教养孩子时应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交流,明白他们的感受,考虑孩子的需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非事事代劳包办,培养他们基本的优良素质和公民意识。 

总之,正确认识隔代教育的利弊,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改进,才能更好地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

隔代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教育问题;应对措施

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导致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寻找适当的工作,供家庭生活上的各种开销。由于儿童正处于成长学习的阶段,不能被父母带进城市,这就直接导致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群体的产生。这些留守儿童在未成年群体组成过程中,属于一个特殊的存在。相关数据统计,中国目前有留守儿童也有接近六千万的人数,留守儿童群体的存在也致使新的教育模式衍生出来,这种教育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直接会从留守儿童的身上体现出来。

1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

祖辈们由于受到教育程度、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忙于农事,无暇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大多数的祖辈对孩子的监护主要停留在孩子身体是否健康的表面层次上,而对事关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心理健康、学习情况、安全问题、价值观等方面却不能够予以关注与重视,这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正是由于隔代家庭教育的这种弊端,使得很多农村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厌学情况严重、养成了自卑、孤僻等不良性格、安全问题无法保障、价值观发生偏移以及与父母造成亲子隔阂等等,这些都极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2 解决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不是单纯由其祖辈的原因所致,还涉及到其外出打工的父母、学校以及政府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以及政府三个方面齐心协力共同解决。

2.1 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主要方面之一。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首先,要加强学校的思想教育,学校主动担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减少在外务工家长的压力,使他们安心工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尽一份力。其次,学校教育应主动偏离纯文化课教育,以思想教育为突破口,对孩子要“教中有爱,爱中要严”,既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又体验到社会对自己的压力,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消除一个极大的隐患。殊不知,内心封闭的人易急躁,喜猜疑,嫉妒心强,好攻击他人,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学校教育不光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新生,还要为社会输送劳动者,尽早地消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是新时期赋予学校教育的责任,就算是与时俱进吧。三是学校和社会多举办一些有益于孩子身心的活动,如“给远方打工的父母写封信”等,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2.2 要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经常跟他们谈心。定期对其进行沟通疏导。可成立留守儿童活动小组,组织他们进行集体学习,集体活动,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传授他们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教育他们自立自强。学校可发动学生成立校外帮助小组,从学习上、家务劳动上帮助留守儿童。

2.3 完善家庭教育功能。想要让家庭功能得到全面的完善,在对孩子进行教育过程中

父母必须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充分的展现。与此同时,还要积极的与孩子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对孩子的成长进行指引。只有在双方都进行参与的情况下,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与此同时,亲子间的互动,也可以让亲子之间拥有更多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础,进城务工的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孩子展开沟通。例如,要时常给孩子打电话,或是利用网络信息手段与孩子进行网络视频,留守儿童能够及时的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并在沟通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才不会因为缺失爱的滋养,最终导致心理上出现问题。

2.4 注重孩子的精神需求

父母在对孩子开展教育过程中,还要积极注意到孩子在精神上的需求,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因为家长的这种关心才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否则,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会直接导致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往往这种心理问题很容易受到家长与教师的忽略,心理疾病c以往正常的身体疾病不同,心理疾病在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会有特别明显的体现,只有孩子遇到情绪上的波动,或是重大变故之后,才会在孩子的行为上体现出来。与此同时,祖辈和父母也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在教育上的能力,并从细节上观察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在观察过程中,对孩子的价值观以及身心健康进行适时的引导。为了加强教育上的成果,父母要利用打工的间隙,尽量腾出更多的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让孩子感受亲子之间的关爱,并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孩子互动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在经济上依然保持正常的收入,也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机会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遇到孩子寒假与暑假时,尽量将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拥有更多的机会,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知道,想要让社会环境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就必须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爱与温暖。尽量在教育过程中消灭留守儿童在特殊环境成长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障碍。如果实在避免不了,需要对儿童的成长,注入隔代教育的环节,此时,应该积极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行为以及表现,并创造更多的机会关注孩子成长的状态,尽量弥补由于孩子和父母无法获得更多的亲子时间,造成的情感缺失。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对孩子成长上的引导作用,在生活与学习上,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转变自己的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就可以让自己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多教育孩子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郑杨.对中国城乡家庭隔代抚育问题的探讨[J].学术交流,2008,1.

隔代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 隔代教育 性格养成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压力不断加大,许多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无暇照管幼儿,教育孙辈的重任就落在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同时,一些退休在家的老年人难耐寂寞,出于对孙辈的喜爱,也主动提出带幼儿,这就形成了隔代家庭的结构,也产生了“隔代教育”问题。

无可置疑,祖辈带幼儿确实存在一定优势。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隔代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尤其会对幼儿的性格造成不良影响,本文立足于隔代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进行分析,妥善做好隔代家庭教育工作。

1隔代教育对于幼儿性格养成的有利方面

1.1祖辈能够给幼儿正确的指导

隔代教育,把幼儿交给祖辈,他们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能够给幼儿正确的指导,促进其个性全面发展。例如,不少祖辈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老人本身拥有儿童心理甚至儿童的一些习性,极易与幼儿形成融洽的关系,能够耐心倾听幼儿的叙述,给他们带来安全感,有利于形成良好性格。

1.2祖辈有着平和的心态

父母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容易将工作中紧张的情绪带回家,带给幼儿过多的心理压力,妨碍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祖辈已经脱离了激烈竞争的环境,心态较为平和,为幼儿提供了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有助于幼儿形成宽容的性格。

2隔代教育对幼儿性格养成的不利方面

2.1容易过分的溺爱,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

老人在幼儿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的意识。幼儿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不合理的欲望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幼儿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

2.2祖辈更多的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幼儿独立能力的发展

当幼儿已经会走路了,祖辈们非要抱着上下楼梯;幼儿吃饭时,担心幼儿吃不上,就一口口地喂,这种种做法,不仅束缚了幼儿的手脚,错过了“自己整理、物归原位、自己吃饭”的敏感期,而且导致幼儿动作发展缓慢,独立性降低。

2.3容易泯灭幼儿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祖辈们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他们希望幼儿乖巧、听话,行为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幼儿。对于幼儿因好奇心而出现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加以阻止。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幼儿,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性格呢?

2.4容易导致幼儿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多数祖辈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外出活动。幼儿与其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着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动少,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幼儿体质柔弱多病;且关在家里接触新鲜事物减少,易导致幼儿视野狭小,缺乏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严重的还会造成幼儿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

3提高幼儿隔代教育的对策

3.1转变溺爱的教养方式,理智爱孩子

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对其生活、性格方面会有积极的影响;要明白放手等于爱的观念,让幼儿学会独立,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加强对幼儿的社会化教育,常带其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而不是只让其做温室里的、不见阳光的花朵;适度地开展逆境教育,这也是矫正隔代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

3.2强化责任,父母充当育儿主角

蒙台梭利认为,“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在大学,而是从0-6岁这阶段。”父母要担起自己的责任,树立幼儿教育应该管、必须管的理念,深刻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全发展离不开父母的慈爱,这样的依恋关系能让幼儿变得健康、活泼、开朗、自信和自尊,对今后幼儿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

3.3统一认识,架起沟通桥梁

父母要多和祖辈沟通,交流教育经验,要引导祖辈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从而对孙辈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在家庭教育中,双方一定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即使在教育方法上有冲突也应私下调解。祖辈要帮助幼儿父母建立教养权威,帮助孙辈树立对自己行为的正确认识,从而形成社会规范。

3.4改进方法,注重自身模范作用

父母的言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父母对老人要关怀,要照顾,要尊重,要教会幼儿爱别人,幼儿具有一颗仁爱之心是其今后成材的根基。其次,父母不要当着祖辈打骂幼儿。要学会尊重幼儿,维护其自尊心。再者,父母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自身负面情绪,为幼儿做好榜样。

4结论

幼儿的童年只有一次。不管社会如何变迁,家庭结构如何改变,在面临不能避免的隔代教养时,父母的责任决不能因此豁免,在隔代教育家庭中如何取得较好的平衡点,是值得我们正视的问题。只有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保证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2] 陈芸,路世丽.隔代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J].网络科技时代,2008(16).

上一篇:爱心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