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隔代不隔理

时间:2022-10-10 03:40:46

隔代教育,隔代不隔理

教育的基础是爱。在一个幼儿的心中植入爱的种子,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成败的关键。

多年前看过这样一篇报道:爷爷为了让“小祖宗”多吃一口饭,竟然给小孙子跪下了。

看看我们的周围,这样的“孺子牛”实在多如牛毛。其实,咱们这种“隔代爱”的传统很古老,比如《红楼梦》中,贾母对宝玉的百般呵护,与贾政对宝玉的疾言厉色,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也是一种极有中国特色的互补――父母尤其是父亲是严肃的,而爷爷奶奶是慈爱的。

教育的基础是爱,因为人格的核心是爱。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爱,则他的智商越高,本事越大,便越有可能为祸于他人与社会,而一个极端冷漠自私的人,他自己其实也并不幸福。所以,在一个幼儿心中植入爱的种子,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成败的关键。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可能极富爱心,而一个博士可能极端冷酷;相形之下,前者是健康的,后者是病态的。

如何在一个幼儿身上植入爱呢?唯一的途径便是爱他。但“贾母”们最经常犯的错误是爱的滥用,也就是溺爱。一个“溺”字,很传神,很有质感,当爱像洪水一样泛滥时,被爱者就要“溺水”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惯子如杀子”。

一般而言,老人通常都多少有些溺爱孩子,而只要这片爱的天空没有阴影,则孩子可能独立性差一些,生活能力弱一些,也任性一些,但这样的孩子一般比较纯洁善良,尤其是长大成人之后。我认识的人中,很有几位是在相对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很单纯,没有机心,不会“坏”,如果撞上能踢能咬的主儿,往往只有落荒而逃的份儿。如今,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踢能咬,其实呢,即使就最自私的角度而言,到社会上踢和咬的成本很高,风险也很大,所以到头来踢和咬的对象,大概首先是其父母。

更糟糕的情况还不是溺爱,而是这样一种情形:一边是溺爱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边是专横而粗暴的父母,在施教过程中双方不能统一,于是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一边是天使,一边是魔鬼――这种冰火两重天的世界,最容易使幼儿的人格发育出现畸形。根据我的观察,大量所谓的“逆子”,常常是溺爱加棍棒的杰作,这样的人往往患有深度精神疾患。当然,至今还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父母,其“逆子”的产量会更高,也是所有教育模式中最糟糕的,因与本文题旨无关,姑且按下不表。

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的梦想,寻找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人生经常的困境是别无选择。比如,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一旦结婚生子后,各方面的压力会空前加大,无论收入多寡,也无论得意或者失意,他们承载的压力其实相差无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在身边的话,下一代大多要交给老人带。至于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其父母常年在外,“隔代教育”更是别无选择。

面对如此窘境,年轻的父母还能有所作为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我想,选择那些你能选择的,做你应该做也能做的,似乎是人的无奈,其实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首先,如果条件允许,孩子最好是自己带。因为隔代之爱不能取代父母之爱,而父母之爱的缺失,可能会成为一个人人格发育最初的障碍,甚至是终生的障碍。据我观察,亲子之情的培养,关键在童年,一旦错过便无法弥补,一般会成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终生的疼痛。比如一个孩子一直跟着乡下老人,读小学才回到城市,这样的孩子一生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与父母往往貌合神离甚至格格不入。

其次,如果你与父母住在同一座城市,而父母又特别富有牺牲精神,那么你有福了。于是你抓紧享受自己的幸福,把下一代视为老人的“宠物”而不闻不问,或沉溺在两人世界里卿卿我我,或夫妻依旧各自做着“单身贵族”而不知“今宵酒醒何处”――如果这就是你的生活状态的话,那么你是在透支明天。既然为人父为人母,起码你应该拿出周末来陪陪孩子,不仅是为父母分劳,更重要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一点你要明白,父母不会永远给你带孩子,而如果孩子终于有了“问题”的话,则这“问题”迟早会来纠缠你,最后的买单者不会是别人。

最后,想给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进一言。也许你正为了温饱而苦斗,也许你面对着庞大而暄嚣的都市而茫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的根在农村,孩子是你的慰藉也是你的希望,所以,哪怕再窘迫,或者再劳累,有一点是你能做也必须做的,这就是经常跟孩子通通电话,或者写封家信,而回家时,一定要给孩子买一件他心仪的礼物。当年,戴厚英政治上受压,又遭遇了离婚之变,女儿被送回了淮北老家,那时电话极少,女儿自然无从知道妈妈的确切归期,于是一进腊月,她便拿一个小马扎,天天顶着寒风坐在村口等妈妈……

读戴厚英自传,读到这儿我哭了。我想,纵然你的处境再艰难,应该不会超过时期的戴厚英吧?而如果你的孩子能对你有一份坐在村口“守株待兔”的依恋,则无论他在你身边还是远在天边,你便是一位合格的父亲或者母亲,而你教育的第一步也便成功了。

上一篇:美国密苏里的爱情故事 下一篇:乒坛兄弟情深 国梁国栋“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