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21:45:16

隔代教育论文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隔代 教育 思路

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还有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中国社会形态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从原始社会开始,上至皇家世胄,下至平民百姓,源远流长的沿续到今日。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举足轻重,而隔代教育的状况、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品质。隔代教育的优劣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今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深刻变化,家庭规模持续缩小,“空巢家庭”异军突起,隔代家庭显著增加。隔代教育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深刻地改变着家庭教育的现状,广泛地影响着学校教育,并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人的成长,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从教书育人,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度,审时夺势,准确把握隔代教育的利弊;科学探究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最佳配置;主动对接,不断摸索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路径;适应社会和家庭教育变化的现状;狠练内功,夯实素质教育的根基。努力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思路,架起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金桥。

家庭教育主要是做人的教育,而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这样的隔代教育形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老年人大多经受生活的磨炼,人生观稳定且鲜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能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较好的传承给孙辈,例如像勤劳朴实、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拼搏进取等一些美德,能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孙,有的甚至能形成家风,形成儿童成长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二是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人生感悟和生活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等相关知识,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他们能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孩子,让孩子从中获益。三是老人教育孩子的时间充裕,有足够的耐心。祖辈充分的怜爱、责任,在管教孩子时通常比年轻的父母更有耐心,能够细致周到的照顾孩子,帮孩子答疑解惑,不太会对孩子发脾气。四是物质生活条件较好。老人通过几十年的奋斗和积累,从物质条件来看,一般比较优越,这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是有好处的,加之隔代的爱很浓,老人舍得为孩子成长投资,一般来说对孩子成长在物质方面是能满足的。五是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以及普遍存在的隔代疼的心理,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使得隔代育儿有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加之多数老人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祖辈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是教育孩子的有利方面,然而,由祖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的老人特性不可逾越,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因此,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由于第三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老人们生怕孙辈出差错,生怕儿女责怪,于是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对孩子的错误也不能及时纠正、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让其满足。而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又会出面干涉,时间一长,孩子会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二是保姆式呵护影响了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责任感、自信心的形成。比如怕孩子被开水烫着,孩子喝水由爷爷倒。出门怕不安全,爷爷总是拉着孙子的手等等。三是祖辈在几十年生活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已成定势,其思维不能伴随社会的发展和及时更新观念,观念相对滞后。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出现的诸如破坏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正兴致勃勃地“破坏”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影响了孩子们们探究事物的特点的创新行为的养成。四是隔代教育影响孙辈身体平衡发育。首先,在合理膳食、营养平衡方面,老人们往往按照自己的经验行事,不太注意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其次,老人们总是担心孩子着凉感冒,总是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也不爱开门窗通风,造成孩子们体质下降。再则,老人通常腿脚不灵便,怕孩子有个闪失,孩子参与符合孩子天性的活动机会偏少,所以,现在校园里有不少身体敏捷度不高,体质偏差的小胖墩。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的利弊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扬长避短,不断探究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

众所周知,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共同的责任,只有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然而,当今社会由于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有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使农村家庭体系发生了裂变,不可逆转地产生隔代教育现象。作为学校,我们就是要从当前教育实际出发,探究家校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的做法:一是把学生的爷爷、奶奶们请进来,办好隔代家长学校。我们利用双休日把隔代家长请进学校里。开展六讲,即,请相关领导讲有关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请教育骨干讲素质教育、新课程教学的目标;请教育专家讲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请优秀班主任讲学生个性发展、品德形成和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请优秀隔代家长讲隔代教育的好做法;请班主任教师们给隔代家长释疑解难。通过学习,隔代家长们学会了在和孙辈的生活中扮演好两个角色,即首先我是老师,其次我才是爷爷。让孙辈们对隔代家长既

有对老师的敬畏又有对爷爷的亲切感和安全感。二是走出去改进家访形式。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家访的“三改”,即,一改单访一个家庭,为依据生源分布,由校行政领导带领班主任、任课教师等错时、分批到村或居民小区集中座谈。这样既照顾到了隔代老人,又拉近了学校和家长的距离。此做法的优点是:同一村庄或居民小区的隔代家长由于人员熟悉,交流起来无拘无束,且有横向可比性。二改传统家访的通报式为探讨式。以往的家访往往是“告状式”或“通报式”,这种家访往往使学生很厌恶、家长很紧张,特别是隔代家长,往往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看作大事,常常小题大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身心焦虑,家长对孩子教育失去信心。为此,我们把家访改为“聊天式”、“商讨式”,家访过程中,家长、教师、学生都在场,互动交流,共同探讨,这种形式家长和学生都容易接受,教师也容易了解孩子真正的一面,从而对症下药。三改家访只改就孩子讲孩子,为联系孩子讲教育方法,议学习技巧,谈提高素质的途径。提高了家访的效率。三是利用现代手段改善家校联系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除利用“家校联系单”、“书信联系”、“电话联系”等形式作为家校联系的方式外,还开通了手机短信校讯通,每天都有学校大事通报、家庭作业等信息。拓宽了家校的信息渠道。四是设立“家长开放日”。为了让一些隔代家长能及时与学校沟通,我们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设立“家长开放日”,分批次和隔代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促膝式的长谈。认真听取家长们反映的意见、建议和想法等。我们还根据课程安排,把学生家长请到学校,让他们深入到课堂中去,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家长与学校零距离接触,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子女,了解学校教育。以上做法,有效地拓宽了家校交流的渠道,加强了学校与隔代家长的联系,形成了家校教育的合力。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教师则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引擎。在新形势下,要摒弃隔代教育方面的弊端,关键在学校,动力在教师。为此,要做到三抓:即,一抓教师的责任教育。大家知道,责任胜于能力,责任承载着能力,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教师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要解决隔代教育问题,教师的责任教育是关键。要夯实素质教育的根基,就要围绕一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学生长远发展这个目标,加强对教师的责任观的培训,通过教育让教师确立“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和高效落实责任的执行力。进而全面提高教师责任意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加大了教师学习硬件的投入,如购买责任文化、教育教学理论图书、建立图书室、设立教师学习室、请特级教师来给老师们讲座等。其次是建立教师的学习制度,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通过学习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的方法,以强烈的责任心积极地投身于隔代教育问题的探究。二抓师德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更是其内在素质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应做到举止稳重端庄,着装整齐清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是围绕“爱与责任”这个主题,抓住加强学习和整改提高这两个环节,着重解决好思想、工作作风、管理三个方面问题,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和自觉性。三抓师能教育,推动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大家知道,高素质的教师,既要有高尚的师德,又要有精湛的师能,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灌满这一桶水,我们通过组织教师撰写教育后记、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论文等途径进行反思性研究;引导教师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现代教育理念,学校多管齐下,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和、鼓励教师大胆冒尖、营造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名师队伍,教师的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隔代教育的弊端不可忽视,解套隔代教育弊端的关键在学校,重点是老师和隔代家长,中心是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只要我们有的放矢的,采取积极的转化措施,扬隔代教育学生之长,补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之短,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就会健康成长。我们围绕爱、辅、帮、管、查五个字做文章:一是爱,即用爱凝聚学生的向心力,用爱赢得学生的信赖,用爱激发学生奋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既是教育界的共识,也是教育的途径。师爱不是解决温饱,而是塑造灵魂;师爱不是人之情感,而是民族的意志和时代的要求。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由于隔代教育的局限性,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转化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求教师把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同学,用爱引导他们纠正自己的不足。我遇到过这么一件事:班上有两个同学开玩笑开过了火,互相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有一个同学还把爷爷叫来,在他爷爷庇护下,双方差点动起了手。隔代教育养成的唯我独尊的习惯暴露无遗,一时间我无力说服双方。事后我分别找他们谈心,我首先肯定他们对的、处理好的地方,象妈妈一样指出他们没有做好的原因。真诚的批评,爱心感化,使他们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同学之间也握手言和。二是辅,即:强化心理辅导。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从幼稚迈向成熟,从依赖趋向独立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情绪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将进入青少年期,不但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期情绪的特征,且增加了强烈性和不协调性,再加上隔代教育弊端等因素的影响,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和矛盾。作为班主任,就应该用尊重、平等、商讨问题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及时给予他们疏导、帮助、启迪和鼓舞。如:我班王少君同学自尊心强,好表现自己,但因人际关系差,常常没有表演场所。于是,他对老师与同学产生不满,并滋长了报复心理和攻击,经常无理取闹,惹事生非,甚至有时还暴跳如雷。经过分析,我们感到他的不良习惯是因为隔代教育养成的“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自由散漫的个性。为此,我专门为他制订了辅导计划。通过加强家校联系,逐步引导他有话好好说。通过及时的表扬鼓励,多给他参加集体竞赛活动等方法,他的心理问题逐步得到疏解,不良行为也逐渐减少。三是帮,即:结对互帮。结对互帮是加强隔代子女教育的有效方法。由于隔代子女教育存在诸多方面问题,他们需要取长补短结对互帮。为此,我们让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法制辅导员、少先队大队干部等与隔代教育子女结对子,开展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各种形式的帮教工作。采取化整为零,从面到点,分散教育,细化操作等方法,从正面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开展帮助和指导,通过结对帮助准确地把握其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实现超前引导,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四是管,即:实行细化管理。学校的管理关键在“细”字。我们首先是从狠抓学习、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隔代教育;儿童成长;教育治理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A-0003-07

当今中国,祖辈深度参与家庭儿童照料与教育非常普遍。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调查数据显示,0―5岁儿童日常照料和教育的承担人,主要是母亲,其次是祖父母[1]。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显示,49.89%的中老年人在前一年照看了孙子女或重孙子女。然而,关于隔代教育的效果,众多研究者认为利弊共存,总体而言弊大于利[2][3]。这一结论值得深思。在“含饴弄孙”文化浓厚的中国,一方面大量老年人有“弄孙”的意愿,另一方面中青年家庭也有此种需求,为何在供需两旺情况下,隔代教育却落个“弊大于利”的评价?对隔代教育的价值的认识是否存在偏差?怎样促进隔代教育价值的实现?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和生育政策大调整的社会背景下,认真分析上述问题,有助于彰显隔代教育价值,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代际关系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关注隔代教育要有新思维

从现有相关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者把隔代教育作为与亲子教育相对应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提出了多种定义。有些研究者认为:隔代教育是父母不在的情况下由祖辈抚养儿童的教育[4],是祖辈对孙辈承担全部或者主要的照料与教育责任[5][6],是祖辈与孙辈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7]。还有研究者强调,祖辈照料和教育孙辈的状况连续或累计达到半年以上才可称之为隔代教育[8]。上述观点都是从家庭领域来理解隔代教育,学者们也主要是针对家庭隔代教育进行利弊分析。

家庭之外还存在更宽广的隔代教育领域。从年龄结构看,社会包括儿童、中青年人和老年人三大群体,老年人处于祖辈的地位,老年人在家庭领域之外从事的照料和教育儿童的活动也属于隔代教育范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持续鼓励离退休干部、科技工作者、专家等老年群体积极践行老有所为,为国家和社会再做贡献。如建立中国关工委组织体系,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的骨干带头作用,做了大量的关心、教育儿童的工作。《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情况下可从事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优良传统教育、传授文化和科技知识等活动,以立法的形式将老年人从事隔代教育作为一项权利固定下来。2016年5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要发挥老年人优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对社会成员的言传身教作用。”可见,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领域都从事着隔代教育活动,前者可称为家庭隔代教育,后者可称为社会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活动场域的扩大同时也是拓展了其价值实现空间。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是指老年人对儿童进行照料和教育的活动。实施主体是老年人,实施客体是未成年儿童,实施场所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和教育照料机构等,实施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和教育等活动。我们强调隔代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客体,以期探究老龄社会中老年人作为教育人力资源对于儿童成长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二、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价值

在儿童照料和教育方面,老年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他人”。老年人的“在场”既可以直接对儿童成长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可以为儿童成长创造更加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隔代教育利在儿童,引领儿童健康成长

1.老年人为儿童提供悉心的生活照顾和关爱呵护

儿童有一种天生的寻求亲近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形成对看护者的特殊情感依恋得以满足。诚然,亲子依恋尤其是母子依恋是满足儿童亲近需要的最好选择。但是,当儿童亲子依恋缺失或不足时,祖辈老人与儿童之间的依恋可以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9]。而且,祖辈老人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比如“隔代亲”带来的爱心、“老玩童”牵手“小顽童”带来的开心、时间充裕压力小带来的耐心等等,使得祖辈有更好的心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照顾和教育儿童,与儿童建立融洽的情感依恋关系,缓解亲子分离给儿童带来的紧张感和不安全感,有助于儿童在沐浴着关爱的宽松环境下健康成长。

2.老年人对儿童成长具有文化影响力

首先体现在知识文化的传授。老年人言传身教,以多种方式将自己历经一生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儿童,对儿童成长会产生独特的教育、启迪和指导作用。其次体现在伦理道德的传承。老年人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凝聚着时间的积淀,一句成语由老年人和青年人说出来,其含义和深刻程度大不一样,因为在老年人那里,成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和经验[10]。这种凝结时间和经验的伦理道德观念会通过隔代教育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隔代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

首先,从家庭隔代教育来看,老年人通过隔代教育嵌入到子代的“家”里,形成祖子孙三代的家庭代际关系,带动了更频繁的代际互动。在家庭规模微型化、结构扁平化趋势明显的现代社会,这样的代际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伦理。其次,从社会隔代教育来看,社会中的儿童、中青年人、老年人会因隔代教育而增加交流与沟通,有助于社会上三大年龄群体的相互了解,有助于儿童和中青年人树立正确的老人观和社会伦理观。

4.老年人的存在对儿童成长的镜鉴作用

老年人存在本身所体现的生命意义,对其他年龄段人群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有研究者指出,老年人能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做事情,什么也不做就存在在那里就有价值[11]。他们一生的经验或教训以存在的方式带给儿童直观的启迪和借鉴。如同《老龄问题维也纳国际行动计划》中所说:“老年人在家庭、邻里以及各种社会生活中的存在依然传授着无可替代的人类课程。老年人不仅以他的生命,并且事实上也以他的死亡教导着我们所有的人。”

(二)隔代教育利在家庭,增强家庭育幼能力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首要责任主体。隔代教育可以增强家庭的育幼能力,为儿童成长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这里仅就家庭隔代教育来分析。

1.隔代教育助力父辈,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第一,提供劳务支持。祖辈对儿童的生活照料和教育以及其他家务劳动的承担,为父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其专心致志于学习和工作,为家庭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第二,提供经济支持。虽然老年人承担的隔代教育、家务劳动不用金钱来衡量,是无偿的。但是,这种无偿家庭服务很好地替代了有偿家庭服务,大大减轻了父辈的经济负担。经济条件好的祖辈还可能直接提供经济支持,成为“带工资上岗的保姆”。第三,提供心理支持。人们常说,父母在哪里,根就在哪里。有父母在,自己年龄再大也感觉是孩子。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各种风险增多的现代生活中,这种心理支持是可贵、无私和真挚的。

2.隔代教育助力祖辈,减轻家庭养老负担

众所周知,隔代教育对祖辈的生活具有积极意义,让祖辈不仅可以排解孤寂,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生命活力,还可以老有所为,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隔代教育被有些人戏称为老年人身心不适的“孙子疗法”。基于家庭在老年人养老中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隔代教育带给老年人的种种裨益,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减轻了家庭的养老负担。

3.隔代教育助力家庭成员互动,促进家庭关系和谐

祖辈老人与孙辈儿童的长时间相处与陪伴,使得祖孙关系融洽密切。父辈因为教养孩子的问题与祖辈老人的交流也更加密切。虽然家庭代际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但是,隔代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形成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和谐家庭关系,增强家庭凝聚力,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家庭情感基础。

总之,隔代教育把家庭中需要赡养和抚养的两个群体链接在一起,产生了互哺多赢的效果,提高了家庭育幼养老能力,为儿童成长提供更优越的家庭条件。

(三)隔代教育利在社会,优化社会育幼条件

儿童属于小家庭,也属于国家和社会;国家和社会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责任主体。隔代教育有助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儿童成长的社会抚养力。

1.隔代教育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贯穿21世纪的人口国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发展主体结构的根本性改变,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深刻、全面且长期的风险挑战。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积极”的含义之一是积极看待老年人,老年人群体蕴藏着丰富的经验、技能和智慧,是一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2]。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实践积极老龄化理念的必然之道。

在我国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要高度重视隔代教育这一重要途径。第一,我国有“含饴弄孙”的文化传统,有供需两旺的现实需求,老年人还有从事隔代教育的多种优势,有时间、有爱心、有经验、有耐心、有童心……,这些使得老年人力资源在隔代教育中更容易被开发。第二,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低龄健康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比例高。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60―69岁低龄老人占56.2%,70―79岁中龄老人占32.0%;健康自评方面,城镇老人自评“一般、较好、很好”的比例为80.9%,农村老人的相应比例为71.5%[13]。这些低龄健康老人为隔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撑。

2.隔代教育促进儿童照料和教育体系的完善

自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以及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其目的之一是逐步扭转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有利的人口基础。然而,计划生育新政的实施遇到“幼儿无人带”因素的制约,有些年轻夫妇因此而放弃生育打算。因此,要实现政策预期目标,必须集合家庭、市场、社会、国家的力量,进一步完善儿童照料和教育体系。鼓励老年人参与到儿童照料和教育工作中,无疑对完善儿童照料和教育体系大有裨益:一是大大增加了儿童照料和教育工作的从业者,能满足更多的儿童照料和教育需求。二是有助于提高儿童照料和教育的质量,因为老年人作为教育者有其独特优势和价值。老年人既可以在家庭领域从事隔代教育,也可以在社会领域通过志愿服务或有偿服务等方式加入儿童照料和教育机构,承担教养儿童的责任。

客观来说,儿童成长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老人们自身的人文修养、教育素养,二是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力度。如果老人们自身素养高,能获得足够的外部支持,那么,隔代教育的质量就会好,价值就能得以彰显;否则,隔代教育的质量堪忧,价值被遮掩,妨碍儿童健康成长。

三、创新教育治理,促进隔代教育价值实现

教育治理是多元主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合作互动,共同治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相对于传统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治理的优势在于协调多元主体民主参与,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14]。在老龄社会背景下,隔代教育质量事关儿童成长、老年人价值实现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因而亟须创新隔代教育治理体系,树立共生教育治理理念,构建多元主体治理结构,运用多样化治理工具,对隔代教育进行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治理,以提高隔代教育质量,促进隔代教育价值实现。图1展示了隔代教育治理创新的基本逻辑。

(一)树立共生教育治理理念

“共生”原为生物学名词,然后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哲学层面的“共生”描述一种“自然和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们有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联系”[15]的生存状态,承认对方的独立性和固有价值是建立联系的基础和前提。共生教育是共生哲学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凸显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异质共存性,肯定教育系统中异质“他者”的地位与价值,并与之共存,把异质“他者”的发展纳入自己的视阈。二是共同生成性,强调教育过程中各主体的交往、理解与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动态地实现共同生长和发展。三是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拓展与提升,体现教育对生命价值的精神关照[16]。

以共生教育理念为指导,隔代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异质性因素的存在和价值

老年人作为施教主体是隔代教育的独特之处,相比于父母、专业教师等教育者,老年人具有不同的内在规定性,这会给隔代教育带来种种“异质性因素”。因此,首先要承认和尊重老年人作为“异质”教育者的存在,其次还要尊重异质性因素的内在价值,老年人有其隐含的创造性因素,蕴含着教育新的生机和希望。

2.以实现共同成长为教育目的

隔代教育作为老年人与儿童之间的教育活动,承载着双方主体的成长和发展需求。现实中,隔代教育促进儿童成长受到大家关注和重视,然而老年人成长的目标常常被忽视。这是造成隔代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试想,没有成长中的老年人,如何提供与时俱进的优质教育?因此,隔代教育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老年人的价值,而且要让老年人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不断提升生命质量和精神追求,与儿童共同成长[17]。

3.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进行

坚持自愿量力原则是因为:首先,“教育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18],隔代教育要体现这种本质意义的探索,必须在自愿量力前提下运行。其次,隔代教育是老有所为的一种方式,老有所为是在自愿量力的情况下为社会所做的力所能及的有益贡献。最后,现实社会中一些老年人虽然不愿或者不能,但是无奈被迫接受教育儿童的责任,结果对自己、儿童乃至家庭都可能产生伤害。因此,自愿量力是隔代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

(二)构建多元主体治理结构

多元主体治理结构涉及两个问题:治理主体是谁,治理主体之间是什么关系。老年人是隔代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儿童父母对儿童负有不可推卸的教养责任,因而是必然的参与者(除非父母不健在)。此外,政府、学校、社区及相关社会组织是隔代教育的支持者。构建多元主体治理结构,关键在于明晰各治理主体的基本责任,建立主体间有效联动的机制。

1.老年人是隔代教育的直接实施者

自身的教育素养直接关系到隔代教育的质量。为此,老年人应做到:对自己隔代教育的责任有清醒的认识,树立主体性意识,创造性地展示自身的教育能力;加强学习,丰富知识储备,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儿童身、心、智全方面成长;积极主动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与儿童父母、儿童所在学校、社区(村)居委会(村委会)等其他主体建立联系,参与他们组织的相关活动,获得社会支持。

2.父母是子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在隔代教育过程中,父母应注意:一要重视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不能“放手”或“甩手”。不管工作多忙,距离多远,父母都要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的交流。二是父母要经常与祖辈探讨是否有意愿、有能力、有资源进行隔代教育,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愿望,共同选择更加合理的教育方式。三要及时对祖辈的辛勤付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感谢,教育孩子尊老敬老;经常与祖辈交流教育情况,探讨合理对策。四要积极搭建社会支持网,与孩子的学校老师、社区(村)居委会(村委会)、相关公益服务组织等保持联系,为家庭隔代教育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3.学校重视,为隔代教育注入专业力量

幼儿园、中小学校是儿童的重要学习和生活场所,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能发挥专业优势重点支持隔代教育。一是把隔代教育纳入学校工作内容,配备人、财、物等资源,加强检查和评估。二是建立隔代教育儿童的个人档案,全面动态把握他们的学习、心理、行为等基本情况。三是建立学校老师与隔代教育者以及学生父母的联系机制。通过“请进校”、“送上门”等方式为隔代教育者提供咨询和专业指导服务,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四是向地方政府、各类社会组织争取资源,用于支持隔代教育的老年人、儿童及其家庭。

4.社区依托,搭建支持平台

社区是老年人和儿童重要的生活场所,也是各种社会支持的平台。社区有关各方,如各类社区组织、驻区单位、服务机构、邻里都是隔代教育的支持者。其中,居委会、村委会应当发挥组织、协调的重要作用:一是把隔代教育纳入社区工作内容,做好部署、检查、总结、考核等工作。二是通过政府投入、社区管理,广泛设立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中心,使之成为隔代教育的理论传播平台和实践活动平台。三是整合社区资源,组织社区内各类组织和个人以其所拥有的场地、设施、人力、技术等资源为隔代教育提供直接的支持。四是对社区内隔代教育的质量进行调查和了解,向地方政府、学校、父母等相关主体提供及时反馈。

5.社会牵动,支持隔代教育

一是加强隔代教育价值的宣传,形成全社会重视隔代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二是充分发挥关工委、老年协会、老年大学、青少年宫、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相关公益慈善组织、企业等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帮助老年人提升教育素养。三是发挥报刊、网络、图书、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开辟专栏探讨隔代教育问题,宣讲科学的隔代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使老年人获取更加丰富的有用信息。

6.政府引导,激发各类主体的治理潜能

政府在隔代教育治理中扮演着元治理的角色,是“治理的治理者”,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是政府作为倡导者,应当高度重视和大力促进隔代教育的发展,把它纳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予以考核评估。二是政府作为支持者,应对其他治理主体提供政策、经费等支持,以提高它们参与隔代教育活动的能力和实力。比如: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父母履行教养义务的能力,提高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对隔代教育的资源投入,向相关社会组织购买专业,等等。三是政府作为规制者,应加强顶层设计,确定各治理主体的责任和权力,制订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四是政府作为协调者,应创设各主体参与平台,营造平等环境,拓宽参与渠道,整合多方资源。五是政府作为监督者,应监督各治理主体履行职责的情况,对隔代教育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应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最后,政府应当尽力消除无奈心理下的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比如:调整随迁子女入学政策,降低入学成本;强化再就业工程,促进父母就近就业,以此加强亲子教育,使得不愿或不能的老年人从隔代教育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三)运用多样化治理工具

多元主体治理结构的操作化应该落实为治理工具的运用。隔代教育治理过程中,不同的治理主体要使用合适的治理工具以期达到效益最大化。本文重点关注的治理工具包括调查研究、教育培训、协商合作、建章立制,当然在实践探索中还会有其他有效的治理工具。

1.调查研究

在调查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为隔代教育实践提供专业的、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应当善用调查研究治理工具,来提高隔代教育的科学性。一要持续开展基线调查和追踪调查,把握现状,诊断问题,为政策制订提供依据。二要深入挖掘老年人的隔代教育资源,比如劳务资源、时间资源、红色精神资源、银色智力资源等[19],丰富隔代教育的内容。三要加强对隔代教育规律、方法、途径、技术等的研究,提高隔代教育的实效性。四要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读本和易行有效的实践指南,加强实践指导。

2.教育培训

老年人从事隔代教育的素质和能力是影响隔代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政府、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应当大力加强教育和培训,把从事隔代教育的老年人培养成高质素的从业者。一要激发老年人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老年人认识到自我发展对儿童成长的重大影响,从而激发老年人自主学习隔代教育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动力。二要开展隔代教育相关教育和培训活动。兴办隔代家长学校,在老年大学或者社区学校中开设隔代教育相关课程、培训班等,都是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途径,老年人可以丰富隔代教育知识,提高隔代教育素养。

3.协商合作

教育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也强调各主体之间的协商、博弈与合作,正如罗西瑙(Rosenau)所说,“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群体势力共同构成了相互依存的治理体系。它的运作逻辑是以谈判为基础,强调行为者之间的对话与合作”[20]。在隔代教育治理过程中,由于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出发点不同,主体间会呈现出明显差异性,这就要求各个治理主体习惯以协商、磨合、合作的方式来面对和解决隔代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同时保持长久的、稳定的、积极的参与态度,在反复的谈判协商、碰撞磨合、妥协均衡中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善用协商合作治理工具,将凸显隔代教育治理的民主化优势,增强隔代教育治理合力。

4.建章立制

建章立制是隔代教育治理的制度保障。各个主体的治理行为、相互间的沟通合作都应当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隔代教育的各个治理主体既是规章制度的制订者,也是其遵循者。为隔代教育实践护航的制度涉及四类:一是与老年人和儿童相关的权益保障和福利服务制度。隔代教育联结了老年人和儿童两个弱势群体,国家有专门的法律法规等保障他们的特殊权益和福利。贯彻执行这些制度是做好隔代教育的基础。二是激励各治理主体积极参与完善隔代教育的制度和政策,以期壮大隔代教育治理力量。三是各治理主体参与制订隔代教育活动的运行规则。如制订《隔代教育者履责考评办法》《教师优化隔代教育指导制度》《隔代家长学校章程》等规章制度。四是各治理主体沟通合作的制度。如:建立家校、村校或多主体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老年人、学校、父母、居委会(村委会)等主体之间畅通的联系;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及时处理隔代教育中的突发事件。

新的社会背景对隔代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隔代教育质量,将有助于创新更为丰富的儿童教养方式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方式,让老年人祖辈、中青年父辈、儿童孙辈等社会主体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还将有助于隔代教育价值的充分实现,让老年人、儿童及家庭、整个社会都同享其利。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R].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67.

[2]宋晓红.隔代抚养问题之我见[J].山东教育,2014(17):43-44.

[3]史小力,吴秀兰.中国式隔代教育利弊之辩[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86-89.

[4]王因为.祖辈照料下一代的误区[C]//陈一筠,陆士桢.家庭与下一代――国际学术研究会文集.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37.

[5]张琦妍,李丹.国内外隔代抚养之痛与对策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11):23-28.

[6]梁军,刘玲.浅论隔代教育的“相隔”与“相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5):19-21.

[7]孙清霞.隔代教育: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N].丽水日报,2005-3-21.

[8]戚海燕,朱家存.促进隔代抚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144-147.

[9]岳建宏,王争艳,文娜.从非母亲看护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看中国当前的祖辈看护及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1-127.

[10]姜向群.对老年人社会价值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1(2):61-66.

[11]刘丽,张日N.祖孙关系及其功能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3):504-507.

[12]穆光宗.成功老龄化:中国老龄治理的战略构想[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3):55-61.

[13]吴玉韶,郭平.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1-2.

[14]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4-11.

[15]周成名,李继东.共生时代的哲学和伦理基础[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45-48.

[16]李燕.共生教育论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109-112.

[17]王涛.“共生”视域下隔代教育的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31-33.

[18][日]池田大作,[英]阿・汤因比.展望21世纪[M].苟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58.

[19]聂淑红,侯瑞琳.老龄化社会视域下隔代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5):30-34.

[20][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2):31-48.

Abstract: Against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aging population and bearing policy adjustment, generation-skipping education is increasingly stressed. As we know, such education does not only refer to family education but also th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senior citizens such as looking after or educating children beyond their own families. It provides children with careful tending and education in addition to better famili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s growth. The key to the value of generation-skipping education lies in its quality so the management system needs to be innovated, establishing symbiotic educational belief, constructing diversified subject governing structure, and using varied instruments of governance, so that the problems with generation-skipping education could be addressed scientifically, democrat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全市家长学校基本情况

几年来,我市以“科学家教城乡行”、“万名父母进家长学校”等主题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市家长学校总校指导和推进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进学校、村(社区)、企业、机关、网上、广播六类家长学校的建设,使之成为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于一体的重要教育领地。同时我们本着“高质量普及、有特色发展”的工作原则,在工作体系、资源布局、人才队伍、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调整、完善,形成了由点到面,由普及到提高,不断向科学化、特色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强化领导,落实措施,家庭教育工作体系逐步健全。

1.明确职责,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教育局副局长、市妇联副主席任副组长,市文明办、关工委、团市委、市妇联、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局、计生局、海宁日报、海宁电视台等10个部门为成员的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人事调动,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制定下发了《关于海宁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共同指导的社会化、开放式的工作格局,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家庭教育工作。

2.健全制度,推进规范化建设。坚持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妇女儿童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年初制定家庭教育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不定期召开全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促使家教工作不断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2012年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家长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组织管理、保障措施等,要求村(社区)家长学校按照“四有三优一突出”的指导标准(即有阵地、有机构、有教材、有师资;整合资源优、活动效果优、规范管理优;办学特色突出),规范、科学、有序的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3.拓展阵地,夯实服务基础。在原有家长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全市家庭教育阵地网络,尽量使家教知识辐射到每个年龄段的的学生家长。目前,我市共有家长学校423所,其中学校家长学校14 2所,村(社区)家长学校243所(其中城镇社区62所),企业家长学校14所,新居民家长学校2所,机关家长学校1所。建成其中全国示范家长学校2所,省级示范家长学校4所。同时,积极发展网络媒体的辐射作用,在海宁妇女网开设“儿童天地”、“网上家长学校”等专栏;在海宁妇联官方微博开设“父母微课堂”;在《海宁日报》为少年儿童开设“成长”专版,设置“心语信箱”和“习作园地”等专栏;在海宁电视台“潮乡童话”栏目播出家庭教育知识;在海宁电台“潮乡半边天”栏目开设“阳光家教”专栏,进一步健全了家长学校、电视报刊、远程教育多维一体的教学网络,为家长提供更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实现家教知识“宣传在基层、普及到家长、受益在儿童”。

(二)优化队伍,加强研究,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工作水平。

1.建队伍。充分发挥好一支覆盖全市、分工明确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在2011年成立了由教师、医生以及热心家教工作的志愿者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目前讲师团共有成员27名。每年及时调整充实讲课内容,通过制定下发讲师团课题计划,为基层提供菜单式服务,进一步提高讲座的针对性、实效性,正在达到“家庭所需、家长欢迎”的工作目的。同时,充分发挥家教志愿者作用。开展巾帼文明岗与村(社区)结对服务,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志愿者进村入户”活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法律工作者等志愿者积极参与亲子互动、法律咨询、流动课堂等家庭教育志愿服务,加强对农村儿童、留守儿童、孤困儿童、流动人口儿童等家庭的指导服务,帮助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2.抓培训。为家庭教育教师团的每位讲师赠送《家庭教育》杂志,每年都组织开展专门的业务培训。去年我们召开了全市家庭教育论坛,5名优秀教师演讲自己的课题,同时聘请家庭教育工作专家进行面对面点评辅导,以此提升家庭教育讲师团整体素质和课件水平。今年我们举办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业务培训会,邀请了嘉兴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纪忠华老师作《谈家庭教育中的亲子互动》专题辅导讲座。同时,组织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参加由省妇联、省社科联和省家庭教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论坛暨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培训班,进一步提升家教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此外,基层妇联组织也通过案例分析、课堂互动、实战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加强家庭教育讲师团培训。

3.兴研讨。立足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单亲妈妈家庭、农村家庭、早期教育等重点内容,推动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上新台阶,发动全市热心家教工作者开展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探索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总结撰写了农村家庭子女教育状况、亲子互动、早期教育、“小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典型经验等文章,为全市家教教育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积极参与嘉兴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征集选评活动,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服务实践能力。2012年,桃园小学费玲妹的《亲子同行,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和机关幼儿园俞美华的《优化隔代教育,提升新班家园协同》获得了嘉兴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一等奖,其他9篇论文分获二、三等奖。今年共向嘉兴上报家庭教育论文29篇。

(三)创新载体,拓展渠道,凸显家庭教育工作实效。

1.与“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更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传播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为重点,积极打造“科学家教城乡行”、“万名父母进家长学校”等品牌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如百合新城家长学校每季度举办一次大型公益家庭教育讲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家长,进行不同内容的讲座;海洲街道东长社区举办隔代家庭教育讲座;袁花镇积极打造“花溪家园”家庭教育品牌。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各镇(街道)、村(社区)举办各类讲座81场,参加培训6086人次;开展各类家教活动28场,参加活动8535人次。

2.与“文明家庭”创建相结合。为进一步弘扬家庭文化,树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去年组织开展了以“和谐家庭、幸福海宁”为主题的第六届家庭文化节,通过举办感恩书信大赛、家庭美德感言微博征集、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大力开展家庭文化建设特色活动。同时,我们还将家庭教育工作与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知识进万家”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家庭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各镇(街道)、市属妇委会也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未成年人增强道德意识、践行道德规范、培养高尚情操的自觉性。斜桥镇举办了以“珍爱生命,远离”为主题的禁毒“流动课堂”宣传活动。硖石街道通过禁毒宣传图板巡回展、禁毒书法摄影比赛、现场宣传咨询活动等开展禁毒宣传月活动。市城管局“城管巾帼宣传团传播文明进学校”,与紫薇小学联合开展“城管知识进校园,文明使者在行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3.与“六一”、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相结合。在节假日来临之际,各家长学校通过向家长发放《学生(儿童)防溺水安全教育告家长书》、《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发送假期安全短信,开设学生(儿童)家长防溺水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对孩子的学习、安全和社会实践教育,提醒家长要尽好监管责任,让孩子过一个平安、快乐、有意义的假期。此外,我们还利用“三五”、“六一“、“七一”、“十一”等节庆,开展“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寄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谦恭有礼中国人”等主题活动,连续13年开展“万名学生下社区进村落”活动,依托各社区家长学校,以讲座、 征文、文艺演出、义务劳动等形式丰富学生暑期生活,进一步健全我市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新格局。

(四)突出重点,展现特色,家庭教育工作均衡发展。

1.突出早期教育。开展“早教大篷车下村进社区”公益活动,宣传普及早期家庭教育,形成以“家庭为阵地,社区为依托”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使科学育儿知识真正进乡村、进家庭。2012年在全市开展“早教大篷车”下村进社区活动18场,共300多名孩子参加亲子互动活动。同时,结合“家庭文化节”连续两年举办0-3岁宝宝亲子运动会,通过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并进一步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现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方式。

2.突出新居民子女。为深入了解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状况,2011年我们开展了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研,并组织教育局、新居民事务局、公安局等单位召开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座谈会,通过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探究对策措施,为针对性开展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今年我们围绕“孤困儿童家长和新居民子女家长”两大群体,组织10场家庭教育讲座免费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科学育儿水平。

3.突出孤困儿童。市妇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从加强未成年人特别是孤困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成长的高度出发,倾力打造潮乡“社会妈妈”工作品牌,同时联合市慈善总会开展“关爱成长”慈善助学工程,每年资助60名3-14周岁正在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孤困儿童每人800-1000元助学资金。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各级妇联组织、巾帼文明岗、女性社会团体纷纷加入到爱心队伍,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进行结对帮扶。

二、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办了些实事。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家庭结构日趋多元的大背景下,家庭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市家庭教育工作与新时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妇联和教育局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牵头单位,尚未形成合力。妇联由于职责范围有限,人员紧张,难以顾及整个面上的工作;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

2.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家庭教育工作量大,周期长,针对性和延续性强,需要师资、场所和必要资金,但目前我市还没有家庭教育专项经费,现有的工作经费是在其它工作经费中统筹开支。由于缺少经费保障,外请专家老师前来授课造成难度,一些必要的宣传教育活动、调查研究、师资培训、教材编写、评选表彰等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这与家教工作的需要很不适应。

3.家庭教育队伍不够稳定。教师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学校缺乏家庭教育专业工作者,这种现象目前普遍存在。家庭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育者有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为人父母的体验,掌握专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目前,学校负责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各班班主任,然而他们的专业知识却是学科教学,这样的家庭教育队伍,其思维和视野,容易局限于学校教育内部,难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考虑家长教育的方法和技术。

4.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开展家庭教育,必须考虑到家长的特殊构成,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分类教育策略。对所有家长开展同一内容、同一方式的教育指导,就缺乏针对性。对于学生和家长结构比较单一的城市中心小学,这种教育指导策略,也许会收到成效,而对其它城中村小学、流动、留守儿童等家长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分类教育指导。

5.家庭教育宣传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大众传媒;二是社会机构对家长的直接指导。从学校家长学校看,家长学校开班往往被家长会所代替,流于形式,真正开展家庭教育的很少。村(社区)家长学校覆盖率已达100%,但受资金、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每年大都只开展1-2次活动,家长们又忙于工作无法抽身前来,听课的人往往不多。

三、今后工作的思考

1.优化指导,保障家长学校健康发展。加强统筹协调,确立“一主多辅、全面推进”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即学校家长学校是主阵地,其他各类家长学校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利用其师资和管理优势,对幼儿园、中小学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家长实施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社区、企业、专业等各类家长学校。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为宗旨,探索建立以家长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以社区(村)和企业等为联系纽带的和谐教育协作组织,实现家庭、社区、学校人才和设施设备资源共享,加强对家长和儿童的引导。

2.整合资源,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一直处于弱势状态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缺少家庭教育专业人才,目前家教工作者大多是基层教师兼职的,没有更多的精力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做精做细,因此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者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聘请家庭教育专家深入基层特别是家庭教育薄弱的农村作报告、办讲座,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帮助家长解疑释惑,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缩小城乡差距。不断壮大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广泛招募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高校在校学生、社会妈妈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志愿者,充分发挥他们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儿童中的积极作用。

3.保障经费,推动家庭教育工作落实。要争取政府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争取将家庭教育经费纳入 财政预算,用于保障开展全市性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镇(街道)要增加对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保障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正常开展。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合法方式争取社会力量支持,补充校(园)内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经费。

4.强化宣传,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宣传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为基础更具影响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有延伸到家庭,才能获得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要继续大力推动家庭教育知识的社会化传播,通过部门合作,有计划的将家庭教育讲座纳入紫薇大讲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通过电视讲座、开展培训、沙龙讨论、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家庭教育的受众面,让更多的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促进城乡家庭教育均衡发展。

5.关注弱势,解决家庭教育边缘化问题。依托和乐家庭社工事务所、村(社区)家长学校及家庭教育志愿者的力量,切实加强单亲家庭、新居民家庭和孤困儿童家庭的关注力度,为这些边缘家庭提供必要的教育手段,帮助那些家庭教育已经到了边缘的家长们摆脱困境,重新融入健康和谐的社会之中。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成长;教育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不仅是一种血缘上的联系,而且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伦理关系,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这就是说,家庭教育功能与家庭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是又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研究领域,其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家庭教育的启蒙性和持久性。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便成为了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受父母的影响,小孩子对父母有一定的模仿能力,所以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深远的意义。虽然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接受来自学校不同老师的教诲,但是这种教育是阶段性的教育,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持久性的教育。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更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庭教育。父母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持久、深刻、全面等特点。

家庭教育的延伸性和差异性。孩子上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是对人一生影响最深的教育,除了教导子女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外,还在培养人的个性特征、价值选择、社会能力等多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家庭是富于情感的,它的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父母与子女天然的血缘关系使他们心心相通,父母的情感对子女有更加强烈的感染性。所以家庭教育可以根据子女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根据子女状况和心理状态,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这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兼顾的,也是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和社会性。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对自己子女进行的个别性教育,比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眼中,故此父母更加容易了解子女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能更好的预防不良行为发生。再者,要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只有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孩子在家庭、学校、社会受到一致的、连续的教育,其教育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而且关系着人的社会发展方向,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家庭幸福的源泉。

第一、家庭教育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积极培养孩子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建立自己的兴趣爱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教育孩子热爱祖国,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从小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们的文化素质、价值观念、教育理念、思想道德水平等都是孩子优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元素。

第二、家庭教育决定人的社会发展方向

青少年时期是人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家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培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中,家长通过传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影响和感染未成年人,良好的家庭教育更加容易培养杰出人才。在家长言行和教育期望的双重影响下,未成年人会很容易地接受家长的影响,进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社会发展方向。

第三、家庭成员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幸福是一个人所有幸福的根源,“在有着良好家庭教育的家庭,反映了家庭中成年人修养好、素质高,家庭具备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成年人在家庭中能不断接受再教育,充实和提高自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能接受积极影响,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健康成长。家庭成员在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爱护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中相处,精神放松、心情舒畅,能产生强烈的家庭幸福感。”家庭教育影响着家庭幸福,家庭幸福影响着他们在社会其他环境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拥有好的家庭教育更能激发生活的热情,进而使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结构不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同

1、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由于中国的国情所致,出现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大部分父母把唯一的子女作为一生的寄托和希望,过分溺爱的同时又过分的去关注他们的成绩,以成绩论好坏。父母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子女的学习动力,但是由于过分溺爱,教育方法的影响,许多独生子女养成了自私,交际能力差等特点,而且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吃苦精神不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过分关注学习成绩和过度溺爱的同时缺少了对子女人生价值体系的培养。其结果是很多独生子女不能很好的处理未来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

2、特殊家庭中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1)对缺损家庭教育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离婚率持续走高。在中国,离婚多发生在父母岁数在30到50年龄段,这也正是孩子读中小学的阶段,而对孩子心智影响最大的年龄段是学龄前(3~6)的儿童,这些孩子特别依恋父母,缺少同伴的友谊。而且,父母的离异往往伴随着各种环境的改变,包括学校,生活条件,以及重组家庭所带来家庭关系的改变,都可能对孩子健康成长带来深远的影响。绝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孩子都会体会到丧失感、被遗弃感、不安全感、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心事重重,更有可能导致精神异常、心理变态和行为异常。而这些离异对孩子所带来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伤害孩子的心灵,影响智力发育,产生扭曲的性格,最终可能走向不良的道路。

(2)隔代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的隔代家庭教育主要以留守儿童为主,据统计我国47%的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年老、文化程度较低和过度溺爱,隔代家庭中的家庭教育反映出严重的问题。“根据青岛市的一项调查显示,29.6%的祖辈很少与老师联系,14%的祖辈从来不与老师联系。他们不能主动及时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此外调查还显示,“隔代家庭中的祖辈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这些祖辈中从未上过学的占45.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0.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3%。”。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和自身精力有限,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得不到祖辈的辅导,在精神和心理上隔代之间存在有严重的代沟,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尤其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沾染上了坏习惯,价值观出现扭曲的现象。

(3)对流动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国家人口计生委于最新《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近70%的流动人口与家人一同流动。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平均家庭规模达到2.5人。

流动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和父母聚少离多,大部分父母多忙于挣钱,很难和孩子进行更多感情上的交流,使流动人口的孩子在道德观念形成方面比较混乱,由于他们价值情感的培养缺乏良好的条件,当遇到复杂的道德困惑问题时候,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或者父母本身在城镇里就是弱势群体,在道德认知方面严重缺乏甚至趋于偏执。加之他们比同龄的人更多的目睹了社会的不公平,和自身受到的歧视,使他们自己更加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心理,从而对社会缺乏信心而变得冷漠孤僻,甚至抵制心理。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同

1、严厉型家庭教育方式

青少年一般自尊心较强,而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但是父母往往不考虑孩子的需求,只从父母的意愿出发,采用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如果不服从就打骂、体罚、甚者产生家庭暴力,久而久之使父母和子女严重缺乏沟通,使亲子关系恶化。这样的家庭子女容易形成顺从、胆怯、没有主见、缺乏自尊、内心孤独、情绪不稳定的性格,容易走向极端,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做事情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

首先是父母感情有问题而产生家庭破裂,重组家庭后缺乏了对原来家庭孩子的关心和照顾,这样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往往经不住外界的诱惑,容易走上歧途。另一种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忙着挣钱养家,而没有时间去教育孩子,为了内心安慰,就在经济上过度的去资助孩子,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这些子女往往养成攀比心理,大手大脚,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3、不协调型家庭教育方式

这种家庭里父母教育态度缺乏一致性,随心所欲,父母完全以自己的情绪状况为转移,教育方式和态度不一致,或者不以身作责,自己做不到还要求自己孩子去做,使子女无所适从,甚至有时候教育影响互相抵消。还有就是父母之间在教育子女方面意见不统一,在中国家庭里面就是典型的“严父慈母”,一个过于严厉,一个过于袒护,使孩子思想容易迷茫,焦虑,情绪不稳定,特别是在思想还没成熟阶段,容易产生思想模糊,影响孩子的辨别能力。

四、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积极对策

(一)提高父母的文化教育水平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他们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父母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父母文化程度低,并没有受到好的教育,但同样教育出各方面优秀的子女。与之相反的例子也存在,追根究底是父母的教育水平在起作用。教育水平、文化程度二者之间关系密不可分,即使文化程度高的父母,不经常接受新的知识,不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对孩子的教育并不在意,同样不会教育出优秀的子女;而另一方面,即便父母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他们愿意为了孩子去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相信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一定会非常出色。所以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适时的与老师沟通。对子女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风气

首先,父母要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大多父母都按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子女,让子女完成他们当初没有完成的愿望,寄希望于孩子,所以首先他们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领着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另外,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在孩子面前,这样才能给孩子学习的榜样,传递正能量。之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些,是因为对孩子而言,他们的人生态度,目的乃至正确的价值观都是抽象的概念,榜样的作用可以使这些抽象的概念明确化、具体化。所以父母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对子女的影响最大,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融洽,会更多的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夫妻关系和谐也会对孩子有积极地影响,不会因为家庭的原因影响孩子的情绪进而会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相反,则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仅次于夫妻关系,所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叶立群等.家庭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华中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吴益妃.家庭教育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6 (7)

[5]龚萱.全球化与青少年政治价值观教育[J].教育探索,2005(1)

[6]宫秀丽.对“90后”青少年思想状况的三维考察[J].现代教育管理,2009(8)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8]郑艳苹.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科教论坛,2004(1)

基金项目:

本选题来源于“文化强国”背景下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编号:2012JG54)。

作者简介: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 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党史教育初探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法制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新形势下的青少年素质教育何去何从 浅谈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 浅议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时效性 试论新形势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 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探讨 浅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新形势下创新校企合作形式的意义及途径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网络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廉洁文化教育 新形势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 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廉政文化教育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怎样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实践“四个层次”做好新形势下青少年教育 探析新形势下青少年犯罪特点、成因及对策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特征及工作的开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新形势下青少年开展孝道文化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新形势下青少年开展孝道文化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杜淑贤")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新形势下,我们应汲取“孝”传统的合理成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感知孝道文化、汲取传统美德之精华,开展感恩孝亲系列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竞赛评比活动四个方面,开展青少年孝道文化教育,弘扬孝道文化教育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孝道文化 青少年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45-02

近年来,全国好多地方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公益活动,通过寻找、发掘、宣传新时期孝心少年的典型代表,展现他们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自立自强的感人事迹和美好情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了青少年尊老、爱老、敬老的浓厚氛围,为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孝道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 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它是一个会意字。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画的“老”字,下部为“子”字,像是子承老人之手,扶持老人行走之貌。《说文解字》对其注解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此,单从字形看,“孝”字就形象地表示上辈的父母,应该抚养下辈的子女;下辈的子女,则要孝敬上辈的父母,即为父者要慈,为子要孝,父慈子孝之意。

“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孝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意思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所在。《论语・学而》这样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就连教育的“教”字,也是“左孝右文”: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

二 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孝道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在历史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皇家的敕命、官方的条律、书院的诠释和坊间的劝谕一起,将孝道成功地塑造成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信条,形成了中国老百姓几千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行为习惯。

但当下,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尤其是孝道遭受激烈的冲突与损毁,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的出现和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一些家庭的代际关系失衡和重心下移,家庭的培养教育功能弱化;信息化及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父母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纷繁复杂信息的左右,代沟的形成与加深,使少数青少年对父母缺乏孝敬感,对他人缺乏道德感;多样经济成分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使得部分青少年的家庭观念淡化,功利思想严重,从而使传统孝道文化中尊长敬老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我们应汲取“孝”传统的合理成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弘扬孝道文化教育的积极意义。具体而言,其意义有:

1.牢记“孝”的本意:养亲尊亲,体味亲情

养亲是孝行的基本要求,养亲主要指物质上的供养。就孝而言,不仅要养父母之体,还要养父母之志,即尊亲。孝的最高层次是尊亲,尊亲表现在态度和蔼上,表现在日常相处的“和颜悦色”上,表现在意见相左时的“柔声以谏”上,表现在分担家务的“劳而不怨”上。对父母之尊源于对父母之爱,孝子之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必有婉容。这正是动物之养与人类之养的区别。话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无论孩子是否长大,父母双亲总会将爱无私地给予儿女。

孔子有句名言“父母唯其忧”,就是说:为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在中国,父母对子女承担着无限的责任,从生育到婚姻甚至隔代抚养,中国的父母都是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对这如山的父爱,如河的母爱,要用心体会,养亲尊亲,及时行孝是最好的情感回报。正所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2.把握“孝”的引申意:立身有为,回报感恩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所谓孝就应该立身,即珍爱自己的身体,远离祸害,不放纵自己,把持本心。孔子有句名言“父母唯其忧”,这句话还教育我们:为人子女者尽量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比如要注意安全、遵纪守法等,做到了这些也是孝。所谓孝还应该成就功业,自立自强,自食其力,奉养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就要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父母给予了生命,便要好好珍惜生命,让生命健康成长,孝敬父母,体恤父母之艰难,主动承担家庭责任。还要倡导青少年放眼世界,心怀众生,练就本领,建功立业,奉献社会,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独立则中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中国雄于地球。”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自怨自艾,不自暴自弃,应昂然前行。自强不息、发奋有为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时代要求的回应,是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更是对民族命运的振兴。要感恩大自然的护佑,感恩国家和社会的培养,感恩师长的教诲,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心更要感恩于行,勇敢的承担自己的责任。

3.理解“孝”的拓展意:推孝及仁,“大孝”博爱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认为孝是仁的根本。孝即尊亲,仁即爱人。尊亲和爱人是可以沟通的,从中国宗法社会家国同构的体制来看,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居家尊亲,于国则应忠君;在家友悌,出外则应爱众。所以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之说。通过孝道教育,最终让学生形成爱人的品质,引导学生由回报父母到感激所有给予自己帮助的人,懂得感恩,因为感恩的心态比感恩的行动更重要。发扬传统孝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由家庭亲情开始,扩展升华为爱家、爱国、爱天下,这才是孝道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 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孝道文化教育的途径

开展孝道文化教育,家庭是肥沃土壤,学校是主要阵地,社会是重要保障,要有效整合三方教育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孝道教育实践活动。

1.感知孝道文化,汲取传统美德之精华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要教育青少年感知孝道文化,首先,要查资料,走进孝道文化。可以由学校牵头,成立“孝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让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徜徉书海、漫游e网,广泛收集有关孝道文化的知识:收集文字资料、图片和影像资料、收集有关“孝”的故事。其次,聆听故事,体味孝之魅力。学校分班举行“慈孝”故事会,选择优胜者举办“慈孝”故事擂台赛,以竞赛的形式促使学生去了解、搜集、感知中国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传统。通过故事会,许多耐人寻味的“慈孝”故事被整理出来,而且学生可以进行理想化的演绎和再创造,以此来调动学生探寻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再次,访孝事观遗迹,置身生活接受教育。学校要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观遗迹、访孝事、读祭文、写感想等措施来感受人们对孝德的推崇。

2.开展感恩孝亲系列活动

着眼于“小”字,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开展各种活动,诸如给父母端一杯茶;给父母洗一次脚;帮父母洗一次碗(或做其他家务);为父母唱一首歌曲;给父母(或帮助过自己的人)写一封信;给长辈买(或制作)一份礼物;给老师一份满分作业(或试卷)等。

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敬老爱老志愿者服务小组,到孤寡老人家庭或福利院、敬老院照顾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搀扶老人散步,或设计制作敬老宣传单和黑板报,深入社区进行敬老爱老宣传等。

4.开展竞赛评比活动

学校可以设计开展一系列评比活动来推动孝道文化教育,如:“十大孝星”评比活动;“孝老敬老征文”评比活动等。在“十大孝星”评比活动中评选出学校新一届“十大孝星”,并在校园橱窗、广播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在家庭、在社会、学校掀起学孝星、比孝星、看孝行的热潮。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广泛宣传,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动家庭教育的重任

我们把面向家长、面向社会宣传作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传播科学育儿理念的重要途径。宣传形式上采取“四个”结合。

一是平时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每年初我市对县区妇联和妇儿办下达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时就明确要求,县、区、乡镇每季度,行政村、社区每两个月各出一期黑板报或宣传栏;县、区全年在新闻媒体发表的宣传稿件不少于5篇。同时以“三八”节、“六一”节和世界环境日、人口日及法制宣传日为契机,请市领导发表电视讲话和在报纸上发表纪念文章,开展专题宣传咨询等活动。通过经常性宣传的量化要求和强化节日宣传攻势,宣传工作不断深入,宣传效果不断强化。

二是媒体报导与板报宣传相结合。运用墙报、黑板报、宣传栏、“中国家庭教育网站”、“裴老师信箱”等宣传阵地,利用《马鞍山日报》、马鞍山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借助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周和“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载体,采取上街咨询、进社区宣传服务等形式,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科学知识覆盖面。每年“六一”期间,街道、社区、学校出墙报、宣传栏370余期,张贴标语、挂横幅430余条,在新闻媒体刊登、播放宣传稿件、图片160余篇。

三是论文研讨和项目宣传相结合。先后开展了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的家庭教育征文和家庭教育论文评选活动,共收到征文152篇、论文114篇;县、区也分别开展了家教论文征集、研讨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连续两年分别在当涂县和花山区认真实施了“母亲安全,儿童健康”宣传行动项目,使广大妇女掌握了健康知识,增强了防止疾病意识,促进科学、文明、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在农村、城镇逐步形成。

四是知识竞赛和培训相结合。组织万名家长参加全国“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知识竞赛和在全市中、小学家长中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全市288所家长学校教育培训的功能,开展“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通过“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隔代教育报告会”和“家长热线”等形式,每年培训家长13万多人次,着力引导家长学习和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树立科学家庭教育理念,争做“双合格”示范家庭。

二、拓展阵地努力构建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平台

我们把关爱未成年人成长、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作为“百年大计”倾注满腔热情,打造少儿活动阵地品牌。全市选树了20个小公民道德建设基地和8个妇女儿童教育示范点;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乡村,建立了63个农村留守儿童文化活动室,为其配备了一批文体运动器材;居委会改社区后,通过整合资源,使90%的社区重新建立了儿童文化活动室。为加强儿童文化活动室的建设,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组织各级领导及各单位到社区儿童文化活动室进行慰问,赠送各类文化体育用品;两次组织市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和机关干部向社区儿童文化活动室捐书两万余册。还鼓励社区与辖区内单位结对共建,借力发展阵地。

全市社区儿童文化活动室暑假期间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并组织他们学法律、学环保、学交通安全、学健康卫生的知识;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文艺表演、书画大赛、青少年模拟法庭等文体活动;开展清扫楼院、整治小区内环境卫生,帮助孤寡老人做好事,慰问军烈属和军事、科技、环保、消防等夏令营,既让少年儿童度过一个安全、愉快、健康的暑假,又陶冶了未成年人的情操,使广大未成年人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全市社区儿童文化活动室每年暑期共开放2700多次,接纳儿童46500余人次。

市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以小公民“五小”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了“青少年科学活动周”、“畅谈神六、我也想飞”及以“未来小发明家”为主题的科技教育活动,并通过“我为父母做一次饭”、生活技能竞赛、“爱心卖报”、当一次“小导游”、“护绿保洁”、“你丢我捡”、交通法规宣传等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还免费为流动儿童、特困儿童举办暑期乐器、计算机培训班,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同在蓝天下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文化活动室依托村和小学而建立和开展系列活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制定“代管家长”制度,推选“代管家长”队伍。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法规、安全常规教育,组织开展“拒绝、远离黑色网吧”、“小手拉大手”、安全电网知识宣传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维权意识、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建立亲情热线,帮助留守儿童每月与父母通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让他们知道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使他们懂得感恩;举行“亲情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夏令营,组织参加蒙牛乳业现代化企业、广播电视台、花卉生产基地等,游览参观城市建设,使他们感悟知识改变命运,激发他们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整合资源优化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市妇儿工委办虽然设在妇联,但行使的是政府管理妇女儿童事务的职能。我们通过妇儿办与政府职能部门结合,整合社会资源,为儿童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共同推动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尽心帮助贫困儿童完成“九普”教育。除了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实施希望工程、育才关怀和关爱女孩子行动及春蕾计划外,我市为保障流动儿童和贫困儿童的九普教育权利,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农民工子女到指定学校入学,免交借读费,与市区儿童享受同等待遇;民政、计生、教育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成员单位通力协作,建立了城市特困家庭子女入学和就业援助制度,制定了《关于帮困助学工作的意见》,建立帮困助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年实施城乡义务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小学危房改造,建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中阶段困难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三项教育民生工程;2008年,又向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费提供学生教科书,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生免交学杂费,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积极提高儿童卫生保健水平。市妇联与相关单位共同努力,20*年7月1日起,我市实行免费医学婚检,为降低出生人口缺陷率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了保障。今年又将推进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工作纳入民生工程之中;同时纳入2008年民生工程的还有全面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对疫苗接种实行免费,并规定流动儿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施接种,确保全市适龄儿童接受14种疫苗接种;在全省率先将儿童纳入医疗保险人群,因而从小保障了儿童身体健康成长。

三是努力改善农村儿童生活条件。为解决包括儿童在内的农村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20*年9月,我市正式启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投资了2.59亿元,新建规模水厂7座,改造水厂17座,新建加压站6座,基本解决了全市61.67万人口安全饮水,实现农村集中居民自来水供给率达100%,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90%以上;还加大农村改厕工作力度,共筹集3000万元资金,改建卫生厕所10万余座,大大提高了卫生厕所普及改率;47.4%的乡镇有垃圾处理站,22.4%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净化了农村环境卫生,改善了农村儿童生活的条件。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08-04收稿日期:2016-04-04

作者简介:刘倩(1980―),女,云南宣威人,西南林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助教,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留守儿童一词,于1994年首次由上官子木提出。少数学者认为,父母有一方在家的儿童不能算是留守儿童。但是,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承担的责任各不相同,无论缺失了哪一方的教育孩子都会出现问题。为此,本文把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农村的,不能跟随父母一起生活,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祖辈、亲戚、老师、朋友等)代为监护的6~16周岁正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选取居住在坝区、半山区、山区等共计12所中小学作为调查点,共发放1500份问卷,回收1300份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024份。样本的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469%,女孩占4531%。隔代监护比例为4570%,父母单方监护比例为4688%;在父母单方监护中,母亲单方监护的比例为3633%,父亲单方监护的比例为1055%,亲戚监护的比例为742%。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人数较多,在父母单方监护中,以母亲在家监护为主,大多数家庭都是父亲外出打工。

2调查内容

编制针对老师、针对学生及针对成人的三套调查问卷,对宣威市的老师、留守儿童以及社会上的知识分子进行抽样调查的方式展开问卷调查。收回调查问卷后,对各项调查指标数据整理,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二、宣威市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

(一)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首先需要了解外出务工父母的打工状况。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家庭教育更多的是父母在外地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的,所以本文主要从父母与儿童的联系时间间隔、联系方式、谈话的内容等方面来了解在外务工父母对于留守儿童进行的远程家庭教育,这些基本情况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对家庭教育问题分析提供有效数据。

1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时间频率

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时间间隔1~3天的占1328%,联系时间间隔为4~7天的占3242%,半个月左右联系的占3398%,所占比例比较高,一个月左右联系的占1211%,有少数的外出父母要一个月以上才联系,所占比例为430%,也有极少数的家长从来都不联系留守在家中的孩子,所占比例为391%。总体,大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会7天至半个月左右联系孩子一次(详见表1)。

2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方式

从表2可以看出,外出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主要的联系方式为电话,高达9688%,其次是去看望,所占比例为156%。很少有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方式用写信和其他方式。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无法与自己的子女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时,电话是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但是,电话只能通过声音进行交流,无法进行感情的交流,使得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现今处于高科技飞速发展的阶段,本可以通过网络(例如QQ、微信等视频)来弥补电话联系的不足,可是,由于宣威市的生活水平、

居住条件等原因,农村能使用电脑和网络的家庭少之又少,再加上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隔代老人监护,他们用手机只限于接听和拨打电话,因此家庭的远程教育也不能落到实处。

3父母与孩子的联系内容

从表3可以看出,家长和孩子沟通的第一内容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占4180%,第二是听监护人或老师的话,占3047%,第三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占1602%。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最关心,而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安全、饮食、健康等)不太关心,每次谈话都是谈学习问题和要听老师的话,长时间下来,孩子会对父母的谈话有抵触心理,甚至适得其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正常发展。由于父母在沟通过程中忽视对孩子安全问题的教育和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的交流,使得孩子平时不注意自身安全,且也不利于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当前遇到的问题。

4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期待

从表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父母希望留守儿童的文化程度达到大学以上,占7695%,有一部分父母也只希望孩子的文化程度达到高中,占2149%。现代中国大学教育的普及,促使大多数农村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望普遍比较高,只有少数的父母期待较低。

5儿童在家的学习辅导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在家没人对留守儿童进行功课辅导的比例最高,为6250%,妈妈辅导功课所占比例为1875%,爸爸辅导功课所占比例为078%,其他监护人辅导留守儿童功课的占1797%。如果父母有一方外出打工,妈妈辅导功课要高于爸爸对孩子的功课辅导,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家庭辅导功课的任务转移到了现有的监护人身上,但是辅导的比例不高。

(二)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现状

对于学龄儿童来讲,学校教育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给儿童传授文化知识,还包括对所有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从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和评价也能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状况。

1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

从表6可以看出,老师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的只占到469%,有4023%的留守儿童会偶尔被老师找去谈心,有4297%的留守儿童要犯错误的时候才会被老师找去谈心。

表7显示,5625%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很关心自己,有3164%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有时关心自己。老师从来没有与留守儿童谈过心或者认为老师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占1211%。表7数据表明,老师很少会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状况,对留守儿童并不关注,只有犯错误的时候才会受到老师的关心或关注。

2老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

“教师问卷调查”显示(详见表8),6129%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较差,并且留守儿童违反校纪的相对较多,9677%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多,6874%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中问题学生较多,839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无法保证。646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零花钱比非留守儿童多,同时,有655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更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关注。总之,留守儿童总体上问题较多,老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比较偏向于消极的一面。

(三)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心理现状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很长的时间是需要在他人的保护下进行的。正处于发育期的儿童,他们不仅生活上需要依赖于他人,心理上也很依赖于父母和他人。本论文从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遇到挫折时的反应与和同龄群体的关系来查看留守儿童最基础的心理状况。

1对父母的情感依赖状况

从表9可以看出,喜欢和爸爸在一起的比例为274%,有898%的留守儿童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生活。无所谓和谁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占859%。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的占7891%,数据说明留守儿童非常希望爸爸妈妈都在自己的身旁,而且对母亲更加依恋与信任。

2遇到挫折时的反应

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向最信任的人求助,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当留守儿童有困难时没法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按理他们应该向老师求助。可表10显示,当留守儿童有困难时,向同学求助的比例最高,为5117%;其次是向父母求助,比例为1953%,有的留守儿童谁也不说,占到1524%;向老师求助的少之又少,只有156%。表10数据表明,留守儿童与老师之间存在很大的代沟,教师需要提高相应的沟通技巧。

3和同辈的关系状况

从表11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好,占5000%,与同学之间关系不好的只占352%,4648%的留守儿童与同学关系一般。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与同学能够很好地在一起相处,还比较信任同学。

三、讨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历史性问题,它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的形成,既包括制度性因素,也包括政策性因素;既包括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个体自身的因素。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及户籍制度对外出打工农民的束缚,使得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上学,然而留在原户籍地的孩子,由于当地政府对这部分孩子重视不够,他们没有将外出打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协调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相互沟通,齐抓共管的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状态。自2006年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以来,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这只针对孩子本人以及其户口都在农村的儿童,如果农村儿童一旦离开原户籍所在地,他本应该享受的教育经费并不会跟随他的离开而转移。宣威市的现状也是如此,如果外出打工的父母要把孩子带在身边,由于没有当地户口,在流入地政府的财政支出里面,就不会有教育经费的相关补贴,学校自然就不愿意接收这些儿童,因此,义务教育经费需求与财政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义务教育的质量难以保障。

其次,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因素:监护人监护不力,监护人本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及监护人观念落后。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隔代监护占很高的比例,监护人大多数又是孩子爷爷奶奶。他们大多数的知识文化水平都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没法辅导,对孩子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沟通。他们大多数对孩子都存在溺爱倾向,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求,而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缺少应有的引导和监管。

再次,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教育经费投入有限,近几年,宣威市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靠国家拨款,可是这笔资金是有限的,难以顾及所有学校的建设。鉴于经费的限制,宣威市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宣威市农村有大半处于半山区、山区,自然环境较差,经济条件艰苦,教师的发展机会较少,一些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考虑到自身发展受限,通常不愿到农村任教,就连曾经在农村任教稍有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都向城镇地区流动,导致农村教师严重流失。因此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匮乏,是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瓶颈。除此之外,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以升学率为主要教学目的,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有的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有所认识,但并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连最基本的留守儿童数量统计都没有,也没有相应的档案,更谈不上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或者是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道德素质及安全法制等课程,因此,农村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最后,留守儿童自我发展方面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的求助对象是同学,只有少数的留守儿童选择求助父母和老师。但是,这一时期的留守儿童因自身的阅历不足和经验缺乏,需要帮助的时候却得不到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其意志力薄弱,不能分辨出事情的是非好坏,很容易造成交友不慎,受到社会不良成员的诱惑和侵害,从而形成不良群体,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调查结果还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与监护人发生矛盾时,很多孩子采取的措施是闷不吭声,更多的孩子采取某种行为发泄的方式,这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和性格方面的发展会出现不成熟、不健康的可能性,行为更容易发生偏离。由于长期缺乏父母有效监督,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自律意识不强,从而在学习上比较散漫,在学校更加容易出现各种违纪现象。可见,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特点也是引起其受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神州学人,1994,(6): 39.

[2] 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河南教育,2006,(5):10―11.

[3] 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 人口学刊,2006,(3): 55―59.

[34 谢艳如何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界,2015,(12):114―119.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居区 山寨 留守儿童 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02

“留守儿童”一词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首次出现的词汇。定义留守儿童应考量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数量,是父母同时外出,还是一方外出;留守时间是半年还是一年;儿童年龄是14岁,还是16岁,亦或是18岁。本文采用2004年中央教科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1]中国是一个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国总面积中比例高,约为64%,集中分布在中西部的一些边远省份。以湖南为例,民族聚居区占全省总面积的17.8%,湖南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县市、怀化市、永州居住着全省总人口10.13%的土家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落后,缺乏吸纳大量劳动力的第一、二、三产业。为了生存,少数民族聚居区劳动力每年大量涌入沿海地区、东部发达地区,被迫将孩子交由其他亲属代管,留守儿童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极为普遍。山寨留守儿童在民族地区山寨所孕育的聚落空间特征注定其在整个社会中居于少数人中的少数地位,注定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有着不同于汉民族甚至其他少数民族族群的特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在单亲监护、隔代亲属监护、亲友监护中思想道德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监护人时间、能力、精力的有限,很多监护人既要忙农活,又要处理家务,还要管理孩子,很难对留守儿童有效监管,多数监护人道德观念落伍,缺乏道德培养的科学方法,也不关心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道德价值偏离,道德情感脆弱,道德伦理紊乱。二是父母外出引起亲缘教育减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道德潜移默化的引导。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不足,自律性较差,道德意识薄弱。有的留守儿童道德行为失控,经常违反学校纪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山寨留守模式必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专门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特殊人群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缺陷。理论层面不仅可以加深对主流与边缘、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边缘地位的民族山寨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状况出发,充实和完善现有的儿童德育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现实层面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客观现实,分析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探讨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背景下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整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群体和个体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有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是涉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专门性论文没有。与本研究关系密切的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成果只有6篇,已有成果梳理归类如下:第一,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黄应圣、刘桂平的《农村“留守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认为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着诸如花钱大手大脚、道德情感缺失、只知索取不去奉献、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2]第二,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影响因素。叶敬忠、詹姆斯・莫瑞〔美〕主编的《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一书从社区的层面调查了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影响。第三,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路径。谷佳媚的《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优化路径》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问题,需要优化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物性要素。[3]第四,留守儿童德育的教育对策。廖鸿冰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从教育体系上、家庭教育上、社会职能上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粗略的建议。[4]国内关于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的探索性文章数量相当有限,说明社会对其重视程度尚且不足,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门研究更是缺乏。已有研究比较零散,学术性表达多于实践性描述,理论与实践脱节,多数只停留在基本情况的调查与诊断性的分析层面,研究缺乏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理论建构,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留守儿童是中国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一种特殊现象,留守儿童问题本质上是中国三农问题的衍生。在发达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没有出现接受城市的排挤,并没有出现家长和未成年子女之间长期分离的留守儿童现象。但国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却很充分。早在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通过讲寓言故事来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历史上国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的较早记载。近年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都异常关注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重视和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与此同时,各国也加大对德育的研究力度,如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从比较德育的研究角度来讲,为寻求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方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标

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考量思想道德教育的现时状况,分析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特征;形成符合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路径;构建富有实效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

2.2 研究内容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研究。以实证的研究方法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其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儿童道德认知研究、道德行为研究、道德心理研究、道德意志研究、道德人格研究。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的客观性研究。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分析、德育本土资源分析、德育实践方法。通过全面深入分析,总结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方面呈现的客观规律。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的路径选择研究。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与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经济状况、社会变迁、传统文化与山寨留守儿童的关系研究;德育目标的选择性研究、基本原则确定、可行性路途研究。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对策研究。宏观上包括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系统性的德育体系建构及创新模式研究;微观上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儿童适宜的家庭德育对策,该研究的重点是外出父母与山寨留守儿童德育沟通策略、隔代德育策略、委托监护人的德育育人策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因为评价指标是弹性的软指标而难以量化,往往导致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开发,重视教学的实践,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留守儿童德育对策重点研究针对山寨留守儿童相关的学校德育策略、教师德育方法、德育活动的开展;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社会德育对策研究,重点研究山寨留守儿童生存、安全、发展的保障机制研究;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关心思想道德教育,对道德教育了解甚少,思想道德方面学习意识薄弱,行动上不积极参与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自身道德素质不高。因此自我教育研究重点研究山寨留守儿童积极人格的确立。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法

仔细收集、查阅、鉴别相关文献,在深入比较、分析相关文献后,分析研究文献的侧重点和独特之处,并认识其不足之处,批判性继承文献资料的精华,创新性地发现文献资料的规律,形成本次研究的切入点,获取进一步调查的理论框架。

3.2 问卷调查法

笔者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个县(市) 发放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儿童的德育抽样调查表共5800份,针对贫困山区山寨儿童的生活条件、学习情况、道德认知、心理特点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00%,获得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3.3 访谈法

笔者在湘西自治州召开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集体座谈会8场,出席座谈会的代表有校长、老师、留守学生、家长、妇联、关工委、教育主管部门等。同时,对留守学生进行个别访谈61人(次),对28个中小学生在家儿童进行了个别访谈。在集体座谈会和个别访谈中,笔者均分类做了较为详实的记录。

3.4 实地考察法

笔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个县(市)的学校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吉首乡光明村小、凤凰县板畔乡鱼井村小、永顺县盐井乡热烈村小、古丈县默戎镇中寨村小、花垣县雅酉镇冬尾村小学、保靖县马王乡大坝村小、龙山县桶车乡义比村小、泸溪县达岚镇车头小学,实地与留守儿童学生、监护家长、学校、村委会交流考察,其间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客观地反映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真实德育情况,为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了解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特点,解决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提供了背景材料。

4 创新之处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是留守在农村的孩子的一部分,与其他儿童相比,有其特殊性。经济层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本身就很落后,山寨经济就更是脆弱,留守山寨的孩子们很大一部分生活贫困,生活上缺乏照顾自己的亲人。加上山寨少数交通不便,父母很少回家,甚至很少与孩子电话联系,山寨留守儿童情感上更孤独。委托监护人层面,往往因为山寨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文化程度,缺乏德育教育有效方法,家庭德育力量薄弱;社会支持方面,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信息闭塞,各种关爱和服务山寨留守儿童的资源匮缺,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基本上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思想道德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尚处于空白。在这些因素以及学校条件较差的综合作用下,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凸显。本研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视角上,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山寨留守儿童进行研究的甚少,故选题就内容而言不失为新的研究领域。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进行的实证性专门研究,详细分析了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的客观情况、问题、特征,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弥补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第二,研究内容上,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宏观架构及微观梳理,具备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紧扣民族聚居区和山寨留守儿童两大特殊性,通过细致的调查,深入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形成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规律性认识,提出了多中心治理模式,不仅表明了一种新的理念和制度安排,而且满足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第三,研究方法上,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注重把理论化、抽象化为特征的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转化为以生活化、具体化为特征的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说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2]黄应圣,刘桂平.农村“留守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4,(11).

[3]谷佳媚.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优化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4]廖鸿冰.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6).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 中小学生书写现状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汉字书写水平差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低年级小学生汉字书写现状及对策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试论中小学生厌学奥数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浅谈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浅谈中学生汉字书写现状原因分析及改变对策的思考 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 浅析小学生汉字书写差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小学生汉字书写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宁夏中小学生体能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宁波地区中小学生奥运知识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中小学生的灾难教育现状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小学生自杀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小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浅谈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现状\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现状\成因及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差,有社会、学校的原因。要改变书写现状,得从规范学生用笔,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和技巧,保证练习时间并因材施教, 齐心协力及严格要求几方面去进行。 【关键词】规范用笔榜样示范培养兴趣方法技巧因材施教书写现状成因对策 作为乡级教育管理中心,近两年,我们都在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各级举办的“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和“多彩贵州美丽家乡”书法选拔赛。参加选拔赛的这些学生,可算是各校学生中在书写汉字方面比较好一点的,可结果都出乎预料,没有收到一篇像样的硬笔作品,软笔作品就更不用说有了,失去了比赛的价值和意义。从学生书写过程和作品的章法,看出学生写字姿势不端正,执笔姿势不正确。对汉字的基本书写知识不了解、不会。由此,不由得引起我对加强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的反思和呼吁。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教育学生继承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它是孕育和发展我们人的一切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起点。对学生强化写字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须要求,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这些年来,学生写错别字、字写得不规范虽然已经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但是确没有引起重视。汉字的规范使用被忽视,导致学生对汉语文字的美和丑、规范与否也分辨不清。

学生们为什么如此忽视写字呢?

社会的原因: 一是观念上的忽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学校、学生普遍淡忘了写字教育的重要作用,工作中常以电脑打字代替手写。二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满堂灌的教学、铺天盖地的题海压得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来正正规规写字,认认真真写好字。三是“留守”的现实造成学生在家没有人管或是祖孙隔代无精力管,导致学生不认真写字作业。

学校的原因: 一是随着减负的不断继续,很多学校趁机将写字课赶出了课堂,有的学校甚至写字课从来就没有排入过课表。 二是有的学校迫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虽然将写字课排入了课表,但写字课却成了其它主课的“殖民地”。三是由于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写字专职教师,写字课基本上由语文老师兼任,大部分都未走上正轨。四是在农村,还由于多数小学教师编制紧缺,加上部分教师本身文化素质就不高,自身就写不出一手规范的汉字。 五是从三年级到初中,学校、教师没有强调和要求学生用钢笔写字作业,让中性笔、圆珠笔任其泛滥,把字写坏了。

要改变以上现状,对学生的写字教学我觉得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 、规范学生用笔

作业中坚决杜绝学生使用中性笔、圆珠笔,规范使用铅笔、钢笔。二、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

教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起到表率和示范性作用。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都应该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姿势。安排好字的结构,注意字的笔顺,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个别辅导时,放下老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去,握着学生的手写一写,让学生看着老师写一写,无形中,老师把自己变成了一面镜子。让学生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写字标本,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三、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  1、故事激励。古人练习写字生动有趣的故事不少,可用于激励学生。 如古人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三国时钟繇抱犊入山勤奋学书等生动故事,让学生从中学到古人自强不息、勤学苦练的精神,能激发学生练字的兴趣。 再如解字说意,编写小故事:为了引发学生认字、爱字的兴趣,在分析字形结构的时候,根据字的各部分编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对汉字产生好奇的探究之情。

2、形式多样的竞赛激励。 如采用作业评比,小组写字竞赛,个人写字竞赛等方式,激励学生写好字。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书法竞赛,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

3、定期开展展览。

定期举办作业展览,将写得好的学生作品和报刊杂志上的优秀书法作品放进学习园地。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写字的兴趣。在班级里形成良好的写字氛围。 四、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和技巧。

1、基本笔画。

一年级的教师在教学生写字时,就应向学生讲解清楚每一个基本笔画的起笔,运笔,收笔方法。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的写字教学起一个良好的开头。 2、字的偏旁。

大部分的汉字都有自己的偏旁,而这些偏旁的书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这个偏旁的书写,就可以运用到带有这些偏旁的字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字的结构安排得更好。 3、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变化多样。由于低段学生的生字都写在田字格里,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借助田字格来学好写字。根据左右结构的字数量最多和汉字方块形多,独体字比较少的形体特点,首先要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结构,明确各部分构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和准确的位置。根据字形的难点,坚持训练,让学生慢慢地把握好字形,最终离开田字格安排好字的结构去写字。有了整体上的认识,就可以让让学生一笔一划写,也就是手到。要写得规范,准确,与范字进行比较也就是眼到,在此同时,还要求做到心到。就是要专心致志。让学生明白,心到就是要做到心静气和,这样才能把字写好。

五、保证练习时间,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完成练习任务的差异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成绩好的,完成作业速度较快且质量高的学生,在完成作业之余,可让他们练习一些古诗词或者名篇文章段落的硬笔书法。而对于速度较慢,接受知识困难的学生,则让他们认真完成每一次的作业,保证质量,再求数量。以增强后进生写好字的信心。 六、齐心协力,严格要求

学生的习惯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写字习惯不能靠几节写字课。我们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学校对教师要作要求,教师对学生也要作要求。要求学生写字课内与课外一个样,校内和校外一个样。经常向家长宣传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与老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对学生每一次的家庭作业都能认真检查。教师也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最近的写字情况,让学生感到压力。逐步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注重文化管理,提升集体凝聚力

园务管理关注"人文关怀",对教工从思想、生活上实行人文关怀。发挥党、工、妇、团各组织的作用,以及职工大会督促民主管理的作用,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主题系列活动。

发挥党支部作用,与群众开展谈心活动和党员义务服务活动。本学期,预备党员夏敏按期转正,发展对象戚建平成为预备党员的材料按期上报上级部门。支部围绕"两学一做"教育学习,紧密联系实际工作,抓全体党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党员在工作中做表率,讲奉献,鼓励全体教职工争做师德模范、美德善行人物。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幼儿园全方位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提升平台。开展"青年教师展示课",老教师一对一进行指导;开展基本功比赛,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个人专业技能。幼儿园党支部鼓励团员青年争当志愿者,为幼儿园、为社会多做贡献,迎"五四"党团员教师开展"低碳环保,绿色出行"活动,加深党员、团员之间的相互了解,鼓励团员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二、深化园本教研,改善教育教学行为

本学期,我们结合上学期末省课程游戏化专家视导组专家们的意见反馈,制定了整改方案。根据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各层次教师的发展情况,深

入开展园本教研。教研重点为依据课程资源介绍,"预设幼儿的学习及经验,开发园本课程资源"、"科学、合理规划游戏区域"、"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与游戏的有效开展"、"民间游戏在我园的开展"等内容进行年级组研讨和全园交流。以"观察分析"和"课程设计与组织"教学基本功竞赛、"青年教师一人一课观摩", "40周岁以下教师优秀教育论文、教育随笔评比"、"名师开放活动"、"指导结对园九龙幼儿园开展班级区域游戏","骨干教师指导南师大实习生"等形式,组织全园、年级组、青年教师等开展教研,推动岗位练兵,实践反思,为教师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课程游戏化执行能力。

加强教育科研活动,做好课题实验的结题和新课题申报工作,15年底我园申报的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运用策略的实践研究》在园领导的关心和全体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研究,圆满结题。本学期我园又成功申报了两个泰州市教科研课题,现正进入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中。

三、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本学期,我园继续加强对全园教师的培训,以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教师学习,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开展教师读书研讨活动,对《0-8岁儿童学习与环境创设》这本书,教师分八个区域的章节内容先自主阅读、学习,每周研讨时以年级组为单位,教师摘取其中一章节用图文方式,用展板形式描述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组长展出本组教师制作的展板,简要阐述本组教师的体会与全体教师分享。最后南师大学前教育系徐莹莹主任讲述本章节内容核心,提出问题现场研讨。本学期的八次研讨教师们收获颇深,在理论的指导下,老师们科学、合理创设区域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

组织教师到姐妹园观摩课程游戏化实施情况;派骨干教师到上海、江阴、泰兴、靖江等地学习、观摩;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的培训,配合区教育局完成各项培训任务,促进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本学期小班组进行了"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案例分享与研讨活动;中班年级组开展了"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儿童学习环境与创设" 案例分享与研讨活动;大班年级组展开了实施"一餐两点"自主进餐的收获与困惑的交流与研讨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拓展了老师们的课程游戏化研究思路,以年级组为学习共同体,相互交流研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带动更多教师进步与成长。

四、细化卫生保健工作  保障幼儿健康成长

本学期,社区以及周边的一些幼儿园都发现有幼儿感染手足口病。为了保障幼儿的在园安全,一方面,我们认真做好家长工作,提醒家长不要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玩,在家要提醒孩子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另一方面,我们继续加强晨间检查,在检查时尽量不放过每一个孩子,重点对孩子的手、口腔等部位进行查看,确保幼儿没有带病入园。本学期我园小(1)、中(2)班分别发现了手足口病患儿,我们立刻启动传染病应急预案。当日,针对幼儿所在班级接触的玩具、课桌、寝室,教室和环境都进行了彻底消毒。加强晨检力度和班级检查次数,杜绝带病幼儿混入班级。此外,我园发放了关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预防的《告家长书》和知识宣传,使大家懂得手足口病,水痘、腮腺炎、流感、风疹等易发传染病的表征特点和预防常识。通过宣传,不仅让幼儿和家长增强了对传染病的预防意识,也提高了教师和保育员照顾幼儿一日生活的技能。尽管本学期有两个班出现了手足口病,但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手足口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和暴发。

严格食堂消毒制度,坚持幼儿食具一餐一消毒,有效避免了幼儿通过食具引起的交差感染,确保了幼儿在园的健康。为防止病从口入,加强了饮食卫生管理,督促食堂人员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流水洗手,上班时穿戴好工作衣帽。每天冲洗食堂,保持经常性的灶台、食具、用具清洁,每天小打扫每周彻底大扫除,不定期进行灭蚊灭蝇灭蟑灭鼠工作,确保了幼儿的饮食安全。

五、多种形式宣传,提高安全意识

班级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最主要的阵地。各班级通过晨间谈话、集体活动、区角游戏等多种形式,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除了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每月的"安全教育周"活动和安全教育平台课程的实施已成为各班级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工作。

本学期开展了"防暴力演练"和"防地震演练",以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师生的应急反应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另外,每个月还有不同形式的安全活动:3月份,邀请交通警来园讲解交通安全知识,4月份,邀请法制副校长进行国旗下讲话;5月份举办大班幼儿安全知识竞赛;6月份邀请法制副校长来园进行夏季安全知识讲座。丰富多样的安全活动,切实有效地强化了幼儿的安全意识,帮助幼儿掌握了必要的自我防护知识和方法。

六、搭建互动平台,亲子活动多样化

为了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教育,调动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积极性,5月下旬分别对小、中、大班家长开展了家长半日开放活动。这次半日开放活动向家长展示了孩子们在园的真实状态,丰富多彩、井然有序的活动,引得所有家长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不仅肯定了园所氛围与保教队伍,而且对幼儿园保教人员能真心、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将工作做到实处,落到细处而放心。家长们表示将积极配合保教人员做好各项工作,共同为孩子们打造更加完美的成长微社区。开放活动使家长能全方位地看到幼儿在园的情况,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也使家长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认真与努力。

幼儿、家长、教师是学习的共同体,在互动学习、直接交流中,孩子的纯真和求实、父母的无私和关爱、教师的理性与公平,都是教育过程的宝贵财富。为此,我们结合节日、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如庆"三八"亲子活动,亲子祭扫活动、亲子互动游戏等,其中三八妇女节开展的"妈妈,您辛苦了"活动,让幼儿以实际行动感谢自己对妈妈和奶奶的爱,表达自己对妈妈和奶奶的感恩之情,增进了母子之间和隔代之间的情感。亲子互动游戏一直是我园的传统项目,老师们精心设计的亲子游戏项目更是大家所期待的,每一个亲子游戏项目中都巧妙地融入了跑、跳、钻、爬、平衡等基本动作。操场上,到处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孩子们一起快乐游戏、快乐运动的身影,孩子们和家长在操场上的积极参与、互动默契也成为游戏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幼儿园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学期主要教育教学目标制定讲座内容,并在将要进行"家长讲座"前,征求讲座内容、形式等意见,以了解家长的需求和热点,使讲座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主要内容有:小班以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为主,将孩子们自理能力的表现以录像的形式进行展示,并将需要和家长沟通与配合的内容都制作成PPT,让家长可以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孩子们的发展状况。在中班家长会上以幼儿常规习惯的培养以及特色教育等多方面与家长进行了面对面沟通,并将孩子们在园的一日生活、学习情况,与家长进行了互动与探讨。而在大班家长会上,老师们根据各班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家长了解如何更好地使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在心理和行为上做好入小学准备。本次分年级组家长会,为幼儿园和家长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切磋、沟通的平台,使幼儿园与家长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七、宣传工作,稳步向前常抓不懈

通讯员遵循"真实、及时、规范"的信息报送原则,积极投身到新闻宣传工作之中,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地写稿、发稿。在全园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教育宣传工作。每月按时报送"月度大事"、"宣传报道统计表".

本学期微信发了104条;区级以上网站报道30篇;区级信息1条;报刊上报道4篇;电视新闻9条。

网站是外界认识、了解我园的媒介,需要及时把信息上传到网站,更新当前所发生的重要新闻动态。我园网站有专人负责,每月及时更新网站内容、班级主页,将幼儿园发生的重要新闻线索和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督促每位教师不断进步并及时了解、掌握先进的幼教动态。本学期,我园负责网站工作的老师认真学习音频、视频录制方法,按照网站评比细则,申报市级、省级校园网站评比。

八、成绩与问题

本学期我园成功举办了"海陵区幼儿园名师教学展示活动",我园任冬美执教的语言活动《海浪是我们的朋友》,将课程游戏化建设融于集体教学,给全区幼儿教师以生动的教学示范;5月份,我园与结对的九龙幼儿园共同向全区作了区域环境创设的研讨,我园季敏开设讲座《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孔维璐向老师们展示了班级环境创设的具体案例,仲小春、李红梅、吴涛、吴珊珊四位老师与九龙老师的现场研讨获得全区教师的一致好评。在集体荣誉方面,我园小班年级组获得区人民政府授予的"工人先锋号"称号;园内获得区"妇女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幼儿园成为泰州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上一篇:爱心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老年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