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范文

时间:2023-11-16 17:10:22

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

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篇1

关键词:微课程 知识分类 开发 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方式,受终身学习需求影响及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程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载体和新型学习资源应运而生,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查阅文献可知,微课程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1]。可以看出: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区别于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微课程的开发及应用,由于制作方法较简单,很多学者、教师都参与其中,然而,部分一线教师对其认知不足,导致只注重数量的建设,质量却参差不齐,学习者要找到适合自已需求的课程并不容易。

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进行了深刻思考:不拘泥于开发工具,怎样使微课程将知识点体现得更清晰有条理、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心理特征呢?微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教学内容,那么是否有可借鉴的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开发的策略呢?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学习理论、知识分类理论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可以先将知识细化,分为一系列知识点,再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和认知特点研究,进而对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内容根据其认知特点进行开发。

一、基于知识分类的微课程开发策略的提出

“分类开发”策略的提出主要受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奥苏泊尔根据知识类型,将有意义学习分为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创造的学习。学与知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研究知识分类必然涉及到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按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的学习。安德森在其基础上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除了陈述性、程序性知识,还有一种策略性知识。

对上述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几种代表性知识分类理论在认知领域的比较如表1所示。

二、微课程的类型及基于知识分类的开发策略

微课程设计流程与传统课程类似,只是教学设计部分是由教学内容的类别、媒体选择和开发策略选择三方面作用的结果,微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笔者通过对前面几个代表性知识分类理论的分析,将微课程按教学内容分为五类:主题讲授型微课程、解题答疑型微课程、实验操作型微课程、现象反思型微课程、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

1.主题讲授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主题讲授型微课程是关于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一般需借助适当的认知工具,如概念图、动画、图像等,帮助学习者记忆。较复杂的陈述性知识教学还需运用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类比分析前后学习内容,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不断解决冲突,以初中生物课学习“哺乳动物”这一概念的微课程为例:

(1)展示多种哺乳动物的图片,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哺乳动物,明确学习目标。

(2)详细解释概念,使学生掌握“哺乳”、“胎生”等本质特征。

(3)用猪、狗、兔、老鼠等动物进一步说明。

(4)概括性总结“哺乳动物”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步骤(1)引发认知冲突,由于每种动物名称不同,学生质疑为什么它们都是哺乳动物。步骤(2)详细解释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对“哺乳动物”这一概念有抽象的认知。步骤(3)用常见动物对概念作进一步举例说明,学生通过修正认知系统,把原来感知为不一致的东西加以同化,从而使平衡得以在某一较高水平上重新确定,认知结构得以发展。步骤(4)概括总结,突出本课重点,加深记忆。综上,其开发策略有:认知冲突策略、概念形成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概念图或视频等表征策略。

2.解题答疑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解题答疑型微课程主要用于对典型例题的讲解、演算和逻辑推理等,属于程序性知识,一般是以电子白板、手写板演示。解题算法是抽象的,是描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特别是关键性解题技巧,很多学生较难掌握,导致学习成绩很难脱颖而出,而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一一指导,把难题的解题步骤制作成微课程,学生可随时访问并反复练习、揣摩,直至学懂为止,掌握式教学成为可能。理论上讲,程序性知识表现为产生式规则(即if条件then行为)。以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冒泡排序算法的微课程教学为例:

首先是对冒泡排序算法的认知,然后是对条件和步骤设计的展示。首先将Rn和Rn-1比较,若逆序,则交换,逐遍进行,若相邻元素逆序,则交换,直到最后R2和R1进行比较。每个步骤的讲解都要慢且详细,从而让学习者不仅获取知识结论,还可掌握知识产生时的逻辑推理过程。

在实际研究中发现,此类微课程着重于对解题条件的理解和解题步骤的设计,所以在呈现画面方面应尽量简洁,以防增加认知负荷。综上,其开发策略有:手写板产生式演算,关键步骤处着重强调、适当做标记、保证文字和图片等相关元素在空间上的接近性高、界面简洁。

3.实验操作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实验操作型微课程主要是演示实验过程,学生观看微课程中操作一定的设备和材料,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此类微课程也属于程序性知识,在实际课堂中,如物理、化学等都会涉及实验,对此类微课程来说,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是授课难点,尤其是化学,某些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微课程可借助视频、动画等模拟实验,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及相关结果一一模拟出来,且可供学生课下反复观看。综上,其开发策略有:手写板演示、难点步骤处着重强调、实验操作的现场视频、网络虚拟实验动画加教师旁白。

4.现象反思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现象反思型微课程主要用于呈现当前社会存在的现象或自然现象等,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中学思想政治课社会公德建设的微课程开发为例:

在课程开始时放一段新闻“彭宇案”,抛出问题“老人跌倒,扶?不扶?”问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就能激发其思考热情,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课程中来,再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讲解此现象反映的问题及我们应如何应对,最后引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

此类微课程的开发要注意阐明现象,从习以为常中发现不同,巧设疑点,引入思考,最后作总结、提期望。通过多媒体方式,可降低上课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将不同处事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展示可能出现的后果,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综上,其开发策略有:运用动画或视频再现情境,巧设疑点和难点,类比分析,善于提问、引导、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等。

5.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开发策略

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是用能反映人们如何调控自己的学习、思维和记忆的方式来支配学习者的学习、记忆与思维等认知活动。元认知型知识需在陈述性知识和智慧技能的基础上教学,学习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的运用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元认知型知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成分。例如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发散思维的微课程设计:

首先介绍本课学习目标,展示题目:“1÷11,2÷11,3÷11……想一想得数有什么规律?根据规律可以算出200÷11等于几吗?”留一段时间鼓励学生思考、找规律。然后分析题干,展示找规律的过程,1÷11=0.090909,2÷11=0.181818,3÷11=

0.272727,实际上,每个式子的得数都是循环小数,且结果都是被除数的0.090909(循环小数)倍,很显然,200÷11=200×0.090909=18.1818(循环小数)。经检验,所找到的规律是正确的。最后,总结找规律时需注意观察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此类微课程教学需设计应用策略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其开发策略有:借助视频、图片、动画或实物展现情境、巧设疑点、对比分析、善于利用有效信息激发学生情感以产生共鸣。

应当指出的是,任何开发策略都有其适用性,但并非普遍适用,在具体的微课程开发过程中,基于知识分类的开发策略根据具体微课程而具体化,由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特征等因素决定。一线教师往往是微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探究通过对微课程教学内容的剖析及其分类研究,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提高微课程开发质量和教师教学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2] 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 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育,2013(4).

[4] 皮连生.知识的分类与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1992(6).

[5] 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6]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7]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8] 陈洪澜.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J].科学学研究,2007,25(1).

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篇2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discovery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scovery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the course of “biological statistics attached to experiment desig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covery teaching method has changed th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enhanced the student to study the initiative,reduced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has improved the result obviously and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basic skill.

Key words:Discover teaching;Experimental design and biological statistics;Application study

发现教学法是教师把有关讲课内容的问题和实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资料或情趣自觉地探索,发现事物变化的内在因果关系,形成基本概念,获得基本原理或结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方法[1]。《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实用性很强的方法课、工具课和实验技能课,是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的基础上讲授试验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方法和试验设计的实施的课程。由于其涉及一些严谨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笔者把发现教学法引入到《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教学中来,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态度,降低了心理障碍,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认知结构[2]。

1 教学理念

通过实例讲解《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原理[3]。如:利用随机抽测比较10头长白猪和10头大白猪经产母猪的产仔数来阐述显著性检验的基本原理;通过比较3个品种奶牛产奶量的高低来讲授试验指标、试验因素和试验水平的概念。也可通过实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情趣,带着疑问去听课[4]。如在讲解次数资料的分析―卡平方检验,一个羊场有876只羔羊,公羔428只,母羔448只。按遗传学动物性别1∶1的比例计算,公、母羔均应为438只。观察次数和理论次数为什么不同?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流程 举例讲授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步骤,引出发现教学法的教学流程。(1)预习方差分析的概念、原理和步骤。(2)提出问题,我们讲过两个样本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问题,应用t检验。如:比较12头长白猪和12头蓝塘猪100kg时的背膘厚度的差异?而3个或3个以上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问题,应用哪种方法?举一例:比较4种饲料A1、A2、A3、A4对猪的饲喂效果,选取初始条件相同的猪20头,每组5头,各组猪的增重结果列于表1。

比较4种饲料对猪的增重效果,找出增重效果最好的1种饲料?引出如下问题:①多个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问题能否采用t检验?②方差分析的原理是什么?③方差分析的方法步骤是什么?④平方和与自由度如何分解?⑤如何进行F检验?⑥F检验显著,表明4种饲料对猪的增重效果差异极显著,但并不知道哪种饲料增重效果好?下面我们要比较4种饲料,需要进行多重比较。⑦多重比较的定义、方法和步骤?

(3)发现探索问题: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析问题,讨论并总结。

(4)知识归纳总结:方差分析的步骤:①平方和和自由度的分解,②F检验,③多重比较(F检验显著)。多重比较的方法:最小显著极差法(LSR)和最小显著差数法(LSD),LSD和LSR区别?为什么选用LSR法?最后得出结论。多重比较的结果有三角形法和标记字母法?两者的区别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

2.2 教学研究 由表2可知,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的试验对象分别是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大学二年级学生,试验组是发现教学法,对照组是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是注入式教学(老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试验组较对照组的期末笔试成绩、期末实验成绩、学习态度和兴趣和学生主体意识分别提高了9.20%、11.73%、16.43%和26.43%,学习心理障碍降低了17.01%,并且达到了显著的差异(P

3 结论

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篇3

类比教学法是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好比说……”、“就像是……”之类的开头语时,就可能是在进行类比教学。类比教学法最主要的好处是可以将抽象的概念、教学内容或者复杂问题转换成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帮助学生了解不熟悉的概念,通过类比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对讲清难点十分凑效。类比教学法的教学流程为:

(1)介绍准备学习的概念;

(2)唤起学生对类比对象的记忆;

(3)确认类比对象的相关特征;

(4)对应目标对象与类比对象两者的相似性;

(5)指出类比的限制;

(6)归纳目标对象的重点。所谓目标对象指的是教师准备介绍的概念或问题,如类、对象、方法等,所谓类比对象指的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不熟悉的概念而使用的比喻。

2类比教学法的应用实例

下面以作者在《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讲授数据访问对象为例,介绍类比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的具体应用。首先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类比对象和目标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逐条对照便于理解。接下来,把供水到用户家里的过程与使用DataReader读取数据的步骤对应起来,便于学生理解(见表2)。再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应用类比教学法讲授相关知识点的流程。通过这样的类比教学,使学生对常见数据访问对象的作用、技术原理和编程步骤有了一个形象、清晰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结束语

类比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很多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都可以用类比教学法进行教学。作者在《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中,大量地采用了类比教学法,使用学生熟知的实例来形象化类比课程中的抽象概念、名词术语和技术原理,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实际上,作为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类比教学法也能够很好地运用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值得进一步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

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篇4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基础课程是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目的是教导学生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导他们顺利进入专业学习。而简单固化的套用美术专业的以三大构成作为基础课程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模式已越来越显出它的不足与弊端,各个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高效、系统的基础教育教学方法,以期让基础课程成为扎实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石,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目的。

1基础课程教育教学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首先应遵循专业特性并根据行业发展现状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再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推导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然后再依据专业教学需要推导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安排。从而避免在教学过程的转换阶段上出现知识体系的错位和断层,实现整个教学程序上的融会贯通,令学生建立起正确完善的知识体系,顺利的完成与基础与专业的对接。

由此得出具体的基础课程教学任务,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1)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目标和教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步骤;(2)教导学生能够顺利进行专业学习的各类基础知识,为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2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及课程设置

基础教学内容繁多,教育教学活动始终贯穿整个学年,每个学期有着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设计。第一学期比较侧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明白专业学习需要基本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并明确学习目标。第二学期则以教导学生正确的思考与学习的方法以及设计的规律与过程,并在学期末通过适宜的校企合作课题进行设计实践,总结并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1基础课程的教学准备

进行基础课程教学的第一步,需要给学生进行一定的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何谓环境艺术设计,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对于刚升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专业是比较陌生的,学习非常迷茫。专业及课程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需要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是绘画和制图,更加要让他们了解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2.2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

在长达一年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将设置每周4次,每次4课时的教学时间,这样既保证了足够的课时量完成教学任务,也给予学生一定的将教学内容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时间。具体的教学安排将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及相互关联性设定七个教学步骤,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导给学生。并在各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主题教学法,打包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调研、讨论、理论、绘画、制作等,完成知识点的传授和设计基本技能的演练。

3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及教学内容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下面将对教学过程中的七个教学步骤及涉及的知识点作详细介绍。

步骤一:观察与记录。观察与表现是基础课程中最基本的部分。要解决造型问题,首先要解决观察的问题。不管是在何种设计中,眼睛对信息的接受能力都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课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对眼睛专业化的训练,令学生学会捕捉物象,养成对物象全面、快速、准确、合理的观察习惯。在视觉上要克服视觉恒常性,把握物象整体的造型规则和特征。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敏锐感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学习一定的记录方式方法:语言、文字、绘画、摄影及综合材料等,多角度、多方位、不同层次的来表现物象。授课内容包括:理解观察的目的与意义;全局与细节、动态与静态、主观与客观的观察特点与差别;记录工具和方式带来的区别与效果以及相关记录工具的技法掌握等。

步骤二:造型与形态。在此教学步骤里主要包含了两个教学重点,一是采用结构素描方式,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几何化地框示和强调出物体的构造特征,使其获得归纳及概括性的确认,注重对事物构造原理的把握。二是引进投形概念,以三视图的形式对物象进行分解和剖析,运用透视学原理辅助理解物象的空间关系与形体的比例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准确的提取具有概括性的整体和局部特征,运用构成的概念和图案的设计进行画面表现。其中的知识点包括了让学生理解透视原理等投形概念,树立空间概念、尺度概念;培养多角度表现形态的意识;掌握提取、概括、构成的规律等,以达到对物体不同角度的四围性完整理解和设计运用。

步骤三:光影与物体。光影与物体的教学分别从两个方面展开,各有侧重。一方面分析研究光影与形态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研究光影与色彩的关系。第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光影对人与空间的影响。光线的照射可以造成光影的现象,形成不同的明暗值变化和对比,帮助我们观察和辨识客观事物的结构特征。光线还是感知空间的重要媒介,给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通过试验令学生感知不同的光条件下被照射物体产生的光影变化。在课程中,要求学生借助数码相机,搜集光影资料,并进行分析。注意光影形成的正负形间的对比变化,研究面与面、面与体之间的构成关系。第二阶段的教学重点是研究光影与色彩的关系。通过对环境中的物体色彩属性和空间色调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发挥艺术生的优势,注意将色彩的物理性质与人们的感官心理相结合,培养学生敏锐的视觉反应,使学生能有机地联系专业,塑造表现对象的几种色彩配置和组合形态,实现色彩写生与色彩设计的技能提高,在此基础上完成一定量的空间配色演练。

步骤四:思维与创意。课程的重点在于发挥同学们的特长――作为艺术生所具备的艺术能力和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力。通过一定的课题,训练学生在对物体感受和观察的基础上,深刻理解物体的结构与形态,并准确提取其内、外部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通过原型启发令他们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空间设计,以达到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将构想转化为画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达到心与手的协调统一。

步骤五:空间与材料。该课题主要研究空间的表情以及其工艺特性,着力培养学生对空间形态的感受能力,训练学生对物体组合过程中在空间中的延伸、穿插、过渡等关系的理解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体验和提高自身对空间造型的认知能力和空间形式的塑造能力。并通过模型制作的契机,不仅让学生走进市场进行材料调研,达到对材料的性质、肌理的初步了解,还要让他们走进生产制作的工作室及车间,加深他们对材料加工工艺的了解,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学以对空间的分析、组织和塑造为主,通过制图和模型制作的方式令同学们多角度、深层次的接触空间、理解空间和塑造空间。在该阶段中包含的知识点有:对空间的限定、特性和组合方式的认识;对空间尺度和比例的把握和制图;材料运用和制作工艺,锻炼学生的调研及制作动手能力。其中穿插空间设计实例鉴赏内容,丰富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步骤六:技法与表现。课程主要通过手绘效果图的方式,解决对特定空间的理解、把握和表现。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临摹开始,进行空间表现技法的讲解及演练。在此基础上,令学生能够结合前阶段空间塑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空间设计与表现。其中包含草图表现、投形透视、CAD制图、效果图快速表现等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将进行大量的示范和空间图片展示,既能够熏陶学生的艺术情操,还能熟练他们的表现技法,同时,这些内容又与专业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学生对专业信息的占有量。

步骤七:实践与技能。该阶段通过校企合作实际设计项目的导入,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设计条件和环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实践。该主题教学对于设计的要求都比较规范和严格,设计内容也较为完整,是为同学以后进行更为复杂的专业设计所做的铺垫。选择适宜一年级学生完成的设计内容,如:电梯、橱窗等学生常见的尺度较易于把握的设计对象为主题开展进行。其中涉及到的知识既属于基础教学的范畴,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锻炼同学们的设计能力,掌握设计流程,达成预期的设计目标,从而引导他们顺利进入到专业课程中去。课题特别注重学生对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的掌握,要求同学们能够把握设计要求,通过对设计主题的分析,全面的观察设计对象,理解设计理念,围绕主题思想拓展出合理的设计形式,深刻表达设计内涵。其中还包括了对基本设计规范的掌握;实地考察与调研的方法;资料查找和对信息的梳理以及具备一定的电脑运用能力,主要考察CAD和Photoshop的操作能力等。

4基础课程的教学总结

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 有效教学 策略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有效教学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有效课堂最主要的是高效性,使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和学段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有效教学就是追求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探究有效的备课策略

(一)把握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前提

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要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新课改后,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了解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明确一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获得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计划在学习的前、中、后选取何种具体做法,使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最优化。备课还要考虑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评价等问题。考虑到课堂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以便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

二、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从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出发探求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的每一个操作细节都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也就是教学目标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新课程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意味着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进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学科的价值应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积极寻求发展的机会,追求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分析与研究及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中的各要素,制定出科学合理并且具有多重性的课堂教学目标,以实现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实施程序,如:实验导学的实施步骤:设疑质疑一一实验探索一一分析归纳一一巩固开拓;概念形成策略的实施步骤:呈现实例一一确认概念一一强化练习一一发展思维技巧;行为练习策略的实施步骤:明确课程的目的、环节和内容一一呈现新信息一一控制练习时间,通过语言提示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新技能、新结构一一个别指导一一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练习;探究学习的实施步骤:问题的提出一一信息搜集一一问题处理一一法则性的发现,等等。

(二)从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出发探求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是选择教学策略的最重要的依据。比如在高中化学中,同样是概念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因为概念有不同的属性。如高中化学中“摩尔”这一概念是无法通过实验去观察、去验证的,此时宜采用以奥苏贝尔的接受式教学为主的教学策略,按如下几个步骤完成:引进“摩尔”这一概念的必要性――给出“摩尔”的定义――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总结归纳使用定义时应注意的问题。再比如“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是可以通过实验和计算来验证的,此时可采用以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其步骤为:计算1摩尔几种固体和液体的体积――计算标准状况下1摩尔几种气体的体积――讨论给出决定物质体积的三要素――分析得出1摩尔不同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同,而标准状况下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却大致相同的原因――归纳总结,得出“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1.改变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就是要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方式。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信任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自,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形成良好的角色转换机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倡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最优化理论,培养学生从“仓库式”(积累贮存式)学习转变为“蜜蜂式”(采撷酿造式)学习,让学生自我酿“蜜”,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获取知识、技能。

2.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

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以开放生成的观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主体性。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可以引发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使学生掌握知识,发散思维,对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或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作出合理的解释。

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篇6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了能有效地设计好课,应该首先对学科本体进行分析,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对于教什么的问题似乎不是问题,有教师说:“天天在教学还不知道教什么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教师通常所指的教什么其实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科教学必须完成的,但仅仅完成这些还不够,难以形成智慧,这不是学习的全部。知识、能力与思想方法是学科的三大要素,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智慧,还要加强对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基本经验和基本态度的培养。明确了教什么后,再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的教学模式,然后构建理想的教学过程,分析每个教学步骤中的整合点,最后分析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可能的支撑方式,设计支撑整合点的资源和软件(如图1)。[1]

学科本体分析(教什么)

人类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培养能力,而不是单纯记忆多少知识,以往的学科内容主要考虑知识划分而忽略了在学科知识基础上应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新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有智慧。因此应该倒过来想,学科到底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按照这样的想法,我们将学习的内容分为概念本体、方法本体和应用本体。[2]1.概念本体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指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内容,是一个非闭合的有向图,由若干原子概念构成若干复合概念。目前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完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上就是概念本体的层面。2.方法本体是认识、适应、改造世界的方法,指本学科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步骤、方法等,如下页图2所示。方法本体一定会用到一些基本概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方法本体的内容缺乏了解,这与教材的编排有关,原因是现行的教材更多是知识点的罗列,里面蕴含的思想方法并没有明确给出,要靠教师自己归纳、提升,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绝招”。为了有效加强方法本体的教学,在设计时要特别加强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的形成。学科思想是指由学科专家提出的对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具有影响力的那些观念、思想和见解,更多强调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方法是根据学科内在规律和特点,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科思想方法即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是指能够反映学科知识本质、学科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对分支学科发展和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基本概念、思想和方法。学科思想方法分为哲学思想方法、一般思想方法和具体思想方法三个层次。哲学层次的思想方法比较通用,如辩证思想、系统与联系思想、量变与质变思想、一般与特殊思想;一般意义的学科思想方法,如抽象和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假设与验证等;具体学科的学科思想方法,如化学的统摄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数学学科中的化归法、列举筛选法,物理学科中的守恒法、等效法等。[3]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知识的灵魂,学科知识是学科思想方法的载体。3.应用本体是规划、选择、决策的方法,指学科中若干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遇到实际问题需要对若干方法进行组合才能有效,这种选择和组合是一种策略,因此应用本体是由若干方法构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有效组合。为了有效加强方法本体的教学,在设计时要特别加强学科经验和学科态度的形成。

学习规律的研究

数字化资源和软件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要想有效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要研究人类学习的基本步骤,然后研究每个基本步骤在常规教学条件下有什么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找到利用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法,即资源和软件。人类学习基本都要经历知识获得、知识转化和效果测试三个阶段(如图3)。在知识获得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两种方式,而教师的讲授又可分为直接讲授和探究式讲授,对应的学生学习也可分为直接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在软件设计中就要考虑到多种知识获得方式。在知识获得阶段,提供的软件要能使学生便于理解、实践、建立体系,随时获得资料;在学习过程支撑上提供的软件要能随时得到引导、指导、评价、交流、研讨。在知识转化阶段主要有技能式和创新式两种。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我们要对方程的解法举一反三,进行练习,这主要是练习解法形成技能,不存在创新;而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列方程,这就是创新式,它要求学生不仅会解方程,更主要的是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学建模,抽象出方程。因此,我们既要开发技能式的学习资源,更要开发创新式的学习资源。在知识转化阶段应提供的资源和软件应为学生课上、课下,实践、实验类知识的转化提供操作环境。在效果测试阶段,要提供系统训练形成能力的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智能诊断功能帮助学生快速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习效率。所开发的资源和软件应为学生提供巩固、提高所需要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如理化生实验的复习、巩固和进一步探索;提供知识延伸所需要的资料,如几何知识在航天中的应用等;提供针对性强、高效的训练与提高环境,如中考、高考系统复习等。

整合点诊断及其解决方法

1.整合点诊断

同一节课,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可以有区别,因此,整合点是有区别的。即便教学过程相同,整合点也可能不同。在完成理想状态下的教学设计之后,就可以进行整合点的诊断工作了。整合点的诊断过程是,首先要分析每一个理想教学步骤,是否能够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下完成,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如何;然后分析信息技术手段对每一步的支撑情况如何,是否比常规教学手段质量或效率高,如果确实高的话,该步骤就可以诊断为整合点。(1)分类诊断策略每类知识的学习方式及相应能力形成的方法有很大区别,对信息技术的需要也各有差异,根据不同类型学习内容的教学特点,挖掘整合点。内容性整合点:①主要在文科教学中知识的快速获取、个性学习指导、学习情境、知识延伸所需要的资料等方面。②主要在理科教学中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环境、课上与课下、实践及实验类知识的转化等方面。过程性整合点:针对师生互动的支撑、交流评价环境、学习过程管理的环境等。(2)聚焦诊断策略与教学质量和效率关联度大的步骤。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必须在与教学质量和效率关联度大的步骤中寻找整合点。权重大的步骤。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权重大的步骤包含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也是诊断整合点的关键步骤。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明显不如信息技术支撑好的步骤。在诊断整合点时要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困难而又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地方,这样的整合点主要有抽象知识的理解、再现知识存在的情境等环节。

2.解决方法

(1)对于内容性整合点还原与形象化。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的高度抽象,因此如果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在客观世界中还原,对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非常有益。例如,对于客观世界中事物的基本属性、运动规律、变化规律的认识;对于客观世界中事物之间关联关系、相互作用关系等的认识等。操作与应用模拟。应注重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等的方法并形成能力,因此应营造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环境,让学习者可参与过程,特别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的教学步骤。个性化检索与推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据应用将学习资源建序,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在知识系统学习的教学步骤例中。训练与诊断。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尤其需要对实践中的操作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特别在训练与诊断步骤中。情境虚拟。在文科教学别需要情感激励,应运用信息技术提供虚拟情境来帮助学生进入角色,如各种利用英语进行会话的场景,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内容情境等。(2)对于过程性整合点互动支撑。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师生经常要进行交流、研讨和相互评价,特别是在需要分组交流、相互评价的教学步骤中。作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要把自己的作品在网上,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对其作品进行评价。异地学习。信息技术已经把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学生可以利用专题资源学习网站随时随地进行专题学习。信息监测。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学习过程管理。包括研究性、探究性、接受性等学习过程的支撑模式。总之,要想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式,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从智慧教育的目标要求出发重新审视教什么,然后按照学习规律,从理想教学设计出发去找整合点,找信息技术的支撑方法。

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篇7

“概念设计”的意义在于能够体现产品设计的未来趋势与设计师自身的独特设计理念。随着产品设计对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概念设计成为了企业产品更新的风向标、社会消费变化的趋势,以及技术变革的动力。无论是哪一种设计,都是以相应的社会情境作为其立足的根本。放眼当下,市场需求造成的产品同质化,以及技术变革带来的产品更新速度加快,都要求设计师设计出对未来具有前瞻性的产品,因此前瞻性即为概念设计的第一个特征。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发展速度,对人文的、历史的呼声不断出现,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在设计功能的同时,注重对精神方面的关怀、对人文情怀的表达,将主观世界对人性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作为一种原创的概念表达在设计当中,这是概念设计的另一个特征——人文性。概念设计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在产品设计程序、方法、语意学等课程之后,一方面用来验证学生对前期基础课程的理解程度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概念设计课程本身的开放性、前瞻性、实验性等特点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设计自由度,能够使学生更加自主地运用习得的设计知识,通过设计实践放眼产品设计的未来趋势。

二、有效提取设计概念的步骤和方法

设计师的思路往往是开阔而多元的,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板书教学不足以适应设计专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将教材提纲整合成为明确的行动目标,将理论知识点整合成为驱动学生进行设计操作的步骤,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逐层深入地内化课程内容,将具有独创性的设计展现在课程实践之中。

(一)获取热点话题

1.案例视频启发

在了解概念设计的基本特征后,大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对某一特征的设计倾向。但由于学生从未真正实践概念产品设计,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视频案例引入教学,一部分是概念设计或先锋设计的广告视频,让学生了解对未来技术的运用和对生活方式的大胆设想;另一部分是设计思考的演变过程,这类视频尽量选择实际项目中的设计流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设计步骤的递进过程,内化为自己设计的思考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实际,如哪一部分是自己较为薄弱的环节,哪一个流程的演变能够启发设计灵感等。提问式的教学在此环节能够引导学生跟进课程内容,主动思考,也能够让教师迅速把握不同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和兴趣所在。未来的答案在过去。随着科技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学生需要知道如何通过分析历史以把握未来趋势。在引导学生探索未来设计的无限可能时,梳理历史是必不可缺的环节。例如在以“随身听”的发展变革作为历史启迪时,教师可播放纪录片的片段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观看,探索如下几个问题:(1)“随身听”出现的“SET背景”;(2)“随身听”与之前其他音乐播放媒介的异同之处是什么?(3)“随身听”与其后出现的MP3之间有什么关联?有什么异同之处?教师经整合而成的提问实际上就是对整个课程框架的一种构建,在学生思考时对于问题的拆解分析就成为对课程知识结构的主动分析、主动学习、主动总结。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尽可能运用专业术语详尽回答,一方面引导学生实践设计表达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总结梳理出了已有设计的共性和方向,丰富学生脑中的设计“资源库”。

2.热点问题探索

在学生清楚地了解课程框架、明确自己的设计方向后,教师继而引入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多媒体、图书馆等多平台去挖掘的探索基于SET模型的各种热点问题,梳理制作成为图文并茂、条理清晰的PPT调研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陈述,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讲解描述和强化热点话题的关键问题,启发其他学生对其热点产生兴趣和提出新的问题,以加速概念提出。同时,教师结合“事理学”的设计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将热点通过整合以“人物、环境、起因、经过、结果”为条理的“事件”的形式表达,未来的使用者是“事件”中的“人物”,“经过”乃是借助概念设计完成事件的工具。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使用者”与“产品”的具体关系,有利于将热点问题转化为设计问题提出。

(二)提出问题、建立概念

在进行热点话题的获取之后,让学生对其他人提出的热点话题进行投票,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几个关注度较高的话题(以20人一班为例,确定4-5个话题比较合适),随后将提供话题的学生和关注此话题的学生编入其中,形成4-5人的组,热点问题的提出者即为组长,担负启迪创意的责任。分组的好处在于让学生更有项目组的真实感,依据兴趣加入的组员目的也会更明确,有利于更投入地展开创意思考。产品设计究其根本是为“事”而做,而每一组的热点话题即为事件本身。因此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将事件根据“5W1H”等设计提问原则,研究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技术支持、事件中的核心受益人,应怎样通过设计的途径去最大化受益人的利益,以及概念将以何种形式呈现在未来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三、展开概念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一)根据学生兴趣点确定设计方向

在分组后,同一组的学生都是对相同的设计概念有研究兴趣的,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侧重点不同,从大方向可以分为“技术型概念设计”倾向和“人文型概念设计”倾向。对“技术型概念设计”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往往会更加关注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方式、产品材料的表现形式以及产品结构变化所导致的使用上的变化或是外观造型的变化。在针对这类学生的设计方向探索时,教师通过对比已有的未来概念设计与当今市场产品设计的差别因素进行指导,要求学生通过多媒体平台自主查询资料,总结未来可能的设计趋势,做出有理论根据的前期调研报告。而有一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表现比较突出,他们往往阅读了一些设计流派的资料,或是对某一类或某一位设计大师的风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教师将可他们划分为“人文型概念设计”方向。例如有的学生通过自身知识积累提出日本文化特征影响下的人文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图例对比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其中的设计差异。如教师可以将日本设计师坂茂设计的立方体有芯卷纸与市售产品并列对比,让学生通过试制原型去思考其中的差异,并提炼和总结出设计师概念设计所反映的人文内涵。

(二)找到一个产品的多种设计可能

此时,学生已有较清晰的思路,脑中浮现模糊的设计原型。为了让学生快速呈现设计灵感,可以通过“指甲图”的形式,在纸笔之间感受视觉图像与想象之间的差别,同时激发学生通过结构、形态的变化产生出更多种设想。之后,将较为合理的设想转化成为3-4张设计草图。在绘制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马克笔速写的形式表达光影关系,用结构线的勾勒展示产品的体块及结构,在保证灵感表达流畅性的同时,让学生对未来设想的产品不停留在“扁平化”的平面视觉,而是具有体量感的三维产品展示。接下来小组探讨每个人的设计草案,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设计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通过向他人阐述设计理念,吸引他人关注自己的设计,很多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设计漏洞甚至产生新的灵感,一边讲述一边修正。而聆听讲解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出改进建议的同时也能够发现他人亮点来弥补自身不足,大大地促进了设计方案的产出和完善。最终,教师要求每一个小组确定出两个设计方案进行深化。

(三)展开设计

在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之前的学习步骤进行回顾和梳理,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以促进接下来设计的动力,同时,让设计小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目前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对于课程整体的教学教法体系可总结为:概念设计的认识——热点问题的发掘——提出概念——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提出设计。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散(DT1)——收敛(CT1)——发散(DT2)——收敛(CT2)的变化过程,通过思维形式的往复变化,学生的思路从DT1阶段的横向散射到CT2阶段,做到纵向的聚焦定位。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设计的展开,使得学生的设计意图更为清晰,对问题的思考既有横向扩展,也有纵深探索。此时的设计目标明确,细节恰到好处,让学生的设计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笔者对概念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仍处在不断完善提高的阶段,本文没有对具体的学生作业进行总结展示。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还将不断的实践、探索、总结,形成完善的教法体系,落实在学生作业成果的展示中。

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篇8

关键词:工程图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实现零距离过渡。为社会尽快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是职业教育所承载的历史重任。“机械制图”作为工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如何使学生尽快建立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掌握过硬的绘图与读图技能,是图学教育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问题。我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并不断引进国外特别是德国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一种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全方位整合的“机械制图”项目课程。

一、课程开发思路

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对原有的学科体系进行重新定位,是原有学科体系的解构与新的行动体系重构的过程。

行动体系重构的过程:首先对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从事该职业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打破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并调用原有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成相关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在形式上相当于学科体系的课程,为了与之有所区别,沿用了德国的学习领域的概念。)

学习领域设计原则要满足工作过程的完整性,项目或任务的可实施性及内容的关联性。最后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使其具体化。(学习情境在形式上相当于学科体系的章节,为了与之有所区别,沿用了德国学习情境的概念。)

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是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具的专业技能。为了使教学贴近于实际,满足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项目的可实施性,将学科体系中的“机械制图”知识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学习领域。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

1.课程所采用的形式结构

将所搜集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序,在纵向上,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项目之间逻辑关系是递进式,教学过程按工作过程展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在任务与知识、技能之间建立联系。课程的结构如表1所示。

2.内容与学时

教学内容与学时参考表2所示。将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学习领域分为绘图与读图技术平台和技能训练两个子学习领域。

子领域1的名称为“绘图与读图技术平台”,学习情境包括:

(1)基本形体的表达

(2)组合体的表达

(3)轴测图的绘制

(4)复杂形体的表达

子领域2的名称为“绘图与读图技能训练”,学习情境包括:

(1)部件的拆装训练

(2)轴套类零件图的识读与绘制

(3)轮盘类零件图的识读与绘制

(4)叉架类零件图的识读与绘制

(5)箱体类零件图的识读与绘制

(6)装配图的识读与绘制

这两个子领域中的技术理论知识,主要内容包括:

(1)几何精度、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

(2)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

(3)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选择步骤和原则,直线度的基本概念、标注

(4)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选择步骤、原则及标注

(5)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

(6)零件图的绘制方法

技术实践知识,主要内容包括:

(1]工具的使用方法

(2)千分尺的使用方法

(3)螺纹的测量方法

(4)齿轮的测量方法等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灵活应用

1.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的特点

(1)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采用小组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2)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打破了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关注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角色减弱,学生自己做得比较多,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做计划的能力和评价的能力。

(4)就教学目标而言,以培养学生全面健全的人格为目的,利于培养学生的关键性职业行动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社会,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2.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绘图与读图技能训练子学习领域,适合采用项目、引导文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项目的目的要求。下面通过专业技能子学习领域中学习情境4的项目一加以说明。

步骤一:资讯阶段

教师提出任务并给出引导性问题或引导文。

在实际中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定滑轮机构(如图1所示)中,2号零件支架由于某种原因损坏不能使用,要求根据现有损坏的零件(如图2所示)进行测绘,画出其零件图,用于加工零件。

在此阶段学生根据任务、引导问题及引导文,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企业调研,寻找和理解问题的答案。

此步骤可培养学生理解、沟通与信息获取能力;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自学、独立思考的能力;识读与绘制图形的能力。

步骤二:计划阶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出完成任务的计划。

根据资料和教师的讲解,拟订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实施步骤及每步所需要的时间)和最终检查评估标准。

此步骤可培养学生协作反思、逻辑思维的能力和做计划的能力。

步骤三:决策阶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如零件的表达方法;尺寸标注方法;技术要求的选择等。每个小组将各自的方案向教师和其他学生展示,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互相修订,最后教师评价各组方案,方案被教师认可之后,学生方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此步骤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作决策的能力;制图的专业技能;展示自我与评价他人的能力。

步骤四:实施阶段

此步骤学生可根据前面讨论的结果独立完成。

在此过程中,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出现,认真观看每一位学生的操作步骤,对个别的错误随时给予指导,对共性问题集中辅导。

此步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理论知识的能力。

步骤五:检查与评价

学生根据拟订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检查与评价,并展示自己的成果。最终教师根据学生的成果及项目进程中的表现情况进给予正确的评价。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实际工作中的一个具体项目,将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知识融入其中,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不仅利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而且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后两种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因为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当职业发生变化时,所具备的这两种能力依然存在。而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另一方面,还应培养学生能够自行完成资格能力的更新。

上一篇:理财教育规划方案范文 下一篇:新一轮课程改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