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14 17:41:00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57-01

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的提升有助于智力的增长。小学阶段最注重的正是对孩子们的智力培养,纵观古今中外的伟人,无一不是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改变现状的,由此可见培养创造性思维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而“语文”作为学生学国其他文化的基础,好的语文功底有助于学生写作、理解和表达,从语文入手,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个称职的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下文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际教育经验提出些许意见。

一、精心备课,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发芽的土壤

一方面,小学的孩子们作为一块还未被开发的璞玉,想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本身要有足够超前的意识。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孩子都有其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既能从大的方面引导每个学生,又能因材施教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每个孩子的个性。小学的孩子们心理素质都非常的脆弱,面对挫折很容易退缩,受到表扬则很容易激起他们的自信心,所以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往往会使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很新颖有时也会充满错误,这个时候老师要学会赏识学生的这种想象力和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地去思考,而不是就问题本身的错误去责怪学生。

另一方面,课前备课的时候,老师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的本身,老师应该巧妙的运用寓言、歇后语、音乐、谜语、漫画等这些对学生吸引力更强的东西去设计问题、创造学习环境,这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知识的积累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二、激发兴趣,为创造性思维提供生长的温床

如果将创造力比喻为一辆汽车,那么兴趣就是这辆汽车的燃料,成功则是这辆车的目的地。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任何创造性成果都是在对研究目标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下取得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提升,他们会更主动的去思考问题、探索答案,进而创新。面对孩子们有时提出的一些幼稚的问题,教师万万不能冷言冷语,这样会严重打击孩子们的学习信心,老师要积极地鼓励孩子们将他们心里所想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对正确的思想进行表扬,对错误的思想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思维道路。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就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内容,让孩子们更主动的去学习和探究,进而激发孩子们的思维、挖掘自身的潜能。在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才会越来越强。

三、鼓励质疑,为创造性思维提供进步的动力

所谓“教学”,分为“教”和“学”两个方面,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教”,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理解是“学”,其中“教”占三分,“学”占七分。而“学”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问”。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较为简单,往往老师将知识教给他们,他们并不能完全的去理解,此时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学生提出质疑的过程也是他们理解课文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往往也正是来自于这个过程,因为这是学生从已知世界向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的第一步,只有当学生亲身走进那个未知的世界才能够培养出自身的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永远保持着对事物的怀疑精神,是不断创新的必要前提。

四、丰富课余,为创造性思维提供表演的舞台

语文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仅仅只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老师们也要就如何在课外时间让学生们提高创新能力做研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家庭作业方面进行改进,不能拘泥于传统的仅让学生去背诵词句,应该鼓励学生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去学习和思考,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课本上的句子,然后两相对比寻找彼此之间的差距,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自己写作的能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努力,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思考和表述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始终对所学的知识保持惊奇和疑惑的态度,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学生则需要听从老师的教诲,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瑛.构筑没有围墙的语文课堂――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2).

[2]刘爱科.让语文课堂成为创造性思维的摇篮[J].新课程导学,2013(10).

[3]曾美霞.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成才之路,2011(35).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2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创新精神 ;手工课;绘画日记

创新的思维是长期学习和实践的结果,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将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机的融入到今后的美术课堂中。

一、加强小学美术课堂手工课的训练,促进孩子创新思维的发展。

美术活动对于儿童心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做手

工就是其中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儿童做手工的过程是一个促进手、眼、脑、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孩子们总是兴致勃勃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在动手之前他们会浮想联翩,构想自己作品的模样。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会不断的遇到各种问题,并动脑筋想出各种办法和判断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经过一番的体力和智力的付出后,看着自己的作品像模像样,会使他们深切的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因此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中要充分利用好手工课,多给孩子们发展的机会,有很多美术教师不喜欢给学生上手工课,认为上手工课课堂纪律不好维持,用到的工具多,孩子年龄小,容易出现危险,课后班级卫生也会很差,因此很多手工课都被换成绘画课,殊不知这样一来我们抹杀了孩子们多少的创新能力,我们在他们探索艺术的道路上所作的还是一名领路人吗?这是值得我们每一名美术教师所深思的。

二、在平日的艺术实践中,要求学生做有心人,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索。

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尤为重要,我们在平日的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孩子们做个有心人,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探究,例如在学习《铅笔画》一课中,铅笔作为学生平时最常用的书写工具,可以说学生对铅笔很熟悉,但是关于铅笔到底可以画出怎样的画面效果却是一个需要探究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去讲解怎样用各种方法去画,而是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大胆地去尝试,艺术是一个不断悟的过程,教师的讲解无论多么细致详尽孩子们自己不能领悟,其过程也是一个徒劳的,而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让孩子们亲身去体会,用心去感悟,让孩子们做一个有心人,才会逐渐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

三、在近似游戏的绘画创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源发动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持久的保持下去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回顾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很强的趣味性,所以我们教师更应该好好把握,给孩子创造一种更加良好的课堂,玩是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一味的玩那么课堂纪律难免会很难把握,同样也不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技法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近似游戏的绘画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氛围中去接受新知发挥想象力提高创新精神,在这种游戏活动中不需要事先设定主题或某个形象,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象来进行造型。在这种制作行为中,学生获得快乐,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绘画日记”的习惯,提高创造美的潜能。

“绘画日记”是结合儿童喜欢画画、想象丰富、好奇心强的特点将绘画与说话有机结合的一种学习表达的方式,孩子从小养成画“绘画日记”的习惯,既可积累创作素材锻炼绘画能力又可使孩子逐渐培养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能。如果我们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说一说讲一讲,既让学生关心了周围所发生的大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心包括小花小草在内的小事,有了平时的这些素材学生想象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创造的欲望也就随之而来。在创作过程中带给孩子的是充分的自由,表达的是真实的内心世界,因此学生作品中文字与绘画相映成趣,反映着学生真我的一面,通过长期的“绘画日记”练习对于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合表现力让孩子在愉快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挖掘孩子的绘画潜能都有意义。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画家”而是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3

不要把创新看得过于神秘与高不可攀,教育可以有所作为

《今日教育》:王老师,您好,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创造力只存在于少数天才身上,教育是不能培养创新人才的。您怎样看这个问题呢?

王竹立:这要看我们如何界定创新人才。如果我们把创新人才界定为那些已经做出创新性成果的人,那确实不能单靠教育就能做到。因为要完成创新性成果,有很多外在的因素,如时间、机遇、环境、政策等,这些因素与个人内在的因素综合作用,才可能导致创新性成果的诞生。创新性成果诞生在哪里,诞生在什么时候,诞生在哪些人身上,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我们把创新人才界定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有可能做出创新性成果的人,那么教育就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创新人才是可以培养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尤其是孩子,他们的想象力往往高于成人,而创造力与想象力密切相关。只不过在以后的生活中,创造力被后天的经验与不恰当的教育给遮蔽了、压制了。当然我们承认创造力确有先天的差异,但只要我们教育得法,是可以将每个人身上原有的被遮蔽与压抑的创造力重新激发出来的;经过合适的训练,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正如我在《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一书扉页题词所说的那样:“思维的翅膀是天生的,但科学训练可以让你飞得更高更远”。

从创新思维课程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关于创新思维的知识(如创新思维的定义、原理、方法等这样的显性知识),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能够用语言、文字、符号等载体表达出来,这类知识是可以教的。虽然目前人类对创新思维的脑内过程与机制还了解得不够多,但也绝非一无所知,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对于具体创意的萌发与实现过程,则更多地与个人的经验、思维的类型、环境的因素、社会的氛围乃至机遇、意志和品质等诸多因素有关,这个层面是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能达到的。其中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今日教育》:有人认为,不要把创新看得太“高大上”,创新也是有领域和层次之分的。在您看来,科学技术、医学、文学、教育等不同领域的创新有何不同?新时代的创新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王竹立:我完全同意不要把创新看得过于神秘与高不可攀。创新有大有小,不同领域的创新各有不同。天才人物可能做出改变人类与社会的大创新,我们普通人也可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做出自己的小创新、微创新。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小创新、微创新,积少成多,也可以变成大创新,生活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文学艺术领域的创新更需要想象力,更无拘无束,更能彰显创新者的个性;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除了新颖之外,更强调价值和实用性;教育介于两者之间。医学的创新很多来自实验或实践中的偶然发现。

创新者需要具有下列基本特质:强烈的创新意识;高度的自信;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对新事物的敏感与好奇;坚韧不拔的精神。除此之外,今天的创新者还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懂得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创新,还要具备与人合作的能力。

并非知识越多越利于创新,拥有好奇心、想象力、个性化知识体系和独立思考能力更重要

《今日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齐头并进、共同完成。有的省市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苗子。您怎样看待这种合作?基础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王竹立:培养创新人才绝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任务,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如果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将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都扼杀掉了,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搞没了,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再怎么努力也可能无济于事。人的思维在小的时候具有较大的可塑性,等到成年已基本定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础教育阶段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要。我赞同中小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孩子科学研究的意识与兴趣,但认为这样还不够。因为这种计划受惠的学生人数毕竟有限。我主张基础教育最应该做的是,好好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创造力,好好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和个性,好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要让孩子对学习新东西感到厌倦与畏惧,不要让孩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今日教育》:人们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印象通常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训练比较系统、扎实,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弱。扎实的基础知识真的会束缚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吗?基础教育应该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呢?

王竹立:确实如此。人们对知识与创新的关系往往缺乏全面的认识,以为知识越多越有利于创新。其实大量的研究表明,知识对于创新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要想完成一个创新作品,或实现某个创新目标,确实离不开大量的相关知识,但并不是f知识越多越好。因为学校里教的知识是前人的认知与经验的总结,是被专家学者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这些前人留下的东西有可能让我们产生思维定式,而定式思维恰恰是妨碍我们创新的最根本原因。在处理常规事物时,知识确实可以让我们很快找到解决办法;但如果遇到新事物时,我们还固守原有的知识,不能突破思维定式,就会阻碍创新的发生。这种时候,知识少一点也许反而障碍更小。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内行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个外行反而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解决了。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具有跨界的经历,创新大都发生在交叉学科交叉领域。研究表明,创新与正规教育水平的关系并不是呈直线上升的正比关系,而是呈钟形曲线(又称正态曲线,是一根两端低中间高的曲线)的关系。创新与知识在脑内是如何组织的,以及大脑如何利用知识的关系更加密切。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共性化知识结构对问题的解决与创新并不是最有利的,而以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个性化知识结构才更有利于创新。

有鉴于此,我认为基础教育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不要把知识本身看得过重,真正重要的是想问题的方法。教师千万不要满足于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答案,而应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与其让学生为记住某个知识点而学习,不如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顺带”学习某个知识来得有效。要允许学生犯错,只有通过不断试错,学生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二,不要让学生产生一个问题都只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错误印象。要告诉学生,很多时候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式、多个正确答案。真理无处不在,关键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激发创造力的秘诀之一是努力寻找第二个正确答案。

第三,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要敢于质疑,坚持独立思考。教学不要拘泥于教材与大纲,应该更加开放。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与知识,进行社会化交流与合作。处理好系统学习与碎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碎片化学习虽然有一些缺点,但往往涉及最新的、最前沿的或真实的问题和信息,如何帮助学生将碎片化信息与知识整合起来,进行创造性重构,是网络时代学习与创新的关键。

第四,应鼓励跨学科学习。知识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研究和教学的方便,才被人为地分成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解决真实问题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

第五,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不强求一律。今天的教育不再需要制造标准件,而应该培养具有不同的个性化知识体系、能独立思考与创造的创新性人才。

管理者和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今日教育》:很多人认为决定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是考试招生制度。目前,国家高考、中考改革已经启动,您认为,这样的改革将会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哪些影响?

王竹立:目前中考和高考招生制度确实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如果我们的招生制度还是采取标准化考试形式,还是以分数为唯一的录取指标,如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开放与多元,如何能培养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目前高考改革已开始启动,总的方向是对的,但步子太慢,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有限。今后应进一步推进改革,可先从改革考试试题开始,让考题更加灵活开放,更加贴近今天的生活实践,不再受教材和大纲局限,引导学生多从网络学习中获取信息与知识。试题开放了,教育教学也可能跟着开放了。

《今日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除了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有学者提出要在中小学开设创新思维课程。您认为中小学有没有必要开设创新思维课?

王竹立:我不反对为中小学学生开设创新思维课程,但我觉得这不是当务之急。当务之急是为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部门领导开设创新思维课程,让他们了解创新思维原理与方法,这更加重要。如果老师自己的思维是保守的、不创新的,如何培养出能创新的学生?孩子本来天生就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基础教育的关键在于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开设创新思维课程很有必要,主要为了将他们被遮蔽和压抑的创造力重新释放出来。

《今日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少学校实施了科技教育,现在STEM教育、创客教育也在国内火热开展起来了,您认为,中小学校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王竹立:最应该注意的是,不要将这一类教育变成另一种知识灌输与应试教育。据我观察,有些所谓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变成了科技知识的传授和科技作品的竞赛。比如,一些中小学创客教育,让孩子学习一种软件或硬件技术,然后依样画葫芦地制作一个3D打印的作品,里面并没有体现出多少创意与思维训练;一些机器人大赛,更多的是比拼材料、金钱和技术,而不是思维与创意。真正的创意产生往往需要一种游戏心态,不能有过强的功利心。当然这种教育总比课堂上满堂灌效果要好,因为有动手实践。但毕竟这类活动参加的学生人数较少,偏重于科技领域,而且大都在课余时间,对传统教育的改变不大。创新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局限于具体课程具体领域,也不局限在科技领域,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创新,都应该创新。所以我主张首先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只有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教师和管理者,才能惠及更广大的中小学生,才能让我们的常规课堂也变成创新课堂,才能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整个的教育。

面向每一个学生培养创造力,需要自由、宽松、民主、合作的大环境

《今日教育》:从面向每一个学生培养创造力的角度来看,中小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教师能力等方面应该如何做出调整?

王竹立:第一,引进网络,让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进学校、进课堂。网络丰富的资源与信息,对形成开放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西蒙斯把知识分为硬知识和软知识。硬知识是指那些被专家学者结构化了的基础知识、经典知识,是写进教科书和学术专著里的知识;软知识是网络带来的尚未被专家学者结构化的知识。这类知识可能不系统、碎片化,而且良莠不齐,但它往往代表了新的信息、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领域。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产生了大量的软知识,如果我们不重视对软知识的甄别、学习和利用,我们就可能落后于时代。今天,学习与创新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已经允许人们一边学习,一边创新。为创新而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对学习的创新,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第二,课程融合,将一些相近或相关的课程组合成一批大的综合性课程、交叉性课程,这对孩子的创新思维与探索发现很有必要。

第三,增加文化艺术类课程的比重。文化艺术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非常重要,激发创造力需要软性思维,而文化艺术对软性思维的培养很有帮助。软性思维是一种不同于逻辑思维的思维方式,它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灵感与顿悟等,在创意的萌芽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属于硬思维,在创意产生之前和创意成型阶段非常重要。这两种思维分别代表了右脑和左脑的思维方式,对创新都必不可少。

第四,改革评价方式。不应以标准化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而应引进多元评价机制。尤其应该根据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思S能力、行为表现与实践作品而不是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今天,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诞生出全新的人才评价机制。

这四方面要做到其中的任一方面都不容易。最大的障碍在于教育部门的领导、教师和家长们的观念。人是观念的动物,观念变了,一切好变;观念不变,一切难变。最需要转变的观念就是应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与思维为主转变。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4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时展的需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人才。未来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高科技的社会,是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方位竞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需要的人才“远不只是具有文化知识和俯首帖耳的劳动者”而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型人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种终身教育人才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成果,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泰勒提出:“创造活动不但对科尔基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们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在当前激烈的国家竞争中,各国都把培养创造性人才当作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措施予以高度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应该从小抓起。

二 在语言活动中幼儿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不是不争的事实,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有新的发现和创造。我试图通过语言活动来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现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注意选材在语言教育活动中的特点

我按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如何让培养创造性思维入手,精心选择有仿编、续编、改编、创编成分的教材,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设计生动、新颖的活动形式,促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如:改编故事《聪明的司马光》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木块、绳子、救生圈、水管等材料,让孩子尝试改编故事结局。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尝试各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讲述,又如:讲述活动《我拼出了什么》中,幼儿通过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搭拼、想象,并将所拼的图画编成小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地表达的能力。

2.设计提问在语言活动中的运用

幼儿能否成为活动的主人,积极参与活动,发展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因此,在设计每一个提问时,我首先把幼儿放在主体的地位,注意向他们提出多样性、启发性和能激发他们想象的问题,发展孩子创造性思维。如在谈话活动中《假如我是孙悟空》中,我向孩子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假如你是孙悟空,你会做什么?怎么做?孩子们马上就进入角色,思维活跃起来。有得说:“假如我是孙悟空,我会变成一个隐形人,帮助警察叔叔捉坏人。”有的说:“假如我是孙悟空,我会变成宇宙飞船,带人们到天上去旅行。”……看!孩子们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和有创意。又如在故事《小河马有用处》中,我问幼儿:“小河马找到了自己的用处,小朋友,你有什么长处呢?你可以怎样做?”启发幼儿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3.采用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一,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在学习文化作品的过程中,包含了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运用的过程。文学作品中的仿编、续编、改变活动中,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如学习诗歌《小熊过桥》后,我引导孩子们进行语言形式的转换,将诗歌改编成故事,孩子们经过创造性的想象和构思,编出了各种不同情节的故事;有的讲小熊智斗大灰狼,有的讲小熊过桥买东西,还有的小朋友把小熊过桥的整个过程仔细的描绘出来、一首短短的诗歌,经过孩子们的加工,变成了一个情节丰富的故事,充分发展了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讲述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讲述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正式的语言运用的场合,能培养幼儿清楚、连贯地在集体场合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如在讲述活动中《吃吃、编编、讲讲》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山楂饼,然后向幼儿提出问题:“这些山楂像什么?”孩子们充分展开了想象,有的说像皮球,有的说像橘子……接着,我让幼儿咬了一口山楂,看看剩下的部分又像什么?最后,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在整个活动中,给予幼儿操作、交流、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创造力、思维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5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创新;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是重要渠道。那么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呢?

一、捕捉契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在幼儿生活中,经常绽放出创新的火花,倘若视而不见,任这些教育机遇流逝,就会埋没幼儿的创新潜能,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所在。在长期的幼儿教学和生活中,我始终要求自己做有心人,不失时机地捕捉每个契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一次,园里分给每个幼儿一块西瓜,吃完后有些幼儿便拿着西瓜皮玩起来。我留心地观察,看到有的幼儿把西瓜皮当成“电话”,在“喂、喂”地互相打电话。于是我抓住时机,及时加以引导:“小朋友们,西瓜皮还可以做什么? ”孩子们这下可高兴了,他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做小船、做象牙、做小丑的鼻子……说出了若干个答案。就这样,我紧紧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不落痕迹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当儿童对某一个问题表达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我总是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一般地说,在班级中比较听话,能够顺从老师的意愿,遵循班级活动常规的孩子,也就是说循规蹈矩的孩子可能更多地被老师视作好孩子,这种做法很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然而,久而久之,幼儿只会跟着教师的指令行事,而失去自己探索求新的意识。出于这种考虑,在评价上我更多地注重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只要幼儿有一些新的想法和行为,不管它在成人的眼中是多么的滑稽可笑,甚至荒谬,都热情地加以肯定,以强化幼儿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主体参与情境,激发幼儿创新的热情

在以往的实践中,教师往往对幼儿活动过程的价值重视不够,对幼儿活动的结果评价过严,缺少宽容与鼓励,对幼儿活动过程控制程度过高,常常以自己的主导作用替代幼儿的主体地位,成了幼儿创造性萌发的羁绊。因此,解放幼儿,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想,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自然和社会是最重要的。这样成长的幼儿不愁没有创新创造的兴趣和精神。如:在一次饮食店游戏中,玩具煤气灶不见了。我就发动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自己动手做煤气灶。为了做煤气灶,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许多材料,有泡沫、有药盒、还有罐头等,孩子们个个都成了小小发明家。一位小朋友在纸上画了一个煤气灶,然后把纸粘贴在药瓶上,煤气灶站了起来。另一位小朋友用两块积木作了煤气架子,再用一块长方形的塑料板搭在架子上。两块图形作灶头,他的煤气灶搭好了。还有的小朋友则在一个平放的长方形药盒上画了两个圆,当作灶头,一只简易的煤气灶也做成了。孩子们都做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煤气灶,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欣赏着他们的煤气灶,笑容在孩子们的脸上荡漾,从脸上可以看到他们成功的喜悦。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创新的热情大大得到了提高。

三、加强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

发展求异思维,形成思维的变通性:人的心理活动有一种功能固定性,它使人们的思维趋于刻板、固定化,总是沿着习以为常的思路去想、去做。幼儿更是如此,他们解决问题时,多是围绕一般性、常态性的思路开展,且难以跳出思维的框框。因此,首先,我常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求异思维,帮助幼儿摆脱思维定势,拓宽思路。例如在解答玻璃有什么不同的用法这一问题时,幼儿大多只是围绕玻璃的一般用途(如做杯子、做镜子、做玻璃窗等)寻找答案。难以转化思路,从非常态的方面去思考:玻璃能割东西(如割绳子、布头);玻璃还能在火种烧,会变成各种形态的玩具、装饰品等。

发展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能使幼儿根据事物的变化,运用已有的经验灵活地进行思维,及时地改变原定的方案。因为客观世界时时处处在发展变化,所以它要求幼儿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解决问题,“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思维灵活性的表现。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同心圆,让小朋友说出这个同心圆是什么。有的小朋友说是“靶子”,有人说是“游泳圈”,还有人说是“戒指”。我顺手拿过一个小朋友的太阳帽,启发道:“如果我从上面往下看呢?”小朋友们茅塞顿开,又说出了“双层蛋糕”等几样东西。我再一次问道:“如果我把它看成两样东西呢?”小朋友们又说:“煎锅里煎了一个鸡蛋”、“月亮的影子沉在井里”等多种答案。

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创新教育是人的教育。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按照“尊重的教育”这一理念,我们要改变那种过分强调整齐划一的教育观念,努力探索现有条件下的分层次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教学成为艺术。教师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都是一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实践,教师们把自己的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都像设计一件艺术作品一样去设计,思想是统一的,具有统一性,而作品却是千姿百态的,具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教师,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是不一样的。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深深地体会到:创新教育需要由创新型教师来进行,幼儿教师只有潜心钻研创新理论,不断地开发自己的创新才能,才能够真正懂得如何去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另外,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直接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学校在科技上的投入,对创新教育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成立信息中心,开通校园网,实现行政现代化办公,建立教师网络备课室,推广多媒体教学应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可以为创新教育搭建一个新型高效的平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因此,创新教育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6

关键词:能力;质疑习惯;操作能力

一、注重培养孩子的提问质疑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可以经常注意让孩子反思:这种方法行吗?符合实际情况吗?如:一年级教学中,这样一个问题经常出现:小明今年7岁,哥哥比小明大2岁,哥哥今年多少岁?经常让孩子算出结果后提问:合适吗?在质疑中也培养了孩子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力,还比如教学圆的特点时,让孩子找到生活中的圆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如,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经常让孩子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在猜测、验证中不断质疑、释疑,可以让孩子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教学中注意方法的多样化

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分类”这一课时,让孩子们先自己分类,然后说说为什么这么分?孩子们分出了很多种,如:按上衣和裤子来分,按颜色来分,按有包包的和没有包包的来分,按卷了边儿的和没有卷边儿的来分……方法之多,出乎我们成年人的预料。孩子的思维是最能放开的,能从我们成年人的局限性中跳出来,非常珍贵,教师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创造能力。还比如:我在西师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探索规律”中,让孩子先找到了按颜色,按形状的规律后,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我再追问:还可以怎么样有规律地摆放?学生自由发挥,摆出了如下图形:

1:

2:

……

在探索多种方法、动手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得到发散,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重视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孩子动手将平行四边形减去多余的两个三角形移补成长方形,通过剪、拼、摆的操作,在动手中创新,将复杂抽象的公式推导简单化、形象化,孩子的思维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提升。圆柱体积公式、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等,都必须让孩子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动手也是动脑,动手就是创新,在动手中,培养了孩子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7

一、创造适合孩子思维拓展的环境,为孩子能力的创新发展提供一方乐土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然而,传道授业者的职业注定我们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从自身的素养抓起。首先,培养职业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累足以指导孩子学习成长的知识和操守。否则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很大程度上,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走向。其次,永远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为孩子营造良好境遇的先决条件。这些都能够让孩子们在语文教学中获得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进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特的创造性。

营造舒适宽松的环境,在整个教学中尤为重要。比如两个孩子,一个长期处在高压事态下学习,一个在快乐亲和中接受知识。那么,高压下的孩子无疑要紧随老师的思维,唯恐哪里出了差错抑或与老师的想法背道而驰而受到责罚。这样他就不可能把自身的想法和创造力表现出来,也就没有了自身思维的发展。长时间如此,这种孩子就成了老师灌输知识的机器,又从何谈起他们的别样人生呢?而在快乐轻松中学习的孩子,他会毫无压力的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知道即使错了,也不会有太坏的后果,所以他的思维得到了开发,进而发展出自己独到的思维方式。“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正是这个道理。

二、以实际为载体,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自身的分析理解能力。勤于观察和实践的孩子往往语言表的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都较强,这对于语文作文水平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好处。对一些阅读的分析理解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也离不开老师的不断指导。从哪些事物、哪些角度进行观察,去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进行实践,这都要进行选择性的提示或指导。

如在教学《记身边的一件事》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哪些实物,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它会不会对你有影响等。当然也要鼓励同学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去观察。只要是正确的、没有危险性的、合理合法的去观察都是值得鼓励的。

这些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认知及思维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有利于语文写作水平、阅读分析水平的提高。对将来形成独立的、成熟的思维方式方法也有极大的好处。

其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践。为什么进行这次实践?这是对每个孩子的要求。目的性和实效性是统一的。每一次实践都要进行一次讨论,把各自的见解逐一列举,老师进行一些可行性的分析和指导。使其在观察实践中能够把主题进一步深化。直至观察事物的中心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凸显。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有的放矢,带着目的带着疑问去分析事物,然后在所思所悟中成熟起来。

最后,培养正确的实践观察态度,锻炼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这一点是深化学生实践观察的先决条件。如果对任何事物都粗枝大叶、一知半解。那就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进而影响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所以教会学生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让学生学会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进而深究其内在的表象。以此来提高学生独到创新能力。

三、由浅入深的拓展思维,为创造能力的发展开拓更广泛的空间

能够提出问题,仅仅是个开始。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把它解决掉,才是学习的关键。当然,能够提出一个较好的问题,也是孩子思维拓展的体现,也能够凸显出孩子的独到之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因此老师要适时地加以肯定。更重要的是谁能够用最直接的方法、最快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才是每个老师教学的初衷。这就需要老师有善于包容错误的胆量。我们允许犯错,但我们在犯错之后要懂得反思。针对同一个案例,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去引导,让学生自己纠正自身的错误。让思维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样就能够培养出学生自我反省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不会囿于单一的思路。

四、给孩子一片想象的蓝天,让能力插上自由的翅膀

首先,孩子的内心是奇幻多彩的,所以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是斑斓多样的。我们不要因为他们的不切实际就评价得一无是处,也不要因为他们的童言无忌就大发雷霆。善于倾听,学会接受。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所有老师的职责所在。我们要学会生活在孩子的世界里,去分享他们的童真,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共同分享学习知识的乐趣。才能让他们毫无顾忌的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其次,为孩子提供一个发挥自己创造力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专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有的擅长阅读,有的擅长写作,还有的擅长背诵或朗读……每个人都要有一次独自展示的机会,这是自信心的源泉,也是创造力的根基。我们不要扼杀孩子的“与众不同”,更不能抑制他们的“一枝独秀”。各种场合都要有他们展示的机会。一定要为他们的创造力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8

一、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热情与兴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热情和兴趣是学习与创造的动力,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索,在探索中他们的思维才会灵活多变,充满奇想。教师在提问时,要鼓励学生思考,放开手脚。激励学生大胆发问,学会质疑,善于发现并且提出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提出疑问,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并在质问讨论争辩中达到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学习每篇课文前,我们都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在预习的过程中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的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积极性,并让他们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还要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解决,使学生善于提问勇于质疑和敢于创新。

三、教授阅读创新思维的方法。

如课文《司马光砸缸》中,对于救人的方法,孩子们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虽然他们的想法有些可能很幼稚,但这正是他们创新思维的展示,我们要多鼓励。

再如课文《乌鸦喝水》的教学中,就可以借助“乌鸦衔石子喝到水”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寻找更多的喝水途径。或者联系生活,“假如你在外面遇到了这种情况,你要怎么做?”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也使孩子们不自觉得有了野外生存的经验。

《曹冲称象》一课教学中提出的“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本身就有着创新的火花,是创新的表现。所以教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后,结合自己的想法,回答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

四、利用现代阅读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和多媒体等教辅教学越来越多的被运用,语文教师也应该运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博客或网站,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也可以在课外作业中留上网阅读的作业,让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语文阅读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亲近大自然,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

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往往是不稳定不持久的,这就需要老师注意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以保持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大自然以它的千姿百态吸引着孩子无穷的乐趣,也是孩子创作的原型。经常把孩子引入大自然,让孩子亲身去感受大自然,这是启发孩子美的感受,带给孩子艺术享受最好的方法,也是学生创作灵感启发的最好途径。

上一篇:东西方历史文化差异范文 下一篇: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