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9:59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自动重合闸;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科学化管理

1、现状分析

1.1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电力系统供电设备有很大差别,所以国家对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没有明确的统一规定,更没有详细的规程和固定标准,状态检修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各地区电力系统供电设备的特点和运行状况实施的。供电设备中运用自动重合闸,自安装之日起的安全运行时间没有特别精细的划分,所有在线检测设备的决定都是根据以前的工作经验而确定。有的地方供电设备状态检测手段仍然停留在以人工操作为主的先验阶段,其检修程序繁琐,技术尚不成熟,难以有效确保供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具体的实施方案缺乏科学依据,导致具体检修人员的工作力度也不是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供电设备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自动重合闸的应用,使电力系统的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工作也应向科学化目标迈进,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向数字化操控程序过度。总之,要想对供电设备进行科学、高效的状态检修,首先必须更新传统供电设备,采用自动重合闸并且对供电设备运行状况实施系统的、具体的、准确的在线监测,并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详细比较,才能准确鉴定出供电设备当前的实际运行情况,从而确定何时以何种方式开展检修。

1.2电力企业的安全、高效发展离不开电网设备的可靠性,供电设备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供电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局域性电网容量不断增加,而随着高科技与尖端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子产品的品质与性能日益多样化,导致广大生产企业和生活用电的用户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任何技术都是在发展中逐步成熟和进步的,这期间会出现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维修管理的重要性必然客观存在,并且日益暴力出传统技术水平的局限。为确保维修费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运行风险,必须制定科学的维修措施,改变传统检修模式,创新设备管理与检修技术水平,以保证在不降低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检修费用,便成为电力部门面临的主要课题,这也是自动重合闸得到有效运用的现实需要。

1.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供电企业在设备不断更新的同时需要采用新技术,面对以自动重合闸为主的新设备、新工艺的逐步更新,传统的供电设备检修模式显得有点滞后,明显满足不了现代经济发展对电力企业高效运行的需要。传统的思维方式只强调“到期必修”,几乎不能按设备的实际状况进行检修,往往造成检修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从另一方面有时也可能造成因检修时间没到而突发的故障问题,由于形成了定期检修制度,那么既然未到检修周期,就不能随意进行检修,长期以往,容易促成供电设备运行的状况不佳,造成电力企业和用电客户的双重损失。由于电气设备各部件之间使用寿命存在个体差异,即使是同一类设备,由于运行环境和外界的影响不相同,其使用寿命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为提高供电设备的有效利用率,为确保供电设备的持续安全运行,因此,对电力企业供电设备在完成计划检修的检验基础上完全实施状态检修,必要时充分发挥数控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工程的促进作用。

2、安全措施

电力企业实施供电设备状态检修需要在现代智能化监测技术、高科技诊断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索一种既科学、合理又经济、适用的设备状态检修模式。首先要科学把握检修时机,明确检修项目,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状态检修,不能从概念和计划出发搞“一刀切”,行“一阵风”,始终要以供电企业的安全运行和社会及经济效益为主,要有科学有效的长期规划,在认真汲取同类企业供电设备更新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广泛吸取教训,实时开展状态检修,力求从源头抓起,必须把对供电设备的规划、设计和设备选型都纳入未来状态检修的安全运行中,保障主设备监造和运输等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必须确保设备的最佳初始状态。其次要重点做好供电设备状态监测工作,只有在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才能开展有效检修,否则不是浪费便是防患与然,此两种极端的回避是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在智能化科学技术创新基础上的突破,当前普遍运用的红外线测温就是为及时发现供电设备中潜伏性故障的有效措施之一,可及时提供设备状态准确无误的信息,为下一步的设备状态科学诊断提供有效分析数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所提供的设备状态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因此,应综合分析,决定对设备进行哪些状态监测,以保证设备状态信息的全面性。第三要选择最佳状态监测点和监测设备。供电设备是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基础保障,广泛采用自动重合闸尽可能避免发生故障,排除一切来源于供电设备方面的潜在因素,故障后果一般表现为稳定性破坏。而状态检修的核心是设备的状态分析和故障诊断,状态分析和故障诊断则需要大量的设备运行、维修和监测数据,因此,应根据电气设备的不同特点,考虑监测点和监测设备的选择,实时采用自动重合闸。同时要加强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科学化管理,使用自动重合闸使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提高到更加科学的高度,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有效促进了供电企业的安全高效运行。

3、发展趋向

自动重合闸的应用是在开展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基础上,以确保电力企业安全可靠运行为目标的发展趋向,是减少供电系统设备事故的有效手段之一,采用自动重合闸,实施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是电力行业不可轻视的现实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运用优质、安全、经济的电力资源不仅是现代化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且对现代工业企业的高效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为此,在电力企业采用新技术实施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广泛采用自动重合闸,进一步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有效提高了电能质量。实施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有利于电力系统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电力行业发展的理想目标之一。在电力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从科学管理角度打破多年来形成的行业垄断局面,在电力系统各个环节引入技术竞争机制,从而迫使电力企业从科学技术角度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用电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今后的发展趋向主要实施以下几方面的技术创新:采用新技术运用自动重合闸,使用性能好的新材料,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降低线路损耗;实施状态检修,实时进行网络监测,尽可能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强化智能化管理方面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有效电能质量,为电力用户提供良好服务,促进社会经济效益发展,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售电效益;确保能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供电设备性能,减轻输配电网络的压力,从而降低供电的成本;利用先进检测技术,对供电设备的研制开发,广泛采用高可靠性、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监测设备;用监测诊断向监测、诊断、管理、调度系统化,集成化发展,直接服务于设备状态检修。开展状态检修首先要确定所开展的设备对象。对主设备实行状态检修,减少停电时间,减少设备维护成本,此项工作不能急于求成,需要逐步开展。一是检修计划的编制要适应电力市场的变化。二是电气设备检修的安全问题。三是加强检修成本核算。同时,应遵循如下原则:加快开展状态检修的步伐,落实状态检修;没有大的运行缺陷的设备,不危及运行安全的设备,尽量不要盲目安排停电检修;不要纯粹为达标、创一流,而将设备停电检修处理。设备状态检修管理作为供电系统的基础管理部分,直接影响到供电的安全和质量,加强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一步提高检修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也是创一流供电企业的客观要求,实施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是创新型的检修管理模式,是电力行业适应新形势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必然选择。

结语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1

摘 要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在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完善,并根据农业发展现状制定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产品保障力度的有效制度,并严格遵守该制度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然生态话环境,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 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经济增 动态关联性

近年来,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现有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加强对农业科技投资力度,扩大农业生产,加强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使用需求。

一、农业科技投入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持续关注着科技的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对二者之间关系判断过程中主要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操作,并对所投资物种的回报率进行全方面分析,找出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科技投资的回报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该投资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提升农民家庭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

二、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分析

要想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就应该根据农业发展现状制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的科技投资政策,做好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并格遵守该政策开展各项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农业的转换工作,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一)研究方法

在动态经济学中,经济变量会随着因果关系的变化发生,当因果关系出现间隔状态时,那么其中变量关系的间隔现象就会处于一种减弱的状态,从而将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性特点体现出来。在对二者关系实际分析过程中,为了保证所得结果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就可以通过PDA模型的形式进行分,只有这样才能将静态的经活动转变成动态经济活动,从而保证分析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如果PDL模型处于一种滞后状态,那么在对其实际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步骤进行操作:

1.首先,在对其分析过程中可以以较大的滞后期数为主进行全方面分析,并做好分析结果的处理工作。当参数结果的准确性达到指定标准时需要将其中的参数结果加入到对应的约束环境中,并对现有的模型进行分析,合理优化参数拟合优度与滞后期数之间的正比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分析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2.其次,当PDL模型构建完成之后,需要加强对农业经济投入的研究,通过Granger的因果方式进行监测,找出二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处于一个动态的关联性状态,提升农业的回报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二)实证分析

在对农业科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动态关联性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形式进行操作,其中的单位根检验主要通过农业科技投入的变量顺序和农业的GDP顺序进行检验,并通过SC准则对检验出来的结果进行全方面分析,找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保农业经济处于一个稳定增长的状态。而Granger因果关系监测,将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科技投入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来[4]。在实际监测过程中还可以通过LAGFP与LASTT对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全方面分析,得出农业科技投入主要以格兰杰原因为基础进行,增加农业经济5%回报率,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

三、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是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重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水平逐渐提升,农业种植管理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的产量与质量,这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林海,彭宇文.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12):87-93.

[2] 郭健,王栋,张良富.山东省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B关联关系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03):54-59.

[3] 张红辉,李伟.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机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11):149-151+159.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3

>> 农业综合执法现状及难点分析 浅谈城市综合执法之现状及对策 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济南市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 济南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济南市葡萄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 济南市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固镇县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现状及应对措施 浅谈嘉祥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现状及对策 东港市林业综合执法工作现状及对策 济南市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济南市新能源发展现状及规划目标展望 济南市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探析 济南市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现状及建议 济南市旅游地产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 济南市广场舞开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山东济南市区普通高中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济南市艺术市场现状调研 太原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浅析及对策 论县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刘梦琦.农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1):42-44.

[5] 魏相军,马梅,冉霞,等.西吉县农业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359-360.

[6] 崔晓红.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4):291.

[7] 贾小鹏.泾川县农业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3(18):46-47.

[8] 常剑锋.浅谈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甘肃省平凉市农业行政执法为例[J].农业展望,2012(12):26-28.

[9] 杨生凌,马锋,赵红刚.平凉市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现状与思路对策[J].甘肃农业,2014(8):67-69.

[10] 吕永祥,鲍文欣.综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11):60-62.

[11] 龙晓明,刘永华.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创优农业发展环境[J].江西农业,2010(2):9-10.

[12] 裴利华,秦铁铮.关于“农业综合执法”的若干思考[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6):137-138.

[13] 黄振奋.浅析林业行政执法的规范 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若干问题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2(6):65-66.

[14] 林忠平.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若干问题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2(4):128-129.

[15] 崔国军,徐安民.关于河北省林业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J].防护林科技,2013(6):4-6.

[16] 魏云.水利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4):297,299.

[17] 郑炜东,刘兆作,燕英荣.东营市水利综合执法实践与思考[J].山东水利,2014(3):4-5.

[18] 金瑞清,彭贞.山东省水利综合执法现状分析及体制探讨[J].山东水利,2014(3):27-28.

[19] 贺赞.综合执法体制下的海洋执法主体设置模式[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1(4):73-75.

[20] 鞠艳峰.临沂市品牌农业的实践与思考[EB/OL].(2015-08-19)[2015-11-19].http:///special/linyiagri/lilun/detail_2015_08/ 19/4248342_1.shtml.

[21] 刘波,刘佳才.胶州综合执法改革改出新气象[N].大众日报,2014-12-31(05).

[22] 赵利民.农业综合执法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现代农业,2007(3):4-7.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4

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在农业领域实际从事或潜力从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员,其规模大小、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但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中“农业科研机构与人员数量在国家总体科研机构与人员数量中的比重”“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关键年份科技人力资源占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比重”等数据可发现,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管理面临着以下挑战: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难以吸引到足够人才资源支持,农业科技管理结构限制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潜力的充分发挥,就业机制不合理造成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难以进入农业科技领域就业。对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改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完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等措施,尽可能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面临的困境,以便实现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科技的创新。由左停、旷宗仁、高晓巍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6年5月出版的《中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在分析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资源发展与管理的现状,以及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通读全书,可发现该书主要呈现以下两大特色。

一、研究方法多样,解说到位

当前我国各界对农业科技人员资源的重要性、素质特点等认识不深,不能对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而该书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基本问题,各类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现状,以及农业科技资源的规模与特点,采用多样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论证,以便为解决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问题提供对策,也增强了书本的可读性与研究价值。具体而言,该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该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理清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与构成,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要素与特征,如引用了《管理科学文摘》上面的《关于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规模问题的探讨》一文解说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构成。其二该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如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生成数据报告,再如应用个案访谈、机构访谈、小组访谈等方法探讨了解决方案。其三该书采用案例分析法解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如引用“宁夏创新农业案例调查”解读了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对农业科技应用阶段潜在科技人力资源的影响。其四该书采用对比研究方法阐明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数量、能力变化情况,以及我国各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差异情况。

二、图表丰富多元,指导性强

图表丰富多元不仅体现在图表的数量,也体现在图表的种类。从图表数量来讲,该书在第二章引用了6张图表,在第三章“各类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开发与管理”部分采用了30多张图表,第四章“发展趋势与地区比较”采用了十几张图表,既有力地支持编者的观点,也充实了书本的内容。从图表种类来看,有饼图、树状条形图、横向条形图、横向折线图,也有表格和结构图,如在第二章第一节“实际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构成分析”采用5张饼图说明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职业结构与农业专业技术人力资源职称结构,全国科研机构农业与非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构成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力资源职称、学历结构。在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利用情况”则运用表格与树状条形图的方法,指明了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关键年份按行业与管理分科技人力资源基本构成,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关键性年份性别、学历结构,以及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关键年份职称结构,这种多图表方法的运用,既有利于论证作者的观点,也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总而言之,该书研究方法多样,图表丰富,观点解说详细,论证有力,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其中,该书关于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的现状研究,对探析互联网时代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 科技统计 技术创新 管理手段

一、引言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我们经济发展目标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过程中,科技统计应运而生,做好科技统计是目前的统计内部很重要的工作之一。科技统计运用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和指标可以准确地测量某一地区的科技活动的机构与规模,运用情况和传播情况,以及对当地将会产生的影响,通过科技统计所得的结果,与当地政府及时沟通,可以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科技政策以及管理制度,为之后的科技发展奠定基础。就科技统计来说,科技活动的数量以及特征就是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得来的数据资料、科技活动的结构和规模是重要内容,科技统计可以评价当前的科技活动展开情况和制定未来科技活动的发展规划,为科技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科技统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科技统计起步比较晚,并且发展缓慢,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确定了科技统计调查措施,但是直到现在,这些措施仍然还存在着不足之处。1985年国家科技发展委员会牵头与统计局和教育部联手,进行了建国以来首次科技普查,这是科技领域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决策。[1]1985年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科技统计工作体制,比如统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国防科工委和教育部门分别负责企业所开展的科技活动、独立开发与研究机构、国防科工领域呈现的统计业务和搞笑实施的科技活动。国家统计局也制定了呈报国家科技统计年度数据的相关制度,负责科技领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提升,科技方面所支出的费用增加,我国科技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国家也针对科技领域的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007年,我国进行了首次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2009年,实施了第二次全国R&D资源调查,通过这次资源调查,很好地了解到了我国在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科技成果的发展变化,了解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面貌与综合科技实力,能够推动中国科技与世界科技发展状况相接轨,对鞭策我国科技实力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并且稳定了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体制,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能够科学高效的实现企业的健康绿色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很大推动作用。[2]

三、科技统计是管理技术创新的基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对统计制度与方法进行完善和革新,相关的企业和统计部门分别制定了统计报表体系和科技综合统计体系收集整理了很多能够反映企业和社会各个部门科技发展情况的数据资料和具体指标。近年来,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减,在2006年和2011年的科学技术大会上,我国最高领导人都表达了要重视科技发展的核心理念。[3]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党的十提出实行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战略。

实践表明,技术创新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掌握丰富而正是有效的大量数据。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从数据中得到能够展现企业和社会各部门发展状况的资料,这时,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管理流程和规划。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科技的创新管理,要按照科技统计得相关指标和数据,采集相关信息,并且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统计。除此之外,我国科技指标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行管单位也应该同时完善和健全现阶段的科技创新管理活动。科技统计可以很好地反映科技活动展开的情况。在保证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吻合我国统计工作全方位需求时,能够推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科技统计的真实水平对我国创新管理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统计数据越真实,越全面,就越能够对创新技术管理提供真的依据,推动创新科技管理的更好的发展。

从科技统计看,其核心内容就是将所获得的诸多统计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正_的理念,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将整理的内容做成数据突出、内容充足、观点鲜明同时分析合理的统计分析报告。科技统计的信息水平重点就是在提取、加工和分析整理统计数据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使用调查中的真实原始数据,继而合理的为相关的部门提供合理真实的统计数据资料,最大程度发挥统计数据的作用。

四、科技统计中科技创新管理的应用

为了更加高效的进行技术创新,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实施规范以及流程制度,这个过程中要牢牢掌握我国科技发展的状况,掌握我国科技行业发展的态势,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预测在技术创新中应用这种或那种技术的可行性,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4]科技统计活动是检验当前技术创新管理状况的重要方式,通过追踪调查得到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状况,进行反复的对比,由此得出合理的结果,找出其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改进和调整。并且在进行技术创新管理的数据统计之后,应该做出具体的统计表,供日后对比使用。[5]

五、科技统计是技术创新管理的手段

科技统计指标对于技术管理的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果统计指标但已不充足,则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技术创新管理的诸多功能。因此若想全方位的展现技术创新管理的多种功能,需要列出明确的科技统计指标,运用尽可能多的统计指标来衡量,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展现技术创新管理的实际情况。如果科技统计资料不准确、不真实,则不能科学的制定技术管理创新的发展规划,不能在科技创新管理实施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更不用提技术管理创新的实施效果。

六、结语

目前应该及时完善科技统计的指标标准,了解当前科技活动的具体需要,国家统计局也应该继续努力,创造更合理的数据统计,只有拥有一套完整全面的指标评价体系,才能更深层次更直白的表示出国内国外某国某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潜力,随着国家的创新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在科技统计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制度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为青海省测试计算中心)

参考文献

[1] 许建礼,王强,杨忠民,田水承.《技术与创新管理》创刊30年刊载论文统计分析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5,35(2):272-276.

[2] 王斐.浅析科技统计以及技术创新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5,26(01):190.

[3] 高俊荷.浅谈科技统计与技术创新管理[J].内蒙古统计,2013,06(03):14-15.

[4] 丁雨.基于技术创新管理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3(05):229.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6

一、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管理人员偏多,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在调查现状的3000多家开发区企业230222人中,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关系不甚合理。其中,管理人员105518人,占45.8%,专业技术人员124704人,占54.2%。开发区企业大部分是制造业企业,并且相当一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应当远远大于管理人员。目前开发区企业的人员现状,与大力加强开发区各产业、行业的科技推动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相比,管理人员占的比重相对较大,而专业技术人员占的比重相对较低。

(二)高层次人才缺乏,总体质量不高。从职称结构分析,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10947人,占4.8%,中级职称30374人,占13.2%,初级职称53044人,占23%,没有职称的135857人,占比高达59%。中、高级职称人才数量明显偏少。从学历结构分析,博士研究生401人,占0.17%,硕士学位研究生1206人,占0.52%、大学本科学历28070人,占12.2%,大学专科学历52978人,占23%,中专(高中)及以下147567人,占比高达64.1%。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等人才太少,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员占大多数,人才质量明显偏低。

(三)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从职称结构分析,管理人员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2%、15.4%和18.8%;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4%、11.3%和26.6%,管理人员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比高于专业技术人员4.9个百分点。从学历结构分析,管理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学历的占17.4%,而专业技术人员占9.1%。管理人员的技术层次和业务素质明显优于专业技术人员。

(四)制造业人才状况好于服务业和其他行业。具有中、高级职称人才比例,制造业占本行业16.9%,服务业占14.4%,其他行业为12.5%。具有博士、硕士、本科学历人才比例,制造业占本行业9.7%,服务业占7.8%,其他行业占7.5%。总的看,制造业好于服务业,服务业好于其他行业。

二、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伴随我省开发区经济和谐发展,未来几年将是开发区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旺盛期,人才需求总体呈现出“数量大、质量高、专业化强”的特点。

(一)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扩大,管理人员需求量放缓。从调查情况分析,1300多家企业未来几年需求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3337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需求20332人,占需求量的60.9%,比专业技术人员现状高出6.7个百分点。特别是对技能型、操作型中级、初级职称人员需求量较大,需求11045人,占到了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的54.3%。管理人员需求13038人,占需求总量的39.1%,比管理人员现状降低6.7个百分点。企业在重视管理的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明显增强。

(二)技术层次高、学历高的人才需求量提升,初级操作工需求量降低。从职称需求情况分析,企业需求高级职称4191人,中级职称7511人,初级职称10585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2.6%、22.5%和31.7%,分别比现状高出7.8、9.3和8.7个百分点。其中,企业管理人员需求高级职称1745人,中级职称3587人,初级职称3464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3.4%、27.5%和26.6%,分别比管理人员现状高出8.2、12.1和7.8个百分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高级职称2446人,中级职称3924人,初级职称7121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2%、19.3%和35%,分别比专业技术人员现状高出7.6、8和8.4个百分点。

从学历需求情况分析,企业需求博士研究生488人,硕士研究生752人,大学本科9039人,大学专科9875人,中专(高中)及以下13216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5%、2.3%、27.1%、29.6%和39.6%,分别比现状高出1.3、1.8、14.9、6.6和-24.5个百分点。企业对高学历的人才需求数量上升,尤其是对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明显加大,对中专(高中)及以下低学历的初级操作人员需求量大幅度降低。由此说明,企业对人员的技术层次和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制造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需求分析,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所占百分比,制造业分别为11.9%、20.1%和35%;服务业分别为10%、17.4%和34.7%;其他行业分别为14.5%、13.1%和35.6%。调查结果说明,所有行业对初级职称人才的需求基本一致,大体占专业技术人才的1/3,而对高级、中级职称人才的需求则因为行业不同有所不同。制造业对高级、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大于服务业和其他行业。

从专业技术人员学历需求分析,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和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所占百分比,制造业分别是1.4%、1.6%、21.2%、23.6%和52.2%,服务业分别是0.8%、2.3%、30.6%、20.4%和45.8%。调查结果说明,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趋于一致,对具有大学本科、专科学历的人员,服务业需求量大,制造业需求量小,对低学历的操作工人,制造业企业需求量大,服务业企业需求量小。

三、调查分析结论

根据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人才需求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开发区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根据对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人力资源需求的调查分析,把企业数量放大到全省开发区,预计近几年开发区企业需求人员60万人,总体增长26%。其中,需求专业技术人员36.6万人,增长29.4%。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制造业企业需求31.3万人,增长35.8%;服务业企业需求1.7万人,增长28.3%;其他行业企业需求3.6万人,增长11.5%。由此看出,目前我省开发区企业人才全面紧缺,人力资源匮乏,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由管理型向技术型转变。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信息化推广,运用高技术、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制造业和积极培育服务业,开发区企业对管理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由管理型占主导,向管理与技术并重,并快速向技术型为主过渡。从调查结果分析,企业目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占比高于管理人员8.4个百分点,但未来几年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比管理人员高21.8个百分点,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同时,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体现出了以技术型为主,要求40.9%的管理人员具备高级、中级职称,说明企业对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大幅度增长的趋势。

(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发展。开发区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人才结构变化。从人才需求调查中可以看出,开发区企业在人才需求数量增长的同时,又明显地体现出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的特点,对职称和学历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与现有人才现状相比,企业对具有高级职称人才的需求比率增长了2.6倍,对具有中级职称人才的需求比率增长了1.8倍,对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才的需求比率增长了2.4倍。同时也反映出,当前企业存在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错位问题,人才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长迅速,说明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专业素质、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这既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人才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提升的需要。

(四)先进制造业仍是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制造业既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更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目前,先进制造业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但人才十分紧缺,对人才的需求一直保持居高不下的趋势(人才需求平均每年增长26%)。今后几年,制造业企业人员需求占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总数的85.5%,与现有企业人员构成相比,提高了15.3个百分点,需求总体增长35.8%。其中,人才需求量最大的纺织服装业需求8.7万人,增长63.5%;依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2万人,增长105%;食品业需求1.8万人,增长41.9%;化工医药业需求1.4万人,增长12.1%;电子信息及家电业需求1.2万人,增长60%。这一情况表明,纺织服装、交通运输设备、食品等传统产业依然是大多数开发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人才需求量大,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需求极为迫切。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明显上升。医药化工等产业相对稳定,人才需求的增长相对较缓。

(五)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成为新的热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开发区制造业发展质量提高和发展速度加快,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日臻成熟,导致对人才需求急剧增长,成为新的人才供需热点。今后几年,开发区服务业企业需求人员1.7万人,与现有企业人员状况相比,人才需求总体增长28.3%。按照人才需求增长比率排序依次是:信息传输服务业需求1456人,增长7.7倍;社会服务业需求1816人,增长60.7%;仓储和交通运输业需求3308人,增长51%;商业和餐饮业需求665人,增长24.5%;金融保险业需求90人,增长15.3%;科研和技术服务业需求503人,增长15.9%。按服务业对人才需求量分析,主要集中在仓储物流、信息传输、社会服务等新兴产业上,传统的商业、建筑和金融等产业人才需求相对放缓,而作为人才聚集较为集中的科技和技术服务业,则人才趋于相对饱和,需求增长速度较慢。

四、几点建议

今后几年,是开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发区企业人才需求快速增长时期。如果不加快人才的培养、引进与开发,人才缺口将成为制约开发区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

(一)提高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人力资源作为稀缺性、战略性资源,是开发区发展的生力军和助推器。各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企业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人才效益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统筹人才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把经济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统一的有机整体,保证人才总量与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增创人才新优势,建设一支与开发区经济和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二)加强企业人才供需情况的研究。企业竞争,人才是关键。积极推进企业人才引进、开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需求情况的研究,及时掌握企业人才总量、结构和分布现状,把握企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并对人才需求提供准确预测,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提出科学性指导意见。目前,按照省政府关于“建立人才供需预测机制”的要求,要尽快建立开发区企业人才资源供需预测预警系统,监测开发区产业发展、就业环境变化和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及时收集企业人才需求信息,编制紧缺人才目录,建立开发区企业人才需求预测信息交流机制和定期制度,解决人才需求问题。

(三)不断提高人才素质。针对目前我省开发区企业人才资源紧缺、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对企业现有人才加强培养,全面提高现有人才的层次和素质。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企业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性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合作培养和自主培训,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和目标,积极实施现有人才的全面培训规划与计划,改善和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学历层次,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促进企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断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加强企校合作,培养企业适用对路的人才。建立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对接对话机制,推动企业与院校进行高层次和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企业人才需求与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沟通,根据企业需要适时调整优化院校学科专业,有效解决供需矛盾,培养大批企业适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与高校可以建立委托培养机制,定制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四)积极有效地引进人才。根据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需要,制订和实施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所急需的各类紧缺的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通过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等措施,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优惠配套政策。在落户安家、工资福利、生活补贴、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提供优惠,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五)建立和完善市场化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市场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开展人才评价、人才测评、人事、人才租赁、市场洽谈、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人才需求服务工作。大力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按照省里即将出台的山东省高级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标准、认证体系和管理办法,开展人才评价工作,通过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选拔和使用人才。积极开展人才素质测评工作。要运用省里研发的人才职业综合素质测评软件和科学化的现代测评技术手段,促进人才引进。培育和发展人才中介机构。要建立开发区人才中介机构,分析和加强开发区人才队伍建设、开发人力资源的情况,在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建立起有效畅通的交流渠道,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吉林农业;农业信息化;趋势;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

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近年来的的进展,吉林省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而传统农业依然是吉林省农业的主要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已经是大势所趋。目前吉林省存在农业资源人均不足和农业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的问题,存在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信息化程度低,农业资源没有达到优化配置所导致。因此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单位农田产值,加速农业科科技成果应用及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GDP贡献的必经之路。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对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

1 农业信息化的战略意义

1.1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趋势

人类农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古代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而每一次的巨大发展都伴随着生产资料的进步。在20世纪70、80年代,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农业四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80、90年代则进步为现代化的农业设施、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农业管理。而如今在21世纪,包括生产水平、农村经济水平、农业物资投入、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农业科技与教育、农村环境等都成为了农业发展的研究方向。无论农业发展如何进步,这其中必定伴随着科技创新成果的引用,创新型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引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的普及而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这一全新的生产力,不仅对农业现代化有着跨时代的意义,更对国民经济的进步有着重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化就是通过资源、信息、技术的整合投入,使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操作自动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伴随信息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

1.2 农业信息化是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需要

1.2.1 对于目前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现状,各国纷纷将科技实力的竞争当做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我国建国以来也秉承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国策。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各国现代化最为关键之一。农业的发展随着科技革命正向着信息化转化。在这场农业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战中,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农业科技体制的和运行机制的建设,都在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

1.2.2 WTO贸易规则下的国际竞争更加爱激烈,使各国国内市场国际化,这其中也包括农业国际化

在农业国际化的趋势下,各国对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农产品需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要求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必须有大的提高,这对与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1.2.3 食品安全问题也呈现出国际化的态势

转基因技术作为未来人类科技进步的一个方向,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农业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是目前最为广泛的行业。对于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危害的研究还需要时间。我国的转基因技术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部分国际进口转基因农产品的话语权和引进机制,都需要逐步掌握和完善。目前我国科技领域和民间学者对于转基因玉米、黄豆、种子的争议从未停止,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农业现代化,就在于信息的对等。而农业信息化就是要让我们再农业科技领域有话语权,让我们在食品安全领域有着科技的后盾。

1.3 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求吉林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只有加快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步伐,才能实现吉林省农业现代化,才能提高吉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保证吉林省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1.4 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1.4.1 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几大农业领域里

农业信息化的空间还很大,妥善利用信息技术提对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增进产业附加值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上有着巨大的空间。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20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使得全国有800多个县700多万农户收益。该系统仅在北京示范区,就使肥水资源利用率提高8%~10%,单产提高8%~10%,生产成本降低5%~7%,其中新科技应用对生产的贡献率就达到60%左右。因为信息化不仅简化了流通环节和交易费用,还对市场的风险有了一定可控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1.4.2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

近几年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增长点少。对于市场信息掌握度的提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农民生产经营有着科学有效地导向作用。农业信息化保证了农业信息的畅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产业附加值,农民直观面对市场,最终从多角度实现增收。

2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虽然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占GDP比重很大,但是与南方及部分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水平有明显不足。农民缺乏市场信息的引导,从而使生产经营有一定盲目性,甚至会出现今年某一种农作与赚钱,明年都种植该作物的盲目种植现象。这种从而降低了农民面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对于投入产出比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参考。具体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现状如下:

2.1 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前期进行的农业信息的投入与学习,使农民科学意识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农民看到了短期收入存在满足于现状,不再接受前景更长远的农业技术。主观上不把精力放在现有的信息化成果上。同时因为农民整体科学素质偏低,导致了上有政策才接受新的科技成果,自己不主动利用信息化资源和新的科学技术的现象。个别农民过分依赖自己多年的经验和传统生产方式,对科技培训人员存在抵触等心理。

2.2 农业信息化的经费投入不足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吉林省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满足不了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农业服务系统经费不足,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并没有从高层面和广度上推广。部分信息化体系建设没有后期跟进资金,无法保证项目的完整有效实施。经费的不足导致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掌握的科技教育资源不足,水平得不到提升。

2.3 农业信息化人才不足

省会长春市每个乡镇拥有高级职称的高级农业人才平均不到1人。农业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农业信息化实用人才更少,无法实现针对农民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生产力水平低。农村专业人才及农民收到的培训频率和质量低。

2.4 信息体系基础设施薄弱

服务网络的建设不全面。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的让农民掌握。

2.5 各个乡镇的信息化工作单位服务意识不足

没有有效的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及网络。

2.6 信息传播手段不足

没有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资源和信息终端。农村针对农民的信息化相关会议少,广播少。没有有效利用宽带网和手机资源,并且没有利用智能机广泛普及的趋势利用好智能手机。

2.7 对农村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不足

的运营机制缺失,相关研究机构和学术成果不足。可参考的成功案例少。

3 国外农业信息化现状

从部分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现状可以看出,其在农业信息获取和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信息实时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吉林省可以以其成功经验为参考,研究适合吉林省的区域信息化推广方案。

3.1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美国坐拥全世界最多的服务器,是目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第一大国。在其强大的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信息化水平目前处在世界第一位。美国从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发展入手。建成了国家农业统计局、经济研究局、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农业市场服务局、外国农业局为主的强大政府信息机构。上至国家下至地区,建成了一个规模完整和有效运行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由此使美国走在了农业现代化的最前方。

3.2 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荷兰的农产品出口国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油菜、土豆、小麦的单产量居世界前三。在传统农业优势的基础上,荷兰充分利用农业信息化趋势。荷兰开发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全程安全链”技术系统,成为了现代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成功典范,提升了农业竞争力。荷兰农业信息化同教育系统结合,有效地实现了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率,并为农业输送了大量掌握农业科技的高素质人才。

3.3 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以色列是资源高效集约化应用的典范。以色列地域资源匮乏的先天劣势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及科技投入。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对农业科技基础教育的大力投入,使农业推广人才掌握了新技术研发的能力,同时又将这类人才资源运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当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即懂技术又懂推广的现代化农业精英。

4 对吉林省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4.1 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现有模式有政府导向模式、民间经营模式、联合经营模式、集约经营模式。其中联合经营模式可以再校企、临省、国外院校研究机构、农业优势国家项目合作上制定可行性方案。

4.2 充分利用12个现有的农业数据和应用系统

投入资金扩大信息化规模。依托国家信息化政策和工程项目,利用数据通信网络,加大农业信息化进程。开发现有乡镇信息服务站,投入计算机、人才、网络平台。形成农业信息网在农村一线实现信息资源的实际利用。

4.3 官方的农业信息平台要更加专业化,农业技术要更加全面,考虑建立在线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在线专家预约系统 信息平台内容更新要紧紧跟住国内各省农业科技信息推广进展,设立国外农业信息窗口。在信息平台功能以对农民服务为主的同时,把平台建设成专家交流平台,农业项目招标平台。将平台运营市场化。农业信息平台制作手机APP服务系统,实时更新最新农业科技及成果项目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到服务到每一位农民。

4.4 提高吉林省现有农业信息人才的综合素质,开展农业科技专家咨询及培训 同时培养新鲜血液,增加农业信息从业人员数量。以满足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为农业信息化人才投入教育资源,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技术培训等。并提供农业信息化实践机会。培养大批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人才,为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4.5 政策和资金上鼓励民间咨询机构、科技类企业开发自己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制定自己的信息化推广方案 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利用率。通过将农业信息化建设灵活的交给市场经济,依托吉林省现有农业优势,将吸引省外甚至国外优质的农业资源投入到吉林省。

4.6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系统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制定针对吉林省实际情况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系统,将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全面且科学的大数据支持。依托吉林统计局的数据库,以吉林农业领域统计年鉴、农业经济发展目标数据等数据。建立一个科学可行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系统。可以为吉林省今后农业现代化提供可持续的动力。该系统对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价值的贡献有着巨大潜力。该系统应具备分析功能、评价功能、监测功能、进化路线分析功能、市场分析功能等主要功能。该系统的建立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4.6.1 系统性原则

现代化农业建设是一个多维度多层级的复杂系统。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开发研究再到科技成果转换,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所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系统必须从系统上层设计的高度,建立完整的体系框架。其功能要全面,要能系统客观的反应吉林省各项农业指标,从而为吉林省下一步农业现代化规划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4.6.2 科学性原则

该系统要在科学的基础上考虑指标元素及指标结构的合理性。要从尽可能最多的指标反应我省农业现状。要有绝对性与相对性指标、总量指标与均量指标、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每一个层级要全面,不能丢层,每一层要有对比要有独立的指标。

4.6.3 对比原则

吉林省独立的科技创新评价系统要与国内同系统有相同的指标含义,统计口径和标准保持一致,从而保证指标的可比性。通过横向纵向的综合对比,通过对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使得该系统成为对本省有益,对国家有益的系统。

4.6.4 可行性原则

指标选取要具有综合性指标的特点,保证数据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有效利用现有同级系统和数据的同时,补充科技和农业进步的新兴指标。把各项指标量化为可操作的定量数据。其评价结果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可信度。

5 总 结

本文先阐述了农业信息化的战略意义,再对吉林省农业信息化进行了概述,参考了国外农业信息化的案例,最后提出了几点促进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旨在为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可行的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1]刘金爱.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9(24).

[2]李靓.吉林省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发展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4).

[3]李波.长春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M].2013.

[4]易信.说说美国农业信息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4).

[5]武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M].2006.6.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心形科技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电气自动化技术象征着我国工业朝着现代化先进话跨出了一大步,当然电气自动化技术更加是代表着先进而且重要的科学研究。在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立与发展的道路上,无处不显示出科技的进步,电气自动化从诞生之初就以惊人的速度在向前发展,同时它的发展也不断的推动着世界生产力还有生产技术的不断前进与发展。单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将电气自动化灵活的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当中去不但可以减少工人的工作量,也可以增加企业的整体技术含量,同时提高企业对一些错误的检测能力,进行实时的信息传达,这样使得生产环节中有着更高更好的安全保障。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不仅仅是针对科学研究与技术提高,同时也是一种安全防护能力的加强。下文我就对目前我们国家电气自动化的现状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并且阐述一下电气自动化的出现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巨大影响。

1、电气自动化技术

1.1电气自动化系统集成信息化

现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使电气自动化系统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信息化技术到底如何在电气自动化的系统里面进行运用或者表达,通过一下几点可以得知:

首先,利用信息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管理层里面发挥作用,管理机器的人员能够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快浏览每一个信息和数据的整体速度。

其次,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使得电气自动化设备能够及时与最新的信息接口。目前,随着运用各样微型处理器电气设备逐渐增多,这样也就使得各个设备相互的功能变得混淆不清。电气自动化设备系统中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1.2电气自动化系统维护简易

由微软公司所研发的windows运行系统,使得多个平台上面的全面利用成为了一种现实,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PC也渐渐的发展成了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不可缺少的使用工具,使得人机交互界面变得更加生动化与人性化。使用者能够在安装了windows系统的任何设备里面进行随意的指令运行,因此通过运用这种系统,可以很高效的提高电气自动化系统在运行使得灵活性和操作时的简便性。

1.3分布式控制应用

具体的总线是利用一根电缆把处在中央控制室里面的工业用的计算机、监视/控制软件PLC的CPU和处在现场的远程I/O站、变频器、启动器等串联到一起,这样可以很方便的给这些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运用与之相关的一些设备,将这些信息传输到中央控制器里面去。与之区别的分布式,会运用总线把PLC、I/O模块还有现场的一些设备进行连接到一起,而且把用于输入和输出的设备,转变为在现场具有检测和执行的功能的设备进行使用。

2、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分析

2.1电子信息技术从管理方面和硬件方面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的渗透

第一,站在管理层的角度来看,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将电气自动化企业在生产,在管理上的一些数据进行及时,保密的进行储存。更加科学化的记录整个生产的过程与生产的状态。同时,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实时的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这样可以保证管理者能够及时的获得最可靠,最真实的数据信息。第二,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一个企业面对多种多样的设备进行生产操作时变得更加简单易行,更加的科学化。企业的仪器种类繁多,既有传感器和执行器,还有控制器和仪表。

2.2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维护难度逐步降低

电气自动化技术都是在WINDOWSNT以及IE这些标准的平台上和使用一些专业性的语言进行的操作,现在通过运用PC而进行的人机交互界面基本上已经替代了过去的老旧模式,在pc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操作显得更加的灵活更加的易于操作时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保护的整个过程都变得非常容易运行。

2.3目前我国的电气自动化主要使用分布式控制

为了能够让各个设备上面所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送到中央的控制器上面,则需要把工作的计算机、用于控制的软件与PLC的CPU和现场的远程站、各式各样的仪表、变频器和马达启动器等各个设备利用串行的方式用电缆进行连接起来。

2.4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简单的说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概念就是将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科学的融合运用起来,并且将其科学性的运用到电气工程中去。可以这么讲,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产生是源自于电子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还有智能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前进的前提之下的。

对于电气自动化来说电子信息技术是对其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的。更进一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产生与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是相互照应,相辅相成的。很多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的进化与发展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所影响的,此外,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前进与进化很大程度上也为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发展和进化提供了坚实的工具保障。

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物理学上的不断发展。在物理学里面,三极管的出现还有那大量集成电路的发明和创造给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可能,可以这么讲,在20世纪的末期,物理学界中的一个分支固体电子学很大程度上对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当然,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当时社会的大环境,那就是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工业革命产生以后,每一个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能大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里面最为典型的就是像电子信息技术的新科技革命,同时这一系列的变化也为日后高科技产品的诞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科学氛围,比如说现在科技里面所运用的各种科学分析法、设计的思路还有各种工具的创新等等,这一系列的进步,一系列的变化,对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起着大大小小的作用。

3、结论

本文分析了电气自动化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做了分析,这些都为企业提供了人才能力培养的机会,提高了员工的业务素质。不仅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对人才成长的期望。我们会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学科发展的要求,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以期培养更多的适合时展要求的高质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也希望本文为相关理论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红文.我国厂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8.

上一篇:环境设计优秀案例范文 下一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