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1 11:39:41

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素质培养;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一大批管理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掌握一定技术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能忽视其文化素质的养成。而在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中,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上,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本文论述了音乐教学与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结合的必要性,并提出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上与素质培养结合的方式。

一、音乐教学与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结合的必要性

(一)音乐教学对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论述是对德育的进一步强化和精练,更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入阐释。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是只会技能懂技术的疲于奔命的就业机器,而是有着健全道德的人。

(二)音乐教学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等互相配合又互相渗透,在人的整体心理和精神素质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当我们在非常愉快的时候,会一面唱着歌,一面手舞足蹈地跳着舞;当我们在非常郁闷时,忽然一支优美动听的旋律飘至耳畔,烦恼、不快立刻烟消云散,无有踪迹;

(三)音乐教学可以启迪人的心灵。音乐是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化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严密完美的交织在一起,并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例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激昂雄壮的旋律,有撼动心灵、激发斗志的气势,使人产生一种不屈不挠的内心激情。

二、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发展的音乐教学方式

(一)将提升学生素质作为音乐教学的立足点。其一,着眼点提高学生素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提高人的素质,基本的内涵和着眼点主要休现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业务素质、科学创新素质和劳动实践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其二,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为媒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相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来说,这些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审美意识、欣赏能力的掌握都是非常不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有计划分阶段进行。

(三)积极拓展音乐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音乐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学生的实践课堂,也是素质提高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音乐教学的课内时间是有限的,而诸如合唱团、民乐队、管弦乐队、电声乐队、音乐舞蹈队、民族曲艺队等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即使对于爱好者较少的戏曲、曲艺等在课堂上出现较少的艺术形式,学生社团也可以发挥积极的补充作用。

三、合理设置有利于学生素质提升的音乐教学课程

(一)音乐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一要摆脱单调。新时期的音乐教学内容要摆脱枯燥和单调,要注重将现代元素引入教学中,例如流行音乐、摇滚乐等,以便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此才能达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二要以学生为主。教学容的确定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实践活动进行,务必要做层次分明,从培养学生的欣赏基础做起,循序渐进的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三音乐教学的内容要丰富。包含国内外经典乐曲的欣赏、中经典音乐家的介绍以及音乐发展的历史、音乐文化、音乐基知识等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会,总体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根据学生兴趣安排音乐选修课程。 其一,课程设置多元。目前,在高职院校中,音乐课主要还是采用公选课的方式,大部分学生还是凭着对音乐的兴趣来选课。但是目前各高校在音乐方面开设的公选课基本上还是采用音乐鉴赏的形式,还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形式显得单调。其二,音乐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从上课情况来看,学生对技能性的东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三)完善对音乐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将音乐教学的考核评价纳入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评价体系,是推动高职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学校应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结束语:

人的素质高低主要是在人的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训练中形成的。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发高职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使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它的教育作用是其他艺术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将音乐教学与高职院校人才素质培养紧密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 .

[2]刘景鑫.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方法之我见[J].成功(教育版),2013(1) .

[3]周海云.浅谈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点建议[J].北方音乐,2011, (8) .

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音乐素养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音乐教育则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广义的音乐教育在人类音乐诞生之日就已产生。从《吕氏春秋·古乐篇》关于“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历史传说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昔日葛天氏之民载歌载舞的情景。儿童与成人在参加或观看这类音乐歌舞表演时,自然地就接受了音乐教育。

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音乐课程标准》,这些改革举措都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兴起的新浪潮。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我国当今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它对我国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以及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各种体裁、题材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赏以及表现和创造能力。

(二)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

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一种具有平衡性、节奏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响运动形式。在这样的状态中,受教育者参与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可以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

(三)选择恰当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决定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教材)。这三者中教学对象处于中心的位置,学生的实际状况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而学生的不同状况也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

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注重对音乐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修养

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应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必要的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化修养。

(二)音乐老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第一个方面是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第二个方面是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教育实践)方面的素质。第三个方面是音乐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素质。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具有许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既有别于音乐工作的其它领域,又未被普通教育理论所涉及,它是跨于音乐与教育之间,体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独立地位的知识体系。

(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音乐教师应该要具备从事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能力。音乐教师要具备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教师还应该具备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由于教育理论和音乐教育实践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借鉴新的教学体系,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尤其是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技术,进行音乐教育实践的研究方面,应是当代音乐教师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85.

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篇3

一、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建设的基本手段

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方法,也是造就人全面发展的方法。人类社会实践推动了社会文明前进,同时也发展了人类自己本身。而人类发展本身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发展了人的健全的体魄和精神思维能力;二是发展了人的心理文化结构。这其中包括智力结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审美能力。

如果说教育是创造一代新人的主要手段,那么音乐教育则应该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环节。人类的先人都把音乐教育作为整个民族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和不可缺少的基础。古希腊人把音乐教育称为人的灵魂的体操,同时又把音乐视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最好的手段。中世纪欧洲,音乐教育便是大学的四门学科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他又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音乐能使人不断获得最美好的“高峰体验”。他说:“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关注的最终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孔子早在《乐记》中就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说,说明音乐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乐记》的《乐象篇》中告诉我们:“乐者,德之华也。”荀子在《乐论》中就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之礼乐而民和睦。”这些都说明音乐教育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二、加强音乐教育是发展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又是一项伟大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和谐文化要始终关注“人”。人的成长与进步,既需要正确、远大的理想信念作引导,又需要有健康高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则需要由一个具有崇高理想信念、较高的综合素质的群体共同来打造。音乐教育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功能,作为培养一代新人、陶冶公民情操、净化社会风气、引导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手段,可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加大健康高尚的文化教育力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实施“细雨润物细无声”式的健康音乐教育是发展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建设和谐文化要以人为本,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塑造人的精神。音乐教育往往使人们在自觉不自觉的参与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这是音乐教育的内在优势。加强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命运前途,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生活中,人民大众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通过音乐教育的普及,可以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开阔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使社会群体的个性品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发展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有利于形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先进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基础、精神文化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皈依。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引导全社会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谐文化的建设重在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倡导和谐精神,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实施和谐音乐教育,建设和谐文化,还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和谐社会奠定精神文化基础。没有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就没有文化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信念就会缺失,道德基础就会动摇,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从长远意义看,先进文化的社会功能要得到更大发挥,需要做许多基础性工作,这就包括大力发展先进和谐的音乐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全民艺术音乐修养;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演艺设施和场所、加快发展音乐教育事业,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搞好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向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在文化下乡、广场文艺活动中要多向大众传播健康美好的音乐等等。通过不断努力和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和手段,使社会有了更浓的和谐的音乐氛围,听众有了更灵的音乐耳朵,我们有了更多的音乐手段,音乐教育的作用就能更好地发挥,健康和谐的音乐作用于社会和谐的效果将会更加直接,成效相对显著。

重视音乐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运用,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意义和作用与经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法制环境建设相比自然要微薄得多,但也不可否定音乐教育作用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而且可以相信,音乐教育还必将在广泛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对和谐社会的促进力量。

三、加强音乐教育的重点在于加强农村音乐教育

新的形势下,加强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进而建设和谐文化,是我们全党全民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光荣任务,更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历史使命。完成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不仅仅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等学府、城市教育事业单位、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城镇大中专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同样,更离不开位居基层、担负着农村音乐教育历史重任的基层党政组织和长期工作在农村音乐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四、新的条件下,农村音乐教育令人担忧

在我国大力提倡和谐文化建设的今天,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学校的重视,我国的国民音乐教育虽然近几年来有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这更多地体现于城市。而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仍令人担忧。在部分农村中小学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毫不讳言地说,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一些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在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开拓方面,思想仍不解放,认识仍较模糊,执行仍不坚决,措施仍不过硬,致使我国的农村音乐教育处于较为落后而不能让人满意的状况。

(一)教师严重缺乏

现阶段,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但是大批音乐毕业生却积压分配不下去,原因是学校教师总额饱和。进一名教师,学校要多负担一个教师的工资,学校宁愿让教其他学科的老师代课,也不愿意接收专职音乐教师。

(二)音乐课得不到重视

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音乐教师,却没把上音乐课落到实处。他们认为,音乐课不统考,不计入学生学成绩,学音乐没有用,理应把音乐课让给数学、语文等学科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音乐课不统考,音乐老师也就没有成绩,就成了教师中的落后分子和下岗的对象,音乐教师干脆改行保住自己的饭碗,致使一些学校音乐教育陷入瘫痪状态。

(三)部分音乐教师自身素质差,缺乏责任感

农村音乐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到位,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家中需要“巧媳妇”,国家需要优秀人才,学校需要好老师,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尽管近年来,国家拿出了大量资金,拨发了巨额专款,在全国新办和增加了不少高师音乐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也培养了不少高水平、高质量的音乐师资,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个人利益个人得失的驱使,再加上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故使一些音乐教师和音乐院校毕业生背离了自己学习高师艺术专业的目的和使命,改弦易辙,另谋高就,从而使农村音乐师资的数量至今仍缺额较大而不能到位。再加上一些学校对音乐课不够重视,有的音乐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又缺乏责任感,即使上音乐课也不按教材施教,而是为了迎合某些学生的口味,追赶流行音乐的新潮流,擅自把一些低级趣味的和超出学生歌唱音域的歌曲引入课堂,不但没有把音乐教育融入思想品德与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之中,而且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提高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成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关键。

五、着力抓好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探索与改革势在必行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音乐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许多先进的中小学进行的音乐教育实践表明:学习音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帮助发展情感和提高语言技巧,提高数学演算能力有着独特的教育功效。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士说,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教师培训为重点;以农村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总结成绩,规划未来,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这段话道出了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国民音乐教育的重大决策和主要任务,也道出了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农村音乐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理想和夙愿。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重视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要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

其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音乐教育的认识,将其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关心和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党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和全面、科学的育人观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情感的培养,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是用节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和声、调式、调性等各种音乐语言来塑造音乐艺术形象,(转第67页)(接第35页)抒发词、曲作者的内心喜、怒、哀、乐等真挚感情。在教学中,只有把这些音乐的内容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人的审美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这种审美教育,培养其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促进人的各种因素的平衡和协调,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其二,要稳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和加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是农村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虽然近年来有不少大专院校的学子加入到农村音乐教学中来,但由于农村学校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够,总认为音乐是副科,经常为语文、数学让道。边远一点的学校,音乐课名存实亡,音乐教师的业绩因学校制度的缺陷始终与先进无缘,使许多音乐教师中途改弦易辙,从事语文、数学教学。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师绝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操作技能差,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农村学校极少有专业教师,因此,学校要做好稳定教师队伍的工作,平时就应对有音乐爱好和有兴趣而且又能基本担任音乐课的教师,定期进行乐理、唱歌、器乐、舞蹈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中要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头作用,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以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其三,要重视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改革。农村学校的音乐课往往忽视音乐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真正含义,音乐课成为单纯的教唱课,其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俗套,致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或逃避学习。因此,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分析型、理解型、动手型和研究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视唱、听记能力、乐器和舞蹈的培养。

其四,要加强师资培训工作。各高等音乐学院、综合大学音乐科系、师范院校,要扩大招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培养农村音乐师资力量。各地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快音乐教师的轮流培训工作。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音乐人才安心在山区、边远地区任教。

其五,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要加强对音乐美育的投入。各地应尽可能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美育教育的经费,购置教学设备,开展音乐美学社会活动。

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学

一、何谓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具体而言是学生满足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的需求,适应难以预测情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道德素养和能力。[1]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重视对学生音乐理解力、音乐鉴赏力、学习态度、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等方面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两者结合起来,才构成了音乐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教学途径

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性

音乐通识课程是音乐审美教育依托的载体,也是实现高校课程育人目标的必备条件。在现代信息、科技与通信技术的支撑下,我国社会逐渐步入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纵深融合、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文化思潮与音乐艺术形式纷至沓来,不仅改变了高校学生音乐审美观念、音乐欣赏习惯、音乐知识汲取渠道,且良莠不齐的音乐相关信息也在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文化观。作为高校美育体系内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音乐通识课程建设及实施需要秉承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不断探索音乐通识课程与时代审美语境、文化环境、学生个性化诉求的契合点,依托完善课程体系、新颖的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文化品质与思想水平,以此保证高校通识课程适应新时展趋势。

一、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思路

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持续性且动态化的工程,既需要立足新时代、着眼当下、面向未来,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融合时代元素、时代需求及时代审美观念,又需要围绕与依靠高校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兴趣特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提供能够为其未来发展、融入社会做足准备的音乐通识课程教育。因此,在创新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前,需把握新时代特征,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实际情况对音乐通识课程的创新进行谋篇布局与细致安排。

(一)信息时代:互联网+音乐通识课程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创新精神、文化品格与道德品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音乐通识课程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以中西方音乐艺术及文化形式为主要课程内容,兼顾音乐基本理论知识、音乐文化,着力通过音乐通识课程对高校学生实施美育、智育,并以提升高校学生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正确文化观念等为核心目标。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支撑下,高校学生信息获取习惯及方式发生了深刻调整,能够接收到的与音乐相关的信息也愈加多元。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便捷性、各类媒介平台的逐利行为,势必会导致互联网空间内传播的信息中不乏虚假、负面、非理性信息,不良文化思潮及错误的文化认知,会冲击高校学生音乐审美观念,导致其文化价值观模糊、文化品格滑坡[1]。为消除信息时代对高校学生思想认知的负面影响,高校音乐通识课程需依托“互联网+”优势整合更加前沿、先进、科学、系统且丰富的课程资源,打造移动式、泛在性、开放共享的课程平台,让学生时刻受到优秀音乐文化的浸润,能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与特长选择课程学习内容,并在开放平台内交流文化、生成文化。同时,在音乐通识课程实施上,也应当借助现代教学媒介、教学软件、教学技术,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性,真正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二)文化自信时代:渗透文化教育要素

伴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文化融合程度更加深入,大量“西为中用”“中西合并”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在推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高校学生成长在我国最为繁荣富强的时期,见证了我国各个领域的突破性成就,学生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体制的认同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受到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加之高校学生思辨能力薄弱,其尚未树立接纳、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文化价值观模糊且易动摇,不能以辩证观、发展观、普遍联系观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肩负着情感教育、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为筑牢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在课程建设中需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素,以课程实施为媒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辨析社会内多元化音乐文化思潮、辨别音乐形式及作品的优劣,可以在认知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课程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文化自信时代需求、激发学生文化自觉性的必由之路[2]。

二、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性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性的实现,需要立足实际、顾全大局、聚焦问题、着眼长远发展,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及课程实施模式的优化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效率达成音乐通识课程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人文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及实践力量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高校通识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文化内涵

1.以音乐通识课程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建设需超越知识、跨越学科、融合领域,指向学生个体精神状态与全面和谐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作课程建设的宝贵财富与精神动力,在原有音乐通识课程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将优秀传统音乐作品、美学思想、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独特思维方式等巧妙融入课程建设中,并结合本土音乐发展历史、演变历程等渗透文化的交融与现代化创新,进而通过音乐通识课程促成学生正确音乐审美观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蓬勃情感[3]。例如在音乐通识课程中嵌入“古典诗词歌曲”“本土戏曲”“本土民俗”等内容模块,结合美育及文化教育基本要求,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对不同内容模块进行组合及综合性运用,如“古典诗词歌曲”中精选不同时期的作品,使学生在接受音乐审美熏陶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古典诗词的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与思想美;再如“本土戏曲”模块以本土戏曲文化为主,让学生感受民间智慧、体悟音乐价值,在认知本土文化的同时对课程学习产生浓厚兴趣。2.在音乐通识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建设中,可以将其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使学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表现的前提下,以音乐历史、音乐作品等为载体,使高校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坚守诚信基本原则、与人友善相处,是发挥音乐通识课程德育作用的应有之义。如在音乐通识课程建设中,有意识地引入我国音乐家、作曲家、词作家的事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我国音乐发展道路的艰辛,认识到有识之士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巨大贡献,能够从音乐作品中体会到音乐家们的民族情愫、坚毅品格、精益求精品质、不畏艰难的精神等;再如引入当代民族音乐作品,使学生体会到当代音乐家的民族寻根,领悟何为音乐的民族化、大众化发展,可以是学生树立正确音乐文化价值观念,形成坚持以国家利益至上的高尚情怀。

(二)创新高校通识课程实施,改进课程教学模式

1.构建“翻转课堂”,重塑教学结构“翻转课堂”是信息时代下课堂教学新模式,其以互联网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将理论知识讲授环节前置到预习阶段,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或生生协作形式高效率达成课程实施目标,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音乐学习需求。高校通识课程实施以“翻转课堂”为载体,可以重新塑造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更加充足的情感体验、文化浸润、音乐实践机会,再配合融入文化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音乐通识课程体系,可以真正实现音乐通识课程的创新性[4]。首先,保证线上有资源,结合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及课程实施预设效果等,广泛整合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源,注重音乐教育与美育、智育、德育、劳育的跨领域整合,以丰富的课程素材拓宽学生音乐知识面,促成学生“全球视野”。其次,结合学生预习成效组织开展课堂线下活动,如小组合作式学习、项目驱动式学习、情境体验式学习、问题引导式学习等,指导学生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辨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性,深入品悟音乐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音乐实践技巧。最后,高度重视师生交互,坚持以身示教、大言希声,以此达成春风化雨的音乐通识课程实施效果。2.搭建“泛在平台”,领略音乐魅力新时代下高校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不再满足于一味地接受教材或教师讲解的音乐知识,而是倾向于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音乐特长等广泛涉猎多元风格、流派的音乐。为此,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实施需要依靠“泛在平台”,在平台上设置三大模块:一是资源模块,定期各类音乐会视频、音乐领域相关成就、创新型音乐风格及作品等,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前沿音乐信息,满足学生了解音乐、感知音乐的多样化需求;二是任务模块,负责向学生预习任务、实践任务等,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三是交流共享模块,各专业师生可以在该模块内分享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讨论自己对音乐通识课程教学与学习的看法、交流我国音乐文化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议等,可以将音乐通识课程平台塑造为“文化交互阵地”,使学生领略音乐魅力,产生传承音乐文化的自觉性,并形成接纳、包容的音乐观念。

三、结束语

新时代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社会文化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作为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的创新性,既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体系并切实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又需要依托互联网+优势改进课程实施模式、搭建泛在式课程实施平台。

参考文献:

[1]薛莹.信息化时代下高校艺术类音乐通识课教学改革建议[J].中国文艺家,2021,(07):71-72.

[2]刘天华.高校音乐通识课教学改革与美育课程建设研究[J].艺术评鉴,2021,(11):100-102+114.

[3]刘天星.简析素质教育下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改革[J].高教学刊,2021,7(13):140-143.

[4]温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模式探究[J].艺术家,2020,(07):107-108.

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篇6

两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音乐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同时孔子宣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也有自己对音乐的论调:“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礼乐而民和睦”。由此可见,音乐在古代社会的地位是相当之高,而且统治者把音乐的价值集中于德育方面,正是因为音乐对人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古至今,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等,都把音乐当做教化的手段,也就是说,他们看到了音乐对人产生作用的特殊性,希望利用它来“寓教于乐”,达到教化的目的。古代统治者就是要通过音乐的教化作用,使人民的思想得到控制,从而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此时的音乐教育是为政治服务为信条的。不仅古代中国如此重视音乐教育,在古希腊,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思想家同样注重音乐教育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把音乐作为教育的基础,古希腊创建的德学主要着眼于通过音乐培养人的德性。这种从古代社会就产生的思想,直至今日,仍然在对人的教育领域发挥着作用,正是这种思想指导着一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通过音乐教育,以情感人,陶冶情操。使接受音乐教育的人更加高尚、完美。

二、当代校园里的德育状况

我国在校学生的德育发展状况并不是很理想,音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这直接导致了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制约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工作展开的因素大致有以下两种:

1、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在我国很多学校,音乐课的开设形同虚设,不但不能够保证音乐课的课时量,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学生远离了音乐,又何谈他们能中音乐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激发起高尚的道德感?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没有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又怎么谈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呢?处于校园里的学生正是情感敏锐的时期,他们内心深处对于音乐的渴求是无限的,音乐教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的他们能够很容易的理解音乐带给他们的内涵与魅力。总而言之,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发挥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育人育才的双重目的。

2、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素养、水平的低下,制约着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音乐教师扮演的是音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这么一个尤为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将好的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与意义挖掘出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这首歌唱出了一个什么道理,这部音乐剧是教人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如果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都不能过理解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意义或者不能够准确的向学生传达这些意义,那你有如何去开展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工作呢?更有甚者,一些音乐教师的人格品行低劣,对学生没有责任感,对自己从事的音乐教育工作没有使命感,又岂能指望这种人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出贡献?所以,在音乐教师的选拨上,加强音乐素养的考核,建立音乐教师之间的竞争制度,不断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与考核。建立起音乐教师之间的新陈代谢关系,让他们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服务,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展开工作。

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篇7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中进行音乐教育,不但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品味,因此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不断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研究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

文化素养;大学生;音乐教育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是指在大学生个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和处事的态度。通过教育的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在德行、智力和情感等方面达到理想的标准,从而帮助其更好的处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相关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

(一)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音乐教育可以通过直观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社会理性,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帮助大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在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社会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通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养成文明和高尚的品格。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教育的过程是不断创造、提供审美体验的教育活动,同样的音乐作品,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感受,触动内心的效果也会产生差异,从而唤起大学生不同的个人情感,再通过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思维和激发的情感相结合,就会使大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1]。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兴趣的重要课程就是音乐教育,同时音乐教育的核心也是审美教育。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潜移默化的升华大学生的情感、陶冶大学生的心灵。从而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提供审美能力。

二、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教育考核制度存在不足

现有的音乐教育考核制度还有待完善,而且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比较缺乏,造成学生和教师对音乐教育的兴趣较低。同时音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也缺少学生主动表现音乐、讨论、欣赏的动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不利[2]。

(二)有待加强音乐教师队伍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角色就是音乐教师,但是在高校中音乐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而且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极为缺乏,即使在高校中设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中心、音乐教研室等,但是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充足的教师数量,而且还存在音乐教师身兼数职的情况,致使对音乐教育没有过多的深入研究,难以实现理想的音乐教育效果,因此急需加强音乐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音乐教育自身的不足

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上,除了本专业将其设置为专业课程,其他的专业大多将其设为选修课程,而且课程设置的时间较短,课时较少,通常音乐教育课程的学分2分。从而造成教师和学生对音乐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而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较少,音乐学习的连续性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于是导致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很难发挥作用。

三、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开展音乐教育科研活动

目前音乐教师关于教学科研的活动设置的较少,开发有价值的科研活动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深度,还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而音乐科研活动的选择也要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为音乐教学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作用。不断加强本校音乐教师和其他院校音乐教师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宽音乐教学视野,及时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在音乐教育科研活动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音乐教师应当主动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及时解决问题,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3]。

(二)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

针对高校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问题,在组建音乐教师队伍的时候应当积极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对音乐教师的实际需求情况,改善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另外还要不断加强已有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定期进修学习、向优秀院校参观学习等形式,使音乐教师的自身能力的提高推动整体队伍的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音乐教育课程

在设计音乐教育教材内容的时候,应当选择大学生普遍喜爱和熟识,并具有教育意义的曲目,使学生可以在欣赏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教材内容可以选择的范围有:选择具有较强民族性、普遍性的音乐作品,将色彩各异、不用风格和区域的民族音乐作品编入教材中,可以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或者选择具有较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音乐作品,突出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4]。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音乐教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的手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培养更多全面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朱亚楠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晓虹.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2:218+228.

[2]陆钰娟,兰海涛.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思考[J].音乐大观,2012,03:81.

[3]陈刚毅.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路径与价值引导——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先导[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97-100.

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141-02

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如李斯特所说:“音乐能够同时既表达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它是具体化的、可以感觉得到的我们心灵的实质。”那么音乐教育就是对心灵实质的影响,应该是审美的。但当我们今天在论述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这个问题时,发现在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变成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能力教育抑或是什么其它的教育,使音乐教育丢失了其最本质的东西,即贝内特•雷默提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

一、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现状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育理念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

从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情况来看,学生们喜欢音乐,但是一到课堂上,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甚至更严重者变成逆反及厌倦。这样音乐课程的价值完全丧失了,审美教育更是无从谈起,这也证明了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没有被确立。我国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的最基本的理念。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但在目前的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音乐教育的理念上的缺乏,导致没有审美教育的特点,也没有完成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二)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教学模式单调

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育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饽的现象。诸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识谱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这种理性的、枯燥的、貌似科学性强的机械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相反,它只能给学生带来厌烦的体验。例如在上音乐课过程中,不论学生有没有兴趣,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都会打开录音机让学生听音乐,使学生常常处于不情愿的被动阶段即感觉阶段。学习中教师过多地强调学习技术,为认识乐谱。上课练枯燥的视谱,又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句地教唱,学生一句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从主观上忽略了学生主动,有感情投入的一面,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停留在感觉阶段,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最终导致整个音乐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及审美愉悦,与“审美核心”背道而驰。

(三)音乐教学课程中缺乏积极有效的互动

在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中,一些教师只注重单方面的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兴趣爱好的培养;注重教师的传授,轻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注重教学的结果,轻视教学的愉悦过程;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上单一,这些势必会影响学生作为音乐欣赏表现和创作的主体地位。如果以教师讲授为主,那么就不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就不可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审美愉悦体验成功的满足。这样就造成了教学课程缺乏积极有效的互动,导致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总之,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理念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教学模式的单调等导致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情感体验等没有得到提高与发展,审美教育的目标及任务没有完成。

二、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目标任务

中国古代的《乐记》说:“致乐以冶心”。意思是说音乐情感陶冶性格、塑造心灵。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音乐它通过感情的渗透、情绪的激动、情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进一步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才能去追求人类的崇高思想。对真、善、美有更深的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把理智的满足与精神的愉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自觉自愿,乐于受教;而无须强迫命令,说服动员。美育可以激发人们坚定信念,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情感常常使每一件在它的影响之下产生的事物具有特别的、浓厚的趣味,它甚至使事物具有特别的魅力,特别的美。”例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学习和欣赏,则在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使人得到了人生搏击的勇气和信念,给人以无限的力量去战胜不幸,从而去创造新生活。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判断,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平衡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从而树立起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类爆发出思想的火花。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20世纪20年代任教育部部长和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曾极力提倡“美育”,他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至关重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希望能积极地影响人的心理、情感,以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积淀着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历史文明,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功能―通过音乐的教育实践,揭示美的规律,探索美的本质,并以审美感受的特殊方式,实现人类的自身塑造,音乐教育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达到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关于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标。

三、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的实现

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开发每个人对音乐的艺术力量与有生俱来的反应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一)审美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教育情境和氛围

只有一个适合的教育情境内,才能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与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鉴赏与审美了。只有当学生完全参与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情境和氛围,参与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本身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才能达到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音乐审美的目的。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兴趣

音乐与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动于中,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长声)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而音乐的特点在于情绪感染,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学科教学有力的多,它能更直接更有力地影响人的内心世界。因此,音乐教育就不能是诠释性的科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审美教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点燃学生的情感之弦,从而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享受美并创造美。

实现加德纳所描述的“音乐智能”、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体验,这里的首要工作是引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受到关注,进而唤起感觉反应,达到“移情作用”的教育。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不能使学生喜爱,不能成为学生内心的发展需求,那么任何复杂高明的音乐教育对学生来说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更不要说是实现审美价值了。在音乐教育中,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实现的重要环节,这不仅是基于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掌握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音乐教育审美价值的必然。有兴趣才会体会到其中的美,美和兴趣天生就结合在一起。因此,实现音乐教育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便是努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三)审美教育实践环节的多样化

第一,素材的选用要“真正有表现力”显得尤为突出,应成为用来学习和体验的教材的核心。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大量的优秀中外音乐作品被引入各级教材,并且明确提出鼓励广大音乐教师挖掘当地优秀的民间音乐、乡土音乐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为我们音乐教师选择作品,充实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良好的审美体验打下了物质基础。

第二,音乐教育工作者所用的语言和技巧,只能是引导而不是解释,必须忠实于音乐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的本质。音乐毕竟须通过音响为中介来给人们予以分享、体验和探索的机会,让人们更接近音乐的创造性本质。而音乐音响毕竟仅仅是一个音乐情绪情感文本,从音乐音响转变成实际的情绪情感活动,同样必须经过人的语言“积极的、指导性的、参与性的”作用,这一言语实践,即是体验。与对于相同乐谱不同人的演唱、演奏必然导致音响的千差万别一样,对于相同音响不同人的聆听也是千差万别的,这种体验应该是富有创造意义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应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语言技巧,可以教授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音乐,具有全面的音乐知识。另外,音乐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授音乐,还要让人们意识到音乐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第三,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要求教师尽可能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过程,具体包括如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本文化知识内容融进这些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的知识各技能。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教师是策划人、顾问和欣赏者而不是经理人或评委。

音乐具有美的属性,音乐的这种美客观地存在那里,但存在并不意味着就能被自然地感知,因此人们需要用一定的方式把音乐的美显示出来,从而让他人能感知到,这意味着音乐教育从方法论角度也应具有审美的要求。音乐教育的审美要求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仪态举止、服装修饰、范唱、伴奏等方面,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学生的演唱、表演、参与等方面,这两个方面都要顺乎于“美”的要求与规律。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教育就在于教人学会美,并从这种“学会美”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意义。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它更是实践意义上的一种操作,而这种实践操作的最具体表现就在于其方法上。淡化音乐教学活动中那种空洞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这是音乐教育审美教育的核心所在。

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审美能力发掘和培养,通过构建人的审美心灵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素质的提高也是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所以笔者认为,打破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单调的模式,音乐教育才能在真善美,知情意统一的思想人格中发挥其独有的作用,才会体现其真正价值,使我们才有可能从更高层次上研究和探究音乐教育的奥秘。

参考文献:

[1]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 陈培刚.全球语境中“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面临的挑战.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第3期.

上一篇:心理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