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0 17:11:18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学生 人文素养 培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41-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涵,在整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高职院校要大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的融合途径,积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积极搭建校园人文素养平台,落实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主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离不开人文素养的发展,但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系统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实践的不断外化过程。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定型时期。面对成才立业的最佳阶段,良好的人文素养将会促使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价值观的确立,有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一个没有人文素养、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即使专业知识学得多么优秀,也难以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一切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和人文精神塑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是毫无意义的,也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无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一棵参天大树,而大学生人文素养就是一块肥沃的土壤,根植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枝繁叶茂。大学生的成长脱离不了历史和现实的环境,必须坚持在传承本国历史文化的同时,对于世界上其他优秀文化,做到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理论来源,始终保持理论的生命力。

(二)人文素养在理论来源和文化渊源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一性。这种一脉相承的理论精髓和价值基础决定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活动的目标是相同的。从理论来源和文化渊源形成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牢牢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推动和发展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文素养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是在不同的历史中不断传承发展、积淀凝聚而成的理论精髓。相同的文化历史土壤滋润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并培育与之一脉相承的人文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的文明成果,两者在理论来源和文化渊源具有同一性。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活动的目标来看,人文素养培育以人的情感意志自由发展为目标,注重人的个性价值和自我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推崇的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相通,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中,有助于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信仰和追求。

二、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一)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学生有效应对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挑战的需要。高校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聚集点,社会的急剧变化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各种新观念,新想法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些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负面的现象,这给身处校园内的大学生带来许多疑惑和不安。高校日益的开放化和社会化,客观上促成各种思想文化流动成风,社会上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日益侵袭着校园,使高校里多变的思想、多样的观念、多元的价值观激烈交锋。这对于缺乏独立思考和分辨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将面临不会选择和无法选择的困难,导致不少在校学生普遍存在自私化和功利化倾向,贪图现实的安逸环境而缺乏应有理想信念,害怕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带来的问题和困难,应强化人文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在立足多元文化的竞争格局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时代抱负和社会责任感。

(二)人文素养培育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人文素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外,还有学生个性价值和自由意志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入开展人文素养培育活动,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群体实际情况出发,在专业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等人文教育环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切入点,将人文教育渗透在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和道德习惯的养成,使学生不仅要精于专业,学有所长,更要放眼世界,心怀国家,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忠于传承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敢于倡导社会新风尚,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中。由此可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引导作用,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人文素养培育是建设高职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通过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在管理和服务中渗透人文教育,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格局的多元化,多元的校园文化满足了师生对不同文化的需求,但承认和容纳多元文化并不意味着对多元文化放任自流,非主流文化的传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互联网传播的非主流文化更容易引起学生思想的迷惑,造成学生的难以辨别是非善恶,难于区分荣辱美丑。因此,在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突出主流文化的位置,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和谐校园环境,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如何优化素质,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三、人文素养培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渗透人文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导向教育,而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往往会导致学生道德人格的不完整,并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功能。高校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效回应他们的利益诉求,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中制约性矛盾和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导向作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人文教育渗透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自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水平。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作中,教师人文素养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作的前提。高职院校教师是为人师表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带来持久影响。教育要忠于教育事业,时刻铭记教书育人使命,以专业的理论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厚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心灵成长。要自觉加强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理解,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武装自己,不断吸收世界人文素养教育的先进成果,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平台,有意识地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内化人文精神素养,并在道德实践中有意识地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文道德行为。

(三)搭建全方位的校园人文素养教育平台。一方面坚持全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原则,发挥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活动的资源优势,拓宽人文素养教育渠道。定期开展文化沙龙、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多层次、多种类的人文素养培养类讲堂,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健康多彩的生活情趣,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当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管理和新媒体手段,创新人文素养教育的网络传播方式。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论坛、社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开展新媒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利用互联网互联互通的便捷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石径.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

[2]王现东.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9)

[3]邹积英,于影,张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与教育对策[J].品牌2015(6)

【基金项目】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2015―2016年度德育专项课题”(DGW1516BZH063)

【作者简介】何克奎(1981― ),广西南宁人,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有机整合的多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利于更坚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当代大学生是积极进取的一代,具有鲜明的特点。但与此同时又是非常务实的一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有生存.成才.发展的要求,而崇尚自我又是大学生价值的重要特征。他们渴望社会所承认和接受,但有时候却不能深刻认识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保证。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们涉世较浅,分析和判断问题多局限于个人的视角。对于世界.未来与现代化的理解比较窄。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同时也必须根据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实际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营造具有鲜明特点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氛围。运用现实生活中具特点的先进事迹启迪大学生的思想。我们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抓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把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当代大学生,要全面了解和学习先进、适于时代的价值观,不断使自己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改变以往不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是我们学校各种工作及德育的标尺,是培养学生的航标。学习优秀学校和教师的先进典型,培育自己的学术和人格,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言行身教对学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教师是关键。教育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有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还要注重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塑造学生的人格。还要把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处事的道理传授给学生,教育学生树立起做人标准。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质。学习优秀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培育自己的学术和人格魅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关键。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还要注重渗透教育,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心里素质去塑造新一代青年的人格。教师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为人处事、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传授给学生,更要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只有首先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里磁力,才会吸引他们自觉地去接受影响。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成长,以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人。

我们要树立强烈责任,自觉主动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建设的重要性,践行校园文化的任务中,做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自觉把育人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心灵深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从“做人、学习、生活”的基本小事做起,做到行为规范养成习惯等有较大的转变和提升,倡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习和生活中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并可指导自己的行为。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合作、独立思考的品格,做时代精神的践行者。如果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和载体,容易形成说说重要、做做次要的局面,那么良好的文明习惯、优良传统及作风就不容易养成。在日常学习中,要强调对育人的影响,更要加强注重环境对成才的影响。社会主义价值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和参与,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基本的养成教育,教育也是逐步影响的过程,也是我们的基本任务。我们要树立一种观点:育人先立德,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个文明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提高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时制宜、突出重点,从本职工作做起,从具体工作入手,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立足岗位,不断提升自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修养,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设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体活动,让我们在践行活动中,深化认识,践行体会。从而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正确的行为影响人。

我们要牢牢树立社会责任,自觉主动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在校园建设、在校园践行的任务,做忠实的实践者和代言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目标、学榜样、重落实。注重“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落实。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融入教育全过程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高校作为人才资源高地和文化引领前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一、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必要性

1.是高校履行教育使命的必由之路。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一论述不仅是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鲜明阐述,也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从坚持立德树人的角度看,高校必须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能否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大学生群体接受并践行,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从坚定办学方向看,能否让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统领高校发展、支撑人才培养,关乎我国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2.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要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p168。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火热历史进程之中,他们思维的活跃性、眼界的开阔性以及信息获取的丰富性等特点更为突出。但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价值观的多元,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取向方面产生迷茫和困惑,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迷茫、道德失范、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因而“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p172。

二、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丰富内涵

1.选准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就必须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建设的各个领域。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确保核心价值观能够实现对关键领域、关键人群的统领。高校历来是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高地。青年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是需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从这一点看,要求高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选准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关键的领域和对象。

2.凸显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为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确立了根本依据。大力培育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高校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直接关系到学校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这就凸显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立德树人的主导作用。因此,高校必须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贯彻于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始终。

3.明确了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强调高校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实质上也赋予了大学生素质教育新内涵:一是进一步体现了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二是进一步明确了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概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应当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应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居于灵魂的地位。

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实践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在实践中必须确立并严格遵循正确的指导原则,探讨切实可行的方法,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链,确保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

1.实践原则。必须坚持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坚持方向性,就是坚持政治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目的是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必须站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着眼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对于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严格落实“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宣传有要求”,把坚持方向性原则看做是必须要遵守的第一原则和第一纪律。高校课堂上曾出现的“抹黑中国”“扭曲历史”“美化西方”的杂音与噪音值得我们警醒。

第二,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恩格斯说:“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2]p36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的不仅仅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还包括社会、家庭和舆论等方面;不仅有课堂内外,而且有校园内外;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实践。因此,在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活动中,教育者要站在全局和整体的高度,注重资源整合、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真正做到各个要素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第三,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实施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由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坚持主体性原则,要求教育者在充分地展现自身主导地位优势的同时,摒弃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强制灌输,始终坚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把引导与服务结合起来,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青年学生对话、交流,以科学的理论和严密的逻辑引导人。

第四,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和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工作任务重,挑战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改革创新。为此,高校要适应时代和形势的要求,深入研究这一工作的规律,开展理论探讨,拓展工作平台,创新话语体系,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不断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实践方法。必须注意以下五点:

第一,课堂教育的“主渠道”贯通。课堂教育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与教学中。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系统推进。要通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换,形成内容新、方法新的教育。二是在人文素质教育课中彰显。高校大部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课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利用这些课程中蕴涵的政治和道德价值资源,引导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正确把握现实,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三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高校专业课程既有工具性又闪耀着人文性。专业课中的价值观培育具有隐蔽性、渗透性特点,更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要素,通过讲授专业课的发展史、介绍与学科相关的优秀历史人物等各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使专业课教学也成为传输正能量的阵地。

第二,校园文化的“教育场”涵育。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层面。一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高校要坚守“寓育于物”“寓美于物”的原则,注重提升文化品位的“内涵式”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实现校园物质文化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二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高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塑造独特的大学精神;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橱窗等校园传媒形式,宣传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舆论氛围;要将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基本要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三是加强校园社团建设与管理。由于自身的兴趣性和专业性,学生社团具有很高的参与度,成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潜力的载体。但由于受自身能力和管理经验等制约,社团活动中不时出现方向把握不准、问题考虑不周、言行过偏过激等问题。因此,学校要通过制定相关管理规定、确定好指导教师、选好社团负责人等措施,做好指导和引导工作,使大学生社团活动成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平台。

第三,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养成。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社会实践被称为学校教学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联,通过组织大学生社会调研、深入一线的教学实习、“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亲身体验活动,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不断确证、夯实自身的核心价值观。

第四,师德师风的“人格化”示范。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3]p46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以发挥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重要一环。一要强化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要通过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健全党团组织生活制度、开展社会实践考察等方法,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要夯实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高校要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广泛开展师德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和宣传工作,不断激发教师的敬业精神,营造修身崇德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师德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依据。

第五,组织管理的“制度化”保障。“任何一种德育,都要根据一定的德育思想建立起一套实践体系,其核心就是德育制度。没有制度体系保障的德育思想,是不会成为实际的教育行动的。”[4]p5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一要健全领导组织体制。高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二要制定总体规划。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贯穿于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办学理念、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文化建设和思想宣传等各项工作中,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三要健全管理服务制度。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尤其是教师管理规定和学生守则公约等师生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基本遵循,实现管理育人;要搭建服务育人平台,服务人员要以模范言行感染学生,寓育人于服务之中。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彼得洛夫.论人民教师的威信[M].上海:作家书屋,1952.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体育后备人才 职业核心能力 途径与方法

[作者简介]兰茹(1963- ),女,辽宁凤城人,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与学生素质教育。(广东 广州 51065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JA08000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75-02

一、前言

2004年,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73年。其前身国内著名的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广州市(伟伦)体育运动学校,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全国首批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也是国家游泳队、击剑队、田径队的训练基地。为了探索一条广州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解决长期困扰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从2002年开始,我校率先试行了体育后备人才“一贯制”教育。我校也积极探索构建“科学选材、系统学训、求实竞赛、及时输送、紧密跟踪、妥善安置”六个环节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就业者的岗位胜任能力,也要培养就业者的职业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就业者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就业者具备适应科技迅速进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顺利召开,对此也有过明确的要求。可见,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已逐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强调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也是加强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力资源市场,企业选择用人、留人,首先看重的是职业道德、人品、职业价值观的取向和企业文化的吻合度,普遍反映价值观非常重要、核心能力非常重要。这也说明企业用人对价值观、核心能力有强大的社会需求。因此,着眼世界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发展思路,明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训练,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三、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体育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对的是体育企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但需具有必备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需具有与人合作、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体育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通过核心技能的培养,不仅可以适应就业需要,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另外,它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终生教育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生的核心技能可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以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人才成长规律,把职业教育理念从高职教育阶段前移到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体育后备人才九年义务教育与五年高职教育阶段的“无缝对接”。另外,将已经完成高中学业的退役运动员,通过考试后让他们进入体育高职“3+2”教育队伍,这是运动员“妥善安置”环节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广州市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和长效机制。因此,“十四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广州市建立“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路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竞技体育人才的成长规律选择性强、淘汰率高,各级体校输送的运动员除了极少数人成为竞技体育“金字塔”上的出类拔萃者,绝大多数人未接受正常的国民序列教育,退役后的运动员往往成为激烈竞争社会的“弱势群体”。我院在办学过程中,牢固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以教育学生做人、做事为核心,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实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与五年高职教育阶段的紧密衔接。

1.制订“系统学训”结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高职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进阶课程体系和课程衔接标准。根据运动队的实际情况,制订和推行一套既符合运动训练规律,又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保证。制订并实施“9+5”两段职业能力递进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前9年是从小学到初中的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渗透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后5年重在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充分发挥体育和职业教育两个体系的优势。重视学训结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受义务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学训结合、全程规划、分段培养、因材施教、个性辅导”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小学阶段、中学阶段进行职业方法能力的开发与训练,高职教育阶段实施全面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含考证)和职业技能教育。在层次上、教学资源上实现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中遵守循序渐进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培养具有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文化的优秀体育人才目标。

2.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2009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授予我院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全国示范试点单位”。我院积极开展职业核心培训工作,通过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加以培养:专门课程集中培养;专业课程渗透培养;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引导培养;实习实训注重培养;社会实践切实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整合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另外,将职业社会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课程列入全院各专业公共必修课程,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纳入职业生涯与规划课程,信息处理能力纳入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同时,在专业课方面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包括: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革、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开发等,通过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实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09年5月,教学团队设计教学问卷,目的在于对体育运动系和体育产业系的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体育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2010年4月,课题组对2008级实验年级和对比年级的四个专业学生进行了第二次问题调查。统计数字结果表明:参加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尤其是参加等级测评的学生,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另外,课程改革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岗位转换能力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如表所示)。

3.利用第二课堂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发挥第二课堂活动育人的功能,通过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培养贫困学生树立爱党爱国、奋发图强、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感恩奉献的意识,不断提升贫困学生的整体素质;过程中引导学生不负众望,健康成长。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传授、课余文化活动、实习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每年还可以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和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以服务体育赛事、服务社区群体活动为重点,以学生下乡活动为纽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校每年会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农村,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将体育知识带入社区或农村,普及体育健康知识,指导群众健身;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下乡的社会实践中增长学生才干;在实践服务中锻炼提升学生的工作技能;在实践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另外,我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网球公开赛、沙滩排球赛等各类体育活动的观摩或志愿服务工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帮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举例来说,我校近两年来组织学生积极投身于“安利纽崔莱健康跑”“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横渡珠江——爱护母亲河”等工作,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还使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

5.利用校园文化创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学院是培养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的摇篮,具有体育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精神内涵。充分利用学院校园文化的优势,打造校园体育文化长廊,开设“冠军讲坛”和“体育文化沙龙”。另外,通过名人讲座也可以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凝聚校园文化气息,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效应,铸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追求卓越、勇于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彰显了学院作为广州市体育文化交流窗口的风采和功能。

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优秀企业行业文化入校园。通过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严查学生的仪容仪表等活动,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的社会人;通过文化对接提升校企双方在课程、师资、实训和实习等方面的合作深度,巩固提高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引导学生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帮助学生接受职业工作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工作

教师在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教师的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学院每年会派老师参加部级培训或者校内培训。这几年,我校先后派了几批教师到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参加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班和测评师培训班,经过培训,教师们掌握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技能,并取得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和测评的职业资格证。为了提高全校教师的职业核心能力,学院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并对小组成员做了详细的分工,同时开展了多次职业核心能力的讲座,通过听讲座和自我学习等方式,教师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深刻领会对高职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大意义,大力推进高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对高职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具备吃苦耐劳、虚心好学、团队意识等优良品质;二是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等。这两种素质都是必须的,缺一不可,而且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提高专业技术素质的必要前提,也是高职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思想动力。司马迁说:“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司马光说:“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所以,思想道德素质是重要的素质,是影响人才服务方向的重要因素。

提升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离不开教育,特别是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一定要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而且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帮助学生提高素质、完善人格。

二、对高职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解决高职生思想问题的需要

高职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受市场经济不良因素的影响,高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思想意识淡薄,政治立场模糊。高职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一定的法纪观念。但还应看到不少高职生中存在一些消极思想,如政治取向有明显的实用和功利的倾向,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普遍存在;对政治淡漠,入党动机不端正;缺乏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和献身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公德水准不高,是非观念差,自我约束力差。

其次,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在高职学生中有些是因为高考失利上了高职,这些学生经过中学的系统的文化基础教育,基础扎实,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其中有些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并不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调整好毕业后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工作的心态,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动力,对专业课不感兴趣。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时的成绩就不理想,文化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肯下功夫,常常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求深入,得过且过,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少学生迫于家长和学校的压力而学,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少数学生干脆不上课,迷恋网络游戏,甚至夜不归宿。

再次,心理承受能力差,自信心不足。受社会中重本科、轻高职的传统观念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认为低人一等,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面对学习压力、生活的压力以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加上成长的困惑、恋爱的渴望,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焦虑和不安情绪,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心理素质也较脆弱。高职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多发群体,心理问题往往会导致他们对理想追求的模糊不清和道德品行的不规范。

还有,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多元。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对我国的青年群体特别是高职学院大学生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得他们的政治立场模糊、理想信念动摇、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淡化、价值观扭曲等。许多高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认为传统文化已过时。过洋节,吃洋快餐,成为高职学生心中的时尚选择,而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很少关注。一部分学生不顾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消费能力,爱慕虚荣,崇尚名牌洋货,互相攀比。

另外,部分高职生诚信观念淡化,契约意识薄弱。墨子曾说过:“言不信者,行不果。”诚信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从总体来看,大部分高职生的诚信状况良好,但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违反诚信的现象和事例屡见不鲜,应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如考试作弊、分数造假,在对三所高职院校6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将近48%的学生承认曾经有过作弊的行为。毕业论文粗制滥造、抄袭窃取,东拼西凑。求职材料掺水严重,夸大个人优点,编造事实,用虚假材料欺骗用人单位。信用意识差,与人交往中谎话连篇,没有信用,借东西不还,损坏东西不赔,拖欠学费,随意违约。

面对高职生普遍存在的这些思想和心理问题,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职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指导和引领。引导广大高职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研究者、坚定信仰者和踊跃践行者。把他们培养成思想道德水平高、组织纪律观念强,有理想,讲诚信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加强对党的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提升政治觉悟,使其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方向;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其为社会主义事业顽强拼搏的决心和斗志;通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用爱国主义思想团结和教育全体学生,打牢其思想基础,提高对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认同,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立志为成才报国而努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在无私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努力学习,为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建功立业做好准备;“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给广大高职生提供了荣与辱的辨别标准,通过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给他们提供了可靠的精神动力和行为准则,坚定其理想信念,纠正不良思想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层次,进而推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的政治文明程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对高职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促进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教育理念的必然趋势,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是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挥,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心理健康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素质,处于首要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措施。”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祖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这就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高职生的头脑,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占领高职院校领思想文化阵地。要坚持不懈地对高职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理想、爱国主义和荣辱观的教育,使其科学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学校新风尚,形成人人知荣辱、讲道德的和谐校园氛围,提高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促进知行统一。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够帮助高职生加强自身修养、锻炼优良品德、健康成长成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2000.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

[3]赵清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力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4]张艳秋.社会主义核心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西部科技,2010,(20).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6

关键词:文化强国;思想政治工作者;领导素质

一、领导素质内涵

领导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在领导科学理论的研究中,人们一般把领导者的素质分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领导和管理能力等。

二、文化强国战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领导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一)文化强国战略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政治素质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对领导干部来讲,最重要的政治素质要求应该是对党的政治路线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并能自觉的一以贯之。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讲,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入学生的头脑,成为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和今后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价值观和行动指南就是他们最重要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

(二)文化强国战略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育人能力

同志曾明确要求:“大学要积极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到后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文化育人的骨干力量,其担负着传承优秀文化、教化高校学子、引领文化方向的重任,要实现通过文化教育人、文化培养人、文化塑造人,不仅要成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心理疏导者、管理服务者、人生引导者,更应该成为大学文化的培养者、传承者、创新者、实践者,这就要求其自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育人能力。这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体现。

三、文化强国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领导素质提升途径

(一)坚定社会主义育人方向、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1.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阵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荣辱观教育而展开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导向,注入了活力。在教学中要根据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重点、取舍教材。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讲授中,可以结合公民教育, 在大学生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开展专业领域内的职业道德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伦理道德观;其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采取问题化教学模式,就社会某一热点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兴趣中接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实施专题化教学模式,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专题化教学模式就要打破教材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采用跳跃式的方法,构建问题式教学框架,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的教学和工作中去。

2.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课程是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个模块的课程,主要意图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教育方面,这个课程模块可以在爱国主义及民族精神教育、创新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达到这个目的:①要在这个模块的课程中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及中国历史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识、理解,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增进对祖国历史和优秀文化的热爱,增进对中华民族的热爱。②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有选择地分类开设高水平和高质量的西方经典著作选读、外国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规定学生在每一类课程中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这样做可以实现学生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及形成。③要提高这类课程的地位,把这类课程与专业课程同等看待,甚至把这类课程作为核心课程,看得比专业课程还重要。如果还是像现在国内许多高校那样,只把这类课程当作对学生知识的一点补充,这类课程的设置越来越零乱和庞杂,学校、任课教师和学生对这个模块的课程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那么设置这个课程模块的主要目的就达不到。

3.挖掘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课外文化科技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和假期,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参加文体活动、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才干,启发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学生认识社会现实和国情,从而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心、高尚情操、创新精神和能力,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第二课堂还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丰富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国庆节、学校重大活动结合,与服务社会和服务学生相结合,探索新的形式和方法,增加各种活动的思想性、学术性、文化性、吸引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突出对学生社会认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收到更好效果。总之,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方式。

(二)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加强文化育人能力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学习

在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更具隐蔽性。高校作为继承和传播文化的主阵地之一,也是多元文化斗争的一块前沿阵地。信息网络全球化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为迅捷、方便的平台,而大学校园又是一个文化形式多样、群体集中、传播速度快的地方,学生好奇心强、敢于尝试、对网络、移动客户端使用娴熟的特点让他们更易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这些不良文化的侵蚀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行为方式,各种网络非理性言论、网络炫富炫丑行为屡见不鲜。因此,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主流文化引领各种非主流文化,把握文化冲突实质,切实发挥文化的规范与教化功能。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利用丰富而扎实的理论知识应对时代的挑战。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了解,结合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不断创新工作理念与实际,提升自身文化素质。

2.顶层设计合理、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能力提升计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其专业背景、价值观念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要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对人文素养的培训,充分整合不同教育主体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差异,形成合力育人的工作格局。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利用好闲暇时间,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旨趣,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不断学习和汲取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欣赏、鉴别和审美能力,提升文化品味,增强人格魅力,加大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3.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主流文化引领能力

当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使用日益普遍,大学生更是新媒体的忠实用户,他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展示自己、诉求、获取信息、点评热点、人际交往、服务生活等。已经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新媒体的交互性、便捷性、隐蔽性导致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压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新闻传播规律,熟练使用新媒体平台,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能够理解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社会热点问题、红色文化资源和的正面解读来弘扬优秀文化、唱响主流旋律、传递正向能量。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4.育人紧接地气、掌握一定的地域特色文化和专业文化

普通高校生源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其他省份生源对高校所在地也具有一定的归属感。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将当地特色文化引入教育过程可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如广西高校可采用民族团结文化、淳朴山歌文化;山西高校可采用晋商文化;江西高校可采用革命老区文化;河南高校可采用根祖文化、浙江高校可采用草根创业文化等。高校所开设专业也具有其独特文化特性,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如石油相关专业可采用王进喜的“铁人精神”;核物理相关专业可采用邓稼先的“两弹一星”精神;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可采用“雷锋精神”;地质类相关专业可采用“李四光精神”等。这些能够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从前人的经历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蔡琳.浅谈优化领导素质的规律和途径[J].商业文化.2011.08 [2]莫坷等.文化强国战略视野下高校辅导员文化素质建设初探[J].传承.2014.01

作者简介: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7

随着社会竞争程度的加剧,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中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任务。其中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修养和学科素质,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还要有对事物的认知和审美能力。

以文化育人为依托,对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提升能够在改善他们综合素质的同时实现他们对事物感知能力的提高。要想借助文化育人实现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就需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了解和把握,更新教学理念,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在实现学生发展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在实践中优化教学模式,为发挥文化育人在实现高中生学科有效培育目的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研究的价值

1.理论意义

本课题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及教育心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对以文化育人为依托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实施模式及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这些科学理论指导下可以确保河南地方特色文化在高中学科教学效率提升方面应用的科学性。还可以在高中学科教学实践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升华,因此本课题提出的关于以文化育人为依托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本课题依据“立德树人”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我校核心文化,有效融合学科特点,逐步完善培育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激发学习内在动力。对学生进行感恩和责任教育,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学校对自己的栽培之恩、社会对自己的关怀之恩,领悟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塑造包容情怀,提升学生人文底蕴。引导学生接触、理解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在竞技比赛或日常生活中尊重对手、欣赏别人,来加深学生的人文积淀,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社会责任感与跨文化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担当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拼搏的精神,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核心概念界定

文化育人:文化是育人之本。从教育的过程来看,教育是利用文化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传授过程。从教育的环境来看,文化是一个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的生态文化系统,为学生提供文化气息,营造宁静心境,提供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文化能够帮助教育对象完成社会化,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意志的社会人。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本课题中开展的研究主要是依托文化在高中生中进行渗透,通过文化的影响力,对学生进行影响,在学科中进行渗透,以此来促进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关于利用文化育人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中进行运用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做出的研究却是比较多的。学者胡志梅指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个人特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者刘凌飞指出文化育人在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方面有很大帮助。刘刈、张晓敏在其论文《高中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现状与素质教育开展途径分析》中指出,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处在压力中的人们更加需要学科的熏陶。在高中正规的素质教育的内容里,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高中生缺乏这一方面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向更好去发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2.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关于文化育人在学科核心素养改善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了,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也加入了这个研究计划,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应用文化育人打造方面的能力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影响进行关注,"核心素养"最初是经合组织提出并进行大规模研究,由欧盟进行推广。美国的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和工作者都需具备的能力,其中学科核心素养时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莱恩提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修养与学科素质,不只是包括学科知识与学科实践能力,还应当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澳大利亚提岀的学科核心素养即为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一种能力等,并对学科核心素养在实现学生发展方面的意义做了阐述,指出开展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课程,能够使学生接受学科知识熏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英国有学者提出可以在高中开展学科核心素养课,把学科带进课堂,能够让学生比较正规地接受学科知识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利身心健康。拿学习教育的高中生来说,学习如何利用学科调节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生活,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实现课堂效果,对教学工作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教学中实施文化育人促进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策略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的研究,但是针对利用河南文化育人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应用后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基于这一认识,提出了本课题,希望可以为高中教师在借助文化育人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改善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预定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对本校师生的问卷调查,摸清当前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活动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科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开展情况,为本课题制定研究思路和措施提供依据。

2.以文化育人为依托发现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活动创新开设的思路,并设计出较为合理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活动与文化育人有效融合的教学实施方案。

3.通过本课题设计的基于文化育人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活动的实施,实现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果的提升和教师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1.借助文化育人促进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处农村的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较落后、教师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渗透观念欠缺、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现象时有发生、高考注重分数的指挥棒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2.以文化育人为依托的学科教学活动在实现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改善提升中的可行性和条件。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需要。

(2)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科育人的沃土。

(3)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选拔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4)教师教学观念改善及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一致性。

3.借助文化育人实现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培育的策略。

通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及课堂育人模式的创新等等,实现借助文化育人提升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师业务能力的目的。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

1.重点

(1)结合我校高中生实际情况总结出依托文化育人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提升的策略。

(2)依托我校核心文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建立关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实效的调查与评价体系。

(3)针对教学实践推进过程中反馈的困难及问题,改善策略,优化培养实践。

2.难点

(1)多数教师对文化育人把握不精准、借助文化育人融入学科教育的理念不一,将提升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深度、广度不同会影响课题研究的推进。

(2)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调查与评价体系。

(3)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存在很大基础差异、家庭教育部分缺失造成家校配合度低等都加大了课题开展难度。

(四)研究的创新点

1.选题的创新

自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起,我们的生活、工作中都充满了这个词语,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也成为当下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词。但仅有少数人真正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意义,所以此课题的研究对高中学科教师的理念更新起到一个引领作用。

2.理念创新

本课题的研究依托我校核心文化,将文化育人与学科特点有效融合。不仅促进高中生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而且开拓了学科教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对于各学科教育教学有着较好的实践意义。

通过推进本课题的实践过程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增强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对育人方式的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3.角度的创新

本课题组本着“研以致用”的态度,不搞纯理论的研究,而是突出实践性、操作性的对策研究。所以我们选择研究内容的角度都是可以在高中常规学科教学中开展的,并且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学科教学中并可推广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4.方法的创新

研究对策是否真正有效,必须有一个参照,所以我们选择有实验班级,有对比班级,将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在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中展开,进行一段时间后,对比学生对待以文化育人为依托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课程的态度、参与学科学习积极性、学科核心素养改善情况等各方面内容,在有客观依据的情况下进行总结,更有说服力。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方法

关于该项课题的研究是极具综合性的,会运用到的综合性比较强的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可能单独使用,也可能综合进行。以下为该项课题可能涉及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这项课题中,我们最终要实现以文化育人为依托,对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提升,能够在改善他们综合素质的同时实现他们对事物感知能力的提高。我们研究人员通过检索电子材料和纸质文献,查找高中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相关资料,以及文化育人相关文献,在这项课题的研究中主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文献综述,提炼精华。

2.规范化研究

根据目前我校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切实建立对以文化育人为依托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的实践创新模式,在扎扎实实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规范化的研究。

3.案例研究法

选取相关高中在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工作方面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通过对几门不同学科现存教学模式的实际成效进行案例分析,以总结出他们在这方面存在的宝贵经验,改进我们的研究过程,得到研究的有效结论。

4.问卷调查法

根据这项课题项目研究目标的需要,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设计具有明确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等工具和形式,对我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进行调研,并把调研资料汇总起来,认真分析。并将调研结果形成可量化的数据,作出直观的图表,进行系统的科研对比。

(二)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

首先,针对我校及相关高中的学科教师,对他们在借助文化育人开展学科教育及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现状作全面了解,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其次,组织本课题组成员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的内容、任务和具体的操作研究步骤。

再次,通过一系列的应用研究活动,了解高中师生参与以文化育人为依托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开展原因分析。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8

作为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环,学校承担着历史重任。学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是学校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也是关系学校教育兴衰成败的关键。

一、在学校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的学生,就要从培树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起。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永远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目前,部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身上仍存在着新时期享乐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两方面素质发展不平衡。他们有着足以胜任本职工作的甚至是较高的业务水平,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不愿担当,不甘奉献,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怕脏怕苦怕累,缺乏责任心、纪律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缺乏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表、献身教育的工作热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在思想政治方面,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偏斜的倾向,偏向个人,偏向功利。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明显的差距,这些问题都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在学校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

培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首先要组织和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教师不论他学有多高,如果缺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没能身为世范,也不能称之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对中青年教师或新招聘教师,学校要引导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重要思想,尤其是思想中的“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等核心理论。通过学习,教师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明确有意义的人生的走向,明确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明确拒绝诱惑、力排干扰的方法。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也是他们继承并发扬老一代教育工作者优良传统的开始。学校教务处要制定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必读书目、推荐阅读书目,拟定分期分批的学习计划,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完成对教师的培训。

培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要引导教师学习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培养教师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精神。教好书,育好人,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先学习好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学校要定时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传达好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做到分步骤分责任逐级落实,通过检查通报实现全覆盖、全落实,不留死角,不做“短板”。为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学校要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带动年轻教师业务上迅速成长、成熟;同时,年轻教师还要把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的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传统作风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教师要努力学习和钻研业务,大胆探索教学艺术,掌握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体现。

培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必须建设一支敬业爱生的班主任队伍。任何一名教师只有当上班主任,才能领悟到身为教师“教书育人”的真谛,才能进一步锤炼好自己的师德;这也是学校培树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的学生的开始。学校一方面要培养锻炼好在职班主任,同时更应该培养好后备班主任,通过让更多的教师接受班主任培训,能够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打造一支敬业爱生的教师队伍。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必须要优先招聘有能力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仅会教给学生知识,还会组织管理好学生,把控好课堂。如果不愿当班主任或当班主任不过关的教师,一般不宜担任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这既是从严治校的一条原则,也是强化师德培养的重要举措。

总之,培养一批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我国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必须抓紧抓好,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也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上一篇:公司金融的发展历程范文 下一篇: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