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3-11-09 17:39:06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1

关键词:本科评估 平台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01-03

自从1999年我国大学实施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为了保障我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及时出台政策,对我国高等学校进行本科评估。学界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模式,如何通过评估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如何进一步实现评估的简洁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1 我国高校进行本科评估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从恢复高考时算起,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在恢复高考的前三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速比较缓慢,1978年为1.55%,1988年3.7%,1998年也不过才升至9.76%。从1999年开始,我国大学开始实施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得到快速提升,2002年为15%,2007年为23%,2010年为26.5%,到201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的三个阶段的发展划分理论,即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内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教育,大于50%以上为普及教育,我国现今的高等教育属于大众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是我国经济腾飞的基石。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时期,正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绝佳时机。经济扩张和科技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各类人才是目前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在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对社会工作的参与度,使高校成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这是成就高校发展的一个绝佳时机,同时,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也是高校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需人才,高校普遍实行扩招政策,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本科教育的急剧扩张,许多配套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扩充无法跟上教育扩招的步伐,致使我国本科教育质量出现严重问题,为了保证本科教学在高校的中心地位,保证本科院校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而优质的专业人才,教育部决定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分批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

2 我国两次重要的本科评估

2.1 首次本科评估――水平评估

首次评估重点是考察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学管理和基本教学质量;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学校教学改革建设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情况。评估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三种。“通过”的学校五年后进入审核评估。

我国首轮评估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展开的,评估工作是从2003开始,2008上半年结束,首次评估全方位地对我国的592所本科院校进行了评估。虽然首轮水平评估由于缺乏自身应有的自由与自觉和独立性不强而饱受诟病,但首轮评估过程、方式和方法及评估本身都为后面我们将要进行的第二次审核评估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范本,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首次评估是对我国的本科教学一个总体检阅,通过评估,我们大体摸清了我国本科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目前急切需要改进的问题。首先,它促进了各大高校对教学的投入和重视,加大了高校对教学质量的关注,稳固了教学在学校事务中的中心地位;其次,首次评估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教学工作秩序的形成,使大多高校的教W管理和教学水平通过这次评估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教学管理规范化,教学过程系统化;最后,首次评估制定了比较严谨和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它成为高校规范管理的参照系和指导高校发展的指挥棒,也为第二轮本科评估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工作范本。

2.2 第二次本科评估――审核评估

第二轮本科审核评估重点是考察学校办学条件、审查本科教学质量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考查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运行状况及学校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效。审核评估形成写实性报告,不分等级。

第二次本科评估强调高校在确定自身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保证质量达到标准,引导高校创建特色、多元化的特色发展。第二次本科评估首先设计了“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构建了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共同参与评估的新评估组织体系;其次,第二轮审核评估不同于第一次的水平评估的指导方针,它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分类指导的思想,倡导了学校主体,国家把关,学生为主的新评估理念;最后,在第二次评估中采用了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法,评估中有行业和企业人员参与评估,建立了过程管理和专家工作规范的严格过程监管机制。作为一个已经评估过的院校工作人员,我认为此次评估从声势上不像第一次评估那样搞得“轰轰烈烈”,评估在“静悄悄”的进行,非学校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学校正在评估。经过第一次评估,人们对评估不再像第一次那样抱有太多的好奇心。在此次评估中,学校一切活动正常进行,评估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微乎其微。其次,通过第一次评估,学校的管理已经规范化和程序化,学校教务对基础教学数据在平时的工作中收集整理到位,再加上高校经过首次评估,对评估过程都有一些粗略的了解,准备材料充分,几乎不需要做额外的工作。最后,在第二次评估中,大多高校为了迎评都引用了一些评估平台,教学数据都在平台上可以检索到,这也是该次评估悄无声息的一个原因。

3 评估结束后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关注教学过程数据收集, 建立学管理平台

平台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原来简单处理数据的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网络技术的兴起,加速了信息处理平台化发展的进程,在本科评估中建立一个所有高校通用的数据管理平台,是未来本科评估顺利进行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我们所经历的两次本科评估中,评估数据收集是被评估高校面临的一个最为头疼的问题。

在首次评估中,各大高校为了收集评估所需的教学数据可谓是用尽手段,有些学校为了获得评优结果,甚至冒险假造教学数据。每个迎评高校都在尽力收集评估所需的教学数据,因为评估数据直接影响评估结果,而评估结果对学校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它会影响学校未来招生名额,影响学校以后的每一届招生,影响上级对学校未来的资金投入,以上每项都关系到学校生死存亡,所以教学数据收集中每个高校都高度重视。但现实情况是,评估中所需的与教学相关的数据大多分散保存在各个部门或院系,并且这些数据多数处于原始状态。这是因为本科评估前学校对教学数据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和条目要求,每个部门和学院所拥有的教学数据内容和条目都不一样,尤其对新合并高校,合并前各校各自为政,不可能有符合统一格式和相同条目的数据,收集评估所需数据的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即使非合并高校,也是因为教学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不同工作人员的偏好不同,教学数据以不同的方式保存下来或存储,要收集到评估所需要的一定年限和时间段、条目统一,内容一致的所有教学数据,就需要各个学院组织人力对原始的教学数据进行整理,评估是在学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中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要组织人力来完成这项复杂的工作的,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也仅仅就这一项工作,就会使迎评学校焦头烂额,这也是有些高校冒险编造虚假教学数据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

目前,高校大多工作已实现无纸化办公,但教学过程数据大多使用Excel表格和Word文字处理等简单数据处理方式,采用这种简单自动化数据处理方式,针对少量数据还能应付,如果教学数据常年积累,就会有很大弊病,首先,如果用户需要某一方面的信息,检索起来非常缓慢,Excel对数据的处理只适合小型数据库,实现大型数据存储几乎慢到无法忍受;其次,使用单机保存的数据容易出错或丢失,难于对数据进行后期维护也是它的一个弊病。因此,在首次评估结束后,建立一套教学管理平台系统就被提上日程,但我们调研发现,目前针对教学管理的平台比较少,已经在使用大多数是本科教学评估系统,且单机版居多,这就造成系统运行硬件要求高,而且操作复杂,限制了数据库的发展。而基于微软的B/S(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框架的本科教学评估系统又面临一个网络解析速度慢,灵活性差的现状。

如果能够利用现有网络技术,以国家教育部对本科办学质量评估各项指标为核心,开发一个高校通用的教学数据平台系统,这将最有效的实现评估过程和结果的简洁化。这个平台能提供开放性和可移植功能,同时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比较高,可以实现评估人员在远程调用自己将要评估的学校本科教学数据,不需要进驻到该高校或进驻时间很短就能对这个学校进行系统和全方位的评估,这不但可以减少评估人员的长途奔波,又可以不影响评估高校的正常工作开展,也可以实现高校之间的教学管理数据共享。通用的教学管理平台系统中教学数据具有统一标准和条目,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成为迎评工作的亮点。在平时工作中高校对海量教学过程数据可以统一采集、整理、归类,然后定期备份存放在专门的数据存放地,为了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可以同时备份在不同的地方。这些数据是我们研究高校发展历程,总结教育发展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决策的重要依据。

3.2 分析中外评估模式利弊,确定我国评估方式

不同的评估模式包含不同的价值追求和政策伦理,每一种模式都包含着主体的教育理念和评估理想,同时也蕴含着它的价值取向,确立我国的高等采取那种评估模式,有助于我们把握评估价值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认识评估教育价值的本质及其含义,深刻理解评估本身存在的意义,理解评估存在的政策伦理追求。

西方主要的教育评估模式有以下四种:

第一,泰勒模式――科学取向模式。即就是运用各种可以将事实量化的手段,收集对象的稻莼信息,以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

第二,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决策取向模式。即就是对评价方案实施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第三,斯里克文的目标游离模式――人文取向的模式。即就是提倡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第四,斯塔克的应答式评估模式――参与取向模式。这一模式以心理构建思想为基础,强调评价过程是所有与评价方案有厉害关系的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协商的过程。

我国现在采用的高等教育评估方式,刘理认为属于“政治取向模式”,这是因为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办学、管理和投资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宏观管理体制决定了高校评估中政府行为的集权模式。但政府主导的评估模式缺点是评估信息不全,专业性不强,导致评估失真;评估主体单一,评估效率低;独家控制评估权,缺乏监督,影响评估的公证性。

根据约翰・布伦等人研究证明,评估给高校的影响有两面性,评估在促进学校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和高校文化改变的同时也导致权力越来越集中和学校内部官僚化趋势的增长。评估导致国家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过多介入学校正常运行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压高校学术权力的存在空间,打破了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律,不利于教育健康发展,这与评估引导高校摆脱外部压力的基本价值观相左。评估是确保高校遵循基本教育规范,保证高校按照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则办学,但在评估中为了使评估结果具有说服力,评估邀请不同行业人员介入,这就会使学校为了达到评估的目的,而做一些部符合教育自身规律的事情,使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不能保持自然秩序,高校整体运行不能保持稳定状态,阻断高校办学行为的连续性,这样,高校就不能根据学校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调整,形成自身的办学传统和特色,而获得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与评估的目的相违背。现有的几种评估方式中只有外部评估(中介性评估)可以使高校的独立性得到最大实现。

中介机构评估在评估中兼顾社会多种需求,接受各方面监督,对教育活动即办学效益做出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具体好处体现在:首先,中介评估可以保障学校学术活动的相对自由。通过各行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既保证了评估的可信性,又确保了高校自由的进行学术活动,如果评估由政府主导,就有侵害学术自由之嫌。其次,政府进行评估时,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都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制定,这种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评估,会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而评估中介是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性组织,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公证性等特点,能更好的保证评估结果的公证性、合法性和权威性。但中介评估容易引发大学的“文件制造”运动和“自我欺瞒”的造假行为。这也是我们在评估后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4 结语

评估作为一种能有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评估中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评估是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实现教育“在适应中超越,在服务中引领”的作用,在评估中评估者应尽量做到“立身世俗”又“不唯世俗”。评估是为了在世俗化的活动中尽量追求超越性的“天职”,注重评估的当下存在价值,在评估中不断完善这种教育体制,发挥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正向功能,减少它对教育的不利影响,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早日腾飞。而不能迷失在各种对教育和教学评估“指责”和“称颂”的喧嚣之中。

参考文献

[1] 刘理,董垌希.高校评估政策理论分析-以我国首轮本科教学评估为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42-47.

[2] 梁绿琦,袁光亮,张瑞芬.教学评估D一种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34-138.

[3] 李志宏.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对高职教育评估制度建设的启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5-6.

[4] 张蕾,明仪皓.本科评估背景下地方高校陈本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5):25-28.

[5] 王卫平.刍议本科教学评估方式需要避开的误区[J].职业教育,2016(5):163-164.

[6] 周锡堂,董超俊,赫向英.从教学评估实践看地方高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改革与发展,2016(1):26-30.

[7] 陈柳.地方性本科院校教育模式转换的若干思考[J].教育管理,2016,2(8):23-25.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评估;制约因素;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农业科研工作在全国科研事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量日益提升,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扶持和开发力度,以至于每年产出的农业科研成果量巨大。因此,对农业科技工作做好科学有效地管理就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命题。农业科技评估是现代农业科技管理的必要手段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个科学、公正、有效的科技评估结论不仅能加强农业科技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还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调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因此,对我国农业科技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正确认识,以便于加强农业方面的科技管理,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 农业科技评估概念

农业科技评估是指评估机构和人员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农业科学技术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专业化咨询与评判活动,从而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的咨询活动。因此,农业科技评估不仅是农业科技咨询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农业科研管理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影响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国家科技部1997年正式批准设立了“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同时在12个省市和部门开展了科技成果评估试点工作。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评估活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地的农业科技评估工作都积极开展起来,对提高科技管理和决策水平以及对当地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业科技活动的特点及目的决定了农业科技评估的定位。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之一的农业科学,有其自身的研究体系。因此,农业科技评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但与农业学科本身有关,也与现行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有关,与大的社会环境有关。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

2.1 评估机构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世界各国的管理模式和属性不同,评估机构大致分为政府和非政府两种属性,部级、地方级以及科研院所级3个层次。美、英、法等国家的科技评估机构设置都相当健全,2种属性和3个层次的机构同时并存。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评估机构基本上是由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组建和管理。服务对象非常单一,主要是政府,经费的来源也主要源于政府拨款,因此,在开展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过程中就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政府行为的干扰,从而影响其客观、公正和科学性的原则。目前,我国的评估机构很多、规模较小、业务能力较弱,并且没有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竞争意识,大多数是在科技项目管理部门的委托下对某些项目进行评估的,这对全面开展评估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模式下想要完全坚持“第三方立场”和发挥评估机构的主动职能都产生了一定的约束性。

2.2 评估制度和方法的不规范性

农业科技评估机构想要真正发挥作用,其评估制度和方法的规范化是十分重要的。在美、英、法、日等一些发达的国家,都有一套十分健全的科技评估制度及方法。而我国的评估制度、体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文献计量学方法在农业科技评估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由的数量、刊物等级、论文被引次数及专著数量这些指标作为依据。但是,量化评估的绝对化和简单化,却导致科研中倾向于重视刊物级别、轻视论文档次。由于应用研究领域的价值主要应体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主要集中在技术操作方式及方法的系统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的研究,因此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评估并不适合。在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由于受到主观化影响,选择的评估指标的不同,各指标赋值标准的确定标准不同,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如果对评估指标体系的过分倚重,评估标准的过度量化,对进行科研活动的创造性就会产生障碍,有碍于农业科技发展与公平竞争。

2.3 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科研活动是人们未知世界的研究和探索,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科技评估过程和结果中更是承载了这种风险值,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说数据采集不充分,导致预测新技术效应的难度非常大,加上绝大多数科技评估活动都是在科技管理部门内进行,缺乏市场需求性,这就进一步加强了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由于农业科技评估涉及科学、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所以,农业科技评估的对象也非常广泛,选择的评估指标也要包括环境、价值等多种指标特征。根据评估者的能力和所能收集到的数据信息的不同,评估方法的选择也存在多样化,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也会受到评估人员的评估能力及素质的影响。目前农业科技评估领域还缺乏专门独立的评估机构和专业评估人员队伍以及有效的评估监控机制,有碍于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由于评估的结果存在着的不确定因素,致使科技评估对政府和各科技管理部门制定科技政策和决策的实际效用性存在误差。从而带来人们对农业科技评估能否为科技决策提供正确依据、能否在决策中起到实质性作用产生疑问。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快速发展。

3 解决制约我国科技评估快速发展因素的措施和办法

3.1 提高认识、加强自律,打造专业化的评估队伍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3

1.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模式。

成人高等教育绩效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科学地管理教师队伍。成人高等教育绩效管理是指成人高校的管理者与教师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激励教职员工取得良好绩效,从而实现目标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达到改善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绩效的效果。成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制订成人高校的管理目标,并就如何达到管理目标与教师达成共识;绩效管理特别强调沟通、辅导和员工能力的提高而非简单的任务管理;绩效管理既强调结果导向,也重视达成目标的过程。成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流程应当包括:明确考核的目的和对象,目的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对象是教师资源;明确考核内容和方法,主要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技巧、研究水平等,方法可以采用360°全面分析、对比分析、设定标准分析等;选拔考核人员;收集考核人员的信息,如教师的基本情况、科研实践等情况;做出分析评价;考核结果反馈,即对考核结果进行反馈,并与考核者面谈。明确了绩效管理需解决的问题和流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模式,可以对教师教学工作和效果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

2.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

(1)绩效评估原则。第一,科学合理原则。绩效评估的前提是科学性、合理性。绩效评估的指标要依据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依据教师的不同类型、岗位、层次等实际情况明确目标,引导教学科研工作深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评估指标及权重。第二,实绩为主原则。绩效评估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以成人高校教师工作实绩考核为重,即以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工作中的成绩和贡献为主。教师工作实绩是教师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专业知识、综合水平和创造力等要素的综合反映,是绩效评估的客观标准。评估者在绩效评估中既要以客观标准为指标,又要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和立场评估优劣得失。只有选用合理的方法度量业绩,绩效评估的结论才具说服力。第三,定性、定量结合原则。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定性考评主要反映成人高等教育教师工作特点,定量考评主要反映成人高等教育教师工作的质量。定性考评存在模糊印象判断的问题,定量考评存在指标难以量化、考评不全面的问题,二者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才能够对教师的业绩做出全面有效的评估。第四,动态原则。绩效评估可以体现教师在职业发展中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情况。绩效评估指标应根据教师动态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绩效评估指标设置应有轻重之分,次要的指标可以适当粗略化。动态的绩效评估才能全面、如实反映教师贡献。(2)绩效评估方法。绩效评估方法可以采用等级评价法、目标考评法、序列比较法、相对比较法。绩效评估可以为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组织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为教师本身提供一面有益的“镜子”,为确定教师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为员工潜能的评价以及相关人事调整提供依据。(3)绩效评估内容。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包括教学的态度、工作量、方法与手段、质量与效果。具体内容指的是:教师是否具有敬业精神,是否有满额的课堂授课工作量、实践指导工作量,是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到良好教学效果。

二、结语

综合工作水平评估,包括职业素养评估、专业能力评估、科研能力评估、实践能力评估。职业素养评估,主要考察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及职业意识表现。评估教师是否热爱成人高等教育,是否具有团结协作的意识。专业能力评估,主要考察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针对专业技能的评估,设置量化评估项目,如专业学习、业务竞赛、学历学位进修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指标。科研能力评估,主要考察教师在科研方面所获得的业绩,是绩效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科研工作的绩效评估比较复杂,首先要依据绩效管理模型,确定学校发展战略,其次要将发展战略分解为具体目标,如学校教学学科建设目标,最后以此为基础确定教师的科研绩效目标和标准。实践能力评估,主要考察教师推动自身专业能力建设方面与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行为。具体内容包括精品课程建设、青年教师专业指导、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的贡献等。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4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估公共管理模式创新

Abstract:Although our country appraised to officials achievements already has many year histories,but Our country Government achievements appraised as a whole also is at the primary development phase,but also has some problems.The deepening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al reform,establishes the service government which the people satisfy,must consummate the government achievements appraisal system,the innovation government public management pattern.

Keywords:Government achievements appraised Public management pattern Innovation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这为政府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新模式指明了方向。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进入了关键时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其中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尤其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直接影响政府权力规范科学地运行。为了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1.实施政府绩效评估的战略意义

政府绩效评估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长期和近期目标、达成目标的策略和手段以及取得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政府的绩效评估是政府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政府的服务职能、社会职能、市场职能作为基本的评估对象,与实现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的目标紧密相联,是政府管理系统变革中的重大战略工程。

1.1政府绩效评估是符合行政发展的世界性潮流。政府绩效评估发端于20世纪初美国纽约市政研究院的绩效评估实践。20世纪70年代以来,绩效评估以其强调公共服务职能和受众满意率的理念而被西方各国纷纷提上政府改革的重要日程。进入新世纪,政府绩效评估已形成一种潮流,评估领域不断拓展,公共政策和项目评估成为行政管理的常态方式和基本手段;评估主体多元开放,社会公众和服务对象广泛参与对政府业绩的评估;评估的科学性不断增强,政府绩效评估逐步进入制度化法制化发展轨道。实践表明,政府绩效评估既是行政管理的有效工具,又是一套系统的制度安排;是一种以绩效为核心、以科学测评为手段、以服务对象的满意为最终标准的新型管理模式。我国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大政府绩效评估力度,促进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创新是顺应行政发展的世界性潮流。

1.2政府绩效评估能有效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问题。但政府职能转变仍然没到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和管不好的事。导致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片面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指导下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造成的。因而,加强政府绩效评估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政府管理创新的需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在政府绩效评估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抓紧研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任务。这意味着我国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绩效管理和评估的影响与作用已得到中央最高决策层的认同,政府绩效评估业已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杠杆。

1.3政府绩效评估能有效地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我们各级政府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地创新。而实施政府绩效评估,不仅是对政府管理的评估过程,同时也是对政府管理的诊断过程。通过全面的评估,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政府管理的长项和短项,促进政府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从而实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和管理质量的目的。因而,政府绩效评估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路径依赖。

2.现阶段政府绩效评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系统工程,尽管我国对公务员的绩效评估已有多年历史,但就政府层面的绩效评估还处在初始阶段。所以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总体上还处于以探索和试点为特征的初级发展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2.1政府绩效评估的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形成。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和探索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工作指导和法规保障,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造成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持续性不强、规范性不够,影响了评估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由于缺乏制度性的权威规定,部分地方政府将绩效评估作为宣传政府业绩的一种手段和工具,使评估工作缺乏应有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降低了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效力。

2.2科学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是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要素,如果没有客观科学的指标体系,难以推进政府绩效评估客观科学地运行。我国各级政府现有的评估指标中,绝大多数是经济指标,且评估的内容几乎是基于政府自身经济发展需要而确定的,没有根据政府绩效管理内涵和性质而建立起科学、客观和全面的衡量标准。这无疑影响了政府绩效评估客观公正地开展和推行。

2.3评估结果的运用机制尚未建立。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基本上还处在自发状态,缺乏有效机制来保障绩效评估的长效运行。目前做法更多的是关注评估过程而不注重评估结果的运用,这直接导致评估结果缺乏实质性地应用,使得评估缺乏持续的动力。如何从“绩”的评估到“效”的运用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途径和机制。这些大大影响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2.4科学的评估方式体系尚未建立。目前绩效评估多数是政府内部评估,主体主要是上级行政机关或是专门行政机制,评估的随意性很大,社会公众参与较少;评估方式多为“运动式”或“评比式”,随意性较大,持续性规范性不强;绩效评估与干部考核的界限不清,群众参与的评估内容较少,特别是缺乏由专家和学者组成的第三方评估,从而影响了整个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工作,着力促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当前要坚持以绩效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职能转变为基础,以社会广泛参与为动力,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强化政府责任,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要求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因而,必须实现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四个”转变,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3.1在评估理念上,注重由“绩”向“效”的转变。改变政府行政管理理念,建立从注重“绩”向“效”转变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不能把政府绩效评估简单地看作是评价政府成绩的工具,而应该是在新公共管理理念支配下的一套科学管理系统。政府绩效的提高必须通过注重评估结果的有效运用,创造良好的政府绩效评估运行环境,突出改革的重点,将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摆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要位置。缘此,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绩效意识,重视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创造条件。

3.2在评估制度上,从注重“政府保障”向“法律保障”转变。政府公共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有国家强制力作为支撑。因此,政府绩效评估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绩效评估,尤其是对其自身行为的绩效评估,没有法制保障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而且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也是当前国际上政府绩效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对于我国,当务之急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完善立法使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绩效评估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是绩效评估的内在要求,也是绩效评估的规范化要求。在当前情况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构合理而完善的绩效评估法律体系,增强政府绩效评估的权威性,为政府有效推行绩效评估提供法制保证。

3.3在评估指标上,从注重“经济增长”指标向“综合性”指标转变。要正确评价政府绩效,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有效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标设计应把握“4E”的原则,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及公平(Equity)。各项评估指标应尽量体现4E的要求;二是指标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准则;既要评估政府已经表现出来的绩效,又要评估未来发展的绩效。三是指标设计要体现全面评估政府的职能。即全面评估各级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职能履行的情况及工作成效。重点考评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履行情况,防止片面追求GDP的倾向,恰如其分地评估政府管理活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影响和贡献,关键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思路,逐步软化发展指标,硬化约束性指标,强化质量、效益、节能环保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综合性指标。四是指标设计不能盲目地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案例,应注意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我国地区间差别较大,指标设计不可能搞“一刀切”,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绩效指标设计要体现不同的特点。同时须充分考虑我国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的国情,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5

关键词:社会工作评估;绩效;问责;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1-0073-06

2003年,上海市禁毒办等部门以购买社会工作岗位方式向上海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等三家社会工作机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开启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尝试①。自此之后,深圳、广州、东莞、北京、厦门、济南、南京等地也逐步开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探索,购买服务的方式、领域和规模都在逐渐扩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已经逐步成为政府治理转型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和制度化选择。随着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推进,各地陆续出台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和办法,以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操作。2012年11月,《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在国家层面上得到认可。其后,国家逐步完善制度,以形成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管理高效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学术界围绕社会工作服务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思考如何促进、规范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社会各界也开始考问社会工作服务的必要性与质量。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主要运用政府的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服务。这样,无论面对政府还是面对社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都要表现自己服务的有效性,有效服务是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和专业的合法性基础。社会工作评估由此进入我们研究的视野。本文从社会工作评估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对我国主要城市社会工作评估实践方式的评析,展现当前社会工作评估的内在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对策。

一、社会工作评估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社会工作评估是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设计、策划、实施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的测度、诊断和评价的活动。②这项活动着力实现两个追求:如何保证服务“物有所值”,如何让专业更为“专业”。它是成本控制系统和质量保证机制。社会工作服务之所以需要评估,主要在于四个方面:一是改

收稿日期:2014-09-15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理论和制度构建研究”(10JZD0033);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海西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研究中心课题。

作者简介:姚进忠,男,集美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厦门 361021),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南京 210046)。

崔坤杰,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南京 210046)。

进服务,帮助社会工作服务更好运行;二是承担责任,评估者通常扮演监督者的角色;三是生产知识,评估结果的为新的服务评估积累经验和知识;四是助力公关,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公正的评估能为决策提供合法性和公信力。③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背景下,积极探索专业、科学的社会工作评估机制对于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促进社会工作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处于发展阶段,社会认可度不高。以评估来证明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性是提升其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手段。社会工作评估是一种以证据为本的实践活动,强调社会工作服务干预要有实证依据,服务效果要有尽可能明晰的显示。④它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服务项目目标达成度、社会效益、受益群体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评价,以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巩固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因此,社会工作评估成为证明自己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同时评估过程也是总结相关经验、提炼本土理论知识的过程,这些知识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

2.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机构向购买方交代并争取更多发展资源的需求

在政府实现职能转变的同时,社会服务也进入了“交代的年代”,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必须以评估方式向社会做出交代。项目执行机构以服务评估中的质量考察与成本效益核算向购买方交代其所出资的费用得到了良好运用并实现了项目规划的意图,用各种数据说明服务支出的合理性和服务提供的有效性,这一方面可以获得社会信任与社会合法性,另一方面也为其争取更多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科学严谨的社会工作评估既是向购买方交代的要求,也是机构争取更多资源的重要条件。

3.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机构内部监察与问责的需要

一个完善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应对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服务执行过程的效率和品质。⑤项目评估有内、外两种形式。内评估由服务提供者进行评估,目的在于检查服务进度,总结服务经验等。⑥这种过程评估是对内部社会工作服务进行监察,有助于及时处理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社会工作评估是促进社会工作项目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工作服务是政治实践和道德实践合一的专业活动,整个服务的开展充满了复杂性和变动性。社会工作评估的核心功能是改善社会服务,通过对服务项目的所有环节进行评估,科学掌握服务对象复杂的社会需要,从而明确问题和任务,改进和完善社会服务方法,有效实现社会工作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增进服务对象福祉的直接目标和践行专业价值的终极诉求。⑦同时,社会工作评估可以更好地厘清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发展的方向,协助决策者决定有限资源投放的优先次序,推动项目向纵深发展。

二、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实践与困境

随着政府职能转型,我国社会工作机构迅速发展,承接服务项目类型逐渐多样化。然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缺乏、机构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社会工作服务乱象丛生、效率低下。很多地方的尝试并未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⑧因此,加强社会工作评估、运用评估结果提高社会工作者和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十分必要。为规范社会工作评估实践,目前我国一些社会工作发展较快的城市均出台了社会工作评估的指导性文件。笔者基于这些城市的评估方案对当前社会工作评估实践进行审视,总结其内在困境,为优化评估机制提供方向。

1.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实践

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深圳、上海为代表的对社会工作者服务绩效的评估;二是以广州、东莞、珠海、厦门为代表的对社会工作机构服务绩效的评估。

深圳、上海两市出台的社会工作者服务绩效评估文件主要从评估内容和评估程序进行评估(见表1)。比较两市评估指标和评估程序,可以发现,两市的评估文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专业能力是考核的首要指标。深圳对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评估包括专业资历、专业操守、业务能力等;上海则突出强调专业伦理。第二,服务质量和成效是考核的主要内容。深圳对服务质量的评估更为系统,包括服务规范性、档案管理规范性、服务成果、服务质量认可度四个方面;上海在注重服务成效的同时,强调社工在服务实践中的自身建设和成长。第三,工作量是考核的重要依据。上海有详细的工作量标准;深圳对此虽未涉及,但未来也很可能增加相关评估。第四,评估程序较为科学系统。两市均有社工自评、联合评估、汇总结果、公示、复核等程序,以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2.我国社会工作评估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各种原因,评估机制仍面临诸多困境。

(1)管理主义倾向较重,服务初衷受损。

“管理主义”概念来源于公共行政领域,它强调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运用。尤其突出管理者的作用,讲究机械的制度和绝对服从,追求结果和产出,以效率为宗旨。⑨在社会工作评估中,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都是政府以文件的形式下达的,具有很强的行政命令性。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把评估任务交给社会工作评估机构,评估机构在设定评估的参数和边界时要听从政府的意见,并且向政府汇报。这些机构机械地按照政府设定的评估指标和程序对社会工作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进行专业性、服务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评估,盲目追求一个评估结果,既没有有效利用评估结果,也无法建立有效的改进机制,不利于评估目标的实现。这种管理主义思维很容易导致“指标绑架”问题。以深圳为例,每一份合同都会对服务的产出进行量化规定,这种做法会衍生出更加严重的问题,即社会工作机构以完成招标量为目标,从而背弃以服务对象“需要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初衷。⑩同时,由于评估指标和内容的选择受制于政府意志,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的需求表达和参与机制缺失,这也容易导致社会工作评估出现片面性问题,社会工作服务的提供与需求相脱节。

(2)评估主体单一,多方意见未能体现。评估主体包括提出评估要求主体和评估执行主体两类。这两类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代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立场与观点。比如,评估执行主体也即操作主体,既可以由购买方专门组织的考核评估小组(包括购买方、监督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代表、专家学者、资深社工和服务对象代表等)负责具体实施,也可引入第三方进行具体的考核评估。

但在实际中,社会工作评估主体比较单一,甚至评估要求的提出者与评估实际操作者是一样的。从提出评估要求的主体来看,该主体主要是购买方或社会工作主管部门,而服务对象、大众和舆论等很少参与甚至没有参与其中。从评估执行主体来看,评估执行主体的操作主要由提出评估要求的机构和组织承担,服务对象评估、社会公众评估、第三方评估等被排斥在外。这导致多方意见得不到充分体现,评估的客观性和严谨性大大降低,评估的效果大打折扣。

(3)过分强调科学范式,专业内涵体现不足。受管理主义思维的影响,当前社会工作评估过分注重科学范式,努力将模糊性的“物有所值”转变为规范、清晰、可操作的“绩效”评估。但是,社会工作服务以追求人性解放、实现社会公平为服务的核心价值,它并不简单地以利润为终极目标。服务的优劣,从资助方或购买方到提供服务机构再到享用服务的受众,评价不一,标准有异。相对于统一客观的盈利数值,“助人自助、惠泽社群”作为一种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很难有一个“客观”的说法。因此,社会工作评估不能过分依赖科学范式。如果社会工作评估过于依赖科学计算,目标方向由量度绩效的准则来主导,那么很容易导致社会工作服务只重视眼前短期效益,服务的努力方向就是尽可能去达到当前的评估指标。这种社会工作评估把短期的达标凌驾于长远的目标之上,流于短视,从而影响评估的意义。

三、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对策思考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举措,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对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优化有着重要影响。而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困境影响着社会工作机构的合法性和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也致使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应从以下维度完善与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

1.逐步健全社会工作评估制度

政府购买服务不是一项单纯的交易行为,效率并不是衡量其的唯一标准。回应性、经济性、有效性、平等、责任等都是管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标准。因此,社会工作评估机制应兼具效率考察和专业发展的双重诉求。完善社会工作评估机制首先要从制度层面给予相应的保障。通过制度确保社会工作评估的科学性和规范化,逐步形成合理、灵活的社会工作评估监管机制,即实现社会工作评估机制全国性规范与地域性特色相统一,建立动态监察机制,确保评估的常态化、针对性与全面性。一方面要加强规范指导与监管,保证社会工作评估标准化与程序化,保障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性,增强专业的社会公信力;另一方面评估要具有本土性和灵活度,为专业价值的彰显创造足够的空间,拓展社会工作机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的空间。

2.积极培育社会工作评估主体

21世纪以来,社会工作评估表现出整合主义的特点,其核心表现是评估主体的多元性,即评估主体除了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之外,社会组织、服务对象、新闻媒体等也作为主体参与到服务评估中。古贝等人所倡导的“第四代评估”提倡的就是这样一种全面的积极参与,要求利益相关者和其他相关人在评估当中处于平等地位。这就意味着所有评估参与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理解,并努力形成一种符合常理的、信息量大的、成熟的评估共识。因此,在建立以第三方评估为核心的机制时,要注意培育可能的社会工作评估主体,汇集包括第三方评估机构在内的更广泛的、多元化的社会力量(政府部门、服务对象、社会公众),形成多视角的监察机制,全面考虑不同的价值观,将评估行为和后续工作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借助多元社会工作评估主体的参与,可以确保评估工作科学、合理、客观地进行,最大限度地避免评估中的漏洞与盲点,保证评估监察功能的实现。

3.不断完善社会工作评估内容

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是评估的关键,所以不断完善评估内容是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核心环节。社会工作评估的目标不仅在于证明专业服务的有效性,考察服务的效率与效能,还在于倡导先进理念,分析社会问题,建立专业的公信力。评估目标的复合性,决定了评估内容的多维性。影响评估的三大重要维度包括政治、衡量与实践。社会工作评估质量就取决于如何将这三个维度的内涵有效地整合到评估内容体系中。评估内容的完善过程也是实现政治、衡量与实践三个维度整合的过程。由此,社会工作评估内容应该是一个多层面的体系,其选择要做到全面性,涵盖社会工作服务的绩效考察、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回应、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考量等,即尽可能显示评估的效能、适当、效率与能力四种观点(见图1)。评估不仅要包括提供组织、政策或案主重要资源的政治程序,同时,评估内容还必须兼顾方法学与科学标准,选择反映评估内容的指标尽可能考虑效度、信度、可近性、系统性等方法学标准。

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大卫・诺顿(David Norton)发展的积分卡架构和保罗・尼文(Paul Niven)为公共机构设计的平衡积分卡图表均为完善社会工作评估内容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平衡积分卡设置了愿景、策略、顾客、员工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财务六项内容,有效地把机构愿景、顾客要求和机构日常运作连成一线,在落实机构策略和监控机制上保证机构服务质量符合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当然,公益机构是为了达成使命而存在的,其运作是一套由使命出发、层层相扣的行动体系。具体到社会工作机构,它是基于专业价值使命发展出愿景,再根据愿景制定可行目标。因此,评估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就是社会工作机构对专业使命的贡献程度,以有效提升机构的调适能力和专业能力。

4.严格设计社会工作评估程序

良好的制度和完善的内容都需要借助合理的评估程序才能够实现,严格设计服务评估程序是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不可缺少的内容。社会工作评估是一种整合性的评估,应以逻辑关系贯穿目标和系统始终。它不只是全面量度活动成效(目标),还要顾及成效与活动的服务量及资源投放(系统)的逻辑关系,使评估更全面,最终达成活动成效。因此,设计评估程序,必须努力提升程序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对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察,全面展现项目的运作过程及其成效、影响。通过整合内外部评估、过程与结果评估,将过程、成果、影响评估整合到评估模式之中,做到动态掌握项目的处境分析、资源投放、活动/服务、服务成效等维度状况,从而对机构服务的能力、效率、效能、适当性等进行有效考察。

四、结语

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运动浪潮使社会服务评估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工作服务也在其列,通过社会工作评估来考察与审视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是否获得“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的回报。本文关注社会工作机构的公益形象与社会使命,期待借此增进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与信任并投入更多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评估虽然同时注重服务的绩效考察与专业质量的提升,但是由于受管理主义思维影响,实际评估操作还是过多关注服务数量与效率的考察,致使服务对象的福祉、权益以及社会工作的专业成长受到损害。基于此,本文从评估制度、主体、内容和程序四个角度提出优化策略,其目的不在于建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估模型来量度社会工作服务,而在于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强调以社会工作的专业成长作为评估的根本,促进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发展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成长。

注释

①刘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文献综述》,《山东行政学院院报》2012年第6期。

②④⑥⑦顾东辉:《社会工作评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9、18、20页。

③Chelimsky, E. The Coming Transformations in Evaluation. In E. Chelimsky and W. R. Shadish(eds.), Evalu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A Handbook. Thousand Oaks, CA: Sage,1997, pp.26―53.

⑤陈锦棠等:《香港社会服务评估与审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77页。

⑧韩梦冉:《广州市H街道政府购买社工项目评估研究》,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第2页。

⑨赵景来:《“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⑩马贵侠、叶士华:《政府向社会工作机构购买服务的运作机制、困境及前瞻》,《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金红:《上海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评估机制之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20页。

范斌、张海:《社会服务评估发展的历史性考察》,《理论月刊》2014年第3期。

[美]埃贡・G・古贝、伊冯娜・S・林肯:《第四代评估》,秦霖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官有垣等:《第三部门评估与责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63、21页。

Kaplan, R. S. and Norton, D. P.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 1996, pp.18―63.

Niven, P. R. Balanced Scorecard Step-by-Step for Government and Nonprofit Agencie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3, pp.6―25.

[美]彼得・杜拉克:《使命与领导:向非营利组织学习管理之道》,余佩珊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42页。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6

关键词:军队院校教学;教学质量;教学评估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军队院校教学活动作为院校最重要、最经常性的人才培养实践活动,是院校教学与部队训练接轨的重要渠道,是受训者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总参谋部颁发的《2013年全军军事训练指示》,要求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目标和源于部队、高于部队、用于部队要求改革院校教学内容和管理方法,着力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检查军队院校教学情况、衡量教学效果、规范教学管理、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军事斗争人才准备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就必须对军队院校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估。

一、提高认识,认清军队院校教学评估的重要性

(一)军队院校教学评估是指导军队院校教学实践的重要举措

评估机构在广泛搜集信息的基础上,对大量、冗余的信息进行分析、提炼、计算、处理,可以为训练部门提供所需的关键决策信息,真实客观地掌握教学活动的影响因素、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形成“评估-改进-评估”的螺旋式循环模式,科学指导军队院校教学实践。

(二)军队院校教学评估是查找军队院校教学系统“短板”的重要手段

评估的结果是对军队院校教学活动的综合量化反映,依据评估结果,有利于诊断教学系统的“短板”,找出现实情况的内在原因,提出完善的措施;有利于找准军队院校教学系统中的资源“短缺项”,引导教学机构从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做好教学保障、完善法规体系等方面不断改进优化,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军队院校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的综合效能。

(三)军队院校教学评估是推进军队院校教学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教学评估要以军队院校教学能力建设为标准,全面分析教学系统结构要素、教学能力生成过程与发挥的程度。通过教学评估,正确预测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对军事人才的需求,合理制定军队院校教学过程标准,科学评价目前军队院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定方向、找对策,逐步形成“改进-评估-改进”的持续改进模式。有利于规范军队院校教学活动,指导教学工作长远发展。

(四)军队院校教学评估是评判军队院校教学工作的科学模式

军队院校教学评估是对我军军队院校总体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评定。依据教学评估结果,院校管理部门可以横向和纵向比较各参评军队院校的教学工作。通过数据的对比,让各院校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互动局面,依据评估结论找出制约教学质量的因素,并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军队院校教学质量。

二、科学组织,增强军队院校教学评估的指导性

(一)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式

我军院校教学评估主要采用的是泰勒的“目标模式”,它强调评估的判断功能,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评价作为个循环圈,依据预定的教学目标,采取考核的方式判断实际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或者说达到目标的何种程度。泰勒模式能够支持决策者掌握教学水平,然而对教学过程中的非预期效果、为决策者提供反馈信息,对改进工作支持不够,难以真实地反映军队院校教学的总体状况和质量,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的可靠性差,不能很好的起到指导作用。

20世纪60年代,斯塔弗尔比姆在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输出(product)的评估模式,即CIPP评估模式,该评估模式更加注重教学过程,并且将评估活动涵盖教学的全过程,不仅对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还注重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立足这种实际,借鉴美军的全程评估模式,以决策为导向、以过程为中心,运用CIPP评估模式将军队院校教学评估划分为教学计划评估、教学准备评估、教学实施评估和教学效果评估。如图1所示。

在装备维修保障综合演练教学评估中运用该模式,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教学目标纳入到评估活动之内,在评估的内容和范围上都有了进一步拓宽,使评估更全面、更科学,体系上也更加完整。二是评估活动总是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重视形成性评估。三是把评估看作军队院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通过评估改进工作、使各项教学活动更有成效。四是对教学过程实施监控,深度发掘评估的反馈和持续改进作用,对下一步开展军队院校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二)设置规范灵活的评估指标

军队院校按照培训任务的性质划分为学历教育院校和任职教育院校,任职教育院校又进一步划分为联合指挥院校、军种指挥(系统)院校、兵种指挥(专业)院校和士官学校四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军队院校,其教学评估的重点、评估的模式不同,评价指标的设置也要有所区别,这样才能有利于总部实施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引导不同类型层次的院校办出各自的特色。

军队院校教育的类型多样、层次复杂、任务多元,要针对不同类型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参照教育部分类指导和分类评估的新一轮评估思路,设计规范统一,又有灵活性和弹性的军队院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一方面要设计共同的指标,以体现对军队院校办学的共性要求,以到达办学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要体现不同类型的院校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评估指标。如任职教育院校要突出“教学内容标准与贴近岗位”、“人才培养与岗位任职能力”等要求,学历教育院校要突出“教学内容标准与打牢扎实的军政基础和专业基础”、“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等要求。

(三)量化周密细致的评估标准

制定军队院校教学评估标准,要紧贴教学任务,把“练为战”思想贯彻于教学评估之中,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教,兵怎么去教就怎么去评。评估标准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一是全面与重点相结合。评估标准既要系统全面地考虑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全要素,又要突出教学人员、教学内容、教学保障和教学管理等具体的重要指标。二是符合受训者的实际情况。军队院校的培养对象是军人,教学目的是使受训者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因此,教学评估标准应贴近部队作战训练需要、贴近受训者任职岗位需要、贴近军事变革前沿需要,是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三是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活动应遵循教学规律,适应受训者的认知需求,符合知识传授的逻辑程序,充分调动受训者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双方的互动,实现军队院校教学目标。四是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能量化的指标尽量提出量化标准,不便量化的提出意义明确的标准,不能含糊其辞,尽量减少各级的工作量,评估的内容与军队院校日常教学工作相吻合,体现军校课程的特点。

(四)严密有序的组织评估实施

军队院校教学评估项目多、范围广、要求高、周期长、难度大,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导向性、复杂性和实践性。为了避免在评估实施过程中,因管理方式不统一、要求不一致、程序不相同,出现评估工作“走过场”的现象,最终导致不同程度地影响评估质量和效益。军队院校教学评估应在院校管理部门统一组织领导下,根据任务要求,做到评估有计划、有准备、有组织、有控制、有措施,严格按照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和评估结果反馈的步骤进行。军队院校教学评估应按照准确把握评估目标、科学建立评估机构、严密论证评估方案、充分做好技术准备、拟制教学评估计划、采集整理评估数据、计算教学评估结果、撰写教学评估报告、深入分析评估结果、不断加强评估反馈的步骤进行。

三、把握重点,提高军队院校教学评估的有效性

(一)细化科目,科学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基于CIPP的军队院校教学全程评估模式将教学评估划分为教学计划、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估,应严格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为主”、“全面与重点相结合,重点为主”、“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动态为主”的原则构建评估指标框架,如图2所示。

基于CIPP模式构建军队院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具有以下特点:以决策为导向,强调服务性;以改进为目标,突出发展性;以过程为主线,具有全程性;以要素为对象,贯彻全面性;以整合为手段,具有灵活性。它不仅能为教学管理者呈现带有判别、鉴定性质的教学效果,还能指导院校训练部门及时获取相关信息,预防教学目标的偏离。在不断的监督、调控和改进中提高受训者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有结构的、有系统的、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可控过程。

(二)突出主体,积极完善教学评估监控模式

现行的军队院校教学评估强调以院校自评为基础,但主要以专家组进校考察结果为依据得出最终评价结论,具有选优的特点,评价模式具有奖惩性,导致院校过于重视评估的结论,而忽视了教学的过程,也导致军队院校在评估中存在“为检查而评估”的思想。军队院校管理部门应通过制度设计和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突出院校作为教学评估的核心主体的地位,将部队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主体,将受训者作为教学评估的必要主体,建立多元评估主体参与机制,积极完善教学评估监控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建立“一个中心、两个结合”的教学评估监控机制。突出院校党委以教学为中心开展工作的监控机制,坚持学员评教与教学督导评估相结合,校内监控与部队评估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党委议教评教、教学形势分析、教学检查和评教评学等形式,准确把握评估重点,决策改进评估思路,确保教学评估的效果。

二是突出院校在教学评估中的自我审核作用。要强化军队院校的主人翁意识,引导院校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审核、自我监控,发展其自我认识、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促进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是完善军队院校教学评估信息数据库。针对不同类型军队院校,建立教学评估信息数据库,将教学评估由临时性、运动式的检查转变为长期的、有制度保证的工作。通过数据的采集和管理,促使院校准确把握自身的教学基本状态,及时进行自我监控和自评管理,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三)强调实效,科学运用院校教学评估方法

基于CIPP模式构建军队院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并对评估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可以真实反映影响训练水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受训者能力素质向实战转化提供数据支撑。因此,应强调实效、着眼实际,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采取随堂跟课查课、网上测评、平时教学检查、岗位检验等方式,科学运用量化结果、系统支撑、优化流程的评估方法,使教学评估能够客观真实反映军队院校的教学水平。应贴近实战需要,满足科学量化、内容严谨、便于操作的要求,聚焦教学能力的提升,合理量化评估指标,科学运用评估方法,实现经验评估向标准评估、定性评估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估的转变。

(四)贴近实际,建立健全教学评估反馈机制

军队院校教学评估应完善教学评估反馈机制,根据评估反馈的结果,不断的修正教学目标,完善教学的编组、计划、指挥、控制、保障等各项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评估的持续改进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进一步规范军队院校教学评估结果登记统计和报告的制度,使评估结果能及时反馈到上级院校管理部门,从中找出影响教学水平的原因所在,为修改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分配教学资源、加强教学管理和做好教学保障等提供相关依据。

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学奖惩制度,将教学评估结果作为衡量军队院校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将考核成绩和综合能力提升情况作为受训者晋职晋衔、任免使用的重要依据,从而调动广大官兵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教学信息分析中心,为受训者建立教学档案,收集全军院校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分别由专业人员对教学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找出问题,提出对策,然后下发各军队院校,供教学时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1]潘武玲,高燕.第四代评价理论对新一轮军队院校教学工作评价的启示[J].海军院校教育,2012,(12).

[2]刘学程,张春润.基于CIPP的装备保障训练全程评估模式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1,(5).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是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进行评判的一种形式。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2003 年我国建立5 年一轮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以下简称本科教学评估) 制度以来, 由于事涉政府对各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和高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声誉问题, 教学评估工作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和“焦点”之一的同时, 一度也承受着诸如“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好大喜功”和“劳民伤财”等非议和压力。

一、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基本情况

(一)教育评估内容不全面

从范围上看,教育评估范围一般涉及院校、学科、专业及主题这几方面,院校评估是对高校所有活动进行的评估,内容包括教学、科研、管理、设施等;学科评估通常是对专业课程中某一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专业评估是对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进行评估;主题评估主要针对教育过程中某一特定主题的实施和效果。但是我国目前专业评估仍然处于探讨阶段, 针对教育过程的某一特定主题(如学生咨询工作的实施与效果)开展的评估更是少有涉及。其次,从办学类型与层次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办学层次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与专科四个层次,办学类型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远程高等教育等,目前的高等教育评估主要侧重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其他办学类型和教育层次的评估重视不足。

(二)教育评估主体力量失衡,政府强制性色彩浓烈。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开展,从评估标准、政策的制定到评估实施过程,以及评估结果的公布都是由政府一手包办,表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直接的行政控制,社会力量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作用不强。随着我国教育评估事业的发展, 一些专业性的相对独立的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相继产生。但由于目前还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评估市场无法真正开放。

(三)评估标准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我国目前的评估指标体系过于单一,与各高校的教学实践和办学目标适切度不高,既不能反映高等学校层次结构和类型的多样性,又不能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多样性;既不能反映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经历的不同,又不能体现学校生源的差异。指标的代表性与合理性不高,指标体系对一些不宜和不易量化的指标和观测点, 如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社会声誉等指标,缺乏相关的内涵说明和清晰的概念描述, 因此评估专家很难把握其区分度,给评估工作带来了不便。

(四)教育评估机构监督力度不强,专业性不够

我国教育评估机构从类型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民间机构。目前无论是官方的还是非官方的教育评估机构,都尚未有专业化的高校评估人员。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专家一般是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从各个高校抽调的教师与管理者,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组建,评估专家的身份只是一个临时性的身份。虽经过短期的培训,但其专业程度还远远不够,评估相关的理论与政策可以短期进行熟习, 但是评估过程中的访谈技巧及评估经验必须经过专业的锻炼和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而专家培训结束后又没有进行专家资格认证考核的工作,评估人员的确定把关不够严实,导致评估人员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了高等教育评估的质量和权威性。其次,评估专家的人员构成过于单一, 缺乏高等教育系统外部专家的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任务,因此,专家的来源需要多样化,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使整个评估过程更具权威性。

二、完善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行政审批越来越少, 各种评估越来越多,面对各种问题的不断涌现, 不管是国家还是普通高校, 探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对策已显得十分重要。

(一)消除传统文化对本科教学评估的负面影响

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不竭的创造意识和审慎的科学意识。当前,每一位评估工作者都应该在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敢于超越旧的观念。完善和发展一支真正懂得高等教育评估科学地精良的管理专家队伍,一批能有效地探索与发现高等教育评估科学规律并能付诸实践的一流学科专家、同时团结广大既懂评估科学又有完善评估技能的评估专家。要不断激发学校自我评估的积极性,由“要我评估”变为“我要评估”,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二)加强本科教学评估理论研究和国际交流

扩招和加入WTO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化教育相比,人才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也因而产生多个标准,这些变化需要相应的评估指标出台。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国际化,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的,特别是美国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以及更深刻的评估理论的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必然带来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化,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参照国际标准,融入国际高等教育评估主流,形成中国特色。

(三)明确政府、社会、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地位与作用

政府作为外部保证的重要主体,应加大宏观调控与监督力度,切实转变职能,将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一个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和权威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认可机制上来,并通过立法、拨款、奖惩、指导独立评审机构决策,任命部分评审机构决策人员等手段,主导和影响评估进程。高等学校作为内部保证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自我评价,不断调适高校内部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建立健全高等学校与社会、市场良性循环的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社会应在学校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民间性质的、有一定学术权威、相对独立的教育质量保证的社会中介组织,以利于调节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保证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这样以来,政府、社会和高校各司其职,有利于保证行政部门制定和执行高等教育政策的力度,调动社会各界与高等教育评估的积极性,增强学校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改进评估的技术和方法, 评估方案多元化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评估, 多采用指标体系及加权求和的方法进行。在对被评客体进行某项评估时, 仅把指标体系量化的做法,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应采取评估方案的多元化。比如在第一次评估时,对一些落后省份的学校和新建的本科院校, 可以采取标准低些的方案, 让他们先规范各种管理, 找准定位, 明确努力的方向就可以了。然后教育部根据评估时掌握的这些学校的实际情况, 督促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和检查力度。等到第二轮评估时( 5年一轮) , 再按全国统一的标准来严格要求。从而真正实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初衷。

三、结语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迅速发展, 虽然中国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但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正视自己的不足, 用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我们的大学,我们一定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逐渐向世界一流大学靠拢。就我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而言,成绩是主要的, 存在某些缺陷也不足为奇。本文以分析探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有关问题为出发点, 以有利于完善评估工作为目的。深切希望国家主管部门和教育界的同行们广泛听取和分析各种意见, 尤其是不同的意见, 重视评估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社会舆论, 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评估工作的内涵与形式, 使得评估工作越来越科学和完善, 越来越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指导教师:陶高粱)

参考文献:

[1] 陈玉棍. 教育评价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 周远清主编. 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学评估[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 王致和. 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4] 李小梅, 屈琼斐, 李延保. 试析本科教学评估的三重意义[J]. 中国高教研究, 2006(5).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8

关键词: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69-03

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就是指对评估客体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的社会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1]。本科教学工作的社会价值是其满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需要的程度,这些价值的统称就是社会价值,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就是对这些价值的满足程度进行判断和度量。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在我国已经实行了20年左右的时间,对高等

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是扭转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推进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的需要[2]。

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它的评估指标体系中体现出来,其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即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教师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与课程建设、质量管理、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教学效果等七项,一级指标之下又包括20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3]。自2003年实行五年一轮的周期评估以来,全国已经有几百所高校接受了评估,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得到了高校和社会的重视,虽然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存在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它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各种问题。这些主要问题既有来自评估主体的,也有来自评估对象的,可以说目前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显现出的主要问题存在于评估体系的各个环节。

一、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现状

(一)评估主体单一,政府行为占主导

现行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是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单一主体的外部评估,实际进行评估的高校评估专家所代表的是政府而并非高校,评估专家要对政府负责,却不需要对他们所服务的高校负责。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虽然能够充分体现国家的教育价值观,在高校中具有较高的权威,但是高等教育的实际投资者和举办者依旧是国家和政府,这就表明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实行的是“自己评估自己”,显然这是不够科学的,同时也极易产生评估结果不够客观的问题。此外,单一化的评估主体阻碍了社会参与到教学评估中去。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最终去向终究是社会中的各种职业和岗位,也就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拥有的绝对权威的单一主体评估制度缺少了社会各界的参与,因此评估的过程和结果都很难客观地反映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实际诉求。政府行为占主导地位抑制了其他评估力量的出现,也使其他评估者的地位和威信面临巨大的挑战[4]。

(二)元评估缺失

所谓的元评估与心理学上的“元认知”有相似的概念,指的是对评估本身的评估,即对评估活动进行评价。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元评估制度,换言之,我们国家目前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属于“一枝独秀”,没有相应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对评估体系本身进行评估。元评估对改进评估质量、维护被评人的合法权益、达成评估目标具有积极作用。元评估是对评估的评估,所以它本身就具有批判精神和再认识的特性,因此元评估的缺失容易导致评估本身形式化、刻板化,缺少发展性和与时俱进的优越性。

(三)评估对象心态失衡,功利化取向严重

20世纪90年代初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条例》指出:教育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目前高等学校对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都极为重视,这一方面说明高校希望通过评估使得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得到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展现出高校急功近利的一面。评估结果往往与学校的声誉、生源、经费等相关联,因此很多高校极其看重评估的结果,而忽视评估过程,为了能够获得较好的评估结果,将评估的指标体系逐个分解,对照自身进行细致化、分工化的改进和提升。这种做法看起来针对性强、效率高,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存在的不足之处,甚至使得某些高校大兴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之风,造成高校之间盲目攀比。这种失去了正确对待评估的态度和做法必然与教育部提出的“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基本原则相违背。

(四)评估结果区分度低

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结果是各个参与评估的高校最为关注的部分,评估结果通常是以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形式进行等级划分的。目前我国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结果不仅存在公布不够透明且迟缓的问题,造成评估结果对高校的激励作用减弱之外,评估结果的分布也不够合理。一个科学合理且具有较强的正向激励作用的评估结果应该是符合正态分布的,但据统计,2003

年和2004年评为“优”的学校约占52%,评为“良”的学校约占39.7%,合格的学校只占8.3%;2005年评为“优”的学校约占70.6%,评为“良”的学校约占24%,合格学校占5.4%[5]。由此可见,评估结果并不呈正态分布,区分度较低,被评为“优”的学校比例相当高,较低区分度的评估结果使得评估本身应该发挥的激励和评价功能大为减弱,这也不免使人怀疑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五)评估信息来源渠道单一

政府行为占主导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主要采用的是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单向性评估方式,以学校自评为基础,由学校自己来准备并提交评估所需的材料。评估信息主要来源于学校,之后由评估专家组成评估团队,采用“听、看、查、议”四种方式到应评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专家组的实地考察也是基于学校所提供的材料进行,专家组在学校提供的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开展验证工作。由此可以看出,评估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学校自身,而包括社会声誉、校友成就、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贡献等的信息基本上没有畅通的渠道可以获得[6]。美国教育评估专家肯尼思曾说过:“多渠道的信息来源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因此,评估信息来源单一也是造成评估结果真实性和有效性程度降低的重要原因。

(六)评估标准同一化,缺乏分类指导性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重点,要办出各自的特色。目前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虽然在灵活性上有所体现,例如针对医学院校有不同的评价指标,即兼顾了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异性,但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校依旧采取相同的评价标准,忽略了高校的层次性。我国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标准会不自觉地向一流和名牌看齐,使得很多地方院校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攀高,不仅造成了学校发展方向上的困扰,也丢失了自己的办学特

色。此外,盲目地追求图书、师资、设备等硬件指标的达标,使得很多发展历史较短、办学基础薄弱的学校饥不择食,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简言之,评估指标体系的分类指导性不强,区分度不高,压抑和限制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发展。

(七)评估过程缺乏完整性

广义的评估过程应该包括学校的自评阶段、专家实地考察阶段与最后的整改阶段。但从评估主体到评估对象以及社会其他主体来说,基本上都关注评估的结果,忽视了评估的整改阶段。评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评估的过程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使其根据评估报告做好整改工作,评估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应是整改,而并不是为了标榜某所学校。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评估的整改阶段极易被忽视,有着虎头蛇尾之嫌,往往会出现以“掩盖”代替“整改”的现象,甚至新一轮评估发现旧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高校也没有遵守“以评促建”的基本原则,反倒是出现了“重视评估、忽视建设,重视评估前工作、忽视评估后工作”的不良倾向,使得整个评估过程缺乏完整性。

二、改进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对策

(一)建立中介评估制度,扩大社会参与度

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由谁来进行才能够做到更加客观、有威信、有说服力是开展评估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关键问题。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最终的去向终究是社会,也就是人才培B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社会参与到评估中去是保证评估结果客观、有说服力的重要手

段。引入中介评估制度将是符合国家高等教育评估发展方向的正确之选。中介评估制度一方面能够使评估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规避目前“自己评价自己”的弊端之外,还能够拓宽评估的信息来源渠道,有利于获取来自社会各界的信息。中介评估制度的引入必然敦促元评估制度的产生,为了保证中介评估机构的有效运作,必须不断地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同时它还起到了监督、批判和再认识的作用。中介评估制度的建立将为学校和社会各界之间的直接交流打通渠道,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完善评估制度,减少形式主义

针对评估工作中出现的盲目攀比、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必须进一步完善评估制度,以减少和杜绝此类不良现象的产生。首先,要确保评估资料的公正与公开透明,定期对参评高校的自评资料进行公布,让社会共同监督其真实性;其次,评估专家进行实地考察阶段必须严格遵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纪律的通知》中的相关规定,保证评估过程的清正廉洁,避免弄虚作假。此外,对待弄虚作假的态度应该是严肃的,一旦存在并发现高校弄虚作假,必须给予相应的处罚,避免评估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从而确保评估本身的科学化、公正化。

(三)严格执行评估标准,确保评估结果的权威性

评估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取决于评估机构执行评估标准的严格程度,评估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也决定了评估工作本身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评估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优秀的比例远高于良好合格的比例,令人质疑其结果的真实性。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规定了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进行评估的专家组应该严格执行评估标准,严格执行评估程序,努力使评估结果趋向正态分布,做到公平与公正。此外,应该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互相补充定性或定量难以评定的部分。只有当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得到保障时,评估结果的权威性才能提

高,评估结果所具有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四)加强差异性指导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已经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格局,因此高等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也应该是分层次、多样化的,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多样化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标准有着明显的单一化倾向,没有很好地区分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大学。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发展方向和目标不尽相同,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应该是在重视普遍性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既保证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给予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校更加广阔的空间来发展自身特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校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同时有利于减少盲目攀比等的不正之风。

(五)高度重视整改工作,巩固评估建设成果

整改阶段是评估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基本原则的关键步骤。首先,评估主体要把高校的整改工作纳入到教学工作评估的考察内容之中,建立起回访和监督制度,敦促学校做好整改工作;其次,评估对象即高校要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增强自律意识,建立高校自己的监控和评估机制,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热情,增强师生的认同感,从而在根本上加强学校的整改工作的实施。整改工作的切实推进将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得到改善和解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才能实现更高的办学目标、培养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

三、结语

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已经开展了20年左右的时间,它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与教育相关的任何事宜,作为研究者来说都必须做到一丝不苟,甚至是吹毛求疵,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从评估主体到评估对象,从评估过程到评估结果都有着不尽如人意之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看似处于教育工作的最后一环,但实际上评估工作应该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为了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问题的解决将会切实影响本科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改善和继续深入开展。评估工作应该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基本原则,注重元评估机制的建立。只有真正做到这20字方针,才能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与社会的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学校实际工作状态与确定的目标相符合;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与确定的目标相符合“三个符合度”[7]。

参考文献:

[1][2]许茂祖.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有关问题[J].交通高

教研究,2003,(1).

[3]张燕萍.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研究述评[J].理工高教研

究,2007,(3).

[4]李树谋.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高教论坛,2007,(3).

[5]刘智运.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理性思考[J].高教

发展与评估,2006,(6).

[6]朱永江.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发展

与评估,2006,(4).

[7]周远清.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学评估

上一篇:网络安全的本质范文 下一篇:能源危机的背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