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6:20:48

动力技术论文

动力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市场结构

一、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动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企业规模存在着扩大与分散两种趋势,对于到底什么样的规模能使企业更有技术创新的动力,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熊彼特(J.A.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认为垄断利润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目标,垄断的存在是企业家愿意投资于创新的前提。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进一步论述了大企业最适合于技术创新的观点:首先,垄断或大企业能够承担创新风险,而且对垄断利润的预期可以成为创新的激励机制;其次,技术创新是竞争的一个要素,大厂商的引进技术创新并不消除竞争,反而因厂商追求创新而增强了竞争;第三,完全竞争下的小厂商不可能为R&D支付最佳费用,而大企业却可以开发和利用R&D成果。

谢勒(Scherer.F.M.)等人的观点完全相反,他们认为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最大,理由是:首先,大企业在试图形成垄断力量的过程中确实会从事技术进步活动,但是垄断地位一旦形成,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行为就会逐渐消失,市场支配能力反而成为限制技术创新的障碍,因此竞争才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其次,大企业所拥有的大规模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也会成为劣势,如决策过程的低效率、技术开发人员之间的相互掣肘、管理层对某些独特的创新活动的忽略和不支持;最后,实践表明,在许多产业中,小企业能对技术进步做出重要的贡献。

德姆塞茨论证:创新前垄断企业限制产量对于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创新动力会更大。德姆塞茨通过经济学证明得出如下结论:市场规模较大的垄断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要大于市场规模较小的竞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卡尔松(B.Carlson)在研究新技术引入对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影响时认为,技术进步降低了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这表明在中小企业中出现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克鲁格曼(P.R.Krugman)提出,技术创新或开发型技术进步可以在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中出现。

二、市场结构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

市场结构是指“构成市场的卖者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集团之间等诸关系及特征,是影响竞争和垄断的性质和程度的市场性”,它反映着企业在市场上的交易地位和相互关系,体现了企业之间垄断和竞争的基本关系。在现代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根据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3种类型。

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竞争是市场运行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连续性的企业技术创新和赶超,推动着产业生产技术向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市场竞争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命运和发展前途,它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消耗,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会带来竞争的无序性,这种无序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无偿模仿受到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侵害发明者或所有者的利益;利用虚假标识,损害其他竞争者的商业信誉;窃取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以低于成本水平的价格销售商品等,其结果会使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受到侵害,降低创新活动的期望价值,从而导致创新者减少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有碍于企业技术创新。

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从有利的方面看,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形态具有刺激技术创新的作用。专利是形成垄断的一种原因,企业只要创造了一种新产品、劳务或新的加工技术并获得了专利,就会形成对这种产品、劳务或加工技术的垄断;同时,只有对创新进行专利保护,授予创新者以垄断权力,才能促进创新。这是因为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通过专利形式给予创新者以垄断排他性的权利,使创新者在一定时期内享有创新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然而,在完全垄断的市场条件下,一个厂商控制着全部的市场供给,并直接决定着价格,没有别的厂商与之竞争,因而垄断厂商没有丝毫动力与压力去进行技术创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技术创新也并不活跃,因为众多的竞争者中,没有哪一家厂商更占优势,可以控制更多的市场份额,因而其技术创新的可能收益不大,但却面临极大的风险,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

3.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可分为竞争推动型和垄断推动型两种。如果只存在竞争推动的技术创新,没有超额垄断利润的诱惑,那么创新活动就很难出现,因为人们都想做风险小和成本低的模仿者,而不愿意做风险大和成本高的技术创新者;反之,如果只存在垄断推动的技术创新,缺乏竞争的压力,那么创新活动到一定的阶段就会消失,因为企业已经独占了垄断利润。所以,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既有竞争对手的威胁,又有能维持技术创新的持久收益,才可以有效地把竞争推动的技术创新和垄断推动的技术创新综合起来,共存共荣,积极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因此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形态是中小企业最能产生技术创新动力的最佳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下,相对垄断者之间激烈的竞争迫使他们不得不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以防其市场份额的丢失;垄断者相对众多小型竞争者的优势,以及其对市场的相对控制使其从技术创新中获得垄断利润成为可能。

三、改善市场结构,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期,在制定产业组织政策过程中,要更加重视规范企业行为,培育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完善各种相关制度,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1.打破自然垄断性行业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在一些自然垄断性行业中放松了管制,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然而应该看到,我国自然垄断性行业的开放还远远不够,即使引入了竞争,竞争机制也不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要从根本上促进我国自然垄断性行业的技术创新,必须首先在政府管理体制上做出重大变革,改变政企合一的体制,打破管制机构与被管制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次,鼓励多家公司进入并开展竞争,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三,对于仍需管制的领域,应引入激励性管制方式,以刺激垄断企业提高效率。

2.规范和控制非垄断行业的竞争。中国加入WTO后,民族工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要建立一个开放、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进行公平竞争,而不是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形态。我国目前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在强化行政管理的同时,应大力推进市场竞争的法律规范工作,防止因为无序竞争而阻碍企业的技术创新,导致市场和社会的混乱。

3.实施专利制度,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从长远看,专利垄断的有限性必将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正是靠专有权这种垄断性的存在,延迟了模仿者进入市场的时间,为技术拥有者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动力,因此,必须对技术创新予以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假冒行为和地方保护主义。

4.鼓励企业合作、合并与兼并,实现科研开发规模经济。针对我国工业企业95%以上规模小、自有资金有限、无力搞大的突破性开发项目的特点,政府应鼓励企业合并,组织同行业的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扩大规模、多方合作搞技术创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以技术股的形式,与企业联合开发应用新技术,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设备和资金上的优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实现科研与开发的规模经济。在维护自由公平竞争与利用规模经济间寻找最佳的结合点,既不能因反垄断过度而伤及规模经济效益,又要防止因合并的失度而妨碍自由公平的竞争,以达到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肯尼斯·W·克拉克森,罗杰·勒奋瓦·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2]Scherer,FM,Roses,D.Industrialmarketstructureandeconomicperformance[M].Houghton,1990.MifflinCompany,Boston.

[3]Demsetz,H.IndustryStructure,MarketRivalryandPublicPolicy[J].JournalofLawandEconomics,Vol.1973.

[4]AcsZJ,AudretschDB.InnovationandSmallFirms[M].MassachusettsLondon:TheMTTPressCambridge,1990,P60.

动力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定桨距空气动力制动的控制

对于定桨距机组,空气动力制动装置安装在叶片上。它通过叶片形状的改变使风轮的阻力加大。如叶片的叶尖部分旋转80°~90°以产生阻力。叶尖的旋转部分称为叶尖扰流器,使叶尖扰流器复位的动力是风力机组中的液压系统,液压系统提供的压力油通过旋转接头进入叶片根部的液压缸。叶尖的扰流器通过不锈钢丝绳(图中未画出)与液压缸的活塞杆相联接。当机组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在液压系统的作用下,叶尖扰流器与叶片主体部分精密地合为一体,组成完整的叶片,起着吸收风能的作用;当风力机需要制动时,液压系统按控制指令将扰流器释放,该叶尖部分旋转,形成阻尼板。由于叶尖部分(约为叶片半径的15%)在风轮产生功率时出力最大,所以作为扰流器时,叶尖产生的气动阻力也相当高,足以使风力机很快减速。一种定桨距机组液压系统。

变桨距、偏航驱动与制动

液压变桨距系统风电机组变桨距的目的主要是功率调节。液压变桨距系统的组成如图7所示。从图7可见,液压变桨距系统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由桨距控制器、数码转换器、液压控制单元、执行机构、位移传感器等组成。在液压变距型机组中根据驱动形式的差异可分为叶片单独变距和统一变距两种类型,单独变距用的三个液压缸布置在轮毂内,以曲柄滑块的运动方式分别给三个叶片提供变距驱动力(图略)。统一变距类型通过一个液压缸驱动三个叶片同步变桨距,液压缸放置在机舱里,活塞杆穿过主轴与轮毂内部的同步盘连接,动力部分由电动机7、液压泵5、油箱1及其附件组成。变距机构的控制风力机叶片的“开桨”和“顺桨”,在机组运行和暂停的工作状态实现位置控制。在机组关机和紧急关机时实现速度控制。还有一种电液结合的变桨距系统。电-液变桨距机构原理图。由图可见,本系统用交流伺服电动机驱动可双向转动的定量泵,定量泵直接驱动液压缸。通过改变电动机的旋转方向、速度和运行时间来控制液压缸的运动。偏航的驱动与制动液压系统还可以用于偏航的驱动与制动。由于风向经常改变,如果风轮扫掠面和风向不垂直,不但功率输出减少,而且承受的载荷更加恶劣。偏航系统的功能就是跟踪风向的变化,驱动机舱围绕塔架中心线旋转,使风轮扫掠面与风向保持垂直。机舱在反复调整方向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沿着同一方向累计转了许多圈,造成机舱与塔底之间的电缆扭绞,因此偏航系统应具备解缆功能。也有的风力发电机组利用偏航进行功率调节。偏航驱动系统与变桨距驱动系统类似,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其组成和工作原理。由图可见偏航系统由控制器、功率放大器、执行机构、偏航计数器、传感器等部分组成。偏航系统的执行机构一般由偏航轴承、偏航驱动装置、偏航制动器、偏航液压回路等部分组成。偏航制动控制的功能是控制偏航制动器松开或锁紧;为避免风力发电机组在偏航过程中产生过大的振动而造成整机的共振,偏航系统在机组偏航时必须具有合适的阻尼力矩。阻尼力矩的大小要根据机舱和风轮质量总和的惯性力矩来确定。此阻尼力矩由液压系统提供。

温度控制及利用

动力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通过市场竞争后,为了确保不断发展壮大而表现出对新技术的强烈需求。②技术推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发展本身推动着将技术发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技术成果产生后,技术供给本身会导致技术需求的推动力。技术推动力发源于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研机构通过研究将技术发明转化为农业技术成果,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只是技术推动力的一面。另外,农业技术成果产生后,会促进技术需求的产生,这是技术供给导致技术需求的推动力。③各级政府推动力。虽然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是技术创新动力要素的主要方面,但政府推动力在其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对社会、科技、产业和区域发展的规划,以及制定关于科技规划、产业规划及促进其快速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都可能成为启动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技术推动力、需求拉引力以及政府推动力三者共同作用是导致成功的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宏观环境要素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宏观环境要素是指在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所处的环境中,促使创新动力形成和增强并影响创新动力相互作用的各种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要素、社会方面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从经济学角度看,主要包括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与法制环境[3]。

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分析模型构建

从理论上讲,各级政府具有雄厚的财政资金和强大的组织宏观调控能力,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资金保障、政策环境和坚强的各级政府策动力,承担一定的技术创新风险;研究开发机构在人才资源、技术设备和技术开发能力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可以形成促进技术创新的强大推动力;农业企业(农户)依据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要求,则具有较强的创新需求和愿望,能切身感受到市场需求的拉引力。各级政府、研究开发机构和农业企业(农户)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农业科研基础是由各级政府与研究开发机构相互合作相互作用产生的;研究开发部门与农业企业(农户)密切合作,通过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企业(农户)形成了新的生产力,给农业企业(农户)带来较好的效益;各级政府主要通过制定相关创新政策和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励创新主体的供给与需求。以上三者的协同作用域就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实现域,实际体现了技术创新的过程本质上是必须同时满足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的三项集优过程。另外,技术创新动力要素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技术创新系统的动态性和发展性[4]。构建了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分析模型。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分析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是个有机整体,各动力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动力要素的“缺元”,都会对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造成影响。总体而言,动力“缺元”情况主要有以下3种。①农业企业(农户)动力“缺元”。即形成“各级政府—研发机构”的二元动力系统,系统动力来源于各级政府的策动和研发机构的推动,(1)中的图形GROS表示了动力大小。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农业企业(农户)的弱小,如技术资金少,创新能力弱等,相比而言各级政府的创新能力强大。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就处于这种二元创新动力结构。技术创新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市场拉动不足、供需脱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农业企业(农户)对技术需求不足,缺乏创新激情是其主要弊端。②研发机构“缺元”。即“各级政府—农业企业(农户)”的二元动力系统,各级政府策动和农业企业(农户)需求的拉动是动力系统的主要动力来源,(2)中的图形GEOS表示了动力大小。这种技术创新实际上不能产生现实生产力,原因是研发机构缺元,无提供技术创新成果的主体,这种技术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其主要特征是农业企业(农户)靠简单追加劳动资本促进农业发展,而无先进的技术支撑,农业经济只能呈现粗放外延式增长。现实情况下这种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不可能存在。③各级政府“缺元”。即“研发机构—农业企业(农户)”二元动力系统,系统动力主要依靠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3)中图形REOS表示动力大小。这种动力系统在我国一般不可能存在。其特征为过度重视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社会效益,易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市场秩序混乱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社会问题。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三元协同动力机制模型的建立从系统学理论的角度看,以上3种二元动力系统都属于远离平衡态的不稳定系统结构。因此,为寻求系统的平衡,技术创新主体系统会通过自组织,使系统内部要素逐步趋于平衡状态,从而形成稳定的三元动力结构系统。(2)中的图形GREOS表示了三元动力结构的动力大小,可以看出三元动力结构是在各级政府策动的情况下,由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协同而形成的。三元动力协同作用下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实际上,在三元动力系统中,内部系统要素的充分协同作用可以协调各方的矛盾,求得系统整体的同一性,从而调动系统要素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其产生互补效应,最终减少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降低外界环境资源的消耗,增大技术创新实现的可能性和优势。就技术创新的实践来看,创新系统各动力要素的协同已成为一种趋势,协同在某种形态下实际上表现为创新主体系统及动力要素之间的整合。20世纪20年代以来,独立研发机构和独立发明者不断减少,研发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建重点试验室不断增多,这一现象验证了技术创新动力要素协同和整合的趋势。此外各级政府与企业、各级政府与R&D机构之间的不同形态的协同趋势也在不断加强。

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主导模式选择

动力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征文范围

1.1CAE当前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

(1)计算流体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仿生力学、爆破力学等新进展;(2)新材料与新工艺、生物材料、微纳米、复合材料的CAE应用技术;(3)高性能计算与CAE;(4)智能化CAD/CAE集成;(5)多学科、多尺度CAE仿真技术;(6)可靠性分析与CAE工程稳健设计;(7)非线性有限元进展及应用;(8)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技术.

1.2CAE专项技术应用探讨

(1)产品结构强度分析、疲劳寿命分析、振动及噪声仿真分析、碰撞仿真;(2)机构动力学、多体动力学与控制仿真技术;(3)跌落以及冲击、多物理场耦合分析;(4)结构轻量化设计与拓扑优化技术;(5)先进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技术.

1.3CAE的平台技术与应用

(1)虚拟产品开发平台;(2)分布式仿真平台技术与协同仿真;(3)产品研发仿真流程和数据管理平台建设;(4)企业级仿真和多学科联合仿真.

1.4CAE技术的行业应用与解决方案

(1)CAE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工业中的应用;(2)CAE在海洋工程、核工业及特种行业的应用;(3)CAE在汽车制造、铁道机车行业中的应用;(4)CAE在装备制造及通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5)CAE在电子、材料、土木工程、生物科技中的应用;(6)CAE技术在国家重大工程与装备中的应用.

1.5CAE技术的人才培养

(1)社会对仿真分析工程师的需求及要求;(2)高校CAE课程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3)社会科技中介及培训机构的CAE人才培训项目开发.

2征文要求

(1)围绕主题内容、充实、数据准确、文字通顺,字数在5000字以内,未在正式刊物发表;(2) 会议收录论文,不收取任何费用,仅供业内人士交流参考;(3)文章的格式编写要求请访问.cn或;(4)论文结束页后另附论文全部作者详细信息,包括作者职称、学历、职务及主要专业方向,联系方式,并标明按上述5个专题论文应属的类别;(5)论文请务必在7月10日之前发送到()邮箱里.

3论文评审

组委会将组织专家组对征集的论文进行严格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向论文作者发出录取通知和参会通知,并选出优秀论文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优秀论文将推荐给专业刊物正式发表.

4联系方式

如需了解年会详细信息,请致电010-88145675/51717085/62024309或发E-mail()咨询.

动力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全国百优;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44-02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与能源转换和利用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下设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6个二级学科。是国民生产生活和科学、文化活动的动力之源,也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动力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及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该专业教育的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代表本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因此,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下面以1999年至2013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基本素材,[1]分析讨论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授予单位比重分析

从1999年到2013年,共有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们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等8所高校,各高校所占百分比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西安交通大学29%,浙江大学25%,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各占11%,上海交通大学7%,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各占3%。除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之外的其余6所高校都被列为国家“985”和“211工程”高校,占75%。据此可以看出“985”和“211工程”高校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都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的热能工程和江苏大学的流体机械及工程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依托“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上述学校及学科几乎囊括了所有入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此可见,“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此外,北京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江苏和浙江是经济发达地区,汇聚了大量的相关人才。优秀生源充足,这一优势也是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学科比重分析

表1 工学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学科门类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三个门类,其中工学包含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内的21个学科类,共79个专业。历年工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平均每年入选论文占入选总数的37.9%,同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总数在所有大学科中排名第一。

图2是本一级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所有学科优秀博士论文中所占比重的柱状图。从图2中可以看到,1999~2001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出现较大下降,2001~2003年占比又逐年上升,2004年到2006年占比回落到1%左右,2007年到2009年期间波动比较大,2009~2012年则稳定在2%附近,2013年占比达到3%。

参考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工学学科中所占比重及工学在全部学科中占比的柱状图(图3)。可以看出,工学占比虽然略有波动,但大体而言比较平稳,维持在38%左右,本学科在工学中的占比在3.8%左右波动。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对本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占比影响较大,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高的1999年、2003年、2007年及2013年上述两高校均有入选论文,而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低的2001年、2002年和2008年则上述两高校均没有入选论文。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两校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领头羊,在学科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论文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是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对于论文影响因子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

图4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注:这里只统计优博获得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的影响因子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本学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数量偏少,在统计分析的105篇论文中,影响因子超过3.5的有8篇,占总数的7.62%;影响因子在3.0~3.5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2.5~3.0之间的论文5篇,占总篇数的4.76%;影响因子在2.0~2.5之间的论文有30篇,占总篇数的28.57%;影响因子在1.5~2.0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1.0~1.5之间的论文3篇,占总篇数的2.86%;而影响因子低于1.0的论文数量为45,占总篇数的42.86%,占比还是比较大的。

本学科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偏少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特点有关,由于本学科是传统的工科学科,研究的新兴热点相对理学学科不会太多。因此与大多数工学学科一样,整体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不会太高。因此,大多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研究发表在影响因子低于1.0的学术刊物上。同时,由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强调创新性,这可以通过在高水平高影响引因子的学术刊物上有若干代表性的工作发表来体现,这样的代表性论文不会太多。因此,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影响因子3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多。

四、二级学科及作者性别分析

1999年至201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28位作者中,有14人在博士期间攻读工程热物理,占到优博论文作者的一半;攻读热能工程的有6人,占比为21%;4人攻读制冷及低温工程,占比是14%;2人攻读流体机械及工程,占比7%;能源环境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的各一人,分别占比4%。各专业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

同时在这28人中,男性人数25,占总人数的89%。女性人数3人,仅占总人数的11%,男女比例差距较大。

由此可以发现,若假设所有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具有相当的智力水平和勤奋程度,其导师的指导水平也相当,则可说明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最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或者说,该二级学科由于涉及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较多,研究偏基础,产生创新性突破的可能性相对其他二级学科较大。此外,男性优秀博士作者数远较女性作者大,则说明了本学科男性在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中的普遍表现高于女性。

五、指导教师分析

本学科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在22位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22位指导教师中,有17人指导出1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指导出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指导出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表2是历年指导教师的平均年龄。这22位导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一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时的平均年龄是57.5岁。50~59岁和60~6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分别是5人和10人,其次是40~49岁的有3人,70~79岁的有2人,40岁以下的有1人。

由此可见,从全国优秀博士指导教师所指导优秀博士数可以看出其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水平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同时,大多数年份的指导教师平均年龄在60~66岁,可以看出一般这个年龄段的研究学者其学术水平和造诣容易达到最高点。

六、总结

本文通过对本学科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获得了本学科高层次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整体情况。如本学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情况及分布,“985”工程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贡献,本学科在工学及其他学科中的相对水平,本学科的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分布,二级学科的特点以及研究生导师的年龄分布等相关情况。使读者能够通过本文了解本学科高水平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现状,为相关人员制订合理学科发展规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 历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EB/OL].http://www.china

动力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毕业设计模式 开放实验室 本科生导师制 混合型研究团队 科技竞赛

Reform and practice on graduation desig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Li Yanxia, Zhang Hongguang, Liu Zhongliang, Wang Yan, Yao Baofe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Abstract: It is one of important measures for graduation project in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By adopting a series of method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graduation project, taking "0.5+0.5" graduation project mode, opening laboratory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undergraduate's tutorial system, hybrid research group, science & technology contest, the quality of graduation project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graduation project mode; opening laboratory; undergraduate's tutorial system; hybrid research group; science & technology contest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大学校园生活的最后学习阶段,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系统梳理以及创新性的运用和提高。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需要相对独立地从事一些系统化的学术活动。毕业设计(论文)应能充分表明学生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担负专门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或潜质。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生获得相应学位的必要条件。所以,毕业设计(论文)对于学生个人、教师及学校而言均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始建于1960年,是建校初期开设的首批本科专业之一,一直非常重视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近年来,我们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并收到明显成效。

1 “0.5+0.5”毕业设计模式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不要做?如何做?”是高等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减少学生求职、毕业实习等因素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冲击和不利影响,避免由于时间紧张而出现走过场和流于形式的现象,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着“早动手、早定题、全程抓、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时间提前至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其他学生提前至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所谓“0.5+0.5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即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在完成正常课程学习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0.5年,分散方式);在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学生集中时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0.5年,集中方式)。

2 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的主要配套措施

2.1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化和人性化

本专业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末由指导教师初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初,面向全体学生公布选题,学生填报志愿,师生双向选择,为每名学生落实指导教师,每名教师指导学生不超过5人;在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初,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课题进行适当调整;本专业的全体教师定期沟通和交流,针对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群体优势和集体智慧;注意因材施教,尤其要关心学习基础差、心理脆弱等学生的情况,确保师生间的顺畅沟通与交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时,其指导教师要回避;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均要向专家说明给学生评分的客观依据,以确保公平、公正。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源主要有3方面:(1)由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教师根据自己的科学研究任务、教学研究任务等,提出适当的题目。(2)由学生提出,与教师共同协商。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结合专业特点,依据科技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等提出适当的题目,需要由指导教师把关。(3)社会和用人单位提出,由社会、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商讨,提炼出适合的题目。要求一人一题,真题真做。师生要互相了解,学生要对课题有了解,避免盲目选题。教师需要填写“北京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申报表”并且对学生,指导教师在全程需要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要求每周至少两次当面指导学生并如实记录)。

师生双选后一周内,在师生协商和讨论的基础上,由指导教师填写并向学生下达“北京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内容要适当,任务书视为一种契约或约定,中途可微调,不提倡大调整。对学生的要求是:踮起脚来有把握,跳起脚来有希望。毕业设计(论文)任务注意分层分类,在成绩上要有所反映,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选题内容和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确定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实验室和图书馆资源,进行文献和资料查询工作,利用2~3周时间,完成填写“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开题报告表”并进行答辩工作,答辩方式由相关指导教师灵活掌握。填写开题报告最重要且最基础的任务之一是要求学生学会文献检索与文献综述或专题调研。通过开题报告,学生需要搞清几个重要问题:(1)为何做?(2)做什么?(3)如何做?(4)现有基础。(5)有利条件。(6)风险与困难。(7)预期效果。只有通过开题报告答辩环节,学生才能正式进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阶段。

在毕业设计(论文)中期阶段,学生需要填写“北京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学生自查表”并进行中期汇报。中期汇报的目的在于督促和提醒师生,对于师生双方都是约束和激励。学校和学院对中期汇报的情况进行抽查,抽查比例约为学生总数的10%,并且会追踪到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结束。

在毕业设计(论文)结束阶段,学生毕业设计说明书或毕业论文书写格式遵照“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并需要填写“北京工业大学学生申请答辩表”;指导教师填写“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评分,占最终成绩的20%。

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一周,学生将印刷和装订完毕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或毕业论文以及外文文献翻译提交给两位本专业教师评审,每位教师都填写“北京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评审表(评阅人用)”,每位评审教师的评分占最终成绩的15%。指导教师需要尽职尽责地指导学生准备答辩材料和答辩PPT。

学生需要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本专业的多名教师组成,每名学生用PPT陈述毕业设计(论文)工作20分钟,答辩委员会提问10分钟,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的答辩情况为学生评分(占最终成绩的50%),填写“北京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评审表”并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答辩结束后,学生应交回所有资料(包括设计说明书、图纸、论文、阶段资料、实验原始记录、译文、软件文档等),由专人整理后提交学院存档。

指导教师应注意将管理的制度化和人性化结合:(1)讲职业道德,真心待学生,有耐心、切忌急躁。全体教师都要起到班主任的作用,将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还要关心学生的就业和思想、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真正成为能够与学生交心的良师益友。(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3)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对学生指导得法。(4)引导能力突出的学生总结凝练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让学生在科研论文、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方面有所收获,这也是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的延续。

2.2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场所

我校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每年承担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内的大量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2 000万元。本专业依托上述科研教学平台,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课堂教学内容、课外科研训练项目、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全部无条件对本科生开放,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本科教学的基础平台和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场所。例如:2005级本科生宋杰静同学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进入冯能莲教授实验室,作为骨干成员与研究生一起参加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取得了华北赛区二等奖的好成绩后,从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开学伊始,就结合参加科技竞赛的内容和冯能莲教授实验室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2009年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特优毕业设计(论文)奖,最终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免试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2.3 实行四年一贯制的本科生导师制,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新生入学伊始,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为每名学生确定一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成为学生思想、生活及学业、人生规划的导师,也要成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这为毕业设计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形式,张红光教授指导的2006级本科生田小飞同学在前期参与“星火基金”项目的基础上,负责申请的项目于2008年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以此为契机,该同学进入导师的实验室进行了大量的自主实践和科研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并获得2010年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特优毕业设计(论文)奖,其毕业设计(论文)成果也为指导教师科研工作和课题申报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

2.4 组织混合型研究团队,孵化了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成果

本科生直接进入教授学术团队,与导师(教授或教师)及研究生形成一个整体:一起开会讨论,一起设计方案,一起实验分析,一起撰写论文,一起经历挫折,一起分享成功;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本科生也成为导师和研究生的得力助手,为导师尤其是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帮助,有效地缓解了研究人员紧张的压力,实现了教学相长。混合型研究团队的组建有利于导师从本科生中及时发现好苗子,尽早有针对性地培养,成为日后高水平研究生的重要来源,使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双丰收。2006级本科生韩雪娇等与2008级硕士研究生白小磊共同组建“内燃机燃烧基础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燃烧基础试验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并总结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1篇、发表会议论文1篇,参与5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项。2007级本科生王欣与相关研究生组建研究团队,总结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所撰写的论文"Experimental study on factors affecting lean combustion limit of S.I engine fueled with compressed natural gas and hydrogen blends"于2012年1月在本专业高水平国际期刊Energy(SCI检索,影响因子3.565)上发表,另以第1作者身份发表EI检索中文期刊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一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EI检索)、国内会议论文2篇。

2.5 组织科技竞赛,丰富了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来源

本专业作为具体组织和承办单位,发起并组织了多届“北京工业大学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通过该活动,不仅使学生亲身践行了“低碳”和“节能减排”理念,而且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并且极大地丰富了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来源。近5年,本专业本科生获得部级科技竞赛奖励12项(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鼓励奖2项),省部级科技竞赛奖励3项,校级科技竞赛奖励40余项。其中,很多学生结合竞赛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内容。例如,2007级本科生刘海等同学参加了2010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其参赛作品“气压混合动力概念车的设计与试验研究”荣获全国特等奖,刘海同学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也与其参赛作品紧密相关。2008级本科生魏宝建等结合其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内容,参加2011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并获得三等奖,之后携其作品“电液混合动力概念车”参加了2011年第六届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栏目于2011年11月12日做了专门的电视报道并现场采访了魏宝建同学,《北京青年报》于2011年11月14日进行了专门报道。

3 效果与思考

通过改革,毕业设计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受到校内督导专家和校外盲评专家的肯定。自2007年至2012年,每年都有1名同学获得“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特优毕业设计(论文)奖”,获奖比例远高于学校的平均比例。得益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锻炼,本科生毕业时,每名学生至少有4个理想的职位供选择,就业率达到100%,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受到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京汽车研究总院和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等主要用人单位的肯定。2012年,本专业结合此方面的教改经验与成果,以“扬学科优势 促研究性学习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为题申报了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市的教育教学成果奖,最终获得了2012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本科生培养的质量决定着一个专业的兴衰存亡。对于本科生,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其中起

(下转页)

(上接页)

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渐进性和规律性,切忌急于求成。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的要求务必客观和求实,不能对成果的创新性期望过高。对部分表现突出,获得优异成果的学生,应给予奖励。希望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激励所有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师可把其申报科研和教研课题的经验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课题申报书、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都可看做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升级版本。建议今后加强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环节的考核,全部学生集中时间统一现场答辩,由本专业多名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考核(指导教师回避)。只有通过公开答辩,才能正式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高质量完成开题报告工作,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 冯莉媚.机械类本科专业设计质量控制点探究――基于浙江省高校毕业设计的抽查结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15-17.

[2] 王勇,张凤荔,程红荣,刘梦娟.本科生研究型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285-287.

[3] 章勇高,高彦丽,黄江平,蔡穆英.工科毕业设计的大项目小课题指导模式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3):81-84,109.

[4] 陈希有,牟宪民,刘凤春,刘蕴红.关于多样化毕业设计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8):59-60.

[5] 罗怡.基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工科类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4):152-153,155.

[6] 曹丽华,李勇.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33-134.

[7] 韩东太,宋正昶,陈宁,晁阳.实验室面向毕业设计开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55-157,176.

[8] 王东旭.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7):64-66.

[9] 王俊一.本科毕业设计管理与全过程质量监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84-85.

[10] 袁保伦,韩松来.工程设计型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的思考与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3):69-71.

[11] 温照方,姜明.毕业设计指导浅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423-424.

[12] 戴隆超.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环节质量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3):26-27.

[13] 解文元,杭涛.加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3):112-115.

[14] 卢艳青,王力军,赵红阳.质量视界的普通高校工科类毕业设计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55-157.

[15] 张红光,马国远,刘忠宝,吴斌,叶芳,郭航.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1-14,19.

[16] 张红光,孙晓娜,纪常伟,冯能莲,吴斌,张彦琴,雷艳.开放实验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6-19.

动力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从一个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艰辛历程中,科学技术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956年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的《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开始到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纲要》),从1978年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到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再到如今的“自主创新”,这些科技政策和战略不仅见证了我国经济的腾飞过程,更为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正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具体来说,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相对滞后,知识转化效率低下,国内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依存度较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就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资源配置方式极其不合理。在此种情形下,国家充分认识到现有的国情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认为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经济成为本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而以《纲要》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政策则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2 中国科技面貌的总体提升

科技面貌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及潜力的反映,对科技面貌的考察会涉及到许多科技发展方面的指标。本节首先从全球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分析我国科技实力总体发展现状,接着从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研发经费、科技论文产出和美国专利授权量对我国科技面貌变化情况进行衡量。为了全面反映情况,本文不仅从纵向角度对2006年《纲要》实施前后我国科技竞争实力的变化情况进行考察,还从横向角度对比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状况。

2.1 全球竞争力排名提升迅速

竞争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是以全球竞争力指数为基础,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因素的考评,其计算基础是可公开获得的数据和私有数据,涵盖了12个指标。他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普通也是较为全面和综合的竞争力评价报告。因此,本节将利用《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各项指标对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力排名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从2004-2012年这7年间,我国全球竞争力由第46位上升到了第26位,尽管仍然落后于日本、韩国、德国和美国,而且差距较大,但是在全球竞争力的排名基本保持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07年,我国在全球竞争力的排名相较前一年度前进了20名。相比较而言,日本、韩国、德国和美国在全球竞争力的排名在近年来却有所下降。由此可见,在《纲要》颁布和实施后,我国政府根据自身国情和当今世界竞争发展态势,调整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路线,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整体国际竞争实力。

全球竞争力报告主要包括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健康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完备性、技术成熟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和创新等12个指标。为了摸清支撑我国全球竞争力快速提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纲要》颁布前后,我们对比分析了2008-2009与2011-2012年度各项指标的情况,可以看到,《纲要》的实施促进了我国的竞争力水平在短时期之内的提升。就各单项指标来看,除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得分与2008-2009年度持平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超越了以前,其中金融市场发展、健康和基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提高较快。从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到,我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健康和基础教育、宏观环境三方面。在我国全球竞争力总体提升的同时,下面将讨论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情况。

2.2 科技竞争力发展情况

科技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总量、科技水平以及发展潜力的一个指标,他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本节借鉴Altenburg等人的做法,将WEF指标体系中的高等教育培训、技术成熟度和创新作为衡量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指标。高等教育培训是衡量科技竞争力的潜在指标,他对一国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高等教育培训又可以细分为中等教育入学率、大学教育入学率、教育系统治疗、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商学院质量、学校网络化水平、当地研究、培训机构的可供给性和员工培训程度等8个二级指标;技术成熟度主要是指企业对于技术的吸收、转化和应用能力,他能够衡量企业将技术应用于商品生产的能力。技术成熟度又可细分为先进技术的可得性、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外商投资及技术转移、互联网用户、宽带互联网接入数和宽带用户使用数6个指标;创新则是科技发展的关键,他能够为科技活动带来直接收益。他包括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机构质量、企业研发投入、大学和企业合作研发投入、政府高科技产品采购、科学家和工程师可得性、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数等7个指标。根据数据的可得性,这里主要考察2008-2012年的科技竞争力状况。

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由2008年的第56位上升到了2012年的第54位,尽管仍然落后于日本、韩国、德国和美国这四个发达国家,但相较于美国和韩国科技竞争力排名逐年下降的趋势,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在小幅稳步上升。此外,日本的科技竞争力则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而德国在全球科技竞争力的排名呈现了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在这五国中,从2008年开始只有德国和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处在一个不断提升的态势。

其中,我国在高等教育培训这项二级指标的排名由2008年的64位上升至了2012年的58位,这为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的上升做出了主要贡献。而技术成熟度和创新指标则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其中创新指标在世界上的排名情况明显好于技术成熟度的排名状况。

2.2.1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

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战略是核心,科技人力资源则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研发人员作为科技人力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大小对研发活动成果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国际上通常将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研发人员投入多少的指标。2002-2010年中、日、韩、德、美五国的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情况。从总量来看,我国在短短9年时间内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翻了2.47倍,在2010年达到了255.38万人/年,居于世界之首。和其他国家对比发现,在2006年之前中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虽然领先于日、韩、德三国,却略逊于美国;而2006年之后,中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出现了井喷的增长态势,美国发展则十分缓慢。就我国研发人员的增长速度来说,2006年以前的年均增长速度为7.73%,落后于2006年之后10.13%的平均增速。可见,《纲要》实施的相关政策促进了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增加,并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然而,考虑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单纯从总量上来考察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不能够准确反映一个国家的研发人员投入情况,因此这里选取每千人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指标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我国2010年每千人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是2002年的2.34倍,其中2002-2006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8.93%,2007-201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3.44%,均高于同期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增长速度。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每千人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较少,但其增长速度较快。在2002年,我国每千人劳动力中的研发人员数量不足韩国的1/5,仅为日本的1/10;经过9年的发展,在2010年该数量均占到了日本、韩国的1/4。由此可见,《纲要》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我国研发人员规模的扩大,还推动了我国每千人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的增长。

2.2.2 研发经费投入

研发经费是研发活动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可靠的研发经费投入很难有较高质量的科技产出。各国也都意识到研发经费投入是研发活动的重要环节,因此都不遗余力地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我国研发经费从2002年的39606百万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208172百万美元,总量翻了5.26倍。虽然除日本外其余各国的研发经费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我国在研发经费方面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在2002年我国研发经费只占德国的7/10,不足日本的2/5;而在2011年我国研发经费是德国的2.24倍,日本的1.42倍。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受此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很多国家都陷入了经济停滞的状态,很难拿出多余的资金投资到研发活动中(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而我国在金融危机期间,不仅没有减少研发经费的投入,反而保持了年均20.41%的增长速度进行投资,并且在2009年一举赶超日本,成为了研发经费投入仅次于美国的国家。

研发经费投入是从规模和总量上对一个国家研发活动投入的衡量,然而研发经费投入多少还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密切相关。例如中国的经济总量大于韩国,那么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自然比韩国多,但这并不能够说明韩国在研发活动方面的投入不如中国。在综合考虑了国家经济总量等的各方面因素后,为了能够较为客观地衡量各国在研发活动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这里将引入研发投入强度这一概念。

所谓研发投入强度是指全社会的研究发展试验经费占GDP的比重,他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强度被认为是提高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在不断增强,在2002-2011这10年间,其数值翻了1.72倍,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各国。中国与美国在研发投入强度方面的差距由2002年的2.49倍缩小到了2011年的1.51倍。2009年是我国研发投入强度的拐点,这一年研发投入强度超过了1.5%,达到了1.7%,较上一年增长15.65%。其中2007-2011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89%,比2002-2006年间高出了0.84%。

2.2.3 科技论文产出

《纲要》中明确指出为了应对未来挑战,需要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提高基础研究占总研究费用的比重,其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而国际上公认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普遍将科技论文产出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指标。本文选取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收录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期刊编制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其提供的数据对于评估科学论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美国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均远远超过其余各国,2002年数量是中国的8.16倍,是韩国的19.71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甚至实现了赶超。2011年美国数量为中国的2.21倍,且从2006年开始,中国相继取代日本和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发表SCI论文数量第二多的国家。中国之所以能够不断缩小同其他国家的差距甚至完成赶超,主要是由于我国SCI论文增长迅速,在上述研究的10年时间里,我国论文总量增长了4.55倍。

SCI情况反映了科技论文产出的基本情况,而为了研究各国科技论文产出质量情况,本文将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顶尖杂志上的论文定义为高质量的论文。选择Science和Nature杂志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他们是科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杂志,是衡量学术研究水平的最高标准;其次,他们涵盖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各领域的杰出成果,他们中的很多理论成果具有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巨大潜力;再次,在这里发表的论文很少受到政府和学术机构的左右。因此,运用Science和Nature杂志上面的数量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国在高端科技论文方面的产出情况。中国在顶尖杂志上的数量在逐年递增,与日本、德国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而美国无论在Science还是在Nature杂志上数量均是最多的,这显示出美国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超强实力。从纵向来看,2011年中国发表Science的论文数量是2002年的2倍,Nature更是在10年内数量翻了3.14倍。2002-2006年中国Science的平均增长率仅为2.69%,2006年之后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5.50%;Nature同样出现了2006年之后的年均增长率高于2006年之前的情况,2002-2006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5.77%,而2007-2011的平均增长率为26.27%。

前一部分是对我国高端领域在国际上的总体情况介绍,这里将探讨高端论文的相对比例情况,以研究高端的增长情况是否与SCI论文的增长情况同步。数据是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Nature论文数量+Science论文数量)/SCI论文数量。中国在该项指标的比值较低,与韩国处在同一水平,在2006年这一比值达到最低值后开始反弹,近几年比例稍有扩大。美国高端论文所占比重依然是各国中最高的,而德国和日本的比重则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水平。中国自2006年以来,虽然在Science和Nature发表文章的数量较之前出现了普涨,且涨幅较大,但就高端论文占SCI的比例来说,与之前相比还出现了下降。这说明我国在高端杂志上的论文增长情况略低于同期SCI论文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我们还没有摆脱几十年来“数篇篇”的旧思维束缚,重数量,轻质量。

2.2.4 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授权量

本文将选取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典型国家在美国专利商标局发明专利授权数据来进行分析说明。主要是基于几下几点考虑:第一,专利授权数量被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不单是发明活动的指标,更是在产业和国家层面上技术进步和变革的指标,同时专利授权数量还能够反映原始创新能力;第二,专利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特征,只有当专利拥有人旨在某个市场范围内使用该技术时才可能在该国或地区申请相关专利;第三,由于在国外申请专利需要负担高额的成本费用(如翻译费、律师费、咨询费、申请费等),只有真正具有价值和创新性的专利才甘愿花费如大的成本去国外申请,因此在国外获得授权的专利比国内专利更加“值钱”,这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实力;第四,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科技和全球最大的产品市场,企业在美国获得授权专利就意味着该项专利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和技术先进性,因此学者们通常将拥有在美国获得的授权专利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第五,美国专利数据容易获得,这也为研究提供了便利。

从日、德、韩、中四国在2002-2012年间在美国专利局获得的发明专利情况看,中国获得的授权专利数量增长最快,而日本是在美获得授权专利最多的国家,2002年日本获得34858件,占整个非美国拥有发明专利数量的43.38%,随着各国在美专利申请数量增加,这一比重下降至2012年的38.35%。2002年,日本在美授权专利数量是中国的120倍之巨,而到了2012年,这一比值缩小到了10倍,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不仅如此,中国2012年获得的发明专利是2002年的16倍之巨,并且获得的授权专利占整个非美国拥有发明专利数量比重从2002年的0.36%提升至了2012年的3.51%。韩国在上述11年间出现了较快地增长势头,2012年数据较2002年相比翻了3.49倍,有赶超德国的趋势。德国则是在波动中缓慢地增长,2012年仅比2002年多了2555件发明专利。就纵向来看,中国的发明专利数量开始显著增长始于2007年,即《纲要》颁布实施之后。2007-2012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39.44%,与2002-2006年相比增长率多出10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的同比增长率更是高达60.54%,这种强劲增长势头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3 结论及启示

经过数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整体的科技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不仅在国际上的排名有所上升,同时还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尤其是2006年《纲要》颁布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显著,大大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的排名。取得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纲要》实施之后,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加大和科技成果产出率提升迅猛。但是,我们也看到虽然《纲要》及其配套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际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视数量而忽略了的质量。

动力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自身能力的综合检验,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评定学生获取毕业资格?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而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来说,民办院校从2011年起将面临教育部教学质量的评估,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办学资格?本文从分析当前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入手 ,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对策和措施 ?

【关键词】民办高校 本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质量

1.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

1.1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等的综合训练,培养他们认真?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实践证明,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新形势下,毕业论文在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此,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认真处理好毕业论文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

1.2 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直接反映?在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日益受到政府?市场?社会重视的今天,立足本科教育全程,紧紧扣住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已成为现代教育质量观的内在要求?可见,明确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改革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从2011年起,民办本科院校将面临教育部的教学质量评估?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这些院校的教学资格?而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是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评估结果?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检验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果的最佳手段?通过对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有待提高和改善的环节?基于此,对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当前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分析

目前的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选题偏大或落后与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有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闭门造车,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有的只是文献罗列,简单综合他人的研究结果,没有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甚至存在论文抄袭现象?分析其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欠缺,动力不足,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前期工作不扎实,论文选题?实验研究?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等基础工作与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有差距;二是不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掌握不够,撰写过程的时间太短,缺少必要的反复修改过程;三是学生缺乏独立的工作能力,依赖心过重,加上有些教师精力投入不够,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放任自流,疏于指导,监控不力?这种都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3.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我们认为强化学生意识是搞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合理安排 ?加强指导 ?检查督促是关键,规范管理 ?严格监控是保证 ?在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有目的 ?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了系列对策和措施 ?

3.1 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机制?为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学校教务处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了规范化的毕业论文工作组织管理?操作程序?答辩规则,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制订并完善规章制度,使管理科学化 ?规范化;二是建立了科学的毕业论文考核办法,制订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从论文质量?平时表现?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三是加强了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监督检查,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四是建立了以评估和评优为动力的质量监控机制,根据工作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评估,以评促改,以奖扶优;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制订评估考核办法,对各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实施质量监控?

3.2 充分发挥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目前大学本科教育在教学上长期存在的一个弊病就是学生基础知识虽然比较扎实,但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不强,普遍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院系要充分发挥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通过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方法和技能得到巩固?提高 ?融会 ?贯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缩短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学?科研?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或技术管理工作的适应期 ?

3.3 改革指导方法,注重创新精神培养,优化选题设计,认真做好立题和审题工作?要求指导教师根据各自承担的在研课题 ?横向科技开发 ?技术改造项目 ?生产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历届学生签约单位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上报课题,经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综合审定后公布立题,然后由学生填报毕业论文选题志愿表,确定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 ?

3.4 建立以“本科生毕业论文任务书”为依据的质量监控机制?做好督促检查工作以“毕业论文任务书”的形式,规定指导教师要从方法 ?理论 ?实验数据和信息资料收集 ?统计分析 ?写作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同时注意发挥学生的自身能动性 ?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明确课题的目的 ?要求?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进度安排 ; 界定指导教师的职责范围,消除学生的过度依赖心理,迫使学生及早作好准备 ?任务书是师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行动纲领,是衡量毕业论文完成质量 ?取得成果好坏的重要文件,是检查论文落实的依据,要求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填写 ?学院则以此作为督促检查每位学生毕业论文落实及进展情况的依据,实施质量监控 ?

参考文献

[1] 郭守军,杨永利,张继,等. 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J ]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 周罗庆. 在毕业论文环节中提高学生科研素养[J].

动力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国际合作论文;国际合作率;国际合作指数;相对引文影响力

科技发展进入大科学时代,国际科技合作是高校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是增强研究力量,互补优势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同际合作论文作为科技国际化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化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力佐证,其数量和质量代表了科学研究跨国界的力度,可以用来衡量国际科技合作的开展情况和产出能力。它是反映国际科技合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科技资源和知识资本国际扩散的有效路径,体现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基本格局。本研究通过对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科学计量分析和比较,综合分析上海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产出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上海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态势、活跃程度、在世界的地位和国际科技合作能力,为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研究和科技评价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2001-2012年上海高校被收录在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国际合作论文。国际合作论文是指一国学者与他国学者合作产生的论文。2013年上海的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等12所普通高校进入InCties数据库,其中8所是部属高校,4所是市属高校。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汤姆森路透公司的InCites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基于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建立的科研评价工具,通过它可以分析机构、学科、人才和院系的学术表现和影响力,并可以与全球同行进行研究成果比较。数据的时间段是2001-2012年,2013年11月下载。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科学计量法。该方法以论文的数量、质量、被引次数等为计量对象,考察计量对象在同家、地区、机构等不同属性上量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来评价各科研主体的科研水平、科研实力和科研能力,作为科研管理和决策、科研资源分配的基础。

(三)研究指标

本研究采用的指标包括:论文数、国际合作率、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国际合作指数(InternationalCollaboration Index,ICI)、相对引文影响力(RelativeCitation Impact,RCI)。国际合作率是国际合作论文数占国际论文总数的比例,可以用来描述国家、地区、机构、学科等的国际合作情况。本研究采用国际合作指数(ICI)来分析比较不同机构或学科的国际合作活跃程度,计算公式是:

ICI=1,表示该机构(学科)的国际合作活跃程度与世界的平均水平相当;ICI>1,表示该机构(学科)的国际合作活跃程度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ICI

相对引文影响力(RCI)是一个机构(学科)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与世界论文篇均被引次数的比值,它可以用来评估不同机构(学科)的论文质量,计算公式是:

RCI=1,表示该机构(学科)论文的质量与世界(学科)论文的平均质量相当;RCI>1,表示该机构(学科)论文的质量高于世界论文的平均质量;RCI

二、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分析

(一)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规模

论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常用指标,反映学术研究的水平。以下首先分析上海高校2001-2012年国际合作论文数和国际合作率。2001-2012年上海高校发表的国际论文115428篇,占全国论文的9.95%,占世界论文数的0.92%;其中国际合作论文27210篇,占全国国际合作论文的10.81%,比国际论文占全国的比例高0.86%,这表示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相对规模大于国际论文。2001年上海高校的国际论文是2865篇(校均239篇),2012年是19012篇(校均1584篇),2012年是2001年的6.63倍,年均增速17.08%(如图1所示),十二年间平均每所高校发表国际论文9619篇。2001年上海高校的国际合作论文是614篇(校均51篇),2012年是5144篇(校均429篇),2012年是2001年的8.38倍,年均增速19.38%,国际合作论文的增速高于国际论文。

从图2可以看出,上海高校的国际合作率从21.43%增长到27.05%,十二年增长了5.62%,全国的国际合作率从21.97%增长到22.55%,上海高校国际合作率从2006年起开始超过全国的国际合作率。上海高校国际论文占全国论文的比例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8.09%增长到2012年的10.19%,增长了2.1%。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增加得更快,十二年增长了4.33%,从2001年的7.90%增长到2012年的12.23%。如图2所示,2005年以前国际合作论文的占比都低于国际论文的占比,从2006年开始国际合作论文的占比超过了国际论文的占比,说明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增长速度比国际论文更快,尤其是2004年以来逐年上升,由19.02%增长到27.05%。十二年来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论文数增加1345篇,国际合作率不断增长,高于全国的国际合作论文率,这表明上海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国际科技合作更加频繁。

图3展示了上海各高校的国际合作论文数和国际合作率。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合作论文8579篇,是国际合作论文最多的高校,以下依次是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这四所都是“985工程”高校。地方高校中国际合作论文最多的是上海大学,其次是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我国的国际合作率是21.68%,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国际合作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下面通过国际合作指数(ICI)来分析上海高校的国际合作活跃程度。上海高校的国际合作指数是1.16,这表明上海高校的国际合作活跃程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上海各高校的国际合作指数雷达图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国际合作指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的国际合作指数低于世界水平。

(二)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质量

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地区或机构的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它是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越多,影响力往往更大,论文质量越高。中国和世界的国际论文篇均被引次数分别是7.44和12.20,中国和世界的国际合作论文篇均被引次数分别是11.11和15.51,上海高校国际论文和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分别是7.67和10.88。这表明:上海高校国际论文的质量略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说明国际合作论文的相对质量低于国际论文的相对质量。从表1可以看出上海各高校的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都是高于国际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这说明国际合作论文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国际论文的影响力。复旦大学的国际论文和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都是最高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高于我国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表明这两所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质量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10所高校的国际合作论篇均被引次数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质量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计算了各高校国际论文和国际合作论文的相对引文影响力(RCI),并根据这些值绘制成雷达图。从图5可以看出上海各高校国际论文和国际合作论文的RCI都小于1,表示各高校国际和国际合作论文的质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学科分布

为了解上海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学科分布情况,以下将根据《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对上海高校的国际合作论文进行分析。上海高校在InCites数据库的国际合作论文涉及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其中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的国际合作论文最多。上海高校的国际合作论文有77个学科,由于民族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世界史、科学技术史、畜牧学、农林经济管理、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都少于10篇,本研究只分析除它们之外的68个学科的国际合作论文情况。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最多的20个学科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与丁程、数学、基础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药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力学、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球物理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冶金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占所有国际合作论文的85.9%,其中国际合作率最高的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该学科一半以上的国际论文都是国际合作论文,国际合作率达到57.23%。

下面分析各学科的国际合作活跃程度。通过计算上海高校各学科的国际合作指数(ICI)后发现:城乡规划学、心理学、地理学、工商管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管理、地质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林学、天文学等54个学科的ICI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力学、矿业丁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纺织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兽医学、哲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等14个学科的ICI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用上海高校68个学科国际合作论文数、总被引次数和ICI绘制了气泡图,横轴表示国际合作论文的总被引次数,纵轴表示国际合作论文数,一个气泡表示一个学科,气泡的大小表示ICI的值,ICI越大,气泡越大。图6中的气泡都是ICI相对较高的学科。气泡在图中的位置由学科的国际合作论文数和总被引次数决定。有很多大气泡聚集在图中的左下角,这是因为很多学科的ICI较高,但论文数和总被引次数相对较低。图中右上角且气泡较大的学科如生物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它们的论文数、总被引次数和ICI都较高,表示这些学科的国际合作论文数比较多,论文的影响力也比较高,同时国际合作活跃程度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论文数、总被引次数都较高,但是国际合作活跃程度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通过计算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RCI,发现只有建筑学、数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护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等6个学科的相对影响力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他62个学科的RCI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数学、建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护理学等4个学科的ICI和RCI都大于1,这表示它们的国际合作活跃程度和相对影响力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整体来说上海高校学科的影响力还需要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2001-2012年上海高校的国际合作论文数增长较快,超过我国国际合作论文的增速。上海高校国际合作率逐年提高,从2006年开始超过我国的国际合作率,2013年达到27.05%,说明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数超过了国际论文总数的1/4,这表明上海高校的国际科技合作更加频繁,国际科技合作程度不断提高。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虽然上海高校同际合作论文数量的增长速度和国际合作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国际合作论文的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高校国际合作活跃程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有54个学科,相对影响力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只有6个学科,国际合作活跃程度和相对影响力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只有4个学科。总体来说,2001-2012年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和国际合作率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上海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相对于质量在世界上的位置更高,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国际合作论文的质量,推动上海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支撑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科技的国际化程度,加强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对高校科技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根据上述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扩大国际科技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增加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

高校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尤其是国际合作论文数量相对较少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活动;要提高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支持教师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积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和国际科学计划,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研发基地,积极与同外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促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科研成果的产生,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二)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水平和深度,增强国际合作论文的质量

从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来看,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国际合作论文的质量。高校要通过与国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高校要探索建立高校间校际联盟机制,联合开展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联合攻关,形成战略集群;高校要鼓励教师与同际同行不仅要有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和研究动向,而且要深度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开展项目合作,并在合作研究中产出高质量的成果。

(三)建立国际科技合作的分类发展制度,针对不同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学科的制定分类发展策略

动力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科技期刊 稿件质量 优质稿源 编辑素质

中图分类号:G205 文献标识码:A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i-tech Periodicals and Create High-quality Goods

LIU Jianjun, LIU Lijun, ZHAO Tingting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editorial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power plant",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is faced with severe challenges,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has becoming an urgent task that the current sci-tech journal workers faced with.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power plant" journal,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expand journal contribution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manuscript.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Quality of the Manuscript; high quality articles; editor quality

科技期刊不仅是科研成果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科技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几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科技期刊也如雨后春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据统计,我国目前出版标有国内统一刊号和内部标准印证号的科技期刊有5400余种。①到今天,科技期刊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当下科技期刊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本文结合《内燃机与动力装置》期刊多年办刊经验,对如何扩大科技期刊稿源、提高稿件质量方面做了阐述,也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办刊水平,提升学术质量,打造一个专业性强的精品期刊。

1 开拓多种渠道 吸引优质稿源

由于内燃机的专业性强,而相关专业期刊较多,学科之间的稿源竞争性也较强,为此编辑部人员需要不断开拓渠道,扩大稿源,并从现有稿件中,择优录用。

1.1 参与学术交流

准确把握本学科的学术前沿是科技期刊质量建设的重要基础。科技期刊编辑部通过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议,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科前沿,进而优化稿件结构,同时也可以提升编辑部编辑人员的素质。我期刊编辑部通过参加华东四省一市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内燃机学会学术年会等行业内学术交流会议,在参会期间发放部分期刊,扩大期刊影响力,吸引部分优质稿源。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我刊发展提出的一些建议。并通过交流,把握行业内各专家学者主研方向以及当前热门的技术,此类专家学者所撰写的论文学术水平高,能够代表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有针对性地向他们进行约稿,也有助于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

1.2 建设高素质作者队伍

优秀的科技期刊离不开优质的稿源,而优质的稿源则离不开优秀的作者。科技论文的主要撰写者不外乎来自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和各个企业,因此加强同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则显得尤为重要。

本刊编辑部历来重视和各大院校及企业的联系。首先,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借助山东内燃机学会的平台,和山东省省内各个院校以及各大内燃机整机和零部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各个企业设立联系人队伍,以便及时了解企业的研况并向编辑部推荐优秀论文,例如潍柴控股集团每两个月定期向编辑部推荐两到三篇该企业技术人员撰写的论文,经过审核后在我刊发表。本刊编辑部也和山东省各大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刊发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撰写的论文。

同时,对于其他向本刊投稿的作者,编辑部一律坦诚相待,加快审稿进度,缩短作者等待时间。对于撰写论文水平较高的作者,根据不同研究领域、地域分布等情况,本刊设立优秀作者库,加强感情投资,定期向优秀作者赠阅期刊,发送约稿函,向作者约稿。

2 杜绝学术不端 提高稿件质量

在阶段,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一般包括:抄袭剽窃、故意隐匿重要参考文献、一稿多投、署名不当、虚假数据、引文标注不合理、同一科技成果重复发表、请人撰写论文等。②

随着论文稿件数量的增加,稿件的质量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态势,同时,在科研成果的发表阶段,各种(下转第96页)(上接第57页)学术不端行为也不断增加。这给科技期刊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2.1 通过不端文献在线检测,控制稿件质量

本刊编辑部于2012年和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签约,进行来稿“学术不端文献”在线检测,及时检索出疑似不端论文,有效遏制了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献在我刊的刊发,③参引率超过30%的稿件,视稿件具体情况:对于论文系原创性,有作者独立观点,且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稿件,则返回作者修改。对于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且无独立观点和科研成果的文章,则直接退稿。

对于已投稿件,作者要求更改署名或者更换单位及职务、职称的情况,编辑部则要求该论文第一作者出具书面说明材料,理由正当合理的,则予以修改。

2.2 不断完善审稿流程,注重审稿专家队伍建设

由于稿件评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因此稿件进行审稿专家外审是确保论文原创性、研究成果时效性、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本刊编辑部设立了完善的稿件审阅流程,并建立了完善的审稿专家队伍。编辑部聘请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潍柴控股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等知名院校和企业的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作为本刊审稿专家,并颁发聘书。根据各个专家的研究领域、专业水平以及时间和精力等分配稿件。确保每篇稿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审阅。

科技期刊的发展是建立在相关科技发展和编辑人员良好素质的良性互动基础上的,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及能力,直接影响期刊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普遍认可的编辑标准有三条:一有专业知识,二有能有效地将本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结合并运用到实际的能力,三具有良好的人格品德。④自创刊以来,本刊编辑部就注重期刊编辑素质的提升。不断学习内燃机领域相关专业知识和最新科研动态,编辑部每年安排编辑人员到山东大学学习内燃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不断学习期刊编辑的相关知识,以此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编辑部每年参加山东省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和新闻出版总署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同时加强编辑道德建设,提倡乐于奉献、忠于职守、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避免了期刊编排过程中出现的专业性错误和编辑错误。

4 结语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科技期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期刊质量,走精品期刊之路是必然选择。本文概述《内燃机与动力装置》期刊办刊经验和实践,和各位同仁交流学习。

注释

① 戴良香,郑亚萍,田云云等.坚持办刊宗旨 努力提高期刊质量――《花生学报》的办刊实践与经验[J].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19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② Morris S. Mapping the journal publishing landscape[J].LearnedPublishing,2007.20(4):299-308.

③ 刘丽君,刘建军.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发展措施探讨[J].知与行,2013.

上一篇:一体化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焊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