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36:34

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篇1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凝聚科技资源助力精准扶贫、产业脱贫,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助推精准扶贫、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模式。到2020年底,建成市级农业科技园区3家,创建省级以上“星创天地”2家,培育“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累计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20项,形成覆盖全县的科技扶贫服务体系。

三、重点工作

(一)推动精准施策,助力扶贫攻坚

加强与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对接,科学制定科技精准扶贫行动方案,高标准精准施策助力扶贫攻坚。针对本县特色产业基础,摸清短板和需求,联系邀请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开展产业创新发展调研,制定并推行适合我县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和施工图,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到2020年底,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形成科技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二)整合科技资源,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引导和支持各乡镇村选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加快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以及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的对接力度,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发展,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集成产业技术成果包,示范引领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引导其开展新产品研发和生产,发展高效农业、品牌农业、订单农业,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水平和规模。打造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2020年,全县形成1个科技扶贫特色产业,培育1家以上“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每个脱贫攻坚重点村发展1个特色产品。

(三)开展结对帮扶,精准引导科技资源扶贫。

组织我县特色产业主动与联合帮扶团队、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结对。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与我县农业企业、合作社结对帮扶,示范转化科技成果。组织我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与周边村贫困户紧密合作,结合农户需求建立示范基地,推动脱贫攻坚重点村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农业科技小巨人”龙头企业通过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和订单生产等方式,与脱贫攻坚重点村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带动其产业化做大做强。

2020年,对接1个联合帮扶团队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每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与周边1个以上村结对开展帮扶。

(四)搭建科技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成果培育和转化推广功能,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成果展示作用,让农民直观了解并积极参与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支持脱贫任务较大的乡镇建立科技服务站,开展多样化的科技服务工作。

2020年,建成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不少于10项。至少建立3家乡镇科技服务站,培育1个新型经营主体,转化5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

(五)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各乡镇村创新创业。

鼓励和引导各类科技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到贫困乡村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建立科技特派员人才库,对各级科技特派员进行网络备案、分类管理、精准选派。支持乡镇创建“星创天地”聚集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营造良好的农村创新创业环境。

2020年,选派科技特派员不少于10人到偏远贫困乡镇开展创新创业。创建省级以上“星创天地”1家。

(六)推进互联网应用,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依托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科技服务站等机构的线上平台,促进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的应用,精准开展农村信息化服务。支持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电商中心、电商服务站等网络销售平台,连接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服务平台,解决农户种养难、售卖难等问题,提高贫困户参与率,精准推动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

2020年,通过网络线上技术咨询服务不少于100人次,实现全县特色产业和“互联网+”科技扶贫全覆盖。

(七)开展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利用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各类农业科技平台,对返乡人员、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帮带、培养一批本土科技实用人才。结合各类科技项目的实施,对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开展培训,增强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依托专家服务团和乡镇村科技人才,组织创业致富带头人和致富能手培训,增强他们的致富技能。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现场指导、田间技术培训。增强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

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篇2

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州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报告全州“十一五”三年来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十一五”三年来扶贫开发实施情况及主要成效

20*—20*年是“十一五”扶贫的关键时期。三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在州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州各级政府和扶贫部门按照“十一五”扶贫部署,抓住机遇,结合州情继续夯实扶贫基础,巩固扶贫成果,与时俱进创新扶贫思路,调整扶贫战略和攻坚措施,通过全州各级各部门,特别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全州共争取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33亿元人民币和45万美元。其中:其中: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3亿元(中央和省级0.92亿元,州县市级0.21亿元),外资项目扶贫资金45万美元,信贷扶贫资金1.2亿元,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一)20*─20*年实施的主要扶贫开发工作

1.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一体两翼”工作。

一是着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三年来,全州共投入省、州、县市财政扶贫资金7790万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576个村(其中:中央和省投入5640万元扶持实施361个村,州、县市投入2150万元扶持实施215个村)。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编制项目计划,坚持民办公助原则,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投工投劳自建家园。

二是大力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努力开拓新的增收渠道。在加强劳务信息工作,摸清全州贫困地区可输出富余劳动力资源底子,基本掌握省内外劳务市场需求动态,并与多家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定意向性协议的基础上,园满完成了省下达的两个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省补助120万元,培训转移2400人)和*县面上(省补助20万元,培训转移2000人)的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安置就业计划任务,共培训4400人,转移就业率达98%。

三是产业化扶贫有新突破。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大培育贫困地区增收产业力度。三年来,全州投入中央财政产业扶贫资金180万元发展产业项目(*县建设优质茶园科技示范基地2715亩,陇川县1200亩优质核桃、枇杷特色经济林果科技示范基地),同时在整村推进重点村项目中安排60%左右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产业扶贫,大面积发展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明显改善了项目区产业结构。加大对“永虹”等扶贫龙头企业培植力度,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2.搞好扶贫安居工程、易地开发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积极争取实施外资扶贫项目。一是把扶贫安居工程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来抓,认真总结经验,坚持张榜公示确定扶持户;坚持民办公助原则,发动农户投工、投劳、备料、筹资,在国家扶持下建盖安居房;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新建安居点,按照安全、便于完善配套设施选址,集中连片建盖;坚持制定有效监管措施,明确安居房建盖职责,县、乡、村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加强检查,确保安居房建盖质量。三年来全州共实施扶贫安居工程6463户,除20*年项目正在实施外,5000余户贫困农户已入住扶贫安居房。二是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自筹自建、适当扶持”和“就地、就近、小规模集中安置为主”的原则,三年共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300万元,组织实施2754人易地搬迁扶贫,目前除20*年易地搬迁扶贫1100人项目正在紧张实施外,其它项目已全部竣工。三是坚持“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坚持农户自愿,有偿使用,还本付息,不用抵押,诚信为先,小额短期,互助联保,滚动发展;坚持以行政村为重点,进村入户,扶持勤劳守信有脱贫愿望的贫困户等原则。三年来全州累计发放小额信贷1.2亿元,分批对五县市548个村委会2.18万户贫困群众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及其它行业进行了滚动式扶持,促进了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增强了项目区经济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四是经多方努力争取“互满爱人与人国际组织”扶贫资金45万美元,在盈江、陇川两县实施全球基金中国第六轮疟疾防控项目。

3.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结合州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一是针对我州贫困地区缺乏优势骨干产业,没有稳定脱贫经济平台的实际,在扶贫方式和攻坚重点上,由过去将绝大部分扶贫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的修、补和解决生产生活急需问题的输血式扶贫,逐步转变为着力培植贫困地区新的支柱产业群,构建脱贫致富经济平台的造血式扶贫。二是坚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农民利益取向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一村一户一策,围绕安居、温饱、脱贫、致富这个中心,精心规划,选择扶贫开发路子,制定实施方案。

4.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坚持典型示范引路。在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始终把科技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坚持科学规划。二是注重增加项目的科技含量。强调扶贫项目必须与科技结合,用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科学方法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三是通过有计划、多层次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四是在项目实施中有计划地培育一批种植业、养殖业,易地开发扶贫和能源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科技示范村、示范户,用榜样引导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5.严格资金管理,强化项目监控。坚持项目按照计划实施,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项目严格按批准计划实施,签定项目责任书或项目实施合同,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定期上报实施情况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项目实施并验收签字负责。资金管理严格按照省州扶贫资金管理规定执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集体研究,主管领导“一支笔”签批使用,坚持县级回补报帐制管理,资金项目计划、实施结果、财务结算和扶贫效益依次在当地张榜公告,接受群众监督,实行阳光管理,有效保证了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小额信贷和扶贫贴息贷款资金管理使用,严格按农行和扶贫系统联发的《小额信贷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和《扶贫贴息贷款管理规定》等管理运营。

6.继续坚持挂钩扶贫与“禁防”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定点帮扶。三年来,全州共有4个省级部门(省财政厅、水利厅、安全厅和中国有色金属集团)和400多个州、县市级单位,派出2400多名干部职工进村入社,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挂扶单位共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1100多万元,帮助贫困地区争取各种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为贫困地区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通过挂钩扶贫部门的艰苦努力,全州大部分扶贫挂钩点吸毒人员减少,戒断巩固率大大提高,新增吸毒人员得到较好控制,广大群众拒绝、搞好生产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扶贫开发成效明显,经济发展较快,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成为本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基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贫困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贫困状况有效缓解。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504元,提高到20*年的2046元,增长36%,预计20*年仍将继续增长。全州20*─20*年基本解决2.2万人的温饱问题,使5.6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基本脱贫,预计20*年全州可基本解决1.5万人的温饱问题,使3万低收入贫困人口基本摆脱贫困。

二是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年来,通过实施564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2754个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和7004户茅草房、杈杈房改造等扶贫开发项目,全州共修建沟渠47条54公里,建堤坝桥梁32座;修建道路388条548公里;架设输电线12条39公里,解决12个自然村生产生活用电;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26件,解决改善1.8万多人、0.7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建设沼气池1254口;建盖扶贫安居房6463户。项目区基础设施滞后现象明显缓解,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

三是贫困地区支柱产业群得到初步培植,贫困群众增收平台正在有计划构建。三年来,全州扶贫项目共扶持发展茶叶、甘蔗、核桃、水果、麻竹等经济作物、经济林果约7.5万亩,养殖良种畜2.23万头(只),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2400人,为贫困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打下了较好基础。扶贫产业在实现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作用逐渐显现,全州产业化扶贫体系逐渐形成。

四是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实施扶贫项目,全州共开展扶贫科技培训1565期11.8万人次,改造和新建文化科普室34个4370平方米,贫困群众就医难明显缓解,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五是扶贫开发长效投入机制初步建立。州、县市级财政稳定的扶贫资金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信贷扶贫投入逐年增加;挂钩扶贫责任进一步强化,帮扶力度不断增强,全社会参与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扶贫资金管理、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加强。

六是贫困地区自我脱贫能力有所增强。通过开展以科技培训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贫困群众的自我脱贫意识、科技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有所增强,生产生活技能普遍提高,贫困地区村容村貌和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有较大变化,涌现出一批靠调整产业结构脱贫,靠科技脱贫,靠易地开发、劳务输出、沼气建设脱贫的带头人、典型户和示范村。

二、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人口总量大,返贫率高。一是根据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普查结果,20*年末全州有人均纯收入958元以下贫困人口43.9万多人,占81.79万农村人口的53.7%,但省认定我州的贫困人口仅为14.*万人,仅占我州实际贫困人口的32%。二是返贫人口两年累计达1.96万人,占20*、20*年解决贫困人口的35.3%,扶贫成果巩固艰难;现有贫困人口占全州农村人口的一半以上,返贫人口达脱贫人口的三分之一,脱贫难,巩固扶贫成果亦难。三是20*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046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而且发展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二)贫困程度深。20*年,全州有绝对贫困人口24.45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55.7%,这部分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复杂多样,扶贫难度大。

(三)扶贫投入不足,资金整合难度大。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难于增加投入,贫困群众温饱尚未解决,自救能力弱,加之全州仅有1个部级重点扶持县,上级扶持资金总量少,扶贫开发需要的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投入农村的各种扶持资金又由多个部门掌握使用,形不成合力,加剧了资金缺口。

(四)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一是水电路基础设施不足,功能不完备,农田水利化程度低,靠天吃饭状况突出;多数贫困人口基本农田地不足1亩;部分村寨和主要生产基地不通路、电、电话和广播电视。二是部分群众的安居、饮水、就医等必需的生活条件尚未解决,全州还有2万多户茅草房、杈杈房等住房困难户,甚至还有一部分无房户。三是据调查全州有4.2万人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和生态、水源林地区,需要易地搬迁扶贫。

(五)素质型贫困突出,科技应用率低。一是部分贫困群众商品经济意识、自我脱贫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突出。二是农业科技接受应用能力差,科技覆盖率低,耕作管理粗放。三是劳动技能差,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步履艰难。

(六)产业开发难度较大。一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二是缺乏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体系;三是贫困山区优势、主导产业不突出,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全州除粮、蔗产业外,存在产业多、散、小、弱状况,难以支撑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需要。

三、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措施

今后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开发式扶贫方针,牢固树立“大扶贫”理念,紧紧瞄准贫困群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联片开发,以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培训转移、易地搬迁为重点,以贫困人口为对象,贫困村为主战场,解决温饱与巩固扶贫成果并重,发展经济与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一起抓,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整合扶贫资源,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一是坚持大扶贫理念,按照“整合资金、捆绑使用、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统一实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计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互相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协调各种扶贫资源,建立扶贫投动机制。首先进行内部资金整合,对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安居工程、劳务输出、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信贷扶贫等专项扶贫资金,凡有条件整合的进行认真规划、整合使用;同时对财政、发改、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畜牧、广电、文教、卫生等有关部门掌握的扶持发展资金和挂钩帮扶、社会资源支持资金统一整合使用,编制实施计划,报州、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有计划地“整村推进”扶贫,切实杜绝漏扶、重扶现象,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综合效益。二是制定相应优惠互利政策,应用市场机制,通过利益驱动吸纳国内外资金投入扶贫开发。三是加强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计划生活,合理消费,增加生产投入。四是切实树立责任意识,对所有扶贫项目坚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程序,科学筛选论证,力求最大效益。

(二)认真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一要加大培植亮点力度,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时必须分不同区域、民族打造整合资源、整村推进、综合发展的示范点,并以点带面,全面实施。二要认真调研,从解决主要致贫因子和贫困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围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统筹规划,整村推进,综合发展,按照扶贫绩效因地制宜选择项目;三要把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项目资金和产业开发、劳动力培训转移、易地扶贫、定点挂钩等扶贫措施整合到整村推进工作中,按照部门职责落实任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部门专项资金建设为主,扶贫专项资金主要按照“畜—沼—果”、“畜—沼—冬农”等模式,重点投入培育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产业和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的项目。四是坚持建设一项、成功一项、巩固一项、见效一项的原则,按照省州重点村建设规划要求,申报、选立项目,以村为单位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时报批,扎实组织实施。

(三)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一是把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调查、培训和寻找劳务市场并重,以强化培训为切入点,搞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培训与转移、劳务输出与市场需要三个结合。二是强化劳务信息工作,对全州贫困地区劳动力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可输出劳动力资源底子建档立卡,及时掌握劳务市场需求动态,切实做好对接工作,确保转移一人、稳定就业一人、脱贫一个家庭。三是加大对整村推进重点村贫困劳动力的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贫困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力争实现全州整村推进重点村有条件的农户户均培训转移一个劳动力,使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全州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四)积极培植贫困村增收产业。按照市场导向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构建“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基地配合、农户参与”的产业化扶贫模式。一是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强化配套服务,围绕州、县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努力培育几个科技含量高、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二是依托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在巩固提升粮、蔗、茶、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培植咖啡、坚果、核桃、草果、石斛、烟草等新的产业,建立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三是搞好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对接,逐渐形成“龙头企业+基地+贫困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致富。四是充分利用扶贫信贷资金,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做好各种保障服务,努力帮助扶贫龙头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实际困难。

(五)着力搞好易地开发扶贫。一是努力争取将我州已丧失生存条件的9332户42027人纳入国家、省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并提高扶持标准。二是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和“就地、就近、小规模集中、插花安置为主”的原则,切实做好易地开发扶贫规划,坚持靠公路、集镇、生产基地和注重生态保护,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六)努力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坚持商业银行贷款通则、小额信贷原则和基本制度,着力规范贷款对象、还款周期和贷款额度,加强与金融部门协作,强化管理,简化贷款手续,努力在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中用好用活扶贫信贷政策,扩大扶贫贷款受益面。

(七)进一步加强科教扶贫。把科教扶贫、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从发展经济解决物质贫困为主,调整为解决物质贫困与解决精神贫困同步,发展经济与解决“智贫”并重。一是每年安排财政科技扶贫资金,作为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专项经费;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基层干部、扶贫骨干、劳务输出对象、青壮年劳力培训力度,州、县市、乡镇共同承担,明确职责,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培训;三是改进培训方法,在方法上从现阶段乡村以会代训为主,改为集中系统学习与专题现场培训相结合;内容上,结合贫困地区骨干、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劳务技能、政策法规、“禁毒防艾”知识等进行;四是加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后备劳动者,逐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整体素质。

(八)调整创新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一是按照市场导向,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围绕全州产业结构调整,做好项目调研论证,按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设计规范选立项目,建立健全扶贫项目库。二是建立完善扶贫项目选立实施、资金使用事前公示、事后公告制;扶贫项目统一招标,物资竞价采购制;扶贫资金专帐管理,回补报帐制和依靠行业部门,按照行业规范和技术要求实施项目制。三是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规定,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建立有关部门联检、定期审计制,保证扶贫资金安全运行。四是坚持扶贫开发资金有偿、无偿扶持结合,除基础设施、科技培训外,凡有收入的开发项目,在群众充分讨论、制定好管理使用保障措施的基础上,实行有偿无息、定期收回,在当地长期滚动扶持,以扩大扶持面,加强责任心,增强扶贫后劲。五是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扶贫项目实施、资金管理使用责任制。

(九)继续加强领导,强化扶贫责任。一是全州各级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扶贫作为头等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高位推动,强势推进,层层落实,建立完善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以及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三是州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政策,部署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把扶贫工作当作份内事,切实履行职责,凡涉及部门业务的扶贫工作要优先办理,在安排项目、提供服务方面要结合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实施;职能部门要强化责任,加强资金、项目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财政、扶贫等部门每年要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1—2次联检,审计部门要对扶贫开发项目、资金进行定期审计。四是继续搞好挂钩扶贫工作,不脱贫不脱钩。各定点挂钩扶贫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筹措整合扶持资金,选派得力干部驻点帮扶。五是层层建立落实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签定责任状,把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挂起钩来,每年组织州对县市、县市对乡镇、政府对部门进行检查考评,严格奖惩,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篇3

一、2010年以来武进区财政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1、工业调强提质

坚定实施工业强区战略,鼓励产业集聚,提升改造传统工业,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政府除了出台了《关于建立武进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基金的意见》为纲领的政策扶持体系,同时还出台《关于印发武进区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培育计划(2010―2012年)的通知》、《关于印发武进区传统产业提升计划(2010―2012年)(农业、工业)的通知》等文件,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扶持。

(1)建立两大企业培育体系。将企业分为四个层级:大企业(集团)、高成长型企业、自然生存类企业、关停淘汰类企业。对前两类企业武进区均出台《关于全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专项基金使用的实施意见》、《加快培育大企业(集团)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培育政策,自2010年以来,财政累计支出5.6亿元。对关停淘汰类企业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第二轮化工专项整治工作的意见》补偿政策。区财政从2011年起累计投入6197万元,关停了180多家化工污染企业,实现“腾笼换鸟”。

(2)鼓励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政府根据区内现有产业基础,一是安排7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疗及医疗器材产业等五大产业。二是为加强镇工业集中区建设,通过出台《关于加快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意见》和《关于加快镇重点工业集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要求各镇工业集中区围绕产业优势和发展定位,建设符合产业特色需求的标准厂房,满足产业链延伸企业入驻的要求,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品牌效应,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2013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386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21亿元,分别增长15.7%和26.7%。

2、服务业调大提速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010年,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关于推进全区企业物流发展工作的意见》等文件,2013年又出台了《关于印发加快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的文件,财政安排2000多万元资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扶持。

(1)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参照《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产业指导目录》,对符合《目录》的行业,在准入条件、土地供应、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2)加强对重点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产业具有创新性和带动性、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完成后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全面支持重点行业发展。在《关于印发加快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明确在2013―2015年期间,全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数字文化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商贸业、旅游业、健康服务业等九大行业。2013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98.97亿元,增长22.7%。

3、大力实施科技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技术、高效益、高增速为主要特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衡量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一个重要指标。为此武进区出台了《关于印发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武进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意见》、《关于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意见》、《关于印发武进区新一轮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支持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政策意见若干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区财政2010年安排7000万元科技创新资金、2011年新增3亿元创新型科技园区专项资金,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研发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及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等多方面扶持。

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累计达到28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41.8过%;四个部级创新型科技园区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

到2013年末,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25.85亿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55.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125.8亿元,政府经济调控能力显著增强。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2013年全区一、二、三三个产业结构比例为2.3∶57.7∶40,与先进地区相比,无论在产业结构还是在经济总量方面,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1、武进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发展程度不平衡。2013年,全区省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040亿元,远远低于江阴2493亿元和昆山3175亿元。

(2)高新产业贡献份额不高,创新体系支撑力不足。2013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50亿元,也低于江阴的2210亿元和昆山的3825亿元,年内武进授权专利7442件;而昆山达15439件。行业技术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创投、风投企业数量偏少,创新孵化平台、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等还不完善。

(3)产业集群不够完善,发展环境相对落后。我区的产业发源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乡镇工业,虽然经过大力度的空间资源整合,完成了“村镇”的工业布局。近年来“五大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离“集群”的真正标准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我区企业群体之间更多的是空间上的集聚,企业生产多数为“小而全”,企业之间缺乏上下游环节的配套协作,产业分工不明显,专业化程度不高。

(4)科技创新源动力不足,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2013年武进区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而江阴为2.9%,南京高达3.4%。“一站两中心”建设进度也慢于周边先进地区,企业原始创新的意识还很薄弱,多数企业不善创新、不会创新、不敢创新。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知名度高的旗舰型龙头企业。

2、财政扶持政策上存在的问题

(1)投入结构尚需调整

一方面,区财政对于经济增长点的培育财政支持政策主要是依据区委、区政府对产业调控做出的财政扶持措施,必须根据武进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财政支持政策。

另一方面,财政支持对于基础性科技投入不足,某些大型设施、重点实验室、基地、院所的经常性运行经费紧张甚至匮乏,科研执行机构的预研、小型设备等经费渠道上考虑因素不全。仅对于科研投入和科研成果更多的是进行项目奖励,导致成果转化效率低。

(2)投入效率有待提高

资金分配过于零散。专项交叉零星分散,对产业的支持合力不足。现在财政每年支持工业发展各类资金项目多,而对产业发展所需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的支持度不够。而对于刚起步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信息不通,无法申报财政奖励。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思考和建议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武进财政按照“调整存量、发展增量”的思路积极研究探索促进我区经济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并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发展、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以培植财源,促使经济长期健康地发展。

1、继续加大对各类产业的扶持力度

(1)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要围绕以轨道交通、碳材料、智能数控等十大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财政部门要发挥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集中力量、集中资金,扶持发展以补链、建链、强链为重点,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一要尽快出台我区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同时要以扶持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加快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按照“重点项目――旗舰企业――新兴产业――相关产业――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模式,以扶持重点项目为突破口,最终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规模。二要加快推进我区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的步伐。为此区政府应加快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基金的市场定位和投资方向,并按市场化、企业化方式运作,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的股权投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进一步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我区产业分布在全区各个乡镇(开发区),空间布局比较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自发形成的产业布局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进一步成长的需求。为此,区财政要围绕“集约化、特色化、高新化”的道路,根据我区的产业集聚的实际情况,尽快出台“产业集聚区扶持政策”,一是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快工业由加工组装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向研发和服务延伸。二是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引导企业注重科技研发、品牌创立和标准制定,掌握更多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三是提高项目准门槛,坚持“扶大控小”的原则,变“引资”为“选资”,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3)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扶持。目前我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已成为大趋势,武进财政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政策要向服务业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行业的倾斜:一是向生产性服务业倾斜,积极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金融、物流、服务外包、科技和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二是向新兴服务业倾斜,着力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积极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形成拉动经济增长新的增长点。三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财政部门则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重点推进文化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支点,推动文化产业转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4)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扶持。在确保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我区财政在认真落实好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政策时,要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开发能力。

2、完善财政扶持政策

(1)对部分政策进行调整、补充。一方面逐步改变工业上“重投入、轻产出”的现状。“支持企业是手段,培植财源是目的”,是否可以考虑从技术改造与创新、管理提升、融资、人才培育进行综合性补助;另一方面要切实帮助外贸企业解决因人民币升值而引起的困境。 政府要及时组织专家对企业进行培训,引导出口企业采取外汇套期保值交易和帮助出口企业争取外币贷款,降低汇率风险。

(2)发挥财政资金整体效益。整合各部门专项资金,补助内容确有交叉的,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和支持重点;整合财政部门内部资金归口,尽可能地将支持产业发展的资金管理归口到一个科室,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开发财政补助管理软件,企业在申报财政补助时将原始发票录入系统,彻底避免重复补助现象。

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篇4

“产业兴,百姓富”。九江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围绕产业上”的要求,积极培植九江水梨、茶叶、蚕桑、水产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有市场需求,贫困群众有能力参与的扶贫产业项目,以产业开发来促进扶贫开发,增强“造血”功能。

一、因地制宜培植壮大特色产业

(一)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九江水梨。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南桔北梨”果业发展战略,突出九江果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立足于九江水梨的产业基础和我市的气候土壤条件,整合各方面资源,支持和鼓励各地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水梨产业,把九江水梨培育成九江扶贫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五年来九江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近千万元,发展九江水梨种植5万亩。在都昌县中馆镇打造了千亩水梨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通过几年来的科学管理和运作,基地建起了冷库、科研楼,并与江西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解决九江水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疑难问题,效果十分明显,示范基地的成功建立,使全市果农对种植九江水梨充满信心。一方面示范基地可以解决果农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把示范基地当作全市九江水梨生产的教育基地,不定期开展生产技术交流,另一方面冷库建成后解决了九江水梨不耐贮存的大问题,很多贫困户便承包了家乡的荒坡荒地种上了九江水梨,九江水梨已经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根据各地优势发展“一村一品”。各县(市)根据本地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的不同情况,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整合农口部门政策和资源,着力在贫困村打造“一村一品”,如修水的蚕桑、茶叶,都昌、湖口的水面养殖,瑞昌的生猪、獭兔养殖,星子的,永修的柑橘、生猪养殖等产业基地,带动了更多的贫困户实现增收。如:星子县从浙江桐乡引种开发杭白菊产业,在十二个重点贫困村推广种植2000亩,由于引进了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单产可跃至2000余斤,产值3400元左右,种植较传统农业增收500元以上。瑞昌市在16个扶贫开发重点村采取“培育大户、引导示范带动”的模式,大力发展扶贫产业。通过“1+10”滚动扶贫模式(就是扶持一户至少带动10户的滚动模式),加大力度对16个扶贫开发重点村进行产业化扶贫,积极引导贫困村群众进行规模种养,先后创办了养猪、獭兔、养鱼、水梨、油茶、山药、西瓜等基地,使扶贫开发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流通企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大力发展“市场+龙头企业+农民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和流通新模式,建立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农产品购销市场为载体,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现代农副产品流通体系。修水县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组建了蚕桑、茶叶、生猪、药材、林果等专业合作社124个,走出了一条专业合作、共拓产业的脱贫之路。单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就有21家,入社社员3250户,带动农户2.6万户,交纳蚕农身份股金825万元,涉及全县22个乡镇、116个行政村,社员拥有生产桑园面积2.8万亩。合作社在生产中做到“四统一”,即统一技术,统一供种,统一评价,统一销售。2011年春季修水县的蚕桑合作社社员养种21700张,预计收购鲜茧680吨,产值1250万元,销售干茧272吨,销售额1450万元,可向社员第二次返利分红达120余万元。修水县组建的第一个合作社——漫江蚕桑生产合作社,2009年还获得了国家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资金20万元。永修马口屋场村生猪繁育基地成立的兴达养猪专业合作社有27户社员,平均每户养猪400头以上,还带动了周边高峰村、先锋村、马口村等村民养猪,合作社充分发挥临近南昌的优势,同南昌各大农贸市场建立了稳定、长期的销售关系,农户养猪不愁卖,专业养猪户年纯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有的养殖户年纯收入多达20万元,养猪业的发展壮大使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四)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十一五”期间九江共为江西修水一家实业有限公司、江西上好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发放贷款17080万元,贴息512.4万元,扶持项目65个;这些贷款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辐射和带动了区域内农户的增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营造了“多赢”的局面。“公司+农户”、“基地带贫困户”已成为九江发展扶贫支柱产业的重要形式,修水一家实业有限公司从2009年开始用两年的时间,投资160万元,在太阳升镇建成万亩优质高产蚕桑基地(其中新扩桑园4000亩,低改3000亩,巩固老桑园3000亩),采取保护价收购、方格簇具补贴、技术奖励、优质价格补贴、保息分红、二次返利、小蚕专育和大棚省力代养、桑园套种等八项措施,把基地建成企业的“第一车间”,让蚕农成为“第一车间”的工人,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好机制。2010年全年太阳升镇增加订种2500张,增加茧量2000担,增加收入280万元,亩产纯收入增加800元。通过万亩基地的示范和带动,促进了周边8个乡镇的15676户19380亩桑园的发展,直接带动项目区贫困人口5217户22413人脱贫致富。

(五)充分利用“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试点资金”发展产业。在“十一五”期间九江修水县和都昌县两县共有21个贫困村得到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试点资金”的扶持,两县有近万户参与试点,其中贫困户1700户。成立扶贫互助社21个,建立互助小组150个,1200户农户加入了互助社,其中贫困农户424户。互助资金总量33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15万元,吸纳互助金15万元,捐赠资金1万元,占用费3万元。利用这些资金帮助贫困农民发展产业,实行“村民共有、村内互助、周转使用、滚动发展”。互助资金不仅使农民发展生产借款难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使财政资金扶贫项目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创新了一条解决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和

融资渠道缺乏等问题的新路子,增强了扶贫重点村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修水县西港镇东山村梁学豹交了300元互助金成为会员,贷得5000元互助资金养猪,一年时间,还清了贷款,猪圈也变成了养猪场,2009年底,养猪场已扩大到年出栏生猪300余头;修水县何市镇下田蒲村15组李小雄三兄弟,2007年至2009年3年累计借互助资金6万元,办养猪场,年出栏壮猪100头以上,栽桑8亩,养种20张,年纯收入8万元。

二、因势利导,发挥扶贫资金“撬动”作用,促进扶贫产业成规模。

在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后,如何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扬优成势,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我们扶贫工作的重点。然而,利用整村推进资金扶持重点村发展产业是十分有限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其“杠杆功效”,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用有限的扶贫资金“撬动”农民自己投资和其他方面的资金投入。

(一)引导农民自己投资,扶贫资金“发奖金”。为策应九江发展“两水”农业,走产业化道路,我们积极组织扶贫村发展九江水梨,五年已种植水梨面积近5万亩,为促使这一产业发挥规模效益,我们从抓示范大户人手,注重培养致富带头人。永修县引导当地农民竞标承包山地投资建园,县办邀请技术专家实地指导,高标准规划园地,并提供优质梨苗,为扶持建园,县办承诺农户投资10万,扶贫部门奖励扶贫资金1万,这就好比“把糖果挂在树梢上——吸引猴子努力爬树”,这一举措激发了有志向的农民,有两个农户联合承包了200亩果园,他们自力更生,垦山挖穴、埋施基肥和购置农机具,共投资20余万元,县扶贫部门也兑现承诺,一次性奖补了2万元扶贫资金,200亩果园全部种植了九江水梨。

(二)争取信用社贷款扶持,扶贫部门“当红娘”。我们认为,帮助产业示范户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也是扶贫部门的职责。永修县吴城镇同兴村承包200亩九江水梨果园的农户建园投入资金20余万元,另一个重点村——虬津镇何岭村农户纪立新,养殖灰天鹅和大雁2万余羽,资金缺口也很大,为解决产业大户融资难的问题,县办积极发挥“红娘”的作用,多次与两地信用社协商,要求支持扶贫产业,共同抓亮点,共同树牌子,两家“各计其功”,县办的举动得到了信用社的积极响应,吴城信用社为九江水梨承包户发放贷款15万元,虬津信用社为养殖灰天鹅和大雁农户发放贷款4万元,并且县办同志带着他们到县劳动就业局申请“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贴息”支持,帮助他们办理各种证件和手续,使九江水梨种植户、鹅雁养殖户共享受到政府贷款贴息2万余元,农民盼来了“及时雨”,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因人而异,扶贫培训注重实效,力促农民种养能力大提高

扶贫不能光在资金上扶持,更要扶智,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传授技术,提高他们的技能。针对近年来农民对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需求,九江力求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分类培训,力求培训效果最大化。

(一)注重结合调查摸底工作,力求培训尊重农户意愿。培训工作要做到真正的有实效,就必须“知农户所想,培农户所需”。为了掌握贫困村产业现状,并深入了解农民对技能培训的需要。永修县编制《永修县扶贫开发重点村生产发展基本情况及培训意向调查表》,由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负责逐户上门了解,进行登记填表,从而掌握了贫困村农民的生产发展现状及培训意愿等第一手资料。然后和农业局、科委等部门联系,开展“送科技下乡”和各类种养技能现场培训活动。

(二)注重结合“一村一品”产业,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加快推进重点村一村一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满足农民对科学种养技术的需求,为已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和具备规模发展产业条件的贫困村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对象为产业致富带头人、种养殖大户、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和有种养积极性的农户,培训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既讲授理论知识又进行现场培训,使农民真正掌握了科学种养技术,增强了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几年来,九江在重点村共举办了九江水梨、蚕桑、柑桔、獭兔、油茶、葡萄、养鱼等实用技术培训班300余期,培训4万余人次,使贫困村种养户通过培训普遍掌握了1-2门种养技能。同时,一些先进的科学种养技术也被引用到扶贫产业当中,进而实现扶贫产业科技化。

产业扶贫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不仅要选择好的产业项目,而且要能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市场。我们在“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将继续扶持扶贫支柱产业的稳步发展,形成规模效益。扶贫支柱产业,通过多年的苦心扶持,绝大多数初见规模,进入效益期,今后我们将在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的品质效益上继续做文章,要继续通过科技扶贫、连片开发、两项制度衔接、贷款贴息扶助、整村推进扶贫等方式,在扶贫总投入中逐步扩大产业的资金投入比例,使扶贫产业真正成为贫困地区农民的致富产业。

[作者简介]

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篇5

一、城步县扶贫开发形势分析

1.贫困人口多。城步县总人口28万,其中农业人口20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0%。全县12个乡镇,292个行政村,其中9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村,占全县总村数的30%,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扶贫标准以下的贫困人口14.5万人。

2.贫困程度深。一是生活和生产条件特别困难的村和农户占有相当比重。据摸底统计,目前全县农村尚有特困人口3.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6.5%。其中0.8万人需要以异地开发移民的方式才能解决温饱问题。这些农户分布在白云库区、边远乡镇。二是赖以生存的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剩余劳动力多。据统计,乡村实有劳动力6.1万人,其中3.6万人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占劳动力总数的59%,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突出,其中贫困重点村的劳动力问题更为突出。

3.返贫问题突出。一是自然灾害频繁。由于地理自然条件差,气候恶劣,干旱、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十年九旱,一年多灾,农业生产条件脆弱,生产力水平低,收入不稳定。“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现象比较普遍。二是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和省基本上未在城步县建设大项目,造成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贫困地区财政收入低,自身投入能力差,贫困农民自给有困难,用于生产投入则更少,缺乏“造血”功能。与生产发展相关的水、电、路、通讯、学校、卫生等基础设施很落后。三是因学、因病、因灾等返贫问题突出。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中高级教育(含高中、中专、大学)学费增长过快,支付孩子读书的高额学费是导致返贫的新因素。贫困村是各类疾病的高发区,医药价格不断上涨,求医看病是人们的巨大负担。因病返贫人口多,返贫率达30%以上。

4.人口素质低。一是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社会参与能力低。二是改变贫困落后的经济意识差,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缺乏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发展经济的意识,固守“种田吃饭”的小富即安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三是贫困村从事种、养专业科技人员少,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区域更为突出,直接影响先进科技的推广与运用,贫困群众接受技术服务的机会则更少。四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十分落后,有一部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小学达不到“普九”的标准,师资力量弱,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辍学现象比较多。全县有1.5万人是文盲,贫困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60%以上,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不到30%,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则更少。

二、城步县贫困农村扶贫模式构思

(一)基本扶贫模式。

主要由城步县农村贫困状况和经济发展形势决定。现阶段城步县贫困农村基本扶贫模式是“输血”与“造血”,“救济”与“开发”相结合的、以开发式扶贫为主的一种复合型扶贫模式。

城步县是国家扶贫、西部开发的工作重点县,增加国家和省财政对城步县贫困农村的基础建设的重点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增加其“造血”功能,壮大自身扶贫开发的实力,稳定实现脱贫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核心扶贫模式。

“科技示范、项目辐射”是城步县农村扶贫开发进村入户的新模式,也是核心扶贫模式。

1.科技示范到户。一是科学示范到户的定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贫困农民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是实现扶贫开发战略目标的关键。特别是贫困村农民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科技文化素质低,对新技术,尤其是对高新技术难以直接掌握和运用。为了贫困农民稳定实现致富,只有用科技示范的办法,给农民做出“样子”,使农民信服,取得实惠,以达到农民信科技、学科技,从根本上加快脱贫步伐。二是确定科技示范典型。各乡镇应积极确定、培育和扶持典型。确定示范典型就要选准典型,使之能起到示范作用。培育典型,应积极帮助引进人才,予以优惠政策,在资金上予以扶持。目前采取两项制度,互助资金、以奖代补,以及创业贷款扶持科技示范起到很好的作用。三是建立科技示范体系。从贫困县实际出发,一般应建立县有科技示范园区、乡有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科技示范体系。为保证科技示范体系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配套的科技服务系统,县机关各部门应树立服务意识,乡应建立种养加产业链、服务公司,村应有种、养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县、乡科技干部负责各层次的科技示范户的指导工作。四是明确科技示范任务。科技示范园区一般承担较全面的科技示范任务。即科技创新,引进、培育和提供优良新品种,引进和提供新技术,提供市场信息等。示范对象是贫困乡、村、户。科技示范村主要承担培育和提供新品种,提供栽培、饲养和加工新技术。在乡范围内举办短期技能培训班。主要示范村对象是贫困、特困户。科技示范户主要承担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县、乡、村示范典型最终示范任务要落实在生态和经济效益上。

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篇6

一、以扶贫开发十项工程为重点,加快建设进度,全面提高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一)扶贫重点村建设工程。坚持“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流域治理,整村推进”的思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全面开展以“五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一村一品”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建设,以科技培训为重点的脱贫能力建设,以“四改”为重点的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改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做到开发自然资源与开发人力资源相结合,实现改善发展条件与提升发展能力相统一。完善提高2启动建设的18个扶贫重点村,确保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全面完成启动建设的8个扶贫重点村年度建设任务,科学规划,依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将县财政支持的太吉河镇寺湾等8个村打造成扶贫重点村建设示范村,全力打造扶贫重点村新亮点和扶贫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典型。

(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工程。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中心,以治水保土、兴水治旱为重点,综合运用工程、生物、科技措施,实施山、水、田、林、路、堤、村综合治理,达到生产条件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切实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全面完成镇0.9万亩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任务,确保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启动富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完成年度计划任务。

(三)扶贫移民新村建设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按照“相对集中、规模开发、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扶贫移民与工赈移民、农村危房改造的有效衔接,在高质量搞好移民建房的同时,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同步支持搬迁户发展产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把移民搬迁项目村建成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致富路子明晰的新农村。完成启动的3个贫困人口搬迁项目村建设任务。全面启动实施城关镇二道河、梁家湾镇姚楼、青山乡白龙、十里坪镇中棚、白鲁础乡大竹园5个贫困人口搬迁项目村建设。

(四)“雨露计划”技能培训工程。继续采取输出就业培训与就地创业培训有机结合的双向培训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培训、订单就业”的原则,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体,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拓宽输出就业渠道,提高安置效果。围绕旅游产业开发,瞄准农家乐经营户,有效开展文明礼仪、农家烹饪、经营管理、民俗文化、农业观光、汽车驾驶、工艺绣品等方面技能培训,拓展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创业空间。完成“雨露计划”培训招生600人。

(五)实用技术培训工程。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与职教中心、科技、农业、林业、畜牧、人劳等部门的联系协调,有效开展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科技推广活动,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科技素质和发展能力。完成贫困人口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

(六)信贷扶贫工程。投放到户贴息贷款1000万元,提高15个“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增收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市场引导、项目支撑、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思路,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重视加强与金融机构协商合作,加大扶贫信贷资金和产业化经营项目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各种扶贫开发政策作用,积极开展项目整合,综合扶贫,扶持、鼓励、引导贫困户发展家庭经营项目,积极支持培育龙头企业,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发展,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互动双赢机制,启动企业支农增收行动,让更多的贫困户依托企业增收致富。

(七)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工程。按照省上“三扩大、三提高”的要求(即扩大项目村规模,扩大农户覆盖面,扩大项目资金总量;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高资金周转率,提高项目增收效益),加强领导,强化培训,规范操作,巩固成果,完善提高,认真做好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协会运作水平,确保项目成效。积极引导互助资金协会与其它农村专业合作社开展深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项目村产业发展升级。

(八)社会扶贫工程。加强沟通联系,提供周到服务,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考核体系,强化宣传推介,大力营造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参与、支持扶贫开发事业的良好局面,全面调动各包村扶贫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部门包村扶贫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社会扶贫功能和效益,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九)“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启动工程。今年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以帮助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为目标,确定5000个贫困村,发动社会力量,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扶助行动,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市场、带技术等多种途径增强贫困村脱贫致富能力。我们要积极行动,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调查摸底,摸清辖区内贫困村和规模以上企业,充分了解贫困村的需求和规模企业的意愿,创新机制,建立奖励制度,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加强宣传,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形成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

(十)旅游扶贫工程。制定旅游扶贫计划,以打造秦岭最佳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深入开展“旅游开发建设年”活动,将移民搬迁、产业开发、技能培训等多项扶贫措施综合运用,积极打造有一定规模和鲜明特色的生态旅游专业村,探索形成一条以扶贫开发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新路子,实现扶贫开发和旅游开发双赢。

二、认真总结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积极谋划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

(一)认真总结经验,展示十年扶贫开发成果。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积极筹划《十年扶贫路》专题片制作,展示扶贫成果,总结经验,分析成败得失,完善工作思路,创新扶贫机制,提高工作水平。

(二)科学编制新一轮十年扶贫开发规划。吃透上级精神,明确形势任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积极借鉴外地经验,完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精心部署,科学编制县2011—2020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和“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准备和思想准备。

(三)积极组织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推动“两轮驱动”扶贫战略实施。要按照市局统一安排,成立工作机构,精选办公人员,制定工作方案,加强部门协调,全面开展试点工作。要统一标准尺度,准确摸清新标准下贫困人口数量、分布区域、贫困状况和致贫原因,规范建立县(乡)联网、动态管理的贫困人口数据库,为建立贫困瞄准机制,争取更大支持,有效开展扶贫到户奠定基础,促进扶贫开发工作步入科学管理、分类扶持的轨道,逐步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

三、切实加强扶贫系统自身建设,打造过硬干部队伍

(一)高度重视政治和业务学习,力争人人成为组织实施扶贫开发工作的行家里手。一要统一思想,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县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立场上来,要充分认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要掌握政策,掌握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和思路,特别是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精神实质,明确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形势、任务和奋斗目标,把握工作重点。三要深入钻研,提升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努力成为行家里手。四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提升创新能力,要树立争先创优意识,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二)围绕推动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着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转变发展模式。适应“大扶贫”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各类扶贫资源有效整合的新途径、新举措,加快形成以专项扶贫为主导,以行业扶贫为辅助,以社会各界扶贫为补充,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共同推进的“多轮驱动”工作模式,推动扶贫开发实现科学发展。二是转变工作方法。把创新作为扶贫工作的“生命线”来抓,张扬个性,改革创新,大胆开展试点探索。针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抓重点、克难点、树亮点”的思路,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以抓点示范带动全盘,用亮点工程引导群众,用品牌项目赢得支持。三是转变机关作风。围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机关建设,扎实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引导扶贫系统党员干部适应新形势、新机遇、新变化,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展现“一流领导班子,一流干部队伍,一流工作业绩”的新形象、新风貌。

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引进扶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突出发展新兴高端产业,努力把区建设成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科技创新示范区。

二、扶持重点

1、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的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现代服务企业。

2、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重大决策和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项目。

3、能够对我区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生物产业、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领域从事研发和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高层次人才和项目。

4、符合申报条件,在创新创业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海外高层次人才。

三、扶持政策

(一)设立500万元科技型企业创新基金。围绕我区重点产业特别是高端人才创办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按照规定程序每年评选出5个项目,作为我区自主创新成果予以重点扶持,每个项目给予扶持资金100万元。

(二)设立100万元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补贴。对来我区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按照规定程序每年评选10名在行业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或其科研成果转化较好的优秀人才,每人发放创业补贴10万元。

(三)出资100万元奖励高层次人才创新成果。从全区创新创业项目中,每年评选出10个优秀科技成果进行奖励,每项成果一次性奖励10万元。

四、申报条件

(一)申请科技型企业创新基金的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在该产业领域具有国内领先水平以上,市场前景好,正在实现产业化;

(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成果,无产权纠纷,对形成授权发明专利的项目优先支持;

(3)项目带头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在用人单位担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并在本行业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技术影响力,科研成果显著,博士领衔者优先;

(4)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2年,重大项目不超过3年。

同时,承担项目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1)在区内工商、税务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成立1年以上且运行情况良好;

(2)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5%;

(3)重点支持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

(二)申请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补贴的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

(2)必须是在区内企业工作并与用人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或者是来我区投资创办科技型企业的高层次人才,能连续在区内工作2年以上,每年在区内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

(3)创办企业或个人拥有与创业领域产品、技术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以上,能够填补国内空白或引领相关产业发展,有较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和预期经济效益;在产品开发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4)列入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省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的人选可直接享受以上补贴。

(三)申报高层次人才创新成果奖应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好,产品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上,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中试或产业化阶段的项目;

(2)创新成果项目带头人须具有博士以上学位,能连续在区内企业工作2年以上且每年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所在企业注册成立1年以上,运行情况良好。

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特别优秀的,申报条件可适当放宽。

五、申报程序和时间

(一)申报程序:

1、填报申报材料。区科技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申报信息,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申报。

2、受理申报材料。区科技局统一受理申报材料,并会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资格初审。区科技局负责核实引进人才拥有科技成果、专利等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核实引进人才的身份、年龄、护照、国籍、学历、经历和业绩等申报资料的真实性。

3、资格审核。区科技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核。

4、技术评审。区科技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评审,并按照择优扶持原则,确定入围人选。

5、综合评审和实地考察。区委组织部会同区科技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专家对入围人选进行综合评审和实地考察,择优确定拟扶持人选。

6、区委、区政府召开联席会议,听取汇报,对专家形成的评审意见进行研究,形成扶持意见。

7、社会公示。根据意见对拟扶持人选向社会公示。根据公示结果,按程序确定扶持人选。

8、经费下达。根据公示结果,按照规定程序给予扶持对象相应的资金资助。经费由区财政局按财政管理渠道下达。

(二)申报受理时间:

每年的10月1日—10月31日。

六、组织领导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扶持工程”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组织实施。区委组织部牵头负责抓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扶持工程规划、管理和协调工作,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区科技局负责申报材料格式的制定并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优先推荐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计划等工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才引进手续的办理和有关资格的认证;区财政局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对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挪用或挤占项目资金的,进行通报批评,并停止、追回拨款。

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篇8

1、到2020年,在5个贫困县支持建设6个农技协联合会(联合体)和60个以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实现农技协组织和服务在贫困县全覆盖。支持每个贫困县建立1个农技专家服务站;支持有产业发展基础、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的乡镇建立1个乡镇农技协联合会(联合体);培育1个乡镇特色产业;支持适合发展“一村一品”的贫困村建设1个农技协;培育1个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1个特色品牌。(牵头单位 :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潜山县科协、岳西县科协、太湖县科协、宿松县科协、望江县科协(以下简称贫困县科协);配合单位:市级学会、市科协学会部)

2、组织1000名以上来自各级学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技专家参与脱贫攻坚,实现科技服务在建档立卡贫困村(以下简称贫困村)全覆盖。支持有产业发展基础的贫困乡镇建立各级学会,特别是农科、医科和工科学会对接乡镇产业发展科技信息与人才帮扶机制。(牵头单位:市科协学会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配合单位:市级学会、市科协科普部)

3、支持每个贫困县配备1辆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巡展2次;至少建设1所农村中学科技馆(牵头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

4、贫困家庭的青少年接受科技教育,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明显提升。(牵头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配合单位:市科教站、市科技馆)

5、为每个贫困县制定科技脱贫攻坚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咨询。(牵头单位:市科协学会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配合单位:市级学会)

6、支持适合发展“一村一品”的贫困村建设1个科普中国乡村e站。(牵头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

7、通过整合扶贫、农委和科技等部门培训资源,开展专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培训,通过培训使每个有劳动生产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掌握1-2项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和技能,至少能够参与1项农业增收项目,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牵头部门: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配合单位:市科协学会部、市级学会)

8、动员市内5个非部级贫困县(区)与与5个贫困县之间结对帮扶,积极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工作。贫困县要组织做好本地科技专家和龙头企业,与有产业发展需求和意愿的合作组织开展交流合作,与本地资源、区位、劳动力、产业基础等有机结合,聚焦技术输出、人才支援、产业(项目)合作等领域,实现“订单式”和“量身定做式”帮扶与协作。(牵头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10个县(市)区科协——桐城市帮扶潜山县、怀宁县帮扶岳西县、迎江区帮扶宿松县、大观区帮扶太湖县、宜秀区帮扶望江县)

二、重点任务

(一)服务科学决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9、发挥科技专家优势,为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安徽省脱贫攻坚期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等文件要求,启动市县两级科技专家人才库,动员和组织本地科技专家和产业能人,为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助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扶贫行动。(牵头单位市科协学会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配合单位:市科协办公室、市级学会)

(二)推广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提升科技帮扶含量

10、结合贫困地区的发展基础,以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为抓手,市县两级科协及所属学会联动,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帮扶等活动,大力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推广多功能大循环农业等涉农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帮助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牵头单位:市科协学会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配合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市级学会)

11、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积极组织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组织、本地能人等基层组织和人才参与脱贫攻坚,分赴扶贫任务较重的镇村和产业发展培训需求的地区开展技术培训。(牵头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

(三)培养乡土人才,夯实人力资源基础

12、建立各级学会,特别是农科、医科和工科学会对接乡镇产业发展科技信息与人才帮扶机制。组织动员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调研技术需求,在充分尊重贫困村、贫困户意愿下,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指导、网络信息平台远程指导等方式,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牵头单位:市科协学会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配合单位:市级学会)

13、大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能带动的科普带头人、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乡土技术人才和技术骨干。(牵头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

(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完善农技服务体系

14、组织实施市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指标优先向贫困县倾斜。培育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和促进贫困户发展生产,就地就近建立农产品网上销售、流通追溯和运输配送体系,帮助对接连锁超市,支持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发挥网络、微信等新兴媒介优势,开展网络实时问答、培训交流;支持有实力的农技协等各类科技组织,牵头同步开展“银行+协会”银会合作与“协会+贫困户”龙头带动发展模式,以协会为桥梁,有效搭建金融保险服务平台、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贫困户发展资金压力,同时通过引领带动,为贫困户产业发展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等方面服务保障,切实降低贫困户发展风险,实现政府、银行、协会、贫困户四方共赢局面。(牵头部门: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配合单位:市科协办公室)

(五)完善科普设施建设,提升科普能力

15、进一步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在贫困地区大力推动县、乡、村科普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建设。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等项目指标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深入推进贫困县“社区科普大学”平台建设,加大对贫困村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的支持力度。发挥已有的科普服务站、校园科技活动中心、科普示范基地、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等作用,大力推动科普中国校园e站、乡村e站和社区e站,用信息化手段武装基层科普基础设施。每个贫困县每年建设2个以上科普e站,支持适合发展“一村一品”的贫困村建设校园和乡村e站。(牵头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配合单位:市科协办公室)

(六)广泛开展科普活动,提升贫困地区公民科学素质

16、深入开展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针对贫困地区公众需要开展“点餐式”科普活动。积极将中国科协“科普中国”、省科协“科普安徽”的科普信息资源免费提供给贫困地区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支持各级科协联合当地媒体面向贫困地区开办科普栏目。组织开展科普中国V视快递、科普文化进万家等活动。(牵头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配合单位:市科协学会部、办公室)

17、引导组织各级学会深入贫困县针对因灾因病致贫返贫、贫困代际传递等问题,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卫生与健康和青少年科技教育等科普工作。(牵头单位:市科协学会部;实施单位:市级学会)

18、大力培养贫困地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引导青少年参加各类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大力开展经常性科普文化活动,针对贫困家庭青少年开展一定规模的各类科技活动,坚决破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消极影响,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贫困县每年活动组织不少于1次,不断提升贫困家庭青少年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牵头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配合单位:市科技馆)

(七)积极争取落实省级以上科协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项目工作

19、指导各级学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组织、农技专家服务站等科技组织和科技专家协助贫困县提出扶贫需求项目,在向省级以上对口部门推荐需求项目入库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争取精准扶贫科技服务项目支持;鼓励本土科技组织和科技专家积极竞标中科协及其他组织的精准扶贫科技服务需求项目。(牵头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县(市)区科协;配合单位:市科协学会部)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营造氛围。

20、各级科协要主动联系农业和扶贫部门,积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当地的主要媒体广泛宣传,动员各级科技组织和专家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为实施“助力扶贫工程”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贫困县科协要按照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牵头单位:市科协办公室;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

(二)签订协议,汇总备案。

21、县、县两级科协及其相关部门要帮助中标中科协及其他组织的精准扶贫科技服务需求项目的科技组织和专家与项目需求单位对接,提供对接信息资源,签订项目协议。积极组织有条件的科技组织和专家与贫困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签订帮扶协议书,要明确帮扶的时间、目标、任务、机制等内容;对参与的科技专家要列入名册,并报上一级科协备案,实行项目化跟踪管理。帮扶协议书由市科协汇总后,报省科协。(牵头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配合单位:市科协学会部,市级学会)

(三)实施帮扶,服务到位。

22、结对双方要认真履行帮扶协议的相关内容,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贫困县科协要加强对科技扶贫的组织协调,为结对帮扶工作顺利实施提供服务。(牵头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配合单位:市级学会)

(四)监督指导,评估考核。

23、贫困县科协要对申报备案的结对帮扶协议负责监督指导、跟踪服务和评估考核。结对帮扶实施情况要开展评估验收,建立分级考核评价机制,细化考核指标,强化责任担当。根据年度结对帮扶的评估考核情况,择优逐级报送市科协。(牵头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配合单位:市级学会)

(五)组织申报,逐级公示。

24、市科协按照省科协下达的推荐指标,组织专家评审遴选,推荐对象名单公示不少于7天后报送省科协。凡在开展科技助力扶贫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并已入库备案管理的各级学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站、农技专家服务站等科技组织和科技专家均可参加推荐。(牵头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配合单位:市级学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25、市以及贫困县科协、农业和扶贫部门联合成立本级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本级科协,负责本地区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的组织实施、评估考核,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扶贫总体部署开展工作。(牵头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

(二)明确工作职责。

26、贫困县科协牵头组织“助力扶贫工程”的具体实施,指导督促对口帮扶协议,为帮扶协议顺利实施提供服务;会同农业部门组织指导农技推广站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统筹协调农业部门现有的专家资源参与脱贫攻坚;对接县扶贫办及时掌握了解工程实施范畴、建档立卡贫困村户等基础数据,配合开展科技扶贫实施成效的考核评估验收。(牵头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贫困县科协)

(三)加大投入支持力度。

27、市科协将统筹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创新助力工程等省级以上项目指标,加大对5个贫困县的倾斜力度;对于市级项目,要加大向贫困地区(含省级扶贫开发县(市、区))支持力度。(牵头单位:市科协科普部;实施单位:市科协学会部、市科协办公室、市科技馆、市科教站)

28、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确保“助力扶贫工程”顺利实施。(实施单位:各级科协)

(四)严格考核监督。

29、认真贯彻执行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领导小组的规定要求,贫困县开展“助力扶贫工程”的实施成效,将作为下一年度市科协向省科协推荐相关指标的重要依据。严肃纪律,严格审核,对虚构事迹材料、违反评审规定等行为,一经发现,撤销评选资格,并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牵头实施单位:市科协科普部;配合单位:贫困县科协)

(五)营造良好氛围。

上一篇:初中足球教学设计范文 下一篇:科技创新的宗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