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7:30

科技创新的想法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1

1、热烈祝贺 年华星学校校园科技节隆重举行!

2、认真学习、宣传、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3、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4、让科技的光辉照耀校园

5、科技引领 携手创新 共建和-谐

6、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7、用创新点缀人生, 让科技融入理想。

8、放飞理想,激扬青春,创新有为

9、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10、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加快培养创新人才!

11、科技发展进步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12、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华星学校与时俱进、科技创新,明天因你而精彩

13、今日奇思妙想,明日硕果累累

14、科学探索乐趣多,和-谐发展你我他!

15、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16、保护资源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17、珍惜生命之水,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18、科技引领 携手创新 共建和-谐

19、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21、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22、加快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23、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推进科技进步!

24、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25、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市民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

26、用创新点缀人生, 让科技融入理想

27、强化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

28、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29、今日奇思妙想,明日硕果累累

30、科技创造梦想

31、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加快培养创新人才!

32、畅想科技,倡响科技

33、人人参与科技节,我的科技节我做主!

34、科技科技,快乐无比,动手动脑,我们爱你!

35、科技创造美好世界!

36、展开科学的翅膀,放飞科学的梦乡!

37、科技让我们插上梦乡的翅膀,让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38、科技带来快乐,科技带来梦想!

39、科技让我飞翔,飞向科技的世界!

40、走进科技,走近梦想。

41、天文地理奥妙多,奇思妙想乐趣多!

42、多听多看多动手,科学世界任我游。

43、我观察,我快乐;我试验,我收获。

44、乘着科技的翅膀,在创想的蓝天里飞翔。

45、翱翔科学的天空,畅游知识的海洋!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2

【关键词】科技创新 创新机制 世界观

一、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与科技创新的互动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科学,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它能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方法、精神支持和制度保障,能够确保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总结了哲学社会科学对于科技创新有如下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使科技创新的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能够确立科技攻关的方向和重点,坚持正确的科技运用的价值导向;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充满生机活力的运行体制;能够培育科技创新需要的科学精神和崇高的道德。

因此,要促进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注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要想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获得成就,必须依靠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就可能误入歧途,甚至会走向伪科学的泥潭;要科技创新,必须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以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包罗万象的自然现象和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为不断地推动科技创新做出积极贡献;而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还必须深化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我们要把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准和方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能够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有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而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最高意义上的力量,它是通过变革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一定时期的思维方式往往较为普遍的影响着这个时期人们思维活动的指向、过程和结果。因此,一方面科技进步与发展,需要人们思维方式的创新与转换,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与发展也会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进步。科技创新可以不断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形成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形成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促进形成激励创新、竞争合作、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这16个字概括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但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关键却在于建立一种不断修正和调整科技发展方向的机制和工作模式,因为没有一流的体制和管理,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创新工作。

二、树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良性互动的科技创新机制

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管理者、参与者,要在科技创新实践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上,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家、科技管理者以及科技工作者,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如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体现,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目前我国科技界要求牢固树立“爱国奉献、创新为民”的思想,“爱国奉献”是对科技工作者价值观的一种引导和塑造,“创新为民”是明确追求创新的主要目的,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意味着开展科技工作,我们必须始终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科技创新必须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健康、安全、富裕和幸福,使创新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造福社会。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就是要人们树立正确的看世界的观点、态度和看法,世界观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础。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探索客观真理、运用客观规律,有助于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有助于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协调处理好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就其基本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理想、人生的态度、人生的责任以及人生中所反映的一切问题的总和。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实质在于正确认识人的本性,树立科学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明确人生所应承担的责任,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说到底,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就决定了人们能致力于什么样的创新。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中,总结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经验而形成的对人生活动的意义、作用及价值衡量标准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即介入了人生追求的基本观念和评价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正悄然变化:价值主体个体自我意识增强、人们价值评价标准模糊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等,它要求科技创新机制的建设,必须考虑到以上变化,使人们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能把握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的统一。

此外,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科技领导干部和各级行政领导政绩观的基础。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唯实,自觉地全面地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才能致力于实践新的科技发展观。

三、树科技创新观念,建科技创新机制

四川省要建设科技创新机制,首先要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和成果为指导,引导全社会、各级行政部门、各

级领导干部、科技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科技创新意识,树立创新观念。以此为基础,推进全社会、全民崇尚科学,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关于思想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民,成果为民共享,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强调实现均衡、健康和协调的发展。四川省的科技创新机制建设,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特色、有系统的开展科技创新,实现均衡、协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正确的用人观。各级领导干部和科技管理工作者要善于“识才、留才、用才、育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和完善适合我省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梯队及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省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依托国家重大的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青年人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3、合理的评价观。合理的评价观,有助于完善以下三个体系:一是对科研立项的评价体系;二是科技水平及成果的评价体系;三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体系。要建立合理的科技引入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及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要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运作机制,克服科技创新的短期化行为,以及科技创新活动中急功近利的盲动思想。当然,也要逐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克服科技创新中的懒惰思想,“等、靠、要”的思想,拿来主义的思想。要借助于有效的管理体系,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绩效管理和运行的监控。

4、营造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创新的氛围。要营造正确的科技创新的氛围,把握科技创新的正确舆论导向,以把握创新的方向。各级行政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要树立科技创新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宽容意识。忧患意识是为着创新激励,风险意识是强化科研投资意识,宽容意识是促进形成科研工作者潜心科研的平和心态。科技创新中要注意预防因好高骛远而一拥而上的倾向,或犯“科技近视症”等错误。

5、培育城市创新文化。宽松、和谐的城市文化氛围,是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必要条件,以环境激励人,环境培养人,环境塑造人。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创新型人才作为支撑,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创新文化,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培育创新意识。以城市为科技创新机制建设的中心,将各类学科、党政军民学等各个层面的人聚集其中,参与其中,为科技创新而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6、重视科学普及,将科技创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科学普及不是一句空话,是创新内容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以此提高全体公民的科技素质,培养全民创新文化素质,树立创新意识,弘扬科学精神。要通过加强政府导向,科普宣传,营造创新环境氛围。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有效落实,切实保护民众的科技创新热情。

(注:本文为四川省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科研任务川技管2006研(函)字第001号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路甬祥:关于科技发展的若干思考。

[2] 纪宝成: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3] 徐善衍: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构建创新文化。

[4] 张宝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5] 路甬祥:聚焦学部五十年――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开创学部工作新局面。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3

1、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科技发展环境。

3、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4、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努力学习科学,迎接未来挑战!

6、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用科学实现我们的梦想!

7、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

8、不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9、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10、崇尚科学,探索创新,挑战新科技。

11、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2、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走开放型科技发展之路。

13、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1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区域技术创新。

16、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1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8、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19、专利法是保护企业创新成果的有效武器。

20、知识改变人生,科技创造未来!

21、展开科学的翅膀,放飞科学的梦想。

22、科技之光,创造未来!

23、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24、加速科技进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5、用创新点缀人生,让科技融入理想!

26、科技创造,超越梦想。

27、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

28、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29、加强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30、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31、今天奇思妙想,明天硕果累累。

32、你因科技而精彩,科技因你而腾飞!

33、科技创新----激扬创想的天地!

34、科技--雏鹰飞翔的翅膀。

35、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

36、注重科技,创造传奇。

37、加强科普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38、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推进知识经济发展。

39、生活需要科技,科技改善生活。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4

初中美术课程是学生在未成年阶段,对形象表达的多维方式,而美术课程的开展是丰富学生想象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课堂。美术教学中应用科技绘画的方式,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思维模式并应用到创新实践中。

科技绘画,即为科学幻想画。多数初中教师在这一观点上存在模糊的理解。之所以为科技,旨在以绘画形式表达学生对未来科技的畅想。科技绘画也并非胡思乱想,而是在一定的科学性之上进行想象。评价科技绘画的基础,也是从其畅想创意以及新颖程度上进行分析评价的。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是科技绘画的重要特征。科技绘画对于初中美术教学,具有很多实际教学价值。

首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适当开展科技绘画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接触科技前沿,从而对未来世界产生联想。其次,通过对未来科技的想象,以其绘画形式进行表达,培养学生对科技的想象力,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本文重点在于明确科技绘画的教学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运用绘画表达科学幻想,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构思描绘出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画卷,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引导学生在科技绘画中创新实践的思维模式

1.科技绘画引入初中美术教学的理论基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人的智力层面包括九种方式,其中包含了视觉与空间关系智力。”视觉与空间关系智力的阐述中,明确了人对色彩、空间位置、形状等元素具备表达和感受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形状、线条、结构、空间和色彩关系的敏感,并且通过绘画将其表现在书面上的能力。将多元智能理论引申到现代初中美术教学中,就是通过视觉空间的绘画形式,引发学生对科技的表现形式。而对于科技绘画而言,本身就是对实践的探索,对创新的想象。那么基于这一理论基础,通过灵活、开放、不受约束的美术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想象空间的发展,便可以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通过绘画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科技绘画引入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方法

我国对科技绘画的教学方式引入实际教学中,尚未树立明确的教学方法以及经验总结。笔者通过多年初中美术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以下教学方式仅供参考。其在教学实践的尝试工作中应当明确,以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前提,通过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对比,从而找出绘画科技教学的方法与规律。

一方面,应当合理运用有效的绘画资源,包括:书籍、画册、网络、图书馆、展览馆等有效资源,开展素材内容的收集。然后通过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从而引导学生对未来进行合理的畅想,包括宇宙未知空间、生活居住环境、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交通工具等,并应用到科技绘画的素材中,让学生在充分的想象空间中,描绘出对未来科技的主观想象,同时根据这一想象的画面配以相应说明。另一方面,利用社区资源开发绘画素材。例如通过某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或者标志性建筑,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向。也可以从农业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模式,或者通过参观科学展览和少年宫,丰富学生的思考内容。而一些科技杂志和视频资源也都可以成为学生描绘作品的素材。通过不同绘画作品的表达,建设学生对未来科技的联想,收集学生作品进行分析,整理成册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从以往的实践教学中总结出可以通过多方面引导的方式,提升学生想象空间。也能从培养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意识的形成。正面的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科技绘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教学方式

1.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学生学习的内在联系。”这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首要突破的目标。科技绘画的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那么在教学课程中,美术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新课标的重要制度思想,通过相应的教学经验规划出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科技绘画的教学内容中。那么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技绘画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学生是通过自身的想象完成其绘画内容的。美术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从而让学生在自由想象的环境中发挥其内在潜能。而这样没有约束的空间就是对学生兴趣培养的最好方式。

2.正面评价,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科技绘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正面评价的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根本。要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也要勤于展示闪光点的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和鼓励。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表扬性的评价,就是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实践。不能因为对学生作品无法理解而导致负面的评价内容,也不能过于主观地评价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想象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不能因为学生想象的内容而约束其发展。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成为想象力的发挥者,而教师应当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让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思路完成想象的拓展,以便于最终落实于绘画中,通过色彩、构图、形状等方式,将新颖的思维模式表达出来。进一步形成学生能自己掌握与发挥的绘画思维,以便于学生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中完善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

3.多方面引导,提升学生想象空间

在科技绘画的教学内容上,可以适当应用多方面的引导,为学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从而通过科技绘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可以适当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进行关于科技绘画的教学,例如科技绘画比赛、科技绘画联想工艺品展示、小玩具科技创新设计等。通过相关活动的组织与操作,必然能引发学生的联想,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未來幻想的同时,也要注重联想生活科技的需求,为学生规划出合理的科学范围,从而在绘画中进行贴近实际生活的未来畅想。例如,组织学生在厨房中展开对未来的想象,如何加快厨房工作速度,如何清理厨房垃圾,如何提升厨房空间使用率,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模式的拓展。而在实际应用科技绘画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关于现有教学内容的联想,包括对非美术教学的其他课程的联想,如化学、物理、数学、生物、体育、历史等。以物理为例,让学生想象未来实验室的模型,通过想象能实现诸如众多物理现象的实验过程。而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式,必然能有效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提升相关的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虞小新.领略艺术之美,提升创新能力:初中美术教学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56-57.

[2]管红增.美在创造中: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浙江教育科学,2012(3):105-106.

[3]马丽莉,王文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幻想与创新能力[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6-88.

编辑任壮

来源:新课程·中旬 2017年7期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5

1984年,从岳阳师范学院毕业的杨石柱,先后在城南中学、桃林中学担任物理教师。2002年,杨石柱来到桃林中学,担任学校理化生教研组长,并兼任科技辅导员。

12年来,杨石柱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一直情有独钟,先后发表五十多篇科技教育理论文章,十余次被评为科技活动优秀辅导员。在2013年第三届全国校园发明创意大赛上,杨石柱还荣获了“全国优秀科技辅导教师”的荣誉称号。

一位普通的教师却做出了如此不凡的成绩,实在令人称叹。冰心诗曰:“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十多年如一日,杨石柱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没度过一个清闲的寒暑假。他将科技创新视为挚爱,把奉献当作本分,播散下一片科技创新的种子。

做了多年物理教师的杨石柱,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还能与科技创新碰撞出火花。2002年,到桃林中学不久后,学校接到了教育局的通知,要求每个中学必须完成两件以上科技创新作品。这个任务落到了杨石柱的肩上。

接到任务后,杨石柱忙开了,到处找资料,与老师、学生们讨论,就连晚上睡觉都在琢磨。在他的带动下,学校里掀起了一股发明创新的热潮。很快他就从众多的作品创意中挑选了两件,辅导学生制作了《不发热的运动鞋》和《汽车防碰装置》,这两件作品都获得了临湘市三等奖。虽然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杨石柱与学生们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正是因为这次任务,杨石柱渐渐认识了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和作为科技教师的责任——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的支持,科技教师必须挑起这个重担。”杨石柱说。

杨石柱也意识到,教师只有明确创新教育思想、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在指导学生进行航模竞赛、科技创新大赛之余,杨石柱还带领其他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2007年,杨石柱调入临湘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临湘二中)任教,虽然日常教学工作繁重,但出于对科技创新的热爱,杨石柱依旧挑起了兼任科技辅导员的重担。

“在省级示范性高中教学,压力很大。”杨石柱说,“但无论如何科技创新不能丢。”

然而除了教学压力,杨石柱还遇到了更大的困难。他面临的不仅是缺少人员、经费、器材,更为严峻的是缺少学生。班主任对班上的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很支持,学生家长同样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文化课之外花费过多时间。

怎样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经过调查杨石柱发现,在学校里,老师们的思想相对比较开放,容易接受科技创新的观念。“那就先从教师子女着手吧”,带着这样的想法,杨石柱来到学生家里,耐心细致地做起了家长的思想工作。对于在科技创新上有天赋的学生,他更是数次上门拜访。

在杨石柱的劝说下,家长们终于点头同意,就这样,他领着教师子女和自己班上的学生,迈出了科技创新的第一步。

没有安排课时,杨石柱就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缺少经费就自己花钱买材料。在制作“登山鞋”和“防烫伤的汤匙”时,杨石柱跑遍了临湘市的大街小巷,为学生找来磁铁、吸盘、螺钉……还自费购买了鞋子、温度计,掏钱请工人按照设计图制作模型。缺少辅导经验,他就自费购买和订阅书籍、杂志等,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给自己充电。

在杨石柱的努力下,临湘二中的科技创新氛围渐渐浓厚起来,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学校也逐渐重视起来,专门配置了科教活动室,并给予资金支持。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校专门成立环保科技小组、科技制作发明小组、航模竞赛小组;每年举办一次科技创新大赛,表彰获奖学生……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体会到“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才”。

“与学生沟通交流虽然耗时、耗力,但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在学校,杨石柱对热爱科技创新的学生设置“零门槛”,只要有创新想法、好点子都可以到他的办公室交流探讨。他还及时评点学生们的想法,对研究价值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鼓励他们把创新点子转化成实物。

在杨石柱看来,好奇、好动是中学生的天性,他们往往对课本之外的一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新的科技产品感兴趣,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分配在“玩的平台上”。作为一名科技教师,工作职责就是教会学生“玩”。通过“玩”,让他们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学会采用多种方法、善于动用各种资源、改善或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物理课上,杨石柱经常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对实验装置运用缺点列举法、特性列举法等创新技法进行改进。有时他还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解决。在学习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设计方案时,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学生提出了天平法、量筒法、弹簧秤法、杆秤法、平衡法、连通器法等10多种测量方法。

在学生们学习继电器知识的基础上,杨石柱还给学生讲解了自动报警器、自动控温等原理,并让他们亲手实验,体会科技创新的美妙。课堂上,他还启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答现实中的问题——为什么化雪比下雪冷?隐形飞机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麻雀站在电线上会安然无恙……

在指导学生做“音乐防盗装置”时,杨石柱先与学生一起购买音乐门铃、压敏电阻、电池导线等,然后指导学生画电路图,按电路图安装。为了测试防盗效果,杨石柱还试着让学生动手“撬门”。

“把热爱自己的专业与热爱自己的学生完美结合,才是一个好教师。”杨石柱说,“虽然我还不够优秀,但我深爱着我的学生,深爱着我的事业。”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6

一、创设氛围,激发师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教材、形式的限制,往往有相当部分学生会因此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影响科技素质的培养,农村小学要立足农村,在校内外形成人人讲创新、人人争创新的良好风气。可通过课堂结构调整、课外科技活动,为师生开辟一个新天地,组织参观、考察、采集、野营、游艺、竞赛、实验、讲座、奇思妙想等多种活动,在广阔的社会环境里接触自然,接触实践、接触社会,为师生营造浓浓的科技教育氛围、为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摒弃畏难思想,培养创新意识

一提到创造发明,许多人就会想到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其实不然,许多发明创造,特别是日常生活方面的发明创造,很多是普通人发明的,甚至不少是中小学生所为。我在上课时经常对学生讲一些少年儿童发明创造的例子,让学生知道创造发明属于每一个肯细心观察,勤思考好动手的普通人,创造发明并不是什么难事,有一些创造发明非常简单易做,就看你敢不敢去发明而已,例如在上课时出示了一个由一块木板,一根钉子,一根弯了钩的铁丝做成的“脸盆吊钩”,问学生会不会做这个东西,学生都说会,然后告诉学生这是“1998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制作一等奖”的作品时,多数学生都不敢相信,认为这种发明太简单了,又不用花多少钱。而后告诉学生,发明者平时能注意观察一些日常用品的构造、特点,能从日常生活的需要中获得灵感,并大胆创造,从而获得成功,只要你们肯细心观察,勤思考,好动手,也能成为一名小小的发明家,再如对学生讲“圆珠笔与割纸刀”,“升降篮球架”,“易拉罐做热胀冷缩装置”等发明故事,让学生摒弃畏难思想,激发创造发明的兴趣,增强创造意识,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并从中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和科技素质,笔者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奇思妙想比赛,并把它们整理投寄《少年发明与创造》,当一个个奇思妙想被发表以后,学生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全校师生都跃跃欲试。

三、多渠道培养学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

学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只是科技辅导员的事,还需要教师、家长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创新不仅仅是要进行创造发明,如想象作文、奇思妙想、方案设计、节目编排等等都是创新行为,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素质,因此,学校可通过举行或推荐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大赛,以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力,我校利用校办文艺月刊《山菊花》经常刊登一些学生想象作文、科技小制作、小点子、科,技辅导员经验谈等,还推荐多篇学生科技小论文在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刊《少年发明与创造》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

2通过语文教学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从知识的感知,内化到应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他们的一切学习活动,实际上都为今后的创造活动打下基础。阅读中,学生从感知课文,内化语言到运用知识都包含着创造性劳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储存创造思维的内需:凭借想象的展开,提供创造性思维的契机。强化语言文字,只有靠学生自己的创造性理解、运用,才是最有意义的,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宿新市徐公店》时,为我们做出很好的范例:

师:请你们读读诗,想想如果根据诗意作画,画上要画些什么?

生:要画篱笆。

师:篱笆要画宽一点还是窄一点?要说明理由。

生;要画宽一点,因为诗中说“篱落疏疏”,疏疏就是不密的意思。还要画一条细长的小路,因为诗中写“一径深”。

学生还根据“树头花落未成阴”提出了树上只能画小叶,树下一定要画落花……这种根据诗意在想象中”作画”的教法,实际上就是通过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来理解课文。

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例如:“一个圆柱体的高是8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列出算式,但是我们不应满足于这一常规解法,启发学生还可以用其它方法解答。通过启发引导,有的学生采用的解答方法。显然后一种解法较前一种解法既新颖又简捷,富有新意。如果教学中能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那么创新人才是可以稳步培养出来的。

4通过技能学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开设的科学、科技、音乐、美术、劳动等技能学科,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科技《小火箭打靶》一课时,基本按照书上的要求,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材料,自己设计制作一支小火箭,由于学生对火箭造型的认识已定性,上课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火箭的实际造型的进行设计制作,结果制作出来的小火箭参加打靶活动时都不太好用,又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制作。于是在上第二个班级时提示学生只要注意小火箭的实用性,不必太在意小火箭的形状,可突破常规大胆设计,结果制作出来的小火箭花样多,又好用。在以后的小制作中,都鼓励学生拓展思路,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有创意的制作,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科技素质。

5通过课外兴趣小组,重点辅导特长生以点带面

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可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如电工、饲养、种植、花卉、缝纫、手工制作等,也可因地制宜组织养殖、果树栽培、育种、农具维修、沼气研究、破除迷信等活动,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制作科技作品,提小建议、进行奇思妙想、搞小发明、小改革、成果展等,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根据农村特点,适时培养学生科技素质

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成员大多是务农的,而且在农村,科技的运用还不够普及,还有很大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也有很大的空间和必要性。现在每所小学都有一名兼职成教的教师,负责各村的农技培训班工作,还要定期出黑板报、印发材料进行科普宣传,可指导学生帮助出黑板报、分发宣传材料等,以提高学生的科普意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多数学生家里有果树、食用菌种植,养殖猪、鸭、鱼等,可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些科学小实验或小观察,这样学生既有条件做到,又有实用价值,兴趣会更浓,也可以得到有经验农民的指导,同时促进农村学科技、用科技。我校有一位老师,他原来是学林业的,他在学校成立的种植兴趣小组里,在学校的学农基地指导学生进行荔枝嫁接新技术实验,并让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把实验过程及成果整理成文字,向《少年发明与创造》投稿,使得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能力得到提高。

四、勤思勤动勤积累,不以事小而不为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科技素质,应该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不断积累,逐步提高,要鼓励学生有什么点子尽管提出来,哪怕是奇思怪想或微不足道的点子,也要给予肯定。去年我校要举行科技作品展评,布置全校学生每人至少做一件作品逐级参评,我外甥女平时喜欢唱歌跳舞,一次在家中和姐姐一起玩家里剩下的自来水管时突然产生用水管作乐器参加科技作品展的想法。当她向我提出想法后,马上鼓励她进行制作,并联系她的音乐教师一起经过多次指导试制,最后制作了《竖敲琴》,并获得了“福建省首届小学生科技作品展评”一等奖。在教学中我也常以此事为例,鼓励学生不以事小而不为,一些很不起眼的想法,往往能成为很有价值的发明创造,学生只要有作品交到我手里,不管好坏,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五、实验成效

几年来,在基层校老师的大力配合下,农村小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唤起

通过几年的课题实验,中心校所属各小学的学生,已初步形成讲创新的风气,各校都成立了科技小制作、种植、养殖、奇思妙想、计算机、幻想画、幻想作文等兴趣小组,学生涌跃参加各项活动。

2学生的创新作品屡次获奖或发表

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参加各级种类竞赛中一百六十多人次获奖,其中一百四十多幅科幻画参加第四届“世界之星”少儿美术书法摄影艺术教育成果展分别获金、银、铜奖,十多篇科幻作文在国家、省、市、县级获奖,王慧星同学参加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获市二等奖。有二十多篇学生科技作品在《少年发明与创造》、《独生子女报》等刊物上发表。

3几年来,有两人次获“漳州市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福建省科技教育工作优秀辅导员”称号。

总之,在农村只要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有多种方法、多条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

责任编辑王宁荪

来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0年3期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导向性;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195-02

1 建立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教育形式,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成为知识传承、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这里,大学生不但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还是崇尚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大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借助一个建立在广泛支持和参与基础上的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作风意志等。借助一个完整的能力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融为一体,既能保证现有评价办法下。创新人才和成果的脱颖而出,又更强调了对培养和普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实施监控。通过参与和实现科技创新,大学生甚至可以在校园里就开始逐步实现成为社会财富创造者的梦想。

因此,打破单一的评价指标和实施办法,建立一个适用于不同类别的科技创新活动。适用于不同年级、专业的评价体系,特别是通过设置带导向性的评价指标,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是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2 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作用发挥中的局限性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广大青年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很高,这对于建立深入地学习、积极地创新、广泛地应用这三个环节的互动相长机制非常有利。这一局面的取得,得益于高校对于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现在,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一些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通过设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在政策导向上予以鼓励,解除制约和束缚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力发挥的因素,促进大学生人才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整合。同时,也体现高等教育改革中人才培养的目标,那就是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现有的评价办法在作用的发挥上还存在一定缺陷。

2.1 现有的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和功利化

现有的评价办法是以量化为基础的定量评价体系,社会、学校通过给予各种奖励或学分,鼓励少数突出者冒尖。这种定量化的评价体系从表面上看比较准确合理。而且也能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创新思想的普及。但这种旨在选优拔尖的评价指标办法。又不可避免地使得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使得这项本需要极大时间和精力投入才可能有所收效的活动,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而且,对于参与的学生而言。容易出现为避免选题失败而回避风险的行为。使得原始性创新思想受到扼制;甚至可能导致某些青年在人格自律方面出现缺失,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剽窃成果等现象发生。

2.2 高校学生知行存在较大反差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告诉学生,他们只需要按照学校设计好的规定动作来逐个完成,就能顺利地完成学业。而很多现有的评价办法又没有明确地保证,如果学生完成了某些科技创新的自选动作,将直接有助于他们学业的完成和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办法又没能有效地弥补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足,所以出现了大学生对科学的崇尚意识和在自身实践上表现出很大的知行反差。一方面积极崇尚科技创新,一方面又缺乏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2.3 不同的创新类别受到的量视程度不同

创新成果只有尽可能地转化到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去,才能产生不竭的动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互动共进,是现代人类文明演进的显著特征。但是按照现有的评价办法,技术创新因其更容易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受到偏重,而那些具有间接、长远、隐性价值的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却被不同程度地忽视或弱化。所以,现有的评价办法不仅存在评价指标单一、标准不尽合理,对不同性质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性和规范性不强等问题,还直接导致了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3 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的设置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多方面的人员、部门,涉及学校育人氛围的营造。不同单位结合自身实际,会提出不同的奖励措施、管理办法等,这些都成为评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不同的办法措施涉及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其评价指标的设计都必须坚持共同的指导思想,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适应性,以保持整个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3.1 评价体系指标应有利于高校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

创新的人才必须有较高的创新素质,而评价体系必须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尤其是主体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灵魂,实现“创新、创造、个性”的目标应成为大学生自发的要求;以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加工处理各类信息、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等则是创新素质的基本要求。评价体系应注重对个人或成员素质、能力进行评价,注重对创新性程度、对创新的实际贡献进行评价,促进形成研究团队,促进协作。

3.2 评价体系指标应有利于高校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科研活动需要相对稳定的团队,如指导老师、队员等,同时,科研活动往往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取得突破或收获。因此,这是一项需要有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又考验意志、锻炼思维、苦中取乐的活动。这就需要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和和谐的沟通能力。学校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一样,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评价体系要注重对发挥创新作用的学生个体、个性予以尊重和

充分发挥,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使得“偏才”、“怪才”有适宜的发展空间。

3.3 评价体系指标应坚持道德的指向

创新是必须经过比较才能体现出来的相对概念。而比较就会带来竞争。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带来竞争观念的树立。我们必须强调大学校园中竞争的和谐有序和良性互动,所以,评价体系中必须坚持竞争的道德指向,有才有德、德才兼备应成为我们评价体系必须发挥的一个重要导向作用。这对于处在成长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尤为重要。因为我们所培养的优秀人才既要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同时又要有理想的支撑和高尚的品德。

科学精神应是严谨求实、不懈创新的,是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的探索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开展科技活动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载体。评价体系要能较好地克服现有教育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异等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弊端,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

3.4 评价体系指标必须既有利于拔尖人才成长,又有利于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普及

实现普通育人和个性育人相结合,既鼓励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脱颖而出,更要着力于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普及。大学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种大众性和普及性不仅为每个人提供参与科技创新、探索性学习的机会,还要求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会应用各种资源,不断发展。这里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既反映推动这项工作的政策举措,又鼓励受教育的群体积极参与到这样一个环境中来,使得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只要跳起来,人人都能够得着”的现实目标。

通过施行“创新学分制”、“科技创新奖”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或取得发明、专利、发表优秀论文、优秀设计及取得其他突出成果,这不仅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观念的普及。

通过设置“学习优秀奖”、“学习进步奖”、“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在求异性思维、敏锐观察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鼓励;同时。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得科技创新活动得到最好普及。

3.5 评价体系指标应实现技术和文化的全面创新

在项目的认定上,要对创新性强的小项目、交叉项目和有市场回报的项目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支持。要增加对人文科学创新的引导。涉及人文创新的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其科技价值和市场价值因其不确定性,所以更要加以引导和鼓励,帮助其实现市场运作。在设置评价指标时,应充分尊重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不仅关注直接的、近期的、显性的价值,同时更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形态,切实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4 结语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8

【关键词】 科创;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46-01

1 课题研究,指导发展

1.1 “科创”教育构建的理念

把握现代劳技教育的目标,强化劳科创教育的整合,发挥课程的共通能力,拓展学生的劳技学习空间,提高劳技课的科技含量,就是提高劳技课本身的质量,现代劳技教育应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 “ 劳技、科技、创造” 一体化教育新体系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推广性价值。我们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技教育充分融合于实践活动中。综合实践课是人文精神与劳科创教育结合的典型课程,它能有效地使学生获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劳创教育整合的道路已经开通。这是现代劳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完全符合当今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

1.2 “劳科创”一体化教育的操作模式

以劳技动手实践为基础为原动力(称为“帆” ),以现代科技教育,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为重点(称为“船”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称为“航向” )。

1.3 “劳科创”一体化教育的操作途径

“一体化”教育已经从认知领域拓展到情意领域,改变了科技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着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实践能力和行为习惯。实现了科技教育与学科教育充分整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充分整合,科技教育与学力教育充分整合,形成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格完美同步,走出了一条“科劳”育人的五彩路。

2 课程改革,适应发展

进一步深化“生活与劳动”课改革,改变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知识编排重复等“浪费”现象。加强劳技课与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整合,以有限的学习时间,不同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技能。我们的做法是适当调整“生活与劳动”课内容,开设校本课程(创造教育课、现代科技课)。

2.1 优化“创造教育劳技课”

在劳技教育中强化科技教育。我校生活类多数内容归于常识课,手工类部分内容与工艺美术合并。强化了课内课外创造教育劳技课的动手动脑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造” 。

①借题发挥,引导联想。

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启发联想,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有意识的点拨,师生的互相启发,培养了联想的品质(方向性、准确性和深刻性)。小发明作品也由此应运而生。

②改变原有,发展求异。

在劳动技能传授课中,我们始终以学生的“动”为劳技课的主要形式。让智慧在手指尖上闪光。学生浓郁的创作兴趣,敲开了了五彩的智慧门帘。

③展示形态,启发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火花。在劳动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原作品引导学生变式想象。如在拼盘比赛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由此及彼发散式的想象力,每人给拼盘取一名,并进行广告语比赛,学生在联想中驰骋万里,想象创造。

2.2 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

我们根据创造性思维的三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对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训练,教师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发散式思维能力,使学生见景生情,揽物感怀,思绪万千,在联想中学习创造。

在上课中我们应强调“四个主导” 。发挥教师组织驾驭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发挥教师动手演示的主导作用。

3 科劳活动,主体发展

3.1 开展研究性学习,努力提升科学素养。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落实了“ 四个突出” :突出“ 玩” 中学:激发兴趣。突出“ 创” 中学:培养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突出“做”中学:培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突出“用”中学: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有所发现。在劳科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做到“ 五个学会” :学会关心环境,学会实践研究,学会创造创新,学会科技服务,学会科学评价。

3.2 小科学院的日常活动是以研究型课程和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主体研究中落实。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开课、结题、科学小论坛、小课题经验交流会、小科学院的年会及科学讨论会) ,指导主题活动的普及。

3.3 增学力――铸造科技金钥匙

①面向全体分层推进:在活动方式上我们采用参与意识的单项研究性学习的普及层和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提高层相结合开展活动。在智能学习上,我们努力建立合理的科劳知识与科学方法学习相吻合的层次结构。如低段通过小种植、小养殖着重训练用感官观察;中段通过劳技制作着重训练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后,找出异同点。科学方法学习的层次由“低级科学方法加工”向“初级科学方法” 递进,科学知识学习的层次由对事物的感知发展向理性思考递进。

②模块主题课程优化

我们把科劳创新教育的内容紧紧扣住社会的需要,走科劳教育社会化之路。我们以四个模块活动课程为主,开展了四大主题的研究型课程的探索实践。

上一篇:债务危机的教训范文 下一篇:对科技创新的理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