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创新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7:30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1

论文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现状的分析,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首先阐述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详细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最后从实际出发,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自我培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自我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原创性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能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是判断推理敏捷,概括综合准确,分析思考深刻,联想想象新奇的高级智能思维方式。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在开展创新活动时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包括信息加工技能、动手操作技能、运用创新技术的技能和表现及物化创新成果的技能等。创新精神包括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勇于开拓的精神,对新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质。

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1989年的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标志着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迈向了比较系统的轨道。1999年的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进一步深化了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近几年来,大学生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到各方面束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活动形式单一

目前的活动主要以团委的活动形式开展,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因此相应的投入有限,重视程度不高。虽然学校里的社团和协会很多,但真正和科技创新相关的较少,缺少学术气氛,科技含量不高。就学术报告来看,主动参加的学生较少,高年级的学生参加的较少。很多学术报告可能需要强制学生去听,效果也不理想。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学生涉及的面不广,只有小部分学生参与。

(二)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有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致使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产生了灵感,缺少横向联系。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创新目标不够明确。

(三)学生时间精力得不到保证

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明确的目标。理工学生课程设置的较多,学习压力较大,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而且学生一开始参与的热情较高,但坚持下去的少。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思维标准化,迷信权威,此外,学生对其它相关学科的了解甚少,也不利于学生发散型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指导教师考核机制不健全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指点,而高校中部分教师本身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很难对学生很好的进行创新性活动的指导。高校缺乏对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导致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仅仅成为个别教师的“业余爱好”,长期研究的少。

(五)制度建设不完善,经费来源不足

目前没有形成有效的学生科技活动管理制度,且大部分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研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研讨式教学很少。课内教学的实践环节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没有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活动经费匮乏都是导致科技活动无法开展的原因。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自我培养的途径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统一管理,将创新文化升华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营造群体创新气氛,形成人人参与探索创新的良好风气。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大学生培养方案,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行启发式、个性化教育,通过采用双语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针对性地讲解课程重点,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课后布置一定的思考题及实践题,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思考与实践的良好习惯。同时,鼓励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共同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增加科技活动投入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选择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参与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来,通过指导教师工作责任制,开展评奖评优等途径提高教师参与科技讲座、科研指导等工作的积极性,增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责任意识。同时,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除学校拨付的科技创新活动专项资金外,积极寻求社会支持,通过与企业合作,争取社会赞助等方式增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经费总量,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

(三)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

对于验证性实验,注重试验操作步骤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作风;而对于探索性实验,应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想象,对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培养学生具有全局观点并善于应变的能力。

(四)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

通过选择性地参与教师的在研课题,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为“升堂入室”奠定基础。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做些辅助性的工作或参加某些力所能及的子课题研究,提高大学生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深对相关基本理论的理解,认识学科的前沿与发展趋向,拓宽科研思想,促使其在专业上向纵深发展。

(五)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2

关键词: 现代科技革命; 创新型人才; 教育理念; 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097-02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当今时生的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合流,以产业革命为后果的空前大变革,它涉及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各学科、工程技术生产技术的各领域。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创造着新的技术群、产业群,改变着产业结构和劳动组织,对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着巨大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图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1]。

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应用、科学研究和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担负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历史使命[2]。应该指出,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高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不能适应国家科技创新形势的要求,这是与高校的地位不相称的,因此,正确认识科技创新和实施科技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科技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现代科技革命的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比起以往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以及与其相关联系的其它领域中的革命有如下几个特征[3]:

1.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紧密联系综合变革的总和,它使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系统及各学科向综合化、整体化发展。科学理论趋于统一,技术发展趋于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结合。

3.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的主体因素在现代世界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人对自然的关系由解释过渡到控制;由分析物质结构和自然过程过渡到有目的地合成物质结构和影响自然过程,甚至合成生命和影响生命的过程。体现了人在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上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人们从直接参加生产过程者转变为监督者、调节者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并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个全球性过程,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发达国家中进行着同一的科学技术革命。

5.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次使人类劳动智能化的革命,它被用之以代替或增强人的体力,减轻人们的体力劳动,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最核心的问题是强化信息科学技术,是普及以自动化系统为结果的智能化。

6.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在科学技术前导下而实现的现代生产力根本变革,它突出地表现为社会生产的高技术化、科学技术的产业化的进程大大加速。

二、现代科技革命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挑战

在现代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增强的作用越来越大。哪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面,哪个国家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科学和技术创新又要靠人才来完成,只有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拥有大批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经济发展才有巨大潜力。相反,缺少科学技术储备和创新型人才,则科技创新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是自然产生的,是依靠教育培养和造就的。

现代科技革命的浪潮已席卷全球,呈现出加速化、整体化、物质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无疑是顺应科技革命的需要谋求大发展的良好机遇,自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然而,所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大学的培养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形成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4]。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5]。

三、高校如何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重要基地,成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高等教育的成功关键所在,特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解决人才培养困境,也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举措。高校既是知识传播传承,知识创造的重要基地,也是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新思想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推广科学技术理论等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的最佳基地,将知识、理论和技术的创新研究工作融入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培养方式。但是如何很好的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融入结合到高校教育的实际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则是我们高等教育成功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关键。本人觉得在我国高校内更加有效的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解放思想改变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和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改变教育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就必须革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大力推行创新的精神理念,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各种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高校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应着眼于将创新的理念要渗透到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各种基础性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否定某些事物或理念,对于提出的问题给出多种解决方法方案。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倡导学生要敢于怀疑的做学问精神,通过怀疑,自己提出发现问题,最后自己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资料研究解决问题。在具体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首先,教学内容是培育人才的物质载体,是传递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基本手段。及时地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坚实基础。其次,要使用最新、最适用的教材融合相关学科知识追踪学术前沿,增加应用性内容[6]。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如何科学正确利用现有的理论技术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所掌握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因此要改革单一的讲授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积极培养学生对新事物新理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将创新的理念渗透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中。

3. 加大高校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师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将创新理念渗透于实际的科研实践活动中,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国家和高校应该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要进入相关科研生产制造实体企业中,到生产车间中认识了解掌握最新的生产加工制造技术,在实践中发现和形成新的科研课题,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技术难题,加大推广校企合作,建议重视程度应上升到政府主导和国有大型企业积极支持配合。

4.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理论的正确与否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而且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和技术有更深的认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更容易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和想法,更加容易发生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因此大学的实践教学应该更多地融入到生产实习,科技预研活动和实际科研项目中。开放校内更多的各种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研究所等实践教育研究场所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和自主创新活动。

5. 近年来国家和部分大型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竞赛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现象。通过参加此类活动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学习掌握新技术理论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要进一步促进和加大科技竞赛活动的支持力度和奖励机制。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大更多更广的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和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更多的科研活动和科技竞赛中。

6. 要倡导高校内部建立院系独立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可以依托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或者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再培训,吸收更多的行业内高级技术人才到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使校企合作基地成为相关行业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中心,进行有效的技术交流,技术合作和行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使在校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学习掌握到行业内的最近技术手段,使学生学习目的性更强,好奇心更强,求知欲持续时间更长,对新技术理论的认识程度更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

7. 加大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孵化器。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者之间的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大学要独立完成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功能上是有限的。而产业与科研系统较之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地面对知识、技术创新的实际,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开发部门更是立足于科技的前沿,他们对创新趋势、信息的掌握程度,生动而又实在的创新工作等不仅直接贡献“实力”,而且蕴藏着教育的潜能。这种优势一旦被补充到大学,那么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就可能产生优势互补式的飞跃。

因此,从优势互补考虑,在宏观上让大学、产业和科研三要素,以合作的联结方式组成更大的教育系统及产学研合作教育系统就具有更完备的结构,也就能期待它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 史小俐.现代科技革命与教育体制改革[J].机械高教研究,2002(4):1-3.

[2] 王余丁.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9(3):1-4.

[3] 蒋恕,王华.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高校育人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S1):168-169.

[4] 徐金梧.培养创新人才[N].科技日报,2004-6-29.

[5] 顾文兴.创新与创新体系[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 53-62.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3

【关键词】 新常态;烟草商业企业;工作创新;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初步形成了国家、企业、个人技术创新投入多元化格局。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具体到烟草行业,面对着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行业“增长速度回落、工商库存增加、结构空间变窄、需求拐点逼近”的难题和烟草呈现出的烟草控制、卷烟消费、企业与品牌结构、全国统一大市场、多元化投资与经营、国际市场走出去、绿色低碳行动、行业风险管控、市场化的宏观调控、行业队伍素质和能力的变化等一系列新的特点,高度重视新常态下特点,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才能推动企业发展上新水平。[1-4]因此,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把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驱动发展作为能否保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把持续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和工作目标已成烟草商业企业的共识。

一、新常态下烟草商业企业工作创新形势分析

从全国看,“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需要创新作为引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我国“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发展思路、努力方向和工作着力点。“创新”排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可见其重要性和引领性。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呈现新常态,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行业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中,要适应新常态,顺应新形势,必须主动创新,持续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以创新引领发展、推动发展。[5]

从行业看,破解“改革的红利在哪里?发展的潜力在哪里?追赶的目标在哪里?“三大课题”、化解“四大难题”需要创新取得突破。当前,行业面临控烟“片面化、绝对化、扩大化”的过激倾向,面临不断增多的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三大课题”没有破解,“增长速度回落、工商库存增加、结构空间变窄、需求拐点逼近”四大难题愈加凸显,“卷烟、烟叶销量及税利”三个大幅下滑前所未有,应对“三个严峻形势”成为当务之急。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创新、再创新,释放创新红利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紧紧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优化要素集成,改革管理机制,创新生产技术,激发创新活力。

从贵州全省烟草商业自身看,确保发展速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高于行业商业平均水平,与全省经济发展保持同步的“两高与一同步”目标实现需要创新推动新发展。当前,全省烟草商业发展已进入拐点,烟叶生产有计划没市场或市场缺口比较大,卷烟销售面临量增价升“两难”局面,“两烟”业务以外的现代物流第三利润源没有形成,网上购物新时尚正在冲击传统卷烟销售方式,完成“两高与一同步”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支撑产业发展、突出贵州生态优势、符合中式卷烟发展需要的自有品种培育没有取得突破,集品种、土肥、技术等全耦合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还不成熟,科技创新在促进管理升级、管理提升、产业进步的支撑作用还未充分展现等一系列制约本省发展的瓶颈性难题仍需破解。[6]“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破解难题的出路在创新,不创新就是死路一条。因此,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只有重视创新、依靠创新、全员创新、全领域创新,才能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才能挺过阵痛期、跨过转型期,继续保持平稳发展。

从安顺烟草商业的自身实际看,要实现“两保持一增强”--努力保持与全省烟草商业同步的发展速度,努力保持与全市经济发展一致的良好发展趋势,增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十三五”目标,同样面临着相同的困难,因此,仍然需要通过在发展中不断的创新才能解决问题。

从工作创新本身看,营造创新氛围还需要对创新达成新共识。由于创新本身有风险、有周期,科技创新投入大、见效慢,加之目前科研项目立项水平还不高,还存在低水平立项、重复立项的现象;一些科研人员还停留在搞项目、发文章、评职称阶段,成果简单,水平不高,应用转化困难,与当前形势和时代要求差距很远;一些长期制约发展的难题依然没有破解,使大家对科技创新产生质疑和困惑。部分同志对科技工作、创新工作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宽容,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环境下,出现了烧钱论、无关论、自我论、轻视论等一些负面论调,简单认为科技创新就是花钱,是无底洞;片面认为企业没必要搞高、精、尖、深的研究,基础、前瞻研究是国家基础研究单位的事,基础研究又不能直接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主观认为企业的问题在哪里,自己对情况非常清楚,对外合作没必要;狭隘地认为搞科技创新是知识分子纸上谈兵的事,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些片面、错误论调必然会动摇创新的方向,削弱创新的热情,影响创新的氛围。“尊新必威,守旧必亡”。纵观国内外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无不把创新作为保持企业持续旺盛发展的强大动力,无不花力气、下苦功夫专注于创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万象更新、焕然一新。

二、推进烟草商业企业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

“十三五”时期是推动全省烟草商业转型升级发展、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构建创新型企业,赢得发展先机。[7]

1、围绕建设创新型企业这个中心发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如果说,过去我们靠资金和体制优势推动稳定发展,靠要素累积求规模效应,靠规模扩张求持续增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些要素的作用都在呈边界效应递减,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永续动力。必须将建设创新型企业提到议事日程,把尊重科学、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培育成企业的一种文化,大力营造全员创新、创新驱动的浓厚氛围。我们要当好创新工作的“服务者”,搞好后勤保障,思想上要重视,工作上要关心,资金上要保障,全方位关注、支持、推动创新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

2、坚持三大原则

一是坚持创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近年来,安顺市烟草商业获得了一些省部级、地厅级科技成果,多数与生产结合得比较紧密,但也有部分成果与生产实际存在脱节现象,仅凭爱好选题,暴露出科技选题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创新工作缺乏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推广性,存在闭门做科研的现象。科研来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科技要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准确选题是创新工作的关键,要紧紧围绕制约我市发展的瓶颈问题,选好题、立好项,充分考虑成果推广运用的成本和效益,开展实效性研究和探索,防止创新成果推不开、转不了,成为摆设。二是坚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两轮驱动的原则。在同等管理水平下,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企业效益的增长有决定性作用;在同等技术水平条件下,管理能力的提升对企业效益的增长也具有决定性作用。要拉长技术创新的长版,补齐管理创新的短板,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集成,切实防止各自为政,导致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不融合、不兼容。三是坚持基础研究和实用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基础研究解决机理、原理等基础性、普遍性问题,实用技术创新必须运用基础研究成果、方法和手段,解决实用、管用、好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二者的功能,切实做到基础研究支撑技术创新、实用技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推动创新工作整体上水平。

3、发扬五种精神

一是发扬艰苦朴素精神。科研工作既是智力活,也是体力活。过去,省烟科院的一批老专家、老前辈在条件十分艰苦的年代,把科研的主战场建立在田间,下基层、走烟地、搞研究,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科研成果,历练了一支优秀的科研人才队伍,既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也体现了过硬的工作作风。与过去相比,现在的条件好了、形势变了、要求高了,但水平、影响力及号召力没有前任强,所以作风不能变、精神不能丢,尤其是“同心同德、齐心协力、艰苦创业、忘我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不能丢,要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二是发扬钉钉子精神。研究讲严谨,创新有风险。科技工作者要沉得下身子、耐得住性子、找得准法子,拼作风、拼水平、拼成果,遵循科学规律,守住学术道德底线,博思笃行,知行合一,做到工作枯燥但思想不浮躁,建功立业但不急功近利,一步一个脚印地把问题摸透、把思路理清、把对策找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三是发扬竞争精神。要营造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工作氛围,增强竞争意识,敢于争先,争创一流。各单位之间、各研究团队之间要敢于竞争,形成比成果、比业绩、比贡献的竞争机制和氛围。同时要避免恶性竞争,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既要尊重知识产权,也要防止技术壁垒。四是发扬协作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有效整合烟草商业创新资源,围绕共性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切忌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分散合力。团队内部要做到相互依存、同舟共济、互相尊重、彼此宽容,在团队目标下,有效分工,高效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比翼共进,合智共创。五是发扬首创精神。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既要大胆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要坚持首创、原创方向,不拘泥于传统,不简单迷信权威,大胆设想、大胆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转化、效果好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支在行业有权威、有影响、有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

4、探索建立四大机制

一是创新激励约束并重的考评机制。要研究出台创新成果评价与考核新制度,建立符合科技成果特点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贵州省科技创新绩效考核评价新办法,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企业效益深度融合。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考核评价制度,把科研成果在“两烟”实践中的检验结果作为评判成果价值的重要依据,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探索第三方评价机制,拓展社会化、专业化评价渠道。[8]建立学术道德诚信档案,对学术不端行为“不护短、不手软”,最大程度上维护学术公平和正义。二是建立专业技术岗位进退机制。在充分调研和认真摸底的情况下,聘用各类专业技术岗位并实行聘期管理,更加重视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工作,对各种档次的技术职称给予适当经济补助,让对企业贡献大的科研人员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尊重。三是完善科技成果奖励机制。为鼓励科技创新,适度扩大授奖范围,提高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奖励金额,对创造重大经济效益的科技人员和成果给予重奖。四是探索科技成果参与薪酬和效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建立科技成果参与薪酬分配的机制,打通技术岗位薪酬分配通道,让科技人员与企业共享科技成果创造的价值,真正体现科技人员贡献,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5、强化三大保障

一是继续深化四大平台建设,使创新工作有体系、有层次。[9]作为科研排头兵的烟草科学研究院,要按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在烟草商业科技创新中起排头兵作用,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水平要走在行业前列;要发挥市州公司技术中心成果转化孵化器的作用,配备充足的试验检测设备和科技力量。力争把技术中心建成为行业和农业科研基地的典范;要发挥县级技术推广站的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主力作用。[10]产区要配备具有农艺师以上资格的专职成果转化员,专门负责成果转化推广。二是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创新工作有条件、有保障。坚持省级局(公司)投入的基础和引导性作用,重点支持省级烟科院和行业外合作科研单位,重点支持涉及全省共性或关键技术研究和管理创新项目;坚持市州公司投入的主体作用。市州公司确保每年科技投入占“两烟”销售收入1%以上;积极支持省部级科技立项,省部级科技项目虽然经费不多,但对项目质量和水平要求高,是衡量一个单位科研水平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要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和国家局项目上的支持,推进烟草科技融入国家宏观层面的大科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投入,对科技经费要管好、用好,用在关键地方。三是继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使创新人才源源不断。高度重视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在科技队伍中重点支持一批科研基础好、方向明确的青年拔尖人才,在科研项目和经费安排上向这类人员倾斜,优先承担重大科技专项,优先安排互访经费,压担子,给条件;高度重视科技推广队伍建设,重点以市州公司为主,培养一批科技成果推广员,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生力军作用;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行业内的绝大部分岗位都是技能岗位,重点以县级分公司为主,通过开展技能竞赛,重点选拔一批技术熟练、技能精湛的优秀技能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技术实力和技能水平。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要以教育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合理化建议、QC攻关、精益改善、科技项目等为抓手,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创新驱动,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市场中赢得主动,保持优势,谋求发展,真正实现烟草行业质的飞跃,实现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剑虹,高丽,胡笑晨等.跨文化协同增效研究的3种典型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757-761.

[2] 杨明海,荆扬,王艳洁等.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机制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4)92-103.

[3] 陈劲,阳银娟等.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J].技术经济,2012(8).

[4] 苏屹,张亚会等.新常态背景下区域创新系统面临挑战与保障措施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6).

[5] 曹平,吴世峰等.变革管理理论前沿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16(6).

[6] 黎小兰,李文,张同建.知识转化视角下民营企业新产品开发集成创新优化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6).

[7] 高丹丹,马宗国等.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6(6).

[8] 徐顽强,周晓婷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构建[J].科学管理研究,2016(6).

[9] 蒋捷媛,丰志培等.中药产业科技服务协同体系建设探究--以安徽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6(5).

[10] 吴金希,李宪振等.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产业创新机制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10)130-137.

【作者简介】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4

关键词:体制创新;信息化建设;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的合理实施可以对社会科技活动起到高效的控制、调节作用,而创新其管理体制也有利把握科技工程的总体方向,在经济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体现。因此,提高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工作,构建信息化的开放式科技管理模式,可以很大程度改善科技管理创新发展的状况。

一、科技管理的实质

1、科技资源配置受经济全球化和知识革新的影响,国家、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已经逐渐从资本、经济等方向朝着科技实力竞争发展,因此科研项目的发展和创新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已经不仅仅是影响着科技工作的整体,更是涉及到了国际层级的角度。管理就是利用合理的手段有计划的组织、调控、领导其相关部门和行业进行工作,合理优化资源的配置,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其资源优势,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将经济效益扩大到最大。

2、科学技术源泉我国的经济制度也是促进科技管理体制不断创新进步的源泉,在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从未停止过对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和信心化建设,将科研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综合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利用科学管理方式对科技管理进行合理应用,实现资源的有化整合,达到与预期一致的管理目标。

3、科学技术政策科技管理体制得以合理运行的关键就在于可以贯彻落实科技政策,并发挥其科研项目的潜力,并能够适应与日俱增的经济变化,实现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摆正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方向,而科技管理创新工作也随着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发展具备现实意义的模式;并作为保证科技工作有条不紊运行的关键存在着。因此,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也成为了如今热议的话题之一。

4、科技创新体制的变革如何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制度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就要掌握如今的社会形势,并结合科技体制改革的这些年中发生的变化,将其转化成不竭的动力;使之成为强有力的生产力,并且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成为科技创新的有利保障。制定与我国经济制度协调一致的科技创新体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要保证既不受到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影响,又要确保科技创新制度要符合其社会发展。

二、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现状

科技管理体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改革,直至今天,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并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基于社会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从法律体系和科技管理体制上,一直被某种制度所局限;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也存在着定位不合理的情况;而当前科技管理制度的现状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不能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很明确,但是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很多资源并没有得到完善的利用和配置;因而无法做到与市场经济体制协调一致。资源供不应求,或存在资源稀缺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2、决策机制与发展需要不一致科技创新制度的实施与制定就是要以社会发展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决策力度与发展步调不一致就会导致其发展跟不上节奏。调控能力缺乏实效性,整体体制过于官僚化,从国家角度考虑,其中也是有很多不利因素存在的。这与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有一定关系;国家和政府不能予以引导性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都是致使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3、适应变革的基础薄弱科技创新中的各级创新主体不能适应变革的速度,在中间环节面临着严重的创新能力不够问题,科研团队研制的运行机制不能满足其科研活动的多样性。失去人性化、灵活化的发展前景,人才创新力不能被激发,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浪潮,久而久之就会跟不上步伐,很多机制变得僵硬,最终淡出发展的舞台。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与当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社会旧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冲击导致的。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得出要想实现对科技创新的研究和发展,就要扎实稳定的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并制定能够解决的策略,寻求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管理道路,保证我国科技发展的始终以健康、稳定的状态存在着。

三、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方向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以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科技自身发展为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我国国情的罐体体制,对科研活动予以级别管理,将商业运行模式作为推动其活动的主要方向。科技管理体制的创先,按照其核心内容来说,就是设定了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对政府和企业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整合创新资源,保证创新价值的灵活性,建立层级分明,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创新体系,在制定并确立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保证政府和市场之间职能界定,通过法律法规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开展,利用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作为科技发展的方向,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技术活动的正常运行,明确国家在重大科技平台和公公技术领域的供给作用,保证国家宏观科技管理制度的实施,并对机构体系职责加以明确。

四、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很多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法律框架,科研项目的发展也随着科研组织的不断壮大而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力量,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并加以定位,但是在大部分的科技研究组织中依然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也都制约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当前的科技管理体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之处:

1、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市场体系的客观要求对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要从客观要求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客观需求,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予以严格的标准;充分调动社会的竞争力和市场积极性,加快资源合理配置速度。

2、宏观决策机制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科技创先中的宏观调控手段与科技创新的发展不能相适应,在宏观决策体制不能与实际发展情况步调相一致,加强对宏观调控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科技管理体制中官僚化过于严重。科学技术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诸如高层科技决策评估和监督层面上相关部门无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科研项目就无法顺利展开。

3、科研体制受传统制度影响严重科研项目的创新主体对于制度变革的适应性需要向更高层级发展,企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对科研活动的适应性过低,管理体系过于僵硬,无法激发科研人员的思维,也不能与创新发展规律相适应。通过对现有科技管理体制的分析,上述不足之处的成因还是由于旧制度及制度变迁所导致的,只有不断对科技管理中随时可能出现新情况及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才能有效解决为我国科技体制创新与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五、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趋势

促进科技体系重建、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科技自身发展水平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建立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我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使科研活动实现分层次管理,通过商业运作模式对科技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是未来改革的趋势。不断创新现有科技管理体制,在新的科技管理体制中实现科技宏观管理的调节作用,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明确政府与市场之间各自职能的所属范围,通过各种经济手段的合理利用对社会资源配置及科技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引导,建立符合国家实际的宏观科技管理制度。逐步使科研机构体系向规范化方向发展,针对各类科技项目及其承担单位建立适宜的监督评估制度。发挥各级科协或科学共同体等社会资源的作用,促进科技不断进步,在科技投入方面将企业家的捐助资金作为一个有力补充,积极引导非营利科研机构及民营科技企业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六、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科技管理体系的工作模式源于传统工业化时代,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也是逐渐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实现信息化管理必将带动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将会促进科技管理发生重要改革,进而使有关部门的科技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科技管理体制信息化不仅对于全面高效地管理科研信息,而且为决策者提供重要辅助决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能对科技工作者的动态详细了解,对于促进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使目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还可以解放科技人员生产力,促进行政能力的整体提升。提高科技竞争力,推动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源泉是要具有信息化的战略思维,成为科技管理体制创新过程中的一个有效手段。

七、结语

科技管理创新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对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要见面礼综上,科技管理创新要符合我国国情,建立诸如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科研机构治理结构等符合科技体制所需的基本法律框架。在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上,信息化对于科技管理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对于建立开放式的科技管理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赵文敬 单位:黑龙江省计算中心

参考文献: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5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主题,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全区科技工作实际,针对影响和制约科技工作科学发展和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不断提高科技干部队伍素质和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建设幸福*、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科技新一轮大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着力解决在制约科学发展和自主创新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具有*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整改任务与措施保障

——存在问题:工作理念、工作定位、工作能力、工作作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工作理念上全面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上还不够深入,没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工作在加快建设创新型*中的支撑作用,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创新,重项目申报与争取经费,轻项目规划与落实推进。在工作定位方面不够明确,中心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够强烈,工作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方面还待进一步加强,在探索科技创新服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方面尚有欠缺,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工作能力还不能充分满足工作需要,科学创新理念不够强烈,在思想境界、工作标准、追求目标方面还存在眼界低、起点低、标准低的问题。工作中还存在作风漂浮、激情不足、固步自封、畏缩不前、小进即满、安于现状的现象,没有完全把心思用在提高能力上,把精力用在抓好工作上。

——解决措施:加强科技管理和工作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一是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局党组成员理论学习的表率作用,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在学习内容上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选内容、围绕推进科技工作选内容、围绕强化班子建设选内容,在学习方式上做到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专家辅导与分组讨论相结合、深入调研与开展宣讲相结合,推进党组成员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勤政高效的科技管理干部队伍。

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按照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文件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纪党规教育,积极推进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的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打造干部廉洁工程”活动的要求,进一步开展好局“建立廉政防控机制,打造干部廉洁工程”活动,进一步推进“阳光工程”各项制度的落实,坚持依法行政,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勤政廉政,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营造讲廉洁、崇诚信、守法律的良好环境。

三是加强机关制度建设。推进党内民主,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好党组的议事和决策程序,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公开透明、发展党员票决制,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继续实行党员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制度执行效力。

四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继续做好干部分片包干联系制度和“创新在企业、服务在基层”活动,紧紧围绕科技管理服务中心工作,扎实推进“三服务”创建活动,围绕制定的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措施,开展有特色、有成效的工作,全心全意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大力推进行政信息公开制度,优化服务,阳光操作,不断提升机关办事效率,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局办公室

责任人:*

完成时限:2009.12

——存在问题: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为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投入不足。2008年全区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8%,而昆山为1.9%,江阴为2.1%,深圳现已达到3.3%。企业“一站两中心”建设进度慢于周边先进地区,全区还有2/3的销售超亿元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

——解决措施:全面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为支撑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

一是全面落实科技政策。进一步做好《科技进步法》的宣传工作,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和区制定的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宣传和培训,加大落实力度,扩大技术开发费备案面,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努力营造全社会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充分用好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推动规模企业的科技创新,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规模型高新技术企业。全力实施新一轮“高新产业双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组织科技攻关,力争实现重点突破,加快高新技术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

二是加强科技投入考核。在继续做好2008年R&D的数据跟踪落实工作的同时,根据2009常州市对我区的科技创新考核指标,已将本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简称R&D投入)指标“19亿元”结合各地实际,分解落实到各镇、开发区,明确责任人,层层分解落实,每季度统计公报一次,年终进行目标考核,确保圆满完成全年考核任务。

三是积极拓展政企金合作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向高新产业,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推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协调产业化资金的落实;鼓励设立民间创新基金,支持开展公共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与风投、创司及银行的合作,发挥好高新技术担保风险公司的作用。加快发展创业投资、技术产权交易和科技保险业,扶持一批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引导社会化资金投向自主创新。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高新技术科

责任人:*

完成时限:长期

——存在问题: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较少。

主要表现为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企业不多,创新的内生动力不强,创新产出不高,主动介入或掌握的早期原创性研发不多,高端领域的竞争力不强。科技成果、专利技术还不够多,2008年我区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分别为3601件和934件,当年昆山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分别达到9025件和3006件,差距仍比较明显。国家和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和基地缺乏,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不相适应,创新资源战略布局有待优化。

——解决措施:提升企业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化创业投资参与、政府支持的知识产权创造创新体系和有效工作机制,在主导产业、重大领域、重点企业和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力争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拥有量以及知识产权的经济贡献度处于全省领先地位。2009年全区专利申请量力争达到2200件,其中发明专利500件;启动风电等五大产业中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品群和8个新兴高新技术产品群的专利战略研究,积极搭建和完善重点特色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力争消灭“三个零”,即规模企业“零专利”、高新企业年度专利“零申请”、重大项目企业专利申请“零大户”,推动专利申请尤其是发明专利快速增长,向国外申请专利有新的突破。

二是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引进研发机构、孵化企业和科技人才工作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加强与科教城合作,充分利用科教城的资源,及时调整和创新引进思路,加强引进力度,加快引进速度。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鼓励企业在科教城建设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对其实行政策优惠、资金支持,全面推进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科创中心建设,着重规范科创中心的运作规范管理,建章立制,营造和谐奋进的氛围,使*科创中心真正成为知识服务业的殿堂、“一站式”服务的平台、创新创业的场所。

三是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我区产学研的独特优势,以*纺织、化工、金属材料及制品、能源环保、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为合作载体,建好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十一五”期间,确保每年完成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以上。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设,制订更有力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来区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特别是要推进企业主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姻,开展战略性合作,共建研发机构、中试基地、产学研基地、研究生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研发基金与奖励基金,全面提升产学研合作质量和层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高新技术科、科技管理科、农业与社会发展科

责任人:*

完成时限:长期

——存在问题: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

主要表现为全区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偏少,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到昆山引进的一半,而且行业技术带头人和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十分缺乏。

——解决措施: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

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加强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一批创新团队,着力培养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型企业家。选择优秀创新团队,给予科技项目经费的持续支持,加强科技基础条件等配套建设。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局办公室

责任人:*

完成时限:长期

四、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解决问题、完善制度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最具体、最直接、最重要的成效,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十分关注。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此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整改工作列入重要工程日程,切实加强对整改工作的领导。在充分发挥局党组集体领导作用的基础上,各位党组成员和领导干部要按照分工认真落实解决问题的责任,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抓好关键,带头落实整改措施,集中力量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要立即着手解决,对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要创造条件,明确时限,分步实施,积极解决,确保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

2、落实整改责任。整改方案涉及科技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涉及每位局领导和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点多、面广、战线长、时间跨度大,必须明确责任主体,靠实整改责任。主要责任人为多名局领导的,排名最前的为直接责任人;落实整改措施的主要责任部门为多个科室的,排名最前的为落实该项措施的牵头部门。各牵头部门要切实担负责任,明确责任领导、办结时限和办理要求,落实各项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取得实效。各相关部门也要强化责任意识、协作意识,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扎扎实实抓好职责范围内具体问题的解决。

3、强化督导检查。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监督检查整改方案中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加强对解决问题工作的指导和督查,针对整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部署,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整改工作的督促检查,对解决问题的进度、质量、效果情况全程跟踪检查,随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处理,全面推动工作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五、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局领导班子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只有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发展。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加强局领导班子的政治学习,不断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努力提高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领导魄力。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领导班子。二是要以提高水平、增强能力为出发点,加强对科学发展观深层次内涵的研究,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三是要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紧密联系科技工作,不断发现新情况,提炼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学习制度,深入学习推动科学发展、科技创新所需要的新知识。

(二)加强作风建设,努力构建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以良好的作风,正确行使权力,保持廉政勤政,是领导干部发扬求真务实作风的保证和体现。一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处理,对决定的事项要抓好落实。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并形成制度规定。在进一步深化“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学习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课题调研,以寻求破解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三是建立征求意见座谈会制度。定期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做到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果。

(三)加强廉政建设,进一步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学习关于反腐倡廉的中央文件精神,严格行为规范,带头严守法纪,增强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的意识,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自觉性。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树立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坚持立足教育,着眼防范,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发生。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努力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服务环境。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6

关键词 科技场馆;创新;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9-0005-02

“科学传播”就是一方面科学家向非科学家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公众也参与科学知识的创造过程,参与科学政策的制定和科学体制的建立,与科学家共同塑造科学的、恰当的社会角色①。

在这个双向互动过程中,公众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受科学,那是一种在实践中的学习。同时,双向互动过程意味着一种观念上的变化,即科学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教训人的东西,它本身是出自人、为了人的。公众有权利来评价科学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广东省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以下简称东莞科技馆)自2005年12月开馆以来,自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以来,始终坚持“崇尚科学,力行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吸引了国内外游客250多万人次,持续开展创新的科学传播活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传播创新模式。

1 持续创新的科学传播活动

科学传播活动打破了以往单向的科普模式,通过创新、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公众体验科技乐趣,学习科技知识。下面,我们将展示东莞科技馆五个典型的科学传播活动。

1.1“小小讲解员”培训与大赛

“小小讲解员”活动是我馆的特色项目,从2009年开办以来,我馆已连续举办了两届小小讲解员培训及大赛,培养出来许多优秀的小小讲解员。2009年11月22日,两名小小讲解员的精彩讲解获得了来我馆视察的国家领导人李长春同志的高度赞扬。“小小讲解员”活动已获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2科普剧创作与表演

2008年率先承办全国科普场馆科普互动剧创作表演大赛,实现该类全国性大赛零的突破,2009年、2010年连续举办东莞市科普剧全国邀请赛,我馆剧目《父亲的礼物》、《异国情调》和《网》先后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通过举办科普剧全国性大赛,为科技馆交流科普剧的创作表演经验提供了平台,丰富了科学普及的形式。

1.3科技课与科普秀

推出科普新项目“科普秀”,创作了《茶水变色》《大象牙膏》《铁链双环》《水结晶》《过三关》《静电show》等项目,以各种形式让参与者享受科学。此外,我馆还创设了科技课,整合师资力量开发出了《伯努利原理与滑翔机》、《声音的传播》、《神奇的光纤》等课件,让学生在互动中亲手体验科学的乐趣。

1.4绿色校园行动

“气候酷派”绿色校园行动吸引了东莞、佛山南海地区70多所中小学团队积极参与。通过这样的一次活动,提升了广大中小学师生对环保问题的认识以及参与指导环保的能力,把环保的概念辐射到其身边的亲友,校园、社区甚至整个社会,呼吁公众保护地球家园。

1.5东莞科技创新论坛

针对政府、企业、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精心选题,定期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科技团体、行业专家教授和技术领头人进行研讨和交流。我馆每年承办东莞科技创新论坛20多场次,为我市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近百条,解决了我市科技产业在高速发展中存在的很多实际问题。

2 科学传播创新在科技场馆的发展趋势

2.1更加重视科学传播活动的核心内容

科学传播活动的核心内容将更加重视科技、经济、社会和民生热点,符合这些条件的科学传播活动,能够充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也有充分的社会基础,能够与公众产生较大的共鸣。如东莞科技馆开展东莞科技创新论坛,每年都选取10多个与东莞科技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题目进行研究,为全市的科技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双转型,受到全市各级部门的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关注。

2.2更加重视科学传播活动的目标人群

在创新科学传播开展上,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传播活动,做到目标人群细分,让不同的人群在参与各自的科学传播活动,并收到最大的成效。如东莞科技馆开展的小小讲解员培训与大赛活动,专门针对9~12周岁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参与讨论科学发展的过程。

2.3更加重视科学传播活动的方式

科学传播活动需要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就要求我们对其方式进行创新,要求公众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与科学家进行交流,思考科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如东莞科技馆联合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开展的“绿色校园”活动,以倡导绿色、节能的理念,在校园中广泛征集校园节能的各种方案,为我们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这个活动中,既让青少年学生充分看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环境影响的一面,又让青少年学生与科学家共同探讨如何消除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

2.4更加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各类的科学传播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组织和开展创新型科学传播活动的宗旨。在创新科学传播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应该贯彻始终,最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2.5更加重视科学传播活动的绩效评估

东莞科技馆在2009年下半年引入了“平衡记分卡”战略管理、绩效评价的理念,并在2010年上半年开始实施战略与绩效管理,对举办的科学传播活动进行了全程的管理和监督,更充分发挥科学传播活动的社会效益。目前,该管理工具已在东莞科技馆实施近2年,东莞科技馆的各项科学传播活动过程顺利,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国盛.“用科学传播替代科学普及”.光明日报,2000-11-2.

[2]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李象益.“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馆教育创新”.2010中美科技馆馆长论坛,2010,6.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7

    对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研究,首先要深入剖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对农业创新体系进行系统分析,才能地揭示农业创新过程中的规律,针对农业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便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国际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支撑作用。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农业科技创新内涵有较为深刻的认识,高布权[4]认为农业科技创新表述为将农业科技发明应用到农业经济活动中所引起的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吴林海[5]认为农业科技创新实质就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创造及向现实农业生产力的转化;王丰等[6]从农业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工艺等方面创新来解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刘春香等[7]则从技术研发、品种改良、资源配置、市场设备、综合效益等角度认识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本质基本上趋于一致,也就是对农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以达到农业效用的最大化。有关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刘爱群等[8]从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角度来认识,朱玉春等[9]则强调农村公共服务功能,段莉[10]则认为是网络关系系统。以上学者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认识有独到见解,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吴敬学研究员则认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涉及多部门、跨学科、跨地区的系统工程,以中央政府统筹为主,主攻方向明确、核心支撑突出、布局结构合理、区域分工明确、资源优势互补、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研究开发一体的国家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种见解更为全面和深刻,说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复杂和系统工程,应举全国之力做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经济中的活动,更是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大事。

    2SWOT分析

    SWOT分析框架是1979年由Steiner提出的一种战略管理分析框架,这种框架是对被分析主体处于内、外部环境下的竞争力态势分析[11]。SWOT分析是一种较客观的态势分析方法,通过调查的形式挖掘与研究对象发展相关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从而根据找出有利因素以及不利且需要回避的因素,发现问题,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策略[12]。运用SWOT分析框架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问题进行分析,就是要对农业产业本身的优势、劣势有比较客观清晰的认识,做到知彼知已、趋利避害,进而把握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和外部发展机遇,时刻警惕并化解外部威胁,以便及早发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农业创新问题的研究都是偏重于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没有对农业科技创新存在优势、机遇及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因此,运用SWOT分析方法,把握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的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化解威胁,做到扬长避短,从而提出合理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2.1优势

    2.1.1经济优势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科技创新又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农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耕地面积12172万hm2,林地面积30590万hm2,水资源总量30906.4亿m3,森林覆盖率20.36%,内陆水域面积1747万hm2,草地面积39283万hm2,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hm2;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987万hm2,粮食产量达54641万t,棉花产量达596.1万t,油料产量达3230.1万t。木材总产量8089.6万m3,饲养牲畜12238.5万头,水产品总产量5373.0万t,农用机械总动力达92780.5万kW,农村用电量6632.3亿kWh,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5924万kW。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必备的条件。2.1.2科研优势一个国家要想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农业科研人员及农业科研机构是主要因素。据统计,我国现有农业科研机构1144个,农业科研机构从业人员约9.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7万人,科研管理1万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近70万,在农业主管部门注册的种业公司8700家[13]。其中,专门从事农业研究的大学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等农业院校,研究所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龙头的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棉花研究所、草地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及省市地方农业科学研究院所等,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培养人才和创新提供了支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农业昆虫学家邱式邦院士、畜牧学专家张子仪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院士、核农学家徐冠仁院士、土壤肥料植物营养学家刘更另院士、植物生理学家施教耐院士、农业工程学家陈秉聪院士、土壤与环境微生物学家陈文新院士、农业工程与农业机械化专家曾德超院士、昆虫生理学家钦俊德院士等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以及大批在各自农业科研及农业推广应用行业的广大科技人员,他们是科学理论的探索者,是新生产力的推进者,是农业科学知识的拥有者,是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播者,对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4],正是他们在农业科技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掀起了我国农业科研创新的新篇章。

    2.2劣势

    2.2.1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自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瑟夫?阿罗斯?熊彼特(SchumpeterA.J)最早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以来,缪尔塞(MueserR)、格温(GerwinD)、库姆斯(CoombsR)、施穆克勒(SchmooklerJ)、莫厄里(MoweryD)等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科技创新进行广泛的理论研究,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介绍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到论述技术创新理论与方法等。在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方面,理论研究则相对较晚。1993年《上海改革》刊登了“让农业健步进入市场———各地加快农业走向市场的做法”,这是较早对我国农业走向市场的报道;中国农业大学推广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高启杰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就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理论与实验探索研究,从介绍澳大利亚[15]、德国农业技术[16]创新及推广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优化[17]等,为农业科技创新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新世纪以来,周波(2004)、纪绍勤(2005)邢广智等(2006)、李圣军等(2007)、李哲敏等(2008)、张正卓(2009)、陈燕娟等(2010)、吕姗等(2011)、张世煌(2011)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但总体来说,我国对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模式相对成果较少,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特别是缺少量化分析研究。理论研究是基础,只有踏踏实实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再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才能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2.2农业基层从业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农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从事科学理论探索创新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农业基层从业人员,即从事基层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科技工作者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劳动力。在我国广大农村,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调节,特别是城市化建设、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部分年富力强的年青人在城市、城镇打工创业。多年来由于劳务输出力度加大、不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的往往是老人和妇女,只有农忙时年轻人才回家帮一下农活。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2012年乡村人口达67113万人,而全国文盲人数达5466万人,文盲人群基本在广大乡村。广大农村人口中,除了没有受过教育的文盲外,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知识的匮乏,使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无从谈起,这势必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基层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大部分是农村土生土长的,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验,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新技术、新设备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2.3机遇

    2.3.1政策机遇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央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十分重视,2007年、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农业科技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凸显了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农业科技项目,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提高重要支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要努力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进一步保障,大幅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2.3.2战略机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七篇第二十七章明确提出了坚持自主创新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有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农业行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则强调农业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如分子生物学、生物组学技术、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等为农业科技创新孕育新的战略机遇,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财政保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凸显了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地位。

    2.4威胁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8

关键词:triz;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技术创新对我们国家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国家要想真正的强大起来,必须要掌握一些核心技术,由于计算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计算机文化技术的重心在欧美,我们要想迅速掌握这种计算机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此我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创新系统理论与方法,熟练使用创新工具等。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单靠做几次创新技术讲座、做几次报告是不会起太大作用的,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使创新教育形成一种良性氛围,为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点去抓:

一 选择创新理论工具,培养创新型教师

triz理论是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在1946年,通过在250万份发明专利中抽取的200万份总结出40个发明原理、39个通用工程参数,从而确立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目前被公认为是使人聪明的理论,它是解决发明问题的工具,实际上也是解决矛盾的工具。triz理论中的40个发明原理适用于理论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在微软、三星、nec等大公司屡见奇功,并且这一创新理论在美国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黑龙江省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定为科技创新试点省,黑河市被定为科技创新示范城市,率先在垒国举办了全国第一期triz理论研讨班,我院于2008年4月份还成立了部级triz理论研究所。并对全院教师进行triz创新理论培训,提高每一位教师使用triz理论工具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triz创新理论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选用以triz理论工具为基础,进行应用研究探索。

二 理解创新内含,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一提到创新,学生们往往理解为新技术的发明与新产品的设计制造,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见字生畏,为此我们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课中增加了“计算机与科技创新”内容,加强学生对创新内含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triz理论体系中对创新内含的五个层次一一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创新不只是新产品的发明、新技术的革新,一些小的技术改造、产品的外观设计优化、软件的界面优化等都属于创新,同时我们列举出大量创新实例,引导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如利用“局部特性”原理发明usb接口,人体工学键盘,维护工具箱,利用“联合”发明原理生产出cd宝、计算机反病毒软件系统等,利用“多功能”发明原理发明带红外线的遥控器(可做教鞭)、具有扫描、传真和复印功能的打印机等等,这些都包含着创新,另外,让学生理解创新是方方面面的创新,不只是生产出新的产品,既有原始创新,也有理论创新、工程创新、应用创新、改进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使用方法创新、引进消化中的再创新等。

对已开设过这门课的学生进行“计算机与科技创新”内容的专题讲座。

在讲座中利用我国2007年申报专利中自主创新比例情况数据说明创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例如:dvd技术是日本技术专利,而我们中国是生产dvd的世界大国,但我们的企业去年出口到欧美1台dvd,成本是12美元,需支付日本技术转让费18美元,而我们出口1台dvd只卖到31美元,我们的利润只有1美元。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谁掌握创新技术,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主动。

然后我们列举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方面创新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创新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只需要我们时时、事事留心,再掌握一定的技术和创新方法,这一点是不难做到的。

三、紧扣课程知识内容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氛围

课程知识内容体系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方面,所有教师根据当前我国it行业市场需求现状和教学科研研究成果,坐在一起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合理编排、论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的特点,使课程间的衔接更加科学合理,教材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培养目标。如在讲接口时,我们利用triz理论的发明原理和矛盾矩阵表从串口讲到并口,再到usb接口,从键盘鼠标的ps/2接口讲到usb接口,从硬盘的ide、scsi到sata等等;又如在讲计算方法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时,从顺序高斯消元法算法讲到高斯主元素消去法算法,让学生在编程中比较两算法结构的优劣,在对比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每一位教师的每一门课程都时时渗透着创新意识教育,这种教育并不是教师刻意进行的,师生都感觉到非常的自然。

教师授课方法灵活、丰富,充分体现个性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化,大学课堂教学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但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大讲特讲的讲授方式还是主角,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系教学网站和答疑邮箱,将课程资源事先放到网上,这样在授课时“探究式”,“讨论式”、“问题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得以充分应用。利用问题创设情景,然后利用triz理论分析,找出对应的通用工程参数,利用矛盾矩阵表查找出解决矛盾的发明原理,这种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个性化能力和创新意识。

开展多种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深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三主教学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教师是观察者、帮助者和设计者的角色,作为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

为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实验、“数学建模活动小组”、“程序设计小组”、“动画制作小组”等多种课外技术活动,使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明显得以提高,学院一年一度的“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学生讲课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体现创新能力的舞台。

四 triz创新理论工具的教育使用

为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应使学生熟练掌握一种创新工具,为此我们为学生开设了《triz创新工具应用》这门选修课,全面透彻地对triz理论进行解读,并就我院triz理论研究所开发的triz理论工具软件的具体使用方法给学生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懂得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中会存在那些矛盾,如何利用triz矛盾矩阵表解决这些矛盾,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进而有所发明和创新。

上一篇: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 下一篇:护士临床实践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