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7 17:00:10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1

然而,历史学科有着它自身的严肃性和规律性,历史课堂教学也有它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历史的学习、探索与体悟,需要发散性思维,但发散性思维又是学生所有思维中最难以掌控的思维。因此,在当前的历史学科“高效课堂”构建中,对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存在着许多的偏差,使得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以提高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性。那么,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存在着那些问题?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性,促进“高效课堂”的达成呢?

一、检讨: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用教师的“发散性思维”代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1:在学习《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时,一位教师先是讲解了两个条约签订的背景,然后逐一分析了教材提供的条约中的每一条内容的危害性,接着这位教师问学生对这两个条约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内容,学生鸦雀无声、没有问问题的。一段沉寂之后,教师说,看来同学们都懂了,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个条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还是一段时间的沉寂,看到同学们还是没有什么反应,这位教师急切地抛出了一组问题:

——“为什么《南京条约》里赔款用的是银元而《马关条约》用的是白银啊?”

——“白银和银元有什么不同呢?”

——“为什么《南京条约》里没有开设工厂?”

——“通商口岸和商埠有什么不同?”

——“日本侵略中国的‘胃口’为什么那么大啊?”……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由于发散性思维训练对教师驾御课堂教学和掌控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要求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教师根本不愿意真正放开课堂教学、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现象,于是也就出现了用教师的“发散性思维”代替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从实质上讲,它不是真正的发散性思维。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没有真正开始,就已经受到了压抑……;而且这种杂乱无章的、深浅不一的问题,对于锻炼学生的有效思维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二)偏离课堂教学目标甚至是脱离历史学科语言环境的发散性思维

由于思维过程是一个十分主观自我的心志活动,发散性思维尤其如此。因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旦开始,其思维的内容、过程、方向和关注的兴趣点,都是教师无法实际掌控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很投入、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师又设计、引导失当,就往往会出现偏离课堂教学目标甚至是脱离历史学科语言环境的发散性思维。

例2:在讲到“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这一个知识点时,有教师做了如下的处理:

首先提供了五组史料:

第一组史料:反映16~17世纪,里斯本、普利茅斯、安特卫普等港口商业繁忙的图片;

第二组史料:反映16世纪中期葡萄牙、西班牙城市居民生活的文字史料;

第三组史料:烟草、西红柿、马铃薯、可可、玉米等植物的图片;

第四组史料:反映西方殖民者进行掠夺的文字和图片史料;

第五组史料:一幅漫画,哥白尼欣慰地看着地球仪,一群满脸惊讶、表情夸张的教士在看着哥白尼。

紧接着,教师分别从这五组史料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于是出现了下面的情况——比如,从讨论烟草的危害引申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日常生活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从西红柿、可可的一些逸闻趣事引申出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从马铃薯、玉米产量的提高谈到荒灾之年的救急、谈到人口的增加,从而又得出新航路开辟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结论……

应该说,这五组史料,是逐一对应了教材中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五个方面的归纳,这些史料用做对教材结论性语言的印证,加深学生对教材中一些结论性语言的印象,这个目的一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基本上也就达成了,而再从这些史料出发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反而偏离了教学目标。

(三)对学习要求过分拔高、脱离实际的发散性思维

例3:如人民版历史教材《罗马人的法律》一节中的“史学争鸣”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史学界和法学界有的学者认为,罗马法流传至今仍不减其影响,主要在于其蕴涵的罗马法精神。罗马法精神主要包括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三者……激发了当代人的社会主体意识。而有的学者则认为,罗马法的主要成就就是发达的法津技术,而非精神内涵,如罗马法中不平等的身份等级性、缺乏对个人私权的确认和维护等,都说明了罗马法重技术而轻精神的本质。

对于上述意见,你有什么看法?

这个发散性思维真的是够“发散”的了!首先,刚刚接触“罗马法”的高一学生不会有那么多有关罗马历史知识和法学概念方面的知识储备;其次,这个问题,即便是专门研究罗马法的法学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很难掰扯清楚的,又怎么让高中学生来讨论呢?

这种发散性思维训练显然是拔高了学习要求、脱离了实际学情!

二、方法:如何实现“高效课堂”中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性

既然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训练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的有效呢?笔者认为,可以在坚持“质实和高效”的原则基础上,做以下的几点尝试:

(一)通过营造历史课堂氛围和学习情景来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性

发散性思维训练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是,必须让教师、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其次是把这些活跃的思维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在提高历史课堂学习的效益上。这就需要有一个适当的外界刺激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在特定的历史学科语言环境中持续下去。因此,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和构建一个吸引住学生的语言环境(或学习情景)就是十分重要的。

例4:在讲述《新兴力量的崛起》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计——

[导入新课]2003年3月20日凌晨5点30分,一道耀眼的光亮划破夜空,美国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战争开始了;1973年,同样在中东地区,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了支持以色列、打击中东国家的政策;1953年,另一场战争由美国主导的战争——朝鲜战争结束了。西欧、中国、日本、发展中国家都对美国在这几场战争中的政策的态度的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用图表列出西欧、中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态度变化的过程,略)

问题:假设你就是这几种政治经济力量的代表,请参阅本节教材内容,联系学过的内容及相关资料,谈谈你们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要求各组同学开始思考,并各自依次准备各自的问题。)

这样,我们首先通过用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作连续排比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的思维意识;接着利用一个图表构建了一个学习情景,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吸引住学生思维的方向和过程;再通过一组问题将本课基础知识联系起来,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情景、角色演绎的变换,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就不仅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思维锻炼的有效性显然也无可质疑。

(二)确定主题,运用有层次、有梯度、有实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性

发散性思维训练在运用过程中,开始的时候肯定是要鼓励大家多想、敢想,多说、敢说。但随着问题的不断扩展和挖掘,讨论也往往就会变得更加的宽泛,思维的内容往往就会偏离教学目标。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明确好讨论的主题,并运用一些有效的手段进行适当的引导。

例5:《追寻生命的起源》这一节的课程标准要求是“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我们给出下面的两个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组史料:科学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核心观点;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核心观点。

第二组史料:科学在探索人类起源问题上的方法、途径;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论证方法。

第三组史料:反映科学探索人类起源的目的史料;反映宗教论证人类起源问题的目的的史料。

然后,给出下列一组问题——

1.根据第一组史料回答,科学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答案:人类是神创造的还是自然进化的)

2.根据第二组史料回答,科学在探索人类起源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可结合达尔文进化论创立的过程来说明);宗教在论证人类起源问题上又有什么样的特点?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答案:世界观和论证方法的不同)

3.根据第三组史料回答,科学探索人类起源的目的是什么?宗教论证人类起源的目的是什么?二者是否相同或有某种关联?试简单讨论一下。

显然第一个教学设计没有给学生具体史料的支撑,也没有给学生问题上的引导,学生讨论的主题就不那么明确,不仅讨论的开始有无所措手的感觉,在讨论的过程也极容易发生把“讨论”演变成“争论”科学与宗教孰优孰劣的问题上来的情形,就背离了教学目标。

而第二个教学设计有史料支撑,有符合发散性思维特征的层次性的问题引导,由浅入深、由难到易,问题解决以后,结论也就水道渠成;而且,鲜活的史料和有思考空间的问题,自始至终起到了保持学生思维高度活跃的效果,真正做到了“发”必有矢、“散”而不乱!

(三)科学、合理、恰当地运用史料,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有效引导

史料教学本身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思维过程、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关注度等方面就有着天然的优势。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如何正确地运用史料。

首先,史料的选取要保持趣味性与可信度的高度统一,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散性思维,又保持了历史史实的客观严肃性;其次,史料的选取要范围宽泛与内容精当高度统一,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历史问题,拓展思维,又便于学生依据史料准确地理解历史问题。

例6:在讲解“”时,我们除了选择一些学生游行、口号、标语,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方面的史料外,我们还可以选取下面的一些史料:

第一组:日本外交官在巴黎和会上关于中国山东问题上的发言;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均的回忆录(也可包括反映巴黎和会的电影《我的1919》);曹汝霖回忆录中为自己辩解的内容等。

第二组:吴佩孚、胡景翼等“反动军阀”针对的通电、日记

吴佩孚通电:“顷接京电,惊悉青岛主持签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难承认!……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

胡景翼日记:“予(胡的自称,笔者注)喜予国民气尚未尽死,公理尚在人心,国或不亡,而是非尚在。”

这样一组史料无疑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从中也一定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体会!

(四)利用新史观从新的角度,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发挥

例7:用进步史观和近代化史观来分析洋务运动,进而来评价李鸿章,就能够得到与以往的道德史观、民族史观等传统史观不同的看法,也更接近历史的客观真实……

这样的思维活动,显然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正确体悟的,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在“高效课堂”构建中,保证学生思维的有效性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真正达到“高效”,而在学生的所有思维活动中,发散性思维尤其难以掌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实现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效性的方法就尤其重要,衷心希望本文提到的方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各位同仁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2] 徐丹.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研究与实践[J]. 崇明教育·教学研讨,2006年10月.

[3] 李竹青. 培养学生历史发散性思维[J].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2008年.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发散性思维

Abstract: when a student in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thinking on exercise capacity is not strong, quick and fast, is to a large extent depends on the student's own grasp of the basics and formulas, theorems in prison is not strong. So I think in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students divergent thinking is very important. Pointed out i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is the subject of study for students, students of all mathematical knowledge only through their own creative activity, presumably on their cognitive structures, is likely to be effective and have knowledge, withlogic will tidy the knowledge to their students, the result can only be counterproductive.

Keywords: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the training of divergent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 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遇到有些学生在做数学习题前无从下手,甚至发呆,往往是因为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概念还没吃透,不能够灵活运用,从而导致学生上述 不佳情况的发生。在教学中,我曾设计过如下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  是训练学生形象性发散思维。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先出示一句有关某种事物的形象性文字,由训练对象根据这句形象文字进行发散性思维,说出若干与之有联系的事物,看谁写的愈多、愈棒。这句话是:把面值不等的人民币拿出来,面对这些人民币,你都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是学生根据1分-100元的人民身上想到的:

学生1:我认识这是5角的人民币,因为它的颜色是暗红色的。

学生2:我发现纸张越大,钱越大。

学生3:我看到所有的钱上都有国徽和数字。

学生4:我发现1元钱上有长城。

学生5:我发现了50元钱的纸张是绿色的。

…….

以上是不加任何诱导和限制的回答,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这是让学生无限发散思维的结果。从所举的回答中不难看出,本课教学人民币你不能作为重点讲了,学生已超越了这个内容,有了不同认识的方法,同时发散出不少的新思维。于是,改成去认识人民币上的图案,查询相关资料,这无疑又是在数学中融入了爱祖国大好河山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内容,使学生不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去认识它们。从“客体”主动地过渡到了“主体”,对于初学数学的低年级来说,发散思维是在看似无意实则有意中进行的,这将思维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事实证明,只有这样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才能使学生具有发散思维的能力,打开数学思维,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二、训练学生创新性发散思维。

学生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基本上都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完成,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开发智力、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教材中普遍存在着创新教育的素材,教师要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材中出现的:“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推出某某某的计算公式吗?······这些都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的过程 ,亲身感知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教师千万不可代替。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猜想是创新的翅膀,要有所创新,就必须提出和解决许多人“没有想到”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并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用边长一厘米的正方形去量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然后就让学生大胆的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猜想后,要对猜想的结果进行验证,因为猜想的结果不一定正确,只是知识的结果,没有知识的形成过程。猜想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在练习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使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练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就是在训练中就原题变换已知条件,再探求问题的结果,或给出部分条件或问题让学生补充相应的问题或条件等。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后,可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修一条300米的水渠,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学生经过积极思考可能提出如下问题:

1、两天共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两天共修了多少米?

2、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

3、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

4、还剩下全长的几分之几没有修?

5、第一天修的是第二天修的几分之几?第二天修的相当于第一天修的几倍?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指由于思考分析的角度不同,一道题会有多种解法。

例如:看一本300页的故事书,前三天看了180页,照这样的速度,看完这本书还要多少天?学生经过积极探讨,可能会有以下解法:

1、300 ÷(180÷ 3)-3

2、(300-180)+(180 + 3)

等等。

这类练习不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处在积极的多角度的思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总结,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总结是对一节课学习过程的回顾,是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梳理,这个过程要鼓励学生之间小结,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欣赏自己的学习结果,体验“再创造”成功喜悦的过程,同时又是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探索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应用题中所谓灵活题,一种是叙述方法灵活,另一种是情节灵活。首先,针对第一种类型,教师要引导学生能看透题目的本质。例如:“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4段,每段长多少?”题目中的每段长多少,实质上是把1米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如果从已知条件的叙述中找出数量关系,那么这道题解答起来就非常地简单了,即:1÷4=(米)。

其次,针对第二种类型,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假设的思维去理解分析解答题目。比如:“历史上有一个女人她的生平事迹,几乎没有保留下来什么记载,但从人们的传说中,可以了解到她的寿命究竟有多长。人们是这样流传的:她生平的六分之一的幸福的童年。再活了生命的十二分之一,在学堂里度过。女人结了婚,可是还不曾有孩子,这样度过了生命的七分之一。再过了五年,她得了头胎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之神赐给这孩子尘世上的生命只有他母亲的一半。自从儿子死后,女人在深深的悲痛中又活了四年,也结束了生命。请问你能自己算出这个女人活到多大岁数吗?”针对这首题,考虑问题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这个女人的实计岁数做出假设未知数X的结论,亦即学生必须要有对情节灵活且复杂的问题能有假设的“发散思维”去分析,根据所设未知数X就能顺藤摸瓜地列出女人实际活到多大的岁数方程,即:根据所设未知数X则童年的六分之一就是 .再活了生命的十二分之一就是。结婚未有孩子度过了生命的七分之一也就是…….如法炮制即方程为“ + +5+ +4 =X”。经过解之得:X=84,也就是说这个女人活到了84岁。当然此题还能用其他方法”(注:利用线段图列式)去解答,读者可不妨去尝试用“发散思维”带来的无穷乐趣。反之,如果学生们没有灵活“发散思维”的解题能力,那么无论解答任何题目时都会感到疑惑不解,困难重重。

在数学教学教学中,将学生从枯燥的数字中解脱出来,由教师的“填鸭式”,变成学生积极主动求知形。让学生由感知、认知、利用已有的技术技能上升为一种理性的空间思维,这就使数学难题变得容易多了。由具体形象对个别事物的认知过渡到直观以外的抽象的习惯的认知,较好的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考的好习惯。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3

一、创造力是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关键 

要发展创造思维教育,首先要弄清创造思维的含义:所谓创造思维就是在前人或今人取得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前进或新的突破的思维能力。它是由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多水平结合而构成的,而在这两个因素当中,在创造思维运动过程中最重要,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发散性思维。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一个新的解答的问题要得到创造性解决,必须运用发散思维才能进行集中,才能导致正确的结论。如我在讲Fe2+、Fe3+鉴别时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学生讨论。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当把学生看成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学生学习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新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新课程中经常看到能通过自主探究和亲身实践认识××的性质,学会对比分析等学习方法,对周围生活中的化学有关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探密的欲望……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得课堂的解放,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对学习资源进行选取、鉴别、吸收和发展。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导演,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思路,缩小当前学习内容和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差距,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进而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自主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这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 

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丰富的联想是展开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善于联想的学生一般来说,其发散性思维能力是比较强的。联想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纵向”即顺着这条思路往下展开丰富的想象,最终得出一般的规律。如我在讲Na2CO3、NaHCO3混合物受热分解介绍用差量计算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常见还有哪些类型的题型可以用差量计算呢?学生顺着这种解题思路展开联想,很快得到差量计算不仅适合于质量差量,如金属与酸反应、Na2O2与H2O、CO2反应、固体受热分解等题型;还适合于气体物质的体积差量,如Na2O2与CO2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常见还有物质的量、反应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等等都可用差量计算这种方法来解题。学生通过联想这种形式,把相关的知识如同用一根绳索串联起来,下次遇到这种类型题目解起来就很顺手。“横向”即由此及彼,如提到物质物理性质必然会想到物质的化学性质,提到碱金属有关性质学生必然会联想到氮族元素、氧族元素及卤族元素等有关族物质的性质。这样就不会出现知识的零碎、紊乱现象,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化学学习没有生活规律可遵循,各种物质有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反应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预留一些问题,供学生自发进行思考。例如,在测量空气中氧气比例时,用什么燃烧方式消耗氧气会使得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在实验的时候注意什么;在制取氧气的时候,用哪种制取方式快速有效,分别注意事项。老师也可进行看似有违常理的提问。例如,铁可以燃烧吗?燃烧一定需要氧气吗?然后结合实验表明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比例高的环境下达到燃点时可以燃烧;通过一氧化碳、氢气的燃烧实验表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等等。问题、自我思考、实验的结合使得思维模式更加清楚,学生经常进行问题思考可以不断发现思维方式,结合自身情况,创新提高思维能力。 

五、通过提问培养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 

提的问题,布置的作业题,不要单纯的记忆与模仿,问题的答案要兼顾多重性与单一性,要使学生对题目有可能做出发挥。在提问时我们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即问题必须切实揭示教材或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重点、关键点上设问;提问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程度;最好课前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Cl2这一节当讨论到Cl2与H2O反应时,就与学生共同提出很多问题,如氯水的成分、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的区别、氯水和液氯的差别、氯水漂白原理等,然后与学生共同来讨论。再如学生动手做Na与H2O反应实验时看到有“白雾”现象并听到有嘶嘶的声音,我就请学生设想一下,此“白雾”是什么,从哪里来?这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做出种种回答,当然会有同学说出一些毫无价值的答案,此时教师不应指责他瞎说,而应首先肯定他的思维积极性,再引导他们思维方向。这样在平等的讨论气氛中,逐步纠正学生答题中的不妥之处。因有时提出一个问题,不是受思维定势和功能围着的束缚,因而能提出不同的新观念。而我们社会的进步就是需要这种有着“异想天开”、敏捷思路、思想丰富的人才。 

六、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拓展化学空间 

目前在教学中常用的方式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无法演示的实验,抽象的微观离子的运动,一些化工生产和工艺流程制成科学、规范、形象、直观的教学课件。学生欣赏电脑动画的同时,达到了对抽象化学知识的理解与领会,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制作的课件既要符合化学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遵循电脑的使用规律:使用简便、空间小。二是选材要得当,选取教学中难点、重点、常规教学难以突破的知识,有毒、有危险,难以课堂演示的实验,且不可盲目追求课件的花样和形式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像一氧化碳的毒性,很多学生想象不出中毒的样子,电脑完全可以利用动画演示一下头晕等中毒的情景;还有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分子怎样分解成原子,原子又怎样结合成分子;氢气的燃烧、爆炸的微观解释等等,有的教师在使用教学课件时,完全变成了微机的操作者,成了“一只鼠标”,这种做法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可以成为一块绊脚石。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4

一、引导探索,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特点是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重复,这就要求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本质特征是不依赖他人而自主地组织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必须帮助学生养成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个性,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与求实创新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呢?笔者以为可选一些发散性强的数学问题,或一些探索性的题型,促使学生努力探索,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是否存在实数m,使椭圆x24+y23=1上存在两个相异的点,关于直线y=4x+m对称?如果存在,求出m的取值范围;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这是一道典型的探究性题目,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解题途径呢?

分析:

条件:椭圆和含参量直线(画图).

结论:有或者没有?假若有这样的两点A,B,那么A,B与椭圆有何关系?与直线有何关系?进一步与m有何关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如下两种解法.这样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变式训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活动作用范围的广泛和全面的程度,表现为思路开阔,能全面分析问题,多方向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在解题时若能将问题逐步引申,使解题思路顺利迁移,不仅能巩固新学知识,而且能较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要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笔者以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实行一题多变.一题多变,有各种途径的变化,可以改变结论,可以改变条件,也可以减弱条件等等,这些变化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是让自己在不同情况下做适应性训练,围绕着不断提高思维广阔性为主要目标.

三、一题多解(证),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诸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一题多解、一题多证等使学生的思维朝各个方向发散开去,可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妙趣横生,这对培养创造性人才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即从问题所给的已知条件出发,进行多角度、多方位考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进行多向探索,它不仅有利于同一学科知识的灵活转化,而且可以沟通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习题价值,培养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5

一、营造愉悦的发散思维情境,大胆开放教学过程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与学中,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组织课堂讨论是一种使用较普遍的有效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批判、质疑,思维敏捷,不受老师讲解的束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我大胆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在学生分析、研究过程中,我始终参与他们的分析与讨论,认真听取他们发表新意见,提出新见解,尊重学生差异,充分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为各层次的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空间。教学过程的开放,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发挥聪明智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发掘教材中的“发散”素材,培养发散思维的积极性

发散思维的积极性指的是数学心智活动的快速敏捷,能在较短时间内连接到或表达出较多的信息。数学教材是采用综合演绎方式编写的,将数学知识归纳于严格的逻辑体系,这样的形式和体系对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是有益的,但是有些有利于发展发散思维的因素被这种体系本身所掩盖。因此,教师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发散”因素。例如:如果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同学们很快得到结论:平行。师:为什么?生答: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师:还有补充吗?生答: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师: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生答:平行…不一定。师:为什么?生答:如果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如果这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内,那么这两条直线不平行。师:如果把垂直改为平行,结论如何?生答:如果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将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有关知识进行对比,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建立。

三、一题多变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技巧

发散性思维又是流畅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表面看来一般但内涵却十分丰富的问题,是一个可以发展和发掘的问题。教师要通过精心策划、设计、组织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去。教师要尽力施展自己潜在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纵、横向的拓展,使之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发散源,让学生在一题多变中开阔思路、提高能力,在变化条件、发散结论、改变形式、转换背景、适时引申中使题目具有开放性和幅射性,通过解。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发散中求异”,在“发现中求同”。既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又培养了归纳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领略解一题,有多法;做一题懂一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加强对课本上例、习题和数学命题的变换、延伸和拓展,有如枝叶蔓延,纵横交错,既可丰富学生的表象贮备,扩大思维的流畅性,又能促使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的面越大越好,使学生对原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知识间的联系就会得到强化,思维的创造性素质必将得以发展。

四、指导学生在熟练掌握常规思维方法的同时,探索一些不同寻常的非常规解法

发散性思维更具有独特性,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对一些构思巧妙,条件隐蔽的问题的解决,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熟练掌握常规思维方法的同时,探索一些不同寻常的非常规解法。如数形结合法、构造法、代换法等。通过运用非常规方法解题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独特的发散,学会了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解决数学问题,既克服了思维定势的束缚和知识的负迁移,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因为发散性思维在思维内容上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深刻性;在思维方向上具有逆向性、横向性和多向性,所以,发散思维对推广问题、引伸知识等方面具有积极开拓作用。对例题、习题的条件进行发散,一方面可以提高数学问题的层次,另一方面又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层次,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通过改编题目条件或结论方法,充分运用了变化的观点,不断变换问题情景,使知识纵横变通,纵深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是运用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好方法。

五、激励学生“联想、猜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往往先有一个猜想,而后对猜想进行验证或修正的过程,而猜想往往以联想为中介。这类题目不仅题型新,而且扩大了知识和能力的覆盖面,通过题目所提供的结构特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例如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的学习探讨,可以从三角形、四边形等特殊图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的探讨入手,引导学生经过一个顶点画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三角形出发探讨内角和,从而得出猜想。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6

地理教学 逆向思维 品质培养

逆向思维,就是从问题的反面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往往是打破常规定势,“由果溯因”,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即“倒着想”。这种思维有助于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实践证明,活化与锤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锻炼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学生在逆向思维的过程中会发现或需要解决自己未曾发现或解决的新事物、新问题,从而激发创新思维的萌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挖掘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特长,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并用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理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品质培养的价值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技法,它是根据一种观念、方法及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身的特点,从它们的相反方向或否定方面去思考,以产生新的观念、寻找出新的规律或纠正原事物和现象中错误成分而获得的创造发明。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就能很容易地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逆向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从一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以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墨守成规,不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符合条件的多种答案。进行逆向思维是启动发散思维多角度、多方向的钥匙,有了逆向思维这把钥匙,才能打开发散思维的大门。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三个特性:流畅性(智力活动灵敏、畅通无阻、在较短时间里发表较多的观点)、变通性(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定式束缚)和独特性(从前所未有的新观念、新角度去反映事物、认识事物、形成对事物超出寻常的见解)。中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常限于事物的表面。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而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

地理教学中如何应用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和习题训练两方面着手。课堂教学要有侧重地设计有利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逆向假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在讲述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时,我们不妨就青藏高原在水平方向上对气候的影响进行逆向假设:假如青藏高原地势低平,那么,今天的青藏地区经济将如何发展呢?假如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将有何变化?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气候有何变化?对亚洲河流的流向有何影响?学生通过逆向思维不难得出多种相关答案:由于地势高低起伏,影响了气候、河流的流向、植被等,进而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规模。

教师在设计地理习题时,要尽量命题一些逆向性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试题,多设计些具有创造性的习题。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此类题目时能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开发发散性的思维力,同时教师在评卷时也应适量地逆向假设评卷,在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2.逆向思维有助于学生释疑解难

地理教学中有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如果简单地从正面解释难点,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和理解。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换一个角度启发学生去思维,往往会获得良好的效果,且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难点、重点知识。

例如,我们在教“地球的运动”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我们可以反面提出如下假设让学生思考: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昼夜状况将如何变化?如果地球表面不是球面而是平面,昼夜状况又将如何变化呢?假如地球只公转而不自转或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昼夜和四季又有何变化呢?学生通过思考、想象和讨论,会认识到如果地球是透明的,则只有白天没有黑夜;如果地表是一个平面,则要么是白天,要么是黑夜;而地球自转、公转的变化,则直接关系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否变化;也决定了昼夜和四季的变化。这样逆向思维,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解重点难点问题,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逆向思维有助于学生的复结

培养学生应用逆向思维复习所学的地理知识,要比简单的重复复习和放羊式复习巩固效果好得多。如复习地球自转时,我们可以逆向假设:假如地球不是自西向东,而是自东向西自转,那么地球上将会出现哪些地理现象呢?由于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导致日月星辰西升东落,物体的水平运动北半球左偏,南半球右偏,地球上的风带风向、季风方向、洋流、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自然带、城市工业布局等一系列都将发生变化。这样由单一逆向思维复结了一系列内容,使学生们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相关知识点,复习巩固重点,重点就迎刃而解。

二、地理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品质的培养

1.地理教学中的“两面神思维”方法及其培养

“两面神思维”是美国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教授卢森堡,在大量调查、询问众多在科学和艺术上有创造才能的人物之后提出的概念。“两面神”是指古罗马的门神,有两个面孔,能够转向两个相反方向观察。“两面神思维”方法也称统一方法。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两面神思维”法呢?我们以“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教学来阐述一下。

大家知道,太阳日比恒星长,长3分56秒。其实质原因是什么呢?要讲清这一难点,利用“两面神思维法”就可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或理解不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本质原因。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7

【关键词】数学;小学;教学;发散思维;培养

在新的历史时期,创新成了时代的主题。然而创新就是要求人们发散思维,即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勇于创新。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则是义不容辞。因为这种思维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语文教学之事,在数学教学中无足轻重。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数学教学也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改下的基本要求。然而就下面新课改前农村小学数学第三册目标素质测试卷中的一道试题的评改引起了我的深思。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们到同事家去玩,见其小女伏案做着上有红笔标着“95”的数学试卷,我赞许地一瞥,忽然发现有一道看图填空题老师改的不对劲儿,试卷上题的原样如下:

** ** ** ** ** **

** ** ** ** ** **

(2)个(12) ×

(12)×(2) √

当时我轻轻问小女:“你们数学老师评讲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小女用胖乎乎的小手天真地在草稿纸上写了下来:(6)个(4),(4)×(6)。我顺着她的答案好奇地问:“你做的(2)个(12),(12)×(2)对吗?”“对!”她毫不犹豫的。“我认为还有两种答案哩!”“真的吗?”我兴奋起来。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慢条斯理地在草稿纸上写着:(24)个(1),(1)×(24);(3)个(8),(8)×(3)。

“老师,你说对吗?”小女不知是渴求还是揶揄的眼光盯着我。“对!好样的,学习中就应该多动脑筋,多寻找几条解题的思路。”这时,我就有些纳闷,怎么老师给学生改错了呢?这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么?难道我们数学教学就只是培养学生的单项思维吗?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纵横向思维和发散型思维又何尝不可?不是在数学解答中提倡一题多解吗?出这道试题的意图又何在呢?面对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学生的“一花独放”不再是春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那又谈何时代的创新呢?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好动、喜于幻想的孩子,他们有较大的可塑性,这就自然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条解决问题的最简捷、最科学的途径,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教学目的。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社会才有发展和进步的可能,我们的祖国才会傲然于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8

通过实验发现,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有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因人而异,强弱不同。而学生正处在思维还没有定式的阶段,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很快提升。但是,当今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任务艰巨且巨大,要通过有步骤的训练才能行。下面就是对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探索。

一、高中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

1.发散性思维的概念

发散思维又被称为开放思维、辐射思维等,指的是大脑在思维时的一种扩散状的思维状态,是开放型、立体型思维的集合。很多心理学家表示,发散思维可以作为测定一个人创造力的标志,它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点。

2.发散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发散思维的特点概括来讲有四点:①流畅性:指的就是思维观念更新快,能在短时间里适应并消化新的观念,主要体现在思维的速度和数量上。②变通性:变通性即指将固化的观念改变,通过新的思维来解决问题,主要反映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上。③独特性:它可以说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境界,人们通过自己的独特性思维可以有不同于常人的思维能力。④多感官性:发散性思维可以运用多个感官来接收信息,通过多个感官快速地将思维加工。

发散思维的作用主要有三点:核心性作用、基础性作用、保障性作用。这些作用都是发散性思维所特有的。

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案

1.深入思考、开发多种思维角度

高中教师在作文的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发散自己的思维,要打破常规看问题,要有自己的创新性思维。生活中的经验融合自身的思维深度,写出的文章就会有思想、有深度,具有深刻性以及鲜明性、创造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汲取书中的思想,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我国的经典书籍汗牛充栋,这些书中的精华是学生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古代先人们的经典作品。诗歌以及散文都是学生开发思维的有用工具,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是先人们思维的集合,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事物的分析,都对我们的学生有启发意义。

2.立足现实的生活,结合高中的教材,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国外的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任何事物,都会有不为人发现的东西。这就是说,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思维就能看到不同的东西。高中的作文也一样,对于同一个作文题目,学生思考的方式和思维不同,写出的文章也不会相同。例如19世纪著名的画家莫奈总是用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来创作图画,尤其是发散性思维,使得他的画总是别具一格,最终自成一派,让世人铭记。发散性思维用一句诗来形容就是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我们的高中生,在对待同一个作文题目时,就要将思维发散,不同的立意下就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时可以通过多角度提炼文章的主旨大意以及文章的立意,可以训练学生对约定俗成的成语、俗语进行创新解释……这些方法对于培养高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很有帮助,只有通过这些发散性思维才能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创新的意义。

3.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上一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初中体育篮球教学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