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3 17:35:55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发散思维、集中思路、收敛思维

小学生作文最大的难点是不知“写什么”和“怎么写”,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思维方法,不知道该怎样开拓自己的思路,寻找作文的材料。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

一些同志说,这就是要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了,对,但还要加上集中思路的训练。一种好的思维方法,就好像一张渔网,不但要有“线”还要有“纲”,“纲举目张”才能捕到“鱼”一内容。指导学生作文方法就好像教他们织网捕鱼,织的时候要用许多“线”有条理地交叉打结,再总编成一条“纲”,这样,洒网捕鱼时才能洒得开,收得拢。所以说,在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训练是同等重要,不可或缺的。

一、如何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分散思维,指无一方向,也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同于传统方法由已知探索未知思维形式,所谓发散思维也就是引导家务事,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的思想更丰富,思路更开阔,材料更易于寻找。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不是一两个“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就可以训练成功的,而是要靠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和正确的引导,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训练出来的。

首先,古人云“见得多,识得广”。让学生多方面地接触生活,观察生活,能够发散他们的思维开拓他们的思路,发展他们的能力。正所谓“为文为人,一也。”能力发展了,思路开阔了,作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两组作文水平相差无几的学生,甲组的要求是,完成作业后,再多抄写几遍,累了就休息,不留空闲时间,不允许看电视及其他东西:乙组的要求是,作业完成了,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看电视,读课外书……一段时间后,再上作文课,发现甲组同学发言不够积极,语言也平淡无味,而乙组同学则发言踊跃,新词迭出,思路也较甲组清晰。

这个实验证明: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多让他们接触、观察生活、社会,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极有好处,对作文水平的提高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任何时候都不要压制学生的反向言行,否则会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损害他们的自尊、自信心,拘禁住他们的思维。

本人认为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就成功地为学生的思路领航,训练学生全面考虑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引导学生体验自己的心情,为学生以后的作文积累了素材;

在这儿,成功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只完成了一半,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训练他们集中思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偏离“由已知探索未知”的轨道,而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路是相辅相成的。

二、怎样集中思路

集中思路的训练,其实就是收敛思维的训练。收敛性思维是指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或传统方法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如对学生进行集中思路的训练呢?

第一,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不但要让学生阅读。总结课文,训练他们的综合能力,还要让他们多接触一些侦破故事,训练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且要求他们把所学到的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做利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训练了他们的收敛性思维,逻辑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判断、推理、总结能力;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能很快地抓住重点,掌握过程,进而围绕中心进行选材,集中了他们的思路,发展了他们各方面的素质,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

第二,作文课中,图示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集中思路,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笔者在记人篇《我敬佩的一个人》的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引导学生说说“敬佩”的意思,再说说对哪些人可以用“敬佩”这个词,接着把他们带出课堂寻找模特进行观察,发散他们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然后回到课堂,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随后在黑板上画了下面这幅图:

帮助学生集中思路,构思这篇作文,再进行交流、修改,直至誊清,因为有了这幅图,学生原先被激发起来的兴趣就在学生思维的“线”和“线”之间打起了“结”,编起了“纲”织起了“网”。批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写得不错,能够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组织语言。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 发散思维;小数数学;教学

思维的积极主动性、创新性、扩展性、想象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并进行训练与培养,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维素质,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同时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我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昂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 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连环接一连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从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 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及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接过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却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即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

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飞强.激活思维,点燃创新火花[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8).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发散思维;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74-01

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传授学生知识,还应该准确抓住教学时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才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发散性思维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下面,论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策略。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情绪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老师可以出5+5+5+5+4之类的题目,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自主思考能否将其改成乘法的形式。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思考的情况进行适当点拨,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答案。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采取有效的训练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采取一题多解形式,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条件

为帮助学生解决思维狭窄的问题,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一题多解的形式,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注重计算的结果,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合理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题,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探究多种解题方法。例如:小李和小刚为同班同学,他们对收集邮票非常感兴趣,一共收集了176张邮票。其中,小李比小刚多12张,请问小李和小刚每个人各有多少张邮票?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采用的解法一:176-12=164(张)。小刚:164÷2=82(张)。小李:82+12=94(张)。其解法二:小明:(176+12)÷2=94(张)。小红:(176-12)÷2=82(张)。在这道题的解答过程中,首先学生应该认识到找出关键已知条件的重要性,然后再根据已知条件理清解题思路,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改变习惯的思维定向,训练思维的求异性,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空间

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改变习惯的思维定向,尽量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求异性的目的。其中,在四则运算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便可以让学生灵活掌握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以及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在实际运算过程中,当每个加数相同时,便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乘法的原则将其转化成为乘法算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加减、乘除之间所保持的内在关系。例如:针对195减去多少个13等于0,老师便可以要求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灵活转变思维,将减法算式转移到除法算式运算中。所以,学生也可以将这道题看作195总共包含有多少个13。通过这样的转换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变片面看待数学问题的现象,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数学的减法运算和除法运算的相关知识点,从而达到学生求异性思维训练的目的,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转化数学思想,训练学生思维的联想性,为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深度

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具体性表现就是联想,由此及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学生思维的联想性,能够帮助学生的思维横向竖向的发展,有效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便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案例、多种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转化思想,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形成。特别是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灵活的转换能力,将问题逐渐由复杂变得简单,从而有效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深度。例如:在解答有些问题的过程中,单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是归一问题,但是通过深入分析,却发现该问题的解答思路与归总问题解答思路相似,这时学生便可以采用归总问题解答方式来解答该题。这样,学生通过转化数学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系统的解题思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采取一题多解形式,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改变习惯的思维定向,训练思维的求异性;转化数学思想,训练学生思维的联想性。通过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合理拓展数学知识面,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仲文.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2]巴贵.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教育,2012(11).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4

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双基”改为“四基”,在继续强调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要求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旨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可以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始。

发散思维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一种扩散思维状态,思维开阔,方向多维。心理学家指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等特点。在小学数学里可借助多种练习方式,训练发散思维能力。

一、独创性,在“一题多解”的练习中形成

独创性,指个人面对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时,能静心观察,独具慧眼,独辟蹊径,想出不同一般、超越自己、超越同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共同体中开展“一题多解”的练习活动,能营造发散思维独创性的氛围,推动思维独创性的深度发展。如:学校科技小组男女生人数之比为5:3,已知男生比女生多10人,求男女生各多少人?

解法1.男生:10÷(5-3)×5=25(人), 女生:10÷(5-3)×3=15(人)。

解法2.男生:10÷(5-3)×5=25(人), 女生:25÷5×3=15(人)。

解法3.男生:10÷(5-3)×5=25(人), 女生:25-10=15(人)。

解法4.男生:10×=25(人),女生:25×=15(人)。

解法5.男生:10÷=25(人),女生:25÷=15(人)。

解法6.男生:10××=25(人),女生:10××=15(人)。

解法7.男生:10÷×=25(人),女生:10÷×=15(人)。

解法8.解:设男生5x人,女生3x人。5x-3x=10 x=5 5x=25 3x=15 ……

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不仅仅是启发学生找到多种解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同学们对解法进行比较。比较中,优化方法,提升练习价值;比较中,合作共进,提升思维质量;比较中,渗透发散思想,升华创新精神。

二、变通性,在“转化策略”的练习中形成

变通性,要求对于同一问题情境,能从不同类型角度去考虑。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在解决问题时,一旦思维受阻能积极主动地改变思路,从其他的角度重新考虑问题。转化策略正是变换考虑问题的角度,谋求问题的解决。如:比较和的大小。本题如果从通分的角度去思考,公分母较大,计算困难。有一学生改变习惯思路,转化为从分子的角度去思考,给“分子通分”:=,=,显然??。受到启发的同学们很快想到又一解决方法:=,=,显然??。

变通性即灵活性,转化策略的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了思维的质量。灵活性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转化思想的内化,形成变通性的思维品质。

三、流畅性,在“开放题”的练习中形成

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在单位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数量的多少。特征外显为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如果你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高。而开放题的特征是题目所交代的已知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所以开放题有利于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如:在一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上面挖去一个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后,剩下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

答案1.(挖法如图) 10×10×6+2×2×4=600+16=616平方厘米)。扣紧“挖法”发散点,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还会找到以下两个答案。

答案2. (挖法如图沿棱挖) 10×10×6+2×2×2=600+8=608(平方厘米)。

答案3.(挖法如图,沿顶点挖) 10×10×6=600(平方厘米)。

本例为结论开放题,此外开放题还有条件开放题、策略开放题、综合开放题等,无论哪一类开放题,训练时都要注意扣紧发散点,指导学生找全答案,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发散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都必须以对数学知识的深度认识为基础。教学中,我们不仅仅重视各种题型的训练,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本源的数学知识,淋漓尽致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学到“数学家”的思维,形成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 周祯祥主编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小学数学开放题集》 戴再平 朱轩等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 王林等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年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6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创新

社会在发展,时代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散思维作为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养关系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小学数学教师在以全新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样式和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训练。

一、引导学生多方面联想激发发散思维

想象力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它是学生思维转换成都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验证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联系具体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联系”,以此引发学生类似的或者对比性的联想,以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笔者在教学“梯形”这一概念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当上底为零时,梯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当上下底相等时梯形的形状发生什么样的转变”、“当上底边与下底边相等且四边相互垂直时,梯形会转化为什么图形”由此可以引发学生对其他相关图形的联想,由梯形的面积演算引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演算。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逐渐流畅,学会举一反三,对类似的问题触类旁通。

二、设计多样性的习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元化

学生思维的训练不仅包括老师的教学,运用习题进行训练也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式之一。练习题的设计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思维训练的成功与否。习题的设计应该多样化,因此习题设计应该以训练学生思维逻辑和发散性的目的出发,采取多样式的设计方案。比如说可以设计缺少问题或者一个条件的习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补充条件,使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发现数学学习中的联系,以及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再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层面,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在智力,激发学生学生数学的积极性。笔者在这里举一个例子。

“把下面应用题补充完整,并解答看谁补充得多:

小胖今年9岁,胖爸爸今年36岁,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问题(1)小胖是在胖爸爸多少岁时出生的(2)胖爸爸的岁数是小胖的几倍(3)父子俩的岁数加起来一共多少(4)小胖的年岁是胖爸爸的几分之几(5)小胖多少岁时正好是胖爸爸岁数的一半(6)胖爸爸多少岁时是小胖的两倍”

通过这道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分清倍数、百分数、以及怎么利用列简易方程求解。消除学生在分析问题时的片面性,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扩散,同时还可以衍生新的知识层面,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顺理成章的进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探索中,长期坚持这样的学习以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变得更加流畅,看问题的角度也随之多元化。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多渠道的解决问题也是发散思维的另一个特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的下载性表现在只知道用固定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旦问题有了一点点变动,学生就立刻手足无措。针对学生这一思维弊病,笔者采取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方法,提升他们的思维广阔性,用数学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宽解题思路。

例如:将十个杯子装满水,这是个杯子的容让分别是1升到10升。小明要取9升水,那么,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让他得到想要的水的容量?老师可以给学生做出一些简要的分析,首先拿1升水,再从其他杯子里拿剩下的需要的容量的水,有几种拿法,以此类推,学生就会得出很多种答案,也可以做这样的引导:先把1升杯子中的水倒掉,然后用装满10升水的杯子中的水倒满1升水的杯子,10升容量杯子里剩的就是小明需要的了。

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结果,过程更重要。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可以从生活中抽出一些问题件里程数学模型,进而有层次、有坡度,的进行训练。题型要新颖多变,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其思维能力,不断地摸索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敢于打破常规,大胆的想象,最终形成多元化的解题思路。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掌握更好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质的提升,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为学生在思维上开阔另一片天地,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曾昌兵.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2]王晓玲.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09).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8

小学阶段是人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对儿童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影响。学生应当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积极性,儿童的求异性、广阔性和联想性是思维的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的特性进行培养和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1 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是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攀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不3=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拔,学生列出了3+3+3+3+3+2=3 X 5-1=3 X5-1=3 X 4+2=2 X 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间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端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端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讨。

2 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一一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加乘之问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异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一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3 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爪,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上一篇:管理会计决策范文 下一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