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6:37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发散思维、集中思路、收敛思维

小学生作文最大的难点是不知“写什么”和“怎么写”,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思维方法,不知道该怎样开拓自己的思路,寻找作文的材料。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

一些同志说,这就是要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了,对,但还要加上集中思路的训练。一种好的思维方法,就好像一张渔网,不但要有“线”还要有“纲”,“纲举目张”才能捕到“鱼”一内容。指导学生作文方法就好像教他们织网捕鱼,织的时候要用许多“线”有条理地交叉打结,再总编成一条“纲”,这样,洒网捕鱼时才能洒得开,收得拢。所以说,在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训练是同等重要,不可或缺的。

一、如何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分散思维,指无一方向,也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同于传统方法由已知探索未知思维形式,所谓发散思维也就是引导家务事,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的思想更丰富,思路更开阔,材料更易于寻找。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不是一两个“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就可以训练成功的,而是要靠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和正确的引导,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训练出来的。

首先,古人云“见得多,识得广”。让学生多方面地接触生活,观察生活,能够发散他们的思维开拓他们的思路,发展他们的能力。正所谓“为文为人,一也。”能力发展了,思路开阔了,作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两组作文水平相差无几的学生,甲组的要求是,完成作业后,再多抄写几遍,累了就休息,不留空闲时间,不允许看电视及其他东西:乙组的要求是,作业完成了,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看电视,读课外书……一段时间后,再上作文课,发现甲组同学发言不够积极,语言也平淡无味,而乙组同学则发言踊跃,新词迭出,思路也较甲组清晰。

这个实验证明: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多让他们接触、观察生活、社会,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极有好处,对作文水平的提高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任何时候都不要压制学生的反向言行,否则会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损害他们的自尊、自信心,拘禁住他们的思维。

本人认为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就成功地为学生的思路领航,训练学生全面考虑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引导学生体验自己的心情,为学生以后的作文积累了素材;

在这儿,成功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只完成了一半,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训练他们集中思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偏离“由已知探索未知”的轨道,而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路是相辅相成的。

二、怎样集中思路

集中思路的训练,其实就是收敛思维的训练。收敛性思维是指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或传统方法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如对学生进行集中思路的训练呢?

第一,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不但要让学生阅读。总结课文,训练他们的综合能力,还要让他们多接触一些侦破故事,训练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且要求他们把所学到的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做利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训练了他们的收敛性思维,逻辑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判断、推理、总结能力;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能很快地抓住重点,掌握过程,进而围绕中心进行选材,集中了他们的思路,发展了他们各方面的素质,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

第二,作文课中,图示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集中思路,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笔者在记人篇《我敬佩的一个人》的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引导学生说说“敬佩”的意思,再说说对哪些人可以用“敬佩”这个词,接着把他们带出课堂寻找模特进行观察,发散他们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然后回到课堂,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随后在黑板上画了下面这幅图:

帮助学生集中思路,构思这篇作文,再进行交流、修改,直至誊清,因为有了这幅图,学生原先被激发起来的兴趣就在学生思维的“线”和“线”之间打起了“结”,编起了“纲”织起了“网”。批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写得不错,能够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组织语言。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发散思维 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维素质,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如果将学生的数学素质看做一个坐标系,那么数学知识、技能就好比横轴上的因素,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纵轴的内容。淡化或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从纵横两个维度上把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必将影响其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质的提高。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同时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我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昂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 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连环接一连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面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识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从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 可以连续减多少个 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 189 里包含几个 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 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及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接过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却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即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艳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 湖南教育. 2004(02)

[2]许幼兰. 刍议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 安徽教育. 2004(11)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求知欲;思考角度;发散思维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前提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知思维活动,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在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求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的时候,学生会说出许多利用之处,但是为什么选用三角形,学生会有些不明白。为了弄明白,学生会积极配合老师,通过操作找寻数学问题的答案。

二、转换学生的思考角度,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

学生发散思维活动的训练,其中重要的一环便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会很难摆脱思维定式,往往会对新知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即是转换学生的思考角度,使学生能够在思维训练中锻炼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能力与方法。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分析题意是重要一环。可以从问题着手,引导学生找出解题的思路;还可以从条件着手,一步一步地分析出解题的方法。此时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有利于学生不固于已有的思维定式。

三、启迪学生的思维,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重点

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重点。在训练过程中,要求对学生反复进行一题多解法、一题多变化的解题训练。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要将目光集中在计算的结果上,要将目光放在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上,悉心设计有层次性、难易适度、题型广泛的训练题目,引导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寻解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广泛的培养与发展,真真正正地达到启迪学生思维之目的。

四、转化学生的思想,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手段

通过转化学生的思想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例如,数学中的某些题目,从表面上看不是行程问题,但是题目的特点却与行程问题完全一致。所以,此类题目便可以用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去分析、解答。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数学;思维;培养

1 激发求知欲望,训练思维积极性

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惰性思维总是占据了上方,思维的惰性是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劲敌。积极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所以,要培养发散思维就应先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知识欲望,使他们能兴奋地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我又出示4+4+4+4+3,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学生积极讨论、认真思考,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有的学生列出了4+4+4+4+3=4×5-1或4×4+3的式子。这样的训练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情绪。我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2 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训练,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转化以往的习惯了,变换原来的思维定向,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特征,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定式,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式往往影响了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角度。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在教学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分析数学问题,引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分析,注意培养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如我让学生想想:72可以连续减多少个8?有的学生不加思考地一个一个递减,才知道又多少个8。我看到后,我就要求学生变换角度去做,从除和减的关系去思考,学生就可以看作72里面包含几个8,问题就很快迎刃而解了。

这样的训练,是要求学生转变角度去分析问题,是进行求异性思维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我们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方式。

3 拓解变式引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些社会生活现象和常见数学问题对学生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这样可以打开学生狭窄思维的定性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可通过合作探究,集体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感受集体智慧的广阔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不能只重视学生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有针对性、有梯度,题形多变、方法灵活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不断拓展解题思路,要通过反复的循序渐进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意境中有意识的探究解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4 转化思想意识,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角度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却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改变思路,使解题思路简捷,收到一题多解的效果。“转化思想意识”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5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散思维;方法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7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殊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1 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机器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五年级《分数乘法应用题》一课中,我出事了“甲乙两班共有学生109人,甲班男生占6/11,乙班女生占4/9,两班的男生共有多少人?”两班各有多少人不知道,按照常规的解法是无法解决的,如果帮助学生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即甲班人数一定是11的倍数,乙班的人数一定是9的倍数就能用排列的方法得出109=55+54。这样54×(1-4/9)+55×6/11=60(人)。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2 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发展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从而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样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的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3 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实际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尽心甚至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形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4 转换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展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5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8

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上一篇:社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学校的危机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