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7 17:00:05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1

关键词:大学化学;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与过去注重学历不同,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由学历转向能力。并且要求人才多元化,能力多元化。在面对社会对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课题面前,大学教育该如何转变培养方向,成为当下教育界思考的难题。所以转变教育方法很重要。

一、大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前进发展,针对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才的方法也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前提,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想使在校大学生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要从教育者、教育机构谈起。不断改进教育模式和方法是保证培养的学生在踏入社会以后能够适应社会,不被淘汰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理念,培养发散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从学生谈起,第一,学生学会发散性思维,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一味的转牛角尖。这不仅仅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有利,对学生今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和树立都是很重要的。第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范畴。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同,最终由学生从不同的结论中选择出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很有必要的。就学生而言,学会发散性思维是对自己自身能力提高的表现。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那么社会群体的综合素质将会迈出一大步。学生学会发散性思维,并且能够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去,这将对其以后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大学时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所以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育人士都应该积极配合发散性思维培养教育方法的实施和落实。以求每个培养出来的人才都能够出类拔萃,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化学教学是以实验教学为主体的。每一种化学元素的结合,都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所以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树立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该怎样做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大学的教学本身就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营造一个宽松氛围。化学教学中,每一节课结束以后,老师都可以留下一个开放式的课题,让学生们自己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做。学生们完成课题的同时,他们的思维也会被打开。当然这只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方式方法。除此以外,我们还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企业相互挂钩,使学生们学习完理论知识以后,能够在实际当中得到应用。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也是有效的培养学生们发散性思维的教育方式。我们以大学化学中的一项实验为例,来简单的探析一下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课程内容化学实验室臭氧的探知。在这节实验课中,老师讲完实验要领以后,让每个同学根据自己对臭氧的认识来设计一堂实验教学,并且要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结果可以用于哪一方面来造福社会。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设计出来的实验教学自然也就不同。每个学生在构思的过程当中都是经过不断的修改以后,最终确定下来的。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发散性的思考了。当他们在渐渐的习惯如此思考以后,发散性思维也就顺理成章的体现出来。所以想要培养好学生们发散性思维的模式,归根结底,就是要在课堂课后放权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

三、大学化学教学培养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然是个体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要尊重这种个体差异的。否则,将会出现学生们的思维过于扩散,不够集中精力。老师放权课堂给学生后,由于个别学生的自律性,学习力不够,而产生懒散的不良习惯。也要防止学生课后课题完成的不好,偏离方向。这要求每个教育者都要重视的问题。一切的教学行为和方式都不能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和目的。

怎样解决上述问题,老师的监督管理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校,学生的自身也很重要。首选我们来谈谈学校的职责。学校要将大学化学教学培养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教育方向和实施管理办法制定好。一切都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案可查。再看老师方面的责任,老师是直接接触学生的教育者。所以老师就要肩负起执行,监督,后期跟踪管理的重任。执行是要求每个教师都要设计好自己的课堂,使其丰富多彩,又不偏离方向。监督是要求每个老师都能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了解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后期的跟踪是要求老师在完成实施,监督以后还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后期应用情况,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能够从头至尾都有良好的循环。学校、老师都是外在的条件。学生自身才是最根本,最内在的。所以每个学生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自律性是每个学生成功的基石。

结语:培养发散性思维是使学生在今后走向社会时能够顺风顺水的适应社会的要求。大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奠定其他各学科进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所以完成大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还望本文能够为今后大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基松・化学实验设计与发散思维训练[J].化学教学,2004(02)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教学案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发散思维水平决定一个人的创造力,所以有必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早已得到广泛的关注,但以前主要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借助例题进行发散思维辅导,例如文献1-4。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站在教师与学生双重身份的独特视角,走进真实的课堂给出一个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具体案例,并对案例中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一、数学发散思维的概念及其特点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过的,去找别人没找到的方法,从而提出新问题、发现新思路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在方向上具有逆向性、侧向性和多向性,在内容上具有变通性和开放性。它对推广原来的问题、引出已学过的知识、发现新的方法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发散思维的特点:(1)流畅性 。流畅性就是思维的顺利展开。表现为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能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能机智地处理思维断路,及时改变思维方向,使思维不会只沿着一条路走从而保证思维畅通。 流畅性表现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点。 (2)变通性。变通性就是克服思维定势,即打破人们头脑中僵化的思维框架,从不同的角度按照新的方向来思考问题。 变通性需要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等方法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扩散,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变通性表现的是发散思维的多样性。 (3)独特性 。独特性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做出标新立异的构思和不同寻常的创新,提出不同于一般的新颖的想法。独特性强调人的个性,这不仅关系科学的发现,还在于使人有创意的生活。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形式。

二、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

由于课堂教学进程与学生的接受和反应能力密切相关,具有很大的变通性,为了有效克服学生的各种思维障碍,我们必须认真探究其根源,增强预见性和针对性,切实加深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优化疏导,对症下药。案例分析只是一种特殊情形的展开,无法解决普遍的实际问题,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进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每个课堂上学生的发散思维都能得到合理地锻炼,数学思维也得到了最佳的发展。

1、培养发散思维的一般方法

学生兴趣开发――教师通过挖掘数学学科自身的认知价值和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问题情境引导――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包含尽可能多层次的数学知识,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解法。由易到难,分解问题,让学生轻松到达知识彼岸;提出一个情景问题,尽可能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充分联想,相互类比,让学生主动变换思维角度或路径,进行发散思维。

教学方法多样――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自学辅导法及其他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点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结构,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板书教学虽能条理展示推理证明的思维过程但易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特别是图形无法很好的呈现,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优化了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师通过计算机平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逐步进行抽象。图形准确直观的展示,更为学生创建了空间想象的情景,有利于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教学知识发散――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思考所学到的知识。发现各个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解决问题。例如,从某公式出发,对公式进行变形、综合,通过思维发散尽可能得到更多的公式;尝试对公式进行正用、逆用、变用、巧用,构造出运用公式的各种可能性。

2、其他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

(1)联想法。联想表现为当人看到某一事物是立刻在头脑中出现与之关联的另一事物。联想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让思维在多向展开的过程中充分发散,从而闪烁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指导学生联想,主要通过示范讲解和集体讨论,使学生能够在思维过程中多向发散,尽可能多的找到多种解决方法,大可不必要求学生的结论必须是正确的。

(2)巧用猜想法。在我们周围很多人只要听到“数学”这两个字就想到计算与证明,他们不知道数学有趣在那里。猜想是数学中最有趣的游戏,例如著名的四色猜想,经过了一百多年才得到证明,这一猜想的提出使很多新的数学理论随之产生,特别是刺激了拓扑学与图论的发展。教学必须为发明做准备,至少应该鼓励做一点发明的尝试。因此,教师因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

(3)迁移法。迁移是旧知识、旧经验在新情境中的具体运用,是已有知识的发展,由于迁移可以纵横展开、多向进行,所以迁移也是引导思维发散的根本途径,强化发散思维的指导,也要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迁移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把思维的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会想到这样解,学生就能在比较中领悟迁移的方法。

(4)启发法。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因此教学中提问显得很关键。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和产生过程有一种亲历感,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教师的启发。孔子提出:“不悱不启,不愤不发”,指出启发时机和程度的把握,突出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数学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发散思维产生的思维成果必须加以证明,只有经过验证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数学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发散思维也要注重收敛思维,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其一。

总之,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还有待于大家积极探索,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1]胡卫平,科学思维培养学[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8)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新课程标准高中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3

一、夯实基础,打好创造性思维的铺垫

学生的创造性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的发现概括或创造性的运用,其实,新的知识的创造和新技术的发明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上的,而就一般而论,知识面越广越深,他的联想、类比和想象的领域的越广,从而得到的创造的机会也就越多,所以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否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有了“基础”后再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是应当在进行“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就渗透,使二者相辅相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又能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

二、注重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主要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突破常规,只有发散性达到“独特”这个要求时,才有可能是创造性的。

一般说来,数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应和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如下的公式来计算: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可见,强化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必须十分重视大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其具体做法有:

1.将课本例题改造为开放型问题:(1)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2)对问题的结构进行发散。

2.对问题解法进行发散,即通过对一题多解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对图形进行发散,这是指通过对几何图形的角度研究或图形中某些元素、位置的变化而引起的图形的演化的研究,发展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

4.利用探索问题,从学生熟知的问题出发,提出一些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钻研探索内在的规律,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注重培养想象力诱发学生的灵感

“想象”是人脑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以,创造新形象,必须以曾经知觉过的其他各种有关事物的表象为材料,这样,加强知觉,丰富学生关于客观事物的表现的储存,就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必要途径,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现象,例如,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解剖、分析或者制作模型、实地测量、作图等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想象力,自觉而有意识地追求教学材料和数学事实的形象化,就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个努力方向,而“灵感”是指人长时间地思考某一问题,在久攻不克的情况下,突然受到外界条件启示,茅塞顿开,豁然贯通,使问题迎刃而解的短暂过程,而外界条件的启示主要是通过想象过程形成的,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培养想象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的灵感,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解题中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是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四、注重类比,提高猜想能力

为了教学生猜想,从推理方法上讲,就不能囿于单一的演绎推理方法,而应该把归纳、类比、观察、试验操作等这样的发现性方法用于数学活动中间,著名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他在中国学完了演绎法,而到了美国则学会了归纳法,认为两种方法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实际上,归纳、类比等方法也是通向创造的重要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并掌握这些方法。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4

[关键词]小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尤其重要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在诱导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二、在诱导变通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在鼓励独创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X7÷6-60=10(件)。

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须60÷6就行了”。他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毫无疑问,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四、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

2.一图多问。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一题多议。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度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引起思维火花的撞击。

4.一题多解。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5

【关键词】用好教材 和谐关系 多种角度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3-02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不同角度地、不同侧面地对所给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研究、逆向反复比较,从而找出多种合乎条件的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的特点。它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想,提出新的方法,并使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我们知道小学生也有符合他们自己年龄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随时都力求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和选择者,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是新课程的主要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认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用好教材”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首要条件

开放性是科学课程的基础理念,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前提。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是开放的。“教教材”的教学,是封闭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照本宣科,书上是什么就教什么,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而“用好教材”则是开放的教学,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中,这样才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比较水的多少教学时如果我们只是“教教材”,课本上也就只出现了两三种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不能有效的培养的。如果我们“用好教材”,不局限于教材,而是给学生提出比较水多少的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寻找更多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平台,学生就会找到许多的方法,有的甚至是老师想不到的,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用好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发散,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做适当的增减;对于教学过程要灵活,在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新生成的问题对原有方案进行调整,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对于教学结论要变通,不强调所有学生的答案是一致的,况且科学课的结论有时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时间和空间要开放,要更多的给学生自由,不要只用上课的时间、课堂来束缚住学生的手脚,要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精彩才是学习科学的第一大课堂。科学课程资源是丰富的,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科学过程中众多资源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供己所用,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用好教材”成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首要条件。

二、“和谐关系”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情感基础

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老师应对学生倾注真爱,用自己的感召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支持和帮助,努力创设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及时洞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拓展思维空间的前提。老师的话语、关怀、信任和鼓励,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动力,从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养成乐思、善思、勤思、敢思的思维品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过于重视自己的权威,使学生敬而远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敢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生怕出错被骂,这样学生的主体得不到体现,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更别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了。

三、“多种角度”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保证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吃透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再通过分析和理解去把握问题的各个方面及其实质,是多角度思考前提。其次,要教会学生善于通过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开拓思路。能否多角度思考,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势,敏捷而灵活地思考问题。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就必须锻炼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角度看问题,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还要教给他们一些多向思维的方法:1.顺向思维。既循着问题的直接指向去思考。2.逆向思维。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反向思维不满足于“人云亦云”,不迷恋于传统看法。但是反向思维并不违背生活实际。3.纵向思维。即在原材料已知内容基础之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推想和引申,从而得出新意。由于得出的问题新颖,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横向思维。即通过联想把材料内的已知内容要素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要素联系起来思考。这两种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常常是相似、相关或相反。这种联想可以由此及彼,也可以由彼及此。

四、“合作探究”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学习平台

合作探究学习是以小组探究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各组围绕探究学习的问题,组内成员互助与合作,相互启发,扩展思路,使学生在各自小组中尽己所能,各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6

关键词: 发散思维 思维定势 求异性 开放性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等,它与集中思维相对应,指人们根据问题所提供的信息,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和途径去思考,获得多种新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以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为主要特点。也就是说,从一点出发,向知识网络发出的一种射线,使之与两个或多个知识点之间形成联系,它包含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即思考问题时注意多思路、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意多途径、多方式,它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向,横向拓展,逆向深入,开阔思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在,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教师应当有意识的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后可以给学生们出这样的一道题:一个正方形分为九个相等的小正方形,把-1、-2、-3、-4、0、1、2、3、4分别填进九空格中,使横竖斜对角的三个数的和都相等。学生比较容易得出中间填0的情况,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这样的训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个新问题时,也要用些技巧和方法,例如“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可以让学生产生新知识、新方法的思路,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学生不断地发现和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开方的时候,有些同学就会想到,如果是一个负数,它开方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么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会让学生产生对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和深入探寻。

二、适当的转换角度思考,克服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求异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散思维活动的运用,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势,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在的中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们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穷则变,变则通”,所以要让学生摆脱这种定向思维,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们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1、多种题型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多种题型的训练,也就是说不要让同学们总是进行同一种题型练习,要进行多种题型的训练,体现出题型的多样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毕业实习的教学实际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正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往往可以让一个问题变得更简单,这样可以使学生们的思维更为广阔。

2、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激励学生,让学生们提出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进行发散性提问,先提出解答某一问题的几种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方向和角度去思考、理解问题。

三、合理的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合理的转化思想是通过保持原命题的实质而变换其形式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样我们可以运用数形结合来解题,可以发挥“形”的直观作用和“数”的解题技巧,由数变形,由形思数,数形结合,互相渗透,扬长避短。例如:通过在直线上建立数轴,使得多有的有理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他们的对应点,从而使有理数转化为形——即数轴上的点,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只需在数轴上找到他们的对应点,就可得出结论。还有勾股定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都是数形结合的问题。总之,转化思想通过不同的转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隐蔽的问题明朗化,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转化思想中最重要是要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善于联想,就是有助于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有些问题,没有明确的条件或结论,条件要人去设定,结论要人去猜想。通过题目所给出的信息,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的去猜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四、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创造性,是事物普遍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所以,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当一种方法、一个方面不能解决问题时,应主动的否定这一方法,让思维向另一个方法、另一面去发展,不要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思维成果,一定要有自己新的想法,并试图在这些方法中找到一种更好的,更容易理解的方法。在教学中运用相关的题目来训练,使学生们在一个问题上能有多种思路,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揭示出问题的差异。使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开阔,能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联想,从而能够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得到多种解答和结论。另外,我们不仅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思维的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培养这种能力。

综上所述,发散思维,没有一定的方向,也没有范围的限定,允许对引起思考的问题标新立异。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世明王雪琴:数学发现的艺术[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罗小伟:数学教育学——基本理论与实践[M],中国工人出版社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7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数学教学;教法

发散性思维就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学生习惯于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和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而发散性思维具有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特性,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水平,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法,积极合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以激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锻炼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教法得当,讲解适度,启发有度,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问题解决的各种可能的途径。多采用一些“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话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求活动中来,从而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寻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

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训练,是克服学生思维狭窄的重要手段,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达到知识的互相沟通与联系,既开拓了解题思路,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注重观察,大胆猜想

观察、猜想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要观察式子的内在特征,还要能从图形中挖掘出一些信息来。再如,有些探索性的命题,没有明确的条件或结论,条件要人去设定,结论要人去猜想,体系要人去构想,这就充分说明了猜想的必要性。中学数学几何内容的学习主要靠的就是观察与想象。在教学中通过题目所提供的结构特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强化学生的思维水平。

五、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动手操作,有时不但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趣,开拓他们的思维水平。

例如,在研究由若干个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摆出几何体,然后观察,在此基础上画出它的三视图,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再指导纠正。

例如:教师拿出一张DVD光盘,请学生探究一下如何得出这张光盘的直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以下可行性方案:

方案1:用一根细线测量出光盘的周长L,再用公式L=πd(d为直径)计算出直径d的值。

方案2:在纸上画出一个和光盘大小相等的圆,然后任意做出圆的一条弦,再做出这条弦的垂直平分线即为直径所在的直线。从而可量出直径的值。

方案3:用一副三角板将光盘紧卡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这时只需要量出两直角顶点间的水平距离就是光盘的直径。

当然这个问题学生还可以想出别的解决方案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8

一、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索多种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色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和变通性。即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解决问题,从而训练思维的积极性和发散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发散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当一个人对事物充满兴趣时,就会拥有无比充足的动力去主动深入其中,探索其奥妙。学生学习也不列外,只有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他们才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科学设计教学程序,认真组织课堂语言,注重诱导和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多方法地主动深入问题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运用发散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模板,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由学生任意报出两个角的度数,教师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是多少。经过几次试验后,大家强烈的好奇心被“猜角游戏”所激发,并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学习知识上来。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三、运用鼓励性语言评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充满热情地评价。因此,在教学中应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手势等。如:当学生答对问题时要及时表扬。说一句:你回答的真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充满鼓励性的话语。即使学生回答的不正确也不应去批评他,而是给予鼓励。对他说:“不要紧,再想想”;“其实你讲的快接近正确答案了”等等。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解题思维的发散,提高学习效率。

四、注重习题的多向求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多向求解的训练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因为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多向”,不局限于单一角度和方向,不受一种思维的束缚。在习题教学中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的训练。通过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发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一)一题多解,训练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多向思考。

如果总是一题一解,学生会养成只寻找一个答案、只想一种办法的思维习惯,思维将被禁锢,而一题多解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答案,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同时还可以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一题多变,使题目在原有基础上变得更有新颖,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题多变,就是将题目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改,使问题多向化,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某超市第一天运来4袋大米,每袋86千克;第二天运来6袋大米,共重540千克,两天一共运来大米多少千克?

如果我们将这道题变一变,会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将题目改为:某超市第一天运来4袋大米,每袋86千克;第二天运来6袋大米,共重540千克,?

或者改为:某超市第一天运来4袋大米,?

两天一共运来大米多少千克?

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解答,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一题多议,即就是让学生在议论中解决问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五、激励学生大胆“猜想、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是形成发散思维的中间环节。善于联想有助于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有些探索性的命题,没有明确的条件或结论,条件要人去设定,结论要人去猜想,体系要人去构想。这类题目不仅题型新,而且扩大了知识和能力的覆盖面,通过题目所提供的结构特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上一篇:培养孩子逆向思维范文 下一篇:工程经济合理性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