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发散思维

时间:2022-07-16 08:11:41

也谈发散思维

我国古代有两个脍炙人口的典故。一是“曹冲称象”。一是“司马光破缸救人”。在如何称象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到的只是称。因为自古以来,称小物用小秤,称大物用大秤,已是人人皆知的常理,而今没有足以称起大象的秤。因而无法计算。这是习惯性思维的必然结果,曹冲则不然,他利用了船的沉水深浅,用石头代替象,化整为零。终于秤出了象的体重。同样,在有儿童落入水中之时,其他儿童想到的是怎样从水缸上面将落水者救出,这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司马光救人成功,正是出于他突破了这一点。从而出现了破缸救人的壮举。曹冲、司马光两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即时创造性思维。

近几年来,中考、高考写作试题的题型。可以说是花样翻新,异彩纷呈,但供料议论文却常出现,这里主要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分析所给材料,前面已经谈过,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引导学生分析所给材料,实质就成为如何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所给材料的问题。

例1:读下面的寓言故事。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两个观点(多答一个且有创新意识可另加分,每个观点字数不超过20个)。

大山忧心忡忡地对卵石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孙,我的骨肉,怎么越长越不像我呢?你们看我:峥嵘峻峭,岩石嶙峋,巍然不动,再看看你们:无根无基,没棱没角,到处乱滚,成个什么样子?”

所给材料(寓言故事)只是“大山”对“卵石”所说的几句话。那么,如何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观点呢?我们可依据“你们都是我的儿孙”指导学生把“山”看成老一辈人,把“卵石”看成年轻一代。这就和人生联系上了,然后我们可以从两代人这个角度发散出去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站在老一辈的角度既正面分析又反面分析,提炼出:(1)老一辈坚韧刚强。立场坚定。(正面)(2)老一辈不应该因循守1日,看不惯新事物。(反面)然后,站在年轻一代的角度同样既正面分析又反面分析,提炼出:(1)年轻一代敢于打破传统,锐意进取(正面)。(2)年轻一代不应该缺少信仰,随波逐流(反面)。最后,我们再把两代人结合起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老一辈和年轻一代要互相理解。共同前进。

例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先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然后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有人问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怎样创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回答说:“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小时候就搞清楚了。但我智力发育迟。长大了还没搞清楚,于是就一直揣摩这个问题,结果也就比别人钻研得深一些。”

阅读了这个材料。学生认真思考,抓住“一直”按习惯性思维,一定会想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进而提炼出“学贵有恒”的观点。那么从这个材料中是否仅能提炼出这样一个观点呢?并不是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认真阅读材料,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材料,抓住材料中的细小的信息不放过。我们就会有新的收获。如抓住“揣摩”进行思考,“揣摩”即琢磨、思考,“一直揣摩”即可理解为“一直思考”,结合材料便可得出“多思出智慧”的论点。再则,材料中有“我”小时候“智力发育迟”即小时候愚笨的信息。小时候愚笨但长大后“一直揣摩”,最终不但弥补了愚笨的缺点,还比别人钻研的深一些。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提炼出“勤能补拙”的论点,可见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发散思维,一定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结合以上两个例子,我们把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分析供材料议论文所给材料的方法或步骤,可概括为: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所给的每个细小的信息不放过:其次,再次围绕切入点向筛选出的信息发散开去,最后准确地表达出所提炼的观点。

在对所给材料做了以上工作以后。我们一定会提炼出许多论点,然后,我们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手头所掌握的论据选择一个方面精心组织、论证,这些学生一定会写出很不错的一篇议论文,从而避免面对材料因不会分析而提炼不出论点的尴尬。

上一篇:美对学习动机的作用 下一篇:体育教学中练习法的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