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3-11-02 17:13:29

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

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篇1

关键词:交通监理;社会利益;管理体制对比;道路交通管理

一、前言

中国过去十几年来在经济增长和减贫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重要成就是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高速公路,是一个公共产品,要保证这个公共产品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有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与之相适应。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讲,根据系统原理,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必须具有系统运转所要求的统一性、整体性、综合性,各种管理职能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有机的整体。发展的同时,相对应的会出现一定的隐性问题。本文就针对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现状展开一定的分析。

二、国内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

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两家分管”(1949~1984年):这一阶段,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由交通部门与公安部门在不同的区域实行“两家分管”。

第二阶段:“三家分管”(1984~1986年)。这一阶段,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基本上形成了以交通部门管理为主,实行交通部门、公安部门与农机部门分别管理不同地区或不同领域的格局。

第三阶段:“两家共管”(1986年至今)。这次改革从原则上赋予了公安机关统一负责全国城乡道路交通管理的职责,实行道路交通安全公安部门负责,道路交通管理的其他要件主要由交通部门负责的“两家共管”体制。

三、国外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比较分析以及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现状

实行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纵向机构格局,有利于保证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平和效率。与美、英、德等国的道路交通管理现状相比,我国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差距。造成这种落后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就、科技实力、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和管理能力的落后,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体制方面的问题。目前,道路交通管理体制上的弊端是制约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乃至国家运输事业发展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基于资源合理利用、部门之间便于协调和机构人员精简的原则,都进行了道路交通管理各项职能的整合,并由交通运输部门主要负责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而其他部门,包括警察部门,更多地是发挥辅助和协助执行的功能。

目前从总量上看,我国高速公路已经得到了飞跃式发展,基本能够满足经济和生活的需求;从面积密度来看,东部等发达地区并不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还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目前高速公路发展存在的另一主要特点是区域之间差异化明显。我国各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情况同其经济发达情况大体保持一致,经济发达的地区,高速公路面积密度比较大;经济较落后的地区,高速公路面积密度也相对滞后。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同我国之前推行的优先发展发达地区交通基础建设的战略规划有很大的关系。从我国高速公路规划布局情况来看,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将参考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兼顾区域间的均衡化发展。这将有助于减小和改善东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巨大差距和区域协调发展。

四、高速公路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的对策

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失误是指由于管理方面的缺陷和责任,导致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虽然管理失误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间接原因,它却是背景原因,且是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本质原因。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科学化管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与我国高速公路现状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由于高速公路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应管理法规建设滞后,专业管理人员不足,致使管理水平总体不高。

1.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主要内容

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是指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对其收费、养护、交通、安全、服务等系统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确保安全畅通、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的同时,使高速公路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它的主要内容养护管理、收费管理、路政管理、交通管理、监控与通信管理、服务区管理和综合开发。

2. 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尚处在初级阶段,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养护标准、效率和机动性不高,质量难以保证。我国目前高速公路公司的养护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营的高速公路养护模式,与其它管理自成一体、配套齐全,但造成养护人员和设备的大量浪费;另一种是采用外包的手段,把养护管理推向市场,自己则少买设备、少设人员,这样往往较难及时完成养护维修任务;二是路政管理中的失误现象比较突出。我国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出于管理体制不顺、执法主体不明、执法通道不畅、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客观原因导致其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路政管理中的危险品运输车辆检查、非正常情况下交通管制、紧急救援等工作的失误现象在日常管理中比较突出,没有完全发挥路政执法管理的应有功能;三是交通管理体制不畅,信息化水平不高。按照我国有关法律,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管理在分工上属公安部门的职责,但又是高速乡路运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我国在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

由于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的特殊,对交通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明确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职责分工。必须在重新确立道路交通安全主管部门的基础上,明确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在道路交通管理体制上的职责分工问题。其次,理顺交通系统内部的管理体制问题。必须切实理顺交通系统内部的管理体制问题,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其三,建立统一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模式。建立统一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模式,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从网络布局规划、公路建设养护就、交通基础设施的设置,到收费管理方法、公路运营办法、交通控制手段、交通安全执法等各个方面,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标准。

五、结语

实现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的顺畅、高效,需要从法律上明确界定交通部门主管的高速公路统一执法机构的地位,理顺交通部门与公安部门的关系。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到众多的利益群体,要认真完善与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相关的其他管理体制,保证这项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实现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的全面创新。

参考文献:

[1]任潮龙.《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商业经济,2006.12.

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篇2

论文摘要:道路通行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在当代社会对公民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国外对道路通行权的研究较多,但国内法学界对道路通行权的概念尚未能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定义。文章在综述国内外有代表性定义的基础上,认为道路通行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并对其 法律 性质作出初步的阐述。

道路通行权的概念是随着机动车的问世、道路的 现代 化以及 交通 流量的增大而产生的。在马车时代,调整兽力车、人力车以及行人矛盾的原则是相互礼让,这个原则当时之所以奏效,主要原因在于非机动车速度较慢,容易控制,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停车或者避让。加之那时道路处于原始状态,交通流量不大,既没有交通标志也没有交通法规,所以只要大家相互让一让,便可有效防止碰撞事故。如今,相互礼让已无法继续适应现代化道路交通的需要,交通流量的扩大以及速度的提升,都要求使用道路的车辆以及行人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在防止碰撞事故的同时,还可避免不必要的停车、慢行或者让行。因为,现代化车辆的速度以及保障其高速行驶的道路都不允许再像马车时代那样走走停停,疾驰的汽车,也并非如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启动或者停止。以普通小汽车100公里的时速 计算 ,车辆每秒钟的前进距离可达三十米左右,即使在时速减半的街区道路,每秒钟的前进速度仍然可达十五米左右。

由于自重和惯性的影响,载重大卡车则需要更长的停车距离。由此可见,要实现道路交通高效、有序、安全的目标,必须要改变现状,治标治本,综合治理。做为道路交通的一项基本权利——道路通行权,正是达到上述目标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之一。

1道路通行权的概念界定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对道路通行权的研究较多,但国内法学界对道路通行权的概念尚未能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定义。在我国,道路通行权通常被称作路权。“路权”是用法 理学 方法研究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产物。尽管“路权”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律用语,并且还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提法,在现行交通安全法规中尚没有对路权的明确定义。

道路通行权首先是一种权利,权利可以理解为资格,即去行动的资格,占有资源或享受的资格。权利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正当性、合法性、可强制执行的主张,即以某种正当的、合法的理由要求或申请承认主张者对某物的占有,或要求返还某物,或要求承认某事实(行为)的法律效果。因此,道路通行权应当是赋予人们在道路上行动的资格,这种资格具有正当性、合法性,是法律承认的事实(行为)。其次,道路是一·种公共品或者说是一种准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也就说明了只要是道路的交通参与者都可以在道路上通行,享用道路提供的空问资源和相关交通设施服务。

1.1国内外有代表性的道路通行权的定义

1.1.1美、英等国的定义

道路通行权的概念,世界各国都有研究和探讨。wikipedia百科全书给出美国的道路通行权(right—of—way)的表述为:“在通行中或者在路口处的优先权。车辆必须避让有优先权的行人和有优先权的其他通行车辆。”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权利,它必须在对自身和他人的通行情况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以一种合理的形式进行实施。例如在交叉口处,它是一名驾驶员在其他驾驶员之前通过该交叉口的权利。

还有一种定义认为:人们沿某一固定通道穿越他人土地的特殊权益。在这一定义中,“人们”指公众或个人;“固定通道”指人们穿越他人土地时的限定路径,一般情况下不能超越的界线;“他人土地”指的是业主具有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等有关权益;“特殊权益”指的是为了特定目的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某种受到限定的特权,这种权益可以受到法律的保护,其中“特定目的”可以是公众的或者是个人的。

英国对道路通行权的表述是“公众允许在路面上沿着线路通行的权利”。这种道路通行权的表述决定了几种道路的类型:步行道、马行道(非机动车道)、无限制性道路和限制性道路。

1.1.2我国 台湾 地区的定义

我国台湾地区对道路通行权称为路权,其定义为:用路人使用道路相关设施谁先谁后之权利(或利益),对于取得路权者具有优先通行与道路设施的权利,而未取得路权者则无通行权,必须等待具有路权者通过,取得路权后方可通行。其内容包括:(1)行人路权:加强取缔行近人行穿越道,不减速慢行、不暂停让行人优先通行之车辆违规行为,建立“行人优先通行”之基本路权观念;(2)汽车路权:加强取缔行人违规穿越车道行为,倡导行人亦无侵犯汽车通行之权利;(3)机车路权:加强取缔机车违规驶入人行道,建立人车各行其道之路权观念;(4)停车路权:执行扫除路霸、取缔并排停车等违规行为,加强公共场所与巷道停车秩序整顿;(5)铁路平交道路权:加强取缔闯越平交道熏大违规,并侣导火车行进就像炮弹一样快,而且不容易煞停,在铁路平交道上,有绝对优先通行的“路权”,我们没有向它挑战的权利;(6)高速公路行车路权:选订重大违规(如:行驶路肩、任意变换车道、未保持安全行车距离、未依规定之车道行驶)及匝道管制措施等主题为内涵,加强倡导高速公路行车路权。

l_1.3我国学界对道路通行权的定义及相关的法律规定

我国学界通常认为,道路通行权是车辆及行人在道路上行驶或行走的优先权利。即车与车、车与人(包括非机动车,下同)相会时,谁先行,谁要等。按照规则应当先行者,即拥有道路通行权,而没有道路通行权的车辆或行人则应等有道路通行权的车辆或行人通过之后方可通行。道路通行权包含了绝对道路通行权、相对道路通行权和优先道路通行权三个方面。总体上,我国对道路通行权的定义还不明晰,尚待深入研究。

我国1988年3月由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七条对道路通行权作了明确的规定,即“车辆、行人必须各行其道。借道通行的车辆或行人,应当让在其本道内通行的车辆或行人优先通行。”这一规定明确指出了车辆、行人根据道的划分,按交通法规规定属于谁的路就由谁走,这就是交通参与者所享有的法定通行道路的权利。

我国于2004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章第三十六条,对道路通行权又作了新的规定,即“根据道路条件和通行需要,道路划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实行分道通行。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在道路中间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在道路两侧通行。”笔者认为,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通行权的表述有所弱化,只是强调了车辆、行人分道通行,没有体现出各行其道的必要性。

上述 文献 资料,对于道路通行权的定义并不十分清晰,因而导致人们对交通法规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也相应的不足,影响到交通管理部门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道路通行权的概念进行重新认识。

1.2道路通行权的概念

笔者认为道路通行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具体阐述如下:

1.2.1广义的道路通行权

在道路交通管理活动中,广义的道路通行权是指道路交通参与者对道路的使用权。广义的道路通行权可以划分为通行权、先行权和占用权三种。

(1)通行权是车辆或行人依据交通法规以各行其道原则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内通行道路的权利。通行权的基本要求是机动车在机动车道内拥有通行权,非机动车在非机动车道内拥有通行权,行人在人行道和人行横道内拥有通行权。同一交通主体的通行权可分解为空间通行权和时间通行权两种。空间通行权是指车辆或行人依据交通法规各行其道原则可以在道路某一部分内通行的权利。时间通行权是指车辆或行人依据交通法规各行其道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在道路某一部分通行的权利。

空间通行权和时间通行权是辩证的统一,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通行权。一般情况下对于同一交通主体而言,空间通行权和时间通行权是同时存在的,但在具有某种特定条件的情况下除外。例如,我国不少大、中城市规定的在白天货车、拖拉机不准驶入市区,即表明这些车辆在白天的城市道路不具有时间通行权。只有在夜间他们才同时具有空间通行权和时间通行权。再如,因特殊情况实行交通管制的路段禁止车辆、行人通行,实际上也是对该路段内车辆、行人时间通行权的限制。通行权离不开空间通行权和时间通行权,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了空间通行权和时问通行权,才拥有合法的道路通行权。

(2)先行权是指享有通行权的车辆或行人依据交通法规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优先通行的权利。例如,行人通过人行横道享有先行权。机动车辆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借道通行的车辆或行人,应当让在本车道内行驶的车辆或行人优先通行。在窄路或狭桥会车有困难的,有让路条件的一方让对方先行。在有障碍的路段,有障碍一方让对方先行。在狭窄的坡路,下坡车让上坡车先行,但下坡车已在行驶途中而上坡车未上坡时,上坡车让下坡车先行等等。

通行权与先行权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转化,是道路通行权在道路交通活动中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先行权所要解决的是车辆、行人在道路上相遇时让行的问题。先行权以通行权为前提,只有享有通行权的车辆或行人才可能享有先行权。没有通行权,就不可能有先行权;享有通行权,也不一定就享有先行权。只有在交通法规设定的情况下,车辆或行人才享有先行权。

(3)占用权是指人们依据 交通 法规在道路的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内进行与道路交通有关活动的权利。在道路上进行的“与交通有关活动”包括的内容很广,有交通占道、施工占道、公用设施占道、安全设施及绿化设施占道、商业占道等等。这些都关系到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也同样受到交通法规的规范或制约。因此,完整的道路通行权,也必须包括对道路的占用权。

1.2.2狭义的道路通行权

狭义的道路通行权是指交通参与者(机动车驾驶人、非机动车、行人等)根据交通 法律 的规定在一定空间和时问内使用道路通行的权利。也即广义的道路通行权中的通行权部分。《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对各种车辆、行人在道路上通行的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如:“道路划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实行分道通行。没有划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在道路中间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在道路两侧通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6条),这是空间上的通行权;又如:“车辆行人应按交通信号通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8条)“机动车通过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遇放行信号时,依次通过。”(《实施条例》第51条),这是时间上的通行权。交通参与者在自己享有通行权的空间和时间内,其他交通参与者应当依法履行其义务,保证享有通行权者的利益得到实现,不得侵犯其享有的通行权。

2道路通行权的法律性质

2.1道路通行权在法律上主要表现为通行权利与通行义务关系

道路通行权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这种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交通参与者,客体是交通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交通参与者在进行道路交通活动或与道路交通有关活动时,所拥有的每一项权利都与他们履行遵守交通法规的义务是不可分离的。通行义务,专指交通参与者在道路上从事交通或与交通有关的活动的时候,依法所应当履行的不得非法侵害他人道路通行权和注意交通安全、回避交通危险的法律义务。因此,道路通行权是交通主体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2.2道路通行权的法律纠纷主要是侵权

违反道路通行权和交通违章的行为都是侵害他人合法交通权益的行为。违反道路通行权是指违反通行权、先行权、占用权的行为,交通违章是指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前者属于侵权行为,后者属于违法行为。根据各行其道原则的规定,车辆、行人应当在各自的道路部分内通行,如果随意进入其他道路部分,就是对该道路内车辆、行人交通权益的侵犯,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应当由侵权者承担主要或全部(法律)责任。这里的“侵权者”是相对道路通行权而言,“承担主要或全部(法律)责任”是相对交通法规而言。因此,侵权是道路通行权的法律特征。

2.3道路通行权是交通法规的法学范畴

道路通行权在交通法规规范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在交通管理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应当指出,道路通行权既不等同于交通法规规范,又不等同于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交通管理立法和执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共识,并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对交通管理立法和执法的 发展 和完善起着明显的推动和支配作用。道路通行权的这一特征表明,道路通行权是交通法规的法学范畴。

2.4道路通行权是交通主体通行道路和占用道路的基本准则

道路通行权的内容丰富,它是诸多道路交通管理基本原则和诸多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基本原则的综合体现,它从不同层次涉及到交通违章及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因此道路通行权体现了交通主体通行道路和占用道路的基本准则。

2.5道路通行权对交通行为具有预测和评价的作用

道路通行权体现了交通法规对交通参与者进行道路交通活动以及与道路交通有关活动的基本要求,人们可以以交通法规为依据,以道路通行权为方法,来衡量判断自己和他人的交通行为是否合法合理,用交通法规和道路通行权的预测和评价作用去指导或规范自己和他人的交通行为。道路通行权的评价作用还体现在交通事故处理的法规之中,对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的认定,不仅具有定性作用,而且具有定量作用。

3结束语

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篇3

构建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的必要性

1、内河交通运输管理的需要

内河运输的地位与作用。就水上交通运输而言,内河运输占有重要地位重要。《2005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字表明,2005年全社会完成水路货运量21.96亿吨,在全社会水路货运中,内河运输完成货运量10.57亿吨,占全社会水路货运量的48.1%;沿海运输完成货运量6.54亿吨,占29.8%;远洋运输完成货运量4.85亿吨,占22.1%。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内河运输占我国水路运输的主流,沿海运输次之,远洋运输则处于最后一位。但水上运输法制研究却相对薄弱。构建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体系,加强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研究,促进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治建设势在必行。

内河水上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进行“后汽车时代”,即游艇时代,这方面的法律规范需要完善,如游艇上的电话、电源、网络,甚至排泄物排放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的加强立法管理。

2、内河法治发展的需要

(1)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制系统性的需要。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必须形成自己的体系,非系统化的法制状况造成内河水上管理的任意性,失去了法的可预测性、统一性。

(2)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制建设的需要。《公路、水路交通法规体系框架和实施意见》确立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的六个子体系,为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确立了基础研究对象与研究框架。这六个子体系包括港口法规子系统、航道法规子系统、航运法规子系统、船舶法规子系统、船员法规子系统及内河交通安全法规子系统。但这六个子系统在法律层面的立法相对较少,一些基本的法律如《航道法》、《航运法》、《船舶法》、《船员法》都还没有出台,更不说《运河法》、《内河航运促进法》等相关的法律,内河水上法治建设离法制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3)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治化的需要。内河水上交通运输的法律规范缺失,给内河发展带来很多制约;因为法律规范不到位,很多内河建筑物较多,影响了航道的正常通行;内河投资体制不畅,内河航道建设相对落后,航道等级偏低;国家对内河水上运输管理法治不完善,财政扶持政策不到位,内河水上交通运输不科学等,从而出现“法律规定缺位而遵从其他规则”现象。现实中内河水上交通运输的规治更多是依靠的政策而不是法律。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治呈“多样化”现象:管理体制不同、主管部门不同、相同案件执法结果不同等,这也是多过依据政策管理所带来的必然现象之一。

另外,内河水上交通运输很多方面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如内河岸线资源保护、内河港口规范、内河海事的处理救济、内河船员特殊权益保护等都需要专门法律保护。

3、WTO及水路开放性的要求

加入WTO,首先应是政府的入世。入世所签署的23个协议、492页纸张里,只有2项条款涉及到企业,换句话说,履行承诺的是政府而不是企业。因此,加入WTO,首先要解决的是政府入世。中国水运业面对入世,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为了促进我国水运业的发展,完善我国内河水运法制化体系,通过加强对WTO规则的研究,加快法规建设,达到促进我国内河水上交通运输发展的目的。WTO的透明度原则也要求各成员将有效实施的有关管理对外贸易的各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判决等迅速加以公布,以使其他成员政府和贸易经营者加以熟悉,入世要求我国应在境内统一、公正和合理地实施各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判决等。因此,完善我国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是我国加入WTO必须完成的工作。

4、有利于法院正确适用法律,保护当事人权益

我国设有专门的地方海事法院,但内河海事处理却与沿海有区别,不能按内河的特点对内河海事当事人的权益进行充分、有效的保护。这方面的研究滞后,立法不到位,是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

构建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的基本框图

1、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的基本原则确立

内河交通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内河交通法制建设之中的总的指导思想和为内河交通法所确认或体现的根本法律准则。内河交通法的基本原则对整个内河交通法制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它既是内河交通立法的原则,又是执行法律、进行法制治理和处理法制问题的根本准绳,即它是包括内河交通的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在内的整个内河交通法制活动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法律准则。

内河交通法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内河交通法治原则、内河交通效率原则、内河交通安全原则、内河交通参与原则等。

(1)内河交通法治原则。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治原则是依法行政原则的具体化。

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治原则是指从事任何内河交通行政管理行为都必须严格地依照宪法、法律及有关规定进行,不允许超越法定权限范围,也不允许有任何法外特权。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层意思:内河交通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活动,即合法性问题。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治原则要求内河交通主管机关在进行管理过程中,所有的行政管理行为必须有法定依据,这就是通常所理解的法律的明文规定;内河交通行政执法行为要符合法律精神,这就是一般学者理解的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

(2)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效率原则。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效率是交通行为的根本要求,体现在交通建设、交通规划、交通行为的各个方面,体现人们对交通行为的根本要求。水上交通与其他交通相比较,其经济价值也是体现在其社会、经济效率方面。效率或者效益,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在经济学上的效率是指投入的成本与产出的成果之间的比例,追求效率的目的是为了以最少量的投入获得最大量的产出。法律效率就是指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结果与法律追求的目的之间的关系,即利用法律配置社会资源,以最小的法律成本实现最大法律目标的效率。

交通效率原则的另一方面是指交通行政主管机关在行使其职能时,要力争以尽可能快的时间,尽可能少的人员,尽可能低的经济耗费,办尽可能多的事,取得尽可能大的交通事业的发展。

交通效率原则通过很多制度加以体现。例如时效制度,是指海事行政机关和事故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作为,待法定期限届满后即将产生相应的不利的法律后果。例如:事故报告制度;事故及时调查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度也是一种效率的安排,以法律形式代替行政命令的内河水上交通运输立法体系的发展本身既是一种进步,同时也是一种效率选择。

(3)内河交通安全原则。交通安全体现在内河交通的各个方面:从航道建设,安全控制区设置,内河水上市场准入制度设置,危险货物运输专门管理制度,航行规则设置,船舶检验制度,船员资格制度,内河水上行政处罚适用等各内河交通制度的各种制度方面。

交通安全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交通行驶规则的设立方面;交通设施、交通标志设立方面;设立交通控制区制度方面;交通驾驶人员资质要求方面;交通运载工具管理方面。

交通安全是交通的根本的保障。交通安全也是治安权在交通管理中的体现。因此,安全管理也是交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交通安全在国家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方面也有体现。如《港口法》第27条规定,港口经营人应当优先安排抢险物资、救灾物资和国防建设急需物资的作业。

(4)交通参与原则。参与原则是指内河水上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应当尽可能为事故当事人提供参与行政管理的各种条件和机会,从而确保事故当事人实现程序权益,同时也可以使内河交通管理行为更加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参与原则的内容体现在内河交通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参与权、知情权、就所知悉的事实陈述的权利、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异议、进行申辩和反诘的权利、不服处理结论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申请权等。

2、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的基本制度的确立

所谓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体系。有效的制度能够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大大加快,相反,无效的制度则会严重地阻碍经济发展。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应当确立以下基本制度:内河航道、港口等建设制度、内河船舶管理制度、内河船员管理制度、内河水上运输管理制度、内河船舶交通安全制度等,以便形成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的基本框图。

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篇4

关键词:公路交通、交通运输、管理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起色,现如今,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工作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建设道路交通设施,而是逐步向提高运输管理效率进行转变。因此,为了满足我国城市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我国现有道路交通系统的完善非常必要。

二、道路运输管理强化的必要性

1、行业适应时展的基本保证

对于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行业而言,改革开发是推动其行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在此期间,交通运输行业确定了核心工作职能,树立了保证民众出行畅通顺利、物资运输流动便利快捷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交通运输管理工作除了明确行业工作职能以外,还需要考虑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员个体素养的提升以及行业形象的改变等等,只有这样的管理强化才能够保证运输道路运输行业跟上新时代的行业发展要求。

2、社会矛盾缓解的有力保证

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征不难发现,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异十分明显,长此以往,地区经济差异而带来的社会矛盾会越来越大,而道路运输管理的强化则能够促进人员、物资之间的交往和流通,进一步实现资金流动和转移,从而起到了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除此以外,我国的道路建设和高级公路网的建设也正处于完善阶段,因此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和物资较为集中的地区,运输和交通仍然处于强压之下,交通网络和运输通道不足的压力缓解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道路运输管理加以实现,就此化解了特殊时期、特殊地段的交通运输矛盾。

三、交通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均道路面积偏低

道路施工建设是我国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都是不受重视的部分,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大多只注重建筑结构建设,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人均道路面积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更高了,同时人们对城市道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的人均道路面积。但是相对来说,我国的人均道路面积依然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很多道路都处于饱和状态,存在非常严重的拥堵状况,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2、运输任务重和服务水平过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面临非常繁重的运输任务,尤其体现在载人方面,这在我国很多地区表现得都非常明显。然而我国的事实是,不管是增加运输车辆,还是提高其运输的次数,依旧不能完成繁重的运输任务。不仅如此,相关管理人员也没有足够的服务意识,基础服务水平低,这也是导致交通运输存在目前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

3、运输站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客货运输站场的建设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很多城市、多数县城和乡镇都存在设备短缺和设施简陋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道路运输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对公路基础设施功能的完善和交通运输管理效率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协调发展问题

我国交通规划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进行规划时较难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各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协调,规划的系统性与全局性都非常差,这不利于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不仅如此,交通运输的发展大多依靠公共投资,这显然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而多元化投资发展速度缓慢,不能解决当前严重的交通问题。

四、道路运输管理强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的强化

首先,确立和谐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道路运输管理强化过程中两大指导思想的主体地位,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管理强化工作才能够以社会日益发展而带来的民众需求为出发点,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其次,笔者个人认为除了巩固积极向上的指导思想以外,管理工作应该以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服务观念和态度的改变以及管理方式的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再次,适应当下社会需求的道路运输管理体系的构建,也是促进道路运输管理工作深化的一大有效措施。

2、管理基本原则的强化

第一,服务性原则的强化要建立在贯彻党和国家服务相关精神的基础之上,人性化、专业化以及公益化的服务是道路运输管理服务功能需要加强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而使得道路使用人员和相关受益人员能够亲身感受到道路管理服务的优化。第二,道路运输管理还要坚持贯彻政府主导的强化原则,像一些人力资源、机构编制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协调合作都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统一下才能争取到,有了当地相关部门的配合,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的组织性和步骤性才能够有所突出。第三,因地制宜的运作原则,对管理区域内各个区域的实践探索持鼓励态度,力争促使道路管理队伍建设更具时代特色,并在与本地实际状况相结合的前提下促成行业发展新局面的形成。第四,全责一致原则的坚持强化,在符合精简效能管理要求的基础下,对管理体制进行梳理,完成了机构设置规范后,向管理工作人员明确其个人职能。人员编制的合理规划能够使得部门的人员结构得以优化,最终促使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名称、职能、级别形成相对统一的稳定局面,保证管理队伍与机构职责、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之间能够有所适应。

五、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优化的路径

1、完善城市交通运输网络

城市交通体系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交通运输网络是城市发展的交通设施与载体。因此,要想有效解决城市交通严重的拥堵现象,需要对城市交通运输网络加以完善,使得道路交通容量可以显著提高,以便能够融合各个城区的道路,使之形成完善的网络。对目前的交通结构进行优化,不仅能够改善不合理的路网结构现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通行困难。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等级的道路,要明确其功能分工,使得道路网络的功能体系更加完善和明确,使得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益有所提升,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2、强化交通运输工作的管理与服务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交通运输工作必须要在管理与服务方面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符合当今时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对交通运输服务与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加强这两方面的工作,共同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企业单位和行政事业单位。两种单位由于性质有本质的差别使得其工作的方式与理念也有所不同。企业单位的最终目标是利益最大化,而交通运输企业的目标相对融入了更多的责任,不仅仅关注经济利益,还包括对社会、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因此一般对交通运输企业的要求较高。而行政事业单位则需要加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管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行动方面,都需要忠于职守,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完善交通运输工作的服务体系,提高其运行效率。

3、加快建设客运站场

客运站场的建设也是交通运输体系的一大重要内容,其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都直接影响整个城市交通运输体系运行的效率。而我国目前的客运站场的建设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提高乡村客运站场的密度和服务设施水平。除了硬件设施的完善,还需要重视运输安全管理,不仅要对驾驶员进行安全培训,同时也需要加强经营者的安全意识,确保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运输服务。

4、制订合理的城市交通运输规划

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还影响到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在进行交通运输规划之前,需要充分考虑其与城市具体情况的匹配度,尽可能减少资金浪费。除此之外,城市交通规划还要符合城市长远发展的利益要求,要确保其能够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城市道路交通事业已经非常发达,也更加趋向于科技化、市场化。但是在一些大中城市中,仍旧存在很多交通堵塞的现象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加强我国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完善其服务体系,进行提高交通运输整体效率,保证我国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管玉文:《我国高速公路养护与管理浅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2期

[2] 黄正培:《浅谈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7期

[3] 余兰葳:《加强公路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探讨》,《科技资讯》,2007年16期

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篇5

县政协:

现把我县农村公路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意见与对策作如下汇报:

一、公路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农村公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干线到支线,从单线到网络的渐进发展过程。县委、县政府把97年定为公路建设年,我局适时制定切实可行的长短期计划,突出重点基础工程和形象工程。在资金落实上,采取了“四个一点”的做法。即群众统筹一点,跑市进厅争取一点,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统筹一点,交通规费超出收返还一点,从而即保证了重点工程的完成,又促进了县、乡公路全面发展。投资6000余万元,新改建油路30多条,400余公里,新改建桥梁40余座,贯穿了周边接线,实现了全县十八条干线大循环。同时在“十五”期间狠抓公路通达深度,使40%的行政村通油路,70%以上自然村实现了“晴雨通车”。投资1.8亿元,将两条纵横穿境而过的“S202”、“S307”省道改造成高标准、规范化的水泥路。争取多方支持,建成了涡阳城东立交桥和涡阳涡河大桥。目前全县交通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两条省道为骨架,乡镇驻地及较大集镇为结点,县乡公路为依托,乡村公路为环绕的公路网络。

二、农村公路建设存在问题

一是公路标准级低,路网通行能力不足;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缺口大,造成国债项目、通达工程进展缓慢,加大了农村公路养护难度;三是群众爱路护路意识淡薄,乱搭、乱建、乱堆等违规现象严重,使路政执法管理难度加大。

三、关于农村公路建议与对策

1、突出重点,明确目标

根据农村公路"十五"规划,建议今后三年集中开展"农村公路建设"活动,重点是围绕实施国债和通达工程,投资7000万元,改建县道200公里;投资3000万元,改建乡道200公里;投资1000万元,改建村道400公里;投资600万元,新改建桥梁30座、涵洞150道。通过三年努力,做到:

①县道公路油路标准化。突出"畅、洁、绿、美",对现有县道按三级公路标准设计,并进行全部油路标准化改造,路基宽不少于16.0米,油路面宽7.0米,桥涵配套。

②乡道公路油路、砂石综合化。乡镇通往行政村及行政村之间的乡道,按照四级公路标准的上限实施改建,要求路基不少于12.0米,路面宽4.5~6.0米,努力实现乡道30%油路化,其余砂石化,桥涵基本配套,并达到路基坚实,路面平整,排水畅通,安全防护设施齐全。

③村道公路砂石化。行政村通往自然村及自然村之间的村道,60%要铺筑砂石,四级公路标准,路基宽不少于8.0米,路面宽不少于3.5米,确保机动安全通畅。

④农村公路网络化。提高现有农村公路等级,沟通现有农村公路中的断头路,打通联接线,实现县道大循环、乡道区域循环、村道小循环。初步形成以县道公路为骨架,乡道公路为动脉,村道公路为辐射的农村公路网络。

⑤公路管养正常化。本着属地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提高农村公路管理站建设,理顺农村公路养管体制,配齐路政员、会统员,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养管机制。县道公路养护由县、乡(镇)两级共同负责,县交通、公路部门负责油层,乡镇负责底层;乡道公路养护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村道公路养护由村民委员会负责。一要建立新型养护机制。实行日常养护和季节性养护相结合。专业养护与群众性养护相结合,推行完善分段、分户承包养护形式,组建乡镇农村公路养护队伍,切实把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要坚持依法治路。建立乡规民约,增强广大群众的护路意识,聘请兼职路政员,做到每条路都有人管,防止乱占乱建。采取必要的工程设施,杜绝超限、超载车辆驶入农村公路,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

2、落实措施,强化机制

(1)坚持分级管理原则。由县政府负责统筹规划、指导直辖市全县农村公路建设;乡镇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计划,前期工程,落实配套资金,优化建设环境;县交通局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的计划、技术、质量管理、工程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等,建设资金由县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

(2)坚持多元渠道筹资原则。农村公路建设任务重,资金需求量大,国家和省市补助有限,在充分用好国债、通达省被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补助,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动员社会各界捐助,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3)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本着“充分利用老路,适当提高等级,加强防护排水,提高抗灾能力”的原则;确定农村公路改造、改建的技术标准。县道以三级公路为主,配套资金不足,预测交通量不大的按四级公路上限实施,乡村道以四级公路为主,配套资金不足的,除路基宽度处,可以适当降低,按四级公路下限技术指标。

(4)坚持建养并重原则。必须纠正“重建轻养”的现象,要理顺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建立县、乡、村三级管养机制,落实管养机构、人员、经费,做到每一条路都有人管理,有人养护,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3、多方动员,营造良好建设环境

(1)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筹措,认真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切实加大对土地交通基金和小机养路费的征管力度,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落实。

(2)对农村公路建设要采取更加优惠,凡需征用的国有土地在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范围内给予优惠,拆迁标准要尽量从优,工程所需的土方由所在乡镇备足备齐,三杆(通信杆、电力杆、广播杆)迁移或升高由产权单位自行负责。

(3)鼓励和支持县内外社会各界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投资参与农村公路建设,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允许投资者经有关机关批准在公路两一定的区域内开发经营性项目。

(4)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集资捐款、社会车辆建勤、投工投劳,积极投入农村公路建设。

4、加强领导,确保农村公路建设顺利进行

1、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领导。县调整充实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从交通局、公路分局、县乡公路站抽调人员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各乡镇要明确一名副职专职分管农村公路建设,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加强资金管理。坚持专款专用,国债、通达工程省市补助资金必须专款用于建设项目;各渠道筹集的建设资金一律纳入专户管理。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的内部监管制度,加强财政、审计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的安全、合理和有效使用。

3、全面落实“四制”。坚持铁腕抓质量、抓廉政的方针,完善建设期前、期中、期末跟踪监管机制、招投标机制、资金运行机制、材料质量监管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杜绝违法腐败行为的发生。

4、强化安全生产。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施工安全操作规程,切实保护施工人员及公路沿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要积极利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

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篇6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道路设计;道路等级结构;交叉口设计;横断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道路规划与建设既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各种特殊的滞后性影响,特别在当前经济、生活和活动高度分化和高度强化的今天,相当多的城市交通和道路出现了困难的问题,这是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人员值得重视的问题,也是事关城市未来进步和市民切实利益的重要问题。根据近些年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的管理工作经验,对城市道路的等级结构、路网密度、交叉口设计、横截面设计等重要环节管理不严是产生各种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些原因会导致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不到位,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给未来城市的进步人为制造了瓶颈。本提高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管理工作应该立足于对上述原因详尽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要加强城市道路规划管理工作应该坚持要点的执行和实施,在结合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的管理具体工作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道路规划管理质量的具体措施和要点,希望为进一步做好城市道路规划管理,在确保城市道路各项性能实现的同时,确保城市道路建设事业得以科学化发展,实现行业对社会和经济的贡献。

1常见的城市道路规划管理问题

1.1城市道路等级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城市道路建设资金匮乏的影响,实际的城市道路规划中对于城市主要干道的规划建设相对较强,而对于城市的支路存在着设计等级不高,匹配不合理等问题,这对城市道路结构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这样低效率的配置方式势必会产生交通的压力和混乱,不利于发挥城市道路系统的功能。

1.2城市路网密度不合理

根据可靠资料,当前我国城市路网密度一般为每平方公里是2~3公里,而发达国家城市路网密度基本保持在每平方公里15公里以上,这样数字上的巨大差距,不但会导致城市路网出现超负荷和高强度,而且会影响对城市各项功能的影响。

1.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存在问题

交叉口是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实现互交的重要部位,在实际的道路设计中,对交叉口的设计存在着不重视和不规范等问题,没有充分预留交叉口用地,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过窄等常见问题,会导致城市道路交叉口出现各种拥堵。

1.4城市道路横断面存在问题

城市道路横断面存在着缺乏对道路性质和功能的分析,没有对交通量、通行能力等关键参数的分析,缺乏对城市道路周边设施和设备的周全考虑,盲目套用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规范,而没有对实际的车道宽度、数量和能力进行科学的调查和研究。

2城市道路规划管理的基本原则

2.1明确城市道路系统的参数

城市道路一般由交通性与生活性道路组成,应该根据道路的地位、作用、交通性质、交通速度及交通流量等方面,确定道路系统参数的关键指标,方便城市道路的设计和规划管理。

2.2划分城市道路系统的层次

城市道路可以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个等级。快速路能够快速疏解各片区间长距离的机动车流,能大大提高道路系统的总体容量;主干道的主要功能是要将相邻组团间及片区间的中长距离机动车交通流。是城市中客货机动车的重要交通走廊。次干道是城市各组团内的主要道路,兼有交通性和生活性两种主要功能并以交通功能为主。支路在交通上起汇集作用,直接为用地服务,以生活为主。

2.3城市道路应强调功能性原则

城市道路应该走到既满足客货车流、人流的安全畅通,同时应反映城市风貌、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它设施提供空间,不但适应城市的未来发展,而且还需具有满足城市用地和交通及其它需要。

3提高城市道路规划管理的措施

3.1提高城市道路系统交通的容量

城市道路规划管理应该加强对道路系统本身的基础设施、机动车发展策略、私家车的使用管理和外来车量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合理的交通发展策略来合理的分配使用有限的道路资源。

3.2规范城市道路功能的规划设计工作

首先,加强对城市道路分级管理的控制,随着城市的发展,对城市道路的分级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细化。其次,加强对城市道路功能的设计,应该在道路设计指标、横断面形式、交叉口等各个方面提出要求。

3.3规范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工作

首先,交叉口分类交叉口形式应视相交道路的等级、交叉通量而定。其次,交叉口规划设计的原则必须对交叉口的交通流进行科学的组织和控制,限制、减少或消除冲突点。最后,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设计应该以引导车辆安全顺畅地合流、分流和交错为出发点,并从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好交叉口各方向车流运行为目标,科学地进行。

3.4规范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设计工作

规划设计中应考虑车种的变化及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要,各种车道及分隔带在断面上的分配比例需优化和分车带、绿化带的布置形式的调整。

结语

综上所述,现实的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工作由于存在着各种管理上的问题导致在城市道路出现等级结构、路网密度、交叉口设计、横截面设计方面出现问题,这会产生滞后和瓶颈效应。特别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人际结构日趋多元化、层次化和复杂化的今天,城市的发展对城市交通和道路要求程度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待城市道路设计的管理问题,将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对城市道路的等级结构、路网密度、交叉口设计、横截面设计等具体方面,以科学的管理手段控制城市道路规划工作,提升城市道路规划的质量和水平,真正实现城市道路对城市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善霞.快速路设计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与思考[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06)

[2]赵旭辉.景观生态学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知识经济.2011(02)

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篇7

关键词:市政道路翻修,压密注浆,局部补强,裂缝处理

1工程概况

1.1项目概况

本工程位于A市某老开发区城市支路,西接B路,东临X道路,道路总长2388.224米,结构为沥青砼路面。目前随着道路的自然沉降及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加,现有道路由于压实不充分引起路堤沉降、路面变形;施工不当使填挖交界处不均匀下沉;老路白加黑路段基层的反射裂缝,或路面整体强度不足而造成路面出现多处翻浆、沉陷、车辙、裂缝、拥包等多种病害纷纷产生,对道路的通行安全性带来较大影响。由于路基强度过低,路面沉陷与翻浆相当严重,虽经多次修补,并不见效,极大的影响到行车舒适性及市政道路的社会形象。

2施工计划安排

K8.5处路面翻浆处理是本次大修工程的主要内容,施工计划的制定以此为依据。根据采用的施工方案不同所需的施工周期有较大差异:

若采用白加黑复合路面工艺,上下行任一处均需耗时18天以上,上下行两处全部完成需耗时36天。计划5月2日开工,则需至6月9日完工;若采用注浆加固方案,上、下行各需工期10天,计划5月2日开工,则至5月22日可完工;

采用局部补强方案施工,上、下行各需工期2天,计划5月2日开工,至5月6日即可竣工。路面裂缝共11处,计划每天完成两处,6天内全部完成。5月2日开工,至5月7日可全部完成。应在施工前做好充分准备,确保5月2日能如期动工。

由于建设工期要求紧张项目部决定采用注浆加固和局部补强方案结合来施工,根据本工程施工内容将施工人员主要分成两个班组,并根据其承担的施工任备配备相应机械设备。一班开挖班班,主要负责病害路面的翻挖与废料的外运处置;二班为浇捣班,负责浇筑混凝土、配合沥青面层摊铺,配合压浆专业队进行压密注浆等工程施工。两个班组交叉搭接施工作业。尤其是在施工过路管线时,更要密切配合,一班完成管沟开挖清理后,二班应立即跟上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尽可能缩短施工周期,减小对高速公路交通的影响。

3施工方案要点分析

3.1路面翻浆病害分析

路面翻浆病害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土路基内积水过多,而土路基内积水的主要来源为路面明水下渗与地基内毛细水上升。如果这部份积水有了排水通道,则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种路面病害。为此,在路面翻挖并对基层下土路基进行局部处理的同时,开挖护坡,找到路基施工时预埋的泄水管并进行疏通,真正达到排水效果。如果护坡挖开后未能找到泄水管,则表明当初此段未设置泄水管,本次应重置泄水管对病害处土路基内可能产生的积水进行引流。

3.1.1SD―Ⅱ型地聚合物材料压密注浆

本方法原理是往病害产生部位的土路基中注入高压浆状胶凝材料,使该部分路基土固化,从而提高路基强度与刚度,也防止了积水进一步浸软路基并形成泥浆上涌。

SD―Ⅱ型地聚合物材料道路注浆施工以传统的压密注浆工艺为主,注浆设备主要采用HYB-50/50-1型液压注浆泵。缺损道路的结构层和土基均需加固时,先进行结构层(浅层)补强,待结构层形成较完整硬壳层后,再实施基层下(深层)注浆加固。其工艺(工序)如下:

布孔钻孔清孔埋管浆液配制试注注浆拔管封堵养护开放交通弯沉检测补注补浆点检测交工。

根据路面结构计算:沥青面层厚15cm,粉煤灰三渣基层厚45cm,底基层为20cm石灰土。所以本次注浆施工注浆管至少应探入路面以下80~100cm,为保证注浆效果,拟将注浆管钻入路面以下1米以上。

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将注浆管管位按间距100cm的梅花形布置。在任一注浆孔进行注浆施工时,应在相邻孔探得到水泥浆上冒至一定高度后方可结束,拔管,确保注入水泥浆的压力。

注浆完毕并拔管后应及时对浆孔进行回填封闭。浆孔封闭材料采用细石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两种。先以细石混凝土填实至原有粉煤灰三渣基层顶面,再以沥青混凝土回填至与路面平。细石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均应插捣密实。

3.1.2局部补强与路基排水相接合

路面补强方案的思路是开挖路面,查明基层破损位置,并彻底清除残破的基层材料,然后以快凝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或粗粒径沥青砼进行置换,最后恢复沥青路面,达到补强路基与路面的目的。

本方法先以锯缝机沿病害处四周锯开沥青路面,检查粉煤灰三渣基层与石灰土底基层。将破损及被泥浆污染的粉煤灰三渣基层和石灰土底基层彻底清除外运。

检查清除三渣基层与石灰土底基层后的路床(土路基)顶面,根据路床顶面土体的含水率、密实度等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含水量过大或密实度达不到要求的路基土以合格材料进行置换,或适当填进块石增加路基强度。

路床以上部分以快凝水泥配制的早强混凝土浇筑至原基层顶标高,或以粗粒径沥青砼回填至原基层顶标高。待重置的基层达到强度要求后摊铺沥青混凝土,重建路面。

3.2过路信息管线埋深浅引起的路面裂缝处理

此类病害处理总的原则是开挖路面,将原先埋设过浅的管线下沉至路面以下至少60cm,然后再重新封闭沟槽,恢复路面。根据各裂缝宽度确定此次开沟槽的宽度,裂缝轻微的开沟宽60cm左右,裂缝严重的开沟宽1.5~2.0m,原则是破除全部破损路面并重建。

开沟槽施工先以锯缝机锯开沥青路面,清除旧沥青料并外运。再开挖粉煤灰三渣基层至路面以下70cm以上,挖出的废料外运堆弃。最后将信息管道下埋至沟槽底部以上10cm左右,然后浇筑C20素砼方包至原粉煤灰三渣基层顶标高。施工流程如下:

交通管制,封闭慢车道交通开挖慢车道部份管沟在管沟上放置路基箱,翻交至慢车道通行,开挖快车道部分管沟短暂全幅封闭交通,迅速放置通迅管道开放慢车道(路基箱)半幅交通,浇筑快车道半幅管沟方包砼净路基箱移至快车道,翻交至快车道,浇筑慢车道部分管沟方包砼养护2小时,摊铺慢车道半幅粗粒径沥青层翻交至慢车道粗粒径沥青层,摊铺慢车道粗粒径层翻交至快车道粗粒径沥青层再翻交至快车道,摊铺慢车道细粒径沥青层再翻交至慢车道,摊铺快车道细粒径沥青层开放交通。

3.3沥青面层翻挖与摊铺施工要点

由于本次大修工程均需开挖路面,所以沥青面层翻挖与摊铺施工也是本次工程的重要内容。并且,重摊的路面如果施工质量不到位,也会影响到病害整治的效果和路面的耐久性。

1)确定修补范围,其横边线应与路中的线平行或垂直。使用铣刨机进行路面的铣刨,其深度不小于摊铺深度,然后用切割机进行边线的整修。摊铺前应精确地放测路中标高及路缘石是否已到要求标高,侧壁应涂好沥青粘层,同时,接缝处均匀涂刷沥青粘层,用量0.3~0.6kg/m2。摊铺前应清扫基层,并用吸尘车吸尽浮灰,沥青砼摊铺前基层表面应干燥、无灰尘、浮石、泥土等杂物。局部不平或凹坑处,可先用沥青混合料整平。

2)沥青砼应热拌热铺,粗粒式采用机械摊铺,摊铺时,应自路边铺向路中,边摊铺边整平,及时整形,防止粗、细粒料离析,松铺系数1.3~1.4。细粒式沥青砼摊铺采用摊铺机进行摊铺,并且要求供料达到一定速度,保证持续均衡,碾压用振动压路机,配备二台以保证摊铺速度。

3)碾压自路边向路中,用振动式压路机碾压,碾压顺序为接缝处预压全路初压全路复压全路终压,每次来回轮迹重叠,压路机应匀速行驶,不得在碾压层上调头、转向或突然刹车。碾压成型后新铺沥青层上应避免料车或工程机械重复行驶。

4)竣工后的沥青铺筑层应平整坚实,粗细均匀,不得有脱落、掉渣、裂缝、推挤、烂边等现象。14T压路机碾压后无明显轮迹。接缝衔接精密平顺。烫缝整齐不枯焦,并不得有明显渗入石油类斑迹。

4结束语

翻桨现象及沉降变形是道路的病害通病,并且发生的频率范围都很大,掌握了翻浆、沉降的原因,对每项道路工程从设计到施工都依据科学,运用正确可行的方法进行设计和施工,考虑路线经过地段的土质、水文及地质等情况,考虑该地区的气候、温度、地质、地理等情况。在施工过程中讲求科学施工方法,做到统筹管理、合理设计、科学施工,只有这样,翻浆现象才能够根除,从而减少道路病害。

参考文献:

[1] 高子义.浅析沥青路面发生推移病害原因.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25(2):25-28.

[2]华锋,孙文州等.上海及周边地区高速公路桥头跳车现象的调研[J].中国市政工程,2008(1):16-19.

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篇8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管理;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进程显著加快,对于城市发展的基础内容道路交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城市发展来看,道路交通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道路传输力不足、交通结构不发达、交通设施陈旧等方面,导致了道路拥挤等问题的出现。因此,要想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进一步做好做好交通规划管理工作。

一、问题分析

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道路交通规划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规划管理流于形式

关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一直有着评价体系的,很多城市为了得到较高的评价分数,往往在编写管理规划时没有全面的考察实际道路交通情况,文本的编订主要是为了评比需要,缺乏实践性。很显然,在道路交通管理中应用这样的规划文本,是得不到任何成效的。而且,很多城市的相关领导没有较为长远的发展目光,即使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分数,但是实际上是名不副实的,在道路交通管理中并没有与高分数相符合的管理水平。长久下去,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将会面临更多的问题。

(二)规划管理缺乏针对性

在很多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开展中,没有科学的考察本城市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的照搬规划内容,僵硬的按照程序管理,最终得不到较高的管理效率。对这些城市而言,在规划管理工作开展中,根本没有明确的了解规划管理的具体工作,没有深入的分析在道路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将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具体的道路交通规划内容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导致最终的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三)混淆规划与设计

很多城市在交通规划管理工作陷入了一个误区,将道路交通设计看成是交通规划,混淆了规划和设计的概念[1]。在规划工作中,规划文本的设计加入了交通标志设计等内容,虽然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效用,尤其是促进了中小城市交通管理的规范性,但是对于大城市的交通管理却不能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仅仅是道路交通设计,而不是规划。

二、规划管理对策

(一)明确基本内容

第一,道路交通情况调研。在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实地的调研考察,全面充分了解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一般情况下,在调研中需要搜集的资料主要有: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城市道路布局、交通流量、包括居民、机动车等在内的城市交通出行特征、道路交通区域划分、交通管理设施等。整个调查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同时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有关道路交通部门应该重视。但是从现在的调研工作来看,很多的相关部门都对此缺乏重视,基础数据收集不充分,甚至很多数据都是在以往的基础上稍作改动的,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规划方案不符合实际的道路交通情况,缺乏实践操作性。

第二,诊断与分析。在经过了全面的道路交通调研后,接下来就要对数据资料进行诊断和分析,包括对当前城市交通现状的诊断和交通需求的分析。在诊断工作中,主要是在全面了解基础数据资料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的城市交通管理政策、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程度等诊断当前的城市交通质量。在分析工作中,主要进行的是交通需求分析[2]。结合基础数据建立需求模型,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对规划方案作出科学的评价。而且,还要建立包括客车、摩托车等多在内的多车种矩阵模型,以便能够为后期的管理规划提供有效性的数据参考。

第三,制定管理方案。一般说来,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是结合了如优先发展策略等在内的多方面交通管理策略的[3]。同时,还包括了如结点交通管理等在内的多种交通管理解决措施。在对交通方案的评价中,可以有效分析出城市交通流是怎样受相应的管理措施影响的;而且,通过交通管理措施的实行,可以科学的预测当前城市发展中的交通运行指标,由此制定出每日的交通管理目标。

(二)把握基本原则

第一,长远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工作必须要从当前的城市实际交通情况出发,根据道路网条件,做出具有实践性的交通规划,使其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这样才能满足城市发展对交通管理的要求。

第二,可持续发展。交通规划的制定必须要符合人文发展观,以提高城市居住环境为基本要求,全面分析当前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做好规划管理,有效调整不符合发展的交通结构,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分析规划管理特点

第一,衔接性。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与停车场规划等其他专业性的规划都有着一定的联系[4]。因此,在进行交通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做好与其他专业性规划的科学衔接,有机结合当前城市建设的交通管理政策,将提高交通效率作为工作目标,以改善交通环境、加强交通安全为实施重点,全面开展管理工作。

第二,阶段性。交通管理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分为不同的阶段才能完成,而且,在每一个阶段中,规划的内容也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交通规划主要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实施阶段[5]。在“近期”阶段中,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详细分析交通问题、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根据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交通管理项目建设规划、顺序、竣工时间;“中期”也是有计划进行,并详细列出管理项目的日程安排;最后,“远期”必须具有方向,准确把握未来交通管理、科技发展等的方向,未雨绸缪,做好相关的工作。

结语: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关系到城市的当前及未来发展,关系到人们的日常出行,必须加强当前、中期及未来管理,而这取决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受到资金、资源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于城市交通来说,政府发展战略与政策的作用是直接性的、决定性的,也是一个协调多方利益的过程,需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对策。

参考文献:

[1]袁文清. 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J]. 城市地理,2014,10:5.

[2]田玉国. 基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2.

[3]荣力锋.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演化规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4]王海天,盛逵. 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坚持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规划理念[J]. 城市,2010,04:28-30.

上一篇:森林防火技术范文 下一篇:城镇燃气建设规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