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选线探讨

时间:2022-10-24 02:06:02

道路选线探讨

摘要:通过对影响道路选线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地形、地质、环境及规划、道路后续设计和施工条件等多方面对道路选线要点进行分析探讨,并通过工程实例,对本文探讨的内容进行综合运用。

关键字:地形选线;地质选线;环境及规划

引言

道路路线是城市空间的骨架,而道路选线则是道路建设的重要步骤,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关键工作。选线是否恰当与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选定合理的路线,使筑路费用与使用质量得到正确的统一,并达到行车安全、舒适、经济及构造稳定耐久且易养护的目的。本文从对道路选线的影响因素出发,探讨道路选线的设计要点,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论述。

影响道路选线的主要因素

影响路线方案选择的因素很多,应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1)国家或地方建设对路线的使用任务、性质的要求。

解决路线起终点间繁忙交通运输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线走向应力求顺直,不可过多偏离路线总方向,以缩短直通客货运输的距离和时间。对有些政治、经济控制点,路线经过有困难时,应做出与支线连接的方案比选。

(2)路线与城市规划,当地环境[1]相结合

为了更好的发挥道路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的为沿线地区服务,就要与总体规划密切结合,包括经济规划、交通规划、旅游规划等等,通盘考虑,使地方路网更合理有效。同时应与当地的环境相融洽,在与沿线旅游景点、历史文物、风景名胜联系的地方,应该综合考虑自然条件、技术标准、工程投资,施工期限和施工设备等因素,比选出最合理推荐方案。

(3)沿线自然条件的影响[2]

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决定了工程难易和运营质量,对选择路线走向有直接的影响。

(4)道路等级和当地施工条件的影响

道路等级确定道路的主要技术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路线走向的选择,例如同一条道路在地形陡峭的地方,采用不同的最大纵坡值,路线的走向不同。

施工期限、施工技术水平等,对困难山区的路线方向选择具有重大影响,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

道路选线设计要点

2.1地形选线

(1)平原地区

平原区选线,地形开阔,起伏不大,且没有高程障碍,路线走向可自由选择,因此路线的平面线形应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尽量避免采用长直线或小偏角,尤其不应为避免长直线而随意转弯。

总的来说,平原区选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尽量做到少占和不占高产田,同时路线配合农田水利灌溉;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针对有较多城镇村庄、工业设施的地区,应以绕避为主,并采用较高技术指标通过;处理好路线和桥位的关系,大桥原则上应服从路线总方向并满足桥头接线的要求,中、小桥和涵洞位置应服从路线走向,夹角不宜过大;注意土壤水文条件,尽可能沿接近分水岭的地势较高处布线,绕避面积较大的湖泊、鱼塘、泥沼和洼地。

(2)重丘区

重丘区选线时,路线应随地形的变化布设,在确定路线平、纵面线型的同时,应注意横向填挖的平衡。横坡较缓的地段,可采用半填半挖或填多于挖的路基;横坡较陡的地段,可采用全挖或挖多于填的路基。同时应注意纵向土、石方平衡,以减少弃方和借方。注意平、纵、横的综合设计,不应只顾纵坡平缓,而使路线弯曲,平面标准过低;或只顾平面直捷,纵断面平缓,而造成高填深挖,工程过大;或只顾经济,过分迁就地形,而使平、纵面过多地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指标都是不可取的。

从路线布设方式上来讲,在平坦的地带,应走直线;在具有较陡横坡的地带,应沿匀坡线布线;在起伏地带,走直连线和匀坡线之间。

(3)山岭区

山岭区选线包括越岭选线和山区河谷选线。

两个主要控制点之间横隔山岭时,须采用越岭线。越岭线选线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垭口选择、过岭标高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的拟定。低垭口由于具有路线较短,工程小,纵坡缓、运营条件好的优点而成为首选。对于标高较高的垭口或挖深在20~25 m以上时,应与隧道方案进行比选,不宜轻易放弃。选择越岭垭口时,应不遗漏可行方案,经过现场踏勘和调查研究,选出可行方案进行纸上定线比较,选出推荐方案。

山区河谷的峡谷选线时,左右河岸选择的一个基本原则,应尽量选择在地形宽坦,台地较多,支沟较少,不受水流冲刷或冲刷较轻的一岸。

2.2地质选线

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察,收集足够的有关气象、水文、地质等资料,查明特殊地区和不良地质地区的分布范围、类型、规模和严重程度及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3]。根据具体情况,对于难以处治的不良地质路段,应慎重对待,设法避让。对必须通过的,在已具有有效的处理方案的前提下,尽量缩小穿越范围,尽量选择有利于工程安全的角度穿过,从而节省投资,缩短施工工期,减少工程隐患。

在山岭区,对于地质和水文条件较复杂的情况,有的低垭口地下水发育、地质构造复杂,不宜选用。此时应选用标高较高,但地址条件好的垭口通过。对山区河谷地段应深入调查和勘察是否有崩塌、泥石流、断裂带等严重不良地段,并应慎重对待。跨河桥位的选择,也是山区河谷选线的一个制约因素,应尽量选择在地质情况较好,垂直河流走向,桥梁工程小的地段跨越,可能的情况下还可改移河道或裁弯取直,对减少桥梁工程、减少河水的冲击面积会有很好的效果。

2.3环境及规划

在选线时必须对所经地区的土地资源、农田水利设施、房屋建筑、行政区划、人文景观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划等因素进行调查,在收集有关社会环境资料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论证,确定路线线位。

选线应考虑,在施工期间和营运期间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水土流失,汽车排放物对沿线农业土壤与农作物,沿线水系等的影响.

2.4道路后续设计和施工条件

选线设计人员在选线时,应同时兼顾后续平、纵、横设计的展开,不仅使道路线形满足地形、地质、地理环境及规划的要求,同时应考虑道路的使用性质、交通量需求,满足视野开阔、能合理设置直线、曲线、超高以及线形之间相互衔接的要求,纵断面尽量避免起伏严重,放缓坡度,提高驾驶人员的舒适度。选线过程中,对线形较差位置考虑是否能在平纵设计中采取选择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等方法进行规避,否则应另想措施处理。

选线同时应考虑当地施工条件和施工技术的影响,以使施工阶段工程能顺利进行。

工程实例

3.1工程概况

威州镇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距离成都145公里,为汶川县县城。威州镇(县城)的恢复重建工作是广东省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任务之一。项目区域涉及威州镇城区桑坪坝、较场坝及原阿坝师专、郭竹铺、沙窝仔、七盘沟等地块;威州县城总体规划结构可以归纳为“一带三组团”。一带,指沿岷江的城市建设发展带;三组团,分别是七盘沟组团、中部城区中心组团以及雁门组团(雁门组团为江门市援建)。分析各组团内部交通需求,利用现有的建设基础,改造形成各组团内干路。七盘沟组团及中部城区中心组团规划道路共41条,总长26.8km,干路网密度为4.15 km/km2。

3.2整体分析

威州县城位于杂谷脑河与岷江汇合口,四面环山,城区土地资源较为紧缺,建筑物稠密。城区周边均为高山,树木稀少,区域性茂汶断裂带沿岷江河谷延伸,地质环境比较脆弱。县城规划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用地非常紧张。对规划41条道路线位在服务功能,沿线地质,地形、地貌及土地使用性质、环境及规划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后,对部分有优化空间的道路线位进行调整。例如优化设计后的滨江北路既符合原来的景观性道路的性质,又延长至与时代广场与滨江南路相连接,使之成为威州镇的一条生态休闲的步行走廊,同时还减少了拆迁34776平方米,大大提高了经济性。

3.3地质选线分析

本文以滨江南路为例,对地质选线的方案比选进行探讨。

滨江南路规划是一条沿着岷江东南侧由七盘沟连接威州镇的一条道路,规划线位局部进入山体滑坡区域。地震过后,岷江路东南侧山体滑坡严重,地质松散难以作为道路路基。

方案一:对BJK3+900~BJK4+480段线位往西北方向(岷江河)调整,最大调整距离为29米,通过新建高架桥避山体滑坡区域。对BJK4+800~BJK5+900段,线位进入地震滑坡山体,设计采用隧道明洞桥的形式,明洞桥可避免以后山体滑坡破坏道路,确保道路正常通行以及行车安全。调整阿坝师专大桥线位,连接滨江南路及沿江路。

方案二:调整BJK4+000到终点路段的线位,沿着现有滑坡山体的山脚,尽量少占岷江河道。结构采用高架桥的形式,高架桥可避免对现有滑坡山体的大量开挖,避免人为扰动山体的稳定。调整阿坝师专大桥线位,连接滨江南路及沿江路。

综合比较各方面因素,推荐采用方案一。

结论

道路的路线方案要求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经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路线方案,才能保证最优的设计方案。研究路线方案时,既要注意避免脱离实际求高标准的思想,也要避免过分造就地形而轻易采用极限指标,力求掌握适度标准以保证行车安全与舒适,在保证通行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同时在选定方案的过程中注意在标准、规范规定范围内结合地形、地质、水文、路基填挖,使平面线性、纵坡、视距、附属设施、服务设施等互相兼顾,从总体上寻求工程量小、造价低、运营安全可靠的方案。

上一篇:城镇地籍测量中GPS RTK测量技术的应用 下一篇:低耗能建筑设计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