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范文

时间:2023-11-01 17:16:06

艾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

艾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1

【关键词】 艾灸;良性前列腺增生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可引起如尿频、尿急、尿流细弱、尿不尽等一系列排尿功能障碍的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该病属于“精癃”病的范畴, 因患者肾气渐衰、中气虚弱、痰瘀互结、三焦气化失常等病因, 影响水道的通调, 而导致发为本病。作者使用艾灸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治疗, 疗效较为突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本科室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46例 , 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 各23例。艾灸组患者, 年龄 45~72岁 ;病程2个月~20年。对照组患者 , 年龄42~77岁 ;病程3个月~2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诊断标准如下:①临床症状:排尿无力或困难, 排尿时间较长, 尿变流细, 尿淋漓不尽, 尿急、尿频甚至尿失禁。②肛诊:患者前列腺侧叶增大、中间沟变浅或消失。③超声检查:前列腺形态变大且饱满, 内外腺厚度比异常, >2.5∶1, 可引起尿路梗阻。

1. 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尿道畸形、尿道狭窄、神经源性膀胱疾患、怀疑前列腺癌变患者。③病情严重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或有前列腺手术史的患者。④严重精神类疾病, 不能配合治疗患者。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严重肝肾功能异常, 急性传染病皮肤病患者。

1. 4 治疗方法

1. 4. 1 艾灸组 患者仰卧位, 艾条点燃后放入灸盒中, 灸盒置于下腹部中极、关元穴, 用毛巾被包裹, 使患者局部皮肤潮红, 微微汗出为度, 防止艾条的快速燃烧, 温度升高, 灼伤患者, 约30 min后, 患者取俯卧位用另一艾条点燃后放入灸盒中, 灸盒置于腰骶部八穴, 同法治疗30 min。1次/d, 治疗20次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物理及药物治疗。

1. 4. 2 对照组 口服非那雄胺片治疗, 5 mg/次, 1次/d, 治疗20 d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物理及药物治疗。

1. 5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的标准评价疗效。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超声检查患者前列腺较治疗前明显缩小或恢复正常大小。好转:临床症状好转, 超声检查患者前列腺增生较治疗前稍有缩小。未愈:临床症状无变化, 超声检查患者前列腺没有变化。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P

2 结果

46例患者中治愈:29例, 好转:10例, 未愈:7例, 艾灸组总有效率为91.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 艾灸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3 讨论

研究资料表明, 60岁以上人口中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病率>50%, 由此推算我国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数量大约应在九千万人以上, 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此疾病患者也会大幅增加。良性前列腺增生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精癃”病的范畴, 是因患者肾气衰败、中气虚弱、痰瘀互结水道、三焦气化异常而致。艾灸为治疗本病常见的中医疗法, 早在《灵枢》中就有“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的艾灸理论记载。有学者研究表明[3, 4], 艾叶在燃烧后产生的化学物质, 具有抗氧化能力并可以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实验表明[5]艾灸30 min后, 患者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强并达到峰值, 这种灸热刺激造成生理炎症反应过程, 本质上具有维持机体稳态的功能和作用。作者选择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常用的八、中极、关元穴进行治疗。足太阳膀胱经的八穴, 最早记载于《内经》中, 具有补肾益精、调养冲任、行气散瘀的功效。中极穴为膀胱经的募穴, 任脉足三阴经之会, 与关元穴均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功效。三穴合用可起到益肾壮阳、培补中气、化痰散瘀、通利三焦之功, 达到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目的, 并且取得了较好疗效。在本疗效观察中艾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艾灸组与对照组对比, 疗效优于对照组。临床上患者对艾灸容易接受, 且操作简便, 起效迅速, 避免了口服药产生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安全方便有效, 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54-5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

[3] 大西基代.艾燃烧生成物的自由基清除作用研究.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 1992, 14(3):60.

[4] 西谷郁子.关于艾的燃烧生成物中含有的抗氧化作用物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9, 11(5):47-48.

[5] 刘屏荣.灸疗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9, 11(5):41.

艾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2

【关键词】 艾灸;机理研究;综述

艾灸是指利用艾绒熏灼、温熨体表一定部位,并借助其热力及药物作用来平衡人体阴阳、扶正祛邪、调节经络脏腑功能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灸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历代医家重视,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保健和治疗经验,但其作用的现代研究至今仍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随着自然疗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行,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灸法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备受重视。笔者通过对近10年来有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分别从器官-系统水平和细胞-分子水平两方面来探讨灸法的作用机理。现综述如下。

1 器官-系统水平

1.1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艾灸具有调节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递质和受体,从而起到调控中枢神经功能的功效。研究表明,艾灸不仅可以保护慢性应激大鼠的海马神经元,起到明显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功效[1],而且能够显著增加老年前期大鼠大脑皮质5-羟色胺及其代谢产物(5-HIAA)含量,延缓机体老化过程[2]。而艾灸增强胃运动主要是在中枢胆碱能神经、M-受体的参与下完成的[3]。此外,艾灸一方面能显著缓解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症状和体征[4],提高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神经生长因子的含量,改善周围神经病变[5];另一方面,还可以应用艾灸血清促进体外培养神经节的生长[6]。由于机体多器官、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控之下,艾灸的作用机理可能与通过调节多种神经因子、神经递质和受体,协调外界的刺激,改变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组织形态和功能,从而起到调整体内多器官和系统的作用有关。

1.2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艾灸具有调节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褪黑素和胰岛素等激素的功效。研究表明,艾灸可以提高卵巢摘除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7],阻止雄激素缺乏综合征大鼠血清总睾酮和血清游离睾酮含量的下降[8],并能显著降低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血浆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升高血清皮质醇含量[9]。艾灸还可恢复和促进大鼠褪黑素的分泌[10],参与免疫作用的高位调节。临床试验显示,对于阳痿患者,艾灸能提高睾酮和促卵泡激素含量[11],从而调整血清性激素水平,使性功能恢复正常。对于糖尿病患者,艾灸则可降低血糖,增强胰岛β细胞对糖负荷的反应能力,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12]。作为机体的重要调节工具,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起到共同调节生长、发育、生殖和代谢,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以上研究表明,艾灸对内分泌系统

调节的机理可能与直接调控内分泌细胞或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垂体-睾丸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等功能从而调整体内激素水平有关。

1.3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灸法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主要体现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方面。首先,灸法能够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杀伤活性[13-14],改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而且该作用对正常小鼠影响不大,对免疫低下小鼠则功效显著[15]。其次,艾灸不仅可以增强NK细胞的活性[16],也可提高T细胞总量,调整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Ts/Th的比例[16-18]。艾灸还能调节红细胞免疫,升高RBC-C3b,降低RBC-IC,促进免疫复合物的清除[19-20]。另一方面,艾灸可以调节体液免疫,对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产生影响。艾灸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不仅体现在降低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还体现在升高白细胞介素-12,降低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白细胞介素-6水平,调整Ⅰ型细胞因子和Ⅱ型细胞因子比例等方面[21-22]。对于白细胞介素-2,则可使之升高[23]或降低[21],这可能与不同的实验造模所引起的疾病病因、病理差异有关。由于细胞因子具备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调节免疫效应的功能,艾灸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能与此有关。艾灸还具有调节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功效。临床研究表明,对恶性肿瘤患者,艾灸组在提高免疫球蛋白方面优于穴位注射和西药组[24];对于宫颈癌放疗患者,艾灸能够显著抑制其体内IgG、IgM含量下降,IgA的下降幅度也小于对照组[25]。由于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的功能,可以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稳定内环境,并能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的细胞,因此在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艾灸的作用机理可能与调整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和红细胞的含量和功能,并通过调控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进而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关。

1.4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首先,艾灸具有改善人体微循环的作用。临床试验表明,艾灸可以改善患者甲皱微循环的血流速度、血流形态、血管管径等指标[26-28]。另外,艾灸不仅可以显著调整健康人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和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和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和全血高切相对粘度[29],还可显著升高老年人载脂蛋白A含量[30],对血清载脂蛋白产生影响。实验观察发现,艾灸不仅可以改善老年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31],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中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等指标[32],还能降低大鼠血液中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34],降低血浆总胆固醇[33],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的含量,而且这种调节作用与机体的年龄和异常状态密切相关,总体上呈一种先升后降的趋势[33]。循环系统作为体内的运输系统,可以输送氧和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对机体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艾灸通过调节血流变学和脂质代谢,起到改善循环和代谢功能的作用。由于心脏和血管运动同时又受到神经系统支配,并受体液调节的影响,艾灸的作用机理可能与三者的共同调控有关。

1.5 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对于呼吸系统,艾灸可以显著提高健康人的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降低最大呼气中段流量、V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等指标[35];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灸法组较西药组对于改善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36]。因此,艾灸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增加肺容量,从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有关。

对于消化系统,艾灸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大鼠胃黏膜血流量[37-38],提高血清胃泌素,降低生长抑素[37],提高胃黏膜前列腺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α含量,从而达到促进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的目的[38],还可以抑制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化生长因子β1,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达到防治肠纤维化的作用[39]。因此,艾灸调控消化系统的机理可能与其直接或间接提高胃肠道血液循环、调节细胞分泌和增殖以达到改善胃肠等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有关。

艾灸还可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和骨痂形成[40],显著提升骨质疏松大鼠血液中碱性磷酸酶含量和降低尿中脱氧吡啶啉含量[41],提高骨质疏松大鼠骨折后骨钙素和血清雌二醇的水平,促进骨折愈合[7]。以上研究表明,艾灸对骨骼系统的作用机理一方面可能与促进骨形成,另一方面抑制骨吸收的双重作用有关。该作用对于机体骨代谢而言是一种良性的调整,具有防治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的功效。

2 细胞-分子水平

艾灸具有调控多种蛋白和基因表达、延缓细胞凋亡的功能。一方面,艾灸可以降低机体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42]、白细胞介素-8 mRNA和细胞粘附分子-1 mRNA表达[43],从而达到阻抑大鼠肺纤维化和促进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组织愈合的作用。另一方面,艾灸还可以调控细胞凋亡过程。艾灸不仅能明显降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大鼠γ-谷氨酰转移酶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在血中的活性,也可显著抑制相关凋亡基因C-myc、N-ras、突变型p53的蛋白表达,抑制相关细胞周期调控基因cyclinD1、cdk4过度表达和p16的突变[44]。艾灸还可明显降低老年大鼠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蛋白表达和活性测定[45],增强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减弱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从而提高两者的比率[46]。对家兔骨关节炎模型,艾灸则可显著降低其软骨细胞凋亡率[47]。以上研究表明,艾灸一方面可以降低体内某些有害物质的mRNA表达,另一方面能调控Caspase家族、Bcl-2家族和p53等功能,而这些物质在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由于凋亡是细胞在一定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调节生物体正常发育和生命活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机制,灸法通过调控体内多种蛋白和基因,从而起到防止基因突变、延缓细胞凋亡和促进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恢复的作用。

3 展望

通过上述文献分析,笔者发现,对艾灸的现代研究在系统水平上主要集中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综合效应对机体的作用。艾灸对机体循环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影响也有相关报道。在分子水平上,艾灸则通过调控体内多种蛋白和基因的表达,起到防止基因突变、延缓细胞凋亡和促进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恢复的作用。临床上,艾灸对各种疼痛的缓解、癌症、糖尿病、骨关节炎、药物或酒精依赖、妇科疾病等都有一定的疗效,而这些疾病的产生也常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艾灸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可能与其同时作用于多个系统和水平,引发人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基因等协同对疾病或外界刺激产生积极反应有关,这与传统中医的整体观极为相似。

但有关艾灸的现代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研究仍缺乏系统性,很少见到针对某一种疾病从器官-系统水平到细胞-分子水平的全面探讨;在临床观察中忽略艾灸的取穴、艾料用量和疗程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疗效评价时常割裂整个诊疗过程,仅关注于某阶段、某项指标等局部变化,忽略对患者产生的包括生活方式、健康观念和预后信心等多方面益处,难以体现传统中医的优势。

笔者认为,今后艾灸对机体影响的相关研究应该更加系统化,以便构建较为完善的现论体系。由于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常常是在多因素协同作用下完成的,因此,在今后艾灸机理的研究中应该尽可能考虑器官-系统水平和细胞-分子水平的综合作用,从更多层面上对艾灸的机理做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分析。此外,还应对艾灸部位、艾料用量和疗程等影响因素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或许可以得出与药物作用靶器官、累积效应等相似的研究结果,甚至构建出一个类似于药代动力学的“灸效动力学”新学科。在疗效评价时,应将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发挥针灸疗法对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综合调节优势。这不仅有助于完善针灸的疗效评价,也符合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转变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灸法研究达到与国际研究方向一致的目的,并通过充分挖掘灸法治疗疾病的实验依据和现代临床意义,形成独特的、较为完整的现论体系。

总之,艾灸对机体的作用机理表现为宏观上调控多器官、系统的功能,微观上调节细胞凋亡,同时受到腧穴特异性、艾灸量效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机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要求在实验设计时应将局部和整体指标、生理和心理作用、短期和长期研究相结合,并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才能得出更全面、合理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Xiao-Hong Li, Cui Han, Lu-Fen Zhang, et al. Effect of moxibustion at point Dazhui on expression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chronic stress rats[J].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04,8(1):194-196.

[2] 钟 兰,蓝 群,陈晓莉,等.电热隔药贴灸对老年前期大鼠大脑皮质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4):275-278.

[3] 孙世晓,王新梅,张江红.艾灸猫“足三里”穴增强胃运动的中枢作用机理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4):53.

[4] 曹春生,陈丽华,沈瑞清,等.“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06,12(12):1318-1319.

[5] 尹海燕,王 静,胥林波,等.艾灸治疗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周围神经保护机制[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41-44.

[6] 孙双历,汪 洋,宋秀娟,等.艾灸血清对背根神经节神经突起影响的体外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7):19-22.

[7] 吴明霞,刘献祥,吴炳煌,等.艾灸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5(6):46-47.

[8] 白如鑫,李 沛.温和灸对中老年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大鼠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2007,32(4):229-233,236.

[9] 刘旭光,黄迪君,郝 亮,等.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2):137-139.

[10] 唐照亮,宋小鸽,李 俊,等.艾灸抗炎免疫作用中松果腺褪黑素高位调节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7):429-431.

[11] 刘存志.熏灸神阙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9):594-596.

[12] 王 海,王 韬.艾灸大椎神阙对糖尿病病人胰岛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9,19(5):305-306.

[13] 杨志新,张晓峰,赵英侠,等.艾灸增强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2,20(1):94-95.

[14] 杨志新,张晓峰,赵粹英.艾灸对小鼠淋巴瘤的治疗及对免疫功能的增强效应[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0):635-636.

[15] 朱文莲,刘仁权.艾灸大椎穴对免疫低下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89-90.

[16] 袁 民,傅莉萍,陈雪华,等.艾灸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3,28(2):115-118,150.

[17] 鞠琰莉,王 黎,刘金芝,等.电针、艾灸、埋线对痛经大鼠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9):43-45.

[18] 伦 新,荣 莉.足三里、关元穴隔姜灸对老年人SOD、T细胞亚群的影响[J].新中医,2000,32(4):24.

[19] 宋小鸽,唐照亮,侯正明,等.艾灸对实验性炎症大鼠抗炎作用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12):31.

[20] 马德香,王晓燕.隔药饼灸延缓衰老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0):1433-1434.

[21] 李丽萍,华金双,孙忠人,等.艾灸百会和太冲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6,24(9):1757-1759.

[22] 李 戎,李文军,蔡永宁,等.艾灸“肺俞”“膏肓”对BLMA5诱导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4):354-355.

[23] 李 戎,周蜜娟,李翠霞,等.艾灸“肺俞”、“膏肓”对博莱霉素A5诱导肺纤维化大鼠Ⅰ/Ⅱ型细胞因子平衡调节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5,30(3):164-166.

[24] 范 钰,杨兆民,方 铭,等.不同针灸方法防治恶性肿瘤化疗毒副反应临床比较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5):259-261.

[25] 喻志冲,徐兰风,詹 臻,等.艾灸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6):15-16.

[26] 李爱华,万志杰.艾灸百会穴对中风偏瘫病人甲皱微循环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01,31(2):27.

[27] 张周良,李 斌,马 巍.艾灸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的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1):132-133.

[28] 张 蕊,王玲玲,吴中朝.艾灸对33例正常老年人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中医研究,2008,21(1):50-51.

[29] 张周良,李 斌,刘树林,等.艾灸对血液流变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14(4):554-555.

[30] 吴中朝,王玲玲,刘跃光,等.艾灸对老年人血液载脂蛋白研究[J].中国针灸,1998,18(5):261.

[31] 黄 诚,陈汉平,赵粹英,等.艾灸对老年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5,14(3):130.

[32] 冯起国,裴景春,马铁明,等.艾灸内关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48-50.

[33] 解秸萍,李晓泓,张露芬,等.“逆灸”调节大鼠更年期血脂、体重的效应规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67-70.

[34] 翟景慧,李晓泓,张露芬,等.“逆针”与“逆灸”对去卵巢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5,30(2):80-82.

[35] 李 健,季宝琴,赵宁侠,等.艾灸肺腧穴对健康人肺功能影响的研究[J].陕西中医,2002,23(4):346-347.

[36] 陈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气至而有效[J].中国针灸,2008,28(1):44-46.

[37] 江庆淇,许文波,杨丹红.艾灸对大鼠胃黏膜血流量的影响及与胃肠激素的关系[J].现代康复,2000,4(12):40-41.

[38] 易受乡,彭 艳,常小荣,等.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增殖修复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21-24.

[39] 刘慧荣,谭琳蓥,崔云华,等.艾灸大鼠天枢、气海穴对结肠成纤维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调控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9):9878-9881.

[40] 梁贵生,杨秩胜,胥英伟,等.针刺、艾灸治疗胫腓骨骨折延迟愈合临床体会[J].中医药学报,2000,28(2):59.

[41] 李 晶,王 艳,李 平.针灸对去势大鼠骨代谢影响的生化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8,25(1):26-28.

[42] 李 戎,李文军,蔡永宁,等.艾灸“肺俞”、“膏肓”影响BLMA5诱导肺纤维化大鼠TGF-β1表达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11):790-792.

[43] 施 征,张 卫,吴焕淦,等.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IL-8、ICAM-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4,22(6):1011-1014.

[44] 郭子衣,荣海波,刁灿阳,等.艾灸调控大鼠HCC癌前病变的细胞凋亡机制[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9):42-45.

[45] 杜艳军,宋 杰,孙国杰,等.艾灸对老年大鼠Caspase-3蛋白在凋亡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7):3-4.

[46] 杜艳军,孙国杰,康玉屏.艾灸对老年大鼠线粒体释放蛋白Bcl-2、Bax在凋亡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6,24(9):1679-1680.

艾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3

抑郁症在中医学中被称为“情志疾病”,它一般由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患有其他疾病引起,抑郁症病人心上总有解不开的结,经常为过去而后悔,为现在而着急,为未来而担忧。有情绪方面和体征方面的两种表现。在情绪上,表现为情绪低沉、情感活动低落、兴趣减少,自我感觉内心痛苦、悲观、绝望,感到生活是负担,不值得留恋;常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病人感到心情沉重,生活没意思,高兴不起来,郁郁寡欢,度日如年,痛苦难熬,不能自拔。有些病人还会出现焦虑、易激动、紧张不安。在体征上,则有身体反应迟钝、失眠、体重减少、主动性下降、生活无兴趣,早醒,纳差,食欲不振,减退的表现,一般没有幻觉妄想,不同于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中医把这种情况解释为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治疗上以疏肝解郁,宽胸理气,安神定志为主,常用中药、针灸、推拿及隋志心理的治疗方法。

灸的治疗作用

在传统中医领域中,有一种医生或者家庭成员,乃至患者自己也能自行操作,以辅助治病的方法――艾灸疗法,它能温经通络,辟秽祛湿,疏肝理气,活血通经。俗话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艾,别称家艾、艾蒿,菊科,它的叶子艾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存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等地,更有不少地方户户种植,家家收藏艾叶。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草的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里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虽然在灸治过程中艾叶进行了燃烧,但药性尤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起到扶正驱邪、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对位于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杀灭,从而起到治疗皮部病变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灸法能对机体各系统起综合调理的作用,调整机体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血液中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免疫力,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主要是通过影响免疫系统、血液、循环消化、神经系统来发挥作用。灸法不但能治病,而且有防病保健和延年益寿的功效,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等穴可起保健作用。

艾灸的药性和热性只有通过经络腧穴,共同发挥综合效应,才能起到全身治疗作用。因此,艾灸保健作用的产生是与强壮穴结合的结果。比如,艾灸关元穴有回阳救逆的作用,艾灸百会穴有升阳举陷的作用,艾灸阿是穴可起到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的作用。

易艾灸盒的使用

取一个简易防火全反射式艾灸盒,五面安装防火隔热锡箔纤维隔热层,全面反射艾灸红外光谱,集中功能于底面,达到小艾灸大反应。防火隔热层能防止艾火灼坏外层木板层,延长艾灸盒的使用寿命。防尘铜网能使艾火燃烧得均匀透热,同时防止艾灸灰尘或残物下落灼伤皮肤。铜曲簧片弹力用于灵活固定艾条,能方便上下移动,不易烧坏,也易维护。

在以下介绍的相关穴位上滴几滴艾油进行艾灸,每天一次,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体表的艾灸药效都能达到内脏及与其相关的神经中枢感应区。灸的取穴方法

第一组穴位: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肾俞、膈俞、大椎与百会。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选用五脏俞会艾灸能达到静心安神、补肾健脾、平肝疏气的作用,使五脏气机调和,脏腑功能逐渐趋于正常。大椎统阳经,百会汇百脉,能调节神志方面的疾病,从内脏各有所属而强化意志调节能力,达到“实五脏而解抑郁”的目的。

第二组穴位:百会、安眠、内关、劳宫、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艾灸百会可令脑安神,灸内关则心安神,灸足三里则胃强,另外肝脾肾三经交汇于三阴交,灸三阴交穴可以调三脏,涌泉穴则可以引神下行,继而使心神安宁。

第三组穴位:神阙、气海,灸这两个穴位可以理气活血,意守丹田,守神定志。,

第四组穴位:百会、肝俞、三阴交。这三个穴位都是治疗神志病的要穴,根据辨证分型,随证配穴,共同起到疏肝理气、健脑安神、协调脏腑、调和气血作用,气血和顺,脑髓生化有源。那么全身的机能得到改善,进而加速大脑生理功能的恢复。

第五组穴位:四神聪、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这组穴位可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起到综合作用,疏肝理气,解郁除烦安神的功效。

艾灸疗法不仅可以对机体产生长久刺激,延长安神效应,使组织器官的活动能力改善,同时可以向大脑持续不断地反馈刺激信息,形成一种温和柔和、暖心持久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有助于从身心两方面同时治疗。而且,艾灸法可以使患者自行参与其中,获得改善腑脏功能后,在艾灸过程中逐步提高患者的自我治疗信心,最终纠正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失调等抑郁病的根本病因。

艾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4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熏药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对照组33例,观察组利用中药经熏蒸汽自控治疗仪对下腹部进行局部皮肤熏蒸配合艾灸法治疗、对照组服消炎痛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76%,两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中药熏蒸;艾灸;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是指月经期在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时发生的下腹疼痛、坠胀等不适感。其发病有上升趋势,痛甚影响工作、学习。笔者采用中药熏蒸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55例,并与服消炎痛片治疗的33例进行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将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8例均为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到我院门诊未婚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5例,年龄16-26岁,平均19.2岁;病程2月-6年,平均3.92年;对照组33例,年龄16-26岁,平均19.2岁,病程3月-6年,平均3.8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是指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较重以致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而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1]。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采用红花、艾草、宽筋藤等中草药加水煎成200ML,经上海三洲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进行下腹部局部皮肤熏蒸20分钟,每日两次;利用苏州市传统灸具厂生产的灸盒,六孔灸盒一个,长30cm,宽15.5cm,高10cm,一孔灸盒六个,长宽高均为7cm。于经前约3天开始使用,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下腹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穴,注意遮挡病人,保护其隐私,冬天做好保暖,将艾条点燃后火朝下放进灸盒内,六孔灸盒中灸下腹部(神阙、中极、关元穴为主),一孔灸盒灸两侧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穴,一灸盒可用绷带固定在施灸部位。通过通风孔,随时观察燃烧情况,上下移动艾条高度调节灸盒内的温度,施灸时间:每次30分钟,每日两次 ,以不烫伤、皮肤发红和病人可耐受为度。连续4天,3个周期,灸治完毕后,打开活动顶盖倾倒灰渣。每次治疗均为中药熏蒸后进行艾灸治疗;治疗时请注意遮挡病人及保暖。

2.2 对照组于经前3 d或经期疼痛时口服消炎痛片,每次25mg, ,3次/d,连服4天,3个周期。两组均随访3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疗效观察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疼痛消失,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见改善。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U=2.5841,P=0.009762。

治疗结果 经3个周期治疗的观察疗效,结果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无痛苦,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有5例出现恶心、欲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4 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根据我国29个省市调查结果(1980),痛经发病率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30•06%。19岁未婚女性调查中,痛经占72•4%。75%原发性痛经发生在初潮后的一年内[3]。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是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中医认为痛经病人素多抑郁,经期或月经前后伤于情志,肝气郁结,气滞则血行不畅;或由于受寒饮冷、冲任不调、寒凝气血,其变化在气血,病位在胞宫冲任。胞宫血流受阻,不通则痛。 “神厥”穴,属任脉,具有蕴经脉气血的作用[4],关元穴是任脉与三阴经交会穴,可壮阳气,培补肝肾;中极穴同具补肾益阳之效,关元、中极穴可通过其温阳散寒、暖下焦、益精气之功作用于俞穴,达到补肾阳、调养冲任、温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5]。中药熏蒸首先能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有效成分,艾灸下腹部有进一步促进药物的吸收,达到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再配以艾灸足三里、三阴交补脾肾,温养充任,调补气血之功,达到调和气血目的[6]。使用灸盒灸从侧面孔可观察艾条的燃烧情况及时去除艾条灰烬保持燃烧效果;还可随时调整艾条与皮肤的距离控制温度;灸盒的特殊构造使艾条熏烤的热力足,更能发挥艾条的功效,使胞宫气血充足,胞脉得养,冲任调和则痛止。此方法简便、安全,实用,费用适合,无副作用,患者依从性高。

参考文献

[1] 累贞武,陈子江.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5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3] 顾美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82.

[4] 候六风.中药敷脐治疗痛经36例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1995,14(4):29.

[5] 陈睿.TDP照射治疗痛经[J].中国针灸,2002,22 (2):109

[6] 武翠萍.艾灸关元穴治疗痛经1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9(12):18

作者单位:530001 广西民族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艾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5

3种基本方法

艾灸疗法,是利用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有3种。

温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选穴施针,得气后留针,将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直至燃尽,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机体,达到温经散寒等目的。

间接灸

施灸时,在皮肤与艾炷之间加上生姜、蒜片、食盐、附子等物隔离,可以增强功效和减少刺激。生姜、附子可加强其温阳补益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鼓饼隔物灸则多用于散泻毒邪。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此法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用。随着工艺的改进,现在有一种随身炙的温灸器,它施灸面宽,时间充足,还能调温,可在衣被内自灸穴位,具有方便、安全、高效、环保之优点。

3大适应证

艾灸的适应范围非常广泛,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但与中医药其他疗法一样,也讲究对证。通常,艾灸有3大适应证――

胃脾除湿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相当于五指的宽度)处。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如果体内湿气很重,肠胃不适,可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施灸2~3周。养生保健可每周1~2次。

头晕头痛、精神不振 可于临睡前用温热水泡脚10分钟,擦干后上床仰卧,由他人将清艾条点燃,对准足底涌泉穴施行温和灸,双足每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1次,7日为1疗程。

补肾固元 用艾条灸关元穴5~10分钟,或用艾罐灸30~40分钟。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本人4横指)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姿势,将手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指下缘处取穴。长期施灸有理气和血、补肾固元之功效,能治疗湿热滞下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及妇科疾病。隔日1次,连续施灸1个月。

艾灸时,一次持续的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如果时间有限,可以单灸足三里穴,也有很好的健身作用。长期坚持艾灸,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其效果甚至可以和服用膏方媲美。

另外,也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相应的穴位。比如,呼吸系统疾病可以选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心血管系统疾病可以选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消化系统疾病可以灸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可以艾灸肾俞、足三里、关元、三阴交。

温馨提示:

1.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2.艾灸后,不要立即冷水洗手或洗澡。

3.要循序渐进,初次施灸要注意掌握好刺激强度,先轻后重。

4.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晕灸症状者,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温和灸足三里10分钟左右。

5.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不可喝冷水或冰水)。

6.空腹及饭后1小时内不宜艾灸。

7.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

艾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6

[关键词] 艾灸;剖宫产;腹胀;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5.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a)-0168-03

产妇行剖宫产术后,常因物的抑制以及手术操作对腹腔脏器的影响,导致胃肠道功能减弱,易造成腹胀等不良后果[1]。据研究表明[2],腹腔手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常需24~64 h。临床上往往要求患者排气后再进食,因此,采用一定措施促进剖宫产产妇术后尽早排气显得十分关键。笔者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后发现,我国传统中医疗法艾灸应用于剖宫产术后腹胀方面有多篇文献报道,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制订出一套艾灸护理方案。本研究旨在探究艾灸治疗剖宫产术后腹胀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妇产科2012年3月~2013年2月行剖宫产术的160例初产妇,设为对照组,年龄20~41岁,平均(23.8±3.2)岁;选取本院妇产科2013年3月~2014年2月行剖宫产术的176例初产妇,设为研究组,年龄22~42岁,平均(24.1±3.8)岁。纳入标准:患者不存在心、肝、肺等其他重大脏器疾病;精神正常;了解本研究内容、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的性别、年龄、经济基础、文化层次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妇产科护理及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预防感染、促宫缩治疗、健康宣教、饮食护理、疼痛护理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艾灸治疗及护理,具体操作步骤为:①选取中脘、双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治疗,灸法为温和灸;②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先反复测试距离,直到产妇感到局部温热且不灼热,即固定不动(通常距离皮肤2~3 cm即可);③每次艾灸5~7 min为宜,至皮肤出现红晕即停止,每日坚持2次。行艾灸治疗48 h后,分别评估两组产妇的临床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腹胀程度:无腹胀,未觉胃脘及腹部有不适感;轻微腹胀,产妇自述胃脘及腹部有轻微胀气,但无切口胀痛感;严重胀腹,持续胀气48 h以上,产妇自述腹胀严重,有恶心、切口胀痛等感受,并见腹部明显隆起,叩诊呈鼓音。②艾灸治疗后产妇在24 h内排气即为治愈;艾灸治疗后产妇在24~48 h内排气即为显效;艾灸治疗后产妇在48~72 h内排气即为有效;艾灸治疗后产妇在72 h后未排气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③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腹胀程度的比较

研究组术后腹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腹胀程度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的比较

研究组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的比较(h,x±s)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为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是解决难产和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挽救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有效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孕产妇也有权选择更有效、更安全的分娩方式。据调查显示[4],近年来,剖宫产率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剖宫产在手术过程中会触及胃肠道,进而引起肠蠕动减弱,引起腹胀、腹痛等不良症状;再加上剖宫产后切口疼痛,会引起机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多,这也会减弱肠蠕动,进而加重腹胀[5]。腹胀是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产妇自身的关注,因为其不仅会影响产妇术后正常进食,更会导致腹内压升高而影响局部切口愈合。若腹胀得不到及时干预,在无形之中会增加产妇生理上的痛苦,更刺激产后抑郁症的出现,这些不良因素应当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干预[6]。腹胀是剖宫产产妇常见的护理风险问题,而探究一种安全、有效、合理的干预措施显得极为关键。有文献指出[7],中西医结合手段应用于妇产科调理取得较为可观的临床效益,而应用祖国医学理念践行护理操作,对改善病情同样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中以艾灸疗法作为中医护理方案的经典成果,在剖宫产术后应用方面已有多篇文献报道。艾灸,顾名思义,是指通过点燃用纯净的艾绒制成的艾条,在局部穴位上熏灼,以刺激人体穴位,可以起到行气消胀、温通经络、调节脾胃运化功能,具有调整人体紊乱生理生化功能的疗效,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措施[8]。笔者通过收集本院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旨在进一步了解常规护理方案与艾灸护理在干预术后腹胀方面的效果差异性,故设计前瞻性对照研究,以得出更具说服力的临床数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腹胀程度轻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剖宫产术后腹胀患者开展艾灸治疗,能有效提高肠蠕动活力,进而缩短排气时间,利于早期进食,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桂琼,郑定容.中药加针灸治疗剖宫产术后早排气的效果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7(10):148-149.

[2] 马袁玲.艾灸治疗腹部术后腹胀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3,11(6):1541-1542.

[3] 应征,邹学敏.结直肠癌术后腹胀病人热敏灸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10B):2738―2739.

[4] 李秀娟,孙艳华,张娱,等.灸神阙穴预防骨折卧床患者便秘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0,5(19):79.

[5] 龚建明.针药结合治疗功能性便秘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41(12):33-34.

[6] 金巍红,武百强.艾灸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6A):66-67.

[7] 李春会,李惠玲,邹叶芳.穴位按摩联合艾灸在预防脊柱术后腹胀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1):3673-3674.

[8] 马立嵩.艾灸神阙、关元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腹胀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5A):106.

[9] 张红雨,韩伟锋,鸟.中药贴脐联合艾灸治疗鼓胀病腹胀45例[J].中医研究,2013,26(12):66-68.

[10] 张春英,姚丽安.穴位按摩联合艾灸防治子宫切除术后腹胀的效果[J].上海护理,2013,13(6):38-40.

[11] 俞慧仙,张莹,应学,等.艾灸联合拔罐预防腹部术后腹胀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3):292-293.

艾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7

[关键词] 神阙;艾灸;ICU;肠内营养;腹泻

[中图分类号] R2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2-96-03

ICU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完整性,促进机体恢复,在维持肠道免疫功能中亦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危重患者胃肠功能常受到影响,EN容易并发腹泻。腹泻是EN最常见的并发症。在美国,其发生率较高(2%~63%)[1]。在我国,EN 产生腹泻的比例也非常高,有调查显示,重症监护病房(ICU)EN 腹泻发生率为42.34%~51.00%[2-3],这既加重患者病情、延长病程,又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为探索能有效减少肠内营养并发腹泻的防治措施,2012~2013年我科使用艾灸神阙穴防治肠内营养并发的腹泻,获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120例患者纳入观察,全部选自2012年3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ICU患者,按其住院登记号单双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56~87岁,平均68.7岁;脑外伤63例,脑出血20例,脑梗死12例,重症肺炎24例,重症肌无力1例,APACHEⅡ评分为16~26分,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危重程度(APACHEⅡ评分)、性别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肠内营养并发腹泻诊断标准

根据潘国宗《现代胃肠学》的标准确立腹泻诊断:由于某种原因使肠蠕动过快,肠黏膜分泌与吸收功能异常,导致大便次数>3次/d,粪便量>200g/d,水分超过粪便总量的85%即为腹泻[4]。

1.3 方法

采用百普力(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H20010285) 作为肠内营养液,所有病例均在入住ICU 24~48h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20~25kcal/(kg・d)]。所有患者均通过鼻胃管管饲,采用持续输注的鼻饲方案进行肠内营养:通过输液器与喂养管连接,用动力泵控制营养液输注速度。遵循从小剂量,低流速开始,持续滴入,逐渐增加至患者能适应的原则。开始速度为每小时20~40mL,每天500mL,以后逐渐增加至每小时80~100mL,每天1000~1500mL,达到目标热卡,均使用加温器保持营养液温度为37~41℃。两组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注意纠正低蛋白血症。试验组患者在开始肠内营养第1天,即开始予艾条温和灸神阙穴,距离皮肤约2~3cm,以局部潮红为度,避免烧烫伤,每日 2 次,每次 15min。于干预治疗后第7天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腹泻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在肠内营养治疗第7天时观察患者的腹泻发生率,发现试验组患者发生腹泻10例,对照组发生腹泻22例,两组腹泻发生率分别为16.7%、36.7%,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神阙位于腹部,属任脉,其功效有:(1)回阳救逆;(2)理肠止泻;(3)制约膀胱;(4)温经通络;(5)调和气血。其中,止泻是神阙穴的主要作用之一[5]。其用于腹泻的治疗早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铜人》载“神阙治泄利不止,小儿利不绝,腹大绕脐痛,水肠鼓胀肠鸣,状如流水声,久冷伤惫。”《针灸资生经》病案有“予久患溏利,一夕灸神阙三七壮,则次日不如厕,连数夕灸,则数日不如厕。”《针灸大成》亦云“神阙治腹中虚冷,伤败脏腑,泄利不止,肠鸣状如流水声。”现今神阙穴艾灸用于治疗腹泻的报道亦较多,比如神阙灸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7]、治疗艾滋病并发的腹泻等[8],效果显著。薛立文[9]用小鼠进行动物实验,在艾灸神阙穴后测量小鼠的小肠长度,研究表明艾灸神阙穴对小鼠小肠推进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成泽东等[10]观察温灸神阙穴对慢性疲劳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神阙灸可增加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两种厌氧菌的菌群数量及肠杆菌肠球菌两种需氧菌的菌群数量,说明神阙灸可改善大鼠腹泻症状,调整由慢性疲劳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且神阙穴对肠道功能的调节作用为双重功效,还可防止便秘的发生[11],缓解长期卧床后引起的腹胀[12],有效避免了西药止泻剂治疗腹泻过度时便秘、腹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神阙因其在人身上下、左右的中部,乃“居中立极”,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总枢,能分清浊而别阴阳,激发脏腑经脉气血的生成与运行。ICU危重患者由于不能正常进食,饮食失调,常致脾胃亏虚,运化功能失常,久病卧床,又易气血阻滞经络,灸神阙穴主要通过艾的温通作用与火的阳热属性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理脾气,从而达到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使人体各种机能趋于平衡,达到康体愈病的目的。

我科在危重患者使用肠内营养开始第1天即采用艾灸神阙穴,观察发现,可有效减少EN患者腹泻的发生,腹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效果显著,且神阙穴体表标志明显,易于定位,艾灸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蔡威.临床营养基础[M].第3 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2-243.

[2] 李秀川.肠内营养腹泻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J].临床护理杂志,2008,7(4):5-7.

[3] 彭雅琴,陈英,吕莲.ICU 患者肠内营养腹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3):396-397.

[4] 潘国宗,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55.

[5] 戴曦.浅探艾灸神阙穴对泄泻和肠蠕动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4):36-37.

[6] 崔明辰,李成宏.神网穴隔药灸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3):194-196.

[7] 王松梅,李兴国,张立群,等.神阙隔药灸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2):97-99.

[8] 王金定,黄国恩,翟靖崎,等.艾条灸治疗艾滋病腹泻症50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22):14.

[9] 薛立文.艾灸小鼠“神阙”穴对小肠推进功能影响的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4):1258-1259.

[10] 成泽东,陈以国,张涛.温和灸神网穴对慢性疲劳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3,3(1):56-58.

[11] 孙秋英,孙建刚.整体护理联合神阙盐灸对COPD机械通气患者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24(7):375-376.

[12] 陈凤仙.艾灸神阙对长期卧床后腹胀的疗效探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1):168-169.

艾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8

翁嘉颖,重庆医科大学教授,兼任国际医学交流大学针灸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德国巴德歌根矫形外科康复治疗中心教授、主任医师,曾在美国、德国等针灸医学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近年来,中医针灸养生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

灸疗是用艾绒或其他药料点燃后,在体表一定部位进行烧灼、烘烤、薰熨,或用鲜品捣敷,借助艾火或药物的作用使施灸部位发热、充血甚至起疱,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灸疗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黄帝内经》记载:“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由于灸法适应证广,疗效迅速,还有安全可靠易学易用等优势,特别适合于家庭治疗和保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采用这种方法养生保健。

神奇灸疗好处多多

由于针灸这个词语,很多人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艾灸在中国古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且适应范围十分广泛。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淤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较好疗效。

温通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及营养物质的运输,若病邪侵及经络导致其闭阻不通则会引发疾病。灸疗通过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扶阳固脱 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灸疗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如脱肛、阴挺(子宫脱垂)、久泄等病,可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现代研究还证实,艾灸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艾灸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常用3种灸疗方法

灸疗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灸法适合不同的病症,经常用到的主要有下面3种——

直接灸 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编者注:这种治法,宜在医院进行,不可自己贸然用之,以防感染难愈);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一般虚寒性疾患,可用此法。

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即悬在腧穴之上进行施灸的方法。常见的有隔姜灸,取约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再将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换新的艾炷反复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与隔姜灸疗法大同小异的尚有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隔盐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隔附子饼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在家灸疗注意

灸疗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因此喜欢这种保健方法,并选择自己在家中进行家庭灸疗。但是,灸疗毕竟是一项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保健治疗方法,自己在家中操作要做到以下8点——

1.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专心,手眼协调,以免发生烫伤。灸疗养生,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穴位的准确性:要根据处方找准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同时要注意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男人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

3.保暖和防暑: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冬季注意保暖,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4.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此时,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5.施灸顺序和时间: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施灸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并且不要在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经期施灸。

6.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后多。一旦晕灸(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出汗等,甚至发生晕倒),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7.施灸温度: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上一篇:生物学教学论范文 下一篇:管理会计的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