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范文

时间:2023-03-15 05:49:13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范文第1篇

灸法

艾灸取穴 湿疹部位、足三里穴、涌泉穴、合谷穴。

快速定位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4横指,胫骨偏外侧1横指处;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1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见图1~3。

操作 湿疹部位、合谷穴用温和灸,每次每处灸15~20 min,1次/d。足三里、涌泉两穴用艾灸罐灸,40 min/次,1次/d。

治疗原理 艾灸能补充人体的纯阳之气,这种纯阳之气是湿邪的克星。灸湿疹部位能直达病灶,驱邪外出;灸足三里穴具有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的作用;灸涌泉穴有明显的补肾阳作用,肾阳充足则气化作用正常,水液从膀胱排㈩,不会羁留于人体转化成湿邪;灸合谷穴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的作用。

辅助疗法

放血疗法 艾灸配合放血疗法,治疗效果会更明显。上肢的湿疹可以选择曲泽穴(图4)放血加艾灸治疗,下肢的湿疹可以选择血海穴(图5)放血治疗,应用一次性放血针放血。

注:曲泽穴位于人体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血海穴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甘肃村医中医小技术

便秘

肉桂、丁香各等分,共研粉加醋拌匀贴肚脐或服苁蓉通便液治老年便秘。气虚者六君九或香砂六君九。肾虚肠燥:济川煎。菊粉即洋姜粉2~4小勺冲水喝,1次/d。吃韭菜包子饺子。按摩大肠经、肺经。

牙齿松动外治

五倍子、干地龙各15g,研粉备用。先把生姜切片擦松动的牙龈,再取少量药粉敷上。5d冉止咬硬物。每次叩齿36下,4次/d。每次按摩上下牙龈各9下至微微能吸出血吐掉,2次/d。

骨折后长骨头方

乳香、没药、血竭、自然铜各50g,木通、杜仲、羌活、生川乌、生草乌各30 g,瓜蒌、透骨草、鸡血藤各20 g,红花100 g,共研粉。取2个月小鸡带毛炸肉酱,与黄酒及药粉拌匀外敷患处,每天换药。

滴虫性阴道炎

椿树根皮、蛇床子各25 g,蒲公英20 g,枳实12 g,水煎去渣,坐浴,每次30 min。

老年性阴道炎

艾灸疗法范文第2篇

历史渊源

灸法起源于远古代时代人们对火的发现与使用。距今约2万年左右,“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于是人们开始使用火将动物烤熟而食,在烤食物过程中,有时火星会溅到身体上,溅到身体痛处后就会感觉疼痛明显减轻,于是人们就用火烤痛处的方法来解决痛苦。经人们不断总结和历代医家实践,最后认为“艾”是灸治疼痛的很好原材料,于是便有了今天的艾灸。

《本草备要》中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孟子·离娄》中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素问·异法方异论》中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而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艾灸疗法形成于秦汉时期,当时出现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大量著作;魏晋时期,灸法得到了大步发展;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艾灸专著为曹操之子曹翕所著,书名为《曹氏灸方》,但今已失;唐宋时期,是我国艾灸史上灸疗发展的重要时期,相关的艾灸著作也较多,如《骨蒸病灸方》、《皇帝明堂灸经》、《灸膏肓俞穴法》等一系列著作涌现;到了明清时期,灸法已经成熟,直接灸、间接灸(隔物灸)、灸器灸、雷火针、太乙神针等,均已出现,且有明确记载。

适用范围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化的艾灸治疗仪应该是传统艾灸材料与光电仪器的结合,在现代新型热源的作用下(如红外线、磁疗)充分发挥艾的药物效用,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的特点。

和其他中医疗法一样,艾灸也有其适应症,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便施灸。 艾灸最适合阳虚、气虚人群。总的原则是:阴、里、虚、寒证多灸;阳、表、热证少灸;凡属于慢性久病,阳气衰弱,风寒湿痹,麻木萎软,疮疡瘰疬久不收口,则非灸不为功。亦可用于回阳救逆、固脱,如腹泻、脉伏、指冷、昏厥、休克等。

艾灸适合治疗适合以下几类慢性病:

关节性疾病

包括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腰椎病、颈椎病等;办公室白领因空调过凉、久坐等导致的寒性、虚性的腰椎病、颈椎病等。

消化系统疾病

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另外就是辨证为虚寒型的腹泻、胃胀、胃痛,也可通过艾灸治疗。

杂病

例如一些常见的妇科、男科疾病,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还有一些属于虚寒型的症状,如小便清长、腰膝酸软、下腹坠胀等也属于艾灸的治疗范围。

顽固性疾病

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和一些通过中医的辨证,属于虚寒性的诊断不明、没有办法解释的功能性疾病。

家庭疗法

在家做艾灸时,先请中医辨证一下自己的体质,或者通过相应的诊断来施灸。

施灸距离

以皮肤感觉为准,艾条在刚点着的时候温度不高,这时可以稍微近一些,让艾条和皮肤保持1~2厘米的距离。

随着艾条燃烧的逐渐充分和温度的升高,距离就要稍微远一点,保持2~3厘米的距离。这样才能使效果达到最佳。

注意用火安全

防止烧伤皮肤,烧坏衣服、被褥等;另外,点燃的艾条要利用断氧断燃,切忌将艾条直接按灭。因为艾为易燃品,以防未熄灭的火星重新点燃艾条。

防止出现晕灸

施灸时,有的人会出现头晕、眼花、心慌、出汗、面色苍白、脉细手冷、血压下降等晕灸情况。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让其平卧于空气流通的地方,必要时可急灸足三里3~5壮。

保健操作

提高免疫功能

穴位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 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 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 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神阙穴操作方法

有些人喜欢在家艾灸神阙。因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淋病、脱症等。

自己在家操作时候,可以选择直接灸或者隔姜(或隔盐)灸。

盐要选用纯净干燥的或者炒过的食盐填平肚脐,用艾条灸之。姜则应选择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牙签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肚脐上。将艾柱放于姜片上点燃,稍感灼痛,即应更换艾柱。

一般可灸3~9壮,或者直接用点燃的艾条对准神阙穴隔姜灸。10~30分钟即可。

注意 第一、脐部有损伤、炎症及孕妇禁用;第二,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灸;第三,艾灸不可离脐部太近,否则易烫伤;第四、注意力宜集中,谨防点燃衣物;第五,如果起了水泡,不要弄破它,由其自行吸收。

缓解胃痛

穴位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方法 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 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

艾灸疗法范文第3篇

灸法

艾灸取穴 肾俞穴、命门穴、关元穴。

快速定位 肾俞穴,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处,腹中线上。见图1~3。

操作 双罐艾灸罐灸肾俞、命门两穴,30 min/次,2次/d。关元穴可用双眼艾灸盒或温和灸,每次艾灸时间≥30 min,3次/d。

治疗原理 本病主要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肾俞、命门、关元3穴合用具有升举阳气、培阳同本、调畅气机的作用,对内分泌功能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辅助疗法

点压足太阳膀胱经 在肝俞、肾俞、脾俞、三焦俞等穴位稍停片刻,再沿经络继续按揉,见图4。以上操作1~2次/d。

按摩督脉 由上而下推擦督脉5遍,再以督脉为中线,用手掌大鱼际分别向左右两旁推擦>10遍。以上操作1~2次/d。

饮食疗法 将绿豆、赤小豆、百合洗净,用适量清水浸泡半小时。然后放入锅中,用大火煮沸后,改以小火煮到豆熟。依个人喜好,加盐或糖调味皆可。绿豆与百合富含多种维生素,能有效地祛除黑色素。

小提示

做好以下几点对黄褐斑治疗大有帮助。

应去医院检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疾病痊愈了,黄褐斑也就消失了。

要增强营养,多吃蔬菜、水果。

做好防紫外线的措施,但应慎用各种化妆品。

注意调节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

保证充足的睡眠。

声明:本栏目刊登内容经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独家授权。

药物调脂三大误区

1.只有血脂高的人才需要药物调脂

有些人,如伴发冠心病、糖尿病或者有卒中史的患者,即使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也需要服用调脂药物进行控制。如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血脂控制的目标值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2.1 mmol/L以下,而非检验单上的正常值。

2.有高脂血症,仅靠药物治疗

目前公众对胆固醇高的不利影响已经逐渐有所认知,人们对自身胆固醇的重视度有所上升,但是现今有些人寄希望于仅仅使用调脂药物来控制血脂。要知道,调整饮食结构、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控制血脂异常的基石,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是不合理的。

3.监测到血脂达标后就停药

高脂血症或者合并冠心病等并发症的患者,血脂正常后不可立即停药,除少数人能够通过严格的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长期控制目标血脂,绝大部分人需要长期服用调脂药,一旦停药血脂可能会迅速回升。

艾灸疗法范文第4篇

灸法是以经络、脏腑理论为指导的。灸法是针灸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的治疗保健方法。

灸疗的种类

艾灸疗法常用的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以及其他灸法。其中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着肤灸)、间接灸(隔物灸)。直接灸包括:非化脓灸(无瘢痕灸)、发泡灸、化脓灸(瘢痕灸)。间接灸包括: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和隔药物饼灸(附子灸、胡椒灸)。艾条灸又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其他灸法包括:灯草灸和天灸。灸法种类较多,这是我们祖先和前人实践的总结。

灸疗的方法

根据灸疗种类的不同,有不同的灸法。

(1)艾炷灸:将艾绒做成大小的圆柱形艾团,称为艾炷。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为艾炷灸法。直接置于皮肤上的称直接灸(艾炷要小)。用药物将艾炷与皮肤隔开的称为间接灸(艾炷可大些j。

①直接灸:又称着肤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根据病情的需要和施灸的程度不同,可分为非化脓灸、发泡灸和化脓灸3种。

直接灸应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不宜随意自我进行,应防烫伤等事故发生。

②间接灸又叫隔物灸。指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位处皮肤隔开施灸,这样既可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又能借间隔物之药力和艾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现将几种常用的隔物灸介绍如下:

隔姜灸:用姜片作间隔物灸。生姜辛温无毒。能开发通散。调和营卫,散寒发表,祛痰下气。消水化食,调中畅胃,开宣肺气。用厚约2分许的生姜一片,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如受灸者感觉灼热不可耐受时,可用镊子将姜片向上提起。衬一些纸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或用镊子将姜片提举稍离皮肤,灼热感觉缓解后重新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对虚寒病证,如腹痛、泄泻、关节疼痛、痛经等均可采用此灸。

隔蒜灸:用蒜作间隔物灸。大蒜辛温,能去寒湿,破冷气,健脾开胃,消谷化食,消肿化结止痛。临床上以独头紫皮大蒜为佳。把独头紫皮蒜切成分许厚的薄片,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须灸5―7壮。大蒜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可将水泡以无菌操作刺破,涂以龙胆紫,适当贴敷保护,以防感染。这一灸法,目前临床上多用来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节,以及癌肿、流注、虫蛇咬伤等。

隔盐灸:用于在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操作时用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放上姜片的作用是避免食盐受热后引起烫伤。若受灸者脐部凸起,可用水调面粉,搓成条状围在脐周,再将食盐放人面罔内隔姜施灸。本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之效。

艾炷灸是古代最常用的灸法。

(2)艾条灸:指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的方法。根据艾条灸的操作方法,分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3种。

温和灸:将已点燃的艾条,用右手的拇、食、中三指夹住,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半寸至1寸处进行熏灸,固定于应灸之处。不要移动。一般每穴5分钟左右,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此法具有温通经脉、散寒祛邪的作用,适宜治疗一切虚寒症,为艾条灸之补法。

雀啄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的患处。类似小鸟啄食一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进行施灸。每次起落艾条与皮肤的距离约2-3厘米。时间一般为5-10分钟,以皮肤红晕为度。此法具有兴奋作用,适宜于小儿疾病及急症的应用,为艾条灸之泻法。

回旋灸:将艾条一端点燃,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1寸左右的距离,平行往复进行回旋施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于灼痛,时间为20-30分钟,适宜治疗风寒湿痹、神经麻痹和广泛性皮肤病等,为艾条灸之泻法。

艾灸疗法范文第5篇

【取 穴】

太溪,三阴交,曲泉,血海。

【操作方法】

使用艾条温和灸。点燃艾条,对准穴位,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远近视个体耐受而定,使皮肤有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选择回环灸或雀啄灸。火力要温和、缓慢而能持久,以达温阳之效,每穴灸10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疱,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

【适应范围】

本法适用于治疗肾精亏虚型高血压,其症状表现为:头昏耳鸣、视物模糊、听力减退、面色淡白、食欲低下、腰膝酸软无力,甚则周身浮肿、下肢尤甚、滑精、下降,老年人则夜尿频多,尿后余沥,舌质多淡白,脉虚弱。

【方法说明】

太溪为肾经经气所注之输土穴,肾脏原气所过和溜止足少阴经之原穴,为肾脉之根,先天元气之所发,能调节肾脏之元阴元阳,为回阳九针之一。功专“滋阴”,为滋阴之要穴,善治一切阴虚精亏之证。三阴交虽为脾经之穴,但为肝、脾、肾三经交会之处,健脾之中,又有补阳之力,益气升阳之中,又能滋补肝肾之阴,凡有关经血胎产和子宫精室各证及肝、脾、肾三经之证关于血分者,统能治之,有通气滞、疏下焦、调血室、固精官等作用,为生殖系统疾病常用穴之一。曲泉为足厥阴肝经经气所入之合水穴,功如闸门,能调节肝经之气血,而有疏肝理气,活血调经之功,凡肝郁血瘀所致诸疾,皆可治之。血海为脾经之腧穴,顾名思义,可知本穴为血之海,有导血归海之效,能扶脾统血,养血活血,清血分热,调理血室,为治疗血证之要穴,凡血证以及同血分有关的皮肤病、经脉病,本穴皆能治之。故而,本方具有补肾益精的治疗效果。

肾阳不足型艾灸疗法

【取 穴】

命门,神阙,关元,足三里。

【操作方法】

使用艾条温和灸。点燃艾条,对准穴位,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远近视个体耐受而定,使皮肤有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选择回环灸或雀啄灸。火力要温和、缓慢而能持久,以达温阳之效,每穴灸10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疱,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

【适应范围】

本法适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型高血压,其症状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如蝉,面色不华或面容黧黑,腰酸痛,腿痿软,甚则四肢不温,形寒畏冷,阳痿尿频,舌质淡嫩,脉象沉弱。

【方法说明】

命门具有补肾气,调节肾中阴阳的作用。神阙位于脐中,为真气之所系,生命之根蒂,重灸之从阴救阳,能温补元阳,回阳救逆,常用于治疗阳气虚衰或阳气暴脱所致各种脱证。关元为元气之所藏,三焦之气所出,肾问动气之所发,乃十二经脉之根,五脏六腑之本,呼吸之门,三焦之源,是全身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原始动力,生命之根本。故补之灸之能温肾壮阳,培元固本,大补元气,主治脏腑虚惫,诸虚百损,凡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脏腑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真阳欲脱之证,皆可治之。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合主逆气而泄,气血调和,血压下降。故而,本方具有温肾补阳的治疗效果。

阴阳两虚型艾灸疗法

方一:艾条温和灸

【取 穴】

至阳,脾俞,肾俞,三阴交,涌泉穴。

【操作方法】

使用艾条温和灸。点燃艾条,对准穴位,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远近视个体耐受而定,使皮肤有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选择回环灸或雀啄灸。火力要温和、缓慢而能持久,以达温阳之效,每穴灸10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疱,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

【适应范围】

本法适用于治疗阴阳两虚型高血压,其症状表现:头痛目空,眩晕耳鸣,精神萎靡,健忘少寐,气短心悸,腰膝酸软,行走轻浮,无力支撑,下肢浮肿,畏寒肢冷,夜尿频多,舌淡红或肿胖而边有齿印,脉沉细或弦细。

【方法说明】

至阳为督脉脉气之所发,阳气至极,“至阳赫赫”,因穴居上、中焦交界之处,背部阴阳交关之地,故上可从阳引阴,振奋胸中之阳气,助胸阳以消阴翳,治疗胸痹;下可调脾脏,祛湿退黄。脾俞为脾脏精气输注于背部之处,内应于脾,治中主守,功在于“升”和“运”,具有补脾温中、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化湿降逆之功。肾俞为肾之精气输注之处,性喜温,为人身至虚之地,功专补肾,为补肾之专穴,强身健体之要穴,既能补肾滋阴,填精益髓,强筋壮腰,明目聪耳,又能温补肾阳,补肾培元,涩精止带,化气行水。三阴交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交会之穴,寓藏着肝、脾、肾三脏之阴阳,既能补脾养血,又能补肾固精,滋阴柔肝。功专直补三阴,善守而不走,临床常与滋阴养血,补气助阳之腧穴配伍应用,以加强其功能。涌泉穴为肾经井穴、根穴、本部,也就是原气升发之地。灸涌泉穴既可补益肾气,调节阴阳平衡而固本,也可引实火下行,虚火亦引火归源。故而,本方具有阴阳气血双补的治疗效果。

方二:艾炷隔姜灸

【取 穴】

主穴:肾俞、关元、气海、百会、风池、三阴交。

配穴:①偏阴虚而心悸失眠者加神门;②咽干舌燥者,加太溪,③偏阳虚而下肢浮肿者,加阴陵泉;④便溏者,加足三里。

【操作方法】

采用艾炷隔姜灸法:每次选2~4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黄豆或半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适应范围】

本方适用于高血压阴阳两虚型。症见头晕目花,心悸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腿软,夜间多尿。若偏阴虚者,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少津,脉细弦数,若偏阳虚者,有畏寒肢冷,尿清便溏,下肢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方法说明】

本型为阴阳两虚之证。故取肾俞、关元、气海补益肾阴肾阳,三阴交补肾益阴,百会平肝熄风,安脑宁神,风池疏泄浮阳,安脑定痛,神门清心安神,太溪滋阴清火;阴陵泉利尿消肿,足三里能强壮脾胃功能,能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吸收。如此诸穴协用,以滋阴助阳,俾阴平阳秘,对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有很好的疗效。

痰浊上扰型艾灸疗法

【取 穴】

百会、风池、印堂、中脘、曲池、丰隆。

【操作方法】

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适应范围】

适用于痰浊上扰型高血压。主要症状表现为:头痛眩晕,头胀如蒙,胸脘痞满,呕恶痰涎,纳呆心悸,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弦滑。

【方法说明】本型由于中焦痰浊挟肝气上犯,清空受扰。因此取曲池,丰隆泻痰蠲湿以治其标,取中脘健胃运脾以治痰浊之本,百会、风池、印堂平肝熄风,疏泄浮阳,安脑定痛;足三里和胃降逆,内关以宽胸理膈。诸穴合用,以起平肝泄浊之效。这些穴位配合使用,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原发性高血压艾灸疗法

方一:艾灸涌泉穴

【取 穴】

涌泉穴。

【操作方法】

患者均采取平卧位,两侧同时进行,灸的距离一般在1~2厘米之间,按患者对热度敏感的成都而异。灸的时间一律为15分钟。每日灸1次,连灸1个星期。

【适应范围】

本法适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方法说明】

根据中医理论的研究,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以肝阳上亢及肝肾阴虚为主。因此,肾经在髙血压的发病机制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当肾阴不足时,一方面会波及肝阳心火及冲任而形成阴虚阳亢;另一方面会波及肾阳而形成阴阳两虚。肾阴不足以灸补肾经涌泉穴则可达到滋阴潜阳或育阴助阳的目的,相应地可使血压下降。

方二:艾灸足三里

【取 穴】

足三里。

【操作方法】

用艾条悬灸足三里30分钟,以局部湿热潮红为度。

【适应范围】

本法适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方法说明】

高血压病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机多为肝阳上亢、气血逆乱。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合主逆气而泄,气血调和,血压下降。

肝火亢盛型艾灸疗法

【取 穴】

风池、肝俞、太冲、行间,曲池、合谷。

【操作方法】采用艾炷灸法。每次选1~3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大,隔日灸治1次,3次为1疗程。若起泡,谨访感染。

【适应范围】

本方适用于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症见头痛眩晕,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法说明】

艾灸疗法范文第6篇

灸法

艾灸取穴 疼痛部位、命门穴、肾俞穴。

快速定位 命门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见图1。

操作 疼痛部位用隔姜灸,选用老姜,姜片上多刺几个孔,这样艾灸的热力才能更好地渗透下去,连续灸3~5壮。如能耐受,直接灸效果更好。肾俞、命门两穴用双罐艾灸罐,每次灸40min,3次/d。

治疗原理 灸肾俞、命门两穴能培阳固本、升发阳气;“肾主骨”,灸肾俞穴能温肾壮骨,对关节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灸疼痛部位,可使寒气发散,气血运行通畅。

辅助疗法

掐揉膝关节反射区 膝关节反射区位于第1掌骨近端尺侧缘与腕骨所形成的凹陷处。赤白肉际处为膝两侧部反射区,手背部为膝前部反射区,手掌部为膝后部反射区。见图2。

用拇指指尖依次掐揉上述反射区10~20下,力度以产生酸痛感为度。2~3次/d。此法能使膝关节运动灵活,并能加强腿部肌肉弹性。

饮食疗法 杜仲15g,淮牛膝20g,胡椒根15g,猪蹄约200g备用。将猪蹄洗净后,加入药材和适量水同煮,直至猪蹄熟软,喝汤连蹄肉吃下,有壮筋健骨、祛风行血、濡润关节的作用。

运动疗法 膝关节痛患者需要通过适当的运动来缓解症状,也有利于控制病情的发展。膝关节痛患者运动时虽会产生一定疼痛,但并不会导致病情加重,一旦机体适应了这种锻炼,疼痛和僵硬感就会减轻。

跪坐 晨起后或晚上临睡前,两膝跪在床上练习跪坐。跪坐时腰部保持直立,臀部尽量向后坐,尽力能接触到脚后部,每次练习5min左右。

艾灸疗法范文第7篇

家庭艾灸比医师操作更为有利,因为更易获得小儿的合作,同时能加强亲子之情。父母只要掌握了艾灸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便可以为孩子做保健灸了。

艾灸的基本方法

家庭常用的灸法有艾炷隔物灸和艾条悬起灸。

艾炷隔物灸 就是将姜片等物搁置于艾炷和皮肤之间,使艾炷不致于直接在皮肤上烧灼。火力温和,易于接受。搁置之物可用姜片、蒜、盐等。此法需要被施灸者保持一定的姿势,所以,比较适用于大一些的孩子。

艾条悬起灸是将艾条点然后悬垂于穴位上方施灸。

温和灸:艾条点燃的一端悬垂于穴位上方施灸,让艾火与皮肤之间的距离保持在2~3cm,以孩子感觉温热而无灼痛为宜,以皮肤温热潮红为度。操作时,家长可将另一手的手指,放置施灸部位附近,用家长的手指来感知局部的温热状态,以免烫伤孩子的皮肤。若热了就将艾条远离皮肤一点;若不热,则可以距离皮肤再近一点,根据手指的感觉调整艾条的高度。

雀啄灸:艾条点燃后,于所灸穴位上方,作一上一下的连续移动,接近穴位约1.5cm处,立即拿开,如此反复,状如鸟雀啄食。这种方法会比较快地感受到热的感觉。施灸前,首先要得到孩子的配合,家长操作时也要集中精力,避免烫伤皮肤。

回旋灸:点燃艾条,使之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做圆形移动,可以使穴位周围较大范围产生温热感觉。

艾灸的注意事项

艾灸法的操作比较简单,家庭操作也方便,是一种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的家庭保健方法。但作为一种专业的中医治疗方法,仍有许多事项需要家长注意:

1、要专心致志并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艾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取得孩子的配合

若孩子不愿意进行艾灸,家长不要强迫他,可以先在自己身上施灸,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艾灸没有痛苦。只有取得孩子的配合,施灸的部位保持不动,才能取得疗效。

3、避免烫伤

孩子的皮肤很细很嫩,家长要细心体会施灸部位的温热感,及时调整艾条的高度,以免施灸过量皮肤起泡。

4、找准穴位

一方面要注意舒适、自然,同时一定要适合艾灸的需要,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5、注意防火

施灸时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6、要循序渐进

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可用小艾炷进行艾灸,或减短艾灸的时间,以后再加大剂量,切忌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每月一招

身柱灸――小儿百病之灸点

我的孩子今年6岁,经常感冒、腹泻,咳嗽起来没完没了,西药中药都用过,收效甚微,6岁的孩子看起来像4岁,个头就是不长,瘦弱,面无血色,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孩子的状况得到改善?

――林林妈

针对以上孩子病况,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身柱灸.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取穴时,使病人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头,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

家长将艾条点燃后,置于距穴位皮肤2~3厘米处缓慢施灸。由于小儿不会准确地反映灼热程度,故要施灸者细心观察,以皮肤红晕为度,艾火的距离可随时稍加变动,以不烧伤而又达到目的为原则。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开始可间日1次,10次以后,可每周灸1次或每月灸1~2次。

你的孩子加灸穴位:

风门穴――每周灸2次,每次10~15分钟;

命门、天枢穴――每次10分钟,隔日1次,连续灸30次;

肺俞穴――每次每穴灸10分钟,隔日1次,连续灸10~15次。

身柱穴作用为何如此神奇?

身柱也就是我们人体的“顶梁柱”,为督脉之脉气所发,接近肺脏,属督脉经,通于脑髓。它有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志,降逆止嗽之功效,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是临床健全神经系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智能,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和小儿诸症的灸治主穴。

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也证明,身柱穴对于调整机体免疫力有重要影响。艾灸身柱穴可促进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而肾上腺素有类似交感神经的作用,可促进机体重要器官和组织血行旺盛,致使新陈代谢旺盛,改变了血液成分,加强免疫力,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答疑嘉宾:

林国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婷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

链接: 日本风靡灸身柱灸

艾灸疗法范文第8篇

老健友付先生说,这对老夫妻一是出了名的恩爱,二是身体倍儿棒,胡老爷子比我这五十岁的体力都棒。八十岁年龄,胜过五十岁体力?付先生说,这里头有个秘密,除了坚持锻炼以外,胡大爷家有个宝盒子。

难道这世界上真有那长寿不老的灵丹妙药?胡老笑着说,这宝盒子,就是他自制的小宝贝――其实属于灸法中的“温灸器”,类似的用具也可以在药店里面买到。原来,艾灸,就是胡老的长寿强身之宝。

提到艾灸,还得从几年前说起:75岁那年,胡大妈胃痛、饱胀、烧心、嗳气,“老寒腿”疼痛难忍,服下一百多付汤药,不见好转。心急如焚的胡老先生查遍医书,决心要营救老伴冲出病魔围困。没想到,就是这份坚定的爱,让他找到了一条养生强身之路。一年后,一天在书店里,胡老先生忽然眼前一亮,我国古代医书对于艾灸疗法的记述早已非常详实肯定。

胡老按照医书上的指导,开始忙开了,他到野外找艾叶,把这些干草叶子挑挑拣拣,晒干,然后再罩上一个闪亮亮的大罩子,用一个大锤子叮叮咣咣一顿砸,然后,还要用个大筛子反复筛,筛过之后,总算见到想要的东西啦。棉绒绒的,这就符合李时珍说的,熟艾。胡老给老伴儿艾灸几次之后,老伴儿胃也不痛了,想吃东西了,一个月后,脸色红润、疾病全消。胡老给自己做了两次,腰酸腿痛去无踪。胡老更加肯定了艾灸的功效,接下来,家人、亲友领略过艾灸的妙处,都成了“艾好者”。

中医讲“通则不痛, 痛则不通”,艾叶是纯阳之物,有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另外,现代研究发现,艾绒在燃烧的时候产生的热量当中有一种近红外线,它对人体的穿透的深度,最深能够达到10毫米,它能够激发人体细胞能量,帮助疾病恢复。

转眼已有八、九年,由于常年坚持艾灸保健,胡大爷胡大妈身体强健、精神饱满。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而今,很快就要五世同堂的胡广荣老先生一家,都成了艾疗信服者。家庭聚会也渐渐变成了养生聚会。女儿为胡老买艾叶,一次就买几十斤。

古人说“无病而自灸也”,艾灸,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胡老和老伴依然在坚持艾灸,胡老说:“艾灸祛病强身,我希望大家拾起老祖宗传下的这一养生瑰宝。健康长寿,艾灸、锻炼,一个都不能少。”

胡广荣老人推荐艾灸法

艾灸疗法范文第9篇

中医认为,阳痿的病机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命门火衰,恣情,或少年时过频,损伤肾气,宗筋失养;或惊恐,伤肾,思虑太过,暴怒悲悔等情绪大起大落,耗损肾精而成阳痿。即《类证治裁》所说:“伤于内则不起,故阳之痿,多由泻精,斫丧太过,或思虑伤神,或恐惧伤肾”,从而导致阳痿。二是湿热下注,酗酒伤身,或饮食过于厚味,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浊下注,宗筋驰纵而发阳痿,但此类阳痿较少见,如张景岳曾说:“火衰者十居七八,火盛者只有之耳”。

这里推荐一种艾灸疗法:先点燃一支檀香,把艾绒搓成像筷子大小,约三厘米长,在檀香上引燃,置于需要灸的穴位上(火头离皮肤约四毫米,这样就不会炀伤皮肤),当感到灼热难当后移开。此法操作简单方便,不损伤皮肤,无感染危险。

[1]命门火衰

〖主证〗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头晕目眩,精神不振,腰腿竣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若兼心脾损伤者,则有心悸胆怯、失眠等证。

〖治法〗取任脉、足少阴经穴为主。针用补法,并用灸法,以补肾壮阳。

〖处方〗命门、关元、肾俞、太溪

〖方义〗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阳痿,取命门、肾俞、太溪补肾壮阳;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补之能壮人身之元气,培元固本壮阳;心俞、神门、三阴交补益心脾。

[2]湿热下注

〖主证〗萎弱不能,兼见口干或渴,小便热赤,下肢竣困,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中极、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方义〗湿热下注所致阳痿,病由脾被湿困,郁久化热,故取三阴交、阴陵泉,健脾利湿;中极清下焦之湿热;足三里以助脾利湿。

艾灸治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是一种非特异性感染所致的前列腺炎性改变,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本病多因寒湿瘀阻,气滞血瘀,败精阻滞所致,属中医“精浊”、“劳淋”范畴。

中医艾灸法治疗此病疗效较好,无痛苦,且易操作。现介绍如下。

〖常用穴位〗中极、会阴穴。

〖方法〗先仰卧或坐位取中极穴,用艾条悬灸20~30分钟后,再俯卧屈膝(膝胸位),使会充分暴露,以此穴为中点,用艾条悬灸,由尾骨尖开始,越过,经会阴沿阴囊后中线至其尽处,来回灸20~30分钟。灸至局部皮肤红润而不灼热能耐受为度,每天一次,严重者每天2~3次,10天为一疗程,中间休息2~3天,再做下一疗程,连续2~4个疗程。

艾灸疗法范文第10篇

冬季气温低,人们很容易患感冒。与夏季热伤风不同,秋冬季感冒多为风寒型,患者起初会出现头痛、怕冷、无汗、喷嚏、鼻塞、流清涕、精神不振等症状,如果这时及早治疗,则能有效防止病情加重。用艾条灸进行自我保健,就是方法之一。

风寒感冒的发生是因为人体疲劳或向来体弱,卫气不能及时有效地随着气候的变化作出调整,抗病能力就减弱了,导致寒气侵犯肺卫而得病。治风寒感冒的最好办法是从本而治,从因而治,而不是对症治疗。也就是说,治疗要点一是要恢复卫气的卫外功能,二是要祛散寒气。因为艾灸有着天然的温阳实卫、祛风散寒、避秽解毒的功效,所以把艾灸应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它见效快,操作方便,相对无药物伤害之忧,读者不妨一试。

【具体取穴】

1.大椎穴。大椎穴在后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大椎是督脉与诸阳经之会,主一身之阳气,有升阳强壮的作用,为强壮保健要穴之一。主治发热、感冒、疟疾、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精神分裂症、癫痫及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发凉、肩背冷痛、身体虚弱等。灸之可以增强卫气的功能,疏风散寒,解表退热。

2.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上,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侧中点处,俗称虎口的地方。合谷穴有开通的作用,可以治疗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头痛齿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耳鸣耳聋、疔疮、经闭等许多疾患。感冒时灸合谷对鼻塞流清涕特别有效。注意,左鼻塞灸右合谷,右鼻塞则灸左合谷。

3.风池穴。从耳后骨突下缘向后摸,可以摸到一个凹陷,这就是风池穴,左右各一个。风池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俞穴之一,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灸之可解表散寒、止头项疼痛。

4.风府穴。取穴时,顺着我们的后脑勺往下会摸到凹陷,这就是风府穴。风府穴是人体督脉上重要的穴位之一,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等头项病证,如中风、癫狂、痴呆、咽喉肿痛、失音。灸之可解表散寒、止头项疼痛。

5.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屈膝后,从膝盖下缘外侧的小凹陷处,向下量出三寸,便是足三里。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上一个重要穴位,有健脾和胃、壮阳升阳的作用,为强壮保健要穴之一。主治胃脘痛、呕吐、腹痛、腹泻、水肿、消化不良、便秘、偏瘫、下肢痛、口歪、咽喉肿痛、发热、感冒、失眠、高血压、遗精、、阳痿、贫血、失眠、头晕等,且能降虚火、安神定志。

【操作要点】

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每穴灸20分钟,各穴依次施灸。

【注意事项】

1.风池、风府两穴都有头发覆盖,艾灸时应将艾条稍稍抬高,并以另一手拨开头发。

2.艾灸治疗风寒感冒应越早越好。风寒感冒初起,若能及时灸之,则片刻阳气蒸腾、卫气运转,寒气立时消散,病即愈。病程中灸之,能迅速解除恶寒、鼻塞、清涕、头痛等症状。但如果感冒日久,出现喉咙干痛、鼻流黄脓涕、怕热、口渴等症状时就不要灸了,应该口服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上一篇:无功功率补偿范文 下一篇:穴位养生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