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产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01 17:13:35

循环经济产业分析

循环经济产业分析篇1

因此,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国家能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推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彻底改变我国煤炭资源粗放型的开采方式;同时,大力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整合煤炭资源,延长煤炭经济产业链,实现循环经济、清洁经济。根据煤炭资源的使用目的,煤炭的用途总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动力煤,一类是炼焦煤。动力煤的主要包括:(1)发电用煤。根据调查,我国约1/3以上的煤用来发电,目前平均发电耗煤为标准煤370g/(kw)左右。电厂通过燃烧煤炭,将煤的热值通过技术设备转变为电能。通常表现为火力发电厂。(2)工业用煤。主要表现为蒸汽机车用煤、建材用煤、一般工业锅炉用煤、冶金用动力煤。(3)生活用煤。主要为冬季取暖之用。炼焦煤的主要用途是炼焦炭,而焦炭多用于炼钢,是目前钢铁等行业的主要生产原料,因此被喻为钢铁工业的“基本食粮”。

通过对煤炭资源用途的分析,我国煤炭经济产业链目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I、煤炭—焦化—钢铁产业链;II、煤炭—电力—工业/生活产业链。首先,煤矿进行煤炭资源开采,将那些品质好、含硫量低的优质煤直接送去焦化或作为电力煤输送出去;其次,那些不好区分或含有一定杂质的煤炭被送去洗煤厂进行清洗、筛选,挑选出煤质相对较好的原煤,将其分类为炼焦煤和动力煤。最后,剩下那些煤质差、含硫量高的煤炭往往被掩埋或直接给扔掉了,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

为了实现煤炭经济的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坚决扭转粗放经营的老套路,走出一条投入小、产出多、消耗低、质量高、污染小、效益好的集约型发展道路。靠增强内涵来获得增长,这样既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又有利于显著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延长煤炭经济产业链,将传统“资源一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非线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和最小程度的排放污染物。

为此,我们构建了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型。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是一种“矿产勘查一矿产资源一产品一再生矿产资源一最终排放”的反馈式流程,重视生态效率,挖掘资源潜质,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矿物的处置与堆存,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废物产生量的最小化,强化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首先要开展多目标综合勘查,提高开采质量和效率。使用先进理论、仪器,提高勘查质量、开采率、收回率,降低剥采率、贫化率。适度选择煤矿规模,提高回收率,采用先进工艺,节能降耗,保持适度开采规模,提高适应性,达到标准化。积极回收煤炭资源周边的有用元素,尽可能减少矿产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其次,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外部不经济性和环境成本。例如:对于煤矿矿井中的瓦斯加已科学引导使之转变燃料;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炼焦和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热水,避免热能的白白浪费;焦化后的废渣可用于制作空心砖等。最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传统的煤炭企业主要以煤炭开采为主,产品单一,产业链短,以出售原煤为主,企业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煤炭市场,一旦煤炭市场低迷不振,企业经济效益将急剧下滑。

循环经济产业分析篇2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应用

1 前言

中国近20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预期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等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循环经济模式被认为是维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把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到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标准,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期进一步增强区域开发环评的战略和规划功能,供读者商榷。

2 循环经济的原则、方法和核心标准

循环经济是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盟和日本等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循环经济正从宣传示范的启动阶段向建立政策机制的推动阶段转变。经典的循环经济3R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在我国,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考虑到闭路循环在理论和技术经济上的困难,“无害化”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还需要增加“无害化”。在企业和市民生活的微观层面,“减量化”处于优先考虑地位;在社会区域层面,“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优先于减量化原则[1]。

根据德国、日本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物质流分析与管理是调控社会经济活动物质流动方式和通量的核心技术手段和方法。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核心[2],它是连接资源、经济、环境的节点指标,高生态效率必然意味着低资源能源投入、高经济产出和低污染排放。

3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特点和主要任务

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比较,区域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如下特点:①广泛性和复杂性;②不确定性;③战略性和规划性;④评价时间的超前性;⑤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特点[2]。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对拟议的各规划方案,包括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布局、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制订监测计划和管理体系,提出完善区域规划的建议和对策,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为单项入园区项目的审批和工程评价提供依据。因此,论证区域开发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资源能源消耗减量化,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再循环,以及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的削减是区域环评的主要任务。

4 区域规划环评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区域发展规划环评是保证区域规划遵循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技术手段。区域规划环评是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制定过程中用于考虑环境因素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评价区域规划产业生态化、污染物排放减量化、环境累计影响的最小化,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体现区域调整结构、增长方式转变和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要求。在当前中国循环经济立法不完善的初级阶段,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保证区域开发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法律和技术手段,应该得到环评界的高度重视。

5 循环经济概念框架下区域规划环评存在问题分析

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衡量标准,目前区域环评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重视法律、法规、政策的合规性分析和判断,对规划方案的经济性、效益性、生态效率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论证;②重视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以及区域环境基础设施配套,而对于区域开发生产、生活过程产生废物的“再循环、资源化、无害化”可行性论证不充分;③对区域资源、能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废物的“减量化”缺乏分析,特别是缺乏对表征经济增长和资源投入、污染物产出“脱钩”分离趋势的分离性指标分析[3];④缺乏应用生态产业链技术对规划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性、完整性和生态效率分析。区域开发的战略性决定其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战略性和规划性,开发过程的不确定性给环境影响的预测带来了很大的技术困难。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如生态工业园区设计、物质流分析方法、循环经济指标等,围绕提高区域产业结构生态效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内环境累积影响最小化等方面进一步扩展、完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区域环评的战略性和规划性,为完善区域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重要规划技术手段。

6 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区域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6.1 应用工业代谢原理和方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

张天柱[4]认为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产业的生态化。产业和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区域是企业和产业的载体,区域发展规划很大程度上是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规划,而产业链的生态效率又是表征规划方案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划方案分析重点是对规划的产业或行业的生态效率进行论证,分析各条生态工业链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和共享,分析规划产业链间彼此交错、横向耦合与互补,构建累积影响最低的生态产业体系,为区域环境准入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的核心产业定位是生态链构建的关键,也是分析评价规划产业结构合理性的基础。工业代谢是构建生态链的理论基础 [5],如贵港生态工业园区以制糖工业为核心,通过能物流(原料糖、纸浆、电力、蒸汽)交换建立了生态联系,形成了生态工业链。通过对核心企业分析,根据上下游关系、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环境友好的要求,绘制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梯级利用的生态链网总图,分析规划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生态效率,按照生态产业链扩展、互补的原则编制区域环境保护准入产业名录,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工作。

6.2 以物质代谢分析为手段,论证规划方案环境累积影响的最小化

区域开发是典型而巨大的人工系统。与自然界的物质代谢相比,人工物质代谢主要存在2个问题:①没有形成良好和完备的循环代谢机制;②代谢路径过长。区域开发形成的人工系统在物质代谢途径上存在先天不足,是造成资源过度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的直接原因,由此导致的环境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累积效果。从物质代谢途径入手,分析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可以达到评价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累积环境影响程度的目的。

物质流分析方法描述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进行人类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活动,并生产出废弃物,以及废弃物的再使用和资源化再利用的过程中物质的实物流量和流向[6]。环境影响评价中关注的是废弃物和能源消费及直接的物质投入量,废弃物包括气体废弃物(含能源消费废弃物)、工业和城市垃圾、废水及具有面源污染特征的流散废弃物(如粪便、农药、化肥等)。通过对不同规划方案的场景模拟分析,类比同类区域、行业的物质、能量消耗指标,应用物质流核算方法计算各类废弃物的产生强度,可以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规划方案的环境累积影响,筛选累积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规划方案。

6.3 采用循环经济指标进一步完善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

现有区域规划环评中制定的环境管理指标在结构上基本可分成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2大类,直接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指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侧重于环境保护;间接指标重点是与环境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区域生态指标等,侧重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2大指标体系侧重点不同,相互间的关联度较差。

在开展区域规划环评过程中导入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特别是表征经济增长和资源投入、污染物产出分离趋势的分离性指标,如水资源生产力(单位水耗所产出的GDP)、土地资源生产力(单位土地所产出的GDP),能很好的克服现行的基于线性经济基础上构建的、偏重于关注经济的增长和结构转变,缺乏对资源节约和再循环利用等方面考虑的间接指标体系所存在的缺陷,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标保障。实际工作中有三个类指标最具可操作性,即减量投入指标、污染减量排放指标和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旨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投入水平,改善区域的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各行业的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治理,使污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

6.4 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完善区域发展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祝兴祥在第一届环境影响评价国际论坛上“环境影响评价未来十年”的讲话曾指出:“对一个区域而言,首先要有实现循环经济的计划,并制定出具体措施,才能开发。达不到这个前提,就不符合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区域规划工具之一,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根据区域开发的特点提出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模式,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学者通常将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区域层面的生态园区和社会层面的循环型社会的构建。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区域开发为例,根据规划产业特点建立生态工业区是区域发循环经济发展的合理模式。

7 结语

循环经济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应用实践也在不断的探索。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保护准入的一个重要的决策手段,对于推动中国建设循环经济步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不论在生态工业链、物质流分析、循环经济指标还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和技术方法都尚未成熟,处在探讨和摸索阶段,这必然增加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工作的难度,需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任勇,吴玉萍. 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131~136.

[2]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登记管理办公室.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培训教材[M].2005

[3] 石磊,张天柱. 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度量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63~66.

[4] 张天柱. 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J]. 环境科学动态,2004,(5):1~3.

[5] 段宁. 城市物质代谢及其调控[J]. 环境科学研究,2004,17(5):75~77.

循环经济产业分析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金昌模式;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56-02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金昌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长期以来,以矿产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及其相关化工产品加工生产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导致金昌市资源消耗高、环保压力大、产业链条短、资源依存度强。要想可以进行可持续发展,金昌市就必须进行转型,而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对于金昌市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好机会。金昌市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金昌模式”。

(二)研究意义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包括区域、园区、企业3个层面、14个种类的60个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金昌模式”被确定为国家区域循环经济12个典型案例之一,并编入中组部全国干部培训教材。“金昌模式”基本特征定义为:通过构建资源循环化利用产业体系,从依赖单一资源发展向多产业共生发展转型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金昌模式对于甘肃其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三)特色与创新点:

国内不少专家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本论文将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SWOT相关指标的分析和相关数据变化为基础对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力图为其他资源型城市以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提供对借鉴。

二、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金昌市发展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

循环经济“金昌模式”的建立为金昌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机遇,因此,金昌市再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认真分析内外环境,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抓住机遇,才能真正吧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位,通过对金昌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分析,得出其SWOT分析表(表2―1)

表2-1金昌市循环经济SWOT分析表

1、内部环境分析

(1)内部优势分析:

①资源优势。金昌是中国镍生产基地、铂族贵金属提炼中心和资源综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铜生产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镍都”。境内硫酸、磷酸、氯气、烧碱和纯碱等化工资源丰富,发展化工产业基础条件非常好。

②良好传统。 从1978年开始,金昌一直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从最初只能生产镍、铜,到可以提取8-14种稀有贵金属,资源利用效率成倍增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也致力于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技术改造,减少废弃物排放,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

③领导重视。从2006年金川公司被列为国家“十一五”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到2007年金昌市被确定为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之一,再到2008年被列为全国首批7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将金昌列为全省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之一。最后到“金昌模式”被确定为国家区域循环经济12个典型案例之一。 无不展现了省领导乃至全国领导对金昌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视与支持。

(2)内部劣势分析:

①支撑循环经济的环保产业发展滞后,技术体系不够健全。 金昌市原尾矿坝垃圾处置场库容已饱和,已封场停止使用。目前金昌市区和河西堡镇共用龙景山垃圾处置场,永昌县垃圾填埋场已建成,但还未投入使用。金昌市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低且利用难度大,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还没有较好地对接;

②节能降耗压力大。金昌市以矿产资源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及相关化工产品加工生产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高耗能企业多结构不够优化,资源和能耗高、环保压力大;

③循环经济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循环经济技术和人才比较缺乏,政策性引导资金方面投入不足,节能监管机构不到位,缺乏监管手段。

2、外部环境分析

(1)外部机会分析

①中央和省上的高度重视。 中央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发展扶持力度,为其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甘肃省把金昌市确立为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市 ,使金昌市在政策方面也获得了许多支持;

②政策环境良好。自2003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机构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循环经济政策,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驯化经济促进法》更是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做出了总体规定。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更是为为金昌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契机。

(2)外部威胁分析

①金昌市水资源极其匮乏。随着工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近年来金昌市 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但工农业用水供需矛盾仍日益突出,地下水超采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工业及城镇生活节水力度不够,污水未达标排放导致的水质污染现象也较为严重。

②金昌市环境承载力均属于“饱和”范畴。仍需注意控制开发,主要是生态环境承载力较低。循环经济实施后虽有所改善,但仍然较低,环境问题对金昌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 较大的制约。

(二)金昌市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效果

由于循环经济“金昌模式”的建立,甘肃省政府的大力支持,金昌市政府的狠抓落实,使得金昌市循环经济取得了巨大成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金昌市GDP变化数据分析

表2-2金昌市GDP数据变化

由表2-2来看,自2003年金昌市开始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开始,金昌市的GDP增长速度有了明显的快速增长,并远远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43400元,年均增长12.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00元,年均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5952元,年均增长8.4%;进出口贸易总额45亿美元,占全省60%以上,年均增长33.3%。 2011年金昌市实现生产总值232.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7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2.40亿元,增长17.1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8.35亿元,增长12%。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民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金昌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数据分析

表2-3金昌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变化

从表3―2来看,这些年金昌市积极争取投资项目、扩大投资规模,通过政府引导,采取争取、引进、盘活等一系列措施,积极筹措资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30亿元大关。2011年,金昌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71亿元,同比增长23.66%。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投资额完成4.53亿元,同比增长81.45%,占投资总额的3.47%;第二产业投资完成94.73亿元,同比增长15.43%,占投资总额的72.47%,是金昌市投资的主导力量。其中:工业投资76.65亿元,同比增长14.31%;第三产业投资完成31.45亿元,同比增长48.75%,占投资总额24.06%。

(3).金昌市万元GDP能耗(万吨标准煤)变化数据分析

表2-4金昌市万元GDP能耗(万吨标准煤)数据变化

“十一五”以来,金昌市共实施节能减排项目100多项,在金昌市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由表2―4可以看出,2008年到2011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共下降14.61%,在甘肃省处于领先水平,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2007年,金昌市摘掉了“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的黑帽子,2011年,金昌市区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考”排名中名列全省第一。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金昌模式”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金昌市不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给经济带来了增长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空气质量。为金昌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金昌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3-17

[2]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8

[3] 刘学敏,论循环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0-30

[4] 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J],世界环境,2000,25-30

[5] 任勇,周国梅,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政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5-18

[6] 吴航,洪小佳 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38

循环经济产业分析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驱动力

一、研究背景

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愈来愈引发人们的重视。因此,建立环境节约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趋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认为是从机制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促使经济低成本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循环经济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有五种不同的界定角度,分别为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范式、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循环经济实质上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核心基础,注重实践模式,是一种追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维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社会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微观主体,是各项政策措施实施的主要对象。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励企业主动参与其中既是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其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经济行为转变,从结构和行为的全面角度来研究企业驱动力更有利于政策制定和贯彻,对循环经济新模式的推广、实施和控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理论分析

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行为是一种涵盖了经济及资源环境等多重目标的综合行为,如何促使企业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优化决策,增进多重目标之间的合作而减少其相互竞争,需要深入分析企业行为、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这就需要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分析框架。主流的企业行为分析框架有“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以及“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分析企业行为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笔者所在的课题小组经研究,在SCP范式的基础上,将结构变量扩展成一对有机联系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变量组,并将SCP所默认的由结构所内生的经济驱动力扩展成包括规制、市场及社会多重压力的外部驱动力及企业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内部驱动力。初步提出“结构-驱动力-行为-绩效”(SMCP)模型,从整体上分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驱动力及内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典型行为,评价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绩效。其内在逻辑表述如下:资源环境现状及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基本条件;宏观条件影响到政府行为,进而改变市场结构和社会环境,这些构成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该环境调整产生外部驱动力,企业根据自身状态将这些外部力量转化成内在驱动力,从而调整企业行为,产生“经济-资源-环境”的综合绩效,而企业的整体绩效成为政策下一轮调控的对象。在这个分析中,相对弱化了企业行为而突出了由于内外结构所产生的企业行为驱动力量。

三、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驱动力

现有研究对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驱动力分析评价还没有形成明确和统一的认识。理论方面大体有两种观点:一是以经济学的理论和假设为基础,强调基于“效率”的(efficiency based)的驱动作用。这种观点认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是决策者根据相关的(或感知到的)成本/风险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而做出的选择,抑或是出于对竞争优势的考虑。按照这个逻辑,企业选择参与循环经济是因为分析其净收益为正,否则,企业没必要进行发展模式改革。二是根植于组织社会学的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 theory),侧重“非效率”的(non-efficiency based)视角,认为企业决策或经营成果未必基于管理者的理性经济分析。这种观点认为 ,除了在经济利益上的细致计算,政府管制、市场要求和社会期望等制度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作用十分重要。

对企业驱动力的理论分析之所以有基于效率和非效率的两种视角,是因为企业同时生存于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中,且受二者影响的情况和程度不同。从经济环境出发的效率视角分析注重收益效果。企业是竞争市场中价格信号的接受者和理性的决策者,价格、利润和产权是促使企业行为的基本动力。基于此,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所获得的收益应不小于从事其他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收益,这是企业选择参与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若以促使企业采取自愿行动持续参与循环经济,则应使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在其策略选择中整体收益最大。

然而,在制度环境的影响下,企业能得到的回报取决于其经营行为过程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能否获得社会大众的支持,而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所以,从制度环境出发的非效率视角注重企业参与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和社会效益。

综上,从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出发,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主要动力是追求通过循环经济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应对政策法规、市场要求及社会压力的外部环境变化,寻求长期发展机会的理性经济行为。

四、结论

循环经济产业分析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 评价指标 层次分析

一、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意义

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依据。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建立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并能通过定量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监测和揭示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分析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提供给当地管理部门,以便采取对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3R”原则,建立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即资源消耗、污染减排、资源循环再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五个子模块的三层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指标选取中要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和易于收集的统计资料设置指标,对于部分虽有价值但无法统计或很难取得数据资料的指标,暂不纳入指标体系,这样就保证了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文就以2008年全国30个省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利用量化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评价和监测陕西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状态、水平和趋势,为指导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循环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

1、评价方法的选择

层次分析法是判别分析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的有效方法。根据已有研究成果,考虑到选取统计数据的可操作性角度,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本课题选取人均GDP等20项指标,分别用字母x1,x2,x3……表示,将其分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再生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5类(如表1所示)。

2、指标的处理

根据所设计的评价体系,首先收集原始统计数据,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进一步构造判断矩阵,以计算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计算各类指标的评价值,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为例:

Z=Y1×0.527+Y2×0.587+Y3×0.381+Y4×0.609+Y4×0.609+Y5×0.333+Y6×0.560+Y7×0.681+Y8×0.906

计算循环经济评价综合得分,见表2。

F=Y1×0.053+Y2×0.059+Y3×0.038+Y4×0.061+Y5×0.033+Y6×0.056+Y7×0.068+Y8×0.091+Y9×0.062+Y10×0.064+Y11×0.034+Y12×0.033+Y13×0.044+Y14×0.042+ Y15×0.059+Y16×0.049+Y17×0.056+Y18×0.039+Y19×0.045+Y20×0.053

从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情况来看,目前山东、江苏、浙江、黑龙江明显优于其他各市,而陕西省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的较低水平,以30个城市数据显示,陕西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综合得分排名第二十七名(见表2)。从各分类系统来看,陕西省明显处于劣势的是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再利用、生态环境质量这三个子系统。

四、陕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1、陕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第一,进行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现有利益格局,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因此,要设计一种制度框架,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并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

第二,仔细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应有利于增加就业。在当前存在极大的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以牺牲大量就业为代价,必须在就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求平衡。其次,应该以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比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为优先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域。再次,针对短缺资源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后,具有较为成熟的循环利用资源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应优先推进。

第三,必须在生态环境伦理体系和市场经济伦理之间建立一套新的循环经济伦理体系,并使之深入人心,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循环经济涉及生产和生活的所有领域,与全社会的所有人的利益都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发动社会大众,充分认识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技术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很高,则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并应该将其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

第五,加强环境和资源监测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目的,而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推进循环经济需要有效率的政策和科学的管理,真实而充分的信息是提高管理水平,制定正确政策的基础。

2、陕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陕西省发展循环经济,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面临的机会,认清所处的劣势,同时借鉴国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给予有力的推动。具体对策如下。

(1)发挥资源优势,统筹规划,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首先要抓好统筹规划,尤其要注意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陕西省关中、陕北、陕南的协调发展。关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农业主产区,集中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和82%的工业产值,在实现率先发展中必须把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科技和制造业优势,尽可能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在关中的布局和建设,充分利用西安、宝鸡、杨凌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开发区平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加大对老工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力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陕北是陕西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而该地区的环境容量十分有限,是全省生态极度敏感区,在陕北建设别要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为重点,做好协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环境容量为主线,深度梯次开发,延长产业链。陕南是陕西省的中药材基地和果业基地,在这两个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注意运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概念和规范,进行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和基地的生态工业设计与规划,建立绿色种植、绿色加工、废气物利用、绿色消费体系及标准。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新型工业化要求用新的思路去调整旧的产业结构,要求用新的体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同时要有先进的科技支撑,其中包括深层微观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科技创新的环节,以科技突破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根据陕西省产业现状和发展方向,针对自身的环境资源特点,应积极调整三次产业的结构,加快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3)加强政府职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环境保护本质是一种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生产的非竞争性与消费的非排他性特征,注定了政府是环境保护的提供者,因此,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注重制度创新,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的新发展,必然要出现传统环境保护制度所不能涵盖的方面,因而要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建设是一项带有长期性、根本性和全局性意义的重大任务,也是一项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系统工程。完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制度,构建合理有效的资源环境管理体系。重要的是要用生态补偿来体现社会公平,通过立法让使用环境付费成为调整消费行为的杠杆,用生态补偿来调节区域贫富差距。具体而言,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环境标志制度;环境税收制度;绿色消费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

(5)依托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提出的循环经济工业园模式都是通过从无到有的方式重新建立一套新的系统,这种模式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土地,是一种外延形模式,存在着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一旦失败,则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损失。依托产业集群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是在现有的集群区域进行循环经济的实践,通过法律、行政、税收、市场等机制对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进行规范,从而逐步实现集群内企业的物质与能量的节约与循环,达到集群层次的循环经济。目前陕西省正在积极发展飞机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输变电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机床产业集群、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软件产业集群、医药产业集群、果品产业集群等。因而在发展产业集群的同时应当始终贯穿循环经济的理念,形成循环经济形式下的产业集聚区。

(注:本文系陕西省行政学院科研课题,课题名称: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2008);课题编号:YKT08002;课题负责人:刘轶,主要成员:庞莉、李娟、郝社鹏、樊荣。)

【参考文献】

[1] 崔向阳: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4(4).

[2] 程达军: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工业园系统结构与动力比较[J].经济研究,2005(9).

[3] 冯之浚、张伟、郭强等: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N].光明日报,2003-09-06.

[4] 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M].人民出版社,2005.

[5] 张凯: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循环经济产业分析篇6

近年来,河北省为了构建和谐矿区,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科学、合理、高效利用资源,对于缓解河北省的能源压力也意义深远。

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各种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库普斯的“资源高价理论”和“消费限制理论”、 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和柯尔姆的“环境使用税理论”。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分析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张静(2007)等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及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实证研究;杨顺顺(2007)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循环经济做了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张文红(2006)等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城市循环经济系统进行了研究;章波(2005)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及实证研究。但是,上述研究在指标取值上均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影响了结果的科学性及可信度。

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DEA方法通过综合与比较,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河北省煤炭行业循环经济运行方面的数据,对河北省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了DEA评价和实证分析,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循环经济发展建议和策略,以求可以为省政府决策提供决策依据及参考。

1.煤炭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选择煤炭行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按照循环经济的内涵,并涵盖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四个方面,本文选择了固定资产投入、就业人数、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作为DEA方法的输入、输出指标,初选指标共计9个。其中固定资产投入、就业人数是资源耗量,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是环境负荷,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是经济效益值。

2.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于河北省经济年鉴(2002-2011),由于煤炭行业“三废”数据的难获得性,本文采取整个工业行业的“三废”数据。数据如下:

表1 2002-2010年“三废”数据(部分)

表2 各年份的松弛变量输出结果

由表2结果可以看到,除2009年外,各年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达到了最优,因此综合效率值达到了1,规模报酬不变,说明这几年DEA有效,占到样本的90%,说明近些年河北省投入资源得到了较好利用,达到了产出最优。2009年技术效率达和规模效率不佳,导致综合效率处于低效状态,该年规模报酬递减。

对于2009年来说,结合表1和表2可知,其松弛变量分别为s1-=308066.353,s2-=0, s1+=0,s2+=0,s3+=15.261,s4+=275.780,s5+=26.844,s6+=0

x1=0.974*3580330-308066.353=3179175.067 x2=0.974*91.38=91,y1 =110058 y2=50779 y3=30.46+15.261=45.721 y4=364.37+275.78=64015 y5=44.3726.844 y6=52.23

这表明,在保持目前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减少401154.933万元的固定投资和2.376万员工;或者通过投入变量的调整,使得在产出值方面,工业增加值增长到45.721亿元,利润总额增长到64015(万元)。

3.结论

河北省煤炭行业的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是考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之一,本文利用DEA分析方法对河北省2002年-2010年的整体煤炭行业循环经济效率进行了总体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河北省煤炭行业的循环经济效率总体上不算明显,但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笔者认为只有靠技术创新, 提高煤炭行业技术水平,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提高河北省煤炭产业循环经济效率。

【参考文献】

[1]Liu Shudong,Xu Jungang. The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Coal Enterprises[J].Value Engineering,2010(03).

[2]袁锋,李仲学.我国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矿业.2010(08).

[3]刘任远.发展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J].商业经济.2010(07).

[4]郭艳艳.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19).

[5]马曙光.浅谈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J].经济研究导论.2010(20).

循环经济产业分析篇7

【关键词】 PTA; 循环经济; 物质流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随着我国聚酯及涤纶的迅速发展,作为其主要原料的PTA(精对苯二甲酸)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TA消费市场,2007年中国PTA产量为550万吨,消费量超过1 000万吨,预计到2010年需求量将达到1 700万吨,中国已经开始建设世界级的大规模PTA生产装置,PTA产能和产量得到大幅度增长。PTA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满足我国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产生了大量污染物。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状况,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因此,在推进PTA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运用科技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转变企业增长方式,发展循环成为当务之急。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社会经济系统,使社会生产活动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过程,以达到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回收的目的。然而,如何去描述、解释和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态和程度,科学构建企业适用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工作。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循环经济的指导原则为基础,结合所描述对象的特点,能够定量评价所描述对象发展过程的指标集合(冯之俊,2004)。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将是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因此,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物质流分析(MFA)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率、资源和对环境的压力等。张楷和周国梅(2005)、刘滨和王苏亮(2005)、黄和平和毕军(2006)等中国学者在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基础上,对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和中观领域,对于企业层次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随着中国石化聚酯业的迅猛发展,能源消耗加剧,PTA企业生产产生的有机废气、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也已经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带来了破坏和损失,但我国至今还未颁布PTA行业的能源消耗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宏观上也没有比较系统的区域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这使得建立PTA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

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通过对排名位于中国PTA生产企业前十位的厦门翔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实例研究,提出建立PTA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想。

二、PTA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及物质流分析

在PTA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不但物理化学变化很重要,而且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及其相互关系也很重要,没有过量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就不会有多余的排放。因此,企业在产品产量和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只有尽量少消耗能源和非能源,才能高效和清洁地进行PTA生产。

(一)PTA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

PTA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包括氧化工段、纯化精制工段、公用工程工段等几个环节。其主要反应是利用空气中的氧,于触媒②存在的情况下,氧化对二甲苯(Para-Xylene,PX)。而触媒则是包含了钴盐、锰盐、镍、铬和金属溴化物(如溴化钠,溴酸或溴酸与溴化钠的混合物)。该反应发生于187~204℃及11~16.5kg/cm2G③。反应后的产品为混杂着副产物的对苯二甲酸,亦即为一般通称的粗对苯二甲酸(Crude Terehthalic Acid,CTA)。其反应式如下:

粗对苯二甲酸需再经过精制纯化程序,以得到高纯度的纯对苯二甲酸。首先将粗对苯二甲酸以纯水溶解,再于钯触媒的催化下,通入氢气,于85kg/cm2G及285℃。部分副产物源自对二甲苯的不完全氧化,此类副产物的主要成份为4-羟基苯甲醛(4-carboxylbenzaldehyde,4-CBA),含量约为2 000ppm④。在此状态下,使4-羟基苯甲醛(4-CBA)还原成对甲苯甲酸(P-Toluic Acid),其反应式如下:

由于对甲苯甲酸可溶于水中,因此于再结晶、分离和干燥时,可将对甲苯甲酸分离,而得到高纯度的纯对苯二甲酸(PTA)。

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涨,PTA产品的主要原料对二甲苯(PX)价格急剧上涨,PTA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控制PTA生产成本成为PTA制造企业的主要目标。发展循环经济,使得资源利用最大化,控制原辅料消耗,节能降耗,推行清洁生产,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这是PTA制造企业目前的迫切需要。

(二)PTA生产过程物质流分析

1.从PTA生产工艺看,PTA生产过程存在三种不同的物质流动

(1)物质流,即醋酸、甲醇、对二甲苯、钴盐、锰盐、镍、铬等原辅料的非能源物质的流动;

(2)能量流,从翔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PTA生产装置能耗表(表1)可以看出,PTA企业主要能源物质的流动是蒸汽、电、水等;

(3)废物流,即CO2、高温N2、含有大量有机酸的废水、废PTA粉等污染物的流动。

PTA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物质流、能量流、废物流这三种流动贯穿于整个流程,交织在一起,实现PTA企业的循环经济,即要实现物流、能流、废物流的循环。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PTA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输入这个系统的物质量等于同时期该系统的存储量与输出该系统的物质量之和。对于这个经济系统来说,企业生产输入物质(生产原料)进入该系统,经过一系列生产过程,一部分成为系统内的存储(产品或循环利用的原辅料),其余部分输出物质(废气、废水、废渣等)到自然环境中去,而整个过程中的输入量恒等于输出量与存储量之和。

通过对PTA企业中物质流动进行定量分析,了解和掌握整个PTA生产过程中物质的流向、流量,并通过对物质流动方向和流量的调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设定的相关目标,而循环经济也是强调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2.基于对PTA企业物质流分析及物质守恒定律,PTA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和调控

(1)减少物质投入总量。在PTA生产过程中,物质投入量的多少直接决定资源的开采量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因此,循环经济强调要在减少物质总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如何在减少物质投入总量的前提下保障PTA企业经济效益,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增加资源循环使用量是两个关键。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反映了物质、产品之间的转化水平,其中生产技术和工艺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核心。通过物质流分析,可以分析和掌握物质投入和产品产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技术、工艺改造和更新,提高物质、产品之间的转化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物质投入达到预期经济目标。

(3)增加物质循环量。通过提高废物流中废水、高温N2、废PTA粉的再利用和再资源化,可以增加物资的循环使用量,延长资源的使用寿命,减少初始资源投入,从而最终减少物质的投入总量。

(4)减少最终废弃物排放量。实质上,在PTA企业经济活动中,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物质循环量,不但可以减少物质投入的总量,同时也可以实现减少最终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生产工艺和技术的进步,可以通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加物质循环和减少物质总投入,达到减少最终废弃物排放量的目的。

以上对PTA企业整个物质循环情况进行的MFA分析,可以为PTA企业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三、基于MFA分析建立PTA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选取原则

基于物质流分析建立的PTA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可以反映PTA整个生产流程中资源和物质利用情况,反映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紧扣3R原则,科学地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对二甲苯的利用、电耗、物耗到最终废弃物的排放这样一个循环经济的体系用统计指标及统计数据进行客观、科学的描述。与此同时,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我国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要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与部门统计数据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部门数据,尽量减少基层统计部门负担。因此,指标的选取上应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Holism and Hierarchy);科学性与实用性(Scientifics and Practicability);简明性与可操作性(Simplicity and Maneuverability);规范化与可比性(Standardization and Comparability);效率与效益性(Efficiency and Benefit)(杨华峰和张华玲,2005)。

(二)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PTA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如何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物质流分析为我们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因此,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经济活动效率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从物质流分析方法出发,考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管理措施,同时兼顾PTA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等因素。该指标体系见图1。

效率指标和物质循环指标是该指标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两类指标。效率指标主要反映物质循环中直接物质投入和资源利用两方面的内容;物质循环指标反映出PTA企业生产流程中投入的物质和使用的资源再循环、再利用程度。这几类指标越高说明单位PTA产品产生的增加值越高,资源利用效益水平越高,“三废”处理效果越好,对环境质量影响越小。同时,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技术和资金支撑,因此,发展指标亦是PTA企业循环经济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评价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一)效率指标

该指标反映PTA企业生产直接投入的物质消耗和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利用情况,主要由物质消耗率指标和资源利用率两类指标构成。

1.物质消耗率。PTA企业生产直接投入的物质主要是对二甲苯、催化剂和醋酸,那么,通过单位产品对二甲苯消耗降低率、单位产品催化剂消耗降低率和单位产品醋酸消耗降低率这三个具体指标可以很清楚地反映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情况,其比率越高,表明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物质量越少,即达到了减少物质投入总量的目的。计算公式为:

单位产品对二甲苯消耗降低率=(上一年单位产品对二甲苯消耗量-当期单位产品对二甲苯消耗量)/上一年单位产品对二甲苯消耗量×100%

单位产品催化剂消耗降低率=(上一年单位产品催化剂消耗量-当期单位产品催化剂消耗量)/上一年单位产品催化剂消耗量×100%

单位产品醋酸消耗降低率=(上一年单位产品醋酸消耗量-当期单位产品醋酸消耗量)/上一年单位产品醋酸消耗量

×100%

2.资源利用率。主要反映了贯穿于PTA企业整个生产流程的能量流的利用情况,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收益越好。主要包括PTA产品单位能耗降低率和PTA产品单位水耗降低率指标。计算公式为:

PTA产品单位能耗降低率=(上一年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当期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上一年单位产品综合能耗×100%

PTA产品单位水耗降低率=(上一年单位产品水耗-当期单位产品水耗)/上一年单位产品水耗×100%

(二)物质循环指标

该指标反映物质的循环使用量,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物质的循环使用量增加,则延长了资源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初始资源投入,从而最终减少物质的投入总量。主要包括醋酸溶剂循环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催化剂回用率三个具体指标。计算公式为: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重复用水量/工业用水总量)

×100%

催化剂回用率=(催化剂回用量/催化剂使用总量)×100%

醋酸溶剂循环率=(醋酸溶剂循环量/醋酸溶剂总量)

×100%

(三)污染指标

该指标反映PTA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废物流的最终处置情况,主要由以下四组指标构成。

1.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废物排放强度,指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的工业废物(废水、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该项指标比率越小,表明经济增长的同时工业废物的产生量越少,工业废物的产生量得到有效控制。计算公式为:

2.万元工业增加值废物排放量=工业各种废物排放量/工业增加值

单位产品二氧化硫排放降低率=(上一年单位产品二氧化硫排放量-当期单位产品二氧化硫排放量)/上一年单位产品二氧化硫排放量×100%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越高,表明对废水治理的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有所减少。计算公式为: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100%

3.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变动率,指本年固体废物排放量减去上年排放量的差占上年排放量比率。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变动率越低,表明工业废物最终排放量减少和对环境污染程度降低。计算公式为: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变动率=((本年排放量-上年排放量)/上年排放量)×100%

(四)发展指标

该指标反映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具体指标:

1.技术专利、成果数量,指企业每千人拥有的技术专利、成果数量。计算公式为:

技术专利、成果数量=(技术专利、成果总数/企业员工人数)×1 000

2.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指企业科学技术投入资金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科技投入资金/销售收入)

×100%

3.技术人员占总员工数量比例,指企业内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占企业总员工人数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技术人员占总员工数量比例=(技术人员数量/总员工人数)×100%

4.劳动生产率,指单位员工人数的产出率。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率=工业生产总值/总员工人数

五、结束语

用MFA方法分析企业资源投入、废弃物产生和废弃物再利用,建立PTA企业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便于政府和公众准确了解PTA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从而为相关决策部门制定法规、政策提供决策的依据;同时也可为PTA企业衡量自身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科学的微观主体发展计划提供参考。但是,该指标体系的有效运用,要建立在相关数据有可靠来源的基础上。如何获得详细可靠的统计数据数据,以及选取何种评价方法来评价PTA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有待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尹翔.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26):377-377.

[2] 张帆,李东.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S].国发[2005]22号.

[4] 欧阳丽伟,何德文,柴立元,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1):117-120.

[5] 张白玲.环境核算体系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40-83.

[6] 姜迎娟,况宗华.精对苯二甲酸生产工艺综述[J].应用化工,2006,35(4):300-303.

[7] 黄和平,毕军.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6(06).

[8] 张建华,肖雪军.PTA技术的发展趋势[J].石油化工设计,2006,23(1):12-14.

[9] 刘滨,王苏亮,吴宗鑫.试论以物质流分析方法为基础建立我国循环经济指标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32-36.

[10] 杨华峰,张华玲.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123-128.

[11] Sznopek,J. Goonan,T.(2000):The materials flow of mercury in the econom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U.S. Geological Survey Circular 1197.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Washington,D.C.

循环经济产业分析篇8

关键词 循环经济绩效;生态效率;物质流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灰色聚类模型;标杆管理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3-004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09

近年来,循环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常见的是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现状的评价,一般简称为“循环经济评价”。目前循环经济评价主要从物质流分析、生态效率、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条件等角度展开[1-8]。循环经济包括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企业层面,其中生态工业园区是区域层面循环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我国学者[9-11]针对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估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框架,从经济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生态网络指标和管理指标等角度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标准。此外,我国先后颁布的一系列生态工业园区规范性文件,对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12-14]。可是,由于循环经济概念比较广泛,对于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存在以下问题:评价指标的种类繁多,部分数据的可获得性不强,而且会造成评价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的复杂性;指标缺乏统一的归类依据;指标权重过于分散。这些问题进而导致循环经济评价的评价重点不突出,评价效果不明显。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以循环经济评价的核心目的为指导,提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的理念。选择能够体现“绩效”的投入、产出结果和“循环”的特征行为的指标,开展循环经济绩效评价,通过不同区域、园区或企业之间的相互比较,确定通常情况下的最优水平,即“最佳实践”[15],建立标杆管理模式,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优化与发展。然而,目前专门针对循环经济绩效评价而开展的指标与方法研究仍较少见。部分学者[16-18]虽已提出了循环经济绩效评价的理念,但从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依然局限于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着眼于评估“3R”的发展水平,并没有真正体现循环经济绩效的内涵。本研究整合了生态效率理论和物质流分析方法,建立基于生态效率-物质流分析的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和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通过对上海化工园区和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的循环经济绩效做出综合评价,对比不同评估方法在评价过程与结果上的差异,探讨适合于循环经济绩效评价的方法。同时,引进标杆管理的理念,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为工业园区改善循环经济绩效提供建议。

1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1.1 循环经济绩效的内涵

关于“绩效”,学术界目前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从中文的字面意思理解是成绩和效率,英文为“performance”,包括执行、履行、表现、成绩等涵义。综合学界的不同定义[19-21]分析,“绩效”关注的重点为一个结构和组织相关活动的投入、产出结果,以及能够反映组织所具有的特定能力的效率和行为质量。据此,本文的“循环经济绩效”是指区域、园区或企业采取一定的循环经济措施后所取得的效果,主要体现在物质循环与能量利用方面的效率、质量的提升。与循环经济评价相对比,主要有三方面的差异(见表1)。 1.2 基于生态效率―物质流分析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当前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研究中,利用生态效率理论或者物质流分析方法的研究较为多见。生态效率中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与循环经济的二维属性相符,是一种反映投入、产出比的相对指标[1,4],与循环经济绩效评价过程强调“绩效”的投入、产出结果的特点相一致。但是,生态效率指标的相对属性又决定了其不能反映循环经济的特征行为。而通过物质流分析,可以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投入和流向,分析物流的使用总量和使用强度,从而获得物质循环和消耗的相关数据[8,11]。结合物质流分析方法选取循环经济绩效评价的“循环”类指标,可有效避免指标选取的随意性,为完善以生态效率理论为基础的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依据。

许乃中等: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3期1.2.1 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的概念最早是在1990年,由德国学者Schaltegger和Sturm提出的[22]。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23]对生态效率的定义为:“生态效率表示生态资源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它可以认为是产出与输入的比率,而产出是一个公司、一个部门或者经济整体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输入是公司、部门或经济产生的环境压力的总和。”目前普遍接受的计算公式是[24]:

生态效率=价值的影响环境影响的增加=产品或服务价值 环境影响

从生态效率的定义式可知,循环经济的资源输入端可以用生态效率中的资源效率来表示,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而废物输出端可以用生态效率中的环境效率来表示,如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等。

1.2.2 物质流分析

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是在工业代谢理论和社会代谢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关于特定系统的物质流动和贮存的系统分析[11,25]。物质流分析过程中存在正向物流、逆向物流和消耗流。逆向物流则是同时伴随的各种附带物,如边角料、破损物品、变质物品、退货品、废旧包装物、废品等重新被回收利用的过程。通过对物质流中的逆向流分析,可选取物质循环指标的类型并获得物质循环的效率,从而弥补生态效率指标在衡量循环经济绩效过程中的不足。具体包括的指标有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中水回用率等。

1.2.3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按照构建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原则,从生态效率理念和物质流分析的角度,构建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见表1)。

1.3 评价标准与权重的确立

1.3.1 评价标准的确立

为了使后续工作简化,把循环经济绩效水平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等级“良”的指标数据参考《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HJ 274-2009)的指标数据制定,同时预计随着园区循环经济绩效的提高,未来指标评价标准的数据将逐步上升或下降,以“良”指标标准的10%递减或递增作为“优”的指标等级。等级“差”的指标标准参照2005年的全国平均指标数据制定。对那些目前统计数据不十分完整,但在考核指标中又必不可少的,采用专家咨询方法或选用类似指标的统计值替代。等级“中”取“良”和“差”的指标均值。

1.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研究综合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2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模型

本研究选取模糊评价模型和灰色聚类评价模型作为

表1 循环经济评价与循环经济绩效评价

Tab.1 Evaluation for circular economy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 on for circular economy

对象 Object指标特点 Characteristics of index目的 Purposes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主要针对 生态工业园区或循环经济的试点体现“绩 效”的投入、产出结果和“循环”的特征行为纵向比较为管理者提供历年变化趋势, 方便决策;横向比较为企业、行业的标杆管理提供基准循环经济评价任何的企业、园区或区域等,可以包括一些没有采取任何循环 经济措施的 研究对象可用循环经济的3R指标来评价为了发现研究对象在循环经济工作方 面的存在问题 研究对象,探讨在样本数量较少的情况下这两种方法在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方面的优劣势。

2.1 模糊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基于评价过程的非线性特点而提出的,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运算法则,对非线性化的评价领域进行量化综合,从而得到可比的量化评价结果。具体步骤如下[26]:

(1)确定评价因素集和评价集;

(2)计算因子权重;

(3)进行单因素评价,构造单因素评价矩阵R;

(4)模糊综合评价;

(5)根据评价指标确定评价对象的水平。

本研究采用加权平均法,以归一化的各个评价指标作为其对应的评价集中元素的权重,对评价元素进行加权平均。量化对应关系为:4―优;3―良;中―2;差―1。设C为指标的评价值,则C=b1c1+b2c2+b3c3+b4c4。这是一个数量化的评价结果,以数值的形式显示C的优劣。

2.2 灰色聚类评价模型

灰色聚类是根据灰色关联矩阵或者灰数的白化权函数将一些观测指标或者观测对象划分成可定义的类别的办法。具体评价步骤如下[10,27]:

(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2)确立白化函数和阀值。白化函数是灰色聚类的基础,是计算聚类系数的基本依据,它可反映聚类指标对灰类的亲疏关系。第i个指标的灰类1,灰类j ( j = 2,…,h-1) 和灰类h的白化函数分别为:

fi1(x)=1(x≤xm)

xh-xxh-xm (xm≤x≤xh)

0(x≥xh)

fij(x)=0(x≤x0,x≥xh)

x-x0xh-x0 (x0≤x≤xm)

xh-xxh-xm (xm≤x≤xh)

1(x=xm)

fih(x)=1(x≥xm)

x-x0xm-x0 (x0≤x≤xm)

0(x≤x0)

(3)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标定聚类权。

(4)利用聚类函数求得评价结果。第k个样本关于第j个灰类的聚类系数为:σkj=∑ni=1fij(dki)wij,k∈(1,2,…,m)。由MAX{σkj}=σk*j,可判定该样本所属的评价等级。

3 实例研究

本文以上海化工园区和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为例,进一步研究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和灰色评价模型在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方面的应用。根据2个园区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分析,选取9项指标纳入该指标体系中。同时,综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不同层次的指标权重(见表2)。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和统计2个园区的数据。同时,利用本文评价标准的确立方法,制定本实例研究的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标准(表3)。

表2 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Tab.2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circular economy performance

准则层

Criteria layer权重

Weight指标层

Index layer权重

Weight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0.4资源效率0.3万元工业产值水耗0.4单位土地面积工业产值0.2物质循环利用率0.3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0.5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0.5环境效率0.4万元工业产值COD排放量0.25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0.25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0.25万元工业产值废弃物排放量0.25

表3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数据及考核标准

Tab.3 Circular economy performance data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of industrial parks

指标Index上海Shanghai

(2007)南通Nantong

(2006)标准Criteria优良中差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t标煤/万元)0.291.570.450.500.981.45万元工业产值水耗(m3/万元)33.0064.168.191215单位土地面积工业产值(亿元/km2)16.661.759.9975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9.1980.0093.58570.556.1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41.7485.5482.5756555万元工业产值COD排放量(t/万元)0.861.90.9135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m3/万元)0.980.010.450.50.70.9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t/万元)5.204.777.281318万元工业产值固体废弃物排放量(t/万元)000.090.10.30.53.1 模糊评价结果与分析

按照上述模糊数学评价模型进行计算,上海化工园区的绩效值为2.81,南通化学工业园绩效值为2.75。2园区的绩效水平均处于等级“良”与等级“中”之间,而且已经比较接近等级“良”的指标要求。上海化工园区的循环经济绩效水平略高于南通农药化工园。

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园区可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循环经济绩效水平状况与所处的地位。采用标杆管理的模式,通过辨识同类型的最佳的园区的绩效及其实践途径,从而明确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某一个工业园区各个指标不可能都成为一流实践,因而需要确定一个由各个一流实践指标汇总的标杆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收集自身的信息资源来一一对照标杆的指标,从中找出彼此的差距。同时,要研究和分析每个标杆指标主体实现其每个指标的流程及其方法,从而找到改进的方法和途径[28]。本研究掌握的样本信息有限,这里把绩效水平较好的上海化工园区作为标杆,简单地探讨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的改进途径。

通过比较两园区的评价结果可以发现(见表4),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的资源效率指标与标杆值存在较大的差 距。这主要是由于该园区内工业类型多属传统工业,而且农药化工企业较多,受行业本身特点的限制,园区整体的能耗、水耗偏大,工业附加值较小。其次,从单项指标的比较而言,南通园区在万元工业产值COD排放量、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指标上与标杆值存在一定的差距。参照上海化工园区的实践并结合南通园区的特点,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提高园区产业层次,结合本园区发展定位和相关规划,重点引进和发展低能耗物耗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进一步完善和延伸区域产业链。另外,在形成产业链后,园区可考虑设立产品交易中心,建立基础信息库,将区内各企业的原料、产品、副产品甚至“三废”信息进行公布,为区内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易构建平台,实现产品、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2)降低水资源消耗。首先,园区应加强管理,改革废水处理收费制度,并严格执行“清污分流”的排水体系,加大清水的回收再利用力度。其次,应要求区内相关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从生产工艺的各个工序寻找节水环节,进一步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最后,应大力提倡企业间废水的梯级利用。

(3)强化企业节能工作。大力加强园区能量梯级利用建设,同时重点加强高耗能企业的管理,针对该类企业制定产品能耗限额,建立能耗指标,并联合有关部门不定期地实行督促检查。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有节能潜力和资源的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4)促进资源回收利用。目前,南通工业园区中产生的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一般企业尽量自身循环使用作原料,超量的废弃物出售给回收公司,企业间相互交换废弃物的情况存在较少。今后应努力改变这种状态,在各个行业之间构建产业链,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3.2 模糊综合评价与灰色聚类法的比较

按照灰色聚类评价模型,利用循环经济绩效单项指标评价结果计算得出:2个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绩效水平均达到等级“优”的要求,上海化工园区的绩效水平要优于南通农药化工园。

2种评价方法对于2个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水平等级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2园区之间优劣的判定方面结果相似,均认为上海化工园区的循环经济绩效要优于南通农药化工园。结合各园区的具体情况分析,模糊评价的结果比较合理。

对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而言,指标权重的确定往往采用的是专家打分,利用统计法或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权重系数。由于专家的层次、水平不同,仍存在对专家意见的取舍问题,所得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与客观样本值无关。灰色聚类方法利用客观赋权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然而,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单因素评价过程便可得到不同层次各指标的分值,通过横向对比可以直观地发现该园区循环经济绩效的优劣势,明确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标杆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本研究考虑了最大隶属度原则的有效性问题,利用加权平均原则对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进行分析,减少了信息的损失,评

表4 循环经济绩效单项指标评价结果与灰色聚类效果

Tab.4 Evaluation of individual indicators and Gray Clustering coefficient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performance

评估对象Object单因素加权值Value of individual indicator灰色聚类系数Gray clustering coefficient资源效率物质循环利用率环境效率优良中差上海化工园区2.802.253.250.5940.1730.0550.425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1.003.333.640.4210.1090.0870.323

价结果相对合理。

4 结 论

(1)从理论和方法上,构建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适用的。该指 标体系有别于循环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它更侧重于对循环经济的绩效,即对循环经济措施、行为的结果进行评估;指标选取有一定的理论依据,避免只是通过一大堆零散的统计数据,靠主观判断来选取指标。

(2)模糊评价的结果显示,2园区的循环经济绩效水平均处于等级“良”与等级“中”之间,上海化工园区的循环经济绩效水平略高于南通农药化工园。灰色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2个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绩效水平均达到等级“优”的要求。结合2园区的具体情况分析,模糊数学评价的结果相对而言比较合理。

(3)对比2种评价模型,灰色聚类评价模型信息利用率较高,而且它采用客观赋权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园区循环经济绩效的优劣势所在,明确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加权平均原则的应用使得评价结果相对合理。

(4)以上海化工园区作为标杆,针对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存在的资源效率偏低,万元工业产值COD排放量、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指标上与标杆值存在一定的差距等问题,提出若干循环经济绩效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周国梅,彭昊,曹凤中. 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16(6): 201-203. [Zhou Guomei,Pen Hao and Cao Fengzhong.Circular Economy and Industrial Ecoefficiency Index System[J].Urban Environment &Urban Ecology,2003,16(6):201-203.]

[2]胡素华.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8,28 (7) :61-66. [Hu Suhua.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ycling System[J].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2008,28(7):61-66.]

[3]向来生,郭亚军,孙磊等.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17 (2): 76-78. [XiangLaisheng, Guo Yajun, SunLei et al. Analysis of Assessment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7,17(2):76-78.]

[4]刘华波,杨海珍,顾国维. 基于生态效率建立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 四川环境, 2006, 25 (2): 78-82. [Liu Huabo,Yang Haizhen,Gu Guowei. Thought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 Based on Ecoefficiency [J].SiChuan Environment, 2006, 25(2):78-82.]

[5]史宝娟. 城市循环经济系统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06. [Shi Baojuan. Study on City Cycle Economy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D]. Tianjin: University of Tianjin, 2006.]

[6]王舒,黄金贤.陈逸.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应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5(3): 110-113. [WangShu, HuangJinxian,ChenYi. On Evaluating Regional Cycling EconomyA Case Study of JiangShu Province [J]. Study on 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5 (3):110-113.]

[7]钟太洋,黄金贤,李璐璐等.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资源科学, 2006, 28(2): 154-162. [ZhongTaiyang,Huang Jin xian,Li Lulu, et al. Assessing Regional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Approaches and Indicator Systems: A Case Study in Jiangsu Province[J].Resources Science,2006,28(2):154-162.]

[8]黄和平,毕军.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J]. 资源科学, 2006, 28(6): 20-27. [Huang Heping,Bi Jun. Evaluating Regional Circular Economy Based on MFA:A Case Study in Wujin District of Changzhou City [J]. Resources Science, 2006,28(6):20-27.]

[9]元炯亮. 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环境保护, 2003,(3): 38-40. [Yuan Jungliang. Study on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EcoIndustrial Park[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3,(3): 38-40.]

[10]黄海凤,张宏华等. 基于灰色聚类法的生态工业园区评价[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3(4): 379-382. [Huang Haifeng, Zhang Honghua, et al. The Assessment of the Ecoindustrial Park Based on the Grey Clustering Method[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 33(4): 379-382.]

[11]商华. 工业园生态效率测度与评价[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Shang hua. Ecoefficiency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Parks[D]. Dal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

[12]HJ 274~2009.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HJ 274~2009. Standard for Sectorintegrate Ecoindustrial Parks[S].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9.]

[13]HJ/T 273~2006. 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HJ 273~2006. Standard for Industry based on Ecoindustrial Parks (on trial)[S].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6.]

[14]HJ/T275~2006. 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HJ/T275~2006. Standards for Venous Industry based on Ecoindustrial Parks(on trial)[S].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6.]

[15]帕特里夏•基利等. 公共部门标杆管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Patricia Keehley, et al. Benchmarking for Public Sectors[M]. Beijing: Chinese People's University Press, 2002.]

[16]李建,邱立成,安小会. 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4(4): 121-125. [Li Jian, Qiu Li cheng, An Xiao hui.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of Circular Economy Oriente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rionment, 2004, 14(4):121-125.]

[17]陈立洁. 制造业循环经济绩效评价[D]. 天津: 天津理工大学, 2006. [CheLijie.Evaluating Performance of Circular Economy fo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D].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

[18]徐贵林. 西柏坡电厂基于技术进步的循环经济绩效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07. [Xu Guilin. A Study on the Achievements of Developing Circulation Economy Based on Technology Advancement of Xibaipo Power Plant[D].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2007.]

[19]Brumbrach A. Performance Management [M]. London: The Cromwell Press, 1998.

[20]OECD.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R].Paris, France 2000.

[21]张涛.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Zhang Tao. The Research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2.]

[22]Bjrn Stigson. Ecoefficiency: Creating More Value with Less Impact [R]. WBCSD, 2000: 5-36.

[23]OECD. Ecoefficiency.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 elopment[R]. Paris, France, 1998.

[24]WBCSD. Measuring Ecoefficiency: 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 ance[R].Geneva, 2000 a, b.

[25]陈效述,乔立佳. 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1): 17-23. [Chen Xiaoqiu,Qiao Lijia.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Chinese Economicenvironmental System[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0, 15(1): 17-23.]

[26]胡永宏等. 综合评价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Hu Yonghong, et 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0.]

[27]宋江敏,刘加伶. 海洋环境质量评价的灰色聚类模型及应用[J]. 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1997, 11 (3): 47-51. [Song Jiangmin, Liu Jialin. Gray Clustering Model for Marine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J]. 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7, 11 (3): 47-51.]

[28]杨畅. 基于标杆管理的地方经济发展绩效提升研究[J]. 求索, 2008, (5): 36-37. [Yang Chang. The Study of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Benchmarking [J]. Seeker, 2008, (5): 36-37.]

[29]李小鹏,赵涛,袁兰静.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4-57.[Li Xiaopeng,Zhao Tao,Yuan Jinglan. Stu dy on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Ecoindustrial Park 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 J].Journal of Beijl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9,(4):54-57.]

[30]张迪,张象枢,陈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行为分析模型研究[J].生态经济,2009,(6):28-32.[Zhang Di,Zhang Xiangshu,Chen YU.The Research of Enter prise Behavior Analysis Model for Participating the Circular Economy[J].Ecological Economy,2009,(6):28-32.]

Evaluation Method for Circular Economy Performance in Industrial Parks Based on the Ecoefficiency & MFA

XU Naizhong1 ZENG Weihua1 XUE Pengli1

DONG Fang1 ZHOU Guomei2

(1. 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2. Policy Research Center forEnvironment and Economy,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n the study for the evalu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performance, there is a ambiguous situation to the concept about the circular econ om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index system is limited to the circular economy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systematical induction of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this article defined the circular economy performance, and built the evaluating index system for the circular economy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ecoefficiency and material flow analysis.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gray cluster theory were used respectively to build the evaluation model. Shanghai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and Nantong Pesticide and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were selected as study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is useful to evaluate the circular economy performance in industrial park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he fuzzy evaluating model and the gray cluster model, and the result of the fuzzy evaluating model is more reasonable. Then making Shanghai Chemical Industry Park as the benchmark, the article made some meas ures to improve circular economy performance of Nantong Pesticide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上一篇:集成电路技术分析范文 下一篇: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