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案例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30 17:13:20

合规案例心得体会

合规案例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文化反哺;技校生;宪法认同教育;案例适用

一、引言

(一)文化反哺影响下的技校宪法认同教育的内涵

周晓虹在《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反哺的意义》中认为,文化反哺意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其实质是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积极主动的文化影响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致下而上的社会现象,体现了社会鼓励青年质疑和创新、尊重青年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潮流。社会对文化反哺等社会现象的包容与认同是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保护人权在文化领域的体现。这成为包括技校生在内的青年公民人心同归,认同宪法所承载的价值理念的思想基础。邹平学在2017年3月22日的文汇报上发的《国家认同、人心同归的本质乃宪法认同》一文中指出,社会秩序基于社会共识,国家秩序基于国家认同。宪法是根本大法,所以,国家认同必须表现为人民的宪法认同。凝聚公民共识,达成社会团结是宪法认同教育的终极目标。宪法认同教育是培养公民认知宪法、对宪法内在精神于价值取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认同宪法所秉承的民主、法治和人权这三大价值理念并最终付诸宪法行动的过程。文化反哺影响下的技校宪法认同教育是指教师引导技校生逐步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并最终自愿践行宪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过程。

(二)技校宪法认同教育与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给技校宪法认同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无限活力。第一,技校宪法认同教育的教学思路从教师引导学生机械认知宪法原理逐步走向知行合一,形成宪法行动;第二,能够缓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代际冲突,教学中形成一定的融洽关系,打破技校宪法课堂固有的严肃气氛;再者,师生通过互动交流,相互影响,从共同认知宪法到形成宪法行动。文化反哺影响下,教师应如何对本身比较抗拒理论学习的技校生进行宪法认同教育呢?实践证明,案例教育是培养其增强宪法认同意识,树立并完善正确守法观念的不二之门。

二、技校宪法课堂案例选择面临的困境

如上所述,在文化反哺的影响下,技校宪法认同教育主要依靠案例学习法来实现。值得关注的是,存在种种弊端的传统宪法案例却成为了阻碍学生掌握宪法知识原理,培养宪法思维能力,树立敬畏宪法,遵守宪法的法治意识的“拦路虎”。

(一)案例过时导致学生不能理性认知宪法原理

部分教师为了避免繁复的准备工作,年复一年,“聪明”地使用手头的陈旧案例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知识原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未得到及时更新,还停留在分析简单社会现象的阶段,当他们面对校园内外发生的现象时束手无策,不能从人权、法治的角度切入,有效梳理出相关的知识原理,很好地解读具体的纠纷,

(二)案例缺乏人文关怀性导致学生不能形成正向宪法情感

有的教师选取学生极少触及的国家制度领域案例,如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起草制定过程。此类案例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维由国家建构跨越到权利保障发展维度。否则,学生如无法感知到案例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其内容又非常晦涩难懂的话,他们是不愿意也无法通过案例认知原理,形成宪法情感与态度的。

(三)案例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不能产生正确宪法行动

一些教师选取的案例内容普通,涵盖的知识点简单,缺乏典型意义,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理论枯燥,案例也无精彩之处,这样的教育情境自然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令教师头疼的睡觉、走神的课堂现象并不鲜见。学生难以通过案例分析领悟宪法体现的价值观念,更不用说付诸实践了。

三、案例甄选的路径

文化反哺现象的不断发展,敦促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找到符合学生需求的宪法认同教育案例。案例的选择应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充分照顾到受教育者的内心需要;使学生消除不平等或逆反心理,拓宽宪法教育的渠道,从课堂走向课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面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并将这种认识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一)借助单个案例提升学生宪法知识学习能力

宪法的知识原理涉及知识点比较琐碎,如果每个知识点都引用不同的案例,学生很难就自身的学习水平将涵盖不同知识点的案例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理论储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尽量使用1个包囊所有核心的知识点并且涉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案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特点比较熟练掌握提炼案例相关信息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中级班可以主要引用实时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生活或学习案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被老师没收、校园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等情境培养其基础思辨能力;高级班则尽量多引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新闻热点案例:如扶老人事件、广场舞案件等提高其综合思辨能力。

(二)选用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性案件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

无论是古今中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还是近期发生的争议性比较大的案例都可以成为综合性案例的来源。由于这类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甚至超过学生的思维能力范围,所以案例的选择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与其利益相关,这样才能比较轻松地引导学生从综合性案例入手以权利义务的角度来分析每个知识点,不断通过提升宪法思维能力进而提升法治思维能力。

(三)借助权利行使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宪法的价值观念

《宪法》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要树立学生合法行使宪法权利的信念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需要,从他们关注的维权案例如劳动法维权案例入手,通过课堂学习、课外知识信息化拓展等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原理的掌握、法治思维的培养最终能真正理解宪法所体现的民主、法治和人权的三大价值理念。中级班的可以由教师选取古今中外名人敬业爱岗的真实经历如大国工匠视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服务社群的良好意识;针对高级班学生,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案例如出纳贪污受贿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离开校园后如何在工作中抵制现实诱惑,做到诚实做事,清白做人。

四、案例适用的实践

案例选择的路径是很多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丰富宪法认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育载体,为学生提供“反哺”平台,选择符合技校生守法心理特色的案例。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发现,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比较重视法律维权功能的实际应用而忽视自身义务的履行问题。如何对技校生进行宪法认同教育需要触动他们心灵的案例支撑。技校学生比较关注以法维权问题,而近年来纠纷不断的广场舞案例除了符合学生关注需求,涉及到小区居民劳动休息权维护外,还涉及到广场舞者社会文化权利行使、政府部门如何协调冲突者利益的问题。近年来个人宪法课堂教学实践证明,选择此类囊括综合知识点,且关涉民生的案例作为宪法认同教育的素材是比较容易收到教学实效的。以下将结合以上案例探讨如何运用课堂教学三步骤探讨引导学生掌握宪法知识,提升宪法思维能力,最终逐步树立宪法至上的意识。

(一)从学生关注的的权利知识原理入手分析

案例,明确公民个人应合法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利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找出广场舞者、小区居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依据。法律依据包括《宪法》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重点引导大家梳理文化教育权利方面的条款。《宪法》除了公民基本权利规定外,还有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的规定。《宪法》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权利知识原理外,还应从学生作为公民应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角度引导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公民责任:第一,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广场舞爱好者和居民在行使自身权利的过程中不能侵犯他人的权利;第二,不容许滥用权利。广场舞爱好者和居民应该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合理行使自己的基本权利。笔者在2016-2017学年宪法课堂教学中发现,7个高级班和4个中级班约500个学生中,超过70%的学生能轻松就找到38条和43、47条公民权利依据;只有5%同学能够找到51条权利正确行使的依据。可见,公民基本权利应该正确行使的宪法规定还没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仍需要教师在部门法的学习中继续加强引导。

(二)选择同类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机关应履行的宪法义务

学生掌握了广场舞案例涉及的公民基本权利后,教师应将教学焦点从公民个人权利引申到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问题。教师应根据系列案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国家机关是如何解决类似纠纷的,哪种解决方式比较符合宪法的规定。广场舞的纠纷在中国并不少见,教师可以类比公安机关鸣枪警告、召集群众进行调解等解决方式结合宪法规定与学生一起分析哪种方式更符合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各方利益平衡达到效果最优。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理解作为国家机关应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遵纪守法。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在行使个人权利、享受个人自由的同时,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利益,履行法律义务、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

(三)引导学生结合案例从不同当事人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形成社会所倡导的宪法至上意识

我国宪法的规定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内容,一个是国家机关的运作方式;一个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履行。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相关规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从而拓宽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让学生分别从小区居民、跳舞者权利维护角度理解宪法关于劳动者休息权、公民社会文化自由的规定;学生对维护权利的原理有了兴趣后,教师再顺手推舟引导他们去探讨劳动权利与社会活动权利发生冲突了该如何解决。教师通过整个课堂教学的安排引导学生意识到,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维护国家的尊严,也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用宪法的思想说话,用宪法的精神做事,用宪法的灵魂提高个人对国家、集体和人民的担当意识,提升国家的荣誉,增强自己的使命。每个人心中都应当有宪法,以宪法引领行动。

五、结语

文化反哺现象的影响下,教师应做好三件事:第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二,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时时处处留心学习新知识,掌握宪法研究的理论前沿,并且把最新的理论与教学相结合,。教师不仅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还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留意,关注媒体,看电视、听广播、上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展教学内容,凭现代技术手段来占据教育的制高点;第三,通过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充分体验教学内容的社会实践形态。只有这样,才能弥补自己在“文化反哺”视阈下的知识不足,才能具备更多与技校生交流的共同语言,才能找到对他们进行宪法认同教育的恰当教育方式。宪法不仅是技工学校法律课程的基础内容,更是学习我国法律体系的开篇环节。近年来,宪法法律至上等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更敦促广大技校教师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案例为载体,辅助通俗易懂的原理,形象地诠释宪法精神,力求让学生记得住、吃得透,进而内化为力量、升华为态度、付诸于行动,用技能报国的理想承担公民社会责任,实现宪法认同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政治认同教育.陈红陈亚兰.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0).

〔2〕文化反哺现象与教师权威.杨美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3〕“文化反哺”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创新策略.王艳东,徐维东.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4〕中国社会变迁六十年的公民宪法意识.韩大元孟凡壮.中国社会科学,2014,(12).

〔5〕从“文化反哺”现象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萨仁娜.高校辅导员,2013,(10).

〔6〕“文化反哺”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创新策略.王艳东,徐维东.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合规案例心得体会篇2

产业经济学博士论文范文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解析论文

摘要:文章从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的紧密联系出发,提出了在实际工作中经济与规划相结合的理念。分析了产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及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论证了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并对二者如何相互促进更好发展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

[2]史忠良,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韩少平.浅谈新时代我国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

产业经济学博士论文范文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案例教学法由于比传统的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而在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中被普遍使用。就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意义、案例教学法如何运用及应注意的相关问题作了具体的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能力;角色转换

1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案例教学最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采集大量的经济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启发教育的作用。优秀的案例,往往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并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各种类型案例的剖析,运用创造性思维,将大量的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从而进一步指导今后的实际工作。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例如,在成本理论一章中,不断用到平均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等多条曲线;在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时,则是用IS-LM模型。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中介载体,将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为经济学案例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其中不乏一些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学生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其理论知识会掌握得比较全面,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往往导致能力的欠缺。案例教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具体的情景,迫使他们去思考、分析、处理问题,从而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案例教学本身也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分析与研讨,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共事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2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组织

(1)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案例。案例的选择应兼顾典型示范、应用实际、现实新颖、适合国情,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也就是说,精心挑选的案例不仅要符合课堂的教学要求,而且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想听、要听、乐意听,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配合默契,寓教于乐,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可以拿吃第一个面包同吃第三个面包的感觉是不同的或以小品《吃面》为例来说明;在讲授供求规律时,可以编写案例2007年末至2008年初南方发生冰雪灾害对食品供应和物价的影响,通过这个案例,有效地将案例与供求规律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提高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应用性,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讲完货币政策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对2007年度由于CPI屡创新高银行提高存贷款利率等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讲完失业理论之后,可以引入近年来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种种原因及应对措施。其次,教师事先应反复阅读案例,做好案例分析。虽然案例本身可能并无统一答案,但作为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一缸水。教师应尽可能将问题想得全面、完整、详细,要深思熟虑。这其中可能要涉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内容,必要时需查找大量的资料,否则无法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只有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先对案例做个分析,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案例教学的主角是学生,为提高案例分析的水平,学生的课前准备也是必要的,尤其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的案例更应做充分的准备。否则课堂讨论的效果很难保证,甚至课堂讨论根本无法进行。学生要做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应该掌握相关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这是进行案例分析的前提条件;其次,在上课前,学生需要通读案例,概括问题,提出决策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案例讨论课的质量。

(2)组织课堂教学。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在上案例课之前把案例资料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要求学生要预习案例。上课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5到10分钟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表述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争议分歧较大,再组织讨论,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是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分析中去。例如,教师不应随意否定学生的分析结果,而应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

3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仍应占主要地位,如果整个西方经济学教学以案例为主会造成学生对某些问题了解得比较深入,但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能像MBA那样,完全以案例教学为主,而应以系统的理论学习为主。案例教学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一般来讲,案例教学占用20%~25%的时间为宜,也可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案例讨论以作为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补充。

(2)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移:其一,案例分析课堂上的教师不再以一个单纯的知识权威的形象出现,不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课堂是由学生唱主角了,教师的前台活动已大大减少,代之而来的是学生的大量活动,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其二,案例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则由原来的知识讲授变为指导学生动脑思考。教师一般只应对案例讨论的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作必要而简略的提示,布置案例讨论的任务和要求,而把大量的时间腾给学生。即使有学生需要教师指导和答疑,教师的讲解一般也是个别进行的,这里教师传授知识的形式由集中讲授变为对学生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3)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使其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理论运用能力,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且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课堂组织和控制能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踊跃参与,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目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师离案例教学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加强教师培训十分必要。案例教学教师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学习培训。即通过举办培训班以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二是实践锻炼。即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际工作,同时请企业有经验的管理者或外校有经验的教师搞讲座,或组织案例课的观摩教学和经验交流活动等,这一系列途径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

(4)借助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完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设计。在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准备过程中,组织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老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拓宽经济学案例信息的来源,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不同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在集体讨论中可以使思维在相互借鉴、相互碰撞中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拓宽经济学教学思路,提高经济学教学研究水平。这两方面相互渗透,同时进行,对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的完善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魏静.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昆明大学学报,2008,(1).

[2]李晓西.宏观经济学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合规案例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案例;年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9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66

年级组是学校进行管理的基层单位。作为学校部门管理与班级管理之间的桥梁,年级组既要执行学校各部门的决策与任务,又要协调本年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因此,在年级管理中,如何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年级管理与班级管理的关系,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打造高效、有执行力的年级团队,关系到年级的发展,更关乎学生的成长。

我作为年级组长,尝试运用班主任工作案例指引年级的管理工作,让年级的管理更科学,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充分彰显年级组的整体教育功能。下面,我就班主任工作案例在年级管理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选取代表性案例

高中阶段,学生有共同的特质,如学习能力增强,自我意识提高,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提升。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同时,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年级的管理就不能拘囿于一时,而应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在年级管理中,我们就要根据学生在高中三年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班主任案例。

高一年级,是起始年级。学生经历过中考,满怀希冀地走进高中的校门,但突然要应对九个科目的学业,面临时间的科学统筹安排,一下子难以适应高中生活,而此时恰是规范学生规范与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高一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案例研究主要集中于“指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着眼于纪律常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常规的教育。

高二年级,是学生易分化的年级。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高中生活,基本掌握了高中的学科学习方法。对于年级管理而言,日常的常规工作不能放松,更要防止出现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德育工作方面也要引导高二学生享受成长,学会担当。高二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案例研究主要集中于“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成长”,塑造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学生心理上的内驱动力。

高三年级,是学生自我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的年级。到了高三,学生已认识到高考对自己的人生有重要的意义,但要经历高强度的各科总复习和历次考试的洗礼,加上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的期待,他们心灵变得敏感而脆弱。他们对自己过高的目标和不令人满意的成绩现实之间就会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心理上的过度焦虑与紧张。高三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案例研究主要集中于“强化自信,心理沟通与疏导”,引导学生面对种种压力,培养他们应对人生挑战的心理素质,做好临考前的心理疏导。

二、科学剖析案例背后的教育规律

年级组长要积极组织班主任根据实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撰写班主任案例。案例不能仅是文字的堆砌,更要深入地剖析班主任案例背后所蕴含的教育规律。

高一下学期,我们年级收集了班主任工作案例,主题是如何转化后进生,因为后进生是班级管理中不能忽视的对象,是班主任在日常班级工作管理中的重点。案例中,大多数班主任只是描述了后进生的转化过程,没能认真解读转化过程所体现的教育方法与规律。因此,在班主任会上,我们除了点评每个班主任的工作案例外,还指出应该透过表象看到实质,以使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具实效性和科学性。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后进生的形成,要从心理因素、教育因素、家庭因素三大方面分析。

心理因素:后进生自卑感强。后进生一般是接受新知识能力差、学习方法不当,成绩落后,当他们与周围的同龄人比较后,越比较越自卑,强化了自卑感。渐渐地,他们就陷入了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力感,慢慢降低了对自己的评价,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教育因素:在学校应试教育体制中,个别学校个别教师唯成绩至上,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后进生中不乏“体育精英”“文艺之星”,但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中难以获得认同,而且因为是长期处于被批评的地位,他们更加敏感和脆弱,他们会因为曾经某个教师的不恰当的行为,导致对学校、教师感到厌烦甚至是憎恨,进而更加厌学。

家庭和社会的因素: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家庭条件优越,学习上耐不住寂寞,沉不下心来。而有些家长给予学生物质的东西很多,却不懂教育方法,要么是粗暴的打骂,要么是过分溺爱,放任孩子。

只有通过对后进生的分析,班主任才能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因素,找寻到教育的规律,在班级管理中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三、以案例带动年级管理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学校管理中基层的单位领导者。因此,班主任的工作案例不应仅仅分享给本年级的班主任,更应该将优秀的案例推广到年级组的学科老师,实现年级老师的教育智慧共享。年级组的学科教师与班主任面对的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对学生的认同感强,有共同的交流、研讨的内容,有更多可以共享的教育信息与资源。

在年级管理中,年级长可以协调年级所有教师,以组织者和召集人的身份组织好年级学科教师与班主任的班科协作会,确定协作会的主题与流程。例如,班主任提出班级近期的班情与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学科教师与班主任先和面对面坐在一起。班主任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案例与大家分享,提出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而,学科教师从自己工作的角度来思考、交流自己对班级的管理和学生发展的建议。

这样的协作会,既综合了班主任的学生管理视角,又结合了学科教师的学科观察,发挥了学科教师的积极性,挖掘了他们的优势与潜能,从而充分发挥了年级组教师的团队精神。只有各种教育力量整合形成教育合力,集思广益,才能使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得更全面、更科学。

总之,我们的年级管理工作已证明班主任工作案例能够带动年级管理,以点带面,有助于年级组管理功效的提升,有助于年级教师形成教育的合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孙少平,李广,林海亮.新时期学校德育热点问题研究[M].广州:

广州教育出版社,2008.

[2] 李方.班主任工作的30个典型案例(中学篇)[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1.

[3] 张万祥.德育智慧源何处――心灵感悟德育经典案例[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 赖华强.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5] 陈启新.新课程下学校年级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

研究,2010(1):22-23.

[6] 邢耀刚.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成人教育

学报,2013(2):113-114.

Application of Working Cases of Head Teachers in Grade Management

LI Chun-hui

(Tongan No.1 Middle School, Tongan Fujian, 361100, China)

Abstract: Grade is the basic unit of school management, and head teachers are directly in charge of classes. Therefore, arousing the enthusiasm of head teachers can promote the grade management effectively. Working case management theory should bas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arefully select typical cases, and scientific interpret the teaching principles in the cases. And teachers should combine the power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 to let the grade management become more scientific, and fully demonstrate the grade group function of the whole education.

合规案例心得体会篇4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加工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操作,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知识处理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同时以一定的媒体形式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处理,即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知识的加工与处理。由于这种教学设计理念只关注知识的处理,因而被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也称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由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又被称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只重视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度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其结果是,学生自我探索,无法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知识传授。即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都存在明显缺陷,两者都过分强调教与学的某个方面,而将教与学割裂开来。

二、行为理论的教学体系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以行为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行为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Leont'ev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维果斯基的文化一历史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行为理论属于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最早被前苏联应用于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设备控制面板的人性化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Bonnie Nardi等人将行为理论引入美国等西方国家。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是人与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过程,人类行为的产生来自于主观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之中。行为理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将学生与知识统一起来,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双向交互,最终达到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

行为理论通过构造行为系统来实现,行为系统包含三个核心元素和三个环境元素,三个核心元素是主体、团体和客体,三个环境元素是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环境元素为核心元素提供其赖以存在的环境,构成核心元素之间的联系。在核心元素中,主体是行为的执行者,是行为系统中的个体要素;客体是主体加工处理的对象;团体是指行为发生时行为主体所在的群体。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必须以工具为媒介,包括现实工具和抽象工具。对于学生。来说,现实工具可以是语言、教材、媒体或互联网等;抽象工具可以是某种思考方法、某种解题规则等。工具将行为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规则是客体需要依赖和遵循的法律、标准、规范、政策、策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等,是主体与团体之间联系的纽带。劳动分工是团体内部为完成某种任务而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通过劳动分工将单个主体、团体和客体联系起来。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核心元素设计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核心元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团体三个部分。其中,主体是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客体是教学案例,团体是主体学生所在的学习小组。

(一)主体的设计学生是行为系统中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控制作用。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尤其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由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其一,与其他课程相比,财务管理课程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与我国现实存在显著差异。如筹资理论认为,股权筹资方式筹资成本最高,但在现实中,我国绝大多数公司会首选股权筹资。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差异,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有密切关系。仅仅依靠教师讲授书本知识和案例,学生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难理解这种差异。其二,很多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没有唯一的答案,站在不同利益人的角度,会作出不同的财务管理决策。如对于公司利润分配,站在股东的角度,当公司有好的投资机会时,股东希望尽量不分配现金股利;当股东有好的投资机会或者希望尽早收回投资降低风险时,会要求公司尽可能多地分配现金股利。站在债权人的角度,则不希望公司分配现金股利,因为公司现金流出会降低债务保障倍数。对于此类问题的学习,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很难真正掌握问题的实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扮演不同利益人,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二)客体的设计对案例教学来说,案例设计要遵循时效性、广泛性、亲和性原则。时效性强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信息媒体掌握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和经济事件,用最新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同时,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过于陈旧的案例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广泛性强调案例来源要广泛,包括来源范围广泛和来源途径广泛。来源范围广泛,指从古、今、中、外全部空间和时间范围寻找教学案例;来源途径广泛,指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专业期刊和一般杂志寻找教学案例,还可以将学生经历的经济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如对MBA学生所在单位发生的经济事件进行适当修改,作为财务管理教学案例。从长远来看,学校可以考虑建立校内共享的财务管理案例库,并制定一些鼓励政策,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企业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案例,学校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亲和性指财务管理教学案例要尽量来自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对案例有亲切感,认为案例有实际意义,从而有兴趣对其进行了解和分析。

(三)团体的设计教学中,可以将学生所在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团体,也可以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作为学习团体。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作为学习团体更有效率。因为小组讨论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既有利于分工协作,又有利于督促和带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在各小组内部初步讨论后,要求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并要求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至于小组人数,可根据课时多少、案例大小、具体分工来确定。既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搭配,或者按照方便学习的原则划分。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各小组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不能过大,每个小组都有能

力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人员安排要有利于案例学习和讨论。

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环境元素设计

环境元素包括规则、工具和分工。环境元素的任务是根据主体的需要,提供主体搜集和加工客体的工具,对团体进行恰当的分工,并为整个案例教学顺利进行提供规则支持。

(一)工具的设计案例教学过程需要借助工具来完成,根据对学习者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工具可以分为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三类。效能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如字处理软件、作图工具、搜索引擎、教学多媒体等。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思维能力,如语义网络工具、数据库、专家系统等。交流工具可以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基于internet的email和聊天工具等。财务管理课程与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变化、与微观企业的行为关系甚为密切。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各行业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使财务管理领域不断出现新事物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从国内、国际全面有效地发掘更新、更有说服力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工的设计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和发言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容易滋生某些学生的“搭便车”行为。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制定相应检查和处罚规则等监督和约束措施。如检查小组每个成员的笔记,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在课堂讨论时发言,对课下讨论要求有记录,对偷懒行为给予惩处等。这样,通过小组间的合理安排、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以及有效的规则来消除学生“搭便车”行为。

(三)规则的设计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制定一定的规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激励和约束。这种规则既包括针对个人或者团体的行为规范,也包括案例教学的激励考核制度。教师可以将学生成绩与其所在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挂钩,分别赋予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一定的权重,计算学生成绩。增加小组成绩的权重,有利于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而增加个人表现的权重,有利于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的积极性。

合规案例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民事诉讼;教学形式;模拟审判

我在学校主要从事法学教学工作,主要担任民事诉讼法的教学任务。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案例教学在法律教学中的运用谈谈我的看法。

案例教学最早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为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夫·兰德尔所创立。问世以来,案例教学业已成为在法学教育的主要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体设定角色与情节的情境式教学方式,它借助案例来重现或者模拟现实情景,启发学习者围绕有关专业问题进行思索,能够获取问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并掌握基本操作程序以及技能。

我通常采用下列具体的教学形式:

(一)列举案例法。这是举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解释某一法律制度理论、某一法律条款内容或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进行示例性解说的教学方法。列举案例法的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说明问题。比如,为了使学生理解普通共同诉讼和必要共同诉讼的区别,我列举两个案例对比:村民状告化工厂环境污染侵权和顾客状告营业执照出借人与使用人。列举的案例既可以是发生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为教学需要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后的案例;既可以整个案件全部呈现,也可以只讲与本次课内容相关的部分关键性内容;既可以是十分严肃的案例,也可以是轻松自由的生活小事。

(二)讲评案例法。这是点评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讲评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民事诉讼法中第一审程序的各个阶段时,我讲“李某某诉王某某离婚一案”,从李某某如何、法院如何审查立案、王某某如何应诉答辩、法庭如何开庭审理到如何作出判决等。这就可以使学生明确民事诉讼第一审程序的、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评议判决等各个阶段。

(三)讨论案例法。这是讨论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讨论案例法是对某一法学课程的某一主要章节进行全面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这类案例必须具备主要情节和细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分小组讨论,也可以大班讨论;既可以先合后分,也可以先分后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一一评析,给出标准答案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用讨论案例法的关键和目的。

(四)旁听案例法。这是观摩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为配合讲课内容,我组织学生到嵩明县法院旁听民事案件的审理。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能使学生对于民事诉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旁听案例法作为一种现场教学方法,还能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我也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中央电视台《庭审现场》的视频,边看边讲评,这样的效果也好。

(五)实习案例法。这是实践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实习案例法就是借助模拟法庭实验室,进行模拟审判或模拟仲裁教学。当学生在学习程序法,又学习了实体法,既具备实体法的知识、又熟悉程序法的内容后,我就可以发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搞模拟法庭。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自行收集、整理案例,分配角色,进行模拟审判。由学生亲自当法官审理案件或参加庭审,全面掌握和理解程序法和实体法的法律规定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实习案例法是一种具备综合内容的学习方法,它不但可以掌握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我为他们精心设计评分考核标准,表格如下:

模拟审判既展现了学生个人能力,又体现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让学生在案例情境中扮演角色,不仅让他们学到知识,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增加学习信心。让我们看看学生在模拟审判中的表现。

(图片说明:法官在庭审中)

(图片说明:原告及其诉讼人在庭审中)

(图片说明:被告及其诉讼人在庭审中)

(图片说明:书记员在认真记录庭审过程)

(图片说明:穿上法袍留个纪念)

(图片说明:穿上法袍留个纪念)

我在《民事诉讼法》的案例教学中收获很多,下面简单的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民事诉讼法》案例教学,特别是模拟审判符合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

程序性知识的本质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①《民事诉讼法》在法学分类中属于程序法,在教学中,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包括怎样确定当事人,如何写状、答辩状、词、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如何进行案件审理等。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具有显著的程序性。在模拟审判的案例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其次,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法学教育效果的取得无法跳出此一规则导引。我国法律渊源是高度抽象的制定法,面对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学生很难直接获得学习的动力,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如果将冰冷、抽象的法律条文与实践结合起来,解决实践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无疑会极大激发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具体设定角色与情节的情境式教学”并且“重现或者模拟现实情景”,就是将理论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就笔者经验,行政法学中存在大量与实践联系密切的实例,我将其引入课堂,通过提问学生、安排讨论以及深入讲解,学生往往能对身边不经意的事情有了新的认识,于是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意义重大。②健康科学的学习动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理论,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工作。第一,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很多学生通过电影电视对法庭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真实的法庭是什么样,自己做一回法官、律师的滋味是啥,对法庭很好奇,很向往。于是,我带他们走进法庭,设计案例,模拟审判。第二,开展学习竞争。我把学生分为几组,考核包括集体成绩又有个人成绩,无形中给学生一种竞争的意识。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③

再次,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体现了教学互动,注重多向交流。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参与性教学。传统的法学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强调开放性教学,由过去单方面灌输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向走向双向,由单一走向多元,由理性走向感悟,由直观思维判断走向体验、感受、领悟和思考。④实行案例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可以就案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就案例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讨论案例教学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均可自由讨论、辩论,双方都可以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这样,各种观点、理由及其论据得到充分表述,使大家对相应问题认识越来越清晰、理解越来越深刻,从而加强对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的理解。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参与意识强,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这不仅向学生阐明了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而且极大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心理的交流,是教和学的有机结合。既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案例教学还体现了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的多向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进行探讨、辩论,以此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以及优势互补。在充分互动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突出教学重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向交流有助于学生和学生接受多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在模拟审判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的提出问题,和教师交流,也会和同学商量解决的办法。

最后,案例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它通过一个或几个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在对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及模拟演练,形成完整严密的思维方式。⑤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教学。传统法学教学采取“灌输”式讲授,基本上是老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含义、特征以及法律规范等内容,学生埋头做笔记,理解和运用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认真予以思考,自己寻找并获得答案,这就能够把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首先给学生一种情景,让学生置身其景,在有角色和任务的环境中,围绕问题展开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创造性的提出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案例教学符合奥苏伯尔和鲁滨逊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即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的目标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解答之后的检验。通过案例教学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水平。同时,让学生把握创造机遇,开发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在案例教学中结合教育学的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改变传统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人才。

①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第146页。

②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第80页。

③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第109页。

④ 孙自强,《关于案例教学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载《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年6月期第95页。

⑤ 孙宁、彭萍,《浅谈案例教学法》载《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年6月期第86页。

参考文献:

[1]罗小兰.教师心理学——教师心理特点之探析[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7.

[2]郑淑红.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07.

[3]赵文辉.高等教学质量保障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68.

[4]张桂琳.教育文选[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45.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3.

[6]叶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9.

名人名言

另一方面,如果不让心灵成为自己的先知,不让它经过一个孤独的检验的自我恢复的过程,便让它接受别的心灵找到的真理,那么,无论那真理多么光辉,它也会造成致命的伤害。天才若对别人的天才影响过度便足以永远成为天才的大敌,我的说法每个民族的文学都可以作证。英国的诗剧家已经跟着莎士比亚亦步亦趋两百多年了。

合规案例心得体会篇6

普通法的核心原则是遵循先例(staredecisis):曾经在一个适当案件中得到裁决的法律问题,不应在包含同样问题并属于同一管辖权的其它案件中重新加以考虑,除非情况有某种变更,证明改变法律为正当。因此,既定的法律点是有约束力的,并被作为此后案件的判决依据。类比法律推理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识别一个适当的基点即判例。普通法系中在一个特定管辖范围内最高一级法院的判决的案件具有一种特殊的基点地位,即在此管辖范围内最具权威。第二步是在确定的基点情况和一个问题情况之间识别事实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当一个判例的事实与一个问题案件的事实相似到要求有同样的结果时,我们就说一个判决依照判例。而当一个判例的事实不同到要求有不同的结果时,我们就说一个案件区别判例。同样案件同样判决这一理念意味着如果在某种情形下不同点更为重要,那么不同的案件应该有不同判决。一个判例应该被依照还是被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对与问题案件事实相关的判例事实的细致分析。一个案件的事实由对世上发生的事的描述所构成,这些事确定了纠纷的阶段,握手当事人如何发现自己处于纠纷之中,以及在有的时候当事人曾做过什么以试图自己解决纠纷。在这一步骤中,应该收集整理问题案件中的尽可能多的事实,进而应该确定表面上相似的判例并分析它们的事实,这里同样需要对事实的把握理解。只有在上述工作完成后,你才能列出每个判例和你面临的问题案件之间在事实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步是决定在某种情形下两种情况间在事实上的相同点更重要,还是不同点更重要。两种情况不可能完全一样,普通法程序只要求对重要点进行比较并判断,因此,首先要判断,哪些是重要事实,哪些不是重要事实,一个判例是被依照还被区别,取决于重要事实在两种情况下的相似度。但重要事实和非重要事实之间区分的判断,不能事先定一标准,也不取决于判例所表述的普通法规则。普通法规则是法官在那些由普通法调整的案件的判决书中宣布的规则。由普通法规则出发做出的判决,其推理是典型的演绎。在普通法中,规则产生于审判过程,通过比较事实情况来创制,并随判例的适用而改变。普通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法院有权决定它所受理的案件,也只能决定它所受理的案件,法官无权制定权威性的一般规则以支配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的案件。因为即使法官在前例中制定了一般规则,他也不可能考虑到后来案件的情况,后来案件的当事人有权在法院中享有自己的机会。

二、演绎法律推理

演绎推理不同于类比法律推理,首先,它是以规则而非案件为起点。其次,立法至上原则一般要求法官扮演一种从属于更具民主特色的政府机构的角色。第三,对制定法律规则的稳定陈述,使得从这样一些规则出发的法律推理严重关切规则的解释问题。因此演绎法律推理的步骤与类比法律推理存在重大区别,主要由以下三个阶段构成:第一步是识别一个与当前案件相关的法律规则作为大前提。法律规则本身描述了它所适用的案件的基本特征,在找到可用的规则之前,法官不得不先从讨论事实开始,从这里出发,寻找合用的法律规则。合用的法律规则往往不是一个,而是一个规则群。这个规则群中的各个规则按一定效力秩序组合在一起。但是规则的识别一般情况下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即使确定了适用的规则序列,各个规则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规则识别的功能在于帮助我们澄清案件争议的法律焦点。第二步是以允许推断出一个有效结论的方式陈述事实。任何案件的事实都能以多种用语加以描述,关键是要确立与判决相关的事实,并用规则语言进行表述。但案件事实并不是事先包含在规则语言中的,规则甚至都不可能包含其自身的适用标准。因此,案件争议往往表现为两种貌似合法的事实陈述并存。第三步是判断重要程度。大多数语词的意义缺乏清晰性,可能具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含义,法律术语的定义本身也会因为遭遇语言问题而需要解释。在规则语言与案件事实的相关度存在争议的场合,需要对某些特殊事实的法律重要性做出判断,以便把问题案件置于一类法律案件中,并证明这一归类为正当。对重要程度的判断,要求我们超越法律规则、法律定义和其它类似表述所固有的语言问题,三段论在这种争议案件中不能保证其必然性。

三、疑难

合规案例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专利 审查标准 一致性

成文法天然具有滞后性,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也不例外。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专利申请复杂多变,因而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不可能全面涵盖各种具体的专利申请。专利审查标准是指在专利审查过程中用于衡量专利申请是否能够被授予专利权的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专利审查指南中的审查标准性规定及其他具体标准的集合,即针对专利申请所选用的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专利审查指南中的有关审查标准性规定以及对这些规定的理解和解释性的具体衡量标准。

一、对专利审查标准一致的认识

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专利审查指南用来调整申请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关系,但专利申请纷繁复杂,不断变化,要使相对固定的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专利审查指南明确、详尽地规范所有专利申请显然是不可能的。此外,人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制定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专利审查指南的时候不可能预知所有情况,或者对所有的关系都规定得周密、详尽,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专利申请都作出无误的调整,因而在客观上不得不留有一些余地。最后,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专利审查指南在颁布之后,由于审查员还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因此不一定能够保证审查员都做出同样的审查结论。此外,在操作层面上,由于专利审查工作所涉及的各个审查领域存在巨大差别,不同审查领域的审查部门在统一审查标准中也存在一定困难,如电学领域和化学领域。上述因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专利审查标准的不一致,而专利审查标准不一致的危害主要表现在:1、可能导致审查员对专利法作出的解释和专利审查结果远离专利法的精神和目的;2、可能造成不同审查员对同一类事实作出不同的审查结论,出现"同案而异审"现象。

二、审查标准一致的内涵

根据专利审查的实践过程,审查标准一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事实认定、理由论述和证据采用趋于一致。以下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事实是审查员从申请文件和/或对比文件等证据中筛选出的与结论即不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相关的事实,事实应当是依据申请文件、对比文件等证据和或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的常识提出的与理由相关的事实,主要包括申请文件相关的事实认定,如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以及对比文件相关的事实认定等。

理由论述是指在认定事实的基础上,为得出审查结论而给出的用于衡量专利申请能否被授予专利权的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审查指南中的审查标准性规定及其他具体标准的论述过程。理由论述的一致性主要包括法条适用和具体论述过程保持一致,如:专利申请不符合专利法某条规定及相关论述趋于一致,或在存在法条竞合时,不同审查员选择适用法条时保持一致等。

证据采用一致,主要涉及审查员的检索水平、经验认知以及所属技术领域的专业水平趋于一致。

三、对实现审查标准一致的建议

首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查员队伍是审查标准一致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专利审查要正确行使,关键取决于审查员,即审查员的法律素养、专业素质、道德理念、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尽量避免由于审查员工作能力、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冲突等因素导致的审查标准不一致;增强审查员的公仆意识,增强行政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其次,建立规范的专利指导性案例制度。专利指导性案例在专利审查过程中具有以下功能:第一,针对性。专利法适用中出现的问题,都是针对具体专利申请提出来的问题,而专利法通常不是基于解决专利个案制定的,而是基于专利申请的普遍性问题制定的。相较而言,专利指导性案例都是针对典型个案作出的,因此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第二,及时性。专利法是对既往专利审查等的总结,因此难免具有滞后性,对于今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的专利申请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可能会难以适用。而专利指导性案例都是直接针对个案做出的,及时反映了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能够对现实中新的专利申请作出及时应对。第三,更有利于规范审查员的自由裁量权。在专利指导性案例公布之后,在相同或相似情形下,审查员就必须按照专利指导性案例进行审查,更进一步规范了审查员的自由裁量权。

四、如何建立专利案例指导制度

首先,应确保专利指导性案例是精心筛选的,将优秀的审查经验传授给其他专利审查员学习和参考,有助于提高专利审查的可预期性,保持专利审查标准的一致性。选取专利指导性案例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典型性,二是正确性,三是严格性。首先,典型性既表现在专利申请中的事实具有典型的特点,也表现在其针对专利法律适用的疑难性、新型性等问题所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其次,专利指导性案例应该是专利审查结论正确的案件,正确性包括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两方面。在专利指导性案例后,并不是永远具有拘束力,经过一段时期,可能与新的立法或者社会的变化不适应,就需要新的专利指导性案例来替代。最后,其应当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充分讨论通过,通过程序应当严格,且应具有统一的格式、体例和编号,应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等权威媒体上统一进行。

其次,建立专利案例指导制度的关键,在于明确专利指导性案例的效力。专利指导性案例是一种类似专利审查过程中审查标准的参照物。但是,在建立专利案例指导制度时应明确,专利指导性案例并不取决于专利审查员的自由选择,而是一种"应当参照"的标准。具体来说,第一,专利指导性案例具有权威性。"应当"的含义包含了强制性的要求。即所有的专利审查员在遇到类似案件时,都应当参照专利指导性案例来进行审查。第二,"参照"指在没有充分且正当的理由时,专利审查员对于同类案件应当参照专利指导性案例做出审查结论。

最后,专利指导性案例的运用关键在对"同案或者类似案件"的判断。因为专利申请相似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适用专利指导性案例。专利申请类似性应当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事实类似。考虑在审专利申请和专利指导性案例中的关键事实是否具有类似性。在考虑的时候,应当注重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将会对争议焦点的专利法律适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第二,案件所争议的法律问题具有相似性。例如,是否属于专利法第2条第2款规定的客体范畴。凡是具备了上述特点的专利申请都可以认为与专利指导性案例之间存在类似性。由此可以看出,类似性的判断就是逻辑上类推方法的运用。因此专利审查员必须谨慎对待类推方法,深入分析专利指导性案例与在审专利申请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认真选择比较,使类比推理的过程具有合理性,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合规案例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 大学精神; 嬗变时期; 多元价值观; 案例教学; 组织;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 0084- 03

在高等教育课堂教学革新阶段,大学精神是课堂教学革新的精神支柱,它体现大学课堂教学的角色定位、价值观、学术观点以及引领社会新思想、新思潮的独特精神气质,是大学课堂价值观、文化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学精神是高尚的、有生命力的,依凭大学精神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追求学术自由,维护大学尊严,没有被其他社会组织所取代。广大师生集聚在高等教育课堂秉承大学精神的传统,回归大学精神。如今,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改变了传统师生关系,课堂大学精神嬗变——从20世纪80年代服从分配、90年代自主择业到3G网络时代的多次就业、自主创业价值观的转变,具有文化传承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特点,3G网络时代大学课堂价值观和文化规范直接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成败和学校的前途命运。实际上,大学精神只有真正贯彻到大学课堂中来,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课堂,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教育。课堂教学是大学精神和一切大学理念实现的载体。我院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旅游文化区,根植在丽江社会转型和旅游经济革新的新时代,课堂大学精神必须快速转变。管理学原理课程是我院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培养综合管理人才必须全面提高我院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的质量,管理学原理课堂组织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培养步骤,创设情境教学,理性反思教学过程,回归社会实践课堂组织,能够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实现管理学原理课堂组织教学的价值共享和课堂组织教学的人性化的培养目标。在日常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不断提倡创新精神的案例思考模式,在案例情景教学中提倡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运用生动的案例向每一位学生灌输社会进步和社会规范的准则,有目的、有技术、有方法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对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有理想的反思阶段和论证阶段,提升学生的认知判断能力。案例教学中每位学生在案例教学课堂中的任务不同,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完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课堂进行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学生能力不尽相同,教材提供信息有限,学生利用3G手机查阅相关知识点和创新思维内容,此时是教师组织3G网络资源的最佳时机。本文以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为落脚点,探析在3G网络时代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秉承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的背景下,实现案例教学课堂组织创新的有效途径,适时适度地提出导向性对策,抛砖引玉,提供相关思路,就教于关注此方面研究的学界同仁。

1 3G网络时代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的特点

3G网络时代课堂教学是基于2G时代和WAP浏览器时代的移动技术、无线技术——3G多媒体短信存储功能、3G网络环境下WAP浏览器、3G视频点播、3G在线实时互动体验服务资源基础上的课堂组织模式。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的价值观发生变化,价值观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社会主流文化和大学生个性文化呈现散点变化,学生认同开放、公平、竞争,思维活跃,传统大学价值观顺从、保守的意识基本不存在,社会信仰成为学生的主流信仰,76%的学生敢作敢当,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与传统大学价值观不同,学生的务实倾向明显。在3G网络时代,管理学原理课堂大学精神处在开放和变迁的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道德观培养,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仍然是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主要方向。从案例教学课堂实践来看,传统的大学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仍体现在大学生的基本观念和小组讨论行为中,对于传统大学精神的理想仍然较推崇,在3G网络时代,社会竞争压力较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自主创业的价值意向明显,不再盲目听从他人建议,有自己见解和主张。3G网络背景下,各种文化碰撞,社会群际关系和个人利益受到冲击,价值观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重商主义的社会观念,刺激了学生的金钱意识,导致了学生思维观的混乱,形而上学的思维观占大多数,享乐主义、开放的生活观念在学生价值观体系建立,对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直接的影响。课堂大学精神成为“象牙塔”精神,学生不认同大学精神,认为那是无法实现的理想,课堂大学精神嬗变期,大学精神缺失。

2 创新的有效途径

3G网络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突出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融入3G网络资源教、学、做等环节,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的运用,构建能力、知识、素质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根据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学习特点,在3G网络环境下创新课堂组织模式,贴近课堂大学生嬗变的特点,正确树立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价值观,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案例课堂教学,整合、优化学生个性优势,增强学生道德观念、协作意识、社会意识,缩短学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向理想社会人转变。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发展,观念改变可以塑造具有组织领导力和意见领导力的青年学生,从课堂大学生精神嬗变的特征来看,有利于塑造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2.1 创设互动教学空间

传统的案例教学空间是“是非教育”,判断原理、案例、人际关系都是“是非判断”,二元性判断是形而上学的,在3G网络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中,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打破传统大学精神二元价值观,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进行多元观念的教学,课前、课中、课后3G网络资源的整合、优化,在案例教学环节进行原理、行为的学习,通过3G多媒体存储、WAP浏览器信息资源分享、在线实时交流等形式,进行行动和思维的相互转化,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社会思维的互动,唤醒了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和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互动空间包括3个方面:核心价值观(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特征)、学生内在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其空间转化过程如图1所示。

案例教学组织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性,对案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深入探析,理性、乐观地参与案例小组讨论。第一,通过3G网络环境的多媒体视频、音频,训练学生听、说、动手制作案例的能力,且训练学生组织讨论信息,参与微博、网络论坛观点讨论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课前与课中不同的认知能力。第二,在案例总结时,教师通过课前预设的价值观培育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学生自身内在价值观,理性思考社会价值观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影响,形成具有社会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的理性思维观的价值观体系。

2.2 理性反思教学冲突

参与案例教学组织的师生、3G网络环境的社会各界人士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认知层次、地域与文化特征,在思维观和价值观方面各有不同,深刻的思维假定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冲突,教师提前预设出现冲突最多的案例知识点、观念,提前冷静审视,然后在案例教学中正确倾听学生的观点和引用3G网络环境下的观点,在冲突中创新、嬗变大学精神,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人文关怀精神,超越教师之前设定的教学培养目标,无限发挥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的社群关系,开放、自由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案例教学的互动空间中获得案例教学的真理,获得课堂大学精神的精髓——思想自由,锐意进取。理性反思教学冲突路径如图2所示。

案例教学组织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社会主体价值观、社会道德规范产生冲突,通过教师预设的价值观引导小组讨论,通过学生小组制作3G网络资料:图片、文本、音频、视频整合为小组观点进而通过3G网络背景下的微博、班级空间讨论、班级课程论坛等进行多元观点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校园文化的互动、与社会网络观点进行碰撞,在案例总结课程中,通过课堂引导,学生价值观得到内化,学生的多元评价、多元观念产生,形成符合大学精神嬗变的创新精神和社会群际关系。

2.3 回归课堂实践

3G网络资源不是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的核心,案例教学组织的核心是师生教学的创新本质和教学环节的人性化。第一,以学生为案例教学的中心,通过3G网络移动教育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组织中树立教师的权威。第二,在3G网络资源的在线实时互动体验式教学中,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进行听和说的实体式教学,把案例教学传授的知识作为客观存在的真理追求。第三,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求知教学活动,提升师生的思想境界,创设3G网络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沟通环境,使大学教育充满灵性和活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实现大学精神嬗变时期的教育目标。回归课堂实践路径如图3所示。

单纯的求知路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课堂教学与移动教育方式3G网络资源的结合,教师通过预设教学情景空间进行大学精神嬗变的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从单一的传递知识转变为学生求知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学生形成的唯物辩证法思维观基础上,创造教学品质,解放师生思维观、追求教学真理,贴近学生生活的空间。

综上所述,3G网络环境是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双向互动的空间,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预设案例教学空间,通过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形成优化、有效的师生互动空间,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园文化之间、学生与社会外界之间互动教学,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以学生个性为根本,实现理性人培育的完整教学过程。这是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创新探索和价值共享阶段,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得到培育。

3 导向性对策

3.1 以案例教学培养课堂大学精神

首先,在案例教学组织中分阶段进行创新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社会道德规范。其次,在案例教学组织体系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实现个人理想、群体理想和预设价值观的设计方案,进行课堂查找文献、分析讨论及获得案例讨论结论的导向性模式。接着,通过案例教学平凡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内化学生的价值观,根植预设的大学精神。再次, 在案例教学组织中引导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科学精神。教师课前预设案例教学环境,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想法的条件,在创新的实践过程中,通过3G网络资源整合、优化图书馆资源和书本资源。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反复探讨,塑造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精神。

3.2 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

3G网络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以课堂大学精神为价值观,在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大学精神,彻底改变不适应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课堂教学组织的特征,在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中运用3G网络资源和互动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根植追求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价值观理念,唤醒大学生内在价值观,培育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秉承大学精神的精髓,在日常案例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创新、主动与社会各界有效沟通,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世界的能力,以自主创新为荣,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成为社会最优秀的人才。

综上所述,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随着社会的转型、科技的进步,大学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在日常大学课程中要树立大学精神。在本文所探析的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时期,3G网络背景下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点滴积累,潜移默化地通过案例教学各环节的互动教学空间培育学生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观,树立有社会道德规范、社会文化、社会责任感的多元价值观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作者不详]3G网络的特点[J]. 新华文摘,2010(16).

[2] 钟志贤.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62-163.

[3] 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14.

[4] 徐华春. 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初探[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5.

[5] 张海.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取向与教育对策研究[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8.

上一篇:供应商质量问题处罚制度范文 下一篇: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