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文化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30 17:12:00

合规文化教育

合规文化教育篇1

一、学习《守则》的基本情况。

为切实提高广大员工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强化制度建设,确保我行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全行员工包括领导班子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树立依法合意识,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内控案防水平。我行按照省市行的工作部署开展了《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行为守则》学习活动。开展学习活动共分四个层面进行的。一是参加了省市行视频工作会议会后,班子成员先行进行了自学,学省市行三级行领导的动员讲话有《守则》原文,并自觉地记录了学习笔记,二是带领全行职工以讲解的方式进行了系统学习,三是学习结束后,组织开展了以学《守则》用《守则》的大讨论活动。四是为了检验学习效果,我们还组织全行职工进行了学习《守则》的考试。班子成员与全行员工一起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通过这次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了合规操作的意识,并且明晰了岗位的责任以及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

通过学习班子成员深刻体会到,任何差错、风险、问题和案件的发生,都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形成的,都会经过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这一客观自然规律。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依法合规经营对我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到违规经营的危害性。我们深知依法合规经营是现代保险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坚持正确经营方向的重要保证。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对“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可能没有深刻理解其重要性,明知是违章,违规操作仍然存在侥幸心理或传统的工作“惯性”习惯性的违章和违规。从上级行传达给每个员工违规违纪教育案例中看出,很大一部份案例都是我们员工缺少对制度的学习、同时对业务流程相关制度理解不透、不熟悉,有时既使自己站在犯错误的边缘也浑然不知,总以会这事做了也不会造成什么后果,如当事人对业务不熟悉,凭着同事关系,迫于领导的威力,盲目听从上级指示,结果后果是自己丢掉了饭碗,害了自己。正是由于日常工作中,个别员工执行制度不严,存在隐患和漏洞,且长期得不到整改,有的经验主义至上,操作陋习难改,屡查屡犯,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最终酿成案件。国家财产遭受损失,我行信誉遭受损害,责任员工受到处分,丢工作,丢饭碗,祸及国家、单位和个人。

二、班子成员执行《守则》的情况。

通过认真的学习《守则》,我们感到,总行开展这次学习活动,是进一步树立依法合规稳健经营意识,积极适应我行股份制改造的新形势的需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员工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树立依法合规经营意识,着力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学习活动开展以来,班子成员能够认真遵守《守则》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具体行为规范,特别是能够自觉遵守《守则》中的禁止性规范。如不得、禁止、严禁的54种行为,特别是对不好把握的36种抽象性规范,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我们也基本努力的去做,从而不失共产党员应有的本份。

三、班子成员在学习《守则》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开展《守则》学习活动以来,我们能够按照省市行工作方案的要求,不打折扣,不走过场,认真组织本单位职工开展学习活动,一是为确保学习取得实际效果,不走过场,我行专门成立了由我任组长的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本行的学习活动方案。二是要求员工认真学习,记录学习笔记,写学习心得,学习要入脑、入心。三是按照上级行工作方案要求,认真为全体员工开展了《从我做起,合规操作》的授课活动。四是与每名员工签订了《守则》承诺书。同时,我们要求开展学习《守则》活动要做到“四个”结合,以充分体现学习效果。一是把学习《守则》与员工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办法充分结合起来,二是把学习《守则》与学习业务知识、各种规章制度结合起来,三是把学习《守则》与案件专项治理的整改结合起来,四是把学习《守则》与业务经营结合起来。从而使员工清楚地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每一位员工对规章制度的理解,提高遵章守纪的能力。

四、班子成员在业务经营管理中履行合规情况。

从20*年至今,新班子组成后到美溪支行工作已近四年,四年来,我们能够自觉遵守上级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业务经营活动中没有偏离省市行的经营思路,基本上能够把握住正确的经营方向。并做到了在人际交往、生活作风、行使权利的过程中的“三个把握住自已”。四年来,没有发生重大违规违纪问题,特别是在会计、出纳、信贷、安全保卫等业务操作流程中,一是做到了严格执行上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及业务操作规程,二对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清理和整改,不断改进和提高了各业务的核算质量。三是制定出台了美溪支行员工综合管理办法,严格约束全体员工的违章违纪行为。确保每一个岗位,每一笔业务,每一个环节均在规章制度的严格约束之下,不留空白点。

五、班子成员在合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在努力方向

通过学习《守则》,我认真进行了自我剖析,在以往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传统的错误工作“惯性”,至使业务操作过程中的轻微违章问题,如柜员离岗名章未收起、一日“三碰库”流于形式等问题,二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企业开户资料不全,企业没有人民银行的开户许可证而支现等问题,三是员工劳动纪律散乱差等问题,四是上级行进行业务自律监管对发现的问题需要处理责任人的时候,为员工讲情等问题。对上述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班子成员在今后的工作,一定不辱使命,对以往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合规文化教育篇2

关键词:大学体育;体育人文教育;规复

1人文教育规复原因

第一,本源性。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主体是人,从人的方面看,人有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精神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使人像动物一样不断从事各种活动,寻找获取自己所需的物质。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不断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体育是人的体育,体育作为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本源在于追求安全、健康、愉悦等,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在运动中的体现。因此,人的需要成为体育存在、发展的原动力。第二,规定性。从近代以来,我国就开始设置规定体育课程的教学,如今大学体育课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可以明显看出,大学体育课程不仅注重大学生体格的锻炼,同时也注重大学生品德素养的培养,可见,大学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问题是体育的规定性使然。第三,偏颇性。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体育技能的教与学,而忽视体育理论、体育精神的传承,只注重硬件的积累而忽视软件的建设。

2人文教育规复内容

道德方面。素质教育中提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人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的要求,合理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通过体育活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比如,体育活动中的爱国情怀、公平原则、合作精神、顽强品质等等,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审美方面。审美教育是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一个方面。在大学体育运动中,学生之间会相互观赏、互动,体验美的享受。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有地到高,不断进步的过程。大学体育课堂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体育运动、体育比赛等途径有计划、有步骤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育人,促使大学生审美享受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人文素质。人性方面。大学体育人文教育内容包括人性的教育,如人际关系的教育、相互尊重的教育等。在体育比赛活动中,既要拼搏奋斗,诚实守信,也要注重团队之间的相互协作,还要尊重比赛对手,这是对人性的综合历练和考验。自爱、爱人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3人文教育规复路径

首先,抓人文元素。大学体育作为现代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必修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中抓住人文元素。在大学体育制度文化中,要注重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大学体育精神文化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在大学体育物质文化中,要注重物质文化品位的提升;在大学体育行为文化中,要注重引导师生共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规范融入日常生活。其次,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合理、科学利用文化资源,破除仅仅从书本学习的模式,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多样化教学。如访问当地体育名人、参观体育文明成果、讲述体育文化事件,讲好体育文化故事、传承体育优良传统等,广泛利用文化资源,丰富体育运动形式。最后,营造人文氛围。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体育人文教育规复中要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可加强物质环境中的人文元素,如体育标语;可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可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将体育文化落实到体育活动中;可改进、丰富完善教学方法,将研究教学、合作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方式灵活运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4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大学体育中规复人文教育原因的基础上,介绍了人文教育规复的内容,并提出了人文教育规复的路径,旨在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作者:杨晓轼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彭庆文.广义大学体育导论——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汇处的文化批判[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合规文化教育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工程法学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理想目标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1],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教学过程应体现这样的要求,满足接受职业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关于这样的要求,在国家的权威政策文件中已有明确阐述。

由于培养的人才规格类型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学术型或者理论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具有很多自身的特殊性。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应认真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方法和举措,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重大战略转型调整,传统高职法律专业“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互动”、“重阐述、轻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愈发显得不够适应,唯有重新“洗牌”,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思路、深化教学改革、科学地设置专业,借助工程学科的平台,与工程学科共享资源、“互利共赢”,寻求专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才能生机勃勃,所培养的复合型、实用型法律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才会脱颖而出,实现受教育者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工程法学教育的基本思路

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调整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思路的必要性

1.“专业+产业”教育模式的诞生和发展,正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种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决定着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地方性和行业性,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各类合格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应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种类,尤其是特色专业,一般要与当地行业、产业特点密切联系。

2.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的特征,应该以一定学科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来设置专业,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则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规格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规格不同,同时体现着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教育的专业规格必须要体现出对高级实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工程法学教育实现了法学学科与工程学科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两大学科的共同繁荣发展,更利于复合型实用人才的培育成长,使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思路具有深刻的必要性。

(二)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思路的必然性

1.工程法学的学科属性。工程法学是一门边缘性法学学科,是法学学科与工程学科的有机融合,是以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探索提高法学教育质量的有益尝试。这一学科将工程领域中的规范、标准问题法律化、制度化,使各个工程领域都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应是依法治国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工程领域属于经济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规范的范畴,其调整的对象涉及工程领域中多重法律关系。工程法学是各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促使工程思维与法律思维有机融合,整合了工程学科与法学学科的科际资源,开辟了法律教育、工程教育的新领域。

2.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弊端。科学发展观是工程法学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谋求法律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法律教育要是钻在象牙塔里搞“经院哲学”,或者只搞理论上“空对空”的繁琐论证,注定不会有大的作为。不可否认,传统法律教育为我国培养出了包括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内的大批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法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证。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更,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以及工程文明的繁荣兴起,这种传统的、以单一学科为主要依据的法律教育模式,已越发显现出教育力的不足和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不适应。工程文明的兴起以及繁荣、健康、和谐发展,呼唤传统法律教育与其同步伐、同进程、同发展,要求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更新换代。在工程文明不断进步的前提下,工程法学教育自觉地适应了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在工程法学教育模式下培养了一专多能,具备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满足了工程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促进了我国工程事业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进程。实践证明,法律教育只有与具体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统筹兼顾,与工程事业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健康、科学、和谐地发展。高职法律专业建设亦应摆脱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束缚,自觉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自强图新,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三、强化职业教育学生的规范、诚信和责任意识:优秀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工程文化的塑造

文化对人具有持续而深刻的塑造、引导、规范功能,职业教育应在文化传承、育人育德、培育行业新风上有所作为。《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人人成才”。优秀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工程文化的塑造能引领职业教育学生规范、诚信、责任意识的养成,引导毕业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建功立业,奉献社会。

(一)优秀企业文化与和谐工程文化的对话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领导层提倡、全体职工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和工作作风的体现。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归根结底是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形态,其核心就是培育员工的规范、诚信和责任意识,引导员工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工程文化是一种和谐、美丽、生动而具有久远历史的秩序文化形态。工程文化是工程事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的社会现象,是工程文明的产物,在人们心里产生了深刻、不易变更的印记。和谐工程文化,应是一个理论体系完整,工程学科与人文学科,工程思维与法学思维,工程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一种良性有序状态。工程文化演进的过程应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交织、对话、交融、共赢、和谐运行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法学思维、法学理论应渗透到工程思维和工程理论中,两种思维、两种学科的相融沟通、相得益彰,促进和谐工程文化的不断进化。优秀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对话,正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工程文化价值与工程法律意识教育

工程法律意识教育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价值教育。工程法学属于工程文化中构建和谐与秩序的规范、标准与程序。没有文化的工程是浅薄的工程,没有和谐文化的工程更缺少思想内涵与价值。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这样情形,搞工程的人不具备法律知识,更谈不上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这必然会潜伏着巨大社会风险,比如极易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工程成本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大打折扣。还有很多法科出身的人包括法律职业者在内大多不懂得工程技术规范、标准、流程,法律职业者在涉及工程技术纠纷案件面前,总觉得无能为力、望而却步,丧失了职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导致这两种情形出现的原因在于,在很多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不重视人文学科特别是法学学科教育的渗透影响,不注重科际资源的整合,把法律教育看做是一个附属产品,置其可有可无的地位。同样,在文科类院校尤其是单一学科院校的学生,缺乏工程文化的熏陶与培育,缺乏工程技术知识的培训和工程思维的锻炼。工程法学教育正是整合了工程学科与法学学科的科际资源,开辟了法律教育、工程教育的新领域。所以,工程文化教育与法律文化教育应相互融合、充分沟通对话、统筹协调发展,不能将二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对立极。工程文化教育为法律文化教育提供客观的物质条件,为法律教育搭建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法律文化教育为工程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撑和理论准备,促进工程文化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样的思路对高职法律专业改革与发展而言极具借鉴价值。

四、彰显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工程法学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不仅在于培养一个人、一代人,更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尤其对于推动构建和谐社会,职业教育责无旁贷。

(一)和谐社会亦是法治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中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应是工科学科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工科各个领域都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开展法律意识培养与教育,法制建设是工程事业繁荣发展的先决条件。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就要大兴土木工程,筑楼、建桥、修路等各个工程领域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以公路交通工程为例,公路作为国家公共产品,它的规划、建设、养护、经营、使用、管理各环节,都有自身的质量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需要工程技术人员通晓这些规范和标准,保证公路交通工程的质量和效益。由此看来,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规范标准的设立和法治文化的培育。

(二)提高法律素质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定

法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环节。在工程领域应大力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工程领域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既精通工程技术、工程实践,又知晓工程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工程法学教育做出相应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回答,将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到最适合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最有利于工程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上来,造就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法律素养较高的工程领域专业人才,这既是公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使然。

尽管我国在工程法学教育上开展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但仍处于初级化、粗放化阶段,没有把工程法学教育思维、思路提升到一个理论高度。目前,对工程法学教育理论这方面的研究,零散单薄、不成体系。所以,站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高度上,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工程法学教育体系已迫在眉睫。可喜的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意识到传统法律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症结,试图把工程思维、工程文化移植到法律教育中来,期待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变革,注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如我国法律硕士、工程监理等新类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很好的例证。然而,更有意义的是这一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必将会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专业的改革、建设与发展产生现实而深刻的影响,高职教育管理者应用心体会,抓住机遇,勇于实践,积极作为。

参考文献:

[1] 冯军,王静.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7):167.

Vocational Education Goals in the Perspectiv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Law

LI Xue-jun1, GUO Xiao-rong1, HAO Zhan-hui2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goal is to develop both professional theory knowledge, and skilled master professional skills of the complex, the technology practical talents. As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law integrate of the law and the engineering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not only promote traditional Chinese legal education mode and the education method of the update, but also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complex talents for the engineering the prosperit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provide a powerful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guarantee of talented personnel. Of greater significance,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of law thought method of practice,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aw professional reform,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profound inspiration meaning and reference value.

合规文化教育篇4

青少年求知欲强,对新事物敏感且具有极强的吸摄能力。由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传统教育模式的缺失以及互联网广泛传播西方文化,对出生于改革开放和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可塑性很强的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研究表明[5],1)近年来“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明显显现”,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行为取向偏移“;民族传统文化淡化,西方文化模式强化”。2)对上海市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51%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了解中国历史,其中,37%的人对中国历史并不感兴趣;“对西方生活方式追随,对传统文艺冷落,对实用主义文学热衷”:过“洋节”在大学生中已成习惯,偏向于外来的娱乐方式和文化产品……67%的大学生不愿意阅读学术专著,70%的学生将名牌产品视作高品质生活的象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关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发展,青少年又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针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必须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从青少年抓起,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构筑起抵御外来文化威胁的防线,捍卫国家文化安全。把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投映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的视角,审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我们认为形势是严峻的。调查结果显示(表1~表3),17.3%的大学生对武术不了解,认识模糊的大学生占50.8%,大概了解的大学生占29.4%,只有2.5%的大学生表示对武术运动了解;喜欢武术的中学生占45.5%,不喜欢武术的中学生占13.2%,无所谓喜不喜欢的中学生占41.3%。对于武术和跆拳道,47.6%的大学生选择跆拳道,中学生的比例更高,达到51.6%。许多学者有类似的调查:据曹永跃对66所高职院校的1150名1年级和2年级大学生的调查,有28%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武术运动[6];据余宏伟对5省市35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表明,18.57%的学生喜欢武术,46.57%的学生认为一般,34.86%的学生不喜欢[7]。在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竞争中,没有什么比文化认同的失去更可怕[8]。对青少年而言,一旦西方文化所携带的价值观念被他们“无意识”地接受并高度依赖后,他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被西方文化所俘获,可见,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育文化教育的形势是严峻的,我们必须清醒地应对。

2文化安全视域下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策略

2.1完善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法规

教育法规的体系与结构,反映的是教育法规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关系。1)从横向来讲,主要指的是教育法规的完整性,即指我国究竟要制定哪些教育法规才能满足教育活动的客观需要;2)从纵向来讲,指的是教育法规的层次性,即要分清哪些是统揽全局的教育法规,哪些是调节某方面教育活动的具体的教育法规[9]。在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结构中,无论从完整性还是层次性来审视,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法规建设都较为欠缺,有待于完善。例如,《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法规文件汇编》收集了近20多年来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等部委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和规定共40部[10],内容涉及到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但缺少有关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法规和文件。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法规建设涉及2个方面的问题:1)从横向来讲,教育法规建设要保障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配套、相协调、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教育法规的整体效用。例如,、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中要求,“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纲要》使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有机融合、相互促进。2)从纵向来讲,要依照“统揽全局的教育法规”的基本精神,健全和完善具体调节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活动的法规。例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规定和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具有本地域及本地域民族特点的传统体育教育法规。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具体、从横向到纵向,使青少年传统体育教育法规能够覆盖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从而使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教育有法可依。

2.2提高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

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基于不同的文化接触和实践,以自己的选择和标准对各种文化事项做出的认知判断、情感依附、行为选择和调整倾向。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民族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是文化变迁和融合中的必然现象[11]。文化认同对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象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惟一标志。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因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大力提升民众的文化认同度。在体育教育领域,由于青少年从小更多接触的是现代体育,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和所承载的文化了解有限,淡化了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调查结果显示,有70.6%的中学生没有学习过武术,57.6%的中学不开设武术课(见表4)。此外,受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失去兴趣。有学者研究指出:“体育文化全球化对当下学校武术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思想严重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文化认同危机已经严重影响着当今学生对武术的理解与选择”[12]。这种自身文化的消退和民族文化意识的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主义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的影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英勇抵抗外敌入侵,维护祖国的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这些特点在民族传统体育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都有所体现。自然,青少年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手段。而爱国主义教育又强化了青少年的民族身份认同。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提升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可见,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也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节熏陶和感染青少年,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青少年“人格的升华,境界的提高,精神振奋,爱国主义情感的凝练”,又为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度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3加强对青少年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践教育

如前所述,多数中学生没有学过武术,多数学校不开武术课。无论何种原因所致,客观上使青少年学生远离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文化认同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需要理论方面的认识,还必须把这种认识付诸于实践,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作为人们头脑里的思想观念,对文化的认同不可能在瞬间完成,必须经过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实践可以促进文化认同的丰富和发展[13]。对青少年进行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不仅仅是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把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心认同转化为外在实践,把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同运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运动实践中感受和体味传统体育项目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更坚定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体育的实践教育,学校体育是重要的途径。1)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大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在体育课程中的比重,广泛挖掘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征的传统体育项目,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梳理和教材化加工,开发地域特点鲜明的传统体育校本课程。通过体育课教学,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传统体育技术技能,为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奠定基础。2)要广泛开展课余的传统体育活动,提高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程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传统体育运动实践不断提升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对青少年进行传统体育的实践教育,要贯彻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聘请传统体育项目传人或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习练者为学校荣誉体育教师,以解决学校传统体育师资不足的矛盾,推动学校传统体育的广泛开展。社会有关部门、街道社区等,应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体育活动场地的方便;为他们参与传统体育竞赛及群体活动创造条件。

2.4挖掘校园环境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功能

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特定的时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观念和行为。当代教育学、心理学乃至文化学的诸多研究都表明,适度的、内隐的某种氛围,因其孕育、营造着一种存在却不刺激、和谐而不张扬、易于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的意蕴,并且具有渗透性、持久性的特点,所以在个体素质的养成中有其特殊的功能[14]。学校是培养人的机构,校园环境相对于其他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定向性、规范性,更显其感染力和约束力。因此,加强校园的传统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可以使青少年时时处处受到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校园环境的文化建设是校园环境文化教育功能的基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涉及“物质环境文化系统、组织环境文化系统、活动环境文化系统、精神环境文化系统”四个方面[15]。自不待言,校园环境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校园传统体育文化环境建设。

2.4.1改善传统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奠定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物质基础

因各地的经济、体育传统、民族风俗的不同,开展传统体育活动也不尽相同。因此,要结合各地的不同情况,广开财路,多方筹措资金,因地制宜地抓好传统体育物质条件建设,为开展传统体育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4.2构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组织网络,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组织环境系统即由主管学校体育的校领导、体育教研室、体育教师、传统体育社团等组成的校园传统体育组织网络,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提供组织保证。同时,组织环境系统还包括各种形式的制度。例如,学校关于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月、活动周、活动日制度,使传统体育活动制度化;建立学生传统体育项目的业余段位制度或等级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传统体育活动。

2.4.3创新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活动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第1批传承学校选择的项目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等。虽然没有包括传统体育项目,但可以借助这一平台,或借鉴这一做法,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创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学校的活动,通过开展此项活动,推动传统体育项目的广泛开展,同时,学校应把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如前所述,可成立传统体育项目的学生社团,开展训练和竞赛;设立学校传统体育节或活动月、活动周等,促进学校传统体育活动的普及,营造浓厚的校园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2.4.4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融合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追求整体教育效果

把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作为在学校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之一,融入到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活动中,与这些教育活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增强广大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提升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利用校园各种传播工具和载体,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传统体育文化宣传。例如,举办传统体育文化艺术节、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竞赛、各种形式的传统体育文化宣展,举办各种讲座,使青少年了解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刻理解其蕴含的中华文化之精华,增强青少年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豪感。

3结语

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及其研究涉及教育、体育、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领域和学科。本研究仅从文化安全的视角审视我国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从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扩张、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考虑,提出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策略,难免有局限,愿向同行学习,与大家交流、探讨。

合规文化教育篇5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文件明确地指出了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深厚的职业素养,要二者兼备。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应该提到重要的教学日程。如何选定企业文化教育内容、采取何种方法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如何将企业文化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有机融合起来,是职业教育必须重视,也是势在必行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教育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却存在以下种种不良现象:有些毕业生嫌企业一线工作累,工作时消极应对,甚至迟到早退;有些毕业生刚进企业嫌工资低,频繁跳槽;有些毕业生工作时我行我素,缺乏与同事沟通合作的能力等。凡此种种,都说明这些学生职业道德较差,缺乏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遵纪守法意识。就本质而言,都反映了在校期间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的不足。从当前情况看,有些职业院校对企业文化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重视,也对在校期间的学生开展了企业文化教育活动。综合起来,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主要有下面几种方式:一是在学生入学后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 嵌入企业文化教育的内容;二是开设相关的企业文化选修课;三是请企业有关方面领导和技术骨干到学校通过讲座形式介绍企业文化;四是学生通过工学交替或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企业文化。 

以上几种企业文化教育形式,对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文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几种形式有些耽于理论知识的介绍,有些只是对企业文化表象的解读,有些只能使学生对企业文化形成局部感悟,都存在各种不同的局限性。职业素养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有机地把企业文化教育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始终把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业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从而使他们在毕业时对企业文化就能有全面地了解,具备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职业院校还需要从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高度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把企业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全过程。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企业文化的热潮。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企业文化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精神,二是价值观念,三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和企业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把企业员工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要素的总和。 

一般研究认为,企业文化具有自己特有的功能:即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融合功能、辐射功能。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作用非常大。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深入研究了企业文化和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他们根据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之一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重视各级管理人员领导艺术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职业院校对学生培养的目的出发,企业文化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企业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企业成员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要素灌输给学生,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学生就业及适应企业、融入企业做好充分准备。所以,选择企业文化教育内容主要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绩效的指导思想,指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目标、生产条件、生产技术水平所制定的经营与管理企业的一种基本设想与科技优势、发展方向、共同信念。这种指导思想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方式,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企业的运作方式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2.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提倡的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员工在生产、生活各方面所具有的共同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企业精神体现出企业内在的一种品质和追求。对学生进行企业精神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行等方面的要求,使他们在校期间能自觉加强关于职业素养方面的修养。 

3.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指企业对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定位和员工对自身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所起作用、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准则的观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教育,能够增进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4.行为准则。行为准则是企业规定的员工必须遵循和服从的约束条件,主要指企业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与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行为准则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行为约束能力和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意识。

5.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指社会成员所必须遵循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是非观念和对假恶丑的辨析能力,以利于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能够敬畏生命、关爱他人、崇尚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合格公民和职业人。 

6.企业荣誉感。企业荣誉感是指员工对企业名誉的爱护和为企业创造荣誉的责任感。对学生进行企业荣誉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强化学生在校刻苦学习专业技术,以后为企业改革发展建功立业的责任意识。 

通过以上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增加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自觉增进职业素养。另外,引导和教育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强化专业化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以最前沿的行业标准来规范学生,为学生毕业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策略 

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向度、多种方式进行。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建立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出发,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职业教育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趋势,可以采取“三三三”教育策略,即通过三条途径、运用三种方法、形成三种模式。 

1.通过三条途径。第一,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职业院校根据所设专业,从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出发,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骨干与专业教师共同组建的教学指导机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全面参与专业建设,负责制定教学大纲、教材编选、设计人才培养标准、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组织指导学生实习等。其目的是通过专家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及时地了解企业、熟悉企业、感知企业文化,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以更好地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除开展常规教学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还可以联谊会、教产合作研讨会、共育人才恳谈会、就业洽谈会等形式组织校企之间的研究和交流活动。 

第二,开设企业文化教育课程。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企业文化应该成为学生培养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很有必要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作为课程的企业文化教育要从企业文化中筛选出主要的内容,组织成为一定的知识体系,编写出企业文化教育教材,可以开设文化基础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系统的企业文化知识教育,对企业文化有比较系统的把握。囿于教学时数的限制,也可以将企业文化教育渗透到相关课程中开展教育,以使职业院校将企业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积极组织策划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如在学院营造一种企业文化氛围,举办企业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建立企业协会,以企业文化准则和企业精神来规范其活动内容。 

通过以上校内的企业文化教育形式,可以使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得到充分融合,还能帮助学生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对企业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知。 

2.运用三种方法。第一,创设企业环境,开展模拟实践。职业院校可以利用现有条件模拟企业环境,以老师为管理者,学生为员工,创设企业环境,并自行提炼企业文化,不断总结,建立起系统的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乃至精神文化,并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真实的认知,产生自省与自我成长的动力。这些方式有:开展有关的模拟大赛,例如,网络营销大赛、物流技能能大赛、导游大赛等,将具体的工作过程置入活动中来。学校还可以创建模拟公司,例如,速运公司、物流公司、旅游公司、翻译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公司组建、模拟制定出各自公司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进行贯彻落实,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一个企业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第二,请进企管人员,宣讲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可以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开展系列讲座,或邀请社会精英或专业人士走进校园,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通过成功的企业家与青年学子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探讨,让大学生切身感受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企业家的精神魅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努力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更好发展自我。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高管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每周轮流为学生上课,通过学习,让学生在直接感受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企业文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第三,开展工学交替,送进企业培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及参观考察等方式将学生送进企业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育人才的一种途径,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工学交替指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了一个阶段的知识理论和学校的技能实训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使学生获得企业工作岗位的认知和初步操作技术,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在校的全部学习任务后到企业开展毕业实习的教学活动。在顶岗实习中,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位的学生都有各自明确的任务,要恪守企业的工作规范,遵循企业规章制度,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充分感受和践行企业文化。这样能促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服务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能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3.形成三种模式。第一,引进企业开设车间或工作室。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化,职业学院可以引进企业与院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建设生产车间或工作室,职业院校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共赢。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生产车间或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活动,真实地感受和体验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 

第二,实行学徒制。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师傅和徒弟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实行学徒制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具有特殊的功效。通过学徒制,学生可以从企业技术骨干的身上直接感受到企业人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师傅也可以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克服行为缺陷、提高企业文化认知水平,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推行,还能有效整合利用地方的优势资源,总之,是一举多得。 

第三,成立教育集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新形势下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就业,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的职教发展新途径和新模式。企业与高职院校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的身份既是学生,又是未来员工。从入学到毕业全程随时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处处都要受企业文化的制约,这对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树立职业意识、明确培养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学生感知、体验、践行企业文化的最佳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怡.高职教育呼唤企业文化教育[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2]王琦.论企业文化教育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7). 

[3]应晓清.试论就业导向视野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7). 

合规文化教育篇6

要彻底解决五年制师范生在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必须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德育教育观念,营造有利于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氛围,形成师范学校良好的德育环境生态系统。

(一)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实现“外行内化”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在于“成人”。教育过程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从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入手,让学生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当做内在需要,从而自愿改变、纠正自身行为规范方面的诸多不足,使学生以更高标准和要求主动、自觉地践行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实现“内化”。要实现“内化”,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个体需要的针对性。在确立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时,要分析五年制师范生的主体需要,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分析他们在专业知识素养和行为活动方面的向往和追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发挥学校、班主任和全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外行内化的情感基础。

2.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性。有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并将其贯穿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和各门学科教学实践,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使人文素养在学生身上形成强大的人文精神,是提高师范生文明行为和道德素养的关键环节。

3.注重德育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在具体德育教育活动中,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内在需要,只有让学生将认知和践行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取得德育教育的内化效果。

4.注重德育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在德育教育实践中,要注意运用情境创设,通过音乐、美术、故事、电影、电视、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教育学习,丰富学生的感觉活动,提高学生对自身行为的判断力,让学生学会调整自身言行,学会自律,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

高师德育除了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外,还要发挥社会环境对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养成的作用,提高德育工作实效。1.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员、学生干部的骨干和模范带头作用。经常组织寓教于乐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陶冶情操,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明辨是非、增强社会责任感、激感,使他们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升华思想,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组织学生参加见习和实习实践活动。见习和实习作为学生直接体验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但能够使师范生认识社会,还能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在课堂上感受教师职业道德,加深其对教师职业技能及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理解,实现师范生的道德内化,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完美转化。

(三)营造优美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校园无小事,处处皆育人,教师无小节,事事是楷模,这句话实质上涵盖深刻的生态思想。校园中的各种生态因子,无论是作为教育者的人还是静态的校园环境,都对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素养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在德育“内化”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应运用自己的师表风范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修养,在教育工作中确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大爱情感,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德育养成教育,使学生见贤思齐。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学校“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

2.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特定校园环境中接受审美和艺术教育,营造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并具有师范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道德品质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绿色网络教育、社会调查、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和专业学习指导与就业指导等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发挥其在校园育人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3.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利用学校的广播、报纸、电视台、宣传橱窗、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宣传优秀的道德文化,形成积极向上、富有师范气息的舆论导向,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职业精神有极高的认知;还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场馆设施的作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育人环境,使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永远积极、健康、向上。

4.打造积极向上的两室文化。切实做到“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有教育意义”,让高雅清洁的环境使学生如入芝兰之室,促进其高尚品格的形成。以优秀的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为载体,大力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活动,把优秀、积极的人文文化和教师职业道德融入日常活动中。通过创建活动,每一个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生活观念、道德水准、人际关系等都上新的台阶,学生的行为规范更符合师范生的标准。

(四)重视家庭、学校、社会联手,实现合力育人

依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使处于高师德育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都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水平和道德素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家长档案,学校德育教育部门要经常与家长联系,针对不同家庭、不同家长特点,宣传和谐、健康、民主、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学校还要尽量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接触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通过见习、实习活动养成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五)加强德育体系建设,实现制度育人

实现德育教育的“外行内化、知行合一”,是师范学校德育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为了保证这个目标实现,还要辅以严格的制度管理,完善学生德育操行考核评价体系,而这些制度和评价体系必须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学生充分认识到制度对自身行为规范养成起到的外在约束作用及发自内心地、自觉地将操行考核视作行为规范的内化要求时,学生行为才会真正规范。

二、结语

五年制高师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卓有成效,在德育教育中必须充分依据教育生态学原理,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本着以人文本的原则,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全方位地优化育人环境,使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只有这样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才能具有实效,才能达到德育工作外行内化、知行合一的目的,为学生日后职业生涯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规文化教育篇7

一、深入开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年”活动,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在全面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全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依法对辖区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类教育进行管理,不断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做好市属初中的接收工作。落实“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根据市政府的有关规定,积极稳妥地做好驻区7所初中的接收工作,制定完善义务教育属地化管理的相关制度,实现顺利过渡,确保教育质量继续保持稳定和提高。

2、完善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年内完成对全区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的调研,对小学教育资源整合、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接收和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进行全面规划。继续加强教育基础建设,完成鞍山路小学新教学楼建设任务,按计划做好校舍维修工作,争创1所省级规范化小学。

3、提高进修学校和**中专的办学水平。以我区方中圆步行街建设为契机,依据《山东省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加大我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力度,实现“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建设目标,争创省级示范教师进修学校;**中专要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进一步开拓思路,加强建设,做好与高校的联合办学工作,扩大生源,提高办学水平。

4、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按照《民办教育法》及实施条例的要求,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国有民办小学的管理;顺应教育发展形势,引进驻区民办初中,逐步形成多种办学模式并存,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

二、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5.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素质教育大讨论,倡导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统一广大干部教师的思想认识。认真总结我区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探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协调引导好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努力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6、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继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启动“奥运风、民族魂”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德育工作“项目开放日”活动,实施“**区小学班主任成功计划”实现德育常规工作的新突破;深化“情系未来”法制教育品牌建设,创建“校园绿色网吧”;深入开展环保教育系列活动,年内争创1所市级绿色学校;推进国防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组织开展好山东省国防教育知识竞赛、国防教育日等活动;深入实施家长教育素质工程,拓宽家长学校的授课渠道,加大家长学校教材教法的创新力度,汇编《**区家长学校授课教案集》,开展优秀家风20则征集活动。

少先队工作要继续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以“雏鹰争章”为激励手段,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要继续加强少先队基础建设,促进社区少先队工作的开展,竭诚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好务。

7、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按照“优化学科课程,推进综合课程,规范活动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在课程结构、课程设计与教学管理上进行有益的改革与实践,年内举办**区第五届课程改革研讨会,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组织开展好“旋转课堂送好课”、各学科优质课比赛等系列教学研究活动,举办好**市英语学科课题研究成果总结推广现场会、**区小学写字教学现场会、快乐习作现场会及小学数学专题研讨会。开展好校本教研。指导各学校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积极推广反思式校本教研模式,鼓励学校将本校在案例反思式的校本教研中积累的优秀教育教学案例汇编成集;二是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对学校评价要淡化分数,强化综合办学水平;对教师评价要注重“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行为;对学生评价要将文化知识、身心素质、综合能力等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三是开展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继续组织好对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监控,同时,结合各学科特点,开展好语文写字和朗读情况、数学计算能力等的抽查式学科调研。注重对教学质量监控情况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教学质量分析报告,进行反馈并指导下阶段的教学工作。

8、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做好幼儿园的分类定级工作,组织我区示范幼儿园和部分一类幼儿园迎接市教育局的复查和验收。组织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省、市十佳幼儿园开放观摩活动,推动我区各类托幼园所办园质量再上新台阶。加强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指导各级各类幼儿园结合实际建立起科学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关爱幼儿教师行动”,通过“**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研与分析”课题研究,了解我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维护教师健康的心理水平。推广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项目的研究成果,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服务,提高家庭幼儿教育质量,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

9、不断深化社区教育工作。继续实施《**区2004-2008年全民素质教育规划》,稳步推进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各项工作,实现全年“一二三四”的目标任务。即:搭建一个平台,加强社区教育网站建设,为社区居民搭建网络化学习的平台;开展二项调研,年内完成对社区教育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的深入调研,举办社区教育理论研讨会,为创新社区教育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提供现实依据;举办三个层面的培训,针对社区居民、社区教育辅导员和社区教育管理者三个层面的不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举办社区大课堂授课现场观摩,提高社区教育培训水平;搞好四项特色活动,协助办好第二届邻居节、第三届市民读书节,组织好第三届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展示和第六届社区教育宣传月活动,为加快学习型城区创建步伐,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10、深入开展科技艺术教育活动。加大科技教育创新力度,举办**年**区小学生科技节,参加好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积极开展各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质量,年内争创全国艺术教育示范学校一所;做好首轮艺术教育三年规划最后一年的实施工作,制定全区下一个三年学校艺术教育规划;举办**区第十六届小学生艺术节,参加**市第十六届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争取选送优秀节目参加“全国第二届文艺汇演”;做好舞蹈形体课的实验工作,力争在年底形成符合我区学生实际的推行意见。

11、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年是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要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问题,依据国家、省、市各级教育学会《“十一”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指南》,做好《**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的编制和工作,力争有更多的课题顺利立项并开题。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举办**区第三批教育科研实验教师中级培训班,继续开展“教育科研理论与课题研究半月记”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成立“**区教育学会”,明确工作任务,健全工作制度,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的蓬勃发展,实现我区教育科研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做好教育科研评优工作,制订《**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评选与管理办法》,从**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区级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组织参加好省、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山东省年度教育创新人物的评选活动,带动全区教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

12、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装备水平,改造部分省、市级规范化学校的语音室和实验室,加快图书室微机化管理系统的配备速度,使学校图书室逐步实现微机化管理,广泛开展“网络文明学校”创建活动。提高视频点播网、K12资源库、协同办公网等现有网络平台的使用效率,完成BLOG教学应用系统的开发和推广使用工作,搞好“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课题研究,继续组织好“京青港跨科、跨校、跨地专题研习”活动。

13、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认真做好国家一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的深化与发展,组织开展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发挥学校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年内争创2-3所市级语言文字示范学校。

三、进一步加强体育卫生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4、广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开展好大课间文体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大力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在部分小学中开展“2+1”项目的实验,努力使每一位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掌握两项体育锻炼的方法和一项乐器演奏技能;积极开展学生体质检测工作。

15、不断加强社区体育工作。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社区体育项目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力争承办1-2项市级以上全民健身活动。加强社区体育管理,定期举办社区文体员培训班,指导开展好区级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的评选工作,促进社区体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16、继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抓好运动员训练工作,合理调整规划竞赛项目布局,继续保持我区竞技体育的领先水平;认真做好人才输送工作,促进学校业余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提高输送队员质量;做好参加**市第二届运动会的前期准备工作。

17、不断强化学校卫生管理。以创建健康校园为契机,以培养学生良好卫生的卫生习惯为核心,针对小学生身心特点,广泛开展青春期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视力保护等卫生常识的宣传教育活动。高度重视并指导局属各学校认真做好各类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健全学校卫生管理长效工作机制,重点抓好对饮食饮水、卫生室药品等关键环节的定期检查和常规管理。做好学生查体工作,广泛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争创市级红十字学校。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干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8、做好局属各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有关工作。深化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和区委区政府《关于规范区级机关工作人员补贴标准的通知》,规范局属各单位人员收入分配管理,建立公平合理、公开透明、有效激励、管理规范的分配制度,进一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9、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启动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制定出符合我区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培训方案;继续实施**区名师工程,建立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人才库,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组织好“我与名师同上一节课”活动,带动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创新能力的一线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按照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新的《继续教育证书管理办法》,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20、实行教师交流挂职制度。落实区教体局《关于实行教师交流挂职制度,加强教师均衡发展》的文件精神,完善教师交流挂职制度,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到区属学校进行异地挂职锻炼,推进与先进城市、地区之间、与手拉手地区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21、加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在不断加强干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办好第三期校长提高培训班,与相关高校联合举办教育管理和业务培训班,对部分优秀的年轻干部和骨干教师进行强化培训。加强机关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建设高绩效机关。

五、加强宏观管理,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2、切实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继续实行规范化学校动态管理。做好《**区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把常规性督导和专题性督导结合起来,在继续开展办学(办园)水平综合督导评估的同时,重点对课程改革、社区教育、校园安全等工作进行专项督导,通过督导,促使相关部门认真履行教育职责,着力解决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第二轮规范化学校动态管理,举行学校管理现场会,对10所省、市、区级规范化学校进行复查,切实提高我区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办学水平。

23、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巩固治理中小学乱收费成果。以我区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为契机,继续加强教育收费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管理规定,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大查处违规收费行为的力度,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保障良好办学秩序。

24、大力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确保教育稳定。认真落实全国中小学安全和管理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健全安全制度,强化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按计划做好校舍维修工作,消除校园不安全隐患;全面推行学校安全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安全工作长效机制,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进一步改善校园及周边环境,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继续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评选区级“平安示范校园”。

25、优化教育服务,深化“真情融教”品牌建设。去年,“真情融教”被市教育局评为“**市教育服务名牌”,被市总工会评为“**市十佳服务品牌”。要以此为动力进一步优化教育服务,深化“一一七”便民服务工程,做好小学就学服务工作;**年,我区被确立为**市唯一一个“山东省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区”。**年要积极开展好实验区的各项工作,继续实施“教育惠民工程”,落实对特困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的资助和扶持政策;开展好对贵州、胶南等手拉手地区的教育对口帮扶工作;做好面向社会的教师资格认定和招生考试服务工作,树立**教育良好的社会形象。

26、做好工会工作。继续深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好师德教育月活动。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创建“信得过”基层工会,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组织开展好“工会体育年”活动,举行**年教职工田径运动会和乒乓球比赛。

27、扎实推进老干部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学习、活动场所建设,大力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体活动。充分发挥老教育工作者余热,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保持我局老干部工作的先进水平。

合规文化教育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浙江省也对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积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第二,建设一批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机构,积极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浙江省要求高校开设的全外语和双语教学课程占课程总数的比例,到2015年,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平均达到6%,高校交换生和短期交流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到2015年,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平均达到4%,到2020年分别增加到8%。第三,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第四,提高浙江教育的国际吸引力[3]。实施“留学浙江”计划,提高来浙留学的学历生规模和比例。其中浙江省高校留学生规模2015年要求达到在校生数的2%以上(优势专业或重点学科的留学生规模达到在校生总数的5%以上),2020年达到4%以上(优势专业或重点学科的留学生规模达到在校生总数的8%以上),其中学历教育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50%以上;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占10%以上[4]。

2.农林院校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综合各级政府对教育国际化提出的各项指标和要求,国家和省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也给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明确的方向,给高等院校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高等农林院校除了要遵循国内外教育国际化研究经验,加强国际化教育评估,促进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推进国际化教育的发展。积极探索农林院校国际化教育发展途径,依据国家和浙江省的教育国际化规划要求,积极拓展学分(学历、文凭)互认、交换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留学生(培训、本科、研究生)以及孔子学院等多种教育国际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各类项目进行分析评价,从中筛选重点发展和优先发展项目,探索切合农林学院实际的教育国际化发展途径,尤其是农林院校的国际化教育发展还有很多的制约和障碍,还需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提供一定的政策和制度的保障策略。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展开。

2.1确定战略重点

非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大陆。建立与非洲的战略合作是我国政府国际合作的战略重点之一。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结合国家对非洲农业与资源合作战略和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把非洲作为农林院校推进国际化和开展国际合作活动的重要区域和开展农林技术对外合作的主战场。通过农林业战略性研究和示范,拓展研究领域、提炼研究特色;促进中非农业、林业合作持续扩大和发展;帮助中国企业了解非洲农业及林业贸易投资机会及相关优惠政策;为我国与非洲的农林业合作和发展提供政策、技术和战略支撑。

2.2凸现优势学科特色,加强农林特色专业的国际化课程建设

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大力开发全外语授课课程和双语课程。以农林、园艺、资源和环境,生态文化为特色和优势,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身心健康、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同类高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提高专业和课程建设水平。积极探索建设国际化专业或面向国际招生的专业。加强与国外高水平高校的合作,逐步建设若干个符合国际发展方向的特色专业。

2.3努力推进国外“孔子学院”建设

建立具有生态文化特色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扩大农林院校的特色文化,提升农林院校在国外的影响力。通过建设境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海外孔子学院,开展汉语言教育和农林特色的“茶文化”、“竹文化”、“江南园林文化”等中华文化的传播、普及和推广工作。

2.4推进留学生工作,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

扩大留学生按照“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原则,明确留学生教育的发展重点。扩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学生交流规模,提高攻读学位留学生培养水平。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级外国留学生奖学金计划的同时,设立农林院校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吸引优质生源,改善生源结构。完善外国留学生学籍管理、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工作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居住环境。创新留学生招生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国外开展招生活动。

2.5扎实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积极申请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本着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积极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世界知名高校、国外高校强势学科以及同类高水平高校的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学校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森林科学专业、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农林学院合作,形式多样,可以本科交换生2+2、研究生4+2等形式加强合作交流,提升农林特色专业的国际化水平。同时,也积极申请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3.农林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措施

3.1强化国际化思想意识

进一步强化国际化教育意思,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并且,作为高校国际化教育负责人需对本国文化特性和环境有深刻的了解,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对教育的要求,国际和高等教育勉励的机遇及挑战,有清楚的认识,有较为广泛的国际联系和选择合适合作伙伴、并从多方面筹措经费的能力。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走国际化发展之路,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要从上到下全面贯彻国际化教育内涵建设,强化全校教职员工的国际化意识;各二级学院(部)作为工作主体要将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主要日常工作来抓,切实发挥各二级学院(部)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作用[5]。

3.2注重生态文化载体建设

着力将农林院校建成集教学、科研、休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生态化、园林化、人文化、数字化的国内一流的名校园,结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规划,加强校园生态文明教育设施、服务载体建设。打造生态文化展示线路。进一步完善标识系统建设,加强校园人文内涵标志的设置与命名,设计制作具有生态文化内涵、农林特色的雕塑群、纪念亭等人文景观,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设立留学生文化中心、规划留学生公寓、设立阅读浙江阅览室、设立中、西方饮食中心、对留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加强体育锻炼,培养留学生在我校的归属感。

3.3 提供条件保障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各类资助项目及政策支持,拓宽经费渠道,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满足留学生及外籍专家、外籍教师生活条件及学习工作条件的需求,确保各类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及外国留学生教育的教学条件建设;确保国际交流合作的经费投入,为国际合作交流提供经费保障。[5]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凝练科研特色,提升对外合作的对接能力。加强外文图书资料建设和外文网站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功能,为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必要的资源条件。实施外语能力提升工程。开展面向教师和学生的外语培训,着力提高师生的外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为师生国际化打下语言基础。加强外语课程建设,建设一批双语、全英语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为留学生学历教育提供课程平台。加强外语课程建设,建设一批双语、全英语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为留学生学历教育提供课程平台。

3.4政策措施保障

上一篇:绿色经济的政策范文 下一篇:防灾减灾教育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