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30 17:13:20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1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 drought disaster risk evalu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natural disaster system theory, disaster risk evaluation theory and GIS technology, and using drought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 disaster-causing environment, hazard-affected bod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capabilities as the factors for regionaliz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natural attribute and social attribute of drought, it gets to the drought disaster risk zoning map of Jingyang county taking township as a uni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ollowing areas are drought disaster high risk area: Longquan township, Yongle township, Chongwen township, east of Gaozhuang township, north of Sanqu township; the following areas are secondary-low drought disaster risk area: Baiwang township, Kou township, Wangqiao township; middle area and other place are medium and secondary high drought disaster risk area.

关键词: 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Key words: drought disasters;risk zoning

中图分类号:S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323-04

0 引言

气象灾害是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各种气象灾害出现频率增加,因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各级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气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新形势下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需要加快建立“监测预警、预报服务、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应对防范、风险管理”有机统一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可以为政府防灾减灾提供决策科技支撑,有效增加防抗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我县气象防灾减灾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提供科技支撑。

干旱是泾阳县境内主要气象灾害之一,1997年4月8日-9月10日长达156天期间。泾阳县无一场透雨,较常年偏少78%,加之气温较常年偏高,蒸发偏多29%,日照偏多26%,使土壤水分损失加剧。全县秋粮受旱11400.0公顷,严重受旱8933.3公顷,绝收5800.0公顷;2001年2月24日-4月19日54天降水5.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87%,4月25日-7月9日76天降水53.6毫米,较同期偏少65%。两次干旱造成6666.7公顷小麦受旱,其中严重受旱2666.7公顷,18000.0公顷玉米受旱,绝收3600.0公顷。为此,本文利用GIS作为工具,在收集相关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对泾阳县干旱灾害做风险区划,以期为气象防灾减灾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提供决策科技支撑。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泾阳县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咸阳市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北部和西北部系嵯峨山、北仲山、西凤山及黄土台塬。中部为冲积平原,自西向东逐渐展宽降低,大部分海拔400米左右,地势平坦。南部为黄土台塬,位于泾河以南,塬面开阔。总面积792平方千米,人口51万。泾阳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称。农灌设施比较发达,粮食产量很高。泾河流过本县,自王桥镇谢家沟入境,张家山出谷,东南流至桃园村附近出境。县内河长77.3公里,流域面积634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8.67亿立方米。张家山谷口建有著名的泾惠渠引水枢纽,是泾阳县地面灌溉的主要水源。县域内为八百里秦川冲积平原区,地势地坦,水流平稳,比降仅1%,土壤肥沃,宜于灌溉。

泾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3℃,冬季(1月)最冷为-20.8℃,夏季最热(7月)为41.4℃。年均降水量548.7毫米,最多降水量829.7毫米,最少为349.2毫米。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195.2小时,最多(8月)为241.6小时,最少(2月)为146.2小时。无霜期年均213天。

1.2 数据来源 研究的气象资料来源于泾阳县气象局,包括泾阳县气象站1961-2010年的日降水量数据、年高温日数、年最高气温及区域站资料等;灾情资料为1984-2011年泾阳县以乡(镇)为单元的干旱灾害普查数据(受灾人口、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以乡(镇)为单元的行政区年末人口(人)、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年末耕地面积(公顷)、GDP(亿元)、农作物播种面积(公顷)、大牲畜年末存栏(万头)等数据以及有效灌溉面积(公顷)和旱涝保收面积(公顷);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泾阳县1:25万数字高程(DEM)、土地利用资料、水系数据和植被数据等;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数据资料包括各乡镇应急预案指标、气象预警信号能力、政府防灾减灾决策与组织实施水平等。

2 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的技术方法及区划因子

高庆华、黄崇福和赵阿兴等学者从灾害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认为,自然灾害风险是自然力作用于承灾体的结果,可以表示成灾害危险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的函数。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气象灾害风险定义为灾害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系统、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的可能性,而不是气象灾害本身。具体而言,是指某一时间内、某一地区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破坏损失、活动程度及对自然环境系统、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的可能性的大小。

借鉴相关学者研究思路,结合泾阳县实际,本报告中基于灾损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主要是根据各地过去出现过的各地各类气象灾害产生的损失的大小,计算各地灾害风险度,然后将每个气象灾害分成几个等级,求它们的出现概率,再结合各地的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每个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结果。

2.1 干旱气象灾害危险性 气象灾害危险性指气象灾害异常程度,主要是由气象致灾因子活动规模(强度)和活动频次(概率)决定的。一般致灾因子强度越大,频次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影响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因素主要包括:旱灾规模、强度、频率和影响范围等。而这些因素变化的程度越大,旱灾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破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造成的损失也就越严重,相应地,灾害风险就可能越高。反之,旱灾的风险就越小。在灾害研究中,致灾因子的这种性质,通常被描述为危险性,其高低通常可用干旱灾害的变异强度和干旱灾害发生的概率来表达。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对各地市分五级将干旱灾害危险性进行区划,分别为低危险区、次低危险区、中等危险区、次高危险区和高危险区。

2.2 干旱灾害发生地的自然物理暴露敏感性 自然物理暴露敏感性指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在地区外部环境对灾害或损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强度的灾害情况下,敏感程度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自然物理暴露是孕育灾害的温床,自然物理暴露是指人类所处的自然地质地理环境(又称为孕灾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海拔高度、山川水系分布和地质地貌等。

影响干旱灾害的自然物理暴露主要有以下几点:地表水文因素(流域、水系、水位变化、地表湿润度指数等)、土壤因素(土壤类型、质地、田间持水量等)、地形地貌(海拔、高差、走向、形态等)和植被状况(植被类型、覆盖度、分布等)。自然物理暴露包含因素较多,各因素间关联比较复杂,分析时应综合考虑。对于自然物理暴露的分析,采用植被覆盖度、田间持水量和地表湿润度指数三个因子为评价指标。植被覆盖度越大,物理暴露度也越弱;土壤田间持水量越大,物理暴露度越小;地表湿润度指数越大的地区,物理暴露度越弱;三个指标的变化都与旱灾的敏感性成反比。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分五级将物理暴露度敏感度进行区划,分别为低敏感区、次低敏感区、中等敏感区、次高敏感区和高敏感区。

2.3 干旱灾害的承灾体易损性 承灾体易损性指可能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有人员和财产的伤害或损失程度,如人员、牲畜、房屋、农作物和城镇生命线等。承灾体是灾害风险作用的对象,是蒙受灾害的实体。潜在气象灾害只有作用于相应的对象(包括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安全)时,才可能造成灾害,而存在危险性并不意味着灾害就一定会发生。一个地区人口和财产越集中,易损性越高,可能遭受潜在损失越大,气象灾害风险越大。

对于干旱灾害的承灾体易损性的分析,通过选取泾阳县人口密度、人均GDP、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有效灌溉面积比、地表湿润指数和干旱灾情等评价指标,构成泾阳县干旱气象灾害易损性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泾阳县各个乡(镇)进行干旱气象灾害易损性评价与分析。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将承灾体易损性指数进行区划,分别为低易损性区、次低易损性区、中等易损性区、次高易损性区和高易损性区。

2.4 干旱灾害防灾减灾能力 区域防灾减灾能力是指受灾区对气象灾害的抵御和恢复程度,包括应急管理能力、减灾投入资源准备等各种用于防御和减轻干旱灾害的各种管理对策及措施,包括减灾投入、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资源准备、管理能力等,表示受灾区在短期和长期内能够从灾害中恢复的程度。防灾减灾能力越高,资源设备先进,管理措施得当,管理能力强,可能遭受的潜在经济损失就越小,干旱灾害的风险也就越小。

防灾减灾措施是人类社会、特别是风险承担者用来应对灾害所采取的方针、政策、技术、方法和行动的总称,一般分为工程性防减灾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减灾措施两类。非工程性防灾措施包括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政府防灾减灾决策和组织实施水平以及公众的防灾意识和知识等几个方面。

对于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的分析,采用财政支出、旱涝保收面积比和非工程性防减灾措施等,包括应急预案指标、气象预警信号能力、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等多个因子。

根据专家调查问卷,根据各灾种防灾减灾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因子,建立干旱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指数模型,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将防灾减灾能力进行区划,分别为低防灾减灾能力区、次低防灾减灾能力区、中等防灾减灾能力区、次高防灾减灾能力区和高防灾减灾能力区。

2.5 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在灾害危险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因子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为了反映各乡(镇)干旱灾害风险分布的地区差异性,根据风险度指数的大小,将风险区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然后根据灾害风险评价指数法求干旱灾害风险指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FDRI=wh×(VH)+we×(VE)+ws×(VS)+wr×(1-VR)

式中:FDRI为气象灾害风险指数,用于表示风险程度,其值越大,则灾害风险程度越大;VH、VE、VS、VR为分别表示风险评价模型中归一化的灾害危险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灾体的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各评价因子指数;wh、we、ws、wr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针对不同类气象灾害,wh、we、ws、wr取值不同。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法(Delphi法),经过对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确定各个评价因子及指标的权重。泾阳县干旱灾害的精细化风险区划评估指标权重详见图2。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分五级将干旱灾害风险指数进行区划,分别为低风险区、次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

3 泾阳县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图3-8)

①从区划结果来看,泾阳县西北部大部分地区为干旱灾害中等及低危险区,其余大部分地区则为干旱灾害次高及高危险性区域;受海拔和植被分布影响,白王镇东部、口镇西部、王桥镇大部、桥底镇、中张镇、太平镇为干旱灾害次低及低敏感性区域,高庄镇、崇文乡、三渠镇小部分则为高敏感性区域,其余部分为次高敏感性区域;受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泾阳县大部为干旱灾害高易损性区域;更多受经济发展水平和防灾减灾行政能力等影响,王桥镇、云阳镇、泾干镇、永乐镇为干旱灾害高防灾减灾能力区域,其余地区多为中等及以下防灾减灾能力区域。

②综合以上因素的泾阳县干旱灾害风险区划显示,东部龙泉乡、永乐镇、崇文乡、高庄镇东部、三渠镇南部为干旱灾害高风险区,白王镇、口镇、王桥镇为干旱灾害次低及低风险区,中部大部及其余地区则为中等及次高风险区。

③影响区域干早灾害风险的因素很多,而且有些数据资料不易获取,所以要将干旱灾害风险影响指标完全定量化研究有很大的困难,并且有些指标的归类存在模糊性。随着数据的易获取性及处理技术的提高,在研究干早灾害风险时,还应该考虑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土壤类型及质地、河流密度及缓冲区等指标对成灾环境敏感性的影响,社会经济要素方面还应该考虑当地的灌溉条件、水利设施、产业结构等指标的影响。

④本文所建立的干旱灾害的社会属性,即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是静态分析的结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腾飞,相应的社会经济数据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加之数据处理的技术会不断提高,相应的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估结果也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对社会经济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完成的风险区划才可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发挥其防旱减灾作用。

⑤尽管运用GIS建立指标模型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及区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为了更好使区划结果为规划所使用,必须进一步调试和改进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的各种指标及模型,如旱灾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成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各因子和指标如何使得其选取与量化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如何更合理将各因子和指标及综合风险指数分等级等,从而使区划结果更合理,更接近实际。

参考文献:

[1]杜继稳等.陕西省干旱监测预警评估与风险管理[M].北京:气象出版,2008:29-35,170.

[2]高庆华.关于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总体构思[J].灾害学,1991,6(3):14-18.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2

去年,会议认为。部系统和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任务,坚持科学抗灾,狠抓措施落实,强化工作督导,不时丰富和完善农业防汛抗旱工作机制,牢牢掌握了抗灾夺丰收的主动权,有力保证了粮食“七连增”和农业稳定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会议强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继续趋多趋强,农业防汛抗旱任务依然艰巨。要从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维护农民群众利益的大局动身,准确掌握面临的形势,切实做到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放松、措施不减弱。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会议指出。也是建党90周年,做好农业防汛抗旱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当前,要切实落实抗御低温冻害和抗旱的各项措施,努力减轻灾害影响,确保春节及“两会”期间“菜篮子”产品市场供给,确保小麦、油菜平安越冬。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要强化监测预警。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制定科学的防灾减灾预案,做到技术方案早出台、救灾物资早落实、防御措施早到位,做好春季抗旱田管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疫情监测,抓好春季集中免疫,坚决防止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二要加强指导服务。充分发挥行业专家作用。研究提出抗灾救灾和恢复生产的具体措施,指导农民科学抗灾。根据灾害发展情况,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商有关部门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加强救灾种子、化肥、畜禽水产种苗、饲草料等救灾物资调剂调运,支持灾区开展抗灾救灾和恢复生产工作。

三要搞好调度宣传。加强应急值守。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积极组织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业抗灾救灾重大行动、重大措施和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努力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切实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合力。

春耕备耕任务重,四要及早谋划春耕生产。今年立春早、农时紧。对春耕备耕工作要早谋划、早安排、早发动。要组织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强农惠农政策,解农民春播种植意向,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搞好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农膜等农资的调剂调运和市场监管,努力稳定农资市场价格,维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要切实抓好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生产,深入开展规范化创建活动,强化产销衔接和质量平安监管,保证春节和“两会”期间“菜篮子”产品供应充分、质量平安。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3

1.1编制目的

切实增强干旱风险意识,提高抗旱应急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和时效性,提升抗旱减灾的应变能力,保证抗旱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减轻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保障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干旱评估标准》、《省抗旱防汛预案》、《省抗旱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1.3工作原则

坚持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应急解决群众吃水和保粮食生产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综合治理、讲求实效的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约、后开发的水资源应急配置原则。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范围内乡村、城镇的抗旱减灾和灾后救助工作。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市抗旱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设立市抗旱应急指挥机构,与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合署。指挥部总指挥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副指挥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军分区参谋长、市水务局局长担任。

指挥机构成员单位由军分区、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公室、市水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农牧局、市公安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卫生局、市广电局、市气象局、市工业局、市物价局、市商务局、市扶贫开发办、市供销社、市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组成,指挥机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市水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市抗旱应急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市抗旱应急工作,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协调解决抗旱减灾应急资金,督促落实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统一部署抗旱应急宣传工作。

各成员单位在市抗旱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职能分别是:

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应急抗旱期间各项工作的统一协调,负责向省政府上报旱情、灾情,并汇总上报请求省政府解决的问题。

军分区负责组织驻地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及时开展拉运送水和抗旱应急工程建设等支援地方救灾工作。

市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和监督媒体宣传抗旱救灾工作。

市水务局负责抗旱应急期间水资源统一调度,监督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协调组织为特困灾区运送生活用水,保障灾区应急供水。及时掌握河道来水、灌溉、蓄水等水情信息。

市发改委负责相关规划的指导,组织应急抗旱工程设施建设项目立项及资金争取。

市工业局负责组织调配抗旱应急所需要的电力、成品油等救灾物资。

市财政局负责筹措抗旱应急资金,并监督使用。

市民政局负责组织救济受灾群众,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市农牧局负责指导灾区农业生产恢复工作,以及救灾生产资料的组织调运和供应工作,及时掌握农情信息。

市公安局负责组织开展灾区社会治安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市建设局负责落实城市应急供水措施,及时掌握城市供水及用水需求信息。

市交通局负责灾区公路畅通及抗旱救灾物资、设备运输工作。

市卫生局负责落实受灾地区防疫和医疗救护措施,监督、监测饮用水质量,确保抗旱应急期间饮用水卫生安全。

市广电局负责抗旱宣传工作,及时准确地报道旱情、灾情和抗旱救灾工作。

市扶贫开发办负责掌握贫困县受灾情况和因灾返困情况,及时制定扶贫方案和措施。

市气象局负责气象监测和预报,及时提供气象信息,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市物价局负责灾区农资市场物价监督,确保大旱期间的物价稳定。

市商务局负责灾区商品物资供应,确保灾区商品流通顺畅。

市供销社负责化肥、农膜等抗旱农用物资的市场供应,协调抗旱物资征调工作。

市供电公司负责抗旱应急用电的组织供应。

2.2市抗旱应急指挥部办事机构及职责

设立市抗旱应急指挥部办事机构,与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合署。负责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组织开展旱情、灾情评估工作,负责专项抗旱应急补助资金的计划使用,组织实施抗旱应急减灾措施,及时做好宣传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工作,指导县(区)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

各县(区)也要成立抗旱应急指挥机构及办事机构。

3.旱情信息及预警

3.1.旱情监测

建立完善的旱情监测体系及报告制度,及时为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多方位的旱情信息,重点监测天气预报、雨情、耕地土壤墒情、主要河流水情、水库蓄水量、农田灌溉、农村供水、城镇供水、农作物长势及其它农情共10个方面的信息。

3.2旱情评估

全市旱情按灌溉农业区、雨养农业区、农村人畜饮水和城镇干旱四个区域类型进行评估,并分别划分为特大干旱、严重干旱、中度干旱、轻度干旱四个等级。

3.2.1特大干旱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确定为特大干旱

(1)灌溉农业区(主要指工程可正常投入运行的万亩、千亩及小型灌区),3~6月份的失灌率大于30%,或7~10月和11~元月失灌率大于35%。

(2)雨养农业区(指灌溉农业区以外的耕作区,以下同):①土壤墒情相对湿度小于40%;②降水量春秋季(3-5月、9-11月)2个月同比偏少75%以上,夏季(6-8月)1个月同比偏少80%以上,冬季(12-2月)三个月同比偏少55%以上;③春季、秋季连续无雨日数大于75天,夏季大于50天,冬季大于90天;④受旱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

(3)干旱引发的农村生活用水困难人数大于农村总人口的10%。

(4)市城区及各县城缺水率为20~30%、持续时间大于40天,或缺水率大于30%、持续时间大于30天。

3.2.2严重干旱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确定为严重干旱

(1)灌溉农业区3~6月份失灌率达15~30%,或7~10月、11~元月的失灌率达到21~35%。

(2)雨养农业区:①土壤墒情相对湿度在40-45%之间;②降水量春秋季(3-5月、9-11月)2个月同比偏少65-75%,夏季(6-8月)1个月同比偏少60-80%,冬季(12-2月)三个月同比偏少45-55%;③春季、秋季连续无雨日数在51-75天之间,夏季在36-50天之间,冬季在61-90天之间;④受旱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50~70%。

(3)干旱引发的农村生活用水困难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7~10%。

(4)市城区及各县城缺水率为5~10%、持续时间大于90天,或缺水率为10~20%、持续时间大于60天,或缺水率为20~30%、持续时间达20~40天,或缺水率大于30%、持续时间达10~20天。

3.2.3中度干旱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确定为中度干旱

(1)灌溉农业区3~6月失灌率达10~14%,或7~10月、11~元月失灌率达10~20%。

(2)雨养农业区:①土壤墒情相对湿度在45-55%之间;②降水量春秋季(3-5月、9-11月)2个月同比偏少50-65%,夏季(6-8月)1个月同比偏少40-60%,冬季(12-2月)三个月同比偏少35-45%;③春季、秋季连续无雨日数在31-50天之间,夏季在31-35天之间,冬季在31-60天之间;④受旱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30~50%。

(3)干旱引发农村生活用水困难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5~7%。

(4)市城区及各县城缺水率5~10%、持续时间达31~90天,或缺水率为10~20%、持续时间达21~60天,或缺水率为20~30%、持续时间达11~20天,或缺水率大于30%、持续时间达8~10天。

3.2.4轻度干旱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确定为轻度干旱

(1)灌溉农业区3~6月失灌率低于9%,或7~10月、11~元月失灌率低于10%。

(2)雨养农业区:①土壤墒情相对湿度在55-60%之间;②降水量春秋季(3-5月、9-11月)2个月同比偏少30-50%,夏季(6-8月)1个月同比偏少20-40%,冬季(12-2月)三个月同比偏少25-35%;③春季、秋季连续无雨日数在15-30天之间,夏季在10-20天之间,冬季在20-30天之间;④受旱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10~30%。

(3)干旱引发的农村生活用水困难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3~5%。

(4)市城区及各县城缺水率5~10%、持续时间达10~30天,或缺水率10~20%、持续时间达10~20天,或缺水率20~30%、持续时间达7~10天,或缺水率大于30%、持续时间达3~7天。

3.3信息报告

建立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报告制度。

3.3.1报告程序

县(区)行政区域内的实时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由同级抗旱防汛指挥部综合分析掌握,并报告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市行政区域内的实时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由同级抗旱防汛指挥部综合分析掌握,并报告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特大和严重干旱情况下,县(区)抗旱防汛指挥部应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可以在向市抗旱防汛指挥部报告的同时,一并向省抗旱防汛指挥部报告。成员单位负责掌握的有关干旱信息及职责履行情况,应及时报告市抗旱防汛指挥部。

3.3.2报告时间

在特大干旱及严重干旱发生期间,县(市、区)抗旱防汛指挥部每日上午9时向市抗旱防汛指挥部报告前一天的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中度干旱发生期间,每周一上午9时逐级向上级报告前一周的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轻度干旱发生期间,每旬初第一个工作日上午9时向上级报告前一旬的旱情、灾情和抗旱应急工作动态。成员单位负责掌握的干旱信息及职责履行情况,按照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的工作需要及时报送。

3.4干旱预警

3.4.1干旱预警等级

预警等级分为Ⅰ、Ⅱ、Ⅲ、Ⅳ级,与旱情评估确定的特大干旱、严重干旱、中度干旱、轻度干旱等级相对应,并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3.4.2干旱预警

(1)预警单位。Ⅰ级预警由市人民政府。Ⅱ级预警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市抗旱防汛指挥部。Ⅲ、Ⅳ级预警由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决定并。

(2)预警条件。当旱情发展达到低一级预警指标的上限或接近高一级预警指标的下限、并呈持续发展趋势时,应果断高一级的干旱预警。

(3)预警程序

Ⅰ级预警程序。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针对旱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全市旱情进行综合评估,向抗旱防汛指挥部呈报评估意见。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形成预警建议呈报市政府,由市政府决定并。

Ⅱ级预警程序。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针对旱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全市旱情进行综合评估,向抗旱防汛指挥部呈报评估意见。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形成预警决定并呈报市政府,市政府批准后由市抗旱防汛指挥部。

Ⅲ、Ⅳ级预警程序。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针对现状旱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全市旱情进行综合评估,向抗旱防汛指挥部呈报评估意见。市抗旱防汛指挥部会商形成预警决定并,同时报市政府备案。

(4)预警内容。向社会公开通报旱情,针对预警等级和具体旱情提出抗旱救灾的工作要求和具体措施。当发生特大和严重旱灾时,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抗旱救灾工作。

(5)预警方式。除行政渠道外,同时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

(6)预警的终止和调整。当发生大范围有效降雨和通过抗旱措施,受旱地区70%以上的受旱面积土壤墒情得到明显改善,大面积旱情基本解除或者缓解,城乡生活供水基本恢复正常时,参照预警时的程序,由市政府或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决定预警的终止,并预警终止公告。或者根据旱情缓解程度,调整执行下一级别的预警。

4.应急响应

市级预警后,同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市、县(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亦应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4.1Ⅰ级应急响应

4.1.1Ⅰ级预警后,市政府会商部署抗旱应急救灾工作,并派出工作组赴灾区检查指导抗旱工作。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抗旱减灾工作。办公室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工作动态等信息,加强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4.1.2Ⅰ级干旱预警后24小时内,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对本系统做出应急响应部署,并立即行动抓好落实。

4.1.3涉及两个以上县(区)河流的各类应急水资源,由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统一调度、配置和监管。

4.1.4市政府向省政府报告全市旱情、灾情及存在问题,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市、县、乡三级财政及时调整预算,增加抗旱应急资金,保障抗旱应急措施及时落实;动员金融部门加大对灾区群众的信贷支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向灾区捐助资金,帮助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有关部门全力保障受灾群众生产生活资料的市场供应,实施价格干预措施,保障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1.5强化社会治安,保障供电和通信安全;防止森林、草场、农田及场院火灾,蚜虫等农作物病虫害,人畜肠道疾病等次生灾害发生,保证灾区社会安定。

4.1.6通过电视台、广播台、报纸和政府门户网站对全市抗旱救灾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抗旱救灾的氛围。

4.2Ⅱ级应急响应

4.2.1市政府会商部署抗旱应急救灾工作,并派出工作组赴灾区检查指导抗旱工作。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抗旱减灾工作。办公室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工作动态等信息,加强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4.2.2Ⅱ级干旱预警后48小时内,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做出本系统的应急响应部署,并立即行动抓好落实。

4.2.3涉及两个以上县(区)河流的各类应急水资源,由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统一调度、配置和监管。

4.2.4市政府向省政府报告全市旱情、灾情及存在问题,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市、县、乡三级财政及时调整预算,增加抗旱应急资金,保障抗旱应急措施及时落实;动员金融部门加大对灾区群众的信贷支持,同时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向灾区捐助资金,帮助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有关部门全力保障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市场供应,实施价格干预措施,保障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2.5强化社会治安,保障供电和通信安全;防止森林、草场、农田及场院火灾,蚜虫等农作物病虫害,人畜肠道疾病等次生灾害发生,保证灾区社会安定。

4.2.6通过电视台、广播台、报纸和政府门户网站对全市抗旱救灾进行报道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抗旱救灾的氛围。

4.3Ⅲ级应急响应

4.3.1市抗旱防汛指挥部指导相关县(区)抗旱防汛指挥部组织开展抗旱应急救灾工作,并派出工作组赴旱区调查了解旱情,帮助开展抗旱工作。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组织开展工作;办公室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动态等信息,加强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4.3.2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及时向省防总报告我市旱情、灾情及存在问题,争取省财政的支持;市、县、乡三级财政增加抗旱应急资金投入,动员金融部门加大对灾区群众的信贷支持,帮助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保障抗旱应急措施及时落实,有关部门要保证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市场供应,保障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3.3强化社会治安,保障供电和通信安全,防止森林、草场、农田及场院火灾,蚜虫等农作物病虫害,人畜肠道疾病等次生灾害发生,保证灾区社会安定。

4.3.4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和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搞好宣传。

4.4Ⅳ级应急响应

4.4.1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及时指导相关县(区)抗旱防汛指挥部组织开展抗旱应急救灾工作,相关县(区)抗旱防汛指挥部派出工作组赴旱区调查旱情,帮助开展抗旱工作;办公室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动态等信息,加强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4.4.2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及时向省防总报告我市旱情、灾情及存在问题,争取省财政的支持;各级财政增加抗旱应急资金投入,动员金融部门加大对灾区群众的信贷支持,保障抗旱应急措施及时落实,有关部门要保证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市场供应,保障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4.3强化社会治安,保障供电和通信安全,防止次生灾害发生,保证灾区的社会安定。

4.4.4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和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搞好宣传。

5.救灾工作

对灾区的救助要贯穿从预警到灾后恢复的全过程,除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做好各自承担的应急救灾工作外,相关部门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1)民政和水务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救助,保证灾民有粮吃、有水喝。对特困灾区,实行送水、送粮到村、到户。

(2)卫生部门负责灾区医疗救助,组织医疗队到灾区进行巡回医疗,对重大疫情、病情实施紧急救治,防止疫病传播蔓延。

(3)农业、供销部门负责协调化肥、农药、籽种、地膜等救灾物资的市场供应,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灾区帮助搞好生产自救。

(4)劳动保障部门积级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增加灾区农民收入,力争灾区农民减产不减收。

6.灾后评估

灾后评估按市、县、乡分级进行。综合评估的内容包括旱灾等级评估、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评估、二、三产业经济损失评估等。探讨旱灾发生的规律、特点,总结防旱抗旱措施和经验,对抗旱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7.保障措施

7.1资金保障

多渠道、多层次筹集抗旱资金,除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的支持外,各级财政都要安排抗旱专项经费,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在发生特大和严重旱灾时,调整原来的财政预算,加大抗旱救灾的资金投入,并采取社会募集措施。金融部门优先保证抗旱救灾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7.2物资保障

水务、农牧、供销、物价等部门要保证主要抗旱物资的正常储备,掌握抗旱物资供求信息,鼓励经营者积极组织货源,保证抗旱救灾物资的市场供应。

7.3技术保障

各县(区)水务、农业、卫生、气象等部门及抗旱服务队、农技指导站、灌区管理单位、农机站在特大和严重旱灾发生时,要结合行业特点,组织技术服务队,深入抗旱第一线,开展抗旱减灾工作。

7.4通讯及信息保障

充分利用公共通信、电视、广播、网络等手段,建立现代化的抗旱信息网络,确保抗旱应急期间各类信息的快速传递。

7.5应急队伍保障

灾区各县以抗旱服务队为核心组建应急抗旱服务队,人员落实到单位和个人,主要承担为严重缺水区运送生活用水的任务。运水车辆主要从机关单位、大中型企业、驻地部队中协调解决。

8.制定与解释

8.1根据抗旱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抗旱工作的实际需要,本预案随时修订与更新。

8.2县(区)抗旱防汛部门参照本预案,制定各县(区)应急预案,报市抗旱防汛办公室备案。

8.3预案制定与解释:本预案由市抗旱防汛指挥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由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4

2013年6月至8月,我县几乎滴雨未降,高温无雨导致地表水分大量蒸发,小河干枯断流,大河支流河床渐露,农田开裂,特别严重的是因缺水导致大面积二季无法栽插,损失惨重。全县受灾人口达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公顷,成灾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二、积极开展救灾救济工作,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生活

首先,在灾情发生前,我们根据气象部门或上级业务部门提供的信息,及时进行灾害预报,如今年发生的旱灾,我们都事先以明传电报方式通报各乡镇,要求做好抗旱应急准备工作,为减轻或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每次灾情发生后,我们都能及时召开会议,研究灾情,安排部署救灾工作。一方面大力发动群众,采取得力措施,抗灾保生产,开展生产自救;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组织社会捐赠、支援灾区,辅之于国家及时救济;下拨了救灾款物,解决了灾区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维护了社会稳定。尤其是6-8月份,面对严重的旱灾,我县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全力投入抗旱。一是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动员各部门、全社会力量抗旱保生产。各乡镇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制,县直单位包乡挂点,把抗旱工作当作中心工作来抓。二是全县各级抗旱设备、设施、器材和农村劳动力全部投入抗旱,并筹集大量资金和物资投入抗旱保苗。全县各地一方面科学调度水资源,昼夜派干部值班,做好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一方面组织劳动力疏通水利设施,确保二晚秧田用水,据统计,全县各单位、各乡镇投入抗旱资金180多万元,县民政局下拨了救灾款万元,解决了灾区群众饮水困难等紧急生活问题。

三、突出救灾工作重点,狠抓好灾民建房工作

我县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每年都程度不同的发生山洪暴发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使部分群众的住房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对他们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难。据调查统计,全县发生山体滑坡和出现滑坡险情的有19个乡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救灾工作的重点放在灾民建房和农村“两红”人员及其遗属危房改造工作上,组织人员,集中力量,对全县的优抚对象进行摸底,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制定了较为切合实际的灾民建房和农村“两红”人员及其遗属危房改造计划。根据“集中财力、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困难群众进行救济,帮助其尽快重建家园。截止目前,我县灾民建房用农村“两红”人员及遗属危房改造及倒房恢复重建数户.

四、冬春灾民救助工作

连续的自然灾害给我县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困难,据调查统计,全县因灾缺粮人口4.89万人,需口粮救济人口2.93万人,需救济粮263.7万斤,需衣被救济人口0.42万人,需衣被0.63万件(床)。面对严峻的冬令、春荒形势,我县将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对灾民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二是通过“拉网”式的逐户上门调查全面摸清灾民缺粮和缺衣被情况,为及时、准确地进行救助提供准确依据;三是县、乡两级已制定了冬令、春荒救助计划。明确了救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救助措施;四是在灾民生活救助工作中,认真执行《灾民救助卡》制度,并建立《灾民救助花名册》、《灾民救助人口台帐》,按时逐级上报备案,实现灾民救助工作规范化管理。使全县救灾款物的发放使用和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五、防灾减灾工作

为做好2013年的备灾救灾工作,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一是积极开展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根据市民政局的要求,《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经县政府次常务会议通过。;二是根据民政部的要求,我县组织28名民政专干参加了全省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培训,有序推进灾害信息员职业化进程;三是加大救灾物资的储备力度,县财政拔出专款30万元,购买1600床棉被。同时已与相关企业或供应商签订突发事件供货协议,建立了应急队伍,规范应急物资台帐和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做到了情况明,物资运输快捷。

六、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5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山东庆云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303-01

庆云县位于鲁西平原的东北部,处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是易灾、多灾与灾情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对庆云县农业气象灾害成灾机理研究,认识灾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建立有效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防御体系,从而减少农业灾害损失[1]。并结合有关农业生产气象信息库和服务保障系统,寻找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的最佳实施方案及集成方法,形成农业生产气象灾害减灾防灾业务体系,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4]。

1庆云县农业气象灾害特征

1.1干旱

根据表1中干旱等级划分标准,1971—2000年庆云县干旱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庆云县春、夏、秋3季干旱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季节特征。庆云县的春旱和秋旱比较严重,1971—2000年,庆云县共发生中度以上春旱13次,其中严重干旱5次,特大干旱3次;秋旱中度以上共12次,其中严重干旱3次,特大干旱4次。二是显著的连季特征。几乎每年都有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发生,甚至出现了春夏秋连旱。

庆云县有记录可查的旱灾24年次,分别出现在24个年份。大约平均每2年就出现1年干旱灾害。其中春旱成灾13次,发生概率为28.9%;春夏连旱成灾5次,出现几率为11.1%;各个不同时期的旱灾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的可能。

1.2洪涝

庆云县夏季洪涝灾害频繁。据资料记载,1952—1964年连涝4年,马颊河多处决口,陆可行舟。该灾害往往是盛夏速降暴雨或大暴雨所致,或客水大量入境等因素而致。

由图1可以看出,1971—2000年庆云县的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但该区仍多发涝灾。1949—1994年庆云县有记录可查的涝灾有23个年份,出现机率为51.1%。其中,全年性降水偏多造成涝灾5次,出现机率为11.1%;大涝年出现2次,出现机率为4.4%;轻涝年有3次,出现机率为6.7%。

2庆云县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2.1建立灾害防御体系

目前,庆云县尚未建立相应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农业气象作为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轨道,迫切需要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4]。特别是农村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别,一些气象灾害的预警还不能通过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而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亟待加强。

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综合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之间相应(上接第303页)

关系的判别,采用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防御技术,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综合应变决策服务系统。

2.2庆云县农业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

2.2.1农业干旱灾害的防御。应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系统,根据不同气候、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干旱发生规律及危害机理,重点发展利用气象信息的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根据气象条件、作物状况和土壤特性优化灌溉模型和灌溉日程表决策系统,采取土壤增墒保墒抗旱技术。

2.2.2农田涝渍灾害的防御。根据农业生产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针对农田涝渍灾害的致灾程度、综合影响、定量评估方法及重点发生区域,建立防灾抗灾与农业增产相结合的基础体系,包括农田排灌基础配套设施,建立防灾抗灾耕作栽培体系,构建耐渍、避洪的复合高效生态系统等。制订防灾抗灾、临灾对策和灾后应变措施,包括灾害判别、灾后补救、改种补种、促进成熟、损失弥补等方面内容。

3小结

庆云县有关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经验分析的层面上,缺乏对农业灾害成灾机理的深入探讨。目前庆云县的农民接受气象预警通道有限,对气象科普知识掌握不够,人员设备及部门合作也有限,农村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亟待提高。应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技术研究,提高该县农业生态环境的气象保障能力,切实保障该县的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整理

4参考文献

[1] 唐蓉.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灾害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29):9354-9362.

[2] 张星,郑有飞,周乐照.农业气象灾害灾情等级划分与年景评估[j].生态学杂志,2007,26(3):418-421.

[3] 山东省德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德州年鉴[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212-213.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6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干旱;霜冻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99

1 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

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是因一些气象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一些不利的气象条件,这些气象条件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灾害,比如热害、冻害、霜冻等;也有因水分变化导致的一些干旱及洪涝灾害、雪灾雹灾等;因风引起的风灾,还有各种气象条件综合产生的干热风、冷雨、冻涝害等。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是指对农业生产产生危害的一些气象变化,与气象的概念不相同,在气象上一些天气变化,比如寒潮、倒春寒等都是正常的气象变化,不一定就是灾害,但如果危及农业生产,造成灾害则便成为农业气象灾害。

2 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

我国的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气候因纬度不同也有所差异,所以农业气象灾类也呈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的特点,像台风、洪涝、干旱、冻害、冰雹等在农业生产中呈多发态势,总体来讲具有以下特点。

2.1 季节性明显

比如沿海地区的台风,一般多在夏、秋季节发生,平时则很少刮台风,东北地区的春季干旱基本每年都会遇到,而夏季则相对要少一些。

2.2 区域性发生

如洪涝灾害多发生在降水量较集中的地区,一般都有河流湖泊,或者周围高山的盆地相对较多;台风则集中在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则一般很少有台风发生。

2.3 局部性发生

有很多灾害的发生往往在多个地区发季,但不可能所有地区都发生同一种灾害,一般只在几个地区发生,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部性,像冰雹的发生,往往局部性更加明显一些。

2.4 多灾并发性

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呈多灾并发的特点,一旦有1种灾害的发生,便会形成连锁反应,比如台风来时,便会伴随暴雨而至,引发洪涝灾害,还会引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农业气象灾害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但随着近些年来人们社会活动加剧,工业生产及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气候的分布和平衡被打破,农业生态也在渐渐失衡,极端天气变化越来越呈频发趋势,强度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大灾增加,农业受灾面积扩大,经济损失越来越重等特点。

3 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防御对策

在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上要加强科学研究,研究不同灾害的发生规律,既要对单项灾害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要对不同灾害间的发生关系进行研究,深入研究各种灾害的群发性和多元性,分析其发生的机理,总结其发生的规律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展开灾害的预警,做好提前预报,提高测报的准确度,也要对环境影响及生物抗逆性进行的研究,多角度、多学科的高层研究,综合不同气象因子的变化的进行综合研究。

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要提高农业生产的装备水平,针对不同的灾害进行有效防御。在农业生产方面,要大力完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配套设施配备,发展水利灌溉、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全方位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根据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特别是其季节分布特点,进行作物和品种布局;根据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行防灾抗灾的农业技术措施,以减轻或避免灾害损失,如适时播种,土壤耕作,合理灌溉,以水调温,增施肥料,改良土壤结构,灾前抢收,灾后补救等,提高抗灾能力。建立不同地区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农业技术体系,从农业系统的整体着手提高抗灾能力,做到有灾防灾,无灾增产。

冷害:可以通过调节灌水进行土壤保温,比如日排夜灌,提高土壤温度,在根外施肥、喷水、施用营养剂等,喷施水面增温剂等都达到一定的增温作用。

霜冻:针对于霜冻,方法也有许多种,可以通过农业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来进行防御。农业方法主要包括品种选择、调整播期、改良土壤、壮苗等措施,物理化学方法可以用熏烟法、灌溉法、喷雾法、防护林法、覆盖法等措施,都能达到防御霜冻的效果,减轻危害。

干旱: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根据干旱发生情况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及时进行灌溉,保证墒情。要选用抗旱品种,人工降雨、喷洒化学抗旱保水剂等进行干旱防御。

洪涝:建设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减少洪涝;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储存土壤水;改良土壤结构,建立合理的排灌系统。

干热风:在干热风出现前,采用选取对干热风抗性高的优良品种、营造防护林带、合理施肥、适时播种等综合措施避免干热风危害;在干热风出现时,可喷洒石油助长剂、草木灰水、磷酸二氢钾、腐植酸钠等化学药剂来减轻危害。营造农田防护林,以有效地防御干旱、高温热害和干热风。

冰雹:及时气象预报预警;通过人工影响雹云的方法,使大冰雹化解为小冰雹;采用抗雹能力强、恢复能力强的品种。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7

做好抗灾救灾减灾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党和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它作为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近年来,我省抗灾救灾减灾工作按照国家的部署,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经过各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应该看到,由于这项工作整体上起步较晚,加之财力有限,我们对灾害的预警预报水平还较低,减灾工程和非工程建设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进入90年代以来,我省灾害发生频率高,损失大。其中1994年全省性的低温冷害,年、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年、年的严重干旱,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损失都超过100亿元,多的甚至达到200亿元,严重地阻碍了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抗灾救灾工作,提高灾害救助能力,切实减轻灾害损失,是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保持社会稳定,推进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紧迫需要,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做好抗灾救灾减灾工作,省抗灾救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担负着重要职责。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抗灾救灾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2号)要求,经省政府批准于1997年成立的省抗灾救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是负责全省抗灾救灾减灾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履行省政府赋予的“组织制定实施全省减灾规划和救灾预案,研究拟定抗灾救灾政策;听取受灾市、县有关灾情和抗灾救灾减灾工作汇报,组织有关部门对灾害损失情况进行核查、评估,协汇总各部门对灾区的救灾意见;研究拟定抗灾救灾减灾政策,协调组织全省抗灾救灾行动;指导灾区安排好灾民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等项职责。年省政府机构改革时,将设在省计委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整到了省民政厅。希望省民政厅要切实担负起信息沟通、情况综合等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增强全局观念,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所承担的职责要求,分工负责,通力合作。要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有关工作力度,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二、明确重点,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

抗灾救灾减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继续广泛深入开展抗灾救灾减灾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江总书记提出的“以预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的基本方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服务全省工作的大局上来,紧紧围绕跨越式发展的中心任务,重点抓好“六个体系”、“四项工程”、“两个系统”、“一个机制”建设。“六个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灾害预测预报、防洪抗旱、预防减轻农作物病虫害、地质灾害防御、森林火灾预防扑救、灾后救助救济体系建设,以提高抗灾救灾减灾水平,降低灾害损失。“四项工程”建设:就是要重点抓好对全省抗灾救灾减灾具有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防汛抗旱、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工程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两个网络”建设:就是要广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建立全省性的洪涝、干旱、病虫、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和信息传输网络,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报和灾情统计、评估和信息处理,把对灾害的研究和重大灾害的防治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个机制”建设:就是要通过建立健全抗灾救灾减灾工作例会制、信息交流制和灾害预报、核查、评估制等,构建抗灾救灾减灾工作的常态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各行业在抗灾救灾减灾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做好抗灾救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

为保证上述目标任务的实现,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农业抗灾减灾工作。从近年来我省农业受灾和全球的气候趋势看,干旱在一个时期内仍是威胁我省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针对我省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落后、抗御灾害风险能力脆弱的实际,要立足于农业抗灾减灾这个重点,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通过发展农艺、生物工程等各种旱作技术,建设旱作农业体系,提高降水利用率,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等措施,实现旱区农业生产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要加强包括农业品、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和病虫测报、牧区防灾保畜、农情信息体系等农业抗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增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二)防洪和抗旱工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防汛抗旱和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提高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加强专业防汛抗旱抢险队伍建设,建立省级防汛机动抢险队,提高防汛抗旱专业化水平;加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在原有常规抢险物资储备的基础上,增加特种物资的储备数量,提高抗洪抢险能力;加强防洪非工程建设,编制好城市以及大江、大河和水库的防洪预案,防患于未然。

(三)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要利用现代化的监测、探测手段,建设完成长春、白城多普勒雷达及辅助探测系统,提高减灾防灾气象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加强对洪涝、干旱、低温冷冻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提高预报预测的准确率,及时提供减灾防灾对策和建议,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可增雨天气的利用率,为解决农业和城市用水提供最大的帮助。

(四)灾后救助和救灾救济工作。各级政府是实施灾后救助和救济工作的主体,各级民政部门是灾后救助和救济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要按照朱基总理在全国第十一次民政会议上的要求,切实健全灾民紧急救助工作体系,提高救灾能力。要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灾民紧急救助和灾民生活救济预案;进一步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灾害信息管理网络系统,提高灾害救助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管理体制,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各级财政要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投入,确保救灾救济款物真正发放到灾民、困难户的手中,提高救济工作的整体水平。

(五)制定未来10年*减灾规划。联合国《21世纪减灾战略》提出,“制定和应用降低风险的战略,以使灾害预防获得资源和计划安排上的支持”。我国政府于199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并将减灾战略写进“十五”计划中。按照国家的要求,目前,有些省(市)已出台了减灾规划。我省是自然灾害多发省份,确定切实可行的减灾战略,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领导小组办公室目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尽快制定出我省的10年减灾规划。在规划的制定中,要充分考虑我省的省情,并注意与“十五”计划和国家减灾规划相衔接。通过制定和实施减灾规划,来推动我省减灾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立足当前,全力做好今年的抗灾救灾减灾工作

根据国家气象等有关部门的预测和分析,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可能连续干旱,同时汛期部分地区可能会因降雨偏多而出现洪涝,防汛抗旱形势仍很严峻。对此,我们要予以高度重视,既要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又要做好防洪救灾的准备,宁可把问题估计得多一些,把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估计得充分些,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面做好抗新灾的各项准备工作。对今年的灾情趋势特点,各相关部门要予以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采取必要的措施,做好准备。省抗灾救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在新灾到来之前,组织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制定省级救灾预案,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抗灾救灾工作中的责任。要通过救灾预案的制定实施,提高我省的灾害救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民政部门要在主汛期到来之前做好各类救灾物资的储备工作,特别是要利用现有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尽量多储备一些灾民转移安置必须的生活用品。对发生的新灾,要及时做好核查、统计和上报工作,重点解决好灾民缺少口粮、衣被等生活困难。水利部门要在做好水库堤坝除险加固工作的同时,准备好抗洪抢险物资。农业、供销部门要高度重视当前的旱情,指导灾区做好农作物田间管理和晚秋作物的种植工作,要保证救灾所需的种子、化肥、柴油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气象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为全省的抗灾救灾减灾工作提供服务。卫生、牧业、粮食等部门也要相应地做好人员和物资上的准备。同时,各部门要根据本部门、本系统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研究制定本部门、本系统今年抗灾救灾减灾工作预案,不断提高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二)妥善解决春夏荒期间灾民的生活困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去年,我省在连续3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基础上,又遭受了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危害程度最重的干旱,给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安排好灾区群众生活,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的要求。我们要按照前不久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春耕抗旱和安排好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电视电话会议的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安排好灾区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要组织灾民大力开展生产自救,通过劳务输出、外出经等办法,千方百计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增强抗灾自救能力。要继续落实部门包保和党员干部包户责任制,积极开展社会捐助活动,为灾区募集所需的资金,帮助灾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要加大政府救济工作力度,继续对有偿还能力的灾民实行开仓借粮,保证他们的口粮供应。对灾区的五保户、特困户等特殊困难群体,要保证救济,确保一人一户不出问题。

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救灾救济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对救灾救济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坚决杜绝挤占、挪用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有关部门要及时了解掌握灾区群众生活困难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救灾救济工作新路。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协调和组织有关部门,对多灾贫困地区多做调查研究,探索从根本上解决多灾贫困地区群众的生计问题。要将救灾救济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来考虑,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生产扶持、区域扶贫开发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当好各级政府的参谋助手,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8

关键词:水旱灾害,成因,防治措施

 

洛川县位于东径109°-110°,北纬38°-39°之间。属渭北高塬沟壑区,塬大沟深,沟谷与塬面高差达百米以上。土壤以垆土、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在1000-1200m,年平均温度9.2℃,昼夜温差大,且紫外线照射强烈,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苹果生产的良好基地。全县水资源总量6633.8万m3(地下水可采量1533.7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26.8 m3,亩均占有水资源24.5 m3,多年平均降水量623.2mm,蒸发量860.3mm,降雨偏少,水资源严重缺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十年九旱,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干旱缺水是制约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矛盾。论文参考网。水旱灾害是洛川县的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与水灾相比,其发生的频次范围、危害程度更为严重,因此旱灾是主要灾害。现就洛川水旱灾害的成因、特征、规律及其防治措施作以浅析。

1.水旱灾害成因特征

1.旱灾

1.1.1特征

(1)、据省自然灾害记载:从公元1759年到1940年的182年中,洛川大旱38次。频率为5年一遇。光绪三年“秦晋历冬经春及夏不雨。地千里,秦晋连、人相食、道堇相望,卖女弃婴,指不胜屈”。论文参考网。1931年“洛川、旱、黄连镇与吴庄镇等九镇无收”。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2)、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气象资料记录,26年间出现大小干旱40次,其中春旱和伏旱各占25%,秋旱占23%。大旱,旱期在100天以上,降水比正常年景偏少60%以上;中旱,旱期50天至99天之间,降水偏少50%;小旱,旱期30天至49天,降水偏少40%。

洛川县干旱分类频次调查表

1.1.2成因

旱灾的形成,因素很多,是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自然或气候因素作主要分析。

(1)、洛川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受东南亚季风影响较弱,降水偏少,是本区域多干旱灾害的基本原因。

(2)、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所需,多年平均降水量627.7mm,季节分布不均,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且多以暴雨出现,降水形成径流流走,造成了本区域旱灾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3)、洛川以苹果为主导产业,其品质独特,品味享愈全国。截止2009年底全县已发展苹果种植面积5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左右,年仅苹果一项人均纯收入53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0%。就苹果需水规律而言,每生产1g干物质需水146-233g,果树吸取的水量95%以上都消耗于蒸腾。据资料计算,1株3年生长的果树,平均每天大约蒸腾失水110kg,年每株折合17T,或每亩100-110T,相当于降雨量150-170mm,即是在分布均匀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果树吸收的水分也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论文参考网。且降雨量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内。而苹果树需水高峰期的三至五月为幼果膨大期如遇干旱,新梢和叶片生长受阴,落果严重,直接影响当年品质、产量和下年产量。而此时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10%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果树生长需要,这个差额必须要以灌溉补充。

(4)、旱地面积多抗旱难度大,全洛川总面积180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60 km2,占70%。统计资料表明,全县耕地5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旱地农业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丰欠与否,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繁荣。

1.2水灾

1.2.1特征

(1)、洛川水灾多以暴雨形式同现,据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26年的统计资料,洛川暴雨大多集中发生在7-9月,共出现19次,频率为95%。据《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记载,洛川1933年6月山洪暴发,冲没良田无数。厢西堡、菩堤等十余村7月2、3日恶风暴雨,雹大如拳,山洪暴发,继以大水,深约数尺,冲没禾苗,摧毁房屋,灾情奇重。

洛川县历年暴雨出现情况

(2)、水灾频率

一般洪水(10-20年一遇)平均出现3次;大洪水(20-50年一遇)约2年出一次,特大洪水(大于50年)约10年出现一次。

(3)、自然灾害中还有冰雹、连阴雨、霜冻、大风等。

1.2.2成因

(1)、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受东南亚环流季风变化影响,气候多变,夏季多阵雨暴雨,秋季淫雨连绵。阵雨或暴雨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造成洪水灾害。

(2)、人类活动。随着各行各业的建设和人类活动,造成区域下垫面的变化,植被破坏,基本建设中忽视自然规律等。

2.防治措施

多年来,本区域人民饱受了水旱灾害之苦,在同灾害的斗争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

2.1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措施,减轻旱灾频率和影响。

(1)工程措施:节水灌溉措施种类很多,渠道防渗措施,低压管道输水管灌、渗灌、喷灌、微喷灌、脉冲灌等,其它节灌措施如膜上灌、膜下灌、沟畦改造等。

(2)农业综合节水措施:耕作保墒、覆盖保墒、水肥耦合措施等。

2.2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水保措施、生物措施,整好一块田,建造一片园,蓄起一池水,做到拦、蓄、管、节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的拦蓄了地面径流和泥沙。

2.3增强水患意识,抗御洪涝灾害。修建水利骨干工程,提高抗洪减灾能力,树立长期抗灾思想,加强工程管护与洪水预报,制定防、抢险预案,提高抵抗洪涝灾害的综合能力。

2.4 要重建重管,制定严格的工程管理和使用办法,改变过去重建轻管,猴子搬包谷式的建设水利工程,确保工程能可持续长久的发挥作用;

3.结语

洛川县是一个农业县,水旱灾害是县域内所有灾害中最严重、影响最大的灾害,水旱灾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增产增收乃至社会稳定,分析了水旱灾害的特征、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叶守泽,夏军.水文科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13(1):95-961.

[2]邓铭江,郭春红.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与水资源问题.

[3]洛川县志.

[4]延安地区实用水文手册.

 

上一篇:合规案例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