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企业申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7 06:11:28

合规企业申报材料

合规企业申报材料范文第1篇

所谓“通道制”(又称“推荐制”),是指由证券监管部门确定各家综合类券商所拥有的发股通道数量、券商按照发行1家再上报1家的程序来推荐发股公司的制度。其具体运作程序是:由证券监管部门根据各家券商的实力和业绩,直接确定其拥有的发股通道数量(例如,规模较大的券商拥有8个通道,规模较小的券商拥有2个通道);各家券商根据其拥有的通道数量遴选发股公司,协助拟发股公司进行改制、上市辅导和制作发股申报材料,然后,将发股申报材料上报券商内部设立的“股票发行内部审核小组”(简称“内核组”)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则由该券商向中国证监会推荐该家拟发股公司;中国证监会接收拟发股公司的发股申请后,进行合规性审核,经“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简称“发审会”)审核通过,再由中国证监会根据股票市场的走势情况,下达股票发行通知书;拟发股公司在接到发股通知书后,与券商配合,实施股票发行工作。显然,“通道制”基本摆脱了股票发行在行政机制中运行的格局,是股票发行制度由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转变的一项重大改革。

与这种机制转变相对应,“通道制”也就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通道制”改变了运用行政机制来遴选和推荐发股公司,提高了市场机制对股票发行的影响力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指标制条件下,各地方政府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发股指标,用尽了各种方式进行行政性“攻官”;各家拟发股公司为了获得发股指标,用尽了各种方式向当地政府部门“攻官”;券商等中介机构为了获得主承销商等资格也用尽各种方式向地方政府部门和拟发股公司“攻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腐败现象严重发生,而且因发股指标具体落实到哪家公司所引起的地方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种矛盾也不再少数。在通道制条件下,发股通道具体落实哪家公司不再由地方政府部门决定,而由券商根据拟发股公司的具体情况决定,由此,上述现象自然消解了。

“通道制”培育了券商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竞争行为。2年多来,券商明显改变了“指标制”条件下的通过“攻官”来争取主承销商资格的行为,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到了发股公司的质量选择、做好公司改制和上市辅导工作和严格审核拟发股公司的申报材料等方面,同时,为了能够持续地推荐高质量的公司发股,一些券商加大了培育企业的力度;为了保障推荐拟发股公司的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少返工或不返工,有效利用发股通道,争取较好的发股收入,券商对发股公司申报材料的内部审核制度也逐步严格完善。应当说,如今券商在股票发行市场中的行为,与指标制条件下相比,已有了根本性变化。

“通道制”较为有效地保障了“发审会”的工作质量提高。在“指标制”条件下,拟发股公司既拥有发股指标又拥有地方政府部门的推荐函,在申报材料不合规的场合,“发审会”要取消其发股资格极为困难。在1993-2001的7年多时间内,被取消发股资格的拟发股公司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没有通过“发审会”审查的公司被要求修正、补充或重新制作申报材料后再上“发审会”,因此,“发审会”的公正评判功能受到明显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橡皮图章”会。实行“通道制”以后,“发审会”公正评判的功能明显增强,一个突出的现象是,2年多来未能通过“发审会”的拟发股公司不论是绝对数还是比例数都明显增加。

“通道制”的负面效应

发股“通道制”虽有其积极功能,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发股“通道制”依然在相当程度上贯彻着“指标制”机制,所不同的是,原先发股指标是通过行政机制下达给地方政府,现在发股通道则直接下达给券商;二是发股“通道制”中依然贯彻着“指标制”中存在的“合规性审核”机制,由此,不免引致一系列负面效应发生。

“通道制”抑制了券商之间的有效竞争。在“通道制”条件下,虽然证券主管部门在分配通道数量时考虑到了各家券商的实力状况和业绩状况,采取了一定的差别对待措施,从而,使各家券商所获得的通道数量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券商拥有8个通道,有的券商拥有6个、4个、2个通道),但在三个机制的制约下,这种通道的数量差别并没有有效激发券商在发股市场中的竞争:

其一,排队机制。券商使用通道采取排队机制,即按照发股申报材料报送中国证监会和上“发审会”的顺序进行排队,先来后到,发股1家再申报1家,由此,实力较强的券商只能与实力较弱的券商一同排队,等待审核和核准,这样,排队机制弱化了各家券商在通道数量上的差别。

其二,发审机制。发股申报材料上“发审会”后,一旦未能通过,券商和拟发股公司可根据“发审会”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补充修改,并可不按照排队顺序再次上“发审会”,由此,使一些实力较弱的券商可通过多次修改发股申报材料来达到通过“发审”,这一过程再次降低了券商之间建立在实力差别基础上的竞争。

其三,发股安排机制。2001年7月以后的2年左右时间内,股指和股价持续走低,受此制约,证券监管部门在发股上市安排中有意放慢了步速,由此,与排队机制相联系就发生了这样一种情形,拥有8个通道的券商每年实际可发股仅2~4只,而拥有6个、4个、2个通道的券商每年的发股数量也在2~4只。

合规性发审未能有效确立股票发行的政策导向。“通道制”中继续贯彻合规性发审机制,合规性发审的工作机理是,只要拟发股公司的申报材料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即“合规”),就应核准该公司的发股申请。从理论上说,这一机理似乎是成立的,但从我国实践情况来看,它实际上存在着明显不足之处。关键问题在于,这种合规性发审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给拟发股公司和券商以误导。这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司发股的条件只做出了最低线要求(实际上,各国法律法规也只做出最低线要求),由此,在缺乏竞争机制的条件下,就很容易使发股公司和券商等中介机构将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制作合规的发股申报材料,轻视甚至忽视发股公司的素质提高。事实上,不论是“指标制”还是“通道制”都给拟 上市公司一个误导信号——只要各项文件合规就可申请发股融资,由此,只要公司经营业绩大致符合发股上市要求,在辅导期内拟发股公司和主承销商及其他中介机构都集中精力制作文件使其达到合规要求,而对企业的业绩成长、市场竞争力、发展潜力等直接关系资金配置效率、上市公司前途和股市发展前景的重大事项却明显重视不足,由此,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提高也就受到影响。

不利于保荐人制度的切实贯彻。保荐人制度的核心是落实券商等中介机构在推荐保举上市公司中的法律责任以激励券商之间的服务质量竞争。在一些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保荐人的法定职责可延续至所推保的公司上市后的两年时间内,即如若这些上市公司在上市后两年时间内发生了与已公开披露的信息严重相悖的行为或现象,主承销商或其他保荐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定经济责任;如若发现这种不一致是券商与上市公司合谋的结果,那么,相关当事人甚至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在继续实施“通道制”的条件下,保荐人制度的这些最基本规定,由于以下三个机制,可能难以切实落实或明显打折:

其一,通道数量。保荐人制度基本要旨是,通过落实券商对所推保上市公司质量的法律责任来推进券商之间的服务质量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但在通道制条件下,服务质量高的券商受通道数量(和排队机制)制约难以推保更多的公司发股上市,而服务质量较低的券商则可通过多次修改发股申报材料实现所推保的公司发股上市,由此,在提交发股公司申报材料到“发审会”审核通过阶段,保荐人制度的效应不明显。

其二,实质性发审。合规性发审中实际上贯彻着实质性发审。所谓实质性发审,是指证券监管部门对每家发股公司的申报材料中每项内容进行详尽的实质性审查,如若发现疑点则要求该公司和券商进行修改完善,待实质性审查通过后再提交“发审会”审核通过。这一机制的运用实际上意味着,每家公司的发股上市都得到了证券监管部门的“信用担保”,因此,一旦发生上市公司质量发生问题,保荐人虽然逃脱不了干系,但证券监管部门也需分担责任;可一旦需要由证券监管部门分担责任,保荐人的法律责任落实就将打折扣甚至处于说不清状态。通海高科就是一个可资借鉴的突出案例。

其三,发股上市的行政性安排。由证券监管部门运用行政机制安排发股上市步速,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发股上市并非只是一个市场行为,它更多的是一种行政安排,另一方面则给券商回避保荐人责任以口实。一个可设想的例子是,1家拟发股公司在申报材料通过了“发审会”审核后,在行政安排中发股上市所耗费的时间较长(如6个月、8个月等),由此使得原先估算的投资项目因条件变化难以继续投资或投资收益有了较大的变化,其后果应由谁承担?如果由保荐人承担,恐怕不公平。但如果保荐人可因此免责,那么,这一口实将被普遍运用。“通道制”的负面效应还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但以上足以说明,这种股票发行制度因有着内在的缺陷应予以改革。

取消“通道制”落实保荐人制度

中国股票发行制度的目标模式应是登记制,但立即实行登记制,眼下各方面条件尚不充分具备,因此,需要有一个让监管部门、券商等中介机构、拟发股公司、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逐步了解熟悉股票发行市场内在机制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不能耗时太长)。由此,从核准制到登记制的路程只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实行核准制下的“通道制”,第二步是实行核准制下的保荐人制度。

2001年4月迄今,我们已走过了第一步,现在是迈开第二步步伐的时候了,即取消“通道制”、实行保荐人制度。所谓取消“通道制”,是指各家券商在推保拟发股公司过程中不再受发股“通道”的数量限制,由此,实力较强的券商可多推保拟发股公司,在发股市场中充分展示其竞争优势。在取消“通道制”的条件下,保荐人制度将得到较为充分的落实,主要表现在:

第一,由于发股家数已不再受“通道”数量限制,所以,各家券商承销股票的家数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拟发股公司的质量和券商制作申报材料的质量,这样,券商就不得不努力提高其选择高质量拟发股公司的能力、对这些公司进行辅导和培育的能力和制作既合规又具竞争力的发股申报材料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与保荐人制度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由于发股家数不再受“通道”数量限制,通过发股市场所供给的股票数量将明显增加,由此,一方面将改变长期来由“指标制”和“通道制”所造成的股票供给严重不能满足投资需求从而发股高溢价的状况,推进股价向投资型回归;另一方面,又将促使证券监管部门将主要精力从实质性审核和控制发股步速转向监管发股行为,迫使券商在充分预期股市动态的基础上优化服务质量、注重培育发股公司、完善股票承销机制,变以数量取胜为以质量和信誉取胜,变争取短期收入为争取长期市场。这些变化与保荐人制度的要求是相符的。

第三,由于发股家数不再受“通道”数量限制,拟发股公司不需再为获得发股通道而向券商“攻关”,实力较弱的券商不再可能以“合作”为名将通道卖给实力较强的券商,证券监管部门也不再面临券商为增加发股通道而进行的“攻关”。由此,围绕“通道”而发生的各种不规范甚至腐败现象将自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拟发股公司、券商、证券监管部门彼此间的约束机制有效形成。如若拟发股公司不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券商将不再选择它;如若券商不重视行为的规范化,证券监管部门将对其进行严厉监管乃至惩处。这种各个主体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并相互制约的机制,是保荐人制度的内在要求。

一些人强调,一旦取消了“通道制”,各家券商报送的发股申报材料将大幅增加,由此,证券监管部门将处于两难境地:要按规定期限审核完这么多的发股申报材料,人手不足;要推延审核时间,又违反有关审核期限的规定。

这种认识是不能成立的。审核发股申报材料的人手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增加审核人员的数量来解决(增加审核人员数量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而如果考虑到,按照登记制要求,逐步取消实质性审核,则审核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就更容易解决(原因是,在登记制条件下,本来就不需要对发股申报材料进行全面详尽的审核)。

一些人强调,如若大规模发股上市将严重影响股市投资者的利益,因此,还需要运用行政机制“有序”地安排发股步速。

这种认识是似是而非的。股市投资者并非仅以目前已入市的投资者计算,它应包括拥有资金而有意向入市的投资者。在中国13亿人口中,已入市的投资者还只是一个小数;在上千万个企业中,已入市也只是一个小数。中国股市的发展应着眼于众多的投资者要求,只有股票供给规模达到比较充分从而股价具有投资价值的时候,才可能使真正的投资者大规模入市,这决定了发股规模必须着力扩大。

另一方面,限制发股步速并不能真实有效地维护现有股市投资者的利益。股市投资者的收益直接来源于股价的变动,其实质是股市投资者的可选择空间。在控制发股步速的条件下,众多中小投资者无法预期股市走势,其操作机制是,每当股市走势好转就加快发股步速,每当股市走势下落就放慢发股步速,结果常常是“庄家”获利而中小投资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失。2000年的“赚了指数赔了钱”,2001年7月以后的股指持续下落,都引致了大多数投资者利益的损失。毫无疑问,在取消“通道制”条件下,发股规模可能有一个快速扩容的过程,它可能引致发股价格从而交易价格的下落,就此而言,现有投资者的利益可能暂时受到某些影响,但因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了、股市具有投资价值了,这样,就长远而言,投资者的利益是能够得到市场机制保障的。事实上,即便不讲发股规模扩大,随着公司债券等非股票类证券品种的增加和规模扩大,股市价格也将面临回归本位的走势。

切实贯彻保荐人制 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值得强调的是,取消“通道制”只是推进保荐人制度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发挥保荐人制度功能的充要条件,要切实贯彻保荐人制度,在继续实行核准制和股票发审制度的条件下,应重视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逐步弱化证券监管部门对发股申报材料的实质性审核。合规性审核有两种情形:实质性审核和报备性审核。二者的差别不仅在于审核程序、审核内容的不同,而且在于审核目的、审核机制的不同。实质性审核中贯彻的基本机制是行政机制,其内在涵义是只有经过监管部门审查通过的公司才是具备发股条件的“好”公司,但无数的事实证明,行政机制并不具备选择“好人”的功能,因此,经过实质性审核的发股公司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还有“坏”的。报备性审核,只要求券商和拟发股公司将发股申报材料按照规定内容报送证券监管部门备案,一 旦发现其中有不实内容(包括虚假内容),则后果完全由券商和拟发股公司承担。中国现今暂时难以达到报备性审核的条件,但应努力向这一方向进取,因此,在实施保荐人制度的同时,应逐步减少实质性审核的内容并积极简化实质性审核的程序。2001年4月以来,中国证监会在这方面已做出了大量努力,但也还有相当多工作需要做。

调整发股排队机制。在“通道制”条件下,发股审核中需要排两个队:一是根据申报材料的送达顺序进行审核排队,二是在初步审核通过后进行上“发审会”的排队。如若拟发股公司不能通过“发审会”,则只需加入上“发审会”的排队,无需加入前一排队。这种排队机制不利于鞭策券商制作高质量发股申报材料,不利于支持券商之间的市场竞争,也与保荐人制度的要求相差较远,因此,有必要予以调整。

调整排队机制的建议是,变两次排队为一次排队,即不能通过“发审会”的拟发股公司应根据其修改后的申报材料送达中国证监会的时间,重新加入按照申报材料送达次序进行的排队,不再直接上“发审会”排队,由此,迫使有关券商和拟发股公司提高申报材料的制作质量。

弱化发股步速的行政安排机制。在“通道制”条件下,拟发股公司的申报材料通过“发审会”审核后,证券监管部门运用行政机制,根据股市走势状况,再决定何时下达股票发行通知书。半年多前就已通过“发审会”而迄今尚未获得股票发行通知书的公司已达几十家之多。这种状况不改变,既不利于保荐人制度的功能发挥,也使股票发审工作复杂化,鉴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弱化根据股市走势决定发股步速的行政机制,使通过“发审会”的拟发股公司能够及时展开股票发行工作。

合规企业申报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浅析;银行信贷;操作风险;形式及原因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当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向着整体结构规划、系统风险防控以及流程效能提升的有机统一目标进行转变,手段和措施向不断增强系统化控制以及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化管理发展,而对信贷审批操作风险也应当从理念这个源头入手,通过强化和完善学习、管理、沟通、服务等措施,从不同角度努力加以防控。目前银行信贷审批流程包括了业务受理、合规审查、审批会议、审批决策以及批复下发等环节。这些环节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信贷政策执行风险

由于银行信贷政策和规章制度近年处于频繁变化之中,这就对如何把握政策内涵,有效提升审批执行力,以优质高效的审批实现控风险、提效益、促发展的工作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把握、定位不准确。这些都将增加审批操作的政策执行力风险和项目可行性风险。同时也造成对优质项目未能充分利用政策精神快速顺利申报审批,增加了审批操作风险。二是政策传导偏差。当前各类政策制度从上传递到基层,需要经过多个管理层级,各种信贷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各项临时性要求十分繁琐,各种转授权、再转授权方案以及临时规定的条目过于细化,基层行在操作上难以迅速把握最新政策的精神实质,对审批质量和效率造成较大不良影响。部分信贷政策可能由于形势变化以及全国区域经济差别较大的原因,出现与实际情况不太吻合的情况,使得审批操作陷入“支持营销”与“确保合规”之间的两难境地,造成信贷营销和审批都无所适从。

二、审批流程操作风险

银行目前的审批流程主要CLPM系统为载体,以信贷项目申报材料为基础,而申报材料的客观真实性和全面完整性将对业务受理、合规审查、审批会议和审批决策环节形成较大影响:一是减程序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一些项目申报材料不齐全、申报要素不完整、数据前后矛盾及申报档案缺失等,在审批流程中频繁补充材料,对审批质量、审批效率和信贷营销都形成不良影响。

二是逆程序操作风险。一些申报行迫近贷款到期才发起申报流程,未给信贷审批留下合理的工作时间,对审批部门形成倒逼,致使审批人难以深入分析研究审批事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批质量。有的单笔业务在授信条件发生变化(如担保单位变化)而未重新报省行审批的情况下就提交审批。三是流程角色人员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员少等原因,基层行在审批环节中,角色频繁变动、互相代替操作,往往使角色岗位职责履行不到位,不仅会造成业务合规性风险,也容易使相关审批批复信息失真甚至出现错误。四是客户经理素质参差不齐,对贷前调查不深入,申报材料未能全面体现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发展前景、潜在危机、关联交易等内容,对如何判断和防范项目整体风险未能全面把握,在审批时一味强调项目的营销重要性和紧急性,对信贷审批造成较大压力,也对今后资产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三、内部控制操作风险

一是合规审查操作风险。从总行近期要求的岗位制度执行检查要求情况看,对信贷审批及相关岗位要求掌握的规章制度达130多项,另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审批原则、行业底线、产品底线、结构调整政策、特殊临时规定等,如果合规性审查环节稍有疏忽或遗漏,就会造成审批业务不合规。同时也造成当前审批工作似乎主要就是防控政策合规性风险,容易形成项目合规就是可行的“盲区”。二是审批批复操作风险。由于目前采取的是授信方案审批制度,一些申报方案中存在较多的瑕疵,需要在审批决策和批复中进行认真细致的补充完善,才能确保不出纰漏。三是管理操作风险;目前银行信贷审批工作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主要精力集中在审批会议和审批决策上,对区域经济和客户的调研力度、深度较为不足,难以形成对市场营销和风险管理具有指导作用的研发力量;同时,与前台部门相比,审批人员晋升通道相对狭窄,薪酬绩效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行效能,也增加了操作风险。

四、审批决策过程的操作风险

经历了近年来全球经济剧烈波动,目前信贷项目的评判标准日趋复杂,从受理审批的项目情况看,授信方案的复杂度、疑难度也不断增加。一是对系统性风险分析不到位。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调整过程,力度不断增强的宏观调控对不同区域和行业的客户经营将产生重大影响,使得区域性、行业性和差别化审批原则不易把握,体现在申报项目中就时常出现“垒大户”以及为了规避结构调整政策而人为更改借款人行业归属、经营规模等现象。二是对客户潜在经营性风险前瞻性研判不到位。在经济转型时期,企业集团化以及并购、重组、投资、关联交易、或有负债日趋复杂,企业现金流量及财务状况真实性更加难以辨析。例如有的关联企业未纳入集团授信,又如一些申报项目不是从企业实际进行合理测算,而是倒过来按预计申报金额反推企业的销售量、周转率等,以致出现无法合理解释的财务数据等情况。有的申报行贷后管理能力薄弱,比较典型的如房地产企业封闭式管理不到位,资金被挪用或自有资金未完全到位导致贷款展期和重组,又如出现海外代付业务垫款的部分原因就是经办行未能严格控制货权,并在企业出现危机后仍然继续放款。这些现象如果在审批环节把关不严,必然会造成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缓释能力减弱。

五、人员道德素质诱发的操作风险

信贷审批道德风险诱发的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利用权利拿银行利益换取利益对价或作人情砝码。二是凭个人好恶进行决策。对不同的申报单位和申报项目采取不同的标准,对关系好一点的申报单位审查和审批放宽一些,对关系差一点的申报行审查或审批严一些,无法做到客观公正。三是工作不作为。对工作不负责任、疏忽大意,放任风险的形成或业务发展机会的丧失。主要表现为责任心淡薄,不认真阅读申报材料,随意签署审批意见。四是违反保密纪律型,对外部泄露有关审批人员的决策意见,使得对项目持异议的审批人员直接承受外部压力,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决策独立性,导致对申报项目存在的风险、问题不敢说、不愿说,对审批工作的作风建设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合规企业申报材料范文第3篇

为了在全市印刷行业弘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规范经营的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市印刷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经研究决定,20****年在全市开展以“优质产品、优良业绩、诚信经营”为内容的连云港市“双优诚信”印刷企业评选活动。评选活动由市新闻出版局主办、市印刷行业协会协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业、以德兴业,弘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规范经营的精神。通过组织开展以“优质产品、优良业绩、诚信经营”为内容的市“双优诚信”印刷企业评选活动,进一步提高我市印刷质量,推动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规范印刷企业的经营行为,建立健全法制、诚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我市印刷行业健康、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印刷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实现我市的跨越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评选对象

本市范围内符合《印刷业管理条例》、《印刷业经营与资格条例暂行规定》、《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取得《印刷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在20****年12月30日前设立的出版物印刷企业(含专项印刷企业)、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和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以及复打印单位。

三、评选标准

1、遵纪守法、规范运营。遵守《印刷业管理条例》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印刷品承印管理规定,制度健全,各类台帐齐全;自觉接受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和行业监督,按期进行年检登记,年度核验合格;积极参加法规培训,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取得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培训合格证书。坚持依法经营,不超越范围经营,切实杜绝违法违规印刷经营行为的发生,20****年以来未因违法违规而受到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理。

2、产品优质、业绩优良。遵守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健全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产品质量稳定,产品优质率、合格率在本地区同类企业中居领先水平;努力开拓市场,善于抢抓市场机遇,在本行业内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效益,服务周到,经营业绩良好,产量、销售、利税都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在本地区同行业中居领先水平。

3、诚实守信、诚信经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遵循“诚实守信”原则,诚信经营;模范遵守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重合同,讲信誉,依法规范自身竞争行为,无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侵害其他企业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遵守《劳动法》,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与员工签订规范的《劳动用工合同》,实行合法公平的薪酬制度。

4、内部管理优、员工素质高。重视安全管理,杜绝设备和人身事故的发生。重视环境保护,厂容厂貌整洁,文明生产,环境优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保护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职工的思想教育、技能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四、评选步骤

连云港市“双优诚信”印刷企业评选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由市“双优诚信”印刷企业评审委员会负责评选的组织工作,市印刷行业协会作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宣传发动

各县新闻出版局、各区文化(教)局要广为宣传、广泛发动,充分认识评选“双优诚信”印刷企业的重要意义,提高企业“双优诚信”意识,充分调动企业“双优诚信”建设的积极性。

2、企业申报

各县区根据评选标准,结合年检情况,推荐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印刷企业参与评选,认真如实填写申报材料(一律用A4纸打印)。申报材料包括以下内容(注:各企业、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交相应材料):

(1)推荐表;

(2)企业“双优诚信”建设情况总结;

(3)《印刷经营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4)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5)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批准证件(复印件);

(6)纳税登记证(复印件);

(7)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8)20****年、2006年经营业绩材料;

(9)资信证明、资信等级证书(复印件);

(10)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复印件);

(11)现有设备清单;

(12)人力资源状况:员工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工人技术等级情况,并提供有关学历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等;

(13)20****年以来获各级政府或部门的表彰奖励证书、奖牌等(复印件、影印件);

(14)客户评价;

(15)其他相关材料。

3、各县区初审

各县新闻出版局、各区文化(教)局及有关县区的印协组织要对所属印刷企业和复打印单位的申报材料认真进行初审,组织相关人员对申报材料的内容进行实地核验,在认真审核的基础上形成推荐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附各项申报材料,于6月30日前将申报材料(一式3份)报市“双优诚信”印刷企业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即市印刷行业协会)。各县区上报的推荐单位必须排列出序号,并且不得超过名额数,逾期不报视作自动放弃。

市新闻出版局、市印刷行业协会负责对市属印刷企业和复打印单位申报材料进行初审。

4、复核公示

市“双优诚信”印刷企业评审委员会组织对参评的印刷企业和复打印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复核,对有疑问的材料进行咨询,对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予以退回。依据所报材料进行现场抽查,在复核基础上形成意见。市评审委员会依据评选标准制定考评细则,对全市所申报的印刷企业和复打印单位进行综合考评,研究决定市“双优诚信”印刷企业入选名单,并进行公示,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社会监督。

5、评审授牌

市评审委员会在接受社会监督、汇总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对入选印刷企业进行终审,研究决定第一届连云港市“双优诚信”印刷企业20家名单(其中复打印单位10家),由市新闻出版局发文认定,并举行授牌表彰仪式。

五、工作要求

1、本次评选活动注重在全市、全行业弘扬“双优诚信”精神,要体现榜样示范作用,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不搞平衡。各县区、各单位要予以高度重视,要按照本通知的要求,有组织、按步骤地抓好此项工作。要加强宣传,在全行业形成争创“双优诚信”企业的氛围,推动我市印刷行业健康、快速发展。要结合印刷企业年检情况,认真对照评选标准,把本辖区内真正符合“优质产品、优良业绩、诚信经营”条件的印刷企业推荐上来。对企业的申报材料要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签署具体推荐意见。

2、有关县区的印协组织要充分发挥联系政府、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配合县区局做好评选工作。要加强宣传,在行业形成争创“双优诚信”企业的氛围,推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合规企业申报材料范文第4篇

今年8月,我作为专家评委参加了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评审,主要是对申报的交通类项目进行评审。结合评审情况谈谈这一轮示范项目申报材料几个突出特点,以及对相关PPP项目准备工作的建议。

PPP示范项目申报材料呈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

1、申报项目数量多,质量参差不齐

项目总数达到700多,单交通类就有157个,相比第一批的两类项目(新增和存量转换共计120多个),第二批数量上有了大幅度增加,反映出地方政府对运作PPP的热情高涨,认识在加深,动员工作也更扎实。有的项目申报材料准备精心,内容要素齐备,方法深度符合规范,质量很高;但也有的项目申报材料极简单,要素缺失,甚至出现实施方案只有一页的!

2、咨询机构作用彰显

从评审情况看,有咨询机构参与协助的申报项目,材料质量明显要高过无咨询机构参与的申报材料。本次示范项目申报是在财政部76号文近一年,第一批示范项目清单后大半年,地方政府和市场参与者在经过比较充分的动员后进行的。借助市场提供的机会,参与PPP服务的咨询机构数量得以充实、专业能力获得快速成长,为政府方客户运作PPP提供了良好的专业服务支撑,总体上切切实实提高了项目准备的质量。

3、政府方实施机构主体合规性差

这批申报项目近1/3在第一阶段的定性筛选中出局,重要原因是项目确定的实施机构主体不符合规范。财政部113号文第十条规定“政府或其指定的有关职能部门或事业单位可作为项目实施机构,负责项目准备、采购、监管和移交等工作。”但是,相当一部分申报项目,将国有平台公司或其他国有企业,定位为项目实施机构,这是完全错误的一种项目结构设计。我们知道,实施机构是在PPP项目中代表政府方的主体,是公权力的代表,应该由具有公权力代表资格的政府机构出任。但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政企不分,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边界模糊问题,使得大量基建项目的前期工作由国有企业承担和完成。当项目运作方式转换成PPP时,地方政府仍然习惯性认为,下属部门及国有企业应按“谁家孩子谁抱”的原则,把PPP项目简单视为分配任务,交由原先负责项目前期工作的国有企业继续负责,后者自然“被动”成为实施机构。

4、存在变相融资

虽然财政部57号文明令禁止将变相融资包装为PPP项目,我们还是遗憾地从第二批申报项目材料中发现多起名为PPP,实质是固定回报、明股实债的变相融资。当然,经过博弈,地方政府变“聪明”了,他们即便想通过PPP变相融资,在实施方案等书面材料上包装更加隐蔽,识别难度大了。我认为,单靠项目入选评审这一道关筛选判断还不够,今后应结合建立动态跟踪检查机制,对PPP全过程进行监管,让“假、伪”PPP无处遁形。

5、按绩效付费意识弱

申报材料中,不少项目实施方案似乎直接脱胎于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PPP实施方案应该包含什么内容,这些要素如何展开和设计不甚清楚。例如,编制人对“产出说明”不能正确理解,常常将其描述为硬件设施的工程、技术指标,而没有意识到PPP的产出说明是专指以绩效指标反映的项目综合产出―服务能力及其效果。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申报项目的回报机制中按照绩效付费思路设计很少,即使提到内容也不准确。大多数项目体现的还是“建设工程+融资回报”的思路。

6.两个评价论证的责任主体不清

由于了有关操作指引和填报要求,第二批申报项目的PPP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至少内容形式上有了,完全缺失两个评价论证的申报材料很少。但是,究竟应该谁来做PPP项目的评估论证,认识和操作方面尚存在误区。我认为,物有所值评价(VFM)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FAA)可以看作项目按PPP模式运作的可行性研究,由综合部门如发改、财政在一个区域/一级财政的层面上根据项目重要性、优先度以及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承受力总盘子进行综合权衡和取舍更为合理。

申报项目中屡见不鲜的由某个行业管理部门甚至国资平台公司自行委托咨询机构做VFM+FAA的做法,很容易让两个评价论证流于形式:谁也不会让咨询机构评价出一个不可行的结论!更进一步,项目单位及行业管理部门也无法掌握评价论证所需的优先顺序、综合财力等关键数据和信息。承接的咨询公司同样很难保持独立公正性,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7、社会资本中民企外资少

在进展比较快的、有披露投资人的申报项目中,多数是央企和其他地方国企扮演社会资本角色,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作为社会资本的很少。这一现象反映出地方政府PPP项目的潜在投资人市场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但需要政府注意民营外资参与PPP项目的关切,真心诚意地引商、兴商和稳商。

给政府PPP项目准备及采购工作提几条建议:

一、过去半年多,各级地方政府出于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引导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专业服务机构有序进入PPP咨询服务,同时也提高政府方采购咨询服务的效率,建立了许多不同层级的咨询机构库,有省级、地市级,甚至还有县级。存在大量重复的报名、提交资料,有的地方还提出交纳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或者先免费编制一个PPP项目的实施方案来测试水平等闻所未闻的奇招、怪招,让咨询公司不胜其烦,苦不堪言。同时,重复建库也浪费了政府的大量行政资源。强烈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建立一个分类别的咨询机构库和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各级政府需要时都可以引用。

二、建议在PPP实施方案中及PPP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上,将PPP运作时间计划(至少涵盖项目识别、准备及采购三阶段的时间表)作为一项重要的必填要素和考核标准。明确的运作时间计划一方面对政府行为提出了约束性要求,形成所谓按时序的项目储备库(pipeline);另一方面也给潜在投资人提供接触项目、开发项目的重要指示性信息。这在国际上是通例,在我国大范围推广应用PPP的今天,有必要考虑它的作用和管理意义,尽快推行。

三、建议示范项目应该要求申报地方政府签署承诺函,承诺入选项目后续实施时,未经同意不得对项目申报方案做重大改变,若有违背,视做放弃示范/退出示范名单处理,返还享有的优惠扶持等等。以此约束过去常见的申报材料写的天花乱坠,实际执行走调离谱的情况。

四、加快推进PPP基金设立,尤其鼓励发展市场化的PPP投资基金。建议中央级的PPP融资支持基金中,划出部分资金设立母基金(FOF),选择优秀的市场化PPP基金以LP投资人身份提供支持,以尽快丰富社会资本的市场结构,改变现在主要是承包类企业(特别是央企)作为PPP社会资本的单一局面。笔者认为,专业化的PPP基金有利于扩大基建投资人队伍,发挥专业性长期资本的引导作用,让PPP更加注重项目前期开发质量,更规范有力地整合全寿命期的各种参与方,构建合理融资结构、提高项目可融资性。

合规企业申报材料范文第5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重大产业项目服务水平和审批效率为目标,进一步营造“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经济发展环境,使重大产业项目审批在我省乃至全国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效率最高、服务最好,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投资环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施范围

按照(洪府发〔2008〕16号)《全市重大招商项目绿色通道服务制度》,凡由市审批、核准和备案的重大产业项目(即世界500强企业、国内200强企业、台湾100大企业、外资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内资注册资金1亿人民币以上企业投资项目)全部进入绿色通道。国家、省核准、审批和备案的重大建设项目,办理市建设条件审批时,参照施行。

三、工作制度

凡属“绿色通道”实施范围内的重大产业项目,项目策划、项目审批、项目运营等环节,实行统一受理制、项目代办制、限时办结制、并联审批制和首席代表制“五项制度”。

1、统一受理制。由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服务窗口,统一受理项目建设单位申报的材料。同时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逐步实现“三个目标”:行政审批网上化,行政监察电子化和市县(区)电子政务一体化。

2、项目代办制。各审批部门应为投资企业提供无偿咨询、无偿专业等便民服务。包括在招商引资阶段,为重大产业项目提供区域投资环境政策的咨询服务,帮助寻找合作伙伴、投资场地,协助开展前期市场调研活动,定期招商信息等;在审批办证阶段,为重大产业项目提供无偿企业设立和建设项目工程报建的审批办证手续;在企业运营阶段,投资企业的各种变更手续,协助客商和投资企业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3、限时办结制。责任审批窗口及相关窗口在项目申报单位的手续完备、材料齐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完成相应行政许可或审批后,及时将办理结果告知项目申报单位。在审批过程中严格执行超时、缺席默认制,出现问题将追究相关部门责任。

4、并联审批制。“并联审批”工作由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组织,指定责任部门牵头,相关法定部门参加。在审批过程中,采用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举行联合会审会议、现场联合踏勘、集中批文会签等形式。其基本程序为:一家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完成。

5.首席代表制。首席代表由派出部门授权,以部门的名义,全权履行相关行政职权(派出部门必须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完成行政审批“两集中、三到位”改革,杜绝“两头受理”),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审批、审签,有关行政责任由委托机关承担。

四、运作流程和责任分工

(一)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

1、项目审批

实行审批制的项目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外,将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工程可研报告合并为一道程序。市投资主管部门在接受市行政服务中心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服务“窗口”(以下简称“窗口”)受理的项目有关申报材料后,即向规划、国土、环保、卫生、安监、国安、水利、气象、公安交管等需前置审批部门分送申报材料并及时告知项目建设单位到相关单位办理审批所需前置条件要求的有关手续。根据项目建设方案和外部条件初步落实情况,以及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相关材料,项目前置审批部门按职责分工进行初步审核。对于申报材料齐备、符合法定要求的,相关部门即提出书面意见并盖章确认;对虽申报材料不齐备,但总体符合政策要求,且与相关法律、法规不抵触的,相关部门可先提出书面意见并盖章确认,同时要求项目建设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补充完善相关材料。各前置审批部门出具的同意项目实施的书面意见,即视作前置条件具备,市投资主管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可研报告批复。各前置审批部门应简化程序、放宽条件和缩短时限办理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并将办理情况反馈市投资主管部门。(责任部门:市发改委、经贸委)

2、项目核准

实行核准制的项目市投资主管部门在接受“窗口”受理的项目有关申报材料后,即向规划、国土、环保、卫生、国安、水利、安监、气象、公安交管等需前置审批部门分送申报材料并及时告知项目建设单位到相关单位办理核准所需前置条件要求的有关手续。根据项目建设方案和外部条件初步落实情况,以及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相关材料,项目前置审批部门按职责分工进行初步审核。对于申报材料齐备、符合法定要求的,相关部门即提出书面意见并盖章确认;对虽申报材料不齐备,但总体符合政策要求,且与相关法律、法规不抵触的,相关部门可先提出书面意见并盖章确认,同时要求项目建设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补充完善相关材料。各前置审批部门出具的同意项目实施的书面意见,即视作前置条件具备,市投资主管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核准文件。各前置审批部门应简化程序、放宽条件和缩短时限办理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并将办理情况反馈市投资主管部门。(责任部门:市发改委、经贸委)

3、项目备案

实行备案制的项目市投资主管部门在收到“窗口”受理的项目备案申请及后置审批申报材料后,进行项目备案条件审查,对申报材料齐备并符合备案条件的,1个工作日内办理备案文件,由“窗口”发放备案通知书,同时将申报材料分送建委、规划、国土、环保、卫生、人防、消防、国安、水利、安监、气象、公安交管等项目备案后置管理部门并及时告知项目建设单位到有关单位办理相关手续。(责任部门:市发改委、经贸委)

上述三类项目涉及的审批时限,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需组织评估、审查、评议及建设单位规划设计、修改方案、图纸的时间,不计算在内。行政机关在委托评估、论证时,应选择质量好、效率高的中介机构或专家承担,并提出明确的时限要求,以进一步缩短工作时间,大大提高审批效率。

(二)相关建设条件审批

项目建设涉及的相关部门或单位按照职能分工,依据程序办理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正式的规划许可手续由规划部门牵头办理;正式的用地手续由国土部门牵头办理;正式的施工许可手续由建委牵头办理;以上手续的办理涉及其他部门的,由牵头单位组织相关单位并联审批。具体办理时限应在现有办理时限的基础上予以缩减。相关建设条件审批完成后,各相关部门将审批信息反馈给市投资主管部门。

(三)初步设计审批

审批机关对符合条件的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初步设计联审会,并自受理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初步设计批复。(责任部门:市发改委、经贸委)

(四)竣工验收

在按有关规定完成专项验收后,由市行政服务中心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验收,时限为2个工作日。(责任部门:市行政服务中心、市发改委、经贸委、建委、规划局)

五、工作要求

(一)各审批部门在办理相关行政许可和审批手续时,要指定项目代办人,根据项目建设单位的意愿,积极主动为其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前期材料准备、行政审批办理、上报事项协调、应缴规费核算、审批结果答复等“一条龙”服务。各审批部门对纳入并联审批的事项,分阶段罗列审批事项所需的文件资料清单,并标明各类事项的审批权限、办事流程以及初审、征求意见部门设置情况等,在网络平台上公开,方便项目单位及相关人员查询。

(二)各阶段牵头部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做好牵头环节的审批工作。为搞好工作衔接,审批流程内各部门都要确定首席代表专门负责项目审批工作,同时确定各审批环节(流程)负责人,明确工作职责、完成时限及标准。上述人员所在部门职务、职责及联系方式等情况向社会公布。

(三)各阶段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牵头责任,其他部门要服从工作调度。所有审批流程内的部门都要按照“绿色通道”要求制定内部循环审批流程,并按照规定时限完成各自审批工作,办结后向下一环节传递。需交叉办件的,由涉及的部门进行内部传递,做到环环紧扣。

(四)各部门需要前置审批条件的,要主动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相互间内部传递,不得通知项目单位进行中间传递。

(五)结合推进“网络政务”工程,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同时,按照“能合不分,能并不串”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重组审批流程,使各审批环节能充分利用上一阶段成果,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审批条件相互牵制。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市政府成立“*市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发改委、行政服务中心、监察、信息办、国土资源、财政、建委、环保、消防、人防、卫生、规划、园林、公安交管、水利、气象、文化、国安、安监、经贸委、市政公用、房管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协调解决“绿色通道”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确保运行顺畅。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绿色通道”运行工作并结合实际优化运行流程,对“绿色通道”运行工作开展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查处干扰影响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违规违纪行为。

(二)上下联动,大力协同。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涉及市行政服务中心、发改委、信息办、国土资源、财政、规划、建委、环保、卫生、人防等单位,涉及部门多、事项多、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并制订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分解任务,落实到人。要严格按本方案提出的时间节点,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同时,要加大协调工作力度,加强部门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合规企业申报材料范文第6篇

企业新建、扩建等发展需要征占用林地,如巴东县电力公司神农小区变电站建设项目、鼎盛驾校建设项目、山水龙城商品房建设项目、宏元公司混凝土搅拌站建设项目等,这类项目交通方便、占地面积一般不大,外业调查相对简单。巴东的矿产资源丰富、品种多、储量大。为了满通和城镇化建设需要,建筑用砂石料供不应求,各种采石场建设项目需占用林地。拟开发的铁矿石项目也需要占用较大的林地。这类项目占用林地面积大,但成片占用,地类简单,工作量不大。

2占用征收林地工作步骤

2.1用地单位提出申请

用地单位根据项目建设的立项文件,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初步设计,编制项目建设规划布局图。根据土地现状,分地类进行统计。如果涉及占用征收林地,就必须向林业主管部门提出占用征收林地申请。

2.2林业主管部门提出预审

林业主管部门在接到项目业主占用征收林地申请后,对业主提供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并安排技术人员到现场初步核定拟占用征收的林地位置及现状,并根据林地保护数据库和公益林数据库,对林地地类、面积、权属、林种、是否为公益林等进行确定。拟定请示文件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预审。

2.3委托具有调查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

用地单位签订委托合同用地单位在取得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预审文件后,根据要求与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林业调查设计单位签订委托合同,编制项目占用征收林地资源调查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规定缴纳林业调查设计费。调查单位外业调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部门在与用地单位签订委托合同后,要根据合同约定的时间完成项目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项目占用征收林地现地调查是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的要求为基础,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更详细的调查。做好外业调查是高质量地完成建设项目占用征收林地评估和可行性报告的前提。外业调查前准备:常用的物资包括文件包、外业调查卡片、文件夹、项目建设布局图、1∶1万的地形图、手持GPS及GPS参数调整表、围尺、50m皮尺或激光测距仪、相机、摄像机及笔记本电脑或平板。外业调查一般是由负责内业表格整理和汇总统计的人员做调查卡片的记录。制图人员负责在项目建设布局图复印件上进行标注,利用GPS对小班坐标拐点的采集,图记标注要做好小班四至拐点顺序编号和坐标记录,以方便制图人员利用软件求算小班面积。负责文字的人员要掌握林地小班地理位置、地类、权属、树种、起源、林地自然因子和小班各种因子的认定,做到图表一一对应。同时对有林地和疏林地上的林木进行每木检尺,分树种进行记载,计算需采伐活立木蓄积和出材量。调查人员还得对项目拟占用征收林地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古树名木、珍稀动植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现状进行详细的专业调查。外业调查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林地小班地类、起源、林种等因子。内业整理,编制《项目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报告》外业调查结束后,转为内业整理阶段,内业整理的步骤包括:①对外业材料的整理,统计计算有林地和疏林地林木蓄积;②利用Arcgis软件制作项目占用征收林地小班图,计算小班面积;③汇总拟占用征收林地面积及蓄积;④结合《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测算森林植被恢复费;⑤制作建设项目位置示意图、总体布局图和使用林地现状图;⑥根据外业调查材料和内业统计计算结果,结合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项目占用征收林地影响评价,编制《建设项目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报告》;⑦材料审核;⑧复印装订成册。事实上,表格计算、制图和文字编写应该同步进行,制图后确定小班号,先计算小班面积,方便表格计算和文字编写。报告编写人员要具备表格计算和汇总、审查表格和制图的能力。要善于组织材料,语言要精练,逻辑性强,才能保证报告质量。

2.4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现场查验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林业技术人员,到拟占用征收林地的现场进行查验,填写现场查验表,完成现场查验报告。用地单位组织相关资料编制申报材料用地单位在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林地管理工作人员指导下,组织占用征收林地申报材料,主要包括①使用林地请示;②使用林地申请及申请表;③建设项目批准文件;④法人资格证明。包括组织机构代码证、营业执照和法人身份证复印件;⑤申报材料真实性声明;⑥林权证明;⑦补偿协议。包括综合地价文件和征地协议书;⑧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凭据复印件;⑨使用林地调查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⑩现场查验表及查验报告。此外还要提供相关乡镇、村行政代码及其他附件,编写好页码。根据审批权限,逐级上报审批。通过网上平台申报申报材料组织完成后,利用扫描仪,把申报材料按装订顺序扫描成.pdf格式,经过地市州初审后,上传到湖北省林业行政审批服务平台,交由省厅组织的占用征收林地审查。报送纸质材料,核发占用征收林地审核同意书项目通过省厅组织的网上占用征收林地审查后,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把申报材料装订成册,上报到省厅审批办审核。核发占用征收林地审核同意书。

3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1存在问题

从占用征收林地现状来看,涉林工程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未批先占。有些工程项目边申报手续边开工建设,还有个体私营户随意占用林地从事采石采矿等经营活动。如溪丘湾乡中心福利院新建工程。二是少批多占。一些涉林项目在审批时,预估占地面积偏小,造成前期申报审批的林地面积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导致工程后期超范围占用林地。如沿渡河镇蔡家河电站工程,临时弃渣场设计偏小。三是超期占用。对于临时占用的林地,到期后仍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恢复植被,造成超期占用林地。四是异地占用林地。从事矿产开采的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发现原来审批的林地范围内只有部分矿体或无矿带分布,就异地开采,造成异地占用林地。

3.2建议

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林地意识林业主管部门要利用各种宣传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林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林地在生态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对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依法保护林地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协助用地单位申报占用征收林地材料林业主管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主动向涉林项目用地单位宣讲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办事程序。指导用地单位准备相关申报材料,协助用地单位申报使用林地。加大管理力度,依法查处违法占用林地行为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占用征收林地管理力度,定期开展涉林工程项目占用征收林地情况的执法检查,对未批先占、少批多占、超期占用、异地占用的违法行为要限期整改,依法查处。

合规企业申报材料范文第7篇

一、目的和意义

开展环境友好企业活动的目的是树立一批经济效益突出、资源利用合理、环境整洁优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典范,推动全市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强企业治理污染、强化环境管理的自觉性,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开展此项创建活动对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信誉度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对全市经济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展创建*市市级环境友好企业的范围

*市所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所有工业企业。

三、*市市级环境友好企业的基本条件

(一)环境指标

1、企业排放各类污染物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2、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耗、单位工业产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市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3、企业工业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综合利用率达到市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4、企业建立及实施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二)管理指标

1、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100%,并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依法进行排污申报登记,领取排污许可证。

2、自觉实施清洁生产,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成效明显。

3、厂区清洁优美,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

4、排污口符合规范化要求,主要排污口按规定安装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控装置并保证正常运行;环保设施稳定运转率达到95%以上。

5、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排污费。

6、环境管理纳入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有健全的环境管理机构和制度;企业环境保护档案完整;各种基础数据资料齐全,有企业定期自行监测或委托监测的监测数据。

7、企业自愿继续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三)企业周边厂群关系融洽

1、二年内无重复环境案件,无环境污染事故;

2、企业周围居民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环保工作满意率达到80%以上;

3、每年对企业员工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有员工提出的环境友好建议。

四、*市市级环境友好企业的申报和审批程序

本着自愿的原则,对照以上基本条件,经过自查符合要求的企业可以提出申请。

(一)申报程序

1、*市市级环境友好企业命名原则上每三年一次,企业向辖区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以下申报材料:

(1)*市市级环境友好企业申请表(一式3份);

(2)创建*市市级环境友好企业工作总结;

(3)创建*市市级环境友好企业技术报告;

(4)展示企业环保形象的照片或音像资料。

2、属县(市、区)管理的企业,由县(市、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对企业进行核实;属市级管理的,由*市环保局负责实施。

3、对审查合格的企业,属县(市、区)管理的,由县(市、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向*市环保局上报推荐意见和企业申报材料;属市级管理的,由*市环保局负责实施。

(二)审批程序

1、*市环保局收到县(市、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推荐企业申请材料或市级管理企业申报材料后,经审核认为具备条件的企业,组织进行现场考核验收。

2、对通过考核验收的企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新闻媒体上公示,公示时间为10天,并组织对群众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和处理。

3、经公示没有问题或有问题经查处群众满意的,由*市环保局批准。

五、表彰与复查

(一)对批准的企业授予“*市市级环境友好企业”的称号,颁发证书、奖牌并进行全市通报表彰。

(二)获得“*市市级环境友好企业”荣誉称号可以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向上级环保部门推荐参加省级以上“环境友好企业”评选;

2、企业的污染治理项目可由环保部门优先安排环保补助资金,协助企业申请国家、省相关补助资金或研发资金;

3、在*市环保网站上对企业的环保工作和环保业绩进行宣传。

(三)*市环保局每2年对授予“*市市级环境友好企业”称号的企业进行一次复查,对复查不合格的企业且限期整改仍不达标者,取消其荣誉称号。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市市级环境友好企业”,取消其荣誉称号:

1、发生重大污染事故;

2、停产、破产;

合规企业申报材料范文第8篇

20*年度全市档案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在市人事局管理下,由市档案局具体组织实施。根据国家人事部和省、市人事部门有关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将20*年全市档案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安排如下:

一、评审范围

全市各类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非公经济组织中,在档案专业技术岗位上任职并符合申报初级档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的人员均可申报评审。

二、申报条件

(一)基本条件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守国家法规,恪守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严守党和国家机密,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二)学历、任职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档案工作满1年,大学专科毕业任管理员职务二年以上,中专(含高中)毕业任管理员职务四年以上可申报助理馆员;大学专科毕业从事档案工作三年以上,或中专(含高中)毕业从事档案工作五年以上,可直接申报助理馆员。

2、大学专科、中专(含高中)毕业,从事档案工作1年以上,可申报管理员。

3、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档案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

4、参加档案人员持证上岗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证。

5、取得由国家统一颁发的初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资格证书。

6、参加市档案局职改办组织的档案业务知识水平测试成绩合格的。

7、近两年来档案室已达省一级标准或AA级以上标准单位的档案员可适当放宽评审条件。

(三)转评条件

1、从事档案工作一年以上,具备其它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可转评为档案专业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2、20*年底前已由其他系列转评为档案管理员职务并符合助理馆员任职条件的,可以申报助理馆员。

三、其他有关事项

(一)推荐、申报、评审程序按照《山西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山西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试行办法>的通知》(晋人职通字[2001]45号文件)规定执行。

(二)申报材料内容

1、县(市)区人事局、档案局、主管单位人事或职改部门出具的推荐评审函。

2、人事部统一制发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三份(贴一寸近期免冠彩照),各项栏目内容填写一定要准确、规范;单位意见等各项手续完整,不得有空栏。(此表不需装订)

3、业务自传1份(不得少于1500字),由单位加盖公章。

4、《申报档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简表》一式15份,并加盖单位人事或职改部门印章(印章不得复印,用A4纸打印,正反两面)。

5、有关证件:学历证书、任职资格证书、聘任证书、获奖证书、单位档案管理等级证、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国家统一颁发的初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资格证、专业知识考试合格证等的原件及复印件(复印一律用A4纸)。

6、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公示证明。

7、所有复印件须加盖推荐单位或人事部门的印章。

(三)报送材料注意事项

1、报送的评审材料一律用钢笔填写清楚,要真实、完整、一致,不得漏项,由推荐单位审查核实,在有关栏目加盖公章,市属单位的加盖主管部门公章,县(市)区属单位的由本县(市)区人事局和档案局审核盖章,按规定时间上报,过期不候。

2、《申报档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简表》中,“从事档案工作年月”一栏内填写“××××年××月”,工作单位应具体到档案部门,如×××档案处(或室、馆)。

3、所报评审材料(实证材料为复印件)须按归档要求整理规范,编目装袋。

4、材料规格、份数及报送时间严格按本通知要求,凡不符合标准及逾期者不予受理。本单位必须出具公示证明函。各单位及主管部门一定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严格把关,认真核查,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可靠。实行申报、评审结果公示制度,未按省人事厅晋人职通字[2001]45号文件规定进行公示的单位,不得推荐申报。

(四)申报时间及地点

时间:20*年9月1日至10月30日

地点:*市档案局职改办公室*

联系电话:*

联系人:*

望各县(市)区人事局、档案局、各系统主管单位职改或人事部门,在接到本通知,及时转发给所属单位,认真组织好推荐和有关申报材料的审核工作。

合规企业申报材料范文第9篇

龙头企业的定位

国家扶贫龙头企业范围限定在以贫困地区种养业为主的农副土特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主,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培训、就业、增收扶持主体,通过促进贫困户能力建设、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培育贫困村支柱产业、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办(局)认定的企业。

通过完善国家扶贫龙头企业认定制度,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建立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吸纳带动作用,实现被帮扶贫困村、被带动贫困户率先脱贫。

认定原则

坚持精准脱贫。参与企业必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帮扶对象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方式可以是采购加工农副产品、技能培训、招工就业、培育支柱产业、吸纳入股,也可是捐助款物、援建公共基础设施、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组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销号。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坚持分级管理。各地扶贫部门要积极会同省(市、区)有关厅局、对口帮扶省份以及本级工商联、光彩会等发动本地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开展国家扶贫龙头企业认定、运行监测和管理工作。

制定认定原则。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扶贫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将带动贫困户增收就业和贫困县脱贫销号,作为扶贫龙头企业认定的先决条件,突出结果导向。制定申报条件、申报流程、享受的特惠支持政策、监测评价及退出机制,规范扶贫龙头企业管理。原有扶贫龙头企业根据新办法重新认定。

坚持共赢共享。通过实施国家龙头企业带动工程,把企业人才、技术、市场、信息优势与贫困地区资源、劳动力优势相结合,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村发展,帮助贫困农户增收脱贫。使企业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实现共赢共享。

认定标准

以增加贫困户就业增收、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为目标,按照“实力强、意愿高、带动大”的标准,开展扶贫龙头企业认定工作。

企业类型。按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具体包括:以种植业、养殖业和以种养业为基础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产品流通领域(农副产品物流企业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的企业,也包括参与与贫困农户增收密切相关的电商、旅游、光伏等精准扶贫工程企业。

企业规模(权威部门出具的数据为准)。以种养加为主的企业总资产规模不低于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以流通为主的企业总资产3000万元以上,交易规模1亿元以上。

企业负债与信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国家一切法律法规。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应低于70%,企业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近两年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企业效益。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高于现行一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企业不欠职工工资、不欠社会保险、无涉税违法行为。企业主营产品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规定,产销率在90%以上。企业经营增加值占比(权威部门出具的数据为准),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60%以上。企业每年须上报当年的生产经营情况。

企业带动脱贫能力。企业与当地农户建立可靠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通过合同、合作和股份合作方式从贫困农民及组成的合作社或自建基地,直采原料或购进货物占所需原料量或所销售货物的70%以上。企业本身带动贫困农户达到300户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比30%以上。产业覆盖贫困村贫困户达70%以上。

企业注册。申报扶贫龙头企业注册地不限,企业在当地的经营时间应在5年以上,应提供企业的基本情况并按要求提供有关申报材料。企业的资产和效益情况须经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定或县和县级以上财政部门提供证明;企业的资信和信用记录情况须由开户银行提供证明;税收情况由县和县级以上税务部门提供证明;企业带动脱贫和建立利益联结情况须有县和县级以上扶贫部门提供证明;企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由县和县级以上质检部门提供证明。

认定程序

1.各地由扶贫办牵头,联合农业、林业、企业管理、财务审计、有关行业协会、研究单位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扶贫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工作专家库。

2.符合条件的企业向所在地的县级扶贫工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填写扶贫龙头企业申报审核表,并提供规定的申报材料和证明。各县(市、区)扶贫工作主管部门对企业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核后,形成推荐意见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办。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专家组成专家组,专家组根据各县(市、区)上报的申报材料,按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认定办法进行评审和必要的现场核实,提出评审意见。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工作部门审定并经公示无异议的企业,认定为扶贫龙头企业并向国务院扶贫办报备后颁发证书和匾牌。

5.经认定公布的扶贫龙头企业,具有申请低利率扶贫再贷款资格,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运行与监测

1.对扶贫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做到有出有进、等额递补。

2.建立扶贫龙头企业动态监管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制度。每年进行监测评估,考核合格的企业继续享有扶贫龙头企业称号和政策支持,否则,取消资格,收回证书和匾牌,并向社会公告。扶贫龙头企业应按要求准确、及时报送企业生产经营、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增收等情况,为企业的进出提供依据。

3.国务院扶贫办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办职责分工。国务院扶贫办负责组织出台框架指导意见和采取定期统计、情况调度、实地考察、随机抽查、重点督查等方式,及时了解企业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市场销售、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等方面情况,对龙头企业开展监督检查,完善相关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制定具体认定办法以及向国务院扶贫办备案。

4.申报扶贫龙头企业的企业应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不得弄虚作假。如果存在舞弊行为,一经查实、认定的,取消其扶贫龙头企业资格;未经认定的企业取消其申报资格,四年内不得再行申报。

合规企业申报材料范文第10篇

取消“通道制” 落实保荐人制度

中国股票发行制度的目标模式应是登记制,但立即实行登记制,眼下各方面条件尚不充分具备,因此,需要有一个让监管部门、券商等中介机构、拟发股公司、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逐步了解熟悉股票发行市场内在机制的过程。由此,从核准制到登记制的路程只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实行核准制下的“通道制”,第二步是实行核准制下的保荐人制度。

2001年4月迄今,我们已走过了第一步,现在是迈开第二步步伐的时候了,即取消“通道制”、实行保荐人制度。

所谓取消“通道制”,是指各家券商在推保拟发股公司过程中不再受发股“通道”的数量限制,由此,实力较强的券商可多推保拟发股公司,在发股市场中充分展示其竞争优势。在取消“通道制”的条件下,保荐人制度将得到较为充分的落实,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发股家数已不再受“通道”数量限制,所以,各家券商承销股票的家数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拟发股公司的质量和券商制作申报材料的质量。这样,券商就不得不努力提高其选择拟发股公司的能力、对这些公司进行辅导和培育的能力和制作既合规又具竞争力的发股申报材料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与保荐人制度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由于发股家数不再受“通道”数量限制,通过发股市场所供给的股票数量将明显增加。由此,一方面将改变长期以来由“指标制”和“通道制”所造成的股票供给严重不足而引发的高溢价的状况,推进股价向投资型回归;另一方面,又将促使证券监管部门将主要精力从实质性审核和控制发股速度转向监管发股行为,迫使券商在充分预期股市动态的基础上优化服务质量、注重培育发股公司、完善股票承销机制,变以数量取胜为以质量和信誉取胜,变争取短期收入为争取长期市场。这些变化与保荐人制度的要求是相符的。

第三,由于发股家数不再受“通道”数量限制,拟发股公司不需再为获得发股通道而向券商“攻关”。实力较弱的券商不再可能以“合作”为名将通道卖给实力较强的券商,证券监管部门也不再面临券商为增加发股通道而进行的“攻关”。由此,围绕“通道”而发生的各种不规范甚至腐败现象将自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拟发股公司、券商、证券监管部门彼此间的约束机制有效形成。这种各个主体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并相互制约的机制,是保荐人制度的内在要求。

一些人强调,如若大规模发股上市将严重影响股市投资者的利益,因此,还需要运用行政机制“有序”地安排发股速度。

这种认识是似是而非的。一方面,股市投资者并非仅以目前已入市的投资者计算,它应包括拥有资金而有意向入市的投资者。在中国13亿人口中,已入市的投资者还只是一个小数;在上千万个企业中,已入市的也只是一个小数。中国股市的发展应着眼于众多的投资者要求,只有股票供给规模达到比较充分从而股价具有投资价值的时候,才可能使真正的投资者大规模入市。这决定了发股规模必须着力扩大。

另一方面,限制发股速度并不能真实有效地维护现有股市投资者的利益。股市投资者的收益直接来源于股价的变动,其实质是股市投资者的可选择空间。在控制发股速度的条件下,众多中小投资者无法预期股市走势,其操作机制是,每当股市走势好转就加快发股步速,每当股市走势下落就放慢发股步速,结果常常是“庄家”获利而中小投资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失。毫无疑问,在取消“通道制”条件下,发股规模可能有一个快速扩容的过程,它可能引致发股价格和交易价格的下跌。就此而言,现有投资者的利益可能暂时受到某些影响,但就长远而言,投资者的利益是能够得到市场机制保障的。事实上,即使不讲发股规模扩大,随着公司债券等非股票类证券品种的增加和规模扩大,股市价格也将面临回归本位的走势。

贯彻保荐人制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第一,逐步弱化证券监管部门对发股申报材料的实质性审核。合规性审核有两种情形:实质性审核和报备性审核。二者的差别不仅在于审核程序、审核内容的不同,而且在于审核目的、审核机制的不同。实质性审核中贯彻的基本机制是行政机制,其内在涵义是只有经过证券监管部门审查通过的公司才是具备发股条件的“好”公司,但无数的事实证明,行政机制并不具备选择“好人”的功能。报备性审核,只要求券商和拟发股公司将发股申报材料按照规定内容报送证券监管部门备案,一旦发现其中有虚假内容,则后果完全由券商和拟发股公司承担。中国现今暂时难以达到报备性审核的条件,但应努力向这一方向进取,因此,在实施保荐人制度的同时,应逐步减少实质性审核的内容并积极简化实质性审核的程序。

第二,调整发股排队机制。在“通道制”条件下,发股审核中需要排两个队:一是根据申报材料的送达顺序进行审核排队,二是在初步审核通过后进行上“发审会”的排队,如若拟发股公司不能通过“发审会”,修改后则只需加入上“发审会”的排队。这种排队机制不利于鞭策券商制作高质量发股申报材料,也与保荐人制度的要求相差较远,因此,有必要予以调整。

调整排队机制的建议是,变两次排队为一次排队,即不能通过“发审会”的拟发股公司应根据其修改后的申报材料送达中国证监会的时间,重新加入按照申报材料送达次序进行的排队,不再直接上“发审会”排队。由此,迫使有关券商和拟发股公司提高申报材料的制作质量。

第三,弱化发股速度的行政安排机制。在“通道制”条件下,拟发股公司的申报材料通过“发审会”审核后,证券监管部门运用行政机制,根据股市走势状况,再决定何时下达股票发行通知书。这种状况不改变,既不利于保荐人制度功能的发挥,也使股票发审工作复杂化。有鉴于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弱化根据股市走势决定发股速度的行政机制,使通过“发审会”的拟发股公司能够及时展开股票发行工作。

上一篇:个人工伤申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司法行政申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