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征文范文

时间:2023-11-15 14:21:05

合规征文篇1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44-01

前言:不同地区的气候、水文、地理条件不尽相同,发展的历史背景也不一样,所形成的人文风情和特色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历史上,众多不同地域和不同时间段的园林设计都遵循了一个相同的地域特征规划原则。充分体现各地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其中包括体现不同时期的人文历史,社会属性和自然环境,尊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域特色建设和规划风景园林。了解到这些内容,才能使风景园林规划与施工意义有更清楚的认识。

1.风景园林规划中地域特征的内容

1.1 地域自然特征

地域自然特征包括水文特征、气候特征、地质地貌特征、植被特征等。根据某些特定地域的气候不同我们会设计不同的建筑构建不同的植物配置来有效地将自然地貌合理运用起来。山、水是风景园林塑造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所不可或缺的。地貌特征的形成是来自地球表面在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而成,而地质地貌与风景园林中的植被和建造亭台楼阁有这密切的关系。植被是人居环境建设中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因子,具有净化空气和欣赏的作用。植被的地域性变化较大,且分布规律,因此,地域植被特征对风景园林的影响非常大。

1.2 地域人文特征

地域人文特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地域人文特征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在不断发展与变化,对社会的发展进程意义重大,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当地的历史遗迹、社会历史发展背景等等。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当地的历史文化也是自然形成的,包括民俗、生活习惯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各种文化成果等等,都是当地文化的体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将这些文化成果浓缩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而规划到风景园林中,可以为风景园林景观增添文化色彩。

1.3 地域实际应用特征

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深受各种现代艺术思潮影响的设计师们不再仅仅 根据地形地貌、堆山理水、筑亭建台。他们从地貌中寻找地域自在生成的美,巧妙利用大地的肌理构成设计的语汇,重新审视现存物,用艺术的语言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场所方面的有关风景园林的设计主要体现在设计者善于利用需要进行设计区的现有物体,并且善于将那些不起眼甚至惹人嫌弃的物件美化。使之转化为适合当地特色符合设计主题的亮眼风景。

2.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2.1 地域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自然特征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自然界各元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拥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如在风景园林规划中需要考虑的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植被等自然特征。在对园林规划设计时,设计师要对设计的每一个自然特征进行充分地了解,并对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注重将自然要素的特征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避免要素破坏,实施必要的生态保护措施。对风景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水的设计,要依据地形地貌特点,做到园林构造与周围的环境要融合为一体,园林要具有艺术特色,虽然园林是设计而成,但是,要达到自然和谐,使园林景观给人以自然天成之感。

2.2 地域人文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尊重并延续地域的文脉, 是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特征。任何的设计流派,无论风格样式有着怎样的风貌,实质上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 自然条件与社会需求共同决定的艺术形式,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技术背景。历史遗迹是人类在地域上活动所留下的宝贵财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的背后必定蕴藏着吸引众人的历史背景。在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应将历史遗迹与风景园林的设计相结合,在保留与尊重历史古迹的基础上添加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元素,既具有历史风格又不显得陈旧落伍,形成历史与现代风格的有机统一。

2.3 地域实际应用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现代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面貌和风格,与传统园林设计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是由于园林规划的实际应用特征决定的,这也是园林规划的地域特征之一。不同的城市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预期是不一样的,有些园林设计是为了满足市民的休闲互动需要,因此应该表现出更多的开放状态,园林中应该设计更多的休息区以及公民自由应用区。有些园林设计则以提高城市的整体生态水平为目的,因此应该表现出更多的生态元素,园林设计中要包含大量的多样化物种的生存环境,对人类的应用要求却不加限制,例如,广州一些生态园林中设计了各种水道和湖泊,但并没有为人们的日常娱乐设计更多的空间。由此可见,不同城市对园林应用的需求不同,也对园林设计的理念以及设计的风格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3.结语

在现代社会,园林景观越来越呈现出综合的特征,科学、功能、艺术是现代景观追求的目标。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大众审美和需求的提高又进一步影响着园林景观的变化。风景园林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不断追求的发展目标。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是需要注意的内容,无论是地域自然特征,还是地域人文特征,都需要在设计之前有所了解,并将这些元素符号化,融入到规划设计中。

参考文献

[1] 任峰.地域特征性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9):154-154.

[2] d岚,闫梦蝶.浅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J].城市建筑,2015,(24):214-214.DOI:10.3969/j.issn.1673-0232.2015.24.190.

合规征文篇2

关键词:企业特征 分组研究 事件研究

一、引言

企业特征是企业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的相关决策的结果,但是反过来,企业特征也决定了企业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可以合理地预期,对于相同的变化,具有不同特征的企业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资本市场中交易费用的变化是一个系统风险因素,大部分乃至全体上市公司都将受到这个因素的影响――它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要求的报酬率水平,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资本成本。中国资本市场有―个频繁调整交易费用――印花税水平的历史。迄今为止,中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已经先后七次调整印花税税率,在这七次印花税税率调整中,2007年的这一次印花税税率调整非常独特。在监管机构的刻意安排下,这次调整几乎完全出乎市场的意料,因此产生了重大的市场影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企业特征是否影响到了上市公司对事件的反并应――是否存在某些企业特征,使得具有不同特征的企业对事件有不同的反应。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进行了基于企业特征的分组研究,以期能够有所发现。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案本文是一个在事件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分组研究。事件研究通过考察事件发生前后证券异常报酬率(AbnormalReturn)的期望是否统计显著来判断事件造成的影响。本研究使用证券的日报酬率数据,选择上海市场和深圳市场的“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流通市值加权平均日市场回报率”作为市场报酬率,利用市场调整模型来确定证券的异常报酬率。同时以事件日(2007年5月30日)为事件时刻,选取事件日前后各15个交易日为事件期间,因此事件期间共包含31个交易日。最后,使用截面检验来考察证券的异常报酬率是否统计显著。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根据资本市场研究中数据筛选的一般原则,本文剔除金融行业和保险行业的公司、在2007年上市的公司以及在事件之前被ST/PT处理的公司,同时要求在事件期间至少有20个交易日的数据,得到的样本包含1162家上市公司。研究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CSMAR、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统计分析全部使用STATA 9完成。

(三)企业特征变量的确定学术界对企业特征并无清楚明确的定义。为了不失一般性,本研究打算考察这么几个企业特征:规模、资本结构、经营绩效和成长性。对于每个企业特征,本文选择一个量化指标作为它的变量对研究样本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选择位于低端的400家企业组成关于这个企业特征的“低组合”,位于高端的400家企业组成相应的“高组合”。对于两个组合分别利用事件研究方法考察其对2007年5月30日的印花税调整事件的反应,通过对比分析以判断在低组合和高组合之间,即具有不同企业特征的上市公司之间对事件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1)企业规模变量的确定。根据公司金融理论,本研究使用上市公司的总市场价值作为企业规模的变量。具体而言,考虑到市场价格的波动性,以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4月30日各个上市公司由日收盘价确定的“日个股总市价”的平均作为企业规模的变量。(2)企业资本结构变量的确定。对于资本结构特性,选择“资产负债比率”作为其变量。因为从CSMAR数据库中只能得到年报数据,所以采用根据2006年年报计算得到的资产负债率作为变量来进行分组。(3)企业经营绩效变量的确定。能够用来作为企业经营绩效的变量的指标有很多。考虑到股东财富最大化是股份制公司的终极目标,本研究选择和股东利益结合紧密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企业经营绩效的变量。同样,因为从CSMAR数据库中只能得到年报数据,使用根据2006年年报计算得到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变量进行分组。(4)企业成长性变量的确定。对于这个企业特征本研究选择标准的企业成长性指标――“市盈率(P/E比率)”作为变量。具体而言,考虑到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以及只能够获得利用年报数据计算得到的市盈率,因此取2000年至2006年六年的市盈率平均作为最终的分组指标。同时,从总样本中剔除了市盈率为负的33家上市公司,样本规模减少到了1129只证券,但是企业成长性“高组合”和“低组合”的样本规模保持不变,都是400家公司。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企业规模特征对印花税调整事件的反应本文对于按照规模特性分组,得到的低组合称为“小规模企业组合”,高组合称为“大规模企业组合”。对小规模企业组合,企业规模的期望为1371823(千元),而在大规模企业组合中企业规模的期望为16200000(千元),前者为后者的8.47%。通过一个配对样本t检验,可以在1%的置信度下拒绝“小规模企业组合和大规模企业组合具有相同的企业规模期望”这样的零假设,这表明在两个组合中企业的规模显著不同。小规模企业组合和大规模企业组合对2007年印花税调整事件的反应分别见(图1)和(图2)。结果发现,对于2007年的印花税调整事件,小规模企业组合有明显的反应――在事件日(5月30日)之后,可以观察到为负的、统计显著的异常报酬率;但大规模企业组合则不然,在事件日之后并没有观察到有统计显著的异常报酬率,因此可以认为大规模企业组合对事件并没有反应。可见,不同规模的企业对2007~5月30日发生的印花税税率调整事件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小规模企业有显著的反应但是大规模企业则没有反应。

(二)资本结构特征对印花税调整事件的反应本文对于按照企业资本结构特征分组得到的低组合称为“低杠杆企业组合”,高组合称为“高杠杆企业组合”。在低杠杆企业组合中,企业资产负债比率的期望为0,3005;在高杠杆企业组合中企业资产负债比率的期望为0.6779,前者为后者的44%。通过一个配对样本t检验,可以在1%的置信度下拒绝“低杠杆企业组合和高杠杆企业组合具有相同的资产负债比率期望”这样的零假设,这表明在两个组合中企业的资本结构显著不同。低杠杆组合和高杠杆组合对事件的反应可以分别参见(图3)和(图4)。可以发现,无论是高杠杆企业组合还是低杠杆企业组合对2007年的印花税调整事件都有显著的反应。进一步地,本文进行了非配对检验,分析在事件期间两个组合的异常报酬率是否有统计显著的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在整个事件期间高财务杠杆组合与低财务杠杆组合的异常报酬率有统计显著差异的只有9天。更加重要的是,在从5月30日至6月6日的6个交易日内都不能拒绝“两

个组合具有相同的异常报酬率期望”这样的零假设。因此本文认为,对于2007年5月30日的印花税税率调整事件,高财务杠杆企业和低财务杠杆企业的反应相同,即企业资本结构特征的不同并不会导致企业对印花税调整事件有不同的反应。

(三)企业经营绩效特征对印花税调整事件的反应本文对于按照企业经营绩效特征分组得到的低组合称为“低绩效企业组合”,相应的高组合称为“高绩效企业组合”。在低绩效企业组合中,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期望为-0.0724,高杠杆企业组合中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期望为0.194。通过一个配对样本t检验,可以在1%的置信度下拒绝“低绩效组合和高绩效企业组合具有相同的净资产收益率期望”这样的零假设,这表明在两个组合中企业的经营绩效显著不同。低绩效企业组合和高绩效企业组合对事件的反应可分别见(图5)和(图6)。可以得到与企业规模特征分组研究结论相似的结果,即低绩效企业组合对事件有显著的反应,但是高绩效企业组合对事件则基本上没有反应。

(四)企业成长性特征对印花税调整事件的反应本文对于按照企业成长性特征分组得到的低组合称为“夕阳企业组合”,相应的高组合称为“朝阳企业组合”。在夕阳企业组合中,企业市盈率的期望为22.332,而在朝阳企业组合中企业市盈率的期望为236.278,前者为后者的22%。通过一个配对样本t检验,可以在1%的置信度下拒绝“夕阳企业组合和朝阳企业组合具有相同的市盈率期望”这样的零假设,这表明在两个组合中企业的成长性显著不同。夕阳企业组合和朝阳企业组合对于事件的反应可分别见(图7)和(图8)。可以看到,无论是夕阳企业组合还是朝阳企业组合,在事件日之后都能够观察到为负的、统计显著的异常报酬率,但是从图中也可以观察到,两个组合对事件的反应程度不同――朝阳企业组合对事件的反应似乎比夕阳企业组合的反应强烈。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精确的分析,本文对两个组合的异常报酬率进行了两样本不配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夕阳企业组合和朝阳企业组合对事件的反应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在从事件日开始的6个交易日内,只有2个交易日不能拒绝“两个组合具有相同的异常报酬率期望”的零假设,但另外4个交易日却可以在l%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上述零假设,因此本文认为虽然夕阳企业和朝阳企业对2007年5月30日的印花税税率调整事件都有显著的反应,但是朝阳企业的反应程度要比夕阳企业的反应程度大。

四、结论

合规征文篇3

一、上半年具体做法及工作成绩

(一)具体做法

——抓规范“细节决定成败”,我处从日常养成抓起,从会风抓起,小到接听电话的文明用语、大到征稽工作的行为准则,都高标准、严要求、逐项规定、统一规范、重在落实。以推行“正规化”建设活动为契机,做到物品摆放整齐划一,办公秩序井然有序。同时设立了人员去向牌,实行“通透式办公”,干部职工是否在岗一目了然,大大方便了群众来访办事,改善了机关工作作风,加强了劳动纪律,切实提高了处正规化、规范化、准军事化的管理水平。

夯实基础、强化教育、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狠抓职工培训工作,提高了干部职工整体素质与文明:请记住我站域名规范执法水平。1、采取“以会代训”、封闭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抓培训、促工作”,岗前培训、岗上学习、岗下练兵,不断开展征收业务、行政执法培训活动,“重复学、学重复”,陆续举办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征收业务知识、征稽操作系统、规费票据使用、会计电算化、稽查业务知识、新闻报道等专题培训班25期,培训多达1200人次。按照《交通规费稽查管理办法》规定及建立科学、规范、严密的稽查制度的要求,对150名执法人员进行了封闭式军训工作,按标准设置稽查岗位、动作、手势、用语、程序等。以规范执法求形象、求发展。2、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举办了交通规费征稽业务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经过严密组织,科学安排,人人考试、人人过关,在市征稽系统中掀起了“学中干、干中学,学业务、用业务”的学习高潮,为我处创学习型组织、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与规范化服务水平奠定了基础。

——抓管理为提高处综合管理水平,我们编制了《×市交通规费征稽处规章制度汇编》与《交通规费征收管理规定》读本,全篇分为职责、制度、业务三个部分,共119项规定,内容涉及到了岗位职责、党建、行政管理、文秘综合、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为规范、征稽业务、票据规定等管理的每个环节,周到细致,完善严密。制度明确了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健全和完善了工作制度,指导了具体业务工作,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理顺了方方面面的工作关系。更重要的是我处狠抓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开展了学制度、知制度、用制度、遵制度的学习活动,完善了内部监督机制,形成了令行禁止、照章办事的工作作风,实现了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制度化。

为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目标管理机制。我处以与省交通厅、市交通局签订的征稽目标责任书为依据,层层分解、下发、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书的内容涉及征收目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廉政建设及征稽处共同目标六个方面。并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了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建立了绩效考评机制和监察机制,及时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以月促季、以季 保年,奖优罚劣,抓好目标激励机制的落实,提高管理水平,向管理要质量、创效益。

切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财经政策,严肃财经纪律,实行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大兴节约之风,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建设节约型单位。做到各项规费日清月结、按规定足额上解,无拖欠、截留、挪用现象出现。

——抓业务规费征稽工作是征稽部门的本职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处紧紧把握省交通厅“十一五”期间交通征稽工作的基本思路,做到了“七个坚持”:坚持以创建和谐征稽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规费征收为中心,严格执行各项费收政策,加强费源管理,做到应征不漏、应免不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继续深化和完善征稽体制改革,实现管理机制创新;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电子征稽网络,实现联网征费、联网稽查,提高征管效益;坚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规费征稽中的各种利益和矛盾关系,实现征费数量与质量的统筹兼顾;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树立征稽良好形象;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征稽职工队伍素质,为车主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为把我省建设成全国公路交通枢纽中心贡献力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采取种种措施,搞好征稽业务。

1、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征收管理办法,加强征收管理工作,提高征收管理水平。

(1)完善制度,加强了征稽业务监管。为杜绝不规范征收行为,进一步堵漏促缴,我处按照有关政策法规规定,结合实际整理编写出《交通规费征收管理规定》,指导全市规费征收工作的征收政策、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业务处理规定、票据管理使用等各方面工作的规范。制定《征稽系统微机操作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征稽系统微机操作人员的业务及技术培训、计算机(含便携机)及相关设备的管理、“预防计算机病毒及发现病毒的处理、各种业务软件安全保密工作等方面的要求。

(2)严格征收标准,执行征费政策,把好车辆减免、转籍、报停关,控制交通规费减免范围及滞纳金减免范围,力争做到各项交通规费应征不漏,应免不征。初步建立了严格的规费减免规程、制度,做到重大事项集体研究,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关系费、人情费、后门费,遏制了交通规费的流失,保证了规费征收政策的严肃性。

(3)加强了车辆源泉管理。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扎实开展“大吨小标”车辆恢复吨位工作。按照省交通厅统一安排部署,我处于20__年3月1日开始对某某市的“大吨小标”车辆展开恢复缴费计量吨位工作。根据省厅关于对“大吨小标”车辆恢复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我处认真进行安排部署,专门组织全市大型企业负责人召开座谈会,一方面向他们传达省厅对“大吨小标”车辆恢复工作有关通知要求,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以使恢复吨位工作平稳开展。为避免在恢复吨位工作中出现征缴矛盾,我处提前对大厅工作人员进行有关政策和征费计量方面的培训,要求全体征稽人员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过错追究制,耐心做好解释和协调工作。××市29.8万辆车,已纠正各种车辆27万辆按照省交通厅的统一布署,认真组织开展“大吨小标”纠吨工作,攻克难点、解决疑点,使我处的纠吨工作呈现出了多点布局、整体推进的可喜局面。与公安、农机、运管等车辆管理部门初步建立了联合追缴机制,力争做到强强联合,搞好征收。3月份我们从车辆管理部门拷贝了车辆数据,5月份我处与运管处实行了车辆联审制度,初步建立了车辆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机制,从源头上加强了车辆的管理,有效地杜绝了各项规费的流失。

(4)创新征管办法,提高征管水平。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坚持的科学发展观,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把规费征收政策与某某市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规律性的探索,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坚持原则,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寻求对策,涵养费源,缓解征缴矛盾,构建和谐征稽。对某某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原物流等大型运输企业实行了包干缴费、协议缴费的办法,半年两次结清规费,每次优惠一个月费额,分月打票。既方便了车主,又稳定了费源。按照省交通厅豫交征〔20__〕16号《关于进一步规范交通规费滞纳金减免征管理的通知》精神积极研讨,认真调查,进一步细化、量化标准,制定出权责明晰、便于操作、可行性强的《某某市交通规费征稽处交通规费滞纳金减免征管理实施细则》。设立专门的处理室,成立评估、调查小组,安排业务能力强、自身素质高的征稽人员对交通规费滞纳金减免征工作进行严格把关、准确定性、合理评估、以保证滞纳金减免征工作平稳、有序推进。为将漏费车辆纳入管理,切实增加规费收入,我们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研究后,拟定出《关于对长期欠费车辆补缴交通规费的处理意见》、《关于征收散装水泥运输车交通规费的意见》、《关于旅游客车缴纳运管费、客票附加费的意见》,向省交通厅、市交通局提出切合实际的合理化建议。

(5)建立规费征收考核机制,制定了规费征收奖惩管理办法,将各部门的经费与完成任务的情况挂钩,形成了规费征收工作激励机制,促进了交通规费征收工作。征稽工作例会制度也是我们针对工作新形势,着眼于改进工作方法,加强规费征稽工作的有效形式。通过每月及时召开全市征稽工作例会,全面落实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查漏补缺,采取措施,沟通、合作、交流、统一,全面提高了规费征收管理水平。

2、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创新稽查审计模式,促进规费征收。

新的征稽管理体制对稽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积极探索稽查新模式,制定科学、规范、严密的稽查制度,严格遵守《交通规费稽查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按照《 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事实认定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依据得当、程序合法有效”的原则,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依法行政不动摇;二是坚持文明执法和规范执法不动摇;三是坚持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偷、漏、逃、欠交通规费的违法行为,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组建了动作规范、风纪严谨、形象崭新的“稽查示范队”,充分发挥示范队的“传、帮、带”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我处行政执法的整体水平,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

在路检路查工作中,运用省厅统一配发的高科技电子识别仪实施了有针对性的“电子无干扰稽查”,提高了稽查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改变了过去逢车必查、逢车必检的盲目性局面,维护了自觉缴费车主合法权益。

按照“科学安排、规范执岗、文明执法”的原则,认真及时编制上报稽查工作计划,安排布署稽查工作,在确保公路畅通和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对“偷、欠、漏、逃”交通规费的车辆以路检路查的方式进行了追缴与处罚。配合规费征收工作,适时组织了查“黑”行动,对垃圾车、散装水泥运输车等“黑车”、原行政执法的免征车进行了专项稽查。根据车辆特点,早上5:30分开始对农用车进行稽查;晚上的22:30分开始对入市口的汽车进行稽查。我处采取集中稽查、异地稽查、流动稽查、定点稽查与流动稽查相结合以及定时不定点稽查与定点不定时稽查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全面展开稽查工作,充分发挥了交通行政执法的震慑作用,严查严管,促缴重教,查处一车,震慑一方,使一些长期漏费的车主迫于压力主动到征收大厅补缴规费,从而有效的减少费源流失,促进规费征收,达到了以查促收、堵漏补缺的目的。

3、加强票证管理,正确执行征收政策,奠定征收管理工作基础。

加强票证管理,确保票证与费款安全是正确执行征收政策,搞好交通规费征收管理工作的需要。所以我处十分重视票据管理工作,制订了严格的票证管理制度,加大了票证的稽核力度,及进审核票证的完整性、真实性、正确性、堵塞漏洞,防止营私舞弊、挪用票款、更改征费标准的违规违纪行为发生。

4、及时进行检查与指导。针对全省征稽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为加强全市交通规费征收管理工作,全面提高规费征收、票据使用、财务管理水平,按照我处统一部署对下属的县(市)区、市直属各征稽所的交通规费征收情况进行检查、督导。针对各征稽所反映的6大类、38个问题,我处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基本达到了现场答疑、现场纠错、逐步规范、逐步完善的目的。为促进各征稽所的内部管理水平,加强行政执法基础管理工作。我处还及时监督、检查、审计全市稽查工作,规范违章车辆处理流程、处理标准与执法文书管理工作,防了止无计划上路、乱收、乱罚、以罚和随意减免规费的违规违纪行为的出现,杜绝了公路“三乱”现象发生。

——抓思想新成立的某某市征稽处131名同志来自三个系统、11个不同的单位,水平不齐,结构复杂,所以如何增强干部职工凝聚力,把思想统一到规费征稽事业中来成了首要问题。我处以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加强了政治思想建设与班子建设,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的工作局面。

班子成员充分起到了核心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分工明确,团结协作,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做到形成一个合力,握成一个拳头,维护一个形象。

以创建文明单位、卫生先进单位为载体,把文明创建活动列入了年度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形成领导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

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党建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由于我处刚刚筹建,党组织还没有正式成立。但我处本着“边筹建、边工作”的原则,按照上级党组织的统一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积极组织党员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知识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实行了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建立了社会监督制度。

加强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按照省交通厅“抓行业必须抓行风”的相关要求,认真开展“执法行为规范年”活动,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实行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纠建并举,规范从政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完善了监督举报机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河南省交通厅“五条禁令”、某某市市交通局“六个禁止”,实行“三个一律”分级责任追究制。

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按照上级统一安排,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制定了严格的《安全工作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抓服务服务是我处工作的重点与亮点,我们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举措,增加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将便民服务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1、深入基层,为民服务。本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原则,我处结合实际,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主动办事、就近办事、及时办事的工作作风。先后开展开展“摩托车拖拉机‘温情执法便民缴费’现场宣传暨征收服务”活动、“学雷峰、树新风”等便民服务活动,在市区绿城广场和郊区乡镇的人口密集地点,设立了10个临时征收宣传服务点,为市民提供上门宣传和征收服务活动。每逢月底月初征费期,设立了30多个便民服务点,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烈日,征稽人员都会走向街头,深入乡村,为基层群众现场服务,现场释疑。2、抓服务大厅管理,树立窗口形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征收理念,不断扩大文明优质服务内涵,每个征稽服务大厅想方设法,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便民服务措施。第一征稽大厅为大户开辟了“绿色通道”,设立大户室,利用下班时间为缴费大户打票,分流了缴费队伍,受到了缴费大户的一致好评。改善征收服务环境,在省厅的支持下,在服务大厅内安装了排队机,减少了车户等待时间,提高了服务水平。第二征稽大厅实行了“一对一VIP服务”,在每个缴费窗口前设立“一米线”、“隔离带”,做到每个窗口同一时间只办理一人缴费手续,让缴费群众切实体会到了“上帝”的感觉。为此《中国交通报》还做了报道,先后被2 0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在征稽工作中职工加班加点,带病工作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风格蔚然成风,充分展现了某某“征稽人”的风采。3、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设立了政务公开栏,公开了我处的办事程序、征费标准、征费依据、办事指南,实行“首问负责制”、“及时补岗制”、“一次性告知制度”、“延时服务制”、“预约服务制”、“限时办结制”等多项服务并举的方法向社会推出优质服务承诺。并根据车户需要,拓展服务外延,丰富服务内涵,全程为车主解决实际问题。为加强社会监督,我处主动聘请社会监督员,自觉规范征收行为;要求全体征稽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坚持使用文明用语,严格遵守工作规定与行为准则,不得以任何理由与服务对象发生争吵等现象。设立“员工委屈奖”,要求全体征缴人员顾大局、识大体、求稳定、促征收,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使广大征稽人员在工作中始终把“创一流服务水平,树一流行业形象”这一宗旨贯彻到征稽工作的方方面面。

——抓宣传为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广泛宣传国家交通规费征稽政策和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交通规费征稽氛围,树立征稽队伍的良好形象,打造“某某征稽”这一品牌,我处十分重视宣传报道工作,把“宣传”列为20__年的三大工作主线之一,做到了“周见文字、月有影象、季有报刊”。目前我处共被各种媒体报道达162次,其中部级媒体报道3次,省级报道89次,市级报道70次。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展开规费征收政策法规宣传,在全市交通工作会议上发放《致领导的一封公开信》3000份;安排各征稽所走访运输服务业户,发放《致搬运装卸、运输服务业户的一封公开信》5000份;在各新闻媒体共刊发征稽业务通告90次;在机动车辆集中停放场所和人员密集区域悬挂宣传条幅1000条、张贴宣传公告10000份、发放宣传彩页100000份和便民缴费卡100000份。及时向应缴费业户及车主宣传交通规费征稽体制改革情况、交通规费征收依据、标准及注意事项,确保交通规费征稽工作的顺利开展。上半年,我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广大车主缴费的自觉性,而且使交通规费征收政策深入人心,赢得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对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参加电视台及电台热线节目,采取面对面交流、现场解决问题的方式,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和问题进行现场答复、办理,耐心的为群众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二)取得的成绩

由于我们的重点突出,工作踏实,措施得力、方法得当,目前我处取得了行为规范、管理具体、业务精通、思想稳定、服务创新的可喜局面,规费征收任务也得到了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费征稽体制平稳过渡、协调运转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交通规费征收管理改革的意见》(豫政[20__]69号)文件精神,交通规费征收体制进行了改革,成立了某某市交通规费征稽处。我处经过科学组织,缜密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了征稽机构、领导班子、征稽人员、征稽业务整合和一站式服务的“五个到位”,形成了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交通规费征收管理体制,成立了五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交通规费征稽服务大厅,全面实现了“一站式”服务。短短几个月来,新机构经受住了人员定岗定责、数据割接、业务交接、岗前培训、迎战20__年度征费高峰、大吨小标治理、征稽网络压力测试等一系列挑战,各征稽服务大厅精简高效,统一规范,运转协调,顺利实现了交通规费征稽体制改革的平稳过渡。

——规费征收完成较好、成绩显著我处采取“以征收为主、稽查为手段、征稽一体化”的征稽管理模式,全员征收、全员稽查,从根本上解决了征稽“两张皮”的现象,处属部门之间能够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规费征稽事业全面发展,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因此各项规费征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6月25日各项规费累计征收49823.4万元(其中:滞纳金92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收10982.7万元,增幅为28.3。已完成省厅下达年度征收计划81840万元的60.9;完成市局下达年度征收目标92569万元的53.8。其中各项规费征收情况及原因如下:

1、上半年汽车养路费累计征收40637.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收入10481.7万元,增幅为34.8。已完成省厅下达年度征收计划的62.5,完成市局下达年度征收目标的54.2。由于经济形势发展良好,新车入户数量增加;管理力度加大,网外车辆主动缴费;新机构成立后稽查力度加大,漏征率下降;积极开展“大吨小标”车辆纠吨工作、下半年征提前征收等原因使汽车养路费征收呈现出了增幅较大的良好势头。

2、上半年客票附加费累计征收1892.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收入491.9万元,增幅为35.1。已完成省厅下达年度征收计划的64.1,完成市局下达年度征收目标的63.6。主要原因是交运集团1658辆客车全部实行包干缴费,直接打印半年规费,包干协议内车辆不得报停、转出、调换,减少了征收漏洞;对旅游客车在协调实行了优惠政策,一部分车主主动缴纳了规费;取消运输企业统征的影响逐步消化,客车报停减少、下半年征提前征收等。

3、上半年货运附加费累计征收3087.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收入690.7万元,增幅为28.8。已完成省厅下达年度征收计划的59.4,完成市局下达年度征收目标的59。主要原因是做好专业运输企业的征费工作;专业运输企业包干缴费、入户营运车辆增加、大吨小标车辆纠吨、“三票合一”减少征收漏洞、下半年征提前开征等。

4、上半年道路运输管理费累计征收1204.3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收入572.2万元,减幅为32.3。仅完成省厅下达年度征收计划的37.3,完成市局下达年度征收目标的34.7。主要原因是新征稽机构对三轮汽车免征政策的执行到位、消除了“混征”因素、大吨小标车辆纠吨报停、转向籍营运车辆增加等。

5、上半年拖拉机(摩托车)养路费累计征收3001.4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收入109.4万元,减幅为3.5。完成省厅下达年度征收计划的54.7,完成市局下达年度征收目标的50.7。设立流动征收点方便群众、由于宣传力度加大使拖拉机(摩托车)养路费征收额增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拖拉机逐步被淘汰,报废车辆增多使拖拉机(摩托车)养路费征收额减少,此消彼长,征收额变化不大。

6、上半年滞纳金累计收入92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78.1万元,增幅为544.5。

——基础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正规化、规范化、准军事化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形成有条不紊、协调畅通的行政管理秩序,做到了行为规范化。

——各项规章制度具体完善化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各部门职责更加明确,监督机制更加健全,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制度管理、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做到了管理具体化。

——征稽队伍素质全面提高目前我处征稽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执法公正”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征稽执法队伍。尤其在省交通厅集中培训活动期间,由于我处参训人员表现突出,曾先后3次作为示范队伍进行汇报表演。不但为我处赢得了荣誉,而且在全省征稽系统中树立了省会征缴排头兵、某某征稽急先锋的先进旗帜。(思想稳定)

——为民服务水平创新高效化“服务既执法、执法既服务”的服务理念已经牢固树立,各种服务措施切实可行、优质高效,(创新服务理念)体现了我处“以人为本,创和谐征稽”的工作作风。

——党风行风建设初见成效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的不懈开展,使我处短短几个月来就获得了市级卫生单位的荣誉称号。党建工作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深入开展,确保了上半年无媒体曝光事件与举报案件发生,有效地杜绝了行业“四乱”与公路“三乱”现象的出现。

——宣传报道工作取得成效多角度、全方位、 立体型报道及时地宣传了我处的工作动态与服务举措,宣传规费征收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提高了广大车主缴费的自觉性,赢得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为征稽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实现了交通规费征收、舆论宣传和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三赢”,达到了“宣传与形象共鸣形象与任务相牵”的目的。

二、上半年工作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上半年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征收管理方面

1、各项费种发展不平衡,虽然汽车养路费呈现出大幅度增长的局面,但运管费与拖拉机养路费征收却出现了下滑严重的不良现象。

2、由于部分车辆征费标准不统一,互挖费源,抢征现象依然存在。

3、联合追缴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与公安、运管、税收部门真正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

4、征收水平的科技含量需要增强,征收效率需要提高。网上缴费查询、银行刷卡缴费、手机短信查询还没有真正实施。

5、车辆基础管理工作需要做实、做透。车辆报停管理、车辆源泉管理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细则。

6、旅游车、长期欠费车、散装水泥车等特殊车辆的规费征收需要符合实际的征收政策。

7、车辆外挂、大吨小标这些规费征收中出现的顽疾,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稽查审计方面

1、应急反应机制不完善,执法人员现场控制能力与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稽查工作规范、工作制度的仍需进一步贯彻执行。

3、稽查基础管理工作需要加强。稽查考核办法、监督机制需要建立与完善。

4、以查促收的方式需要拓展。上门上户追缴的如何有效实施,通过法律程序追缴规费的程序如何更加简化与可行等都需要研究解决。

(三)管理方面

1、组织不健全,班子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党支部还没有正式成立,管理力量薄弱。班子成员的具体事务太多,所以对发展征稽事业投入的精力就不足。

2、征稽队伍的业务素质与执法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行政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一些管理环节还有漏洞的。

4、规费征稽管理体制需要理顺。

5、政令不够畅通,大局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6、经费紧张的局面依然存在。

7、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没有固定的征稽大厅和办公场所,租房办公影响了单位的长远发展。

8、干部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及打算

下半年征稽工作中,我处继续以全省交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交通中心工作,坚持发展不动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服务意识,树立征稽新形象,以“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为工作目标,把握“宣传形象任务”的工作主线,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抓好班子建设与规费征稽队伍建设。尽快成立党组织与工会组织。抓队伍素质的提高,强化六种意识:一是强化学习意识,打造学习型征稽队伍。二是强化民本意识,树立从政为民的理念。三是强化发展意识,紧紧咬住发展不放松。四是强化奉献意识,展现敬业、爱岗的精神风貌。五是强化创新意识,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六是营造大局意识,营造征稽队伍的团结氛围。

(二)继续搞好规费征稽工作,为交通行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和完善联合追缴机制。提高征稽科技含量,引进现代化征稽手段,全面实现银行刷卡收费。加强车辆源泉管理工作,涵养费源。拓宽收费渠道,寻找新的规费增长点。

(三)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大稽查审计工作力度,杜绝与减少不廉洁行为出现。

(四)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创和谐征稽”的工作理念,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宣传力度。

(五)树立节约观念,建节约型组织。加强管理力度,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重点在养成上下功夫。

合规征文篇4

【论文关键词】土地征收 权益 公平补偿 论文论文摘要:建立征地问责制,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从健全问责法律人手,加强征地责任控制机制建设,建立征地责任追究制。通过建立有效的责任约束机制,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以保证征地责任制度的落实,实现深化征地制度改革,促进依法征地。 我国土地征收中农民权益受损的现状 我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中更注重效率、忽略公平,重公权力、轻私权利,致使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与农民之间权利义务严重失衡。公权与私权的不平衡,与宪法规定的平等权冲突,是对土地征收中农民平等权的侵害。政府只关注征地的实现与经济的发展,忽略长远发展,缺乏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公民义务本位而不是公民权利本位,忽视农民的利益,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土地征收过于强调政府权力,致使公权扩张,政府职能错位,农民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其次,物权法对所有权的限制上存在差异。国家所有权的限制与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的限制并不平等。对国家所有权限制较少,而对于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的限制较多,不便于最大程度保护集体与私人的利益。 公民的财产权是具有物质内容或者直接体现经济利益的权利。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及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我国宪法第十条第三款也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对被征地方的经济收益权利做出一定的规定,但是,现有的征地与补偿制度与宪法规定的财产保障权冲突,其不能充分保障其财产权。首先,现有的补偿制度存在缺陷1、我国的征地补偿缺乏指导性的原则。2、征地补偿费标准测算方法不科学。3、补偿方式单一。4、征地的补偿费用偏低。其次,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对失地农民的保障力度不够.导致许多失地农民无法真正从中得到实惠。失去土地,农民便丢失了这个有形而长久的生活保障的承载体,导致当代甚至子孙后代的生活风险大大加大。 土地是我国农民生存的最主要来源,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和资本。农民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最稳定、最可靠的谋生之道。我国现有土地征收制度虽然对农民有一定的补偿,但对其生活保障缺乏完善的制度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这实际上排除了被征地农民参与增值分配的机会。加之失地农民的安置与就业问题突出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后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缺乏资本、技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年老体弱的农民,很难找到工作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生存问题凸显。宪法以保障人权为宗旨这与宪法的精神相冲突对失地农民的生存权是一种侵害。 我国土地征收制度中缺乏对失地农民诉求权利的程序保护其诉求渠道不畅通、征收程序中失地农民的参与权、申诉权不完善,与宪法中规定的公民享有的监督权利相违背。由于农民无与征地权相抗衡的权利整个征地过程中都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失地农民严重缺乏利益表达机制参与和决定权远远不够。同时征地程序缺少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机制。失地农民没有针对征地目的提出申诉、抗议的权利:对于征地方案的批准、执行、对补偿争议的裁决行为、权属争议的处理行为没有规定听证制度:对于征地补偿费用过低没有提出异议的权利,也没有通过行政复议或司法程序获得救济的权利。 我国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 失地农民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有其制度与现实的原因。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 我国征地制度贯彻的是权力本位、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忽略了集体与失地农民的权益。在宪法的视野下,我国征地制度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强调失地农民的权利本位.保护农民应有的权利,实现科学、公平与公正。在征地过程中,政府应该确立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把维护被征地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具体来说,在社会保障方面首先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同时为失地农民建立失业保险。其次建立合理就业机制,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各种保障来满足失地农民的各种需求,保障基本人权,实现正义。在程序保障方面,应该建立民主合理的征收程序。突出农民即被征收者的权利,保护被征收者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保证在被征收者存有争议时,可以通过多种救济途径.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完善征收的目的与征收补偿的原则,为失地农民财产权提供法律保障 征地必须是为了公共利益非公益性质农地征收征用成为违法行为.那么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农地转用怎么办?对于这些问题,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修改《 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明确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建设用地范围.并使之与宪法原则相符.笔者认为,在宪法中规定国家的征地原则上需要符合公共利益的目的.使非公共利益的农地转用有合宪的理由。当然,要土地管理法中》严格界定“公共利益范围。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应采取大多数国家的概括加列举式,将公共利益严格限制在以下几类:1、政府机关及公益性事业单位用地。2、社会公共设施用地。3、福利事业用地。4、水利、环境保护用地。5、国家重点工程、能源用地。6公共道路、交通用地。7军事用地。8、有权机关决定的其他用地。 同时,应在宪法中明确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收益权。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相当补偿原则,土地征收的标准与范围都充分考虑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我国采取的是适当补偿的原则,对于补偿,并不是按土地的实际价格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而是按征收土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以征地前耕地若干年的产值为标准,其征地补偿费明显偏低,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不利于保护耕地。我们可以借鉴各国的土地征收补偿规定,在宪法中规定公平补偿的土地征收补偿原则,为其他土地征收补偿立法具体规定补偿标准明确宪法基础,按照公平的市场价格制定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合理分配土地征收补偿收益。 建立农民公益诉讼制度,提高上地征收农民权利意识 首先,在宪法中肯认公益诉讼制度。保障公民民主权利,修订宪法肯定社会公益尤其是农民公益.确认司法救济对于保护公民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是可行的。另外,在民事诉讼中增加农民公益诉讼的特别规定,明确把侵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权、农村环境污染等行为纳入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其次,加强培养农民的法律和权利意识。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文化水平突出农民的主体意识.以法律的实践培养其法律意识.通过公平公正的征地补偿执法与司法活动来INI~_农民对执法与司法机关的信任.当其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主动用法律的途径来解决。 加强法律监督,建立责任政府 加强宪法监督。依照法律,土地的征收是否能给予社会、集体产生比原权利人使用的更高的公益价值;通过征收获得的公共利益是否大于征收带来的侵害都是审查的内容。对于违反宪法的规范性法律文件通过合法程序予以撤销或者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不予适用。 建立征地问责制,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从健全问责法律入手.加强征地责任控制机制建设,建立征地责任追究制。通过建立有效的责任约束机制,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以保证征地责任制度的落实.实现深化征地制度改革,促进依法征地

合规征文篇5

关键词: 征信;文化;队伍;信用;诚信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11-0072-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11.15

一、征信文化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研究

(一)征信文化的内涵

“征信”一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出现,例如,在《左传》中写到:“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礼记・中庸》中写到:“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其中,信而有征的意思为可信并且有依据;无征不信的意思为没有依据就不可信[1]。征信所体现的诚信、信用的文化理念我国自古就有,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儒家关于“信”的思想是我国征信文化建设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资源,渗透在人与人交往的一切领域,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非经济领域,如政治领域、社会领域、法律领域以及意识形态等。

“文化”一词的内涵更为丰富,如法国哲学家卢梭把文化看作一种风尚、习俗,特别是舆论;英国文化学家泰勒把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信仰、习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的其他能力与习惯的整体;《易经》中的把文化定义成对人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2]。

综上所述,具体到征信文化,其内涵应理解为诚信、信用的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尤其是经济领域得以树立,它是征信人在征信工作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包括价值、制度、行为层面。

(二)征信文化的构成要素

1.价值层面。征信文化的价值层面是征信文化理念的集中体现,可以概括为“唯信、唯实、团结、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唯信”是征信业应秉承的坚实理念,指诚信、信任、信用,践行诚实守信的自觉行动,凭信任在经济活动中求得稳定的发展。“唯实”是征信业信守的坚实根基,指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征信业发展中寻求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团结”是征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指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凝聚人心,在征信人中形成相互尊重和信任、善于学习和分享的氛围。“创新”是促进征信业发展的催化剂,要在制度、管理、市场、宣传教育、文化等方面开创性、高效率的工作,不断取得工作的新进展[3]。

2.制度层面。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三个层次的征信制度体系。一是国家层面出台《征信业管理条例》,规范个人和企业征信业务。个人征信业务要保护信息主体权益和个人隐私;企业征信业务则需坚持规范和培育并重,引导企业和个人重视自身信用,推动征信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人民银行根据征信系统建设和征信业务的发展,先后出台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暂行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有效规范了征信从业机构和人员的征信行为,确保征信业务健康稳定发展。三是金融机构根据有关法律制度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各项配套制度和操作规程等。

3.行为层面。征信文化的行为表现是征信人的精神风貌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最具活力的征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央行征信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恪尽职守,通过组织征信业务宣传、征信业务培训、唱响征信之歌、征信知识竞赛、出版征信书籍、设计征信标识等方式搭建征信文化体系。二是各金融机构、征信机构加强行业的自身诚信建设,恪守职业道德、诚信服务,形成征信人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三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等其他机构等通过特定渠道参与到征信文化建设,比如开展诚信文化宣传教育、将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等形式。

二、我国征信文化与征信队伍建设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征信文化与征信队伍建设实践的现状

1.以征信宣传为手段持续推进征信文化建设。征信文化建设以征信宣传为重要手段,形成全国性和多层次的宣传机制。人民银行组织辖内所有分支机构及全省金融机构开展全国统一性的“6.14”信用记录关爱日活动、征信知识宣传月、宣传周等活动。基层央行有效整合金融系统资源,组织辖内各金融机构综合运用电视台、电台、网络、报纸等各大媒体,建立起多层次的地方性宣传平台。征信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持续推进征信文化建设。

2.以信用体系建设为载体,推动征信文化进企业、进农户。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征信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坚持试点先行,选取部分市县区域,以农村、企业为重点,形成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通过政府主导、央行推动、多部门协作配合的方式,广泛采集信贷和非银信息,探索推进地方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信用体系建设与信贷支持、社会管理相结合,推动征信文化进企业、进农户,不断增强农民和企业信用意识。

3.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深入发展征信文化。政府部门推动是征信文化建设深入发展的前提。目前,国家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信传统美德为内在要求,明确提出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出台《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暂行办法》等,将失信惩戒机制和诚信文化建设相结合,提高全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深入发展征信文化。

4.征信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升。针对征信工作的新形势和要求,着力加强征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业务锻炼和业务学习,不断更新和掌握履行征信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近年来,各金融机构通过社会招聘、校园招聘、社会劳务用工等方式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征信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我国征信文化与征信队伍建设实践存在问题

1.认识不足,社会信用意识和思想观念有待更新。一是社会信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还不长,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在我国传统的信用文化中,信用仅被看作需要约束的道德观念,并不被认为是一种商品,因此一个人不讲信用经济利益并不会受到太大损失,只会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这样失信收益大于成本,造成整个社会信用的缺失。从经济主体看,为争取经济利益而失信的行为不时发生。这其中既有信用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失信成本过低的原因,并未全面建立起“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二是对征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虽然人民银行总行对征信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层央行也制定了相应措施来强化推进征信文化建设,但仍有个别单位、金融机构认识不到位,存在认识浅、走过场的形式化现象,影响征信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

2.机制不全,征信文化的影响力不强。一是体制不顺畅。各部门整体联动,各金融机构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征信文化建设如果只靠人民银行的征信部门通过征信业务宣传来推动,渗透影响力明显不够。人民银行与地方政府、各金融机构、当地文化产业单位之间没有形成渠道畅通、关系协调、责权分明的组织管理机制,表现为载体建设少,文化活动不多,成效不显著。要把征信文化由部门文化变为社会文化,征信文化建设才能有更大发展。二是制度不健全。任何一项工作要想得到健康发展,必须靠制度来维持,征信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目前,各金融机构建立了相关征信业务的制度与办法,但是在征信文化管理制度方面还是空白,只在做征信宣传时制定了一些相关工作方案,征信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保障。

3.创新不够,征信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渗透不够。一是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不足。征信文化需要找到广泛而形式多样的载体,与地方传统优良文化资源深入融合,才能有更进一步发展。目前,征信文化在可利用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上还比较肤浅,还没有找到与地方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载体,以致影响力不够,并未被社会广泛接受[4]。二是创新性不够。当前征信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创新性做法不够,比如征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没有结合实际进行挖掘,有些征信文化宣传的手段还比较单一,信用体系建设的推广缺少个性化的、有鲜明特点的征信文化内涵。

4.人才缺失,征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我国征信从业人员还面临总体偏少,高级人才更为稀缺;人才培养的长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局面。一是人手不足。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征信部门仅有1-2名征信工作人员,部分还是兼职工作,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也是1-2名征信对口业务人员,人手非常紧缺,并没有人负责征信文化建设工作。二是高级人才稀缺。征信业服务于其他行业,对征信从业人员的跨学科背景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而征信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不畅,人才引进难度大。征信业所需要的是精通企业管理领域、信用管理领域、财务管理领域、调查研究领域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三、征信文化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一)有效的征信文化互动机制,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征信文化建设

在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银行、高等院校、民间公益性组织等多个主体广泛参与到征信文化建设中。比如,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与国民咨询服务局合作向社区免费提供金融咨询服务,与邮电局合作向社会发放征信宣传资料,与教育部建立联系强化与学校的合作以普及征信知识,与民间公益性组织合作开展征信文化推广宣传活动。美国开展征信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政府机构、各类非营利机构、金融行业协会、普通金融机构和征信机构等四类机构[5]。

(二)注重公民信用意识的培养,有良好的征信文化氛围

欧美国家非常注重公民信用意识的培养,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具有很强的信用意识,社会上流行着“不讲信用就是和自己的钱过不去”的主流征信文化。比如在美国,信用记录状况不好的个人在信用消费、求职竞职、社会考试等很多方面都会受到限制,因此个人都非常关注自身的信用状况,会定期查询自己的个人信用报告,预防在信用报告中出现不良的征信记录。信用记录空白或者较差的企业在业界生存和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企业一般不愿与没有征信记录的客户打交道,因此美国的企业一般均建立了信用管理制度,并且在较大的企业中都设立了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市场主体较强的信用意识,为征信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互联网平台优势有效发挥,广泛开展网络征信文化宣传

欧美国家非常重视互联网平台的宣传渠道,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开设“消费者求助”网站提供征信咨询服务,在其官网上专门提供有关征信、金融产品、信用报告等方面的资料和咨询服务。美国开展征信文化建设的四类主体均在其网站上建立专门的网页,宣传征信知识。比如美联储通过制作生动活泼的教案和电子刊物,将征信知识嵌入引人入胜的儿童故事中,放在其网站上提供给高中及以下年级的教师,传播征信文化。

四、我国征信文化与征信队伍建设的目标与对策建议

(一)我国征信文化与征信队伍建设的目标

征信文化与征信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培育和发展“唯信、唯实、团结、创新”的核心价值体系,打造高素质征信人才队伍,最终形成科学严谨的工作制度和行业规范。征信文化的具体目标包括精神文化目标、制度文化目标及行为文化目标。征信精神文化目标即指培育征信人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制度文化目标即建立与征信业发展相适应的一系列配套的征信法律规章和制度办法等;行为文化目标即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征信人形成诚信明礼、恪尽职守的行为习惯。

(二)我国征信文化与征信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1.把征信文化理念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制度,内化为自觉认知和行动。应在《征信业管理条例》之下,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围绕征信文化与征信队伍建设的目标,建立法律法规的配套细则,探索建立征信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确保征信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征信文化建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的立法均涵盖,各项立法中都要努力将信用记录建设和失信惩戒纳入其中,不断提升征信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将征信文化理念渗透到征信工作的每个环节和细节,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制度,内化为每个征信人的自觉认知和行动,促使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提高对征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

2.建立有效的征信文化互动机制,在全社会抓好教育、渗透、熏陶、践行等环节。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吸引更多主体共同参与征信文化建设的组织、推动和实施。建立规范有序且有效的征信文化建设互动机制,以人民银行为主,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紧密配合,广泛吸引行业协会、金融学会、相关部门等更多主体参与征信文化建设,各部门整体联动,形成推动征信文化建设的合力。二是贯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机制。根据纲要要求,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各地区都应出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制度办法,对守信主体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等激励政策,对失信主体采取行政监管性、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约束和惩戒,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三是推动征信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专业的致力于征信文化建设的企业。目前,有一些从事征信文化传播的机构,也有些机构兼做征信文化传播。我国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或给予财政补助,鼓励这些专业化的征信文化企业发展,支持这些专门推进征信文化建设,将原本由国家、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进行的征信文化建设活动交给专业的征信文化传播机构来做[6]。四是加快网络征信文化宣传平台建设,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提升对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征信文化宣传的重视程度,依托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等主体的现有网络平台,积极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完善征信知识、异议处理、信用保护等内容,增加征信文化网络咨询沟通功能,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通过有效的征信文化互动机制,并在全社会抓好教育、渗透、熏陶、践行等环节,使征信文化深入人心。

3.促进各种文化相融合,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中充分汲取营养。一是利用重大节庆活动传播征信文化。挖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所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征信文化活动,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二是找到与当地地方传统优良文化相融合的载体。如海南省当地的琼崖革命历史文化、海瑞廉政文化、南洋创业文化和黎苗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同时,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陶冶干部群众情操,凝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不断巩固征信文化宣传阵地。

4.着力打造学习型和研究性的征信队伍,不断提升征信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一是针对征信市场发展的需求,组织开展专业化、多元化、素质化等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建立征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制度,培养征信管理专业化队伍。规定只有通过国家规定的征信业统一考试或者取得征信业专门的执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有关征信工作。二是加强征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规范征信服务行为。坚持树立“唯信、唯实、团结、创新”的征信文化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一支团结进取、素质过硬、风清气正的征信队伍。征信从业人员需要客观公正的立场和很强的责任意识,这些是专业知识课程上无法直接赋予的职业道德素质,即使在美国也有信用报告协会制定的征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公约,对征信人员进行约束和教育。三是积极推动高校设立征信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为诚信社会的建设输送征信人才。■

参考文献:

[1]戴根有等.征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魏大鹏.基层央行构建金融领域征信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征信,2013(12).

[3]征信管理局.研究征信文化内涵推进征信文化建设[EB/OL].http:///zhengxinguanliju/indexht.ml.

[4]王登荣.文化大背景下征信文化的创建与制度设计[J].征信,2013(12).

[5]胡文静,刘世成.征信宣传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征信,2014(2).

合规征文篇6

法律保障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权不受侵犯,非经权利人同意不得被强制转让其财产权,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在教科书上称为“物权的绝对性原则”。物权的绝对性原则与契约自由原则、过错责任(自己责任)原则,被称为现代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修改后的宪法第13条第1款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就是这一基本原则的体现。这一基本原则的贯彻,是由刑法上侵犯财产罪的刑事责任制度,和民法上侵犯财产权的侵权责任制度,予以切实保障的。侵犯公民和法人财产权的行为,重者可构成刑事犯罪,轻者可以成立侵权责任。

征收和征用,是国家强行取得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权或者强行使用公民和法人的财产的制度,属于一种例外规则。正像强制缔约制度是合同自由原则的例外、无过错责任制度是过错责任原则的例外一样,征收和征用制度就是物权绝对性原则的例外规则。例如法国民法典第54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强制转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并在事前受公正补偿时,不在此限。”德国基本法第14条第3款规定:“剥夺所有权只有为公共福利的目的才能被允许。”就是关于征收制度的规定。可见,修改后的宪法第13条在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第1款)的同时,规定“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第3款),是符合现代法治精神和共同经验的。

征收和征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项法律制度。其共同点在于强行性。依法实施的征收和征用,均仅依政府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征收命令、征用命令)而发生效力,无须征得被征收、被征用的公民和法人的同意,被征收、被征用的公民和法人必须服从、不得抗拒。征收和征用的不同点是:征收的实质是强制收买,征收的对象限于不动产,主要是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且征收不发生返还问题,只发生征收补偿问题;征用的实质是强制使用,征用的对象包括不动产和动产,使用完毕后应当将原物返还于权利人,如果因使用导致原物毁损不能返还的,应当照价赔偿。我国此前的法规曾经对征收、征用不加区分,不恰当地把政府强制取得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权的行为称为“征用”。宪法修正案对征收概念和征用概念严加区别,是正确的。

鉴于征收是国家强制取得公民和法人财产权的行为,稍有不慎即可造成对公民和法人合法财产的严重侵害,因此必须由法律严格规定征收的法定条件。各国法律所规定的征收的法定条件有三项:一是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二是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三是必须予以公正补偿。如果被征收的公民和法人对征收的合法性有异议,或者对征收的补偿是否合理有异议,当然有权向法院提讼,请求法院对该征收行为是否合法及补偿是否合理作出裁判。这种情形,征收的三项法定条件,就成为法院审理案件的裁判基准。

第一项法定条件,严格限定征收用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以确保具体的征收行为在目的上的合法性。社会公共利益以外的目的,例如商业目的,绝对不适用国家征收。因商业目的需要取得公民和法人的土地使用权,应当与土地使用权人平等协商,按照合同法的规定签订合同。所谓“社会公共利益”,是指全体社会成员的直接的利益。例如公共道路交通、公共卫生、灾害防治、国防、科学及文化教育事业,以及环境保护、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公共水源及引水排水用地区域的保护、森林保护事业,均属于社会公共利益。在判断是否属于社会公共利益时,特别要注意:只有全体社会成员都能“直接”享受的利益,才属于社会公共利益。例如建设“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虽可使社会成员“间接”得到利益,仍属于商业目的,而不属于社会公共利益。在宪法明确规定征收的“社会公共利益”要件之后,应当由民法典或物权法进一步明确规定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

第二项法定条件,要求征收应符合法律规定程序,以确保具体的征收行为在程序上的合法性。宪法仅规定这一法定条件,征收的程序规则应当由特别法规定。建议仿照发达国家的作法,制定一部《国家征收法》。第三项法定条件,要求对被征收的公民和法人给予公正补偿,以确保具体征收行为的合理性。征收虽然具有强行性特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仍然属于一种商品交换关系,应当符合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的基本规律。因此,征收属于一种特殊的民法制度,与税法上的税收制度和行政法上的罚款制度有本质的区别。具体的征收行为,虽然符合第一项和第二项法定条件,如果对被征收的公民和法人未予补偿或者未予公正补偿,就变成了对人民合法财产的无偿剥夺,不仅违反宪法保护人民合法财产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政府保障人民合法财产的神圣职责。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宪法修正案规定征收三项法定条件,在反腐败方面的重大意义。中国的腐败与外国腐败的区别:外国腐败主要是政治献金,中国的腐败主要是三种:人事升迁;土地使用权出让(批地);公共工程发包。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正是在于混淆了社会公共利益目的和商业目的,导致征收制度被滥用于商业开发;又由于没有给予公正补偿,导致最严重的社会不公,影响社会稳定;很低的补偿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巨大差额利益的存在,成为催生腐败和犯罪的强烈诱因,许多企业和个人为了争夺这一差额利益,竞相对有权决定批地和参与征收的官员行贿、送贿、送美色,成了一场收买、行贿公务员的大竞赛!征收变成了孳生腐败的温床!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从80年代以来,几乎天天讲反腐败,被查处的腐败官员级别愈来愈高,人数愈来愈多,为什么?因为我们采取的是“治标”的办法,不是“治本”的办法。征收制度被滥用就是“本”,很低的补偿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巨大差额的存在就是“本”。宪法修正案规定征收制度,看到了这个“本”,属于亡羊补牢!但没有规定“公正补偿”,只是说“给予补偿”是不够的,建议在将要制定的物权法和国家征收法上明文规定“给予公正补偿”以弥补宪法规定的不足,以符合征收制度的共同规则,维护社会公正,并铲除腐败根源。

征用的实质是以国家的名义强行使用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所谓强行使用,就是不必得到权利人的同意,在国家有使用的必要时直接使用。例如,在战争状态时,征用公民和法人的房屋、土地,作为军队驻扎或修建军营之用;在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时,征用公民和法人的机动车辆运输救灾物资。征用的对象,包括动产和不动产,这与征收的对象限于不动产是不同的。例如,意大利民法典第835条规定:“在发生公共事务、军事、民事的重大紧急需求的情况下,可以对动产或者不动产进行征调。”其中的“征调”,即是“征用”。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只在发生战争或者重大自然灾害等严重威胁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而由国家宣布处于紧急状态的情形,才能征用公民和法人的动产和不动产。非处于紧急状态,不能实施征用。

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的情形,国家必须动用一切人力物力投入战争或者抗险救灾,以捍卫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就使强行使用公民和法人的财产的行为具有了正当性。在紧急状态结束或者使用完毕之后,如果被征用的财产还存在,则应当将原物返还给被征用人,如果原物已经毁损,则应当照价赔偿。

可见,与征收制度之一律给予补偿,是不同的。

特别应指出的是,征收和征用,一个是和平环境的法律制度,一个是紧急状态下的特别措施,二者在具体实施时有根本的差别。国家征收制度之实行,法律规定有权决定征收的政府机关,可以从容地履行法律规定程序,制作书面征收命令,并由征收执行人向被征收财产的公民和法人出示该书面征收命令。被征收财产的公民和法人,在未收到书面征收命令并查验无误之前,有权拒绝该征收行为。被征收财产的公民和法人对征收有异议时,有权诉请当地法院裁判,在裁判作出之前,该征收命令暂停生效。这是由征收属于和平环境下的法律制度所决定的。但征用制度则不同,一旦整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被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例如防灾、抗灾急需运输工具,在救灾、抢险现场负责组织指挥的任何人,无论其地位和级别,均可实施征用行为,如拦截过往车辆、船舶,命令其运载抢险物资。不可能依照什么法律权限,履行什么法律程序,而被征用财产的公民和法人必须服从!绝不允许被征用财产的公民和法人索要什么征用文件或者提什么异议!因此之故,虽说征用当然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但其法定条件却只有一个,即国家依法宣布当地进入紧急状态,而与征收之必须符合三项法定条件是完全不同的。

合规征文篇7

关键词 房屋征收 公共利益 行政补偿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码:A

行政补偿,是国家对行政主体的合法行政行为给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所进行的给付制度。它不同于行政赔偿,也不同于国家赔偿。良好的行政补偿制度的建立对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背景,体现的新理念,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与总结,旨在探索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发展方向与构建良好行政补偿制度的可行之策。

一、 《条例》颁布的背景分析

我国最早出现关于行政补偿制度的内容是在1950年颁布的《城市郊区条例》,条例明确规定在征用土地时,必须对受损失的民众进行安置并且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我们国家还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行政补偿方面的单行法律法规。这些单行的法律法规涉及了部分行政领域,在一定时期内对行政补偿制度的正常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一部完整的行政补偿法,即使是现有的单行法律法规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并且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逐渐显示出其漏洞和弊端,造成了一些不好的社会影响。

有关房屋征收的行政补偿方面,我们国家较早就有了相关的单行法律法规予以了规定。如1991年6月1日,国务院的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行为的行政法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2001年6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修改。国务院办公厅于2004年下发的《关于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的通知》等都是针对房屋征收制定的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但由于受到我国立法传统、现实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制约,这些单行的法律条例已经逐渐不适合现实的形式了。暴力拆迁,暴力抗拆迁,拆迁引起的等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004年,宪法修正案首次出现了关于“补偿”的有关规定,加上2007年3月16日出台的《物权法》明确规定必须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这两次大的重要变化都为未来行政补偿制度的走向提供了大的指导方针。

一方面是现有单行法律法规存在的诸多问题急需改正和解决,另一方面是社会现实带来人们对科学合理的房屋征收制度的期盼,加上宪法和物权法法律层面上新的指导思想对进一步立法的指导,一部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应运而生。

二、《条例》中的新变化

(一)强调维护公共利益。

与旧的拆迁管理条例对比会发现,新的条例在总则里面就反复强调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目的必须是维护公共利益。旧的拆迁条例中只是规定“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旧区改造和生态环境改善,保护文物古迹”。按照旧的条例,房屋征收极有可能成为政府政绩工程或是私人盈利的合法外衣,侵犯了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新的条例不仅对公共利益进行了强调,还对公共利益的内容进行了规定。条例采取列举的方式,一共列举了六条。为普通民众对房屋征收进行目的审查提供了参考。也规范了政府在房屋征收工作中的行为,有助于区分公共利益拆迁与商业拆迁,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是此次新立法一大进步。

(二)充分保障公民在征收决定过程中的各项权利。

在总则中,《条例》明确规定了房屋征收与补偿应遵循决策民主、程序正当、结果公开的原则。还具体规定了被征收人在征收决定中的各项权利:在拟定征收方案时,“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征收补偿方案进行论证并予以公布,征求公众意见。征求意见期限不得少于30日”,使公众有权利参与到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去;对于容易出现纷争的旧房屋的改建征收中,则规定存在争议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举行听证会;征收决定作出之后应及时公告,并告知被征收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权利。

从条例的规定可以看出,无论是征收决策前还是决策作出之后都充分保障了被征收人的参与权,知情权以及进行申诉的权利,充分体现出新条例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视与保障。

(三)对补偿的范围、方式与标准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新的条例对征收补偿详细地作了规定,充分体现出对被征收人权益的重视。

在补偿的范围方面,明确规定补偿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的补偿,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这一补偿范围的具体规定规定了政府在征收土地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在补偿的方式与标准上,新的条例和旧的拆迁条例都规定有货币补偿和房屋产权置换两种方式。所不同的是,每种方式的补偿标准有了新的规定。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设立由被征收人协商决定的房屋价格评估机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干预机构的运行。保证房屋价格评估机构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公正公平性。对于计算出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有重大意义。

(四)强调征收过程中各个主体的责权一致。

征收补偿中,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掌握的信息往往更多,常常处于较为优势的地位,也极容易出现欺民扰民的行为。因此,新的条例对行政主体更强调责任担当,主要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新条例对征收工作中的其他主体的责任也进行了规定。如对房屋征收价格评估机构及评估师承担责任情形的规定;对于被征收人,该条例在规定其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同时,也规定被征收人“采取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依法进行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规范被征收人合法行使权利。

(五)新条例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与旧的拆迁条例相比,新条例的许多对原有法规所做的修改以及新增加的内容都体现出法律的进步。当然,条例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里重点分析其中的两点:

1、对公共利益的界定有些宽泛,不够具体。一直以来,对于什么是公共利益以及如何对公共利益进行衡量,学者们都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新的条例采取的是列举的方式,但列举的条款太过宏观。加上兜底条款“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也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涉及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使得在实践中政府对公共利益界定的自由裁量的空间过大,容易出现对公共利益界定的偏差。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要从法律规定上对公共利益内容进行详实清楚的界定还存在困难,所以,当前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的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从程序上予以保证,如对房屋征收目的进行社会民意调查,举行听证会,请专家预测与评估等。学者王秋隆,赵霖(2012)提出了四大标准和三大程序:法定性标准、公众受益性标准、用途效果标准和可持续发展标准以及公示、听证、司法审查,有较大借鉴意义。

2、没有对被征收房屋使用者的权利进行规定

旧的《城市拆迁管理条例》虽然一度被称为“恶法”,却有对被征收房屋拥有使用权的承租人的权益的规定。新出台的条例反而没有关于承租人的规定,所进行的补偿也只是针对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的补偿。对于房屋的承租人来说,在征收中往往是最终的受害者,在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他们又该如何寻求保护?为了保证房屋征收所有相关人的合法权益,条例在这一方面是应该有所规定的。三、从新条例看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因房屋征收引发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可谓对症下药,,对于我们整个行政补偿制度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作用:

行政补偿应该致力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从旧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到新的条例,对政府的定位是从管理者到对公民权利进行保护,为民办事的角色的转变。正如有学者所说,代表着一种从强化行政管理到规范行政行为的转变,充分体现立法者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这种理念的转变是建立一项好的行政补偿制度的最基本的前提。

逐步探索并适时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补偿法。新的条例成为在房屋征收与补偿方面的立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成为行政补偿制度逐步走向完善的一大促进因素。它是理论逐渐成熟和现实需要相结合的与时俱进的产物,行政补偿制度也必定会随着立法技术的进步逐步以一部统一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与此同时,法律的制定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为了解决一时之需就草草立法。法律还应该与时俱进,与时代的变化同步。

完善的行政补偿制度的建立不单纯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应该密切联系群众,保证民主与科学的过程。政府在探讨建立行政补偿制度时,要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充分听取相关专家等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四、小结

完备的行政补偿制度是关注民生、保护人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是行政补偿制度逐步走向完善的重要体现。尽管存在一些不足,其体现出来的政府治理理念、立法理念、与时俱进的精神对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发展完善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新时代下,政府应该切实转变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将服务行政与依法行政相结合,逐步建立起完备的行政补偿制度。

(作者: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读本科生)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刘薇.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07.

[3]王秋隆,赵霖.论房屋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界定.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4]人民网.《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条例》解读.,2011-1-28.

[5]伍年华. 浅谈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完善.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合规征文篇8

(一)关于新兵征集的基本条件

1、征集对象。今年征集的主体对象为各级各类本科、大专、高中(含职高、中专、技校)院校2009年应届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征集学历高的青年入伍,同等学历的优先征集应届毕业生入伍。征集的非农业户口青年,应具备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优先征集大专毕业以上文化程度青年入伍。征集的农业户口青年,应尽量具备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优先征集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青年入伍。各级各类本科、大专、高中院校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参加实习至2009年毕业的,本人自愿应征并且符合条件的,可以批准入伍。依法应当缓征的正在全日制高等学校就学的学生,本人自愿应征并且符合条件的,可以批准入伍,并尽量征集2008年入学的学生,原就读学校应按有关规定保留其学籍,退伍后准其复学。

3、政治条件。按照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2004年10月9日颁发的《征兵政治审查工作规定》和有关规定执行。

二、今冬征兵工作的部署安排

(一)基本思路和目标。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坚决执行国务院、中央军委征兵命令,围绕“一个核心”(提高新兵质量),突出“一个主体”(各级各类院校毕业生),紧抓“五个环节”(基层推荐、政治审查、体格检查、文化审查和审批定兵),着力提高“四项指标”(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占所有预征对象的百分比和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报名率、上站体检率、征集入伍率),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征兵任务。

(二)征集办法。应征青年在常住户口所在地报名应征。其中,原区属党委厂、驻常企事业单位、经发区和区直属机关的应征青年,在所在单位报名,由区经贸局人武部负责征集;职(技)校、高复班学生和人才市场的大、中专毕业生由原户口所在地负责征集。

三、做好今冬征兵工作的几点要求

今冬我区征兵任务数虽然比去年略有减少,但征兵任务仍然较重,征兵形势还不容乐观,征兵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为高标准地完成好我区今冬征兵任务,提几点要求:

(一)要深入宣传发动。各单位要根据今冬征兵工作特点,加强征兵宣传教育,广泛进行《兵役法》、《国防法》、《江苏省征兵工作条例》和武进区“退役士兵接收安置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和征兵政策规定的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等大众传媒,抓住各种时机,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应征青年参军热情。要大力宣扬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对逃避和拒绝服兵役的单位和个人,要作为反面典型进行宣传,营造服兵役光荣,逃避和拒绝服兵役可耻的氛围。要坚持依法征兵,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各种思想问题,把工作做细做实,

确保征兵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要严格审查把关。征兵工作的核心是保证新兵质量,这是检验征兵工作的根本标准,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切实把好每道关口。一是严把体格检查关。搞好体格检查,保证新兵身体质量,始终是征兵工作的一个重点。今冬征兵中,尤其需要注意把握:①必须认真搞好病史调查。特别是地方病、流行病、传染病高发区,要加大病史调查的力度,实行村(居)委会主任负责制,确实把应征青年的病史搞清楚;②必须严密组织征兵体检。区体检站开设在区人武部四楼,实行“封闭式”体检,各单位进站后,一定要遵守规定,随送人员不准随意进出体检室,自觉维护体检秩序;③必须重视抓好新兵离境前的身体复查。要结合换发服装,对准备离境的新兵进行复查,身体不合格的,坚决调换。二是严把政治审查关。各级要进一步规范政审程序,坚持和完善三级政审、区域联审和公安机关内部会审制度,凡未经三级政审、区域联审和公安机关内部会审的,一律不得批准入伍。加大外出打工经商人员的政审力度,确保所征新兵政治可靠。三是严把文化审查关。各单位要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密切配合,认真把好应征青年的文化审查关。特别是对持异地毕业证或没有毕业证只有学校证明或复印件的应征青年,必须核对清楚,确认属实并符合文化条件的才能征集。四是严把审批定兵关。审定新兵是保证新兵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做到三个坚持:①坚持集体研究。各单位在初审推荐时,镇主要领导要亲自主持会议,由基层人武部组织政审人员参加,共同研究讨论,逐个审定;②坚持择优定兵。在“双合格”的前提下,要优先批准政治思想好、文化程度高、身体健壮的青年入伍;③坚持公开定兵。定兵后,人员名单要张榜公布,对群众有反映的,要认真核实,如确有问题或一时难以查清的,要及时调换。凡不符合征集条件的,兵役机关一个不送,确保把优秀青年征入部队。

(三)要强化命令意识。今冬征兵工作的政策规定非常具体、明确,这是我们做好征兵工作的基本依据。国务院、中央军委一直以命令的方式下达征兵任务,这表明征集新兵的数质量是一项硬性指标,没有任何弹性和商量余地,只有无条件服从。各单位对区政府、区人武部赋予的征兵任务,也必须无条件地坚决完成,绝不允许以任何理由和借口讲价钱、打折扣,要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征集任务。

(四)要搞好廉洁征兵。征兵中的不正之风是影响新兵质量的重要因素。各级要把廉洁征兵贯穿于征兵工作的全过程,严守征兵工作纪律,杜绝不讲政治讲关系、不讲原则讲人情、不讲规定讲照顾的现象发生,严禁。各级领导和机关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带头学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征兵的有关政策规定,认真执行“八不准”、“三公开”、“三张榜”等制度。建立完善监督机制,公开接受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坚决克服征兵中的不正之风。

上一篇:科普论文范文 下一篇: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