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城市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5 11:27:22

强化城市管理

强化城市管理篇1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问题;对策

1 我国城市园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园林绿化意识淡薄

受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我国城市建设绿化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着绿化意识淡薄的问题,没有认识到绿化管理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生态价值。

1.2 城市园林规划的体制不健全不完善

很多城市的园林规划建设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弊端,没有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转变政府在园林规划中的身份和地位,导致政府在城市园林规划管理中的负担过重,没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在城市绿化管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城市园林规划的体制不健全、不完善,造成园林规划部门、园林建设部门、园林管理部门工作的严重脱节,很难实现统一,限制了园林建设的质量。

1.3 园林管理的观念落后

在园林管理过程中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相关部门切实引起思想上的重视,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实践绿化工作中,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以某县城的一处开发区为例,按照国家规定,商住小区绿化面积不能低于30%,但是,该居民区的绿化面积仅为6%左右。还有很多小区为减少投入,将本应该作为绿化规划的地区改编成人造景观设计,大大降低了绿化植被的覆盖率。

1.4 园林绿化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工作不受人们重视,导致园林管理部门的人才缺乏。在园林绿化管理中缺乏专业的人才操作相关机械设备,对园林景观的养护和修剪不当,造成园林景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降低了园林景观的使用价值。

2 提高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方法

2.1 园林建设要人性化管理

在园林建设的管理中要严格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给居民留有充分的空间接触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居民身心的健康。例如,在宽广的草坪中间设置踏青的羊肠小道,在小道的两旁设计供人休息的长椅和秋千;还可以创新草坪中小径的设计方法,比如草坪在铺设的期间先不要预留出小道,让路的设计留给游客的双足,踩多了,路自然就出来了,还显得别有趣味;铺设专门的鹅卵石小道,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在上面走走,不仅具有健身的功效,还能够辅助治疗失眠、心脑血管等疾病。这种精心的设计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应用。

2.2 遵循园林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的园林规划和管理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一切以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文、地形等条件为依据。第二,认真规划,全面考虑。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与城市工业部门、交通部门以及各建筑群布局之间的关系。第三,建立健全园林绿化体系。科学完善的园林绿化体系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依据,绿化布局不同,绿化功能方面也可能会存在天壤之别。城市绿化管理布局要坚持点、线、面向结合的原则,并且点线面之间要相互穿插,将园林的绿化效果发挥到极致。

2.3 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措施

第一,以自然为主题,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园林在规划建设中要以当地的本土植物为主,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再适当的引入适合本地自然环境的灌木等。注重乔木、灌木的搭配,绿色植物和花卉的搭配等。第二,坚持创新。城市的绿化管理建设不光要具有美化城市、娱乐身心的功能,最主要的是园林生态建设要体现城市的特色。不管是植物的选择,草坪的铺设,假山、水体的引入,都要在综合考虑城市整体环境和布局的基础上进行,不仅要注意平面绿化,也要加强立体的绿化,比如阳台绿化和屋顶绿化,不仅要考虑新时期的绿化职能,还要考虑传统的绿化风格;不仅要从美学的观点分析,还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等角度探讨。

3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的绿化管理在建设现代生态城市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断总结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使用新方法、新工艺,不断创新绿化管理方法,为居民提供舒适、健康、优美的活动空间,从而为创造美好城市、建设花园式家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林宝明,苏鹏.浅谈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水平的措施[J].投资与创业,2012(16)

强化城市管理篇2

关键字: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逐渐认识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生态环境所作出的重大牺牲,因此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不断转变,城市园林绿化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但是如果想要使得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发挥作用,实现城市空气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温度的不断降低等问题,城市园林绿化的养护与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因此,政府需要发挥其“指挥棒”的中亚欧作用,通过在城市园林绿化的养护与管理来实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1、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意识缺乏科学性

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公益性的活动,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人力与物力的投入,还需要对于绿化工作的坚持。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却由于没有办法带来经济上的价值,使得相关人员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进而在园林绿化工作中缺乏工作积极性,进而使得绿化质量不高。

1.2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不高

由于园林绿化工作没有凸显出其强大的技术性,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导致了养护管理人员缺乏理论基础和技术经验。随着人们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城市结构中人们的总体知识水平仍然不高,这就导致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人员的总体知识水平不高,养护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实践能力不强,进而使得整个城市的绿化管理缺乏科学性,进而导致了总体的原理绿化管理技术不高,整个养护管理工作效率不高。

2、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的对策

2.1绿地的科学规划

园林绿化工程是我国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因此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来对城市绿化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安排,进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例如,在总体规划中,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气候、人文发展趋向以及具体的地形等特征来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的涉及,进而使得园林绿化与整个城市建设发展相协调,实现城市观赏性的不断提高。

2.2市场竞争机制的创新

不科学是竞争机制使得目前的园林绿化管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些都是因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工作不得到位造成的。因此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认识到城市园林养护与管理的重要作用,摆脱公益性的建设性质,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来提高管理模式的科学性,进而使得养护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不断提高,进而实现整体工程的效益提高。

2.3提高人们的绿化意识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并不只是政府的事情,这是关系到每一个居民的切身利益的,因此在实际的绿化管理中,需要提高公民对于城市绿化养护与管理的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养护管理工作效率,进而促进城市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种植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城市居民形成团结意识,进而实现和谐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

3、结语

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该城市的生态环境的优与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人们生活幸福感,政府需要在城市园林的绿化养护与管理的重要作用。但是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是一项更加系统而长期性的工程,这就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与养护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园林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观念,实现管理方式和养护技术的不断更新,进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强化城市管理篇3

肖 来 青

现代城市具有人口高度密集、流动性强、人际交往频繁等特点。一旦发生城市灾害及重大公共危害事件,不仅会危及本市市民生命财政安全,带来较其他地区更为严重的后果,还往往波及农村和其他城市,甚至影响社会全局。因而,城市应急管理应当更具超前性,走在其他区域前面。

一、城市应急问题: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城市应急问题,既是一个早已引起人类关注的老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崭新社会内涵的新问题。说是“老问题”,就中国而言,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唐朝已有关于火灾报告的规定,《唐律疏议》云:“诸见火起,应告不告,应救不救,不救减失火罪二等(谓从本失火罪减)”。即凡发现起火者,均应报警并与火场附近人员共同扑救;如果发现起火而不报告不扑救,则应治罪,其刑罚比照失火罪减去二分之一。宋代还出现了“潜火队”这种相当于今天的消防警察的专门力量和“军巡辅”这类专司消防的机构。以后,在洪灾、地震等灾害应急方面,都有大量探索。说是“新问题”,意谓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急管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核电技术、生物技术出现之后的事情。一方面,在科学技术推动下,人类防范灾害的措施、手段日益进步,对火灾、洪水、地震、台风这样一些灾害,采取了许多防范和应急处理的新对策和新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事故的发生,诸如核辐射、有毒化学物质泄漏、新病(毒)种扩散、危险物种侵入等等,可能造成不仅是大面积而且是新的未曾认识的人类危害甚至生命威胁,从而成为城市应急的新领域。对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应对措施。比如,在核辐射事故应急方面,由于1979年美国的三哩岛核事故和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列核事故震惊了世界,各国际组织,特别是IAEA,采取了有力措施援助前苏联;各核电国家积极地吸取教训,检讨并改善自己的应急计划和应急准备;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对自己的核设施和核电站的应急计划和应急准备作了全面检查,采取很多措施加强和改进应急工作,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中国核辐射防护研究院设立了辐射事故应急技术支援中心,作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辐射事故应急技术后援组织。1993年国务院出台了《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在化学事故应急方面,近年来,我国也逐步采取了一些措施,化工部于1997年发出《关于实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重大化学危险源管理的通知》,国家化学品登记注册中心和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会员企业已于2002年7月15日在北京举行了化学事故应急响应服务协议签字议式。在病(毒)疫应急方面,我国已于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在当前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如江西省于2003年3月着手组建反恐医学应急系统,组织开展反恐培训,加强传染病菌(毒)种管理,防止因菌(毒)种扩散或遗失,引起传染病发生和传播,防止生物恐怖活动;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疫情、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和反恐斗争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

尽管如此,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应急管理仍然滞后于灾害事故的应急需求。在一些城市,由于人口膨胀迅速,城市扩容较快,人们对城市管理、城市经营等各项工作还比较陌生,一些决策者,首先注意的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以及市民生活质量,对于尚未看见的市民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生命安全的应急问题,注意不够,研究不够。有的城市行政上虽然“升级”,但其应急管理系统还是老“版本”,并未“升级”。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城市的应急网络不健全,应急机制不完善,应急手段比较落后,一旦灾害事故突如其来,“应急神经”就显得反应迟顿,决策者不能快速、高效地作出以救生为核心的减灾决策。特别是对新的灾害事故由于缺乏科学预测和先期预案,往往不能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大量灾害事实和应急实践,特别是当前许多国家正在遭遇的这场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疫,使许多领导者特别是城市领导者寝食难安。严酷的现实表明:城市应急问题,是一个无法绕开、不可小视的问题。应当说,它是摆在世人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又非常紧迫的重大问题。一个城市是否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应急功能,不仅关系到城市本身的发展或城市化进程,更关系到广大市民甚至全社会的生命安全、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还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作为城市领导者、决策者,不能不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智慧与能力,深谋远虑,在大力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切实抓好城市应急管理工作,增强灾害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宜人化”生存生活空间。

二、每个城市都应建立灵敏高效的应急系统

所谓城市应急系统,就是能适用于城市灾害事故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一个比较稳定的组织网络。建立这种网络是加强城市应急工作的重要内容。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组建了国家层面的专门应急机制──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它为整个美国的应急管理设定全部操作标准和指导纲要,开展各种应急培训,为各州及灾害发生地提供财政支持,协助联邦划分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明确灾害事故发生时,人们应该与谁联系,怎样联系等等。韩国针对水灾、火灾频繁,还时有家畜口蹄疫发生的现实,建立了中央灾害对策部,作为常设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推进各种防灾对策,审议国家防灾基本计划,协调各地的防灾工作,制定年度防灾计划等。英国也于2001年设立了非军事意外事件秘书处,负责协调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和志愿人员的紧急救援活动。该秘书处下设3个具体职能部门,包括评估部、行动部和政策部。分别负责全部评估可能和已经发生的灾难的进程和规模以及影响范围,信息;制定和审议应急计划,确保中央政府作好充分准备有效应对各类意外事件和危机;参与制定后果管理政策,起草有关法规等。日本建立了全国危机管理中心,指挥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危机。国外的经验对国家应急体系和城市区域的应急体系建设无不具有借鉴意义。应当说,外国的这些应急机构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应急管理部门,它把所有级别和所有类型的应急工作总揽起来,统筹研究和分析,然后作出各种预案。在中国,目前虽然已出现多种专业性应急组织,包括消防、防汛、防震与抗震、疾病防控以及前面所提到的核事故应急技术支援组织等等。但是,它们都不属于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仅从一个方面履行应急职责,无法突破部门限制,而且这些机构大都担负着应急处理以外的其他职责,所以,每当灾害事故发生,它们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应急处理权力都显得非常有限。平时,它们很难拿出跨越自身业务范围的灾害应急处理预案。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建立了多种从某一方面履行应急职能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之间往往缺乏纵向和横向的贯通,即不能在运作层面上形成联系密切的网状系统。如果说,此种状况,对于像洪灾、火灾、地震以及空难、火车巅覆等不易扩散或蔓延的灾害来说,还能勉强应付的话,那么,对于像非典之类传染性很强的病疫和有毒物质遗失、危险物种侵入等灾害,就难以适应了。从非典出现到蔓延的过程,我们看到了在一个城市发现首例患者,其他城市不能作出迅速反应的现象。这是传染病应急系统横向贯通不够、灵敏度不高的表现。同时,我们还看到,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各级政府都成立防治非典领导小组或指挥中心,并由政府主要领导兼任“小组”或“中心”负责人。这既说明政府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与负责,也说明现有的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缺乏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的权威,成立这种“小组”可以对已有应急处理系统的缺陷起到弥补作用,也能更好地发挥已有应急处理系统的作用。这样,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临时应急指挥系统+专业应急处理系统”的专门网络。这种网络的效力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因为它是在灾害发生时临时组建,所以,许多应在灾害发生前做好的日常准备工作,诸如应急资金筹措、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应急人才培养、应急演练、应急知识普及、灾害保险以及跨部门行业的应急预案的制定,都难以保证。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灵敏、高效的应急系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现场处理的权威和能力;网络是环环相扣、纵横贯通的;不是临时搭建而是常设性的。按照这些要求建设应急网络,可以有三种模式:一种是,“综合性应急管理系统+各专业应急处理系统”,即:由政府设立一个综合性应急职能机构,像美国的联邦应急管理局和韩国的中央灾害对策部那样的常设性机构,直接领导和协调各部门的应急工作;各专业应急系统负责现场应急处理事宜。另一种是,“应急指挥系统(常设)+各专业应急处理系统”,即政府常设一个灾害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统一领导应急救助和突发灾害处理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平时与各部门及应急事件顾问团(可以由各行业专家兼职)保持密切联系,收集信息,研究制定预案;一旦灾害发生,迅速与相关部门的专业应急处理机构共同拿出可供领导小组讨论的参考意见。还可在灾害发生时,设立应急指挥中心,与办公室合署办公,但指挥长应由政府领导担任。现在广州、上海的城市应急中心大体属于这种模式。第三种是,把上述模式结合起来,形成“应急指挥系统+综合性应急管理系统+各专业应急处理系统”的模式。不管选择何种模式,都要以快捷反应、高效运作为目标。

三、还须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应急机制

城市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应急机制建设。科学的社会公共应急机制,不但能使应急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且能使公众应急行为更加自觉和有序,从而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建立和完善公共应急机制,应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应急的法治机制。经过20多年的法制改革和发展,我国公共应急法制已有一定基础,但还远不完善,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以这次抗击非典为例,疫情暴发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沉着应对,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疫情蔓延,中央领导亲临抗击非典一线,国家将非典列为法定传染病,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行规范和管理,同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政府各部门也根据法律授权,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使抗击非典的战斗举国展开。但是,由于非典是新发传染病,过去未曾经历,有关公共卫生紧急法律制度就凸显缺陷:一方面现行法律尚不健全,需要充实完善的地方颇多;另一方面,已有法制在一些地方执行不到位。因此,必须建立政府应急事件处理的法律机制,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尤其对加大政府部门协调、组织机制落实、人财物调拨的力度等,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要通过完善公共应急法律规范来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权保障所需的法律秩序,明确公民在紧急状态下应当承担的相应权利和义务,使公民权利如生存权、健康权、知情权获得更有效的法律保护,使公共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能够更有效的依法行使,一句话,要使应急举措遵循法制,且得到法律保障。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应急的政策机制。这是政府加强应急管理、健全应急机制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是“国际减灾十年”,防灾与减灾已成为世界各国应急政策的主要内容,所以,这些年各国虽然遭受过如此多的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但世界还是保持了总体平稳。总结中国和世界应急政策的经验,有几个要点应当把握:一是要着眼于事发前的准备。俗话说“有备无患”,虽然对于难以预料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很难做到完全“无患”,但“有备”或“无备”结果大不一样。防范于未然,往往可以使灾害减缓,使重大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减轻,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灾害、事故带来的人身、财产和经济发展的损失。在应急政策上,美国特别注重对灾害与突发事件的预防。二是要体现政府救助、社会救助和受灾者自救的相结合的原则。在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应急政策主要体现为政府救助为主的原则,但中国国情不同,我们国家不仅财力有限,而且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长期以来,依靠这种伟大的精神,已经战胜和正在战胜诸如特大火灾、洪灾、地震、非典等一次又一次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所以,政策原则不能丢。三是要有激励和约束力度。在这方面,我们国家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对抗洪英雄、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不仅大力宣传表彰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还在政策上明确规定,其子女招工、参军、上学等优先录取,而对于在应急工作中有违纪行为者,都要从重从严从速查处。在这次抗非斗争中,对个别工作马虎、玩忽职守的领导干部就果断地进行了严肃处理。这种奖惩分明的政策对于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很有作用。

再次,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应急的保障机制。“巧妇难为无未之炊”,应急工作离不开资金和物资的保障。物资也可用资金换取,所以说到底,还是要有钱。那么,受灾社区和受灾者的钱从何而来?一种方式是实施灾害保险。在美国,主要是通过联邦和州财政资助,实行全部灾害保险。在我们国家,灾害保险制度也已实行。在抗非过程中,中央明确要求保险部门把非典列入灾险范围,并迅速理赔。作为城市政府的领导者,一定要看到灾害保险对人民群众在灾后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维护灾后社会秩序的重要工作,积极组织灾害保险,以此分解国家在灾后重建中的经济压力。另一种方式是,建立政府应急基金和由政府临时增拨应急经费。采用这种办法,无论对于加强宏观控制还是对解决现场应急处理的资金困难,都比较有效。城市政府每年应从本级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充实政府应急基金,以确保应急需要,避免因政府财政乏力而给人民群众和国家造成更严重的损失。此外,还可以通过接纳社会捐助来弥补应急经费的不足。社会各界的捐助特别是企业的捐助,可以在平时通过常设机构,如应急管理机构、民政部门、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等募集和管理,也可以在紧急事件发生时,由临时成立的专门机构动员和组织。对应急资金和物资,还要特别加强管理,要以十分严格的制度,确保这些钱物能用到“刀刃”上,及时到位,保障供给。

城市公共应急机制还包括领导机制、协调机制、督查机制、舆论机制等等,都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附:作 者 简 介

强化城市管理篇4

为此笔者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 绿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ities the construction step to speed up, city planning changes with each new day, the urban road are constantly new, expanding your; City green grade rising, the original landscape are constantly updated. Thus, each have a green migration projects to be implemented. But this link's management, supervision and is not in place.

Therefor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management.

Key words: the city greening, management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日新月异,城市道路也在不断新建、拓建;城市绿化品位不断提升,原有的绿化景观也在不断更新。由此,每年均有相当多绿化迁移工程需实施,其中不乏有树龄已较长且名贵的树种,如银杏、香樟等等。笔者在近几年的绿化迁移工程审计中发现,现实中,这部分被迁移的苗木,有的被补植于其他地段,有的被迁移至当地市政苗圃,有的被关系单位无偿索要……。这一环节的管理、监督很不到位。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苗木在迁移时,未科学考虑苗木的最佳移植时间,而是被动地屈从于路、桥的建设时间,导致一些苗木由于是反季节迁移,死亡率高。正常的苗木移植应选在植物的休眠期,因休眠期移植符合植物的生长规律,移植的苗木成活率高。

二、城市规划区域内的绿地及苗木属国有资产,但审计发现,历年因道路改建、拓建而被迁移的苗木,数量、品种、去向,没有一个部门有完整的记录。包括一部分迁移至当地市政苗圃的苗木,究竟迁进了哪些品种?数量多少?成活了多少?后又用于哪里?应存多少?等等,无账可循,无人可知。先不谈苗木自身的价格,实施迁移的施工单位将苗木迁移后,建设单位需要支付施工单位苗木的起挖费、装卸费、运输费等工程费用。如被迁移的苗木不能有效管理,则完全不必支付这些费用,大可即拨即扔。

三、易造成重复报支、财政资金损失浪费的隐患。由于管理的不到位,补植或动用移植于的树木,极易被作为新购苗木在新建的绿化工程中被再次计价,重复报支。如笔者去年对某新建行道路绿化工程审计,现场测量行道树规格时发现,同一品种存在两种规格,有部分行道树规格略小于招标确定的规格,为确定规格偏小的行道树价格,审计请施工单位提供当时进苗的资料,经细心查阅资料发现,所购苗木数量少于栽植数量。进一步询问,原来规格偏小的行道树是其他工程的迁移苗,也是该施工单位实施的,恰好又是该新建工程所需要的苗木,所以施工单位就将迁移苗用到该工程中,并在报审决算时将此迁移苗作为自购苗进入总造价。因迁移苗是已经计过苗木价的,如果作为自购苗再次计价,就会导致财政重复列支。审计纠正了这一错误,对这部分苗木只计取了苗木迁移费。

四、对不存在的绿化面积支付养护经费。通常一项绿化工程,施工单位在工程实施完毕,经过两年养护期后,申请工程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该市的财政部门根据验收合格的新增绿地面积,向该市的市政绿化养护部门拨付养护经费,进行日常养护。现实中,由于对绿地移植管理的不到位,未及时到财政部门钩销已迁移的绿化面积,财政仍在给已不存在的公共绿化面积支付养护经费。如审计发现,原资料显示的绿地面积现已改成道路或建筑,但资料显示,该绿地面积仍未钩销,因此每年还在拨付养护经费。

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加强管理的建议:

一、首先要踏勘移植现场。绿化主管部门应先踏勘移植现场,先目测绿化面积、树种、数量等等。根据目测的绿化面积、树木数量确定移植工作量;根据需移植的树种,确定最佳移植时间,为移植工作的实施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如落叶树宜在春季萌动前和冬季落叶后,此时的树液尚未流动,是移植的最佳时间;常绿树宜在新芽萌芽前移植最佳,便于移植后的养护管理,从而提高移植的成活率。拿出移植苗木去向的方案,是用于补植其他地段、还是移植于市政公共苗圃、还是其他等等。

二、移植前的招标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绿化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到移植现场,丈量需迁移的绿化面积,清点需迁移苗木的数量、品种和规格,拿出准确的工作量,采取招投标程序确定具备绿化资质专业队伍进行迁移。如需移植的面积较大,可以将移植工程可能分成若干标段招标,由几个绿化施工队同时实施。招标结束后,应将招标文件、合同等相关资料应报财政部门、绿化主管部门、绿化养护部门等相关部门备案。

三、完善迁移实施过程的相关手续。如用于补植于其他地段的迁移苗,在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中应明确此苗木不计取苗木费;如迁移到本地市政苗圃,市政苗圃的接收人应将移植前的苗木品种、数量与移植后的苗木品种、数量清点、核对。核对过后,再与施工单位办理交接手续,同时制单一式三份,绿化主管单位、市政苗圃和施工单位各一份留存备案。

四、明确移植苗的后期养护的职责。对补植于其他地段的迁移苗应以文字和图片移交养护单位管理,定期抽查绿化养护档案,并实地观察树木移植后的存活情况;对移植于市政苗圃的苗木,应安排有经验的养护工进行特殊养护管理,特别是对于贵重的迁移苗木,应确保成活率。可以制定成活目标,落实责任。如10公分以下树木成活率应确保90%以上,10~20公分树木成活率应确保85%以上,20公分以上大树应确保80%以上。

五、加强迁移苗木的动态管理。绿化主管单位和市政苗圃应按制度建立完备准确的绿地数据库,并分别明确专人登记“市政迁移苗台账”,记录迁移苗的增减变动,实施动态管理。迁移苗宜与市政苗圃原有的苗木分开管理,绿化主管部门应每年定期牵头组织对移植于市政苗圃的迁移苗进行盘点,记录成活数和死亡数,确定实存量。以便绿化主管部门在以后的城市绿化改造方案中,将这部分迁移苗作为库存苗使用,从而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强化城市管理篇5

近年来,金昌市城市建设以突出“以人为本,生态立市”的理念,以建设殷实敦厚、生产生活俱佳的现代化工业戈壁园林城市为目标,牢牢抓住国家加大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机遇,按照“生活区北移,工业区东扩”的发展思路,适度扩大城市规模,重点抓好城市中心区建设、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升级、城市老区拆迁改造、城市和国有棚户区改造,将群众意识、生态意识、品牌意识落实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城市功能、城市品位、城市形象上狠下功夫,做精做细做好,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城市路网基本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市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城市特色初步凸显,城市品位有了显著提升。

二、城市建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第一,城市规划存在薄弱环节。在规划编制中,重总体规划、修建性规划,轻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造成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滞后,城市建设缺乏专项规划指导,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等存在前瞻性不足、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低等问题,特别是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缺乏超前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资金问题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投入,社会化融资、城镇土地运营、市政基础设施运营收益所占比重很少,没有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多,维护投入不够,建设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第三,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市管为主,城市管理以区管为主的城市管理模式对我市城市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近年的运行情况来看,仍暴露出城市管理体制上的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部门职能交叉、责任不清,多头管理,多头执法,相互扯皮,建管脱节,存在管理真空等问题。

三、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及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坚持基础先行,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城市的骨架,是保障城市高效、畅通、有序运转的前提。按照城市规划,要通盘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的需要,着力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全面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功能。一是着力完善城市交通路网。二是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三是完善城市商业和社区服务网点,拓宽公共服务领域。四是按照部级园林城市建设标准,切实抓好城市绿化,进一步拓宽居民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空间,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城市建设的成果和环境优化的实惠。

第二,坚持产业支持,提升城市竞争力。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必须走城市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的融合之路。一是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充分考虑城市独特的资源禀赋、地理环境,明确城市定位,大力培育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着力提升城市竞争力。二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继续深化循环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具有金昌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新机制。三是发展壮大产业工业园区。以金昌国家经济开发园区为基础平台,坚持以园拓业、以业兴城,把产业园区推向工业现代化、招商引资和改革创新的最前沿,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产业升级的新高地、城市发展的新组团。

第三,坚持效能管理,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的新路子,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推进城市现代化管理理念,全面务实地体现便民、融民、利民的人性化要求。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实施精细化管理,着力打造最适宜人居及创业的城市环境,让广大市民能够享受到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使城市形象成为含金量最高的“名片”。一是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为了根本上解决职能交叉、责任不清、建管脱节,管理真空等问题,真正做到“无缝化”精细管理。二是着力提升市民素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办法,从根本上增强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认同感和感染力。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不断提高市民素质。三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提高经营城市水平。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积极探索筹资模式,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推动城市公用事业走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行的新路子,实现城市经营的自我积累、自我增值。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盘活土地,以地聚财,以地生财,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多渠道、多元化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

强化城市管理篇6

创新城管执法理念,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白庙城管中队在工作中,立足“城管执法为城市”的城管执法使命,创新城管工作理念与措施,以切实行动捍卫城市形象、以柔性执法赢得群众支持。在对市容市貌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针对大多数属于弱势群体的城管对象,中队实行“首违不罚”,即对首次违规的当事人强调以劝导为主,力求当事人的支持与配合;“二次违法,低限处罚”,即尽量让处罚不给当事人带来生活压力与严重经济负担;“屡教不改,上限重罚”,即对不听劝说、且屡教不改的当事人才给予经济上的严惩重罚。一年来,中队在执法中本着“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亲情执法、和谐城管”的工作理念,逐步探索出一条“理性化执法、人性化管理、柔性化服务”的管理新模式。

七里铺社区七里铺巷有一个多年在此修鞋的老师傅,基本上就靠这一点手艺来维持生计,生活上确有困难,针对他占道经营,中队考虑到老师傅的实际情况,在自由裁量权限范围内尽可能给予他最低限度的处罚。白庙城管中队在实际执法中,对占道经营、拒不服从管理的摊贩,均严格做到了“先敬礼、继告知、再教育”,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有效实现了市民对城管工作印象的大转变,树立起新时期“人民城管为人民”的新形象。

恪守城管工作职责,做城市文明的“守护神”

白庙城管中队24名成员在来到中队的第一天起,就尽心尽力,恪守城管工作的职责与使命。2011年是荆门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迎检年”,中队决定以此为契机,针对之前辖区户外广告无人管理、无序发展的混乱状态,全力做好城区户外广告的整治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中队克服人员少、设备缺、天气恶劣等困难,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拼搏精神,全员上阵,夜以继日,连续作战。由于正值酷暑,面对一些广告业主的不理解、不配合,队员们冒着40℃的高温,从维护城市文明形象、争做文明市民角度出发,逐门逐户进行宣传和劝说,最终得到业主的一致认可、理解与支持,从而使白庙辖区内的户外广告从此步入良性、规范化管理的新路子,并在“创园迎检”中得到荆门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围绕查违控违拆违工作,白庙城管中队实行网格化管理,将队员分组分时段安排在各个社区、村、重点地段进行巡查。白庙街道冯庙村西部,地势险要、山大沟深,车辆进不去,队员们就骑摩托车或步行进入巡查,确保不落一村一户,一角一落,力求巡查不留死角。去年11月,中队在巡查时发现花竹村某村民门前堆有沙、砖材料,听其邻居们说准备砌院墙,中队先后连续三次到其家中,均未见到住户本人,在第四次前往时,终于找到了户主,队员对其宣讲政策,并告知砌墙、搭棚均属违建,不可施工,户主最终打消了砌墙的举动。

加强城管执法意识,做掇刀建设的“助推器”

“城市发展,城管有责”,白庙城管中队秉持着这种城管执法信念,积极加入到服务掇刀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队伍中来。随着掇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荆门市化工循环产业园的成立,辖区一些群众不惜代价地大搞违法违章建筑,希望以此骗取国家拆迁补偿费用。中队多措并举、重拳出击、攻坚克难,重点加强对违法建筑、圈地占地工作的拆除力度。在执法巡查时遇到能拆的做到即查即拆;片区小组执法遇阻碍做到迅速集结互帮协助;社区村(场)联系人做好前期拆除中的准备工作和拆除后的安抚工作。

冯庙村某村民,自从发现其运回砖头沙石开始,中队队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次上门做宣传工作,劝其不要搞违建,但是他不听劝阻,偷偷摸摸的建,请了十几个瓦工,一夜之间就将房屋建到一层墙体完工,即将盖板,中队巡查发现后,当场将其违建的96平米墙体全部拆除;荣星村某村民在自家屋后棉花地里建牛屋,中队发现情况后,当场立即拆除全部116平米。这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拆除一起、震慑一片的做法,确保了违法建设发现得早、制止得住、拆除得掉,真正把违建遏制在萌芽状态之中。

强化城市管理篇7

一、注重加强培训,提高思想认识。近年来,区编办先后以会代训、专题辅导、专人讲授、专门培训等形式对全区各部门人事政工科长进行了8次培训,进一步明确全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目标任务、有关政策和要求。同时转发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控机构编制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意见》,并在《德州日报》(德城版)和机构编制网站上开辟“机构编制工作之窗”专栏,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的政策规定、工作流程、疑难问题等分期进行刊登,广泛宣传机构编制实名制工作。在全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增强领导干部、用编单位的机构编制法规政策意识。

二、完善制度框架,实现全程管理。自实行实名制管理以来,德城区不断完善修订各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关于严格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的意见》等制度,规范和约束了机构编制的使用和管理,方便了工作,提高了效率。

三、严格审批程序,加强系统维护。为确保机构编制采集录入信息的客观、真实、准确无误,德城区编办严格坚持以《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通知单》等为依据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对全区实名制管理工作提出具体操作要求和工作安排,严格规范人员进出编手续,把静态的编制数字与动态的实有人员一一对应,确保“一人一编一岗一薪”,为在全区顺利推进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同时对人员编制管理信息系统实时更新和升级,不断完善各部门机构编制情况及全区在编人员职务、学历及所学专业等人员信息情况。指定专人对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动态维护,每年定期在全区开展实名制公示,确保编制、实有人员及财政供养人员等信息的一致性。

四、实行齐抓共管,强化刚性约束。在加强机构实名制管理中,区编办积极会同组织、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建立起了实名制管理工作协调机制。编办切实起到在源头上把关、在过程中审核的作用,组织、人社部门做好人员在编在岗的界定工作,财政部门根据机构编制、组织、人社部门提供的人员编制情况负责核发工资。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合力,有效遏制了超限额设置机构、混用编制、超编进人现象,杜绝了“吃空饷”等违法违纪现象。

五、规范人员管理,盘活有限资源。一是根据省、市部署,2014年6月份开始,对全区深入开展机构和人员编制核查工作。德城区编办成立机构编制核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德城区机构编制核查工作实施方案》,对部门、单位上报的约3000份表格、200份自查报告和相关机构编制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审核无误后要求各部门单位将核查信息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将信息逐条录入全省2014机构和人员编制核查系统。牵头组织、人社、财政四部门完成对全区277个部门、单位的联合审查和信息录入系统工作,实现了全区机构设置状况清、人员编制性质清、领导职数管理清、实有人员底数清、数据信息维护清的“五清”核查目的。二是实时掌握人员变动情况。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变动情况调查表》,每半年为一周期,及时全面掌握全区各单位在期间因考录、调入、组织任命等情况增加的人员情况;因调出、死亡、退休、辞职、辞退等情况减少的人员情况。三是落实精简压缩编制要求,盘活用好现有编制资源。共精简压缩的200余名行政事业编制,由编办进行集中管理,将用于德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的重点领域和行业。

六、严格监督检查,增强服务实效。一是强化制度建设,为预防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提供保障。与区纪委、监察局联合制定了《德城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办法(试行)》和《德城区机构编制举报受理工作规程(试行)》,完善编委集体议事规则,坚持集体研究,做到“一支笔”审批,对涉及职能调整、职数增减、上级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事项、机构设置、编制使用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规定,维护了实名制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的实效性。主动公开了各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把各镇街、区直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执行机构编制实名制规定情况纳入科学发展观考核的内容;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作用,加强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行政监督;及时发现违反机构编制实名制纪律的案件线索;发挥机构编制监督员的作用,聘请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及关心机构编制工作的人大代表担任特邀监督员,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进行监督。

强化城市管理篇8

关键词: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0引言

城市管理需要企业化模式的创新,实现城市的企业化,城市政府的企业化。将企业的管理融入到城市的发展管理中,对各类公共管理进行技术管理,明确市场竞争的发展情况,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组织制度规范管理中,明确城市政府的作用、活动思路,经营管理效果,以有效的创新标准,提高城市服务发展水平建设,提升城市经济的发展管理,从政府福利中找寻更加适合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增长的标准。

1建立完善的企业运作管理模式

城市管理过程中,首选需要明确实际不同的需求,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形式,判断每一个城市的不同地域文化特点,制度,习惯及风俗,准确的分析企业的整体化管理效果,分析企业模式管理条件中的影响因素,以某种方式进行隔离,不断拓展社会环境文化的发展水平,建立完善的管理标准,加强企业模式的创新,改进城市管理的体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综合行政效率,建立有效的特色服务,确保城市管理模式符合未来发展需要。通过研究城市现有的管理理念,引入有效的城市管理办法,试着尝试新的建设方法,学习西方改革创新思路,加强城市综合速度的发展,明确城市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按照城市的发展管理效率需求进行分析,积极拓展我国的城市管理发展建设水平,将企业的管理目标、质量管理需求、战略管理形式均引入到城市政府管理中,发挥各个管理方面的协调关系,明确实际的管理秩序,促进城市拟的科技发展,构建完善的框架管理水平。依照竞争发展管理机制,引入到城市管理模式中,使用合理的企业精神改革方式,提升创新城市的服务和发展,拓展城市政府发展水平,为城市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活力。

2通过专业的技术分析,加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需要引入有效的企业管理技术方法,利用有效的企业模式化治理方法,按照科学的管理流程进行发展,分析城市管理的多元内容,复杂水平,判断造成城市管理模式降低的因素,准确的分析我国城市政府管理中的不足,对效率低、成本高的情况运行分析和处理,促使我国城市政府管理部门转变思维,加强专项城市化管理,明确专业知识的建设发展水平,勇于创新,不断发展,重视建设效率,分析协助政府的决策管理标准,以有效的形式制定完善的行政管理规划模式,为政府提供良好的服务管理依据标准,协调各级政府开展有效的行政管理工作,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思路,加强政府部门的综合化分析,建立完善的有效规范建设发展水平,以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率形式,提升政府的综合管理效果。

3重视政府智能化建设,意在完善政府的服务性专项发展特点

企业需要转变现有的模式,加强政府体制、职能的改革,转变或淡化政府管理的职能标准,逐步突显政府的有效服务意识,加强政府智能化建设,借鉴企业客户的关系,加强城市管理服务理念建设水平,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强调政府主导思维的建设。政府往往无法适应现有社会的发展水平,需要制定全球化的运动形式,对社会开展多元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改革,重视政府、社会之间的公众关系,重视质量化管理,追求企业化组织建设,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服务意识。社会公众是政府的纳税重要来源,良好的城市管理需要平衡纳税与回报之间的关系。政府工作管理中,需要重视公众的需求标准,以需求标准为导向,加强高品质、高效率的公众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城市化管理建设形势,从城市化管理中获取符合公众需求的服务标准。城市化管理的创新正式实现公众需求的过程,通过科学技术方式,改变现有的建设流程,以新的建设办法,开展合理的服务建设意识,拓展建设思路,提升建设管理效能,提高城市管理的综合性,全面性,政府工作人需要认真的思考城市管理的目标,从企业化管理中借鉴良好的思路,加强制度化的改革,实现数据的透明化,沟通的实时化。

4改变城市市场管理创新模式标准

改变城市化的的管理模式,借鉴企业化模式管理,积极开展主动化管理模式,运用市场需求形式,不断提高政府化的管理发展水平,解决政府与民间之间沟通不足的情况。需要合理的分析城市管理运营的风险,分析公共事务的处理流程,重点分析协助政府发展建设水平,处理各类公共事务,提高政府的综合管理效率,确保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我国的城市管理建设中,需要准确的分析市场的公共服务管理理念,对公共环卫、清洁、养护等进行制度化处理,积极分析引入市场管理机制的形式,发展流程,重点分析企业化的发展经营管理效果,研究提升政府综合管理效率的形式。政府需要加强多形式管理内容的分析,不断提高城市的数字化建设,技术化分析,创建符合城市管理的新模式,新标准,拓展有效的思路,注入新的理念,实现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发展途径,从企业化管理发展中分析适合城市管理的办法,对城市政府进行公共服务意识,私营问题,区域文化,政府效率等进行分析,明确政府管理的具体模式和创新方法,实现政府管理的快速提升。我国的抵御宽广,区域文化均有不同,为了加强不同城市的管理模式提升,需要依照当地的实际文化进行发展,符合民众的需求和生活习惯,政府需要体察民众需求,提升城市特色化管理的建设,保证城市发展改革创新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珏林,翟宝辉,周江,周达.对我国部分城市房屋行政管理体制及相关问题研究[J].中华建设,2016(01).

[2]王珏林.城市管理方式的理论创新研究[J].中华建设,2017(08).

上一篇:城管执法精细化管理范文 下一篇:校园艺术文化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