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必考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4:24

经济必考知识点

经济必考知识点篇1

关键词中职经济法教学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同时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实用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充分利用相关优势,为社会培养并输送更多人才[1]。在中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经济法课程直接涉及管理、物流、财会、信息等诸多专业,且各个专业对经济法的要求存在差异性。因此,经济法课程教学面临各种不同的要求。在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该课程存在的特殊性,全面把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积极发挥创新意识和精神,不但加强教学模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中职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

首先,教材单一且内容陈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因此,经济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变化性。经济法的定立、废除等均较为频繁。而目前多数中职院校所选用的经济法教材均较为单一,教材内容未能及时根据时展进行变更或添加。其次,教学方法、手段较为滞后。目前,多数中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2]。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得到有效激发,课程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生生交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培养。再次,考核方式较为单一。目前,多数中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的考核均局限于对课本中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内容较为片面,方式较为单一,考核结果未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同时,评价方式多数为闭卷考试,考试的主要内容为知识点、概念记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均未能得到考核。因此,多数学生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均需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死读书、读死书”现象普遍存在。

2实施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中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客观要求。中职院校的学生在个性特点上表现为思维活跃、个性活泼、好奇心强,同时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普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实施教学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经济法无论是在教材、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均需紧跟时展步伐,迎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3]。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其次,经济法自身特点的要求。经济会随着时代的变革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经济法存在鲜明的变化特点。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会较为频繁地进行经济法的改善、废除等。目前,我国现行相关经济法律均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的。一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进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经济法必须通过不断创新的方式来紧跟时展步伐。

3中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措施

3.1教材的创新

在教材的选择上,中职经济法课程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学生特点来选择最佳的教材。在知识大爆炸的社会中,选择合理的教材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教材选择时,中职院校应该保证教材内容深度适宜、轻重恰当。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进行充分考虑,选择具有指导性、启发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除了要保证内容知识浅显易懂外,还需保证知识内容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时代性,对相关知识进行科学整合及拓展,从根本上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懂得应用经济法相关知识去解决相应的日常纠纷。同时,中职院校还需及时对教材进行更新换代。经济法为一门与时展紧密联系的课程,如教材内容未能及时跟上时展步伐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中职院校可设立专门部门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发现有权威部门新出版的教材时及时进行实际考核,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教材的更新换代,保证教材的与时俱进,进而保证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内容符合时展需求,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将与初中法律课程重复的、与会计专业教学交叉的知识内容删除。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应用迁移理论,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不断提高。在存在类比、对比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知识迁移方式,可有效降低知识教学的重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自主思维、推理能力的提高产生一定阻碍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严格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启发”的原则,积极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促进教学方式得到不断优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4]。首先,积极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指的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模拟具体的某个工作岗位或角色,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的一种具有典型性的互动教学法。该种教学方法为一种行动导向方法,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将接近现实生活的工作内容、角色作为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教师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做法具体表现如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好相关案例,并将案例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学生自主报名扮演审判长、审判员、原告、被告等角色,教师组织学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学习,组织、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法庭辩论”,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复习旧知识、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知识记忆。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有关经济法知识的实际应用。最后,教师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让学生能够认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使其学习方式得到不断优化,提高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积极应用案例教学法。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相关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理论罗列的传统教学模式,多为学生讲述和分析与教学知识相关的典型案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寻找自己的角色,从案例角色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相关经济法规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作用。例如,法律规定监事会应该包含股东代表以及一定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并规定中职工代表实际比例需高于1/3,由公司章程规定实际比例。以该条规定作为根据,教师选用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又如,在《合同法》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合同的订立,引导学生突破课本局限,应用法律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将自己想象成为一名律师,站在律师的角度为当事人进行辩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对相关经济法条例进行讲解,可提高学生真实感,增强其学习兴趣,提高其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3考核方式的创新

目前,多数中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教学的评价考核上均普遍表现为书本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会导致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背理论、概念,死读书,读死书,而未能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应用合理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能够通过考核体现出来。中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考核方式的创新:首先,应用模拟经济法庭的方式来进行考核,将社会中出现的真实案例引入考核现场,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对抗。在模拟法庭上,学生可展现出更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使教师能够对其素质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实现考核的综合性和全面性。此外,教师不能再应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传统考试方式的考核内容仅局限于对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查。除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之外,还应该引入相关时代热点经济话题,加强对学生知识实际应用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能力的考核,提高考核的综合性。通过对考核方式进行这样的创新后,即可对学生的经济法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同时还可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进行有效考核,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4结语

中职教学存在其特殊性,中职经济法为一门来源于社会实践,同时又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课程。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时代性,保证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手段均能紧跟时展步伐。因此,改革创新为该门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提升的一种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中职院校教师必须全面认识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积极进行针对性创新,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珺.教育信息化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以《经济法》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37):312-313.

[2]么作红.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创新与应用[J].法制博览,2015,15(10):520-521.

[3]李娜.《经济法》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2,7(10):144-145.

[4]朱丽.精品课程建设视角下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9(2):805-806.

经济必考知识点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传统教育理念;挑战

前言: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主要是一种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特征的继承教育,它不利于开发和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越来越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面对如潮般的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应该主动迎战,抓住机遇,实现跨跃式发展。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是教育时代,要实现我国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顺利转轨,实现我们的跨跃式发展和强国之梦,就必须挣脱传统教育的思维匡定,改变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教育新理念。

1. 知识经济的概述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基础上的经济,它比以往任何形态的经济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这里的知识指的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以及获取新知识、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它在经济发展所有因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本质上讲,知识经济赋予知识以经济学含义,即赋予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古老的经典命题以崭新的时代内容和经济内涵。知识经济也可以称之为“教育经济”,即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挑战,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对教育的挑战。

知识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知识经济化,广义的科学、知识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作为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知识将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2)产业知识化,即所有产业所包含的知识含量大大增加,从而使产业软性化。3)发展创意化,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技术的垄断将被彻底打破,资源走向共享,技术走向市场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4)教育终身化,它不仅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知识经济本身的重要特征,更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及重要条件。

2.传统教育的弊端

2.1 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不相适应

传统教育由于过分强调基础知识传授,强调教材的稳定性,致使教学内容相对落后,因循守旧,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严格的分科教学,强调教材的学科逻辑体系,因而在教学中很难考虑到学习心理规律;必要的,涉及帮助学习者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知识,很难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中不揭示假说,只是验证假说,使得学科知识与科学实践脱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大量的知识,而成为一个书呆子;各门学科只强调各自本身的逻辑系统,学科之间很少相连,在学校还把这些各不相干的课程,分为主课和副课,必考课和不考课,迫使学生竭尽全力去死记主课。

2.2 重视智力因素,轻视非智力因素

我国的传统教育强调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重视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培养,老师教的、学生学的和考试考的都局限于已有的知识,这种只重分数、偏重智育的教育,大大强化了智力因素,其结果是往往忽视了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处世准则、责任心、意志、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学风等非智力因素,成为传统教育中的一块“盲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即强烈的责任心、顽强的意志、实事求是的学风等等。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恰恰是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3 不能适应个别差异

传统教育的最大缺陷就是很难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各个学生的兴趣和智能等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不仅表现为是否有某些方面的特点,也表现为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别特点,也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多传统教育对这些个别差异很难个别提供机会,使得学生的兴趣被压抑,以致各种兴趣无形中淡化,消失。学生的注意力有强有弱,知觉有客观型、主观型,记忆力有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等。这些个别差异的解决是传统教学法望洋兴叹的。

3.知识经济促进教育新理念树立的具体体现

3.1 树立教育的新质量观

知识经济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全新的素质。准确把握并着力培养这些新的素质,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其中应该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素质的培养:首先,多种知识的综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作为知识化人才,必须具有对各种知识的系统掌握、融会贯通、互相渗透、综合运用的能力。这是由知识经济的知识性基础所决定的。其次,把知识转化为现实财富的观念和能力,运用新技,术获取知识只是手段,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才是目的,要把这种服务意识转化为行动,就必须充分了解、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及趋势。第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应实施创新性教学,重视现代教育教学新技术的使用,重在培养运用新技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2 树立教育的新产业观

把教育列入第三产业,赋予教育以产业的意义,不仅标志着工业发展中产业概念、产业理论的新发展,也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更新的标志之一。教育作为新兴的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知识性、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上述四个方面的特征是一个有机整体,并充分说明教育是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先导性和基础性知识产业。崭新的教育产业观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教育的新产业观对教育科学的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方面的意义,也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3.3 树立教育的新发展现

知识的进步与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而知识的进步与发展则与教育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基于此,我们必须把教育的发展适度超前于知识的进步,逐步制定发展战略。首先,必须确保教育科学率先发展的战略,教育的发展要凌驾于投资方面的选择以及发展资源的宏观配置。第二,只有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才能保证科学知识向人才的高质量的转化,也只有这样,知识才能源源不断的更新和进步,这是保证知识科学化的基本保障。第三,教育的发展水平应该适当领先经济的发展水平,这就使我们不能单纯的依赖于经济优势向教育优势的转化,而应该反过来,用教育的优势来拉动经济优势的发挥。经济现状的改变与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意识、能力和人才的培养。

结语:

综上,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是教育时代,要实现我国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顺利转轨,实现我们的跨跃式发展和强国之梦,就必须挣脱传统教育的思维匡定,改变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教育新理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因此,教育新理念的树立和普及并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事,而是全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张秀梅.面对知识经济的高等教育[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

经济必考知识点篇3

关键词:“人本”观,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教师素质,“三讲”要求

 

“西方主流经济学最大的缺陷就是追求经济学非人本的‘纯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命力与真理性就在于其人本性”[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本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实践都要求建立人本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观念,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

一、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实践“人本”观的基本要求

“人本观”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按照这一要求必须在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实践以大学生为根本目的的人本观。其基本要求如下:

其一、以培养大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以人为目的,实质就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目的。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必须以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为根本目的。为此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应仅限于政治经济学知识的传授,而应既传授系统的经济学科学知识, 更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信念,塑造其完整健全的人格,发展和培养其劳动素质。免费论文参考网。

其二,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基本任务。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却忽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艰难,学生学得乏味。实际上,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的真实进程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

其三,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基本标志。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而所有的劳动归根到底都是生命成本,即劳动力的付出,“如果将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将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

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就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2]。因此提高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是节约政治经济学专业教师与大学生的生命成本,提高其生命活动的质量。

其三、以融洽师生情感为基本要求。在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不只是经济学知识等信息的传授交往,更重要的是心理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应坚持“人本”观,将师生关系视为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尊重学生的意见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而不搞“一言堂”和“唯我独尊”。

二、提升教师教学素质是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实践“人本”观的基本前提

在大学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其素质自然是“人本”观实践于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那么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其一、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价值性)的统一。意识形态性(价值性)使政治经济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诸如收人分配等利益关切问题,“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3]。这就要求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索质,而且必须同时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另外政治经济学教师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师德不仅仅是职业道德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它是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灵魂。政治经济学专业教师要依法从教,更要以德从教。

其二、教师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政治经济学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和教育实践知识,尤其是必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功底。这就需要教师力戒浮躁情绪,认真系统地深人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通晓和掌握其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同时还要具备系统的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学说史的知识。事实证明如果不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就无法真正讲好政治经济学,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历史地位。免费论文参考网。

其三、教师必须具备教学创新能力。政治经济学是直接为现实的经济建设服务的,因而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新速度很快。免费论文参考网。政治经济学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学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淘汰陈旧的理论观点、思维习惯和研究范式,紧跟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把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及时吸引并有效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其四、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更新教学技巧,优化课堂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与效果。

三、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实践“人本”观的基本要求

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实践“人本观”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笔者将其作如下概括:

其一、认真备课。一要灵活、适时调整教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与原来备课时的设想及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遇到这些情况,教师就应灵活处理,随时调整教案,而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二要根据经济实践适时变更教学内容。应根据实践的发展删除重叠和过时的内容,增加最新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识。三要全面规划、重点突出,精心设计教案。完整的精心设计的教案对每一章节都要形成系统的授课思路,要抓住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可选用的参考资料,课后需要重点学习和研究的有关问题。还要认真搜集相关案例素材。

其三、精心授课,努力增进课堂教学氛围。精心授课,努力增进课堂教学氛围的基本要求是做到课堂教学的“三讲”:讲清楚,即向学生准确、清楚地传授政治经济学知识;讲生动,即将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尽量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经济学知识;讲深刻,即适当介绍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与实践动态,尤其要通过介绍教师本人在教学、科研中的一些思想,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考。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将理论具体化,实践化,中国化,尤其要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去解释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晓我国现行的方针路线和经济政策;深人实际,调查研究,丰富自己的阅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课堂教学中精神饱满,谈吐优雅,进述生动的,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板书的字迹优美、工整洁净、布局合理,充分发挥板书和徒手画的作用。

其三,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寻求有效、新颖适用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来揭示教学目标,可使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储存教师输出的教学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可视、可听的教学材料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改进教学效果。而适当组织讨论课则可使学生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加深对一些基本原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贺汉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本性分析[].太原:生产力研究,2007.6

[2]马克思.资本论(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7

[3]马克思.资本论(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

 

经济必考知识点篇4

“知识经济”的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定义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当今世界已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21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知识经济即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目前,广大会计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是:会计理论研究应从何处着手?未来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运用将取代会计人员的现行工作,会计工作的空间将日益缩小,会计人员如何面对此挑战?如何转变会计教育观念?等等。这些问题很值得广大会计工作者思考。

一、会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会计理论已成为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但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步伐在迅速加快,相应会计理论的研究也必须与其同步。笔者认为未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突出知识经济对会计环境的影响。国内外经济、政治、科技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中国会计改革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会计理论中相关概念定义等已不能对其内涵做出完整的解释,而需要给予重新定义,诸如会计目标、会计本质、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确认和计量、会计报告等等。会计核算空间将被拓宽,会计报告呈现多样性、充分性和及时性,会计信息技术将更发达、信息传送更快捷。会计管理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知识经济时代的突出特点。全面、系统、客观地揭示它们内涵和外延。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就应研究知识产业形成后的行业会计核算与管理、网络会计与审计方法、知识产业会计方法和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方法等。

(二)不断借鉴国际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发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从会计发展历史看。各国会计学的建立和发展都是相互借鉴和自我创新的结果。在建立我国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过程中也大量吸收了世界各国的精华。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会计本身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一个国家会计学的建立必须与该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相结合,不能一味照搬、简单套用国际会计理论、会计术语、会计准则,而应该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认真思考和研究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会计理论体系。同时还应该不断地研究当前世界会计的运动和变化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学习和借鉴国外会计的成功经验,处理好本国会计和国际会计的关系。

(三)进一步壮大和充实我国会计理论研究队伍。造就一批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敬业精神的会计理论研究人才。是我国会计发展的重要保证。事实表明,理论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工作者的素质、责任感和他们的辛勤劳动。目前我国会计研究机构规模较小,主要依靠各大院校从事教学、科研的专家教授和学者的积极参与以及从事实际会计工作人员的参与。未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会不断出现,这就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不断开阔视野、勇于创新,使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还要求会计界积极营造一种学术研究的氛围,吸引各界人士踊跃参与会计理论学术研究和探讨,并为他们创造较多的学术机会。

二、会计实务工作的思考

会计管理作为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管理方式的变化,会计工作的重点应日益从信息加工演化为对知识、信息的分析、判断和运用上来,会计实务工作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不断扩大会计职业范围。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工作的基点已经不是仅仅满足于过去的信息(计算机能轻而易举地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此项任务)。而是将信息控制、未来预测作为工作的重点。会计工作除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外,财务管理、经营计划制定、财务控制系统设计、投资决策等应成为重要的职业范围。因此会计实务工作者应不断拓宽视野.延伸和转变会计工作的功能。充分发挥会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应有的作用。

(二)不断更新会计知识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结构出现较大的变革;按工作成果取酬的弹性工作制将成为普遍的工时制度;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和人力投资,员工也希望将自己的智慧财产投资于企业;企业的更多精力将放在新产品的研究上。另外,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运行的。触角也延伸向经济部门以外的其他领域,如政治、文化、环境等等。近年出现的绿色会计、行为会计等就是这种趋势的端倪。因此会计实务工作者应适应社会变革,不断增长和更新知识。

(三)不断普及与深入信息的应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资本的筹集、调度和投入,产品的设计、加工和制造等关键性的过程,都必须依靠健全的信息技术才能顺利进行。随着经济信息化的出现。使得国际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成为会计人员的常用工具,手工处理方式已经到了非变革不可的时候。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不断普及与深入,及其本身技术、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必将进一步加大对会计职业发展和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

三、会计教育工作的思考

知识经济时代将以“知识型、智慧型”人才为主体,而人才的培养源自于教育。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它能不断地进行高素质人才的生产和再生产,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就会计而言,会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会计教育工作者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适应知识经济时展需要。

(一)21世纪的会计教育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通才。教师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 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的学习生活氛围,本着能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拓宽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二)21世纪的会计教育是终身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再也不是教育唯一的形式,终身教育是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一个人只要有一、二个月不学习,就会落后,会计人员将不断回归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正是为此需要做了很恰当的诠释。

经济必考知识点篇5

关键词:高职;经济法;分块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97-02

高职院校发展是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人才需求结构决定了需要大量技术人才。我院所在地东莞是制造业强市,更是需要大量基础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培养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经济法是财经和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本文就谈谈经济法教学如何改革。

一、经济法课程简介

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是财经和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不是选修,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必须学习。经济法基础是会计专业同学考初级和中级会计师的必考课程,同时经济法也是注册会计师必考课程。因此无论从考证、还是学习知识方面来看,经济法都十分重要。

经济法是一门法律课程,财经和管理专业所学经济法和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内容设置不一样。财经和管理专业经济法内容包括:经济法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民法知识、劳动法知识)、市场主体法(包括商法中公司法知识等)、市场运行法(包括合同法知识等)、市场管理法、经济调控监督法。

可见,经济法内容庞杂。而且对于财经和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要让学生准确理解法律并运用于实践绝非易事。因此,经济法教学必须注重方法。结合企业职业特点,教给学生实用的法律知识。

二、目前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经济法教学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性,更无暇顾及学以致用,因而不能完全满足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因此,根据课程特点和现阶段学生的特点须对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加以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明确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学以致用才是提高经济法教学质量的落脚点和指导策略。

(一)传统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传统经济法的教学思维里,理论教学主宰课堂,存在着只要理论过硬,获得职业能力就很容易的错误思维导向。在培养目标的取向上,趋向于把学生培养成经济法研究型人才,而不是经济法实用型人才。认为只要把经济法基本理论框架灌输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将经济法概念、经济法原则适用于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在这样的观念和学科知识体系下,实践教学摆脱不了对理论的依附,实践课成为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冲突和分离的现象比较严重。我们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具备法律意识、法律思维的经济类人才,不是法律专家也不是法律工匠。

2、教学方法不灵活

经济法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经济法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重,教师害怕因分析案例占用时间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就采取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的形式,把大量课时用于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缩短或取消,结果使得学生发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

2000年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就明确要求,“三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但据我们调查,多数高职院校实践课开出率都低于这个比例,好一点的也只有30%。甚至有的院校,实践教学安排走马观花,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而设。这样,学生在死记硬背经济法法条之后,会做点填空,选择题或者纸上谈兵地做点理论案例分析题,并无多大收获,更谈不上会“自动转化”为其实际的职业能力。因此要丰富教学方式,并且保障实践教学的课时。[1]

3、教学内容不具有针对性

在经济法教学中没有考虑到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忽视了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经济法方面的知识是不同的。仅按照一个体系同样的内容讲述,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未能真正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大多数面向经管类专业编写的经济法教材将相关民商法律制度加入进去。结果使总论不能统率分论部分内容过多,但面面俱到往往使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根本无法全面完成教学内容。一般为学时内容繁多与课时不足成为经济法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经济法受到法学教育一直以培养职业法律人为目标的影响。长于理论,重于系统。教学内容过于专业,研究性过强,不适宜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2]

三、如何进行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分块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备经济法常识,具有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能够解决工作中涉及的简单经济法问题的应用性人才。由于财经和管理专业的学生基础不一,以后从事的工作也不完全一样,因此,对经济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有所区别。共同点是他们都不是法律专业学生,法律的教学应当采用他们易于接受,丰富多样,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我们的改革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经济法分块模式教材编撰

结合本校专业特点,紧扣考证要求。与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考试进行挂钩。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的实施对相关专业的学生的经济法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法的教学内容应该与职业资格鉴定大纲中对经济法的主要要求结合起来。另外,专业资格考试也是大学生检查自己的能力和获得社会承认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助理会计师、助理营销师、助理物流师、报关员、报检员等资格考试中都有经济法的测试项目。如2009年助理会计师考试经济法基础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经济法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特征、形式、体系、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法律行为与、诉讼时效、经济法律责任、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票据法、税法、会计法等知识。因此,经济法课程的内容设置应与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考试对经济法的要求进行联接,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为他们今后参加的这些考试提供较好的帮助,主要的是因这些内容还是获得国家有关专家的认可并为这些行业所需要。当然,这种联接应以各有关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为主,不应该完全按照技能资格考试的要求来确定课程的内容,毕竟作为课程来学习与这些考试要求是不一样的。[3]

结合上面所述的要求,笔者拟把经济法教材内容编排如下:

会计专业经济法教材,教材名《经济法基础》。一共分为个模块。模块一:法律总论。第一节法律基础,第二节法律责任,第三节劳动合同法律制度。模块二:票据法。模块三:企业法。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法,第二节公司法,第三节企业破产法。模块四:企业交易法律制度。第一节合同法,第二节工业产权法,第三节证券法。模块五:企业相关法。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模块六:经济法纠纷的解决。

(二)高职院校经济法分块模式教学组织和开展

高职高专的教育观念必须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主线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法上要体现高职高专的特点,摆脱纯粹理论教学的桎梏,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法律理论外,重点是要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要根据不同法律教学内容,不同学习对象,选择不同案例,做到有的放矢。要精选案例,使之具有基础性、典型性,并有助于系统学习和培养能力的双重职能;多媒体教学,注重课件的图文并茂,文字、视频和网页相结合,不仅要具备美感而且要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模拟法庭,在课上组织模拟法庭,由学生分别担任原告、被告、诉讼人及法官,按照诉讼程序,对某一案件进行审理,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诉讼能力,起草法律文书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法院庭审旁听,组织学生到法院观看经济案件庭审的过程,了解法院对案件如何审理,原告、被告如何参与诉讼,律师如何为当事人,增加感性认识;法律知识竞赛,不定期的举办各种专题的法律知识竞赛,以激发同学们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和开阔学生法律知识的视野。

分模块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六大模块可以由多个老师进行教学,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从而也免得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材应当附有相应练习,让学生动手动脑分析。经济法内容庞杂,分模块能够使内容系统化,使学生对经济法内容有更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石庆红.学以致用:高职经济法教学改革的质量策略\[J\].高等教育.

\[2\]白云伟.对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5).

经济必考知识点篇6

一、2008年-2010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题的特点

1、命题紧扣《考试说明》,考查主干知识

从三年的小高考试卷考察的知识分布来看,内容都是三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3个必修模块25个专题中的主干知识。

2、客观题形式灵活新颖,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

客观题以大量历史图片和表格、漫画的形式呈现史实。在史料呈现方面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形式之外,还有以历史人物的话、历史学家评论、诗歌、文献、最新上映的电影等形式。在10年试卷中情境式选择题占选择题总量的73%以上,判断题的40%。出题者力求试题创新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体现《考试说明》说的体现情境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从考察的能力上看,《考试说明》要求学生的几种能力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以及论证历史问题四大类能力都能在从客观题得以体现。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涉及。

3、小高考试卷紧紧结合当前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贴近时代跳动的脉搏,充分体现出历史为现实做参考和借鉴的功能,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特点。例如10年第38题以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小高考试卷还关注江苏地方史。如10年第21题以“奋进的江苏――庆祝建国60周年”。

4、考试的形式从08年开始,跨度更大、综合性更强,在选择题里常以组合型题目来综合考察知识点。主观题往往几个单元知识的整合。如10年第36题,考察了古今中外的思想涉及到了必修3的第1、2、5三个单元。

有研究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考试命题应该遵循这样一些原则:一是要全面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水平;二是内容注意联系现实,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三是题型力求多种多样,如材料题、情境题等;四是多一些开放题……从上文分析来看近年来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和上述原则有着惊人的一致。

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以及近三年来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题型样例,我们在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宏观把握,抓住主干

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几年的小高考试卷,制定考点细目表,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下列11个专题重点复习:(1)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2)中国近代历史的阶段性整合;(3)新中国各方面的成就(政治、经济、外交、民主法治);(4)欧美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5)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6)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及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和经济的全球化;(8)经济危机和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9)中国古代思想和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10)新中国科技与文化的进步。(11)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及近代科技成就。

按照《考试说明》考察内容比例,2011年小高考必修1占40%,必修2占35%,必修3占25%,这就要求我们复习以必修1、2为重。必修3中的内容能穿插在必修1、 2中尽量穿插。如必修3中的三民主义就可以放在必修1辛亥革命这个考点中。

2、 细化知识、分点掌握

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同时,也要按照《考试说明》中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在考试说明中对知识有 “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的四个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我们在复习能以这个位标准认真落实细化每一个考点。

那么 ,应该如何认识“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这几种对知识点的描述呢? “了解”是带有识记性的。包含事件的时间、原因、过程、性质等知识点。 “理解”要注意这一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分析其成因,总结其作用。 “认识”往往是带有阶段性、专题性的。 “认识”应该有三个层面,一是知识点的汇集;二是进行分类;三是提炼出观点。“探讨”带有明显的开放性,也比较少,如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重组知识,形成体系

了解三个模块25个专题的知识结构,把知识熟练地纵横联系,将分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一个科学的网络体系,对政治、经济、文化三本书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要讲清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核心、出现的原因、中央官职和地方制度的变迁、演变的趋势、评价等几个方面。在重组知识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4、创设情境,培养能力

小高考非常重视新情境的创设,注意用新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实施评价时要注意通过创设情境来考核学生。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引用原始材料,也可以是描述性的语言,或者是各种类型的图表,以及详实的数据,通过这些情境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及认清概念等能力。在复习中叶应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校内测试时如果能增加一些有利于加强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试题,既可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又能加强思想教育,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5、切合现实,关注热点和地方史

复习时还要注意模块的渗透,适当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2010-2011年社会热点有:(1)上海世博会;(2)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3)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第五次领导人会谈;(40圆明园劫难150周年;(5)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6)辛亥革命100周年;(7)海地地震、玉树联想到抗灾减灾、国际合作与援助;(8)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9)金融危机;(10)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大业;(11)江苏地方史等。

经济必考知识点篇7

一、确立目标.坚定信心

理想是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支柱,树立远大理想,就会激发起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在顺境之时还是在逆境之时,都能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有了理想和目标,就会产生强烈的意念,高度的热忱,顽强的毅力,挖掘自身的潜能,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挫折,全力以赴去追求。

二、夯实基础,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同学们丢分的原因,尤其是选择题的丢分,往往是由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因此,在政治总复习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夯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学段三个学科(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烂熟于心”,犹如电脑一般,鼠标一点,“记”上心来。要达到这一点,一要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去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做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要适当增加看教材的遍数,同时必须不断提高看书学习的速度,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三要学会从宏观上去把握知识,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考生在总复习过程中,应当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自我建构每一门学科的立体知识体系,以备需要时随“点”随“到”。

同学们一定要自己动手建构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会从总体上驾驭知识,提高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当然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整理,不过一定要自己动手,切不可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更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否则就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更谈不上印象深刻和融会贯通了。

三、明确方向,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考试说明,不仅明确规定了高考的性质、内容和能力要求,而且规定了试卷的结构、难度系数、考试方法和考查的知识范围等。这为高考命题提出了较为科学、规范的依据,也为高考的复习指明了方向。特别是考试说明中列举的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更为大家进行总复习提供了“拐杖”。这就要求考生在进行总复习之前,必须全面认真且深入地研究前年的高考试题以及当年的考试说明,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创新之处,明确方向,进而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大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复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同时,还要通过训练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如:意义类设问一般是具体的设问,即分为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等;也有笼统设问的,但也应自行分为经济、政治两方面来回答。答案表达模式一般是“有利于……”。

1 经济意义方面答题思路

一定要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进行“地毯式”搜索――“对号人坐”,否则极可能缺漏要点。

第一,从“个体”的角度组织答点。这里的“个体”特指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企业等。答案的关键词有: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经济效益等等。

第二,从“集体”的角度组织答点。这里的“集体”特指企业、产业、农村、城镇等。答案关键词有:加快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等等。

第三,从“国家”的角度组织答点。这里的“国家”即整个社会、国家。答案的关键词有:资源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增加外汇储备、增加财政收入、增强经济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等。

2 政治意义方面答题思路

政治方面的“规律”不如经济方面的明显,我们记住关键词即可套用,它的关键词有:保障民主、完善法治、稳定社会、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巩固政权、巩固执政地位、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等。

四、把握重点,理论联系实际

如何来识别和断定考试的重点呢?我们认为:第一,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就是高考政治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基础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比如说物质概念就是哲学大厦的基础,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对整个哲学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是政治高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考生在全面复习过程中,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注重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党的农村工作会议、党的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路线,并学会将当年的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挂钩,实行“对号人坐”,既要抓住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善于发掘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卫生等热点问题,既要熟悉其时代背景、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引发的事件和导致的后果等,还要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侧面去没计问题,进而把握命题的切入点。第三,历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必考点和新增加的考点是政治总复习的又一个重点。考试说明是每年高考命题的依据,而且每年都使用加减法。仔细分析这些考点,参照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涉及的频率,区分高考内容的必考点、选考点和盲点。对于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进行复习;对于选考点特别是当年新增加的考点必须倍加重视,并且要与当年时政热点(焦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作为政治总复习的重中之重。第四,针对各自的弱项加大复习的力度,通过强化复习和适度的练习,重点把握其内涵与要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到后期学生已经精疲力竭,这就要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评卷时要时宽时严,在适当时候给他们打几次高分,让学生看到希望,树立起自信心。特别是各科任老师,见到学生时,主动地问问他们的生活、学习,也可使他们感受到老师重视自己、关注自己。从而热爱这一学科,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这门功课的成绩。

经济必考知识点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 中考复习 对策

每年一届的中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它不仅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而且对教学有着无形的“指挥棒”作用。一般来说,考试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考试的内容是教材的精华。对于思品课来说,中考所涉及的内容多是围绕思品课的三大任务(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突出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考查,对于废弃“三大任务”的“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和不突出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教学,无疑是一种“无情”的鞭挞。“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是中考的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思品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教材内容虽然很多,但其“精华”却是主要的思品理论观点,譬如初二教材的“一条规律”、“四个原理”,以及私有制、阶级、国家、科学文化等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涵义、产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初三教材的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我国的经济制度、思品制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的人口问题、法制问题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初一教材的有关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体内容的概念、必要性及行为要求,均属教材的主体内容。我们在教学(或复习)中,必须紧紧把握这些内容,力求弄懂、弄通,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地“照本宣科”、“死记硬背”。

二、题目灵活多变是中考试题的主要特点,也是难题

在思品课教学的三大任务中,其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难以学到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中考试题灵活多变,考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既是对思品课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也是规范思品课教学的手段。那么,规范的思品课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呢?那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抽象过程,即从客观事物入手,讲清理论观点。譬如讲国家的概念,首先应从国家的产生过程讲起。为什么会产生国家呢?那就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便随之产生了。这时,一部分人就有可能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于是就产生了阶级。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在不同的阶级中,一些阶级就会凭借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对另一些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但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是不会甘心的,他们必然要起来进行斗争和反抗。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剥削、压迫地位,就建立起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对被剥削、被压迫阶级进行统治。这种暴力机关就是国家。所以,国家的概念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国家的概念,而且也便于理解掌握国家的本质和职能,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它也为理论知识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是中考的重点

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完成思品课教学任务的关键,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思品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思品课教学只有在扎实传授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运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才能使思品理论真正发挥其“理论武器”的作用,并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所以,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是对思品课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是规范思品课的教学过程。

然而,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却既是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又是大家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的“难题”。所谓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是说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思品课教学任务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思品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只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忘记了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所谓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是说大家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不够得法。

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真正把培养学生能力列入教学的过程之中,并持之以恒。其次,要明确所谓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理论知识的运用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这里的“理论”指的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实际”指的是社会实际(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现象、社会热点问题等)、教材实际(教材中的史实、事例等)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指的是用教材的有关理论对具体事物(即客观实际)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一般来说,运用教材理论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可分以下几步来完成,即首先认识客观事物,找准教材的有关理论;其次摆出有关理论,再次找出理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点,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归纳小结,得出结论。譬如:“运用社会发展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必然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其分析、认识的思路应该是:第一步认识客观事物,找准应该运用的教材理论。改革是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实际上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运用。可见,分析说明上述客观事物,必须运用社会发展规律。

四、把握重点,联系时事,中考思品复习准确扎实

上一篇:企业文化交流范文 下一篇: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