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0:19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1

职业安全近年来已成为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护理人员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大量的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感染及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由此而引起的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损害已经受到社会和医院等各方面的重视[2]。最新调查显示:护理始终成为容易发生职业相关人体工效学损伤十大行业之一;职业损伤更加剧了护理人力短缺的状况。急诊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紧张繁忙,心理压力大,接触的化学、锐器、血液、体液等有毒有害物质特别多,对护士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护士往往在病人第一时刻到达医院时即投入对病人的抢救,容易忽视对自己的保护,或者护士自身对此认识不足,管理层也缺乏对此类知识进行相关培训,致使急诊护士完全暴露于危害因素下成为高危职业暴露群体。现综述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特点及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

1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种类和特征

1.1 生物性危害 如瞬间血液的飞溅、体液、分泌物等[3]。急诊护士应对的是急危重症病人,创伤、骨折、自杀、酗酒、意外等恶性事件容不得护士事先先进行自我保护,再去处置病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接触患病的几率,放大了危害的后果。很多先兆流产、早产、自杀者事后血液生化检查都是艾滋病获得者、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梅毒感染者。又如酗酒者突发呕吐、毒物飘散在空气中;肠道感染性腹泻的病人排出的传染性污物;呼吸道传播性疾病病人的飞沫;疱疹病人的疱疹液;急性中毒病人洗胃过程中的体液、尤其是毒性很强的有机磷,其挥发性的大蒜味带有很强的刺激性,护士在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可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强迫性的被动吸收。肺的弥散快,血流量大,加上工作自身的不良习惯等[4],对护士的身体产生很大的毒害。

1.2 损伤性危害 有报道,总体上医务人员经表皮黏膜暴露率为每年每人次2.16%[5]。我国也报道锐器伤率高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作匆忙、粗心、操作不规范、操作时未按标准预防有关[6]。急诊护士由于工作节奏紧张,工作量大,接触锐利器械如刀片、剪刀、缝针、针尖、玻璃、安瓿的频度比其他科室护士高得多,尤其是年轻护士,经验少、在接触锐器过程中不注意防护,操作时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如用手直接掰安瓿、用手直接处理扩创用物、针筒使用后随意摆放、注射或拔针过程中自伤等[7]。有人做过统计,在对该院368名护士的问卷调查中,有328名护士在最近1年内发生过锐器伤,其种类依次为针头(84.45%)、安瓿(10.37%)、刀片(3.35%)、剪刀(1.83%);锐器伤发生的环节依次在注射和拔针过程中(39.96%)、掰安瓿(13.72%)、整理用物时(13.72%)、手术配合时(3.36%)[7]。所以锐器伤已成为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

1.3 化学性危害 ①医院日常消毒常用戊二醛、含氯消毒剂、乙醇、环氧乙烷、碘等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均产生一定的刺激性,尤其是戊二醛、消毒灵等,除了气味刺鼻、皮肤损害外,一定程度上还可产生基因突变,导致癌变发生[8],对护士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危险。②肿瘤病人的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顺铂、柔红霉素等。③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尤其是化疗药物,其配制过程中溢出的药液和粉末对护士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

1.4 物理性危害 急诊病人往往为突发意外,尤其是创伤病人。没有家属陪伴,经常需要做各项辅助检查,如床旁摄片、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遇到急危重病人,护士首当其冲作为第一责任人陪同在旁,经常接触电离辐射,长时间的蓄积作用会致畸、致癌、致突变[9]。另外,消毒空气过程中,紫外线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使用不当可造成眼炎、皮炎等。

1.5 社会心理危害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是医院抢救的第一线。病人病情往往来势凶猛,家属常有急躁、暴怒情绪,对医疗护理的要求较高,常常希望自己的家人得到更多的、最快速的救治。护士为接诊第一人,直面病人及其家属,一旦病人救治无果或希望渺茫,家属会责怪医生救治不力,会将其对医生的不满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尤其是在病人死亡、家属发生醉酒后,甚至辱骂、动手殴打护士,使护士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严重者,护士长期在高压状态下,会产生对所处工作环境的恐惧心理,甚至要求调离急诊室,使急诊人力资源流失。

2 防护对策

2.1 提高职业防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率

2.1.1 加强自身保护,提高职业防护意识[10,11] 有报道,采用标准化防护后,医务人员的血液暴露率可从35.8%下降到18.1%[12]。接触病人必须带好口罩、乳胶手套,尤其在接触有高度传染性的病人时要带双层乳胶手套,可大量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锐器伤口后进入血液的数量[13]。口罩与手套应放在科室显眼的地方。护士袋内常备乳胶手套,处理骨折、酗酒、接触带血液、体液的病人时及时带上,勿用手直接接触病人的伤口。洗胃时最好带较厚的棉质口罩,带上围裙、手套,必要时带上护目镜。采血时尽量使用带负压的真空抽吸试管,避免护士二次污染。护士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手部皮肤的完整性[14],特别是自身有伤口者,要做好伤口的清创处理工作,注意伤口保护、佩戴乳胶手套进行工作,防止细菌侵入。预防是控制感染的关键[15]。管理层对护士要经常强调洗手和戴手套的作用,保证护士在急危重病人抢救时能沉着应对,有条不紊,避免遭受外源性的污染。损伤性污物,如针头、锐器使用后应及时放入专用容器盒内,密闭存放,禁止双手回套针帽。掰安瓿时用砂轮划锯痕,安瓿颈部应垫棉球,防止玻璃尖端或碎屑损伤护士皮肤。接触刺激性较强的含氯消毒剂,尤其是在更换或测试消毒液时,应带好口罩、手套,避免直接用手取放。消毒液应加盖,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减少刺激性气体的密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取用戊二醛内的物品时应带好手套,器械取出后应用生理盐水浸泡或冲洗,减少对皮肤、黏膜的刺激。戊二醛溅入眼内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滴入林可霉素眼药水,做好眼保护。辅助检查时,护士最好离开放射源区。如病情需要必须陪同,则必须带好铅帽、穿好铅衣。床旁摄片时应配备含铅屏障,以便拍片工作人员及时躲藏于背后,防止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开启紫外线进行室内消毒时,应清空现场,护士勿直视光源,以免眼受伤。建立输液配置中心,减少护士接触细胞毒性药物的几率,为肿瘤病人输注液体时带好手套、口罩,减少毒物对自身的损害。

2.1.2 发生意外和事故的紧急措施暴露后的预防[16] 医院应制定职业危害暴露处理流程,设立意外伤害或损伤登记报告制度,建立意外损伤个人档案以便查询或随访。发生锐器伤后立即挤出受伤处的血液,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0.5%的碘伏溶液消毒后包扎。伤后及时向医院院内感染办公室专管人员汇报并填写报表,对污染的情况进行评估,受伤害者及时进行健康体检和医学观察,或根据情况安排适当休息。如对病人及伤者进行有关化验项目的检查,并对化验结果进行跟踪,定期随访。若化验结果显示阳性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如接种疫苗、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等。

2.2 加强职业暴露培训,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针对急救科的工作特点,进行相关的培训,注意操作规程[17]。接触每个病人前后都要洗手或用快速消毒剂擦拭,认真按照六步法的要求洗手,使用手套的护士在接触病人后应将手套弃去并洗手,防止护患交叉感染。清创手术后术者应自己清理用物,以免他人在清理时受伤。术中不可将针尖或刀片等锐利器械面向他人,手术刀片不可用手直接装卸,而应采用持针钳[18]。

2.3 增强法律意识,提供法律及组织援助 ①完善疫苗接种制度,根据某种感染的危害程度和发生感染的频率进行预防接种,尽量在医护人员工作之前进行免疫接种,以改善暴露者的预后是目前被普遍公认的手段[19]。取得医院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免费为急诊护士进行各种疫苗的注射,如乙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等。②与“110”携手,设立急诊报警预警系统,一旦有暴力事件发生,立即启动无线呼救系统,使警力在短时间内即刻到达现场,阻止暴力发生。急诊安排保安24 h值班,加强巡逻,确保急诊工作场所医护人员和财产物品的安全,保障急诊护理工作有序进行。

2.4 加强心理辅导,提升心理应急能力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压力,如果未及时的给予有效地排解和疏导,易产生心理障碍[20],要加强心理辅导教育,提升护士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管理层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弹性排班:繁忙时段加强护理力量,遇病人较少时,可合理安排人员轮休,每个班次均有高年资护士把关。业余时间组织娱乐活动,放松身心,可增强科室凝聚力并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工作关系,减轻护士工作与心理的压力。重视护士家庭的因素,关心护士个人生活,及时解决护士实际困难,使她们没有后顾之忧,身心愉快的为病人服务。提升护士心理素质,对有负面情绪者应采取措施,或积极寻求社会支持,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宣泄、倾诉,也可使用姑息、转移、忽视等方法减轻心理压力,营造积极、健康、愉快的身心环境。

3 小结

当前,医务人员受到的职业性暴露及损伤已越来越受到人们及管理层的重视,人们也采取了多项防护措施来积极应对。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医患矛盾加剧、医护人员自身保护意志薄弱、国内对职业性暴露及损伤的前瞻性研究不够等。护理人员职业性暴露及损伤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重点在于强化护理职业防护知识与技能,规范操作,改善工作条件;尤其是对新护士加强防护意识的培养,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21]。

【参考文献】

[1] 高国贞,刘桂卿.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情况调查[j].现代护理,2006,12(12):18.

[2] 戎敏之.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研究现状[j].现代护理,2007,13(25):24282430.

[3] 龙永梅.血站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7857.

[4] 刘芳.实习护生职业暴露及防护教育探讨[j].家庭护士,2007,5(6b):87.

[5] hosoglu s,akalin s,sunbul m,et al.predictive factors for occupational bloodborne exposure in turkish hospitals[j].am j infect control,2009,37(1): 6569.

[6] 杨小华.产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对策调查[j].护理杂志,2008,25(9b):6162.

[7] 杨晖,归冬梅,叶丽萍.临床护士锐器伤的现状调查及防护对策[j].护理杂志,2008,25(10a):2021.

[8] 姜红,胡兰,王晓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7):5356.

[9] 尹爱华.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2005(2):29.

[10] 孙云.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08,8(6):7274.

[11] 周洁,钱培芬.灼伤科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理杂志,2009,26(2b):2426.

[12] beltrami em,williams it,shapiro cn,et al.risk and managements of bloodborne 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workers[j].clinical microbiology,2000,13(3):365407.

[13] wittmann a,kralj n,kover j,et al.study of blood contact in simulated surgical needlestick injuries with single or double latex gloving[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9,30(1):5356.

[14] 吕凌云,李艳荣,高平.手术室新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7,15(23):140.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2

助产士即分娩室的护理工作者,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护理专业的群体。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助产士经常会接触较多的危险因素,她们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从文献中了解到,目前国内对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作了大量的研究。如何有效的降低职业危害因素,确保助产士的身心健康,本文结合实际情况,现就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生物因素[1] 孕产妇在孕期和生产期间分泌代谢旺盛,微生物极易在体表生长、繁殖,机体也因生理和病理因素超负荷运转而致抵抗力相对下降,易患呼吸道疾病和合并其他疾病。加上体内激素作用,易患滴虫和霉菌性阴道炎。由于实施的检查次数多而复杂,助产人员需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阴道分泌物,特别是在处理急产时,未来得及洗手、戴手套、口罩、手术衣等,或在分娩时经常被羊水污染皮肤、黏膜及衣物,存在防护缺陷,职业暴露率高。

1.2 化学因素 分娩室由于封闭式管理和严格的无菌要求,各种消毒剂应用较多;如过氧乙酸、甲醛、消毒一次性用品的环氧乙烷及戊二醛等挥发出的气味散发于产房的空气中,污染工作环境,刺激人体呼吸道,引起哮喘和鼻炎等,并对人的皮肤黏膜、眼睛、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直接影响助产士的身心健康。

1.3 物理因素 物理性危害包括辐射、触电、烫伤、冻伤、针刺伤和噪音危害等。对助产士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因素主要是针头及锐器刺伤,这也是助产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径。噪音污染主要来源于仪器报警、呼叫器、消毒机、空调、换气扇、吸引器、电话铃、患者的和婴儿哭啼声。噪音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如心律加快、听力下降等,心理反应,如头痛、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另外助产士在接生时经常保持前屈侧屈所引起腰背部疼痛、颈椎病也相当普遍。

1.4 心理因素 助产士的工作关系到母婴安危,责任重大,常使助产士在工作中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而且经常遇到紧急情况如急诊入院、新生儿窒息抢救等而带来的心理压力、紧张,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在加上产妇宫缩阵痛时的哭喊,更增加了助产士的紧张、焦虑情绪;助产士也要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中碰到晋升、进修、上夜班、处理家庭中的事情等诸多问题;社会对助产士的要求越来越高,会使助产士的心理上产生疲惫感、焦虑感。

2 防护措施

2.1 合理设计工作流程 实行弹性工作制,根据产妇入分娩室的时间和数量决定助产士的上班时间和人数,尽量做到人尽其职,物尽其能[3]。可适当增加助产士的编制,因助产士工作不同于一般护士,需要独立完成观察产程、监护、接生全过程,体力劳动较重,精神高度集中,风险系数较高,在工作量大时应多安排人员,以保证质量和安全。

2.2 健全职业防护管理系统 对助产士职业防护进行监测和干预医院应建立职业防护管理系统,制定职业防护管理制度和职业暴露应急预案[4]。建立职业暴露汇报系统及管理条例。对助产士职业防护进行监测和干预,提供合格防护用具;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做好现场处理及时报告,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必要时治疗及跟踪观察等,有条件的医院应给助产士进行乙肝疫苗注射,降低对疾病的易感性[5]。

2.3 增强防护知识及意识 树立职业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培训各级助产人员,普及相关知识,并将其纳入考试内容,使全体助产士充分认识职业损伤的危害性。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4 社会心理防护 护理人员要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气质和广泛的兴趣,提高自身素质和应急能力,培养业余爱好,多交朋友并与之多沟通,组织各种有益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体魄。掌握一些心理技巧,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掌握一些缓解自身压力的方法,采取回避、疏泄、转移、放松、自我暗示等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宣传人体力学知识,教育和传授助产士正确的接产知识[6]。利用节力原则掌握搬运产妇的技巧,学会恰当的选择工作速度、缓解紧张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改善临床设施等,避免操作不当造成的损伤。

3 讨论

从建立健全的职业防护管理体系、设计合理的工作流程、增强防护知识和意识、加强社会心理防护四方面着手,合理工作人员配制,科学合理分工,并定期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支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业务培训,并注意开展新理论、新技术的前期培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

参 考 文 献

[1] 姜见中.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预防.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2,10(6):363.

[2] 徐荣贵.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717.

[3] 吕晓玲,夏秋江.ICU护士的职业损伤及管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7(7):650.

[4] 严家新.艾滋病与医务工作者.健康报,1997,12(5):4.

[5] 戴青梅.医务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3

调查目的

社区暴发调查是对某一社区或集体单位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发生许多例同一种疾病时所进行的调查。暴发涉及人数较多,病例常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一般是由同一传染源经由相同传播途径引起。及时查清传染源或传播途径,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可达到有效控制疫情的目的。

适用范围和条件

暴发多发生于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霍乱或副霍乱等,食物中毒及化学物质中毒也很常见,由于多数暴发在调查开始时尚未搞清病种、病因和暴发原因,故其调查思路及方法步骤也适合任何一种原因未明疾病的现场调查。

调查步骤

赴现场调查前需对此次暴发的基本情况和分布特征做一般了解,并根据获得的初步信息查阅有关文献或请教专家,对疾病性质和暴发原因做出初步判断,确定调查组成员,配备相应的检验仪器赶赴现场。具体步骤如下。

核实诊断,验证暴发对于初步报告所提出的诊断仍需根据病史、临床诊断、流行病学特点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再次进行核实,对一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也要提出需要补充的资料,以保证迅速地做出正确诊断。同时,根据现场掌握的病情资料,排除无关或错误的信息,判断是否能确定为暴发疫情,判断暴发的严重程度。由于流行病学是从群体上描述疾病的特征,其推论的结果较单个病人的诊断更为重要。

初步调查,弄清暴发的确切情况,形成暴发原因的假设在确定暴发之后,应迅速弄清本次暴发开始的时间,发生过程,查明暴发病例的确切数目,按年龄、性别、职业及特殊暴露史等分别计算人群中的发病率。同时进行疾病暴发时间、地区和主要的人群特征的描述,从而推测可能的暴发原因(如传染源、传播途径等),并据此形成假设,比如是肝炎暴发还是伤寒暴发等。

对所发现的病例进行甄别,确定是否为该种疾病 首先根据已知暴发病例的主要症状、体征或化验指标,确定此次暴发的病例定义。按此标准逐一核对,调查所得到的病例不符合此标准者排除。

确定被查出的病例是否是该次暴发的病例 因为在此次暴发之前社区或单位可能有少数该种病人存在,在此次暴发时其他社区或单位可能也存在少数这类病人,这些病人可能被误诊作为本次暴发的病例。一般可将从发病开始异常升高起,到恢复至原有水平止的一段时间作为暴发期间,在这期间内的病例作为该次暴发的病例。同样也可划定暴发的地区范围。

收集其他必要的资料 为了能计算这次暴发中新发病例的发病率(罹患率)并进行分析,有时要查清和病人相关的人群基数,如和病人在同一宿舍居住人数、在同一食堂用餐人数等,必要时按性别、年龄,分别统计。还要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疾病,以及过去的一般发病率,以便将本次暴发和以往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对比,对流行强度做出正确的判断。此外,还应对比在暴发前一段时间里(一般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发病与不发病的人或单位在生活、生产和其他活动方面有什么异同之处。

资料的整理与初步分析 对所获的资料进行整理时,首先要核对在调查中所收集到的资料是否完整,对于不完整的资料要设法补查、补填,确实无法补足或有错误而无法纠正的资料要剔除。然后按时间、地点和人群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列表、制图和计算所需要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等,再作以下分析。

分析流行特征:①时间分布:按发病日期绘制出不同组别的流行曲线(按小时、日、月、年来计算),在一次短时间暴发时,常按每天或3天、5天分别来分析。分析潜伏期短的病,组距时间要短,潜伏期长的病,则组距可以长些;②地点分布:按病例家庭、工作或学习地址分别绘制出地区分布,并按时间动态观察病例分布的规律,从中可判断出传播途径及传播速度;③人群分布:按年龄、性别、职业、工种、工龄、预防接种史、居住年限、民族等特点,计算出不同组别的发病率。

分析传播方式:①共同因素的传播:暴发为一次暴露时,受感染的人是同次暴露于某个共同传染或暴露因素,其发病日期曲线呈单峰型,受感染的日期通常是在发病高峰往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的日期前后。暴发为持续暴露时,人们多次暴露于传染源或暴露因素,发病日期持续较久,发病时间曲线表现为有多个高峰;而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一般不形成暴发,多表现为当地多发,呈家庭内续发。②其他传播方式:如经过昆虫媒介传播、动物宿主传播等,对其传播特点和资料分析可见流行曲线开始缓慢上升,有一些不规则的高峰,然后缓慢下降,曲线可能持续数周或数月。

分析暴发的原因:这是分析的主要目的。一般是围绕病人感染时间前后,追查感染和未感染人群的生活、生产及活动情况,找出与感染有关的因素,从中可推断出传染源及主要传播因素。暴发原因的分析中还应尽量运用对比的方法。如在食物中毒暴发时,对比吃与未吃某种食物者的发病情况,可以较容易地初步分析出该食物是否为引起暴发的原因。

尽快采取可能的措施,控制暴发由于暴发的病例比较集中,而且往往有共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如不及时控制,则新病例会不断发生。因此,需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尽快采取必要可行的措施,以防止疫情扩大。如隔离治疗病人、病家消毒、杀虫、接触者登记和管理、卫生宣传、停售可疑食物以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采取措施时应包括采集现场标本(如食物、水样等),否则错过时机不利于查清暴发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特殊紧急情况下或暴发的基本情况较明确时,不必等初步调查结束就应先采取积极的措施控制暴发。

进一步深入调查,验证假设在完成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可采取专门拟定的调查表或调查提纲,对全部病例(有时也包括受到病因暴露而未发病的人群)采取访问、现场观察(下转第6版)(上接第14版)等方式进行深入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发病时间;主要症状、体征、病程、与诊断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居住、饮食、生活情况,近期社交情况等。调查内容一方面是初步调查内容的补充。同时要收集当地既往流行病学资料以及相关背景资料,如人口、地理、生态、气象、社会、民族等资料,同时开展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运用对比的方法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可按时间、地区和人群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组、列表、制图,并计算所需的各种疾病的指标,再次确定或修正初步调查所描述的暴况。通过资料的对比分析,检验有关暴发原因的假设。

传染病的暴发常由某种共同因素引起,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暴发或流行,其流行病学特点也不同,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进行暴发调查并确定传播途径和推断传染源。

食源传播疾病的特点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暴发,病人无食用某种被污染的食物史,不吃者不发病;疾病常为突发,潜伏期短,病情重;停食该污染食物后暴发可很快平息,但仍要注意病人的隔离,防止人-人的继续传播;其暴发曲线与水型暴发十分相似。

水源传播疾病的特点 包括经饮水传播和疫水传播两种途径。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其病例分布往往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各年龄均可发病;饮水量多者罹患率高;暴发曲线呈尖耸的高峰状,高峰距水源污染时间和该传染病的潜伏期一致;对水源采取措施后暴发很快平息。接触疫水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均有疫水接触史且具有地区性、季节性和职业特点;大量新迁移至疫区的易感人群易发生暴发。

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特点 传染病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一般说来传播迅速广泛,短时间内发病率可升至很高;常在冬春季发生;儿童的罹患率高;与居住条件、交通、人群聚集交往有明显关系。

节肢动物媒介传播特点 此类传染病暴发常与节肢动物孳生条件和繁殖季节等因素相关联,故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如暴雨后蚊虫增多导致疟疾暴发;冬天不能勤洗澡换衣,集体生活人群中易引起斑疹伤寒暴发。

制订或补充控制措施、评估控制措施效果在初步防治方案的基础上,针对暴发发生的原因,制订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尽快落实,以便控制疫情。在实施防疫措施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后,如不再发生新病例,可认为调查分析和防治措施正确。否则,还应再深入调查分析,重新修订控制措施。

暴发调查结论与报告根据全部调查材料及防治措施的效果观察,对暴发的原因、传播方式、流行特点、流行趋势、措施评价及经验教训做出结论,并形成书面报告。

呼吸道疾病的调查与处理

下面以社区比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的调查与处理为例进行介绍。呼吸道传染病通常经空气飞沫、接触患者分泌物等方式传播,以冬春季节多见,是托幼园所、学校、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和社区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疫情接报

接到疫情报告后,按登记表逐项填写疫情记录,内容包括病人个人信息、就诊时间和过程、临床表现、诊断单位及报告人姓名、单位、报告时间等。同时立即报告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单位。

社区公共卫生人员调查前应急处理箱、快速检验箱内的物品是否齐全,通知有关部门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初步核实诊断

到达现场后,调查人员首先对患者的标本进行核实,如果是集体发热疫情首先作流感快速检验,排除流感;调查人员向接诊大夫或校医了解可疑病例情况,对病例登记内容进行摘抄,核实诊断结果并及时报告有关领导。

根据调查资料计算所需要的发病率并进行分析,检验有关呼吸道疾病暴发的假设是否正确。一般来说,呼吸道疾病传播迅速广泛,短时间内发病率可升至很高,常在冬春季发生,儿童的罹患率高。

采取的措施

疫情波及的场所要开窗通风,湿式扫除,重点部位如学生教室、宿舍、厕所、食堂、走廊,工地的宿舍、食堂等进行消毒。所有住宿人员卧具晾晒清洗,门把手和床头进行擦拭消毒。

对所有易感者进行应急接种(如流脑、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等),接种工作应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最好在3天内完成,有的疾病可以预防性服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关人员应每天到现场巡视,对全体人群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间不接收或转出人员,减少或禁止组织大型聚会活动。

所有病例和疑似病例要离开发病单位就医,病人必须隔离,并持单位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复课证明方可复课。

如果是住宿生,则至少病例所在宿舍要停宿,如果病例涉及到的宿舍多,则考虑所涉及到的宿舍都停宿或全部停宿,观察一个最长潜伏期,无病例出现可复宿。

对学生及教师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宣传材料,宣传防病知识,提高其自我防范意识。

学校进一步加强晨午检工作,发现有异常情况的教职员工或学生,要及时报告校医,同时要劝其就医。

在最后1例病例发病后一个最长潜伏期,没有出现新病例,可判定为疫情结束。疫情结束3天内上报结案报告。

现场处理要求

首先了解疫情的基本情况,包括首发病例的详细情况,如个人信息、发病经过、就医过程及医院诊断经过、接触史、外出史及免疫史等。

了解病例分布情况和波及的范围,通过了解首发病例所在集体的免疫情况,推算易感者数量和应急接种者数量。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4

【关键词】临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3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59-02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疾病种类的增多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运用,各类新型高科技仪器设备的临床推广和新药品的广泛应用,使得临床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复杂多样。本人结合临床工作实际现将临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应该如何采取防护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1]: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污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被污染的可能。大量调查结果证实,临床护理人员是发生针刺伤感染及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人群[2]。

1职业危险因素

1.1锐器损伤是指在从事医疗护理工作当中由针头及其他锐器如玻璃安瓿等刺伤皮肤,所造成的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通过大量的调查证实,这和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当中不遵守操作规程、防护意识不强有关,有人调查显示80%的护士有过针刺伤的经历。[3]护士在采集血标本、进行静脉输液、肌内注射、器械护士传递锐利器械、对一次性物品进行毁形处理时、医疗垃圾处理时、医生在进行肌肉、皮肤缝合时、临床工作紧张繁重、急诊病人因疼痛、烦躁等因素不配合时,极易造成锐器伤。有研究显示,急诊医护人员针刺受伤率为90.3%,而3次以上受伤者占总数的34.4%。[4]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损伤造成传播,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1.2辐射危害

1.2.1电离辐射最多见的就是X线、CT等,据资料证实:射线能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医技科室的医护人员在遇到无家属陪伴时需亲自陪同在病人身旁,因此,经常会受到X线等辐射,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致癌或致畸,且具有蓄积性,长期过量的受到辐射,可导致医护人员产生乏力、头晕、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和造血系统危害。[5]

1.2.2电脑辐射随着电子病历在临床工作当中的推广和使用,使临床医护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工作当中也感受到了工作的便捷,但确大大增加了辐射的风险。电脑辐射不仅对人的植物神经功能、眼睛和肌肉骨骼等有一定的损害外,对孕妇引起先兆流产和自发流产,严重者导致胎儿畸形。[6]

1.3化学危害因素

1.3.1消毒剂的危害临床当中使用的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84液等,医护人员在器械和环境消毒、洗手、治疗、换药等操作过程中均会接触到,并且这些化学消毒剂都具有较强的刺激性、腐蚀性和挥发性,对操作环境和人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人体长期接触高浓度的化学消毒剂,长时间刺激皮肤粘膜,会造成呼吸道损伤,使机体免疫力下降[7]。尤其是戊二醛在以上危害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还可导致癌症的发生。[8]

1.3.2化疗药物的危害临床护理人员是化疗药物的直接接触者,在进行药物的准备、注射或处理过程中,通过的皮肤均会刺激人体,对护士的身心造成伤害,此种药物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经口吞食3种途径进入人体,频繁小剂量的接触会因蓄积作用引起白细胞的下降、恶性淋巴瘤、而且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9]

1.4呼吸道传染病如肺结核病、SARS、流感、病毒感染等,医护人员在接诊时还未对患者进行检查前并不知其所患疾病,加上防护意识不强(不带口罩、帽子、手套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在2003年发生的SARS大暴发流行时,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时就有不少医护人员因感染而丧命。

1.5临床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到位在现今多收多治、快收快治的医疗背景下,医疗机构对防护知识的宣传和有关感染控制方面投资力度不强,医护人员缺乏防护教育、对职业危害意识模糊、自我防范观念认知不足,对职业暴露存在侥幸心理等,导致职业危害普遍存在。

2防护措施

2.1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医疗机构管理层及感控办人员加大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职业暴露、职业防护知识的普及宣传,并定期对所讲内容进行考核,以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合理布局工作环境,优化工作流程,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提供充足的防护物资,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落实标准预防原则,制定可行的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使职业危害风险降到最低。

2.2锐器伤的防护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发现针刺伤大多发生于:加药过程中、给针复帽、一次性用具进行毁形处理时等几个环节,因此及时处理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刀片等是防止锐器伤的关键。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操作时带好帽子、口罩、在处理医疗垃圾时带上手套、刷洗器械时穿防护服、衣服被患者的体液、分泌物污染时要在第一时间内给予更换;进行注射操作后不要回帽,如需回套,则采用单手技术,以免刺伤自己;锐利器具要及时放入特制的医疗锐器盒内,锐器盒要标识明确,取用方便,装八分满时即应卦好盒盖分类处理;若发生了针刺伤,要在第一时间内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挤压伤口、冲洗、消毒、及时查看患者的检验报告发现有异常用时及进上报医院感控部门,感控部门要对此人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进行追踪指导;医护人员要根据自身情况,按需接种各种疫苗,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2.3辐射的防护在有可能受到电离辐射时应当尽可能的回避,如果情况不允许,要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防护服、带护目镜、怀孕的医护人员尽可能的调整到辐射危害性小的岗位;护士在进行室内紫外线消毒时应待消毒结束后再进行必要的操作;医护人员在非工作需要时:如不进行病历书定、医嘱处理等情况下,要尽量关机,一方面能节约科室成本,二方面能使自身减少辐射。

2.4化学危害因素的防护临床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消毒剂的配制与使用过程中,应戴好帽子、口罩、手套、穿防护衣,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记注意事项,在配药室应当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对于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要在密闭箱内进行,防止外溢;操作当中不慎溅入眼睛里要及时应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做完操作后要及时脱掉防护用具,严格按“七步洗手法”进行洗手。

2.5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加大对接诊医生、护士的职业防护教育,因为他们是接触病人的第一人,使他们做好标准预防措施,尽量做到普遍预防,只有这样才能大大降低职业危害的风险,对明确呼吸道传染病的,要严格采取防护措施。规范化的戴手套、口罩,是医护人员最直接有效的保护措施。

3体会

通过近几年来的临床调查可以发现,由于职业暴露导致的职业危害的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如何合理有效地加强职业防护是医院管理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思考的问题,本人认为管理部门应当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将职业暴露与防护教育内容列入岗前培训和在职的培训当中,加大对防护用品的投入力度,要树立“做感控不是在浪费钱,而是在为医院省更多的钱”的观念,临床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活动当中,要严格按照感控文件的要求进行操作和落实,克服麻痹大意、侥幸心理,要树立“院感不能出事情,出了事情就是大事情”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能够安全健康的工作,保证医院医疗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珍凤.护理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60.

[2]高国贞,刘桂卿.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情况调查[J].现代护理,2006,12(12:18.

[3]张亦驰.采血护士的职业风险及防护措施[J].家庭护士,2007,5(5:36-37.

[4]应素菊,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

[5]尹爱华.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2005(2:29.

[6]余涛.不应忽视计算机辐射问题[J].全球经济了望,2000,(6:58.

[7]刘琼.职业性危害对手术室护士健康状况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7,22(4:77-78.

[8]姜红,胡兰.王晓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7:53-56.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5

分析诊断:陈某是一个有16年驾车经验的司机,却害怕开车直至发展到不敢坐车,让一般人难以理解,也为此受到同事的嘲笑。自己明知那些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但却无法控制,整天烦恼不已。陈某是以害怕乘车并伴有预期焦虑和回避行为作为特征的一种恐怖障碍,符合“恐怖症”的诊断,具体来说就是“乘车恐怖症”。恐怖症状的共同特征是:

1.某种客体或情境常引起强烈的恐惧;2.恐惧时常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慌、呼吸急促、头晕、出汗等;3.对恐惧的客体和情境极力回避;4.自己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没有必要的,但不能控制;5.在预计可能会遇到的恐惧客体或情景时便感到紧张不安,称为预期焦虑。我们发现陈某的症状均符合以上五个特征,是一个较典型的“乘车恐怖症”。

病因探讨:关于“恐怖症”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但大部分学者认为恐怖与患者过去的某一特定经历有关,对这一特定经历的条件反射可能是诱发恐怖的病理机制。心理医生采用自由联想法诱导陈某回忆自己是否有乘车恐怖的经历,陈某某经过努力回忆,想起了儿童时的一些往事:4岁时曾与邻居家的小华哥哥一起趁大人不注意,在一辆还没熄火的拖拉机上胡乱捣鼓,结果车被启动了,陈某很幸运地从车上跳了下来,没有受伤。但小华哥哥却跟车一起掉进了一个大坑中,并造成了左手和右腿残废。本来陈某早已忘了这件事,而且他还是一个资深的司机,但就在开车16年后的那段时间的一天,陈某无意中再次遇到了小华,看到残废的小华,陈某某情绪异常紧张,便开始变得不敢开车甚至不敢坐车。

施治方案:陈某病情比较严重,需予以一般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

1.一般心理治疗:如心理教育,保证和支持疗法,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的预期焦虑,鼓励患者重新乘车;减少回避行为则需采用有针对性的认知行为疗法。

2.认知行为疗法:以暴露疗法为主,可选择现场暴露或默想暴露。方法包括:系统脱敏,想象冲击,持久暴露,参于模仿和强化学习等技术。

3.药物治疗:有些严重患者需采取药物辅动治疗,可予以苯二氮卓类(如阿普唑仑、氯硝安定),选择性五羟色胺回收抑制剂(如舍曲林、氟西江)等药物治疗。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6

一、目标与原则

(一)任务与目标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和监测网络报告,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能力。加强部门间协调,及时沟通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控制非典疫情蔓延,防止人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和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二)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管理,科学防治。

二、监测与报告

(一)病例诊断及报告

1、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要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疗方案》要求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的非典病例,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报告实施方案》规定的报告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2、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人禽流感诊疗方案(试行)》发现疑似或实验室确诊的人禽流感病例,按照《人禽流感疫情报告管理方案》规定的报告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3、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发现流行性感冒病例或暴发疫情,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报告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4、二级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非典预警病例和人禽流感预警病例监测病例定义的,按照卫生部的《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规定的报告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二)监测

1、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发现疑似或确认的动物禽流感疫情时,要及时报告,按照规定对病、死禽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并对有禽类接触史的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开展监测。

2、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等单位一旦发现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人异常增加时,要及时报告区疾病控制中心。

三、预防与控制

(一)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

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对SARS、流感和禽流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鼓励群众自觉报告疾病、举报疫情和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疫点消毒处理

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要及时对非典和人禽流感疫点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工作参照《非典防治消毒技术指导原则》和《禽流感消毒技术方案》执行。

(三)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捕杀、处理病、死禽的人员,在动物禽流感疫区进行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等职业暴露人员,应严格按照《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进行个人防护。

从事非典、人禽流感病例和非典、人禽流感预警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的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四)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

按照卫生部的《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根据流感流行的高峰季节或对疫情监测结果的分析预测,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遵循自愿的原则,推荐重点人群,例如65岁及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的工作人员等接种流感疫苗,以减少此类高危人群感染流感和感染流感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降低流感相关住院率、死亡率。

对动物禽流感疫情地的病、死禽密切接触者及现场处理疫情的工作人员,可应急接种本流行季节的流感疫苗,也可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下,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包括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五)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防治工作

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要加强对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和家禽暴露人群的防治工作,加大对居民健康教育的宣传,禁止宰杀、烹饪、销售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和病禽,提倡文明的饮食习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不良的环境卫生状况。同时加强对饲养、贩卖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和禽流感患病动物暴露人群的健康状况监测。

六、保障措施与应急准备

(一)分析疫情趋势,制定工作方案

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要认真总结非典和今年年初动物禽流感防治工作经验和教训,对今冬明春的疫情趋势作出预测,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对策建议;充分论证,调整、制定、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防治工作方案。

(二)组织建设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7

【关键词】 手术室; 危害因素; 防护措施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041

手术室是医院的最重要的科室之一,无论在业务上,还是在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上都有着它的特殊性,加上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高发,艾滋病感染范围的扩大,结核菌的复燃等,因此,手术室工作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以免遭危害因素的侵害。现对本院近几年手术室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将采取的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1 工作环境方面的危害及防护

手术室中常常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这些物质可影响在手术室长期工作的人员身体健康。

1.1 危害因素及常见的侵入途径 手术室环境中化学消毒剂使用广泛,常见的有甲醛、碘、乙醇、含氯消毒剂等,主要通过呼吸道吸收和皮肤吸收,对人体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长期接触甚至可诱发细胞突变,导致癌症、胎儿畸形等。

1.2 配制使用中的安全防护 (1)提倡物理消毒灭菌法,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2)淘汰甲醛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消毒剂。手术室安装空气净化的层流设备,封装不可高压的物品送供应室环氧乙烷灭菌。尽可能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减少化学害,如器械清洗机,内镜、软镜及各种导管清洗消毒机,避免因人工清洗溅入眼内和锋利器械损伤手的事故隐患。(3)消毒剂集中保存管理,放置于阴凉通风处,易挥发消毒剂密封保存。(4)手术室护士熟练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性能和功效及操作规范。严格掌握其使用的有效浓度和剂量,使其用量既达到消毒目的,又不造成更多的危害和浪费。

2 特殊的手术室护理操作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2.1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频繁地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术中清理出的脓、血、肿瘤等,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在术中应用的缝针、手术刀、剪又容易在紧急操作中刺破洗手护土的手部皮肤,这样就更增加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机会,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血源性疾病病毒最主要的有三种,即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生刺伤和切割伤是导致这类感染的最主要的原因,也可通过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引起感染,但通过针刺伤和切割伤感染的危险高于黏膜接触,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在针刺伤或损伤后接触受污染的血液,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2%~4%,感染丙肝为0.3%~0.9%,感染艾滋病为0.2%~0.5%。

2.2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 护理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多由于意外接触有传染性的血液所致,而此类疾病目前大多仍无有效治疗药物,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感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树立全面预防观念。对所有患者采取标准预防,即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如戴手套。(2)正确使用隔离技术。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在护理操作讨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应戴手套、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发生缺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3)防止意外受伤的策略。完整的皮肤是防止微生物入侵的天然屏障,所以,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皮肤的保护。洗手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精神高度集中地投入到工作中,妥善保管好手术中应用的锐利器械,同时还要给予充足的光线,尽量避免手术刀、剪、缝针、针头等刺破手部皮肤;术后将使用过的锐利器械直接放入防渗漏的利器盒,禁止将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刀片等税器。(4)职业暴露后要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如有意外损伤,应立即停止配合手术,并在伤口旁端挤捏,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按压,受伤部位伤口冲洗后,再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HBV暴露后应尽早检测抗体,并根据免疫状况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措施,如肌注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等。HCV职业暴露的感染危险性虽低于HBV,但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及防治药物,感染后半数形成慢性肝炎,应于暴露后3~4周进行抗体检测,6~9个月复查以确定有无感染,为尽早治疗提供依据。HIV职业暴露后,在受伤后1 h报告疾控中心。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尽早进行,最好在4 h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 h,即使超过24 h,也应当实施预防用药。如暴露源被证实为阴性,则可终止预防用药。(5)建立健康档案,采取必要的免疫预防措施。对手术室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体格检查,进行免疫预防,并定期检测抗体水平,确保抗体对血源性致病因子有免疫力,如接种乙肝疫苗等。

3 电离辐射的危害及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可在术中诊疗时暴露在电离辐射的环境中,如X线摄片、造影检查。

3.1 电离辐射的危害 过量的电离辐射可导致放射性疾病,包括全身放射性疾病、局部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性皮炎、辐射性白内障和放射性辐射所致远期损伤如白血病等。

3.2 防护 (1)屏蔽防护。术中拍片过程中,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医务人员暂时回避,如不能回避,则须穿防护铅衣。(2)距离防护。受辐射强度与距离辐射源距离平方成正比,因此,无关人员应尽量远离辐射源。(3)时间防护。合理安排暴露于放射源的护理工作人员,避免部分人在短时间内接受多次辐射。(4)正确消除污染。工作场所通风过滤。

4 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危害及防护

手术室护士因长期受高强度的工作负荷,极易产生较多心理方面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如焦虑、神经衰弱、抑郁等,应注意加强防护。首先要加强学习,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学习交流沟通技巧,避免减少冲突事件的发生。第二要做好心理调整,克服个性弱点,努力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自我放松,如听轻音乐,多参加娱乐活动等;第三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合理设计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5 其他因素导致的危害及防护

手术室工作经常需要加班加点,生活没规律,可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进而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引起内分泌紊乱,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不能规律进食又常可导致胃炎、胃十二指肠肠溃疡的发生;在手术配合中站立时间长,下肢血液回流不畅,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据调查几乎80%的手术室工作人员有下肢静脉曲张,因此,长期从事手术室工作人员要注意操作中的节力原则,在不影响手术配合的情况下改站立操作为坐位操作,经常改变站立时的姿势,休息时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还要特别注意营养,重视休息,加强身体锻炼,以增强体魄。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8

最近,罕见的大范围雾霾笼罩着我国,从华北到东南沿海、甚至是西南地区,已陆续有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覆盖了我国将近一半的国土。

104座城市重度“沦陷”

与以往北方持续雾霾有所不同,南方地区在这场雾霾中首当其冲。气象部门称,本轮雾霾天气基本在华北至江南一带活动,苏皖等地的霾最严重,大雾的重灾区位于西南及江淮地区。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表示,从地域分布来看,此次除了华北地区以外,还影响了整个华东地区,可以说是今年入冬以来中国范围最大的中度到重度霾天气过程。

而进入周末,雾霾的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正以燎原之势,“吞噬”大片的城市。据此前环保部的数据显示,全国20个省份10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重污染的状况。

12月8日14时,据湖南省空气质量实时平台显示,23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全军覆没”,空气质量等级均为“重度污染”。这一天的早晨,湖南省气象台拉响了霾黄色预警,提醒公众人口稠密的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出现霾,易形成重度空气污染,需注意防护。

截至12月8日12时,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监测平台62个监测点(3个站点无数据)中,除一处空气质量接近限值,全部测得空气污染,其中6处空气重度污染;所有监测点实时PM2.5浓度均超标。广州、佛山均已灰霾黄色预警。

12月7日,连一向被誉为“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福州也“沦陷”了,当日下午5点,福州多个监测点的污染指数都超过了200,达到了重度污染。

在更早些的时候,南京、上海就先后了空气质量重度污染的红色预警;12月6日上海部分监测点AQI指数首超500大关,PM2.5平均浓度为602.5微克/立方米。“绿城”南宁12月6日也了入秋以来首个霾橙色预警信号。12月7日晚,武汉市环保局数据显示,武汉城区严重污染。

而经历了几日晴好天气的北京,周末也难逃“霾伏”。12月8日晨,PM2.5的小时浓度达到严重污染级别。

各地纷纷启动应急响应

连日的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的生活。

在受影响的地区,市民们纷纷戴着口罩出行,杭州等地的商店已出现口罩断货的情况,可谓雾霾降临,一“罩”难求。

雾霾天更引起了呼吸道疾病的高发。近期,长三角医疗机构的内科、呼吸科门诊患者普遍出现增长,其中,老年人、儿童和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更易受到雾霾影响。在上海市儿童医院,12月2日至5日的日均门急诊量达到5070人次,甚至超过今年暑期高峰的日均门急诊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9%。

面对雾霾的来势汹汹,各地纷纷拉响雾霾应急响应。

应对之一,高速封路,机场“停摆”。12月 8日凌晨起,京哈、京津、京沪、京港澳等高速公路出京方向采取临时封闭措施。受持续雾霾天气影响,上海、江苏、河南、山东等多地都采取了高速公路部分路段或全部封路,机场客运航班因此延误或取消。

应对之二,工地停工、学校停课。连日雾霾侵袭下,武汉市经信委已督促武钢部分烧结机、阳逻电厂、高新热电、晨鸣乾能热电的部分机组采取了停机措施。武汉市201项涉及基础施工、扬尘作业、出土作业、拆除作业停工或局部停工。而在上海等城市,已经实施了学校停课。

应对之三,加速出台“大气污染应急预案”。为应对连续数日居高不下的环境污染指数,杭州决定提前颁布《杭州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该预案对重污染日采取“学校停课、公务车和私家车限行”等措施做了规定,并已于12月5日下午通过市政府原则同意,近期将正式出台实施。这也是浙江首个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

雾霾影响健康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介绍说,PM2.5是指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大气颗粒物,粒径越小,颗粒物就越容易在呼吸道中沉积下来,而PM2.5,特别是PM0.5,即粒径小于0.5微米的颗粒物则可以在呼吸管道中畅行一直进入到肺泡中,甚至突破血气屏障进入心血管系统,引发疾病。老年人群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相关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人群。

“小粒径大气颗粒物不仅可以进入呼吸系统乃至血液循环,同时还会携带多种化学和生物成分进入人体。”上海交通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程金平研究员表示。

上海胸科医院副院长、上海呼吸学会肺癌学组组长韩宝惠教授指出,雾霾对人体健康呼吸系统的损害分成短期和长期,短期的损害包括对有哮喘、上呼吸道慢性感染等疾病史的人、包括免疫功能低下的体弱者会诱发呼吸道感染;长期的损害中最典型的就是成为肺部恶性肿瘤的诱发因素之一。“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一,和吸烟、环境污染、职业暴露等综合因素有关。”

“PM2.5和每一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除了直接的身体危害外,由于视野不再清澈,诱发呼吸道不适外,容易使人们产生焦虑甚至忧郁情绪。”程金平研究员说。

为此,专家们建议,严重雾霾时应减少开窗通风,尽量待在室内,必需外出使用口罩和眼睛防护,回家后及时清洁脸、手和鼻腔,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应加强重点防护;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空气净化设备,或佩戴具备高效过滤功能的N95口罩;饮食方面可以多食用萝卜、莲藕、梨、山药、马蹄等。

雾霾会否成为常态?

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自我国有PM2.5记录以来,2013年的雾霾天气为何格外严重?

近日,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就我国大范围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做过分析:一是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二是静稳天气条件下,机动车尾气和北方冬季燃煤采暖对空气质量恶化贡献较大。

而根据有关专家分析,造成此次南北大范围尤其是南方雾霾天气的主要“元凶”有4个:高空较强的“大气颗粒物”污染传送、地区较多的“二次污染”人为排放、空气湿度相对饱和以及南方长时间的“静稳天气”。

不过,“外因在天气,内因在污染!”受访的部分专家认为,天气因素是触发和加剧雾霾影响的直接因素,但根本因素是持续的污染物排放,主要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

面对雾霾,继北京之后,不少城市也相继出台或加快出台自己的应急预案。但业内人士仍指出,各种《应急预案》只是极端气象条件下“减缓重污染恶化”的短期应急举措,治理雾霾的长远解决之道“不在应急、而在减排”。

“应急方案非常必要,但各地政府要下定决心,采取切实措施,调整政策导向,进行长期性治理。”长期研究大气污染的南京大学教授刘红年说,在确保经济运行平稳的前提下,要以更大力度推进经济转型、能源结构调整。

虽然目前政府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治霾,但不少民众表示,对一段时期以来的防治效果感受并不明显,治霾前景并不乐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治霾虽难,但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也非“一日之功”。

上一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范文